2015年修订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二章第二节真理与价值(推荐文档)
2015年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二章课件
![2015年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二章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948b2309bcd126fff7050b2a.png)
(3)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
区别于旧唯物主义的实践观
⑴ 实践具有直接现实性
a.构成实践的 要素是可感知 的客观实在的
主体 — 人是客观实在的 对象—自然界和人类社会是客观实 在的
手段—工具和设备是客观实在的
b.实践过程和结果要 受客观条件和客观规律 的制约
青藏铁路 的建设者
农民播种
是骡子是马,拉出来遛遛 真理无价宝,实践里面找 不管白猫黑猫,抓到老鼠就是好猫 真金不怕火炼
实践是检验认识的 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二、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一)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对认识本质的不同
回答
(二)辩证唯物主义和旧唯物主义对认识本质
的不同回答
(三)能动反映的基本特点
(一)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对认识本质的不同 回答 1、唯物主义认识论坚持反映论的立场,认为 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
受客观事物及其运 动规律制约
一定社会关系中的 人的活动
构成要素是客观的 受历史条件的制约
主观能 动性
直接现 实性
社会历 史性
3、人类基本的实践活动,有三种形式:
1.物质生产实践 (最基本的形式)
2.社会政治实践
3.科学文化实践
场馆建设者
判断:下列活动中哪些是实践活动?
1、蜜蜂筑巢
2、学生讨论数学题的解题方法
3、农民种庄稼 物质生产实践
4、建设社会主义社会制度 社会政治实践
5、袁隆平进行水稻试验 科学文化实践
评析:老者和农夫的观点谁对? (农夫的观点是对的)
不会游泳 怎能下水
不下水,怎能 学会游泳
你赞同谁的观点?为什么?
(二)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二章第二节真理与价值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二章第二节真理与价值](https://img.taocdn.com/s3/m/40554ac0fc4ffe473268ab1b.png)
三、真理与价值必须而且能够统一。
1、只求真理、不问价值是片面的、有 局限性的。
价值原则体现人类实践的主体尺度,它要求人们 的思想和行动要体现主体需要和利益的满足。 价值原则主要表明人的活动的目的性, 是社 会活动中的多样化原则。价值是多元的,不同 的主体有不同的需要、不同的价值要求和价值 选择。
真理与价值的矛盾也被称为“是”与“应当”的 矛盾。人类的高贵之处在于懂得做应该做的事, 而避免做不应该做的事。
二、真理与价值常常是对立的。
2、真理只有一个,而价值却是多维的。
价值是表征客体对主体的效用关系的哲学概念, 同一客体,对不同的主体而言,其价值可以是 不同的。
俗语:饱汉不知饿人饥。 饿者饥不择食,饱汉对美食佳肴则可能无动于衷。
价值的多维性源于人的世界的复杂性,。
二、真理与价值常常是对立的。
3、真理与价值之冲突及负面影响
第14周 第七章第二节 实现共产主义是一个长期的实践过程
第15周 复习பைடு நூலகம்
第16周 答疑
演讲题
第一组 科技能无中生有吗?(A组:能;B组:不能)(第5周) 第二组 古希腊哲学家伊壁鸠鲁讲过,人的幸福无外乎身体无病痛,灵魂无纷扰。你认同这种说法吗?你认为人生在世应如何
正确对待物质享受与精神追求的关系? (A组:认同;B组:不认同)( (第6周) 第三组 有人说当今人类面临着的环境问题看起来是天灾,实际上是“人祸”,环境问题是人类不正当的实践生成的,也将最终由
第8周 第一章第二节之二 唯物辩证法三大规律所描述的世界运动变化图景
第9周 第二章第一节 认识的本质
第10周 第二章 第二节 真理与价值
第11周 第三章 第一节 历史观基本问题
第12周 第三章 第三节 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马克思主义-2章 第2节 真理与价值
![马克思主义-2章 第2节 真理与价值](https://img.taocdn.com/s3/m/2dea6455dd36a32d737581cf.png)
2、价值的形成和实现以坚持真理为 前提,而真理又必然是具有价值的。
3、真理和价值在实践和认识活动中 是相互制约、相互引导、相互促进 的。
3、价值评价作为实践活 动的目标,是实践活动发展 的导向因素,它引导实践活 动朝着更充分、更全面、可 持续性地满足人们日益增长 的物质文化需要的方向发展。
价值观:84
是人们关于价值的认识以 及对人和事物的评价标准、 评价原则和评价方法的观点 的体系。
真理和价值的辩证统一84 1、成功的实践必然是以真理和价值
真理的相对性:75
是指真理的有条件性、有限 性。
真理相对性的表现75
1、真理所反映的对象是有条件 的、有限的。
2、真理反映客观对象的正确程 度也是有条件的、有限的。
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之间的辩证关系75
1、具有绝对性的真理和具有相对 性的真理是相互渗透和相互包含 的。
2、具有相对性的真理和具有绝对 性的真理又是辩证转化的。
3、评价结果的正确与否依赖于相关的知识性认 识。
价值评价的功能84
1、价值评价作为人们对自身的 客观需要和要求的主观反映,作为 人们对价值现象的认识,是推动实 践不断实现价值的精神驱动力量。
2、价值评价作为实践的主体尺 度,是实践活动发展的规范性因素, 它要求实践活动必须努力消除盲目 性和随意性,必须服从于实践目标 的实现,即服从于实践满足人们客 观需要这一根本目的。
一、价值具有客观性。
1、人的需要具有客观性。
2、用来满足人的需要的对象 也具有客观性。
3、满足人的需要的过程和结 果也具有客观性。
二、价值具有主体性。 三、价值具有社会历史性。 四、价值具有多维性。
价值评价及其特点82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第2章第二节 真理与价值1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第2章第二节 真理与价值1](https://img.taocdn.com/s3/m/1b73a2096c175f0e7dd13713.png)
3、坚持真理、修正错误
“我们的理论是 发展着的理论, 而不是必须背得 烂熟并机械地加 以重复的教条。”
47
‚我们决不能把马克思的理论看 作某种一成不变的和神圣不可侵犯 的东西;恰恰相反,我们深信:它 只是给一种科学奠定了基础,社会 主义如果不愿落后于实际生活,就 应该在各方面把这门科学向前推 进。‛ ——列宁
2 2 2 a +b ≠c
真理的相对性
第二,从认识的深度看:任何真理性的认识都只 是对特定的具体事物一定程度、一定层次的近似正确 的反映。
构成世界的基本 粒子何其多!
思考:
绝对真理与相对真理关系怎样?
(二)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 • 1、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的含义 • 2、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的辩证关系
一是指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 性的唯一标准;二是指一切认 识归根到底都是通过实践的检 验,才能判定其是否具有真理 性。
没有调查,就没有 发言权;没有正确的调 查,也没有发言权。
实践标准的 2、实践标准的不确定性 条件性、有 限性 实践标准的不确定性:一是指一定历 史条件下的具体实践对认识的检验深 度和广度的限制;二是指实践检验认 识是一个不断反复的过程。实践标准 的确定和不确定性是辩证统一的。
中国不是贫油国
64
其次,从实践的特点看,实践是人们改 造世界的客观的物质性活动,具有直接现实 性特点。实践的这种特点,是它作为检验真 理标准的主要根据,也使它成为最公正的审 判官,具有最高的权威。
65
若言琴上有琴声, 放在匣中何不鸣。 若言声在指头上, 何不于君指上听。 ——苏轼《琴诗》
66
真理的本性(主观和客观相符合) 实践的特点(直接现实性)
正确反映 真理
主体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修订版教案第二章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修订版教案第二章](https://img.taocdn.com/s3/m/48b2c13a4afe04a1b171ded0.png)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认为,主体和客体的关系不仅是认识和被认识的关系,而且首先是改造和被改造的关系;主体反映客体的过程,首先是主体改造、变革客体的过程。所谓认识过程,就是人们在改造对象的实践中辩证地反映对象的过程。主体的这种认识、改造客体的过程,从根本上说是为了满足自己的需要,获得一定的价值。从这个意义上说,主体和客体之间是一种创造者与被创造者的关系。其中,主体在主客体相互作用中处于主导和中心地位。主体在实践活动中,不断地打破客体的限制,超越现实客体,发展自己的能力和需求,同时也使客体得到进一步改造、发展和完善。
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的过程主要包括以下环节:一是确立实践目的和实践方案。二是实践主体按照实践目的和实践方案实际地作用于实践客体,通过一定的实践手段把实践方案变成实际的实践活动。三是通过反馈和调节,使实践目的、手段和结果按一定方向运行。总之,实践活动过程在主体的自觉意识支配下,既能动地变革着客观世界,也能动地改造着自身的实践能力。
4、真理和价值的关系。5、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教学难点:1、关于认识的本质。2、关于真理的客观性与“真理多元论”。3、关于真理原则与价值原则及其相互关系
教学方法:课堂讲授,课堂讨论、案例教学、文献阅读法。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
教学提示:本章重点在于让学生了解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基本观点,认识实践在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中的决定作用,掌握认识在实践基础上的辨证发展过程。掌握真理的客观性、辨证性以及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唯一标准等原理,了解真理与价值之间的关系,使学生懂得掌握这些原理对于我们在实践中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意义。
2015版马克思第二章认识的本质及发展规律
![2015版马克思第二章认识的本质及发展规律](https://img.taocdn.com/s3/m/b45a3f0752d380eb62946d40.png)
(一)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对认识本质 的不同回答 • 一、坚持从物到感觉和思想的唯物 主义认识路线 • 二、坚持从思想感觉到物的唯心主 义认识路线
(二)辩证唯物主义和旧唯物主义对认识 本质的不同回答
• 辩证唯物主义和旧唯物主义都坚持反映论,但 是两者之间又有着本质的区别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继承了旧唯物主义反映论的 合理前提,同时又克服了它的严重缺陷。辩证唯物主 义认识论把时间的观点引入认识论,作为整个认识论 的基础,因而科学地规定了认识的主体和客体及其相 互关系,对认识的发生和发展、认识的目的和作用、 认识正确与否的检验标准等一系列重要的认识论问题, 作出了同旧唯物主义认识论完全不同的科学解释。
(三)认识运动不断反复和无限发展
“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作为认识发展 的总过程,表现了认识过程的反复性和无限性
第一,对事物的认识,由于受主客观 条件的限制,往往不是一次完成的。
反复性 和无限 性的原 因:…
第二,某一具体认识过程,经过多次 反复达到了预想的结果,就算完成了。 然而,对于人类的整个认识过程来说, 认识永远不会完结,是无限发展的过 程……
真理绝对性和真理相对性的辩证关系 第一,二者是 相互渗透和相 互包含: 一方面,相对之中有绝对, 绝对寓于相对之中……
另一方面,绝对之中有相对, 真理的绝对性通过相对性表 现出来……
真理永远处在由相对向绝对 的转化和发展中,这是真理 发展的规律。
第二,二者 又是辩证转 化的:
总 之
★绝对性和相对性是同一客观真理的两个
第一节 认识与实践
一、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二、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三、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
一、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㈠科学的实践观 ㈡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
2015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二章课件
![2015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二章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9117c5c3dd3383c4bb4cd2e7.png)
(三)能动反映的基本特点
1、反映特性。是对客观事物的“复写”、 “摄影”、“摹写”,表明了反映的客观性。
2、创造性,认识不是简单的摹写,而是一种 在思维中的能动的、创造性的活动。
受客观事物及其运 动规律制约
一定社会关系中的 人的活动
构成要素是客观的 受历史条件的制约
主观能 动性
直接现 实性
社会历 史性
3、人类基本的实践活动,有三种形式:
1.物质生产实践 (最基本的形式)
2.社会政治实践
3.科学文化实践
场馆建设者
判断:下列活动中哪些是实践活动?
1、蜜蜂筑巢
2、学生讨论数学题的解题方法
华佗和麻沸散
东汉末年,战争频繁,受伤有病的人很多。 没有麻醉药,手术时病伤员要忍受极大的痛苦。 名医华佗因一次饮酒过量发现:酒有麻醉作用。 他就叫病人手术前先喝酒减轻痛苦。可有的大 手术,光用酒来麻醉不能解决问题。
后1来、华实佗听践说是吃了认洋识金花的会来人事源不省。他
亲自冒死尝试,经过不同配方炮制,麻醉药试 制成功。他又把麻醉药和热酒配制,麻醉效果 更好。华佗给它起个名字--叫麻沸散。
用实践 来检验
上述观点哪些正确?哪些错误?为什么?
走进自然
我们一般认为蜜蜂发出的嗡嗡声
是由于其翅膀震动导致的。湖北省 12 岁 的小学生聂利把蜜蜂的双翅用胶水粘在木 板上,或者剪去蜜蜂翅膀,仍能听到蜜 蜂的叫声,该项试验结果表明:蜜蜂不振动翅膀也能发声。
进一步做实验研究,终于在蜜蜂的双翅根部发现 两粒比油菜籽还小的黑点,蜜蜂叫时,黑点上 下鼓动。她用大头针捅破小黑点,蜜蜂就不发声了。从而
华佗对麻醉药的认识是怎么来的?
莫泊桑在一篇小说中需要细致地描写一个被踢 过的感觉,但他本人没有这种体验,实在是难以下笔,
马原目录(阿暖梳理版)
![马原目录(阿暖梳理版)](https://img.taocdn.com/s3/m/d13927ae650e52ea5418982f.png)
马原目录(2015修订版)绪论1.马克思主义和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什么P2-32.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和发展P4-103.马克思主义的特征:科学性、实践性、革命性、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P10-16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发展规律第一节世界的物质性1.哲学的基本问题P222.物质的定义及性质P23-26(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运动;时空观;规律观)3.意识P28-304.物质观的意义P24-255.世界统一于物质P32-336.规律:运动过程中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7.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的统一P30-31第二节事物的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1.联系的客观性、普遍性、多样性、条件性P34-352.发展的含义、实质、原因P363.联系与发展的基本环节P37-394.矛盾及其基本属性:同一性/斗争性P39-415.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及二者关系P42-436.量变质变规律P43-447.辩证否定观P44-458.唯物辩证法(含义、特点、怎么办)P46-55第二章认识的本质及发展规律第一节认识与实践1.实践的本质、特点、分类P58-612.实践的作用P62-633.认识的概念、特点P64、P66-674.认识发展的过程:波浪式前进、螺旋式上升,反复循环、无限发展P68-73第二节真理与价值1.真理的客观性、绝对性、相对性以及后两者关系P73-782.真理与谬误P79-803.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原因;确定性和不确定性)P82-844.价值及其特性P85-865.价值评价及其特点P86-876.价值评价的作用和树立正确价值观的意义P88-897.真理和价值的统一P898.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关系P90-919.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P95-99第三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第一节社会基本矛盾运动1.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含义、关系)P103-1082.生产力与生产关系(含义、性质、要素、关系)P110-1143.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是什么、国体与政体、关系)P115-1204.社会形态更替的一般规律及特殊形式:内涵、类别、性质:统一性和多样性、必然性与历史选择性、前进性与曲折性P120-123第二节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1.根本动力:社会基本矛盾运动P124-1272.直接动力:阶级斗争(革命)P128-1323.重要动力:改革(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P133-1344.科技的作用P134-136第三节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1.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P140-1422.群众路线P143-1443.个人在社会历史中的作用P144-147第四章资本主义的本质及规律第一节商品经济和价值规律1.商品经济的形成和发展P150-1512.商品的二因素和劳动的二重性(价值与使用价值;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P152-1533.货币的产生P1554.价值规律及其作用和消极后果P155-1575.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P157-1606.劳动价值论及其意义P160-162第二节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本质1.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产生(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资本原始积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确立)P163-1692.劳动力成为商品和货币转化为资本(条件、特点)P169-1703.资本主义所有制(含义、本质)P172-1734.剩余价值规律(在生产中的作用、资本主义劳动过程的特点、剩余价值的含义、两种基本方法、资本积累、资本循环周转与再生产、工资与剩余价值分配、剩余价值理论的意义)P173-1885.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与经济危机P188-190第三节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1.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国家职能及本质;民主制度、其进步作用、局限性及本质)P190-1962.资本主义意识形态及其本质P197-199第五章资本主义的发展及其趋势第一节垄断资本主义的形成与发展1.垄断的含义及形成原因P202-2032.垄断为什么加剧竞争和垄断下竞争的特点P2043.金融资本和金融寡头P2054.垄断利润和垄断价格P205-2065.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形成及作用(形成原因、主要形式、作用、局限性)P207-2106.金融垄断资本的发展(金融自由化和金融创新的含义及作用、影响)P211-2127.垄断资本在世界范围的扩展(原因、基本形式、实现方式:跨国公司、后果、国际垄断组织)P212-2158.垄断资本主义的实质P215-2169.经济全球化及其后果(含义、表现、原因、后果)P216-220第二节正确认识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1.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的表现和特点P221-2252.产生变化的原因和实质P226-229第三节资本主义的历史地位和发展趋势1.历史地位(进步性、局限性)P229-2322.被社会主义取代的历史必然性(原因、长期过程、)P232-236第六章社会主义的发展及其规律第一节社会主义的产生和发展1.空想社会主义P239-2402.科学社会主义的科学性P2403.社会主义的时间P240-251第二节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1.主要内容P251-2572.怎么办P257-260第三节在实践中探索现实社会主义的发展规律1.一些国家的社会主义建设具有艰巨性和长期性(原因)P260-2642.发展道路多样性(原因、怎么做)P264-2673.曲折前进(原因、改革)P267-270第七章共产主义崇高理想及其最终实现第一节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共产主义社会的展望1.共产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P275-283第二节共产主义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1.必然规律、长期、怎么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P283-292。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2015)第2章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2015)第2章](https://img.taocdn.com/s3/m/01c4e99c84868762caaed5d7.png)
第二章
认识的本质及发展规律
1、实践和认识活动的要素
主体是指具有思维能力、从事社会实践和
认识活动的人。
马 克 思 主 义 基 本 原 理 概 论
第二章
认识的本质及发展规律
1、实践和认识活动的要素
客体是指进入到主体的认识和实践范围的客观事
物,是实践和认识活动所指向的对象,是主体活 动对象的总和。
客体的形式: 自然客体、社会客体和精神客体。
真理与价值的关系第二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认识的本质及发展规律教学内容第一节认识与实践第二节真理与价值第三节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第二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认识的本质及发展规律第一节认识与实践一实践是认识的基础二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三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第二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认识的本质及发展规律一实践是认识的基础一实践和认识的主体与客体11实践和认识活动的要素实践活动和认识活动是紧密结合在一起的它们都是以认识世界和改造为目的主体与客体之间通过一定的中介发生相互作用的过程
马 克 思 主 义 基 本 原 理 概 论
第二章
认识的本质及发展规律
一、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一)实践和认识的主体与客体
1、实践和认识活动的要素 实践活动和认识活动是紧密结合在一起的, 它们都是以认识世界和改造为目的、主体与客体 之间通过一定的中介发生相互作用的过程。
马 克 思 主 义 基 本 原 理 概 论
哥 白 尼
第 谷
马 克 思 主 义 基 本 原 理 概 论
第二章
认识的本质及发展规律
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实践不断提供大量有关的经验材料以及新 的认识工具,使人们能够不断解决认识课题, 使认识不断向前发展。
马 克 思 主 义 基 本 原 理 概 论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2015年修订版)第二章答案 高等教育出版社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2015年修订版)第二章答案 高等教育出版社](https://img.taocdn.com/s3/m/82ea24e2700abb68a882fb02.png)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后答案第二章认识的本质及发展规律1、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关于“实践第一”的观点?参考答案实践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最基本的活动,是认识产生和发展的基础。
马克思主义哲学阐明了实践的本质及其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中的作用,创立了科学的实践观,指出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世界的感性物质活动。
马克思主义强调认识的使命在于指导实践改造世界。
人们的实践活动,是以改造客观世界为目的、主客体之间通过一定的中介发生相互作用的客观过程。
实践的主体和客体之间形成实践关系、认识关系和价值关系,其中实践关系是最根本的关系。
实践的主体和客体与认识的主体和客体在本质上是一致的,认识的主体和客体之间首先是改造被改造之间的关系,在改造和被改造的过程中,客体逐步主体化,从而客体被认识,在实践的基础上形成对客体的能动的反映,也就是主体获得新的认识。
由于实践具有直接现实性,自觉能动性和社会历史性等基本特征,所以马克思主义认为: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在认识中起决定作用。
第一,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第二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第三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第四,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总之,人的认识从实践中产生,服务于实践,随实践发展,并接受实践的检验。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动力、目的和检验其真理性的标准,实践决定认识。
所谓实践第一,理由就在这里。
2、为什么说真理是客观的、绝对的又是相对的?把握这一观点对于我们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有什么重要意义?参考答案真理是客观的,凡是真理都是客观真理,这是真理问题上的唯物论。
客观性是真理的本质属性,真理的客观性指真理的内容是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真理中包含不依赖于人和人的意识的客观内容。
真理的客观性是唯物主义认识论即反映论的一般原理在真理问题上的贯彻。
真理的客观性决定了真理的一元性,也就是说对于特定的认识客体来说,真理只有一个,它不因主体认识的差别和变化而改变。
真理的绝对性是指真理的内容表明了主客观统一的确定性和发展的无限性。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2015年修订版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2015年修订版](https://img.taocdn.com/s3/m/38a880a218e8b8f67c1cfad6195f312b3169eb26.png)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2015年修订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核心,是马克思主义的灵魂和精髓。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2015年修订版,是在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进行全面总结和深入研究的基础上,对其内容进行了修订和完善,以适应当代社会发展的需要。
本文将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核心内容进行系统阐述,以期对读者有所启发和帮助。
首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2015年修订版对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进行了深入阐述和概括。
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包括唯物史观、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阶级斗争理论、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社会主义制度的根本原则等。
这些基本原理构成了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核心内容,是马克思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修订版对这些基本原理进行了系统梳理和深入阐述,使其更加贴近当代社会的发展和变化。
其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2015年修订版对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进行了当代价值的阐释和延伸。
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也需要不断地与时俱进,以适应当代社会的需要。
修订版对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进行了当代价值的阐释和延伸,使其更加贴近当代社会的现实情况,更加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和现实的应用价值。
最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2015年修订版对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进行了新的理论探索和创新。
修订版在对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进行系统阐述和概括的基础上,还对其进行了新的理论探索和创新,使其更加具有前瞻性和开拓性。
这对于推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发展和完善,对于促进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和进步,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综上所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2015年修订版是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进行全面总结和深入研究的成果,是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进行修订和完善的重要文献,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希望本文的阐述能够对读者有所启发和帮助,引起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深入思考和研究。
马克思主义哲学第二章-2真理与价值-文档资料
![马克思主义哲学第二章-2真理与价值-文档资料](https://img.taocdn.com/s3/m/f407af2bbed5b9f3f90f1c4d.png)
真理与谬误相互依存、互为前提,没有谬误 作比较,就无所谓真理;没有真理作比较,也就 无所谓谬误。
认识
互相依赖 互为条件
真理
谬误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是由真理
的本性和实践的特点决定的。
从认识的深度看:任何真理性的认识都
只是对特定的具体事物一定程度、一定层 次的近似正确的反映。
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的辩证关系
第一,具有绝对性的真理和具有相对性的真理是相互 渗透和相互包含的。 应正确对待马克思列宁主义 第二,具有相对性的真理和具有绝对性的真理又是辩 证转化的。 割裂二者的关系就会犯绝对主义或相对主义的错误。
实践标准的绝对性
只有实践才能检验真理,实践标准是无可替代的 任何认识成果只有经过实践检验才能最终知其是 否是真理
实践标准的相对性
• 实践检验常常不是一次完成的,须经多次检验 • 每次的实践检验总是有限的,只能部分地检验真理 • 任何时候都有暂时无法检验的认识成果 既要坚信实践标准的唯一性、权威性;又不能将 实践标准绝对化、凝固化。
真理的一元性是指对于特定的认识客体来说, 真理只有一个,它不因主体认识的差别和变化 而改变。
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
真理的绝对性即具有绝对性的真理,是指真理的无 条件性、无限性。
首先,任何真理都必然包含着同客观对象相符合的 客观内容,都同谬误有原则的界限,都不能被推翻。 否则,就不成其为真理,这一点是绝对的、无条件的。 其次,人类认识按其本性来说,能够正确认识无限 发展着的物质世界,认识每前进一步,都是对无限发 展着的物质世界的接近,这一点也是绝对的、无条件 的。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第二章 2015修订版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第二章 2015修订版](https://img.taocdn.com/s3/m/9c8bf8668e9951e79a89270c.png)
三种真理观
3、真理的实用论:接受一条陈述或一种信念为真 的理由之一,就是它是否能让我们更好地行动, 是否能为未来提供富有成效的出路
实用主义真理观强调了真理对于行动的价值,而 非仅仅依赖真理的逻辑自洽性。
马克思主义哲学吸取了哲学史上关于实践概念 的合理因素,阐明了实践的本质及其在认识世界 和改造世界中的作用,创立了科学的实践观。实 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世界的感性物质活动。
马克思在这本书中阐 明了实践是感性的、 对象性的物质活动, 认为:“全部社会生 活在本质上是实践 的”,强调哲学的重 要性使命在于指导实 践改造世界。
2、唯心主义认识论否认认识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反映,把认识 看作是先于物质、先于人的实践经验的东西。
(二)辩证唯物主义和旧唯物主义对认识本质的 不同回答 二者都坚持反映论,但是又有本质的区别。 1、旧唯物主义是以感性直观为基础,把人的认识 看成是消极地、被动地反映和接受外界对象,所 以又称为直观的、消极的反映论。它离开了实践 考察认识问题,不了解认识的辩证本性。 2、辩证唯物主义继承了旧唯物主义反映论的合理 前提,同时克服了它的严重缺陷。它把实践的观 点引入认识论,作为整个认识论的基础,同时把 辩证法应用于反映论。
“一切思想,凡是引导我 们与不断发生的可感觉的 具体经验发生有利的相互 作用的,就都是真的,不 管它们事先摹写这些具体 经验与否。”“它是真的, 因为它是有用的。”“它 是有用的,因为它是真的。 ——威廉· 詹姆士
一、马克思主义的真理观(客观性、绝对性 和相对性)
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第二章 第二节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第二章 第二节](https://img.taocdn.com/s3/m/d4e23009763231126edb1128.png)
1、真理的绝对性
真理的绝对性是指人们对客观事物及 其规律的正确认识具有确定性、 其规律的正确认识具有确定性、无条 件性、无限性。 件性、无限性。
真理的绝对性: 真理的绝对性:
毕达哥拉斯定理: 2+b2=c2 a
B
c a
毕达哥拉斯 C
b
A
真理的绝对性 A、从内容上看,包含不依人的意志 从内容上看, 为转移的客观内容, 为转移的客观内容,同谬误有原则 的界限,不能被推翻。 的界限,不能被推翻。 B、就人类认识的本性来说,是能够 就人类认识的本性来说, 正确认识无限发展着的物质世界的 就人类的认识能力来说, 。就人类的认识能力来说,世界上 只存在尚未认识之物, 只存在尚未认识之物,而不存在不 可认识之物。 可认识之物。
真理和谬误的辩证关系 真理和谬误的对立统一
A、相互依存、互为前提 、相互依存、
认识
真理
互相依赖 互为条件
谬误
真理和谬误的辩证关系 真理和谬误的对立统一
B、真理与谬误相互转化 、
B
a
B
c
B
a
C
c b
A
C
b
A
c a
C
2+b2=c2 a
真理 谬误 真理
b
A
a2+b2=c2
2+b2=c2 a
二、真理的检验标准
第二节 真理与价值
一、真理的客观性、绝对性和 真理的客观性、 相对性
真理: 真理:是人们对于客观事物及其规律 的正确认识。 的正确认识。
正确反映
真理
主体
歪曲反映
客体
谬误
(一)真理的客观性
凡是真理都是客观真理,这是唯物主 义认识论即反映论在真理问题上的贯 彻。 真理的客观性有两层含义: 1、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 2、检验真理的标准也是客观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的统一
真理是从相对性不断走向绝对性、无 限发展的动态过程。因为:
①人的识能力是无限与有限的统一; ②人的思维是至上性与非至上性的统一; ③检验真理的标准是确定性与不确定性的统一。
3、真理的绝对性和对性的辩证关系
真 从内容和认
从广度和
理 识能力上看
深度上看
确定性、 无条件性
互相渗透互相包含
真理
近似性、 有条件性
绝对性
同一真理的两种属性
相对性
反对绝对主义
反对相对主义
这一原理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 (1)反对绝对主义和相对主义真理观。 • 绝对主义夸大真理的绝对性,否认真理的相对性,
在实际工作中主要表现为教条主义和思想僵化。相对 主义夸大真理的相对性,否认真理的绝对性,在实际 工作中主要表现为怀疑主义和诡辩论。
其次,价值的社会性表现为人的实践具有 社会性。
其三,价值的社会性还表现在主体需要的 满足形式具有社会性。
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
自我实现需求(實 現夢想)
自尊/尊重 需求(受 肯定、尊
重) 社会/归属需求(被
他人接納)
安全需求(人身安全、生活保障)
生理需求(吃飽、保暖)
三 、价值与真理的辩证统一
• (2)树立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态度。 • 马克思主义也是绝对性和相对性相统一的真理性认识,
对待马克思主义真理必须采取坚持和发展相统一的正 确态度。
(三)真理与谬误
真理和谬误相比较而存在,相斗争而发展, 这也是真理的发展规律。
正确反映
真理
主体
客体
歪曲反映
谬误
谬误
• 谬误的含义
• 指同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相违背的认识, 是对客观事物本来面目的歪曲反映。
2.真理是有用的,但有用的不一定是真理。
认识·改造·利用
主体
客体
足满·务服·用有
真理的一元性
真理的一元性是指对 于特定的认识客体来说, 真理只有一个,它不因主 体认识的差别和变化而改 变。
(二)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
• 承认真理是客观的,这是真理问题的唯物 论;就真理的发展过程以及人们对它的认 识和掌握程度来说,真理又是绝对的和相 对的,这是真理问题上的辩证法。 每个真理既具有客观性,又具有绝对性和 相对性;或者说,每个真理都是客观真理, 同时又是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的统一。
价值的特性 (4)价值的多维性: 任何一个层次的主体都表现为一定的整体,由于其结构 和规定性又是复杂的、立体的和全面的,因而每一个主 体的价值关系都具有多维性或全面性。
三 、价值与真理的辩证统一
(二)价值评价及其特点
价值评价是一种关于价值现象的认识活动,是一
种综合的、整体的价值意识活动。
价值关系
主体
C
b
A
a2+b2=c2
Cb
A
a2+b2=c2
B
真理
c
a
Cb
A
谬误
真理 a2+b2=c2
坚持真理,排除谬误
达尔文
赫胥黎
二、真理的检验标准
(一)哲学史上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争论
权威标准
孔子
亚里斯多德
我国汉代以来,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孔子之是非为
是非”。欧洲中世纪以亚里斯多德的见解作为判断真伪的
标准。
(二)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
1.真理的绝对性是指真理的内容表明了主客 观统一的确定性和发展的无限性。
伽利略的胜利
真理绝对性的含义
• 一是任何真理都必然包含同客观对象相符 的客观内容,都同谬误有原则的界限,这 是绝对的、无条件的。
• 二是人类认识按其本性来说,能够正确认 识无限发展着的物质世界,认识每前进一 步,都是对无限发展着的物质世界的接近, 这一点是绝对的、无条件的。
二是指实践标准的权威性,即实践 最终能检验出一个认识是不是真理。
二、真理的检验标准 实践标准的不确定性
实践标准的不确定性是指实践是历 史的、具体的,任何时候的实践都受主 观和客观条件的限制,不能完全证实或 驳倒当时的一切认识。两层含义:
二、真理的检验标准 实践标准的不确定性
一是实践标准的局限性,即任 何实践都是具体的、历史的、个别 的。具有时代和历史的局限性,不 能完全证明和驳倒当时的所有认识。
——亚里斯多德
真 理(truth)
“真理乃知识与对象一致” ——康德
一、真理的客观性、绝对性和相对性
(一)真理的客观性
真理作为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本身 包含着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内容。
如毕达哥拉斯定理。
真理的形式是主观的,如经验、表象、概念、判断、知 识、理论。
真理的价值性
1.真理价值性的含义:真理具有满足主体需 要、对主体有用的属性。
(二)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真理的本性
真理的本性是主观认识与客观对 象的符合,检验认识是否为真理,就 是把主观认识与客观对象相对照,以 判明两者是否相符合以及符合的程度。
(二)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实践的特点 实践具有两个伟大的品格:
一是普遍性的品格,同样的条件下,实 践活动会产生同样的结果,实践能从个别性 中揭示和证明其中的普遍性;
马克思主义认为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中国的马克思主义者也认为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为什么“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这是由真理的本性和实践的特点所决定的。 第一,从真理的本性看,检验认识的真理性, 就是检验主观认识是否同客观实际相符合。 这就要求一种能够把主观和客观联系起来加 以比较对照从而充当检验真理的标准,只能 是社会实践。 第二,从实践的特点看,实践是主观见之于 客观的物质活动,不仅具有普遍性的优点, 而且具有直接现实性的品格,这就决定了只 有实践才能成为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三 、价值与真理的辩证统一
价值的特性
(2)价值的主体性:是指人是价值关系的建 立者和推进者。在价值关系中,主体具有“为 我”和“自为”的性质。 价值本身的特点直接同主体的特点相连,价值 的特点表现和反映着主体性的内容。
三 、价值与真理的辩证统一
价值的特性
(3)价值的社会历史性: 首先,价值的社会性表现在人的需要具有 社会性。
众人意见标准
实用标准
杜 威
真理原来是人造的,是为了人造 的,是人造出来供人用的,是因为它 们大有用处,所以才给它们以真理的 美名的。
如果观念能够改造环境和 胡 排除纷扰,它们就是真实的 适
;否则便是虚妄的。
美国实用主义思想 家詹姆士宣称:
“有用即真理”
二、真理的检验标准
(二)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其次,真理反映客观对象的正确程度也是 有条件的、有限的。任何真理对对象的反 映只能是相对正确的,即在认识的深度上、 精确度上都是有限的,或近似的。(从深 度看)
3.真理的绝对性和真理的相对是辩证统一的
(1)它们是同一个真理的两重属性。 (2)它们相互渗透,相互包含:一是,真
理的绝对性寓于真理的相对性之中。二是, 真理的相对性必然包含并表现着真理的绝 对性。
第二章 认识的本质及发展规律
第一节 认识与实践
第二节 真理和价值
第三节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以柏拉图为友,以亚里斯多德为友, 更重要的, 以真理为友。 Let plato be your friend, and Aristotle, but let more let your friend be truth。
(一)价值及其特性
• 价值:哲学上的“价值”是揭示外部世界 对于满足人的需要的意义关系的范畴,是 指具有特定属性的客体对于主体需要的意 义。
• 价值的特性: 第一,价值具有客观性。 第二,价值具有主体性。 第三,价值具有社会历史性。 第四,价值具有多维性。
三 、价值与真理的辩证统一
价值的特性
(1)价值的客观性:价值关系的形成和产生有其客观 的根据和基础,不是随意的。就客体来说,价值关系的 基础是客体的属性;就主体来说,价值关系的基础是主 体自身的需要。(首先,人的需要具有客观性。其次, 用来满足人的需要的对象也具有客观性。最后,满足人 的需要的过程和结果也具有客观性。 )
二、真理的检验标准 实践标准的不确定性
二实践标准的过程性,认识和 实践都是发展的,任何实践都难以 充分检验出认识的真理性。实践检 验是一个不断发展的历史过程。
三、真理和价值的辩证统一
• 价值及其特性 • 价值评价及其特点 • 价值评价的功能与树立正确价值观的意义 • 价值和真理在实践中的辩证统一
B:真理和谬误相比较而存在 。
C:真理和谬误相斗争而发展。(真理的发展是通过与谬误的 斗争来实现的。)
D:真理和谬误相互转化。(一方面,真理在一定条件下可以 转化为谬误。另一方面,谬误在一定条件下也可以转化为真 理。)
真理和谬误
互相依赖
认识
真理
互相依赖 互为条件
谬误
真理和谬误
B
互相转化
c
a
B
a
c
---哈佛大学校训
第二节 真理与价值
• 真理的客观性、绝对性和相对性 • 真理的检验标准 • 真理与价值的辩证统一
人生的天职在勇于探索真理。 --哥白尼
一、真理的客观性、绝对性和相对性
真理是人们对于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 确认识。
正确反映
主体
客体
歪曲反映
真理 谬误
真 理(truth)
“理论知识的目的在于真理”。 “每一事物之真理与各事物 之实是必相符合的” 。
费尔巴哈:自然界是一本不隐藏自己的大书, 只要我们去读它,我们就可以认识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