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芥子和白芥子的功效和特征区别
中药“温化寒痰药”——芥子
中药“温化寒痰药”——芥子本品为十字花科植物白芥或芥的干燥成熟种子。
前者习称“白芥子”,后者习称“黄芥子”。
主产于河南、安徽。
夏末秋初果实成熟时割取植株,晒干,打下种子,除去杂质。
本品气微,味辛辣。
以粒大,饱满者为佳。
生用或炒用。
一、药性和功效本品性味辛,温。
归肺经。
具有温肺豁痰利气,散结通络止痛之功效。
用法用量:煎服,3~9克。
外用适量。
使用注意:本品辛温走散,耗气伤阴久咳肺虚及阴虚火旺者忌用;消化道溃疡、出血及皮肤过敏者忌用。
用量不宜过大,以免引起腹泻。
不宜久煎。
二、歌括《药性歌括四百味》歌诀:白芥子辛,专化胁痰,疟蒸痞块,服之能安。
三、临床应用1.寒痰咳喘,悬饮胸胁胀痛本品辛温力雄,性善走散,能温肺寒,利气机,豁痰涎,逐水饮。
治寒痰壅肺,气逆咳喘,痰多清稀,胸闷者,常与苏子、莱菔子同用,如三子养亲汤(《韩氏医通》);若痰饮停滞胸膈成胸胁积水,咳喘胸满胁痛者,可配伍甘遂、大戟等以豁痰逐饮,如控涎丹(《三因方》)。
治疗冷哮日久,可与细辛、甘遂、麝香等研末,于夏令外敷肺俞等穴,或以白芥子注射液在肺俞、膻中、定喘等穴位行穴位注射。
2.痰滞经络,关节麻木疼痛,痰湿流注,阴疽肿毒本品温通经络,善散“皮里膜外之痰”,又能消肿散结止痛。
治痰湿阻滞经络之肢体麻木或关节肿痛,可配伍马钱子、没药、肉桂等,亦可单用研末,醋调敷患处。
治痰湿流注,阴疽肿毒,常配伍鹿角胶、肉桂、熟地黄等药,以温阳化滞,消痰散结,如阳和汤(《外科全生集》)四、现代药理研究1.化学成分本品主要含含氮类成分:芥子碱,白芥子苷,4-羟基-3-吲哚甲基芥子油苷,前告伊春;还含脂肪油、蛋白质及黏液质、多种氨基酸等。
2.药理作用白芥子苷遇水后,经芥子酶的作用生成挥发油,为强力的皮肤发红剂、催吐剂,并有起疱作用。
芥子粉使唾液分泌及淀粉酶活性增加,小剂量能刺激胃黏膜,增加胃液及胰液的分泌,大剂量可迅速引起呕吐。
本品有祛痰作用。
水溶剂体外对色毛癣菌、许兰黄癣菌等皮肤真菌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黄芥子苷水解产生的苷元有杀菌作用。
黄芥子和白芥子的功效和特征区别
状,胚根折转藏于其间。气微,味辛辣。
黄芥子和白芥子的功效有一定的区别,习惯多以白芥子入药,黄芥子多作调味食用。白芥子以粒大、饱满、色黄白、无杂质者为佳。
【显微特征】
1、白芥子种子横切面:表皮为1列粘液细胞,有粘液质纹理;下皮细胞2列,大小约相等:栅状细胞为1列高度约均等的厚壁细胞,内壁及侧壁增厚,外壁菲薄;色素层细胞颓废,不含色素。内胚乳为1~2列类长方形细胞,含糊粉粒。子叶及胚根薄壁细胞含脂肪油滴及糊粉粒。
芥被《名医别录》列为上品。陶弘景谓:“芥似菘而有毛,味辣,可生食及作菹。”苏恭谓:“芥有三种,??白芥子粗大白色,如白粱米,甚辛美,从西戎来。”《开宝本草》另立白芥。现药用有白芥子、黄芥子(芥子)两种。本品为十字花科植物白芥Sinapis alba L. [Brassica alba (L.) Boiss]或芥Brassica juncea (L.) Czern. et Coss.的干燥成熟种子。前者习称“白芥子”,后者习称“黄芥子”。
白芥子粉末:深棕色。①种皮栅状细胞淡黄色。断面观细胞1列,高度较均等,径向14~28μm,切向7~17μm,外壁及侧壁中部以上薄,侧壁下部及内壁增厚;表面观类多角形或稍延长,垂周壁平直或细波状弯曲,厚2~3μm。②种皮表皮细胞断面观类方形或稍径向延长,遇水膨胀粘液质化,内切面壁由纤维素沉积形成径向棒状的纤维素柱隐约可见;表面观多角形或类多角形,脐状纤维素柱周围可见粘液质纹理。③种皮下皮细胞多皱缩,细胞界限不甚清楚。④内胚乳细胞含糊粉粒、油滴及灰色颗粒物;子叶细胞含糊粉粒及脂肪油滴。
1、白芥子 种子圆球形,直径1~2.5mm。表面灰白色和黄白色,光滑,于放大镜下可见微细的网纹及一暗色点状种脐。种皮薄而脆,破开后内有子叶两片沿主脉处对折呈马鞍状,胚根折转藏于子叶间。无臭,味微辛辣。
白芥子和黄芥子的真伪鉴别方法
白芥子和黄芥子的真伪鉴别方法芥子为少常用中药。
始载于《名医别录》。
具有温化寒痰、通络止痛的功能。
用于寒痰喘咳、胸胁胀满、寒性脓疡、关节疼痛等病症。
来源白芥子为十字花科植物白芥Sinapis alba(L.)的种子。
黄芥子为十字花科植物芥Brassica juncea(L.) Czern.et Coss.的成熟种子。
产地与分布白芥子主产山西、山东、安徽、四川等省。
主销华北、东北地区。
黄芥子各地有栽培,销华东地区。
鉴别要点白芥子与黄芥子形状相似。
主要区别点是前者种子灰白色而粒较大,具细微网纹;而黄芥子则色黄(少数红棕色),粒较小为异尔。
名典鉴别①梁·陶弘景曰:“芥似菘而有毛,味辣,可生食及作菹,其子可以藏冬瓜。
又有莨(音浪),作菹甚辣。
”②唐·苏恭曰:“芥有三种:叶大子粗者,叶可食,子入药用;叶小子细者,叶不堪食,子但作齑;又有白芥子,粗大白色,如白粱米,甚辛美,从西戎来。
”③宋·苏颂曰:“芥处处有之。
有青芥,似菘,有毛,味及辣。
紫芥,茎叶纯紫可爱,作齑最美。
有白芥,见本条。
其余南芥、旋芥、花芥、石芥之类,皆菜茹之美者,不能悉录。
大抵南土多芥。
相传岭南无芜菁,有人携种至彼种之,皆变作芥,地气使然耳。
”④明·李时珍曰:“芥有数种:青芥,又名刺芥,似白菘,有柔毛,有大芥,亦名皱叶芥,大叶皱纹,色尤深绿,味更辛辣。
二芥宜入药用。
……四月食者,谓之夏芥……其花三月开,黄色四出,结荚一二寸。
子大如苏子,而色紫味辛,研末泡过为芥酱,以侑肉食,辛香可爱。
”⑤清·《本草从新》:“白芥子。
辛温入肺,北产者良。
”快速鉴别1.白芥子:种子近球形,直径2~2.5mm。
表面呈灰白色至淡黄色,光滑,放于放大镜下观察,可见细微网纹,一端具圆形淡褐色种脐。
去掉种皮可见肥厚子叶2片,油质,相互纵向折叠,胚根包藏于其间。
气微,味辛辣。
2.黄芥子:种子似上种而较小,直径1.2~1.8mm。
白芥子的作用与功能主治
白芥子的作用与功能主治背景介绍白芥子,又称为白芥菜,是一种常见的中草药材。
它广泛分布于中国各地,是很多传统中医药方剂中常用的一个成分。
白芥子的种子,常用于药用或食用目的。
它具有多种作用与功能主治,下面将详细介绍。
作用与功能主治以下是白芥子的几种常见作用与功能主治:1.收敛作用:–白芥子具有收敛作用,可以收缩血管、减轻血管扩张引起的局部充血和炎症反应。
–可用于治疗外伤出血、疮疖溃烂等症状。
2.温肺化痰作用:–白芥子有温肺化痰的功效,可以促进痰液的排出,减轻咳嗽、咯痰的症状。
–对于感冒引起的咳嗽、气管炎、支气管炎等呼吸道疾病有一定的疗效。
3.止咳平喘作用:–白芥子中的有效成分能够镇咳作用,抑制咳嗽中枢的兴奋。
–对于咳嗽、哮喘等呼吸系统疾病有较好的缓解效果。
4.抑菌消炎作用:–白芥子含有挥发油和硫化物等成分,具有抑菌消炎作用。
–可以用于外科创伤感染、口腔炎症等疾病。
5.消肿排脓作用:–白芥子具有消肿排脓的作用,能够促进局部淋巴液的循环和排泄。
–适用于皮肤化脓性感染、淋巴结炎等症状。
6.镇痛作用:–白芥子中的成分具有镇痛作用,可以缓解疼痛症状。
–对于关节炎、坐骨神经痛等疼痛症状有一定的缓解作用。
使用方法与注意事项使用白芥子时需注意以下几点:•白芥子常用于煎汤、炒炖或外敷等方式使用。
•干燥的白芥子常需研磨成粉末,然后用开水冲泡服用。
•儿童、孕妇、哺乳期妇女以及老人等特殊人群在使用白芥子前应咨询医生或药师的建议。
•如果出现过敏反应或不适,请立即停止使用,并咨询医生。
总结白芥子作为一种常见的中草药材,具有多种作用与功能主治。
它可以用于治疗外伤出血、呼吸系统疾病、皮肤感染等症状,对于疼痛、肿瘤等疾病也有一定的缓解作用。
使用时应遵循适当的方法和剂量,并注意个人体质和不适反应。
如果需要使用白芥子进行治疗,建议在医生或药师的指导下进行。
黄芥子和白芥子的功效和特征区别
黄芥子和白芥子的功效和特征区别禁忌肺虚咳嗽、阴虚火旺者忌服。
白芥子为十字花科植物白芥的种子。
主产于安徽、河南、四川等地。
夏末秋初,果实成熟时割取全株,晒干后打下种子。
生用或炒用。
白芥子性味辛温,入肺经。
功能温肺豁痰,消肿止痛。
主治咳嗽痰多气急,胸胁痰涎停留,外疡流注阴疽。
白芥子泥可外敷能除肿毒,对寒痰哮喘、胸胁刺痛等症疗效亦好。
有皮肤溃疡者勿用。
白芥子是什么【别名】辣菜子(《中药志》)【来源】为十字花科植物白芥的种子。
夏末、秋初果实成熟时割取全株,晒干后,打下种子,除去杂质。
【原形态】植物形态详"白芥"条。
【生境分布】主产安徽、河南、山东、四川、河北、陕西、山西等地。
以安徽、河南产量为大。
【性状】种子呈圆球形,直径1.1—2.5毫米,较黄芥子为大。
表面类白色至淡黄色,光滑。
在扩大镜下观察,可见细微的网纹及一暗色小点状的种脐。
种皮脆薄易压碎,剥去后有薄膜状的胚乳粘着于种皮内表面。
胚黄白色,袖质,二子叶相叠,并于中脉处折起呈马鞍状,胚根亦折转而藏于其间。
气无,味先觉油样而后微酸,继感辛辣。
以个大、饱满、色白、纯净者为佳。
【化学成份】白芥子含白芥子甙、芥子碱、芥子酶、脂肪、蛋白质及粘液质。
白芥子甙经芥子酶水解,产生异硫氰酸对羟基苄酯(白芥子油),酸性硫酸芥子碱及葡萄糖。
酸性硫酸芥子碱经碱性水解可生成芥子酸和胆碱。
【采收】夏末秋初果实成熟时采割植株。
【加工】晒干,打下种子,除去杂质。
【炮制】炒白芥子:原药簸尽杂质,炒至深黄色,微有香气即得。
(一)功能主治利气豁痰,温中散寒,通络止痛。
治痰饮咳喘,胸胁胀满疼痛,反胃呕吐,中风不语,肢体痹痛麻木,脚气,阴疽,肿毒,跌打肿痛。
《别录》:"发汗,主胸膈痰冷上气,面口黄赤。
又醋研敷射工毒。
"陶弘景:"御恶气暴风,毒肿流四肢疼痛。
"孙思邀:"治咳嗽胸胁支满,上气多唾者,每日温酒吞下七粒。
"《医学入门》:"利胸膈痰,止翻胃吐食,痰嗽上气,中风不语,面目色黄,安五脏,止夜多小便。
白芥子的功效与作用
白芥子的功效与作用
白芥子是一种常见的中药材,其具有多种功效和作用。
以下是关于白芥子的详细介绍:
1. 温阳祛寒:白芥子具有温阳祛寒的作用,对于寒性症状如寒痰咳嗽、寒疼等有一定的改善效果。
2. 祛湿化痰:白芥子能够疏散寒湿,促进体内湿气的排出,对于湿重引起的痰多、咳嗽、胸闷等症状有辅助治疗作用。
3. 消肿止痛:白芥子具有较强的消肿消炎作用,可用于治疗湿热引起的各种疼痛和炎症,例如关节肿痛、皮肤疮疡等。
4. 健胃消食:白芥子有助于促进胃肠蠕动,增强消化功能,对于消化不良、食欲不振等症状有一定的改善作用。
5. 止咳化痰:白芥子有辛散的特性,对于痰多、咳嗽等症状有一定的镇咳化痰作用。
6. 驱虫杀菌:白芥子含有挥发性油,对于消化道寄生虫的驱除具有一定的效果;同时具有一定的抗菌作用,可用于治疗一些感染性疾病。
虽然白芥子具有多种功效和作用,但使用时还是需要根据具体情况来判断剂量和方法,避免过量使用或使用不当引起不良反应。
建议在使用白芥子之前,最好咨询医生或中医师的意见,以确保安全有效地使用。
白芥子的功能主治
白芥子的功能主治1. 引言白芥子,又称为白芥,是指芥菜的种子,是一种常见的中药材。
白芥子具有多种功效,被广泛应用于中医药领域。
本文将介绍白芥子的主要功能主治,并以列点方式详细介绍其具体表现。
2. 白芥子的功能主治白芥子具有以下主要功能主治:•化痰止咳: 白芥子具有温开则散、发散风寒的功效,能够化痰止咳。
适用于风寒咳嗽、痰多不易咳出等症状。
•祛痰平喘: 白芥子能够祛除体内痰湿,平喘宣肺。
适用于痰湿阻肺引起的喘息气急等症状。
•消肿止痛: 白芥子具有辛散、行胞气的作用,能够促进血液循环,消肿止痛。
适用于风寒湿痹引起的肌肉酸痛、肿胀等症状。
•温经散寒: 白芥子具有辛温效果,能够温经散寒,行血活络。
适用于寒凝血瘀引起的经络不通、疼痛等症状。
•杀虫驱蚊: 白芥子具有驱除虫蚊的作用,可以用于防止咬虫螨引起的疾病。
综上所述,白芥子具有化痰止咳、祛痰平喘、消肿止痛、温经散寒和杀虫驱蚊等多种功能主治。
3. 使用方法白芥子常用于中药制剂的配方中,也可以独立制剂成药。
以下是白芥子的常见使用方法:1.煎服: 将白芥子煎煮后,取汤剂口服。
适用于化痰止咳、祛痰平喘等症状。
2.外敷: 将白芥子研磨成粉末,加入适量的温水或橄榄油搅拌均匀后,涂抹到患处。
适用于消肿止痛等症状。
3.熏蒸: 将白芥子研磨成粉末,放入熏蒸器中,对患处进行熏蒸。
适用于温经散寒等症状。
4. 注意事项使用白芥子时需要注意以下事项:•用量控制: 使用白芥子时需要根据具体症状和个体情况来确定使用的剂量,避免过量使用。
•禁用禁忌: 孕妇、哺乳期妇女以及体虚弱者禁用。
对于草药过敏者和白芥子过敏者慎用。
•不宜过度: 使用过程中如出现过敏、恶心、呕吐等不适症状,应立即停止使用并就医。
•避免与其他药物相互干扰: 使用白芥子时,需避免与其他药物相互干扰,如果正在使用其他药物,应遵循医生建议或咨询药师的意见。
5. 总结白芥子作为中药材,具有多种功效,包括化痰止咳、祛痰平喘、消肿止痛、温经散寒和杀虫驱蚊等。
白芥子
白芥子植物名:白芥目录药材描述药材来源药材饮片鉴别——白芥子与黄芥子药理中国古代药理研究现代药理研究[编辑本段]药材描述药名:白芥子拼音: BAI JIE ZI拉丁: Semen Brassicae别名:辣菜子药用部位:种子产地:安徽、河南(全国各地皆产,以河南、安徽产量最大。
)采收:夏末秋初果实成熟时采割植株。
将植株连根拔起,或将果实摘下即可。
加工:晒干,打下种子,除去杂质(簸净果壳、枝、叶等杂质。
)【性味】辛,热。
①《千金·食治》:"味辛,有毒。
"②《纲目》:"辛,热,无毒。
"③《四川中药志》:"性温,味辛,无毒。
"【归经】《得配本草》:"入手太阴经。
"功能:温肺豁痰利气,散结通络止痛。
主治:用于寒痰喘咳,胸胁胀痛,痰滞经络,关节麻木、疼痛,痰湿流注,阴疽肿毒。
毒性:无用法用量:内服:煎汤,3~10g;或入丸、散。
外用:适量,研末调敷;或整粒敷穴位。
禁忌:肺虚久咳及阴虚火旺者禁服。
药材性状:白芥子:呈球形,直径1.5~2.5mm。
表面灰白色至淡黄色,具细微的网纹,有明显的点状种脐。
种皮薄而脆,破开后内有白色折叠的子叶,有油性。
无臭,味辛辣。
黄芥子:较小,直径1~2mm。
表面黄色至棕黄色,少数呈暗红棕色。
研碎后加水浸湿,则产生辛烈的特异臭气。
[编辑本段]药材来源植物名:白芥植物名:白芥植物名:白芥拉丁: Brassica alba (L.) Boiss.科名:十字花科属名:芸苔属形态描述:一年或二年生草本,茎较粗壮,高达1米,全体被稀疏粗毛。
叶互生基部的叶具长柄,叶片宽大,倒卵形,长10~15厘米,最宽处达5厘米以上,琴状深裂或近全裂,裂片5~7,先端大,向下渐小;茎上部的叶具短柄,叶片较小,裂片较细;近花序之叶常少裂。
总状花序顶生;小花梗长1厘米左右;花萼,绿色,直立;花冠黄色,长方卵形,基部有直立长爪;雄蕊6,4强;子房长方形,密被拉拉扯扯毛,花柱细长,柱头小。
中药白芥子功效与作用
中药白芥子功效与作用【中药白芥子功效与作用】白芥子是一种常见的中药材,具有广泛的功效和作用。
它是十字花科植物白芥的种子,被广泛应用于中医药领域。
白芥子的功效主要有止咳化痰、祛风透疹、温阳通窍、解毒抗癌等。
本文将详细介绍白芥子的功效作用及其对人体的影响。
一、止咳化痰白芥子具有止咳化痰的功效,主要用于治疗咳嗽、咳痰等症状。
白芥子中富含的挥发油和硫化物等成分,能有效地刺激呼吸道黏膜,促进痰液的排出。
此外,白芥子还具有抗菌消炎的作用,能够减轻呼吸道感染引起的咳嗽。
二、祛风透疹白芥子有一定的散风解表的功效,可以帮助人体排除风邪。
在中医理论中,风邪是引起感冒、发热等症状的主要原因。
白芥子可以通过散发汗液、扩张血管等方式,促使风邪从皮肤上透发而出,达到祛风止痒、散热解表的作用。
此外,白芥子还可以促进新陈代谢,将毒素排出体外,有助于皮肤的健康。
三、温阳通窍白芥子具有温阳通窍的功效,主要应用于治疗阳气不足、经络阻塞等症状。
白芥子中富含的硫化物等物质,可以促进气血的运行,增加机体内的阳气。
阳气的增加对于提高人体的免疫功能、改善血液循环、增强体力等方面有着积极的作用。
此外,白芥子还具有舒筋活络的功效,可以缓解肌肉和关节的疼痛,起到镇痛、舒筋活络的作用。
四、解毒抗癌白芥子具有一定的解毒作用,在中医药理论中常用于解毒肺胃炎症等症状。
白芥子中的硫化物等成分可以通过化学反应,与毒素结合,起到解毒的作用。
此外,白芥子中的硫化物还具有一定的抗癌作用。
现代研究表明,白芥子中的活性成分能够抑制癌细胞的生长和扩散,对某些肿瘤有一定的治疗效果。
综上所述,白芥子作为一种常见的中药材,具有广泛的功效和作用。
它可以用于治疗咳嗽、咳痰等呼吸道疾病,通过散发汗液、排毒解毒的方式帮助人体排除风邪,提高免疫功能,改善血液循环,舒筋活络,缓解肌肉和关节的疼痛,还具有一定的抗癌作用。
但需要注意的是,白芥子辛温之性,不宜长期过量使用,尤其对于阳虚体质的人群不适宜使用。
黄芥子 (2)
白芥子主含白芥子甙(sinalbin)约2.5%;另含脂肪油20%~26%,以及芥子酶、芥子碱(sinapine),尚含4-羟基苯甲酰胆碱(4-hydroxybenzoylcholine)及4-羟基苯甲胺(4-hydroxybenzylamine)。
黄芥子主含芥子甙(sinigrin)约3%,并合少量芥子酶(myrosin)、芥子酸(sinapic acid)及芥子碱(sinapine)等。另含脂肪油约30%
白芥子粉末:深棕色。①种皮栅状细胞淡黄色。断面观细胞1列,高度较均等,径向14~28μm,切向7~17μm,外壁及侧壁中部以上薄,侧壁下部及内壁增厚;表面观类多角形或稍延长,垂周壁平直或细波状弯曲,厚2~3μm。②种皮表皮细胞断面观类方形或稍径向延长,遇水膨胀粘液质化,内切面壁由纤维素沉积形成径向棒状的纤维素柱隐约可见;表面观多角形或类多角形,脐状纤维素柱周围可见粘液质纹理。③种皮下皮细胞多皱缩,细胞界限不甚清楚。④内胚乳细胞含糊粉粒、油滴及灰色颗粒物;子叶细胞含糊粉粒及脂肪油滴。
~37%,油中主要为芥子酸(erucic acid)及花生酸(arachidic acid)的甘油酯,少量为亚麻酸(linolenic acid)的甘油酯。另谓芥子中含有黄曲霉毒素(aflatoxin)。
2.黄芥子:与白芥子的主要区别点为下皮细胞近半月形;栅状细胞较宽,近方形,宽约20μm左右。
黄、白芥子的识别
芥子是常用的中药材,性温、味辛,有润肺豁痰、消肿止痛之功效,但药品中有黄芥子和白芥子之分,其主要区别如下。
(1)白芥子外观呈球形,直径约1.5--2.5mm;黄芥子较小,直径1--2mm。
作 用
主治(功效): 温肺豁痰利气,散结通络止痛。用于寒痰喘咳,胸胁胀痛,痰滞经络,关节麻木、疼痛,痰湿流注,阴疽肿毒。
黄芥子和白芥子的功效和特征区别(3)
黄芥子和白芥子的功效和特征区别(3)乳腺增生:取白芥子、山慈姑、制香附、橘络各10克,水煎,每日一剂,分早、晚两次服。
7天为一疗程,7个疗程即可治愈。
骨质增生:取白芥子、葛根、锁阳各30克,水煎,每日一剂,代茶频频饮服。
白芥子的副作用【副作用】(一)传统文献《本草纲目》:无毒。
(二)毒理试验ld50 :芥子油小鼠、大鼠灌服的ld50为134mg/kg和128mg /kg。
腹腔注射的ld50为76—107mg/kg和72mg/kg。
毒性反应:白芥子有强的刺激作用,内服过量会引起呕吐,外敷局部有刺激性,时间过长会引起红肿、水疱,而且恢复很慢。
芥子末误入眼睛,会引起结膜水肿。
说明有一定的毒副反应。
(三)临床观察无毒。
在常规剂量内水煎服没有不适反应。
长期水煎服也没有明显副作用。
本品性味辛温,只宜用于寒证,阴虚内热者服之很不适服。
超过15g,会有胃不适、恶心,甚至呕吐等刺激反应。
对于没有白痰、没有积液的病人,一般不宜使用。
对红肿热痛辨证为阳证、热证者不宜内服和外敷。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1—3钱;或入丸、散。
外用:研末调敷。
【注意】肺虚咳嗽、阴虚火旺者忌服。
《本草经疏》:'肺经有热,与夫阴虚火炎,咳嗽生痰者,法在所忌。
'《本经逢原》:'多食昏目、泄气、伤精。
'白芥子的做法大全白芥子炖金瓜材料:白芥子20克,金瓜350克,清汤1000克,盐5克,鸡精3克,糖1克。
做法:(1)将金瓜去皮切块,白芥子洗净待用。
(2)净锅上火,放入清汤、白芥子、金瓜,大火烧开转小火炖40分钟调味即成。
牛肉炖白芥子材料:牛肉200克,白芥子10克,炮姜10克,肉桂3克,黄酒、盐、葱段、味精、豌豆各适量。
做法:将牛肉洗净,切成小方块,备用。
白芥子放入纱布袋扎紧口。
锅中加入适量水,放入牛肉、药袋,先用大火煮沸,撇去浮沫,改用小火煨炖。
最后,加入肉桂、葱、炮姜、盐、豌豆继续炖煮至牛肉熟烂,捞出葱、姜、纱布药袋,以味精调味食之。
黄芥子的作用和功能主治
黄芥子的作用和功能主治1. 黄芥子概述黄芥子,又称苦叶芥子、苦棱子、黄芥籽等,为十字花科植物黄芥(学名:Brassica juncea (L.) Czern. et Coss.)的种子。
它是一种常见的中药材,具有多种药用价值。
2. 黄芥子的化学成分黄芥子的主要化学成分包括硫化物、葡萄糖苷、苷酸、酶等。
3. 黄芥子的药理作用黄芥子具有以下药理作用:•温中散寒:黄芥子能够促进胃肠道的蠕动,增强胃肠蠕动功能,有助于消化和吸收食物。
•祛风散寒:黄芥子具有辛散发散作用,能够温暖肌体,驱散风寒,缓解寒性病症。
•发散表邪:黄芥子可以发散表邪,促进皮肤的发汗作用,有助于排除体内湿热和毒素。
•止咳平喘:黄芥子具有化痰止咳的功效,对于咳嗽、喘息等症状有一定的缓解作用。
•利尿通淋:黄芥子具有利尿的作用,能够增加尿液排出,对于水肿、尿路感染等症状有一定的缓解作用。
4. 黄芥子的主要应用黄芥子的主要应用包括以下方面:•脘腹冷痛:对于脘腹冷痛、呕吐泄泻等症状,可使用黄芥子制剂进行治疗。
•寒湿痹痛:对于寒湿痹痛、风湿性关节炎等症状,可使用黄芥子外敷或制剂进行治疗。
•寒咳痰多:对于寒咳痰多、气虚喘促等症状,可使用黄芥子煎剂或制剂进行治疗。
•湿热痢疾:对于湿热痢疾、腹泻便秘等症状,可使用黄芥子制剂进行治疗。
•水肿尿闭:对于水肿尿闭、尿路感染等症状,可使用黄芥子煎剂或制剂进行治疗。
5. 黄芥子的注意事项在使用黄芥子时,需要注意以下事项:•孕妇禁用:孕妇忌服黄芥子,以免对胎儿产生不良影响。
•过敏者慎用:过敏体质者慎用黄芥子,以免引发过敏反应。
•剂量控制:使用黄芥子时,应严格控制剂量,避免出现用药过量现象。
•存储要求:黄芥子应存放在干燥通风的环境中,避免阳光直射。
6. 黄芥子的食用禁忌黄芥子在食用方面存在一些禁忌:•脾胃虚寒者不宜多食:黄芥子具有辛温性质,脾胃虚寒者应少量食用或避免食用。
•胀气者不宜多食:由于黄芥子具有发散表邪的作用,容易引起胃肠胀气者应慎用。
黄芥子的功能主治与属性
黄芥子的功能主治与属性功能主治黄芥子,又称为芥子,具有多种功能主治,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温中散寒:黄芥子具有温中散寒的作用,适用于脾胃寒冷所致的胃脘冷痛、呕吐等症状。
2.祛风散寒:黄芥子可以祛风散寒,适用于风寒感冒引起的头痛、鼻塞、鼻涕清稀等症状。
3.利咳化痰:黄芥子具有止咳化痰的功效,适用于外感风寒所致的咳嗽、痰多稀薄等症状。
4.活血化瘀:黄芥子能够活血化瘀,适用于血瘀和瘀阻所致的疼痛、瘀斑等症状。
5.消肿散结:黄芥子具有消肿散结的作用,适用于肿块、淤血、肿痛等症状。
6.放火祛邪:黄芥子有放火祛邪的功效,适用于寒湿痹痛、寒湿痢疾等症状。
属性黄芥子的属性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味道:黄芥子味辣,性温。
2.归经:黄芥子归肺、脾、胃经。
3.主治:黄芥子主要治疗寒湿内阻症状,包括胸闷、脘腹不适、食欲不振等;治疗外感风寒引起的头痛、鼻塞、咳嗽等;还能够化痰止咳,活血化瘀,消肿散结等。
4.用法用量:黄芥子的用法多见于煎汤、炒烹、研末入丸、散等剂型。
一般用量为3-9g。
5.禁忌:黄芥子性温燥,故不宜用于火盛口燥、上火咳嗽等症状患者。
孕妇、湿热内蕴、阳痿早泄等患者忌用。
注意事项在使用黄芥子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1.用量:使用黄芥子时,应根据个人体质和病情来确定用量,避免过量使用。
2.禁忌:孕妇、湿热内蕴、阳痿早泄等患者忌用黄芥子,以免影响身体健康。
3.可能的副作用:黄芥子具有辛散之性,可能会导致口干、口渴、厌食等副作用,应适量使用,避免过度刺激。
4.药物相互作用:在同时使用其他药物时,需要注意黄芥子可能与某些药物产生相互作用,导致药效增强或减弱,应在医生的指导下合理搭配使用。
使用案例下面是一些黄芥子的使用案例,以供参考:1.感冒发热:将黄芥子与生姜、葱白一同煮水,作为感冒发热时喝的药水,可以缓解感冒症状。
2.胸闷嗳气:将黄芥子研末,加入蜂蜜调成糊状,每日服用2次,可以缓解胸闷不适和嗳气现象。
3.风寒感冒:将黄芥子与葱白、生姜煎水,作为风寒感冒的药物,具有祛风散寒的作用。
黄芥子和白芥子的功效和特征区别(2)
黄芥子和白芥子的功效和特征区别(2)黄芥子和白芥子的功效和特征区别阴疽流注,肢体麻木,关节肿痛。
本品温通经络,善散"皮里膜外之痰",又能消肿散结止痛。
治痰湿流注所致的阴疽肿毒,常配鹿角胶、肉桂、熟地等药,以温阳化滞,消痰散结,如阳和汤(《外科全生集》);若治痰湿阻滞经络之肢体麻木或关节肿痛,可配马钱子、没药等,如白芥子散(《妇人大全良方》),亦可单用研末,醋调敷患处。
鉴别应用:①白芥子与莱菔子、紫苏子三者均有化痰、理气、定喘的作用,但其中莱菔子是散肺气而消痰,紫苏子是堡肺气而祛痰,白芥子是温肺而豁痰,三者功用各有所主.同中有异,异中有同。
②白芥子与天南星:二药均走经络而活无形之痰,然前者利气机消痰结,对于寒痰阻滞经络所致的关节不利,疼痛及发为阴疽者宜之;后者祛风涤痰,对于风痰引起的抽搐,半身不遂之证宜之。
(三)白芥子的性味归经【性味】辛,温。
①《品汇精要》:"味辛,性温,无毒。
"②姚可成《食物本草》:"辛,热。
"③《本经逢原》:"辛,温,微毒。
"【归经】入肺、胃经。
①《雷公炮制药性解》:"入肺、胃二经。
"②《本草新编》:"入肝、脾、肺、胃、心与包络之经。
"白芥子配伍应用配莱菔子:莱菔子辛甚,长于顺气开郁,下气定喘,消食化痰;白芥子辛能入肺,温可散寒,长于利气豁痰,温中散寒,二药伍用,相互促进,利气消食,祛痰止咳,降气平喘之力增强。
配甘遂:白芥子辛温,善治皮里膜外,胸膈间之痰诞;甘遂善行经隧水湿。
两药相伍,祛痰逐饮。
用于治疗痰涎水饮停訝截膈之证。
配肉桂:肉桂温阳散寒而通血脉,白芥子祛皮里膜外之痰。
两药配伍,散寒凝而化痰滞,常用于治疗阴疯属阳虚寒凝证。
配青皮:青皮苦辛,疏肝破气,散结消痰。
白芥子利气散结,通络止痛,两药相配,疏肝理气,通络止痛。
《赤水玄珠》曰:“芥子得青皮治胁通”。
黄芥子与白芥子的区别
黄芥子与白芥子的区别写在前面我们前面介绍了芥子的用途,用的是黄芥子的图片,药典收录的芥子有黄芥子和白芥子,安同学给我寄了白芥子。
两者从颜色上可以明显区分,天地网显示的市场价格:白芥子在12元一公斤左右,黄芥子在8元一公斤左右。
黄芥子价格三年来比较稳定,白芥子从两年前的25元每公斤逐步降价。
价格对于市场走向有很强的指引力。
黄芥子以其价格优势,较多的出现在药厂货中,想来也是白芥子逐年价格下跌的原因,我们来看两者的区别。
希望文末有小伙伴补充两种芥子的含量检测数据,进一步说明他们两的质量差别。
药典上的芥子【基源】十字花科植物白芥(Sinapis alba)或芥(Brassica junceai)的干燥成熟种子。
前者习称“白芥子”,后者习称“黄芥子”。
夏末秋初果实成熟时采割植株,晒干,打下种子,除去杂质。
【性状】白芥子:直径1.5~2.5mm。
表面灰白色至淡黄色,具细微的网纹,有明显的点状种脐。
种皮薄而脆,破开后内有白色折叠的子叶,有油性。
气微,味辛辣。
黄芥子:较小,直径1~2mm。
表面黄色至棕黄色,少数呈暗红棕色。
研碎后加水浸湿,则产生辛烈的特异臭气。
【含量】本品按干燥品计算,含芥子碱以芥子碱硫氰酸盐计,不得少于0.50%。
【性味与归经】辛,温。
归肺经。
【功能与主治】温肺豁痰利气,散结通络止痛。
用于寒痰咳嗽,胸胁胀痛,痰滞经络,关节麻木、疼痛,痰湿流注,阴疽肿毒。
【用法与用量】3~9g。
外用适量。
【贮藏】置通风干燥处,防潮。
文献中的芥子01传统经验上的差别芥子为十字花科白芥属植物白芥或芥的干燥成熟种子。
前者习称“白芥子”,后者习称“黄芥子”。
两种芥子的临床功效基本一致,但白芥子的祛痰平喘作用强于黄芥子,黄芥子的毒性大于白芥子,因此白芥子的市场需求量较大。
由于两者的外观性状相似,有不法商家把黄芥子用硫黄熏烤,冒充白芥子销售,严重影响了临床用药的安全有效性。
02化学成分上的差别芥子中主要化学成分为:硫代葡萄糖苷类和芥子碱类。
芥子的功效与作用芥子的功能主治
芥子的功效与作用芥子的功能主治芥子,中药名。
为十字花科植物白芥Sinapis alba L.或芥Brassica juncea(L.)Czern.et Coss.的干燥成熟种子。
前者习称“白芥子”,后者习称“黄芥子”。
芥子的功效与作用有哪些呢?下面是店铺整理芥子的功效与作用的资料,欢迎阅读。
芥子的功效与作用白芥子为较常用中药。
始载《名医别录》名“芥”,列为上品,《唐本草》注“子入药用”。
《开宝本草》另列白芥一项,白芥子附于其下。
商品有白芥子、黄芥子两种,习惯以白芥子为主,华东地区习销黄芥子。
别名:辣菜子,芥末子。
来源:为十字花科一年生或二年生草本植物,白芥、黄芥的干燥成熟种子。
均为栽培。
产地:主产于安徽、河南、山东、四川、河北、浙江、湖北等地,其它各省亦有生产。
性状鉴别:1、白芥子:呈小球型,直径1~2.5毫米。
表面淡黄白色,略平滑,种皮薄脆,易压碎。
破开后种仁乳白色,含油质。
气味,味辛辣。
2、黄芥子:表面深黄色或黄棕色,体形略小于白芥子,余与白芥子同。
以粒大、饱满、均匀,色黄白色者为佳。
主要成分:白芥子含白芥子甙,经酶水解后释出挥发性白芥子油。
又含脂肪油、芥子酶、芥子硷等。
芥子含芥子甙、芥子碱等。
功效与作用:利气豁痰、消肿止痛,其作用为:1、祛痰。
属恶心性祛痰药,白芥子油对胃粘膜有轻度刺激,产生轻度恶心感,反射地增加支气管的分泌而祛痰。
2、对局部皮肤与刺激作用。
温敷后能引起局部发红、充血、灼热,从而减轻局部组织疼痛,并有助于消炎。
炮制:炒用。
性味:辛、温。
归经:入肺经。
功能:祛痰、散寒、消肿、止痛。
主治:胸胁胀满,咳嗽气喘,寒痰凝结不化,阴疽,痰核等症。
醋调外敷可治肿毒痹痛。
临床应用:为温化寒痰常用药。
1、用于寒痰滞于胁下,表现为咳嗽而痰多清稀、胸胁满闷作痛,可见于慢性气管炎、肺气肿,渗出性胸膜炎等,常配苏子、萝卜子,方如三子养亲汤。
如属渗出性胸膜炎、痰饮积聚于胸胁较重,则需配大戟、甘遂加强利水作用,方如控涎丹。
黄芥子的功效与作用
黄芥子的功效与作用
功效与作用
温肺平喘、温经通络、消肿止痛
黄芥子为十字花科植物白芥或芥的干燥成熟种子,表层鲜淡黄色至黄棕色,极少数为暗红色深棕色,气微,味辛辣。
黄芥子性温,入肺经,属化痰止咳平喘药下分类的温化寒痰药。
具有温肺平喘、温经通络、消肿止痛的功效。
1、温肺平喘:黄芥子味辛,性温,归肺经,可以豁痰利气、温肺平喘,可用于治疗寒痰咳嗽、气喘、气逆、哮喘、痰多、黏腻等症状。
2、温经通络:黄芥子具有温经通络的作用,可用于治疗胃寒冷痛、痹痛、头痛等症状。
3、消肿止痛:黄芥子可促进机体血液循环,可用于治疗因气血瘀滞导致的胸痛、肋痛、痛经、月经不调、跌打损伤等症状。
注意事项
适宜人群
寒痰咳嗽、胸胁胀痛者
禁忌人群
阴虚火旺者
不宜同食
辛辣刺激食物
影响药效
食用方法
煮粥
将大米洗净,白萝卜去皮后切块。
锅中水烧开,放入大米,半熟后放入白萝卜块,煮15分钟后,放入黄芥子搅匀即可,适量食用有一定的清肺祛痰、温中散寒的效果。
黄芥子的药性与功能主治
黄芥子的药性与功能主治简介黄芥子,中药中的常用药材之一,又名芥菜、芥菜子、腌芥子。
它是十字花科植物芥菜的种子,呈椭圆形或卵圆形,颜色为浅黄色至深黄褐色。
黄芥子在中药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并具有多种药性与功能主治。
药性黄芥子的药性主要表现为辛、温、微毒。
辛味较重,性温,并具有一定的毒性。
功能主治黄芥子具有以下功能主治:1.温阳通窍:黄芥子有温阳作用,可用于治疗阳寒内滞所引起的病症,如呕吐、腹痛、腹泻等。
2.祛风散寒:黄芥子具有祛风散寒的作用,可用于治疗寒邪所致的风寒感冒、头痛、鼻塞等症状。
3.利咽解毒:黄芥子具有润燥化痰、利咽解毒的作用,可用于治疗咽喉肿痛、咽喉干燥、咽红肿痛等症状。
4.祛痰消肿:黄芥子能够化痰祛湿,并具有消肿作用,可用于治疗痰湿积聚、肿痛等症状。
5.消食健胃:黄芥子有促进消化、健胃的作用,可用于治疗胃寒、胃脘痞满、食欲不振等症状。
用法用量黄芥子的用法用量有以下几种:1.煎服:将黄芥子煎煮后取汁,每次服用3-10克。
2.粉末服用:将黄芥子研磨成细粉,每次服用1-3克。
3.外用:将黄芥子研磨成粉末后,可用于外敷治疗瘰疬、疮疖等。
注意事项使用黄芥子时需要注意以下事项:1.忌过量:由于黄芥子具有微毒性,使用时应避免过量,以防不良反应发生。
2.孕妇慎用:孕妇应慎用黄芥子,以免对胎儿产生不良影响。
3.注意研磨方式:如果需要将黄芥子研磨成粉末使用,请注意使用适当的研磨方式,以免影响药材的药效。
总结黄芥子是一种常用的中药药材,具有温阳通窍、祛风散寒、利咽解毒、祛痰消肿、消食健胃等功能主治。
在使用时需要注意适当的使用剂量,并避免过量使用。
对于孕妇、儿童等特殊人群,应慎重使用。
如果需要研磨黄芥子成粉末使用,请注意使用适当的研磨方式。
在使用过程中如有不适或症状加重,请及时停止使用并咨询医生。
黄芥子的功能主治
黄芥子的功能主治黄芥子黄芥子,学名为Sinapis alba L.,属于十字花科芸薹属植物,又称白芥子。
黄芥子是一种重要的中药材,具有丰富的药用价值。
黄芥子的种子为药用部分,一般为成熟的干燥种子。
黄芥子的主要产地为我国河北、山西、山东等地,其种植历史已有几百年的时间。
黄芥子的功能主治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功能主治1.温阳解表:黄芥子具有温阳解表的作用,可用于治疗感冒引起的寒热不适、发热恶寒等症状。
可以配合其他药物一起使用,提高疗效。
2.利咽化痰:黄芥子有利于咽喉部位的痰液排出,对咽喉炎、咳嗽、咳痰等症状有一定的缓解作用。
3.湿散痛经:黄芥子可以通过湿散作用,缓解经期痛经的症状。
可以和其他药物一起使用,增强疗效。
4.消食化痰:黄芥子有一定的消食化痰作用,适用于食积不化、消化不良等症状的患者。
可以促进食欲,增强消化功能。
5.利水通淋:黄芥子能促进尿液排出,对水肿、尿路感染等疾病有一定的缓解作用。
可与其他药物配合使用,提高治疗效果。
6.祛痰平喘:黄芥子有祛痰平喘的药效,适用于慢性支气管炎、哮喘等疾病患者。
可以减轻病情,缓解呼吸困难。
7.消肿散结:黄芥子能够帮助消除体内的肿块和结实,适用于淋巴结肿大、乳腺增生等疾病。
可以缓解患者的不适症状。
8.润肠通便:黄芥子具有润肠通便的作用,对便秘有一定的缓解作用。
可以改善肠道蠕动,促进排便。
使用方法黄芥子可以制成药膳、药酒、煎剂等不同的剂型使用。
下面介绍一种常见的使用方法。
黄芥子汤材料:黄芥子20克,生姜3片。
制作方法:将黄芥子放入锅中,加适量清水煎煮10分钟;煎煮的过程中加入生姜。
服用方法:每日一剂,分两次服用。
温服最佳,早晚各一次。
注意事项:黄芥子属于温热药物,少量服用对一般群体无明显不良反应。
但是,过量使用可能导致口舌糜烂、消化不良等副作用。
因此,在使用过程中要控制剂量,避免过量使用。
总结黄芥子是一种具有广泛药用价值的中药材。
其具有温阳解表、利咽化痰、湿散痛经、消食化痰、利水通淋、祛痰平喘、消肿散结、润肠通便等多种功能。
60每天认识一味中药——芥子
60每天认识一味中药——芥子导言:芥子始载于《名医别录》,功能润肺豁痰,消肿止痛,历代中医本草典籍均有收载,是一种应用广泛的中药。
药典所载“芥子”,包括白芥子、黄芥子。
白芥子为十字花科植物白芥的种子,华北、东北等北方地区药用习惯用白芥子。
黄芥子为十字花科植物芥的成熟种子,气微,味极辛辣。
研碎加水浸湿后,有特异辛烈臭气。
华东地区入药习惯用黄芥子,其功效与白芥子相似,但白芥子祛痰平喘的功效要比黄芥子好,所以如果要用黄芥子代替白芥子时应加量使用。
药用芥子《名医别录》:“主射工及疰气发无常处,丸服之;或捣为末,酢和涂之。
”《日华子本草》:“治风毒肿及麻痹,醋研敷之;扑损瘀血,腰痛肾冷,和生姜研微暖涂贴;心痛,酒醋服之。
”黄芥子,性温,味辛,归肺经,主要功能是温肺化痰,止咳平喘,消肿散结。
现代实验研究黄芥子具有抗菌作用,可以在不同程度上抑制真菌;同时对肺系系统具有扩血管、消炎、平喘的功能,可以用于治疗如咳嗽、痰多、胸痞、食少等痰壅气逆食滞之证。
白芥子具有温肺化痰,利气散结的功效,多用治寒痰壅滞,咳嗽气喘,胸满肋痛等证。
作为三子养亲汤的用药,白芥子有明显的祛痰作用,属于恶心性祛痰药。
目前国内对白芥子的药理研究主要侧重于其抑菌作用、辐射保护作用和抗雄激素作用。
在临床可用于治疗呼吸道疾病、高血压和抑制前列腺增生并有一定的抗衰老功效。
国外有关白芥子的临床报道与国内相似,也是作为化痰剂、催吐剂、缓痛剂、刺激剂,还被用于治疗坏血病,用作发汗剂、利尿剂、兴奋剂等,内服时还可治疗胃肠功能紊乱。
张学梅,刘凡亮,梁文波,王永奇,邢福有,张巍峨,乌兰,付子栋,吴丽霞.白芥子提取物的镇咳、祛痰及平喘作用研究[J].中草药,2003(07):62-64.芥子 Brassica juncea(L. )Czern. et Coss.芥子《名医别录》【来源】为十字花科植物白芥或芥的干燥成熟种子。
前者习称“白芥子”,后者习称“黄芥子”。
夏末秋初果实成熟时釆割植株,晒干,打下种子,除去杂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黄芥子和白芥子的功效和特征区别禁忌肺虚咳嗽、阴虚火旺者忌服。
白芥子为十字花科植物白芥的种子。
主产于安徽、河南、四川等地。
夏末秋初,果实成熟时割取全株,晒干后打下种子。
生用或炒用。
白芥子性味辛温,入肺经。
功能温肺豁痰,消肿止痛。
主治咳嗽痰多气急,胸胁痰涎停留,外疡流注阴疽。
白芥子泥可外敷能除肿毒,对寒痰哮喘、胸胁刺痛等症疗效亦好。
有皮肤溃疡者勿用。
白芥子是什么【别名】辣菜子(《中药志》)【来源】为十字花科植物白芥的种子。
夏末、秋初果实成熟时割取全株,晒干后,打下种子,除去杂质。
【原形态】植物形态详"白芥"条。
【生境分布】主产安徽、河南、山东、四川、河北、陕西、山西等地。
以安徽、河南产量为大。
【性状】种子呈圆球形,直径1.1—2.5毫米,较黄芥子为大。
表面类白色至淡黄色,光滑。
在扩大镜下观察,可见细微的网纹及一暗色小点状的种脐。
种皮脆薄易压碎,剥去后有薄膜状的胚乳粘着于种皮内表面。
胚黄白色,袖质,二子叶相叠,并于中脉处折起呈马鞍状,胚根亦折转而藏于其间。
气无,味先觉油样而后微酸,继感辛辣。
以个大、饱满、色白、纯净者为佳。
【化学成份】白芥子含白芥子甙、芥子碱、芥子酶、脂肪、蛋白质及粘液质。
白芥子甙经芥子酶水解,产生异硫氰酸对羟基苄酯(白芥子油),酸性硫酸芥子碱及葡萄糖。
酸性硫酸芥子碱经碱性水解可生成芥子酸和胆碱。
【采收】夏末秋初果实成熟时采割植株。
【加工】晒干,打下种子,除去杂质。
【炮制】炒白芥子:原药簸尽杂质,炒至深黄色,微有香气即得。
(一)功能主治利气豁痰,温中散寒,通络止痛。
治痰饮咳喘,胸胁胀满疼痛,反胃呕吐,中风不语,肢体痹痛麻木,脚气,阴疽,肿毒,跌打肿痛。
《别录》:"发汗,主胸膈痰冷上气,面口黄赤。
又醋研敷射工毒。
"陶弘景:"御恶气暴风,毒肿流四肢疼痛。
"孙思邀:"治咳嗽胸胁支满,上气多唾者,每日温酒吞下七粒。
"《医学入门》:"利胸膈痰,止翻胃吐食,痰嗽上气,中风不语,面目色黄,安五脏,止夜多小便。
又治扑损瘀血。
"《纲目》:"利气豁痰,除寒暖中,散肿止痛。
治喘嗽反胃,痹木脚气,筋骨腰节诸痛。
" 《现代实用中药》:"捣烂如泥,外用作皮肤刺激引赤药。
"《药材资料汇编》:"功能暖胃,增进食欲,并可为中毒后之催吐剂。
"《东北药植志》:"大量用可作麻醉剂。
"温肺祛痰:白芥子味辛性温,辛能入肺,温能发散,故能温肺祛痰。
《本草衍义补遗》曰:“痰在胁下及皮里膜外,非白芥子莫能达”。
温化寒湿:白芥子辛温,辛能发散,温能散寒除湿,故有温化寒湿之功效,常用于反胃呕吐,脚气等证。
利气散结,本品辛温走散,专入肺经,功能利气机而散结。
常用于阴疽肿毒等证。
通络止痛:本品辛散温通,《本草纲目》言:白芥子“散肿止痛,治筋骨腰节诸痛”。
(二)药理作用抗菌作用。
本品所含的异硫氰酸苄酯具有广谱抗菌作用,对酵母菌、20种真菌及数十种其它菌株均有抗菌作用,对革兰氏阴性或阳性细菌的有效抑菌浓度为1:10(2)-3×10(2)。
白芥子水浸液在试管内对堇色毛癣菌、许兰氏黄癣菌等有不同程度的抗真菌作用。
黄芥子甙水解产生甙元芥子油亦具杀菌作用。
抑制炎性渗出。
白芥子苷能抑制毛细血管通透性,抑制炎性渗出,使浆膜滑膜肺泡壁血管之炎性渗出减少和重吸收。
白芥子尚有镇咳作用。
增加腺体分泌。
白芥子粉小量内服可使唾液分泌,胃液和胰液增加,大量可引起呕吐。
皮肤刺激。
白芥子油外敷对皮肤黏膜有刺激作用,使局部充血、发疱、温度上升。
芥子苷本身无刺激作用,遇水后在芥子酶的作用下,水解产生挥发油而具有刺激作用,并有强烈的刺鼻辛辣味。
抑制甲状腺功能。
大鼠连续灌服白芥子水煎剂5天,甲状腺131 l吸收率明显降低。
动物长期喂饲芥属植物可使甲状腺肿大,可能是甲状腺受抑制而功能低下引起的代偿性肥大。
三子养亲汤能抑制甲状腺吸碘率,本药是该方这一作用最强的中药。
苏子也有抑制甲状腺功能的作用。
莱菔子无此作用。
其他作用。
白芥子甙水解物刺激胃黏膜,反射性引起支气管分泌增加,使痰液变稀而起祛痰作用。
【临床应用】治疗慢性支气管炎痰多咳嗽。
治疗胸膜炎胸腔积液。
治疗膝骨关节炎滑囊积液。
治疗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甲状腺结节。
治疗慢性炎症性淋巴结肿大。
寒痰喘咳,悬饮。
本品辛温,能散肺寒,利气机,通经络,化寒痰,逐水饮。
治寒痰壅肺,咳喘胸闷,痰多难咯,配苏子、莱菔子,如三子养亲汤(《韩氏医通》);若悬饮咳喘胸满胁痛者,可配甘遂、大戟等以豁痰逐饮,如控涎丹(《三因方》)。
若冷哮日久,可配细辛、甘遂、麝香等研末,于夏令外敷肺俞、膏盲等穴,或以10%白芥子注射液在肺俞、膻中、定喘等穴行穴位注射。
《黄芥子和白芥子的功效和特征区别》全文内容当前网页未完全显示,剩余内容请访问下一页查看。
阴疽流注,肢体麻木,关节肿痛。
本品温通经络,善散"皮里膜外之痰",又能消肿散结止痛。
治痰湿流注所致的阴疽肿毒,常配鹿角胶、肉桂、熟地等药,以温阳化滞,消痰散结,如阳和汤(《外科全生集》);若治痰湿阻滞经络之肢体麻木或关节肿痛,可配马钱子、没药等,如白芥子散(《妇人大全良方》),亦可单用研末,醋调敷患处。
鉴别应用:①白芥子与莱菔子、紫苏子三者均有化痰、理气、定喘的作用,但其中莱菔子是散肺气而消痰,紫苏子是堡肺气而祛痰,白芥子是温肺而豁痰,三者功用各有所主.同中有异,异中有同。
②白芥子与天南星:二药均走经络而活无形之痰,然前者利气机消痰结,对于寒痰阻滞经络所致的关节不利,疼痛及发为阴疽者宜之;后者祛风涤痰,对于风痰引起的抽搐,半身不遂之证宜之。
(三)白芥子的性味归经【性味】辛,温。
①《品汇精要》:"味辛,性温,无毒。
"②姚可成《食物本草》:"辛,热。
"③《本经逢原》:"辛,温,微毒。
"【归经】入肺、胃经。
①《雷公炮制药性解》:"入肺、胃二经。
"②《本草新编》:"入肝、脾、肺、胃、心与包络之经。
"白芥子配伍应用配莱菔子:莱菔子辛甚,长于顺气开郁,下气定喘,消食化痰;白芥子辛能入肺,温可散寒,长于利气豁痰,温中散寒,二药伍用,相互促进,利气消食,祛痰止咳,降气平喘之力增强。
配甘遂:白芥子辛温,善治皮里膜外,胸膈间之痰诞;甘遂善行经隧水湿。
两药相伍,祛痰逐饮。
用于治疗痰涎水饮停訝截膈之证。
配肉桂:肉桂温阳散寒而通血脉,白芥子祛皮里膜外之痰。
两药配伍,散寒凝而化痰滞,常用于治疗阴疯属阳虚寒凝证。
配青皮:青皮苦辛,疏肝破气,散结消痰。
白芥子利气散结,通络止痛,两药相配,疏肝理气,通络止痛。
《赤水玄珠》曰:“芥子得青皮治胁通”。
配白术:白术健脾燥湿,白芥子善祛皮里膜外之痰水,两药合用。
则健脾化饮,治疗饮停胸胁之证。
《本草经解》曰:“同白术,枣肉丸,治胸膈痰饮”。
配苏子:白芥子利气豁痰,苏子下气平喘,祛痰止咳。
两药配伍,治寒痰喘咳痰多,胸胁胀满,疼痛等症。
白芥子附方治高年咳嗽,气逆痰痞:紫苏子、白芥子、萝卜子。
上三味各洗净,微炒,击碎,看何证多,则以所主者为君,余次之。
每剂不过三钱,用生绢小袋盛之,煮作汤饮。
(《韩氏医通》三子养亲汤)治风湿涎痰,结成痞块:外用白芥子为末,醋凋敷患上。
内用白芥子为末,神曲打糊丸梧子大。
每服三钱,清晨参枣汤下。
(《方脉正宗》)治翻胃,吐食上气,及羸弱不欲动:白芥子,晒干,为末,酒服方寸匕。
(《普济方》)治伤寒后,肺中风冷,失音不语:白芥子五合(研碎)。
用酒煮令半热,带热包裹熨项颈周延,冷则易之。
(《圣济总录》芥子酒熨方)治臂痛牵引背胛,或辍或作,由荣卫循行失度,痰滞经络,或似瘫痪:真白芥子、木鳖子各三两(麸炒),没药(另研)、桂心、木香各半两。
上为末,每服一钱,温酒下。
(《妇人良方》白芥子散)治风湿脚气肿疼无力:白芥子、芸薹子、蓖麻子、木鳖子(去壳)、白胶香各一两,胡桃五枚(去壳)。
上六味,一处捣三千杵,成膏。
每用皂子大,摩疼处。
(《圣济总录》芥子膏)治肿毒初起:白芥子末醋调涂之。
(《濒湖集简方》)治小儿乳癖:白芥子研末水调,摊膏贴之,以平为期。
(《本草权度》)治牙痛:白芥子、舶上莎罗、芸薹子各一两。
捣细罗为散。
每用一字,如患左边疼,即吹右鼻中,如患右边,即吹左鼻中,仍先净洗鼻中,吹药。
(《圣惠方》白芥子吹鼻散)妇女痛经:白芥子研末备用,取10克,加入等份面粉、冰片,用老陈醋调匀,制成饼状,敷于神阙穴(肚脐),用胶布固定,于月经来潮前5天贴一次,月经期间贴一次,一个月经周期为一疗程。
3个疗程即可痊愈。
面神经炎:白芥子50克,研细末,米酒适量,调制成膏状。
取患侧阳白、地仓、四白穴,将膏药摊于纱布上贴敷穴处,胶布固定,每两天一次。
淋巴结核:白芥子20克,夏枯草、浙贝母各10克,共研细末,米醋适量调匀,敷于患处。
3天换药一次, 7次即可治愈。
脂肪瘤:白芥子研末取适量调为稀糊,涂患处,纱布覆盖,胶布固定,每两天一次。
脂肪瘤:白芥子研末取适量调为稀糊,涂患处,纱布覆盖,胶布固定,每两天一次。
跟骨刺:用生白芥子研末备用,洗净足跟部,取白芥子粉适量,醋调成糊状,敷于患处,绷带包扎固定。
每天换药一次,敷3—5天即可见效。
急性支气管炎:取白芥子末100克研细,分3次使用。
每次加9克冰片,用温水调匀做成饼,每晚睡前敷背部肺俞穴,晨起去掉,一般连用2—3次即可。
《黄芥子和白芥子的功效和特征区别》全文内容当前网页未完全显示,剩余内容请访问下一页查看。
乳腺增生:取白芥子、山慈姑、制香附、橘络各10克,水煎,每日一剂,分早、晚两次服。
7天为一疗程,7个疗程即可治愈。
骨质增生:取白芥子、葛根、锁阳各30克,水煎,每日一剂,代茶频频饮服。
白芥子的副作用【副作用】(一)传统文献《本草纲目》:无毒。
(二)毒理试验ld50 :芥子油小鼠、大鼠灌服的ld50为134mg/kg和128mg/kg。
腹腔注射的ld50为76—107mg/kg和72mg/kg。
毒性反应:白芥子有强的刺激作用,内服过量会引起呕吐,外敷局部有刺激性,时间过长会引起红肿、水疱,而且恢复很慢。
芥子末误入眼睛,会引起结膜水肿。
说明有一定的毒副反应。
(三)临床观察无毒。
在常规剂量内水煎服没有不适反应。
长期水煎服也没有明显副作用。
本品性味辛温,只宜用于寒证,阴虚内热者服之很不适服。
超过15g,会有胃不适、恶心,甚至呕吐等刺激反应。
对于没有白痰、没有积液的病人,一般不宜使用。
对红肿热痛辨证为阳证、热证者不宜内服和外敷。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1—3钱;或入丸、散。
外用:研末调敷。
【注意】肺虚咳嗽、阴虚火旺者忌服。
《本草经疏》:"肺经有热,与夫阴虚火炎,咳嗽生痰者,法在所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