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选修二 海洋地理 4.2 厄尔尼诺和拉尼娜现象
高中地理厄尔尼诺现象和拉尼娜
高中地理厄尔尼诺现象和拉尼娜厄尔尼诺现象和拉尼娜
厄尔尼诺现象和拉尼娜是经常出现在地理学和气象学领域中的两个术语。
这两个现象经常发生在太平洋的赤道附近,对于世界各国的气候和生态系统都会产生巨大的影响。
首先,我们来谈谈厄尔尼诺现象。
厄尔尼诺是一种热带太平洋地区的气候现象,通常发生在每隔几年一次,持续几个月到一年的时间段内。
这种现象导致温暖的海洋水流从西太平洋流向东太平洋,通常引起海平面升高和降雨量增加的情况。
它对全球气候有重大影响,因为厄尔尼诺会改变海洋和大气的循环,从而影响全球气候模式。
接下来,我们来讨论一下拉尼娜现象。
拉尼娜也是发生在热带太平洋地区的气候现象,与厄尔尼诺相反,它会导致海洋表层温度下降和降雨量减少的情况,其中通常会包括干旱灾害。
由于局部的气候变化,拉尼娜和其它一些卫星现象可以导致世界各地的气候异常变化。
以上两个现象既有相似之处,又有不同之处。
例如,在厄尔尼诺期间,大气动力系统会发生大规模变化,而拉尼娜时期,这些系统将
会逆转,导致一些区域进行显着干旱。
这些气候现象通常都会持续几个月甚至几年。
总的来说,厄尔尼诺现象和拉尼娜现象对全球气候和生态系统都会产生明显的影响。
它们的出现与否通常会对全球经济和环境产生影响,因此需要得到全球各国的重视和关注。
【高中地理】人教版高中地理选修二4.2厄尔尼诺和拉尼娜现象教案
第二节厄尔尼诺和拉尼娜现象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了解厄尔尼诺、拉尼娜的概念2、了解厄尔尼诺、拉尼娜现象及其对全球气候影响。
二、过程与方法围绕“厄尔尼诺现象利与弊”的辨题,运用材料,开展讨论。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使学生认识到自然界的强大力量以及应对自然异常变化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难点:厄尔尼诺、拉尼娜现象及其对全球气候的影响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教学方法:谈话法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导入)今年冬天,我国南方地区发生了严重的雪灾,科学家们普遍认为,雪灾的形成与“拉尼娜”现象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
什么是“拉尼娜”现象呢?经过本课的学习,我们就能得到答案。
1、沃克环流正常年份,在赤道附近及其以南海区,太平洋西部温度高、海面高,东部温度低、海面低的状态下形成的。
如图所示:(结合洋流和气压带风带,分析沃克环流的形成原因和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完成P41,思考题。
)(承转)我们已经了解了正常年份下,沃克环流的情况,那么,在异常情况下,沃克环流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呢?2.厄尔尼诺现象(1)定义:有些年份,赤道附近太平洋中东部的海面温度异常升高的现象。
(2)厄尔尼诺现象的典型特征:①赤道西太平洋大气低层出现西风;②南方涛动(南方涛动(SO),指日界线以东的东南太平洋与日界线以西的西太平洋--印度洋之间海平面气压的反相关关系)指数表现为明显的持续负指数;③沃克环流异常偏弱;④赤道太平洋东部副热带地区高空气压高于正常状态;⑤两半球副热带北部冬季平均急流位置向赤道地区和向东偏移。
(承转)发生厄尔尼诺时,全球气候会发生怎样的变化?(学生思考)(3)厄尔尼诺对环太平洋热带地区气候的影响①赤道中、东太平洋海温上升,大气对流活动加强、降雨增多,暴雨频繁,洪涝成灾。
②西太平洋和印度洋一带,由于海温下降,大气对流活动减弱、降水减少,旱灾严重。
③太平洋和大西洋地区发生的热带风暴都比常年偏少。
(承转)假如沃克环流不是减弱,而是增强,那又会出现什么样的结果?(结合图4.10,讲解拉尼娜现象。
人教版高中地理选修2《第四章 海-气作用 第二节 厄尔尼诺和拉尼娜现象》_3
《厄尔尼诺和拉尼娜现象》教学设计课标要求:了解厄尔尼诺和拉尼娜现象,并通过读图,综合分析厄尔尼诺和拉尼娜对全球天气和气候的影响。
教学目标:1、认识厄尔尼诺和拉尼娜现象2、掌握厄尔尼诺和拉尼娜对全球天气和气候的影响。
教学重点:厄尔尼诺和拉尼娜对全球天气和气候的影响。
教学难点:厄尔尼诺和拉尼娜对全球气候异常的影响。
课前回顾热力环流原理:绘出热力环流示意图:基础知识梳理:一、沃克环流1、沃克环流:赤道海洋表面因的东西面差异而产生的一种环流。
二、厄尔尼诺现象1、厄尔尼诺:有些年份,赤道太平洋东部和中部的海水大范围持续异常现象。
2、绘示意图:西岸东岸温度()()三、拉尼娜现象1、拉尼娜:厄尔尼诺发生后,赤道太平洋东部和中部的海水大范围持续异常现象。
2、绘示意图:西岸东岸温度()()课堂探究:一、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厄尔尼诺现象对秘鲁渔资源和天气有严重影响,秘鲁北方可能降水增多,而南方可能降水减少。
2017年10月12日上午,国家海洋环境预报中心组织召开了“2017/18厄尔尼诺及气候预测会商会”。
(1)简述厄尔尼诺发生时,图1所示太平洋海域表层水温异常的特点。
(2)据图,分析厄尔尼诺的形成原因。
(3)分析厄尔尼诺发生时,澳大利亚气候发生什么异常变化?对南美秘鲁地区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
【答案】(1)赤道附近中、东部洋面增温最显著,由此向南北两侧(或向西北和东南方向)递减;赤道以北、以南远离大陆的大洋中部局部海域有降温现象。
(2)由于(东南)信风(离岸风)减弱,海水上涌(或上泛)减弱,导致秘鲁寒流变弱,赤道中东部太平洋海域海水升温;该海域海水升温后,近洋面空气受热膨胀上升,形成低气压。
而太平洋西部气压相对较高,在水平气压梯度力作用下形成西风,风力吹拂,西太平洋暖海水自西向东流(或西太平洋暖海水回流)。
遏制了秘鲁寒流的北上,加剧了太平洋中东部水温升高。
(3)厄尔尼诺发生可能会导致澳大利亚降水减少,甚至出现严重干旱。
高中地理 选修2 第四章第二节厄尔尼诺和拉尼娜现象
(1) 图中箭头①②为东风,它所处的风带是 ________ ,位于 A
处著名渔场的名称是________,位于B处附近的群岛国家的名
称是________。 (2)如图所示,在厄尔尼诺发生的年份,东风强度减弱,赤道
附近海水的垂直环流方向与正常年份相反。在图中用箭头标
出此时赤道附近海水垂直环流的流动方向,并说明厄尔尼诺 对A处渔业生产的影响。
沃克
思考
1.沃克环流的分布有什么规律?
【提示】 沃克环流主要分布在赤道附近及其以南(约
0°~5°S)的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的东部和西部。
2 . 影 响 : 沃 克 环 流 的 强 弱 变 化 , 是 判 断 _________ 和
_________ 厄尔尼诺 现象发生的重要依据。 拉尼娜
思考 2.厄尔尼诺对我国气候产生哪些影响? 【提示】 根据我国众多专家学者的研究,厄尔尼诺现象对 我国所造成的气候异常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台风减 少,厄尔尼诺现象发生后,西北太平洋热带风暴(台风)的发 生个数及在我国沿海登陆个数均较常年减少。其次是我国北 方夏季易发生高温、干旱,通常在厄尔尼诺现象发生的当年, 我国的夏季风较弱,季风雨带偏南,位于我国中部或长江以 南地区,我国北方地区夏季往往容易出现干旱、高温。
(3)如图所示,在拉尼娜发生的年份,东风强度异常加强,为 此B国需要防御的自然灾害主要有( ①森林火灾 A.①② ②泥石流 ③地震灾害 B.②③ ) ④洪涝灾害
C.②④
D.①③
【解析】 厄尔尼诺和拉尼娜现象都分布在赤道附近及其以 南(0°~5°S)太平洋的东部和西部;图中箭头①②处在信风 带,具体应该是东南信风带;A处是南美洲西海岸秘鲁附近, B处位于亚洲,其附近群岛国家是印度尼西亚。正常年份中, 南美沿岸及东太平洋赤道地区都是冷水上泛区,海面温度较 低,海水中饵料丰富,有利于海洋渔业的增产;
人教版高中地理选修2第4章第2节厄尔尼诺和拉尼娜现象(共57张PPT)
赤道太平洋海表水温的分布,由于秘鲁冷洋流沿海岸北上, 同时信风使沿岸海水上翻,又冷水向西流时,因爱克曼辐 散漂流吸引深层海水向洋面上翻,结果表现出一冷流从南 美沿岸伸向中太平洋;而在西太平洋、印度尼西亚与澳大 利亚附近为一海水高温区。 在正常年份,赤道区空气以较强的信风自东太平洋流向西 太平洋,并在印尼—澳大利亚北部一带海水高温区上升, 至高空部分空气返流回东太平洋,在海水低温区下沉,这 样就形成皮耶克尼斯(J.Bjerknes)所命名的瓦克环流。因 地形作用,沿赤道区存在着多个瓦克环流,在ENSO年,因 偏东信风强度大减,甚至可出现偏西风,原瓦克环流变弱, 空气上升区与下沉区的位置可发生很大变化,从而造成赤 道太平洋上的气候异常,原多雨的印尼与澳大利亚北部及 中非一带出现干旱,而原少雨的中太平洋上各岛屿及南美 沿岸出现雨涝。
随深度变化特别剧烈,这一区域被称为温跃层。
3· 信风对赤道太平洋海水结构的维持作用 问题:为什么温跃层深度有这么大的差别呢?
4、信风形成的洋流
形成表层洋流
赤道潜流
沃克环流
• 1、含义:赤道附近大洋东西两岸之间东西方向的热力环流 • 2、成因:信风
海水向西运动 东岸冷海水补充 西岸暖流堆积
气流上升
3、与厄尔尼诺的关联性: 一般发生在厄尔尼诺现象之后
2019/5/18
2019/5/18
2019/5/18
二、厄尔尼诺概述
1、厄尔尼诺现象 厄尔尼诺一词源出于西班 牙文“El Nino”,原意是 “圣婴”,也可译作“上 帝之子”,因南美沿岸秘 鲁一带经常在年末,接近 圣诞节时发生这种海温剧 升现象,所以才称为圣婴。 发生厄尔尼诺时,由于海 水温度上升,冷水涌升减 弱,鱼类因为得不到浮游 生物作食物而死亡。所以 厄尔尼诺现象最早引起南 美沿岸居民的注意。
人教版高中地理选修2《第四章 海-气作用 第二节 厄尔尼诺和拉尼娜现象》_1
高二年级地理学科[选修]讲学稿《海洋地理》第四章海-气作用第二节厄尔尼诺现象和拉尼娜现象【学习目标】
1.用图说出厄尔尼诺现象,结合景观图说出其对全球气候的影响。
2.用图说出拉尼娜现象,及其对全球气候的影响。
【新知预习】
一、沃克环流
2.成因:驱使着赤道暖流自东向西流;具体表现为大洋东岸海水温度,气流
,大洋西岸海水温度,气流,从而形成热力环流。
3.意义:沃克环流的强弱变化是判断现象和现象发生的重要依据。
二、厄尔尼诺现象
1.含义:附近太平洋中东部的海面温度异常的现象。
2.影响:太平洋东岸:秘鲁寒流,降水,甚至引发,沃克环流
太平洋西岸:
全球:大气环流异常,并对全球范围内气候产生影响
3.成因:多数科学家认为可能是引发厄尔尼诺现象的主要原因。
三、拉尼娜现象
1.含义:赤道附近中东太平洋海面温度异常的现象。
2.影响:太平洋东岸:秘鲁寒流,水温更,降水,加剧危害
沃克环流:
太平洋西岸:灾害加剧
全球:大气环流异常,并对全球气候产生影响
3.关联性:拉尼娜现象一般发生在厄尔尼诺现象。
【新课推进】
探究一:自己在下列三个方框中分别画出沃克环流、厄尔尼诺现象、拉尼娜现象的示意图
探究二:比较厄尔尼诺现象和拉尼娜现象,并完成下列表格
【习题训练】。
2024学年高中地理4.2《厄尔尼诺和拉尼娜现象》教学设计新人教版选修2
授课内容
授课时数
授课班级
授课人数
授课地点
授课时间
教学内容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来自于2024学年高中地理选修2的4.2章节《厄尔尼诺和拉尼娜现象》。本章节主要介绍了厄尔尼诺和拉尼娜现象的定义、形成原因、影响以及在我国的实例。具体内容包括:
课堂测试是了解学生学习情况的重要手段。教师可以设计一些选择题、判断题等,让学生在课堂上完成,以便及时发现问题并进行解决。课堂测试可以检查学生对厄尔尼诺和拉尼娜现象的定义、形成原因、影响等基本知识点的掌握情况。在课堂测试过程中,教师应注意学生的答题情况,如是否能够准确回答问题、是否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实际问题等。通过课堂测试,教师可以及时发现问题,如部分学生对某个知识点理解不到位、部分学生答题错误等,并及时进行解决。
反思改进措施
(一)教学特色创新
1.互动探究:我在课堂上采用了小组讨论的方式,让学生们围绕厄尔尼诺和拉尼娜现象展开讨论,这样可以培养他们的合作精神和沟通能力。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可以继续运用这种方式,让学生们在讨论中深入思考,提高他们的地理科学素养。
2.实践操作:我在课堂上设计了一些实践活动,如实验操作,让学生们在实践中体验地理知识的应用,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可以继续增加实践环节,让学生们在实践中感受地理学的魅力。
2.作业评价:对学生的作业进行认真批改和点评,及时反馈学生的学习效果,鼓励学生继续努力。
作业评价是了解学生学习情况的重要手段。教师可以对学生的作业进行认真批改和点评,及时反馈学生的学习效果,鼓励学生继续努力。在作业评价过程中,教师应注意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如是否能够准确回答问题、是否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实际问题等。通过作业评价,教师可以及时发现问题,如部分学生对某个知识点理解不到位、部分学生作业错误等,并及时进行解决。
高中地理选修二海洋地理 第四章第二节《厄尔尼诺和拉尼》
2.西太平洋和印度洋一带,由于海温 下降,大气对流活动减弱、降水减少, 旱灾严重。 对
厄尔尼诺对环太平洋热带地区气候影响 3.赤道西太平洋大气低层出现西风;对
4.沃克环流异常增强 错 5.赤道太平洋东部副热带地区高空气压
低于正常状态; 错
(2)材料一中赤道附近表层海水温度的变化,对材料二中“沃克环流” 的作用是加强(加强、减弱),使澳大利亚东部地区的降水 增多 (增 加、减少),可能导致洪涝灾害灾害。(6分)
材料三:悉尼气温曲线和降水柱状图(图15)和洛杉矶气温曲线和降 水柱状图(图16)。
(4)根据悉尼和洛杉矶的气候资料,比较两地气候的异同点,并分析洛 杉矶气候特点对农业生产的影响(10分)
成因:沃克环流加强
拉尼娜现象期间的气候异常(西涝东旱)
成因:沃克环流加强
西部海区上升气流加 强,沿岸更加湿润
赤道中、东太平洋表层海水异常低 温,下沉气流加强,沿岸更加干旱。
小结
太平洋东、西侧气压差值减小 沃克 ——厄尔尼诺现象 环流 太平洋东、西侧气压差值增大
——拉尼娜现象
阅读下列图文资料,回答问题。
第三,次年,南方易发生低温、洪涝。在厄尔尼诺现象发生后的次 年,在我国南方,包括长江流域和江南地区,容易出现洪涝,近百 年来发生在我国的严重洪水,如1931年、1954年和1998年,都发 生在厄尔尼诺年的次年。我国在1998年遭遇的特大洪水,厄尔尼诺 便是最重要的影响因素之一。
最后,在厄尔尼诺现象发生后的冬季,我国北方地区容易出现暖 冬。
厄尔尼诺现象是如何发生的? 即为何赤道太平洋海水温度东高西低? 多数科学家认为,东南信风减弱可能是引发厄尔尼诺现象的主要原因
思考:东南信风减弱,甚至会转为西风?
高中地理第四章海_气作用4.2厄尔尼诺和拉尼娜现象课件中图版选修2
2019/7/9
精选最新中小学教学课件
12
thank
you!
2019/7/9
精选最新中小学教学课件
13
二、同步听课法
有些同学在听课的过程中常碰到这样的问题,比如老师讲到一道很难的题目时,同学们听课的思路就“卡壳“了,无法再跟上老师的思路。这时候该怎么办呢?
如果“卡壳”的内容是老师讲的某一句话或某一个具体问题,同学们应马上举手提问,争取让老师解释得在透彻些、明白些。
如果“卡壳”的内容是公式、定理、定律,而接下去就要用它去解决问题,这种情况下大家应当先承认老师给出的结论(公式或定律)并非继续听下去,先把问题记 下来,到课后再慢慢弄懂它。
增大。次数 (多或
少)
北 增强 北 多 少 多
编后语
有的同学听课时容易走神,常常听着听着心思就不知道溜到哪里去了;有的学生,虽然留心听讲,却常常“跟不上步伐”,思维落后在老师的讲解后。这两种情况都 不能达到理想的听课效果。听课最重要的是紧跟老师的思路,否则,教师讲得再好,新知识也无法接受。如何跟上老师饭思路呢?以下的听课方法值得同学们学习:
老师没提了一个问题,同学们就应当立即主动地去思考,积极地寻找答案,然后和老师的解答进行比较。通过超前思考,可以把注意力集中在对这些“难点”的理解 上,保证“好钢用在刀刃上”,从而避免了没有重点的泛泛而听。通过将自己的思考跟老师的讲解做比较,还可以发现自己对新知识理解的不妥之处,及时消除知识 的“隐患”。
人教高中地理选修2《第四章 海-气作用 第二节 厄尔尼诺和拉尼娜现象》_5
第二节厄尔尼诺与拉尼娜现象一、教材分析【教材地位和作用】本节内容为高中地理(人教版)选修二第四章第二节内容。
本节内容与地理必修一知识点联系密切。
选修二《海洋地理》一书并非学生选学内容,学生接触少,对课程结构不甚了解。
但“第四章海——气作用”与必修一“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与“第三章地球上的水”知识点联系密切,知识有共通性,因此选择本节内容具有一定的基础性。
【教学重难点】重点:沃克环流的形成原理及其影响难点:厄尔尼诺与拉尼娜的形成及其对地理环境的影响二、学情分析学生处于高二下学期学习阶段,已经具备较好的地理知识基础和分析与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
目前学生是准高三学生,已经开始一轮复习,复习内容为必修一,对大气和洋流知识点比较熟悉,利于教学进行。
三、教学目标【知识技能】1、回顾旧知,分析沃克环流的形成及其影响2、运用沃克环流模式图,讨论厄尔尼诺和拉尼娜的形成及其影响【过程方法】1、通过回顾旧知,让学生从已学知识中学会推理思考新现象的成因,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2、通过对比分析与规律总结,引导学生主动去获取知识,体验解决问题的过程,进一步提高学生读图、分析和归纳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1、激发学生的学科兴趣,培养学生分析、研究地理问题的方法和精神。
2、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学习理念和严谨、科学的学习态度。
3、理解事物之间的广泛联系。
四、教学准备老师: 准备本堂课的多媒体课件,以及学案与图片资源学生:本堂课内容预习,资料查找以及练习册五、教学方法教法:讲授法、多媒体演示法、讨论法、任务驱动法学法:自主学习法、小组合作,合作探究法六、设计思路七、教学过程教学过程 老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理念结合实际 导入新课 (2分钟)1、看天气预报图与生活感受,我国2019年6月份南方一些地方降水偏多3倍左右2、提出问题:“为何我国今年气候出现反常”3、引出课题:“国家气候中心监测确认,2019年为厄尔尼诺年。
”4、启发思考“厄尔尼诺是什么?对我们还有哪些影响呢?”让我们今天一起来学习、探究。
高中地理 4.2 厄尔尼诺和拉尼娜现象课后作业(含解析)新人教版选修2
第四章海气作用第二节厄尔尼诺和拉尼娜现象1.厄尔尼诺现象会导致全球大气环流异常,并对全球广大范围内的气候产生很大影响。
据此完成第1~3题。
厄尔尼诺发生的海区是( )A.赤道附近的太平洋东部海区B.赤道附近的太平洋西部海区C.赤道附近的大西洋东部海区D.西赤道附近的大西洋西部海区2厄尔尼诺现象发生时,下列现象可能发生的是( )A.秘鲁沿岸更加干旱B.秘鲁渔场上空鸟更多C.印度尼西亚热带雨林易发生火灾D.澳大利亚东部暴雨成灾3厄尔尼诺现象发生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塔里木河正值枯水期B.长江入海口附近盐度较低C.黄河下游地下水补给河水D.我国近海实施“伏季休渔”解析:第1题,太平洋中东部赤道海区水温异常升高的现象是厄尔尼诺现象。
第2题,厄尔尼诺现象发生时,秘鲁沿岸降水增加。
大洋西岸的印度尼西亚、澳大利亚东部降水减少,变得干旱,易发生水灾。
第3题,厄尔尼诺现象发生在圣诞节前后,此时北半球是冬季,长江此时是枯水期,长江口附近盐度较高。
黄河下游是“地上河”,永远都是河水补给地下水。
答案:1A 2C 3A4.读图,完成第4~7题。
出现图示水温状况的原因是( )A.东北信风减弱B.赤道暖流增强C.东南信风减弱D.西风漂流增强5图示水温分布状况下( )A.形成拉尼娜现象B.全球气压带、风带北移C.该海域热量收支平衡D.扰乱全球水热输送和交换6受图示海域水温状况影响,可能出现的现象为( )A.马来群岛持续多雨B.智利沿海出现台风C.美国西南部降水增多D.秘鲁渔场产量增加7图中甲处海域水温( )A.低于-1 ℃B.高于-1 ℃C.比多年平均值低1 ℃以上D.均不正确解析:第4题,图示信息反映了赤道地区中东太平洋水温异常升高的现象,其原因为东南信风势力减弱,造成冷海水上泛现象减弱,赤道逆流增强。
第5、6题,图示水温状况反映的是厄尔尼诺现象,该现象发生时,造成全球水热输送和交换异常。
第7题,根据图示内容,理解图中等值线数值的含义,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人教版高中地理选修二海洋地理 第四章第二节《厄尔尼诺和拉尼》优质课件(共24张PPT)
太平洋东、西侧气压差值减小 沃克 ——厄尔尼诺现象 环流 太平洋东、西侧气压差值增大
——拉尼娜现象
结论: 赤道附近太平洋东部和西部的温度差异减小,
沃克环流减弱。
圣诞节时期,赤道附近太平洋中东部海面温度异常 升高,这种现象叫做厄尔尼诺。(注意概念)
沃克环流减弱
厄尔尼诺期间的气候异常 阅读案例1
平
换换
洋 大气
异常 高处降低
厄尔尼诺
温度较低处降低 拉尼娜 增强
沃克环流的强弱变化,是判断厄尔尼诺 和拉尼娜现象发生的重要依据.
(2)上升补偿流。 甲国西海岸受上升补偿刘的影响,富含营养盐类的下层冷海水上泛, 海洋生物大量繁殖,吸引鱼群来此迷失,使该区域渔业资源丰富。
(1)甲、乙、丙、丁四幅图中,表示厄尔尼诺 现象的海水运动图和相应的大气环流图分别是 甲和丙。
(2)下图表示厄尔尼诺现象产生的原因及其结 果,请将下列字母填入图中适当的位置。
a.西 b.东 c.海平面上升 d.海平面 下降 e.升高 f.降低 g.干旱少雨 h.湿 润多雨
在赤道附近的太平洋海区,信风驱使赤道 暖流自东向西流。在东岸,由于表层海水被风 吹走,下层的冷海水会上涌补充,同时,沿岸 还有自高纬度流来的寒流,使该海区表层海水 的温度较低。在西岸,赤道暖流堆积下沉,形 成深厚的暖水层。这样,在赤道附近太平洋的 东西方向,表层海水存在明显的温度差异。通 过海—气的热量交换,在赤道附近太平洋上空, 形成接近东西向的热力环流,称为沃克环流。
(1)A:拉尼娜,太平洋东岸气流下沉;
B:厄尔尼诺,太平洋东岸气流上升。
(2)厄尔尼诺现象发生时,太平洋西侧暖流减弱,水温 降低,气候干燥。太平洋东侧上升流减弱,水温升高, 气候湿润多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厄尔尼诺出现后,秘鲁渔场渔业减产的原因是 ①沿岸上升流减弱,鱼类饵料减少;②海水温度上升,当地冷水鱼不适应环境变。化
(3)在厄尔尼诺年时,A地沿岸国家会久旱无雨,粮食减产,并因干旱而引发森
林火灾。原因是
。
受厄尔尼诺现象影响,赤道太平洋西部地区沃克环流的上升气流减弱或消失,被
下沉气流代替,气候由湿润多雨转变成干旱少雨,引发旱灾,产生森林火灾
C.东赤道大西洋海区 D.西赤道大西洋海区
C 3.拉尼娜现象发生时,下列现象可能发生的是( )
A.秘鲁沿岸湿润多雨 B.秘鲁渔场渔业减产
C.印度尼西亚暴雨成灾
D.澳大利亚东部易发生火灾
课堂小结
水温偏高
沃克环流减弱 消失或相反
பைடு நூலகம்
厄尔尼诺
沃克环流
水温偏低
拉尼娜
沃克环流增强
赤道附近太 平洋沿岸
东涝西旱
西岸湿润 东岸少雨
二、厄尔尼诺现象
3、厄尔尼诺的影响
对全球的影响:
①导致海洋生态灾变,海洋捕鱼量减少; ②导致全球气候异常,洪涝、干旱等气象灾害多发; ③导致农业减产,引发粮食危机;
对我国的影响:
①夏季风较弱,锋面雨带偏南。北方大部分干旱少雨,南方多雨; ②东北夏季易受低温冻害影响,粮食减产; ③易出现暖冬, ④台风减少; ⑤次年,南方易发生洪涝,如1998年特大洪水。
二、厄尔尼诺现象
1、定义:有些年份,赤道附近太平洋中东部的海面温度异常升高的现象 赤道附近太平洋海区东西海面温度差异减小 沃克环流减弱甚至相反
二、厄尔尼诺现象 2、大气环流状况及其对周边地区气候的影响
赤道附近 太平洋西 侧:
变为干燥 少雨
引发旱灾
厄尔尼诺发生时的赤道太平洋上的大气环流状况
赤道附近太平洋地区:东涝西旱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以水温上升为特征的海水大范围的增温现象,科学家称之为 厄尔尼诺,与此现象相反的现象,科学家称之为拉尼娜。由于这两 种现象的影响,1998年7月,长江流域、松花江流域洪灾严重。据
A 此回答2~3题。
2.厄尔尼诺发生的海区是( )
A.东赤道太平洋海区 B.西赤道太平洋海区
赤道附近 太平洋东 侧:
变为湿润 多雨
引发洪涝
厄尔尼诺导致全球气候异常
近百年来三次超强厄尔尼诺事件:1982—1983、1997—1998、2015—2016
1997年12月,赤道附近太平洋中东部海面水温比常年升高了1~5℃(图4.7). ●智利遭受了一场百年不遇的特大洪灾,甚至在这个国家的沙漠地区也出现了 连续的滂沱大雨; ●印度尼西亚则出现长时间干旱,引发了有史以来最严重的森林大火; ●东非暴雨频繁,洪水泛滥,肯尼亚、埃塞俄比亚等国饱受洪灾之苦, ●而南非等地却在经受干旱的煎熬,大部分粮食作物颗粒无收。 ●我国1997年夏南方暴雨成灾,北方则久旱无雨; ● 1998年夏秋长江、淮河、松花江和嫩江流域出现严重洪涝灾害。
2、拉尼娜现象产生的影响
赤道附近太平洋东岸:旱灾加剧----增强的下沉气流控制而成 西涝东旱
赤道附近太平洋西岸:引发洪涝灾害---增强的上升气流控制而成
与厄尔尼诺的关联性:一般发生在厄尔尼诺现象之后
专家详解雪灾:与“拉尼娜 事件”有关
2008年01月29日 08:03:04 来源:人民日报
1月10日以来,我国南方 大部分地区和西北地区东部 出现建国以来罕见的持续大 范围低温、雨雪和冰冻天气。 中国气象局新闻发言人说, 这是我国气象记录上少见的 灾害性天气。
大西洋和印度洋也存在类似的沃克环流
赤道附 近太平 洋中东 侧:
晴朗、 干燥;
重要意义:沃克环流的强弱变化,是判断厄尔尼诺 和拉妮娜现象发生的重要依据.
二、厄尔尼诺现象(EL Nino)
厄尔尼诺的由来
在南美洲的西海岸,受秘鲁寒流的上升流影响,有世界著 名的秘鲁渔场。
二百多年前,秘鲁、厄瓜多尔等国的渔民发现,每隔几年 沿岸的海水就会突然变暖,导致了附近的喜欢冷水的鱼类的死 亡。由于这一现象往往发生在圣诞节前后,当地渔民就给它起 名为“圣婴”,代表耶稣的意思,“EL Nino”这个西班牙语 单词,音译过来就是“厄尔尼诺”。
2020年春天,异常天气呈多发频发态势
4.2 厄尔尼诺和拉尼娜现象
学习目标: 1.说明沃克环流的形成过程。 2.理解厄尔尼诺现象及其发生时对全球气候造成 的影响,了解厄尔尼诺现象发生的原因。 3.理解拉尼娜现象及其发生时对全球气候造成的 影响,了解拉尼娜现象发生的原因。
一、沃克环流
信风
海 | 气 作 用
三、拉尼娜现象(La Niña) 拉尼娜是西班牙语“La Niña”——“小女孩,圣女”的意思
1、定义:与厄尔尼诺相反的现象 ,指赤道附近太平洋中东部的海面温度异常降低的现象
赤道附近太平洋东西岸的温度差异增大
沃克环流增强
沃克环流增强
思考:拉尼娜现象发生后,在赤道附近太平洋的东、西两岸地区,分别 会引发水灾还是旱灾?为什么?
探究问题:厄尔尼诺现象
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据图填出下列地理事物的变化情况,完成厄 尔尼诺成因及其对秘鲁沿海地区影响的说明:1月
份,图示低压中心气压值变大,高压中心气压值变
小→东南信风风力变弱→秘鲁寒流势力变弱,赤道 逆流变___强_____→秘鲁近海海域出现向南流动的 __暖__性____(冷暖性质)洋流,即厄尔尼诺→秘鲁沿海 地区可能出现__洪__涝____等自然灾害。
全球气 候异常
西涝东旱
罕见的雨雪从何而来? “造成近期大范围强雨雪天 气的直接原因是大气环流异 常。 今年大气环流异常与正 在赤道中东太平洋发生的 “拉尼娜事件”有关。
C 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①沃克环流在大西洋也有存在
②厄尔尼诺现象发生后,相应的沃克环流就会增强
③拉尼娜现象发生后,相应的沃克环流就会增强
④拉尼娜造成的自然灾害损失往往要高于厄尔尼诺
二、厄尔尼诺现象 4、厄尔尼诺产生的原因
多数科学家认为, 东南信风减弱可能 是引发厄尔尼诺现
象的主要原因
东南信风减弱
赤道附近太平洋东 岸上升流减弱
温暖的海水输 送到东太平洋
南美洲西岸的暖流 取代寒流
赤道逆流增强
其他观点: 1.地球自转速度变慢引起。
2.由火山活动引起。 3.全球气候变暖引起。
形成厄尔尼诺现象
中央气象台:今年第1号台风“黄蜂”生成 较往年略偏晚
5月13日,从中国气象局获悉,今年第1 号台风“黄蜂”(热带风暴级)已于12日晚 上在西北太平洋洋面生成。
据悉,截至5月13日,西北太平洋及南 海有1个台风生成,比多年同期平均(2.1个) 偏少1.1个。今年尚无台风在我国登陆。
中央气象台首席预报员董林表示,由于 赤道中东太平洋厄尔尼诺事件及西太平洋副 热带高压强度偏强、面积偏大,西北太平洋 的海温和大气环流条件都不利于台风生成, 因此,今年第1号台风生成略偏晚。
动 力 作 用
使赤道暖流 自东向西流
水温高
水温低
东岸冷海水上涌 西岸暖海水堆积
正常年份世界表层海水水温分布(℃)
赤道附近太平洋海区表层
海水温度:西高东低
海—气作用 热量交换
大气热力环流
一、沃克环流
正常状态下,通过海—气作用,在赤道附近太平洋 上空,形成接近东西向的热力环流
赤道附 近太平 洋西侧:
多雨、 湿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