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明清戏剧专题共28页文档
元明清时期的戏曲考点
元明清时期的戏曲考点元曲四大家1.关汉卿元代杂剧作家,是中国古代戏曲创作的代表人物,其代表作为《窦娥冤》《救风尘》《望江亭》《拜月亭》《鲁斋郎》《单刀会》《调风月》等。
2.马致远我国元代时著名大戏剧家、散曲家,代表作《汉宫秋》《青衫泪》。
3.郑光祖元代著名的杂剧家和散曲家,所作杂剧在当时“名闻天下,声振闺阁”。
其作品现存《周公摄政》《王粲登楼》《翰林风月》《倩女离魂》《无塩破连环》《伊尹扶汤》《老君堂》《三战吕布》等八种,其中《倩女离魂》最著名。
4.白朴元代著名的文学家、杂剧家,代表作主要有《唐明皇秋夜梧桐雨》、《裴少俊墙头马上》、《董秀英花月东墙记》、《天净沙·秋》等。
元明戏曲家1.汤显祖被誉为“东方的莎士比亚”,其戏剧作品《还魂记》《紫钗记》《南柯记》和《邯郸记》合称“临川四梦”,其中《还魂记》(即《牡丹亭》)是他的代表作。
2.王实甫其作品全面地继承了唐诗宋词精美的语言艺术,又吸收了元代民间生动活泼的口头语言,创造了文采璀璨的元曲词汇,成为中国戏曲史上“文采派”的杰出代表。
著有杂剧十四种,现存《西厢记》《丽春堂》《破窑记》三种。
元曲四大悲剧、爱情剧与四大古典戏曲1.四大悲剧①《窦娥冤》关汉卿(刊行于明万历十年,即1582年)这出戏展示了下层人民任人宰割,有苦无处诉的悲惨处境,控诉了贪官草菅人命的黑暗现实,生动刻画出窦娥这个女性形象。
②《梧桐雨》白朴该剧通过描写唐明皇和杨贵妃的爱情悲剧,揭示出唐王朝盛极而衰的历史教训,其中也渗透了剧作家白朴在金元更易之间的乱离身世之感和山川满目之恨。
③《汉宫秋》马致远作品的主要内容描写了汉元帝对王昭君的爱情,同时,又写出了王昭君对祖国的感情,并把这两方面的描写交织在一起。
此外还批判了封建社会昏庸无能的文武百官,痛斥他们存大敌压境时的怯懦态度;批判了他们在太平时可以共享太平宴,国难时却不如一个女子。
④《赵氏孤儿》纪君祥该剧的人物形象的塑造颇具特色,剧中的一批正面人物形象,作者赋予他们不畏强权、见义勇为、视死如归的崇高品格。
元明清复习资料
元明清复习资料一、元代文学1、元杂剧:元代初期流行于中国北方,具有浓郁地方色彩的戏剧样式。
2、元曲繁荣的标志:(1)、大量的优秀作家以元曲为代表的优秀作家群和众多的传世精品。
元曲四大家:关汉卿、白朴、马致远、王实甫(郑光祖)钟嗣成《录鬼簿》。
(2)大量优秀作品出现四大悲剧:关汉卿《窦娥冤》、马致远《汉宫秋》、纪君祥《赵氏孤儿》、白朴《梧桐雨》四大爱情剧:王实甫《西厢记》、关汉卿《拜月亭》、郑光祖《倩女幽魂》、白朴《墙头马上》(3)演员(青楼好,生存存在问题的人)夏挺芝《青楼集》、燕南《唱论》、周德清《中原音韵》(4)专著钟嗣成《录鬼簿》、夏挺芝《青楼集》、燕南《唱论》、周德清《中原音韵》(5)声腔:是元杂剧在表演的过程中受到方言影响而产生的不同的演唱方式。
3、元杂剧清官戏《陈州粜米》(无名氏)爱情戏《墙头马上》(白朴)水浒戏《李逵负荆》(康进之)历史戏《单刀会》(关汉卿)4、元杂剧的人物和情节(1)、人物的类型化、个性化(2)(2)、情节的“史不按实”和雷同性(史不按实:在元代杂剧中出现了一批以历史为题材却没有按照史实来创作的作品。
)(3)5、元杂剧的体制特征:体制特征是指一种文学样式固定的创作模式.(1).结构固定:楔子、四折、题目、正名楔子起介绍人物情节的作用,加强情节间的联系,其位置不固定。
四折是杂剧的正文,由四组套曲组成,一组套曲就是一折,四组套曲杂以念白、搬演故事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2)表演形式:唱、念、科(3)角色分工极细.末:正末、副末、冲末、大末旦:正旦、副旦、贴旦、外旦杂:孤、卒子、孛老、卜儿、细酸净:副净、二净(4)大量使用“衬”字,音乐以北方音乐为主。
“衬"字是指在曲牌规定的字数之外,为了补足语气描摹情态而添加的字。
二、关汉卿1、小汉卿:高文秀蛮子汉卿:沈和甫2、南吕一枝花“不伏老”赏析:3、《救风尘》作者为关汉卿,其中主要人物有周舍、宋引章、赵盼儿,其中赵盼儿为主人公.5、《窦娥冤》的悲剧性质和民族特色6、《窦娥冤》的故事源起于《汉书·于定国传》“东海孝妇”.7、《窦娥冤》戏剧冲突的特点:戏剧冲突扣人心弦,丰富而集中,尖锐而生死攸关。
大学语文元明清戏曲
• 《单刀会》敷演三国时关羽应 鲁肃邀请到江东赴宴的故事。
• 除《单刀会》外,关汉卿《西 蜀梦》、郑光祖《三战吕布》、 无名氏《千里独行》、《单刀 劈四寇》、《桃园结义》、 《怒斩关平》等等。
• 在多种“关羽戏”中,《单刀 会》最有特色,是成就最高的 一个。
• 《单刀会》的剧情并不 复杂,剧本以“曹操占 了中原,孙仲谋占了江 东,刘玄德占了西蜀” 的局势为背景,以鲁肃 向关羽讨还荆州的举动 为契机,环绕关、鲁的 戏剧冲突,刻划出叱咤 风云的英豪形象。
•
净(刚烈豪强及滑稽人物)
•
杂(其他杂色)
• 音乐:形成于北方的一种重要的曲牌联 套体声腔系统。包括唐宋以来的歌舞音 乐、说唱音乐、歌曲(如曲子词、汉族 和北方兄弟民族的民间歌曲)等。
• 关汉卿(1225?~1300?), 字汉卿,与已斋叟;大都(今 北京)人,其户籍属太医院户, 但尚未发现他本人业医的记载。
作品分类
• 其一,歌颂人民的反抗斗争、 揭露社会黑暗和统治者的残暴、 反映了当时尖锐的阶级矛盾的 作品。
• 其二,主要是描写下层妇女的 生活和斗争,突出她们在斗争 中的勇敢和机智的。
• 其三,是歌颂历史英雄的杂剧。
• 关汉卿的第三类作品,即歌颂 历史英雄的杂剧中,当以《单 刀会》(全称《关大王独赴单 刀会》)为其代表,成就最为 突出,历来均为读者、论家所 称道。
• 关羽是在第三折才出场的。
• 指点江山,纵论古今,在叙说中 更是气度不凡地兼论刘、项的兴 亡得失。
• 剧中的关羽,固然勇武过人,更 具备卓越的政治见识。
• 在江东,他义正词严,警告鲁肃 不要玩火。
• 历史上的吴、越纷争,弄得两国百 姓饱尝战乱之若,这惨痛的教训令 关羽铭记在心,这也是他之所以不 顾安危深入虎穴的原因。构:宾白(串联唱词、交代内心活动、人 物间交流)
元明清戏剧专题
又号清远道人,江西临川人。
• 作品:“临川四梦”(“玉茗堂四梦”):
《牡丹亭》、《紫钗记》、《南柯记》、 《邯郸记》
《牡丹亭》
• 全名《牡丹亭还魂记》,又简称《还魂
记》,是用力最深、也最能表现其文学思
想和艺术才能的一种,在文学史上,与元
• 汤显祖却于《题辞》中说: “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生
者可以死,死可以生。生而不可与死,死而不可复生者,
皆非情之至也。” • 剧中杜丽娘日常的行为举止,丝毫不违背她作为名门闺秀 的身份,她去游玩空寂无人的花园,还想到“步香闺怎便 把全身现”,这是现实环境造成的她的性格的一面;但在 另一面,当杜丽娘独处深思时,却不由自主地发出对“才 子佳人”“密约偷期”的倾慕;在更深的一层,当完全摆
元明清戏剧专题
元代戏剧
元杂剧
戏曲的形成与发展 • 先秦—宋代:孕育发生期 先秦:原始歌舞、巫觋活动、祭祀仪式
《尚书》记载:夔曰:“吁,击石,拊石,百
兽率舞。”(夔一足而已。) 春秋:优孟衣冠
• 汉代:百戏杂陈,如角觝戏《东海黄公》出
现了简单的情节,出现了假定性因素。 • 唐:歌舞小戏、参军戏:参军、苍鹘 《踏摇娘》:苏某、苏妻 《兰陵王》:北齐王高长恭(面具后的悲情王
二支曲,不限何种角色演唱。
• 宾白:元杂剧以唱为主,以说白为宾,故曰之,其有散韵
之分,散用口语,韵白用诗词或顺口溜式韵文。
• 科范:简称“科”,在剧本中表示舞台效果和演员所要做 的动作,表情等。 • 角色 :旦、末、净、杂四类,末是男角,净扮演刚强、凶 恶或滑稽的人物,有男有女。杂包括“孤”(官员), “孛老”(老头儿),“卜儿”(老妇),“徕儿”(小 孩子),“细酸”(书生,穷秀才)等。
第一讲:元明清杂剧
第一讲元明清杂剧■教学要点:1、使学生掌握戏曲的起源、元杂剧的体制及其发展过程。
2、使学生了解元杂剧前期创作的总体情况,以及马致远、白朴的杂剧,著名的爱情剧、历史剧、水浒剧、公案剧作品的名称和作者。
3、使学生了解关汉卿的生平,掌握其名剧《窦娥冤》的思想内容,以及在杂剧创作上的巨大成就。
4、使学生掌握《西厢记》的故事情节、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
5、使学生了解元代中后期杂剧创作的总体情况,以及郑光祖的杂剧创作。
■课时安排:(10—14节)第一节元杂剧概说一、杂剧历史渊源元杂剧是十三世纪上半叶蒙古灭金前后(公元1234年)以宋杂剧和金院本为基础,融合宋金以来的音乐、说唱、舞蹈等艺术而形成的戏曲艺术。
它以中国北方流行的曲调演唱,故称北杂剧或北曲。
元杂剧的出现,标志着我国的戏曲艺术已进入完全成熟阶段,是世界戏剧史上的第二个戏剧高峰。
中国戏曲经历了漫长的历史演进过程。
从萌芽状态的以娱神的原始歌舞,巫伊始,到娱人的古俳优的出现,从汉魏百戏南北朝的“代面”“踏摇娘”的歌舞伎艺的表演,历经唐代参军戏,宋杂剧和金院本,中国的戏曲已成雏形。
在这个漫长的演进过程之中,中国戏曲的各个成分,如诗歌、调笑(科诨)、音乐、舞蹈、杂技、美术(化妆)等都逐步成熟,特别是主要成分“唱”——即“曲”,在元代得到充分发展,为中国戏曲的最后成熟奠定了厚实的基础。
上古:巫与优的表演,已具备戏曲的雏型。
秦汉:角抵戏,如《东海黄公》。
南北朝:歌舞戏,如《踏摇娘》、《兰陵王》。
唐代:参军戏,有参军、苍鹘两个脚色。
宋代:官本杂剧,有末泥、引戏、副净、副末、装孤五个脚色,戏剧结构分为艳段、正杂剧、通名、杂扮四部分。
金代:院本(与宋杂剧近似的戏剧),诸宫调(说唱文学)。
※二、元杂剧繁荣及原因1、繁荣表现。
1).作家作品多。
根据元人钟嗣成《录鬼簿》,元末明初人贾仲明《录鬼簿续编》,明初朱权《太和正音谱》等资料可知,元代一百余年,出现了两百多为杂剧家,其作品名目可考者计有六百本左右,元杂剧剧本流传至今者计有160余种。
第一讲:元明清杂剧
三、元杂剧的体制
旦行:正旦、外旦、小旦、老旦、副旦、 贴 旦、大旦、色旦、搽旦、魂旦。 末行:正末、外末、小末、冲末、副末、外。 净行:净、外净、副净。 杂行(不是一种,所以可以说杂剧只有三种 角色):孛老、邦老、卜儿、倈儿、驾、孤、 细酸、曳剌。
三、元杂剧的体制
4、宾白:元杂剧以唱为主,以说白为宾, 它不仅用于叙事,还用作除主角以外人物的 抒情,对于表现剧情和人物性格有很重要的 作用。 5、科范:剧中称为“科”,指演员的做工、 武打、歌舞等表演,有时为音响效果。如 “做悲科”、“混战科”、“做弹科”、 “内做风科”。
第六节 明清杂剧
一、明初杂剧 二、明代中后期杂剧 三、清代杂剧 四、[作品讲读]《狂鼓史》
一、明初杂剧
1、宫廷派剧作家应运而生,歌功颂德、粉饰太 平的总体追求垄断杂剧剧坛。 艺术形式则有所革新,突破元杂剧体制规范并 趋向雅化。 2、明初杂剧作家主要有两类人: 一类是由元入明的作家,以杨景贤、刘东生为 代表; 一类是在明初成长起来的宫廷派作家,以朱权、 朱有燉为代表。
一、关汉卿的生平及创作
1、创作年代最早、作品最多、影响最大。 关汉卿不乐仕进,交游甚广,与书会才人、 青楼艺伎均有交往,时相切磋,同时他又多 才多艺,精通音律,能歌善舞,这对他的戏 剧创作大有裨益。
关汉卿肖像
一、关汉卿的生平及创作
关汉卿长期混迹于行院勾栏,这既培植了他狂 放不羁的个性,又使他充分接触下层社会,对被 压迫者的不幸遭遇感同身受。他还亲自参与演出, 获得丰富舞台体验,这使他的戏剧创作更具有当 行本色。 2、一生创作60余种杂剧,保存至今的有18种。 分为三类:第一类公案剧,有《窦娥冤》、《鲁 斋郎》、《蝴蝶梦》等;第二类婚姻爱情剧,有 《救风尘》、《拜月亭》;第三类历史剧,有 《单刀会》、《西蜀梦》。
元曲与明清戏剧鉴赏
元曲:语言质朴自然,情感真挚, 表现了社会底层人民的苦难和抗 争。
元曲与明清戏剧的共同点:注重 情节和人物塑造,语言优美动人, 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和地方色彩。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明清戏剧:形式多样,内容广泛, 既有传统剧目也有创新之作,反 映了社会各阶层的现实生活。
元曲与明清戏剧的不同点:元曲 更注重情感表达,语言简练明快; 而明清戏剧则更加注重情节的复 杂性和多样性。
元曲与明清戏剧在戏剧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对后世戏曲艺术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元曲与明清戏剧的艺术成就和历史地位得到了广泛的认可和赞誉
元曲与明清戏剧的文化内涵和价值观念比较
元曲:以平民百姓的视角,描绘社会百态,强调个体情感和人性解放。
明清戏剧:以儒家思想为核心,强调家庭、伦理和道德,注重社会秩序和和谐。
元曲与明清戏剧的流派和代表作品
杂剧:元代戏剧 的主要形式,代 表作品有《窦娥 冤》、《汉宫秋》
等
南戏:起源于南 方,以唱腔优美、 抒情婉转著称, 代表作品有《琵 琶记》、《荆钗
记》等
传奇:明清时期 戏剧的主要形式, 代表作品有《牡 丹亭》、《长生
殿》等
京剧:起源于北 京,融合了多个 剧种的特点,形 成了独特的表演 风格,代表作品 有《群英会》、 《霸王别姬》等
稻壳学院
元曲与明清戏 剧鉴赏
THEME TEMPLATE
目录
CONTENTS
单击添加目录项标题
01
元曲与明清戏剧概述
02
元曲鉴赏
03
明清戏剧鉴赏
04
元曲与明清戏剧的比较分析
05
元曲与明清戏剧的现代意义
06
01
元明清戏剧赏析4(明传奇)
明传奇
传奇的概念:明清以来在南戏基础上发
展演变而来的长篇戏剧称之为传奇。 传奇戏的特点与南戏大致相同:在音乐 上,传奇以南方音乐为主;在戏剧结构 上一般篇幅较长,情节复杂,刻画人物 细腻精致 。
(1)前期:洪武——明孝宗弘治年间,
(1368-1505),这是明代戏剧的沉寂 期; (2)中期:明武宗正德年间——明神 宗万历年间,(1506-1620),这是明 代戏剧的鼎盛时期,明武宗正德皇帝可 以说是以其个人的努力来打破程朱理学 对人性束缚的一个人; (3)后期:天启——崇祯(15061644),这一时期是戏剧深入发展的时 期。也可以中后期并称。
“四大声腔‛
余姚腔
海盐腔
弋阳腔
昆山腔
:从梁辰渔用昆山腔演唱《浣纱 记》之后,成为独霸剧坛的声腔,直到 乾隆晚年,四大徽班进京,进而引起所 谓‚花雅之争‛
李开先《宝剑记 》
李开先(1502-
1568),字伯华, 号中麓,别署中麓放 客,章丘人。嘉靖八 年进士,官至太常寺 少卿,提督四夷馆。 嘉靖二十年(1541) 四十岁时,因上疏抨 击朝政被罢官为民, 归乡隐居终老 。
(1522-1567)嘉 靖皇帝并不是武宗 的儿子,也不是孝 宗的孙子。孝宗的 弟弟,成化皇帝的 次子兴王朱佑沅唯 一的儿子 。在位 45年。
明穆宗朱载垕,
(1567-1573)年 号隆庆,世宗皇帝 的三子,三十岁登 基,是为明朝的第 十二位皇帝。 在 位6年。
明神宗朱翊钧,
(1573-1620), 穆宗皇帝长子,6 岁立为太子,10岁 即皇帝位,年号万 历。 在位48年。
汤显祖
汤显祖(1550-1616),字 义仍,号若士、海若、海若 士,别号清远道人,晚年自 号茧翁。所居书斋名玉茗堂, 清远楼。抚州临川人。著有 传奇五种:《紫箫记》《紫 钗记》《牡丹亭》《南柯梦》 《邯郸梦》。其中《紫钗记》 是《紫箫记》的改本,因此 历来称《紫钗记》以下四种 为‚临川四梦‛或‚玉茗堂 四梦‛。
元明清戏曲专题讲义汇总
《元明清戏曲专题》讲义第一讲中国戏曲的起源、形成及其民族特征一、中国戏曲的起源与形成(一)以往戏曲起源谱说(1)王国维《宋元戏曲考》引屈原《九歌》认为古代巫觋表演歌舞,即“后世戏剧之萌芽”。
(2)明胡应麟《少室山房笔丛·庄岳委谈》认为“优伶戏文,自优孟抵掌孙叔敖,始滥觞。
”即源于春秋“优孟衣冠”。
(3)清纳兰性德《渌水亭杂识》认为戏剧始于南朝宫廷乐舞,“梁时大云之乐,作一老翁演述西域神仙变化之事。
优伶实始于此。
”(4)许地山《梵剧体例及其在汉剧上的点点滴滴》认为元杂剧演出体制与隋唐西域传入内地梵剧相似,故戏剧受印度梵剧影响,而梵剧又源出傀儡戏。
(5)孙楷节《傀儡戏考源》汉代傀儡戏哺育了后起戏曲艺术。
(6)日本青正儿《中国近世戏曲史》谓认为戏剧起湖于原始民众歌舞。
(7)周贻白《中国戏曲史纲要》认为戏剧起源于汉代角抵戏《东海黄公》。
(8)吴梅《中国戏曲概论》认为宋金诸宫调,“实为元明以来杂剧传奇之鼻祖。
”(9)明王骥德《曲律》认为古优有白而无歌舞,诸宫调只一人说唱,故真正戏剧应始于元代。
(10)吴国钦《中国戏剧史漫话》认为最初的戏剧应是秦汉时《蚩尤戏》等角抵戏。
以上诸说,就萌芽因素而言,似皆有据;但戏曲起源决非单一因素。
(二)从表演上看中国戏曲的三大来源:甲、滑稽戏系列:先秦两汉俳优(男性一人,向帝王讽谏时事,如优孟、优旃)——汉魏六朝俳优(男性二人,一逗一捧,如东汉和帝令二优演石耽贪赃事,一说十六国石勒令演周延贪赃事)——唐五代参军戏(由参军、苍鹘二人发展到三、四人,由男优发展到女优,由单纯说白发展到歌舞穿插,甚至唐庄宗父子、徐知训君臣也扮演参军戏)——宋金杂剧(固定为五人:未泥、引戏、副净、副末、装孤;体制定型为四段:艳段、正杂剧二段、散段;内容已有简单的故事性;形式也兼容歌舞)——南宋末已产生永嘉杂剧《张协状元》,是今存最早的剧本。
滑稽戏对元杂剧的影响:1、戏谑调笑成为元杂剧中的插科打诨、讽刺喜剧的要素;2、参军、苍鹘、末泥、引戏、装孤分别演变为元杂剧中的副净、副末、正末、正旦、官员五种固定角色;3、四段体制演变为元杂剧中一本四折的固定结构。
元明清戏剧戏剧
1.简论中国戏剧的起源与形成。
(讲义原文)一、秦时期的戏剧胚胎(一)古剧的起源:戏剧起源可以上溯至先秦上古时期的装扮表演,与人类的起源同始共生。
《尚书·舜典》中“予拊石击石,百兽率舞”。
是对戏剧萌芽的最早记载。
(二)巫觋与祭祀:巫觋与祭祀也是戏剧的源头之一,屈原改写的楚国传统祭神之歌——《九歌》中已显然含有戏曲表演的因素。
另外,古代祭祀有用“尸”的传统;先秦最隆重的祭典——“八蜡”(蜡戏);上古宗教祭祀的傩祭(傩戏)都是古代戏剧的源头。
(三)古代的优戏:商周之际的宫廷中出现了一群专供统治贵族娱乐的“优”。
伶、倡与优都是宫廷艺人。
春秋战国时期,狎优之风已弥漫于各国王宫了,司马迁《史记·滑稽列传》就有中“优孟衣冠”的故事。
二、汉唐时期的戏剧雏形(一)汉代百戏:汉武帝时期,曾从民间征集了一批杂戏到首都进行会演,其中多为杂技、杂耍一类的节目,当时称作“角抵”,后来又叫“百戏”。
汉代百戏中不乏装扮表演,有的甚至发展到装扮人物,采用代言体以演述故事的水平,如《西京杂记》中的“东海黄公”故事。
(二)魏晋优戏:汉代以后百戏一直流行不衰,到隋代登峰造极。
(三)唐代歌舞剧:唐代产生了一些由歌舞结合角抵打斗的情节小戏,其中最有名的有两个:《兰陵王入阵曲》、《踏谣娘》(谈容娘)(四)唐代参军戏:参军戏是由两个演员合演的一种滑稽小戏,内容以调笑为主。
由于被嘲弄者多为官员,所以参军戏又叫“弄假官戏”。
唐代的参军戏不仅角色与表演有固定程式,就是角色的化妆服饰也达到了程式化水平。
参军戏从宫廷流传到民间,其社会普及面与影响力都是空前的,融歌舞于扮演故事中的表演形式,标志着作为综合艺术的中国戏曲的雏形终于形成了。
三、宋金时期戏曲的成熟(一)宋杂剧:北宋时期,宫廷宴乐中杂剧表演甚为流行;到南宋时,杂剧演出已不限于宫廷,日益表现出民间化倾向。
宋杂剧在南宋统治地区与南方的地方戏结合,产生了一些带有地域性的戏曲支派,如川杂剧和温州杂剧。
元明清戏曲
简介元杂剧的常识(2009-05-25 16:17:13)转载标签:杂谈简介元杂剧的常识:元杂剧是用北曲(北方的曲调)演唱的一种戏曲形式。
金末元初产生于中国北方。
是在金院本基础上以及诸宫调的影响下发展起来的。
作为一种新型的完整的戏剧形式,元杂剧有其自身的特点和严格的体制,形成了歌唱、说白、舞蹈等有机结合的戏曲艺术形式,并且产生了韵文和散文结合的、结构完整的文学剧本。
(1)元曲的分类:散曲杂剧(2)元杂剧的结构形式是"四折一楔子"在结构上,一本杂剧通常由四折组成。
元杂剧的"折"相当于现代戏剧中的"幕",由同一宫调的一套曲子组成,包括多场次。
"楔子"相当于"序幕"或"过场戏",多用在第一幕前的介绍剧情、人物,也有用在两幕之间的。
一折相当于现代剧的一幕或一场,是故事情节发展的一个较大的自然段落,四折一般分别是故事的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
四折之外可以加一二个楔子。
楔子一般放在第一折之前,介绍剧情,类似现代剧中的序幕;也有的放在两折之间,相当于后来的过场戏。
但也有少数杂剧突破了一本四折的形式,如《西厢记》是五本二十一折的连本戏。
每本杂剧的末尾有两句、四句或八句对语,用以概括全剧内容,叫做"题目正名"。
如《窦娥冤》结尾的"题目"是"秉鉴持衡廉访法","正名"是"感天动地窦娥冤"。
(3)元杂剧的剧本构成:唱词:按宫调、曲牌写成的韵文;宾白:即说白。
曲词为主,所以说白为宾。
科介:即现代戏剧中的"舞台提示"。
(4)元杂剧的角色:杂剧角色分为末、旦、净三大类。
以剧中人职务身份为名的杂角,如驾(皇帝)、孤(官员)、卜儿(老年妇女)、孛老(老年男子)、洁郎(和尚)等。
旦:女角色。
包括正旦(女主角)、副旦(女配角)、外旦(老年女角色)、小旦(少年女角色)四类。
元明清戏剧赏析1(起源)
南宋临安瓦舍分布图
中国戏剧真正成熟的几个影响因素
相对稳定的观众群体; 相对稳定的观众群体; 瓦舍中的各种技艺相互借鉴、融合; 瓦舍中的各种技艺相互借鉴、融合; 专门从事戏剧创作的人的出现。 专门从事戏剧创作的人的出现。 书会先生” 京师老郎” “书会先生” “京师老郎”
杂剧演员行会“绯衣社” 杂剧演员行会“绯衣社”;皮影戏行会 绘革社” 说书人行会“雄辩社” “绘革社”;说书人行会“雄辩社”;剧作 家行会则由地域划分,临安称“武林书会” 家行会则由地域划分,临安称“武林书会”, 温州则称“九山书会” 温州则称“九山书会”。
宋杂剧与金院本
钱易《南部新书》记载:“长安戏场都集于 钱易《南部新书》记载: 慈恩,小者在青龙,其次荐福、永寿。 慈恩,小者在青龙,其次荐福、永寿。” 不喜秦淮水,生憎江上船。 不喜秦淮水,生憎江上船。 载儿夫婿去,经岁又经年。 载儿夫婿去,经岁又经年。 莫作商人妇,金钗当卜钱。 莫作商人妇,金钗当卜钱。 朝朝江口望,错人几人舡。 朝朝江口望,错人几人舡。
讲唱艺术对戏剧的重大影响
叙唱完整故事的乐曲组合,由古代的大 叙唱完整故事的乐曲组合, 曲发展而来 ; 顺着一个长篇故事边说边唱的讲唱方式, 顺着一个长篇故事边说边唱的讲唱方式, 称为“诸宫调” 称为“诸宫调” 。
大曲: 大曲:是以一支曲子反复演唱多遍来叙 述一个故事的音乐形式。 述一个故事的音乐形式。
宋杂剧、金院本
开放的唐代
大食行旅俑
黑人杂技俑
唐三彩, 唐三彩,胡人与骆驼
唐代歌舞小戏
拨头 白衣,披发, “白衣,披发,而作泣涕 状”
代面 又称大面,崔令钦《 又称大面,崔令钦《教坊 大面出北齐, 记》载:“大面出北齐,兰 陵王高长恭, 陵王高长恭,性胆勇而貌若 妇人,自嫌不足以威敌, 妇人,自嫌不足以威敌,乃 刻木为假面,临阵著之, 刻木为假面,临阵著之,因 此为戏,亦入歌曲。 此为戏,亦入歌曲。”
阅读书元明清戏曲部分目
元明清戏曲部分一、作品集1.臧懋循编、隋树森校《元曲选》,北京:中华书局,1979 。
2.隋树森编《元曲选外编》,北京:中华书局,1980 。
3.徐沁君《新校元刊杂剧三十种》,北京:中华书局,1980 。
4.顾肇仓选注:《元人杂剧选》,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8 。
5.王季思等选注:《元杂剧选注》,北京:北京出版社,1980 。
6.王学奇等:《关汉卿全集校注》,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88 。
7.王文才校注《白朴戏曲集校注》,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6 。
8.金·董解元撰《古本董解元西厢记》,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版。
9.元·王实甫著《西厢记》,王季思校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版。
10.隋树森编:《全元散曲》,北京:中华书局,1981 。
11.王起主编《元明清散曲选》,人民文学出版社1988年版。
12.王季思等:《元散曲选注》,北京:北京出版社,1981 。
13.黄天骥,康保成《元明清散曲精选》(江苏古籍出版社, 2002)钱南扬校注《永乐大典戏文三种》,北京:中华书局,1979 。
14.俞为民校注:《宋元四大戏文读本》,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88 。
15.钱南扬《永乐大典戏文三种校注》,中华书局1979版。
16.钱南扬《元本琵琶记校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
17.沈泰编《盛明杂剧初集、二集》,中国戏剧出版社1958年徐朔方校注《牡丹亭》,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年;18.钱南扬校点《汤显祖戏曲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19.刘辉校笺《洪昇集》,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92。
20.徐方朔校注《长生殿》,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年版。
21.竹村则行、康保成:《长生殿笺注》,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9。
22.汪蔚林辑《孔尚任诗文集》,北京:中华书局,1962。
23.王季思主编《中国戏曲选》(上中下),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6 。
24.王季思主编《中国古典十大悲剧集》,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2 。
元明清戏曲
元明清戏曲绪论一、戏剧与戏曲戏剧:《辞海》综合艺术的一种。
由演员扮演角色,当众表演情节、显示情境的一种艺术。
在中国,戏剧是戏曲、话剧、歌剧等的总称,也常专指话剧。
戏曲:中国传统戏剧形式。
二、中国戏曲的发展(一)、先秦时期1、歌舞(《墨子》“有童子之为马,足用而劳”)2、宗教――巫觋、祭祀3、古代的优戏。
(二)、汉唐时期1、汉代百戏2、魏晋优戏3、唐代歌舞戏4、唐代参军戏(三)、宋金时期1、宋杂剧2、金院本(行院之本,行院指戏班)3、傀儡戏与影戏4、诸宫调(是一种说唱文学,主要流行于宋金时期,是相对于限用一个宫调的说唱形式而言)三、元杂剧的繁荣的原因1、城市经济的繁荣与市民阶层的需要。
2、统治者的爱好。
3、专业作家群的形成。
4、儒家礼乐文化的松动与北方民族音乐的传入。
四、元杂剧的基本特点1、四折一楔子的基本结构2、一人主唱的演唱形式3、曲、白、科和题目正名组成的剧本形式。
五、元杂剧分期前期:金末到元大德年间约一百年,是元杂剧的鼎盛时期,中心在大都。
代表人物有关汉卿、王实甫、白朴、马致远等。
后期:从大德到元末约六十年,中心在杭州,代表人物有郑光祖、宫天挺、秦简夫。
第一讲关汉卿按照惯例,关汉卿的杂剧内容可分为:公案剧、爱情婚姻剧和历史剧三类。
第一类:通过公案故事揭露社会的黑暗和统治者的残暴,揭示出深刻的社会问题,表现出广大人民对于公平的社会秩序和安宁生活的向往。
其代表作:《窦娥冤》、《鲁斋郎》和《蝴蝶梦》。
第二类,爱情风月剧,如《救风尘》、《望江亭》,反映了弱者对社会中邪恶势力的反抗,突出妇女在斗争中的勇敢和机智,带有“社会剧”的意味。
第三类歌颂历史英雄杂剧:《单刀会》、《西蜀梦》、《哭存孝》。
《窦娥冤》写于元世祖至元二十八年(1291)以后,是关晚年的作品。
《窦娥冤》写了一个冤狱平反的故事,故事原型为汉宣帝时刘向《说苑·贵德》篇记“东海孝妇”。
后《汉书·于定国传》、《后汉书》、《搜神记》均记之。
《元明清戏曲专题》讲义
《元明清戏曲专题》讲义第一讲中国戏曲的起源、形成及其民族特征一、中国戏曲的起源与形成(一)以往戏曲起源谱说(1)王国维《宋元戏曲考》引屈原《九歌》认为古代巫觋表演歌舞,即“后世戏剧之萌芽”。
(2)明胡应麟《少室山房笔丛·庄岳委谈》认为“优伶戏文,自优孟抵掌孙叔敖,始滥觞。
”即源于春秋“优孟衣冠”。
(3)清纳兰性德《渌水亭杂识》认为戏剧始于南朝宫廷乐舞,“梁时大云之乐,作一老翁演述西域神仙变化之事。
优伶实始于此。
”(4)许地山《梵剧体例及其在汉剧上的点点滴滴》认为元杂剧演出体制与隋唐西域传入内地梵剧相似,故戏剧受印度梵剧影响,而梵剧又源出傀儡戏。
(5)孙楷节《傀儡戏考源》汉代傀儡戏哺育了后起戏曲艺术。
(6)日本青正儿《中国近世戏曲史》谓认为戏剧起湖于原始民众歌舞。
(7)周贻白《中国戏曲史纲要》认为戏剧起源于汉代角抵戏《东海黄公》。
(8)吴梅《中国戏曲概论》认为宋金诸宫调,“实为元明以来杂剧传奇之鼻祖。
”(9)明王骥德《曲律》认为古优有白而无歌舞,诸宫调只一人说唱,故真正戏剧应始于元代。
(10)吴国钦《中国戏剧史漫话》认为最初的戏剧应是秦汉时《蚩尤戏》等角抵戏。
以上诸说,就萌芽因素而言,似皆有据;但戏曲起源决非单一因素。
(二)从表演上看中国戏曲的三大来源:甲、滑稽戏系列:先秦两汉俳优(男性一人,向帝王讽谏时事,如优孟、优旃)——汉魏六朝俳优(男性二人,一逗一捧,如东汉和帝令二优演石耽贪赃事,一说十六国石勒令演周延贪赃事)——唐五代参军戏(由参军、苍鹘二人发展到三、四人,由男优发展到女优,由单纯说白发展到歌舞穿插,甚至唐庄宗父子、徐知训君臣也扮演参军戏)——宋金杂剧(固定为五人:未泥、引戏、副净、副末、装孤;体制定型为四段:艳段、正杂剧二段、散段;内容已有简单的故事性;形式也兼容歌舞)——南宋末已产生永嘉杂剧《张协状元》,是今存最早的剧本。
滑稽戏对元杂剧的影响:1、戏谑调笑成为元杂剧中的插科打诨、讽刺喜剧的要素;2、参军、苍鹘、末泥、引戏、装孤分别演变为元杂剧中的副净、副末、正末、正旦、官员五种固定角色;3、四段体制演变为元杂剧中一本四折的固定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