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明清戏剧3(南戏)

合集下载

元明清文学复习大全(填空、简答、分析论述)

元明清文学复习大全(填空、简答、分析论述)

1.汤显祖的《南柯记》出自于唐人李公佐的小说《南柯太守传》。

2.徐渭著有《南词叙录》,是第一部研究南戏的著作。

3.《醒世姻缘传》又名《恶姻缘》,写的是冤冤相报的两世姻缘的故事。

4.“红学”是指研究《红楼梦》的一种专门学问,“五四”前的代表是(索隐派)。

5.(京剧)的诞生,标志着花部对雅部的胜利。

6.清前期推崇南宋姜夔、张炎词风的代表词人是(朱彝尊)。

7.王士禛诗歌理论的主要主张是(神韵说)。

8.代表清骈文最高成就的作家是(汪中)。

9.晚明思想和文学革新的旗手是(李贽)。

10.以创作水浒戏知名的元杂剧作家有(康进之、高文秀)。

11.下列小说属于四大“谴责小说”的是(《老残游记》、《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官场现形记》、《孽海花》)12.公安派提出的主要主张是“_独抒性灵,不拘格套_”。

13.夏完淳《别云间》:“三年羁旅客,今日又南冠”。

“南冠”意为_囚犯___。

14.《狱中杂记》的作者方苞是清代重要古文流派__桐城__派的开创者。

15.在元散曲作家中,(马致远)是成就最高、最有影响的一家。

16.反对前后七子拟古主义最有力的文学流派是(公安派)。

17.汤显祖的名作《牡丹亭》属于(传奇)18.《登太白楼》的作者王世贞是(明代人)19.《席方平》中主持正义的神是(九王)20.元代剧作家纪君祥创作的《赵氏孤儿》是一部著名的历史悲剧,剧中表现了屠岸贾的残暴奸诈,突出了程婴等义士赴汤蹈火的牺牲精神。

21.明代很多剧作取材于《水浒传》,如李开先创作的《宝剑记》演林冲被逼上粱山的故事.沈憬的《义侠记》演英雄武松的故事。

22.四大南戏之—的《拜月亭》是根据元杂剧作家关汉卿的杂剧《闺怨佳人拜月亭》改编的。

23.明代剧作家王骥德的杂剧《男王后》反映了晚明文人的激情纵欲、追求世俗享乐的感情。

24.在元杂剧剧本中,剧中人物的言语称为宾白。

25.明代剧作家孟称舜的杂剧《桃源三访》,集中体现了他对戏曲婉丽风格的理论主张。

26.(科范),简称“科”,指的是元杂剧中的动作、表情的舞台提示,或指舞台效果。

四大南戏

四大南戏

角色行当
南戏的角色,通常为生、旦、净、丑、末、外 、贴等七种。其中以生、旦为主,展开剧情, 其他角色皆为配角。 生:一般分为,老生、小生和武生,以上戏中 的男主角指的是小生,一般扮演书生、秀才、 状元之类的人物。 旦:戏中的女主角,所扮演的人物一般都为青 年女子。 净:净本有正净和副净之分,南戏中只有副净 。副净出于唐代参军戏中的参军这一角色,故 他所扮演的人物一般也都具有滑稽打诨的特征 丑:在戏中所扮演的人物大致和净所扮人物相 同,也是插科打诨一类的人物。 末:末也 有正末和副末之分,而南戏也只有副末。副末 在戏中一是用以开场,二是扮演次要的男性人 物。副末与副净相对,盖源于唐代参军戏中的 苍鹘,故也带有插科打诨的特征。 外:南 戏中的外,扮演老年男子,或老年妇女。
四大南戏
简要概述
南戏是中国北宋末至元末明初,即12~14世纪200年间 在中国南方最早兴起的戏曲剧种,中国戏剧的最早 成熟形式之一。南戏有多种异名,南方称之为戏文 ,又有温州杂剧﹑永嘉杂剧﹑鹘伶声嗽﹑南曲戏文 等名称,明清间亦称为传奇,就其音乐──南曲来 说,则是一种重要的戏曲声腔系统。为其后的许多 声腔剧种,如海盐腔﹑馀姚腔﹑昆山腔﹑弋阳腔的 兴起和发展的基础,为明清以来多种地方戏的繁荣 ,提供了丰富的营养,在中国戏曲艺术发展史上, 具有重要意义。 元代南戏著名的作品《荆钗记》、《白兔记》、《 拜月亭》、《杀狗记》被后人称为四大南戏,在明 清时期传演甚广,影响深远。这些剧本,明徐渭在 《南词叙录》“宋元旧篇”内有著录。“四大南戏 ”是南戏在元末明初的代表作品,也叫“四大传奇 ”,简称荆、刘、拜、杀。
谢谢观赏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赏析《荆钗记》
剧情简介 写南宋时期温州士子王 十朋,家贫却才华横溢,与 钱玉莲青梅竹马一起长大。 玉莲拒绝豪富孙汝权求婚, 以木头荆钗为聘,和十朋结 为夫妇,并立誓永不相负。 未久,十朋考中状元,拒绝 万俟丞相招赘。万俟授意孙 汝权纂改十朋家书为休书, 玉莲接信后含冤投入瓯江自 尽。十朋得知妻亡,痛不欲 生,立誓终生不再娶。 玉莲被福州安抚钱载和 救起,收为义女,喜闻 万俟逼婚真相,却又复 得十朋病死的误传,也 立誓终生不再嫁。5年后 ,万俟遭贬,十朋擢升 吉安太守,绕道路过温 州,至江心寺追荐亡妻 ,恰逢玉莲也来寺拈香 悼夫,两人惊疑如梦。 在退隐的邓尚书热心撮 合下,当元霄千盏红灯 映亮瓯江时,夫妻以荆 钗为凭,重新团聚。

元明清文学史期末复习资料

元明清文学史期末复习资料

元明清文学史期末复习资料、填空题。

1、元代的戏剧类型分为:杂剧、南戏。

2、元诗四大家:虞集、杨载、范椁、揭傒斯。

3、中国古代最早白话小说:宋元话本。

4、说话艺术包括四大家:小说、说经、讲史、合生(声)。

5、元曲四大家以及代表作:白朴《梧桐雨》、关汉卿《窦娥冤》、马致远《汉宫秋》王实甫《西厢记》/郑光祖《倩女离魂》。

一“白马关王(郑)”6、元末四大南戏:《荆钗记》、《白兔记》、《拜月亭记》、《杀狗记》。

一“荆刘拜杀”7、马致远的雅号:曲状元。

他的《秋思》被周德清在《中原音韵》中称为“秋思之祖”之作。

8、“曲中李杜”:张可久、乔吉。

9、元末最具艺术性的诗人:杨维桢。

10、唐宋派:王慎中、唐顺之、归有光、茅坤。

一“唐王归茅”11、公安派:袁宗道、袁宏道、袁中道。

一“公安三袁”12、台阁体:杨士奇、杨荣、杨溥。

一“三个杨台”13、三言二拍:《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和《初刻拍案惊奇》、《二刻拍案惊奇》。

14、临川四梦(玉茗堂四梦):《紫钗记》、《牡丹亭》、《邯郸记》、《南柯记》。

其中《紫钗记》和《牡丹亭》属于儿女风情戏,《南柯记》和《邯郸记》属于官场现形戏或政治问题戏。

15、明代四大奇书:《三国演义》、《西游记》、《水浒传》、《金瓶梅》。

其代表了中国古代小说的四种类型,即:历史演义小说、英雄传奇小说、神魔小说、世情小 ^说。

16、《四声猿》:《狂鼓史渔阳三弄》、《玉禅师翠乡一梦》、《雌木兰替父从军》、《女状元辞凰得凤》。

一“玉女雌狂”17、吴江派:沈璟、顾大典、吕天成、卜世臣、王骥德、叶宪祖、冯梦龙。

18、临川派:汤显祖、来集之、冯延年、陈情表、阮大铖、吴炳、孟称舜。

19、冯梦龙整理的两部民歌集:《山歌》、《挂枝儿》。

20、桐城派:方苞、刘大魁、姚鼐。

21、阳羡词派:陈维崧、曹贞吉、万树、蒋景祁。

22、浙西词派:朱彝尊、李良年、李符、沈皞日、沈登岸、龚翔麟。

23、常州词派:张惠言、周济、恽敬、李兆洛。

元代南戏简介

元代南戏简介

元代南戏简介南戏,是南曲戏文的简称,和北杂剧相对。

其流行于温州(永嘉)一代,因此又称温州杂剧永嘉杂剧。

其产生于南宋,是在北宋杂剧的基础上,结合诸宫调,唱赚,地方俗曲歌舞等逐渐形成的戏曲形式。

在元末明初到清中叶,南戏取代北杂剧的地位,成为戏曲创作的主要形式,明清时被称为传奇。

|《琵琶记》南戏的代表作是《琵琶记》,作者高明,元末人。

故事改编自民间流传很久的《赵贞女》,原来的故事写蔡中郎负心而遭天谴,高明刻意为其翻案,将其改编为全忠全孝之人。

其结构布置最为人称道,作者把蔡伯喈在牛府的生活和赵五娘在家乡的苦难景象交错演出,形成强烈对比,突出了戏剧冲突,悲剧气氛更加浓烈。

整部剧最突出的优点在词采上,其既有清丽文语,又有本色口语,尤其在表达人情,表达人物情感上,其效果非常突出。

这部剧核心人物是蔡伯喈,虽然作者有意为其翻案,将其神化,用于宣扬伦理道德,但实际上其体现出来的思想是复杂的。

他不再是一个背亲弃妇的负心汉,而是一个在出仕和退隐,以及各种社会压力之下陷入矛盾的文人形象,尤其在所谓三不从的情节中表现出来。

他是个孝子,父亲让他去应考,他不得不从,他辞婚,牛丞相不从,他辞官,朝廷不从。

因此其写的其实是封建各种伦理道德条目之间的冲突,这就很有黑格尔悲剧理论的色彩了(笑)。

《琵琶记》的艺术成就要比其他的南戏明显高出一截来,这是因为作者高明是本来就是颇有才学的文人,《琵琶记》又是他精心创作的作品。

其在民间创作的基础上,把戏文的剧本创作提高到一个新水平,在南戏发展史上的地位颇类似于杂剧发展史上的关汉卿,被称为南戏之祖。

(读到这段,如果让苏童匿名去女频网文站写女频的常用题材,宫斗人神恋什么的,不知道能不能有类似的效果)|《拜月亭》等其他南戏元代南戏除了《琵琶记》之外,还有四大名戏之说,包括《荆钗记》《白兔记》《拜月亭》《杀狗记》,而《拜月亭》在其中最为突出。

《拜月亭》原本没有流传下来,只有明人改本流传下来。

一般认为作者是元施惠,但存疑。

古代文学知识点元明清)

古代文学知识点元明清)

名词解释元代1.元杂剧:是在宋杂剧、金院本的基础上,进一步融合其他表演艺术而形成的一种完善的戏剧形式。

元杂剧的形成,是中国戏曲艺术发展到成熟阶段的重要标志。

它脱离了戏曲的雏形阶段,以崭新的面貌出现在元代的戏剧舞台上。

从元杂剧的直接源头来说,则主要有两条:一是从宋到金的以调笑为主的短剧——宋杂剧、金院本,一是从宋到金的说唱艺术——诸宫调。

2.代言体:“代言体”的叙事方式(第一人称),即由故事中人自说自话,自叙其事,声口毕肖,活灵活现,并且让剧中人在具体的情景中互动或发生戏剧冲突。

“代言体”的出现标志着杂剧体式的正式形成。

这是杂剧超越了诸宫调等艺术形式的最明显之处。

3.元曲:是一个既包括诗歌类的散曲也包括元杂剧在内的综合概念。

由于杂剧是用散曲中的套数来演唱的,所以元曲既可用作二者的统谓或总称,也可以分别特指其中的一种。

4.南戏:南戏与北曲杂剧相对而言,是南曲戏文的简称,又称戏文、南词,是宋元时用南方歌曲演唱的戏曲形式。

它最初流行于浙东温州(永嘉)等地,故亦称温州杂剧或永嘉杂剧。

南戏产生于北宋末南宋初,盛行于南宋,元统一后衰落,元后期中兴。

5.四大南戏:南戏创作史上负有盛名的四部作品,即《荆钗记》《白兔记》《拜月亭记》《杀狗记》,简称为“荆刘拜杀”。

因南戏当时有“传奇”之名,故后来也有“四大传奇”之称。

“四大南戏”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南戏的创作水平。

6.散曲:是在元代出现的新诗体,一种带有音乐性的诗歌形式,因多用北方歌曲演唱,也叫北曲。

散曲主要包括小令和套数。

小令与词有同源关系,体式上都是长短句,只有一段。

套数又称套曲、散套,由同一宫调的数支曲子组成。

明代1.章回小说:章回小说是中国古代长篇小说的唯一体裁,它是在宋元“讲史”话本的基础上发展演化而的。

“讲史”讲述的是历代兴亡和战争之事,由于年代长、人物多、事件复杂,不可能一次讲完,因此,每讲一次,就形成了一个相对独立的单元,这就相当于后来章回小说的一回。

中国古代文学史(元明清)期末复习资料

中国古代文学史(元明清)期末复习资料

元代:1、杂剧——元杂剧又称北杂剧,是在诸宫调和金院本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成熟的戏剧形式,由“四折一楔子”构成。

折是音乐单元,一折用同一宫调的一套曲子组成,四折可选用四种不同宫调。

楔子的篇幅较短,是对剧情起交代或连接作用的短小的开场戏或过场戏。

元杂剧“以唱词为主,以宾白为宾”,伴以“科范”,通过“旦、末、净、外、杂”各类角色表演出来。

在表演上由一人主唱,其他角色只有宾白。

南戏——南戏又称南曲戏文,因流行于浙江温州(永嘉)一带,所以又称为“温州(永嘉)杂剧”。

元代南戏,在艺术上早已摆脱了“村坊小曲”的原始状态,吸收了大曲、诸宫调、滑稽戏等民间说唱技艺,并受北杂剧影响,逐步形成了完整的戏剧样式。

它的宫调和套曲运用十分灵活;一本戏根据人物出场和退场,分成若干场,没有场次限制。

它内容多以家庭为主,曲调轻柔婉转,以管乐伴奏为主,剧中各个角色可以对唱、接唱甚至合唱,不同于杂剧。

代表性作品有高明《琵琶记》。

散曲——散曲一般称为乐府或词,包括小令和套数两类。

小令是单支的曲子,也称“叶儿”,按不同的宫调曲牌创作。

套数又称套曲,由两支以上同宫调曲牌的曲子写成。

散曲格律富于变化,允许在规定格律下自由发挥,并且语言通俗,由此形成了散曲活泼灵动、浅俗坦露、毫无间隔感的总体风貌,使之成为当时极为流行的雅俗共赏的新诗体。

代表作有关汉卿《不伏老》、马致远《秋思》等。

2、关汉卿一、公案剧(社会剧)——揭露社会黑暗和统治者残暴,歌颂人民反抗斗争《窦娥冤》、《鲁斋郎》、《蝴蝶梦》。

“为善的,更贫穷更命短;造恶的,享富贵又寿延。

天地也,做得个怕硬欺软,却元来也这般顺水推船。

地也,你不分好歹何为地?天也,你错勘贤愚枉做天!哎,只落得两泪涟涟。

窦娥悲剧原因:n 1.高利贷残酷剥削。

n 2.元代知识分子卑下的社会地位和困苦的生活处境,使窦天章遭到高利贷剥削的逼勒,连唯一的小女儿也无法保住,致使窦娥年幼抵债,骨肉分离。

n 3. 流氓地痞的欺凌。

像张驴儿一类恶棍无赖,在元代为数众多,他们到处横行,无恶不作。

明代的戏剧与曲艺:元杂剧与南戏

明代的戏剧与曲艺:元杂剧与南戏

明代的戏剧与曲艺:元杂剧与南戏明代是中国戏曲发展的重要时期,在这个时期,元杂剧和南戏成为了两种备受瞩目的表演形式。

元杂剧作为明代最早的戏剧体裁之一,呈现了独特的艺术风格和表演方式;而南戏则是明代南方地区特有的曲艺表演,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

在本文中,将分别对元杂剧和南戏进行介绍,并深入探讨它们在明代文化中的重要地位。

一、元杂剧元杂剧是由元朝时期的剧种演变而来,它采用了大量的音乐、舞蹈和武术表演,具有豪放、热烈的表达风格。

元杂剧的剧本多以历史故事为题材,展示了当时社会的风貌和人物的命运。

剧本中的人物形象丰满,鲜明而生动,使得观众能够深入了解和体验到历史人物的情感和思想。

元杂剧的音乐起着重要的作用,它通过鼓点、锣鸣和胡笳等乐器的演奏,为剧情的展开提供了丰富的背景音乐。

同时,舞蹈和武术也是元杂剧中不可或缺的元素,舞蹈形式多样,有柔美的舞步、激烈的打斗动作等,使得观众能够更好地沉浸在舞台表演的氛围之中。

二、南戏南戏是明代南方地区最具代表性的曲艺表演形式,它与元杂剧在表演形式和艺术特色上有着明显的区别。

南戏以曲调婉转悠扬、唱腔绵长为特色,演员通过对唱技巧的运用,使得剧情更加细腻、动人。

南戏的剧本内容多样化,包括历史故事、传说故事以及现实生活中的琐事等。

这些剧本既融入了南方地区的文化习俗,又具有普遍的艺术价值,使得观众能够在欣赏南戏的同时,了解到当时社会的风貌和人们的生活状态。

南戏的演员通常是男扮女装,他们通过特殊的表演技巧和嗓音变化,将角色形象刻画得栩栩如生。

南戏中还常常穿插舞蹈和杂耍等元素,使得表演更加丰富多样。

三、元杂剧与南戏的地位元杂剧和南戏在明代文化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它们不仅是群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为文人雅士提供了表达的渠道。

元杂剧通过大量描绘历史故事和英雄人物的剧本,展现了当时社会的风貌和人们的命运,使得观众在欣赏剧目的同时,增长了对历史的了解。

同时,元杂剧的豪放表现方式和独特的艺术风格,也吸引了文人雅士们的关注和研究。

古代文学名词解释(元明清)部分

古代文学名词解释(元明清)部分

一、元代名词解释1、南戏:是南曲戏文的简称。

它于北宋末年流行于浙江温州一带,称永嘉杂剧,或温州杂剧。

它以南方民间曲调和方言来演唱,改折为出,改末为生,一出之中不限一个宫调和一韵,不必一人独唱到底。

以管乐伴奏,曲调轻柔婉转,曾因受到元杂剧的冲击,一度衰落,后复兴,为明清传奇的产生提供了艺术基础。

2、元杂剧:以宋杂剧和金院本为基础,融合宋、金以来的音乐、说唱、舞蹈等艺术样式而形成的戏曲艺术,并在唐、宋以来词曲和讲唱文学的基础上,产生了韵文和散文相结合的、结构完整的文学剧本。

3、散曲:是一种同音乐结合的长短句歌同,经过长期酝酿,到宋金时期又吸收了一些民间流行的曲词和少数民族的乐曲,于是逐步形成了一种新的诗歌形式。

金元时在北方流行,故散曲又称北曲。

它包括小令、套数两种主要形式。

4、关汉卿:字汉卿,号已斋叟。

是元杂剧最优秀的代表作家。

他亲自参加戏剧演出实践,并以毕生精力从事杂剧创作,写出大量符合戏剧艺术特征的典范作品;不仅在一剧四折、一人主唱等方面进行了可贵的探索,而且在戏剧的布置结构、情节安排和语言运用方面意匠经营,在草创阶段为杂剧体制的完备作出了极大的贡献。

代表作品有《窦娥冤》《救风尘》《单刀会》等现存18部。

5、四大南戏(荆拜刘杀):是元末明初南戏的代表作,简称“荆、刘、拜、杀”。

是《荆钗记》《白兔记》《拜月亭》《杀狗记》四部南戏的合称。

这四部戏体现着南戏的发展变化,“四大南戏”中的三个剧本都有传说中的作者,表明文人在南戏写定过程的作用。

这些剧本既贴近民间,又显示出文人对南戏写作的渗透,提高了南戏在曲坛的地位,尤其在情节安排、人物塑造、语言等方面取得了诸多成绩,对后来的南戏、传奇创作影响深远。

与《琵琶记》一起,提高了南戏在曲坛的地位,彰显着南曲创作的生命力。

6、元诗四大家:“元诗四大家”是指元代中期活跃于诗坛的四位诗人,他们是虞集、杨载、范梈、揭傒斯。

四人的诗歌创作,在题材内容上大致相同,艺术上也比较相近。

古代文学知识点元明清)

古代文学知识点元明清)

名词解释元代1.元杂剧:是在宋杂剧、金院本的基础上,进一步融合其他表演艺术而形成的一种完善的戏剧形式。

元杂剧的形成,是中国戏曲艺术发展到成熟阶段的重要标志。

它脱离了戏曲的雏形阶段,以崭新的面貌出现在元代的戏剧舞台上。

从元杂剧的直接源头来说,则主要有两条:一是从宋到金的以调笑为主的短剧一一宋杂剧、金院本,一是从宋到金的说唱艺术一一诸宫调。

2.代言体:“代言体”的叙事方式(第一人称),即由故事中人自说自话,自叙其事,声口毕肖,活灵活现,并且让剧中人在具体的情景中互动或发生戏剧冲突。

“代言体”的出现标志着杂剧体式的正式形成。

这是杂剧超越了诸宫调等艺术形式的最明显之处。

3.元曲:是一个既包括诗歌类的散曲也包括元杂剧在内的综合概念。

由于杂剧是用散曲中的套数来演唱的,所以元曲既可用作二者的统谓或总称,也可以分别特指其中的一种。

4.南戏:南戏与北曲杂剧相对而言,是南曲戏文的简称,又称戏文、南词,是宋元时用南方歌曲演唱的戏曲形式。

它最初流行于浙东温州(永嘉)等地,故亦称温州杂剧或永嘉杂剧。

南戏产生于北宋末南宋初,盛行于南宋,元统一后衰落,元后期中兴。

5.四大南戏:南戏创作史上负有盛名的四部作品,即《荆钗记》《白兔记》《拜月亭记》《杀狗记》,简称为“荆刘拜杀”。

因南戏当时有“传奇”之名,故后来也有“四大传奇”之称。

“四大南戏”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南戏的创作水平。

6.散曲:是在元代出现的新诗体,一种带有音乐性的诗歌形式,因多用北方歌曲演唱,也叫北曲。

散曲主要包括小令和套数。

小令与词有同源关系,体式上都是长短句,只有一段。

套数又称套曲、散套,由同一宫调的数支曲子组成。

明代1.章回小说:章回小说是中国古代长篇小说的唯一体裁,它是在宋元“讲史”话本的基础上发展演化而的。

“讲史”讲述的是历代兴亡和战争之事,由于年代长、人物多、事件复杂,不可能一次讲完,因此,每讲一次,就形成了一个相对独立的单元,这就相当于后来章回小说的一回。

第三章元代南戏

第三章元代南戏

第三章元代南戏第一节南戏的形成和发展•中国古代戏剧成熟较早的一支,是从宋杂剧、金院本到元杂剧,另有一个成熟稍迟的分支,是在东南沿海地区流行的南戏,因其最早产生于浙江温州(旧名永嘉),故又称“温州杂剧”、“永嘉杂剧”或“永嘉戏曲”。

•南戏产生的年代,祝允明《猥(wěi 琐碎烦杂)谈》说是北宋“宣和之后,南渡之际”。

又据刘埙(xūn )《水云村稿》所述,南宋咸淳年间,所谓“永嘉戏曲”在江西南丰一带也已经很流行。

•在《猥谈》和《南词叙录》(徐渭)中著录的最早的南戏剧目是《赵贞女蔡二郎》和《王魁》,都是写男子负心的故事。

•宋代南戏也绝少有剧本传世,只有在《永乐大典》残卷中发现的《张协状元》一种,多数研究者认为是宋代的旧作。

•南戏最初当是在温州一带民间歌舞的基础上形成的,《南词叙录》说它“即村坊小曲而为之”。

此外,它也吸收了宋词的曲调,以及唐宋大曲、诸宫调等乐曲成分,并在表演形式上受到宋代官本杂剧的影响。

•以《张协状元》的情况来看,它的开头是用诸宫调的说唱来叙述故事,然后进入角色的表演,剧中并穿插了不少滑稽取笑的成分。

•温州是古老的文化之都,又是对外贸易的通商口岸,商业发达,经济繁荣。

南戏在这种良好的环境中得以成长,并逐渐扩展到东南沿海一带,进入南宋都城临安。

•元灭南宋以后,北方剧作家大批南下,杂剧占领了南方舞台,南戏较之已经高度成熟的杂剧显然相形逊色。

•但是,它在南方民众中的基础是相当牢固的,所以仍旧在民间流行。

而且,正是由于北杂剧的南下,造成了南北剧交流的机会,一些北方作家参与了南戏声腔的改造和剧本的编写,一些北方演员参与了南戏的演出。

•在这过程中,南戏发生了一些重要变化。

如改编杂剧的剧目,在一定程度上吸收杂剧曲牌联套的方法,采用杂剧的一些曲调而形成“南北合套”的形式等等,南戏的艺术因而得到进一步提高。

•现存宋元南戏剧目共二百多种,除大约六种出于宋代,其余均出于元代,可见元代南戏还是颇为兴盛的。

到元末,《琵琶记》等剧本出现,标志着南戏达到了成熟的阶段,并且为明清传奇的兴起奠定了基础。

中国古代文学史元明清超全名词解释(考试必考)

中国古代文学史元明清超全名词解释(考试必考)

元明清文学史名词解释一览表一、戏曲部1、杂剧:中国戏曲艺术发展到成熟阶段的最早的戏曲种类。

以其发展衍变地域和时期的不同,又可分为宋杂剧、金院本和元杂剧。

元杂剧一般采取一本四折形式,有宾白、唱词、科介三部分组成。

角色分旦、末、净、杂四类。

2、四声猿:是徐渭的杂剧作品。

《四声猿》,包括四部杂剧:《狂鼓史渔阳三弄》、《玉禅师翠乡一梦》、《雌木兰替父从军》、《女状元辞凰得凤》,被誉为“明曲第一”。

王骥德《曲律》称《四声猿》为“天地间一种奇绝文字”。

3、南戏:中国北宋末至元末明初,即12~14世纪200年间在中国南方最早兴起的戏曲剧种,我国戏剧的最早成熟形式之一。

南戏有多种异名,南方称之为戏文,又有温州杂剧﹑永嘉杂剧﹑鹘伶声嗽﹑南曲戏文等名称,明清间亦称为传奇。

南戏在体制上较元杂剧自由。

4、四大南戏:元末明初出现的著名南戏《荆钗记》、《刘知远白兔记》、《拜月亭记》和《杀狗记》,被称为“四大传奇”,简称荆、刘、拜、杀。

5、楔子:元杂剧四折以外所增加的独立段落。

篇幅短小。

一般放在剧首,有时也用在两折之间,衔接剧情,类似现代戏曲中的过场戏。

6、散曲:剧曲相对而言,与科白情节无关,可以独立存在的文体。

其特性有三点:一是他在,又吸收了口语自由灵活的特点,因此往往会呈现口语化以及曲体的状态。

二是在艺术表现方面,他比近体诗和词更多的采用“赋”的方式,加以铺陈叙述。

三是散曲的押韵比较灵活,可以平仄通压,句中还可以衬字。

7、小令、套曲:小令又称"叶儿",一般是独立的单只曲子。

套曲也称"套数"、"散套",由同宫调的三支以上只曲组成,也可"借宫",一般套末应有尾声,全套必须一韵到底。

散套有北套、南套、南北合套三种形式。

8、诸宫调:诸宫调是宋金元时流行的说唱体文学形式之一,它取同一宫调的若干曲牌联成短套,首尾一韵,再用不同宫调的许多短套联成长篇,以说唱长篇故事,因此称为“诸宫调”或“诸9故称。

公务员公共基础文化历史知识:元代文学南戏

公务员公共基础文化历史知识:元代文学南戏

公务员公共基础⽂化历史知识:元代⽂学南戏
南戏是什么?有哪些考点呢?⼩编为⼤家提供公务员公共基础⽂化历史知识:元代⽂学南戏,⼀起来看看吧!祝⼤家备考顺利!
公务员公共基础⽂化历史知识:元代⽂学南戏
⼀、元代⽂学-南戏介绍
南戏原来是⼀种地⽅剧种,因为它流⾏于浙江温州⼀带,所以⼜称为“温州杂剧”或“永嘉杂剧”。

《琵琶记》是元代作家⾼明创作的南戏,它的问世标志着南戏创作在艺术上的成熟,《琵琶记》⼜有“南曲之祖”的说法。

“荆刘拜杀”指《荆钗记》《刘知远⽩兔记》《拜⽉亭记》《杀狗记》,四剧合称为“南戏四⼤传奇”。

《永乐⼤典戏⽂三种》,即保存在《永乐⼤典》中的三种早期南戏,包括《张协状元》《宦门⼦弟错⽴⾝》《⼩孙屠》。

⼆、元代⽂学-南戏相关练习题
下列关于南戏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
A流⾏于唐朝时期
B⽐较贴近普通百姓的⽣活
C由民间艺⼈或下层知识分⼦创作
D揭露社会⿊暗,表达劳动⼈民愿望和要求
【解析】A
公务员公共基础⽂化历史知识:元代⽂学元曲
⼀、元代⽂学-元曲介绍
元代⽂学的总趋向是正统的诗⽂衰落⽽新兴的戏曲繁荣。

“元曲”在⽂学史上,同“唐诗”“宋词”相并列,成为⼀代⽂学的专称。

“元曲”包括杂剧和散曲两个部分,散曲⼜分为⼩令和套数两种。

其中杂剧是元代⽂学的主体,代表了元代⽂学的最⾼成就。

元代著名的杂剧作家及其代表作品、评价、主要名句如下表所⽰:
⼆、元代⽂学-元曲相关练习题
元曲的组成部分包括 ( )
A.杂剧和散曲
B.散曲和歌
C.散曲和⾳乐
D.杂剧和京剧
【解析】A。

第三章元代南戏

第三章元代南戏

第三章元代南戲第一節南戲的形成和發展中國古代戲劇成熟較早的一支,是從宋雜劇、金院本到元雜劇,另有一個成熟稍遲的分支,是在東南沿海地區流行的南戲,因其最早產生於浙江溫州(舊名永嘉),故又稱“溫州雜劇”、“永嘉雜劇”或“永嘉戲曲”。

南戲產生的年代,祝允明《猥(wěi 瑣碎煩雜)談》說是北宋“宣和之後,南渡之際”。

又據劉塤(xūn )《水雲村稿》所述,南宋鹹淳年間,所謂“永嘉戲曲”在江西南豐一帶也已經很流行。

在《猥談》和《南詞敘錄》(徐渭)中著錄的最早的南戲劇目是《趙貞女蔡二郎》和《王魁》,都是寫男子負心的故事。

宋代南戲也絕少有劇本傳世,只有在《永樂大典》殘卷中發現的《張協狀元》一種,多數研究者認為是宋代的舊作。

南戲最初當是在溫州一帶民間歌舞的基礎上形成的,《南詞敘錄》說它“即村坊小曲而為之”。

此外,它也吸收了宋詞的曲調,以及唐宋大麯、諸宮調等樂曲成分,並在表演形式上受到宋代官本雜劇的影響。

以《張協狀元》的情況來看,它的開頭是用諸宮調的說唱來敘述故事,然後進入角色的表演,劇中並穿插了不少滑稽取笑的成分。

溫州是古老的文化之都,又是對外貿易的通商口岸,商業發達,經濟繁榮。

南戲在這種良好的環境中得以成長,並逐漸擴展到東南沿海一帶,進入南宋都城臨安。

元滅南宋以後,北方劇作家大批南下,雜劇佔領了南方舞臺,南戲較之已經高度成熟的雜劇顯然相形遜色。

但是,它在南方民眾中的基礎是相當牢固的,所以仍舊在民間流行。

而且,正是由於北雜劇的南下,造成了南北劇交流的機會,一些北方作家參與了南戲聲腔的改造和劇本的編寫,一些北方演員參與了南戲的演出。

在這過程中,南戲發生了一些重要變化。

如改編雜劇的劇碼,在一定程度上吸收雜劇曲牌聯套的方法,採用雜劇的一些曲調而形成“南北合套”的形式等等,南戲的藝術因而得到進一步提高。

現存宋元南戲劇目共二百多種,除大約六種出於宋代,其餘均出於元代,可見元代南戲還是頗為興盛的。

到元末,《琵琶記》等劇本出現,標誌著南戲達到了成熟的階段,並且為明清傳奇的興起奠定了基礎。

古代文学名词解释元明清部分

古代文学名词解释元明清部分

1、“童心说”:是晚明时期杰出思想家李贽的文学观念。

“童心”就是真心,也就是真实的思想感情。

他认为文学都必须真实坦率四表露作者内心的情感和人生的欲望。

在李贽看来,要保持“童心”,使文学存真去假,就必须割断与道学的联系;将那些儒学经典大胆斥为与“童心之言”相对立的伪道学的根据,这在当时的环境中自有它的进步性与深刻性。

2、南戏:是南曲戏文的简称。

它于北宋末年流行于浙江温州一带,称永嘉杂剧,或温州杂剧。

它以南方民间曲调和方言来演唱,改折为出,改末为生,一出之中不限一个宫调和一韵,不必一人独唱到底。

以管乐伴奏,曲调轻柔婉转,曾因受到元杂剧的冲击,一度衰落,后复兴,为明清传奇的产生提供了艺术基础。

3、元杂剧:以宋杂剧和金院本为基础,融合宋、金以来的音乐、说唱、舞蹈等艺术样式而形成的戏曲艺术,并在唐、宋以来词曲和讲唱文学的基础上,产生了韵文和散文相结合的、结构完整的文学剧本。

4、xx:是一种讲唱文艺形式,是在鼓子词和赚词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用同一宫调的曲牌组成套曲,再用若干宫调的套曲组成长篇,间以说白,来演唱故事。

5、xx合套:元代后期,又有所谓"南北合套",即在套数中将南曲和北曲的曲牌依一定的规则间用。

6、小令、套曲:小令又称"叶儿",一般是独立的单只曲子。

套曲也称"套数"、"散套",由同宫调的三支以上只曲组成,也可"借宫",一般套末应有尾声,全套必须一韵到底。

7、铁崖体----元末最具艺术个性的诗人是杨维桢。

-杨维桢的古乐府,题目多新创,题材或翻新故事、或描写世故,爱用古韵,诗风瑰奇绮丽,时称"铁崖体"。

8、散曲:是一种同音乐结合的长短句歌同,经过长期酝酿,到宋金时期又吸收了一些民间流行的曲词和少数民族的乐曲,于是逐步形成了一种新的诗歌形式。

金元时在北方流行,故散曲又称北曲。

它包括小令、套数两种主要形式。

宋元南戏名词解释

宋元南戏名词解释

宋元南戏名词解释一、南戏的发展历程南戏是中国传统戏曲中的一种,起源于宋代,发展于元代,繁荣于明清时期。

南戏最早起源于南方的民间歌舞,逐渐发展成为一种具有戏剧性质的表演形式。

在宋代,南戏被称为“南曲”、“南戏”或“梨园戏”,到了元代,南戏开始成为一种独立的戏曲形式,也成为了中国戏曲史上最重要的一种戏曲形式之一。

二、南戏的艺术特点南戏的艺术特点主要表现在音乐、剧本、表演和舞台美术等方面。

1.音乐南戏的音乐以曲牌为主要表现形式,曲牌是一种传统的音乐形式,由一些固定的旋律和词牌组成。

南戏的曲牌音乐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旋律优美、婉转动听,常常运用说唱的方式,加强了音乐的叙事功能。

2.剧本南戏的剧本以传奇小说和民间故事为主要题材,强调情节和人物形象的刻画。

南戏的剧本结构一般分为“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四个部分,其中“开端”和“结局”常常采用说唱的形式。

3.表演南戏的表演形式以唱、做、念、打为主要手段,表演风格注重情感表达和动作刻画。

南戏的表演特点主要有“角色行当”、“武打”、“绝活”等。

4.舞台美术南戏的舞台美术主要包括布景、道具、服装等方面,其特点是简练、实用、富有象征性。

南戏的舞台布景常常以屏风、桌椅等简单的道具为主,道具的运用也有一定的象征意义。

三、南戏的代表作品南戏的代表作品主要有《西厢记》、《牡丹亭》、《长生殿》等。

《西厢记》是南戏中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之一,讲述了张生和崔莺莺的爱情故事,情节曲折、人物形象刻画深刻,被誉为中国古代戏剧史上的瑰宝。

《牡丹亭》是明代南戏的代表作之一,由汤显祖所作,讲述了杜丽娘和柳梦梅的爱情故事,剧中描绘了丰富的社会生活,展现了深刻的人性思考。

《长生殿》是清代南戏的代表作之一,由洪升所作,讲述了唐明皇和杨贵妃的爱情故事,剧中描绘了皇宫的兴盛和衰败,展现了浓重的历史感慨。

以上是对宋元南戏名词解释的详细介绍,希望读者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南戏,感受其中所蕴含的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

元曲及南戏

元曲及南戏

王实甫
《西厢记》莺莺形象的塑造
——内心世界得到更生动、更细腻的表现,成 功揭示了大家闺秀在争取自由爱情时的矛盾 ——作者用出色的道白、精彩的细节、人物动 作来解释人物心理、性格
王实甫
《西厢记》红娘形象的塑造
——热心正直、聪明伶俐,急公好义的侍女 ——崔张爱情的知音和促成者,作者着力塑造 红娘的爽快、热心、机智和勇气 ——红娘形象对后世产生巨大影响,类似人物 的塑造一再出现在后世的作品中
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第五章
关汉卿 王实甫及其《西厢记》 元杂剧其他作家作品 宋元南戏 元代散曲
元代文学概说
一、社会概况
1、在经济上,农业和手工业不断发
展,城市商业经济日益繁荣。 2、在政治上,始终奉行民族压迫政 策,且吏治腐败,阶级压迫深重。 3、在思想文化方面,呈现出活跃松 动的态势。
元杂剧的兴起和发展




一、中国戏曲的形成和元杂剧的兴起 中国戏曲发展经历: (一)从原始社会到南北朝时期属于戏曲的萌芽 期 原始歌舞 “优孟衣冠” 汉代“百戏”中之角 抵 六朝的“钵头”、“大面”、“踏摇娘” (二)唐和宋、金时期是戏曲的形成期 唐参军戏 宋杂剧 金院本 诸宫调 (三)元代以来为戏曲的成熟期 元杂剧
元杂剧形成的历史文化背景: 第一、元代南北统一,经济繁荣,生产发展,
商业贸易南北畅通,通都大邑遍及全国。 第二、元代的统治集团不甚重视以汉族为中 心的传统礼教,遂使文学艺术有条件向通俗 普及方面发展。 第三、元代从立国之初即采取一种压制和歧 视汉族和汉族知识分子的政策。 以上种种情况在客观上促进了戏剧事业的发 展,元杂剧应运而兴盛起来。
概述
元明杂剧的创作主体

元代南戏

元代南戏

思考题
1、名词解释:南戏、南戏四大传奇 2、南戏的特点。 3、《琵琶记》的主题改造。 4、 《琵琶记》的艺术成就。
三、永嘉书会才人《刘知远白兔记》
淋漓痛快,引人入胜。塑造了历经磨难的李三娘形象, 体现了女性悲惨遭遇。富有民间文学特色,文字质朴通俗, 保存古代农村风俗情趣。
四、徐畛《杀狗记》
揭露“酒肉朋友”的无赖心理和卑劣行为,具有劝戒作 用。对手足之情的强调值得肯定,对因财产纠纷引起家庭 破坏的关注具有现实意义。说白富有表现力,语言俚俗。
“元代戏曲殿军,明清传奇鼻祖。” 一、高明生平介绍
高明(1307?~1359),字则诚, 号菜根道人。浙江瑞安人。除《琵琶记》外,还 有《闵子骞单衣记》,诗文集《柔克斋集》。 《琵琶记》山珍海错,贵富家不可无。 ——朱元璋
二、《琵琶记》的主题改造
前身是宋代南戏《赵贞女蔡二郎》,但有重要改动: 1、人物形象的改变 A 、蔡伯喈:背弃妻子——全忠全孝 贪恋名利、令人生厌——软弱忍让、令人同情。 B 、赵五娘:贞烈孝道——独具个性 概念化人物——立体化人物。 2、戏剧主题的改变 由谴责背亲弃妻变成歌颂贞烈忠孝,同时表现了对知 识分子的关注和同情。
三、流传
最早的南戏,是南宋永嘉南戏《赵贞女》《王魁》,无剧本,仅 存剧目。另有《永乐大典戏文三种》:《张协状元》、《宦门子弟错 立身》、《小孙屠》。其中《张协状元》是唯一完整保留下来的南宋 戏文。 宋元南戏以爱情婚姻和家庭纠纷题材为主。主角大都是被谴责的负 心汉。
第二节 元代南戏德。 B 、对社会生活作了真实描绘。 秋灯明翠幕,夜案览芸编,今来古往,其间 故事几多般。少甚佳人才子,也有神仙幽怪,琐 碎不堪观。正是不关风化体,纵好也徒然。 论传 奇,乐人易,动人难,知音君子,这般另眼儿看。 休论插科打诨,也不寻宫数调,只看子孝与妻贤。 骅骝方独步,万马敢争先?

南戏

南戏

YANGTZE NORMAL UNIVERSITY
元施惠 《拜月亭记》 改编关汉卿的同名杂剧,人物、情节、主题
思想均与关作大略相同,曲文也有部分沿袭。
南戏扩大了规模,增添出许多生动的 细节、细致的描写、委婉的抒情,使剧情的发 展更显得起伏跌宕、波澜层叠。 此剧的语言往往在平易自然中显露出 文采,历来受人们赞赏。李卓吾认为它超过
3、演出方面:
相同之处是,剧本皆由曲、白、动作组成。
不同的是:元杂剧是先白后唱,每本四个套曲由
一个主角独唱到底,动作称“科”;南戏则是先 动作称“介”。
唱后白,每套曲子可由几人轮唱(分唱)或合唱,
YANGTZE NORMAL UNIVERSITY
4、角色上:北剧分旦、末、净、杂四类;南戏则 有生、旦、净、末、丑五种。
主题
有贞有烈赵贞女,全 忠全孝蔡伯喈。
【水调歌头】„副末上‟秋灯明翠幕,夜案览芸编。今来
古往,其间故事几多般。少甚佳人才子,也有神仙幽怪,
琐碎不堪观。正是不关风化体,纵好也徒然。论传奇,乐 人易,动人难。知音君子,这般另作眼儿看。休论插科打 万马敢争先。„问内科‟且问后房子弟,今日敷演谁家故 事?那本传奇?„内应科‟三不从琵琶记。„末‟原来是 这本传奇。待小子略道几句家门,便见戏文大意。
三、“荆刘拜杀”四大南戏
——南戏的发展 所谓“四大南戏”,是指元末明初流行的 四种南戏作品,即《荆钗记》《刘知远还乡白兔 记》(简称《白兔记》)《拜月亭记》和《杀狗 记》。它们的出现标志着南戏的进一步发展。
YANGTZE NORMAL UNIVERSITY
1、《拜月亭》
《拜月亭》又名《幽闺记》,作者相传是施惠。 此剧以金末动乱为背景,描述了蒋世隆和王瑞兰、陀 满兴福和蒋瑞莲两对年青人在乱世中历经磨难,最终结 为夫妻的离合悲欢。

元代南戏解析

元代南戏解析
• 富有悲剧意蕴的戏剧冲突 • 《琵琶记》的艺术成就
第4页/共9页
富有悲剧意蕴的戏剧冲突
《琵琶记》中丰富而复杂的思想意蕴是靠剧作“三不从” 的有着深刻悲剧性的戏剧冲突来表现的
辞试不从
辞婚不从
辞官不从
以上的“三不从”的戏剧冲突,虽是遵从了作者宣扬封建伦理的初 衷,然而,全剧却因展示“全忠全孝”的蔡和“有贞有烈”的赵的悲剧 命运,而收到了对封建伦理予以怀疑的客观效果。
第5页/共9页
艺术成就
剧作富有悲剧色彩的思想意蕴是依托作者依循情节发 展而塑造的人物形象以及结构、语言上的成就来实现的。
• 人物形象的塑造 • 清丽本色又富个性的语言 • 苦乐相错的双线结构
第6页/共9页
四大南戏
《荆钗记》 《拜月亭》
《刘知远白兔记》 《杀狗记》
简称荆、刘、拜、杀是元代南戏中除《琵琶记》 外最负盛名的四部作品,世称四大传奇(四大南 戏)。其中又以《拜月亭》为最突出,几与《琵
➢ ➢ ➢ ➢

练 习














琶 记





元代南戏 第1页/共9页
元代南戏概况
南戏,称戏文、南戏文、南曲戏文。
南宋时盛行于东南沿海各地,步入元代
之时仍具强大的生命力
在传存本中,能基本保持南戏面目
的仅《永乐大典戏文三种》、《琵琶记》
等六种。其余存本皆经明人修改。
从现存曲目来看,表现爱情婚姻和
琶记》并列。
第7页/共9页
练习、思考
元代南戏的基本概况 《琵琶记》的戏剧冲突与悲剧意蕴 《永乐大典戏文三种》与《四大南戏》基本风貌

南戏的发展历程

南戏的发展历程

南戏的发展历程
南戏的发展历程:中国北宋末至元末明初,即12-14世纪的200年间。

南戏,是中国北宋末至元末明初,即12-14世纪的200年间,在中国南方地区最早兴起的汉族戏曲剧种。

南戏是以宾白和曲牌联套相结合、以歌舞故事为主体的早期戏剧表现形式。

南戏产生后,很快向南北流布,衍变为海盐腔、余姚腔、昆山腔、弋阳腔“四大声腔”,影响直达元明清乃至今天。

南戏是在说唱文学的基础上形成的。

南戏以曲牌连缀的形式讲述长篇故事,综合了当时众多的艺术形式,诸如宋杂剧、傀儡戏、歌舞大曲、唱赚以及诸宫调等。

南戏有多种异名,南方称之为“戏文”,又有温州杂剧、永嘉杂剧、鹘伶声嗽、南曲戏文等名称,明清间亦称为“传奇”(即“明清传奇”)。

就其音乐──南曲来说,则是一种重要的汉族戏曲声腔系统,为其后的许多声腔剧种,如海盐腔、余姚腔、昆山腔、弋阳腔的兴起和发展的基础,为明清以来多种地方戏的繁荣,提供了丰富的营养,在中国戏曲艺术发展史上,具有重要意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失传的南戏《闵子骞单衣记》,《孝义 井记》《华孝子故址记》《五节妇诗》 等作品,都是直接宣扬以孝为中心的道 德观的。
秋灯明翠幕,夜案览芸编。今来古 往,其间故事几多般。少甚佳人才
子,也有神仙幽怪,琐碎不堪观。 正是:不关风化体,纵好也徒然。 论传奇,乐人易,动人难。知音君 子,这般另做眼儿看。休论插科打 诨,也不寻宫数调,只看子孝妻贤。 骅骝方留步,万马敢争先?
孝道对于蔡伯喈来说,只是一种义务,
而这种义务来自于那些被认为是天经地 义的说教,是社会舆论的需要和希望, 而并非本人的意愿。因此我们说这样的 孝道必然掩藏着虚情假意,它只是一种 教条,一种不能不尽的义务,它与父母 的实际需要并不相干,那些所谓的孝子 的言辞只是一种标榜,经不起细致的推 敲。 对于他的妻子赵五娘,虽然他对牛小姐 说自己心里还想着旧弦,但是实际上赵 五娘不过是他奉养父母的工具,‚娶妻 所以养亲‛,根本没有什么爱情可言。
《拜月亭》歌颂了王蒋之间患难与共,
坚贞不渝的爱情,以及他们为了爱情与 封建家长所做的斗争,批判了专横跋扈, 以权势压人的封建家长。
《杀狗记》
全名《杨德贤妇杀
狗劝夫》,根据清 初文学家朱彝尊研 究,《杀狗记》由 元人萧德祥的《杀 狗劝夫》改编,改 编者是元末徐畛, 字仲由,也有人认 为是冯梦龙改编的。 共36出。
赵五娘:自从公婆身亡后,再要相逢不能够。
丹青且把慈影留,强似梦中暂聚首。 待要描,描不就,倒叫我提笔泪先流。 犹记我嫁到蔡家后,只见他两月光阴稍优游。 到后来饥寒交迫苦难受,望儿不归泪盈眸。 我要画他脸庞儿带厚,可是他枯黄消瘦; 我要画他欢容笑口,可是他满脸忧愁。 似这样背驼腰佝,似这样衣衫褴褛, 再不像蔡伯喈当初的父与母, 恰正是赵五娘近日的亲姑舅!
南戏
祝允明《猥谈》: 南戏出于宣和后,南渡之际,渭之
‚温州杂剧‛。余见旧牒,其时有 赵闳夫榜禁,颇述名目,如《赵贞 女蔡二郎》等,亦不甚多。
徐渭《南词叙录》:
南戏始于宋光宗朝,永嘉人作 《赵贞女》、《王魁》二种实首之, 故刘后村有:‚死后是非谁管得, 满村听唱《蔡中郎》。‛……号曰 ‚永嘉杂剧‛,又曰‚鹘伶声嗽‛。
《琵琶记》的魅力很 大程度上成功于赵五 娘这一形象,赵五娘 是典型的传统中国妇 女,在她身上可以看 到理想中国妇女的全 部美德,勤劳、善良、 坚毅、刚强,从不贪 图荣华。
赵五娘:头昏眼花腹中饥,手捧
瓦罐哭啼啼。糠米本是相依偎, 被簸扬作两处飞。糠何贫贱米何 贵,正似我夫妻两分离。那白米 好比我夫婿,远在京都无消息。 这粗糠好比我自己,要见伯喈永 无期。糠麸虽粗有人吃,我孤苦 伶仃谁来理?吃一口粗糠流一行 泪,我只得连糠和泪咽下去。
《琵琶记》的思想内容
高明的《琵琶记》根据民间传说, 特别是早期南戏作品中的《赵贞女》
改编,并把那个最后被雷劈死的蔡 伯喈改成了一个‚全忠全孝‛式的 人物。
他的创作目的就是为了宣扬封建道德,
‚不管风化体,纵好也惘然。‛说看这 出戏主要就是看‚子孝与妻贤‛,强调 戏剧行教化,正风俗,为现实服务的教 育作用。 蔡伯喈有‚三辞三不从‛:‚辞试不 从‛、‚辞官不从‛、‚辞婚不从‛
《琵琶记》的艺术特色
两条线索交错的结构
一条线写蔡邕进京如何陷入功名的 落网,无法自拔;另一条写赵五娘肩负 重任,在苦难中沉浮。一边是蔡邕对家 人的思念,一边是赵五娘悬望丈夫,愁 恨无穷;一边是蔡邕荷池消夏,一边是 赵五娘背地吃糠;一边是蔡邕中秋赏月, 一边是赵五娘罗裙包土埋父母。
人物性格的鲜明
“毕竟是文章误我,我误爹娘;
毕竟是文章误我,我误妻房。‛ 封建文人的正统思想才是蔡家 悲剧的社会根源。
明代戏剧家评《琵琶记》说:‚为朝廷
广教化,美风俗,功莫大焉。‛把《琵 琶记》与四书五经并提。 徐渭《南词叙录》说:‚我高皇帝即位, 闻其名,使使征之,则诚佯狂不出,高 祖不复强,……时有以《琵琶记》进呈 者,高皇笑曰:‘五经四书,布帛菽粟 也,家家皆有,高明《琵琶记》如山珍 海错,富贵之家不可无。’‛
诸宫调的连缀方式和组成有四个特点 :
1.必须两支以上宫调相同的曲子。 2.除了带过曲以外,其余在结尾时有[尾煞]作为 结束的标志。 3.一般涌一、两支小曲开始,到[尾煞]之前,中 间有多少曲子不限。 4.不管采用多少曲子连成套数,必须一韵到底, 不允许中间换韵。
散曲的艺术风格有五:
1.自然、流畅地运用当时流行的词汇和方言俗 语,明朝人说其充满了‚蒜酪味‛; 2.轻松自如地使用比喻、拟人等手法增强作品 的艺术感染力; 3.常用民歌中的夸张手法,使作品显得质朴、 自然,直率泼辣; 4.善于使用衬字,使局势活泼多变,更接近白 话,更自由地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 5.一韵到底,使声调更加优美。
十载亲灯火,论高才绝学,休夸到马,风云
太平日,正骅骝欲骋,鱼龙强化。 千里关山,一家骨肉,教我怎生抛撇? 饥荒岁,饥荒岁,他怎熬?俺爹娘不怕做沟 渠中饿殍? 宦海沉身,京尘迷目,名缰利锁难脱。
徐渭评价说:‚难道差一人省亲, 老牛也禁着你来?‛李渔是顺着这 个思路批评道:‚子中状元三载而 家人不知,身赘相府享尽荣华,不 能自遣一仆,而附家报于路人?‛
四大南戏 :我们简称为‚荆、刘、 拜、杀‛ ,分别是:《荆钗记》
《刘知远白兔记》《拜月亭》《杀 狗记》,它们是南戏成熟的标志。
《荆钗记》
一般认为作者是元
朝人柯丹邱,只有 王国维认为是《太 和正音谱》的作者 明人朱权。这是一 个描写夫妻间忠贞 坚守的婚姻故事。
荆钗是贯穿全文的线索,歌颂了王 十朋富贵不忘糟糠妻,不屈从于强
话》,经后代作 者大幅度的虚构、 编排而成。
《白兔记》的表
面主旨是在表现 悲欢离合的坎坷 人生际遇中所展 现的忠邪善恶。 有着跌宕起伏的 戏剧冲突。
《拜月亭》
《拜月亭》,又称
《闺幽记》。根据关 汉卿《闺怨佳人拜月 亭》为基础创作,明 人何良俊《四友斋丛 说》认为是元人施惠, 字君美所作。把原来 关汉卿一本四折的杂 剧写成了四十出。
挣破庄周梦,两翅架东风。三百座名园一采个空, 难道风流种,唬煞寻芳的蜜蜂。轻轻的飞动,把卖 花人搧过桥东。 王和卿[仙吕· 醉中天]《咏大蝴蝶》
那大汉下的车,众人施礼数。那大汉觑得人如无 物。乡众老展脚舒腰拜,那大汉挪身着手扶。猛可 里抬头觑,险些气破觑多时认得,我胸脯! 你身须 姓刘,你妻须姓吕,把你两家儿根脚从头数。你本 身做亭长耽几盏酒,你丈人教村学读几卷书。曾在 俺村东住,也曾与我喂牛切草,拽扶锄。 春采了俺 桑,冬借了俺粟,零支了米麦无重数。换田契,强 称了麻三称;还酒债,偷量了豆几斛。有甚胡涂处? 明标着册历,现放着文书。 少我的钱,差发内旋拨 还;欠我的粟,税粮中私准除。只道刘三,谁肯把 你揪扯住?白甚么改了姓、更了名,唤做汉高祖 。
明代戏剧评论家吕天成《曲品》评 价这一段时说:‚志在笔光,片言
宛然代舌,情以境转,一段直堪断 肠。‛概括了许多古代妇女的命运, 体现了一种崇高的美德。
口语运用的恰到好处
明人评其曰:‚《琵琶记》都在性情 上着功夫,不以词调巧倩风光。‛ 陈继儒评曰:‚人有一勺不须,而多 酒意者,淡而有味,故也;有一笔不染, 而多画意者,淡而有致,故也;有一偈 不参,而多禅意者,淡而有神,故也。 妙人如是,妙文何独不然。《琵琶》之 文淡以矣,而其有味,有致,有神,正 于淡中见之。‛
南戏不限角色,凡上场演出的人都可以
唱,不同的人物可以合唱一出戏,作家 可以综合引用曲、科、白等各种表达方 式,以刻画所有出场人物,比杂剧更灵 活;
从音乐看,同一出戏可以不限宫调, 每一个宫调只唱两三个曲子,而换
成相似的宫调,从而连成新的曲子, 称‚集曲‛,在同一出戏中也可以 换韵; 在剧本结构上,可长可短,不限出 数,根据所表现的内容安排出数, 不追求千篇一律;
元散曲
散曲的体裁 :
散曲是元代出现的新的诗歌体裁,是流行 于北方民间歌曲的总称,又被称为北曲 ; 散曲只有歌唱,而无舞台动作 ,使用弦索、 笙、笛、鼓板等乐器,不用锣鼓。散曲的形 式包括小令和套数。散曲是独立的支曲,元 人称之为‚叶儿‛。
小令形式短小,自由活泼,通常一只曲子为
一小令,每一首曲子都可以独立,每一支曲 子都有一个名称,称曲牌,表示不同的谱式, 规定不同的字数、句数和韵脚,每个小令都 有一定的宫调。 散套:又称套曲、套数,是由两支以上宫调 相同的子曲连缀而成的组曲,融会并发展了 唐代以来的曲子词、诸宫调的连缀方式,是 一种便于清唱的抒情韵文 。
全剧的封建说教 意味很浓,揭露
酒肉朋友的种种 卑劣行为有一定 的典型意义和现 实意义。
南戏自由、畅达,成了一种与社会实际
生活特别接近的艺术形态。 黄文旸《曲海总目提要· 白兔记》指 出:元明以来,相传院本上乘,皆曰: ‚荆、刘、拜、杀‛。……乐府家推此 数种,以为高压群流。李开先、王世贞 辈议论,亦大略如此。盖以其指事道情, 能与人说话相似,不假词采绚饰,自然 成韵,犹论文者谓西汉文能以文言道世 事也。
汤显祖说《琵琶记》“无一欢喜句‛
徐渭‚《琵琶》一书,纯属写
怨。……《诗》可以兴,可以观, 可以群,可以怨,《琵琶》有 焉。‛ 陈继儒说《琵琶记》“全书都是 骂‛ 。
蔡伯喈的形象
高明把《琵琶记》中的蔡伯喈塑造成了
一个号称是‚全忠全孝‛的人物,但实 际上在剧中‚忠‛是比较空洞的,而 ‚孝‛是比较具体的充分的。 从全局来看,蔡伯喈的孝尽管表现得十 分狂热,但在实质上却是缺乏感情基础 的。
权,与钱玉莲不贪图富贵,和恶势 力作斗争的精神。作者褒扬了‚夫 守义,妻守节‛的婚姻理想,用王 十朋来否定了以丞相为代表的一种 以权势为基础的婚姻观念,用钱玉 莲的形象来否定以孙汝权为代表的 一种以钱财为基础的婚姻观念,从 而颂扬了那种不随升沉荣辱而转移 的婚姻观念。
《白兔记》
《白兔记》取材 于《五代史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