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科技大学师韵读后感
师韵华章(读师韵有感)
师韵华章,北科辉煌——读《师韵—北科大走出的院士》有感师韵如梅,记录着北科大经历的严寒风雪;师韵如兰,蕴含着北科大成就的香远益清;师韵如竹,载录着北科大发展的一丝不苟;师韵如菊,浸润着北科大院士的高洁傲岸。
读师韵精彩华章,看北科发展辉煌。
作为一个大一新生,带着对大学生活的无限憧憬和对北科大的敬仰,翻开《师韵》,指尖划过那片文字,从开始的不理解,到逐渐的被各位院士的精神所感染,最后逐渐融入到了北科精神中的去体会,去感悟,去真正的感受学术与精神所带给我的力量。
2014年北京科技大学迎来了建校60周年这一世纪华章,为了纪念这一特殊的日子,北科大编写了《师韵——北科大走出的院士》一书,既是为了表达对走出的院士与为科研献身的文人志士的敬仰与顶礼膜拜,也是为了激励我们这些年轻的北科人,培养我们对学校的特殊情怀。
院士的人生成长历程对我们北科大人来说是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和指导意见,这将是我们在北京科技大学成长与蜕变的精神财富和弥足珍贵的教材,不断推动着我们一代又一代的北科人,在为中华之崛起的奋斗历程中奋勇前进。
作为新中国第一所钢铁工业高等学府,北京科技大学始终以服务国家重要战略需求为己任,立足行业、面向全局,务育人之实、谋科研之新、求贡献之真。
在“学风严谨、崇尚实践”的光荣传统,“求实鼎新”的校训,“钢铁摇篮”的沃土上,曾经有三十余位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院士学习和工作,他们中有德高望重的学界泰斗,也有冉冉升起的科技新星;有献身两弹一星事业的国家功臣,也有致力钢铁冶金、材料等行业的领军人物;有扎根高校教书育人的辛勤园丁,也有投身一线生产实践的科技英才;有基础科学研究领域的理论奠基人,也有高技术产业化的应用研究者。
而作为一个大一新生,我从这些人的事迹中慢慢懂得了北科精神,那就是:科技报国的宏伟抱负、勤奋严谨的治学态度、敢为人先的实践品格和甘为人梯的师者风范。
手指滑过那一篇篇写满了院士的奋斗史的华章,我真切的感受到了作为一个学者的勤奋与献身,作为一个师者的奉献与热血。
赴北京科技大学学习交流感悟
参加第一届中国冶金行业卓越工程师联盟学生营学习交流感悟冶金135-国辉这次有幸被学院选派去北京科技大学参加第一届中国冶金行业卓越工程师联盟学生营,我深感荣幸,也深知自己的责任和使命巨大,因为我出去参加这个活动代表的不仅仅是我个人,也不仅仅是一个学院,我代表的是我们江西理工大学,如何将我们冶金与化学工程学院和江西理工大学的特色和优势展示出来,是我这次去参加这个活动的一个任务,当然我也想利用这次来之不易的机会和来自全国各地的优秀人才进行交流和学习,提升自己的能力和见识,下面是我在北京科技大学交流学习12天里的感想,我将从学习和生活两个方面来和大家分享自己在这12天里所学到的有用的东西,希望对大家有益。
一、生活方面的感想初到北京,对一切都很陌生,还好有北科的同学前来迎接,我很顺利的来到了这次学习交流的目的地-----北京科技大学,在进行报道后我就来到了宿舍,宿舍里已经来了两位同学,分别是内蒙古科技大学和重庆科技大学的同学,本以为我可以和他们侃侃而谈,但还是有点拘束,或许这就是我的弱点,那就是不太擅长与人交流,这也让我在这次的交流学习中失去了很多机会,我深有体会。
交流真的很重要,我很想将自己介绍给别人,可总是觉得不太好意思,总是在等着别人来找我交流,这样真的很被动,也完成不了我给自己制定的目标。
为了认识更多的同学,学到更多的东西,我尝试着主动与其他同学交流,尝试着竞选班干,事实证明我可以做到,我认识了很多同学,也成功的竞选了工程营班级宣传委员,主要负责一些工程营期间新闻的写作,这也极大地提升了我的自信心。
在每天的学习之余,我总要抽出一些时间来记录一天的学习,不过我并不觉得麻烦,首先,写作是我喜欢的工作,其次,我觉得优秀的人就应该对承担责任,多做事情,因此,我做的很开心。
在工程营期间比较遗憾的事情就是在最后我没有评到优秀营员,这让我感到很沮丧,我仔细思考了自己这些天的表现,也发现了原因,不是因为工作做得不好,而是在平时的活动中没有积极表现自己,在这么短的时间里,大家应该会记得自己知道的人,因此我在最后的评比中落选了,这并没有打击我的信心,我相信自己可以做的更好。
师韵读后感
师韵读后感在学校的倡议下读了师韵后,学习了从北科大走出的院士的事迹之后,我明白学校为我们提供了这么一本书的目的所在:明白自己的理想,从前辈的事迹中汲取出支撑自己奋发向前的精神力量。
人一点要有自己的目标,那就是理想。
理想,在我国古代被称为“志”,理想是沙漠中的绿洲是暗夜里的灯光是吹响生命号角诗人流沙曾说过:“理想是石,敲出星星之火;理想是火,点燃熄灭的灯;理想是灯,照亮夜里的路;理想是路,引你走向黎明。
”因而树立正确的目标,并为之不懈努力这就是理想,这就是一个活人的最好选择。
然而如何树立正确的理想,师韵已经给了我们最好的答案。
魏寿昆教授生于商人世家却为了祖国弃商从文。
1931年在柏林期间,德国法西斯势力越来越嚣张许多德国青年开始盲目崇拜法西斯思想,此时日本在中国发动了918事件。
局势,越加紧张一天为守坤在食堂用餐你为德国青年误以为她是日本人上前得意忘形的说打满洲你们日本人又打胜仗啊,为什么昏阙木目而视未予理睬,德国人以为他没听清楚,又很骄傲的说:我们德国也是好战的民族。
魏寿昆教授再也按捺不住满腔的怒火,厉声谴责:我们中国人一定能把日本人赶出去。
让你们这些好战的民族见鬼去吧!魏寿昆教授在“三十年代留德生活”一文中,回忆的悲愤心境所说。
国家不强,受人侮辱。
痛愤在心。
但是,这样的痛愤,并没有打击到魏寿昆,部分很快转化为是一场既工业救国的动力。
我感动于院士们情分的求学态度和严谨的治学精神。
院士们是学习为生命,无论是年老体衰,还是卧病在床,无论是文革风雨,还是工作繁忙,院士们从未放松过学习和科研,达到国家整体战略决策规划,小道一篇论文的标点符号,事无巨细慎终如始。
我感动于院士们鲜明的实践品格和动人的实践故事。
许多院士都将学士研究与生产实践紧密结合,他们绝大部分成就来源与生产与实践,许多院士至今奔波于工作一线。
我感动于院士们积极的争先意识和奋进的创新精神。
我数不清院士们创造了多少第一,说不尽院士们做了多大贡献,列不完院士们取得了多少荣誉,那一个个以他们名字命名的学术定理,一项项属于他们的发明专利,一张张印有他们名字的奖牌奖杯,是对他们开阔进取,奋勇创新的最好证明。
师韵飘香
师韵飘香刘祥计1601九月,送走了夏日的酷暑,迎来了秋日的温凉。
在这花果飘香的九月,我带着年少时的梦想,踏入了北科的学堂。
经历过高考洗礼的我们,体会过种种学习上的艰辛。
我们就像刚刚飞出牢笼的鸟儿,对未来抱有无限期待。
我们幻想着在大学成就一番事业,实现年少时的梦想,可是思想上的惰性却让我们只活在自己的幻想中,而现实往往是残酷的。
读了《师韵---北科大走出的院士》一书后,我才明白了,大学并不是我们放松的地方,而是我们汲取知识的乐园,是我们梦想启航的码头。
从北科大走出的院士们,他们并不是神一般的人物,他们中有很多只是普通的寒门学子,并没有很好的学习条件,也没有很高的智商,但他们都拥有的,是远大的理想,和孜孜不倦地追求。
我们只要敢想,敢做,也一样能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材。
所以我们要有“今日我以北科为荣,明日北科以我为荣”的远大抱负。
北科自1952年建校以来,经历了64年的风雨洗礼,正逐步从原来的钢铁大学发展成为以钢铁材料为中心的多元化综合性大学,形成了严谨踏实,与时俱进的学风。
可以说北科正是我们展示青春的最好舞台。
一代代院士也在践行着共同的北科精神,那就是:科技报国的宏伟抱负、勤奋严谨的治学态度、敢为人先的实践品格和甘为人梯的师者风范。
共和国工业发展的功劳簿上谱写着他们爱国奉献的赞歌,世界第一钢铁大国的丰碑讲述着他们感人肺腑的故事,各行各业的风口浪尖都跳动着他们搏击奋进的身影。
他们艰苦奋斗的经历感染着我们,他们为科学献身的事迹让我们热血沸腾。
他们亘古不灭的传奇将化作动力源泉,激励着我们一代代北科学子披荆斩棘,奋勇前行。
偶然间看见北科的校训:“求实鼎新”,这简简单单的四个字其实大有文章。
求实,意味着寻求事物的真相,意味着透过现象看本质;鼎新,语出《周易-杂卦》:“鼎,取新也。
”意味着树立新的标准,风气。
这四个字,既表现了北科大脚踏实地注重实践的严谨作风,也显示了北科学子与时俱进,敢为人先的创新品质。
在北科大走出的院士中,我们也可以看到这些精神的影子……说起在北科大任教的院士,我们不得不提起魏寿昆。
师元讲座系列心得体会
在我国,教育事业始终被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
近年来,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推进,各类讲座、研讨会等活动层出不穷,为广大师生提供了丰富的学习资源和交流平台。
其中,师元讲座系列以其独特的魅力和深远的影响力,受到了广大师生的热烈欢迎。
通过参加师元讲座系列,我受益匪浅,以下是我的一些心得体会。
一、拓宽视野,丰富知识师元讲座系列涵盖了教育、科技、文化、艺术等多个领域,邀请了一批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优秀教师、优秀教育工作者等担任主讲嘉宾。
在讲座中,他们结合自身的研究成果和实践经验,为听众们带来了一场场精彩纷呈的学术盛宴。
通过参加师元讲座系列,我得以拓宽视野,丰富知识。
在讲座中,我了解到许多前沿的学术理论、创新的教育方法以及优秀的教育案例。
这些知识不仅为我今后的学习和工作提供了有益的借鉴,还激发了我对未知领域的探索欲望。
二、提升教育教学能力师元讲座系列不仅注重知识的传播,更注重教育教学能力的提升。
在讲座中,主讲嘉宾们分享了自己的教育教学经验,探讨了当前教育改革的热点问题,为听众们提供了许多宝贵的建议。
例如,在“如何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讲座中,主讲嘉宾通过生动的案例,阐述了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以及如何构建高效课堂。
这些经验让我深受启发,我将结合自身教学实践,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三、加强师生交流,促进共同成长师元讲座系列为师生搭建了一个交流的平台。
在讲座结束后,主讲嘉宾与听众们进行了互动交流,解答了大家提出的问题。
这种面对面的交流,不仅加深了听众对讲座内容的理解,还促进了师生之间的相互了解和友谊。
在讲座中,我结识了许多优秀的同行,我们相互学习、共同进步。
这种交流不仅有助于提高我的教育教学能力,还让我感受到了教育事业的温暖和力量。
四、激发爱国情怀,增强社会责任感师元讲座系列不仅关注学术研究,还关注国家发展和民族复兴。
在讲座中,主讲嘉宾们结合自身研究领域,阐述了国家发展战略和民族复兴的重要性,激发了听众的爱国情怀。
《诗韵——北科大走出的院士》读后感
【品读师韵】——《师韵——北科大走出的院士》读后感高考后的这个暑假,升入北京科技大学的我有幸拜读了《师韵——北科大走出的院士》一书,这本书使我大致了解了北京科技大学的悠久历史,博大精深的学术,以及从这里走出的中国科学院,工程院院士们超乎常人的独特风采。
他们那些克服重重困难,历尽艰难险阻,为国效力,促进中国科技水平发展的故事,深深的令我感动。
北京科技大学作为新中国第一所钢铁工业高等学府,拥有着“学风严谨,崇尚实践”的光荣传统,树立起“求实鼎新”的校训。
在这片素有“钢铁摇篮”之称的沃土上,走出过三十多位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以及众多在国家各个领域工作的栋梁之才。
这本《师韵——北科大走出的院士》一书,则详细介绍了他们中间三十一位院士的生平事迹,从这些院士们早期坎坷的求学,教学路,艰辛的生活中,我感受到了他们在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对于知识的极度渴求,体会到了他们对于知识锱铢必较的治学态度,领悟到了他们心中的宏伟抱负,那就是用先进的科学技术改变国家的落后面貌,使国家发展富强。
而这正是北科精神“科技报国的宏伟抱负,勤奋严谨的治学态度”的体现。
在新中国成立后,这些饱经磨练的院士们有的承担起了祖国工业建设的重任,有的则扎根大学校园,成为一名教书育人的辛勤园丁,他们为祖国的工业,教育事业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这也正是“敢为人先的实践品格,甘为人梯的师者风范”的又一种北科精神的体现。
可以说,书中的每个院士都是科大精神的生动体现,各种细腻而纯粹的做人,做事,做学问的道理都从他们身上流淌出来,值得每一个人体悟和学习。
书中院士们的爱国之情怀,报国之志向令我感动。
无论是冶金泰斗魏寿昆,还是两弹元勋吴自良,亦或是有国之良士之称的陈国良,还有许多像这样拥有豪迈爱国情怀和伟大报国理想的院士,当新中国向他们发出召唤之后,都坚决拒绝和放弃了国外的挽留和优厚的待遇,毅然决然地回到了百废待兴的祖国,甘愿为祖国抛家舍业,一切以国家利益为重,将自己毕生的精力都投入到了祖国各方面的建设中,尽了最大的努力使共和国不断发展富强。
《师韵》读后感(北京科技大学)
《师韵》读后感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我们没有清北那样的名气,没有清北所拥有的优质生源,但我们拥有一座高等学府应有的气度,教育不重于声誉,而重于质量。
没有最大的原石打造最大的钻石,但我们能把平凡的矿石锻成最好的钢铁,我们用实际行动告诉人们”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这就是我们--北科大。
六十六年的历程,六年前用一本书概括了过去六十年的沧桑,一本书告诉我们,什么叫笃实,什么叫钢铁般的意志。
功勋卓著的学者形象的一小部分,寥寥文字怎能写得尽他们在学术方面的全部,文字不管如何生动,也是略显粗糙的,写不出一个人的精神髓质,写不清他们为了研究和教学付出的如溪水汇成江河的点点滴滴,大江东去,浪淘尽,面对奔腾的江水,有谁会想起来,在沿江而上的两岸,有着无数条无人问津的小溪默默地向这条人人称赞的大河注入着自己的全部。
当我国在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高速发展时,我们感到骄傲,别人投来惊讶和羡慕的眼光时,我们的很多人只知道邓小平举起了开路的大旗,但又有多少人知道中国这些年的不断发展,谁在提供不可或缺的助力。
我们身边的人,站在讲台上,俯在桌子上,来回于实验台,平易近人的平凡,神仙般的存在。
我不能只记得他们站在领奖台上的脸,还要留意他们面对课题山重水复疑无路而又柳暗花明又一村时的面容改变。
他们科技报国的宏伟抱负,勤奋严谨的治学态度,敢为人先的实践品质和甘做人梯的师者风范,他们不仅读了万卷书,亦行了万里路。
钢铁摇篮磨砺出钢铁般的意志,在条件艰苦的时代,正因为有了这些人的坚持与奉献,才有了今天的成就,也有了我们现在的美好生活。
院士的人生选择闪耀着以强国为己任的信仰光辉,他们牺牲了个人的利益,换来的是共和国的富强。
他们走在前面,我们要紧跟其后,不仅仅是知识,还有品质。
院士们的处事风格挥洒着敢做敢当,永不服输的豪迈气魄,他们以高度的自信和过人的胆识,展示了“钢小伙,铁姑娘”的英雄本色。
他们老了,我们还年轻,我们要用我们的担当勇敢地接过担子,就像他们过去临危受命一样。
师韵读后感
当我看到录取单上的“北京科技大学”时,我心中的石头终于落地,紧随其后的是对北京,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和这所我心仪的大学的向往与好奇。我,即将离开四川,这片生我养我的热土,去到一个完全陌生,却又充满挑战和机遇的国际化大都市;即将离开学习了六年的中学,去到一个学风优良,底蕴丰厚的重点大学继续学业。
如今,担子到了我们的肩头。几十年后,我们当中的谁也可能出现在师韵中,继续着影响力;也可能在自己的岗位上,默默无闻的做着自己的本分。但无论如何,都应记得,在北科,在大学,在社会,在生命中的任何时刻,都应做到竭尽全力,问心无愧。
想过去,院士们披荆斩棘辟前路;看今朝,新人们乘风破浪奔前程。在北科大优良传统的熏陶下,没有理由不去更加努力,在自己的领域有所作为。不忘初心,砥砺前行,这才是每一个北科大青年在新时代的行为准则。
对于机械类专业的辛苦我早有耳闻,但读到钟掘院士的故事,我还是被这个行业的学习过程惊讶。而作为一个女性,能在当年那种称得上恶劣的环境中坚持自我甚至开拓创新,钟院士的坚毅让人动容。我苍白的言语当然无法完全表现出她的故事,但她的精神,一定会深深地印在每一个读过她故事的人的心上。
除了钟老,还有很多院士的事迹也萦绕心间:弃商从文的冶金泰斗魏寿昆,计算机事业的拓荒人高庆狮。。。。。。故事是说不完的,但精神却能随时代传承,他们大多从贫寒中长大,没有放弃自己的梦想,坚持学业,并竭尽所能为祖国奉献自己的一切,如春雨般润物无声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在三尺讲坛上帮助更多莘莘学子完成他们的梦。教育,就是一种传承。这是北科的幸运,也是国家的幸运。
为了更好地了解我的大学,我决定去看看相关的书籍。而【师韵】就是个极佳的选择。作为北科大60周年校庆的献礼,【师韵】在广泛搜集资料、深入开展访谈、反复推敲文风的基础上,以平实而厚重的文笔刻画了三十余位院士一生的风雨历程,让我们感受到先辈们在学术上的孜孜不倦,在技术上的力求创新以及对行业,对社会,对国家的满腔热血。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培养了众多人才的北科大,一定也会是学术的聚宝盆
读《师韵》感想
我不清楚在大学里我会取的什么辉煌成绩,我甚至不能确定我能不能取得喜人佳绩,但我知道空耗四年的后果——我不会空耗,我一定会努力做好一切。张兴钤院士排除万难,学成回国,却也遭受了在河南干校空耗三年之苦,那段时间张兴钤内心里充满了对事业荒废的担忧和对科研事业的渴求,我能体会那种焦急又无奈的心情,我能感受到老院士心中为国、为科研事业的那份赤诚。而我现在却有充分的自由、充足的学习时间,我更应该珍惜大学四年的金色时光,学好我的专业课——何处春江无月明呢?
读《师韵——北科大走出的院士》有感
正当我迷茫于大学生活时,《师韵——北科大走出的院士》一书,帮我指明了奋斗的方向。
真的很幸运在进入大学之前能读到这样令人坚定奋斗信念、刨去初入自由圣地而产生散漫心里的书,老师们为新生安排这样的作业也真是恰到好处又煞费苦心的事。
《师韵》,我本没兴趣阅读。说实话,接到作业时,我正处在专业的抱怨中不能自拔。我不是很喜欢我现在的专业,我自然更没兴趣读其他人的故事。但当我一点一点的读着大师的故事时,我深深的被他们的事迹所吸引。没有哪位大师的一生是一帆风顺的,但是他们却都在各自的岗位上做出了卓越成就,是什么使他们如此成功?是一种精神,是他们对知识孜孜以求的精神,使他们渴望投身国家建设、富国强国的精神!
精神的力量是一种持久的、强大的力量,很多院士甚至都经历过文革的迫害,但当十年后春风吹遍神州的时候,他们又能迅速崛起,迅速投身到国家建设中来,这是何等博大的胸怀!我一点一点咀嚼着院士们的事迹,深深的被他们的对待知识的严谨精神和他们身后中所显示出的高尚人格所折服.我想这才是我可以并应该从院士们身上学到的东西吧.
《师韵》读后感
《师韵》读后感几十年的风风雨雨,北京科技大学培养出了一批又一批优秀的学生,环境不断变化、设备不断更新,但科大精神却始终如一,那是似钢铁般的毅力、金子般的勇敢,也正是这股伟大的精神力量不断激励着一代代的北科学子努力前进,为我们的祖国作出着贡献。
《师韵》一书用短短三百多页,讲述数十名院士的奋斗过程,简单的宋体字,见证了一代又一代北科人对国家的贡献,厚重的黑色背后,蕴含的是北科人六十五年从未动摇过的钢铁般的精神。
短短的几百页汉字,我看到北科大老一辈教授、科研工作者对所从事事业的热爱、执著,也有他们对待治学的认真负责,还有那象征北科大的伟大精神。
年轻时他们怀抱伟大梦想不断努力,不论前方平坦或崎岖,他们义无反顾执着向前、乘风破浪,在所研究领域都创造出了不同的美丽风景,求实创新、科学严谨是他们践行的治学准则;年老后他们又将一生所学无私地传予学生们,并继续着未完成的科学研究直到生命停止的最后一刻。
材料学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徐祖耀先生,六十余载坚持教书育人,著作等身。
徐匡迪院士在徐老九十生辰的时候也说:“徐祖耀院士一生治学严谨、孜孜不倦,是精勤不倦怀大爱的榜样,是淡泊名利求报国之典范。
他不仅是一位享誉国内外的杰出材料学家,也是在教育战线上辛勤耕耘了近70年的名师。
不仅传授给学生治学之道,更以身作则授之以为人之道;慧眼识才,发掘和培养了一代又一代我国材料学发展的领军人才。
”作为院士,徐老为国家挣得荣誉,作为教授,徐老培养出一批又一批国家领军人才,作为学生,徐老饮水思源,勤俭节约,捐出积蓄创立“徐祖耀基金”推动学校的进一步发展。
金属物理学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柯俊先生,几十年从事合金中相变的研究,在钢中首次发现贝茵体切变机理,至今在英、美、德、日、俄学者中仍为贝茵体形成机理的主流学派。
自1948年至今,一直从事合金中相变的研究,首次发现并提出贝氏体切变机制,在钢的过热性能及合金钢的贝氏体相变研究中取得突破性成果,发展成世界这一现象的主流学说。
师韵读后感
《师韵——北科大走出的院士》读后感既然选择了远方,便只顾风雨兼程;既然选择了理想,便不畏艰苦远征。
在与信念为伴的几十余年中,数十名院士拨开历史的风尘,一步步打开中国进步的大门,用血与泪书写了一段段不朽的传奇。
作为北科人,他们将求实鼎新的校训付诸实践,为世人展示了北科大最坚实又最雄厚的科研力量;作为中国人,他们将富国强兵的理想铭刻心间,于世界留下了中国最朴实却又最辉煌的瞬间。
他们书写的历史,亦是中国的历史;他们渴望实现的理想,亦是我们的理想。
被誉为“北洋才子”的魏寿昆魏老生于羸弱的中国,生活于战火不熄、四处动荡的中国。
在留德期间,他顿悟“国家不强,受人侮辱”,深感“痛恨在心”,而“师夷长技,工业救国”的想法随之萌生。
在其攻克冶金难题的路上,尽管荆棘不断,他却从不言放弃,终一手成就了中国的钢铁摇篮——北京钢铁学院。
可以说,没有魏老,就没有今天的北科人;没有如他一般的前辈伟人,就没有如今富强鼎盛的中国。
那时的中国尚且是一块几近荒废的土地,中国唯一称得上富足的,是人口。
虽科技落后,生活艰苦,却不乏柯俊、吴自良等在祖国土地上辛勤耕耘的人们。
那个时代锻造出了他们特有的品质:他们吃苦耐劳,他们乐于钻研,他们悲悯天下,他们心怀祖国。
而在今天,一个物质尤为丰裕的和平时代,那些“十年如一日”“千年磨一剑”的耐力却变得颇为可贵。
物质时代在进步,是我们“退步”了,或者说:我们的理想,仍不及前辈人的底线。
就连见证过一代代人成长的老师们也不禁慨叹:现在的年轻人越来越吃不了苦。
这是对我们的呼唤与劝勉,对我们青年人重新拾起前辈人精神的渴求啊。
在这个虚荣泡沫浮满表面的社会,为了能够接下前辈传下的火炬,我们必须选择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
走得快前提是要走得稳,我们要推动祖国高速发展,就必须夯实根基,在万千中国人心中立下踏实努力的丰碑。
就如毛主席对青年人所言“世界是你们的,也是我们的,但归根到底是你们的”,在这个终将由我们青年人主宰的世界,我们才更要理解责任、理解担当,明白学会吃苦与拼搏的重要性。
读《师韵》有感 (2)
在学校的倡议下读了<师韵>后,我一直这样觉得,人一定要有该奋斗的目标,那就是理想。树立正确的人生目标,并为之不懈努力,这就是理想,这就是一个活人的最好诠释。
现在,年少的我踏入了自己人生的第一步——大学,都说它是个小社会,一点没错。学会在小社会生活后,到真的社会才能更加适应。人生路途漫漫,有说不清的驿站,有讲不完的故事。但,终点只有一个:那就是结束了自己的故事,到达了终点站,从而在自己的人生理想中划上个句号。作为当代的大学生的我们,谁也不敢轻易的说:对自己的人生失去了信心,没有了理想。但,我们对理想的认识深刻吗?能清楚地知道自己在为什么样的理想而奋斗着还是徘徊着?还是挣扎着?
在读了《诗韵》后我还感到要去掉缺点,吸取优点。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有句话是:谦虚是人类最大的成就。谦虚让你得到尊重。越饱满的麦穗越弯腰。
我们没有生活在那样个年代,我们不能体会那些可敬的老院士的热血,激情与执着。于是我们迷茫在我们的未来中。
师韵
《师韵》悠悠华诞添彩——《师韵——北科大走出的院士》一书出版作者:校团委转贴自:本站原创点击数:2109 更新时间:2012-3-29在北京科技大学60周年校庆日即将到来之际,传来了《师韵——北科大走出的院士》正式出版的消息。
3月27日,冶金工业出版社将成书送到学校,立刻引发了学校师生的关注和讨论。
对于《师韵》一书的命名,编委会做了如下解读:院士,乃国家所设立之科学技术领域的最高学术称号,可谓大师。
大师者,大道克勤,传业治德。
北科大走出的大师,他们正直伟岸的风骨、坚忍不拔的品格、虚怀若谷的心胸,如同苍翠坚挺的青竹,巍然耸立于华夏大地,在莘莘学子心中岿然不可磨灭;他们的学者风范、师者风华、行者风度,如同古韵悠悠的笔触,在素白如缎的纸上舒闲留下墨迹,萦绕细腻书香。
因此,全书定名为师韵,并将青竹和“为中华之崛起”水印于全书封面。
“淡雅智慧的封面设计和院士们留给我们的印象是一致的。
”一位参与全书写作的同学说道。
《师韵》全书共43万字,以严谨厚重的文风、平实细腻的文笔为我们娓娓叙述了31位院士一路走来的风雨历程,重点梳理了他们的生平事迹、学术生涯、人生感悟等,从院士这一特殊的视角,讲述了一代又一代北科人爱国奉献、求实鼎新的奋斗历程,汇集了北科人追求卓越的真实写照。
写作过程力求经历之全、资料之真、选材之精,读者可以在书中重温院士们的奋斗历程,铭记他们的卓越贡献,感受他们的大师风采。
自写作策划至正式出版,全书历时将近一年,先后有六十余名师生参与,经过无数次的返稿修改、推敲琢磨,最终经学校党委书记罗维东、校长徐金梧、党委副书记谢辉、副校长王维才等校领导审阅定稿,于校庆之前顺利出版。
校长徐金梧还亲自为本书题写了书名。
校党委书记罗维东在《师韵》序中指出,当前北京科技大学正举全校之力,朝着建设国际知名、国内一流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的奋斗目标迈进,在这样一个关键时期总结梳理院士的人生成长历程对北科大人来说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和指导意义,这将是北京科技大学宝贵的精神财富和弥足珍贵的教材,不断推动一代又一代人,在为中华之崛起的奋斗历程中奋勇向前!机械学院邱明晶同学在人人网上留言说:“大一的时候学校发过《校友讲坛》、《象牙塔里的足迹》等书籍,至今仍放在书架最显眼的位置,每次没了动力,都会翻来读读激励自己,受益匪浅。
师韵感想
冶金专家和教育家、中国科学院院士魏寿昆,虽然生逢乱世,但思想先进,弃商就学,赴德苦修五年回国,在抗战的烽火中四处奔波,在风雨中保护中国近代教育的火种,在荒芜之上开辟出新中国冶金教育的先河,不断实践,不断检验,终于成就事业。······
院士们不仅在自己的科研中注意穿新思维的应用,而且在教学中也致力于培养新一代创新人才。金属物理化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周志国科研上开创了物理化学的研究,平时在课堂上,以幽默风趣的谈吐,言简意赅的语言和清晰的逻辑思维与表达,潜移默化的培养学生形成一种多维度的思考方式。
在大学中我也要培养自己的创新思维,密切关注变化发展者的实际,敢于突破与实际不相符合的成规陈说,研究新情况,提出新问题,使自己成为国家有用人才。
我作为即将步入大学的青年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显得尤为重要。在学习生活中要脚踏实地,专注所学,一步一个脚印)推陈出新,革故鼎新
万事万物发展,讲求一个“新”字。唯有创新,才能进步和发展。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院士们的研究成果绽放出创新的花朵,创新精神在国人为院士的身上表现尤为突出。试想,他们如果没有创新精神,能有今天如此的成就吗?
求实鼎新
暑假中我阅读了《师韵——北科大走出的院士》一书,认识了北科大走出的两院院士,我感到无比自豪,从中也学到了许多。
从院士们的事迹中,我领略到了北科精神,那就是“科技报国的宏伟抱负,勤奋演技的治学态度,敢为人先的时间品德和甘为人梯的师者风范”。他们总是能够做到实事求是,不断的革故鼎新。
(一)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
“求实鼎新”是北科大的校训,在这样的理念之下,培养出了一批具有卓越成就的两院院士,我相信,在北科大四年的学习历练之后,我会收获颇丰。
北京科技大学师韵读后感
北京科技大学师韵读后感第一篇:北京科技大学师韵读后感读《师韵》有感64年知识沉淀,64年岁月打磨,从北京科技大学建校至今,已经走过64个年头。
64个年头足以养育一代人,也足以改变他们的生活。
但是有一种精神,无论度过多少个年头,无论经历多少风雨,也永远不会褪色,它会永远传承下去,永远被我们这些后辈铭记。
那就是钢铁磨砺出来的精神,也是对我们后来人的勉励和希冀。
读了《师韵-北科大走出的院士》一书,我有了许多感触,这本书刻画了一批在科学技术领域乘风破浪、功勋卓著的学者形象,他们科技报国的宏伟抱负、勤奋严谨的治学态度、敢为人先的实践品格和甘为人梯的师者风范,都让我感到由衷的敬佩。
钢铁摇篮磨砺钢铁意志,在条件艰苦的时代,正因为有了这些人的坚持与奉献,才有了如今的成就,也有了我们现在的美好生活。
院士们的人生选择闪耀着以强国为己任的信仰光辉,他们牺牲了个人的利益,换来的是共和国的崛起富强。
院士们的处事风格挥洒着敢想敢干、永不服输的豪迈气魄,他们以高度的自信和过人的胆识,展示了“钢小伙、铁姑娘”的英雄本色。
院士们的治学态度代表了躬行勤奋、矢志不渝的高贵品格,他们用勤奋和坚持,换来成功之花的夺目绽放。
院士们的师者风范彰显着荫庇桃李、甘为人梯的大家风骨,他们用严格的要求和无限的关爱,培养了一大批德才兼备、又红又专的优秀人才。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
从北科大走出的院士们,他们的成就连同他们身上的北科大印记,已经深深烙进这个学校的记忆,载入共和国的历史。
舍身为国,鞠躬尽瘁,可歌可泣的院士,在为科研和教育事业奉献着生命。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的魏寿昆院士,一生刻苦钻研,穷其所好的雷廷权院士,为学,求实创新、勇于探索;为师,重德崇才,治学严谨的陈国良院士,与李依依一起奋斗在钢铁研究上的柯伟院士,让中国不锈钢久旱逢甘霖的肖纪美院士等等,他们的精神力量激励着我,为我本一直迷茫着的未来照亮了方向。
我也许不能成为同他们一样伟大的科研人员。
《师韵--北科大走出的院士》学习心得
《师韵--北科大走出的院士》学习心得《师韵——北科大走出的院士》学习心得2012年4月北京科技大学迎来了建校的第六十个年头,在60年校庆之际,《师韵——北科大走出的院士》一书应运而出。
而在高考之后的这样一个浮躁的暑假里,我很幸运地接触到这样一本净化心灵的院士传记。
它让我沉下来自己放纵的心,重拾“思考”这个人生永恒的话题。
在对本书的学习中,我的思考主要有这两个方面:北科精神和我的人生。
北科精神甲子年来,60年沧桑积淀,随着北京科技大学的日益发展壮大,一位位院士从这里走向人类科技的巅峰。
每一位院士身上无不体现者共同的北科精神:科技报国的宏伟抱负、勤奋严谨的治学态度、敢为人先的实践品格、甘为人梯的师者风范。
1、科技报国的宏伟抱负。
邓小平同志曾经说过,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科技强国无疑是一条最为有效的强国之路。
北科大的院士们用自己的智慧和汗水以及取得的辉煌成绩践行着这条真理。
国破家亡时,他们远赴海外刻苦求学,努力钻研科学理论。
新中国成立后,他们又冲破外国政府的重重阻挠,毅然回到祖国怀抱,决心用自己的知识帮助祖国走向富强。
于是,魏寿昆院士回国后在冶金理论和工艺、资源综合利用、冶金熔体理论上取得了开拓性成果,解决了我国冶金工业生产过程中的一系列问题,为我国冶金工业作出重大贡献。
肖纪美院士把国外节镍不锈钢的科研成果详细的给中国的技术人员介绍,毫无保留,让中国不锈钢的生产如逢甘霖,在那个“大炼钢铁”的时期诞生一系列当时世界十分罕见的高品质铬锰氮不锈钢,肖纪美用自己的知识和努力为祖国献上一份厚礼。
无独有偶,胡正寰百日攻克钢球轧制技术,正好赶上国庆节,为祖国生日献了礼;柯伟院士率领团队解决了钢管桩腐蚀这一国际性难题,为杭州湾跨海大桥的建设扫清障碍,极大地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发展。
也许一项项小小的科研成就看似微不足道,但它们为祖国的经济社会建设所做出的贡献却是十分珍贵的。
也正是在北科大院士们通过自己的一项项科研成就来回报祖国的过程中,科技报国的北科精神开始逐渐形成,发扬光大!2、勤奋严谨的治学态度。
北科大诗韵读后感
北科大诗韵读后感北科大诗韵是一部集中了北科大师生的心血和智慧的作品,通过这部作品,我们可以感受到北科大师生对校园生活、学习和成长的热爱和追求。
读完这部作品,我深受启发和感动,对北科大的文化和精神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认识。
首先,北科大诗韵让我感受到了北科大师生对校园生活的热爱和热情。
在诗韵中,作者们用朴实的语言,真挚的情感,表达了对北科大校园的眷恋和热爱。
他们用诗歌的形式,抒发了对校园风景、校园生活和校园精神的赞美和讴歌,让我感受到了北科大校园的美丽和魅力。
同时,诗韵中也表达了对学习和成长的追求和向往,让我深受鼓舞和感动。
这些诗歌不仅展现了北科大师生的文学才华,更展现了北科大师生的精神风貌和学术追求,让我对北科大的文化和精神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理解。
其次,北科大诗韵让我感受到了北科大师生对生活的热爱和追求。
在诗韵中,作者们用真挚的情感,深刻的思考,表达了对生活的热爱和追求。
他们用诗歌的形式,抒发了对人生、情感和理想的感悟和体验,让我感受到了生活的美好和多彩。
同时,诗韵中也表达了对理想和未来的向往和追求,让我深受启发和感动。
这些诗歌不仅展现了北科大师生的情感表达,更展现了北科大师生的精神品格和人生追求,让我对北科大的文化和精神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理解。
最后,北科大诗韵让我感受到了北科大师生对文化的热爱和追求。
在诗韵中,作者们用朴实的语言,深刻的思想,表达了对文化的热爱和追求。
他们用诗歌的形式,抒发了对传统文化、现代文化和世界文化的认同和推崇,让我感受到了文化的魅力和力量。
同时,诗韵中也表达了对文学、艺术和人文的热爱和追求,让我深受启发和感动。
这些诗歌不仅展现了北科大师生的文化情怀,更展现了北科大师生的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让我对北科大的文化和精神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理解。
通过北科大诗韵的阅读,我深刻地感受到了北科大师生对校园生活、学习和成长的热爱和追求,对生活的热爱和追求,对文化的热爱和追求。
这些诗歌不仅展现了北科大师生的文学才华,更展现了北科大师生的精神风貌和学术追求,让我对北科大的文化和精神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理解。
北科大诗韵读后感
北科大诗韵读后感《北科大诗韵》是一部以北科大为背景的诗集,作者以北科大的校园风景、学生生活和情感为题材,用朴实的语言描绘了北科大的美丽与魅力。
读完这部诗集,我深受感动,对北科大这所学校有了更深的了解和热爱。
首先,诗集中所描述的北科大校园风景令人心旷神怡。
作者用诗意的语言描绘了北科大的樱花大道、湖畔柳影、校园小桥等美景,让人仿佛置身其中。
这些美景不仅展现了北科大的自然风光,也展现了北科大校园的宁静与美好,让人感受到了北科大校园的独特魅力。
其次,诗集中所描述的学生生活和情感也让人深有感触。
作者用细腻的笔触描绘了北科大学子的学习生活、友情和爱情,让人感受到了北科大学子的青春活力和情感世界。
这些诗篇不仅展现了北科大学子的精神风貌,也展现了北科大学子对生活的热爱和对未来的憧憬,让人为之动容。
最后,诗集中所蕴含的对北科大的热爱和祝福让人备受感动。
作者用真挚的情感表达了对母校的眷恋和对学子们的祝福,让人感受到了作者对北科大的深厚情感和对学子们的关怀之情。
这种对母校的热爱和祝福不仅感染了我,也让我对北科大这所学校充满了敬意和热爱。
总之,读完《北科大诗韵》,我对北科大这所学校有了更深的了解和热爱。
这部诗集不仅展现了北科大的美丽与魅力,也展现了北科大学子的青春活力和情感世界,让人备受感动。
我相信,北科大这所学校一定会因着这些充满诗意的文字而更加美丽与动人。
希望北科大的学子们能够珍惜眼前的学习生活,不忘初心,砥砺前行,为实现自己的梦想而努力奋斗。
愿北科大这所学校能够越来越美好,愿北科大的学子们能够在这片美丽的校园里茁壮成长,书写属于自己的精彩人生。
领略大师风华,传承北科精神
领略大师风华
传承北科大精神
历经高考的洗礼,我终于迈进了北京科技大学的校门,开始了我在北京科技大学4年的学习生活,有机会感受北京科技大学的“求实鼎新”,以及北京科技大学“学风严谨,崇尚实践”的优良传统,恪守学术规律、追求科学真理、坚持与时俱进、不断开拓创新的精神。
尚未翻开《诗韵》,便被这“诗韵”二字中所包含的广博感动;翻开《诗韵》,许多题词便落入眼眶,被这些题词的浩然正气,精神风度,无畏求知所感染;目至简短却不简单的序,被北科的学风严谨,崇尚实践感触;读至前言,感受北科大广博中一角,感受北科大人爱国奉献的付出,求实鼎新的奋斗,不懈追求的精神;读罢《诗韵》,感受北科大历经历史洪流的风骨、坚韧、求实,赞叹北科辉煌。
领略大师风华
为中华之崛起,奉科技以强国
读罢《诗韵》,敬佩之情油然而生,敬佩北科人的爱国奉献,敬佩北科人的求知奋斗,敬佩北科人的追求真理,敬佩北科人的与时俱进,敬佩北科人的勇于开拓,敬佩北科人的……
读罢《诗韵》,我感慨于北科大人的爱国奉献,有放弃国外优渥生活,放弃对口工作,辗转回归祖国,为祖国奉献力量的伟大学者;有努力奋斗,不怕吃苦,步步前进的女中豪杰;有放弃家中产业,弃商从文,步步奋斗的北洋才子;有历经战乱动荡,决心为祖国富强民族兴盛奋斗的伟大学者;有目睹人民疾苦,潜心竭力进行科研的伟大学者;有……
从《诗韵》一书中,我领略到了北科大人的伟大风华。
传承北科大精神
作为即将在北京科技大学度过4年学习生活的我,不由的被《诗韵》中所包含的风华所感动,我必会努力学习,努力做到“求实鼎新”的校训精神,无畏求知,荡漾在知识的海洋中。
在北科的学习生活中,我将努力学习,抓重点,舒脉络,定期复习,同时不忘积极参与学校活动,历练自身。
努力传承北科大精神。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读《师韵》有感
64年知识沉淀,64年岁月打磨,从北京科技大学建校至今,已经走过64个年头。
64个年头足以养育一代人,也足以改变他们的生活。
但是有一种精神,无论度过多少个年头,无论经历多少风雨,也永远不会褪色,它会永远传承下去,永远被我们这些后辈铭记。
那就是钢铁磨砺出来的精神,也是对我们后来人的勉励和希冀。
读了《师韵-北科大走出的院士》一书,我有了许多感触,这本书刻画了一批在科学技术领域乘风破浪、功勋卓著的学者形象,他们科技报国的宏伟抱负、勤奋严谨的治学态度、敢为人先的实践品格和甘为人梯的师者风范,都让我感到由衷的敬佩。
钢铁摇篮磨砺钢铁意志,在条件艰苦的时代,正因为有了这些人的坚持与奉献,才有了如今的成就,也有了我们现在的美好生活。
院士们的人生选择闪耀着以强国为己任的信仰光辉,他们牺牲了个人的利益,换来的是共和国的崛起富强。
院士们的处事风格挥洒着敢想敢干、永不服输的豪迈气魄,他们以高度的自信和过人的胆识,展示了“钢小伙、铁姑娘”的英雄本色。
院士们的治学态度代表了躬行勤奋、矢志不渝的高贵品格,他们用勤奋和坚持,换来成功之花的夺目绽放。
院士们的师者风范彰显着荫庇桃李、甘为人梯的大家风骨,他们用严格的要求和无限的关爱,培养了一大批德才兼备、又红又专的优秀人才。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
从北科大走出的院士们,他们的成就连同他们身上的北科大印记,已经深深烙进这个学校的记忆,载入共和国的历史。
舍身为国,鞠躬尽瘁,可歌可泣的院士,在为科研和教育事业奉献着生命。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的魏寿昆院士,一生刻苦钻研,穷其所好的雷廷权院士,为学,求实创新、勇于探索;为师,重德崇才,治学严谨的陈国良院士,与李依依一起奋斗在钢铁研究上的柯伟院士,让中国不锈钢久旱逢甘霖的肖纪美院士等等,他们的精神力量激励着我,为我本一直迷茫着的未来照亮了方向。
我也许不能成为同他们一样伟大的科研人员。
教育工作者,但我能从他们身上探寻到我一直在找的一种“求实鼎新”的精神,我愿将这种精神继承并发扬光大,使它成为我人生引航的标杆。
院士的故事就像一弯缠绵的小溪,静静流淌,细细品尝,如饮甘饴,回味无穷,给我们无限力量。
院士不是一个独立的群体,他们成绩的取得并不偶然,他们身上集中反映的是一代优秀知识分子的高尚品格,这正是我们这个时代向前所不可缺少的精神财富。
作为新时代的年轻人,我们更应接过院士们手中的重担,继承他们的意志,好好学习,大步向前!
信安1601
郝同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