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味心理学结课论文之罗密欧与朱丽叶效应
越难越爱——罗密欧与朱丽叶效应
![越难越爱——罗密欧与朱丽叶效应](https://img.taocdn.com/s3/m/1c91b37a1fd9ad51f01dc281e53a580216fc5092.png)
越难越爱——罗密欧与朱丽叶效应喜欢高手,就点十八点心理撰文:美士01英国著名戏剧家莎士比亚创作的《罗密欧与朱丽叶》可谓是一出悲剧,罗密欧与朱丽叶是生死相恋的一对爱人,他们二人许下山盟海誓,却因家族仇恨阻隔了两人的爱恋,最终用性命向命运抗争。
两个家族百般阻碍罗密欧与朱丽叶在一起,但承受着巨大压力的两人却没有因此分手,反而更加深爱对方,甚至为了爱情付出了生命。
这种现象被称为“罗密欧与朱丽叶效应”,由心理学家德斯考尔提出。
所谓“罗密欧与朱丽叶效应”,就是当出现干扰恋爱双方爱情关系的外在力量时,恋爱双方的情感反而会加强,恋爱关系也因此更加牢固。
02现实生活中我们也常常会看到这种现象,一对恋人如果受到父母或其他人的干涉,越是阻止两人相爱,两人越是爱的难舍难分。
一些学生的父母发现孩子早恋之后,对孩子的生活和情感强加干涉,且态度强硬,必须要两个人分开,不能见面,这样效果可能适得其反,容易使孩子形成逆反的心理,做出与父母争吵、离家出走,甚至用性命威胁等叛逆的行为。
人们都是独立的个体,做任何事都希望有自主选择的权力,当有人干涉自己的选择和自由时,往往会由此而产生抗拒的心理,越是反对的事情自己越要去做,即使承受着较高的压力也要与强迫自己的人做抗争,以表示出自己不肯屈服的态度。
同时,人们受到这种情感上的压迫,会更加喜欢自己的恋人,人们会认为自己的父母不尊重理解自己,反而只能在恋人身上寻求到情感上的慰藉,恋人在此时似乎成了唯一理解关爱自己的人。
父母越是反对,自己就越是想和对方在一起,父母的干涉反倒促进了两个人的感情,使两人更加相爱,分开变得更加困难。
通常越难得到的东西越是想让人得到,唾手可得的东西却不会吸引你的目光,爱情也是一样,来之不易的相爱才会让人倍加珍惜。
恋爱的道路上困难重重,反而会坚定两个人在一起的信念。
有的恋人可以共患难却不能同享福就是这个道理。
03如何避免罗密欧与朱丽叶效应呢?作为恋爱中的一方,要理性和感性相结合,不能盲目的被自己的情感所支配,多听取父母及其他人的意见,理性的思考对方的优缺点,根据现实情况认真考虑两个人合适不合适,能不能在一起等问题。
罗密欧与朱丽叶效应:为何“棒打鸳鸯”下的爱情会更紧密?
![罗密欧与朱丽叶效应:为何“棒打鸳鸯”下的爱情会更紧密?](https://img.taocdn.com/s3/m/d7fd8f50a517866fb84ae45c3b3567ec102ddca7.png)
罗密欧与朱丽叶效应:为何“棒打鸳鸯”下的爱情会更紧密?亲爱的网友们,这是《知音》一个全新的栏目,关于女性爱情、婚姻、家庭、职场、人生和自我的问题,都将和你们一一探讨。
在上次的课程中,给大家讲解了吊桥效应发生的原因、生活场景中的运用以及如何辨别真爱。
其实在心理学范畴里,还有关于爱情的很多效应,在接下来的课程中将会一一说明。
今天要说的是罗密欧与朱丽叶效应。
在莎士比亚的经典名著《罗密欧与朱丽叶》中,两人相爱,但由于双方家族的世仇,他们的爱情遭到了极大的阻碍,但压迫并没有使他们分手,反而使他们爱得更深,直到殉情。
心理学家德斯考尔在对爱情进行的科学研究时发现,在一定范围内,父母或长辈或者出现其他外力干扰恋爱双方的爱情关系时,恋爱双方的情感反而会更强烈,恋爱关系也会变得更加牢固。
这种现象就被叫做罗密欧与朱丽叶效应。
那究竟是什么心理让这些被“棒打的鸳鸯”关系更紧密呢?心理学家用认知失调理论来解释选择自由和所选对象喜欢程度之间的关系。
因为每个人都希望自己可以独立自主,而不是受人控制的傀儡。
一旦他人越俎代庖,替自己做出选择,并把这种意愿强加给自己时,人就会觉得自己的主权受到了威胁,会产生高度的心理抗拒,这种心态会促使他们做出相反的选择,甚至会增加对自己所选事物的喜欢程度。
越是难以得到的东西,在人心目中的地位越高,价值越大,对人越有吸引力;轻易得到的东西或者已经得到的东西,其价值往往会被人所忽视。
另一种解释,是从维持认知平衡的角度来说的。
一般情况下,人对自己行为的解释,都是从内外两方面对寻找理由,当外在理由消失后,就会从内部去寻找依托。
恋爱双方渴望接近彼此的行为可以解释为,由于双方内在的情感因素和外在亲人朋友的支持。
当亲人采取简单否定的态度时,便削弱了恋爱的外在理由,导致恋爱者的认知出现了不平衡,于是,他们只好把内在的情感因素升级,以解释自己依恋对方的行为,使自己的认识重新处于平衡状态。
这便是青春期孩子在异性交往中,容易把友情当做爱情的重要原因。
趣味心理学结课论文之罗密欧与朱丽叶效应
![趣味心理学结课论文之罗密欧与朱丽叶效应](https://img.taocdn.com/s3/m/1c735730a32d7375a417805c.png)
趣味心理学结课论文之罗密欧与朱丽叶效应不知不觉,为时一学期的选修课程《趣味心理学》即将结课,我尝试梳理记忆,想把课堂上的内容做一个回顾,将自己觉得新奇而有用的知识总结一下、深入一下。
可以是知识,也可以是感想,以此自强。
《趣味心理学》,一共九章,其大纲如下:1.什么是心理学?2.关于社会心理学!3.关于人格心理学!4.关于恋爱心理学!5.关于认知心理学!6.关于色彩心理学!7.神奇的催眠术!8.怪诞心理学!9.心理学与生活!所谓趣味心理学,顾名思义就是通俗易懂,幽默风趣,绝不枯燥;了解自我,了解他人,了解社会的一门学问。
心理学历史很长,长到约三千年前。
涉及到的人物很多,也都是名人---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等。
而趣味心理学则是其中一个很小的分支。
课堂上涉及到了很多个趣味心理学现象:1、罗密欧与朱丽叶效应。
2、从众现象3、晕轮效应4、鲇鱼效应5、马太效应6、期望效应(皮格马利翁效应、罗森塔尔效应)7、安慰剂效应8、首因效应与近因效应9、霍桑效应其中我想就罗密欧与朱丽叶效应,讲讲我的理解。
所谓罗密欧与朱丽叶效应又叫禁果效应,出自于莎士比亚的经典名剧“罗密欧与朱丽叶”是心理学的一种人际交往效应。
指有好感的异性间,受到的外界干涉越多,他们的感情就会越深。
莎翁的名著《罗密欧与朱丽叶》的故事几乎人尽皆知:罗密欧与朱丽叶相爱,但由于双方世仇,他们的爱情遭到了极力阻碍。
但压迫并没有使他们分手,反而使他们爱得更深,直到殉情。
心理学把这种爱情中的人儿“越是艰险越向前”的现象称为“罗密欧与朱丽叶效应”,即,当出现干扰恋爱双方爱情关系的外在力量时,恋爱双方的情感反而会加强,恋爱关系也因此更加牢固。
这是有关爱情的一种“怪”现象。
认知失调理论很好地解释了这个颇具罗曼蒂克色彩的效应。
当人们被迫做出某种选择时,人们对这种选择会产生高度的心理抗拒,而这种心态会促使人们做出相反的选择,并实际上增加对自己所选择对象的喜欢。
因此,人们在选择恋爱对象时,由于人们对父母反对等恋爱阻力的心理抗拒作用,反而会使双方的感情更牢固。
罗米欧与朱丽叶效应职场上的启示:给自己一道警戒线
![罗米欧与朱丽叶效应职场上的启示:给自己一道警戒线](https://img.taocdn.com/s3/m/051c3f0bb80d6c85ec3a87c24028915f804d8419.png)
罗米欧与朱丽叶效应职场上的启示:给自己一道警戒线罗密欧与朱丽叶效应还有一个名称,叫做禁果效应,它来源于罗密欧与朱丽叶的爱情故事,是指相互存在好感的异性之间,受到的外界干涉越多,他们的感情就会越深。
心理学家德斯考尔等人对类似这样的爱情进行了科学讨论,发觉许多时候,父母或长辈过多干涉儿女的感情,反而使他们之间的爱情也越深。
就是说假如消失干扰恋爱双方爱情关系的外在力气,恋爱双方的情感反而会更剧烈,恋爱关系也会变得更加坚固。
这种现象就被叫做罗密欧与朱丽叶效应。
感情上的确如此,例如,当一名女性发觉自己的男伴侣和女同事谈天,就会忍不住查证或者偷看男伴侣的谈天记录,这样的怀疑反而在无意中促进了丈夫和女同事之间的联络和感情,很简单让事情滑向坏的一面。
越是禁止的东西,人们越要得到手。
这与人们的奇怪心与逆反心理有关。
在古希腊神话故事中,还有这样的一个故事,有一位叫潘多拉的姑娘从万神之神宙斯那里,得到一个神奇的小匣子,宙斯严令禁止她打开,这反而激发了姑娘的猎奇和冒险心理。
她克制和压抑自己,但是都没有用,一种急欲探求盒子隐秘的心理,使她最终将它打开,于是灾祸由此飞出,布满人间。
潘多拉姑娘的心理正应了一句俄罗斯谚语“禁果非常甜”,也就是人们对于不简单得到的东西更简单惦记。
在职场中,禁果效应也同样适用。
许多时候,领导明文规定的条款总有员工触犯,甚至屡禁不止。
但是从另一个角度来看,一个懂得利用禁果效应的人,可以轻松地让别人争先恐后为自己服务。
曾小米并不像她的名字这么稚嫩,实际上她是一个特别干练的商场女强人,虽然其貌不扬,但是她干练的作风和高效的做事效率,让许多同事赞美不已。
有一次,她去找客户,可是竞争对手正在里屋和客户侃侃而谈,她的助手表示惋惜,劝她不要感动,可是,曾小米用一个行动制服了全部人,那就是——冲进去!冲进去的她直接开头了对客户的进攻,不多久,她不但制服了客户,而且也制服了自己的竞争对手,那个温文尔雅的同行。
始终以这种雷厉风行态度行走职场的曾小米,渐渐地,人脉变得特别广,而且,销售对于她,竟渐渐失去了挑战性,由于凭借在业内独特的声望和自己老道的阅历,谈客户好像成了一件无比自然和顺当的事情,而且,随着曾小米公司产品的不断更新和开发,后来的形势虽然达不到供不应求,可是也以过硬的质量,消失了价格超出同类产品的状况。
罗密欧与朱丽叶论文。Romeo_and_Juliet_Essay
![罗密欧与朱丽叶论文。Romeo_and_Juliet_Essay](https://img.taocdn.com/s3/m/f9e7da18a8114431b90dd8eb.png)
An Essay about Romeo and JulietSoon after Romeo kills his cousin, Tybalt, he utters hopelessly, “O, I am Fortune’s fool!” (3.3.142). His “star-crossed” (prologue) fate has determined the way he ends. All major characters in the tragedy of Romeo and Juliet are responsible for the death of Romeo. Friar Lawrence, Romeo’s Holy Father, and Juliet, his wife, are directly involved in Romeo’s death. Benvolio, Romeo’s dearest cousin, also leads Romeo to diein many ways. Friar Lawrence should take the majorit y of the blame for Romeo’s death, though all characters in this play have some responsibility.To begin with, Friar Lawrence, the most respected person in the town, is mostly responsible for the death of Romeo. He makes the decision to marry Romeo and Juliet and misses many chances which may prevent Romeo’s death. Firstly, Friar Lawrence should not agree to marry Romeo and Juliet. He thinks “In one respect I’ll thy assistant be, /For this alliance may so happy prove/ To turn your households’ rancour to pure love”(2.3.97-99). Ironically, this marriage does not bring love to those households, but also takes away the lives of their children. Friar Lawrence knows that Romeo’s love unstable because he only focuses on physical beauty, however, he still support Romeo to challenge his fate and to marry his enemy, Juliet. If the marriage is stopped by Friar Lawrence, both of the lovers may not have died in the end. Secondly, Friar Lawrence chooses the wrong person to deliver his urgent message to Romeo. He says, “Th e letter was not nice but full of charge,/Of der import, and the neglecting it/ May do much danger”(5.3.18-20). Friar Lawrence does not tell the importance of this letter to his brother, Friar John. He is so familiar with Friar John that he should know Friar John likes to find someone to go with him, which is not only a waste of time, but also causes him to getstuck in the city. He can find somebody else to send this message to Romeo as fast as possible but he even doesn’t think about it. This failure to deliver this message directly leads Romeo to his death. Thirdly, Friar Lawrence fails to arrive at Capulet’s monument quickly enough. He says, “Saint Francis be my speed! How oft tonight/ Have my old feet stumbled at graves!” (5.3.121-122). He realizes that he has to get there on time, but by the time he arrives, Romeo is already in the tomb and ready to commit suicide. He misses the last chance to change the tragic ending. Romeo never knows that the reason Juliet still looks pretty is because Juliet is alive at that time. If Friar Lawrence arrived even only a few minutes earlier, both of the lovers might have escaped to Mantua to have their lovely happiness. Friar Lawrence making the wrong decision to marry Romeo and Juliet, choosing the wrong person to send his message and failing to arrive on time, make him be the person who is mostly responsible for the death of Romeo. Beside Friar Lawrence, Romeo’s new wife also causes his death.The second person who is responsible for Romeo’s death is Juliet, his newl y married wife. Juliet has the responsibility because he is so irrational that she cannot help to love Romeo though they have met only once. She also forces Friar Lawrence to make up a plan is a very short time. Firstly, Juliet does not obey her father’s w ill to marry the count, Paris. She will “look to like, if looking liking move” (1.4.103). Then she even directly disobeys her father by saying “… I will not marry yet, and when I do I swear/ It shall be Romeo, whom you know I hate, / Rather than Paris” (3.5.126-128). During Elizabethan times, daughters were supposed to listen to their parent; however, Juliet does not want to accept the marriage with a well-chosen person, Paris. She may only concentrate on her will- be husband on the feast instead of looking around and falls inlove with Romeo, which is the beginning of the tragedy. Secondly, Juliet shows how emotional she is by expressing her love to Romeo which strengthens this desire to marry Juliet. Before Romeo leaves her balcony, she says, “These words, deal Romeo, and good night indeed. / … Thy purpose marriage, send me word tomorrow, /...And all my fortunes at thy foot I’ll lay/ And follow thee me [Lord] throughout the world” (2.2.151-155). Her words let Romeo see Friar Lawrence arrange their secret marriage, and the reason he is so rush is because he finally finds a girl who loves him back. Both of the lovers rush to get married, which is an unwise decision, and pushed them to enjoy their love eternally only after their death. Furthermore, Juliet pulls out her knife to force Friar Lawrence to come up with a plan in a very short time. In Act 4, Scene 1 of the play, she goes to meet Friar Lawrence and says, “If in thy wisdom thou const give no help, / Do thou but call me resolution wise, / And with this k nife I’ll help it presently” (4.1.53-55). Friar Lawrence has very little time to come up with a carefully considered plan to help Juliet out. She is so impatient that she threatens to kill herself right in front of Friar Lawrence. She has enough time to let her holy father refine his idea, but she simply wants the solution immediately. This irrational action is one of the reasons that the wonderful plan is not carried out perfectly. Juliet shows she is an irrational person who acts before thinking. She rushes to marry Romeo, disobeys his father, and demands that Friar Lawrence give her an unperfected idea. All these things she has done make her become the person who is responsible for the death of Romeo. Another person, Benvolio, who has a close relationship with Romeo, causes his death in many ways.Finally, Benvolio is also one of the characters who is responsible for the death of Romeo. The mistakes he makes are suggesting Romeo join the feast and giving up onfinding Romeo after the banquet. He is also unable to draw Romeo and Tybalt apart which directly causes Romeo to be banished from Verona. Firstly, Benvolio should not recommend Romeo go to the party to find some other girls. In the end of Act1, Scene 2 of the play, he suggests that “Fut, you saw her fair, none else being by, / Herself poised with herself in either eye / … That I will show you shining at this feast, / And she shall scant show well that now seems best” (1.3.101-106)/ Benvolio knows Romeo’s story about Rosaline, but he still wants Romeo to find another beautiful girl, even though people should not be judged by their external appearance. This suggestion seems to benefit Romeo, however, it is the beginning of the tragedy, and no one can stop Romeo moving toward his death after that. Secondly, Benvolio goes home without Romeo after the party. He concludes that “To seek him here that means not to be found” (2.1.46). Benvolio leaves Romeo alone at night, which seems like he has abandoned Romeo. It is dangerous to be alone at night in Shakespear e’s time, especially in some place near Romeo’s enemy’s castle. If Benvolio found Romeo and went home with him, there would not be a marriage between Romeo and Juliet though they may feel bad. The third reason why Benvolio is responsible for his cousin’s d eath is because he cannot stop the fight between Romeo and Tybalt. At that time, he “Could draw to part them, was stout Tybalt slain” (3.1.182). Benvolio’s skills are enough to prevent the death of Tybalt; however, his responses are slow. This failure causes Romeo to be banished by the Prince. This banishment has huge impact on both of the lovers and it is an important factor which leads Romeo to his death. Romeo’s cousin, Benvolio, leads Romeo to Capulet’s party, abandons him at night and the fails to stop the fighting; therefore, he is partly responsible for Romeo’s death.All of the major characters in the tragedy of Romeo and Juliet cannot escape from the charge of leading Romeo to his death. Friar Lawrence has significant effect on Romeo’s steps toward his death. Juliet and Benvolio also have responsibility for the death of Romeo. His destiny determines his inevitable death, and all major characters pave the road that leads Romeo to his death somewhere in the play.。
“罗密欧与朱丽叶效应”对教育的启示
![“罗密欧与朱丽叶效应”对教育的启示](https://img.taocdn.com/s3/m/ec77fadefbb069dc5022aaea998fcc22bcd1436c.png)
“罗密欧与朱丽叶效应”对教育的启示
罗密欧与朱丽叶效应:是指男女双方的情感遭到家人、外界的反对时,会激发更多的激情。
这种效应在恋人身上奏效。
一方面给他们带来克服困难的勇气,另一方面也使他们陷入了盲目反抗,缺乏对爱情婚姻冷静思考的处境;简单的说,就是越反对的事情,人们反而越想做。
所以说,真正的童话不是王子遇见灰姑娘,而是王子和灰姑娘能在茶米油盐中幸福生活。
对教育的启示
一、家庭教育的启示:父母对儿女教育,一定要注意方法,不要强行禁止,采取“高压政策”,需要循循善诱,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因势利导,切忌动辄不分青红皂白地批评、训斥、打骂,甚至当着众人的面羞辱他们。
这极容易产生“罗密欧与朱丽叶”效应,使事情向相反的方向发展。
比如,父母的干涉儿女的早恋、吸烟、酗酒、自私等不良行为,要防止其产生罗密欧与朱丽叶效应,与家长教育目的适得其反。
二、学校教育的启示:强硬教育方式是心理教育之大忌,作为教育者切不能强硬的方法、武断的态度,教育者以命令的口吻要求学生“不准怎样怎样”、“只准哪样哪样”;达
到自己预期的目的时,为树立自己的权威,为维护自己的自尊,就采取某些更加强硬的手段干预学生的行为,如罚款、面壁、停课、请家长等。
试图通过高压手段,逼迫学生就范,改掉毛病。
这很可能事与愿违。
由此很可能,不仅在其心中产生“罗密欧与朱丽叶”效应,更将使学生认为羞辱了自己,引起学生的反感,进一步导致学生产生““就是让老师看看能把我怎么着“和”破罐子破摔”的变态心理,。
心理学之罗密欧与朱丽叶效应
![心理学之罗密欧与朱丽叶效应](https://img.taocdn.com/s3/m/b860d039b94ae45c3b3567ec102de2bd9605de9c.png)
1 效应由来 2 现实表现 3 心理因素 4 青少年早恋与罗密欧与朱丽叶效应 5 建议与对策
在莎士比亚的经典名剧 《罗密欧与朱丽叶》中 ,两位主人公的爱情受 到了家族世仇和门第之 见的百般阻挠
然而,这些外界的阻力 并未能熄灭他们的恋情 ,反而使他们越爱越深
这种现象被称为"罗密 欧与朱丽叶效应"
这种现象不仅发生在男女爱情之间,还可能发生在其他领域
当人们面重视度,进而增强其吸引力
学者们尝试以阻抗理论来解释这一现象,指出当人们的自由受到限制时,会 产生不愉快的感觉,而从事被禁止的行为反而可以消除这种不悦
好奇心与探索欲:当某件事物受到限制或禁止时,人们可
健康,提供必要的情感支持和辅导
总之,"罗密欧与朱丽叶效应"揭示了一 种普遍存在的心理现象,这种现象在青 少年早恋中尤为明显。通过理解和利用 这种现象背后的心理因素,我们可以更 好地引导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恋
爱观,促进他们健康成长
汇报完毕 感谢聆听
生活水平提高导致青少 年营养过剩、激素分泌 异常,过早萌生性兴趣
同时,家长和社会对早 恋的禁止和限制也促使 青少年对感情产生更强
烈的追求和珍视
这种情况下,越是受到 外界的反对和阻挠,青 少年的恋情可能越牢固
对于青少年早恋问题,家长和教育工作者 应该采取更为开放和引导的态度。过于严 厉的禁止和限制可能会加剧青少年的逆反 心理,使恋情更加牢固。相反,适当的引 导和支持可以帮助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价值 观和恋爱观,促进他们健康成长。同时, 家长和教育工作者应该关注青少年的心理
1
能会产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索欲,进而对这件事物产生浓 厚的兴趣。这是因为禁止或限制为这件事物增添了神秘感
浅析《罗密欧与朱丽叶》中人物冲突的心理活动
![浅析《罗密欧与朱丽叶》中人物冲突的心理活动](https://img.taocdn.com/s3/m/601e36e00740be1e640e9a04.png)
浅析《罗密欧与朱丽叶》中人物冲突的心理活动《罗密欧与朱丽叶》的故事传唱了几百年,其闪现出来的人性光芒至今还闪现着熠熠光芒。
故事讲的是两大家族蒙太古和凯普莱特是世仇,经常发生械斗,两家有不可调和的矛盾。
蒙太古的儿子罗密欧,17岁,是个可爱的小伙子;凯普莱特家的女孩朱丽叶,是个漂亮的姑娘。
两人从相知、相恋、结婚、殉情只经历了短短几天的时间,却给人们留下太多的无尽的想象空间,其间让人关注的是矛盾冲突中的心理描写,这是莎士比亚这部作品中最经典的艺术特色。
一、一见钟情,私定终身(一)难忘的晚会在凯普莱特家的晚会上,朱丽叶见到了罗密欧,她的心跳马上出现了异样的感觉。
周围所有的男士在她的眼里都不过是一道风景,而她早已将心许给了罗密欧,她的左顾右盼,她在舞会上的患得患失,似乎在见到罗密欧那一瞬间已经定格,而罗密欧看到年轻漂亮的朱丽叶,也同样受到了震动。
当他们在晚会上手心握在一起的时候,马上可以确定对方就是自己生命中的另一半,但是,第一个矛盾冲突出现了。
罗密欧出现在晚会上,朱丽叶的家人是知道的,当他们看到朱丽叶在和罗密欧在一起的时候,奶妈无情地打断了两人幸福的瞬间。
奶妈把朱丽叶叫开了,罗密欧打听了朱丽叶的身份,当他得知心爱的女孩便是仇人家的小姐时,激动不已的心瞬间跌入低谷。
同时,当朱丽叶再次回到两人在一起的地方,向奶妈打听刚才这个年轻、帅气、善良,让她一见倾心的男孩是谁的时候,奶妈告诉她这是罗密欧,你的仇人的儿子从奶妈的话语中,朱丽叶听到了你们之间永远也不可能,因为他是仇人的儿子!你死了这份心!的暗示,朱丽叶的心也瞬间跌入谷底。
(二)窗台下,互诉衷肠晚会结束,罗密欧没有和朋友们回家。
他的朋友们到处找他,他故意躲起来,当他听到朋友们对他的嘲笑时,他说没受过伤的人才会讥笑别人的伤疤,由此看来,刚才知道朱丽叶的真实身份之后,他已经受到了严重的创伤。
他没有想到,命运对他那样的不公平,但是,他不想放弃,他要去寻找,要去追求。
罗密欧与朱丽叶效应
![罗密欧与朱丽叶效应](https://img.taocdn.com/s3/m/6d675aece009581b6bd9eb22.png)
(二)声东击西法。声东击西法,原于唐人杜佑在《通典·兵典六》中说:“声言击东,其实击西。”意思是说,善于指挥作战的人,虽然他们攻击方向在西,但却故意搞出一套攻击东方的声响。科学家研究指出:人是唯一能接受暗示的动物。暗示,是指人或环境以不明显的方式向人体发出某种信息,个体无意中受到其影响,并做出相应行动的心理现象。暗示是一种被主观意愿肯定了的假设,不一定有根据,但由于主观上已经肯定了它的存在,心理上便竭力趋于结果的内容。举个实例,某人到医院就诊,诉说身体如何难受,而且身体日渐消瘦,精神日见颓丧,百药无效,医生检查,发现此人患的是“疑病症”。后来,一位心理医生接受了他的求治。医生对他说:“你患的是某某综合症。正巧,目前刚试验成功一种特效药,专治你这种病症,注射一支,保证三天康复。”打针三天后,求治者果然一身舒坦出院了。其实,所谓“特效药”,不过是极普通的葡萄糖,真正治好病的,是医生语言的暗示作用。 声东击西的一种暗示战术用在教育上也是颇具教育效应的。声东是现象,击西是本质。为这击西之实,先行声东之虚。借用此法,可寓批评于表扬之中,行表扬之虚达批评之实。如“某生这次期中考试比上次有所进步,尽管他在纪律上有时还显散漫一些”。该生能听出是在批评他的散漫。且还会促使该生这样思考:我要是纪律不散漫呢?该不会有更大的进步?这对该生改掉不良行为是积极的。
罗密欧与朱丽叶效应
![罗密欧与朱丽叶效应](https://img.taocdn.com/s3/m/79c36a85bceb19e8b8f6ba1c.png)
第20周罗密欧与朱丽叶效应:一味打压只会适得其反如果我们顺其自然,遵照事物的固有规律去行事,以一颗平常心对待原来反对的事,也许会得到意想不到的圆满结局。
在1972年,心理学家德里斯科尔等人对91对已婚夫妇与49对相恋已经8个月以上的恋人进行了研究。
研究的一项重要内容就是考察被研究夫妇、恋人彼此间的相爱程度和他们父母干涉程度之间的关系。
研究表明,在一定的范围内,父母的干涉程度愈高,情人间相爱也就愈深。
在研究后的6到10个月的时间里,德里斯科尔等人又调查了这些被研究者,试图了解其父母的干涉是不是改变了他们之间的关系与相爱的水平。
调查结果证明,父母干涉程度和情人们的情感变化成明显的正相关。
即父母干涉越多,恋人们爱得就愈深。
在研究过程中,德里斯科尔借助莎士比亚的悲剧《罗密欧与朱丽叶》的名字,将这种现象称为“罗密欧与朱丽叶效应”。
在这部悲剧中,一对有宿怨的名门望族情侣,演绎了一段短暂而激荡人心的爱情。
面对家庭成员的强烈反对,他们并未恐惧和放弃,而是顶住了压力爱得更深,直到双双殉情。
也许还可以这么说,正是来自于双方家庭的阻力,反而促成了他们之间的激昂爱情。
那么,为何会出现罗密欧与朱丽叶效应呢?心理学家用认知失调理论来解释选择自由和所选对象喜欢程度之间的关系。
因为每个人都有一种自主的需要,都希望自己能独立自主,而不愿自己是受人控制的傀儡。
一旦他人替自己做了选择,并把该选择强加给自己时,人就会觉得自己的主权受到了威胁,从而会产生一种抗拒心理,排斥自己被迫选择的那种事物,同时也更喜欢自己被迫失去的那种事物。
对于早恋这个问题,父母、老师甚至会社会的讨论一直都未间断过。
我们都知道,孩子进入青春期之后,因为性激素的分泌,在生理上会出现第二性征,心理上也更渴望了解和接近异性,处在异性倾慕期,而这并非属于恋爱。
面对孩子的早恋问题,很多父母处理得并不得当。
虽然在几十年前,他们自己也曾走过爱情之旅,然而,当他们站在过来人的角度,看见孩子再走自己当年的老路时,他们会变得不知所措,甚至不近不情,威吓怒斥孩子,对他们软硬兼施。
罗密欧与朱丽叶效应属于人际吸引原则中的
![罗密欧与朱丽叶效应属于人际吸引原则中的](https://img.taocdn.com/s3/m/83622e1a30126edb6f1aff00bed5b9f3f90f72c3.png)
罗密欧与朱丽叶效应属于人际吸引原则中的
罗密欧与朱丽叶是莎士比亚的经典爱情剧,讲述了一个爱情的故事,它深深地影响了人们对爱情的理解。
罗密欧与朱丽叶的故事也反映了人际吸引原则中的一些重要内容。
首先,罗密欧和朱丽叶之间的爱情是建立在相互吸引的基础上的。
他们在第一次见面时就被彼此吸引,他们的爱情是一种自发的,不受外界影响的。
这也是人际吸引原则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即两个人之间的爱情是建立在相互吸引的基础上的。
其次,罗密欧和朱丽叶之间的爱情是建立在信任和理解的基础上的。
他们之间的爱情是建立在彼此的信任和理解上的,他们相互尊重,相互理解,相互支持,这也是人际吸引原则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即两个人之间的爱情是建立在信任和理解的基础上的。
最后,罗密欧和朱丽叶之间的爱情是建立在共同的兴趣和价值观上的。
他们之间有着共同的兴趣和价值观,他们能够相互理解,相互支持,这也是人际吸引原则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即两个人之间的爱情是建立在共同的兴趣和价值观上的。
罗密欧与朱丽叶的故事深深地影响了人们对爱情的理解,它也反映了人际吸引原则中的一些重要内容,即两个人之间的爱情是建立在相互吸引、信任和理解、共同的兴趣和价值观上的。
只有当两个人之间的爱情建立在这些原则上,才能够持久而稳定。
德育的罗密欧与朱丽叶效应
![德育的罗密欧与朱丽叶效应](https://img.taocdn.com/s3/m/0f70c3d1a58da0116c17496f.png)
德育的罗密欧与朱丽叶效应——变堵为疏
对爱情展开科学研究的一个重要发现,就是确认了当出现干扰恋爱双方爱情关系的外在力量时,恋爱的双方的情感反而会加强,恋爱关系也因此更加牢固。
心理学上,借名于莎士比亚悲剧名著《罗密欧与朱丽叶》,称这种现象为“罗密欧与朱丽叶效应”。
生活中常常发现这种现象:如果人们的选择是自愿的,人们会倾向于增加对所选择对象的喜欢程度。
而当选择是强迫的时候,人们会降低对所选择对象的好感。
因此,当强迫人们做出某种选择时,人们对这种选择会产生高度的心理抗拒,而这种心态会促使人们做出相反的选择,并实际上增加对自己所选择的对象的喜欢。
比如,一个小孩子把手停在一张画上,他的妈妈大声喊到:千万不要把画撕坏了!结果,妈妈话音刚落,画便应声而坏。
罗密欧与朱丽叶效应对德育的启示是,变堵为疏,才能避免学生产生逆反心理,收到事半功倍的教育效果。
善疏则通,能导必安。
克服罗密欧与朱丽叶效应,当孩子把手放到画上时,微笑着对他说:“瞧,宝宝能帮妈妈贴画了。
”结果,你会惊奇地发现孩子如你所愿的把画贴到了墙上。
八种心理学效应
![八种心理学效应](https://img.taocdn.com/s3/m/7a19c1303968011ca300912e.png)
八种心理现象1、罗密欧与朱丽叶效应罗密欧与朱丽叶相爱,但由于双方世仇,他们的爱情遭到了极力阻碍。
但压迫并没有使他们分手,反而使他们爱得更深,直到殉情。
这样的现象我们叫它罗密欧与朱丽叶效应。
所谓罗密欧与朱丽叶效应,就是当出现干扰恋爱双方爱情关系的外在力量时,恋爱双方的情感反而会加强,恋爱关系也因此更加牢固。
2、从众现象一则笑话这样说到:一日闲逛街头,忽见一长队绵延,赶紧站到队后排队,唯恐错过什么购买紧缺必需品的机会。
等到队伍拐过墙角,发现大家原来是排队上厕所,才不禁哑然失笑。
这就是从众闹出的笑话。
从众指个人的观念与行为由于群体的引导或压力,而向与多数人一致的方向变化的现象。
用通俗的话说,从众就是“随大流”。
可以表现为在临时的特定情境中对占优势的行为方式的采纳,也可以表现为长期性的对占优势的观念与行为方式的接受。
3、晕轮效应许多青少年因崇拜某位明星的某些特征,比如长相啊,歌声啊,于是就不顾一切模仿明星的行为,搜集他们用过的一切东西。
这其实就是晕轮效应在作怪。
晕轮效应就是一种以偏概全的倾向,即人们在对一个人的某种特征形成好的或坏的印象后,倾向于据此推论该人的其他方面的特征。
平时说的“爱屋及乌”就是晕轮效应的一个突出表现。
4、鲇鱼效应水池里养着一群鱼,由于缺乏外界刺激,这些鱼变得死气沉沉,容易死亡。
渔民偶然把几条鲇鱼放在这群鱼里,却发现一个奇怪的现象:由于鲇鱼喜欢挤来挤去,整个水池里的鱼都被带动起来而显得生机勃勃,所以渔民喜欢放几条鲇鱼在里面增加全体鱼的活力与寿命。
在经济、文化等活动中引入竞争机制,也会产生鲇鱼效应。
5、马太效应《圣经〃马太福音》有这样一则故事:一个富翁给他的三个仆人每人一锭银子去做生意。
一年后他召集仆人想知道他们各自赚了多少,其中第一个人赚了十锭,第二个人赚了五锭,最后一个人用手巾包了那锭银子,捂了一年没赚一个子儿,这位富翁就命令后者把那锭银子交给赚钱最多者。
该书第二十五章说:“凡有的,还要加给他叫他多余;没有的,连他所有的也要夺过来。
恋爱心理学中的“罗蜜欧与朱丽叶”效应
![恋爱心理学中的“罗蜜欧与朱丽叶”效应](https://img.taocdn.com/s3/m/dc7415d059f5f61fb7360b4c2e3f5727a5e924e7.png)
恋爱心理学中的“罗蜜欧与朱丽叶”效应历史上,最有名的案例莫过于莎士比亚的笔下的罗密欧与朱丽叶了,两人的家族是世仇,但两人却阴差阳错相识相爱。
他们的爱情遭到了双方家庭的百般阻挠,但阻挠并没有使他们分手,反而使他们爱得更深,直到殉情。
心理学家在对人类的爱情进行研究时发现,这种现象并不是孤立的,而是在现实生活中普遍存在的,他们发现父母的干涉非但不能减弱恋人们之间的爱情,反而使之增强。
父母的干涉越多、反对越强烈,恋人们相爱就越深,越是不分开。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奇特的现象呢?让我们先看一个实验:美国社会心理学家布莱姆曾经设计了一个实验,测试不同的外部压力对人决策的影响。
他随机选择了一批大学生,把他们分为两组,要他们在A,B两个选项中做出选择,但是两组学生面临的外部压力完全不同。
在低压力小组中,导师告诉参与实验的学生“我们选择的是A”;在高压力小组中,导师告诉参与实验的学生,“我认为我们都必须选择A”。
实验的结果,出乎大家的预料。
低压力小组中,学生们实际选择A 的比例为70%;而在高压力小组中,只有40%的被试选择A。
经过多次反复实验,心理学家得出这样一个规律,在面对选择时,如果选择是自愿的,人们会倾向于增加对所选择对象的好感,而当选择是被强迫的时候,便会降低对选择对象的好感。
对实验的进一步研究还发现,人们都有一种自主的需要,都希望自己能够独立自主,而不愿自己是被人控制的傀儡。
一旦别人越俎代庖,替自己做出选择,并将这种选择强加于自己时,就会感到主权受到了威胁,从而产生一种心理抗拒:排斥自己被迫选择的事物,同时更加喜欢自己被迫失去的事物。
另外,对于人们来说,越是难以得到的东西,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越高,价值越大,对人们越有吸引力;轻易得到的东西或者已经得到的东西,其价值往往会被人所忽视。
这种奇特的心理机制就被称为“罗密欧与朱丽叶”效应。
“罗密欧与朱丽叶”效应不仅仅作用于恋爱中的男男女女,在生活中的很多地方,你都可以发现这种效应,最明显不过的就是一旦一部电影、一本书、一篇文章被列为禁片、禁书、禁文,就是众人趋之若鹜之时。
罗密欧与朱丽叶效应
![罗密欧与朱丽叶效应](https://img.taocdn.com/s3/m/47350f00581b6bd97f19eaec.png)
•行为双方都要理性有度地看待问题
谢谢观看
晋彦文 政治学1101 2104110131
罗密欧与朱丽叶效应
爱记 情忆 故里 事的 那 些
情景再现
在莎士比亚的经典名剧“罗密欧与朱 丽叶”中罗密欧与朱丽叶相爱,但由于 双方家族的世仇,他们的爱情遭到了极 力阻碍。但压迫并没有使他们分手,反 而使他们爱得更深,直到殉情。
定义:
罗密欧与朱丽叶效应又叫禁果效应,就是当出现干扰恋爱双方 爱情关系的外在力量时,恋爱双方的情感反而会加强,恋爱关系也 因此更加牢固。这也是恋爱逆反心理的一个重要表现,但是值得注 意的是这样的爱情一般以悲剧收场。
出现原因: 人们都有一种自主的需要,都希望自己能
够独立自主,而不愿自己是被人控制的傀儡。 一旦别人越俎代庖,替自己做出选择,并将这 种选择强加于自己时,就会感到主权受到了威 胁,从而产生一种心理抗拒:排斥自己被迫选 择的事物,同时更加喜欢自己被迫失去的事物。
实验论证:
美国社会心理学家布莱姆在一个实验中,让 一名被试面临A 与B 两个选择,在低压力条件下, 另一个人告诉他“我们选择的是A”,在高压力条 件下另一个人告诉他,“我认为我们两个人都应 该选择A”。结果,低压力条件下被试实际选择A 的比例为70%,而在高压力条件下,只有40% 的 被试选择A。
生活实例:三傻大闹宝莱坞特来自:• 内在的逆反性 • 行为的盲目性 • 结果的悲惨性
理论延伸:
这种情形不仅发生在男女的爱情之间,也会 发生在许多地方: •家庭、学校等对儿童的教育 •办公室、班级等公共场所规则 的制定 •上门“推销” •新浪腾讯微博网站“禁评令”
启示和应用:
•认识并正视效应的存在 •适当时期可以加以应用
论《罗密欧与朱丽叶》爱情中的心理效应
![论《罗密欧与朱丽叶》爱情中的心理效应](https://img.taocdn.com/s3/m/5a7f435df5335a8102d2208e.png)
论《罗密欧与朱丽叶》爱情中的心理效应作者:钱芳莹来源:《好日子(下旬)》2017年第12期摘要:《罗密欧与朱丽叶》作为莎士比亚最著名的戏剧之一,除了研究它的爱情悲剧主题之外,可以从心理效应的角度出发探究《罗密欧与朱丽叶》的爱情和人物。
关键词:吊桥效应;蔡戈尼效应;罗密欧与朱丽叶效应一、吊桥效应著名心理学家D.G达顿和A.P阿龙在美国曾经进行过这样一个试验,实验者让很多男性走过一座位于高处且看上去非常不安全的吊桥之后,让他们和同一位女性见面,结果约有八成男性表示见到的那位女性非常有魅力,这就是有名的“吊桥效应”。
研究者认为,与人们的一般常识不同,个体的情绪经验并不是因自身的遭遇而自发形成,它是一种两阶段的自我知觉过程。
在这一历程中,人们首先体验到的是自我的生理感受,然后,人们会在周遭的环境中,为自己的生理唤醒寻找一个合适的解释。
由此我们可以得出,心动不一定是真爱。
在这场以爱情为主题的戏剧中,罗密欧与朱丽叶在初次相遇后,爱情的种子迅速发芽,成长为参天大树。
世人都在谈论和研究这棵大树,却鲜少把注意力放在种子身上,一对男女在不了解对方的性情、喜好的情况下,突然就相爱了。
这种突如其来的爱情,在现代也有人称之为命运。
然而我们从心理学的角度分析,罗密欧与朱丽叶初次相遇在凯普莱特家族的聚会中,罗密欧在当时所处的境地是十分危险的,在这种剑拔弩张的气氛下,罗密欧见到了朱丽叶,于是罗密欧心动了。
罗密欧对她的评价是:“火炬不及她的明亮,她像天上的明珠降落人间。
”罗密欧在当时的环境下,心跳剧烈,他以为那就是爱情,于是他迫不及待向朱丽叶表达自己内心的爱意。
故事发生就像是一个现代人坐在电视机旁,按着快进键看电影一般。
然而发生的这一切,不就正是吊桥效应吗二、蔡戈尼效应20世纪20年代苏联心理学家Β.Β.蔡戈尼克在一項记忆实验中发现的心理现象。
即人们总是对已完成的、已有结果的事情极易忘怀,而对中断了的、未完成或者永远不能得到的东西记忆深刻,这种现象就叫蔡戈尼克效应。
罗密欧与朱丽叶效应定稿
![罗密欧与朱丽叶效应定稿](https://img.taocdn.com/s3/m/9b14ec1c14791711cc791715.png)
启示和应用: 1、认识并正视效应的存在
对父母和儿女在面对婚姻大事时。父母如果 不赞成儿女所选择的婚恋对象,切忌激烈地 表达反对的意见,更不能想方设法地设置障 碍,以达到分开相爱双方的目的。父母需要 记住的是,这样做的结果常会事与愿违。更 合理的态度应当是,父母采用中立的立场, 心平气和地向儿女表达自己的真实看法,同 时也应该表示尊重他们对感情的决定权。
启示和应用:
3、适当时期可以加以应用
我们对有不良行为的学生采用“迂回曲折”的 批评方法,即通过批评周围以外的人和事,促 其“嫁接”自身,催其自省。如针对早恋现象, 班主任可直述过去某学生因早恋耽误学业的危 害学生会听出弦外之音,积极反省,改过自新。 心理教育必须遵循学生心理特点,继续创新、 拓宽渠道、不断完善、与世俱进,多思考“罗 密欧与朱丽叶效应”等方面的心理内在,才能 以清新活泼的形式对学生进行正面教育引导, 才能提高心理教育的有效性,扩大心理教育的 覆盖面。
• 分析:
当外在理由消失后,人们就会从内 部去寻找依托,反之亦然。恋爱双 方渴望接近对方等行为原因可以解 释为由于双方内在的情感因素和外 在亲人朋友的支持。当亲人采取简 单否定的态度时,便削弱了恋爱的 外在理由,这导致恋爱者的认知出 现了不平衡,于是他们只好把内在 的情感因素升级以解释自己恋爱对 方的行为,使自己的认知重新处于 平衡状态。
谢谢观看
张丽丽 李红霞 冯串串 王云霞
出现原因1:
解释之一:从选择自由与对所选择 对象的喜爱程度之间的关系来说的。
• 实验论证: • 美国社会心理学家布莱姆在一个实验 中,让一名被试面临A 与B 两个选择,在 低压力条件下,另一个人告诉他“我们选 择的是A”,在高压力条件下另一个人告诉 他,“我认为我们两个人都应该选择A”。 结果,低压力条件下被试实际选择A 的比 例为70%,而在高压力条件下,只有40% 的被试选择A。
莎剧《罗密欧与朱丽叶》中一见钟情的心理机制的研究-上传
![莎剧《罗密欧与朱丽叶》中一见钟情的心理机制的研究-上传](https://img.taocdn.com/s3/m/63cc22630b1c59eef8c7b4e7.png)
莎剧《罗密欧与朱丽叶》中一见钟情的心理机制研究摘要: 莎士比亚戏剧《罗密欧与朱丽叶》作为爱情典范有许多经典的浪漫桥段。
本文截取其中最受追捧的“一见钟情”这一决定故事发展的源头进行深入探究,由爱情与时间的关系引出一见钟情,并在此基础上,从进化、神经、脑机制、社会心理等角度分析其产生的可能性和必然性,得出的主要结论如下:(1)一见钟情主要源于外貌吸引,而判断这一吸引的时间很短,且存在跨文化的一致性;(2)男女的差异主要体现在进化繁衍的目的上,存在年龄特性;(3)一见钟情依赖视觉输入和对人脸的特殊加工,有独立的脑机制;(4)是一种知觉偏见,需要知觉学习,随时代发展而变化;(5)属于浪漫爱或激情爱,其产生与人格、依恋类型和特定的环境有关等。
本文初步揭示一见钟情背后的心理机制,研究经典文学中人物心理特点,总结并补充爱情心理学研究的同时,也为如今剩男剩女日益增多的时代重新点燃爱的希望。
关键字:一见钟情;择偶策略;面孔识别;爱情心理The Psychology of “Love at First Sight” in Romeo and JulietAbstract:Shakespeare’s Romeo and Juliet is regarded as the classic love story in long history. The paper just probes into the classic scene of the classic, when Romeo fall in love with Juliet at first sight, to find out the psychological mechanism behind it from the relationship of time and love, and from the perception of evolution, biology, brain and social psychology etc. Come to some conclusions as follows: (1) The appearance is the key effect of such kind of love and the time taken to judge whether a person is attractive or not is very short and the standard has cross-cultural consistency; (2) There are sexual differences as to love at first as far as evolution psychology is concerned ; (3) It depends mostly on visual input and face process and has its own special brain mechanism;(4) Love at first sight is a kind of perceptual bias which needs perceptual learning and may change with times; (5) It belongs to romantic love or passionate love, of which the emergence is related to personality, attachment style and environment. The purpose of this article, for one thing, is to enrich the theory of love psychology from classic literature, and for another, is to rebuild and enhance the belief that such romantic love really exists.Key words: love at first sight; mate choice; face recognition; love psychology罗密欧啊!火炬远不及她的明亮;她皎然照耀在暮天颊上,像黑奴耳边璀璨的珠环;她是天上明珠降落人间!瞧她随着女伴进退周旋,像鸦群中一头白鸽翩跹。
《罗密欧与朱丽叶》赏析论文
![《罗密欧与朱丽叶》赏析论文](https://img.taocdn.com/s3/m/54d18576302b3169a45177232f60ddccda38e660.png)
《罗密欧与朱丽叶》赏析论文《罗密欧与朱丽叶》赏析论文《罗密欧与朱丽叶》赏析摘要:《罗密欧与朱丽叶》是莎士比亚著名的浪漫爱情悲剧。
罗密欧与朱丽叶这对恋人忠于自已的爱情和誓言。
他们为了爱情~不顾残酷的现实~最后双双殉情。
莎士比亚通过罗密欧和朱丽叶的爱情悲剧~把爱情题材和文艺复兴时期的社会矛盾联系起来~批判了封建道德观念~弘扬了人文主义的理想~表现了主人公追求爱情幸福和个人自由的理念。
通过分析探讨我们发现~这一时期的封建制度和人文主义思想萌芽之间不可调和的矛盾是悲剧产生的一个重点~而作品中的人物性格也是悲剧产生的一个重要的因素。
关键词:爱情悲剧,社会背景,人物性格,人文主义一、作品简介《罗密欧与朱丽叶》(1595)是莎士比亚(1564—1616)早期创作的著名悲剧。
它诗意盎然~热情充沛~洋溢着浓郁的浪漫气息和喜剧氛围。
其艺术风格与作家早期创作的大多数喜剧相一致~被人们称为抒情悲剧。
悲剧的冲突是罗密欧与朱丽叶的恋情与两个家族间的仇恨和对立~它表现了自由的爱情与封建势力之间的尖锐的矛盾冲突。
故事的发生地维洛那城实际上是英国16世纪末伊丽莎白女王鼎盛时期社会现实的艺术再现。
一方面以亲王为代表~象征了王权统一的力量~它受到广大市民的拥护~另一方面是贵族蒙太古家族和凯布莱特家族世代的积仇结怨~它代表着从中世纪延续下来的相互争夺的封建集团的势力。
但时代在前进~这两大世仇的新一代人竟在一次舞会上一见钟情~彼此相爱~于是家族的怨仇与个人爱情之间便形成了尖锐、巨大的戏剧冲突。
罗密欧与朱丽叶都无视于家族的仇怨~他们轻蔑地觉得~妨碍他们结合的只是枉具虚名的姓氏。
真正的爱情~使他们变得勇敢而无畏~他们背着父母到劳伦斯神父的寺院里秘密成婚~最后他们为了反抗封建家族势力和封建的包办婚姻不惜以死殉情~谱写了一曲最为悲壮动人的爱情颂歌。
戏剧的结尾~蒙太古和凯普莱特两家终于因为这对情人的死而抛开旧仇~言归于好~并且用纯金在维洛那为罗密欧与朱丽叶铸像。
罗密欧与朱丽叶效应探究
![罗密欧与朱丽叶效应探究](https://img.taocdn.com/s3/m/437645da360cba1aa811da12.png)
罗密欧与朱丽叶效应探究——心理学学习心得恋爱中的男女,当遇到外界阻力时,反而会促成他们的姻缘。
一般情况下,我们会认为门当户对、没有任何阻力、收到周围人祝福的爱情才会发展的比较顺利。
实际上,越是受到外界的阻力,比如双方父母的强烈反对,越能加深恋人之间的感情。
在电视剧中,我们经常会看到这样的情节:当有别人追求自己的恋爱对象时,即出现情敌时,自己对恋爱对象的感情会变的更加强烈。
在心理学上,这种现象被称为“罗密欧与朱丽叶效应”。
《罗密欧与朱丽叶》是莎士比亚的一部戏剧。
故事发生在十四世纪意大利的两个积怨很深、相互争斗的家族之间。
两个家族的独生子和独生女罗密欧与朱丽叶相恋了,他们的爱情受到多方阻挠,但两个年轻人决心冲破重重障碍,让忠贞的爱情轰轰烈烈的燃烧。
双方的家人越是反对,两个人的心贴的越紧,爱得越热烈,直到最终双双殉情。
为什么人会在外界阻力下产生这种效应?表层的心理原因是:人都有一种自主的需要,都希望自己能够自主,而不愿被人控制,尤其是在情感上。
一旦被人强加某种选择时,就会感到主权受到了威胁,从而产生一种心理抗拒,更加逆反的排斥自己被迫选择的事物,同时感到更加喜欢自己被迫失去的事物。
可是,因外力作用而产生逆反,这个逆反的力量等于是从产生起就是被外力所操纵的,这样的自主是真正的自主吗?由此看来,自主只是表层的原因。
更深层的心理原因是:当彼此相爱的两个人遇到障碍、不得不分手时,人会产生一种“不协和感”,一种不快感。
就象一个人的身体处于一个很不舒服的姿势时,亟需改变姿势。
当人处于心理上的不快感时,要消除这种“不协和感”的心理效应就会开始起作用。
由于人的心理无法改变外界障碍的现状,于是就加深感情以逾越障碍。
此外,人们还会产生错觉,把战胜困难的力量误认为是爱情的力量,把逾越障碍的成就感转换为恋爱的感情。
很多为了躲避家人的反对而私奔的情侣,在别人眼中他们演绎的是“轰轰烈烈的爱情”,但出人意料的是,这样成就的婚姻很多最终都走向了离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趣味心理学结课论文之罗密欧与朱丽叶效应不知不觉,为时一学期的选修课程《趣味心理学》即将结课,我尝试梳理记忆,想把课堂上的内容做一个回顾,将自己觉得新奇而有用的知识总结一下、深入一下。
可以是知识,也可以是感想,以此自强。
《趣味心理学》,一共九章,其大纲如下:1.什么是心理学?2.关于社会心理学!3.关于人格心理学!4.关于恋爱心理学!5.关于认知心理学!6.关于色彩心理学!7.神奇的催眠术!8.怪诞心理学!9.心理学与生活!所谓趣味心理学,顾名思义就是通俗易懂,幽默风趣,绝不枯燥;了解自我,了解他人,了解社会的一门学问。
心理学历史很长,长到约三千年前。
涉及到的人物很多,也都是名人---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等。
而趣味心理学则是其中一个很小的分支。
课堂上涉及到了很多个趣味心理学现象:1、罗密欧与朱丽叶效应。
2、从众现象3、晕轮效应4、鲇鱼效应5、马太效应6、期望效应(皮格马利翁效应、罗森塔尔效应)7、安慰剂效应8、首因效应与近因效应9、霍桑效应其中我想就罗密欧与朱丽叶效应,讲讲我的理解。
所谓罗密欧与朱丽叶效应又叫禁果效应,出自于莎士比亚的经典名剧“罗密欧与朱丽叶”是心理学的一种人际交往效应。
指有好感的异性间,受到的外界干涉越多,他们的感情就会越深。
莎翁的名著《罗密欧与朱丽叶》的故事几乎人尽皆知:罗密欧与朱丽叶相爱,但由于双方世仇,他们的爱情遭到了极力阻碍。
但压迫并没有使他们分手,反而使他们爱得更深,直到殉情。
心理学把这种爱情中的人儿“越是艰险越向前”的现象称为“罗密欧与朱丽叶效应”,即,当出现干扰恋爱双方爱情关系的外在力量时,恋爱双方的情感反而会加强,恋爱关系也因此更加牢固。
这是有关爱情的一种“怪”现象。
认知失调理论很好地解释了这个颇具罗曼蒂克色彩的效应。
当人们被迫做出某种选择时,人们对这种选择会产生高度的心理抗拒,而这种心态会促使人们做出相反的选择,并实际上增加对自己所选择对象的喜欢。
因此,人们在选择恋爱对象时,由于人们对父母反对等恋爱阻力的心理抗拒作用,反而会使双方的感情更牢固。
当这种恋爱阻力不存在时,双方却有可能分开。
经历过重重阻力和生死考验的爱情,不一定能抵得住平凡生活的冲击。
当爱情的阻力消失时,也许曾经苦恋的两个人反而失去了相爱的力量。
《罗米欧与朱丽叶》在现实生活中,也常常见到这种现象:父母的干涉非但不能减弱恋人们之间的爱情,反而使之增强。
父母的干涉越多、反对越强烈,恋人们相爱就越深,这种现象被心理学家称为“罗米欧与朱丽叶效应”。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这是因为人们都有一种自主的需要,都希望自己能够独立自主,而不愿自己是被人控制的傀儡。
一旦别人越俎代庖,替自己做出选择,并将这种选择强加于自己时,就会感到主权受到了威胁,从而产生一种心理抗拒:排斥自己被迫选择的事物,同时更加喜欢自己被迫失去的事物。
正是这种心理机制导致了罗米欧与朱丽叶的爱情故事一代代地不断上演。
心理学家的研究还发现,越是难以得到的东西,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越高,价值越大,对人们越有吸引力;轻易得到的东西或者已经得到的东西,其价值往往会被人所忽视。
因此,当外在压力要求人们放弃选择自己的恋人时,由于心理抗拒的作用,人们反而更转向自己选择的恋人,并增加对恋人的喜欢程度。
中国民间过去流行这样一种说法“妻不如妾,妾不如偷,偷着不如偷不着”,也就是说的这种心态。
另外,心理学家鲁宾发现;男女对对象的爱情得分是一样的,但女性对自己对象喜欢的程度,比男性对自己的对象喜欢的程度要略高。
男女对同性朋友的喜欢程度是一致;而女性比男性更爱自己的同性朋友。
这就是我们经常看见女孩子们可以一起牵手走路,甚至喜欢挤在一张床上睡觉,说悄悄话,却很少看见男生会这样的缘故。
然而,是什么心理让这些被“棒打的鸳鸯”关系更紧密呢?心理学上的解释之一是,从选择自由与对所选择对象的喜爱程度之间的关系来说的。
让我们先看一个实验,美国社会心理学家布莱姆在一个实验中,让一名被试面临A 与B 两个选择,在低压力条件下,另一个人告诉他“我们选择的是A”,在高压力条件下另一个人告诉他,“我认为我们两个人都应该选择A”。
结果,低压力条件下被试实际选择A 的比例为70%,而在高压力条件下,只有40% 的被试选择A。
可见一种选择,如果选择是自愿的,人们会倾向于增加对所选择对象的喜欢程度,而当选择是被强迫的时候,便会降低对选择对象的好感。
因此,当恋爱双方被强迫作出某种选择时,会产生高度的心理抗拒,这种心态会促使他们作出相反的选择,甚至会增加对自己所选择的事物的喜欢程度。
生活中我们常能听到这样的事例:某对恋爱的青年,尽管遭到父母的竭力反对、亲友的百般阻挠,两人非但不中止恋爱关系,反而更亲密,更大胆,有的甚至以自杀来对抗。
另一种解释,是从维持认知平衡的角度来说的。
一般情况下,人们对自己行为的解释,都是从内外两方面去寻找理由,当外在理由消失后,人们就会从内部去寻找依托。
反之亦然。
恋爱双方渴望接近对方等行为原因,可以解释为,由于双方内在的情感因素和外在亲人朋友的支持。
当亲人采取简单否定的态度时,便削弱了恋爱的外在理由,这导致恋爱者的认知出现了不平衡,于是,他们只好把内在的情感因素升级,以解释自己恋爱对方的行为,使自己的认知重新处于平衡状态。
这便是中学生在异性交往中,易把友情当恋情的重要原因之一。
因为好奇心和个性的互补,在异性交往中,交往双方更容易获得满足感。
但许多老师、父母对中学生的异性交往都疑神疑鬼,甚至明确反对,这就使交往者把满足感解释为双方的依恋,从而误认为自己已经坠入爱河。
几乎无人不知的爱情悲剧,在每个民族都流传着,因为社会发展过程中,人权总是逐步受到尊重的,恋爱婚姻的自由在每个民族历史上,都有一段身不由己的阶段,也就是造就悲剧的阶段。
在中国,无人不知《梁山伯与祝英台》;在西方莎士比亚的《罗密欧与朱丽叶》更是深入人心。
一直到现在,还偶尔听到某某男女因为父母坚决反对,殉情自杀;或者男女因反抗父母未果而私奔。
私奔后的结果也不是全部都很好,好多是私奔后发现对方并不像原先想象的那样好,因为已经和家人决绝了,只好凑付着过,最后因为种种原因甚至导致个别人绝望自杀。
是什么原因导致这种种悲剧的发生呢?罗密欧与朱丽叶是因为两家是世仇,家人坚决反对,他们的感情却在家人的百般阻挠下相爱更深,最终双双殉情;梁山伯与祝英台一开始只是不知情的兄弟关系,梁山伯根本没有娶祝英台的想法--因为是“弟弟”,但是,得知祝英台对自己一往情深又绝对不能修成正果,于是越是得不到的东西,越是觉得不能失去,越是觉得绝对得不到的东西,越是牺牲生命也在所不惜。
心理学家发现,越是得不到的东西,人们就越是觉得珍贵。
于是想办法提高人们的期望值和得到的难度,是促使人们拥有某种东西的简单办法。
在生活中,这种现象比比皆是,对此好多的为人父母者头疼不已。
眼看着孩子处了一个对象,怎么看怎么不像好人,口碑也很差,可是孩子偏偏喜欢,这时候父母往往出面干涉,结果往往适得其反,越是干涉越是相爱,处理好了孩子会留下一辈子对初恋的残酷记忆,忘却一段可能是悲剧的恋情;处理不好就像前边说的,引发真正的悲剧。
并不是说罗密欧不好,最起码朱丽叶在受到百般阻挠的热恋中,无暇顾及罗密欧的缺点;反之亦然。
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在中国,几乎每个省市全部建起了和西方各个发达国家致冷机企业联营的中国电冰箱制造厂,那个时候只要打开电视,就能看到什么“*--阿里斯顿”“*--利渤海尔”“--飞利浦”等等,品牌众多的冰箱一拥而上,终于导致价格跳水,各个冰箱厂家为了占领市场,纷纷提高产能,降低价格,大打价格战。
这种情况直接导致了“羊群效应”和“多米诺骨牌效应”,消费者因为价格多变,广告铺天盖地,无所适从。
这时候,有一家最精明的厂家,做了一件最精明的事情--砸冰箱以表示质量第一的决心;然后,就是保持坚挺的价格,以保证品牌的规格;第三,控制产量让市场“饥渴”,这个厂家想必都知道,就是海尔集团。
那个时候,我家买的琴岛-利渤海尔冰箱就是托人才买到的。
这就造成了一个“罗密欧与朱丽叶效应”,由于不突击产量,不降低价格,海尔的质量没有受到价格、成本大战的影响,也没有突击产量,使海尔在很短的时间内顺利实现了对中国电冰箱行业的绝对占领,形成了中国电冰箱业一枝独秀的局面。
加上后来海尔推行新的管理理念,使海尔步入了健康稳健的国际化企业集团发展之路。
有些广告就很会把握这一点,尤其是日本汽车业。
大家可能还记得天籁进入中国以前,铺天盖地全是对这款汽车的溢美之词,让好多人持币等车。
等了好几个月终于盼到了隆重的下线仪式,然后就是对市场实施饥饿制约,就是限量生产,在汽车降价的时候,高抬价格追加提车费,更加吊足了购车者的胃口。
这时候你还会在乎它的性能价格比吗?于是日产大赚了一把。
由此可见,在生活、工作中,要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不要为了“吃不到的葡萄”“摔伤”了自己。
“吃不到的葡萄”不一定是酸的,但是也不一定是甜的!面对“罗密欧与朱丽叶”效应,恋爱男女和他们的家人都应该从中得到启示。
对于青年男女来说,自由恋爱固然是值得称道的,但父母的反对肯定也有一定的道理,不妨理性地与父母亲交流一下看法,而不是把恋爱建立在“逆反”、“抗拒”、“维护自尊”、“满足好奇”上,恋爱更重要的是建立在共同的基础之上。
家长在说服教育时,一定要注意方法,不要强行禁止,采取“高压政策”,而要循循善诱,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因势利导,切忌动辄不分青红皂白地批评、训斥、打骂甚至当着众人的面羞辱他们,这极容易产生“罗密欧与朱丽叶”效应,使事情向相反的方向发展。
人们相信对自己的行为拥有控制权,天生不喜欢自己的自由受到限制。
当自由受到限制时,人们会有一种不舒服的感觉,而采取对抗的方式从事被限制的行为,可以保持自己的自由,除去不舒服感。
父母强迫子女与恋人分手,子女往往会产生高度的心理抗拒,做出相反的选择,不但不放弃自己所选择的恋人,还增加对自己所选择恋人的喜欢程度。
尤其对正处于热恋期的恋人来说,还沉浸在爱的激动、幸福和甜蜜中,对身边一切更是不管不顾。
父母越想棒打鸳鸯,结果却越搅越热。
敏感的父母偶然发现还在上中学的孩子与异性同学互递纸条,先是大惊失色,不容分说扣上“早恋”的帽子,然后采取一切粗暴手段试图扼杀:恶语批评侮辱、勒令断绝来往、专程接送上下学、全面监视举动……父母的良好愿望不但没有如愿以偿,倒是适得其反,硬生生把原本只是互相爱慕的孩子逼得成双配对离家私奔。
人性本身就如此,在外力强制条件下很容易引起对立情绪,很可能出现反抗作用。
人更愿意进行自由选择,越是限制、禁忌的东西,越显得神秘、有趣、充满诱惑,越能激发人的叛逆心和反抗性,也越发地想尝试一下。
一旦电影、书籍、文章被列为禁片、禁书、禁文,就是众人趋之若鹜、洛阳纸贵之时。
“罗密欧与朱丽叶效应”告诉我们,父母不尊重孩子的选择,横加干涉,容易造成父母与孩子之间情绪的对立,从而强化孩子行为愈加走向父母良好愿望的反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