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告《理解媒介:人的延伸》读书笔记..docx
(完整word版)麦克卢汉《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docx
(完整word版)麦克卢汉《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docx麦克卢汉《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正如尼采所言,既然理解能阻止行动,那么借助弄懂媒介——媒介使我们延伸,挑起我们里里外外的战争——我们就可以节制这场冲突的激烈程度。
”——继弗洛伊德和爱因斯坦之后最伟大的思想家马歇尔(赫伯特)麦克卢汉一、主要摘要:“艺术家的头脑在大家都认可的文化中对现实扭曲的暴露总是最敏感和机智。
”“媒介的魔力在人们接触媒介的瞬间就会产生,正如旋律的魔力在旋律的头几节就会拖放出来一样。
” “任何媒介的“内容”都是另外一种媒介。
”“任何一种媒介(即人的任何延伸)对于个人和社会的任何影响,都是由于新的尺度产生的;我们的任何一种延伸都要在我们的事物中引进一种新的尺度。
”“严肃的艺术家是仅有的能够在遭遇新技术时不受到伤害的人,因为这样的人是认识感觉变化方面的专家。
”“印刷术以来的绝大多数技术和娱乐都是热的、分割的、排斥的。
但是到了电视时代,我们看见向冷价值的回归,向广泛、深度卷入和参与的回归。
”“媒介是人体的延伸,任何一种新技术或新媒介的出现,都是人的一种新的器官的延伸。
报纸是视觉的延伸,广播是听觉的延伸,电视是视觉和听觉的延伸,互联网是人的中枢神经和其他感官的延伸,手机作为一种新媒体我认为可以说是人的综合器官的延伸,因为手机综合了几乎所有大众媒介的功能,集视听读写于一体。
”“印刷术的同一性、连续性和线条原则,压倒了封建的、口耳相传文化的社会的纷繁复杂性。
” “因为每一种媒介同时又是一件强大的武器,它可以用来打垮别的媒介,也可以用来打垮别的群体。
”“古往今来的玩世不恭者,男人最痴情的,是反应他们自己形象的女人。
”“媒介即讯息’的意思是,一种全新的环境创造出来了。
这一新环境的‘内容’,是工业时代陈旧的机械化环境。
这一新环境对旧环境进行彻底的加工。
”“有一个例子是贝都因人骑着骆驼听半导体收音机的现象。
灌水般滚滚而来的观念使土著人面临灭顶之灾,没有任何的东西侵犯他们做好准备去对付汹涌而来的各种观念。
麦克卢汉《媒介——论人的延伸》读后感
Marshall McLuhan's "The Medium is the Massage" takes you on a wild ride through the impact of media on human society and culture. With his idea of media as extensions of ourselves, he challenges us to think about how technology shapes our lives. This book will make you rethink your relationship with media and encourage you to question how it influences your thoughts, behaviors, and perceptions. Get ready to dive into a thought-provoking journey that will leave you seeing media in a whole new light!马歇尔·麦克卢汉的"媒介就是弥撒"通过媒体对人类社会和文化的影响,带你走上狂野之路。
他提出媒体是我们自我的延伸,他要求我们思考技术如何塑造我们的生活。
这本书将让你重新思考你与媒体的关系,并鼓励你质疑它如何影响你的思想,行为和观念。
准备潜入一个令人深思的旅程让你在全新的光芒下看到媒体!McLuhan's argument is like a mind-bending rollercoaster ride through the wild world of media and human existence. He doesn't just see media as boring old tools – nope, he sees them as vital parts of who we are! According to McLuhan, our gadgets and gizmos are not just separate things, they're actually tangled up in our very being. It's like our identities are made up of Snapchat filters and Instagram likes! This totallyflips our understanding of technology upside down and makes us rethink how it shapes who we are and what we experience.It's like McLuhan is a tech wizard leading us on a crazy adventure through the land of media and identity. Hold on tight, because this ride is wild!麦克卢汉的论调就像一个心灵的摇篮车骑车穿越了媒体和人类存在的野生世界。
《理解媒介:人的延伸》读书笔记-新版.docx
《理解媒介:人的延伸》读书笔记九月初的某天上午,老师把传播学这门课程本学期的学习任务大概的布置了,其中一项就是读一本她推荐的一系列传播学著作之一并写一篇读书笔记。
恰巧当天中午我去了图书馆,便顺带找了找推荐书目,记得当时一共找到了五本,在思量了一番老师介绍书目时所说到一些作者生平、研究方向、学术圈声誉以及她个人的看法后,我挑出了这本《理解媒介》。
所谓不自知无畏,正是如此,我选了一本老师称之最难的,想看看有多难。
也就这样,我进入到了麦氏天马行空的思绪天地,开启了此次盲人摸象之旅。
翻开封页,我没有先看目录,直接跳到几位中译者的版序,有何道宽的,有特伦斯-戈登的,但其中让我印象最深刻的不是里面提到的地球村、媒介即讯息等一系列媒介理论如何如何超前,如何如何对传播学、对社会有深远影响,而是何道宽说的这么一句话:“奇人怪杰,为人憎恨、为人不解,古今中外皆然。
”我当时不禁十分好奇,他究竟是个什么样的一个奇才,究竟捣鼓出了什么样的想法让世人显示如此姿态。
于是,我就深吸一口气,仔细的从序目开始研读起来。
何为仔细研读,即为一字一词一句的搞清楚。
但事实哪里搞清楚了,单看一字一次一句,就这本而言,感觉就是“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这个道理直到传播学课上老师讲到麦克卢汉是提及正确的阅读方法时我才顿悟。
难怪,难怪一直有一种读天书的感觉。
在顿悟之前读这本书就是煎熬,讲真是这样的,那一段时间每天都在读它,但结果却是昨天看的今天忘,今天看的明天忘,现在看来,当时是完全没有找到麦氏的行文思路以及他的逻辑路线,他不像一般的作者,一部著作提出一个观点,就这一个观点进行前后的推理论证。
麦不是的,他在这本书中提出了多个观点,麦克卢汉还不能正儿八经地给人解释他的理论,这是可气的,但是最可气的是,他的观点来源完全是由他个人作为一名文学家写作时那种天马行空的想象和多层面跳跃式的思维推理出并用高度抽象的哲学式语言阐述,所以,坦白说,虽然前期读这本书每天都有不少问题,但是现在返回去看就觉得那些问题都没有什么价值,问得非常无厘头,比如对某个词的理解,比如,莎士比亚的某句话在这里表达什么意思。
《理解媒介》-读麦克卢汉《理解媒介》有感Word版
读麦克卢汉《理解媒介》有感1964年,麦克卢汉所著传播学巨作《理解媒介》横空出世,一经出版,即获得如潮好评,其中许多名句至今仍广为流传:“媒介是人的延伸”,“媒介既是讯息”“电子媒介是中枢神经系统的延伸”……麦克卢汉的学术生涯并非一帆风顺,《机器新娘》和《理解媒介》的出版使其声名大作,也带来了无数的争议。
他声誉沉载,一生颇富戏剧性--在世时毁誉之声别若天壤,直至上世纪末思想才被认同,而网络时代的今天,麦克卢汉的预言已然成为现实,他的思想振聋发聩,他的洞见为当代所推崇,同时代人均不能望其项背。
联系实际,我对《理解媒介》《机器新娘》中,麦克卢汉的思想有如下的理解:1.环球村。
在信息化时代,全球性的交流日趋紧密,经济趋于统一,不断整合,时间空间的差别逐渐削弱,地球由过去以地区为界以国为界转向结为一体。
在信息化时代,讯息传播的迅速和无国界使各国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突飞猛进,实现贸易、文化、科技的高度自由化,通讯领域的进步使全世界的人们空前的接近,全球化成为不可阻挡的趋势。
在全球3.0时代,跨国公司取代国家成为交流主体,国家发展由早期的武力扩张变为以智慧和人才为核心的竞争与合作。
21世纪初期的全球化过程正是“环球村”概念的真实写照。
2.“媒介即是讯息,因为对人的组合与行动的尺度和形态,媒介正是发挥着塑造和控制的作用。
”这一观点是随着电视称为主流媒体之后提出来的观点,对麦克卢汉来说,媒介对信息,知识,内容具有强烈的反作用,媒介因为人的需求而产生而改变,而人也因为媒介的形态而产生新的尺度,因此改变着整个社会形态。
用“讯息”一词将其中的联系结合到一起。
它重塑着社会形态,因此,控制媒介的人即可控制社会,是尺度和标准的把关人,即控制媒介就体现着权力,给每个时代创造出了新的环境,使人们在新的信息传递模式下形成新的习惯,新的社会结构,对应着新的信息识别系统,新的符号,即也代表着新的讯息。
3.热媒介和冷媒介。
在书中,麦克卢汉的定义是热媒介是指传递的信息比较清晰明确,接受者不需要动员更多的感官和联想活动就能够理解的。
读《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有感
读《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有感在二十世纪六十年代,远在人们还没有学会发推特,不会facebook直播,也不会向维基解密发送机密文件之前,有一个人,就变化中的媒体局面提出了一个严肃声明,他叫做马歇尔·麦克卢汉。
你也许听说过他被引用最多的名言:“媒介即是讯息”(Media is message)。
麦克卢汉关于媒介的理论在60年代是一个突破性的理论,如果你现在在当今这时读到这些文字,你会觉得它们宛如预言。
麦克卢汉写的是大众传媒在我们生活中的影响,但是他所说的并不是内容——信息本身,他说的是形式——将内容呈现出来的技术。
麦克卢汉并不是在说内容不重要,他说的是当我们过于关注内容时,我们就会忽略形式塑造经验的力量,所以,如果你不理解媒介,那么你就无法完全了解信息。
不妨思考一下,很久以前书是手写的,但是有人发明了印刷术,使得大众传媒变成了现实,形式改变了我们集体经验,它使我们了解了身份——我们是如何想象自己的。
电子媒介也是一样,电视、电话、电报,它们重新定义了时间和空间,并使我们的经验突破界限,然后出现了万维网——互联网,它改变了我们在这个世界的生活方式,媒介并不是某种中立的东西,它会对人们有所影响,当人们过于关注内容时,往往会忽略媒介本身的属性和带有一定的倾向性。
技术对社会带来的影响是不可辩驳的,至关重要的是我们没理解甚至忽视了当新技术产生时其本身的倾向性。
麦克卢汉告诉我们,我们不仅要去看杯子里装了什么,也要看这个杯子本身包含了什么。
就像同样的内容,可以用电影表达,可以用小说表达,可以用口口相传的方式表达,但我们获得的信息会一样吗,我们从中感知到的认知到的东西会一样吗?当你通过不同的媒介来阅读同一个“内容”的时候,诸如你用微博和新闻联播来阅读新闻的时候,当你要去理解“内容”是就不得不通过另一种媒介,新闻的下级媒介是纸媒,它播报的方式和其行文的形式继承于纸媒的特性——严肃性;微博的下级媒介是话语言论,这使得其更接近于人际传播,使得提升其社会公信力,这就是为什么大家那么喜欢微博上的谣言。
《理解媒介 论人的延伸》读后感2000字
《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读后感2000字导读:读书笔记《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读后感2000字,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读后感2000字:1964年,马歇尔·麦克卢汉出版了《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
那个时候传播学的领域虽说不是一片空白,但也算得上是一片荒芜,麦克卢汉本身也还是个名不见经传的小人物。
但在这本书里,他首创了“媒介”一词,在书中信手拈来一个又一个精妙的预言和结论。
这本书以艰涩难懂闻名,书中处处充满了类比和比喻,却对自己超前的观点不多加解释。
就连麦克卢汉本身也说:“我只探索,不作解释。
”但就是这样一本书,让全世界都掀起了“麦克卢汉热”。
书中提到的“地球村”、“全球化”早已成为了现实,“媒介即是讯息”的观点也被广为接受,就连尼尔波兹曼在《娱乐至死》中反复论证强调的“媒介决定信息的传递”也只不过是麦克卢汉书中一个小小的观点罢了。
在这里我想主要谈谈这本书的第一部分,即理论部分。
麦克卢汉在这个领域的贡献是广阔而深远的。
在这本书中,他强调得最多的就是“媒介即是讯息”。
他对媒介的理解显然要比一般人深远得多。
刨去一般人能想得到的电影、电视、广播、报刊等,麦克卢汉指出:服装、住宅等也都是媒介。
万事万物都是媒介,万事万物无一不传递信息。
但同时,媒介的内容又是另一种媒介:电视的内容是电影,报纸的内容是文字,文字的内容是语言......他在书中这么提到:“没有一种媒介具有孤立的意义和存在,任何一种媒介只有在与其他媒介的相互作用中才能实现自己的意义和存在。
”针对媒介对大众社会的影响,一般人很容易会想到,媒介会影响社会,社会也会反过来影响媒介。
学了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的我们很容易采取一种辩证的观点看问题——无论什么,大抵都是互相影响的。
然而不论是尼尔波兹曼还是麦克卢汉,似乎都是“技术决定论”的忠实拥护者。
他们提到,媒介会改变整个社会思考的方式,新媒介的产生,将决定内容。
读《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有感
读《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有感《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是一本关于媒介学的经典著作,由加拿大学者马歇尔·麦克卢汉编写,于1964年出版。
本书以哲学的视角,考察了人类使用各种媒介技术对自身的影响及其社会文化意义,对于我们理解媒介与社会变迁之间的关系有着重要的启示和指导意义。
书中通过对语言、写字、印刷、电报、广播、电视和计算机等媒介的历史演进和使用方式的解析,揭示了各个媒介传播信息的特点和潜在作用。
作者明确指出,每一个媒介都是一种扩大人的感觉、思考和行动方式的工具,使人们能够更高效地交流、创造和表达自己,从而对整个社会产生深刻的影响。
其中,对于电视和计算机这两个新型媒介的论述尤为引人注目。
作者认为,电视和计算机的普及意味着人与媒介之间的关系更加密切,媒介在这种情况下已经成为人类社会组织和意识形态的基础,极大地改变了我们的思维方式和社会结构。
电视的大规模普及使我们更加依赖视听信息,增加了对视觉效果和情感感染的关注,同时也加深了我们对于所看到的现实的任意性和表面性的误解。
而计算机则把数字世界和现实社会完全连接起来,极大促进了信息的存储、处理、传递和利用,也进一步推动了知识经济的发展和人类智能的提高。
通过在不同媒介之间进行对比和分析,作者还提出了很多有益的思考问题,例如媒介对于身份、文化和社会认同的影响、新媒介的崛起与旧有媒介的衰退、媒介围绕着特定利益和意识形态如何操纵公众舆论等等。
而这些问题不仅仅是学术讨论的话题,更涉及到我们对于社会发展趋势的认知和对于各种媒介技术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的使用应当如何选择和应对。
阅读《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之后,我对于媒介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和影响有了更全面的认识。
我们需要意识到媒介作为人类社会文化和思维的重要组成部分,已经影响到了我们的日常生活、价值观和思考方式。
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需要更加理性和审慎地对待各种媒介的信息,保持与世界的沟通和联系,同时也不失去对于个人独立性和思维深度的追求。
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摘抄
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摘抄
媒介论人是指通过不同的媒介(如文字、音频、视频等)来传播信息、表达意见和交流思想的个体或群体。
以下是对媒介论人的延伸理解的摘抄:
1. 媒介论人是信息时代的旗手:在当今互联网时代,媒介论人扮演着传播信息的重要角色,他们通过各种媒介手段将知识和观点传递给公众,引导和影响着社会舆论的发展方向。
2. 媒介论人是意识形态的传播者:媒介论人在表达自己的思想与观点的同时,也传递着特定的价值观和意识形态。
他们不仅仅是中立的信息传递者,更是主动参与社会议题的倡导者和解释者。
3. 媒介论人是公共领域的参与者:通过媒介的延伸,媒介论人将自己的声音和思想带入了公共领域,成为社会讨论和决策的一部分。
他们可以通过互动、争论和合作,与公众共同打造出一个更加开放、多元和包容的社会空间。
4. 媒介论人是信息创造者和筛选者:媒介论人通过创造原创内容或选择媒体载体上的内容,为公众提供了大量的信息资源。
他们有责任对信息进行筛选和辨别,提供准确、可靠和有价值的内容,以满足大众的需求和期望。
5. 媒介论人是社会变革和进步的推动者:通过倡导变革、揭露社会问题、推动公共议程等方式,媒介论人可以引起公众的关注和共鸣,促使社会的变革和进步。
他们的声音和行动可以激
发更多人的参与和行动,推动社会向更加公正、平等和繁荣的方向发展。
总的来说,媒介论人不仅仅是信息传递者,他们是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
他们通过媒介的延伸,将自己的思想和观点传递给公众,参与公共领域的讨论和决策,推动社会变革和进步。
他们的行动和影响力可以塑造社会的发展方向,影响个体的思想和行为。
《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读后感(新篇)
《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读后感《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读后感新千年,麦克卢汉大举进入中国大陆,影响逐渐越出传播学领域,虽然是辅修新闻学的双学位,但是在自己政治学本专业的课堂上,老师也不止一次提起过麦克卢汉这个名字,我想这大约跟这跟文化研究的兴起有关吧,在上次写了关于麦克卢汉对媒介认识的作业之后,一时兴起,在校图书馆借了商务印书馆2000年何道宽所译的《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
粗读一遍之后写下一点读后感,读这本书做笔记的话,只能做成语录形式的。
他提供了太多超越我视野和思考范围的东西,震惊之余还是震惊。
在传播学领域,有一位传播学巨匠即马歇尔.麦克卢汉他生于加拿大。
身为英语文学教授的他首创了一个如今习以为常的属于——媒介。
1964年,他的成名作《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出版,该书的出现引起了全世界的麦克卢汉热。
只有几个月,该书就获得《圣经》般的崇高地位,而作者也因此成为时代的先知。
很多人宣告他是“继牛顿、达尔文、弗洛伊德、爱因斯坦和巴甫洛夫之后的最重要的思想家”,是“电子时代的代言人,革命思想的先知”。
很多杂志如《国家》、《读者指南》、《新闻周刊》等都将麦克卢汉列为风云人物。
一时间,“麦克卢汉热”风靡美国,他的着作也成为畅销书。
在欧洲语言里居然出现了几个以他命名的词汇:“麦克卢汉学”。
这只是第一次世界范围的麦克卢汉热,时间不长,但范围广、势头猛、评着多。
1980年,这位媒介先知与世长辞,但他的预言,他潜心研究的传播、电脑等电子技术的社会影响和心理影响却成了如今新技术媒介的全新思想。
他成了技术革命的教师爷、传教士。
《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是麦克卢汉的成名作。
该书首次提出了一些我们当作训诫的警句,如“地球村”、“信息时代”等。
读麦克卢汉《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之启发
4 《理 解 媒介》 在 网络 新媒体 时代 里 的新体现 首先 ,网络 时代 的 “地 球村 ” 和麦 氏所提 到 的 “地球村 ”不 尽 相 同 。《理解 媒 介》 中 的地 球村 理论 建 立 在技 术 的 基础 上 ,由于技 术 的发展 ,交 通工 具的进 步大 大缩 短 了距 离 ,通讯 技 术 的进 步 又使 人跨 越空 间 ,地 球 就犹 如一个 小村 落 ,村落 里 的人 在 任何 时 间任 何 地点 都可 以方 便快 捷 的与其 他人 交 往 。然 而 ,进 入 网络 时 代 , “地 球村 ” 依 旧是建 立在 技术 的基础 之 上 ,但是 这里 的地球 村却 联 系 的 更加 紧 密 ,犹如 一 张针脚 细密 的大 网,没有 中心 点 ,站在 每 个点 上 都可 以延 伸 到任何 方 向。 其次 ,网络 新媒 体作 为媒 介本 身 的 巨大作 用 也不 容 忽视 ,如手 机 已成为人 们必 不 可少 的物 品 ,它 不仅 仅是 通 讯 工具 ,它 还 是人 们 休 闲娱乐 的工 具 ,甚 至 是 工作 工 具 ,最 常 用 的 QQ、微 信 、微 博 等 社交 软件 更是人 们 日常生 活工 作不 可 缺少 的部 分 。很 多人 每 天一 睁 眼就 是拿起 手机 刷微 博 ,看 微信 ,QQ,走路 、坐车 、上课 上 班都 不 忘玩 手机 ,这就 是 被 手 机绑架状 态 ,然 而大家 都是 心甘情 愿被 绑的 , 这就充 分说明了手机这一媒介真正改变 了人的行为和思想 。网络新媒介 方便人们 生活 的同时也带来负 面影响 ,其 日渐丰富的功能吸引 了人们 太 多注意力 ,花 费了人们太多 时间和精力 ,这绝对是不提倡 的。因此 ,我 们要正是 网络新媒介 的出现和发展 ,肯定它的巨大作用 的 同时不能过度 依赖 ,要看到 网络新媒体不 断更新迭变的趋势 ,适度用之 。
(完整word版)麦克卢汉《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
麦克卢汉《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正如尼采所言,既然理解能阻止行动,那么借助弄懂媒介——媒介使我们延伸,挑起我们里里外外的战争——我们就可以节制这场冲突的激烈程度。
”——继弗洛伊德和爱因斯坦之后最伟大的思想家马歇尔(赫伯特)麦克卢汉一、主要摘要:“艺术家的头脑在大家都认可的文化中对现实扭曲的暴露总是最敏感和机智。
”“媒介的魔力在人们接触媒介的瞬间就会产生,正如旋律的魔力在旋律的头几节就会拖放出来一样。
” “任何媒介的“内容”都是另外一种媒介。
”“任何一种媒介(即人的任何延伸)对于个人和社会的任何影响,都是由于新的尺度产生的;我们的任何一种延伸都要在我们的事物中引进一种新的尺度。
”“严肃的艺术家是仅有的能够在遭遇新技术时不受到伤害的人,因为这样的人是认识感觉变化方面的专家。
”“印刷术以来的绝大多数技术和娱乐都是热的、分割的、排斥的。
但是到了电视时代,我们看见向冷价值的回归,向广泛、深度卷入和参与的回归。
”“媒介是人体的延伸,任何一种新技术或新媒介的出现,都是人的一种新的器官的延伸。
报纸是视觉的延伸,广播是听觉的延伸,电视是视觉和听觉的延伸,互联网是人的中枢神经和其他感官的延伸,手机作为一种新媒体我认为可以说是人的综合器官的延伸,因为手机综合了几乎所有大众媒介的功能,集视听读写于一体。
”“印刷术的同一性、连续性和线条原则,压倒了封建的、口耳相传文化的社会的纷繁复杂性。
” “因为每一种媒介同时又是一件强大的武器,它可以用来打垮别的媒介,也可以用来打垮别的群体。
”“古往今来的玩世不恭者,男人最痴情的,是反应他们自己形象的女人。
”“媒介即讯息’的意思是,一种全新的环境创造出来了。
这一新环境的‘内容’,是工业时代陈旧的机械化环境。
这一新环境对旧环境进行彻底的加工。
”“有一个例子是贝都因人骑着骆驼听半导体收音机的现象。
灌水般滚滚而来的观念使土著人面临灭顶之灾,没有任何的东西侵犯他们做好准备去对付汹涌而来的各种观念。
《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读后感
《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读后感《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读后感新千年,麦克卢汉大举进入中国大陆,影响逐渐越出传播学领域,虽然是辅修新闻学的双学位,但是在自己政治学本专业的课堂上,老师也不止一次提起过麦克卢汉这个名字,我想这大约跟这跟文化研究的兴起有关吧,在上次写了关于麦克卢汉对媒介认识的作业之后,一时兴起,在校图书馆借了商务印书馆201X年何道宽所译的《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
粗读一遍之后写下一点读后感,读这本书做笔记的话,只能做成语录形式的。
他提供了太多超越我视野和思考范围的东西,震惊之余还是震惊。
在传播学领域,有一位传播学巨匠即马歇尔.麦克卢汉他生于加拿大。
身为英语文学教授的他首创了一个如今习以为常的属于媒介。
1964年,他的成名作《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出版,该书的出现引起了全世界的麦克卢汉热。
只有几个月,该书就获得《圣经》般的崇高地位,而作者也因此成为时代的先知。
很多人宣告他是“继牛顿、达尔文、弗洛伊德、爱因斯坦和巴甫洛夫之后的最重要的思想家”,是“电子时代的代言人,革命思想的先知”。
很多杂志如《国家》、《读者指南》、《新闻周刊》等都将麦克卢汉列为风云人物。
一时间,“麦克卢汉热”风靡美国,他的着作也成为畅销书。
在欧洲语言里居然出现了几个以他命名的词汇:“麦克卢汉学”。
这只是第一次世界范围的麦克卢汉热,时间不长,但范围广、势头猛、评着多。
1980年,这位媒介先知与世长辞,但他的预言,他潜心研究的传播、电脑等电子技术的社会影响和心理影响却成了如今新技术媒介的全新思想。
他成了技术革命的教师爷、传教士。
《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是麦克卢汉的成名作。
该书首次提出了一些我们当作训诫的警句,如“地球村”、“信息时代”等。
本书研究的是人的一些主要延伸及心理影响和社会后果,他告诉我们“人的任何一种延伸,无论是皮肤的手的还是脚的延伸,对整个心理的和社会的复合体都产生影响”。
该书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是理论篇,展开论述了四种观点。
《理解媒介人的延伸》读书笔记
《理解媒介:人的延伸》读书笔记九月初的某天上午,老师把传播学这门课程本学期的学习任务大概的布置了,其中一项就是读一本她推荐的一系列传播学著作之一并写一篇读书笔记。
恰巧当天中午我去了图书馆,便顺带找了找推荐书目,记得当时一共找到了五本,在思量了一番老师介绍书目时所说到一些作者生平、研究方向、学术圈声誉以及她个人的看法后,我挑出了这本《理解媒介》。
所谓不自知无畏,正是如此,我选了一本老师称之最难的,想看看有多难。
也就这样,我进入到了麦氏天马行空的思绪天地,开启了此次盲人摸象之旅。
翻开封页,我没有先看目录,直接跳到几位中译者的版序,有何道宽的,有特伦斯-戈登的,但其中让我印象最深刻的不是里面提到的地球村、媒介即讯息等一系列媒介理论如何如何超前,如何如何对传播学、对社会有深远影响,而是何道宽说的这么一句话:“奇人怪杰,为人憎恨、为人不解,古今中外皆然。
”我当时不禁十分好奇,他究竟是个什么样的一个奇才,究竟捣鼓出了什么样的想法让世人显示如此姿态。
于是,我就深吸一口气,仔细的从序目开始研读起来。
何为仔细研读,即为一字一词一句的搞清楚。
但事实哪里搞清楚了,单看一字一次一句,就这本而言,感觉就是“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这个道理直到传播学课上老师讲到麦克卢汉是提及正确的阅读方法时我才顿悟。
难怪,难怪一直有一种读天书的感觉。
在顿悟之前读这本书就是煎熬,讲真是这样的,那一段时间每天都在读它,但结果却是昨天看的今天忘,今天看的明天忘,现在看来,当时是完全没有找到麦氏的行文思路以及他的逻辑路线,他不像一般的作者,一部著作提出一个观点,就这一个观点进行前后的推理论证。
麦不是的,他在这本书中提出了多个观点,麦克卢汉还不能正儿八经地给人解释他的理论,这是可气的,但是最可气的是,他的观点来源完全是由他个人作为一名文学家写作时那种天马行空的想象和多层面跳跃式的思维推理出并用高度抽象的哲学式语言阐述,所以,坦白说,虽然前期读这本书每天都有不少问题,但是现在返回去看就觉得那些问题都没有什么价值,问得非常无厘头,比如对某个词的理解,比如,莎士比亚的某句话在这里表达什么意思。
《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读书笔记
《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读书笔记“媒介即是信息”是这本书最代表性的观点。
初看不能理解,媒介就是媒介,是信息的载体,它怎么是一种信息呢?而当仔细看完麦克卢汉的阐释后,仔细研究他解释的:“任何媒介对个人和社会的任何影响,都是由于新的尺度产生的;我们的任何一种延伸,都要在我们的事务中引进一种新的尺度。
”按我自己的理解,就是一旦一种媒介产生并被广泛使用,那么对于公众来说,就会产生一种新的生活、思考模式,这种变化是潜移默化的,并且与媒介提供的信息无关,只与媒介有关,因此,媒介本身就是一种信息。
这本书还提到,技术也是一种媒介,本质是相通的。
还举到了铁路的例子:“铁路的作用,并不是把运动、运输、轮子或道路引入人类社会,而是加速并扩大人们过去的功能,创造新的城市、新型的工作、新型的闲暇。
”记得在准备“科技使人越来越强大/脆弱”的辩题的时候,因为是正方,在论证科技使人强大时,反复强调科技的工具性:因为科技的本质是工具,所以人依靠工具做的事情越多,人就越强大。
而书中的观点正是质疑技术的工具性,正因为科技的发明和发展,所以它们的对人的组合和行动的尺度和形态发挥着塑造和控制的作用,任何技术都不能给我们自身的价值增加什么是和非的东西。
这也给我新的启发,技术的发展改变了我们的生活方式,让我们的生活更为便捷、力量更加强大,但也只是改变了我们的生活方式,并不是我们自身得到了什么力量。
让我对“媒介即信息”有了更深一步的认识。
随着科技的发展,媒介也在不停地更迭。
最近十几年的新媒体不断变革,从纸媒转向网络媒体,这一媒介的改变势必改变人们原有的生活模式。
而面对这一改变时,正如书上所说:“我们在新鲜的电子世界中的麻木状态,与土著人卷入我们的文字和机械文明时所表现出来的麻木状态,实际上是一样的。
”网络媒体与纸媒相比,带给我们最大的改变,是爆炸性的信息,每天都有数以万计的信息来轰炸你,而当你花更多时间阅读更多内容的同时,思考的时间少了,于是更加懒得思考、人云亦云。
《理解媒介》读后感
《理解媒介》读后感《理解媒介》读后感《理解媒介》这本书是著名的加拿大传播学家马歇尔·麦克卢汉所著,是传播学领域的重要读物。
该书的全名是《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丛书名就可以看出麦克卢汉是将媒介看作是人的一种延伸,将媒介与人联系在一起。
这本书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他的思想的提出,第二部分则是他思想的实例。
他在第一部分主要提出了“媒介即讯息”、“媒介是人的延伸”等思想,其中涉及一些概念比如“冷、热媒介”、“逆转”、“自我截除”、“麻木”、“内爆”等。
他并没有对这些概念一一进行解释,事实上他的写作方式也遭到学术界诟病。
“媒介即讯息”应该是麦克卢汉最著名的言论之一,从字面上也很好理解他的意思是媒介就是一种信息,这种信息对我们人类的影响比媒介所传播的内容所带来的影响大得多。
简单来说就是影响改变我们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的是高铁、飞机、手机、电脑这些媒介,或者说是技术——麦克卢汉将技术等同于媒介。
而高铁、飞机运输什么东西,手机电脑传播什么信息内容相比之下并不重要。
他举了一个电灯的例子。
电灯本身不包含任何信息,它的出现让人们可以在夜晚进行活动,这是它对人们生活方式的影响。
麦克卢汉似乎比较极端的强调了媒介对人的影响,而把传播内容对人的影响几乎忽略,他认为内容不过时刻在原子弹上的编号罢了,他的这种思想实际上忽视了人和社会的作用。
第二个媒介是人的延伸,这是对媒介起源的一种探讨。
麦克卢汉认为,媒介是人的肢体感官的延伸,各种交通工具可以说是腿的延伸;显微镜,望远镜之类的是眼睛的神等等……而如今随电力技术的发展,我们的中枢神经系统也出现了延伸。
(我的说法比较简单,深入探讨的话还涉及到感官比率,冷热媒介等概念。
)这种延伸所伴随的是一种麻木的状态,我们不知道各种媒介技术是我们自身的延伸,从而迷恋他,正如希腊神话中的阿克索斯不知道水中的倒影是他自己才迷恋上,如果知道那是他自己的话,可能就不会发生这种事情了(阿克索斯从未照过镜子,我们也从未认清楚自己)。
读《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
卢汉在为伊尼斯《 传播 的偏 向》 再版作序时 , 开篇称 赞伊 尼 斯写作的“ 马赛克结构 ” , 由好不搭界的 比例失调的句子 和 警语组成 , 他把这种写作归结为“ 并置而不用连接成分的意 合法” , 并指出它对于研究和认知世界的重要性 : 这 是聊天或对话 的 自然形 态 , 而不是 书面 话语 的 自
一
.
向, 即任何题 材的多方面 的相互作 用 。这 种相 互作 用能 够产生 洞见和 发现。观点仅仅 是看 问题 的一种 方式 , 相 反, 洞见却 是 在 相互 作 用 的 复 杂过 程 中突 然 得 到 的顿 悟 。洞 见是与各种 形态生命的一次 接触 。 麦氏是赞 同这 一写作方式 的 , 因为 《 理解媒 介》 的第 二部分 应用篇 2 6 个 章节没有 内在 的逻辑 顺序 和时 间吮
有了新 的见解 , 他 的“ 媒介 技术决定论 ” 即独 特的把 大众 媒介发展 的历史 看作 是 整个 文 明 的发 源点 。与前 辈 伊
尼斯不同的是, 伊尼斯更多的倾注于研究传播与社会组
织的关 系 , 那 么麦克卢汉 则更 强调 媒介对 人类 感觉 中枢
的影 响。
在写作方法上 , 麦克卢汉也深受伊尼斯的影响。麦 克
之间产生联 系或发生关系 的东 西都可 以称作 媒介 。 三.《 理解媒 介》 行文 特点 ( 一) 文风 奇诡 , 语 言晦涩难懂 麦克 卢汉 曾 教授 英语 文学 , 可 谓 文学 科班 出身 , 因 而《 理解媒 介》 这 本书 中我们 可 以看 到麦 克卢 汉华 丽 的
页面下方 的注释 。 ” 在伊 尼斯 的思 想基 础上 , 麦 克卢 汉
摘
要: 马歇 尔 ・ 麦 克卢汉 的《 理 解媒介》 是传世 经典 , 迄 今 已出 了三个 英文版 、 三个 中文版 , 笔者 所读
读《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有感
读《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有感在二十世纪六十年代,远在人们还没有学会发推特,不会facebook直播,也不会向维基解密发送机密文件之前,有一个人,就变化中的媒体局面提出了一个严肃声明,他叫做马歇尔·麦克卢汉。
你也许听说过他被引用最多的名言:“媒介即是讯息”(Media is message)。
麦克卢汉关于媒介的理论在60年代是一个突破性的理论,如果你现在在当今这时读到这些文字,你会觉得它们宛如预言。
麦克卢汉写的是大众传媒在我们生活中的影响,但是他所说的并不是内容——信息本身,他说的是形式——将内容呈现出来的技术。
麦克卢汉并不是在说内容不重要,他说的是当我们过于关注内容时,我们就会忽略形式塑造经验的力量,所以,如果你不理解媒介,那么你就无法完全了解信息。
不妨思考一下,很久以前书是手写的,但是有人发明了印刷术,使得大众传媒变成了现实,形式改变了我们集体经验,它使我们了解了身份——我们是如何想象自己的。
电子媒介也是一样,电视、电话、电报,它们重新定义了时间和空间,并使我们的经验突破界限,然后出现了万维网——互联网,它改变了我们在这个世界的生活方式,媒介并不是某种中立的东西,它会对人们有所影响,当人们过于关注内容时,往往会忽略媒介本身的属性和带有一定的倾向性。
技术对社会带来的影响是不可辩驳的,至关重要的是我们没理解甚至忽视了当新技术产生时其本身的倾向性。
麦克卢汉告诉我们,我们不仅要去看杯子里装了什么,也要看这个杯子本身包含了什么。
就像同样的内容,可以用电影表达,可以用小说表达,可以用口口相传的方式表达,但我们获得的信息会一样吗,我们从中感知到的认知到的东西会一样吗?当你通过不同的媒介来阅读同一个“内容”的时候,诸如你用微博和新闻联播来阅读新闻的时候,当你要去理解“内容”是就不得不通过另一种媒介,新闻的下级媒介是纸媒,它播报的方式和其行文的形式继承于纸媒的特性——严肃性;微博的下级媒介是话语言论,这使得其更接近于人际传播,使得提升其社会公信力,这就是为什么大家那么喜欢微博上的谣言。
麦克卢汉《理解媒介——论人地延伸》
麦克卢汉《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正如尼采所言,既然理解能阻止行动,那么借助弄懂媒介——媒介使我们延伸,挑起我们里里外外的战争——我们就可以节制这场冲突的激烈程度。
”——继弗洛伊德和爱因斯坦之后最伟大的思想家马歇尔(赫伯特)麦克卢汉一、主要摘要:“艺术家的头脑在大家都认可的文化中对现实扭曲的暴露总是最敏感和机智。
”“媒介的魔力在人们接触媒介的瞬间就会产生,正如旋律的魔力在旋律的头几节就会拖放出来一样。
”“任何媒介的“内容”都是另外一种媒介。
”“任何一种媒介(即人的任何延伸)对于个人和社会的任何影响,都是由于新的尺度产生的;我们的任何一种延伸都要在我们的事物中引进一种新的尺度。
”“严肃的艺术家是仅有的能够在遭遇新技术时不受到伤害的人,因为这样的人是认识感觉变化方面的专家。
”“印刷术以来的绝大多数技术和娱乐都是热的、分割的、排斥的。
但是到了电视时代,我们看见向冷价值的回归,向广泛、深度卷入和参与的回归。
”“媒介是人体的延伸,任何一种新技术或新媒介的出现,都是人的一种新的器官的延伸。
报纸是视觉的延伸,广播是听觉的延伸,电视是视觉和听觉的延伸,互联网是人的中枢神经和其他感官的延伸,手机作为一种新媒体我认为可以说是人的综合器官的延伸,因为手机综合了几乎所有大众媒介的功能,集视听读写于一体。
”“印刷术的同一性、连续性和线条原则,压倒了封建的、口耳相传文化的社会的纷繁复杂性。
”“因为每一种媒介同时又是一件强大的武器,它可以用来打垮别的媒介,也可以用来打垮别的群体。
”“古往今来的玩世不恭者,男人最痴情的,是反应他们自己形象的女人。
”“媒介即讯息’的意思是,一种全新的环境创造出来了。
这一新环境的‘内容’,是工业时代陈旧的机械化环境。
这一新环境对旧环境进行彻底的加工。
”“有一个例子是贝都因人骑着骆驼听半导体收音机的现象。
灌水般滚滚而来的观念使土著人面临灭顶之灾,没有任何的东西侵犯他们做好准备去对付汹涌而来的各种观念。
理解媒介读书笔记
理解媒介读书笔记【篇一:理解媒介读书笔记】读书笔记之—理解媒介麦克卢汉著p64 ‘一种感觉的加温往往会产生催眠的效果,所有感官的降温往往会产生幻觉。
’ 刺激加强则麻木,刺激减少则神秘主义凸现。
p68 ‘与其说他们节省劳力,不如说它们容许每个人单干。
“省力”的电器’ 电力时代是个人主义社会性实践的真正开始。
p74 ‘人们对自己在任何材料中的延伸会立即产生迷恋。
’p93 ‘人曾经以高度的忠诚伺候他的柳条船、独木舟、印刷术和一切人体器官的延伸。
他现在要以同样准确的伺服机制去为自己的电力技术服务。
但是这里有这样一种差别:过去的技术是不完整的、支离破碎的,而电力技术却是完整的、无所不包的。
’电力时代第一次将人们的生活完整变化。
p109 ‘麻烦时代或巨变时代产生黩武主义,黩武主义又产生帝国和扩张。
’ p142 ‘军国主义本身是落后地区技术教育和技术加速发展的主要道路。
’ 黩武和扩张都是内部矛盾的结果以及解决方法。
p165 ‘帐篷、印第安人的圆顶棚屋、爱斯基摩人的雪屋、洞穴,在视觉意义上并非是圈定的空间,因为它们遵循的是动态的力线(dynamic lines of force),如像三角形一样。
’p199 ‘一种东西流行时,它就具有通货的性质。
时装能创造财富,它创造财富的方式是使纺织品流动,因而使纺织品日益流行。
这一过程我们在“货币”那一章已经看到了。
钟表是转换工作任务,创造新的工作和财富的机械手段,它通过加快人际组合来完成这一职能。
通过协调和加速人的会晤和行动,钟表增加了人际交往的数量。
’一种东西的流行能带动其周边,包括其构成物和功用。
而钟表则使得其功用——时间,以及人们的交际效率得到一种流行性的提高。
p199 ‘个人从自然控制和部落掌握中解放出来这种双重转换,并非是不受惩罚大。
然而在电力时代条件下向自然和部落的回归,又单纯地带有致命的色彩。
’电力时代能使人从印刷时代的分裂和工具理性中解放,然而这种解放显然不应该是天真地回到前印刷时代。
(完整word版)麦克卢汉《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docx
麦克卢汉《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正如尼采所言,既然理解能阻止行动,那么借助弄懂媒介——媒介使我们延伸,挑起我们里里外外的战争——我们就可以节制这场冲突的激烈程度。
”——继弗洛伊德和爱因斯坦之后最伟大的思想家马歇尔(赫伯特)麦克卢汉一、主要摘要:“艺术家的头脑在大家都认可的文化中对现实扭曲的暴露总是最敏感和机智。
”“媒介的魔力在人们接触媒介的瞬间就会产生,正如旋律的魔力在旋律的头几节就会拖放出来一样。
” “任何媒介的“内容”都是另外一种媒介。
”“任何一种媒介(即人的任何延伸)对于个人和社会的任何影响,都是由于新的尺度产生的;我们的任何一种延伸都要在我们的事物中引进一种新的尺度。
”“严肃的艺术家是仅有的能够在遭遇新技术时不受到伤害的人,因为这样的人是认识感觉变化方面的专家。
”“印刷术以来的绝大多数技术和娱乐都是热的、分割的、排斥的。
但是到了电视时代,我们看见向冷价值的回归,向广泛、深度卷入和参与的回归。
”“媒介是人体的延伸,任何一种新技术或新媒介的出现,都是人的一种新的器官的延伸。
报纸是视觉的延伸,广播是听觉的延伸,电视是视觉和听觉的延伸,互联网是人的中枢神经和其他感官的延伸,手机作为一种新媒体我认为可以说是人的综合器官的延伸,因为手机综合了几乎所有大众媒介的功能,集视听读写于一体。
”“印刷术的同一性、连续性和线条原则,压倒了封建的、口耳相传文化的社会的纷繁复杂性。
” “因为每一种媒介同时又是一件强大的武器,它可以用来打垮别的媒介,也可以用来打垮别的群体。
”“古往今来的玩世不恭者,男人最痴情的,是反应他们自己形象的女人。
”“媒介即讯息’的意思是,一种全新的环境创造出来了。
这一新环境的‘内容’,是工业时代陈旧的机械化环境。
这一新环境对旧环境进行彻底的加工。
”“有一个例子是贝都因人骑着骆驼听半导体收音机的现象。
灌水般滚滚而来的观念使土著人面临灭顶之灾,没有任何的东西侵犯他们做好准备去对付汹涌而来的各种观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理解媒介:人的延伸》读书笔记九月初的某天上午,老师把传播学这门课程本学期的学习任务大概的布置了,其中一项就是读一本她推荐的一系列传播学著作之一并写一篇读书笔记。
恰巧当天中午我去了图书馆,便顺带找了找推荐书目,记得当时一共找到了五本,在思量了一番老师介绍书目时所说到一些作者生平、研究方向、学术圈声誉以及她个人的看法后,我挑出了这本《理解媒介》。
所谓不自知无畏,正是如此,我选了一本老师称之最难的,想看看有多难。
也就这样,我进入到了麦氏天马行空的思绪天地,开启了此次盲人摸象之旅。
翻开封页,我没有先看目录,直接跳到几位中译者的版序,有何道宽的,有特伦斯-戈登的,但其中让我印象最深刻的不是里面提到的地球村、媒介即讯息等一系列媒介理论如何如何超前,如何如何对传播学、对社会有深远影响,而是何道宽说的这么一句话:“奇人怪杰,为人憎恨、为人不解,古今中外皆然。
”我当时不禁十分好奇,他究竟是个什么样的一个奇才,究竟捣鼓出了什么样的想法让世人显示如此姿态。
于是,我就深吸一口气,仔细的从序目开始研读起来。
何为仔细研读,即为一字一词一句的搞清楚。
但事实哪里搞清楚了,单看一字一次一句,就这本而言,感觉就是“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这个道理直到传播学课上老师讲到麦克卢汉是提及正确的阅读方法时我才顿悟。
难怪,难怪一直有一种读天书的感觉。
在顿悟之前读这本书就是煎熬,讲真是这样的,那一段时间每天都在读它,但结果却是昨天看的今天忘,今天看的明天忘,现在看来,当时是完全没有找到麦氏的行文思路以及他的逻辑路线,他不像一般的作者,一部著作提出一个观点,就这一个观点进行前后的推理论证。
麦不是的,他在这本书中提出了多个观点,麦克卢汉还不能正儿八经地给人解释他的理论,这是可气的,但是最可气的是,他的观点来源完全是由他个人作为一名文学家写作时那种天马行空的想象和多层面跳跃式的思维推理出并用高度抽象的哲学式语言阐述,所以,坦白说,虽然前期读这本书每天都有不少问题,但是现在返回去看就觉得那些问题都没有什么价值,问得非常无厘头,比如对某个词的理解,比如,莎士比亚的某句话在这里表达什么意思。
当时的自己看这本书的境界如同雾里看花。
这也是我为什么不就前期笔记做手写笔记的原因之一。
在慢慢看,加上老师课上的一些指导后,现在我觉得,对于《理解媒介》这本书,九牛,我也应该是拔下了一毛的。
以上是就本人读此书的经历做的一个总结,顺带提及读这本书的正确方法,接下来,我谈谈这本书以及对其一些观点的理解。
《理解媒介》书如其名,关注的是媒介,描述的是媒介自古至今的变化以及这种新旧更替的变化引起的媒介环境的更迭从而对人类产生的全面性的影响。
我想,就麦克卢汉的理解,媒介不仅仅是新闻传播意义上的,更是包含了一切能够和人发生关系的元素。
所以就此可以得知:1、这本书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陈诉观点,称之为理论篇,第二部分联系真实世界阐释其观点的应用,称之为实践篇。
2、《理解媒介》为何要加上一个“人的延伸”。
上面提到,理解媒介这本书不止一个观点,现在就来具体的看看麦氏的四大重要观点。
“媒介是人的延伸。
”这是麦氏开篇提出的我认为是全书立足根本的一个观点。
这个观点包含两个名词:“媒介”和“人”。
“人”我们清楚,那么什么是“媒介”呢?一开始,我以为就是大众传媒的传播平台,其实不然,麦克卢汉是这么陈诉的:媒介于人如影随形,似乎无所不在,凡是使人与人、人与事物或事物与事物之间产生联系或发生关系的东西,都可称作媒介。
看了这个解释,我想,人与人、人与事物或事物与事物从宏观上看也就是这个世界——人类的世界,那么人类世界任何技术的进步、任何工具的发展自然也就可以看做是媒介的发展,看作人类器官的延伸。
按照他的观点,衣服是皮肤的延伸,石斧是手的延伸,车轮是脚的延伸,电话是声音和耳朵的则是人类整个中枢神经系统的延伸……总之,人要同周围的环境发生关系,就得通过媒介。
麦克卢汉的泛媒介和传统也就我个人理解的媒介概念的差异就在于此。
在这里不得不提一下所延伸出来的特殊的媒介之一“游戏”。
麦克卢汉认为,与技术一样,游戏是社会中人类器官的延伸,正如技术是动物有机体的延伸一样。
游戏和技术都是抗刺激的媒介,换句话说就是为了适应压力采取的专门化的行为;任何社会群体中都必然出现适应压力的方式;任何社会群体中都必然出现专门化的方式。
游戏正是对日常压力的大众反应的延伸,因而成为一种文化准确可靠的模式。
在社会中,游戏是人为设计和控制的情景,是群体感知的延伸,它们容许人从惯常的模式中得到休整。
因为游戏是人的延伸,但不是我们个体的延伸,而是我们社会肢体的延伸。
所以游戏是传播媒介。
在这里,麦克卢汉把游戏也看作一种媒介,是作为一种间接的媒介,它是‚社会中人类器官的延伸,是我们社会肢体的延伸,并认为‚游戏是一种传播媒介。
所以在他看来,人类器官的延伸都是传播媒介。
虽然把游戏作为传播媒介在我们的传统观念中是不容易接受的,但正是把人的延伸作为一个新的标准,许多工具和活动方式称为了传播媒介,因此产生了新的观念,这也正是麦克卢汉思想的独特之处。
接下来看麦克卢汉的第二个观点:媒介即讯息。
“媒介”刚刚上面讲到了,看看何为“讯息”。
讯息的基本词意是权威信息、信息、最新消息、消息。
中国古典中没有出现“讯息”一词,但也不是舶来品。
对应英语是"message"。
"message"在1300年前后进入英语,直接源自古法语的"message";最初源自古典拉丁语的"mittere",意为传递。
这是百度的解释。
当时我看到这个就纳闷了,不说媒介是人的延伸吗,而人类器官延伸出的是一切工具和技术,广义上可以理解为人类所利用的一切工具。
这么说工具等于讯息?显然不是,事实上应该这样理解。
麦克卢汉是这么说的:“媒介的‘讯息’是由它引入的人间事物的尺度变化、速度变化和模式变化。
任何媒介的内容都是另一种媒介。
”“人间事物的尺度变化、速度变化和模式变化”简单的理解就是该媒介的内容。
一种新的媒介的出现,无论它传递什么样的内容,这种媒介本身就会引发社会的某种变化,这就是它的内容,就是它带给人类社会的讯息。
在麦氏看来,媒介带给人类社会的信息,在一个方面表现为媒介“在人类事务中引入的规模或速率或形式(pattern)的变化。
”这里提一下,麦克卢汉是一个泛媒介论者,也就是上面提到的媒介理解方式提出者,所以他论著中的“媒介”一词,概念比其他传播学者使用的媒介概念宽泛得多。
在他的笔下,各种技术性的工具、发明,如电灯、车轮、铁路、飞机等都是媒介。
就这个观点,在第二部分,他为数不多的以铁路、飞机为例论证道:“铁路并未给人类社会引入流动或交通运输或公路,但却是人类先前的功能加速,并扩大了其规模,开创了全新类型的城市和新型的工作与休闲。
这一切的发生,不管铁路是在热带环境中还是在北部环境中运转都一般无异,且与铁路媒介所运货物或所含之物无关。
而飞机通过加快交通运输的速率,倾向于使铁路形式基础上的城市、政治和交往解体,这也与飞机被用于干什么无关。
”铁路、飞机都是交通工具,按理说和讯息的关系八竿子打不到一处,但是世人又何尝想过它们虽然不是讯息,但是讯息的搬运工呢?仔细想一想,其实任何一种媒介的内容必然包含着文字,符号或者是其他一些可以传输的东西,而这些东西又是一种媒介。
比如:文字的内容是语言,印刷的内容是文字等等。
正如麦克卢汉在该书中写到:“没有一种媒介具有孤立的意义和存在,任何一种媒介只有在与其他媒介的相互作用中,才能实现自己的意义和价值。
”因为一种媒介是另一种媒介的内容,而讯息也是一种媒介,所以我们是不是也可以认为讯息也是一种媒介呢?我的答案是:当然可以。
因此,从这个角度上看,媒介即是讯息是显然成立的,另外,因为一种媒介注定是另一种媒介的内容,那么讯息也是一种媒介,反之自然也成立。
在这里又有个问题,对于人类社会发展起作用的究竟是媒介本身还是媒介的内容呢?我个人觉得是媒介本身。
人类是因为有了某种媒介才有可能从事与之相相关的传播和其他社会的活动,因此,再从漫长的人类社会发展史看,真正有意义、有价值的讯息不是各个时代的传播内容,而是这个时代所使用的传播工具的性质,它所开创的可能性及带来的社会变革。
所以我认为根本的作用来源于媒介本身。
我们一直说到的一个词——地球村,出处便是此书。
地球村,就是麦克卢汉提出的提出的第三个观点。
麦克卢汉看来,“地球村”的主要含义不是指发达的传媒使地球变小了,而是指人们的交往方式以及人的社会和文化形态发生了重大变化。
交通工具的发达曾经使地球上的原有“村落”都市化,人与人之间的直接交往被迫中断,由直接的、口语化的交往变成了非直接的、文字化的交往。
而电子媒介又实施着反都市化,即“重新村落化”,消解城市的集权,使人的交往方式重新回到个人对个人的交往。
“城市不复存在,惟有作为吸引游客的文化幽灵。
任何公路边的小饭店加上它的电视、报纸和杂志,都可以和纽约巴黎一样,具有天下在此的国际性。
”这句是麦克卢汉于1964年说的一句原话,在现在看来是多么正常,但是在当时,才刚出来电视,网络还未发展的时代,想想这是多么不可思议!看到这部分我心中曾揣测过他是不是从现代穿越回去的,不然这比星爷电影的搞笑片段还无厘头的推断从何而来?言归正传,当今时代,我们已经离不开媒介,媒介是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从原始社会开始,每一种新的媒介的产生,都开创了人类感知和认识世界的方式,传播中的变革改变了人类的感觉,也改变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并创造出新的社会行为类型。
在原始社会,口头传播是主要的传播媒介,由于听力的限制,人们必需生活在小空间的部落群体之中,相互保持着近距离的密切联系,这时期为部落化。
而当文字和印刷媒介产生以后,人类由“耳朵的社会”转向了“眼睛的社会”,线性的视觉价值和分割意识取代了整体、深刻、公关、的互动,人们的交往和传播不再以物理空间接近性为前提,人类可以分散到广阔的地域,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变得疏远,部落社会便发生了解体,这时期称之为非部落化。
现当代时期,电子媒介尤其是网络的普及再次改变了这种情况,随着整个中枢神经系统提高和外化,使得人们的社会和心理生存的一切侧面都发生变化,时间和空间的差异也不复存在,它们以接近实事的传播速度将遥远的世界拉的很近,人与人之间的感觉距离大大缩小,于是人类在更大范围内重新部落化,整个世界变成一个新的“地球村”。
麦克卢汉觉得将来的这个时候时间和空间会变得多余。
这种新兴的感知模式将人类带入了一种极其融洽的环境之中,消除了人类地域的界限和文化的差异,把人类大家庭结为一体,开创一种新的和谐与和平。
现如今,旧的价值体系已经崩溃,新的体系已经建立,一个人人参与的、新型的、整合的环球村已经产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