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石潭记复习要点
《小石潭记》必备知识点
![《小石潭记》必备知识点](https://img.taocdn.com/s3/m/f4e87fb0be1e650e53ea99de.png)
读懂山水。 ①山水风光,移步换景。乙段作者“由中望外”欣赏到怎样的美景?(用原文作答)
【答案】示例:青山江帆,苇洲耕犁,有二小儿戏于沙上,犬立岸傍,如相守者。
02.文言知识
通假字
日光下澈 “澈”通“彻”,穿过,透。
古今异义
1.全石以为底 古义: 把……作为 2.乃后生 4.不可久居
严羽:“唐人惟子厚深得骚学。” 毛泽东:“柳宗元是一位唯物主义哲学家,见之于他的《天说》, 这篇哲学论著提出了‘天与人交相胜’的论点反对天命论。刘禹锡发 展了这种唯物主义。”
2 背景资料
唐顺宗永贞元年(805),柳宗元参与王叔文领导的政治革 新运动,失败后被贬为卲州刺史,后被贬为永州司马。在永州期 间,他常常寄情山水,以抒发自己的忧伤郁闷之情。其间,经他 发现的胜景很多,他一一作文记载,写成“永州八记”。本文是 其中的第四篇。
【乙】昨游江上,见修竹数千株,其中有茅屋,有棋声,有茶烟飘扬而出,心窃乐之。次日过 访其家,静坐久之。从竹缝中向外而窥,见青山江帆,苇洲耕犁,有二小儿戏于沙上,犬立岸傍, 如相守者,直是山水大师画意,悬挂于竹枝竹叶间也。由外望内,是一种境地;由中望外,又是一 种境地。予以为,学者诚能八面玲珑,千古文章之道,不出于是,岂独画乎? (节选自郑燮《游 江》) 【注释】八面玲珑,原指屋子四面八方敞亮通明,此指多角度思考或欣赏。
代表作品
柳宗元一生留诗文作品达600余篇,其文的成就大于诗。 骈文有近百篇,散文论说性强,笔锋犀利,讽刺辛辣。游记写 景状物,多所寄托,有《河东先生集》,代表作有《溪居》《 江雪》《渔翁》。
人物评价
苏轼:“所贵乎枯谈者,谓其外枯而中膏,似淡而实美,渊明、子 厚之流是也。”
欧阳修:“天于生子厚,禀予独艰哉。超凌骤拔擢,过盛辄伤摧。 苦其危虑心,常使鸣心哀。投以空旷地,纵横放天才。山穷与水险, 上下极沿洄。故其于文章,出语多崔嵬。”
中考常考《小石潭记》文言文专项复习要点
![中考常考《小石潭记》文言文专项复习要点](https://img.taocdn.com/s3/m/8d19f8fb77a20029bd64783e0912a21614797f93.png)
中考常考《小石潭记》文言文专项复习要点《小石潭记》文言文专项复习要点一、注音:隔篁(huáng)竹水尤清洌(liè)参差(cēn)(cī) 佁然不动(yǐ)俶尔远逝(chù)往来翕忽(xī)犬牙差(cī) 互悄怆(qiǎo) (chuàng)幽邃(suì)二、重点词语解释:(1)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向西(2)下见小潭:向下(3)皆若空游无所依:在空中(4)潭西南而望:向西南。
(5)斗折:像北斗七星那样。
(6)蛇行:像蛇(爬行)那样。
(7)犬牙差互:像狗的牙齿(8)日光下彻:向下(9)凄神寒骨:使……凄凉;使……寒冷(10)心乐之:以……为乐,喜欢。
(11)近岸:靠近四、重要句子翻译:(1)全石以为底:(潭)以整块石头为底。
(2)近岸,卷石底以出:靠近岸的地方,石底有些部分翻卷过来露出水面。
(3)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青葱的树木,翠绿的茎蔓,覆盖、缠绕、摇动、连结,参差不齐,随风飘荡。
(4)皆若空游无所依:都好像在空中游动,什么凭借(依托)也没有。
(5)日光下彻,影布石上,佁然不动:阳光直照到水底,鱼的影子映在石上。
(鱼影)呆呆的一动不动。
(6)俶尔远逝,往来翕忽:忽然间向远处游去了,来来往往轻快敏捷。
(7)斗折蛇行,明灭可见:(泉水)曲曲折折,(望过去)一段看得见,一段又看不见。
(8)凄神寒骨,悄怆幽邃:感到心神凄凉,寒气透骨,寂静极了,幽深极了。
五、阅读理解:1.请根据文章脉络,结合提示,用四字短语概述各段内容。
(大意对即可)发现小潭——潭中游鱼——小潭源流——凄凉氛围2.请你根据选文第①②段的描述,说说“小石潭”的特点。
1)水尤清洌——潭水非常清澈(或:水声清脆);2)全石为底——潭底和潭边都是石头的。
3)四面竹树环合——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3.本文在写作上最突出的特色,是善于抓住景物的特点生动细致地加以描绘。
如第②段对潭水的描写,整段文字没有一个“水“字,但没有一处不在写水。
(完整版)小石潭记重要知识点
![(完整版)小石潭记重要知识点](https://img.taocdn.com/s3/m/d937f7e3a5e9856a561260c8.png)
一、 文学常识:本文作者柳宗元,唐朝文学家, “唐宋八大家”中他与韩愈并称为"韩柳”我们还学过他的作品有《黔之驴》 《捕蛇者说》。
— -二、 虚词:1、 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
砍掉一些竹子,开出一条路来,往下走就看见一个小潭,水特别清澈。
2、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潭中的鱼大约有一百条,都好像在空中游动,什么依靠也没有似的。
3、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朝潭的西南望去,弯弯曲曲的溪流像北斗星那样曲折,又像长蛇在爬行,虽或隐或现, 也能看得见。
4、 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因为这里的环境太凄清,不可以久留,于是,记下这里的景物就离开了。
5、 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溪岸的形状像狗的牙齿对那样互相交错,不知道它的源头在哪里。
6、 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四面被竹子和树木围绕着,寂静寥落,空无一人,感到心神凄凉,寒气透骨,寂寞极了,幽 深极了。
六、内容理解:1、 从文章中找出描写潭水十分清澈的词句。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与朱元思 书》一文中也有一句用游鱼写水的清澈的:游鱼细石,直视无碍。
2、 写直接描写潭水清澈:下见小潭,水尤清冽。
侧面描写潭水清澈:潭中鱼可百许头,皆 若空游无所依。
日光下澈,影布石上。
3、 本文的写作思路:发现小潭一一潭中景物一一小潭源流一一潭中气氛4、 作者写景和物时,采用动静结合的方法。
如写鱼,先写静态“影布石上怡然不动”,再写动态“俶尔远视,往来翕忽”,写出了鱼的欢乐情趣。
(本题也可作为赏析文中写法的精妙 之处。
)5、联系文章的内容,说说作者的感情前后发生了哪些变化,为什么?作者“初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 ,后见潭水清澈,鱼在水中嬉戏,活泼可爱,心亦乐; 后因周边寂静寥落无1、 以:A 、以其境过清(因为)2、 而:A 、乃记之而去(表承接)三、 一词多义:清 见从可 差 环 道居 B 、全石以为底(用) C 、卷石底以出(不译或而)B 、潭西南而望(表修饰)C 、隶而从者(表并列)1、2、 3、 4、5A、A、A 、 A、A水尤清冽(清澈) 下见小潭(通现,现出)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由) 潭中鱼可百许头(大约,约摸) 参差披拂(长短不一) 如鸣佩环(玉环) 伐竹取道(道路) 不可久居(停留)以其境过清(清净,冷清)B 、明灭可见(看见)B 、隶而从者(跟随,随从) B 、明灭可见(能够,可以)B 、B B 、B 、其岸势犬牙差互 四面竹树环合 策之不以其道 居十日(过) (环绕)(方法) (交错)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在)四、 词类活用:如鸣佩环,心乐之(形容词 近岸,卷石底以出(形容词1、 2、3、 “乐”用作动词, “近”用作动词,“喜欢” 的意思)接近”的意思皆若空游无所依(“空”名次作状语,“在空中”的意思)凄神寒骨(“凄、寒”形容词使动用法, “使……凄凉,使……寒冷”的意思)五、 重点语句翻译 “使人,寒气透骨,使人心神凄凉,联想到遭受谪贬的不平待遇,引发内心的忧伤和愤闷,就离开。
《小石潭记》复习资料
![《小石潭记》复习资料](https://img.taocdn.com/s3/m/d531f92f7f1922791788e824.png)
小石潭记一、文学常识1、柳宗元(773~819),字子厚,中唐时期著名文学家、哲学家,河东(今山西永济)人,世称柳河东。
“唐宋八大家”之一,与韩愈并称“韩柳".与韩愈、刘禹锡为同朝为官,由于参加(刘禹锡也参加了)主张革新的王叔文政治集团,贞元二十一年十一月贬永州(今湖南永州)司马.在此期间写下了为人称道的《永州八记》.本文是《永州八记》中的第四篇。
2、《永州八记》:《始得西山宴游记》《钴鉧潭记》《钴鉧潭西小丘记》《小石潭记》《袁家渴记》《石渠记》《石涧记》《小石城山记》3、文体特点:记:古代的一种文体,以叙事为主,可记游,可记事,可抒情,可议论,可描写,可说明.二、重点字词(一)篁竹(huáng) 清冽(liè)为坻(chí) 为屿(yǔ)为嵁(kān) 佁然(yǐ)俶尔(chù)翕忽(xī)差互(cī) 寂寥(liáo)悄怆(chuàng)幽邃(suì)(二)1)一词多义潭中鱼可百许头:大约不可久居:可以,能够水尤清冽:清凉其境过清:冷清,凄清如鸣佩环:玉环四面竹树环合:环绕以其境过清:因为卷石底以出:相当于“而"全石以为底:作为,动词为坻,为屿:成为,动词隶而从者:跟随世隶耕:属于潭西南而望:表修饰乃记之而去:表承接2)古今异义乃记之而去古,离开;今,前往小生古,年轻人;今,戏曲艺术中的一种角色3)词类活用⑴使动用法凄神寒骨(使……凄凉,使……寒冷)⑵意动用法心乐之(以……为乐,对……感到快乐)⑶名词作状语从小丘西行(向西,往西)斗折蛇行(斗:像北斗星一样;蛇:像蛇一样)犬牙差互(像狗的牙齿那样)3)特殊句式⑴倒装句例句:全石以为底。
(宾语前置)“全石”为宾语,“以全石为底”.译文:以整块石头为底.⑵省略句例句: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影布石上"之前省略了主语“鱼”。
译文:太阳光直射水底,(鱼的)影子散布在潭底的石头上,呆呆地一动不动。
(1.25)八年级下册:《小石潭记》知识点
![(1.25)八年级下册:《小石潭记》知识点](https://img.taocdn.com/s3/m/ff8e399989eb172dec63b706.png)
《小石潭记》知识梳理柳宗元一、文学常识1.本文选自《柳河东集》,作者柳宗元,字子厚,唐朝著名的文学家、哲学家。
因他是河东人,世称他为柳河东,又因他官终柳州刺史,又称为柳柳州。
他与韩愈共同倡导古文运动,并称韩柳,同被列为“唐宋八大家”。
他曾被贬为永州司马,写下了有连续性的山水游记多篇,其中《小石潭记》等八篇合称为《永州八记》。
《小石潭记》是第四篇,也是最著名的一篇。
二、理解性默写1.文中表现作者发现小石潭过程的句子是: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
2.写小石潭全貌的诗句是: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
3.体现小石潭“怪”(潭的结构)的诗句是:全石以为底。
4.形容流水声音清脆悦耳的一句是:闻水声,如鸣珮环。
5.本文借鱼从侧面写水清的句子是: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
6.写出鱼儿自由轻灵游动的姿态的句子是: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7.对游鱼作静态描写的句子是:影布石上,佁然不动。
作动态描写的句子是:俶尔远逝,往来翕忽。
8.文中准确地写出潭水的空明澄澈和游鱼的形神姿态的句子是: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9.“潭中鱼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柳宗元借游鱼实写水清,苏轼在《记承天寺夜游》中也使用了相同的描写方法的一句是: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10.用拟人化手法写鱼,也反映了作者心情的句子是:似与游者相乐。
11.运用比喻的修辞方法表现溪身的曲折蜿蜒的句子是:斗折蛇行。
12.描写小石潭岸上植物的句子是: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13.请写出形容岸势峭拔多姿的一句是: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14.环境使作者内心忧伤凄凉的句子是: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三、问答题1.概括出各自然段的主要内容。
答:①写发现小石潭的经过和小石潭的概貌。
(移步换景)②写潭水和游鱼,突出水清鱼乐。
(侧面描写、动静结合)③写潭水源流,即作者探究潭源。
第10课《小石潭记》知识点整理
![第10课《小石潭记》知识点整理](https://img.taocdn.com/s3/m/feb7bd154a35eefdc8d376eeaeaad1f3469311c7.png)
《小石潭记》知识点整理一、【文学常识】作者:柳宗元(773年—819年),字子厚,山西人,世称柳河东,唐代著名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文体:“记”是古代的一种文体,主要是记载事物,往往通过记事、记物、写景、记人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见解,即景抒情,托物言志。
背景:本文选自《柳河东集》,原题为《至小丘西小石潭记》。
柳宗元于唐顺宗永贞元年(公元805年)因拥护王叔文的改革,被贬为永州司马,王叔文被害。
柳宗元贬官之后,为排解内心的愤懑之情,常常不避幽远,伐竹取道,探山访水,并通过对景物的具体描写,抒发自己的不幸遭遇,此间共写了八篇山水游记,后称《永州八记》。
《小石潭记》是《永州八记》中的一篇。
柳宗元的山水游记,是他散文创作中具有高度艺术技巧和最富于艺术独创性的一个部分。
二、【词语】篁(huáng)竹清冽(liè) 〔坻(chí)〕嵁(kān) 佁(yǐ)然俶(chù)尔远逝翕(xi)忽犬牙差(cī)互悄(qiǎo)怆幽邃(suì)三、【内容梳理】1.【主旨】文章生动描写了小石潭优美的环境和幽深凄凉的气氛,抒发了作者被贬后无法排遣的忧伤和凄苦之情。
2.【内容梳理】这篇游记一共可以分为五段。
本文写景,构思新巧,结构严谨。
按游览观察(游踪)顺序,采用移步换景、依序写景的手法组织材料:先写循声而入发现小石潭,环顾小石潭的全貌和周围环境(描写潭中景物:水、石、树),观察了小石潭里的游鱼,远望了小石潭的源流(写小潭溪身、溪岸),离开小石潭的情景(潭中气氛)。
最后记录了同游者,使全篇游记结构完整。
第一段:发现小石潭本段共有四句话,其中第一、二句写了发现发现小石潭的经过(隔、闻、伐、取、见)。
第三句写了潭底的石头,第四句写了周围的植物。
1.隔篁竹,伐竹取道为后文的“寂寥无人”“其境过清”埋下了伏笔2.“如鸣佩环”的比喻形容水声悦耳,用“心乐之”的主观感受启动读者的兴趣,然后写“伐竹取道,下见小潭”,就十分令人神往。
《小石潭记》复习笔记
![《小石潭记》复习笔记](https://img.taocdn.com/s3/m/05d35d226fdb6f1aff00bed5b9f3f90f77c64d40.png)
初中课内文言文复习小石潭记(柳宗元)一、参考译文(教参)从小丘向西走一百二十步,隔着竹林,听到了水声,好像玉佩、玉环碰撞的声音,我心里高兴起来。
砍倒竹子,开辟岀一条道路,向下看见一个小潭,潭水格外清凉。
潭以整块石头为底,靠近岸边,石底周边部分翻卷过来露出水面,成为坻、屿、嵁、岩各种不同的形状。
青葱的树,翠绿的藤蔓,蒙盖缠绕,摇曳牵连,参差不齐,随风飘拂。
潭中的鱼大约有一百来条,都好像在空中游动,没有什么依傍的。
阳光直照到水底鱼的影子映在石头上。
鱼儿静止不动,忽然又向远处游走,往来轻快迅疾,好像和游人同欢乐。
向小石潭的西南方看去,溪水像北斗星那样曲折,像蛇那样蜿蜒前行,时隐时现。
溪岸的形状像犬牙那样交错不齐,不知道它的源泉在哪里。
坐在小石潭边,四面被竹子和树木围绕着,寂静寥落,空无一人,让人感到心情悲伤,寒气透骨,凄凉而幽深。
因为这里的环境太凄清,不可以久留,于是记录下游览经历就离开了。
同游的人有吴武陵、龚古、我的弟弟宗玄。
跟着去的有两个姓崔的年轻人,一个叫恕已,一个叫奉壹。
二、词句基础知识(一)、课后练习(名词作状语和使动用法)1.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2.斗.折蛇.行,明灭可见()()3.其岸势犬牙..差互()4.凄.神寒.骨()()(二)、常考课下注释(常以错误选项出现)1、可.百许头()2、往来翕忽..()3、不可久居.(). (三)、常课下注释(常以正确选项出现)1、日光下澈.()2、悄怆..幽邃.()()3、卷石底以出,为坻.() .4、潭中鱼可百许.头()5、水尤.清冽.()()6、为嵁.,为岩()7、俶尔..远逝()8、皆若.空游无所依().(四)本课典型特殊句式(倒装句)1、全石以为底正常顺序应为.2、卷石底以出正常顺序应为.3、如鸣珮环正常顺序应为.(五)名句背诵默写1.潭中鱼可百许头,。
2. ,影布石上。
3.佁然不动,。
4. ,明灭可见。
三、课文理解(画出理解的重点)(一)教参正确理解①作者采用移步换景的方法写发现小石潭的经过。
第10课《小石潭记》知识点梳理
![第10课《小石潭记》知识点梳理](https://img.taocdn.com/s3/m/9e030cc24bfe04a1b0717fd5360cba1aa8118c2f.png)
《小石潭记》知识点一、文章主题本文描绘了小石潭的石、水、游鱼、树木,着意渲染了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的气氛,抒发了作者寂寞处境中悲凉凄怆的心绪。
二、解释重点字词1.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向西。
2.隔篁竹..竹林。
3.如鸣佩环..玉饰。
4.心乐.之以……为乐。
5.伐竹取道.道路。
6.下.见小潭向下。
7.水尤.清洌格外。
8.水尤清冽..清凉。
9.全石以为..底把……作为。
10.为坻水中高地。
11.卷石底以.出相当于“而”,表承接。
12.为嵁不平的岩石。
13.青树翠蔓..摇缀蒙盖缠络。
..翠绿的藤蔓14.蒙络15.蒙络摇缀..披拂长短不齐。
..摇曳牵连。
16.参差17.参差披拂..随风飘拂。
18.潭中鱼可.百许头大约。
19.潭中鱼可百许.头表示约数。
20.皆若空.游无所依在空中。
21.皆若空游无所依..依靠的东西。
22.日光下.彻向下。
23.日光下彻.穿透。
24.影布.石上映在。
25.佁然..远逝忽然。
..不动静止不动的样子。
26.俶尔27.往来翕忽..轻快迅疾的样子。
28.似与游者相乐.逗乐。
29.潭西南..而望向西南。
30.潭西南而.望连词,表修饰关系。
31.斗.折蛇行像北斗星。
32.斗折蛇.行像蛇。
33.其.岸势犬牙差互那。
34.其岸势.犬牙差互形状。
35.其岸势犬牙..交错不齐。
..差互像狗的牙齿。
36.其岸势犬牙差互37.不可.知其源能。
38.四面竹树环合.包围。
39.凄神寒骨使……凄凉。
40.凄神寒.骨使……寒气透骨。
41.悄怆..幽邃凄凉。
42.悄怆幽邃.深。
43.以.其境过清因为。
44.以其境过清.凄清。
45.不可久居.停留。
46.乃记之.而去代指小石潭的景物。
47.乃记之而去.离开。
48.隶.而从者隶属,跟随。
49.隶而从.者跟随,跟从。
50.隶而.从者连词,表承接关系。
三、重点句子翻译1.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
隔着竹林,听见水声,像玉佩、玉环碰撞的声音,我心里高兴起来。
《小石潭记》知识点归纳复习用
![《小石潭记》知识点归纳复习用](https://img.taocdn.com/s3/m/ddefeb6d02d276a201292ecd.png)
《小石潭记》资料整理一、《小石潭记》译文从小丘向西行走一百来步,隔着竹林,听到了水声,仿佛人身上佩戴的佩环相碰击发出的声音,我的心情高盛行来。
砍倒竹子,开拓出一条道路(走过去),下边看见一个小潭,水分外清冷。
潭以整块石头为底,凑近岸边,石底向上曲折,露出水面,成为水中高地,成为小岛屿,成为不平的岩石,成为小石垒,各样不一样的形状。
翠绿的树木,葱绿的藤蔓,遮盖环绕,摇动下垂,错落不齐,随风漂动。
潭中鱼大概有一百来条,都仿佛在空中游动,什么依赖也没有。
阳光照到水底,鱼的影子映在水底的石上,呆呆地一动也不动,突然向远处游去。
来往轻盈矫捷,仿佛在与游人一起欢喜。
向小石潭的西南方向望去,看到溪水像北斗星那样波折,像蛇那样曲折前行,时隐时现。
溪岸的形状像狗牙那样错落不齐,不可以知道它的源泉在哪里。
坐在小石潭上,周围被竹子和树木环绕着,沉寥寂落,空无一人,感觉心情悲凉,冷气刺骨,清静深远,洋溢着悲伤的气味。
由于这里的环境太凄清,不可以够久留,就题字离开。
同游的人有:我的朋友吴武陵,龚古,我的弟弟宗玄。
随着同去的,还有姓崔的两个年青人,一个叫恕己,一个叫奉壹。
二、理解性默写及简答题1、写游鱼静态的句子:佁然不动动向的句子:俶尔远逝,来往翕忽2、直接写水清的句子是:水尤清冽间接写水清的句子: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3、写小石潭全貌 ( 小石潭名字的由来或水清的原由) 的句子:全石认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
为坻为屿,为嵁为岩。
4、写游鱼和潭水特点的句子: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5、写潭上光景的句子:①坐潭上,周围竹树环合,寥寂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深②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6、文中从哪儿可看出小石潭人迹罕至?隔篁竹伐竹取道7、文中与“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有异曲同工之妙的句子什么?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来往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小石潭记》复习要点
![《小石潭记》复习要点](https://img.taocdn.com/s3/m/f62feaadb8d528ea81c758f5f61fb7360b4c2bdc.png)
《小石潭记》复习要点《小石潭记》复习要点《小石潭记》是“永州八记”中的第四篇,保持了“永州八记”一贯行文的风格——观察入微、描摹细腻。
下面是《小石潭记》复习要点,和小编一起来看一下吧。
【资料一】一、文学常识本文选自《柳河东集》,作者柳宗元,字子厚,唐代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二、重点字词篁竹、尤、冽、卷、以、坻、屿、嵁、翠蔓、可、许、佁然、翕忽、悄怆、清、隶而从、三、全文翻译(略)四、内容理解1.段意第一段:发现小潭第二段:潭中景物第三段:小潭源流第四段:潭中气氛第五段:交代同游者2.中心----本文生动地描绘了小石潭的石、水、鱼、树等景物,着意渲染了小石潭环境的肃穆、幽美,抒发了作者贬居生活的孤凄悲凉。
3.课文按什么顺序写,抓住了小石潭的哪些特点,作者对小石潭的整体感受是什么?本文按浏览顺序写,抓住了小石潭幽静的特点,作者对小石潭的整体感受是:幽深冷寂,孤凄悲凉。
4.小石潭的水有什么特点?水声清脆、清澈5.作者描写游鱼采用了什么手法,有什么作用?采用了动静结合的手法,突出了游鱼的情趣,侧面烘托了潭水的清澈。
6.作者对小石潭氛围的整体感受是:“凄神寒骨,悄怆幽邃”,表达了他忧伤、悲凉的心境。
7.“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一句在文中起何作用?这是全文揭示的主旨,起画龙点睛的作用。
(它虚实相生,由景生情,抒发作者在寂寞处境中悲凉凄苦的情感)。
8.如何理解本文中的情感矛盾,即柳宗元的“乐”与“忧”?乐是忧的另一种表现形式。
柳宗元参与改革,失败被贬,心中愤懑难平,因而凄苦是他感情的主调,而寄情山水正是为了摆脱这种抑郁的心情;但这种欢乐毕竟是暂时的,一经触发,忧伤悲凉的心情又会流露出来。
【资料二】一、基础知识(一) 文学常识本文选自《柳河东集》。
作者柳宗元,字子厚,河东人,世称“柳河东”,唐代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柳宗元的山水游记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独特的地位。
其中最著名的是他被贬谪到永州后写的《始得西山宴游记》《钴鉧潭记》《钴鉧潭西小丘记》《至小丘西小石潭记》《袁家渴记》《石渠记》《石涧记》《小石城山记》,这就是为人称道的《永州八记》。
《小石潭记》复习知识
![《小石潭记》复习知识](https://img.taocdn.com/s3/m/9cd5d24a571252d380eb6294dd88d0d233d43c0d.png)
《小石潭记》复习知识《小石潭记》许多短语的使用,就显示出他的语言精美,严整中有变化,姿态横生。
下面是《小石潭记》复习知识,和小编一起来看一下吧。
【原文】《小石潭记》·作者:柳宗元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
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
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
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佩环一作:珮)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
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
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翻译】《小石潭记》·作者:柳宗元从小丘向西行走一百二十步的样子,隔着竹林,就能听到水声,好象挂在身上的玉珮、玉环相互碰撞的声音,心里很是高兴。
于是砍了竹子,开出一条小路,顺势往下走便可见一个小潭,潭水特别清澈。
整个潭底是一块石头,靠近岸边,石底有的部分翻卷出水面,形成坻、屿、嵁、岩等各种不同的形状。
青葱的树木,翠绿的藤蔓,遮盖缠绕,摇动低垂,参差不齐,随风飘动。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
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洌。
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
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游鱼约有一百来条,都好象在空中游动,没有什么依靠似的。
阳光直射潭底,把鱼的影子映在水底的石面上,呆呆地不动;忽然间又向远处游去了。
来来往往轻快敏捷,好象在与游人一起娱乐。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日光下彻,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
似与游者相乐。
顺着水潭向西南方向望去,溪流象北斗七星那样曲折,又象蛇爬行那样弯曲,或隐或现,都看得清楚。
溪岸的形势象犬牙般交错参差,无法看到水的源头。
中考复习之《小石潭记》知识点汇总
![中考复习之《小石潭记》知识点汇总](https://img.taocdn.com/s3/m/33bbda50a66e58fafab069dc5022aaea998f41c0.png)
《小石潭记》知识点一、基础知识(一)文学常识:本文选自《柳河东集》。
作者柳宗元,字子厚,河东人,世称“柳河东”“柳柳州”,唐代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与韩愈共同倡导唐代古文运动,并称为“韩柳”。
记:古代的一种散文体裁,可分为碑记、游记、杂记、传记。
以记叙、描写为主,大多数是游记,用来记叙旅途见闻和某地政治生活、社会面貌、风土人情、山川景物及名胜古迹等。
(二)文言词语1.水尤清冽..底:把……作为。
3.卷.石底以出:弯曲。
..:清凉。
冽,寒冷。
2.全石以为4.潭中鱼可百许.头:表约数,相当于同样用法的“来”。
5.皆若空游无所依.:依傍。
5.日光下澈.:穿透。
6.影布.石上:映在。
7.佁.(yǐ)然.不动:静止不动的样子。
8.俶.(chù)尔.远逝.:忽然。
逝,去,离开。
9.往来翕.(xī)忽.:轻快迅疾的样子。
10.明灭..可见:时隐时显。
11.犬牙差.(cī)互.:参差不齐12.悄.(qiǎo)怆.(chuàng)幽邃:凄凉。
13.乃.记之而去:于是,就。
12.余.:我。
13.隶而从.者:从,跟从。
二、古今异义1、小生: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古义:青年,后生。
今义:指戏曲艺术中的一种角色。
2、去:乃记之而去;古义:离开。
今义:常用义为“往”。
3、闻:闻水声;古义:听到。
今义:用鼻子嗅气味。
4、居:不可久居;古义:停留。
今义:住。
5、可,潭中鱼可百许头;古义:大约。
今义:副词。
三、一词多义1、可:(1)潭中鱼可百许头;(大约)(2)不可久居。
(可以,能够)2、从:(1)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自,由)(2)隶而从者( 跟随)3、清:(1)下见小潭,水尤清冽;(清澈)(2)以其境过清。
(凄清)4、乐:(1)心乐之;(以……为乐,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2)似与游者相乐。
(逗乐,嬉戏)6、以(1)以其境过清;(因为)(2)卷石底以出;( 而)(3)全石以为底。
(把)7、为(1)全石以为底;(作为)(2)为岩。
《小石潭记》复习
![《小石潭记》复习](https://img.taocdn.com/s3/m/7622f62287c24028915fc3ba.png)
4、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潭中游鱼大约有一百来条,都好象在空中游动, 没有什么依靠似的。阳光往下照射到潭底,把 鱼的影子映在水底的石面上。
5、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 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阳光向下直射潭底,鱼的影子映在石上, 呆呆地一动不动;忽然间又向远处游去了, 来来往往轻快敏捷,好像与游人相互逗乐。
2、第一段描写小石潭的概貌,采用了
什么手法? 采用了移步换景的手法
3.文章第一段“全石……为岩”一句
有什么作用? 交代小石潭“全石以为底”的特点, 说明小石潭命名的缘由。
4、作者由“闻水声”到
“下见小潭”,其中的 “闻”、“伐”、“见”几个动词有什么作用?
既交代了发现小石潭的经过,点明小石潭
环境寂静,人迹罕至;也为下文描写小石 潭“其境过清”“寂寥无人”埋下伏笔。
么方法?好?用了什
写出了潭水清澈透明的特点。用侧面描写 的方法,通过游鱼、阳光、鱼影描写潭水。整段 无一字写水,但又无处不在写水。
6、第三段作者在描写小潭源流时依次抓住溪
身岸势的什么特点来写的?运用了什么修辞方 法?有什么好处? 抓住了溪流的曲折、岸势的参差不齐来写的。 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写出小溪流 的曲折,岸势参差不齐的特点,展现出小潭源 流的神秘莫测。
5、文中写水声清脆悦耳的语句: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
环,心乐之。 6、文中写鱼儿动态、静态的语句: (动)佁然不动;(静)俶尔远逝;往来翕忽。 7、写潭中游鱼动静相宜、灵活有趣的语句: 似与游者相乐。 8、描写溪流曲折神秘悠远的语句: 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9、文章的点睛之笔是: 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小石潭记》考点梳理
![《小石潭记》考点梳理](https://img.taocdn.com/s3/m/71825492a1116c175f0e7cd184254b35eefd1a29.png)
《小石潭记》考点梳理《小石潭记》考点梳理引言:《小石潭记》作者柳宗元写的山水游记这篇散文生动地描写出了小石潭环境景物的幽美和静穆,抒发了作者贬官失意后的孤凄之情。
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小石潭记》考点梳理,希望对大家的学习有所帮助!一、文学常识。
1.作者:柳宗元。
柳宗元,字子厚,唐朝著名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曾被贬为永州司马,又被成为“柳柳州”。
他与唐朝另一位著名文学家韩愈并成“韩柳”,倡导了古文运动。
他在被贬期间写下了山水游记多篇,合称《永州八记》。
2.选自:《柳河东集》。
3.记:古代散文的一种体裁。
这种文体,可叙事,可写景,可状物,目的往往在于抒发作者的情怀和报复,阐述作者的某种观点。
二、文章内容。
1.分段:第一段:写发现小石潭的经过和小石潭的概貌;第二段:写潭中游鱼;第三段:写小石潭的岸势和源头;第四段:写潭的气氛和作者的感受;第五段:交待同游者。
2.中心思想:本文描写了小石潭凄清幽美的独特风光,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含蓄地抒发了作者被贬后无法排遣的忧伤凄苦的思想感情,曲折反应政治上受打击,怀才不遇的愤恨不平。
3.写作特色:1)按观察角度的变化,刻画景物,动静结合,由近及远,巧用比喻,正面侧面相结合。
2)寓情于景,情随景变,情景交融。
3)语言生动、形象、简练。
三、文章要点。
1.作者站在小石潭的东北岸观赏景物。
依据是: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潭西南而望。
2.文中描写鱼儿静态游姿的句子是“俶尔远逝,往来翕忽”;静态游姿的句子是“日光下彻,影布石上,怡然不动”。
【主要内容】生动地描绘了小石潭及其周围幽深冷寂的景色和气氛,抒发了作者贬官失意后的孤凄之情。
【主题思想】作者借被遗弃于荒远地区的美好风物,寄寓自己的不幸遭遇,倾注怨愤抑郁的心情,传达出他贬居生活中孤凄悲凉的心境。
《小石潭让》继承了郦道元《水经注》的传统而有所发展。
《水经注》是地理书,对景物多客观描写,少主观感情的流露。
而柳宗元的山水游记则把自己的身世遭遇、思想感情融合于自然风景的描绘中,投入作者本人的身影,借被遗弃于荒远地区的美好风物,寄寓自己的不幸遭遇,倾注怨愤抑郁的心情。
八下语文 小石潭记 知识点整理提纲
![八下语文 小石潭记 知识点整理提纲](https://img.taocdn.com/s3/m/73726d0c0b4e767f5acfce5f.png)
小石潭记
一、重点词翻译
1.西:向西。
2.篁竹:竹林
3.珮、环:玉饰。
4.乐:以……为乐。
5.尤:格外。
6.清:清凉。
7.以为:用……作为。
8.卷:翻卷。
9.为:成为。
10.坻:水中高地。
11.嵁:不平的岩石。
12.蒙:蒙盖。
13.络:缠绕。
14.摇:摇曳。
15.缀:牵连。
16.可:大约。
17.许:表示约数。
18.空:名词作状语,在空中。
19.下:向下。
20.布:映在。
21.澈:穿透。
22.佁然:静止不动的样子。
23.俶尔:忽然。
24.翕忽:轻快敏捷的样子。
25.斗:名词作状语,像北斗星那样。
26.蛇:名词作状语,像蛇那样。
27.势:形状。
28.犬牙:像狗的牙齿那样。
29.凄:使……感到凄凉。
30.悄怆:忧伤。
31.邃:深。
32.以:因为。
33.清:凄清。
34.居:停留。
35.隶而从:跟随着同去。
36.二小生:两个年轻人。
八年级语文下册《小石潭记》复习要点
![八年级语文下册《小石潭记》复习要点](https://img.taocdn.com/s3/m/6c39e7c752d380eb63946d2c.png)
《小石潭记》复习要点一、文学常识本文选自《柳河东集》。
作者柳宗元,字子厚,河东人,世称“柳河东”,唐代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柳宗元的山水游记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独特的地位,本文是《永州八记》中的第四篇。
二、文言词语解释1.篁竹:竹林。
2.如鸣佩环:好像佩环碰撞的声音。
3.心乐之:心里为之高兴。
乐,以……为乐。
4.水尤清冽:水格外清凉。
尤,格外。
清,清澈。
5.全石以为底:以整块的石头为底。
为,作为。
6.卷石底以出:石底周边部分翻卷过来,露出水面。
7.翆蔓:翠绿的藤蔓。
8.蒙络摇缀,参差披拂:蒙盖缠绕,摇曳牵连,参差不齐,随风飘拂。
9. 可百许头:约有一百来条。
可:大约。
许:表示约数。
10. 皆若空游无所依:都好像在空中游动,没有什么依傍的。
11. 日光下澈,影布石上:阳光照到水底,鱼的影子映在水底的石头上。
澈,穿透。
12.佁然:静止不动的样子。
13.俶尔远逝:忽然间向远处游去。
俶尔,忽然。
14.翕忽:轻快迅疾的样子。
15. 斗折蛇行,明灭可见:(溪水)像北斗星那样曲折,像蛇那样蜿蜒前行,时隐时现。
斗,像北斗星那样。
蛇,像蛇那样。
16.犬牙差互:像狗的牙齿那样交错不齐。
犬牙,像狗的牙齿那样。
差,交错。
17.凄神寒骨:让人感到心情悲伤,寒气透骨。
凄, 使……凄凉。
寒,使……寒冷。
18.悄怆幽邃:凄凉幽深,悄怆,凄凉。
邃,深。
19. 以其境过清:以,因为。
清,凄清。
20.隶而从:跟随着同去。
从,跟从。
21. 二小生:两个年轻人。
22. 西行百二十步:向西。
三、理解性默写1、描写游鱼静态的句子: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2、描写游鱼动态的句子:俶尔远逝,往来翕忽。
3、描写鱼情态的句子:似与游者相乐。
4、描写潭上多姿的树蔓的语句: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5、描绘日光鱼影的句子: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
6、写出小溪曲折明灭的句子: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7、由于“四面竹树环合”,空寂无人,使作者产生了这样的感觉: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石潭记复习要点
:
《小石潭记》这篇游记篇幅短小,全文只有192个字,却写得有声有色,形象生动,给人身临其境的感受。
学习这篇课文,应把握好如下三点:
1.作者以游踪为序采用移步换形,依序写景组织材料。
写小石潭,先写“声”(水声),后写“形”(潭中景物),写潭中景物又先写“近观”(水、石、树、鱼),后写“远望”(水源),最后概写环境,引发感触。
2.作者善于抓住事物特征,用鲜明生动的语言写景状物。
既肖其貌,又传其神,给读者以鲜明的印象,如临其境。
例如写小石潭,不仅“下见小潭”,点出了“小”,而且说“潭中鱼可百许头”也暗示了潭的范围不大,否则,潭的范围怎能尽在眼底,又怎能一览无余?又例如写“水尤清冽”,是从侧面写潭中的鱼,“皆若空游无所依”又清晰地写出鱼儿的静态是“怡然不动”,动态中“傲尔远逝,往来翁忽”,而且“似与游者相乐”,又把鱼儿的那种闲适、轻快、灵敏、活泼的柙态写得维妙维肖。
再例如写潭西南边的小溪,作者连用了“斗折”“蛇行”“犬牙差互”三个比喻,把小溪的特征形象地再现出来,非常真切
3.作者把自己的心情和小石潭的环境结合起来,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本文在对景物描绘中结合着作者自身的遭际,渗透着作者自身的感受和情怀,这远离尘世的小石潭虽充满了生机——“闻水声,如鸣佩环”。
但却无人赏识,四周被竹围抱,其幽清无闻与自己的遭遇相同,触景伤情。
作者离开国都长安来到荒僻的南方州郡,政治上受挫折,生活上不习惯。
因此,他寄情山水,也是为了摆脱抑郁心情。
此刻过于清冷的环境更容易激起他“凄神寒骨,悄怆幽邃”的情感。
小石潭景物的幽清美与作者心境的凄清美形成了强烈的比衬,有力反衬出作者那种无法摆脱的压抑心情,也含蓄地表露了作者对冷酷现实的不满。
(解说:以上三个方面的分析,是课文在内容和形式上的主要特点所在。
把握了以上三点,就从整体上把握了这篇课文。
)
自读思考
1.试比较本文与《桃花源记》的开头,有什么相似处,这样开头有什么好处?
2.将下列句子译成现代语,仔细加以品味。
①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②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③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3.“若”“似”“如”都可以用来打比喻,但有时不一定是打比喻。
试分辨下列句子哪些是比喻,哪些不是。
①闻水声,如鸣佩环②皆若空游无所依③似与游者相乐④天涯若比邻
4.背诵全文。
1.两文开头部分都十分简约地交待了是怎样发现美景的,《桃》文:“缘溪行……忽逢桃花林……从口入”才出现桃花源。
《小石潭记》:“从小丘西行……隔篁竹,闻水声,……下见小潭”这样先写外景,从远处写来,为主要景物的描写作好铺垫。
2.①(小石潭四周)是青葱的树木,翠绿的藤蔓,(枝条相互)覆盖着,缠绕着,摇曳连接,长短参差,随风飘荡。
②(流进小石潭的小溪)像北斗星那样曲曲折折,也像蛇那样蜿蜒爬行,(有的地方)看得见,(有的地方)看不见,十分明显。
③(小石潭周围的气氛使人)感到心神凄凉,寒气透骨;使人感到(情绪)忧伤,幽静极了,幽深极了。
3.①√②×③×④√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