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秋之白华中瞿秋白的形象分析 精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秋之白华中瞿秋白的形象分析
在中国,红色电影一直以来都是承担着构建国家主流价值观念和弘扬中华民族精神的意识形态重任,红色电影开始出现红色精神+消费影像的另类话语表述,如《建国大业》、《建党伟业》《、湘江北去》及《秋之白华》等新一批红色电影的出现,集体呈现出后现代语境下红色革命精神与消费时代娱乐化形象相结合的影像特征。
一、党员形象的重构他者视点与自我言说《秋之白华》对瞿秋白形象的塑造,摒弃了红色电影惯用的宏大历史叙事视角,以故事化的方式讲述伟人生平并唤起观众崇敬之情的经典叙事模式。
反而采取了后现代式的重构消解革命英雄的神圣感,将历史生活化,尊重革命者的个体生命价值。
他者视点。
电影《秋之白华》以杨之华的他者视点展开,这一带有回忆色彩的视点将宏大的革命历史变得个人化、生活化。
影片的前半部分杨之华的视角让观众从侧面认知瞿秋白这一人物形象,感受杨之华与瞿秋白之间的微妙情感变化,体会瞿秋白作为丈夫、作为学者及作为革命者的人格魅力。
杨之华的视点可以说是观众对瞿秋白感性认知的窗口,这种他者视点的讲述打破了对革命英雄讲述的话语垄断,使得瞿秋白真正成为观众的移情对象,可以让观众在非瞿秋白的视角中感受瞿秋白的个人特点。
自我言说。
影片的后半部分以瞿秋白在狱中的个人回忆录为结构线索,以革命英雄的第一人称视角回忆了与杨之华的美好爱情,入狱后敌人的声声劝降与威逼利诱。
瞿秋白略带自传性质的自我言说,向观众传递的是一个共产党人于生活于理想的不悔抉择。
在其自我讲述的这部分影像中,充分向观众展示了《秋之白华》这部电影的特点——以爱情写革命,瞿秋白在送予杨之华刻有秋之白华字样的印章时说道秋白之华,秋之白华,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放而大之,爱情之中有革命,革命之中有爱情。
其中之意,自述的是瞿秋白心中的家国情怀,救亡图存、振兴中华的赤子之
心。
他者视点与自我言说,打破了对英雄人物的权威性话语表达,在尊重历史史实的基础上重构了瞿秋白的党员形象。
二、消费的形象符号革命精神与偶像元素后现代文化语境中,红色电影戏剧性对峙的二元冲突被明显搁置,转而投向人物的言说表达与形象重构。
而共产党员的形象已经是抽离出真实历史,化作一种中华民族精神的理想符号,因此革命英雄的形象在消费时代便带有内在革命精神与外在偶像元素相交融的双重符号意义。
精神符号。
共产党员理想的定格与永恒。
如若说在后现代的观影语境中,党员形象印刻着消费符号的影子,那么这种红色消费最深层的内涵应该是革命英雄的为理想与信念奋斗一生的革命精神。
电影《秋之白华》在短短120多分钟内选取的是瞿秋白一生最富其人格意义的片段进行重组,于波澜不惊的镜像语言中让观者体会瞿秋白誓死坚定革命理想的党员气魄与笑看生死、从容恬淡的文人气质。
影片最后,瞿秋白踱着缓慢而坚定的步伐,手持雪茄走向刑场,端坐于花香鸟语中微笑着说此地甚好!尔后慷慨就义。
这一段落的处理与影片的整体基调保持了平衡,依然是平静、平淡的影像风格。
从容不迫的平静蕴含着瞿秋白内心炽热的革命之心、理想之心,在静与动中重塑了共产党人的精神面貌。
瞿秋白的从容就义是党员理想的定格与永恒,瞿秋白则象征着革命英雄的不灭精神。
偶像符号。
消费的形象与情感。
消费时代的整体观影语境呈现出自由、开放的特征,影视文化的消费心理也愈来愈浓烈地带有后现代的色彩,观众更加喜欢视觉刺激与情感释放的观影体验。
电影《秋之白华》的视觉刺激点就在于董洁谋女郎与窦骁谋男郎的双重偶像身份,影视偶像模拟革命偶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