赠刘景文教学反思
小学三年级语文《赠刘景文》原文、教案及教学反思
小学三年级语文《赠刘景文》原文、教案及教学反思学习目标:篇一1、会认“菊、残、君、橙、橘、径”6个生字,会写“首、刘、枝、记”4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体会诗人对秋天的赞美之情。
3、培养积累、背诵古诗的兴趣。
赠刘景文篇二人教版第三册第一单元第四课教学目标:会认10个生字,会写6个字。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体会诗人对秋天的赞美之情。
背诵古诗。
有条件的,背诵课文以外的古诗。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生字卡片。
教学过程:诵诗导入古诗是我国的文化精华,谁能背几首给大家听听?古诗为我们呈现美的意境,让我们有美的享受。
我们今天再来学习两首古诗。
(板书古诗题目)看图感悟教师出示课文动画课件,创设情境,使学生初步感知诗意:深秋时节,荷尽菊残,然而“橙黄橘绿”。
并伴以和谐优美的古筝曲子。
看后交流:你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从图入手,便于图文结合,感悟诗意,且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初读感知,自主识字1、自己读,借助拼音,读准字音。
2、自由读,把不认识的字圈出来。
3、提出不认识的字请大家想办法帮助解决。
师:谁愿意给大家读读这首诗?(生读古诗)师:“赠”、“擎”、“犹”、“橙”这几个字稍难读些,读时注意这些字的发音,现在同桌互相当小老师,认真听对方读课文,如果他完全读对了,就为他鼓掌,如果他有不对的地方就帮帮他。
4、互帮互学,同桌拼读。
5、请一组同桌读、读后评价。
6、齐读。
过渡:现在大家都会读这首诗了,如果把生字宝宝从课文中请出来,你还能准确地认出他们吗?7、出示生字卡片或(课件),请一组学生开火车认读。
一组学生开火车读。
(火车出现两次故障)师:哪列火车能开得又快又稳?(学生纷纷举手)8、再请一组学生读。
另一组学生开火车读,(读后响起掌声)师:你们读得不错,大家的掌声是较好的评价。
9、抢读。
师:逐张出示生字卡片。
学生抢读,气氛很热烈。
10、合作交流识字方法。
(采取多种方式识记)师:同学们刚才表现得真不错)一米范文○1mi(,你是用什么方法记住这些字的呢?学生纷纷举手,说出各自的识字方法,比如:小老师教认字:姓刘的同学就可以教大家认识“刘”;利用偏旁的表意功能识记“菊、橙、橘”;编顺口溜:“自言自语——记”;生活中的广告标语识记“残”字。
小学三年级语文赠刘景文原文、教案及教学反思(8篇)
小学三年级语文赠刘景文原文、教案及教学反思(8篇)再读感悟,想象诗歌画面篇一1自由读,结合图理解诗意。
2小组内讨论交流,教师相机点拨。
3自由组合,与学习伙伴体会读,读完后交流自己的体会,交流后再读。
4教师范读,学生想象诗歌所描绘的画面。
初读感知,了解古诗大意篇二1自己读,借助拼音,读准字音。
2自由读,圈出不理解的词语。
3小组读,合作学习,理解词义。
赠刘景文篇三学习目标:1、会认菊、残、君、橙、橘、6个生字,会写首、刘、枝、记4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体会诗人对秋天的赞美之情。
3、培养积累、背诵古诗的兴趣。
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1、同学们,我们先来一个实话实说好吗?一年四个季节里,你最喜欢哪个季节?为什么?2、师:古代大诗人们也爱写诗赞美自己喜欢的季节。
今天我们就要来学习一首描写秋天美丽景色的古诗《赠刘景文》(出示诗人、题目)3、介绍诗人及写诗的背景:苏轼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文学家,别人又叫他苏东坡。
一天,他和朋友们聚会,其中一个叫刘景文的与他很谈得来。
苏轼喝着酒,非常高兴,就写了这首诗送给刘景文,所以题目就叫《赠刘景文》。
(学生接读,提醒注意后鼻音)二、读通诗文、感知诗意。
1、自由读古诗,要求读正确、流利。
2、同桌相互听一听,看看他读得对吗?3、反馈:(1)指名读(谁愿意把这首诗读给大家听一听?)评价:听了他的朗读,你有什么评价?(2)引出生字教学:菊残君橙橘你用什么方法记住它们的?(3)学生说说识记生字的方法读生字卡片4、朗读这首诗(谁能大声地再来读读?大家再自信地读给自己听听齐读)师帮助指正读中出现的问题。
(赠与景是后鼻音,擎、残、犹、橙比较难读。
)三、反复朗读、尝试理解1、人们常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所以读诗光读还不行,还要边读边想,看看诗中描绘了哪些景物?反馈:(根据学生的回答相机教学)(1)擎雨盖出示多媒体视频,引导学生想象荷花在夏季的样子和作用,指导观察搜集夏季荷花的图片,体会荷花此时的生机勃勃。
2023年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赠刘景文教案与反思(推荐2篇)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赠刘景文教案与反思(推荐2篇)〖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赠刘景文教案与反思第【1】篇〗赠刘景文【教材分析】《赠刘景文》的作者是苏轼。
诗中描写的是秋末初冬的景色,第一句以荷败、菊残,写出了秋末的特征。
接下来诗人以橙子的金黄与橘子的青绿,把初冬的景色点缀得色彩鲜明而富有生气。
诗人在此一反悲秋的调子,赞美了秋天是收获的季节,激励着人们乐观向上。
【教学目标】1、会认“赠、刘、残、犹、傲、君、橙、橘”8个生字,会写“赠、刘、盖、菊、残、君、橙”7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3、通过对诗句的朗读感悟,体会诗中描绘的浓浓秋色,感受诗歌美的意境和深刻的哲理。
培养学生自主阅读,感悟诗理的能力。
4、激发学生面对生活要乐观向上,不泄气,珍惜现在的大好时光。
【教学重点】通过对诗句的朗读感悟,体会诗中描绘的浓浓秋色,感受诗歌美的意境和深刻的哲理。
【教学难点】激发学生面对生活要乐观向上,不泄气,珍惜现在的大好时光。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过程】一、知诗人,解诗题古诗词是文学宝库中的瑰宝,也是我们民族文化的精髓。
千百年间,万口成诵,哺育了一代又一代人。
今天我们来学习《古诗三首》中的其二,《赠刘景文》。
1、“赠”是本课的生字,仔细观察字的结构,想一想,在书写时我们应该注意哪些?师范写。
学生描红、临写。
2、赠也就是送的意思,类似的赠写诗你知道哪首?《赠汪伦》李白写给汪伦的,那么我们今天学习的《赠刘景文》又是谁送给谁的呢?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是北宋著名的文学家,书法家,画家。
与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同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刘景文是苏轼的好朋友,与苏轼诗酒往来,情谊颇深。
3、齐读课题。
读了这个诗题后你想知道些什么?二、初读古诗,读通读顺1、想知道答案吗,只要读懂了这首诗,你们的疑问也就迎刃而解了,请同学们自己读读古诗,借助拼音,读准字音,把这首诗读通读顺。
2、谁愿意给大家读读这首诗?读出节奏自读指名读提示停顿出示抑扬顿挫的“顿”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赠刘景文小学二年级语文《赠刘景文》原文、教案及教学反思7篇
赠刘景文小学二年级语文《赠刘景文》原文、教案及教学反思7篇《赠刘景文》是北宋文学家苏轼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
这首诗作于元祐五年(公元1090年),是送给好友刘景文的一首勉励诗。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以下是作者爱岗敬业的小编飞白为家人们收集整理的7篇赠刘景文的相关范文,欢迎阅读,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赠刘景文》教学设计篇一一、教材简说《赠刘景文》的大意是:荷花凋谢连那擎雨的荷叶也枯萎了,只有那开败了菊花的花枝还傲寒斗霜。
一年较好的景致你要记住,那就是橙子金黄、橘子青绿的时节。
这首古诗是写秋末的景色,一句以荷败、菊残,写出了秋末的特征。
接下来诗人以橙子的金黄与橘子的青绿,把深秋的景色点缀得色彩鲜明而富有生气。
诗人在此一反悲秋的调子,突出了秋天是收获的季节。
“擎雨盖”指荷叶。
第二行诗赞颂了菊花的残枝有傲霜凌寒的气概。
二、学习目标1、会认生字。
会写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体会诗人对秋天的赞美之情。
3、喜欢背诵古诗,有条件的,背诵课文以外的古诗。
三、教学过程(一)看图说话看图,说一说你在图上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二)初读感知,了解古诗大意1、自己读,借助拼音,读准字音。
2、自由读,圈出不理解的词语。
3、小组读,合作学习,理解词义。
(三)再读感悟,想象诗歌画面1、自由读,结合图理解诗意。
2、小组内讨论交流,教师相机点拨。
3、自由组合,与学习伙伴体会读,读完后交流自己的体会,交流后再读。
4、教师范读,学生想象诗歌所描绘的画面。
(四)启发想象,感情朗读、背诵1、教师描述诗意,激发学生想象。
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
小学二年级语文《赠刘景文》教案篇二教学目标:1、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中的含义。
2、体会诗人的写作动机,感受秋天的美丽,懂得生活总有其美好的一面,我们要积极地去面对。
3、欣赏情意丰富的古诗,能正确地朗读、背诵课文。
教学流程:一、回忆导入,明确主题1、同学们,四季更迭,秋天已然悄悄地来到我们跟前。
2023年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赠刘景文教学反思(优选3篇)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赠刘景文教学反思(优选3篇)〖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赠刘景文教学反思第【1】篇〗《赠刘景文》优秀教学反思《赠刘景文》优秀教学反思古诗是小学语文教材中一类特殊的课文,从语言文字上看,它用的是古汉语;从表现形式上看,它含蓄、凝炼、节奏强、跳跃大;从叙写的内容上看,它离我们的时代较久远。
因此,在古诗教学中,教师要在创设自由、和谐、民主、开放的学习环境基础上,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感悟诗境,重新焕发古诗词的`生命活力和人文精神。
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室里让学生集中思考、各抒己见,虽有点乱,但要珍惜这样的时刻。
”从上面两篇古诗教学的课堂实录片段来看,《梅花》这篇的教学手段显然是比较传统的,单纯的师生交往形式。
课堂上师生一问一答,更注重于对诗句的意思的理解。
课堂氛围显得枯燥无味。
而《赠刘景文》这篇的教学则更注重引导学生去思考,大胆地提出疑问。
虽然花费的时间较多,但课堂上学生呈现出了良好的思考状态,这样的“乱”多宝贵呀!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
现代心理学也认为,疑是思维的火花,是探究的动力。
在教学中学生能大胆地将自己不明白的地方提出来,老师在这过程中只起到点拔的作用,在学生遇到困难的时候,没有马上给出答案,而是运用启发讨论式的教学方法,通过引导,使学生自己分析解决问题。
通过启发讨论,为学生提供畅所欲言,各抒己见的空间。
这样让学生取长补短,相互启发,增加课堂的信息量,促使学生全面深入地感悟,又给学生提供了展示个性的机会和场所。
这样有利于师生间的交流和沟通,活跃了学生的思维,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课堂氛围显得和谐、宽松。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赠刘景文教学反思第【2】篇〗《赠刘景文》教学反思:《赠刘景文》是苏轼的诗,苏轼这个名字对二年级的孩子而言不陌生,所以,在作者背景介绍这一块儿相对而言比较省力.古人写秋,一般悲伤情绪较浓,可是苏轼却一反悲秋的基调,突出了秋天是个收获的季节,读他的这首<赠刘景文>,你会沉醉在深秋的美丽景色之中,虽然荷尽菊残,然而那开败了的菊花枝还傲寒斗霜,那“橙黄橘绿”,更有别有一番风味。
小学三年级语文《赠刘景文》原文、教案及教学反思
【导语】《赠刘景⽂》是北宋⽂学家苏轼创作的⼀⾸七⾔绝句。
这⾸诗作于元祐五年(公元1090年),是送给好友刘景⽂的⼀⾸勉励诗。
以下是⽆忧考整理的⼩学三年级语⽂《赠刘景⽂》原⽂、教案及教学反思相关资料,希望帮助到您。
【篇⼀】⼩学三年级语⽂《赠刘景⽂》原⽂ 赠刘景⽂ 宋·苏轼 荷尽已⽆擎⾬盖, 菊残犹有傲霜枝。
⼀年好景君须记, 正是橙黄橘绿时。
注释: 刘景⽂:刘季孙,字景⽂,⼯诗,时任两浙兵马都监,驻杭州。
苏轼视他为国⼠,曾上表推荐,并以诗歌唱酬往来。
荷尽:荷花枯萎,残败凋谢。
擎:举,向上托。
⾬盖:旧称⾬伞,诗中⽐喻荷叶舒展的样⼦。
菊残:菊花凋谢。
犹:仍然。
傲霜:不怕霜冻寒冷,坚强不屈。
君:原指古代君王,后泛指对男⼦的敬称,您。
须记:⼀定要记住。
正是:⼀作“最是”。
橙黄橘绿时:指橙⼦发黄、橘⼦将黄犹绿的时候,指农历秋末冬初。
译⽂: 荷花凋谢连那擎⾬的荷叶也枯萎了,只有那开败了菊花的花枝还傲寒⽃霜。
⼀年中的景致你⼀定要记住,那就是在橙⼦⾦黄、橘⼦青绿的秋末冬初的时节啊。
【篇⼆】⼩学三年级语⽂《赠刘景⽂》教案 教学⽬标: 1、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中的含义。
2、体会诗⼈的写作动机,感受秋天的美丽,懂得⽣活总有其美好的⼀⾯,我们要积极地去⾯对。
3、欣赏情意丰富的古诗,能正确地朗读、背诵课⽂。
教学流程: ⼀、回忆导⼊,明确主题 1、同学们,四季更迭,秋天已然悄悄地来到我们跟前。
关于“秋天”,我们以前学过不少课⽂,你还记得吗?(学⽣背诵相关⽚断) 2、总结⾃⼰对秋天的经验。
按句式说话:“在我的印象中,秋天_________________。
” 3、在古代⼤诗⼈苏轼的⼼⽬中,秋天⼜是怎样的呢?让我们⼀起来学习古诗《赠刘景⽂》。
⼆、初读古诗,感知诗意 1、配乐范读,想象画⾯。
2、读准、读通诗句。
思考讨论:诗中写出哪些景物? 3、通读全诗,注意读出诗的节奏。
三、赏析诗句,把握诗蕴 1、夏⽇荷花是什么样⼦的?(当学⽣说不清时,可引导背诵已学课⽂《荷花》⽚断,板画“荷叶”理解“擎⾬盖。
小学二年级语文《赠刘景文》原文、教案及教学反思
语文是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中的一门教学科目,其教学的内容是语言文化,其运行的形式也是语言文化。
语文的能力是学习其他学科和科学的基础,也是一门重要的人文社会学科,人们交流思想的工具。
具有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特点。
以下是整理的小学二年级语文《赠刘景文》原文、教案及教学反思相关资料,希望帮助到您。
【篇一】小学二年级语文《赠刘景文》原文赠刘景文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
注释:刘景文:刘季孙,字景文,工诗,时任两浙兵马都监,驻杭州。
苏轼视他为国士,曾上表推荐,并以诗歌唱酬往来。
荷尽:荷花枯萎,残败凋谢。
擎:举,向上托。
雨盖:旧称雨伞,诗中比喻荷叶舒展的样子。
菊残:菊花凋谢。
犹:仍然。
傲霜:不怕霜冻寒冷,坚强不屈。
君:原指古代君王,后泛指对男子的敬称,您。
须记:一定要记住。
正是:一作“最是”。
橙黄橘绿时:指橙子发黄、橘子将黄犹绿的时候,指农历秋末冬初。
译文:荷花凋谢连那擎雨的荷叶也枯萎了,只有那开败了菊花的花枝还傲寒斗霜。
一年中的景致你一定要记住,那就是在橙子金黄、橘子青绿的秋末冬初的时节啊。
【篇二】小学二年级语文《赠刘景文》教案教学目标:1、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中的含义。
2、体会诗人的写作动机,感受秋天的美丽,懂得生活总有其美好的一面,我们要积极地去面对。
3、欣赏情意丰富的古诗,能正确地朗读、背诵课文。
教学流程:一、回忆导入,明确主题1、同学们,四季更迭,秋天已然悄悄地来到我们跟前。
关于“秋天”,我们以前学过不少课文,你还记得吗?(学生背诵相关片断)2、总结自己对秋天的经验。
按句式说话:“在我的印象中,秋天_________________。
”3、在古代大诗人苏轼的心目中,秋天又是怎样的呢?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古诗《赠刘景文》。
二、初读古诗,感知诗意1、配乐范读,想象画面。
2、读准、读通诗句。
思考讨论:诗中写出哪些景物?3、通读全诗,注意读出诗的节奏。
三、赏析诗句,把握诗蕴1、夏日荷花是什么样子的?(当学生说不清时,可引导背诵已学课文《荷花》片断,板画“荷叶”理解“擎雨盖。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赠刘景文教案与反思(推荐3篇)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赠刘景文教案与反思(推荐3篇)〖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赠刘景文教案与反思第【1】篇〗《赠刘景文》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会认“赠、刘、残、犹、傲、君、橙、橘”8个生字,会写“刘、盖、菊、君、橙”5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文,背诵文,从荷枯、菊败、橙黄、橘绿中体会诗人对秋天的赞美之情和对朋友的敬佩和鼓励。
3、学习古诗新唱,培养积累、背诵古诗的兴趣。
教学重点:1、识字写字。
2、多元吟诵,练习背诵。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感悟诗境。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田字格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师:同学们,当你和好朋友分别时,是一种什么样的心情?古代人特别喜欢写诗赠别,你知道哪些赠别的诗歌呢?和大家分享一下。
(相机板书)今天我们来学习苏轼写的一首与友人道别的诗《赠刘景文》(一)故事铺垫,理解题。
师:同学们想听故事吗?好,竖起耳朵听哟!古时候,有一个人叫刘景文,他是一个有学问、不怕困难的人。
当时他已经50多岁了,可是却没有受到朝廷的重用,所以他整天闷闷不乐,心情很不好。
他的好朋友苏轼就邀刘景文到他家里做客,他们一边喝酒一边聊天,苏轼很想帮刘景文树立信心。
于是,便写了一首诗送给刘景文,希望刘景文能找回自信,取得成功。
这首诗的题目就叫《赠刘景文》。
2、板书题,学生齐读题。
3、书写“刘”字。
(二)图文结合,画中会意。
1、自由读文师:非常好,下面请同学们把书打开,自由地把这首诗读一读。
(出示要求把字读准确。
遇到不认识的字读一读下面的拼音。
)2、师:同学们读得非常认真,那你们知道这首古诗前两句写了秋天的哪些景色?(出示这两句诗)(指名说,板书:荷、菊)3、师:同学们的回答真棒,来,我们先来欣赏几幅图。
4、学习第一句①出示荷花荷叶图师:同学们,图上画了什么?师:看到这么美的荷花,让我想起了一首小诗——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②老师一边描述一边出示荷叶干枯图(重叠在荷花荷叶图上)师:日子一天一天过去了,秋天来了,你们看荷花变得怎样了?师:看到这幅图你会想到哪句诗?理解:擎雨盖③反复读:荷尽已无擎雨盖。
《赠刘景文》教学反思(精选6篇)
《赠刘景文》教学反思(精选6篇)《赠刘景文》教学反思(精选6篇)作为一位刚到岗的教师,教学是重要的工作之一,借助教学反思我们可以快速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那么什么样的教学反思才是好的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赠刘景文》教学反思(精选6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赠刘景文》教学反思篇1古人写秋天总是“自古逢秋悲寂寥”,可是苏轼在《赠刘景文》一诗中却一反悲秋的基调,突出了秋天是个收获的季节,“傲霜枝”更是赞颂了傲霜凌寒的气概。
《赠刘景文》是二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四课古诗两首中的一首。
这首诗作于公元1090年苏轼任杭州知府之时。
刘景文,原名刘季孙,字景文,北宋开封祥符人,当时在两浙任兵马都监,也在杭州。
苏轼很看重刘景文,曾称他为“慷慨奇士”,与他诗酒唱和,交情颇深。
这首赠给刘景文的诗,描写的是秋末的景象,寓情于景,表达了对刘景文的崇敬之情,同时也寄托了诗人自己的理想。
此诗开篇两句,概括地描绘了深秋的景象:夏荷已经完全枯萎,秋菊也花凋叶败,只有花枝还在傲寒斗霜。
但在荷、菊凋落之后,橙、橘却果实累累,这是何等让人兴奋的景象啊。
为此,此诗后两句诗人则充满喜悦地告诉友人“你要记住,一年中最好的景致,还是在橙子金黄,橘子青绿的时节啊!”作者把人们眼中最为萧条的秋末写得如此有生机和诗韵,可以感悟到诗人旷达,豪放的胸怀。
虽然本诗有些拗口,生字量大,但由于学校一直举行“书香伴我成长——每周一诗”的读书活动,在一年级时,他们就能把这首诗背诵出来。
所以在学习本诗时,在朗读方面,不是本课的难点。
但是他们对诗的意境却感悟不深,不能很好地表达出诗中所蕴含的情感色彩。
为此,在教学前,我布置了课前作业给学生,让他们在爸爸妈妈的帮助下查阅有关这首诗背后的故事。
教学时,我先请查阅资料充分的学生讲刘景文与苏轼之间的友谊故事,并补充点滴。
有了故事作铺垫,学生在理解诗意时很快就进入状态,眼睛闪着光,流露出对诗境向往的神情,也似乎在想像诗中描绘的景象。
《赠刘景文》教学反思
《赠刘景文》教学反思《赠刘景文》教学反思1古诗是小学语文教材中一类特殊的课文,从语言文字上看,它用的是古汉语;从表现形式上看,它含蓄、凝炼、节奏强、跳跃大;从叙写的内容上看,它离我们的时代较久远。
因此,在古诗教学中,我们要在创设自由、和谐、民主、开放的学习环境上,以层次性的朗读、吟诵为重点,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感悟诗情,活化古诗词的形式过程,重新焕发古诗词的生命活力和人文精神。
古诗的教学基本上分这样几个层次:知诗人、解诗题;解字词、明大意;懂意境、悟诗情;觅诗句,练触发。
对于二年级学生来说,“觅诗句,练触发。
”是有一定难度的,因此,在本次的教学中,我的教学重点就落在了前三个环节上。
、知诗人、解诗题。
这是古诗教学的第一步,从诗人、诗题入手。
《赠刘景文》这首诗的作者是苏轼。
我给学生提供苏轼的图片和生平事迹,以此拉近诗人和学生之间的距离。
以诗题设问,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求欲望。
、解字词、明大意。
对于小学生来说,初步感知诗意是学习一首古诗的关键,因而,其认识是粗浅的、表层的、概略的。
对于学生从字面意义上的理解,这时老师应该学生允许“不求甚解”,不必提过高的要求,甚至对某些认识上的偏差,老师也可以暂时放一放。
为了突破本课的难点,让学生理解“擎雨盖”和“傲霜枝”。
我通过课件的演示,让学生明白荷叶从“尖尖角”到“擎雨盖”再到枯萎、凋谢这一变化过程,把“荷尽”理解透彻。
把菊花的怒放到只剩下最后的枝叶的图片演示出来,突出菊花傲霜斗雪,不畏严寒的坚强品质。
通过指导,纠正初步感知时可能出现的偏差,逐词理解意思,为体味诗情、进入诗歌意境做好准备。
学生对全诗词句有了整体上的感知后,接下来可以指导学生对全诗的理解,说说诗歌的大意,读懂语句。
古诗的语言有它自身的特点,如语句浓缩、意思跳跃、成分省略、词序倒置等,这些都是学生学古诗的障碍。
如第三句“一年好景君须记”和第四句“正是橙黄橘绿时”。
学生就可以调换顺序来理解。
、懂意境、悟诗情。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赠刘景文教案与反思优秀推选3篇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赠刘景文教案与反思优秀推选3篇【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赠刘景文教案与反思第1篇】《赠刘景文》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会认10个生字,会写6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体会诗人对秋天的赞美之情。
【教学重难点】识字和朗读背诵课文。
【教学过程】一、导入揭题1、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第四课古诗两首,板书课题,要求:学生抬起右手,跟老师一起来书写课题,师对“首”作强调,下面是“自”不是“白”。
2、引导学生观察课文插图,用上我们在识字一学过的成语来形容这些美丽的景色。
(生回答:层林尽染,山河壮美……)不光我们现代人喜欢秋天,赞美秋天,在我国古代有一位伟大的诗人苏轼他也写了一首描写秋天美丽景色的古诗送给他的好朋友刘景文。
题目叫:赠刘景文(板书)齐读。
大家想读读吗?快快打开语文书。
二、初读古诗1、生借助拼音读古诗,要求读准字音。
(生自由读。
)2、同桌互相读古诗,互相纠正。
(生互读。
)3、四人小组轮读,读完后说说自己读懂了词语或者句子?(整体感知,了解古诗的大意,交流字词理解,形成一定自主学习的能力。
)三、识字1、出示本课10个生字,带拼音。
生自由练读,不认识的借助拼音朋友,读完以后,有哪些字比较难读,你在刚开始读的时候就读错了,需要提醒一下大家。
(生自由读,全班交流,师做重点指导,必要时领读。
)2、组词、读准字音:(借助一定的语言环境。
)刘景文菊花残枝君子橙色橘子(齐读,开火车读。
)3、去掉拼音练读词语。
4、保留生字,抽读。
5、这些生字大家都读的非常准确,相信大家也有自己能很快的记着这些生字,你把哪个字记的最牢?在小组里跟同伴说说。
(小组合作记着生字。
)然后全班交流。
6、齐读生字。
(师檫掉生字)这些生字现在跑到古诗里去了,赶快打开书,读一读吧。
四、学习古诗1、听了同学们的朗读,老师也想读一读,听听老师哪里读的最美。
(师有感情的范读,以夸张的节奏、韵律来感染学生。
)生评价老师。
赠刘景文教案三附反思
赠刘景文最新教案三附反思学习目标: 1、会认“菊、残、君、橙、橘、径”6个生字,会写“首、刘、枝、记”4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体会诗人对秋天的赞美之情。
3、培养积累、背诵古诗的兴趣。
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 1、现在是什么季节?喜欢秋天吗?你能用一些词句来说说你所看到秋天的景色吗? 2、从你们的话中,我感到大家都很喜欢秋天,古人也很喜欢秋天,他们常常吟诗作词来赞狼锾臁?br /> 今天我们就要来学习一首描写秋天美丽景色的古诗——《赠刘景文》(出示诗人、题目):知道这首诗是谁送给谁的吗?学习生字:赠、刘。
3、介绍诗人及写诗的背景:苏轼是夜糯奈难Ъ遥鹑擞纸兴斩隆R惶欤团笥衙蔷刍幔渲幸桓鼋辛蹙拔牡挠胨芴傅美础K臻茸啪疲浅8咝耍托戳苏馐资透蹙拔模蕴饽烤徒小对蹙拔摹贰#ㄑ佣粒嵝炎⒁夂蟊且簦?br /> 二、初读古诗 1、自由读古诗,要求读正确、流利。
2、同桌相互听一听,看看他读得月穑?br /> 3、反馈:(1)指名读(谁愿意把这首诗读给大家听一听?)评价:听了他的朗读,你有什么评价?(2)引出生字教学:菊残君橙橘你用什么方法记住它们的?(3)学生说说识记生字的方法——读生字卡片 4、朗读这首诗(谁能大声地再来读读?——大家再自信地读给自己听听——齐读)三、细读品味 1、人们常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所以读诗光读还不行,还要边读边想,看看诗中描绘了哪些景物? 2、反馈:(根据学生的回答相机教学)(1)荷尽出示2幅图片:为了帮助大家读得更好,进一步感受秋天的美景,老师给你看这两幅图。
让学生说说哪幅图写出了诗意,并说说理由。
(理解“尽、擎雨盖”)讨论:荷花凋谢了,荷叶枯萎了,诗人为什么还要写这里?指导朗读:那你能通过朗读把荷花池的美丽表达出来吗?(个别读——女生读——齐读,教师随机评价:真好啊!真是看了还想看。
)(2)菊残出示图片,说图意,理解“菊残、傲霜枝”。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赠刘景文教案与反思合集3篇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赠刘景文教案与反思合集3篇【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赠刘景文教案与反思第1篇】《赠刘景文》教案教学目标:1、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中的含义。
2、体会诗人的写作动机,感受秋天的美丽,懂得生活总有其美好的一面,我们要积极地去面对。
3、欣赏情意丰富的古诗,能正确地朗读、背诵课文。
教学流程:一、回忆导入,明确主题1、同学们,四季更迭,秋天已然悄悄地来到我们跟前。
关于“秋天”,我们以前学过不少课文,你还记得吗?(学生背诵相关片断)2、总结自己对秋天的经验。
按句式说话:“在我的印象中,秋天_________________。
”3、在古代大诗人苏轼的心目中,秋天又是怎样的呢?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古诗《赠刘景文》。
二、初读古诗,感知诗意1、配乐范读,想象画面。
2、读准、读通诗句。
思考讨论:诗中写出哪些景物?3、通读全诗,注意读出诗的节奏。
三、赏析诗句,把握诗蕴1、夏日荷花是什么样子的?(当学生说不清时,可引导背诵已学课文《荷花》片断,板画“荷叶”理解“擎雨盖。
)到了秋末,荷花又变成什么样了?(出示“荷尽”图,理解“尽”。
)2、秋天的菊花在枯萎时与夏日的荷花有什么不同?(出示“菊残”图,理解“傲霜枝”)3、比较两图,读前两行诗。
你体会到了什么?4、“菊残犹有傲霜枝”,菊花的精神,令诗人对秋天平添了一分敬畏,而秋天的果实更以她沉甸甸的收获,令诗人对秋天偏爱有加。
(出示诗句: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读诗句,想想秋天除了“橙”和“橘”,还有哪些果实也成熟了?(学生说不出时,可引导背诵《秋游景山》片断“这里的果树果实累累。
……”)再读诗句,说说从这句诗中你读懂了什么?四、诵读全诗,体味诗情1、学生自由吟诵,配乐朗读、背诵。
2、讨论:诗人赠给朋友刘景文的是什么?除了这首诗,还有什么?3、阅读现代文《秋天的窗口》。
4、补充句段,或写一段话。
没有春花的明艳,没有夏日的葱郁,但是秋天有___________,有___________,有____________,秋天是美丽的。
语文课《赠刘景文》教学反思
《赠刘景文》
《赠刘景文》这首诗作于公元1090年苏轼任杭州知府之时。
成功之处:
学生在我的引导下感受到虽然“荷尽菊残”,但是“橙黄橘绿”不是另外一番美景吗?让学生在体会意境中自己酝酿朗读时的情感和语气。
他们入情的朗读与诗意融合在一起,特别是前后两句诗在情感上的深沉与喜悦的对比,让人从深秋凋零景象的惆怅中,很快地步入到了深秋丰收的喜悦中。
不足之处:
在教学中,我仍存在着些许的不足,如讲解中缺少了童趣的语言。
教学建议:
讲课前再多下功夫,把情境延伸,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古诗。
《赠刘景文》教学反思
《赠刘景文》教学反思身为一名人民老师,我们要有很强的课堂教学能力,通过教学反思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怎样写教学反思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下面是帮大家整理的《赠刘景文》教学反思,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赠刘景文》教学反思1古诗是小学语文教材中一类特殊的课文,从语言文字上看,它用的是古汉语;从表现形式上看,它含蓄、凝炼、节奏强、跳跃大;从叙写的内容上看,它离我们的时代较久远。
因此,在古诗教学中,教师要在创设自由、和谐、民主、开放的学习环境基础上,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感悟诗境,重新焕发古诗词的生命活力和人文精神。
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室里让学生集中思考、各抒己见,虽有点乱,但要珍惜这样的时刻。
”从上面两篇古诗教学的课堂实录片段来看,《梅花》这篇的教学手段显然是比较传统的,单纯的师生交往形式。
课堂上师生一问一答,更注重于对诗句的意思的理解。
课堂氛围显得枯燥无味。
而《赠刘景文》这篇的教学则更注重引导学生去思考,大胆地提出疑问。
虽然花费的时间较多,但课堂上学生呈现出了良好的思考状态,这样的“乱”多宝贵呀!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
现代心理学也认为,疑是思维的火花,是探究的动力。
在教学中学生能大胆地将自己不明白的地方提出来,老师在这过程中只起到点拔的作用,在学生遇到困难的时候,没有马上给出答案,而是运用启发讨论式的教学方法,通过引导,使学生自己分析解决问题。
通过启发讨论,为学生提供畅所欲言,各抒己见的空间。
这样让学生取长补短,相互启发,增加课堂的信息量,促使学生全面深入地感悟,又给学生提供了展示个性的机会和场所。
这样有利于师生间的交流和沟通,活跃了学生的思维,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课堂氛围显得和谐、宽松。
《赠刘景文》教学反思2《赠刘景文》是一首描写秋天景色的古诗,教学这首古诗时,我把感悟诗歌的韵味和意境的美好以及体会诗人的情感作为教学的重点。
在学生读通古诗的基础上,我让学生联系对题目的理解,想想这首诗主要写了什么,有哪些词语的意思不理解。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赠刘景文教学反思合集3篇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赠刘景文教学反思合集3篇【部编版语文三年级赠刘景文教学反思第1篇】一直都比较喜欢古诗。
所以在写反思的时候,首先想到的,是《赠刘景文》。
本诗开篇两句,概括描画了残秋的景象:夏荷已完全枯衰,秋菊也花落叶败,只有那不畏寒霜的枝干还挺立着。
可猜知在苏轼的心目中,刘景文是同孔融一类的国士,具有崇高的品格与节操,能像荷、菊一样孤标傲世。
当然,不论是先谢还是后凋,它们毕竟都已经是过了时了,不得不退出竞争,让位于生机盎然的初冬娇子——橙和橘。
至此,诗人充满喜悦地告诉友人:你要记住呀,一年中最好的风光景色还是在“青黄杂糅,橙橘挂枝”的初冬时节啊!在荷、菊凋败之后,橙、橘却果实累累,这是一片何等令人兴奋的美景啊!更何况,在古人的心目中一直是垂青于橘树——这种品格高尚的嘉树的。
在这里,作者既是自勉,也是与友人的共勉。
作者将世人眼中最为萧条的初冬时分写得如此富有生意和诗韵,也足可窥见其超凡旷达、不同寻常的性情和胸襟。
也许是诗本身有些拗口,也许是生字量大的缘故,一开始,只有为数不多的十几个学生在读,而更多的学生只是看,默默看,静静看。
于是,我把书本放下,同时示意他们也放下书。
“听老师讲讲这首诗背后的故事,好吗?”我说。
“好!”学生们都很兴奋,很期待。
“苏轼在杭州任知府时,有一个很好很好的朋友,他就是刘景文……”为了上好这一课,我查阅了大量的资料,其中就有关于这首诗的故事。
“刘景文当时已经58 岁,已经进入迟暮之年,可苏轼仍向朝廷举荐他,使其得到了一次小小的升迁。
苏轼为了勉励自己的朋友要对生活充满希望,同时也是盛赞刘景文具有高尚的品格和坚贞的节操。
”同学们听得入了神,眼睛里闪着光,脸上流露出与之前不一样的神情,似乎在思考。
有了故事的铺垫,语言的渲染,学生很快进入到学习的状态。
在解读课题时,“赠刘景文”这四个字,对学生来说不难明白,难的是能不能从中读出诗人对于朋友的那份感情。
我引导学生:“‘赠’除了‘送’的意思之外,还有没有别的意思?”学生纷纷想到了‘赠’还含有对朋友的尊敬和鼓励。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赠刘景文教学反思合集3篇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赠刘景文教学反思合集3篇【部编版语文三年级赠刘景文教学反思第1篇】古人写秋天总是“自古逢秋悲寂寥”,可是苏轼在《赠刘景文》一诗中却一反悲秋的基调,突出了秋天是个收获的季节,“傲霜枝”更是赞颂了傲霜凌寒的气概。
《赠刘景文》是二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四课古诗两首中的一首。
这首诗作于公元1090年苏轼任杭州知府之时。
刘景文,原名刘季孙,字景文,北宋开封祥符人,当时在两浙任兵马都监,也在杭州。
苏轼很看重刘景文,曾称他为“慷慨奇士”,与他诗酒唱和,交情颇深。
这首赠给刘景文的诗,描写的是秋末的景象,寓情于景,表达了对刘景文的崇敬之情,同时也寄托了诗人自己的理想。
此诗开篇两句,概括地描绘了深秋的景象:夏荷已经完全枯萎,秋菊也花凋叶败,只有花枝还在傲寒斗霜。
但在荷、菊凋落之后,橙、橘却果实累累,这是何等让人兴奋的景象啊。
为此,此诗后两句诗人则充满喜悦地告诉友人“你要记住,一年中最好的景致,还是在橙子金黄,橘子青绿的时节啊!”作者把人们眼中最为萧条的秋末写得如此有生机和诗韵,可以感悟到诗人旷达,豪放的胸怀。
虽然本诗有些拗口,生字量大,但由于学校一直举行“书香伴我成长——每周一诗”的读书活动,在一年级时,他们就能把这首诗背诵出来。
所以在学习本诗时,在朗读方面,不是本课的难点。
但是他们对诗的意境却感悟不深,不能很好地表达出诗中所蕴含的情感色彩。
为此,在教学前,我布置了课前作业给学生,让他们在爸爸妈妈的帮助下查阅有关这首诗背后的故事。
教学时,我先请查阅资料充分的学生讲刘景文与苏轼之间的友谊故事,并补充点滴。
有了故事作铺垫,学生在理解诗意时很快就进入状态,眼睛闪着光,流露出对诗境向往的神情,也似乎在想像诗中描绘的景象。
在解读课题时,“赠刘景文”四个字学生理解并不难,难得是能不能从课题中读出诗人对友人的那份情怀。
于是,我引导学生,“赠”除了“送”的意思之外,还有没有其他别的意思?学生各抒已见,在讨论中领悟到了诗人对朋友的尊敬和鼓励。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赠刘景文教学反思合集3篇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赠刘景文教学反思合集3篇【部编版语文三年级赠刘景文教学反思第1篇】传统的古诗文教学是“字字落实”,解释词句成了古诗文教学的主要任务,结果是把一篇篇充满着深刻意蕴、丰富情感和诗情画意的古诗文肢解得支离破碎。
其实,古诗具有“一诗一画”的特点。
“一画”,就是当初诱发诗人有所“感”的场景。
我们学习古诗首先就要带领学生看到诗人所感的那个场景,才能由此进入诗意的境界,诱发学生的情感。
在本次教学中,我借助音乐、图画,让孩子们进入了诗所描绘的景象之中;在此基础上,引导孩子们去看、去想、去说、去听、去悟。
学生的思维在扩张,认知在深化,每个孩子眼中有画,心中有景,此时此刻他们的情感也在不断积淀、不断升华,对秋天的赞美之情自然溢于言表。
当然也有不尽人意的地方。
在本节课中,由于学生从未接触过这首诗,初读时疙疙瘩瘩,我就在生字教学中花费了较多的时间,虽然学生较为扎实地掌握了这些生字,读通了课文。
但是积累拓展地环节就显得匆忙,学生书写生字的时间也没有了。
这些都有待于进一步优化设计。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赠刘景文教学反思第2篇】古人写秋天总是“自古逢秋悲寂寥”,可是苏轼在《赠刘景文》一诗中却一反悲秋的基调,突出了秋天是个收获的季节,“傲霜枝”更是赞颂了傲霜凌寒的气概。
《赠刘景文》是二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四课古诗两首中的一首。
这首诗作于公元1090年苏轼任杭州知府之时。
刘景文,原名刘季孙,字景文,北宋开封祥符人,当时在两浙任兵马都监,也在杭州。
苏轼很看重刘景文,曾称他为“慷慨奇士”,与他诗酒唱和,交情颇深。
这首赠给刘景文的诗,描写的是秋末的景象,寓情于景,表达了对刘景文的崇敬之情,同时也寄托了诗人自己的理想。
此诗开篇两句,概括地描绘了深秋的景象:夏荷已经完全枯萎,秋菊也花凋叶败,只有花枝还在傲寒斗霜。
但在荷、菊凋落之后,橙、橘却果实累累,这是何等让人兴奋的景象啊。
为此,此诗后两句诗人则充满喜悦地告诉友人“你要记住,一年中最好的景致,还是在橙子金黄,橘子青绿的时节啊!”作者把人们眼中最为萧条的秋末写得如此有生机和诗韵,可以感悟到诗人旷达,豪放的胸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篇一:《赠刘景文》教学反思《赠刘景文》教学反思:《赠刘景文》是苏轼的诗,苏轼这个名字对二年级的孩子而言不陌生,所以,在作者背景介绍这一块儿相对而言比较省力.古人写秋,一般悲伤情绪较浓,可是苏轼却一反悲秋的基调,突出了秋天是个收获的季节,读他的这首<赠刘景文>,你会沉醉在深秋的美丽景色之中,虽然荷尽菊残,然而那开败了的菊花枝还傲寒斗霜,那“橙黄橘绿”,更有别有一番风味。
“傲霜枝”更是赞颂了傲霜凌寒的气概。
传统的古诗教学要求字字落实,解释诗句更是成了重点任务,然而这样一来就会将充满着深刻意蕴、丰富感情、诗情画意的古诗支解得零离破碎。
更何况面对的是一群刚刚进入二年级的小学生,对于他们的要求:首先会认,会读,会背;其次是借助图片、音乐、老师的讲解和自己由反复朗读所感悟到的进入诗歌所描绘的景象之中,了解诗意,会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和自己的体会;还有就是要体会古诗的韵味并用自己的朗诵将其表现出来.我在教授这首古诗时,就是以这三个要求为目标的.前两个目标实现的都不错,唯有在引导学生的深情朗读中,我觉得还是有所欠缺。
学生的情感始终激发不起,老师的深情朗读带动不了学生的激情,因此在朗读教学这一环节中,整个课堂氛围不是很好,学生不够投入,显得有点乏味。
到底该如何去引导学生的朗读呢?开展形式多样的朗读比赛?还是??我曾经做过很多尝试,可效果都不是很好,能响应你的永远是那几个朗读基础好的学生。
经过一番探索后,我决定今后在指导学生朗读古诗的时候再做一番尝试,那就是:一、重视学生的自主性和积极性觉得以后可以采用这种方式:你喜欢哪几句,就站起来表演朗读给大家看,其他同学欣赏,提醒学生读的时候要有快慢、有轻重、有节奏,像音乐那种朗读。
、重视老师的率先示范师率先范读时,好像听音乐一样,请学生欣赏。
然后请学生当我的小老师,说说老师是怎么读的?哪里读得好?为什么要这样读?让学生感到是一种享受,是一种乐趣,一种荣誉,在老师入情入境的朗读中接受语知和语感。
待今后我的这个尝试会收到好的效果.篇二:古诗《赠刘景文》课后反思《赠刘景文》教学反思今天上了《古诗两首》,第一首诗苏轼的《赠刘景文》。
上课前和办公室的老师一起交流,觉得古诗很不好上,低年级的古诗就更不好上了。
上课伊始,请孩子们复习了上学期学的两首诗《小池》《… 》。
孩子们都知道这是吟诵春天的诗,顺势引入:今天我们学习有关秋天的两首诗。
《赠刘景文》这首诗中生字特别多,所以让学生学生用了各种形式读:自由练读——同桌互读——抽读。
到最后孩子们读得通顺了,流利了,进入下一环节。
这是描写秋天的诗,诗中哪些地方能看出是秋天呢?以这个问题为线索学习古诗。
带着这个问题看看课件中的情景,孩子们读书思考:联系上学期的课文《荷叶圆圆》,孩子们说夏天的时候,小鱼把荷叶当作凉伞。
荷叶已经黄了,焉了,小鱼都看得见了。
所以叫“荷尽”。
顺势提问:夏天下雨了,小鱼又把荷叶当作怎么呢?孩子们说:那就把荷叶当雨伞啦!能用诗中的一个词说吗?——生:雨盖。
我做做举的动作让孩子们说说、做做“擎雨盖”,理解“荷尽已无擎雨盖”就不是难事了。
看到残荷,你会觉得:很惋惜,很遗憾… …再带着这样的情感去读。
“橙黄橘绿”是又一个典型的秋色,孩子们很容易抓住这一秋天的特点,但重庆的孩子对“橙”和”橘”不太熟悉,特别是“橘”,就是我们通常说的“柚子”吧?“菊残犹有傲霜枝”的理解作了这样的处理:深秋时节,秋风吹来,秋霜打来,你会觉得… …生说很冷,冷得发抖… …可菊花仍然开得那么艳,你想对它说什么?生:菊花,你真坚强;你真勇敢… …应该说孩子们对此句有自己的体会了,虽然没有逐字理解。
再练读,读出你对菊花的夸赞。
联系前面,再谈“一年好景君须记”。
学生能谈到诗中的景,还引用前面学的词来谈:天高云淡、秋高气爽、五谷丰登、瓜果飘香… …回到诗题,苏轼送这首诗给朋友(可能是)刘景文,他要告诉他怎样的景色呢?同桌演示,创造这样的情景巧妙地让学生把诗中的意境描绘出来。
学生并未觉得是诗意的枯燥表达。
篇三:《赠刘景文》教学反思(湖边琚坚)《赠刘景文》教学反思湖边完小琚坚苏轼的《赠刘景文》(二年级语文25古诗两首)并不常见,我也是初次教二年级才接触到这首诗,所以课前精心备了课。
我采用了板画形式让学生们理解这首诗,学生们熟读此诗后,不懂的问题就自主地提出来。
教学第二首诗感到非常轻松。
因为课前先给学生较充分的自学时间,学第一首诗后师生讨论得出了一个预习计划:1、读、涂、注;(边读边涂出生字,在易读错的字上注音)2、再读;(读准、读流利、读美)3、讨论。
(查字典理解词义,再小组同学说说诗意)。
新课教学基本按照事先设计的环节进行,其中自学成果展示精彩不断,学生们纷纷主动上台读诗、背诗,还有的同学通过查词语手册加上自己的理解,已能基本读懂诗的意思。
如:生:停车坐爱枫林晚,就是晚上诗人停下马车。
师:晚上诗人停下马车干什么?生1:天黑了,他要休息一下。
2:因为那里风景很美,他停下车欣赏美景。
”师:诗人都欣赏了哪些美景?生:他在看枫叶;他在看白云、高山、还有一户人家??(师相机展示枫叶等图片,马上把学生带入到了诗境中。
)在情境中,学生情不自禁地学着诗人读起了古诗,充分发挥他们的想象里,他们说:“我好象看见小鸟在白云间飞来飞去,我好象听见诗在跟那户人家的主人说:我能在你这里借宿一晚吗??”一节课下来,不仅学生们对本首诗倒背如流,而且能够感受到秋天景色的美丽。
篇四:古诗《赠刘景文》_课后反思《赠刘景文》教学反思——二年级二班高婷婷一直以来觉得古诗课很不好上,尤其是低年级的古诗就更不好上了,所以上课前,特地观看了两个优秀的古诗教学视频。
学习了其中的教学思路和对古诗的把握。
上课伊始,请孩子们复习了本单元学习的和秋天有关的课文,顺势引入古代诗人眼中的秋天,引出课题《古诗两首》。
又通过对苏轼的介绍引出古诗《赠刘景文》。
但是却忽略了对古诗背景详细的介绍,尤其是诗人苏轼为什么要写这首古诗送给他的朋友刘景文,直到后来丁主任提出了这样的一个问题,我才意识到自己课前的准备不够充分。
《赠刘景文》这首诗中要求会读的生字特别多,所以在分析古诗之前,让学生用了各种形式朗读读:自由练读——同桌互读——指读——比赛读——齐读。
到最后孩子们读得通顺了,流利了,才进入下一环节。
而这首古诗要求会写的生字只有4个,而且分布并不集中,逐句分析和感悟古诗的同时刚好可以随文识字,所以采取了随文识字的方法。
事实证明这样识字不仅会减轻孩子们识字的压力,同时又能在会读会写的同时理解生字的意思。
在分析古诗的时候,我并没有直接给孩子们讲解意思,而是先让孩子们在朗读的同时想象诗中描写的景物,然后再播放图片,让孩子们用自己的话描述图片中的内容,进而引出诗句,之后再进行读书指导。
这样的讲解方式是恰好符合语文课标的要求,引导式的、还能让孩子们将内化的语言表达出来,间接培养口语交际能力。
课堂小结,回到诗题,苏轼送这首诗给朋友刘景文,他要告诉他怎样的景色呢?同桌演示,创造这样的情景巧妙地让学生把诗中的意境描绘出来。
学生并未觉得是诗意的枯燥表达。
最后齐读古诗结束本课,并布置作业:以同样的方式自学古诗并完成《诗配画》。
其实可以缩短书写生字的过程,学习《山行》后一起布置诗配画,这样即使课堂显得更丰满,又能提升进度。
篇五:4《古诗两首:赠刘景文、山行》教学反思第四课《古诗两首》教学反思赠刘景文》和《山行》这两首古诗,描写了秋天的美丽景色,表达了诗人对秋天的赞美之情。
的时候我就想,怎样处理才能使学生的收获最大最多呢?于是,我有了一个设想,于是,就有了下面的教学片断……“同学们,这两首诗为我们描绘出两幅秋景图,写的真美。
你们知道吗?古人们大多是用诗来表达他们对美景的赞美之情。
关于古人写诗,还有很多故事呢?我给大家讲两个,好不好?”“ 好——”于是,我尽量用儿童语言给学生们讲了两个关于古诗的佳话,一是《骑驴推敲》,一是《王安石炼字》。
学生们虽然听得一知半解,但是看他们的神情,就知道他们个个兴趣盎然。
听完了还喊着要老师讲。
我把话题一转,“老师还有好多关于古人写诗的故事呢,以后,慢慢给大家讲。
现在我有个想法,先和大家说说。
”“快说啊,老师。
”“古人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写诗也会吟。
’就是说,你要读熟了很多诗,要是看到很美的景色,你就是不会写诗,也能背别人写的诗把那景色描绘出来了。
不信我们试试。
我们大家一起去田野里玩,小明看到书上橘子绿绿的,橙子黄黄的,挂在枝头,就高兴地说:‘真美啊,这个时节出来玩真是好时候,我要做首诗。
嗯……嗯……’他嗯了半天也做不出来,谁来帮他?”“一年好景君须记,正是橙黄橘绿时。
”大家齐声背。
“看你们不会写诗也会吟诗了吧。
从刚才我们讲的故事中也可以看出,古人为了写诗,费尽了心思,写出的诗句才流传千古的。
我们一是为了不会写诗也会吟,二是为了古人写诗那么不容易,我们多背些诗好不好?”“好——”“那我们就约定好了,每周背两首自己喜欢的古诗,老师也和你们一起背,到时候我检查你们,你们检查我。
”“好!”同学们信心百倍地喊。
这是我和孩子们一起学习完生字,会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熟读成诵后特意安排的一个教学环节,也许有人认为,为了让学生们背诗,铺垫是不是太多了,太长了。
我当时也考虑了这个问题,但是后来我否决了。
我认为看起来那讲故事和阐述背诗好处的环节和一周背两首古诗的决定从时间的长短上来说是不太协调,但是我想,那个决定好出口,但是效果呢?也许老师和同学们做了规定,学生就会无条件地去执行,就会一周背两首古诗,但积极性呢?背诗时意识当中对诗人的崇敬之情和主动对诗意的理解就会打打折扣。
背诗就会成为一种机械的活动。
那样对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就会成为空谈。
因此,我特意设计这个教学环节,正是以课本上的这两首古诗为起点,以故事为引线,把学生的兴趣引向我国博大精深的古诗词文化当中,让学生在背诵中,不断地去探索,去学习,最终形成一种习惯,一种爱好,一种情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