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议程设置》研究报告

合集下载

新闻报道中的议程设置与议题选择研究

新闻报道中的议程设置与议题选择研究

新闻报道中的议程设置与议题选择研究新闻报道中的议程设置与议题选择研究引言:新闻报道是传媒领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通过报道各种议题和事件,为公众提供信息和观点。

然而,新闻报道的议程设置与议题选择是一个非常关键的环节,它直接影响着公众对于事件的认知和理解。

本文将探讨新闻报道中的议程设置与议题选择的重要性,并分析其对公众舆论的影响。

一、议程设置的重要性1. 新闻报道的议程设置决定了公众关注的焦点。

媒体可以通过选择报道的议题来引导公众的关注,从而影响公众对于事件的关注程度和认知。

例如,当媒体选择报道某个事件时,公众会相应地关注并讨论该事件,而其他未被报道的事件则可能被忽视。

2. 良好的议程设置可以提高新闻报道的权威性和可信度。

媒体应该根据事件的重要性和公众的需求来设置议程,而不是被其他利益方或政治力量所左右。

只有通过公正和客观的报道,媒体才能赢得公众的信任和支持。

3. 议程设置对于社会问题的解决具有重要意义。

媒体可以通过设置议程来引导公众对于社会问题的关注,并推动政府和相关部门采取行动。

例如,当媒体将环境问题作为议程设置时,公众会更加关注环境保护,从而促使政府加大环境治理的力度。

二、议题选择的原则1. 公共利益原则。

议题选择应该以公众的利益为出发点,关注公众最关心的问题。

媒体应该通过报道那些对公众生活和社会发展具有重要影响的议题,为公众提供有价值的信息和观点。

2. 多样性原则。

议题选择应该具有多样性,涵盖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等各个领域。

媒体应该对各个议题进行平衡报道,避免过度关注某些议题而忽视其他重要议题。

3. 时效性原则。

议题选择应该具有时效性,及时报道当下的热点事件和社会问题。

媒体应该关注并及时报道那些对公众生活具有直接影响的事件,以满足公众的信息需求。

4. 公正客观原则。

议题选择应该坚持公正和客观的原则,避免偏颇和片面的报道。

媒体应该尽量提供全面的信息和观点,让公众能够全面了解事件的各个方面。

三、议程设置与议题选择的影响1. 影响公众的认知和理解。

议程设置理论

议程设置理论

议程设置理论,是指大众传播媒介影响社会的重要方式,其观点主要来自政治学,李普曼的《舆论》最早提出该思想,被认为是传播学领域的奠基之作。

“议程设置功能”作为一种理论假说,最早见于美国传播学家M.E.麦库姆斯和唐纳德.肖于1972年在《舆论季刊》上发表的一篇论文,题目是《大众传播的议程设置功能》。

这篇论文是他们在1968年美国总统选举期间就传播媒介的选举报道对选民的影响所作的一项调查研究的总结。

观点1)大众媒介往往不能决定人们对某一事件或意见的具体看法,但是可以通过提供信息和安排相关的议题来有效地左右人们关注某些事实和意见、以及他们议论议题的先后顺序,新闻媒介提供给公众的是他们的议程。

2)大众传媒对事物和意见的强调程度与受众的重视程度成正比,该理论强调:受众会因媒介提供议题而改变对事物重要性的认识,对媒介认为重要的事件首先采取行动。

3)媒介议程与公众议程对问题重要性的认识不是简单的吻合,这与其接触传媒的多少有关,常接触大众传媒的人的个人议程和大众媒介的议程具有更多的一致性。

4)不仅关注媒介强调哪些议题,而且关注这些议题是如何表达的,对受众的影响因素除了媒介所强调的议题外,还包括其他因素,这些影响包括对态度和行为的两种影响。

理论特点1、传播效果分为认知、态度和行动三个层面,这些层面同时也是一个完整意义上的效果形成过程的不同阶段,“议程设置功能”假说的着眼点是完整意义上的效果形成过程的最初阶段,即认知层面上的效果。

2、“议程设置”理论所考察的,是作为整体的大众传播具有较长时间跨度的一系列报道活动所产生的中长期的、综合的、宏观的社会效果。

这里着眼的是传播日常新闻报道和信息传播活动所产生的影响。

3、“议程设置”理论暗示了这样一种媒介观,即传播媒介是从事“环境再构成作业”的机构应用1)建立共识,实现对话:通过议程设置,媒介可以使意见相左的团体就某些议题达成某种一致,从而实现不同团体的对话。

2)提高责任,引导舆论:记者对新闻事件的评判在很大的程度上影响着公众关注与该事件相关的议题,故记者的责任心就很重要。

议程设置理论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

议程设置理论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

议程设置理论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一、议程设置的源头和概念议程设置的思想可以追朔到李普曼发表于1922年的经典著作《公众意见》中的著名思想:“新闻媒介影响‘我们头脑中的图像’”。

李普曼认为大众传播媒介创造了我们关于世界的图像,由新闻界提供的图像常常是不完整的和扭曲的。

1968年,麦库姆斯和肖以当年的美国总统大选为背景展开调查,以夏普希尔地区为研究对象选取了100个还未明确投票意向的选民以及影响这一地区的几个主要的媒介,探究媒介报道与选民议题的相关性。

1972年他们根据这次研究成果发表了《大众媒介的议程设置功能》并且首次提出了“议程设置”这个概念。

文章指出,媒介作为大事加以报道的信息,同样作为大事反映在选民的认知中,媒介给予的强调越多,选民的重视程度也越高,传媒的报道和信息传达活动赋予各种议题不同显著性的方式,影响着人们对周围大事及其重要性的感知。

二、议程设置的研究领域自议程设置理论自问世以来,就成为一个被全世界的新闻传播学者关注的研究领域,得到许多项目的验证,并逐渐超出了它的原始领域——议题显著度从媒介议程到公众议程的转移,涵盖了五个理论研究领域:即:议程设置的基本效果、属性议程设置、议程设置效果的心理学、媒介议程的来源和议程设置效果的后果。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社会化媒体的崛起,碎片化的媒介环境和竞争性媒介议程,使得议程设置理论的提出者麦库姆斯都在质疑这个理论的效果是否会与几十年前基本相同还是会最终消失。

2014年,在美国阿拉巴马大学传播与信息科学学院举办的讲座上,三位理论提出者麦库姆斯、肖以及Weaver 认为议程设置理论的未来依然光明,并且确认将议程设置理论由原先的五大领域、两个层面扩展为七大领域和四个层面。

(一)议程设置的基本效果(议程设置的第一层)从议题的显著性、政治人物和其他注意力客体方面研究媒介议程对公众议程的影响。

从麦库姆斯和肖的研究开始,在关键公共问题和政治传播的其他方面上,新闻传播学者的很多研究都采用对比分析媒介焦点和公众焦点。

议程设置功能理论

议程设置功能理论

议程设置功能理论议程设置是指在组织会议或活动时,对会议或活动进行计划和安排的过程。

通过合理的议程设置,可以确保会议或活动的顺利进行,达到预期的目标。

议程设置功能是指通过设置议程,达到一些特定的目的和效果。

下面将从几个方面分析议程设置功能的理论基础。

一、确保会议或活动的纪律性和效率。

议程设置功能的一个重要方面是确保会议或活动的纪律性和效率。

通过明确每个议程环节的主题、内容和时间安排,可以使与会者了解会议的目的和内容,做好充分的准备,并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各项议程。

同时,议程设置还可以通过设定适当的讨论时间和控制发言的顺序,确保会议的秩序和效率,避免时间浪费和无效讨论。

二、促进会议或活动的目标实现。

议程设置功能还可以通过有序和合理的安排,促进会议或活动的目标实现。

通过明确会议的目标和议程设置,可以让与会者了解会议的重点和关注内容,将关注和讨论的焦点集中在重要议题上,避免过多琐碎的讨论。

同时,议程设置还可以将不同议题按优先级排列,确保重要议题得到充分讨论和解决,进一步推动会议或活动的目标实现。

三、提高会议或活动的质量和效果。

议程设置功能还可以提高会议或活动的质量和效果。

通过合理的议程设置,可以确保每个议题都有充分的讨论和决策时间,避免因时间紧张而导致议题讨论不充分或决策过快的情况。

同时,议程设置还可以预留足够的时间进行总结和结论的提出,进一步提高会议或活动的质量和效果。

四、促进与会者的参与和互动。

议程设置功能还可以促进与会者的参与和互动。

通过在议程中设置适当的互动环节,如小组讨论、案例分析等,可以增加与会者的参与度和积极性,让他们能够更好地体验和感受到会议或活动的价值和意义。

同时,议程设置还可以通过控制发言的机会和时间,保证每个与会者都有发言的机会,促进他们之间的交流和互动。

综上所述,议程设置功能是确保会议或活动顺利进行、达到预期目标的重要手段之一。

通过合理的议程设置,可以确保会议或活动的纪律性和效率,促进会议或活动的目标实现,提高会议或活动的质量和效果,促进与会者的参与和互动。

议程设置理论

议程设置理论

议程设置理论传播效果研究的经典理论之一,是用来说明媒介有意无意的建构公共讨论与关注的话题的一种理论。

美国传播学者麦库姆斯和肖在1972年发表的《大众传播媒介的议程设置功能》中首次提出“议程设置”的概念。

他们对1968年总统竞选期间的议程设置进行了研究。

肯定了议程设置假说。

研究的结果表明:在特定时间和地点,选民们(受众)所关心的主要问题恰是这一时期该地区主要新闻媒介所突出报道的问题。

议程设置基于两个观点:(1)各种媒介是报道新闻必不可少的把关人;(2)人们需要由把关人帮助决定那些超出他们有限感受的哪些事件和问题是值得他们关注的。

1.起源和发展:李普曼、科恩等早期思想家对媒介议程设置功能的阐述:李普曼在他的《舆论学》中最早提出了“头脑图像和身外世界”的观点(指出,在某种意义上,大众媒介把”外在的世界”变成了”我们头脑中的图画”)区分了媒介现实、客观现实和主观现实,并阐述了他们之间的关系。

伯纳德.科恩认为:“在多数情况下,报纸在告诉人们如何思考上可能不太成功,但在告诉人们应该考虑什么时,却是惊人的成功。

”麦库姆斯和肖先后进行了查普尔希尔研究和夏洛特研究,并于1972年最早提出议程设置理论。

2.议程设置就是通过反复报道强化某一主题对受众的影响。

该理论认为,大众传媒往往不能决定人们对某一事件或意见的具体看法,但可以通过供给信息和安排相关议题来有效地左右人们关注某些事实和议论的顺序。

即新闻媒介提供给受众的是他们的议程。

大众传媒对事物和意见的强调程度与受众的重视程度成正比。

受众会因媒介提供议程而改变对某事重要性的的认识,对媒介认为重要的事件首先采取行动。

媒介议程与公众对问题重要性的认识并不是简单的完全吻合,而与接触媒介的频率有关,经常接触大众媒介的人的个人议程与大众媒介的议程具有更高程度的一致性。

媒介不仅为受众提供议程,还为受众对复杂的议题作出解释和说明。

议程设置理论不仅关注媒介强调哪些议题,而且关注这些议题是如何表达的。

议程设置理论分析

议程设置理论分析

议程设置理论分析论文摘要:议程设置理论是指媒介的一种能力,通过重复性新闻报道来提高某议题在公众心目中的重要性,是对世界上发生的事件有选择的报道,表明某一问题若被大众媒介关注,那么该问题在公众心目中的位置就会升高。

关键字:议程设置,演化,发生原因,后果一.议程设置的演化1972年,美国传播学者麦克姆斯和肖提出了“议程设置”理论,认为虽然大众传媒不能直接决定人们怎样思考,但可以像广大受众指明哪些问题是最重要的。

从发展的观点看,“议程设置”最早可以追溯到1922年出版的李普曼·沃尔特《舆论》一书,认为大众传播媒介在某种意义上具有把“外在的世界”形成“我们脑中的图画”的作用。

此后,朗·诺顿在1958年发表文章,对确定议程的功能进行直接论述:“报纸是所在地议事日程安排的最主要的提议者,它在决定大多数人将要谈论什么”以及“大多数人对问题的看法”和“想法”。

1963年,科恩在《报纸与对外政策》一文中再次表明这一观点,“报业在告诉人们去想什么上往往难以奏效,但告诉人们该考虑什么什么却会惊人的成功”。

虽然这时候还没有明确提出“议程设置”这一概念,但其观念已经形成。

二.议程设置为什么会发生?⒈与导向需求的关系密不可分当我们发现自己处在一个新环境下时,也就是说处在一个认知真空中时,就会有一种不安的感觉。

直到我们搜索并了解了这个新环境之后,这种感觉才会消失。

回忆你刚刚进入大学的那一年,你可能进入一个全新的、陌生的校园,开始新的学习生涯。

在这种情况下,新去的人会产生一种认识当前环境的需求。

大学会开设内容广泛的新生课程。

出版商也不会错过挣钱的机会,他们会为游客提供指导类书籍,包含地图、饭店目录以及其他向导信息。

这就是导向需求。

同样,在公民领域也有许多需要指导的情境。

从概念上讲,个体导向需求可以通过两个次级概念来界定:关联性与不确定性。

关联性(relevance)是导向需求的初始界定条件。

在许多情境中,尤其是在公共事务领域中,我们大多数的人并没有心理方面的不适感,而且亦没有导向需求,因为我们觉得这些情境与我们个人之间没有关联。

新媒体环境下议程设置理论的发展研究——以网红papi酱为例

新媒体环境下议程设置理论的发展研究——以网红papi酱为例

新媒体环境下议程设置理论的发展研究——以网红papi酱为例随着新媒体的飞速发展以及移动互联网的普及,我们进入了一个全新的传播时代。

在这个时代,媒体不再是单向传播的工具,而是一个互动的平台,人们可以在上面进行广泛的交流与互动,也可以通过这个平台获取海量的信息。

同时,这个平台也给广告、推销等行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商业机遇。

在这个新媒体环境下,议程设置理论的研究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议程设置理论是指通过对媒体报道、公众关注和政治决策等因素进行分析,探寻社会上的共识性话题以及新闻报道中的话题制定机制的一种理论体系。

在传统媒体时代,媒体是主要的议程设置者,它通过媒介的选择、内容呈现、优先排序等方式来影响公众对于某一话题的关注程度,从而进而影响政治决策。

而在新媒体时代,这种模式已经被完全颠覆。

一方面,新媒体时代的民主性质使得更多的人可以参与到话题的讨论中,影响力也从传统媒体向个人媒体转化。

网红Papi酱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她的短视频在网络上广受欢迎,她的个人影响力也越来越大。

她的短视频中涉及的话题能够引起广泛的讨论和关注,成为社会共识性话题,从而得到更多的媒体报道和政治关注。

这也证明了新媒体环境下,个人媒体也能够对公共议程产生影响。

另一方面,新媒体时代的内容多样性和碎片化也使媒体无法像过去那样掌控信息流。

在这种情况下,受众的选择性意识非常强,他们会自主选择感兴趣的话题,而不是被媒体硬性安排的话题。

在这种环境下,议程设置更多地变成了一个对话和博弈的过程,而不再是单向的命令。

除此之外,新媒体环境下的各项数码技术也为议程设置理论的发展带来了新的可能性。

随着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发展,我们可以更加全面地了解公众对于某一话题的关注程度,更好地把握社会共识性话题的发展趋势,从而更快地利用这些话题影响公共决策。

总的来说,新媒体环境下的议程设置理论已经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从单一的控制者到多种形式的影响力,从单向的命令到双向的博弈,从纯粹的媒体力量到媒体与技术的结合,这些变化都对社会共识性话题的形成和议程的制定产生了重大影响。

中国议程设置理论研究综述

中国议程设置理论研究综述

中国议程设置理论研究综述作者:刘龙来源:《法制与社会》2010年第09期摘要本文对CNKI中收录的从1994年至今的203篇研究议程设置理论的论文进行文献综述,然后对中国传播学整体研究情况进行探讨。

文中论述了议程设置理论的产生和在中国的发展过程;其次,归纳了议程设置理论在中国研究和应用的四个主要方向;再次,指出了中国议程设置理论研究和应用中存在的问题;最后,对中国传播学的发展方向做出了探讨。

关键词议程设置传播学媒介议程设置中图分类号:F27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592(2010)03-292-01一、议程设置理论的产生及在中国的发展历程(一)成功的方法缔造了麦库姆斯和肖的成功1972年,美国《舆论学季刊》刊登了马克斯韦尔·麦库姆斯和唐纳德·肖的《大众传播的议程设置作用》,正式将“议程设置”这一概念提出来。

但议程设置的思想却可以追溯到1922年,李普曼曾在其著作《舆论学》中指出:“新闻媒介影响我们头脑中的图像”。

虽然“议程”和“图像”是两个不完全相同的概念,但理论上的脉络和基点追溯到这里在学理上是可以讲通的。

(二)偏向政治领域的研究被泛化的引入中国的传播研究中国传播学界最早对议程设置理论较为详细的介绍出现在1996年,是郭镇之女士题为《议程设置研究第一人——记马克斯韦尔·麦考姆斯博士》的一篇文章。

整个90年代都是在批判的介绍议程设置理论,发表相关文章14篇。

进入21世纪后,国内对议程设置的研究数量大幅增长,并开始与中国社会情况相结合被运用到实际操作中,尤其是2004年以后,平均每年的著述高达37篇。

研究的范围也在逐步扩大。

二、中国议程设置理论研究和应用中存在的问题(一)研究视野狭隘,研究方法局限我们知道,麦库姆斯和肖的成功之处就在于他们首次运用实证的方法证实了议程设置假说的存在,并通过进一步的实证研究把议程设置理论向前推进。

中国的新闻传播学领域没有实证的传统,从我们搜索到的203篇文章当中,应用实证方法研究议程设置理论的成果寥寥无几。

议程设置

议程设置
思考:在当今新媒体环境下,公众议程有没有影响媒 介议程呢?
4、议题的强制性
后来一些有关议程设置因果顺序的研究只发现了微弱的 议程设置效果。朱克提出假设认为:早先研究之所以会 有这样的结果是基于一个错误的假定——所有的议题都 可以引起议程设置的效果。
朱克于1978年对议程设置效果与议题的强制性关系进 行了研究。 强制性议题:公众能直接体验的议题。例如失业 非强制性议题:公众可能无法直接体验的议题。 研究发现:媒介对非强制性议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的报道可能会产生议 程设置效果,而对强制性议题的报道则可能没有效果 (因为这些议题与公众的直接相关性,很可能很早公 众就注意了)。
“议程设置功能”理论的意义
1、重新揭示了大众传媒的有力影响,为效果研究 摆脱“有限论”的束缚起了重要的作用。 2、提示大众传播过程背后存在着复杂的政治、经 济和意识形态的力学关系。社会主义媒介不否认 自己的舆论导向作用,即传媒通过有选择地报道 新闻来把社会注意力和社会关心引导到特定的方 向。
“议程设置功能”理论的不足
启示:
传媒的责任。从影片到现实,媒体在客观上都 起到了议程设置的作用。所以,当媒体在行使议程 设置功能时,应该充分意识到自己的社会责任。
影响议题的“幕后黑手”。影片中警方从被动到主动 的情节经过,其实就是其从为舆论所累”到“舆论为我所 用”的话语夺权过程,或者说是影响媒介议程设置的过程, 这就牵扯到一个“幕后黑手”。正如李普曼所说:媒介 并没有像一面镜子那样按照本来面目反映社会现实,媒 介更像是探照灯,该探照灯照往何处,往往取决于在某 议题上有其特殊利益的群体,取决于人们为获取注意而 制造的伪事件。
媒介日常工作惯例的影响。
媒介组织对内容的影响。 媒介组织以外的组织对媒介内容的影响 意识形态的影响。

麦库姆斯《议程设置:大众媒介与舆论》读书报告

麦库姆斯《议程设置:大众媒介与舆论》读书报告

《议程设置:大众媒介与舆论》麦克思韦尔·麦库姆斯(Maxwell McCombs) 【作者简介】麦克斯维尔·麦库姆斯是议程设置理论的奠基人之一。

1967年至1973年,到北卡罗来纳州大学任教,1968年麦库姆斯和肖做教堂山实验——第一个议程设置研究。

30多年之后他将议程设置相关的主要观点和实证发现整合在一起,完成《议程设置:大众媒介与公共舆论》一书,于2004年底在英国、2005年初在美国出版。

【写作背景】传播学诞生初期,美国学者为研究政治宣传效果,对大众传媒的效果进行多项研究,“魔弹论”等无限效果论盛极一时。

→传播学奠基人之一拉扎斯菲尔德在1944年进行“伊里调查”中发现,大众传媒对受众的传播效果并不是随心所欲的,是有限的,之后最小效果论盛行。

→麦库姆斯和唐纳德·肖于1968年在北卡罗来纳州的教堂山对一部分选民进行调查时,提出了一个假设,并将它取名为“议程设置”,以强大效果论打破最小效果论。

→以后的几十年间,议程设置研究发展演变成了三个阶段诸多方面,麦库姆斯将这些研究成果汇总,写成此书。

【内容概述】麦库姆斯将议程设置理论图谱的演变过程描述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阐释了大众媒介与舆论过程的五个阶段。

这一阶段一直以来占据主导地位,因此这一阶段也成为了本书讲述的重点。

这五个阶段分别是:①从教堂山研究开始,主要关注媒介议程和公众议程之间的因果关系,也就是媒介议程设置公众议程;(第一章、第二章)②详细阐述这种影响,探讨了强化或限制在公众中议程设置效果的各种偶发条件;(第三章、第四章)③扩展了媒介议程的影响范围,将效果从对客体议程的关注扩展到对属性议程的理解;(第五章、第六章)④探讨了媒介议程的起源,塑造媒介议程的力量;(第七章)⑤议程设置的后果。

(第八章)第二部分:超越公共事务与大众传播,进入新的领域。

例如商业与金融、文化规范、职业体育、大学教育、组织化宗教等。

(第九章)第三部分:阐释基本的理论概念。

“议程设置”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研究

“议程设置”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研究

校园专区“议程设置”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研究赵成苗【摘 要】议程设置理论作为大众传播中一种重要的传播效果理论,具有为公众设置议事日程的功能。

而思想政治教育是一种特殊的大众传播活动,所以大众传播中的“议程设置”理论可以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理论、方法和技巧上的指导,对于提升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议程设置 大学生 思想政治教育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传播中的问题分析(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念定位不准很对人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只针对思政本专业的学生,但所有高校的每个专业都开设了马原、毛概、思修的课程。

并且该类课程在非专业学生当中挂科率较高。

也就是说,思政教师承担着几乎全校学生的思政教育任务,并且要在短短的几十个学时中完成。

而且,虽然很多学校现在有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践活动,但最终都流于一本实践报告的册子,学生不会真正意义上参与社会实践,教师也只是凭借所谓的“实践报告”确定学生成绩及学分。

方式上的创新不是所谓的课堂多媒体运用也不是师生的辩驳,而是应该彻底转教育理念。

(二)忽视学生兴趣,一味进行单项灌输要影响和引导公众舆论,首先要正确的表达和反映公众舆论。

教育者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时,因为具有话语主动权和固定的传播渠道,往往在内容和形式上忽略了学生的兴趣。

而且,在思想政治教育的“议程设置”中,公众议程与思想政治教育议程间的不吻合性决定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必须在两者之间扮演好角色,才能实现这种平衡。

因为受众最重要的武器是“选择权”,如果他们排斥疏远甚至是腻烦,即使思想政治教育者再精心的设置议程,也会变为“耳旁风”。

(三)无视议程周期,对思想政治教育时机把握不准“议程设置”认为时间是影响议程设置取得效果的重要影响因素。

有研究表明,一则新闻通过广播、电视等媒介成为公众话题的过程之间存在时间差。

不同类型的新闻报道可能需要的时间长短不同。

从教育时机上看,就是要选择新闻到舆论转换的时间差。

而当前的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忽视教育的时机问题,经常由于对焦点问题的错误把握,导致无法对其进行长效引导,使大学生在还没有完全形成正确价值观的同时就受到其他非主流思想的侵入,增加了思想政治教育的难度。

议程设置理论研究综述

议程设置理论研究综述

议程设置理论研究综述作者:宦晓渝来源:《新闻爱好者》2010年第16期摘要:本文从理论渊源、发展历程、取得的突出成果、研究新领域等方面,对议程设置理论的研究概况作了简要梳理。

按麦库姆斯的观点,议程设置研究已经进入第二个层次属性议程设置,即由研究议题显著度从媒介议程向公众议程的传播转向检验属性显著度的传播。

议程设置理论已经不仅仅是在传播学领域中得以运用,目前的研究已经扩展到了社会其他相关领域。

关键词:议程设置导向的需求议程设置理论是传播学媒体效果研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理论模式,自20世纪70年代由麦库姆斯和肖(McCombs测& Shaw)首次提出以来,备受国内外传播学界的关注,在麦库姆斯和肖的研究成果基础上产生了大量有价值的学术著作,从纵向上将议程设置理论推向第二层研究,横向上扩展到了其他相关领域。

在新媒体时代,议程设置已然成了一个永恒的话题。

“每个社会制度如果要确定其面临的问题哪些该优先处理的话,就必须有一个议程,以便它能够决定从何处着手工作。

”①议程设置不仅在传播学领域里有重要的研究价值,同时议程设置描述了舆论如何在民主制度中通过媒介发挥作用,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本文试图梳理和理清议程设置的理论渊源和研究范式,并对议程设置理论的新兴研究领域作简要概述。

议程设置(Agenda-Setting)的理论渊源议程设置过程是不同议题的倡导者为获取媒体专业人员、公众和政策制定精英的关注而不断展开的竞争。

媒介的议程设置常常表现为通过重复性新闻报道来提高某议题在公众心目中的重要性。

李普曼和议程设置。

李普曼(Walter Lippmann)在其著作《公众舆论》(Public Opinion)一书中提到“虚拟环境”和“真实环境”的概念,他认为“在社会生活的层面上,人对环境的调适是通过‘虚拟’这一媒介进行的”②。

外部世界是通过媒介呈现在我们每个人面前,因此媒介如何选择和报道事件将影响我们对外部世界的看法。

李普曼虽然没有明确提出议程设置的概念,但他被认为开创了议程设置的早期思想。

议程设置理论在高校课程思政中的有效运用

议程设置理论在高校课程思政中的有效运用

议程设置理论在高校课程思政中的有效运用随着高校课程思政工作的深入开展,越来越多的教师开始注重议程设置理论在课程教学中的有效运用。

议程设置理论是一种对课程内容和教学活动进行系统规划和安排的理论,它在高校课程思政中的应用,能够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思想政治素养。

本文将从议程设置理论的基本概念和理论意义、议程设置理论在高校课程思政中的应用实践等方面展开论述,旨在探讨议程设置理论在高校课程思政中的有效运用。

一、议程设置理论的基本概念和理论意义议程设置理论是通过对课程进行内容和教学活动的规划和安排,使之成为一个系统、有条理、有逻辑的整体。

议程设置旨在为教学活动提供清晰的方向和目标,使教学过程具有明确的结构和顺序,以便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

议程设置理论的基本概念包括:明确教学目标、合理安排教学内容和教学活动、科学分配教学时间、合理选择教学方法和手段等。

议程设置理论的理论意义主要在于提高教学效果,优化教学管理,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

在高校课程思政中,议程设置理论的应用实践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明确思政教育的核心内容和教学目标。

高校课程思政注重培养学生的思想政治素养和道德品质,议程设置理论可以帮助教师清晰地界定思政教育的核心内容和教学目标,从而使教学活动更加系统和有序。

第二,合理安排思政教育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活动。

议程设置理论可以帮助教师合理安排思政教育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活动,使之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发展特点,从而更好地引导学生全面发展。

科学分配思政教育的教学时间。

议程设置理论可以帮助教师科学分配思政教育的教学时间,根据教学内容的难易程度和学生的学习状态,合理安排课程时间,保证教学过程的高效进行。

第四,合理选择思政教育的教学方法和手段。

议程设置理论可以帮助教师合理选择思政教育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使之更加贴近学生的实际需求,提高教学的吸引力和有效性。

通过议程设置理论的有效运用,可以使高校课程思政的教学过程更加科学、有序、有效,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思想政治素养。

议程设置的研究历程

议程设置的研究历程

议程设置的研究历程议程设置是指决策者或组织者在会议、活动或政治过程中确定要讨论的议题和安排的顺序。

议程设置的研究历程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早期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政治议程上。

随着时间的推移,研究范围逐渐扩大,现在已经包括了商业会议、团队会议、学术研讨会等各种场景。

本文将详细介绍议程设置的研究历程。

20世纪初至二战期间,议程设置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政治议程领域。

1922年,美国政治学家查尔斯·E·梅里里尔(Charles E. Merriam)是第一个提出“议程设置”的概念的学者。

他认为,政治议程是经过筛选和安排的政治问题的集合,决策者通过将一些议题提升到议程中,然后再决定是否采取行动来影响公众对一些问题的认知。

20世纪50年代,决策分析学开始逐渐兴起,议程设置的研究也开始引入了决策理论的相关概念。

赫伯特·西蒙(Herbert A. Simon)是决策分析学的先驱之一,他提出了“有限理性”概念,即决策者在面对复杂问题时往往只能做出有限的理性选择。

他还提出了“限制性在意性”理论,认为人类在处理信息时往往存在局限性,容易受到先入为主的观念和偏见的影响。

20世纪60年代以后,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大规模数据的普及,议程设置的研究开始注重研究议程的形成和演变过程。

尤金·金夫曼(Eugene J. Kingsman)是议程设置领域的重要学者之一,他提出了议程构建理论,认为议程的形成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涉及到政治、经济、社会等多个方面的因素。

他还强调了媒体在议程设置中的作用,认为媒体对于选择和强化一些议题起到了决定性的影响。

20世纪90年代以后,随着网络媒体和社交媒体的兴起,议程设置的研究开始关注新媒体对议程设置的影响。

约翰·金贝尔(John M. Jones)是这一时期的重要学者之一,他提出了“媒体议程设置”理论,认为媒体通过选择报道的内容和方式来影响公众对一些议题的关注和评价。

会议中的议程设置与管理

会议中的议程设置与管理

会议中的议程设置与管理一、引言会议是一种重要的沟通和协作方式,为确保会议的高效进行,合理设置和管理议程是至关重要的。

本文将探讨如何在会议中进行议程设置与管理,以提高会议的效果和成效。

二、确定会议目标与主题在会议开始之前,主持人需要明确会议的目标和主题。

目标是会议应达到的具体结果,而主题则是讨论的核心议题。

主持人应根据会议的目标和主题,制定相应的议程,确保会议的内容紧密围绕主题展开。

三、制定议程表议程表是会议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会议顺利进行的基本依据。

在制定议程表时,应考虑以下几个方面:1.列出议程项目根据会议的主题,确定相关议程项目。

每个议程项目应当明确具体,以便参会人员清晰了解会议内容。

2.设定时间限制为每个议程项目设定合理的时间限制,确保会议的进行不会延迟或拖沓。

每个议程项应根据其重要性和内容复杂程度来合理分配时间。

3.安排休息与问答时间长时间的会议可能会使参会人员疲惫或有其他需求,因此在议程表中安排适当的休息时间是必要的。

此外,留出一段专门用于问答环节的时间,以便参会者提问和澄清。

4.合理安排议程项顺序根据议程项目的重要性和相关性,合理安排议程项的顺序,以确保会议的逻辑性和连贯性。

较为重要和关联度较高的议程项目应尽可能放在会议的前半段进行,以保持参会人员的专注度。

四、议程的管理和执行会议的议程管理和执行是保证会议顺利进行的关键因素。

以下是几点议程管理和执行的建议:1.在会议开始前宣布议程主持人在会议开始前宣布并梳理议程,向参会人员说明会议的流程和议程安排。

这样可以让参会人员对会议内容和时间有清晰的认识,也能够提醒他们做好准备。

2.控制讨论时间和参与人数在议程执行过程中,主持人应严格控制讨论时间,并避免让过多的人同时发言,以免陷入漫长的讨论和争论中影响议程的进展。

主持人可以设定每人讨论时间限制,并根据需要调整发言顺序。

3.记录会议要点和决议为了保留会议的重要信息和决议,主持人或会议记录人员应准备相应的记录工具,记录会议的要点和决议事项。

城市形象建构的媒体议程设置研究

城市形象建构的媒体议程设置研究

城市形象建构的媒体议程设置研究1. 引言1.1 背景介绍通过媒体议程设置,城市可以在公众和外界的视野中呈现出不同的形象,影响人们对城市的认知和评价。

媒体议程设置也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政府政策、传媒机构、市民参与等方面。

在城市形象建构过程中,面临着诸多挑战,如舆论导向、传播效果等问题。

如何科学合理地进行媒体议程设置,有效地塑造城市形象,是当前城市发展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本文旨在从城市形象的概念入手,探讨媒体议程设置在城市形象建构中的作用,分析媒体议程设置的影响因素,剖析城市形象建构中的挑战,并提出相应的策略。

通过对这些问题的研究,进一步完善城市形象建构理论,为城市形象的塑造提供参考和借鉴,推动城市形象建构的发展和进步。

1.2 研究意义城市形象建构的媒体议程设置研究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

城市形象的建构对于城市的发展和形象提升具有重要意义。

一个城市的形象直接关系到城市的经济发展、社会文化建设以及国际形象的塑造,而媒体议程设置作为影响城市形象建构的重要因素之一,对于城市形象的塑造和传播具有重要作用。

研究媒体议程设置在城市形象建构中的作用,有助于深入理解媒体在城市形象建构中的角色和影响机制。

通过研究媒体议程设置,可以揭示媒体如何选择和呈现城市形象相关的信息,进而影响公众对城市的认知和评价,从而对城市形象的塑造产生影响。

研究媒体议程设置的影响因素和城市形象建构中的挑战,有助于为城市形象建构提供理论和实践指导。

通过深入分析媒体议程设置的影响因素和城市形象建构的挑战,可以为城市形象建构中的政府部门、媒体从业者和公众提供更有效的策略和建议,从而促进城市形象建构的顺利进行。

深入研究城市形象建构的媒体议程设置,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1.3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旨在通过深入研究城市形象建构的过程中媒体议程设置的作用,探讨如何通过有效的媒体议程设置来塑造城市形象。

具体目的包括:分析媒体议程设置在城市形象建构中的实际作用和影响,深入挖掘媒体如何通过报道和舆论引导来影响公众对城市形象的认知和评价。

网站议程设置研究论文(全文)

网站议程设置研究论文(全文)

XX站议程设置研究论文XX民与XX站在议程设置层面一在新闻传播学中有一个著名的“议程设置”理论,该理论的主要观点是:公众通过媒体了解当前大事及其重要性,并依照媒体提示的角度来思考问题,按照传媒对某个问题的重视程度来推断其重要性,传媒不仅是最重要的信息来源,而且还是最重要的影响源。

值得注意的是,“议程设置”理论成形于大众传媒飞速进展的20世纪70年代,当时以电视、报纸、杂志、广播为代表的大众传媒已经发育成熟,并充分显现出强大的影响力。

在那个年代,人们只会把媒体与媒体进行比较,只会谈论电视媒体能否取代报纸媒体,或者某个媒体的立场与另一个媒体的立场有什么区别,却不会想到把个人与媒体进行比较,因为在大众媒介这一庞然大物面前,个人的力量实在是微不足道的。

“议程设置”理论提出之后,很多人对其进行了质疑,认为这一理论忽视了受众自身的作用,因为受众并不是无条件地被传媒所安排的议程所改变,他们也具有推断事情真实与否的能力。

但是我们也应该承认,在传统大众传播媒介的黄金时代,个人充其量也只能让自己拒绝媒介的“洗脑”,却不能在较大的范围内与其抗衡。

换言之,个人只能在“受”的过程中抗拒传媒对自己的摆布,却无力在“传”的层面与大众传媒争夺受众。

把个人与大众传播媒介进行有意义的比较,只有在XX络时代才成为可能。

XX络在某种意义上是一种更加个人化的媒体,XX民即使在接受传播时也更容易随时进行反馈,更重要的是,每个XX民都可以成为传播者,而“议程设置”又是传者的专利,因此这一理论在XX络时代也就有了全新的进展空间。

二在XX络时代,每个XX民都能就某一感兴趣的话题发表议论,议论的立场、议论的篇幅、议论的逻辑,理论上都不会受到真正有效的限制,任何限制行为在XX络技术面前都显得非常软弱。

这一观点目前没有太大的异议。

问题在于XX民借助XX络进行传播的威力到底有多大。

传统的大众传媒之所以威力巨大,很重要的一个因素就是它掌握的议程设置权,借助先进技术和专业团队,可以在很大范围内吸引受众对某一话题的关注,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左右受众的观点。

《议程设置理论【议程设置理论及其在我国宣传实践中的应用】》

《议程设置理论【议程设置理论及其在我国宣传实践中的应用】》

《议程设置理论【议程设置理论及其在我国宣传实践中的应用】》摘要。

议程设置理论是传播学的经典理论之一,它为媒体取得更好的传播效果提供了依据。

本文对议程设置理论进行了梳理,叙述了该理论的来源、发展历程和决定其效果发挥的基本条件。

最后结合实际谈了议程设置理论在我国新闻媒体宣传实践中的应用关键词:议程设置;传播效果;应用一、议程设置理论概述1968年美国学者麦克姆斯与肖对当年的美国总统大选进行了调查。

通过调查他们发现,在总统竞选的过程中,大众传播媒体能够显著的当前公众们热议的话题。

公众对话题讨论的热烈程度与大众媒体报道的程度有着直接的联系。

麦克姆斯与肖认为大众传播往往不能决定人们对某一事件或意见的具体看法,但可以通过提供给信息和安排相关的议题来有效地左右人们关注哪些事实和意见及他们谈论的先后顺序。

大众传播可能无法影响人们怎么想,却可以影响人们去想什么。

到1972年他们就提出了议程设置这一种直接探讨媒介如何引导公共形成舆论或转变已有舆论的理论假设。

议程设置理论的是:公众通过媒介知晓事件或问题,依媒介提示的角度思考,按照媒介对各种问题的重视程度来调整自己对这些问题重要性的看法,或者说媒介对某一事物的强调程度同公众对同一事物的重视程度构成正比关系。

据台湾学者张锦华分析,这里包含三个层面:在认知层面,公众因为媒介的报道而意识到议题的存在;在次序层面,媒介所安排的议题顺序一般会影响公众考虑这个问题的顺序;在显著性层面,媒介赋予议题的意义(包括给予的版面位置或节目中的时间先后)一般会影响公众对这个议题重要性的认识。

二、议程设置理论的发展过程议程设置理论之所以被人们作为传播学的经典理论加以接受,主要原因在于该理论会随着现实环境发展变化,不断提出新的研究发展出新的面向来完善原有的理论体系,使其始终处于一种动态的多维研究视野中。

在30年的发展过程中,这一理论经历了五个发展阶段。

第一个阶段,研究学者发现媒介议程媒介议程与公众议程之间存在着较强的相关性,即理论刚提出时的观点。

议程设置总结

议程设置总结

议程设置总结介绍本文档总结了议程设置的重要性以及如何有效地制定一个议程。

议程设置是会议或活动中的关键组成部分,它确定了会议的主题、目的、议题和时间安排,帮助确保会议的顺利进行,并提供明确的方向和结构。

重要性有效的议程设置对于会议的成功至关重要。

以下是议程设置的几个重要方面:1.明确目标和方向:一个好的议程能够明确会议的目标,帮助参与者知道会议的目的是什么以及他们可以期望从会议中获得什么。

2.节约时间:设定明确的议程可以确保会议按时进行,并避免时间浪费。

每个议题都应该有一个合理的时间限制,以确保每个议题都有充足的讨论时间。

3.提高效率:有一个清晰的议程可以帮助参与者更好地准备会议,并集中精力在关键议题上。

参与者可以提前阅读与会议相关的材料,以便在会议上做出有意义的贡献。

4.提供结构:议程设置可以为会议提供结构和组织。

它可以按照逻辑顺序安排议题,并为每个议题分配足够的时间。

这使得会议更加有条理,避免了议题的漏掉或重复。

制定议程的步骤以下是制定议程的一般步骤:1.确定会议主题:首先,需要明确会议的主题和目的。

这将有助于确保议程的一致性和针对性。

2.列出议题:根据会议的主题,列出所有需要讨论的议题。

议题应该是有组织的,可以按照优先级或逻辑顺序排列。

3.分配时间:为每个议题分配合理的时间。

根据议题的重要性和复杂程度,确定每个议题的时间限制。

确保为每个议题留出充分的讨论时间,同时避免会议延长。

4.安排顺序:根据议题的逻辑关系和优先级,安排一个合理的议程顺序。

确保先决条件在其相关议题之前讨论,以确保讨论的连贯性。

5.添加其他要素:除了议题本身,还可以添加其他要素,如欢迎词、自我介绍、会议规则等。

这些要素可以帮助会议开始和结束,以及保持参与者的参与度。

6.分发议程:最后,确保将议程分发给所有参与者,让他们提前准备。

提供所有必要的背景材料和资源,以便参与者可以在会议上做出有意义的贡献。

示例议程下面是一个示例议程:**会议名称:项目讨论会****日期:2022年1月1日****时间:上午10:00 - 下午12:00**1. 欢迎词和自我介绍(10分钟)2. 项目概况介绍(20分钟)- 项目目标和背景介绍- 当前进展和挑战3. 重要决策讨论(40分钟)- 决策1:XXX- 决策2:XXX4. 需求分析和讨论(30分钟)- 需求1:XXX- 需求2:XXX5. 时间安排和下一步行动计划(20分钟)- 提出行动项和责任人- 讨论时间安排和截止日期6. 结束语和会议总结(10分钟)**会议地点:XXX会议室**请在会议开始前阅读相关材料,并准备参与讨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马克思主义新闻思想小组研究报告《议程设置》研究报告研究题目:《议程设置》小组分工:第一部分来珺第二部分沈源总结与感想法柔扎其他组员裴艾琳、张姝洁指导老师:马凌【摘要】我组分两个部分对《议程设置》进行研究。

第一个部分为“原著解读”,分析议程设置的基本概念、研究方法、产生的原因及其效果和差异。

第二个部分为“以’我爸是李刚’事件为例”,结合议程设置原理以及网络传播的知识对事件进行剖析。

目录目录 (1)第一部分:原著解读 (2)一、议程设置的基本概念 (2)1、显要性转移 (2)2、公众议程、媒介议程与现实议程 (2)3、“惊觉”(alarmed discovery) (2)二、议程设置的研究 (3)1、高度相关性 (3)2、相对因果 (3)三、议程设置的原因 (3)1、导向需求 (3)2、容量有限性 (4)四、议程设置产生的后果 (4)1、议程设置的效果 (4)2、议程设置的效果的差异 (5)(1)不同的媒介 (5)(2)不同的议程 (5)第二部分:以“我爸是李刚”为例 (8)导语 (8)一、“我爸是李刚”时间回顾 (8)二、谁设置了媒介议程? (9)三、议程设置课题的特点 (10)1、议题课题的多元属性 (10)2、公众和议题的关联性 (10)四、议程设置效果的影响因素 (10)1、传播模式影响议题的转移 (10)2、媒介属性以及目的影响视角的铺垫 (11)五、媒介议程、公众议程、行为界限模糊 (11)总结与感想 (11)参考文献 (11)第一部分:原著解读一、议程设置的基本概念在公众对社会公共事务中重要问题的认识和判断与传播媒介的报道活动之间,存在着一种高度对应的关系,即传播媒介作为“大事”加以报道的问题,同样也作为大事反映在公众的意识中;传播媒介给予的强调越多,公众对该问题的重视程度越高。

1、显要性转移:大众媒介描绘的关于世界的重要图画转移到我们头脑中,成为我们头脑中的图画。

显要性转移有两个阶段:一是客体显要性转移,二是属性显要性转移图1 第一与第二层面的议程设置2、公众议程、媒介议程与现实议程芬克毫泽:“媒介报道的模式与任何议题的现实情况都不存在一对一的关系”简而言之,60年代的媒介议程与公众议程在保持高度相关性的同时,却都与这个时期的历史趋势存在一定的距离。

在新的世纪里,《纽约时报》专栏作家萨菲尔重新诠释了李普曼的拟态环境观点,他这样简洁的概括现实与新闻的关系:“在政治中,媒介与公众所广泛感知到的事物是虚拟的现实。

”3、“惊觉”(alarmed discovery)指公众对议程上的新议题做出的初期反应例子:2001年鲨鱼袭击人类《时代》杂志极具渲染的报道。

事实上,从1990到1997年,美国有28个孩子被掉落的电视机砸死,这个数字是整个20世纪葬身鱼腹的人数的四倍。

相较而言,看电视可能比在海洋中游泳更危险。

二、议程设置的研究1、高度相关性查普希尔研究议程设置效果的角度:阿卡普尔科模型在国防意识、环境污染等议题上编辑不同版本的电视节目,强调其中的某个议题,在实验室中创造不同的显要性,然后让受试者观看这些电视节目。

采取一系列的操纵手段,确保在某个议题上的显要性变化来自于对新闻议程的接触。

图2 阿卡普尔科模型:议程设置的四种角度2、相对因果体现这种因果关系的第一个必要条件是:假定的原因与结果之间存在很大程度的相关性;第二个必要条件是时间顺序:在时间上,原因必须位于结果之前。

查普希尔研究中采用固定样本连续访问法。

议程设置理论的核心假设认为媒介议程影响公众议程,与之对立的因果假设认为公众议程影响媒介议程。

1976年对大选年的深入而广泛的研究提供了另一个机会来对这两种观点进行比较。

如上所述,全国电视节目对公众议程设置效果的相关性为+0.63,而在同一时期,公众议程对其后全国电视议程的相关性却仅为+0.22.三、议程设置产生的原因1、导向需求(need for orientation)一条科学原理“自然界是没有真空的”,同样也适用于人类心理。

当你处于一个认知空间时,你会产生不安,会产生认识当前情境的需求。

“在公民领域里,也有许多让公民需要知道的情境,在大部分情况下,他们会转向大众媒介寻求指导,他们或者依靠新闻获取相关信息,或者直接依赖报纸社论的观点。

”图3 导向需求与议程设置效果2、容量有限性公众议程容量的有限性可以通过公众拥有资源的有限性来解释,资源的有限性包括时间与心理容量。

记者没有能力采集关于这些信息的所有信息,也没有能力将所有这些信息告知受众,因此他们凭借一些职业规范,并在其指导下每日对环境进行取样。

结果造成新闻媒介只能描绘大环境中的有限一部分,就像透过狭窄的窗户观看外部世界,观察到的视野非常有限。

如果窗玻璃的透明度与光滑度较差,那么这个比喻更能传神。

四、议程设置产生的后果1、议程设置的效果:19世纪晚期变革时代的改革家极力推崇新闻媒介的这种作用:“设置公众议程就像行使一种权力,这种权力居于民主政治的核心”这个时期,报纸集中而持续的报道市区有轨电车管理的议题,导致这个议题多年主导地方选举。

1899年,所有市长候选人都觉得有必要将此作为竞选宣传活动的主要议题。

大众传媒可以通过对某个信息显著性的增加而“引导”或“转移”受众的注意,从而达到预期的社会效果。

比如现在大家对环境问题的关注,对失学儿童的关心等等,一定程度上是传媒强调的结果。

政府的管理也是有议程和重点的,传媒可以帮助政府“引导”和“转移”民众的关注。

在信息时代,政府的议程如果不借助于大众传媒,则很难推广和深入人心。

图4 议程设置及其后果的地图2、议程设置的效果的差异(1)报纸与电视(不同的媒介)在大约一半的时间里,报纸与电视在议程设置作用方面不存在可以辨别的差异。

在另外一半时间里,报纸看起来更强大一些,比例大约是二比一。

日报与电视新闻相比拥有更大的容量,这意味着受众通常有更多时间去学习报纸的议程。

电视新闻更像报纸的重要版面。

在某个议题进入报纸议程前列或者在电视议程上出现之前,报纸读者可能已经接触她很久了。

导向需求高报纸;导向需求低电视(简洁明了)开放系统,新闻与政治言论的独立来源,不受政府与主要政党的控制,在具备这两种开放性的地方,公众会接受新闻传媒提出的议题议程的相当大的一部分。

(2)具体与抽象(不同的议程)然而,大众媒介并非公民了解公共事务的唯一来源。

作者在对美国舆论十年的研究中,得出结论:舆论与新闻媒介在抽象议题上的高度一致性与在具体议题上的极低一致性。

这里面涉及到公民的亲身体验和经验。

具体议题指一定会进入人们日常生活中的议题,如通货膨胀、失业、犯罪问题。

在此情况下,个人经验就足以为人们就当前局势提供指导,于是额外的导向需求就低。

而在一些抽象议题上,比如国家凝聚力、污染、毒品问题上,亲身经验并不能提供充分指导,而媒介议程通常成为导向需求的重要来源。

如果抽象议题与公众有了共鸣,那么导向需求会居中或者较高。

在具体议题上,大部分导向需求可以通过亲身经验来满足。

但是,如果亲身经验导致获取更多信息的欲求,那么人们会转向大众媒介以获取更多指导。

图5 在具体与抽象议题上的议程设置效果(自然历史角度)图6 具体议题与抽象议题的议程设置效果(竞争角度)【洋葱理论】地方新闻机构是从通讯社供给的大量新闻中创建他们的每日议程的。

记者通过观察同行的工作来验证自己对新闻的感觉。

地方报纸与电视台观察他们的直接竞争者对每日地方新闻的关注以确定自己的新闻议程。

这些日常的、连续的观察及其形成的媒介间影响最终产生一个高度重复的新闻议程。

时间以及议题数量的影响图7 媒介议程设置之洋葱比喻第二部分:以“我爸是李刚”为例导语我们可以从第一部分中概括出“议程设置理论”的主要含义:大众媒体加大对某些问题的报道量、或突出报道某些问题,便能够影响受众对这些问题重要性的认知。

接下来,让我们通过现实生活中的一个案例“我爸是李刚”事件,来体会一下议程设置理论在实践中是如何应用的,并思考:在当今新媒体风行的情景下,议程设置理论的一些内容又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一、“我爸是李刚”事件回顾2010年10月16日,河北大学生李启铭在河北大学一超市门口撞到两位女学生,造成一死一伤,事后不但不表示出任何悔意,并且吼出“我爸是李刚”的狂言,随后“我爸是李刚”也成为网络流行用语,一时成为舆论关注的焦点,李刚父子也遭到了舆论的不断抨击。

社会化媒体作为这次“李刚门”事件的平台,对事件后续的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那么,“我爸是李刚”如何走进媒介的议程,又如何形成了“公众议程”?二、谁设置了媒介议程?“我爸是李刚”事件首先在“天涯论坛”上被曝光,网友通过对事件的价值判断——或许论坛上的“媒体人”所意识到的并非事件完整的新闻价值,而仅仅是事件的重要性,从而通过发帖这一形式将信息传播到网络上。

媒介内容完全是由网友自己决定的,不断有网友进行跟帖,从而赋予了这个议题以显著性。

转而“李刚门”风靡整个网络,并且从起初对于车祸肇事者李启铭的抨击引发到了对其父亲李刚的强烈谴责。

在社会化媒体环境下,传者和受者的身份界限已经非常模糊,因为每个人都兼具两者的功能。

传播媒介最重要的效果在于它影响了我们的理解与思考,而社会化媒体通过赋予人不同的功能来告知网民自己已经不仅仅是信息的接收者,更是信息的创造者和传播者。

所以作为媒介把关者的网民创造了媒体的内容,而无数个人化媒体的参与,进行转载、跟帖等等,更加强化了“李刚门”事件的显著性,将其搬上了社会化媒体的媒介议程之上。

综上,“我爸是李刚”议题由“天涯论坛”的媒体人创造内容,通过在社会化媒体如人人网、新浪微博进行再次传播赋予其显著性,其兴起和发展的平台都在社会化媒体之中,从而影响到传统媒体以及其他网络上的门户媒体对此议题进行再度报道,形成公众议题,这个模式其实并未变化,主要的变化体现在参与到媒介议程的媒体数量急剧增长。

传统议程设置的主体格局发生了变化,媒介议程不再只是被掌握在少数的传统“精英媒体人”的手上,只要是使用了社会化媒体的公众都可以通过“媒体人”的身份来参与到媒介的议程设置之中。

图8 “我爸是李刚”议题的形成三、议程设置客体的特点“我爸是李刚”的议程有两个特点:一是议题讨论深入议题客体的多元属性;二是对议题属性的讨论显著地反映了社会心态和社会需求,公众和议题的关联性很高。

1、议题课题的多元属性“我爸是李刚”事件的原型是李刚的儿子李启铭在车祸之后没有悔改之心,反而吼出了一句“我爸是李刚”,原本媒体对事件的聚焦点应当在校园车祸车祸之上,但是在媒介的狂轰乱炸的报道之中,聚焦点一直都在那句“我爸是李刚”,议题的直接客体转移成为“我爸是李刚”,所以客体的属性也并非从车祸上开始延展。

这也是由于议程设置主体的特点决定的,社会化媒体中的媒介格局有两大特征:一是具有双重身份,二是基础十分庞大,议题的决定权掌握在无数个体化媒介手中,所以经过社会化媒体把关之后所形成的媒介议题非常鲜明地反映了公民的社会心态以及需求——追求社会公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