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诵读:望洞庭

合集下载

望洞庭 唐 刘禹锡古诗诗意

望洞庭 唐 刘禹锡古诗诗意

望洞庭唐刘禹锡古诗诗意
刘禹锡《望洞庭》赏析
[原诗]
望洞庭
刘禹锡
湖光秋月两相和,
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翠,
白银盘里一青螺。

[注释]
1.洞庭:湖名,在湖南省。

2.和:和谐,这里指水色与月光融为一体。

3.潭面:指湖面。

镜未磨:古人的镜子用铜制作、磨成。

这里一说是水面无风
波平如镜;一说是远望湖中的景物,隐约不清,如同镜面没打磨时照物不清楚。

两说均可。

4.白银盘:形容洞庭湖。

青螺:一种青黑色的螺形的墨,古代妇女用以画眉。

这里是用来形容洞庭湖中的君山。

[今译]
洞庭湖的水光与秋月交相融和,
水面波平浪静就好像铜镜未磨。

远远望去洞庭湖山水一片翠绿,
恰似白银盘子托着青青的田螺。

[赏析]
这是诗人遥望洞庭湖而写的风景诗,明白如话而意味隽永。

第一句从水光月色的交融不分写起,表现湖面的开阔廖远,这应该是日暮时分的景象,天还没黑但月亮已经出来,如果天黑就看不出两者色彩的融合了。

第二句用镜子的比喻表现夜晚湖面的平静,因为太阳已落,湖水不反光,像镜子没磨时光泽暗淡的样子。

第三句写远望湖中君山翠绿的色彩,这里的“山水”实际只是指山,即湖中的君山。

用“山水”属于古代汉语中“偏义复词”的用法。

第四句再用一个比喻,将浮在水中的君山比作搁在白银盘子里的青螺。

全诗纯然写景,既有描写的细致,又有比喻的生动,读来饶有趣味。

古诗三首:望洞庭

古诗三首:望洞庭

古诗三首:望洞庭在浩渺的诗词海洋中,有三首以“望洞庭”为题的古诗,犹如三颗璀璨的明珠,散发着独特的魅力。

首先,让我们一同走进刘禹锡的《望洞庭》。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这首诗开篇便描绘了一幅宁静而和谐的画面。

秋夜的月光洒在洞庭湖上,湖水的波光与月色相互交融,和谐美妙。

平静的湖面犹如未经打磨的铜镜,平滑而朦胧。

诗人接着将视线放远,遥望洞庭的山水,青翠的山峦在湖中宛如一只小巧的青螺,而整个洞庭湖则像一个巨大的白银盘。

此诗用生动形象的比喻,将洞庭湖的美景展现得淋漓尽致,让人仿佛身临其境,感受到了那份宁静与壮阔。

再来欣赏雍陶的《望洞庭》。

“烟波不动影沉沉,碧色全无翠色深。

疑是水仙梳洗处,一螺青黛镜中心。

”这首诗中的洞庭湖,烟波浩渺,平静无波,湖中的倒影显得格外深沉。

湖水的碧色已经消失不见,只剩下浓郁的翠色。

诗人展开奇妙的想象,怀疑这是水仙梳洗的地方,那远处的青山就像水仙头上的青黛,而洞庭湖则是她面前的镜子。

整首诗充满了奇幻的色彩和浪漫的氛围,给人以无尽的遐想。

最后是李白的《陪族叔刑部侍郎晔及中书贾舍人至游洞庭五首》中的相关诗句。

“洞庭西望楚江分,水尽南天不见云。

日落长沙秋色远,不知何处吊湘君。

”李白从西边远望洞庭湖,看到楚江在这里分流。

水的尽头是南方的天空,连一片云彩也不见。

夕阳西下,长沙的秋色显得更加遥远,诗人不禁思考,不知该到何处去凭吊湘君。

这首诗不仅描绘了洞庭湖的辽阔,还融入了诗人的怀古之情,使景色与情感相互交融。

这三首“望洞庭”的古诗,虽然作者不同,风格各异,但都展现了洞庭湖的美丽与神秘。

它们或以细腻的笔触描绘景色,或以奇妙的想象引人入胜,或以深沉的情感打动人心。

刘禹锡的诗,通过比喻手法,让我们看到了洞庭湖的宁静平和与优美姿态。

雍陶的诗,则凭借浪漫的想象,赋予了洞庭湖神秘的色彩。

李白的诗,在写景的同时,蕴含着对历史和传说的思索。

从这三首诗中,我们可以感受到古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古诗 望洞庭

古诗  望洞庭

望洞庭唐刘禹锡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译文风静浪息,月光和水色交融在一起。

湖面就像不用磨拭的铜镜,平滑光亮。

遥望洞庭,山青水绿。

林木葱茏的洞庭山耸立在泛着白光的洞庭湖里,就像白银盘里的一只青螺。

注释:洞庭:湖名,在今湖南省北部。

湖光:湖面的波光。

两:指湖光和秋月。

和:和谐。

指水色与月光交相辉映。

潭面:指湖面。

镜未磨:古人的镜子用铜制作、磨成。

此句意思一说是湖面无风,水平如镜;一说是远望湖中的景物,隐约不清,如同镜面没打磨时照物模糊。

山水翠:一作“山水色”。

山,指洞庭湖中的君山。

白银盘:形容平静而又清的洞庭湖面。

白银,一作“白云”。

青螺:这里用来形容洞庭湖中的君山。

赏析此诗描写了秋夜月光下洞庭湖的优美景色。

微波不兴,平静秀美,分外怡人。

诗人飞驰想像,以清新的笔调,生动地描绘出洞庭湖水宁静、祥和的朦胧美,勾画出一幅美丽的洞庭山水图,表现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也表现了诗人壮阔不凡的气度和高卓清奇的情致。

首句描写澄彻空明的湖水与素月青光交相辉映,俨如琼田玉鉴,是一派空灵、缥缈、宁静、和谐的境界。

表现出天水一色,玉字无尘的融和画面。

“和”字下得工炼,表现出了水天一色、玉宇无尘的融和的画境。

而且,似乎还把一种水国之夜的节奏——演漾的月光与湖水吞吐的韵律传达出来。

第二句描绘湖上无风,迷迷蒙蒙的湖面宛如未经磨拭的铜镜。

“镜未磨”三字十分形象贴切地表现了千里洞庭风平浪静、安宁温柔的景象,在月光下别具一种朦胧美。

因为只有“潭面无风”,波澜不惊,湖光和秋月才能两相协调。

否则,湖面狂风怒号,浊浪排空,湖光和秋月便无法辉映成趣,也就无有“两相和”可言了。

第三、四句诗人的视线从广阔的湖光月色的整体画面集中到君山一点。

在皓月银辉之下,洞庭山愈显青翠,洞庭水愈显清澈,山水浑然一体,望去如同一只雕镂透剔的银盘里,放了一颗小巧玲珑的青螺,十分惹人喜爱。

诗人笔下秋月之中的洞庭山水变成了一件精美绝伦的工艺美术珍品,给人以莫大的艺术享受。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望洞庭湖赠张丞相》课外古诗词诵读PPT教学电子课件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望洞庭湖赠张丞相》课外古诗词诵读PPT教学电子课件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云梦二泽水气蒸腾白白茫茫,波涛汹涌似乎把岳 阳城撼动。 • 这两句写出了洞庭湖的广大与活力,被称为描写洞
庭湖的名句。诗人笔下的洞庭湖不仅广阔无边,烟 波浩淼,云气缭绕,而且充满活力,涛声震天。[动静 结合,虚实结合,视觉与听觉结合]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
我想渡水苦于找不到船与桨,圣明时代闲居委实 羞愧难容。 • 表明虽然归隐田园,但是并非初衷,而是苦于没有机
化学课件:/keji an/huaxue/ 生物课件:www.1ppt.c om/keji an/sheng wu/
地理课件:/keji an/dili/
历史课件:www.1ppt.c om/keji an/lishi /
孟”,青年时隐居鹿者
PPT模板:www. 1ppt.co m/ mob an/
PPT素材:/s ucai/
PPT背景:/beiji ng/
PPT图表:www.1ppt .co m/tu biao/
PPT下载:/xiaz ai/
PPT教程: /powerpoint/
语文课件:/keji an/yuwen/ 数学课件:www.1ppt.c om/keji an/shuxue/
英语课件:/keji an/ying yu/ 美术课件:www.1ppt.c om/keji an/mei shu/
孟浩然,山水田园诗人的代表,与王维并称“王 科学课件:/kejian/kexue/ 物理课件:/kejian/wuli/
京求仕,一次应试不第,一次因朋友宴聚,荐举不果,后
入张九龄荆州幕。
与李白、王维、王昌龄均有交往。一生以漫游隐
逸为主。
整体感知
点击图片播放
品析诗文

望洞庭古诗意思解释

望洞庭古诗意思解释

望洞庭古诗意思解释这首诗是刘禹锡在被贬到朗州(湖南常德),上任途中经过洞庭湖时写的。

诗中描写的是月夜下遥望洞庭湖的美丽景色。

《望洞庭》翻译洞庭湖的水光与秋天的月色相互融合,水面风平浪静,好像一面铜镜还没有打磨。

远远望去,那月下洞庭湖里的君山和湖水,就好像白银盘子里盛放着一枚青螺。

《望洞庭》原诗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注释1、洞庭:湖名,在湖南省。

2、和:和谐,这里指水色与月光融为一体。

3、潭面:指湖面。

镜未磨:古人的镜子用铜制作、磨成。

这里一说是水面无风,波平如镜;一说是远望湖中的景物,隐约不清,如同镜面没打磨时照物不清楚。

两说均可。

4、白银盘:形容洞庭湖。

青螺:一种青黑色的螺形的墨,古代妇女用以画眉。

这里是用来形容洞庭湖中的君山。

赏析这是诗人遥望洞庭湖而写的风景诗,明白如话而意味隽永。

第一句从水光月色的交融不分写起,表现湖面的开阔廖远,这应该是日暮时分的景象,天还没黑但月亮已经出来,如果天黑就看不出两者色彩的融合了。

第二句用镜子的比喻表现夜晚湖面的平静,因为太阳已落,湖水不反光,像镜子没磨时光泽暗淡的样子。

第三句写远望湖中君山翠绿的色彩,这里的“山水”实际只是指山,即湖中的君山。

用“山水”属于古代汉语中“偏义复词”的用法。

第四句再用一个比喻,将浮在水中的君山比作搁在白银盘子里的青螺。

全诗纯然写景,既有描写的细致,又有比喻的生动,读来饶有趣味。

刘禹锡简介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汉族,唐朝彭城人,祖籍洛阳,唐朝文学家,哲学家,自称是汉中山靖王后裔,曾任监察御史,是王叔文政治改革集团的一员。

唐代中晚期著名诗人,有“诗豪”之称。

刘禹锡的家庭是一个世代以儒学相传的书香门第。

政治上主张革新,是王叔文派政治革新活动的中心人物之一。

后来永贞革新失败被贬为朗州司马(今湖南常德)。

据湖南常德历史学家、收藏家周新国先生考证刘禹锡被贬为朗州司马其间写了著名的“汉寿城春望”。

高中语文 课外古诗文 刘禹锡《望洞庭》原文、译文、赏析

高中语文 课外古诗文 刘禹锡《望洞庭》原文、译文、赏析

刘禹锡《望洞庭》原文、译文、赏析望洞庭唐·刘禹锡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

[作者简介]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洛阳人,为匈奴族后裔。

晚年任太子宾客,世称“刘宾客”。

他和柳宗元一同参预那唐朝永贞年间短命的政治改革,结果一同贬谪远郡,顽强地生活下来,晚年回到洛阳,仍有“马思边草拳毛动”的豪气。

他的诗精炼含蓄,往往能以清新的语言表达自己对人生或历史的深刻理解,因而被白居易推崇备至,誉为“诗豪”。

他在远谪湖南、四川时,接触到少数民族的生活,并受到当地民歌的一些影响,创作出《竹枝》、《浪淘沙》诸词,给后世留下“银钏金钗来负水,长刀短笠去烧畲”的民俗画面。

至于“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还有晴”,更是地道的民歌风味了。

他在和白居易的《春词》时,曾注明“依《忆江南》曲拍为句”,这是中国文学史上依曲填词的最早记录。

[注释]洞庭:在湖南省北部,长江南岸。

湖中有不少小山,最有名的是君山。

相和:相互映衬。

和:和谐,这里指水色与月光融为一体。

潭面:指湖面。

潭,水很深的湖。

镜未磨:古人的镜子用铜制作、磨成。

这里一说是水面无风,波平如镜;一说是远望湖中的景物,隐约不清,如同镜面没打磨时照物不清楚。

两说均可。

白银盘:形容洞庭湖。

青螺:青绿色的螺壳。

螺是一种软件小动物,体外有螺旋形硬壳。

青黑色的螺形的墨,古代妇女用以画眉。

这里是用来形容洞庭湖中的君山。

[译诗、诗意]洞庭湖的水光与秋月交相融和,水面波平浪静就好像铜镜未磨。

远远望去洞庭湖山水一片翠绿,恰似白银盘子托着青青的田螺。

秋夜,月光下的洞庭湖水清澈空明,与明朗的月色交相辉映。

湖面风平浪静,波光闪动,像一面没有磨过的镜子。

远远望去,湖中翠绿的洞庭山,多像白色银盘中一只小巧玲珑的青螺呀。

[赏析]这是诗人遥望洞庭湖而写的风景诗,明白如话而意味隽永。

第一句从水光月色的交融不分写起,表现湖面的开阔廖远,这应该是日暮时分的景象,天还没黑但月亮已经出来,如果天黑就看不出两者色彩的融合了。

四年级上册望洞庭古诗

四年级上册望洞庭古诗

四年级上册望洞庭古诗
原文:
《望洞庭》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翻译:
《望洞庭》
洞庭湖上月光和水色交相融和,湖面风平浪静如同未磨拭的铜镜。

远远眺望洞庭湖山水苍翠如墨,好似洁白银盘里托着青青的螺。

此诗通过对洞庭湖高旷清超的描写,充分表现出诗人的奇思异采。

表达了诗人对洞庭湖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诗中描写了秋夜月光下洞庭湖的优美景色。

微波不兴,平静秀美,分外怡人。

诗人飞驰想像,以清新的笔调,生动地描绘出洞庭湖水宁静、祥和的朦胧美,勾画出一幅美丽的洞庭山水图。

表现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也表现了诗人壮阔不凡的气度和高卓清奇的情致。

统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望洞庭湖赠张丞相》课件 (共38张PPT)

统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望洞庭湖赠张丞相》课件 (共38张PPT)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孟浩然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
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
混(hùn) 蒸(zhēng )
楫(jí) 羡(xiàn )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孟浩然
八月/湖水/平, 涵虚/混/太清。 气蒸/云梦/泽, 波撼/岳阳/城。 欲济/无/舟楫, 端居/耻/圣明。 坐观/垂钓者, 徒有/羡鱼情。
夸张。想渡过洞庭湖却没有舟楫,想 出仕却无人引荐,暗示作者想得到对 方的援引。
5、对这首诗理解不当的一项是( C )
A.前四句写景,扣“望洞庭湖”之题,后四 句抒情,表“赠张丞相”之意。 B.颔联是描写洞庭湖的名句。上句以“气蒸” 显浩阔,下句以“波撼”显气势。 C.颈联和尾联以欲渡无舟、欲钓不能抒发了 有心出仕却无人赏识的忧愤不平之情。 D.这首诗意在表达希望能得到张九龄引荐, 但在语言运用上却十分委婉、含蓄。
赏析:在太平圣世时,闲着不做事,有愧于圣上,对不 起这个时代。表明虽然归隐田园,但是并非初衷,而是 苦于没有机会,无人援引,对于出仕作官自己还是心所 向往的。同时也有在盛世自己才华横溢却怀才不遇的牢 骚。采用了类比的手法,诗人以“无舟楫”喻指自己向 往入仕从政而无人接引赏识。借双关(“济”,渡水, 又有救助、拯救的含义。如“同舟共济”“穷则独善其 身,达则兼济天下”、“直挂云帆济沧海”)委婉地表 达了自己想做官而没人引荐,不能在太平盛世出仕,为 民谋利,深感惭愧。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
(男生读) 赏析:秋水盛涨,八月的洞庭湖水装得 满满的,水面与湖岸相平,[近看]远远 望去,水天一色,洞庭湖与天空相接, 混而为一,是水?是天?已经分不清了。
“平”字写出了水的充盈和湖面 之阔;“涵”“混”两字呈现了 洞庭湖的无边无际,与天相接。 吞天吐地,包容万象的恢宏气势。

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望洞庭湖赠张丞相》课件

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望洞庭湖赠张丞相》课件

言外之意希望对方予以引荐。最后两句,再进一步,向张丞相 发出呼吁,说自己坐在湖边观看那些垂竿钓鱼的人,却白白地产生羡 慕之情。“垂钓者”暗指当朝执政的人物,其实是专就张丞相而言。 这里,诗人巧妙地运用了“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淮南 子·说林训》)的古语,另翻新意;而且“垂钓”也正好同“湖水” 照应,因此不大露出痕迹。诗人借了这句古语来暗喻自己有出来做一 番事业的愿望,只怕没有人引荐,所以这里说“徒有”。希望对方帮 助的心情是在字里行间自然流露出来的。
品读诗歌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中的“蒸”和 “撼”换成“滋”和“摇”好不好?为什么? 不好。“蒸”是蒸腾的意思,形象地描绘了
洞庭湖雾气蒸腾、湖面浩渺的画面;“撼”是 摇撼的意思,描绘出了洞庭湖波涛汹涌似要撼 动岳阳城的雄伟壮阔的景象,且“撼”还能
品读诗歌
传达出诗人面对湖水时心胸似乎也被震荡,从 而想要建功立业的主观感受。如果换成“滋” 和“摇”则显得境界小、力度弱,没有这样的 气势和表达效果。
开头两句交代了时间,写出了浩瀚的湖水。湖水和天空 浑然一体,景象是阔大的。“涵虚”,高空为水所包含,即 天倒映在水里。“混太清”即水天相接。这两句是写站在湖 边,远眺湖面的景色,写得洞庭湖极开朗也极涵浑,汪洋浩 阔,与天相接,润泽着千花万树,容纳了大大小小的河流。
三四两句继续写湖的广阔,但目光又由远而近,从湖面写到湖 中倒映的景物:笼罩在湖上的水气蒸腾,吞没了云、梦二泽,“云、 梦”是古代两个湖泽的名称,据说云泽在江北,梦泽在江南,后来 大部分都淤成陆地。西南风起时,波涛奔腾,涌向东北岸,好像要 摇动岳阳城似的。“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与王维的诗句 “郡邑浮前浦,波澜动远空”有异曲同工之妙。这两句被称为描写 洞庭湖的名句。但两句仍有区别:上句用宽广的平面衬托湖的浩阔, 下句用窄小的立体来反映湖的声势。诗人笔下的洞庭湖不仅广阔, 而且还充满活力。

望洞庭古诗解析

望洞庭古诗解析

望洞庭古诗解析
【解析】:风静浪息,月光和水色交融在一起,湖面就像不用磨拭的铜镜,平滑光亮。

遥望洞庭,山青水绿,林木葱茏的洞庭山耸立在泛着白光的洞庭湖里,就像白银盘里的一只青螺。

【重点注释】:
1.洞庭湖:湖名,今湖南省北部。

2.湖光:湖面的波光。

3.两:指湖光和秋月。

4.和(hé):指水色与月光互相辉映。

5.潭面:指湖面。

6.镜未磨:古人的镜子用铜制作、磨成。

这里一说是湖面无风,水平如镜;一说是远望湖中的景物,隐约不清,如同镜面没打磨时照物模糊。

7.白银盘:形容平静而又清的洞庭湖面。

8.青螺:这里用来形容洞庭湖中的洞庭山。

【赏析】:
诗中描写了秋夜月光下洞庭湖的优美景色。

微波不兴,平静秀美,分外怡人。

诗人飞驰想像,以清新的笔调,生动地描绘出洞庭湖水宁静、祥和的朦胧美,勾画出一幅美丽的洞庭山水图。

表现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也表现了诗人壮阔不凡的气度和高卓清奇的情致。

【原诗句】:
望洞庭
唐刘禹锡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望洞庭古诗的意思翻译

望洞庭古诗的意思翻译

望洞庭古诗的意思翻译唐代:刘禹锡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

【翻译】译文秋夜明月清辉,遍洒澄净湖面,湖面平静无风,犹如铁磨铜镜。

遥望美丽洞庭的湖光山色。

真的令人浮想联翩。

那翠绿的君山,真像银盘里的一枚玲珑青螺。

注释 1.洞庭:湖名,在今湖南省北部。

2.湖光:湖面的波光。

两:指湖光和秋月。

和:和谐。

指水色与月光互相辉映。

3.潭面:指湖面。

镜未磨:古人的镜子用铜制作、磨成。

这里一说是湖面无风,水平如镜;一说是远望湖中的景物,隐约不清,如同镜面没打磨时照物模糊。

4.山水色:也作“山水翠”。

山:指洞庭湖中的君山。

5.白银盘:形容平静而又清的洞庭湖面。

白银:一作“白云”。

青螺:这里用来形容洞庭湖中的君山。

【赏析】鉴赏诗中描写了秋夜月光下洞庭湖的优美景色。

微波不兴,平静秀美,分外怡人。

诗人飞驰想像,以清新的笔调,生动地描绘出洞庭湖水宁静、祥和的朦胧美,勾画出一幅美丽的洞庭山水图。

表现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也表现了诗人壮阔不凡的气度和高卓清奇的情致。

诗从一个“望”字着眼,“水月交融”、“湖平如镜”,是近望所见;“洞庭山水”、“犹如青螺”,是遥望所得。

虽都是写望中景象,差异却显而易见。

近景美妙、别致;远景迷潆、奇丽。

潭面如镜,湖水如盘,君山如螺。

银盘与青螺相映,明月与湖光互衬,更觉情景相容、相得益彰。

诗人笔下的君山犹如镶嵌在明镜洞庭湖上一颗精美绝伦的翡翠,令人美不胜收。

其用词也极精到。

首句描写澄彻空明的湖水与素月青光交相辉映,俨如琼田玉鉴,是一派空灵、缥缈、宁静、和谐的境界。

表现出天水一色,玉字无尘的融和画面。

“和”字下得工炼,表现出了水天一色、玉宇无尘的融和的画境。

而且,似乎还把一种水国之夜的节奏——演漾的月光与湖水吞吐的韵律,传达给读者了。

第二句描绘湖上无风,迷迷蒙蒙的湖面宛如未经磨拭的铜镜。

“镜未磨”三字十分形象贴切地表现了千里洞庭风平浪静、安宁温柔的景象,在月光下别具一种朦胧美。

课外古诗词诵读《望洞庭湖赠张丞相》课件

课外古诗词诵读《望洞庭湖赠张丞相》课件

这是一首“干谒(yè)诗”
干谒诗是古代文人为推销自己而写的一种诗 歌,类似于现代的自荐信。一些文人为了求得进 身的机会,往往十分含蓄地写一些干谒诗,向达 官贵人呈献诗文,展示自己的才华与抱负,以求 引荐。代表作有孟浩然的《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第三、四部分 诗歌原文及注释
一、诗歌原文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唐)孟浩然
4.句子分析 三四两句继续写湖的广阔,但目光又由远而近,从
湖面写到湖中倒映的景物:笼罩在湖上的水气蒸腾,吞 没了云、梦二泽,“云、梦”是古代两个湖泽的名称, 据说云泽在江北,梦泽在江南,后来大部分都淤成陆地。 西南风起时,波涛奔腾,涌向东北岸,好像要摇动岳阳 城似的。“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与王维的诗句 “郡邑浮前浦,波澜动远空”有异曲同工之妙。这两句 被称为描写洞庭湖的名句。但两句仍有区别:上句用宽 广的平面衬托湖的浩阔,下句用窄小的立体来反映湖的 声势。诗人笔下的洞庭湖不仅广阔,而且还充满活力。
1.字词分析 “平”字写出了水的充盈和湖面之阔;
“涵”“混”两字写出了洞庭湖的无边无际,与 天相接的恢宏气势。
2.句子分析 开头两句交代了时间,写出了浩瀚的湖水。湖
水和天空浑然一体,景象是阔大的。“涵虚”,高 空为水所包含,即天倒映在水里。“混太清”即水 天相接。这两句是写站在湖边,远眺湖面的景色, 写得洞庭湖极开朗也极涵浑,汪洋浩阔,与天相接, 润泽着千花万树,容纳了大大小小的河流。
(6)云梦泽:古时云泽和梦泽指湖北南部、湖南北部一代低洼地区。 洞庭湖是它南部的一角。岳阳城:在洞庭湖东岸。 (7)欲济无舟楫:想渡湖而没有船只,比喻想做官而无人引荐。 (8)济:渡。楫(jí):划船用具,船桨。 (9)端居:安居。 (10)圣明:指太平盛世,古时认为皇帝圣明,社会就会安定。 (11)坐观:一作“徒怜”。 (12)徒:只能。 一作“空”。

望洞庭古诗

望洞庭古诗

望洞庭古诗
导语:望洞庭古诗
《望洞庭》
唐·刘禹锡
湖光秋月两相和,
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翠,
白银盘里一青螺。

注释:
1、洞庭:湖名,在湖南省。

2、和:和谐,这里指水色与月光融为一体。

3、潭面:指湖面。

镜未磨:古人的镜子用铜制作、磨成。

这里一说是水面无风,波平如镜;一说是远望湖中的景物,隐约不清,如同镜面没打磨时照物不清楚。

两说均可。

4、白银盘:形容洞庭湖。

青螺:一种青黑色的螺形的墨,古代妇女用以画眉。

这里是用来形容洞庭湖中的君山。

译文:
洞庭湖的水光与秋月交相融和,
水面波平浪静就好像铜镜未磨。

远远望去洞庭湖山水一片翠绿,
恰似白银盘子托着青青的田螺。

赏析:
这是诗人遥望洞庭湖而写的风景诗,明白如话而意味隽永。

第一句从水光月色的交融不分写起,表现湖面的开阔廖远,这应该是日暮时分的景象,天还没黑但月亮已经出来,如果天黑就看不出两者色彩的融合了。

第二句用镜子的比喻表现夜晚湖面的平静,因为太阳已落,湖水不反光,像镜子没磨时光泽暗淡的样子。

第三句写远望湖中君山翠绿的色彩,这里的“山水”实际只是指山,即湖中的君山。

用“山水”属于古代汉语中“偏义复词”的用法。

第四句再用一个比喻,将浮在水中的君山比作搁在白银盘子里的青螺。

全诗纯然写景,既有描写的细致,又有比喻的生动,读来饶有趣味。

中小学生必背古诗词望洞庭

中小学生必背古诗词望洞庭

中小学生必背古诗词望洞庭
望洞庭是中国唐代著名诗人刘禹锡的一首五言绝句,这首诗描绘了洞
庭湖的壮丽景色,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赞美和对宁静生活的向往。

以下是这首诗的全文:
```
湖光秋月两相和,
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翠,
白银盘里一青螺。

```
这首诗的意境深远,语言优美,是中小学生必背的古诗词之一。

诗中“湖光秋月两相和”描绘了秋夜月光与湖光相互辉映的景象,给人以
宁静和谐的感觉。

“潭面无风镜未磨”则形容湖面平静无波,如同未
经打磨的镜子,形象生动。

“遥望洞庭山水翠”表达了诗人远眺洞庭
湖时,看到的山水青翠欲滴的美景。

最后一句“白银盘里一青螺”则
用比喻的手法,将洞庭湖比作一个盛满白银的盘子,湖中的小岛则如
同青螺般点缀其中,生动形象地描绘了洞庭湖的美景。

这首诗不仅语言精炼,而且意象丰富,通过对洞庭湖的描绘,展现了
诗人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和对宁静生活的向往。

同时,这首诗也体现了
刘禹锡诗歌的清新、高远的艺术风格,是中国古代诗歌中的佳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望洞庭》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一首脍炙人口的诗作。诗文描绘了洞庭湖的湖光山色,展现了秋月映照下的湖光之美,以及遥望洞庭山水的翠色和君山的青螺之形。文档中多次重复了诗文的原文,并以档还提供了与洞庭湖相关的其他诗文和解释,如刘禹锡的《洞庭秋月行》形容了洞庭秋月生湖心的美景,王维的《送邢桂州》描绘了日落江湖的苍茫景色,张孝祥的《念奴娇·过洞庭》则将湖面比作明净的玉镜和万顷良田,李白的《陪族叔刑部侍郎晔中书贾舍人至游洞庭》和《秋登巴陵望洞庭》分别描绘了洞庭湖的清澈和湖光天色的壮美,查慎行的《中秋夜洞庭湖对月》则别出心裁地用“倒转青天”来形容青天明月倒映湖面的景象。这些诗文和解释不仅丰富了《望洞庭》的朗读材料,也为读者提供了更广阔的文学视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