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税制改革
中国税制改革的影响及启示
中国税制改革的影响及启示中国税制改革自改革开放以来,已走过了40余年的历程。
经过多次调整和改革,税制逐渐趋于规范化、现代化和公正化。
税制改革对中国经济发展的影响十分重要,不仅推动了经济的增长和社会的进步,而且为全球经济发展提供了借鉴和启示。
税制改革对中国经济发展的推动中国税制改革推动了企业发展和技术进步,保障了困难群体的生计,扩大了消费市场,提高了国民经济水平。
首先,税制改革对企业发展和技术进步产生了重要影响。
改革前的税制,存在征收范围不全、税负过重等问题,一些小微企业难以承受,导致经营效率低下,难以进行规模化和现代化管理。
税制改革后,实行了减税降费政策,将征税对象从固定资产调整为应税收入,大幅降低了企业负担,拓宽了发展空间和利润空间。
充分激发了企业家精神,促进科技创新和技术进步,大力发展高端制造业、新一代信息技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
其次,税制改革保障了困难群体的生计,扩大了消费市场。
税制改革前存在的传统福利政策难以全面覆盖生活困难群体,使社会不公现象比较严重。
税制改革后,通过所得税优惠、社会保障等政策,大力支持弱势群体和残疾人群体的发展,缓解了社会矛盾,创造了良好的消费环境和消费体验,推动了消费市场的发展。
最后,税制改革提高了国民经济水平。
税制改革过程中,国家通过改革营业税、增值税、个人所得税、企业所得税等制度,深入推行全国协调机制,加强与国际接轨,使中国税制更具竞争力,为吸引外资和促进经济发展打下了良好基础。
税制改革后,财政收入上升,社会消费能力增强,经济实现了快速增长,为全体人民创造了更好的生活条件和就业机会。
税制改革对全球经济发展的启示中国税制改革以其成效和经验,为全球税制改革提供了很好的参考和启示。
首先,税制改革必须以国家发展为出发点,坚持财政和税收的协调发展。
在税制改革过程中,一定要遵循宏观调控的原则,将税制改革与经济结构调整、产业升级、消费驱动等发展战略相结合,形成协同作用,推动整个国家经济的持续发展。
近三年税收改革内容
近三年税收改革内容
近三年来,中国税收改革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增值税改革:
2016年,我国开始实施增值税改革,将原来的两个税率调整为三个税率,进一步降低了制造业等行业的税负。
2017年,又进一步推广营改增试点,将营业税改为增值税,实现了全行业覆盖。
2.个人所得税改革:
2018年,个人所得税法修正案正式实施,将个人所得税起征点提高至5000元,同时增加了综合所得税制度,对高收入人群进行了调整。
3.企业所得税改革:
2017年,我国发布了《企业所得税法》修正案,进一步降低了企业所得税税率,并推出了对科技型中小企业的税收优惠政策。
4.环保税立法:
2018年,我国环保税法正式实施,对排放污染物的企业进行征税,以鼓励企业实施环保措施,促进环保产业的发展。
5.税收征管改革:
2018年,我国启动了税务机构改革,取消了原来的国税、地税分开征管的方式,实现了国税地税合并,推进了税收征管的一体化和信息化。
- 1 -。
税收制度改革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税收制度改革对中国经济的影响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税收制度的改革已成为关注的焦点。
税收制度改革对于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
本文就中国税收制度改革对经济的影响进行了探讨。
一、税收制度改革的背景税收制度改革是随着中国经济发展的需要而推进的。
中国的现行税制早在20世纪初就已经形成,并且长期以来没有进行过本质性的改革,导致了税制矛盾和税收结构不合理的问题。
中国此次税收制度改革主要是为了实现税收制度的简化和优化,为经济发展提供更加有力的税收支持。
同时,税收制度改革也是为了满足人民群众对税收公平、合理的追求。
二、税收制度改革对中国经济的影响1.加大财政支持力度税收制度改革对于中国经济的最直接影响就是增加了财政支持力度。
通过减少税种和税率,降低税收负担,鼓励企业健康发展。
同时,税收制度改革可以加强地方财政的收入。
这将有助于加强地方经济发展,提高地方财政收入。
2.促进经济转型升级税收制度改革对于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也有重要的作用。
通过优化税收结构,刺激产业升级和转型。
同时,改革税收制度也可以帮助国家促进科技创新,推动新技术、新产业快速发展。
3.提升国际竞争力税收制度改革对于提升中国的国际竞争力也非常关键。
通过税收优惠等政策,吸引国内外优秀企业来华投资。
同时,税收改革也可以创造更加公平的营商环境,吸引更多境外投资者。
4.改善中小企业发展环境税收制度改革对于中小企业来说也非常重要。
通过纾解中小企业的税收负担,提高中小企业的生产效率和创新能力,加快中小企业的发展。
同时,改革税收制度也有助于中小企业的公平竞争,增强中小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三、中国税收制度改革的发展趋势1.进一步改进税制结构中国税制结构目前还存在许多问题,如增值税的征收方式、所得税的税率等。
未来,中国将进一步改进税制结构,构建更加合理的税收制度,促进税收的统一化。
2.提高公共财政的占比中国将更加注重公共财政的核心地位,扩大公共财政与政府支出的比例,减少不必要的开支。
九四年分税制改革的背景原因成效及问题
九四年分税制改革的背景原因成效及问题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期,中国国家开始进行了分税制改革,这是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一次重大税制改革。
这次改革的目的是逐步建立起现代税收制度,对于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文将从背景、原因、成效和问题几个方面进行探讨九四年分税制改革的相关内容。
一、改革的背景中国税制改革的背景可以追溯到上世纪80年代的初期,当时的税收制度已经不能适应中国国家经济的迅速发展,同时也存在诸多问题。
原有的税制存在一些缺陷,如税收过于集中、收入缺乏稳定性、财政收支不平衡等问题。
这些问题直接制约了国家财政的发展和经济的增长,所以当时的国家领导层认识到必须对税制进行改革,以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
相应的,国家领导实施了一系列的经济改革政策,并逐步调整了税制。
1987年,国家开始试行分税制,全国范围内的分税制改革成为一个重要议题。
在这一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九四年分税制改革的背景。
二、改革的原因九四年分税制改革的实施正是基于上述问题的存在,以及适应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的需要。
具体来说,该改革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1. 加快地区发展。
在过去的税制下,中央政府向地方转移的税收比例过高,地方财政有限,导致地区发展不均衡。
为了缩小地区发展差距,需要对税制进行改革。
2. 平衡财政收支。
实行分税制改革后,中央和地方两级政府的税收份额确定分明,有利于平衡财政收支,提高财政运转的稳定性。
4. 促进经济发展。
税制是国家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改革后的税收体制有利于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5. 逐步建立现代税收制度。
九四年分税制改革是中国税制改革的一个重要步骤,实行分税制有利于逐步建立现代税收制度,提高税收征管的效率,增强财政监管的能力。
三、改革的成效九四年分税制改革的实施,给我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带来了一系列的积极成效,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加快地区发展。
实行分税制改革后,各地方财政收入大幅增加,地区发展效益明显提高,地区间的财政收入差距缩小,地方财政总体得到了改善。
中国税收制度改革30年:进程、经验与展望
(4)此后,国务院又陆续发布了关于征收集体企业所得税、私营企业所得税、城乡个体工商业户所得税、个人收入调节税、城市维护建设税、国营企业奖金税、集体企业奖金税、事业单位奖金税、国营企业工资调节税、固定资产投资方向调节税、房产税、车船使用税、城镇土地使用税、印花税、筵席税等税收的行政法规,并决定开征特别消费税。
通过两步企业利改税,建立起了适应经济体制改革进程需要的,涉及内外资经济主体的全面的税制体系。
(二)1993~1994年第二次重大税制改革。
1.背景。1992年10月,党的十四大确定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这对我国的税制无疑又提出了新的考验。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相比,原税制体系明显有制形式建立的所得税制度,存在着税负不公问题;国家与国有企业的税收分配关系也不够规范;税收的调控范围和程度未能适应生产要素全面进入市场的要求,税制结构不尽合理,设计不够科学,等等。尤其是在1992年上半年和1993年下半年期间,我国通货膨胀率迅猛增长,国民经济明显过热,形势严峻,在当时利用税收等经济杠杆进行宏观调控,从而实现国民经济"软着陆"就显得尤为迫切。因此,面对纷纷出台的各方面改革措施,大规模的税制改革也开始全面展开,这不仅是整个经济体制配套改革的需要,更是进一步深化改革和完善我国税制体系的需要。
2.主要内容。这次的税制改革,是新中国成立以来规模最大、范围最广泛、内容最深刻的税制改革。其指导思想是:统一税法、公平税负、简化税制、合理分权、理顺分配关系、规范分配方式、保障财政收入,建立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求的税制体系。改革的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论述我国下一步税制改革的主要内容
中国下一步税制改革的主要内容一、增值税改革增值税是我国最大的税种之一,因此增值税改革是我国税制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
下一步增值税改革的主要方向是进一步简化和降低增值税税率,减少增值税税目,优化增值税抵扣机制,以提高增值税征管的效率和便利性,降低企业税收负担,促进经济发展。
二、个人所得税改革个人所得税是我国第二大税种,也是直接税的重要税种之一。
下一步个人所得税改革的主要方向是加强税收公平和透明度,提高个人所得税的征收效率和便利性,进一步优化个人所得税税率结构,提高中低收入家庭的税收优惠力度,降低高收入人群的税收负担。
三、消费税改革消费税是我国第三大税种,也是调节消费的重要税种之一。
下一步消费税改革的主要方向是进一步优化消费税税率结构,扩大消费税征收范围,加强消费税征管,提高消费税的征收效率和便利性,以更好地调节消费行为,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
四、企业所得税改革企业所得税是我国第四大税种,也是企业负担的重要税种之一。
下一步企业所得税改革的主要方向是进一步优化企业所得税税率结构,完善企业所得税优惠政策,加强企业所得税征管,提高企业所得税的征收效率和便利性,降低企业税收负担,促进企业创新和发展。
五、税收征管改革税收征管是我国税收工作的核心环节之一,也是下一步税制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
下一步税收征管改革的主要方向是加强信息化建设,提高税收征管的智能化和信息化水平;加强税收法律法规的制定和执行,提高税收征管的规范化和法制化水平;加强国际税收合作,提高税收征管的国际化和协作化水平;加强纳税服务和宣传工作,提高纳税人的遵从度和满意度。
通过这些措施的实施,可以提高税收征管的效率和便利性,降低税收成本和风险,促进税收工作的可持续发展。
当前我国税制改革热点问题
消费税的改革方向:扩围、调率、调整征收环节和收入分享方式。
消费税改革的基本原则是“三高”,高耗能、高污染和高档消费品。调整消费税征收范围, 是将部分已经成为日常生活用品的消费品移出征税范围,将部分严重污染、大量消耗资源能 源产品以及奢侈消费行为纳入征收范围。
调高烟酒等限制消费品的税率和不可再生资源如汽油、柴油等商品的税率,对烟火、炮仗等 易造成安全事故的商品提高税率。
间接税比重过高,直接税比重过低
间接税比重过高、导致税制应有的再分配功能明显偏弱。以间接税为主 的税制体系难以体现税收的公平性和量能负担原则。间接税比例过高, 会促进物价上涨,阻滞民间消费扩展,对经济有负面作用。
营业税与增值税共存,重复征税严重
➢ 营业税按销售额全额征税,商品的流转环节越多,税负就越重。 ➢ 增值税只对销售全额中的增值部分征税,采用发票抵扣的方法,避免了流转环节的重复征税。 ➢ 增值税具有“中性”的优点,但是要允分发挥增值税的中性作用。前提之一就是增值税的税
将现行的消费税由价内税改为价有的商品和服务。现行税制中对第二产业的建筑业和大部分的第三 产业课征的是营业税而非增值税,增值税征税范围较狭窄,导致经济运行中增值税的抵扣链 条被打断,增值税的中性效应大打折扣。 ➢ 从产业发展和经济结构调整的角度来看,将大部分第三产业排除在增值税的征税范围之外, 不利于企业的经营决策、专业化分工和国际竞争。 ➢ 从税收征管的角度看,两套税制并行造成了税收征管实践的一些困境。
推进消费税改革,充分发挥税收对收入和消费行为的调节作用。
消费税(Excise Duty)(特种货物及劳务税)是以特定消费品为课税对象所征收的一种税,属 于流转税的范畴。在对货物普遍征收增值税的基础上,选择少数消费品再征收一道消费税, 目的是为了调节产品结构,引导消费方向,保证国家财政收入。消费税之“消费”,不是零 售环节购买货物或劳务之“消费”。
中国的税制改革及其影响
中国的税制改革及其影响税制改革是一个国家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方面。
作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中国在税制改革方面也一直保持着积极的态度。
本文将探讨中国的税制改革,并分析其对经济和社会的影响。
一、税制改革的背景和目标税制改革是中国经济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其背景主要包括经济发展的需要和社会公平的追求。
当前,中国经济正处于转型升级的关键阶段,需要进一步优化和调整现行的税制政策,以适应新形势下的经济模式。
税制改革的目标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优化税收结构:通过减少非直接税、增加直接税的比例,使税收结构更趋合理,更有利于激励经济增长。
2. 提高税制效率:简化税种和税率,减少税收征收环节,降低企业和个人税务负担。
3. 加强税收公平:通过调整税收政策,实现贫富分配的公平,减少社会不平等现象。
4. 促进经济平稳发展:通过税制改革,调整资源配置,鼓励创新创业,推动经济可持续发展。
二、税制改革的关键举措中国税制改革的关键举措主要包括减税降费、优化税收结构、完善税收征管等方面。
1. 减税降费减税降费是当前中国税制改革的重点。
政府通过减少企业和个人的税收负担,促进经济增长和就业机会的创造。
具体措施包括降低企业所得税和增值税税率,减免小微企业税收等。
2. 优化税收结构优化税收结构是税制改革的另一个重要方面。
该方面的措施主要涉及调整各项税种的比例和税率,以促进经济结构的优化和升级。
例如,逐步增加个人所得税在整体税收中的比重,降低间接税的比例等。
3. 完善税收征管税收征管是税制改革的支撑和保障。
为了提高税收征管的效率和公平性,中国政府加强了税收征管体系的建设,并推进了电子税务的应用。
通过数字化管理,可以实现更加精确和高效的税收征管。
三、税制改革的影响税制改革对中国经济和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 推动经济增长税制改革减轻了企业和个人的负担,为经济发展提供了更多的资金和资源。
税收优惠和减免措施鼓励了创新创业,促进了产业升级和经济增长。
中国税制改革的问题与思路
中国税制改革的问题与思路随着中国经济的迅速发展,税收已经成为了国家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之一,并且在促进经济增长、调整收入分配、改善环境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然而,现有的税制存在许多问题,如税种过多、税制复杂、税率过高等等,这些问题制约了中国经济的发展和税收的有效管理,因此,加强税制改革显得尤为重要。
首先,中国税制改革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是税种过多。
目前,中国税种众多,其中主要包括增值税、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消费税、房产税等等。
这些税种的重复与交叉往往导致企业成本过高、税收管理不规范等问题,因此有必要减少税种的数量,使税收制度更加简明有力。
对于这个问题,我们可以考虑学习国际先进制度,将税种数量减少到十个以下,同时合理分配税种比例,使税制更加科学合理。
其次,中国税制改革中的另一个问题是税率过高。
在过高的税率下,往往会导致企业利润减少、市场活力不足等问题。
因此,降低税率已经成为了当下税制改革的重要方向之一。
在当前形势下,我们可以考虑把税率降低到适当的程度,同时通过严格的税收管理和合理的税收调节机制,确保财政收入的平稳持续增长。
再者,中国税制改革还亟需要考虑税制的公平性问题。
当前,中国的税收负担主要集中在中小企业和个人身上,而大型企业和富人的税负相对较轻。
在此情况下,税制的公平性得不到保障,因此有必要加强税收调节,保证税制公平合理。
相应的,我们可以考虑采用差别化税率和减少税收优惠等方式对税制进行调节,进一步保障税制的公平性。
最后,中国税制改革需要全面优化税收环境。
当前,中国税收管理和服务存在诸多问题,如会计报表不够透明、税收法律规定不够明确、税收征管不够严格等等,这些问题导致了税收环境的糟糕,影响了税制建设的顺利进行。
针对这一问题,我们可以考虑通过加强税务部门的监管、推进税法和政策的改善、加大对纳税人的政策扶持等方式,优化税收环境,使税收管理更加规范化和人性化。
总之,中国税制改革已经成为了当前一个人头热议的热点话题。
我国为什么要进行税制改革、成因与对策
我国税制改革的成因与对策一、税收的意义税收,是国家为实现其职能,向社会无偿征收实物或货币以取得物质财富(财政收入)的一种形式。
它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
目前,我国的财政收入中,税收收入就占了90%以上。
因此,税收从它产生之日起,就是统治者借助国家政权强制参与社会产品分配的工具,也是国家财政收入的支柱。
税收是一个分配范畴,也是一个历史范畴。
税收即苛捐杂税,它包括恶税和善税,正当、合法、合理即为善税;否则即为恶税。
税收有强制性、无偿性和固定性三个特点。
二、我国税制的现状1.税收管理制度不健全比如说个税起征点的背后,更多地折射的是我国的税收管理问题。
长期以来,我国税收部门更多地只是站在部门利益的立场上来征税,而不是以服务民生、协调社会发展的思维征税。
而且现在更有一种倾向,但凡某个领域出现什么问题,似乎征税就是唯一的解决良方。
于是我们看到,很多奇怪的税种在现实生活中真实出现。
为了解决房价高涨问题,我国出台了大户型保有税;为了抑制过热的股市,我国提高了印花税……结果如何呢?不用说谁都知道,税收并没有解决问题,只是增加了财政收入。
2.政府受益多,民众受益少目前我国的流转税的税收收入每年以20%——30%的幅度增长,国家的税收收入越来越多,而广大人民群众的受益却越来越少,特别是在医疗卫生方面,人民受益就非常少,有的没有国有单位的人看病难,看病贵,看不起病,甚至可以说根本就病不起,人民的健康没有保证。
虽然08年到09年制定了一些改善的措施,但这些措施仍然犹如杯水车薪。
社会保障和保险质量也比较低,民众的保障比较少。
3.目前我国的税制对富者有利税收制度是国家的法律,理应“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但目前我国的税制只对富裕的人有利,而对贫穷的人来说没有多少利益,目前的税制没有取到调节贫富的作用,贫富收入差距大。
例如,05年到06年两年当中,贫富收入相差13倍。
众所周知,我国当前个人所得税实行分类扣缴,在这种税收制度下,工薪阶层成了税负最重的群体,他们所缴纳的税收收入竟然占到整个个人所得税收入的40%左右;而高收入者反倒享受着多源扣除优势,偷税漏税现象严重。
中国税制改革的成效、问题及展望
中国税制改革的成效、问题及展望引言中国税制改革自改革开放以来取得了显著的成就。
税制改革不仅对国家财政收入的稳定增长起到了重要作用,而且对优化经济结构、提升市场活力、促进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也发挥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然而,当前中国税制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
本文将探讨中国税制改革的成效、问题,并展望未来的发展方向。
一、税制改革的成效1.增加财政收入:税制改革极大地提高了中国财政收入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
通过减少税收优惠、扩大纳税基础和提高税率等措施,税收的征收力度得到了加强,从而增加了国家的财政收入。
2.优化经济结构:税制改革有效地调动了各个行业和企业的积极性,促进了资源的优化配置。
通过减税降费、优化税收体系等措施,税制改革推动了经济结构的升级和产业转型升级。
3.提升市场活力:税制改革为市场主体减轻了负担,提高了市场活力。
降低企业税收负担、简化纳税程序等措施,减少了企业的负担,增加了市场主体的竞争能力。
4.促进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税制改革对于促进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通过优化税收结构、提高资源配置效率等措施,税制改革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持。
二、税制改革面临的问题尽管税制改革取得了显著成效,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
1.税收征管能力不足:税收征管能力的提升仍然是当前税制改革面临的一大难题。
税收征管机构需要进一步提高专业化水平和信息化程度,加强对纳税人的监管和管理,提高税收征管的效能。
2.个人所得税改革亟待加强:个人所得税改革是当前税制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
然而,目前个人所得税征收体系仍然存在不合理和不公平的问题,亟待进一步加强改革,建立更加公平和合理的个人所得税制度。
3.地方财政收入不足:当前我国地方财政收入相对不足,地方政府面临着财政压力。
税制改革需要进一步加强对地方财政的支持,通过改革财政分配制度,增加地方财政收入,促进地方经济发展。
4.税收优惠政策的滥用和扭曲:税收优惠政策的滥用和扭曲仍然存在一定程度的问题。
我国税制改革的历
体工商业户所得税暂行条例》、《房产税暂行条例》、《车船使
用税暂行条例》、《个人收入调节税暂行条例》、《私营企业所
得税暂行条例》、《印花税暂行条例》等。
为了适应改革开放的需要,在涉外税法方面,全国人民代表
大会于1980年审议通过了《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所得税法》、《个
人所得税法》,1981年修改了《外国企业所得税法》,1983年全
(二)分税制及其作用
背景:改革开放以后,财政包干体制对于调动 地方理财的积极性,促进地方经济的发展,起 到一定的积极作用。但是,随着经济的发展和 市场化取向改革的深化,财政包干体制的弊端 日益明显,已不适应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 要求。
改革:(1)、1992年开始进行了分税制财政管理体 制的试点
我国税制改革 的历程
参考资料:《中国 税制改革三十年》 刘佐 / 著 中国改革开放前的税制概况
自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1978年,中国 税制的建立与发展经历了一个曲折的过程 从 总体上看可以分为 两个历史阶段:
一、从1949年到1957年即国民经济恢复和社会 主义改造时期,这是中国税制建立和巩固的事 期
(2)、1994年起在全国各省、自治区、直 辖市以及计划单列市实行分税制财政管理体制, 将全部税种在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之间划分为中 央税、地方税和共享税,确定中央财政和地方财 政的收入来源和范围。按照现行中央政府和地方 政府的事权划分其相应的财权,确定其相应的财 政支出范围。分设中央和地方两套税务机构和金 库机构,分别负责中央税和地方税的征收管理和 收入入库工作;按照统一比例确定中央对地方税 收的返还比例;实行过渡期中央对地方、上级政 府对下级政府的转移支付制度,调节不同地区财 力的差距,实现公平分配的原则要求和财权与事 权的最后统一。
中国税制改革30年回顾
1978年12月召开的中国共产党第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的一次具有深远历史意义的伟大转折。
全会决定从1979年起,把全党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
从此,在中国这个古老的文明国度里,一场令世界瞩目的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
在这30年改革中,税收制度先后经历了几次大的调整,初步建立起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调控要求的复合税制体系。
30年中国税制改革历程回顾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税制改革进程可以划分为有计划的商品经济时期的税制改革(1978-1993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初期的税制改革(1994-2000年)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完善期的税制改革2001年至今)三个阶段。
(一)有计划的商品经济时期的税制改革(1978-1993年)这一时期的税制改革可分为涉外税制的建立、两步“利改税”方案的实施和1984年工商税制改革。
1.1978-1982年的涉外税制改革。
1978-1982年,成为我国税制建设的恢复时期和税制改革的起步时期,从思想上、理论上为税制改革的推进做了大量突破性工作,打下理论基础。
从1980年9月到1981年12月,为适应我国对外开放初期引进外资、开展对外经济合作的需要,第五届全国人大先后通过了《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所得税法》、《个人所得税法》和《外国企业所得税法》,对中外合资企业、外国企业继续征收工商统一税、城市房地产税和车船使用牌照税,初步形成了一套大体适用的涉外税收制度。
2.1983年第一步“利改税”方案。
作为国营企业改革和城市经济改革的一项重大措施,1983年,国务院决定在全国试行国营企业“利改税”,即第一步“利改税”,将新中国成立后实行了30多年的国营企业向国家上缴利润的制度改为缴纳企业所得税。
这一改革从理论上和实践上突破了国营企业只能向国家缴纳利润、国家不能向国营企业征收所得税的禁区,成为国家与企业分配关系的一个历史性转折。
3.1984年第二步“利改税”方案和工商税制改革。
中国税制改革73页PPT
14
(六)税制改革与税制设计
起点:从零开始,还是从现在开始?
税制改革的不确定性:公平与否?
——资产价值:按揭贷款利息税收扣除与否
——出口退税率的调整:对投资的影响
15
(六)税制改革与税制设计
现实税制的形成受到众多条件的约束, 与标准的最优税制设计理论试图充分考虑 这些条件,提出相应的税制设计方案。 9
(四)税制设计理论
税收征管成本 逃避税成本
遵从成本(服从成本)
10
(五)真实世界中的最优税收
考虑了遵从成本和征管成本,标准的最优税收法则需要进行
相应的修正。具体说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2003年以来,随着公共财政、民生财政、民主财政理念的 深入,新一轮税改按照“降低税率、扩大税基、简化税制、
加强征管”的基本原则,通过对流转税和所得税的改革来努力 促成效率和公平目标的统一。
税改的理由2:罕见而特殊的轨迹
60000 50000 40000 30000 20000 10000
0 1994 1995 1996 1997 1998 1999 2000 2001 2002 2003 2004 2005 2006 2007 2008
1.最优商品税 最优商品税率很大程度上应该实行比例税率。比例税率降
低遵从成本和征管成本,因为不用单独衡量税基,降低了 政府的实施成本。降低了非遵从的激励,减少了相对价格 变化的扭曲。偏离比例商品税率应该最小,很大程度上应 该对那些就价格变化无法作出反应的商品实行边际高税率 (例如必需品);而对带来显著负外部性的商品,对较高 收入阶层消费的商品,对课税容易而且低成本筹集的商品 例如服务商品,出于征管成本和所获得收入的原因,可实 行较高税率。
中国税收制度改革案例
中国税收制度改革是一个复杂且持续的过程。
自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税收制度经历了不断的演化与变迁。
例如,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在革命根据地开展了财政税收工作,并逐渐成为引领中国税制变迁的主导力量。
在2003年,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了“分步实施税收制度改革”的策略,按照简税制、宽税基、低税率、严征管的原则,稳步推进税收改革,深化农村税费改革。
近年来,通过深化税收制度改革,我国税制结构进一步优化,直接税比重逐步提高,从2011年的28.4%逐步提高到2020年的34.9%。
此外,个人所得税改革也是中国税收制度改革的重要内容。
例如,我国实施了个人所得税改革,降低中低收入群体税收负担,提高个税起征点,明确综合所得征税范围,设立专项附加扣除项目,优化调整税率结构,初步建立了综合与分类相结合的个人所得税制度。
总的来说,中国的税收制度改革旨在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优化税制结构,提高税收效率,更好地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大局。
我国税制改革的成效与不足
中国税制概论学院:电气工程班级:测控1002班姓名:张春雨学号:201048770221我国税制改革的成效与不足摘要:中国现行税制基本上是在1994年的全面、结构性税制改革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近十年来有许多完善税制的重要措施,但未作全面性重大改革。
多年来的实践充分证明,它在“统一税法,公平税负,简化税制,合理分权,理顺分配关系”和强化中央宏观调控力量,体现产业政策、贯彻国家战略决策方面,取得了突破性进展,有力地促进了整个经济体制的市场化改革,特别是促进了国有企业经营机制转换和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建立;推动了经济结构的调整优化、对外开放新格局的形成和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保持了税收政策的连续性和税收收入的连年大幅度增长,也改善了依法治税的环境。
但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框架建设阶段的情况下,现行税制仍存在诸多不足之处有待进一步完善。
关键字:税制改革宏观调控正文:在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期间,经过各方面的努力,中国税制改革取得了很多的重大进展,主要表现在下列四个方面。
1、基本实现内外税制统一:20世纪80年代末,为了适应对外开放的需要,中国实行了内外不同的税收制度。
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和对外开放的扩大,统一内外税制为大势所趋,但是道路曲折。
1994年,为了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需要的新税制,首先全面统一了货物和劳务税制度、所得税制度中的个人所得税制度。
此后,由于多方面的因素,推进内外税制统一问题屡次议而未决,或者决而未行,推迟了十多年之久,终于在“十一五”期间全面启动,逐步推进。
2006年12月31日,国务院公布修改以后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城镇土地使用税暂行条例》,自2007年1月1日起施行。
从此,城镇土地使用税的征税范围扩大到外商投资企业和外国企业,实现了城镇土地使用税的内外统一。
2007年3月16日,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同日公布,自2008年1月1日起施行,1991年4月9日第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通过、同日公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外商投资企业和外国企业所得税法》和1993年12月13日国务院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暂行条例》同时废止。
新中国成立70年来税制改革的思想史考察
新中国成立70年来税制改革的思想史考察新中国成立70年来,税制改革一直是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税制改革不仅影响着国家财政收入的稳定增长,也对经济结构的调整和社会公平的实现有着重要意义。
本文将对新中国成立70年来税制改革的思想史进行考察,探讨税制改革在中国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和影响。
一、新中国成立初期的税制改革思想新中国成立初期,国家财政收入极为匮乏,财政体制严重失调,国家面临着严重的财政困难。
新中国成立初期的税制改革主要目的是加强国家财政收入,支持国家的建设和发展。
在思想上,税制改革主要受到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思想的影响,强调通过税制改革来调整经济结构,实现社会公平和国家财政收入的稳定增长。
在这一时期,税制改革主要体现在对税收征收对象的调整和税收政策的改革。
国家主要实行所得税和资源税,通过逐步完善税收征管体系和加大对大型企业和富裕人群的征税力度,从根本上调整国家的税收结构。
新中国成立初期,还通过调整税收政策,鼓励农民和小型企业的发展,促进国民经济的快速增长。
二、改革开放以后的税制改革思想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经济发展迅速,国家的税收体系逐步走向完善与成熟。
在思想上,税制改革主要受到新自由主义经济学思想的影响,强调通过降低税率和简化税法,鼓励企业和个人的发展,提高劳动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三、当前税制改革的思想特点当前,中国正处在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
在这一时期,税制改革的思想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强调税收公平和社会公平。
当前社会财富分配不均的问题日益凸显,税制改革需要更加关注对贫困群体和中低收入群体的支持,加大对高收入群体和高财富群体的稽查力度,实现税收公平和社会公平的基本平衡。
强调税收调节和宏观调控。
当前中国经济增长逐渐放缓,税收收入增长也面临一定压力,税制改革需要更加关注对企业和个人的支持与激励,通过调整税收政策,促进经济结构的优化和升级,实现对经济的宏观调控。
强调税收征管和信息化建设。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WTO给中国税制带来什么压力?1、中国目前的税制结构与WTO要求中国的税制结构之间的差距有多大?虽然中国加入了WTO,但是经济发展有一个过程。
税制改革有很多内容是今年完不成的,因为立法需要很长时间,比如所得税“两法合并”现在还没有提交到全国人大。
改革还应是早点好,至少不应该拖得太迟,否则对于经济的负面影响就更大了。
WTO规则对于一国税制的要求就是“国民待遇”原则,要求不能对外商歧视。
在20多年的市场经济过程中,唯独税收与其他方面的情况很不同——税收方面是一直优惠外资的。
现在税收中最大的问题不是对外资歧视,而是对内资歧视。
中国关于WTO的谈判主要集中在取消和降低重要领域的市场准入限制,简单地说也就是要求你拆掉篱笆。
加入WTO后,外资市场准入的自由权肯定比现在大。
在这种情况下,如果继续优惠外商,外商企业可能享有市场开放和税收优惠的双重优惠,但对于内资企业而言则变成了税收和市场的双重负担。
我们的税制基本上是符合WTO要求的,并不是说中国加入WTO就逼着你立刻进行税制改革。
外方对我们给出的税收优惠从不拒绝,问题是我们自己要不要继续实行这套政策。
中国加入WTO的目的毕竟不是让外资打垮本国企业。
所以我们要考虑如何使自己的企业轻装前进。
2、除了企业所得税,决定或影响内资企业竞争力的税收因素还有那些?决定企业内在竞争力的很多因素中,出口退税是非常重要的政策因素之一。
现在面临的问题是,即使出口退税率提高到17%,和发达国家惯例相比仍然是退税不足。
原因在于我们是生产型窄范围的增值税,产品中还含营业税。
即使出口退税率提高到17%,其实仍然征了很多税。
从税制上无法实现真正的出口产品零税率原则。
所以要真正解决出口产品含税问题,除了提高退税率、扩大退税空间,还需要增值税转型。
最好不要通过提高退税率,超过法定征税率,如征17%退18%的办法,那会为人家诟病。
改善税制才是正路。
不改税制,通过退税硬性实行外贸补贴,结果是两边都扭曲。
3、近来启动的税制改革,是一次与1994年类似的全局性税改,还是局部税种的调整?此次税改的战略目标是什么?目前是不是改革的良机?当前并不存在一个类似1994年那样大规模税制改革的条件。
不过,近几年中国的经济发展出现了包括经济结构改变、企业转制、投资需求不足等新情况,尤其是加入WTO。
理论界对税制改革建议的重点包括增值税、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和地方税等,几乎涉及了税制的所有方面。
4、为什么目前的税改不是一个全局性的改革,却又涉及几乎所有方面?随着经济的发展,1994年税制已经不再适应现在的经济环境了。
从宏观经济运行方向上说,中国已经从当时通货膨胀转变为现在的通货紧缩。
1994年税改的核心方针是抑制通货膨胀特别是投资膨胀,当时为此制定的很多税收政策现在肯定都不适用了,甚至可以说已经在产生副作用。
现在的经济环境与1994年比起来,不是局部的变化,而是整个宏观经济背景的改变,因此对于现行税制讨论的范围是非常宽的。
5、也就是说,1994年的税改是按照当时的市场环境而设计的,而现在市场经济的整体环境已经变化,税制也需要进行必要的调整。
那么,在设计一种税收制度的时候,是按照市场经济的变化而设计的呢,还是遵循税制本身的内在要求?为什么1994年税改要设计内外资企业所得税两套不同的所得税,因为那时对外资的开放限制很多,外资可能获得的市场份额还很小,所以我们搞两套税制。
这显然与市场经济的本质要求不符合,但是当时中国的市场经济就发展到那种程度,没有形成一个统一大市场。
现在中国加入WTO,对于外资的准入放宽了,外商的市场隔离越来越小,两个市场逐渐合一,再搞不同的税制就会降低内资企业竞争力。
当时内资有市场优势、税赋劣势,而外资相反。
现在外资的市场得到了相当的扩大,而内资企业的税收还保持原来水平,很多内资企业就将被挤垮。
无论是当时搞两套税制,还是现在研究如何合并,都是因为市场经济的发展。
市场经济的发展是税制改革最根本的因素。
当然,说税制要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也并不是讲税制可以朝令夕改,而应在某一时期内保持大体稳定。
如果市场经济逐渐积累起比较大的变化,税制就需要做相应的改革。
反过来说,税制制定的合理,也会对市场经济的发展起促进作用。
6、现在的市场经济环境是不是改革的很好时机?改革的迫切性的确比前几年加大了。
中国从1992年开始推进市场经济到加入WTO,是市场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同时也为税制改革提供了重要的契机。
二、存在减税的前景吗?1、很多专家都认为“中国的减税空间不大”,中国到底是否存在减税空间?总局局长金人庆在一篇文章中提到,应该“在保证税收收入总体增长的前提下,对税制结构作有增有减的调整”。
去年税收占GDP的比重超过14%,总体达到1.2万亿元还多,但支出仍觉得特别紧。
把总体税收降下来是不现实的,国民经济的运行会受到影响;但是从税制结构上说,应该有增有减。
事实上,这几年也在按照有增有减的方向进行着微调:如恢复开征利息所得税的增税措施和停征投调税的减税措施。
但因政策力度不够,实施效果也不大。
计划中的增值税转型和所得税“两法合并”都是减税。
2、中国合理的税负水平应该是多少?有关中国合理税负水平的文章很多。
我认为关键是口径问题。
去年15%的水平是按财政收入口径算得,这只是预算管理内的部分。
剩下的“费”又分成好几个层次,有一个层次是在预算内管理,但不叫做税,预算之外的费还有一大堆。
如果按照公共财政管理,把用于公共开支的收入看作税来计算,中国的口径甚至比美国还高。
这就是所谓的“大口径”,我估计在30%以上,应该说中国整体税负水平是不低的。
说中国的整体税负水平比较高是指“大口径”比较高,而说保证税收总体水平不断增长是指“小口径”的税负水平。
3、如何保证“小口径”的整体税收水平的增长?要保证整体税收水平的提高有三个途径:第一是将没有开征的税通过立法的形式征上来,比如近年开征的利息税。
第二就是通过加大监管力度,将流失过重的税征足。
我们实行的“金税工程”,从征管上多收的部分就不少。
原来一年增收400亿,去年增收600亿,今年一个月就增收了100亿元,今年上半年已经增收了608亿元。
这样我们就可以把加强监管减少流失所得到的税款用于补减税带来的差额。
第三就是将“费”改为“税”,这也增加了“小口径”中的税收比重。
4、现在大家对“费改税”也有很多讨论。
一些专家认为中国之所以宏观税负“小口径”偏低,“大口径”偏高,是由于“费挤税”。
但也有专家认为,更重要的问题在于中央与地方的税收关系,地方税太小,分成太低,而且没有一个规范的地方税体系,地方政府收不上来的钱,所以现在的“费改税”很难推进。
应该怎样调整地方与中央的税收比例?是否会进一步放权到地方?实际上地方征的很多费是中央统一征收的。
中央预算中没有钱,而很多事情中央又希望地方办,所以只好允许地方收费。
比较典型的是教育经费。
“费”对于社会发展而言是一个很沉重的负担,因为费的征收成本很高,而利用率很低,管理也非常困难。
5、但是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说,如果中央能够给地方相应的财权,地方是不是就会通过这种渠道到处收费呢?将一部分税收立法权授给地方是符合市场经济要求的,但对地方的立法授权,包括范围、限度以及授权后如何监管都应该有明确的法律规定,应该给地方一定限度的受约束的权力。
现在的情况是中央没有明确的授权,地方四处随意收费。
如果地方是征税,而不是收费的话,会比现在的情况好许多,因为征税有一套严格的立法程序,必须由省人民代表大会定,不是一个县、一个乡的那一个部门都可以随便发文的。
这几年“费改税”,唯一改成的就是一个车辆购置税。
农村费改税、燃油税这两个实验性的工程都还没有改成功。
燃油税就是把养路费等七个费合并在一起改成税,但是出租汽车司机就会觉得费改税吃亏了,因为如果交养路费,出租汽车与私家车交的费一样多,如果改为燃料税,出租车就要交多了。
改革不是一个名义的调整,而是各个方面利益的再分配,不仅涉及中央与地方的关系,各个部门之间的利益调整,还涉及社会很多群体的利益调整。
这是一件很复杂的事情。
6、减税是否让您感受到来自中央财政的压力?当然,所以我们就是在考虑如何度过这段由减税带来的压力时期,并能为经济长期发展提供动力。
这就需要通过种种办法实现税收的有增有减,来实现动态的、总体的平衡。
三、增值税转型如何分步骤进行?1、中国70%的税是由企业缴纳,30%由个人缴纳。
国外正相反。
而且中国目前流转税比例过高,占所有税种的80%。
所得税制占15%,剩下的20多个税种占5%。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是否会改变?未来的税改是否有利于改变这种局面?具体来说就是逐步降低流转税的比重,提高企业所得税和财产税的比重。
从国际上看,凡是发展中国家流转税比重都高。
流转税的好处就在于它在监管上比所得税容易,这是发展中国家流转税盛行的一个重要原因。
从经济发展所起的作用上说,流转税与所得税相比,对于经济发展所起的作用相对负面或不利一些,因为流转税不管纳税人是亏损还是盈利,凡是生产经营销售活动就要纳税,而所得税制以盈利企业为课税对象,所以所得税的分配功能是流转税所没有的。
但是发展中国家的监管能力相对较弱,如果我们也搞所得税为主的话,最后的结果就是什么税都收不上来。
从税制法律规定的角度上说,是所得税比流转税更优越和公平,但如果在实际操作中,你监管不了的话,那么所得税还没有流转税公平。
中国的流转税比重的确比较重。
我们提出增值税转型,就是减轻流转税比重的一个措施,因为对企业投资品进行抵扣的话,那不就少收很多税吗?这样企业的利润就会增加,所得税也就会相应增加。
所以我们的改革也是符合提高所得税比重,降低流转税比重的原则的。
2、刚才提到的增值税转型大致可能分成几个步骤?有一种说法,现在增值税改革有两种方案,一种是指对设备进行抵扣的方案,可能会减收300亿元;还有一种方案就是一步到位,即对所有固定资产减收,大致会减收600亿元。
税务总局可能会采取哪种方案?关于是一步到位还是分步到位的问题要从不同的角度来说。
从规范角度讲,一步到位就全部规范了,但引起的利益调整太多。
比如说营业税改为增值税,现在营业税是地方税,增值税是共享税,如果把营业税改成增值税了,那么地方那笔钱如何调整呢?分税制就需要大改。
我感觉中央并没有想对分税制进行大改,现在还不具备这个条件,营业税目前就不能改为增值税。
所以抵扣只能从抵扣设备这一块开始,因为固定资产、土建部分缴纳营业税,所以现在还不能将营业税改为增值税,振动过大了。
至于转型后到底会造成什么规模的减收,现在还没有一个特别准确的帐,每个人估计的口径和条件都不一样。
但我认为就增值税本身而言,还是有减税空间的。
3、还有专家认为增值税转型应该从小范围试点开始,比如从高新技术产业试点。
也有专家认为应从固定资产比重较大的传统企业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