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玉案贺铸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贺铸《青玉案·凌波不过横塘路》教案

贺铸《青玉案·凌波不过横塘路》教案

贺铸《青玉案·凌波不过横塘路》教案贺铸《青玉案·凌波不过横塘路》教案教学目标:知识目标:感悟贺铸词的婉约风格,鉴赏词清丽的语言技能目标:鉴赏虚实结合、情景交融的意境,了解词中采用的艺术手法,赏析词中的名句情感目标:体会本词表现出来的真挚、热烈而执著的情感教学重点:感悟贺铸词的婉约风格,鉴赏词清丽的语言,鉴赏词中名句教学难点:鉴赏名句教学方法:诵读法、讨论法、情感体验法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出示贺铸的《六州歌头》,问:你觉得这首词的作者善写豪放词还是婉约词?再引用黄庭坚的“解道江南断肠句,只今惟有贺方回”引出作者二、作者简介贺铸(1052~1125)北宋词人字方回,号庆湖遗老汉族,祖籍山阴(今浙江绍兴),生长于卫州(今河南汲县)宋太祖贺皇后族孙,所娶亦宗室之女自称远祖本居山阴,是唐贺知章后裔,以知章居庆湖(即镜湖),故自号庆湖遗老不附权贵,喜论天下事能诗文,尤长于词他因尚气使酒,终生不得美官,悒悒不得志晚年退居苏州,杜门校书其词内容、风格较为丰富多样,兼有豪放、婉约二派之长,长于锤炼语言并善融化前人成句用韵特严,富有节奏感和音乐美部分描绘春花秋月之作,意境高旷,语言浓丽哀婉,近秦观、晏几道其爱国忧时之作,悲壮激昂,又近苏轼南宋爱国词人辛弃疾等对其词均有续作,足见其影响贺铸诗、词、文皆善但从实际成就看,他的诗词高于文,而词又高于诗其词刚柔兼济,风格多样贺铸曾说:“吾笔端驱使李商隐、温庭筠,常奔命不暇”(《建康集》卷八《贺铸传》)这主要指他善于融化中晚唐诗句入词他融化前人诗句的技巧,堪与周邦彦比美他的许多描写恋情的词,风格也是上承温、李等人,写得婉转多姿,饶有情致辞藻工丽,即景抒情,写自己爱情上的失意“断肠”贺铸有少数词能越出恋情闺思的范围,而着力抒写个人的身世经历和某些社会现实,风格豪放劲朗,慷慨悲壮其词集《东山词》(一名《东山寓声乐府》),又名《贺方回词》三、指名试读诗歌四、思考讨论上片内容1.“凌波不过横塘路,但目送,芳尘去”说了什么事情?(明确:“凌波”,本于曹植《洛神赋》:“凌波微步,罗袜生尘”此处指女子的轻盈步履“横塘”,贺铸的住处龚明之《中吴纪闻》说:“铸有小筑在姑苏盘门外十余里,地名横塘,方回往来于其间” )“凌波”,即“凌波仙子”,在此是指抒情主体所倾慕的人“不过横塘路”,她总是不从我的住地横塘这边经过“但目送、芳尘去”,我每次都只能用目光送她远去“芳尘”,她的长裙扬起的芳香的烟尘作者眼望着一位女子从那面的路上姗姗远去,而没有过来,感到十分怅惘女子是美女,词人为之神魂颠倒,便借了洛神故事,要随佳人而去,却又不知所往,惆怅不已2. “锦瑟华年谁与度”中锦瑟华年代指什么?这一问表现诗人怎样的心情?锦瑟华年”指青春时代她那美妙的青春年华,究竟要和谁一起度过呢?名花何属呢?她对我有没有意思呢?哎!天才晓得问她美好的青春与谁共度,即揣测其无人共度之意3.“月桥花院、琐窗朱户,只有春知处”说明什么?“月桥”两句是想象中其人的住处,“只有”句是说其地无人知,自然也就更无人到“月桥花院”写环境之幽美,“琐窗朱户”写房室之富丽,由外及内,而结以“只有春知处”,写出女子所居处的幽深、寂寞这三句,共有两层意思:其一,其人深居独处,虚度年华,非常值得同情和怜惜;其二,深闺邃远,除了一年一度的春光以外,无人能到,自己当然也无从寄予相思,相惜之情而词人自己同样幽居独处,对美人的思恋十分殷切4.上片中既有实写,也有虚写,请说明哪些句子是实写,哪些句子是虚写“凌波不过横塘路,但目送、芳尘去”是实写“锦瑟年华谁与度?月桥花院,琐窗朱户,只有春知处”是虚写5.词的上片写了什么内容?(路遇佳人而不知所往的怅惘情景)五、学习下片内容1.思考:“飞云冉冉蘅皋暮”描绘了什么样的情景?(明确:“飞云冉冉蘅皋暮”暗用江淹《休上人怨别》“日暮碧云合,佳人殊未来”之意又暗用曹植《洛神赋》“尔乃税驾乎蘅皋,秣驷乎芝田”之意曹植就是中途在蘅皋休息,才遇到洛神宓妃的)“飞云冉冉”,是实写当前景色“蘅皋”意为长着芳草的水边高地“蘅皋暮”,是说在生长着杜蘅这种香草的泽边,徘徊已久,暮色已临,也是实写。

青玉案贺铸教案

青玉案贺铸教案

青玉案贺铸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课的教学内容选自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第二篇文章——《青玉案·元夕》。

该诗是北宋著名文学家贺铸所作,描绘了元宵节夜的热闹场景,表现了诗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感慨。

二、教学目标1. 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青玉案·元夕》。

2. 理解诗歌的意境和作者的情感,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3. 学会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正确朗读和背诵诗歌,理解诗歌的意境和情感。

难点:生字词的学习和运用,对诗歌意境的深入理解。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学具:课本、练习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情景引入:教师通过播放元宵节夜晚的图片和音乐,让学生感受节日的气氛,引出本课的主题。

2. 诗歌朗读:教师带领学生朗读诗歌,注意停顿和语气,使学生能够正确地朗读诗歌。

3. 诗歌解析:教师逐句解析诗歌,解释生字词的意思,让学生理解诗歌的意境和作者的情感。

4. 例题讲解:教师通过举例,让学生学会如何运用诗歌中的生字词到实际情景中。

5. 随堂练习:教师给出与诗歌相关的练习题,让学生即时巩固所学知识。

6. 课堂小结:7. 布置作业:教师布置作业,要求学生背诵诗歌,并运用生字词到写作中。

六、板书设计板书诗歌《青玉案·元夕》的全文,标注生字词的意思,并在旁边加上相关的图片,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

七、作业设计1. 背诵《青玉案·元夕》。

2. 运用诗歌中的生字词到写作中,写一篇关于元宵节的小作文。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课后,教师应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估,针对性地进行教学调整。

同时,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诗歌朗诵比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展学生的文化素养。

重点和难点解析一、教学内容本课的教学内容选自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第二篇文章——《青玉案·元夕》。

该诗是北宋著名文学家贺铸所作,描绘了元宵节夜的热闹场景,表现了诗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感慨。

2024年青玉案贺铸教案

2024年青玉案贺铸教案

2024年青玉案贺铸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中国古代文学名篇》教材第四单元“宋词”,具体章节为“青玉案·贺铸”。

详细内容包括词牌背景介绍、贺铸生平简介、词作鉴赏、重点词汇解析、词句翻译及意境分析。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并掌握“青玉案”这一词牌的特点及背景;2. 鉴赏贺铸的词作,体会其独特的艺术风格;3. 掌握课内重点词汇,提高古文阅读和翻译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词作意境的理解与感悟;重点词汇的运用与翻译。

教学重点:青玉案词牌的特点;贺铸词作的艺术风格;课内重点词汇的掌握。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2. 学具:教材、《中国古代文学名篇》辅导书、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一首现代歌曲《青玉案·元夕》,引发学生对“青玉案”词牌的兴趣,进而引入本节课内容;2. 背景介绍:介绍青玉案词牌的起源、发展及其特点;3. 作者介绍:简要介绍贺铸的生平及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4. 词作鉴赏:逐句解析词句,分析词作意境,引导学生体会贺铸的艺术风格;5. 重点词汇解析:讲解课内重点词汇,结合例句进行翻译;6. 随堂练习:让学生运用所学词汇进行翻译练习,巩固所学;8. 课后作业布置:布置作业,明确完成时间及要求。

六、板书设计1. 青玉案·贺铸词牌背景作者简介词作鉴赏重点词汇解析翻译练习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请用词牌“青玉案”创作一首词;(2)翻译下列句子:“薄幸锦衣郎,翠袖佳人梦。

”答案:(1)例:青玉案·怀古长安古道马迟迟,高柳乱蝉嘶。

铁马冰河入梦来,梦醒何处是?(2)答案:The unlucky man in brocade clothes, the beauty in green sleeves dreams.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教学过程中,注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提高课堂互动性,关注学生个体差异,确保教学效果;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在课后阅读更多贺铸的词作,了解其他词牌的特点,提高古诗词鉴赏能力。

青玉案教案

青玉案教案

教案教学课题:赏析诗歌青玉案贺铸凌波不过横塘路,但目送、芳尘去,锦瑟年华谁与度?月桥花院,琐窗朱户,只有春知处碧云冉冉蘅皋暮,彩笔新题断肠句,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教学对象:全日制普通高中三年级学生授课者:宋勇红教学课型:新授课教学时间:8~10min教学用具:粉笔,黑板擦,多媒体课件教学目标:1、通过作者的生平和写作背景赏析诗歌(absolute)2、学过的诗词中的意象的迁移教学重点:1、在理解诗词之前,强调学生了解作者的生平及写作背景2、本词中多种表达技巧的应用,例如,博喻,兴中有比,将抽象的事物具体化(虚实结合)3、结合学过的诗歌屈原的《离骚》教学难点:怎样理解诗歌怎样学以致用教学方法:引导法,互动法,直述法教学过程:一、介绍本节课讲课重点(40s)将词写到黑板上,师:同学们好,今天我们来学习《青玉案》这首词,先把这首词读两遍,注意读的时候,体会思想感情,我们的学习重点有两个一是在理解诗歌之前深刻地理解作者的生平经历和写作背景二是在理解诗歌时请学会学以致用二、课前引导(2min20s)师:先问大家一个问题,如果一首诗的作者是一个人的一张脸的话,那么作者的生平经历和写作背景是什么呢?同学们的回答可能是眼睛、头,脚,这张脸的父母,一本书等等假如有同学回答与这张脸无关,或者关系不大,老师就开始摆事实,讲道理。

假如同学一致认为有很大的关系,正中下怀。

(在此可以设置讨论组,让两派的观点进行阐述)三、介绍作者的生平经历和写作背景(1min)师:正如大家所看到的,作者生活在北宋后期,,皇帝只顾着炼丹得道成仙,政治腐败,在那样一个年代,那样一种时代背景下,作者一生悒悒不得志,喜欢谈论国家大事,虽有政治抱负,关心国计民生,但政治理想却没办法实现,一生也做官多次,但是,都是一些小官,没有什么实际的权利,晚年的作者再次辞官,定居在了我们词中所说的苏州横塘这个地方。

这次是我自己介绍给大家,考试的时候就不会有这样的人了,课下大家也收集一些诗词作者方面的资料找到了就给我,我帮大家找了一些资料,课下发给大家,同学们注意简单的背一下,一定要记清楚作者所处的时代,我们必须不断丰富这些内容,所谓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嘛四、交流学习(4min)先引出作者的思想感情,再分析这首词的表达技巧师:通过这些介绍大家能想到这首诗是要表达什么感情吗?或者词中的“美人”仅仅是一个漂亮的女子吗?“帝高阳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

《青玉案》教案 (2)

《青玉案》教案 (2)

《青玉案凌波不过横塘路》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了解作者贺铸的生平简介及本词的写作背景,掌握“知人论世”的诗词学习方法。

2.通过朗诵和文意解读,体悟作者词中别味的“闲愁”之情。

3.激发学习中国古典诗词的兴趣,走进宋词,亲近语文。

【教学重点】通过朗诵和文意解读,体悟作者词中别味的“闲愁”之情【教学难点】激发学习中国古典诗词的兴趣,走进宋词,亲近语文。

【学情分析】这首词的授课对象是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学过多首名家词作,对于词的基本常识和词的解读有了一定的基础。

【教学过程】一、导入北宋有一位词人,《宋史》中是这样描写他的:“长七尺,面铁色,眉目耸拔。

”因容貌奇丑人称贺鬼头,但是他又因为一首词而获得了“贺梅子”这样一个浪漫的雅号,他就是我们今天课堂的主角:贺铸。

这堂课我们将进入他的那首著名的词中,随作者去呼吸多年前那条横塘路上的芳香。

二、朗读,余光中曾说:诗词如果不加以吟诵,那么它的生命就没有完成。

1.三分诗,七分读,请大家自由大声诵读这首词。

(第一遍)青玉案凌波不过横塘路(PPT1课题,PPT2整首词)凌波不过横塘路,但目送芳尘去。

锦瑟华年与谁度?月桥花院,琐窗朱户,只有春知处。

飞云冉冉蘅皋暮,彩笔新题断肠句,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

2.读诗词第一重境界是读准字音,第二重境界是读出节奏,第三重境界是读出情感,同学们,你们觉得自己到哪种境界了呢?(再读感受,第二遍)3.请一生读一读,其他学生稍加点评,朗读时我们要注意声音的高低起伏停顿延长,大家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试一试。

(第三第四遍)4.今天老师还要教大家一个小常识,古诗词是讲究平仄音的,简单来说,我们现在的汉语拼音是有四声的,我们的第一第二声就是古音中的平声,三四声就是古音中的仄声(这个说法不是特别严谨,这里只是希望学生有简单的了解,用来辅助朗读),一般来说,平声读的时候拉长,仄声读得短促一些,同学们在书上标注一下平仄音,然后根据这个规则再读试试。

贺铸青玉案市公开课获奖教案省名师优质课赛课一等奖教案

贺铸青玉案市公开课获奖教案省名师优质课赛课一等奖教案

贺铸青玉案教案一、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应能够:1. 熟悉贺铸青玉案事件的背景和主要人物;2. 掌握贺铸青玉案的经过和影响;3. 理解贺铸青玉案对中国古代社会和文化产生的影响;4. 培养学生分析历史事件的能力和批判思维。

二、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贺铸青玉案的背景介绍:介绍明代末年社会的政治和经济状况,以及贺铸青玉案在这个背景下出现的意义;2. 贺铸青玉案的经过:详细讲解贺铸青玉案的起因、经过和结果,并介绍主要的人物和事件;3. 贺铸青玉案的影响:分析贺铸青玉案对中国古代社会和文化的影响,探讨其在历史上的地位和作用;4. 历史文献资料的应用:引导学生通过阅读相关的历史文献资料,了解贺铸青玉案的详细情况,并发表个人见解;5. 学生讨论与总结: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总结课堂内容,并提出自己的问题和观点。

三、教学过程本节课的教学过程安排如下:1. 导入(5分钟)介绍贺铸青玉案事件的背景和意义,激发学生对该事件的兴趣。

2. 课堂讲授(30分钟)首先,讲解贺铸青玉案的经过和主要人物。

然后,通过展示相关的历史文献资料,详细介绍贺铸青玉案的细节。

同时,引导学生思考该事件对中国古代社会和文化的影响。

3. 小组讨论(20分钟)组织学生分成小组,进行讨论和交流。

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问题和见解,促进彼此之间的学习和思考。

4. 总结与展望(10分钟)请学生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并展望下一节课的学习内容。

同时,鼓励学生自主学习,深入了解贺铸青玉案。

四、教学资源本节课的教学资源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PowerPoint演示文稿:用于讲解贺铸青玉案的经过和影响;2. 历史文献资料:展示相关的历史文献资料,供学生阅读和参考;3. 小组讨论工具:用于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并记录学生的问题和观点;4. 教学参考书:提供给学生参考和进一步学习的教材和参考书籍。

五、教学评估本节课的教学评估主要通过以下几种方式进行:1. 学生讨论的质量和参与度;2. 学生对课堂内容的理解和感悟的表达;3. 学生提交的作业和问答;4. 教师对学生的表现和互动的观察和评价。

高二语文《青玉案》教案

高二语文《青玉案》教案

高二语文《青玉案》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人教版高二语文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四单元“词赋”中的《青玉案》。

详细内容包括:1. 诗歌背景及作者简介;2. 《青玉案》词牌格律特点;3. 诗句解析:意象、修辞手法、表达技巧;4. 诗歌主题及情感分析。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了解《青玉案》的背景知识,掌握词牌格律特点,理解诗句内容,赏析诗歌的艺术特色;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提高诗歌鉴赏能力,培养审美情趣;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诗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激发学生对古典诗词的热爱。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诗句的意象、修辞手法、表达技巧的分析;2. 教学重点:《青玉案》词牌格律特点,诗句内容的理解,诗歌艺术特色的赏析。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2. 学具:教材、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一幅描绘古诗词意境的画作,引导学生进入诗词的世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2. 新课导入:介绍作者及诗歌背景,引导学生了解《青玉案》的创作情境;3. 诗词朗读:全班齐读《青玉案》,感受诗词的韵律美;4. 诗句解析:分析诗句中的意象、修辞手法、表达技巧,深入理解诗句内容;5. 课堂讨论:分组讨论诗歌的主题及情感,分享各组观点;6. 例题讲解:结合诗句,讲解词牌格律特点,分析诗歌艺术特色;7. 随堂练习:设计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9. 课后拓展:推荐相关诗词作品,引导学生课后自主学习。

六、板书设计1. 《青玉案》2. 板书内容:作者:辛弃疾背景知识词牌格律特点诗句解析诗歌主题及情感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请简述《青玉案》的背景知识。

分析诗句中的意象、修辞手法、表达技巧。

赏析诗歌的艺术特色,体会诗人情感。

2. 答案: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2.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关注古典诗词的发展历程,了解不同时期的诗词特点,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重点和难点解析:1. 诗句解析:意象、修辞手法、表达技巧;2. 词牌格律特点;3. 诗歌主题及情感分析;4. 教学过程中的随堂练习设计;5. 作业设计。

青玉案 贺铸

青玉案 贺铸

这里所说的春草乃是烟雾笼罩的春草, 这里所说的春草乃是烟雾笼罩的春草,而且有 一川之多( 平野);柳絮是春风卷扬的柳絮, );柳絮是春风卷扬的柳絮 一川之多(川:平野);柳絮是春风卷扬的柳絮, 而且满城都是; 而且满城都是;梅雨又具体化为梅子黄时的那种缠 绵淅沥、烟雾迷濛的淫雨。三者包括了初、 绵淅沥、烟雾迷濛的淫雨。三者包括了初、仲、晚 风雨阴晴,城内野外,天上地下各种情况, 春,风雨阴晴,城内野外,天上地下各种情况,叫 你觉得愁情无处不在,无时不有,遮天漫地, 你觉得愁情无处不在,无时不有,遮天漫地,茫茫 无边,辨不清,拂不去,躲不开。 无边,辨不清,拂不去,躲不开。这些景物不仅各 自都非常典型, 自都非常典型,而且在这里又以团体的力量来共同 形容主人公的闲愁,所以极为感人。 形容主人公的闲愁,所以极为感人。
罗大经: 诗家有以山喻愁者,杜少陵云: 罗大经:“诗家有以山喻愁者,杜少陵云: 忧端如山来,澒洞不可掇。 赵嘏云: ‘忧端如山来,澒洞不可掇。’赵嘏云:‘夕阳 楼上山重叠,未抵闲愁一倍多’是也。 楼上山重叠,未抵闲愁一倍多’是也。有以水喻 愁者,李颀云: 请量东海水,看取浅深愁。 愁者,李颀云:‘请量东海水,看取浅深愁。’ 李后主云: 问君能有几多愁? 李后主云:‘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 东流。 秦少游云: 落红万点愁如海’是也。 东流。’秦少游云:‘落红万点愁如海’是也。 贺方回云: 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 贺方回云:‘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 风絮,梅子黄时雨。 盖以三者比愁之多也, 风絮,梅子黄时雨。’盖以三者比愁之多也,尤 为新奇;兼兴中有比,意味更长。 为新奇;兼兴中有比,意味更长。”
黄 雨 ! 时
草 , 满 城 絮 , 梅 子 风
闲 情 都 许 ? 一 川 烟 几

青玉案贺铸教案

青玉案贺铸教案

青玉案贺铸教案教案概述:本教案旨在通过介绍《青玉案》这一古代文学作品,使学生对古代文学的发展有更深入的了解,并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阅读理解能力。

教案分为课前准备、教学过程和课后延伸三个部分,旨在通过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

一、课前准备:1. 背景知识导入:向学生简要介绍《青玉案》作者贺铸以及其在古代文学史上的地位和贡献。

2. 预习任务:让学生在课前预习《青玉案》的内容和背景,了解故事主要情节和人物关系。

3. 课前讨论:在上课前布置讨论作业,让学生讨论《青玉案》中的主要主题和思想。

二、教学过程:1. 想象重现:通过教师的引导,让学生想象自己在《青玉案》发生的时代里,身临其境地观察和感受故事中的场景和人物。

2. 阅读理解:将《青玉案》的文本分成适当的段落,并引导学生朗读和理解文中的信息,帮助学生掌握故事的情节发展和人物形象。

3. 鉴赏分析:通过分析文中的细节,引导学生发现故事中的隐含意义和作者想表达的思想,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4. 口头表达: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就故事中的某一情节或人物表达自己的观点,并进行口头表达。

5. 创作活动:让学生以《青玉案》为题材,进行写作创作,鼓励学生发挥想象力,展示个人的文学才华。

三、课后延伸:1. 深入研究:布置关于贺铸和其他古代文学作品的研究任务,鼓励学生进一步了解古代文学的发展和演变。

2. 写作分享:让学生将他们的作品分享给全班,并进行互相评价和讨论,以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3. 视听材料:推荐学生观看与《青玉案》相关的电视剧或电影,以丰富他们对故事的理解和感受。

4. 课外拓展:鼓励学生在课外阅读其他贺铸的作品,扩大自己的文学知识和阅读面。

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古代文学作品《青玉案》,提高他们的文学鉴赏能力和阅读理解能力。

通过多种教学手段的运用,激发学生对文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文学才能,同时也有助于加深学生对古代文学的认识与理解。

高二语文《青玉案》教案一等奖3篇

高二语文《青玉案》教案一等奖3篇

1、高二语文《青玉案》教案一等奖引导语:《青玉案》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南宋上层统治集团的屈辱投降进行揭露和批判,以下是小编整理的高二语文《青玉案》教案,欢迎参考阅读!教学目标:1.理解词作的意思,体会作者妙手铺排,渲染气氛的笔法。

2.理解、品味词中的千古名句。

3.把握抒情主人公的形象,学会知人论世的鉴赏方法。

教学重点:抒情主人公“那人”形象的把握。

教学难点:千古名句的理解及形象之外所给人的丰富联想和深刻的启示。

教学过程:一、激情导入同学们,南宋词人辛弃疾有句话“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历来被人传诵。

这句话什么意思呢?有人说,那是辛弃疾在寻找他的伊人,也就是文章中的“那人”;也有人说,“那人”就是辛弃疾自己;还有人说,“那人”不是指人而是指作者心中的理想,众说纷纭。

今天我们来赏析一下这首词,看作者到底要告诉我们什么。

二、简介背景:辛弃疾一生仕途坎坷,最后被迫退休于江西上饶,这首词大约作于被罢职闲居期间。

因此,字里行间有种高洁的气质,但是也有孤独寂寞的显露。

三.初读体会1. 自由朗读文章(结合文章注释提问,元夕之夜你在做什么,见到什么场景,那这首词又写了怎样的场景)2. 个别朗诵(正音)3. 再读词文,分组讨论上下片内容。

四.赏析词文(我们来分享一下大家对这首词的理解)1. 本词既然以“元夕”为题目,那么词中从哪些方面来写元宵节的盛况的呢?下面我们请几个小组派代表说一下。

( 提示:A.焰火:如花树如星雨——形态之美。

B.车马:宝马雕车香满路——服饰华贵,观者之盛。

C.音乐:凤箫声动——音乐美妙。

D.花灯:玉壶光转——光彩夺目E.士女: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妆扮、情态之美。

总结:上片反复渲染了一个动态的绚丽的灯节之夜。

车多、人多、灯多;焰火美、音乐美、花灯美、服饰美、情态美。

作者调动视觉、听觉、嗅觉多种感觉器官,极尽渲染烘托,写出了元宵节的热闹非常,盛况空前。

第三单元19言情词三首青玉案凌波不过横塘路教案1粤教版选修唐诗宋词元散曲蚜

第三单元19言情词三首青玉案凌波不过横塘路教案1粤教版选修唐诗宋词元散曲蚜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领略作品的艺术魅力,揣摩词人闲情所渗透出的艺术审美价值,感悟中国文学中的“美人”主题;
2、培养学生时代追寻“美人”的情怀,树立追寻理想的价值观。
教学重难点
1、鉴赏虚实结合、情景交融的意境,品味词作含而不露的忧伤之美;
2、领略本词主题,体会词人因理想不能实现而郁郁不得志的情感;
思考并讨论五:赏析本句手法之妙。
(明确:A、博喻,表现“闲愁”之多、乱、连绵不断;B、化虚为实,情感的可见性,增强感染力;C、设问的句型,一唱三叹,音律和谐; D、情景交融,描绘出一幅江南暮春图,融情于景,意境清婉浪漫。)
拓展:诗家有以山喻愁者:赵嘏云:“夕阳楼上山重叠,未抵闲愁一倍多。”以水喻愁者:李后主云:“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秦少游云:“落红万点愁如海。”
3、总结:作者退隐横塘,壮志难伸,故借美人盛年不偶,写自己的不为世用;借美人难寻,写自己因理想难以实现而郁郁不得志的“闲愁”。
(三)词旨升华:
1、“美人”的传统文学主题
自古以来,由《诗经》《离骚》作为源头的中华文学中,追寻“美人”是一大主题,古代如曹植的《洛神赋》、辛弃疾的《青玉案》“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现代如戴望舒《雨巷》。今天了解到贺铸词中的“美人”,读到一颗传承风骚的玲珑之心。
D、“只有春知处”:孤寂
小结:这个美丽、青春、高贵的女子,却是不为世知,幽居独处的失落寂寞之状。
3、思考三:他对于她是什么态度?哪些字眼可以看出?
“但”字是什么意思?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明确:“仅仅、只有”之意,表达诗人留恋、遗憾、无奈之情。)
4、上阙小结:上片写路遇佳人而不知所往的怅惘情景,抒发了词人追寻美人,然而“美人”可遇而不可求的忧伤之情。

最新青玉案(贺铸)教案

最新青玉案(贺铸)教案

青玉案(凌波不过横塘路)贺铸教学目标1、感悟贺铸词的婉约风格,鉴赏词清丽的语言;2、鉴赏虚实结合、情景交融的意境,体味词中的多种表现手法,尤写愁句的高妙;3、体会词人于思怀美人背后所寄托的怀才不遇、沉沦下僚、孤寂苦闷的情感。

教学重点体味贺铸的婉约词风和清丽语言。

教学难点鉴赏虚实结合、情景交融的意境,鉴赏写愁句的意象组合方式。

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自古比愁之多,文人们想出了种种新奇的比喻,例如:*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李煜)* 落红万点愁如海。

(秦观)* 只恐双溪舴艨舟,载不动,许多愁。

(李清照)贺铸更是以自己的一句:“若问闲情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把愁写到了一种极致,并因此而获得了“贺梅子”的美称。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他的写愁名词《青玉案》,来领略他笔下的愁情。

二、整体感知1、听录音,感知大意。

2、教师点拨,学生齐读。

3、导入部分说到该词是愁词,请问这“愁”是什么愁?(思怀美人之愁,陈述此词展现的爱情小故事)三、细读品赏(一)因何而愁1、主人公因何而愁?明确:一是目送芳尘去;二是联想美人深闺寂寞,必将美人迟暮的处境。

也即“情之阻隔”。

2、“凌波不过横塘路,但目送,芳尘去。

”中的典故及炼字明确:①“凌波”出自曹植《洛神赋》,“凌波微步,罗袜生尘”,此处用指女子的轻盈步履。

②“但”表明主人公的留恋、遗憾、怅惘。

3、“锦瑟年华谁与度?月桥花院,琐窗朱户,只有春知处。

”写了美人怎样的处境?明确:①“锦瑟”出自李商隐《锦瑟》,“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

”表美好的青春年华。

②运用自问自答,一句“只有春知处”用无限婉惜的笔调写出陪伴美人度过如锦韶华的,除了没有知觉的华丽住所,就是一年一度的春天了。

这种跨越时空的想像,既属虚构,又合实情。

(二)怎样写愁1、“飞云冉冉蘅皋暮,彩笔新题断肠句”中的典故明确:①“蘅皋”出自曹植《洛神赋》,“尔乃税驾乎蘅皋。

”。

②“彩笔”出自《南史·江淹传》载,齐梁的名作家江淹得到一枝五色笔,因此作文才思敏捷,多有佳句;可后来他梦见郭璞来向自己讨回了那枝五色笔,作诗就再没有佳句了。

《青玉案》贺铸教学设计

《青玉案》贺铸教学设计

《青玉案贺铸》教学设计揭东二中高二语文组蔡静【课标分析】培养鉴赏诗歌作品的浓厚兴趣,在朗读和诵读中感受作品的意境和形象,得到情感的体验,心灵的共鸣,精神的陶冶;理解作品的思想内涵,探索作品的丰富意蕴,充分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潜能,领悟作品以及作品以外的艺术魅力。

【教材分析】这首词又名“青玉案”,为作者晚年退隐苏州期间的作品。

贺铸美称“贺梅子”就是由这首词的末句引来的。

据周紫芝《竹坡诗话》载:“贺方回尝作《青玉案》词,有‘梅子黄时雨’之句,人皆服其工,士大夫谓之贺梅子。

”可见其影响之大。

【学情分析】“一川烟草,满城同絮,梅子黄时雨。

”这句是千古佳句,在学习《虞美人》中“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一句时,曾做过分析介绍。

因此在带领学生学习这首词时,除了要求学生掌握比喻等修辞手法外,更要让学生鉴赏虚实结合、情景交融的意境。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感悟贺铸词的婉约风格,鉴赏词清丽的语言。

技能目标:鉴赏虚实结合、情景交融的意境。

情感目标:体会词人表现出的隐退后的孤寂处境和怅然若失的心情。

【教学重点】感悟贺铸词的婉约风格,鉴赏词清丽的语言。

【教学难点】鉴赏虚实结合、情景交融的意境。

【教学方法】诵读法、讨论法、情感体验法【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语设计:在歌曲《在水一方》中回忆诗经《蒹葭》:(设计意图:在邓丽君《在水一方》背景音乐中,引导学生背诵《蒹葭》一诗,回顾诗中写思慕美人而不得的内容,从而导入新课。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

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

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二、知人论世:(设计意图:了解作者,更有利于理解诗歌的意蕴内涵。

)贺铸(1052-1125)字方回,自号庆湖遗老,祖籍山阴(今浙江绍兴),生长于卫州(今河南汲县)。

青玉案贺铸教案

青玉案贺铸教案

青玉案贺铸教案《青玉案·元夕》教案
教学目标:
1. 理解词的内容,领会词的意境。

2. 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教学重点:
1. 理解词的内容,领会词的意境。

2. 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1. 理解词的意境。

2. 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
1. 教师准备课文、教案和教学PPT。

2. 学生准备笔、纸以及工具书,如字典等。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 介绍作者贺铸,让学生回忆以前学过的他的作品。

2. 引导学生朗读课文,纠正字音,注意词中生僻字和多音字的读音。

3. 让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强调注意抑扬顿挫,模仿古人读书的语气和表情。

4. 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词的内容,提问:这首词写了什么内容?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5. 教师用PPT展示这首词的背景和作者的生活经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词的内容和意境。

6. 教师引导学生通过想象和联想,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这首词所展现的画面和情境,加深对词的理解和感悟。

7. 教师和学生一起探讨这首词的艺术手法,如比喻、拟人等,让学生更好地领会词的妙处。

8. 教师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重点和难点。

9. 布置作业:让学生背诵这首词,用自己的语言写一篇短文,描述自己眼中的“元夕”。

青玉案 贺铸教案

青玉案 贺铸教案

青玉案贺铸教案
教案标题:《青玉案》贺铸教案
教学目标:
1. 了解《青玉案》这首古诗的作者贺铸及其背景;
2. 理解《青玉案》的意境和主题;
3. 掌握《青玉案》的诗歌鉴赏技巧;
4. 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诗歌的意境和主题分析;
难点:诗歌的鉴赏技巧和表达能力培养。

教学准备:
1. 教师准备:熟悉《青玉案》的背景知识和作者贺铸的生平;
2. 学生准备:提前阅读《青玉案》并了解诗歌的基本鉴赏知识。

教学过程:
第一步:导入
教师通过介绍《青玉案》的背景和作者贺铸,引发学生对这首古诗的兴趣。

第二步:诗歌鉴赏
1. 教师带领学生一起朗读《青玉案》,并让学生谈谈自己的第一印象;
2. 分析诗歌的意境和主题,引导学生思考作者想要表达的情感和思想;
3. 教师讲解诗歌的韵律、修辞手法等鉴赏技巧,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

第三步:诗歌表达
1. 学生分组进行诗歌朗诵,每组选择一种表达方式(朗诵、音乐、舞蹈等);
2. 学生展示自己对《青玉案》的理解和表达,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

第四步:课堂讨论
教师引导学生就《青玉案》展开讨论,分享彼此的感悟和体会,激发学生对诗歌的深入思考。

第五步:作业布置
布置相关阅读任务或写作任务,巩固学生对《青玉案》的理解和表达能力。

教学反思:
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课堂反馈及时调整教学方法,确保学生能够全面、深入地理解和鉴赏《青玉案》,并培养其文学鉴赏能力和表达能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青玉案贺铸》教学设计揭东二中高二语文组蔡静【课标分析】培养鉴赏诗歌作品的浓厚兴趣,在朗读和诵读中感受作品的意境和形象,得到情感的体验,心灵的共鸣,精神的陶冶;理解作品的思想内涵,探索作品的丰富意蕴,充分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潜能,领悟作品以及作品以外的艺术魅力。

【教材分析】这首词又名“青玉案”,为作者晚年退隐苏州期间的作品。

贺铸美称“贺梅子”就是由这首词的末句引来的。

据周紫芝《竹坡诗话》载:“贺方回尝作《青玉案》词,有‘梅子黄时雨’之句,人皆服其工,士大夫谓之贺梅子。

”可见其影响之大。

【学情分析】“一川烟草,满城同絮,梅子黄时雨。

”这句是千古佳句,在学习《虞美人》中“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一句时,曾做过分析介绍。

因此在带领学生学习这首词时,除了要求学生掌握比喻等修辞手法外,更要让学生鉴赏虚实结合、情景交融的意境。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感悟贺铸词的婉约风格,鉴赏词清丽的语言。

技能目标:鉴赏虚实结合、情景交融的意境。

情感目标:体会词人表现出的隐退后的孤寂处境和怅然若失的心情。

【教学重点】感悟贺铸词的婉约风格,鉴赏词清丽的语言。

【教学难点】鉴赏虚实结合、情景交融的意境。

【教学方法】诵读法、讨论法、情感体验法【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语设计:在歌曲《在水一方》中回忆诗经《蒹葭》:(设计意图:在邓丽君《在水一方》背景音乐中,引导学生背诵《蒹葭》一诗,回顾诗中写思慕美人而不得的内容,从而导入新课。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

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

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二、知人论世:(设计意图:了解作者,更有利于理解诗歌的意蕴内涵。

)贺铸(1052-1125)字方回,自号庆湖遗老,祖籍山阴(今浙江绍兴),生长于卫州(今河南汲县)。

孝惠皇后族孙,授右班殿直,元佑中曾任泗州、太平州通判,晚年退居苏州。

能诗文,尤长于词。

词多刻画闺情离思,也抒发怀才不遇之慨叹及纵酒狂放之作品。

风格多样,情深语工。

有《庆湖遗老集》、《东山词》。

其词内容、风格较为丰富多样,兼有豪放、婉约二派之长。

部分描绘春花秋月之作,意境高旷,语言浓丽哀婉,近秦观、晏几道。

其爱国忧时之作,悲壮激昂,又近苏轼。

南宋爱国词人辛弃疾等对其词均有续作。

代表作有《青玉案·横塘路》、《鹧鸪天·半死桐》、《芳心苦》等。

《宋史·文苑传》说他“喜谈当世事,可否不少假借。

虽贵要权倾一时,少不中意,极口诋之无遗辞,人以为近侠。

……竟以尚气使酒,不得美官,悒悒不得志。

”据说贺铸的仕途失意跟他的外貌有关,陆游《老学庵笔记》记,“貌奇丑,色青黑而有英气”,贺铸状貌奇丑,面色青黑,当时人称为“贺鬼头”。

贺铸长得丑,脾气又大,“人以为近侠”,是说贺铸其人性情豪朗率直,即使是对于权倾一时的贵族要员,只要稍有不合他的心意,他都要毫无保留地对其责骂而不计任何顾虑。

因为为人秉性刚直,始为武官,后得苏轼的引荐,改任文职,一直沉沦下僚,官终太平通判。

贺铸平生深受屈原影响,在历史人物中,贺铸理想的人格就是以屈原自比:“文章俪坟诰,俛就犹诗骚。

……近接屈平好,佩兰杂申椒。

”(《鹦鹉洲》)三、朗读全词,把握情感基调:(设计意图:诗歌重在朗读,在反复的朗读中整体解析全词内容,把握“愁”的感情基调。

)1、全班齐读,抽生朗读。

2、老师指导朗读,点出全文感情基调:闲情(愁)3、诗人为何“愁”四、写作背景:(设计意图:了解写作背景,有利于搞清楚全词的写作目的。

)王方俊《唐宋词赏析》:贺铸晚年退隐至苏州,并在城外十里处横塘有住所,词人常往来其间。

这首词写于此时此地,写路遇一女子,而引起了作者对生活的感慨。

横塘,在苏州城外。

龚明之《中吴纪闻》载:“铸有小筑在姑苏盤门外十余里,地名横塘。

方回往来于其间。

”是作者隐居之所。

五、赏析全词:1、上片中既有实写,也有虚写,请说明哪些句子是实写,哪些句子是虚写(设计意图:整体把握上片内容,明确哪些是描写的真实场面,哪些是虚写内容。

)“凌波不过横塘路,但目送、芳尘去”是实写。

“锦瑟年华谁与度月桥花院,琐窗朱户,只有春知处。

”是虚写。

2、赏析“凌波不过横塘路,但目送、芳尘去”。

(你的玉步不肯来到横塘,我只有目送你离去。

)(设计意图:了解《洛神赋》的典故,体会词人留念、遗憾之情。

)A、凌波、芳尘:典故:曹植《洛神赋》“凌波微步,罗袜生尘。

”这里是说美人的脚步在横塘前匆匆走过,作者只有遥遥地目送她的倩影渐行渐远。

B、“但”字是什么意思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仅仅、只有”之意,表达诗人留恋、遗憾之情。

3、赏析“锦瑟年华谁与度月桥花院,琐窗朱户,只有春知处”。

(但现在不知你与谁相伴,共度这花样的美好年华在那修着偃月桥的院子里,朱红色的小门映着美丽的琐窗。

只有春风才能知道你的归处。

)(设计意图:了解《锦瑟》典故,掌握诗歌设问、虚实结合等表现手法,体会诗歌意境。

)“锦瑟华年”指青春时代,语出李商隐《锦瑟》诗:“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

”A、表现手法:用典、设问、虚实结合B、意境:“月桥花院”:环境之幽美;“琐窗朱户”:房室之富丽。

青春年华,无人与度,写出主人公幽居独处的失望、寂寞之状。

暗合作者自己不为世用的遭遇。

(盛年不偶,必至“美人迟暮”)小结:上片写相恋和怀念,开头两句写昏暮景色,暗示出抒情主人公等待盼望那位“凌波”仙子直到黄昏,仍不见踪影。

写“美人”可望而不可及,以此喻指理想不能实现,形象生动。

4、赏析“飞云冉冉蘅皋暮,彩笔新题断肠”句。

(天上飞云在空中拂过,长满杜蘅的小洲在暮色中若隐若现。

佳人一去而不复返,我用彩笔写下断肠的诗行。

)(设计意图:理解几个典故,体会词人悲伤之情。

)江淹《休上人怨别》:“日暮碧云合,佳人殊未来。

”曹植的《洛神赋》“尔乃税驾乎蘅皋”。

“彩笔”之典,出自《南史·江淹传》,江淹少时很有才华,后来梦中将所用的五色笔归还了原主郭璞,晚年才思减退,“尔后为诗,绝无美句,时人谓之才尽”。

梦笔生花:江淹在被权贵贬黜到浦城当县令时,相传有一天,他漫步浦城郊外,歇宿在一小山上。

睡梦中,见神人授他一支闪着五彩的神笔,自此文思如涌,成了一代文章魁首,当时人称为“梦笔生花”。

江郎才尽:中年以后,江淹官运亨通,官运的高峰却造就了他创作上的低潮,富贵安逸的环境,使他才思减退,到齐武帝永明后期,他就很少有传世之作,故有“江郎才尽”之说。

从这里可以看出作者怀才不遇思想的流露,也可以看出他对自己才华和能力的信心。

5、赏析千古名句“若问闲情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

(如果要问我的忧伤有多深多长,就像烟雨一川青草,就像随风飘转的柳絮,梅子黄时的雨水,无边无际。

)(设计意图:词人的愁绪在这句里展现得淋漓尽致,本环节主要引用多位诗人写愁的诗句与贺铸进行对比,让学生体会愁之多与连绵不断。

)宋人罗大经曾作过一番比较,他说:诗家有以山喻愁者:杜少陵云:“忧端如山来,澒洞不可掇。

”赵嘏云:“夕阳楼上山重叠,未抵闲愁一倍多。

”以水喻愁者:李颀云:“请量东海水,看取浅深愁。

”李后主云:“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秦少游云:“落红万点愁如海。

”点拨:“烟草”连天,“愁”之辽阔无边;“风絮”满城飞舞,“愁”之纷烦杂乱;“梅雨”淅沥,愁”之连绵不断,永无尽期。

结句之妙:A、以博喻表现“闲愁”之多、乱、连绵不断,十分生动;B、化虚为实,将无形抽象的情化为具体生动的物以增强感染力;C、设问的句型,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D、融情于景,情景交融。

三者包括了初、仲、晚春,风雨阴晴,城内野外,天上地下各种情况,使人觉得愁情无处不在,无时不有,辨不清,拂不去,躲不开。

“若问”一句的好处还在一个“闲”字。

“闲愁”,即不是离愁,不是穷愁。

也正因为“闲”,所以才漫无目的,漫无边际,飘飘渺渺,捉摸不定,却又无处不在,无时不有。

这种若有若无,似真还幻的形象,只有那“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差堪比拟。

六、资料补充:(设计意图:结合各方学者集评,深入分析全词的地位和对后世的影响。

)1、周紫芝《竹坡诗话》:贺方回尝作《青玉案》,有“梅子黄时雨”之句,人皆服其工,士大夫谓之“贺梅子”。

2、罗大经《鹤林玉露》:贺方回有“若问闲情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

盖以三者比愁之多也,尤为新奇,兼兴中有比,不仅比闲愁之无尽,亦以兴身世之可悲。

3、沈谦《填词杂说》:“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

”不特善于喻愁,正以琐碎为妙。

4、沈际飞《草堂诗余正集》:叠写三句闲愁,真绝唱!5、黄庭坚《寄贺方回》:“少游醉卧古藤下,谁与愁眉唱一杯解作江南断肠句,只今唯有贺方回。

”黄庭坚赞赏贺铸结合江南暮春景色来表现令人肠断的“闲愁”,工于写情。

黄庭坚也曾亲抄此词置于案前,反复回味。

这首诗是说秦观死后,贺铸文采风流天下第一。

贺铸为人耿直坦率,因此仕途生活颇不得意。

晚年隐居苏州的时候,曾经在横塘建了一座“企鸿居”。

方回在苏州筑“企鸿居”,大约就也是因此而作。

何以言之试看此词开头就以子建忽睹洛神为比,而《洛神赋》中“翩若惊鸿”之句,脍炙千古,企鸿者,岂不是企望此一惊鸿般的宓妃之来临也可知他为此人,倾心眷慕,真诚以之,而非轻薄文人一时戏语可以并论。

七、思考探究:(设计意图:再读全词,对主旨进行探究,多角度激发学生发散思维,探求主旨。

)有人认为这首词是寄寓了词人孤寂自守,追求理想的真挚情怀,谈谈你的看法。

【参考】贺铸一生沉于下僚,怀才不遇,只做过些右班殿臣、监军器库门、临城酒税之类的小官,最后以承仪郎致仕。

将政治上的不得志曲笔表达在诗文里,是封建文人的惯用手法。

因此,结合贺铸的生平来看,这首诗也可能有所寄托。

贺铸为人耿直,不媚权贵,“美人”、“香草”历来又是高洁之士的象征,因此,作者很可能以此自比。

居住在香草泽畔的美人清冷孤寂,不正是作者怀才不遇的形象写照吗从这个意义上讲,这首词之所以受到历代文人的盛赞,“同病相怜”恐怕也是一个重要原因。

当然,把它看作一首情词,抒写的是对美好情感的追求和可望而不可即的怅惘,亦无不可。

八、全词主旨:(设计意图:深入把握全词主旨,深层次体会词人的“闲愁”。

)此词抒写了作者因理想不能实现而郁郁不得志的“闲愁”。

作者退隐横塘,壮志难伸,故借美人迟暮,盛年不偶,写自己的不为世用。

此词问世后被誉为“绝唱”,作者因此获得了“贺梅子”的雅号。

词以望美人不来发端,抒写诗人的孤寂生活和幽恨清愁。

开篇三句以似真似幻的笔触写作者倾心的美人凌波而来,却又中道折回,踏尘而去,直如镜中之花、水中之月,令人可望而不可即。

“锦瑟”句是作者对美人的无限关切的询问,其中或许寓有自叹盛年不遇之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