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高中课程改革历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研究近二十年来我国高中生物课堂教学改革的历程,对于构建“和谐高效思维对话”型高中生物课堂教学具有重要意义。高中生物课堂教学改革的历程与我国不同历史时期高中生物课程的改革背景、课程目标、教材特点等密切相关。不同历史时期高中生物课程目标、课程设置、内容和要求主要反映在教学大纲和课程标准里,主要体现在教材里。高中生物课堂教学改革的历程与高中生物课程的发展密切相关。根据不同时期我国高中生物课程设置、教学大纲和课程标准的发展变化,对高中生物课堂教学的改革进行研究,探讨其改革历程及特点,对于解决当前课堂教学中的具体问题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和参考价值。

一、近二十年高中生物课程的发展

(一)高中生物课程发展的停滞阶段(1992―1995)

从1993年全国多数省市开始实施“3+2”考试方案,生物课只在高二开设,并进行学业水平考试,教学课时是每周2课时,课堂教学中教师应付教学、学生厌学生物的现象时有发生,教学研究力度大大削弱。

(二)高中生物课程跨世纪改革发展阶段(1995年至今)

1995年,国家教委印发《关于大力办好普通高级中学的若干意见》的通知,明确了普通高中的性质、任务、培养目标、事业规模和办学模式等。1994―1995年,国家教委组织力量起草高中各学科教学大纲。1996年5月,国家教委颁发《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生物教学大纲(供试验用)》,自1998年秋在天津市、江西省和山西省进行试验,在试验的基础上进行修改,并于2002年4月颁布了新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生物教学大纲》,人民教育出版社于2003年编写出版了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生物》,现正在除新课标课改试验区以外的部分地区使用。山东省从2000―2004年使用该套教材,该套教材包括必修课和选修课。必修课的教学内容是高中阶段文、理科生都必须学习的,选修课的教学内容是在必修课的基础上开设的,是理科生的必选课。生物学教材在这一阶段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在教材内容现代化、体现时代特色、满足学生不同需要等方面都有了很大进步,不仅加强了基础性,而且体现了先进性和实用性。但随着教育教学理念的不断更新,教学内容仍表现出一些不足之处:过分追求学科体系的完整性和独立性,内容偏多,偏重知识点的教学等,这些问题对下轮改革提出了迫切的要求。

2001年6月,教育部颁发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大力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2003年3 月,教育部颁布了《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实验)》(以下简称《课程标准》),指明了生物课程作为高中阶段重要的科学课程,将在义务教育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尤其是发展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帮助学生理解生物科学、技术和社会的相互关系,增强学生对自然和社会的责任感,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和价值观。同时,为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在吸纳现行高中生物教育优点的基础上,更尊重学生多样化发展的需求;更贴近社会实际和学生的生活经验;更多地反映生物科学和技术的新进展;更重视发展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更强调学生是一个主动建构知识、发展能力、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过程。高中生物课程改革于2004年9月起在全国4个省级实验区(广东、海南、山东、宁夏)实施,与之配套的《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生物学》也相继进入各实验区供学校使用,该套教材编写充分体现了基础性、选择性和时代性。在知识引入上,注重

从现实生活中引出新知识;在素材选择上,更重视科学家的研究过程和方法;从内容组织上,突出并再现了科学发展的逻辑;从活动设计上,突出探究及研究性学习;从目标达成上,通过多种方式途径促成三维目标的落实;从评价方式上,注重多样化以及学生的自我评价。

二、近二十年我国高中生物课堂教学改革的历程

课堂教学从产生之日起,经过三百多年的发展,一直是学校教育教学的主要阵地,也是不同时代学校教学改革的核心内容。在目前教育思想十分活跃,各种教育观念纷呈的情况下,回顾高中生物课程和课程目标的发展历程,总结生物课程在不同历史时期的特点,有助于我们总结高中生物课堂教学改革的历程。课程改革决定着课堂教学改革,高考改革对课堂教学起着强劲的导向作用。新中国成立后自上而下学习凯洛夫教育学,高中生物的课堂教学和其他学科一样,主要采用“五段教学法”,即:组织教学→复习旧课→讲授新课→复习巩固→布置作业。课堂教学以教师为中心,教师是主体,往往出现“一言堂”、“填鸭式”现象,师生的活动是教师讲学生听的单边活动,教学方式比较单一,教学媒体非常传统,课堂教学中注重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教学,虽然也重视实验教学和理论联系实际,但对能力的培养很不到位。长期采用这种单一模式教学,在一定程度上导致教学的模式化和僵化,这种深远的影响一直持续到20世纪80年代初。

以目标教学为主流的高中生物课堂教学(1982―1995)从1986年9月美国教育心理学家本杰明・S.布卢姆应华东师范大学邀请来华讲学算起,目标教学研究作为一项群众性的教学改革,就其规模、效果以及对我国高中生物教学改革产生的广泛影响而言,目标教学改革堪称新中国成立后自上而下学习凯洛夫教育学以来的又一次影响深远的自下而上的群众性教学改革。目标教学在我国的发展历程大体经过了4个阶段:介绍引进阶段(1982―1985),学习借鉴阶段(1986―1988),发展创新阶段(1989―1991),理论构建阶段(1992―1995)。这期间的高中生物课堂教学也符合上述历程,主要采用目标教学。以相对完整的知识单元为基本教学单位,从科学化的教学目标出发实施达标教学,教学目标具有明显的发展方向和发展价值,倡导教为主导、学为主体,体现双边活动,在关注知识的同时,开始关注智力开发、培养思维能力以及非智力因素,为达标而教、学、评、管;通过及时的反馈矫正,全面优化教学过程;以课时达标为基础,以单元达标为手段,大多数学生达成单元教学目标后,再进行后继单元的教学,从而使大多数学生学好高中生物,以实现教学质量的大面积提高。高中生物课堂教学从开始采用目标教学起就非常重视对达标过程、达标方法的研究:一是目标教学在继承和发扬传统的班级教学优点的基础上,针对传统班级教学中优秀生“吃不饱”和后进生“吃不了”的弊端,大胆引进个别化教学措施,促进了传统教学组织形式的发展。一方面在课堂教学中普遍采用了合作达标教学的组织形式;另一方面在前置知识教学和单元矫正教学中,普遍采用了分层推进、分类指导的教学措施。这就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的个别化水平,增强了课堂教学的针对性,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形成了一系列新的教学策略与方法。掌握学习教学模式强调在常规教学条件下进行,它重在为教师提供一个较为科学的纵向的教学过程结构――教学程序,而对与之相应的横向的教学结构――教学策略与方法的研究重视不够。目标教学在这方面则给予了充分的关注,并取得了显著的成果。

与新课程改革相适应的高中生物课堂教学(1996年至今)从1996年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生物教学大纲(供试验用)》在部分省试验以来,高中生物的课堂教学发生了深刻明显的变化。在“提高生物科学素养、面向全体学生、倡导探究性学习、注重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四个基本课程理念指导下,课堂教学目标价值取向多元化即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的目标。把教学过程看成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是对“把教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