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答谢中书书专题训练附答案

合集下载

2024年陶弘景《答谢中书书》阅读及答案

2024年陶弘景《答谢中书书》阅读及答案
2024年陶弘景《答谢中书书》阅读及答案
陶弘景《答谢中书书》阅读及答案1
(甲)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陶弘景《答谢中书书》
(乙)仆去月谢病,还觅薜萝①。梅溪之西,有石门山者,森壁争霞,孤峰限日,幽岫含云,深溪蓄翠;蝉吟鹤唳,水响猿啼,英英②相杂,绵绵成韵。既素重幽居,遂葺宇其上。幸富菊花,偏饶竹实。山谷所资,于斯已办③。仁智所乐,岂徒语哉!——吴均《与顾章书》
5.两文都以写景为主,也有抒情的点睛之笔。摘出两文中的抒情句子。
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①独一无二 ②超过,比……更快 ③奔驰的马
注释:①薜( bì)萝:薜荔与女萝,皆为香草。后人常以薜萝为隐者服饰。②英英:声音和盛之貌。③办:具备。
10.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四时俱备 前人之述备矣 B.遂葺宇其上 择其善者而从之
C,仆去月谢病 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日 D.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邑人奇之
11.展开联想与想象,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下面语句所表现的情景,(!分)
(吴均《与朱元思书》)
〖注释①缥碧(piǎobì):青白色。 ②轩邈(xuāunmiǎo):争高争远。 ③泠泠(línglíng):形容水声的清越。 ④嘤嘤(yīngyīng):鸟鸣声。 ⑤鸢(yuān):一种猛禽 ⑥戾(lì):至、达到。 ⑦经纶(jīnglún):筹划、治理。

《答谢中书书》练习题

《答谢中书书》练习题

《答谢中书书》练习题一、选择题1. 《答谢中书书》是哪位作者的作品?A. 李白B. 杜甫C. 王维D. 陶渊明2. 《答谢中书书》中提到的“中书”指的是什么?A. 一种书籍B. 一种官职C. 一种信件D. 一种礼物3. 根据《答谢中书书》的内容,作者表达了怎样的情感?A. 愤怒B. 悲伤C. 感激D. 淡然4. 下列哪一项不是《答谢中书书》中提及的内容?A. 作者对友人的感激之情B. 作者对友人的思念之情C. 作者对友人的责备之意D. 作者对友人的期盼之意5. 《答谢中书书》中“中书”一词的官职,通常负责哪些事务?A. 管理国家财政B. 管理国家军事C. 管理国家文书D. 管理国家教育二、填空题6. 《答谢中书书》中,作者通过________表达了对友人的感激之情。

7. 作者在信中提到,友人曾________,使他感到非常感激。

8. 作者在信中提到,自己________,表达了对友人的思念之情。

9. 作者在信中提到,希望与友人________,表达了对友人的期盼之意。

三、简答题10. 请简述《答谢中书书》中作者对友人的感激之情是如何表达的?四、阅读理解题11. 阅读《答谢中书书》全文,分析作者在文中所表达的主要情感,并给出你的理解。

五、论述题12. 论述《答谢中书书》在古代书信文化中的地位和影响。

六、翻译题13. 将《答谢中书书》中的一段文字翻译成现代汉语,并解释其含义。

七、写作题14. 假设你是《答谢中书书》中的作者,写一封信给友人,表达你对友人的感激之情和对未来的期盼。

八、综合分析题15. 综合《答谢中书书》的全文内容,分析作者的写作风格和技巧,并给出你的观点。

九、开放性问题16. 如果你有机会与《答谢中书书》的作者对话,你会问他什么问题?为什么?十、创意写作题17. 以《答谢中书书》为背景,创作一个短篇故事,描述作者与友人之间的友谊。

请注意,以上题目仅为示例,具体内容应根据《答谢中书书》的实际文本进行设计。

《答谢中书书》题目及详解

《答谢中书书》题目及详解

《答谢中书书》题目及详解一、选择题1. 以下哪个词语在文中表示“五彩缤纷”?A. 五色交辉B. 青林翠竹C. 沉鳞竞跃D. 晓雾将歇答案解析:A. "五色交辉"指的是多种颜色交相辉映,形容色彩斑斓,与“五彩缤纷”意思相近。

2. 文中“高峰入云”这句话主要描绘了山的什么特点?A. 高耸B. 云雾缭绕C. 雄伟D. 连绵起伏答案解析:A. "高峰入云"直接描绘了山峰之高,直插云霄,突出其高耸的特点。

3. 以下哪个词语在文中表示“清晨的雾气即将消散”?A. 晓雾将歇B. 夕日欲颓C. 猿鸟乱鸣D. 沉鳞竞跃答案解析:A. "晓雾将歇"中的“将歇”意味着即将结束,这里指的是清晨的雾气即将消散。

4. 文中“未复有能与其奇者”中的“其”指的是什么?A. 山川之美B. 欲界之仙都C. 谢灵运D. 陶弘景答案解析:A. "其"指的是前文提到的“山川之美”,表明自从谢灵运以来,没有人能与这山川之美相比。

5. 以下哪个句子描述了傍晚时分的美景?A.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B. 夕日欲颓,沉鳞竞跃C.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D.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答案解析:B. "夕日欲颓,沉鳞竞跃"描述的是夕阳即将落下时,鱼儿在水中跃动的景象,属于傍晚时分的美景。

二、解释字词1. 请解释“清流见底”中的“见底”。

答案解析:“见底”指的是水清澈到能够看到底部,形容水流清澈透明。

2. 请解释“五色交辉”中的“交辉”。

答案解析:“交辉”指的是不同颜色相互辉映,形容色彩斑斓,光彩夺目。

3. 请解释“晓雾将歇”中的“将歇”。

答案解析:“将歇”意味着即将停止或消散,这里指的是清晨的雾气即将散去。

4. 请解释“沉鳞竞跃”中的“竞跃”。

答案解析:“竞跃”指的是争相跳跃,形容鱼儿在水中活泼跳跃的情景。

5. 请解释“未复有能与其奇者”中的“奇”。

答案解析:“奇”在这里指的是非常奇特、美妙,用来形容山川之美的独特和非凡。

完整版《答谢中书书》复习课练习及答案

完整版《答谢中书书》复习课练习及答案

答谢中书书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 备。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实是欲界之仙都。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一、文学常识:《答谢中书书》作者是 (朝代)时的思想家 (人名)。

二、词语解释:1.四时俱.备(四时: )2.晓雾将歇.(歇: )3.夕日欲颓(颓: )4.沉鳞竞跃(沉鳞: )实是欲界之仙都。

(欲界: )(仙都: )5.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与: )6.答谢中书书(中书: )(书: )三、翻译:1.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2.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3.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4.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5.实是欲界之仙都。

6.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四、主旨:本文表现了作者 和 的 之感,反映了作者 的 思想,也表达了答谢中书书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 备。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实是欲界之仙都。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一、文学常识:《答谢中书书》作者是南朝齐梁 (朝代)时的思想家陶弘景 (人名)。

二、词语解释:1.四时俱.备(四时:四季)2.晓雾将歇.(消散)3.夕日欲颓(颓:坠落)4.沉鳞竞跃(沉鳞:水中潜游的鱼。

)实是欲界之仙都。

(欲界:这里指人间。

)(仙都:神仙居住的美好世界。

)5.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与:参与,欣赏、领悟)6.答谢中书书(中书:官职名)(书:书信)三、翻译:1.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

2.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青葱的林木,翠绿的竹丛,四季长存。

3.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猿鸟的叫声此起彼伏。

4.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夕阳快要落山了,水中潜游的鱼争相跳出水面。

5.实是欲界之仙都。

这里实在是人间的仙境啊。

6.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自从南朝的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的景色了。

(完整版)答谢中书书练习及答案

(完整版)答谢中书书练习及答案

《答谢中书书》1、解释下列词语(1)交辉:(2)四时:(3)歇:(4)夕日:(5)颓:(6)沉鳞:(7)欲界:(8)仙都:(9)奇:(10)与:2、翻译。

(1)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2)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3)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4)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5)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6)实是欲界之仙都。

(7)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3、重点问题:⑴山川之美,在诗人陶弘景的笔下是怎样的情景?(引原句)⑵作者是怎样从听觉与视觉的角度来写一天中的景物变化?(引原句)⑶作者从哪几个方面描绘自己隐居地的秀美景色?⑷陶弘景是怎样赞赏谢灵运山水石的成就?(引原句)⑸作者是怎样进行动静结合的景物描写的?⑹“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这两句描写了哪些景物?是从哪些角度来写的?⑺、“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试用形象的语言描绘其画面,并说说这几句描写取得怎样的表达效果?(8)“猿鸟乱鸣”一句中的“乱”字用得好,它写出了“鸣”的状态,写出了晨景的热烈欢跃的气氛,“沉鳞竞跃”一句中的“竞”字用得也好,你能说一说好在哪里?(9)“沉鳞竞跃”的跃意思是,“未复有能与其奇者”一句中的其指代的内容是。

(10)《答谢中书书》一文体现了作者的志趣,总领全文的句子是。

“”字点明了全文中心。

教师版参考答案:答谢中书书陶弘景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1)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2)四时俱备。

晓雾将(3)歇,猿鸟乱鸣;(4)夕日欲(5)颓,(6)沉鳞竞跃。

实是(7)欲界之(8)仙都。

自(9)康乐以来,未复有能(10)与其(11)奇者。

1、解释文中加点词语、(1)五色交辉:这里形容石壁色彩斑斓。

五色,古代以青、黄、黑、白、赤为正色。

交辉,交相辉映。

(2)四时:四季。

(3)歇:消散。

(4)夕日:夕阳。

(5)颓:坠落。

(6)沉鳞:潜游在水中的鱼。

鳞,指代鱼。

(7)欲界:佛教把世界分为欲界、色界、无色界。

答谢中书书习题及答案

答谢中书书习题及答案

答谢中书书习题及答案答谢中书书南朝齐梁XXX一、易考实词梳理1.古今异义1)晓雾将歇。

古义:晨雾即将散去。

2)夕日欲颓。

古义:夕阳即将落下。

3)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古义:从康乐以来,再也没有人能与其相比。

2.重点实词1)古来共谈。

2)高峰入云。

3)五色交辉。

4)四时俱备。

5)猿鸟乱鸣。

6)夕日欲颓。

7)沉鳞竞跃。

8)实是欲界之仙都。

二、一词多义高峰入云[F]。

猿长啸[F](《三峡》)1.高常有高。

F]《醉翁亭记》而年又最高。

XXX:高度。

入:进入。

交:相互交织。

四时:四季。

XXX:一起。

乱:杂乱无序。

欲:将要。

XXX:鱼儿潜入水中。

XXX:争相。

欲界:XXX概念,指六欲天。

仙都:神话传说中的仙人居住之地。

XXX:和,同。

XXX:消沉,萎靡。

XXX:休息。

XXX将歇,猿鸟乱鸣[F]。

2.将其将归见其亲也[F](《送东阳马生序》)。

者[F]3.奇未复有能与其奇。

XXX,四时俱备。

学而时之(《论语〉十二章》)。

有时朝发白帝[F](《三峡》)。

F]《三峡》春冬之时。

4.时三、重点句子翻译1.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高山耸立,云雾缭绕,清澈的溪水流淌在山脚下。

2.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山峰两侧的石壁上,五彩斑斓的光芒相互交织。

3.XXX,四时俱备。

绿油油的森林中,翠绿的竹子随季节变幻,四季景色各异。

4.XXX将歇,XXX乱鸣。

清晨的雾气即将散去,XXX和鸟儿在树林中吵闹不休。

5.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

夕阳即将落下,水中的鱼儿跳跃欢快,这里真是XXX中的欲界仙境。

6.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从康乐时期以来,再也没有人能与这里的美景相比。

四、理解1.本文写景的语言精炼且生动,试以“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为例,说说该句是如何体现此特点的。

这句话用简短的语言,生动地描绘了高山和溪流的景象,表达了作者对自然美景的赞叹之情。

2.“XXX将歇,XXX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说说这几句的描写取得了怎样的表达效果。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1课《答谢中书书》课后练习题(附答案解析)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1课《答谢中书书》课后练习题(附答案解析)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1课《答谢中书书》课后练习题(附答案解析)1、选出加点字意思不同的一项()A、高峰.入云重岩叠嶂.B、晓.雾将歇朝.发白帝C、青.林翠竹清.流见底D、夕日.欲颓不见曦.月2、选出加点字意思相同的一项()A、与:未复有能与.其奇者选贤与.能B、将:晓雾将.歇出郭相扶将.C、是:实是.欲界之仙都自是.指物作诗立就D、自:自.康乐以来自.李唐来3、选出加点词解释有误的项()A、古来共谈.(谈论)B、五色交辉..(交相辉映)C、夕日欲颓.(落下)D、未复有能与其奇.者(奇怪)4、词的用法、意思相同的一组是()A、之山川之美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B、是实是欲界之仙都问今是何世C、与念无与为乐者未复有能与其奇者D、寻寻张怀民寻病终5、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A、《答谢中书书》的作者是陶弘景,字通明,号华阳隐居。

题目中的第二个“书”字的意思是信。

B、《记承天寺夜游》选自《东坡志林》,作者是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是北宋朝的文学家。

他与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合称为“三苏”,都被列入“唐宋古文八大家”之中。

C、“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短短三句话,没有写一个月字,却无处不是皎洁的月光。

作者采用的是动静结合,正面描写与侧面烘托相结合的方法。

D、“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寥寥数语,感慨深长。

它包含着作者宦海沉浮的悲凉之感和由此领悟到的人生哲理。

6、选出说法有误的一项()A、本文是陶弘景给谢中书书信中的一段文字,历来被当作独立成篇的山水佳作来欣赏。

B、全文以“山川之美,古来共谈”为话题,以山峰、河流、石壁、树木等景物的铺陈刻画为主体,最后以无人与之共赏山川之美结束。

C、本文文字清新流畅,精于铸炼,以散句为主,长短结合、骈散交错。

D、文章表达了作者对谢灵运的仰慕之情,也抒发了作者自己欣赏山水时不同凡响的审美感受。

5、翻译文中画横线句①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译:②实是欲界之仙都。

答谢中书书赏析题

答谢中书书赏析题

答谢中书书赏析题一、选择题A. 五色交辉(交相辉映)B. 晓雾将歇(消散)C. 夕日欲颓(坠落)D. 未复有能与其奇者(和)解析:D项“与”应为“参与,这里指欣赏”。

所以这题答案为D。

2. 下列句子中“之”字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A. 山川之美B. 实是欲界之仙都C. 友人惭,下车引之D. 春冬之时解析:A、B、D项中的“之”都是结构助词“的”,C项中的“之”是代词,指代元方。

所以答案是C。

3. 对“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一句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 巍峨的山峰耸入云端,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

B. 高大的山峰进入云端,清澈的流水能看到底。

C. 高大的山峰插入云霄,清澈的流水看得见底。

D. 高耸的山峰进入云霄,明净的溪流可以见底。

解析:“入云”准确地说是“耸入云端”,“见底”是“清澈见底”的意思。

A 选项表述最准确,所以答案是A。

4. 下列对“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理解有误的一项是()A. 这四句描写的是清晨与傍晚时分的景色。

B. “乱鸣”描绘出猿鸟欢快鸣叫的热闹场景。

C. “沉鳞”指的是沉在水中的鱼。

D. 这四句通过动静结合的手法,写出了山川景色的单调。

解析:D项错误,这四句通过动静结合的手法,写出了山川景色的生机勃勃,而不是单调。

所以答案为D。

A. 本文是陶弘景给谢中书的一封书信。

B. 文章以感慨发端: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C. 文中描写了山川的四季美景。

D. 文章最后表达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和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自豪之感。

解析:C项错误,文中并没有描写山川的四季美景,而是描写了一天之中清晨到傍晚的景色。

所以答案为C。

二、简答题解析:文章首先以感慨发端,指出山川之美是古来人们共同谈论的话题。

然后具体描绘了山川景色的美丽,包括高峰入云、清流见底的山水相映之美,晓雾将歇、猿鸟乱鸣的清晨生机之美,夕日欲颓、沉鳞竞跃的傍晚灵动之美。

最后表达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以及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自豪之感。

答谢中书测试题及答案

答谢中书测试题及答案

答谢中书测试题及答案一、选择题1. 《答谢中书书》是南朝文学家谢灵运的代表作之一,请问“中书”指的是什么?A. 一种书法B. 中书省C. 一种官职D. 一本书的名字答案:C2. 《答谢中书书》中,作者表达了对自然美景的赞美之情,请问文中提到的“山川之美”是指什么?A. 山和河流的美丽B. 书法艺术的美C. 人的品德之美D. 文学作品的美答案:A3. 在《答谢中书书》中,作者提到了“实是欲界之仙都”,这里的“欲界”是什么意思?A. 指人间B. 指天堂C. 指地狱D. 指仙境答案:A二、填空题4. 《答谢中书书》中的“________”一句,表达了作者对自然景色的深深喜爱。

答案:山川之美,古来共谈5. 文中“________”一句,反映了作者对于自己能够欣赏到如此美景的自豪感。

答案: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三、简答题6. 请简述《答谢中书书》中作者对自然美景的赞美之情是如何表达的?答案:在《答谢中书书》中,作者谢灵运通过对山川之美的描绘,表达了自己对自然景色的深深喜爱和赞美。

他用“山川之美,古来共谈”来说明山川之美是自古以来人们共同欣赏和谈论的话题,而“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则表达了自己能够欣赏到这样的美景,感到无比自豪和满足。

四、阅读理解题7. 阅读《答谢中书书》全文,分析作者在文中所表达的情感和态度。

答案:在《答谢中书书》中,作者谢灵运表达了对自然美景的极高评价和深厚情感。

他不仅赞美了山川的壮丽,还表达了自己能够亲眼目睹这些美景的幸运和自豪。

通过对自然景色的细腻描绘和内心情感的真挚流露,作者展现了一种超脱尘世、向往自然仙境的高远情怀。

五、写作题8. 请以“自然之美”为主题,写一段不少于200字的短文,表达你对自然美景的感受和思考。

答案:(此题答案不唯一,考生需自行创作)自然之美,是上天赋予我们的最宝贵的财富。

每当我漫步在山林间,听着溪水潺潺,看着绿树成荫,心中便涌起一股宁静与和谐。

自然之美不仅仅在于它的外表,更在于它给予我们的心灵慰藉。

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文言文《答谢中书书》中考试题及答案

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文言文《答谢中书书》中考试题及答案

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文言文《答谢中书书》中考试题及答案试题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并完成试题。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实是欲界之仙都。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答谢中书书.()(2)晓雾将歇.()(3)实是欲界. 之仙都()(4)未复有能与. 其奇者()2.将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2)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3.下面对文章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山川之美,古来共谈”文章感慨起笔,囊括了山水,纵览了古今。

B.“高峰入云,清流见底”,极力描写山之高,水之清,突出了山水映衬之美。

C.“猿鸟乱鸣”,突出了猿、鸟的鸣叫传入耳际,繁多杂乱。

D.“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描绘出众彩纷呈,绚丽动人的景象。

4.这篇短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答案:1.(1)书信(2)消散(3)指人间(4)参与,这里指欣赏。

2.(1)两岸的石壁色彩更深,交相辉映。

(2)太阳快要落山的时候,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跳出水面。

3.C (“乱”在文中应该是“此起彼伏”,不是“繁多杂乱”)4.表达了作者沉醉于山水的愉悦之表,与古今知音影后得意之感。

试题2: 《答谢中书书》阅读练习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实是欲界之仙都。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1.选出划线字意思不同的一项()A.高峰. 入云重岩. 叠嶂B.晓.雾将歇朝.发白帝C.青.林翠竹清.流见底D.夕日.欲颓不见曦.月2.选出划线字意思相同的一项()A.与:未复有能与. 其奇者选贤与. 能B.将:晓雾将. 歇出郭相扶将.C.是:实是. 欲界之仙都自是. 指物作诗立就D.自:自. 康乐以来自. 李唐来3.选出划线词解释有误的项()A.古来共谈.(称赞)B.五色交辉.(交相辉映)C.夕日欲颓.(落下)D.未复有能与其奇.者(奇怪)4.选出说法有误的一项()A.本文是陶弘景给谢中书书信中的一段文字,历来被当作独立成篇的山水佳作来欣赏。

答谢中书书练习题

答谢中书书练习题

答谢中书书练习题一、填空题1. 在《答谢中书书》中,作者王羲之表达了对自然景色的赞美,其中“________”一句,描绘了山川之美。

2. 王羲之在文中提到了“________”,表达了对古人智慧的敬仰。

3. 王羲之在文中提到了“________”,表达了对自然景观的热爱。

二、选择题1. 《答谢中书书》的作者是:A. 王羲之B. 王献之C. 王安石D. 王维2. 王羲之在《答谢中书书》中所赞美的自然景观是:A. 黄河B. 长江C. 泰山D. 华山3. 王羲之在文中提到的“________”,是指:A. 书法B. 绘画C. 诗歌D. 音乐三、判断题1. 《答谢中书书》是一篇赞美自然景观的散文。

(对/错)2. 王羲之在文中提到了对古人智慧的敬仰。

(对/错)3. 《答谢中书书》是王羲之写给朋友的一封信。

(对/错)四、简答题1. 请简述《答谢中书书》的主要内容。

2. 王羲之在《答谢中书书》中是如何表达对自然景观的热爱的?3. 王羲之在文中提到了哪些古代人物,他们对王羲之有何影响?五、论述题1. 请结合《答谢中书书》的内容,分析王羲之对自然景观的赞美体现了怎样的美学思想。

2. 王羲之在《答谢中书书》中提到了对古人智慧的敬仰,这与他个人的艺术追求有何关联?六、翻译题1. 请将《答谢中书书》中的“山川之美,古来共谈”翻译成英文。

2. 请将“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翻译成英文。

七、应用题1. 如果你有机会去王羲之提到的自然景观旅游,你会选择去哪个地方?请结合《答谢中书书》的内容,说明你选择的理由。

2. 王羲之在《答谢中书书》中表达了对古人智慧的敬仰,如果让你选择一位古代人物作为你的榜样,你会选择谁?请说明理由。

八、写作题1. 请以“自然之美”为题,写一篇不少于300字的短文,表达你对自然景观的感悟和赞美。

2. 请以“古人智慧”为题,写一篇不少于300字的短文,谈谈你从古代人物身上学到的知识和智慧。

答谢中书书练习含答案

答谢中书书练习含答案

答谢中书书1本文第一句话“山川之美,古来共谈”在全文结构上起什么作用全文的引子,引出下文的写景、议论;2.全文抓住哪一个字去写共描写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有哪些特点“美”字;山峰,河流,石壁,青林,翠竹,猿鸟,鱼儿;有静有动,有声有色;3 .文中所提到的“康乐”是指谁作者举他有什么深意谢灵运;说明能够欣赏领略山川之美的人很少;4.文中哪些语句写山,哪些语句写川;写山:高峰入云、两岸石壁、青林翠竹;写水:清澈见底,沉鳞竞跃;5 .找出文中的议论句,并说说其作用;最后一句;表明能欣赏山水美景的人很少问题探究1.作者描写景物有什么特点这样写有什么好处答:观察角度:由仰而俯;景物形象:由显而微;景物状态:由静而动;时间交代:由朝而夕;使山川景物和谐、完整、统一;2.“山川之美,古来共谈”内含作者什么感情答:有高雅情怀的自豪感以及期望与古往今来的林泉高士相比肩之情;3.运用仰观俯察两种视角,写白云高山流水三重风物的对偶句是什么答:“高峰入云,清流见底”4.讲究色彩搭配,表现一年之美,呈现出一派绚烂辉煌的气象景象的对偶句是什么答: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具备;5.将听觉、视觉结合,由静入动,表现一日之美,传达了生命气息的对偶句是什么答: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6.“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答:表达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和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感;与谢公比肩之意溢于言表;7.最能体现作者思想感情的语句是什么答: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8.分析“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加点词语的表达作用;答:“歇”“颓”拟人,赋予事物以人的感情和行为,有过程,激发人的想像,充满生命气息;“鳞”字是用借代,避俗,增加了语言表现力,文学色彩浓厚;9.本文是在是一篇美文;试分析美在何处;1意境美;风光绮丽,融入感情,形成优美的意境;①山水相映之美;②色彩配合之美;③晨昏变化之美;④动静相衬之美;2结构美;全文分三部分;“山川之美,古来共谈”总领全文,以“美”点明全文中心;中间部分具体叙写山川之美;最后以感叹总括前文,首尾呼应,议叙结合,使文章主体部分更为鲜明突出;文中的写景部分,仰视再俯瞰,复平看,最后又分“晓”与“夕来写,次第井然;。

答谢中书书练习含答案完整版

答谢中书书练习含答案完整版

答谢中书书练习含答案标准化管理处编码[BBX968T-XBB8968-NNJ668-MM9N]《答谢中书书》1本文第一句话“山川之美,古来共谈”在全文结构上起什么作用?全文的引子,引出下文的写景、议论。

2.全文抓住哪一个字去写共描写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有哪些特点“美”字。

山峰,河流,石壁,青林,翠竹,猿鸟,鱼儿;有静有动,有声有色。

3 .文中所提到的“康乐”是指谁作者举他有什么深意谢灵运;说明能够欣赏领略山川之美的人很少。

4.文中哪些语句写山,哪些语句写川。

写山:高峰入云、两岸石壁、青林翠竹;写水:清澈见底,沉鳞竞跃。

5 .找出文中的议论句,并说说其作用。

最后一句;表明能欣赏山水美景的人很少问题探究?(1).作者描写景物有什么特点这样写有什么好处答:观察角度:由仰而俯;景物形象:由显而微;景物状态:由静而动;时间交代:由朝而夕。

使山川景物和谐、完整、统一。

(2).“山川之美,古来共谈”内含作者什么感情?答:有高雅情怀的自豪感以及期望与古往今来的林泉高士相比肩之情。

(3).运用仰观俯察两种视角,写白云高山流水三重风物的对偶句是什么?答:“高峰入云,清流见底”(4).讲究色彩搭配,表现一年之美,呈现出一派绚烂辉煌的气象景象的对偶句是什么?答: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具备。

(5).将听觉、视觉结合,由静入动,表现一日之美,传达了生命气息的对偶句是什么?答: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6).“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答:表达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和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感。

与谢公比肩之意溢于言表。

(7).最能体现作者思想感情的语句是什么?答: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8).分析“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加点词语的表达作用。

答:“歇”“颓”拟人,赋予事物以人的感情和行为,有过程,激发人的想像,充满生命气息。

备战2025年中考语文文言文专项训练:《答谢中书书》对比阅读(含答案)

备战2025年中考语文文言文专项训练:《答谢中书书》对比阅读(含答案)

备战2025年中考语文专项训练:《答谢中书书》对比阅读(一)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实是欲界之仙都。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陶弘景《答谢中书书》)(二)轼①顿首再拜。

闻足下名久矣,又于相识处往往见所作诗文,虽不多,亦足以仿佛其为人矣。

木有瘿②,石有晕③,犀④有通,以取妍于人,皆物之病也。

谪居无事,默自观省,回视三十年以来所为,多其病者。

足下所见皆故我,非今我也,无乃闻其声不考其情,取其华而遗其实乎?抑将又有取于此也?此事非相见不能尽。

(苏轼《答李端叔书》)【注】①轼:苏轼。

①瘿(yǐng):树木上生长的瘤状物。

①晕(yùn):环形花纹或波纹。

①犀:犀角。

1.下面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夕日欲颓.(坠落)B.未复有能与.其奇者(和)C.闻.足下名久矣(听说)D.谪.居无事(被贬官)2.把语段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晓雾将歇,猿鸟乱鸣。

①虽不多,亦足以仿佛其为人矣。

3.下列对语段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语段(一)“高峰入云,清流见底”,极力描写山之高,水之清,突出了山水映衬之美。

B.语段(一)“猿鸟乱鸣”,突出了猿、鸟的鸣叫传入耳际,繁多杂乱,使人烦闷。

C.语段(二)“轼顿首再拜”中的“顿首”是本是指磕头,是古代的一种交际礼仪,也可用于书信的末尾或开头,用在这里表示作者对关心自己的同辈李端叔的敬重。

D.语段(二)“闻足下名久矣”中的“足下”是谦辞,这里是对晚辈李端叔的爱称。

4.语段(一)(二)题材相同,其中也都有“值得与言”之人。

但两个语段语言风格有很大差别,试比较两个语段句式和用词的不同之处。

阅读下面两篇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甲】《答谢中书书》全文南朝齐梁·陶弘景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完整版)答谢中书书练习及答案

完整版)答谢中书书练习及答案

完整版)答谢中书书练习及答案1)___.2)Towering peaks reach into the clouds。

and clear ___.3)___。

___.4)Green forests and bamboo。

all four seasons are present.5)As the morning mist dissipates。

monkeys and birds sing loudly。

as the evening sun sets。

fish jump and compete.6)It is truly a fairyland in the world of desire.7)Since the time of Kang Le。

there has been no one who can compare to its uniqueness.3、重点问题:⑴在诗人___的笔下,山川之美是指什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是怎样从听觉与视觉的角度来写一天中的景物变化?⑵作者从哪几个方面描绘自己隐居地的秀美景色?___是怎样赞赏___运山水石的成就?⑶作者是怎样进行动静结合的景物描写的?“高峰入云,清流见底”这两句描写了哪些景物?是从哪些角度来写的?⑷“___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试用形象的语言描绘其画面,并分析这几句描写取得的表达效果。

8)“猿鸟乱鸣”一句中的“乱”字用得好,它写出了“鸣”的状态,表现出了晨景的热烈欢跃的气氛,“沉鳞竞跃”一句中的“竞”字用得也好,它表现出了鱼儿在水中的竞争与活力,增强了描写的生动感。

9)“沉鳞竞跃”中的“竞跃”指的是鱼儿在水中跳跃的活泼场景,“其”指代的是文中所描写的景物和环境。

10)《答谢中书书》一文体现了作者对山水之美的赞赏和向往,总领全文的句子是“实是欲界之仙都”,点明了全文的中心思想。

[课内文言文阅读训练《答谢中书书》[附答案]答谢中书书文言文翻译

[课内文言文阅读训练《答谢中书书》[附答案]答谢中书书文言文翻译

[课内文言文阅读训练《答谢中书书》[附答案]答谢中书书文言文翻译【一】【甲文】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

四时俱备。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实是欲界之仙都。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乙】仆去月谢病,还觅薜萝。

梅溪之西,有石门山者,森壁争霞,孤峰限日;幽岫含云,深溪蓄翠。

蝉吟鹤唳,水响猿啼。

英英相杂,绵绵成韵。

既素重幽居,遂葺宇其上。

幸富菊花,偏饶竹实。

山谷所资,于斯已办。

仁智所乐,岂徒语哉!补充:[去月]上月。

1、解词(1)晓雾将歇(2)未复有能与其奇者(3)仆去月谢病(4)岂徒语哉2、翻译(1)实是欲界之仙都。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2)仁智所乐,岂徒语哉!3、两文写景的方法有什么相同之处其作用是什么4、对划线语句所表现出的共同的处世态度,你是怎样理解和评价的【二】【甲文】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

四时俱备。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实是欲界之仙都。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乙文】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1、用“、”为文中画线句子标出停顿。

(2分)解衣欲睡月色人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2、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晓雾将歇()(2)未复有能与其奇者()(3)怀民亦未寝()(4)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沉鳞竞跃。

(2)相与步于中庭。

4、填空。

(1)甲文写景动静相衬,其中通过生命活动的描写,为景增添动感的语句是“__________”和“__________”。

乙文写景的名句是“__________”。

【附答案】【一】1、辞官。

只。

2、略3、示例:都运用了多角度描写的方法。

答谢中书书试题及答案

答谢中书书试题及答案

答谢中书书一、基础部分1.记承天寺夜游选自_________________,作者_______________,字____________,号_________________;北宋_______家,_______家;和父亲_______、弟弟_________________同列于“唐宋八大家”,合称“_______________”;2.下列加粗的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五色交辉交相辉映晓雾将歇消散B.夕日欲颓坠落沉鳞竞跃争相跳C.月夜入户窗户未复有能与其奇者和D.相与步于中庭共同,一起但少闲人只是3.翻译句子;1晓雾将歇,猿鸟乱鸣;2夕日欲颓,沉鳞竞跃;3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4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二、一阅读下列文段,完成4~8题;答谢中书书陶弘景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4.“书”的意思是________,“答谢中书书”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找出统领全文的句子;6.下边两个句子各用了什么修辞手法1高峰入云,清流见底;2夕日欲颓,沉鳞竞跃;7.本文分_______层,写出各层大意;8.写出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二阅读下列文段,完成9~12题;记承天寺夜游苏轼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9.找出文中的比喻句、拟人句、反问句;10.把全文划为三层,并写出各层大意;11.古人爱把竹柏比作君子,比作好友;苏轼写竹柏的用意是什么12.找出文中的议论句;这些句子表现了苏轼怎样的心境结合苏轼被贬的情况三、试一试18.人们常把“松、竹、梅”称为“岁寒三友”,请写出它们所比喻的高贵品质;参考答案一、1.东坡志林苏轼子瞻东坡居士文学书画苏洵苏辙三苏2.C户:门;与:参与,此指欣赏3.1早晨的雾气将要消散,猿和鸟都一同叫了起来;2太阳快要落山了,潜游在水中的鱼争相跳出水面;3想到没有和我一起游览作乐的同伴,于是到承天寺去找张怀民;4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的“闲人”罢了;4.信给谢中书的信5.山川之美,古来共谈;6.1对偶2对偶,借代7.三1自古以来,文人们都夸赞山水的美丽;2具体描绘各种美丽的极致;3感叹这样的人间天堂,再也没有人能欣赏到;8.通过写人间奇景,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9.比喻:庭下如积水空明;拟人: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反问: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10.1点明夜游的起因、时间、同游的人及游览的地点;2运用比喻描绘庭院月色3抒发了作者壮志难酬的情感;11.借景抒情,表达和张怀民的深厚友情;12.何夜无月……两人者耳;略。

2023年中考语文一轮复习:文言文《答谢中书书》专项训练(含答案)

2023年中考语文一轮复习:文言文《答谢中书书》专项训练(含答案)

2023年中考语文一轮复习:文言文《答谢中书书》专项训练(含答案)2023年中考语文一轮复习:文言文《答谢中书书》专项训练一、课内阅读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答谢中书书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实是欲界之仙都。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1.下列句子中,加着重号词语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A.古来共谈天山共色(《与朱元思书》)B.实是欲界之仙都解衣欲睡(《记承天寺夜游》)C.四时俱备风烟俱净(《与朱元思书》)D.未复有能与其奇者念无与为乐者(《记承天寺夜游》)2.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2)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3.选文所写的景物有什么特征?4.选文和课文《三峡》中都提到了“猿鸣”,请你分别说明“猿鸣”在这两篇文章中各渲染了怎样的气氛。

阅读《答谢中书书》,完成问题。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实是欲界之仙都。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陶弘景《答谢中书书》)5.下列选项中加点词语意思都相同的一项是()A.四时俱备万籁俱寂声色俱厉B.未复有能与其奇者相与步于中庭荣辱与共C.五色交辉天山共色察言观色D.晓雾将歇市南门外泥中歇停工歇业6.把选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7.选文具有写景精妙、景物极富生命力的特点,请你举两个例子简要分析。

8.选文与【链接材料】中作者在写景后都流露出得意之情,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二者“得意”的原因。

【链接材料】水平布其上,流若织文①,响若操琴。

揭跣②而往,折竹箭,扫陈叶,排③腐木,可罗胡床④十八九居之。

交络⑤之流,触激⑥之音,皆在床下;翠羽⑦之木,龙鳞之石⑧,均荫⑨其上。

古之人其有乐乎此耶?后之来者有能追予之践履⑩耶?得意之日,与石渠同。

答谢中书书专题训练附答案

答谢中书书专题训练附答案

答谢中书书专题训练附答案《答谢中书书》一、翻译句1、山川之美,古来共谈⑴山川景色的美丽,自古以来就是文人雅士共同赞叹的啊。

2、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自从南朝的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景色了。

3、晓雾将歇,猿鸟乱鸣。

早晨的雾气将要消散,猿和鸟都一同叫了起来4、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太阳快要落山了,潜游在水中的鱼争相跳出水面二、简答题1、“书”的意思是?“答谢中书书”的意思是?信给谢中书的信2.找出统领全文的句子。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4.本文第一句话“山川之美,古来共谈”在全文结构上起什么作用?全文的引子,引出下文的写景、议论。

5.全文抓住哪一个字去写?共描写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有哪些特点?7.文中哪些语句写山,哪些语句写水,请在原文上用波浪线画出。

写山:高峰入云、两岸石壁、青林翠竹;写水:清澈见底,沉鳞竞跃。

8、文章用平远、高远的视角极目远眺,青翠的竹木与五彩的山石相映衬,呈现出一派绚烂辉煌的气象有那几句?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9.这四句通过哪两个特定时间段的生物的活动?为画面增添了灵动感,传达了生命气息。

朝与夕10、写山水相映之美的语句是: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11、写景物色彩配合之美的语句是: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12、写晨昏景物变化之美的语句是:晓雾将歇,猿鸟乱鸣。

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18.运用仰观俯察两种视角,写白云高山流水三重风物的对偶句是:“高峰入云,清流见底”19.讲究色彩搭配,表现一年之美,呈现出一派绚烂辉煌的气象景象的对偶句是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具备。

20.将听觉、视觉结合,由静入动,表现一日之美,传达了生命气息的对偶句是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答谢中书书》中考题集锦台州市(09浙江省)(二)(11分)【甲】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乙】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

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答谢中书书》训练题
一、翻译句
1、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2、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3、晓雾将歇,猿鸟乱鸣。

4、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二、简答题
1、“书”的意思是?“答谢中书书”的意思是?
2.找出统领全文的句子。

4.本文第一句话“山川之美,古来共谈”在全文结构上起什么作用?
5.全文抓住哪一个字去写?共描写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有哪些特点?
6.文中所提到的“康乐”是指谁?作者举他有什么深意?
7.文中哪些语句写山,哪些语句写水,请在原文上用波浪线画出。

8、文章用平远、高远的视角极目远眺,青翠的竹木与五彩的山石相映衬,呈现出一派绚烂辉煌的气象有那几句?
9.这四句通过哪两个特定时间段的生物的活动?为画面增添了灵动感,传达了生命气息。

10、写山水相映之美的语句是:
11、写景物色彩配合之美的语句是:
12、写晨昏景物变化之美的语句是:
13.《答谢中书书》文中“”这句话直接抒发了作者对山水景物的赞叹之情。

14.《答谢中书书》文中的议论句“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的理解:
15、由静景转入对动景的描写的语句是:
16.以感叹总括前文的一句是:
17.“山川之美,古来共谈”内含作者什么感情?
18.运用仰观俯察两种视角,写白云高山流水三重风物的对偶句是:
19.讲究色彩搭配,表现一年之美,呈现出一派绚烂辉煌的气象景象的对偶句是
20.将听觉、视觉结合,由静入动,表现一日之美,传达了生命气息的对偶句是
21.最能体现作者思想感情的语句是
22、“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谢中书书》
一、翻译句
1、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⑴山川景色的美丽,自古以来就是文人雅士共同赞叹的啊。

2、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自从南朝的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景色了。

3、晓雾将歇,猿鸟乱鸣。

早晨的雾气将要消散,猿和鸟都一同叫了起来
4、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太阳快要落山了,潜游在水中的鱼争相跳出水面
二、简答题
1、“书”的意思是?“答谢中书书”的意思是?信给谢中书的信
2.找出统领全文的句子。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4.本文第一句话“山川之美,古来共谈”在全文结构上起什么作用?
全文的引子,引出下文的写景、议论。

5.全文抓住哪一个字去写?共描写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有哪些特点?
“美”字。

山峰,河流,石壁,青林,翠竹,猿鸟,鱼儿;有静有动,有声有色。

6.文中所提到的“康乐”是指谁?作者举他有什么深意?
谢灵运;说明能够欣赏领略山川之美的人很少。

7.文中哪些语句写山,哪些语句写水,请在原文上用波浪线画出。

写山:高峰入云、两岸石壁、青林翠竹;
写水:清澈见底,沉鳞竞跃。

8、文章用平远、高远的视角极目远眺,青翠的竹木与五彩的山石相映衬,呈现出一派绚烂辉煌的气象有那几句?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9.这四句通过哪两个特定时间段的生物的活动?为画面增添了灵动感,传达了生命气息。

朝与夕
10、写山水相映之美的语句是: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11、写景物色彩配合之美的语句是: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12、写晨昏景物变化之美的语句是:晓雾将歇,猿鸟乱鸣。

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13.《答谢中书书》文中“”这句话直接抒发了作者对山水景物的赞叹之情。

实是欲界之仙都
14.《答谢中书书》文中的议论句“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的理解:
自从谢灵运以来,没有人能够欣赏它的妙处,而作者却能够从中发现无尽的乐趣,带有自豪之感,同时表达了自己能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感。

期与谢公比肩之意溢于言表
15、由静景转入对动景的描写的语句是: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阳欲颓,沉鳞竞跃”
16.以感叹总括前文的一句是:实是欲界之仙都
17.“山川之美,古来共谈”内含作者什么感情?有高雅情怀的自豪感以及期望与古往今来的林泉高士相比肩之情。

18.运用仰观俯察两种视角,写白云高山流水三重风物的对偶句是:“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19.讲究色彩搭配,表现一年之美,呈现出一派绚烂辉煌的气象景象的对偶句是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具备。

20.将听觉、视觉结合,由静入动,表现一日之美,传达了生命气息的对偶句是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21.最能体现作者思想感情的语句是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22、“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表达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和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感。

期与谢公比肩之意溢于言表★★★★★★★★★★★★★★★★★★★★★★★★★★★★★★★★★★★★★★★★★★
八年级上册
第一单元
锐不可当(dāng) :锋利无比,不可阻挡。

业已(yǐ):已经
绥(suí)靖(jìng)安抚,平定。

阌(wén)乡:河南旧县名. 聿(yù)
鄂(è) :湖北简称。

豫(yù):河南简称。

阻遏(è):阻止
疟子(yàozi):既疟疾,一种急性传染病,症状是发冷发热,发热后大量出汗,头痛,口渴,全身无力。

寒噤(jìn):因寒冷而哆嗦。

蹿(cuān):向上或向前跳。

仄(zè)歪(wāi):倾斜,歪斜。

张皇(huáng)失措:慌慌张张,不知道怎么办才好。

尖利:尖锐,锋利
转弯抹角:形容路弯弯曲曲或走弯弯曲曲的路。

鞠(jū)躬(gōng):弯腰行礼。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