颅内压监测概述【最新】

合集下载

dt医学术语

dt医学术语

dt医学术语DT医学术语:颅内压监测颅内压监测是一种用于监测颅内压力变化的技术。

颅内压是指颅腔内的压力,通常以毫米汞柱(mmHg)为单位。

颅内压监测可以帮助医生评估患者的颅内疾病状态,如颅脑损伤、脑肿瘤等,并及时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

颅内压监测通常通过将压力传感器植入到患者的颅内腔内来实现。

这一传感器可以测量颅内腔内的压力,并将数据传输到监测仪器上进行记录和分析。

在植入传感器之前,患者需要进行局部麻醉,并在手术室内进行操作。

颅内压监测对于一些严重的颅内疾病非常重要。

例如,颅脑损伤患者的颅内压可能会升高,导致脑组织的缺血和缺氧,进而引发脑损伤的进一步恶化。

通过监测颅内压力的变化,医生可以及时调整治疗方案,减轻颅内压力的增加,保护脑组织免受进一步损伤。

颅内压监测还可以用于评估脑肿瘤的状态。

脑肿瘤的存在会导致颅内腔内的压力增加,进而影响脑功能。

通过监测颅内压力的变化,医生可以了解肿瘤的生长和发展情况,并根据监测结果进行个体化的治疗,延缓肿瘤的进展。

在进行颅内压监测时,需要注意一些潜在的风险和并发症。

植入传感器可能会导致感染、出血等并发症的发生。

此外,颅内压监测也有一定的局限性,例如无法准确评估脑血流量和脑代谢状态。

尽管如此,颅内压监测仍然是诊断和治疗颅内疾病的重要手段之一。

它可以提供有关颅内压力变化的实时数据,帮助医生了解患者疾病的进展情况,并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

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发展,颅内压监测技术也在不断改进和完善,为患者提供更加安全和准确的诊疗服务。

颅内压监测是一种重要的医学术语,用于监测颅内压力变化。

它可以帮助医生评估颅内疾病的状态,并及时采取治疗措施。

尽管存在一些风险和局限性,但颅内压监测仍然是诊断和治疗颅内疾病的重要手段之一。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相信颅内压监测技术将能够为患者提供更加精准和安全的医疗服务。

无创颅内压监测

无创颅内压监测

望在更广泛的范围内得到应用。
感谢您的观看
THANKS
无创颅内压监测
目录
CONTENTS
• 引言 • 无创颅内压监测技术 • 无创颅内压监测的应用 • 无创颅内压监测的优缺点 • 无创颅内压监测的未来发展
01 引言
目的和背景
颅内压升高是许多神经系统疾病的常见并发症,如脑外伤、 颅内肿瘤等。无创颅内压监测是一种非侵入性的技术,用于 监测颅内压的变化,为医生提供及时、准确的诊断和治疗依 据。
数据分析算法
通过改进和优化现有的数据分析算法,无创颅内压监测将能够更准确地反映颅内压的变化 趋势,提高诊断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多模态监测
结合其他生理参数(如脑电、血流等)进行多模态监测,可以更全面地了解脑部状态,为 临床医生提供更多有价值的信息。
应用拓展
早期诊断
01
无创颅内压监测有望在症状出现之前进行早期诊断,从而提高
险。
实时监测及时发 现并处理异常情况。
操作简便
无创颅内压监测操作简单,易 于掌握,可以在床边进行,方 便医护人员随时监测。
适用范围广
无创颅内压监测适用于各种年 龄段的患者,尤其适用于婴幼
儿和老年人等特殊人群。
缺点
1 2 3
准确性不足
无创颅内压监测的准确性相对较低,受到多种因 素的影响,如血压、脉搏、体位等。
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无创颅内压监测已成为临床实践 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尤其在重症监护病房和手术室中广泛 应用。
无创颅内压监测的定义
无创颅内压监测是指通过非侵入性的方法来测量颅内压的 变化。这种方法通常使用传感器技术,将压力传感器放置 在头皮或颅骨上,通过测量头皮或颅骨与颅内组织之间的 压力差来间接反映颅内压。

颅内压监测课件

颅内压监测课件

连续监测法:通过连续监测颅内压力变化,及时发现颅内高压和低压情况
02
间接测量法:通过测量脑血流量、脑电图等间接指标来评估颅内压力
监测注意事项
监测位置:选择合适的监测位置,如脑室、脑池等
监测参数:关注颅内压、脑血流量、脑氧饱和度等参数
监测方法:选择合适的监测方法,如直接监测、间接监测等
监测时间:根据病情和监测目的,选择合适的监测时间
1
2
2
颅内压监测技术
监测设备
颅内压监测仪:用于测量颅内压的设备,包括传感器、显示器等
脑室造瘘管:用于引流脑脊液,降低颅内压的设备
脑室引流管:用于引流脑脊液,降低颅内压的设备
脑室-腹腔分流管:用于将脑脊液引流至腹腔,降低颅内压的设备
监测方法
01
直接测量法:通过插入颅内压力传感器直接测量颅内压力
无创监测法:通过超声、CT等无创技术进行颅内压力监测
颅内压监测可以指导临床医生进行药物治疗和手术干预,提高治疗效果。
颅内压监测有助于评估患者预后,为制定治疗方案提供重要依据。
颅内压监测的原理
颅内压监测是通过测量颅内压力的变化来评估脑部疾病的严重程度。
颅内压监测可以帮助医生了解患者的病情,及时采取治疗措施,降低颅内压,防止脑疝等严重并发症的发生。
颅内压监测的原理是利用压力传感器,将颅内压力的变化转化为电信号,并通过计算机进行数据处理和分析。
颅内压监测课件
演讲人
目录
01
颅内压监测概述
02
颅内压监测技术
03
颅内压监测的临床意义
04
颅内压监测的并发症及处理
1
颅内压监测概述
颅内压监测的重要性
颅内压监测是神经外科手术的重要辅助手段,可以实时监测颅内压的变化,为手术提供重要参考信息。

ICU颅内压监测技术(有创、无创)2020

ICU颅内压监测技术(有创、无创)2020
部分颅骨切除术是TBI(2级证据, B级推荐)、LHI和ICH(3级证据, B级推荐)伴顽固性颅 内压增高, 或脑疝患者的降颅压治疗措施。颅骨切除的前后径为10~15cm(2~3级证据, B
级推荐)。
TBI或LHI单侧部分颅骨切除术后ICP仍>30mmHg患者, 可选择同侧颞叶脑组织切除术 (2~3级证据, B级推荐), 以降低死亡率, 但不推荐双侧颞叶脑组织切除术(3级证据, C级
颅内压增监测(有创、无创)
1. 有创颅内压监测 ①脑室内压力监测: 是目前测量颅内压的金标准。它能准确地测定颅内压与波形,便于调 零与校准,可行脑脊液引流,便于取脑脊液化验与脑内注射药物,安装技术较简单。无 菌条件下,选右侧脑室前角穿刺,于发际后2cm(或眉弓上9cm),中线旁2. 5cm处颅骨 钻孔,穿刺方向垂直于两外耳道连线,深度一般为4~7cm。置入内径1~1. 5mm带探头 的颅内压监测导管,将导臂置入侧脑室前角,将导管的颅外端与传感器、换能器及监测 仪相连接。将传感器固定,并保持在室间孔水平(图2)。如选用光导纤维传感器须预先 调零,持续监测不会发生零点漂移。如选用液压传感器,则监测过程中成定时调整零点。
颅内压监测(有创、无创)
有创(目前临床测压的主要手段): 腰椎穿刺、脑室内监测、脑实质内监测 、蛛网膜下 腔监测 、硬膜下或硬膜外监测 、神经内镜监测 、有创脑电阻抗监测(CEI) 等
无创: 临床表现和影像学检查 、视神经鞘直径(ONSD) 、视网膜静脉压或动脉压、经 颅多普勒超声(TCD) 、闪光视觉诱发电位、鼓膜移位、前囟测压、无创脑电阻抗监测、 近红外光谱技术、数学模型
面积脑梗死(LHI)可选对侧脑室内或同侧脑实质ICP监测(2~3级证据,B级推荐)。
可选择眼压计测量眼内压(2级证据,C级推荐)或眼部超声测量视神经鞘直径(1级证据, B级推荐)分析ICP,也可试用TCD.SEP、FVEP和EEG技术分析ICP(2~3级证据,B级

颅内压力测定方法

颅内压力测定方法

颅内压力测定方法颅内压力测定是一种用来衡量颅内脑压的方法,可以帮助医生诊断和监测颅内病变。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颅内压力测定方法:1. 颅内压监测导管:这是一种常见的颅内压力测定方法。

通过将一根导管插入脑室或者颅内组织中,可以测量脑脊液的压力。

导管的一端连接到压力传感器,另一端则经过皮肤插入颅内。

这种方法可以持续测量颅内压力,并且可以通过导管进行脑脊液排出,以减轻颅内压力。

2. 颅内压监测光纤:这是一种较新的颅内压力测定方法。

通过将光纤插入脑室或者颅内组织中,可以测量光信号在光纤中的传播时间,并将其转化为压力值。

这种方法可以提供连续的颅内压力监测,并且相比传统的导管方法,光纤不会引起组织损伤,且可以适用于长时间监测。

3. 颅内压力监测脑电图:这是一种结合脑电图和颅内压力测定的方法。

通过在患者头皮上放置电极,并记录脑电活动,可以间接地推测颅内压力的高低。

当颅内压力升高时,脑电图中会出现不同的改变,如慢波增加、α波消失等。

这种方法适用于对颅内压力进行初步评估,但不能提供准确的数字测量结果。

4. 脑部影像学检查:脑部影像学检查,如头颅CT扫描和头颅MRI,也可以提供对颅内压力的间接评估。

通过观察脑部影像学特征,如脑组织变形、脑实质扩张等,可以推测颅内压力的高低。

然而,这种方法只能提供颅内压力的大致范围,不能提供准确的数字测量。

总之,颅内压力测定方法可以帮助医生评估和监测颅内压力,指导颅内病变的治疗和管理。

在选择合适的测定方法时,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综合考虑各种因素,如病情严重程度、监测时间需求、测定准确度等。

此外,在进行颅内压力测定时,应严格遵循无菌操作规范,以避免感染等并发症的发生。

颅内压监测

颅内压监测
2020/3/25
五、颅内压增高的类型
按部位: 1.弥漫性颅内压增高。如弥漫性水肿、脑膜炎。 2.局灶性颅内压,易引起脑疝。 按快慢: 1.急性颅内压增高,如颅内血肿、脑出血、脑挫裂
伤伴有脑水肿。 2.亚急性颅内压增高,如恶性肿瘤、转移瘤、炎症。 3.慢性颅内压增高,如良性肿瘤,病人可长期无颅
内压增高。
2020/3/25
六、颅内压增高的临床体征与症状
• 头痛
• 呕吐
颅内压增高 “三主症”
• 视乳头水肿
• 意识水平降低:烦躁不安、兴奋;遵从指令能力降低; 疼痛反应降低。
• 瞳孔改变:对光线反应迟钝或反应;瞳孔大小不等; 虹膜痉挛
• 中度与重度急性颅内压增高时出现生命体征变化:呼 吸、脉搏减慢,BP升高,即出现Cushing综合症,长 时间的颅内压增高,还可引起心脏的改变。
2020/3/25
四、颅内压增高的后果
1.脑血流减少:脑缺血甚至死亡。 2.脑移位和脑疝。 3.脑水肿 4.库欣(Cushing)反应:颅内压增高时,生命征的规律
性变化,见于急性颅内压增高,慢性不明显。即呼吸、 脉搏减慢,血压升高,长时间的颅内压增高,可引起 心脏改变。 5.胃肠功能紊乱及消化道出血:植物神经中枢紊乱引起。 6.神经源行肺水肿:丘脑、延髓受压致肺循环变化引起。
• 颅内压正常值:成人平卧时,腰椎穿刺检测脑脊液压力为 0.7-2.0kPa(5-15mmHg;70-200mmH2O) 儿童为0.5-1.0kPa( 4-7.5mmHg;50-100mmH2O)
2020/3/25
• 颅内压增高:是许多颅脑疾病共同的临床 病例综合征,当颅内压持续在2.0kPa ( 200mmH2O)以上,引起相应的症状及体 征,称为颅内压增高。

颅内压监测技术

颅内压监测技术

无创监测技术
人工智能辅助数据解读
开发无创的颅内压监测技术是未来的 一个重要研究方向,可以减少感染的 风险和其他并发症。
利用人工智能技术辅助医生解读颅内 压数据,可以提高诊断的准确性和效 率。
远程监测
随着远程医疗技术的发展,远程颅内 压监测也成为了一个研究热点,这将 使患者在家中也能得到持续的监测。
05
颅内压监测技术主要用于诊断和治疗脑部疾病,如脑外伤、脑出血、 脑肿瘤等,通过监测颅内压的变化,为医生提供诊断依据,指导治疗 和评估治疗效果。
工作原理
03
压力传感器
数据传输
数据处理
颅内压监测技术通常使用压力传感器来测 量颅内压力。传感器通常放置在颅骨上或 脑组织内,能够实时监测颅内压力的变化 。
传感器将监测到的压力数据通过无线或有 线的方式传输到外部设备,如监护仪或计 算机上,以便医生实时查看和记录。
局限性
01
02
03
侵入性
大多数颅内压监测技术需 要侵入性操作,这增加了 感染的风险和其他潜在并 发症。
设备依赖
使用颅内压监测技术需要 依赖专业的设备和技能, 这可能限制了其在某些医 疗设施中的使用。
数据解读
颅内压数据需要专业的医 生进行解读,而且数据的 解读可能受到多种因素的 影响。
未来发展方向
颅内压监测有助于判断手术效果,例如在脑肿瘤切除手术后 ,如果颅内压持续升高,可能提示肿瘤切除不彻底或有其他 并发症,需要进一步处理。
重症监护病房
01
02
在重症监护病房中,颅内压监测是评估患者病情的重要手段之一。对 于颅脑外伤、脑出血等重症患者,持续监测颅内压可以及时发现颅内 压升高或降低的情况,为医生提供治疗依据。

颅内压监测PPT课件

颅内压监测PPT课件
根据患者的病情和监测需求,选择合 适的颅内压监测设备,如颅内压监护 仪、脑室内压力计等。
监测设备的正确使用
确保设备安装正确,避免误差和干扰, 确保监测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监测数据的解监测数据,分析患者的颅内 压变化情况,判断病情状况和治疗效果 。
VS
监测数据的处理
THANKS
严重的颅内压增高可能 导致脑疝,这是一种危 及生命的紧急情况,需
要立即就医。
02 颅内压监测的方法
颅内压监测的直接方法
脑室内监测
通过在脑室内放置压力传感器, 直接测量脑脊液压力,反映颅内
压水平。
硬膜下监测
在硬膜下放置压力传感器,监测硬 膜下腔的压力,间接反映颅内压。
脑实质内监测
在脑实质内植入压力传感器,直接 测量脑实质内的压力,反映颅内压。
颅内压监测的间接方法
01
02
03
临床观察
通过观察患者的意识状态、 瞳孔变化、生命体征等指 标,间接评估颅内压。
腰椎穿刺压力测量
通过腰椎穿刺测量脑脊液 压力,间接反映颅内压水 平。
经颅多普勒超声
利用超声波测量颅内血流 速度,间接评估颅内压。
颅内压监测的优缺点
优点
直接测量颅内压力,准确度高;能够 实时监测颅内压变化,有助于及时发 现和干预颅内压升高。
详细描述
脑积水是指脑脊液循环障碍导致颅内压升高,引发头痛、呕吐等症状。通过颅内压监测,医生可以了解患者颅内 压情况,判断病情严重程度,制定合适的治疗方案,如药物治疗、手术治疗等。同时,监测颅内压的变化情况还 可以评估治疗效果,指导后续治疗。
04 颅内压监测的注意事项
监测设备的选择与使用
监测设备的选择
对颅内压监测数据进行整理、分析和存储 ,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科学依据。

颅内压(ICP)监测

颅内压(ICP)监测
1kPa=7.5mmHg=10.2cmH2O
颅内压(intracranial pressure,ICP)增高可引起严重不 良后果,常见于颅脑外伤、颅内感染、脑血管病和 脑肿瘤等脑疾病。
Monro-Kellie 学说指出,在正常条件下,颅内体积 保持恒定,颅内压取决于颅内容物的含量。
颅内容物主要包括脑组织(80%)、血液(10%) 及脑脊液(10%)。
19世纪后期创用的腰椎穿刺测量ICP的方法一直沿用 至今,已成为传统的检测方法。
但是,对于急性颅脑创伤颅内高压患者,腰椎穿刺 有导致脑疝的危险。所以,不推荐作为临床颅内压 力监测的方法。
目前ICP监测可以分为无创及有创两大类。
无创的方法有多种,如采用前囟测压、测眼压、经 颅多普勒超声测脑血流、生物电阻抗法、鼓膜移位 测试法等,但无创颅内压监测尚处于研究阶段和临 床试用阶段,其精确度和稳定性仍然无法判断。
③不推荐:CT检查未见明显异常,病情比较稳定的 轻中型颅脑损伤患者(格拉斯哥昏迷评分9-15分)。
正 常:5-15mmHg; 轻度升高:15-20mmHg; 中度升高:20-40mmHg; 重度升高:>40mmHg。
ICP<20mmHg:观察,暂时不需要降颅压处理。
ICP在20~40mmHg:采用一般措施降低颅内压,如抬高 床头,镇静,放出脑脊液,临时应用甘露等脱水药物, 仍无效者采取急诊手术减压。
颅内压监测是颅脑外伤患者首选的脑监测技术。为 规范颅内压监测在颅脑创伤患者中的使用,美国在 颅脑损伤指南中建议颅内压监测的使用指征是:
①伤后格拉斯哥昏迷评分在3-8分之间,头颅CT扫描 见异常表现;
②伤后格拉斯哥昏迷评分在3-8分之间,头颅CT扫描 正常,但满足以下2项或更多条件者:年龄>40岁, 单侧或双侧去皮质表现,收缩压<11.97 kPa。

颅内压力监测在神经外科中的应用

颅内压力监测在神经外科中的应用

监测颅内压变化
01
通过颅内压监测,可以及时了解脑外伤患者的颅内压变化情况
,为治疗提供重要依据。
预防脑疝形成
02
颅内压升高可能导致脑疝形成,通过颅内压监测可以及时发现
并采取措施,避免病情恶化。
评估治疗效果
03
颅内压监测可以评估治疗效果,指导医生调整治疗方案,提高
治疗效果。
脑出血患者颅内压监测
01
判断出血程度
02
颅内压力监测技术与方法
有创性颅内压力监测技术
脑室内导管监测
通过脑室穿刺,将导管置于脑室内,直接测量脑脊液压力。 此方法准确度高,但存在感染、出血等并发症风险。
硬膜下监测
将压力传感器置于硬膜下,通过测量硬膜下腔的压力来间接 反映颅内压。此方法相对安全,但准确度略低于脑室内导管 监测。
无创性颅内压力监测技术
防控措施
选择合适的监测设备,避免对血管造成损伤;控制颅内压力在稳定水平,避免剧烈波动;对于疑似出 血的患者,及时进行影像学检查和相应处理。
其他并发症的识别和处理
并发症类型
除了感染和出血外,还可能出现电极移位、 脑脊液漏、癫痫等并发症。
处理措施
定期评估监测设备的稳定性和准确性,及时 调整电极位置;对于脑脊液漏的患者,采取 相应措施如加压包扎、脑脊液引流等;对于 癫痫患者,给予抗癫痫药物治疗。
当前面临的挑战和解决方案探讨
技术挑战
当前颅内压力监测技术仍存在精度、稳定性等方面的问题,需通过改进传感器设计、优化 信号处理算法等途径加以解决。
临床应用挑战
颅内压力监测在临床应用中受到诸多因素影响,如患者个体差异、并发症等,需通过严格 掌握适应症、规范操作程序等措施降低风险。

颅脑手术中的颅内压监测和控制

颅脑手术中的颅内压监测和控制

颅脑手术中的颅内压监测和控制颅脑手术是一种高风险的医疗过程,需要高度的专业技术和仪器设备的支持。

在颅脑手术过程中,颅内压的监测和控制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探讨颅脑手术中颅内压的监测方法和控制措施,以及其在手术中的应用。

一、颅内压的监测方法1.1 脑室内压监测脑室内压(Intracranial Pressure, ICP)是指脑实质和颅内其他内容物对颅骨内的压力。

脑室内压的监测是颅脑手术中最常用的方法之一。

通过将导管植入脑室内,可以获得连续准确的颅内压数据,并能够进行及时调整。

1.2 颅内压监测仪颅内压监测仪是一种专门用于监测颅内压的设备。

它通过连接到患者的脑室导管或者通过其他传感器,实时地记录颅内压变化,并将数据传输到监护系统中。

医生可以根据监测数据来判断患者的病情,并采取相应的措施。

二、颅内压的控制措施2.1 药物治疗药物治疗是颅内压控制的一种常见方法。

通过使用降低脑组织代谢和减少脑血管收缩的药物,如甘露醇、地塞米松等,可以有效地降低颅内压。

此外,还可以通过应用镇静剂和肌松剂来减少患者的脑代谢率,从而降低颅内压。

2.2 头位调整颅内压的控制还可以通过头位调整来实现。

通常,将患者的头部抬高至30度左右的角度,有助于降低颅内压。

此外,还可以通过调整患者的体位,如侧卧位或半卧位,来减少脑组织的水肿,从而降低颅内压。

2.3 呼吸支持颅内压控制还需要注重患者的呼吸支持。

维持正常的动脉二氧化碳分压(PaCO2)水平对颅内压的控制至关重要。

通过调整患者的通气参数,可以控制动脉二氧化碳分压的水平,从而调节颅内压。

三、颅脑手术中的颅内压监测和控制的应用在颅脑手术中,颅内压监测和控制是不可或缺的。

首先,通过颅内压的监测,医生可以及时了解患者的颅内压状况,并对手术过程中的异常做出及时反应。

其次,通过采取相应的控制措施,如药物治疗、头位调整和呼吸支持,可以有效地降低颅内压,保护患者的脑组织。

此外,在一些复杂的颅脑手术中,颅内压的监测和控制也可以帮助医生进行手术计划的制定。

颅内压监测课件

颅内压监测课件
者的生存率。
科学研究
颅内压监测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将 为神经科学、生理学等领域的研 究提供更加精准的数据和实验手
段。
THANKS
感谢观看
02
颅内压监测的方法
颅内压监测的直接方法
脑室内监测
通过腰椎穿刺或颅骨钻孔将传感 器置入脑室内,直接测量脑脊液 压力,准确反映颅内压变化。
硬膜下监测
将传感器置于硬膜下,通过测量 脑组织压力反映颅内压,适用于 脑外伤或脑出血患者。
颅内压监测的间接方法
无创监测
通过测量眼球内压、颈静脉压、脉搏 波传导时间等参数,间接评估颅内压 水平。
预防感染
在放置和更换监测设备时 ,应注意无菌操作,预防 感染的发生。
06
颅内压监测的发展趋 势和展望
颅内压监测技术的发展趋势
无线遥测技术
随着无线通信技术的发展,无线 遥测技术在颅内压监测中应用越 来越广泛,能够实现实时、远程
、连续监测。
生物传感器技术
生物传感器技术具有高灵敏度、高 选择性和实时监测等优点,在颅内 压监测中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监测数据的记录
详细记录颅内压监测数据,包括测量 时间、颅内压值、患者状态等信息, 为诊疗提供参考依据。
监测过程中的护理措施
01
02
03
保持患者安静
在监测过程中,应保持患 者安静,避免剧烈运动或 情绪激动,以免影响监测 结果。
观察患者状态
密切观察患者的状态,如 意识、瞳孔、生命体征等 ,及时发现异常情况并处 理。
无法放置颅内压监测探头的患者
如婴幼儿、精神疾病患者等,可能会影响颅内压 的监测结果。
04
颅内压监测的临床应 用
颅脑外伤
总结词

颅内压检测

颅内压检测

二.项目技术支持 三.目前需解决问题 四.临床应用前景
颅内压监测的并发症
颅内压监测并发症的发生,与采用的方法、监测 持续时间以及无菌措施是否严格有直接关系。 常见的并发症包括颅内感染、脑组织损伤、测压 误差、颅内出血等。 最近研究显示颅内出血并发症的发生率小于2%, 感染并发症的发生率小于10%。预防性的定期更 换引流管并不能减少感染的发生率。
二.项目技术支持 三.目前需解决问题 四.临床应用前景
颅内压监测的适应症及监测时限
颅内压监测适应症 1、重型颅脑外伤(GCS<9分),入院时CT异常并显 示:血肿、挫伤、水肿或基底池闭塞。 2、存在多发伤并意识水平改变。 3、清除颅内占位后术后监测。
颅内压监测的适应症及监测时限
颅内压监测的时间视病因及病情而定,临床症状 好转或稳定后即可终止颅内压监测,以预防伤口或 颅内感染。监测时间一般不超过1周,多数在术后 3~5d内停止。
停止颅内压监测的指针 1、意识障碍程度逐渐变浅。 2、颅内压恢复正常或接近正常,观察48h颅内压稳定。 3、影像学检查无严重脑水肿或脑移位。 (《颅脑损失》,主编雷霆、陈坚、陈劲草:228)
颅内压监测
一.颅内压监测技术介绍
1. 2. 3. 4. 5. 颅内压监测技术理论依据 颅内压监测的目的 颅内压监测技术发展 颅内压监测的适应症及监测时限 颅内压监测的并发症
颅内压监测
一.颅内压监测技术介绍
1. 2. 3. 4. 5. 颅内压监测技术理论依据 颅内压监测的目的 颅内压监测技术发展 颅内压监测的适应症及监测时限 颅内压监测的并发症
二.项目技术支持 三.目前需解决问题 四.临床应用前景
颅内压监测的目的
及时掌握颅内压的实时动态:颅内压≥2.0kPa(15mmHg)时,要观察 分析引起颅内压变化的原因,根据颅内压的发展趋势,确定治疗计划 。 观察各类患者在治疗过程中颅内压的变化及反应,借以判断各类治疗 措施的切确效果,为治疗提供客观评价的依据。 监测颅脑重症患者围手术期的病情演变:及时发现颅内血肿进展、脑 水肿程度、脑积水等情况。 通过监测颅内压,保持充分的脑灌注压,防止脑缺血缺氧或避免颅内 压增高对脑功能的损害,最大限度的降低死亡率和致残率

颅内压监测

颅内压监测

第一节颅内压监测颅内压(intr a c r an i al p ressure、IC P)就是指颅内容物(脑组织、脑脊液、血液)对颅腔壁得压力、颅内压增高就是指颅内压持续超过15mmIIg( 20cmH:0 或2、OOkP a)。

多种重症神经系统疾病,如颅脑创伤、脑血管疾病、脑炎、脑膜炎、静脉窦血栓、脑肿瘤等,多伴有不同程度得颅内压增髙、颅内压增髙可使患者出现意识障碍,严重者出现脑疝,并可在短时间内危及生命。

颅内压监测对判断病情、指导降颅压治疗方而有着重要得临床意义。

进行颅内压监测同时应该关注脑灌注压(CP P),为避免灌注压过髙造成成人呼吸宕迫综合征(A RDS),重型颅脑外伤治疗指南建议脑灌注压不宜超过7 0 mm Hg,并避免低于50mm Hg,对脑血流、脑氧及脑代谢得辅助监测也有利于脑灌注压得管理。

【适应证】颅内压监测指征:⑴颅脑损伤:®GCS评分3〜8分且头颅CT扫描异常(有血肿、挫裂你脑肿胀、脑疝或基底池受压);②评分3 ~8分但CT无明显异常者,如果患者年龄>40岁,收缩压〈90 mm Hg(lmm Hg = 0、133 k p a)且高度怀疑有颅内病情进展性变化时,根据具体情况也可以考虑进行颅内压监测;③Gc s 9-12分,应根据临床表现、影像资料、就是否需要镇静以及合并伤情况综合评估,如患者有颅内压增高之可能,必要时也行颅内压监测。

(2)有明显意识障碍得蛛网膜下腔出血、自发性脑出血以及出血破人脑室系统需要脑室外引流者,根据患者具体情况决定实施颅内压监测。

⑶脑肿瘤患者得国手术期可根据患者术前、术中及术后得病情需要及监测需要进行颅内压监测。

(4)隐球菌脑膜炎、结核性脑膜炎、病毒性脑炎如合并顽固性高颅压者,可以进行频内压监测并脑室外引流辅助控制颅内压。

【操作方法及程序】1、有创颅内压监测(1)操作方法:根据传感器放宜位宜得不同,可将颅内压监测分为脑室内、脑实质内、硬膜下与硬膜外测压(图1)。

颅内压监测技术

颅内压监测技术
颅内压监测技术
目录
• 颅内压监测技术概述 • 颅内压监测技术的工作原理 • 颅内压监测技术的应用场景 • 颅内压监测技术的优势与局限性 • 颅内压监测技术的操作流程与注意
事项 • 颅内压监测技术的临床研究与案例
分析
01 颅内压监测技术概述
定义与特点
定义
颅内压监测技术是一种用于评估 和监测颅内压的方法,通过测量 颅内压,可以了解脑部健康状况 和病情变化。
02
颅内压监测可以实时了解肿瘤对 颅内环境的压力影响,有助于判 断肿瘤的性质、生长速度以及治 疗效果。
脑积水
脑积水是由于脑脊液循环障碍导致颅内压升高的一种疾病。
颅内压监测可以及时发现并处理脑积水,避免病情恶化,同 时为后续治疗提供依据。
其他疾病或情况
除上述情况外,颅内压监测技术还可应用于其他疾病或情况,如脑血管疾病、中 枢神经系统感染等。
颅内压监测设备的改进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颅内压监测设备的准确性和可靠性也不断提高。目前,一些新型的 颅内压监测设备已经实现了无线传输和远程监控等功能,为医生提供了更加便捷和高效的 诊断和治疗手段。
02 颅内压监测技术的工作原理
实时监测颅内压力。其原理基于压力敏感元件, 如硅电容或应变片,当压力变化时,元件的物理性质发生改变,从而转换为电 信号。
间接压力传感器
通过监测与颅内压相关的生理参数,如脑电信号、脑血流等,间接反映颅内压 的变化。其原理基于生理参数与颅内压之间的相关性。
数据采集与处理系统
01
数据采集
通过传感器采集颅内压力数据,并将其转换为电信号。
02
数据处理
对采集到的电信号进行放大、滤波、模数转换等处理, 提取出颅内压力值。
03

急危重症患者颅内压监测技术规范

急危重症患者颅内压监测技术规范

急危重症患者颅内压监测技术规范【名词定义】颅内压是指颅腔内的脑组织、脑脊液、血液对颅腔壁所产生的压力,正常颅内压保持在5.0~15mmHg(ImmHg=O.133kPa),若持续>15mmHg时,为颅内压增高,颅内压增高不仅是患者病情恶化的重要原因,又是神经外科常见的综合病症,主要表现为脑膨出、脑移位、脑血流量减少,严重时可以导致库欣反应综合征、脑疝等,影响治疗和护理,危及患者的生命安全。

颅内压监测是诊断颅内高压最迅速、客观和准确的方法,也是观察患者病情变化、早期诊断、判断手术时间、指导临床药物治疗,判断和改善预后的重要手段。

颅内压监测是将导管或微型压力感受器探头安置于颅腔内,另一端与颇内压监护仪连接、将颅内压压力变化动态转变为电信号,显示于示波屏或数字仪上,并用记录器连续描记压力曲线。

脑室压测定因操作较简便、测压准确,被称为ICP测量的“金标准”。

目前,置入导管通过光导纤维进行脑室内ICP监测在临床应用较广泛。

【适应证】1.中重型颅脑外伤、脑出血患者,GCS8分以下。

2.头颅CT检查阳性,如脑挫裂伤、颅内出血等。

3.多脏器损伤伴意识障碍。

4.颅内占位性病灶清除术后。

5.头颅CT检查阴性,但年龄>40岁、收缩压V90mmHg∖GCSVI2分,有去皮质或去大脑强直状态4项不利因素中的3项者。

降颅压治疗结束后48~72小时,颅内压保持正常者可以停止监护。

【禁忌证】1.清醒患者,GCS评分>12分,一般不需要ICP监护而直接观察神经系统体征。

2.凝血功能异常。

【目的】1.早期报警,早期诊断,早期处理。

2,准确了解颅内压变化,合理应用降颅压措施,减少治疗的盲目性。

3.辅助判断手术时间、指导临床药物治疗。

4.判断预后,ICP的高低与患者预后密切相关,有助于对疾病预后估计。

5.辅助诊断有无脑疝。

【制度与依据】1.本规范理论部分主要依据(1)《神经外科重症管理专家共识(2013版)》推荐:①重型颅脑损伤:GCS3~8分,CT异常有抢救机会均应行颅内压监测(II级推荐);②重型颅脑损伤GCS3〜8分,CT正常,但入院时以下3个条件有2个或2个以上条件符合,则亦有指征行颅内压监测:年龄>40岁;单侧或双侧去脑去皮层状态;收缩压V90mmHg(III级推荐)。

[概述]颅内压icp监测

[概述]颅内压icp监测

颅内压ICP监测【定义】颅内压(Intracranial pressure,ICP)是指颅内容物对颅腔壁产生的压力,以脑脊液压力为代表。

ICP持续超过15mmHg,称之为颅内压增高。

在神经外科临床中,ICP 增高是导致病人病情恶化、预后不良或死亡的最常见原因之一。

ICP 监测是诊断颅内高压最迅速、客观和准确的方法,也是观察病人病情变化、早期诊断、判断手术时间、指导临床药物治疗,判断和改善预后的重要手段。

【监测方法】⑴创伤性ICP 监测方法①脑室内插管法:目前临床上最常用的方法,是ICP监测的金标准。

②硬膜外传感法:一般采用非液压传感器直接置于硬脑膜进行ICP监测。

③光纤探头法:是目前性能较为理想的ICP监测装置。

由光导纤维颅内压监护仪、光纤纤维传感器和记录仪组成。

④蛛网膜下腔螺栓法:此法感染率低,但误差大,临床上较少用。

⑵无创性ICP 监测方法①经颅多普勒(TCD):TCD通过观察颅内压增高时脑血流量改变来估计ICP。

②闪光视觉诱发电位(f~VEP):通过建立f~VEP与ICP之间的直线回归方程,推算出ICP。

③鼓膜移位(TMD) :通过ICP改变时的TMD 值和正常值的差别估算ICP。

④视网膜静脉压(RVP )⑤生物电阻抗法(BI)⑥前囟测压法(AFP)⑦其他:近红外光谱技术(NIRS)等【观察及护理】一般认为正常颅内压在6~15mmHg之间, 以颅内压超过20mmHg作为降颅压的临界值。

⑴确保监测装置正常:正确连接监测装置,监测前对监护仪进行性能测试,使各部件工作正常,无机械性误差。

⑵准确监测及动态观察ICP数值的变化:脑损伤早期,应严密观察ICP数据和波形。

正常的颅内压波形较平直、低波幅、稳定的曲线波。

在ICP升高的基础上可以观察到两种较典型的高ICP波形,A波和B波,A波可能与脑血管突然扩张,导致脑容量急剧增加有关。

A波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常伴有明显临床症状和体征变化。

当颅内压进行性升高,且有A波出现,提示有颅内再出血可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颅内压监测概述【最新】颅内压监测一、概述颅内疾病无论是外伤、肿瘤、脑血管疾病、炎症还是先天性疾病,均可引起颅内高压。

( intracranial hypertension,ICH ) ICP增高是临床的常见症状, 它导致的一系列病理生理改变往往使病情更趋恶化, 临床医生准确获取患者的ICP值, 对判断病情、指导治疗和改善预后显得至关重要。

《美国严重颅脑损伤处理指南》中就包括了ICP监测和颅内高压处理等项目,该指南对减少继发性脑损害和促进患者预后具有重要作用。

颅内压 ( intracranial pressure,ICP ) 即颅腔内压力,临床上在枕骨大孔区和脊髓蛛网膜下腔无梗阻的情况下,常以侧脑室内、小脑延髓池和腰段蛛网膜下隙所测得的脑脊液静水压来表示。

正常成人的 ICP为 :0.8,1.8 kPa,当压力>2.0 kPa 持续>5min即为颅内高压。

目前在临床上对于脑水肿、高颅压的诊断却大致只能从临床表现、头颅CT或MRI检查、腰椎穿刺和有创颅内压监测等三方面得到提示。

靠临床表现(也就是颅内压增高的典型表现:头痛、呕吐和视乳头水肿等三主征,以及呼吸心率减慢、血压增高等两慢一高)来诊断颅内压增高显然是有些主观和盲目的,其准确性可想而知;头颅CT和MRI检查虽然是目前公认的直接反映脑水肿和高颅压的最可靠的诊断方法,但头颅CT对早期脑水肿却难以显示,MRI检查比较费时,且这两种检查绝大多数都不能在床旁进行(虽然出现了移动CT,但是国内很少医院购买),也不能实施动态续监测,而且检查费用不菲。

传统颅内压监测多是通过腰椎穿刺或开颅等有创颅内压监测两种〔腰椎穿刺测定颅内压相对简单,但是在严重高颅压(,350mmH20)时腰椎穿刺容易诱发脑病而被视为禁忌症〕,有创颅内压监测是通过开颅手术安置监测探头于颅内硬膜外、硬膜下、脑实质内或者脑室内从而达到直接监测颅内压力,间接反映脑水肿情况的目的,因其操作复杂和需要颅骨钻孔安置颅内压监护仪探头,增加创伤和颅内感染机会等缺点而使其应用范围受限。

如果以无创方式进行准确的颅内压测定不仅可以避免上述不良后果,而且也给临床诊断治疗带来极大方便。

应用闪光视觉诱发电位(fVEP)技术是无创颅内压监测的研究方向之一。

二、闪光视觉诱发电位(FVEP)的作用原理闪光视觉诱发电位(fVEP)是由弥散的非模式的闪光对视网膜刺激所引起的大脑皮层(枕叶)的电位变化。

fVEP反映了从视网膜到枕叶皮视觉通路的完整性。

视觉通路位于脑底部,视神经纤维向前向后贯穿全脑,自额叶底部穿过顶叶及颞叶到达枕叶,行程较长,所以颅内发生病变时常常会影响视神经功能障碍,从视网膜刺激到大脑枕叶视觉电位的改变,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颅内的生理病理变化。

当颅内压ICP持续增高时,易产生视通路神经损害,神经元及纤维缺血缺氧,代谢障碍,神经电信号传导阻滞,闪光视觉诱发电位波峰潜伏期延长,我们利用FVEP的这一原理来反映颅内压的改变。

三、FVEP临床应用范围1、重度颅脑外伤国外作者通过回顾性分析结果显示:颅脑外伤是ICP监测的主要适应证,约占61%, 脑出血为第二适应证,占23%。

2、颅内肿瘤ICP监测对颅内肿瘤病人术前、术中与术后均可应用。

通过引流与激素治疗,可以改善病人情况,改善颅内顺应性,有利于病人对麻醉与手术的耐受性。

在麻醉过程中通过ICP监测可以及时发现气道障碍、体位不正常等而得到纠正,术后继续进行监测有利于术后颅内血肿的早期发现以及指导抗ICP增高的治疗措施。

四、闪光视觉诱发电位(FVEP)的临床意义1、FVEP可以较准确、安全地判定患者的颅内压值利用闪光刺激诱发视觉电位,获得诱发FvEP波形,确定N2波潜伏期时间,从而可直接获得患者颅内压值。

FvEP检测的结果和同期腰椎穿刺测得的结果相比较,通过等效检验,二者之间差别无统计学意义。

2、动态监测颅内压变化情况通过对患者住院期间的连续监测,可动态获得患者颅内压值变化的趋势,从而有效掌握患者病情发生、发展情况,及时发现脑病,采取积极的措施。

3、在颅内高压患者的药物应用和决定开颅手术方面提供重要的指导作用和客观依据正常人群中的潜伏期为131.02士7.10ms,随着颅内压增高潜伏期逐渐延长,超过一定程度,时刻发生脑庙的可能,需要尽快采取干预措施。

对小型颅内血肿,如血肿量仅为20m1左右,临床表现不严重而平稳,ICP维持在25mmHg上下,可采用非手术治疗,待血肿自行吸收。

4、判断手术效果及是否达到目的开颅手术清除血肿、去骨瓣减压后,FVEP值明显减小,说明血肿清除,去骨瓣减压充分,达到手术减压的目的。

单侧急性病变(如右侧脑出血,左侧大面积脑梗塞)引起的颅压增高,通过视觉诱发电位反映双侧差异不大,包括在应用脱水剂治疗效果(60分钟以内),两侧颅压下降幅度也比较一致。

5、左右两侧颅压值差值可提示脑病可早于临床症状发现颅内出血增多或者术后再次颅内出血引起患者颅内压的增高,甚至脑病。

该实验研究发现,当左右通道颅内压差值较大达到150mmHO时,提示患者有发生脑疝的危险。

26、观察药物治疗效果甘露醇可引起肾功能衰竭和水电解质紊乱等,目前临床上在使用甘露醇治疗颅内高压时,多数医生往往是凭借临床经验,根据患者病情采用20%甘露醇125ml每4至8小时使用1次,持续使用3,7d或更长时间,至于甘露醇是否仍然有效则很难判断。

1999年美国心脏联合会方案建议,甘露醇不作预防性应用,急救时应用时间小于5d。

Polderman等认为,长期使用甘露醇可引起脑脊液渗透压增加,建议在甘露醇使用超过24h后,应该监测脑脊液渗透压,一旦脑脊液渗透压升高,应终止或减少甘露醇的治疗。

有报道部分脑出血患者在大量使用甘露醇后,血肿扩大,世界卫生组织指南亦不推荐脑出血患者常规使用甘露醇,提出甘露醇只对正常血脑屏障的脑组织起作用,缩小正常脑组织体积,反而加重血肿的扩大。

急性颅内血肿患者FVEP监测的颅内压明显高于正常颅内压,随着颅内出血增多,潜伏期逐渐延长。

我们观察到有些颅内血肿患者术后开始应用甘露醇脱水效果明显,检测到潜伏期缩短,维持时间大约4小时,而且随着甘露醇的反复应用,其脱水效果降低,降颅压维持时间逐渐缩短,作用逐渐减退,当颅压高至一定程度时甘露醇脱水作用甚至完全无效。

可以通过闪光视觉诱发电位动态观察而发现,有利于及时调整脱水药物,可以预防长期盲目大剂量应用甘露醇带来肾功能损害等不良反应。

7、帮助预后判断若闪光视觉诱发电位出现消失情况,如排除眼部疾患其他因素的影响,则可能提示患者预后不良,我们研究中发现,植物生存状态的患者FVEP接近直线,没有正常的波形。

Agapejev等对2例不可逆性心力衰竭患者进行了长达47,60h的ICP 监测,发现ICP曲线在心力衰竭之前约30h已趋于直线,临床诊断脑死亡于ICP曲线平坦之后3,28h做出。

脑外伤病人ICP持续大于40mmHg,则脑血流量受到影响,EEG的紊乱也常出现,病死率可高达100%。

五、以下几种情况检测不出闪光视觉诱发电位1、严重颅内压增高:颅内压增高可以引起脑灌注压的降低,脑灌注压降低的结果是脑血流减少,当脑血流量小于正常的40%脑电活动停止,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脑死亡,此时闪光视觉诱发电位完全消失。

2、严重的白内障:闪光视觉诱发电位对一视觉传道路的损害较不敏感,老年患者脑血管疾病合并白内障较多见,但一般情况下不会影响闪光视觉诱发电位的引出,只有严重的白内障患者才会出现闪光刺激无反应,因此视觉诱发电位消失。

但轻度的白内障对潜伏期的影响到底有多大,我们尚缺乏严密观察和对照,暂且无法定论。

3、外伤性视神经离断:这种情况多见于严重颅脑外伤、前颅凹骨折患者,由于眼眶骨折视神经管变窄,压迫或者严重破坏视神经,造成视觉传导通路的中断而引起。

4、眼部本身病变:也是由于视觉传导通路的中断引起,如眼底出血、黄斑变性和视网膜脱落等。

5、义眼:本身就无感光作用。

六、闪光视觉诱发电位(FVEP)的局限性fVEP虽然可以较为准确地反映颅内压,但仍有一些不足之处。

如N2波潜伏期的选择还没有一个统一的科学标准;不同疾病对神经细胞的代谢影响不同,在脑积水的患者当中fVEP潜期的延迟可能与颅内压增高所致的细胞缺血缺氧有关,但在一些神经内科疾病中如缺氧性脑病、脑炎等疾病本身就有细胞的代谢障碍,使潜伏期发生延迟,也有脑水肿引起的颅内压增高所致的潜伏期延迟,两者之间存在平行关系即细胞损伤越重,潜伏期延迟越多,颅内压也就越高,但不能用同脑积水患者同样的标准,应该根据这种疾病建立新的参数方程。

另外由于fVEP潜伏期受年龄因素影响,60岁以上患者随着年龄的增高潜伏期会延长。

故在计算颅内压时还应该考虑年龄因素。

因此建立统一、规范的标准,根据不同的疾病结合年龄因素建立不同的参数方程,才能使fVEP无创颅内压监测更加准确。

七、结论颅内高压是神经外科的急危重症,及时、准确地了解患者颅内压变化,并有效的治疗,是抢救患者生命至关重要的一步。

目前颅内压多是采用腰椎穿刺或者开颅等有创检测方法,存在着创伤、感染、脑出血等并发症,无创颅内压监测方式不仅可以避免有创监测带来的不良后果和医疗风险,给我们临床诊断治疗和进行预后判断带来很大帮助并可作为辅助治疗的有效客观依据。

,以下是附加文档,不需要的朋友下载后删除,谢谢班主任工作总结专题8篇第一篇:班主任工作总结小学班主任特别是一年级的班主任,是一个复合性角色。

当孩子们需要关心爱护时,班主任应该是一位慈母,给予他们细心的体贴和温暖;当孩子们有了缺点,班主任又该是一位严师,严肃地指出他的不足,并帮助他改正。

于是,我认为班主任工作是一项既艰巨而又辛苦的工作。

说其艰巨,是指学生的成长,发展以至能否成为合格人才,班主任起着关键性的作用,说其辛苦,是指每天除了对学生的学习负责以外,还要关心他们的身体、纪律、卫生、安全以及心理健康等情况。

尽管这样,下面我就谈几点做法和体会。

一、常规习惯,常抓不懈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的养成不是一节课、一两天说说就行的,它必须贯穿在整个管理过程中。

于是我制定出详细的班规,要求学生对照执行,使学生做到有规可循,有章可依。

由于低年级学生自觉性和自控力都比较差,避免不了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错误,因此这就需要班主任做耐心细致的思想工作、不能操之过急。

于是,我经常利用班会对学生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导之以行的及时教育,给他们讲明道理及危害性,从而使学生做到自觉遵守纪律。

二、细处关爱,亲近学生爱,是教师职业道德的核心,一个班主任要做好本职工作,首先要做到爱学生。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

”工作中,我努力做到于细微处见真情,真诚的关心孩子,热心的帮助孩子。

我深信,爱是一种传递,当教师真诚的付出爱时,收获的必定是孩子更多的爱~感受孩子们的心灵之语,便是我最快乐的一件事~”三、具体要求,指导到位心理学研究表明,儿童对事物的认知是整体性的,能熟知轮廓,但不注重细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