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免疫调节-高二生物知识点汇总(人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1)
新教材高中生物第4章免疫调节主题归纳(含解析)新人教版选择性必修1
第4章免疫调节主题一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的辨析【典题示范】人体感染白喉杆菌后,将启动一系列免疫反应,其中属于特异性免疫的是()A.鼻腔黏膜分泌杀菌物质抑制白喉杆菌繁殖B.巨噬细胞通过溶酶体将吞入的白喉杆菌消化C.口腔中的链球菌产生过氧化氢杀死白喉杆菌D.体液中的免疫球蛋白与白喉杆菌毒素反应,中和其毒性【解析】选D。
人体免疫分为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
鼻腔黏膜分泌杀菌物质及口腔中的链球菌产生过氧化氢都是人体的第一道防线,属于非特异性免疫。
巨噬细胞通过溶酶体将吞入的白喉杆菌消化是人体的第二道防线,也属于非特异性免疫。
免疫球蛋白(抗体)与白喉杆菌毒素反应,是体液免疫,属于特异性免疫。
【答题关键】明确人体的三道防线的组成及功能特性(1)第一道防线:皮肤和黏膜,及其附属腺体的分泌物,如汗液、泪液、消化液等成分均属于第一道防线。
(2)第二道防线:体液中的杀菌物质和溶菌酶,其中体液主要指细胞外液。
(3)第三道防线:由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和免疫活性物质组成的特异性免疫。
【类题精练】1.下列关于人体免疫系统的叙述,错误的是( )A.遇到病原体时,身体非特异性免疫启动的时间较特异性免疫早B.将体内流感病毒清除时,需要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的共同参与C.特异性的抗原分子和细胞因子可向B细胞传递信息引起B细胞的增殖和分化D.过敏反应的实质是机体产生的抗体攻击了自身的正常细胞【解析】选D。
遇到病原体时,第一、二道防线先发挥作用,第三道防线后发挥作用,所以身体非特异性免疫启动的时间较特异性免疫早,A正确;病毒侵入人体时,人体先通过体液免疫防止病毒的扩散,然后再通过细胞免疫使病毒的宿主细胞裂解、死亡,最后由体液免疫消灭病毒,因此人体消除体内流感病毒时,需要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的共同参与,B正确;特异性的抗原分子和细胞因子可向B细胞传递信息引起B细胞的增殖和分化,C正确;过敏反应是指已免疫的机体在再次接受相同物质的刺激时所发生的反应,自身免疫反应是机体产生的抗体攻击了自身的正常细胞,D错误。
2019新人教版高中生物选择性必修一全册重点知识点归纳总结(稳态与调节复习必背)
新人教版高中生物选择性必修一《稳态与调节》知识点归纳第一章 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 第一节 细胞生活的环境一、体内细胞生活在细胞外液中1.体液:生物体内含有大量以水为基础的液体,统称为体液。
体液包括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 ,体内细胞生活在细胞外液中。
体液: 细胞内液 (存在于细胞内,约占 2/3 )体液: 细胞外液 (存在于细胞外,约占 1/3 ),主要由 血浆 、 组织液 和 淋巴 组成。
2.各种细胞生活的直接环境:细胞名称 所处的内环境 细胞名称 所处的内环境大多数组织细胞组织液 血细胞 血浆 毛细血管壁细胞 血浆和组织液 淋巴细胞和吞噬细胞淋巴或血浆毛细淋巴管壁细胞 淋巴和组织液3.血浆、组织液、淋巴(液)之间的联系:2. 内环境:血浆、组织液和淋巴通过动态的有机联系,共同构成机体内细胞生活的直接环境。
为了区别于个体生活的外界环境,人们把这个由细胞外液构成的液体环境叫做内环境。
(1)体液各组成之间的关系组织细胞 毛细淋巴管 毛细血管组织液中的物质 返回血液循环系统 组织液中的物 质进入淋巴细胞血浆中的物 质进入组织液3.内环境的成分(1)血浆的化学成分:血浆中约90%为水、蛋白质(7%~9% )、无机盐(约1% )血液运输的其他营养物质(葡萄糖)、激素、各种代谢废物等。
(2)淋巴与组织液的化学成分:组织液和淋巴液的成分和各成分的含量与血浆相近 ,但又不完全相同,最主要的差别在于血浆中含有较多的 蛋白质 (血浆蛋白) ,而组织液和淋巴液中蛋白质含量很少。
特别提醒:不属于内环境的成分归纳①细胞内和细胞膜上特有的物质,如血红蛋白、呼吸酶等胞内蛋白和载体蛋白等膜蛋白; ②属于外界环境的液体成分,如消化液中的特有成分等; ③不能被人体吸收的物质,如纤维素、麦芽糖等。
4. 细胞外液的理化性质: 渗透压 、 酸碱度 和 温度 。
(1)溶液渗透压①概念:指溶液中 溶质微粒 对 水 的吸引力。
②决定因素:渗透压的大小取决于单位体积溶液中 溶质微粒 的数目:溶质微粒越多,即溶液浓度 越高 ,对水的吸引力 越大 ,溶液渗透压 越高 ;溶质微粒越少,即溶液浓度 越低 ,对 水的吸引力 越小 ,溶液渗透压 越低 。
生物人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1 4
病毒只有侵入细胞才能够增殖,而 有一些致病细菌如结核分枝杆菌、 麻风分枝杆菌等,也是寄生在宿主 细胞内的,一旦病原体进入细胞, 抗体对它们就无能为力了。
03 细胞免疫
三、细胞免疫
1.定义:当病原体进入细胞内部,就要靠T细胞直接接触靶细胞来"作 战",这种方式称为细胞免疫。
2.针对的对象 被抗原侵入的宿主细胞、自身突变细胞和来自异体的移植组织、器官等
靶细胞膜表面的某些分子发生变化,细胞毒性T细胞(有相关受体) 能识别变化的信号。 2.细胞毒性T细胞活化的条件? ①细胞毒性T细胞识别靶细胞膜表面的某些分子变化; ②辅助性T细胞分泌细胞因子促进细胞毒性T细胞的分裂和分化。 3.新产生的活化的细胞毒性T细胞的作用?
识别并接触、裂解被同样病原体感染的靶细胞 4.靶细胞裂解后,病原体的去向是什么?
病原体失去藏身之所,此时 体液 免疫就又能发挥作用了。
四、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协调配合
体
B细胞
液
免
疫
辅助性T细胞
细胞毒性T细胞
细
胞
免
疫
浆细胞
记忆B细胞
记忆T细胞 细胞毒性T细胞
五、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与免疫系统之间相互调节
【资料1】在治疗新冠肺炎重症患者时,有专家提出可借鉴SARS经验用 糖 皮质激素降低免疫能力,缓解免疫系统对肺部细胞的破坏;还有医学 专家 指出,焦虑、紧张等精神因素会使免疫能力下降,增加患病概率, 建议 民众面对新型冠状病毒不要过度恐慌。 【资料2】病原体感染引起对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产生影响,如白细胞 介素对免疫细胞释放细胞因子,神经系统的影响引起体温调定点改变而 引起发热;也能够作用于下丘脑或垂体而影响神经—内分泌。
作用对象
新教材高中生物选择性必修一《免疫调节》最全知识点
第1节 免疫系统的组成和功能
问题探讨
能使人生病的细菌、病毒等几乎无处不 在,我们的身体无时无刻不处在病原体 的包围之中。但是,通常情况下,我们 却并未感到不适。
一、免疫的概念
机体识别“自己”和”异己”成分,破坏和 排斥进入人体的病菌或病毒,监视并清除人体 本身所产生的损伤细胞和肿瘤细胞等, 以维持 内环境的平衡和稳定
(2)⑦与④功能上的区别是_⑦__可__以__分__泌__抗__体__而__④__不__能_ (3)过程③表示__T_细__胞__分__泌__淋__巴__因__子__刺__激__B_细_,胞的增殖分化
过程⑤表示_病__菌__(_抗__原__)直_。接刺激④
活学活用
下图代表人体体液免疫的过程。下列相关叙述中正确的是
抗原
直接
分化 记忆细胞
吞噬细胞 (处理)
(T呈细递胞)(B识细别胞)增殖分化
快速 浆细胞
与抗原 结合
抗体
感应阶段
反应阶段
效应阶段
细胞免疫
☆特异性免疫—细胞免疫
同种抗原再次进入机体
抗原
分化 记忆细胞
增
吞噬细胞 (处理)
(T识细别胞)殖分化
快速 效应T细胞
感应阶段
反应阶段
抗原释放
与靶细胞 结合
裂解 凋亡
细胞免疫
思考:参与免疫的免疫细胞和免疫活性 物质有哪些?各起什么作用?
吞噬 细胞
T细胞
B细 胞
记忆 细胞
浆细 胞
淋巴 因子
抗体
功 能
吞噬 处理
呈递 抗原
呈递抗
原、产 增殖 生淋巴 分化
因子
保持 对抗 原记 忆
产生 抗体
第四单元 免疫调节【过关测试】高二生物单元复习(人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1)
第四单元免疫调节一、单选题1.下列有关HIV和艾滋病的叙述,错误的是()A.HIV的携带者不一定是艾滋病患者B.HIV是RNA病毒,其构成成分不只有RNA和蛋白质C.HIV是逆转录病毒,逆转录酶和DNA连接酶在宿主细胞的细胞核中发挥作用D.目前艾滋病仍无法治愈,但积极有效的治疗可以帮助病毒携带者延缓发病进程,降低患者死亡率2.淋巴细胞是机体免疫应答功能的重要组成部分,当淋巴细胞的数量及功能发生异常改变时,机体会产生一系列的病理变化及免疫功能失调,导致疾病的发生。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HIV通过B淋巴细胞膜表面蛋白识别,进而主要攻击B淋巴细胞B.胸腺发育不良会影响T淋巴细胞的数量,导致体液免疫能力下降C.系统性红斑狼疮是过敏原引起的淋巴细胞数量异常增加而造成的自身免疫病D.机体再次接触同种抗原时,体内浆细胞数量主要因B细胞的增殖而增多3.炎症反应是人体免疫系统清除它认为有害的物质时所发生的一系列生理反应,是免疫系统保护机体的正常反应,通常具有“红肿热痛”的表现。
但是如果炎症反应过强,就会造成太多的自体细胞损伤,而大量被破坏的细胞释放出细胞内容物,又会进一步给免疫系统提供更多的分子信号,导致反应进一步增强。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炎症反应的发生只与免疫细胞中的淋巴细胞有关B.炎症反应引起的发热现象可能与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多有关C.炎症反应过强会引起与免疫缺陷病类似的自体细胞损伤的情况D.炎症反应过强会引起正反馈调节,利于维持机体的稳态4.下列关于免疫细胞的叙述,错误的是()A.T细胞可以释放淋巴因子B.吞噬细胞和淋巴细胞均属于免疫细胞C.T淋巴细胞可以产生多种抗体D.一个浆细胞只能产生一种抗体5.如图表示淋巴细胞起源和分化过程(其中a、b、c、d表示不同种类的细胞,①、②表示有关过程),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A.b细胞可以释放淋巴因子B.产生抗体的细胞只能由b细胞直接分化形成C.①、②过程都需要抗原的刺激才能发生D.①过程属于体液免疫,②过程属于细胞免疫6.下图为抗体与病原体上的抗原结合示意图。
第4章免疫调节知识清单高二上学期生物人教版选择性必修1
新教材人教版生物选择性必修1第4章知识点清单目录第4章免疫调节第1节免疫系统的组成和功能第2节特异性免疫第3节免疫失调第4节免疫学的应用第4章免疫调节第1节免疫系统的组成和功能一、免疫系统的组成1. 免疫器官(1)骨髓①结构或分布:位于骨髓腔或骨松质内。
②功能a. 是各种免疫细胞的发生地。
b. 是B细胞分化、发育、成熟的场所。
c. 是机体重要的免疫器官。
(2)胸腺①结构或分布:呈扁平的椭圆形,分左、右两叶,位于胸骨的后面。
②功能:T细胞分化、发育、成熟的场所。
(3)脾①结构或分布:呈椭圆形,在胃的左侧。
②功能:参与制造新的血细胞与清除衰老的血细胞等。
(4)淋巴结①结构或分布:呈圆形或豆状,沿淋巴管遍布全身,主要集中在颈部、腋窝部和腹股沟部等处。
②功能:阻止和消灭侵入体内的微生物。
(5)扁桃体①结构或分布:在咽腭部,形状像扁桃,左右各一。
②功能:具有防御功能。
2. 免疫细胞(1)来源:免疫细胞是执行免疫功能的细胞,它们来自骨髓的造血干细胞,包括各种类型的白细胞。
(2)分类B细胞、T细胞、树突状细胞、巨噬细胞等,皆是从形态或分子标签上进行区分的;吞噬细胞、抗原呈递细胞是从功能上进行命名的,它们不是指单一的某种细胞。
3. 免疫活性物质(1)概念:由免疫细胞或其他细胞产生的、并发挥免疫作用的物质。
(2)分类①抗体:机体产生的专门应对抗原的蛋白质,其能与相应抗原发生特异性结合,即一种抗体只能与一种抗原结合。
②溶菌酶:在体液中参与杀菌的物质。
③细胞因子:主要包括白细胞介素、干扰素、肿瘤坏死因子等。
特别提醒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和免疫活性物质共同组成人体的免疫系统,这是免疫调节的结构和物质基础。
知识拓展能引发免疫反应的物质称为抗原,其一般具有异物性、大分子性和特异性。
二、免疫系统的功能1. 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的区别与联系(1)溶菌酶杀菌一定是非特异性免疫,唾液中的溶菌酶为第一道防线,体液中的溶菌酶为第二道防线。
第4章 免疫调节 期末复习知识点总结【新教材】人教版高中生物选择性必修一
第四章第一节免疫系统的组成和功能1免疫系统的组成(1)免疫器官:骨髓:造血器官,也是各种免疫细胞发生、分化、发育的场所胸腺:是T细胞分化、发育、成熟的场所扁桃体、淋巴结、脾:内含多种免疫细胞(2)免疫细胞:各种白细胞,如淋巴细胞、树突状细胞和巨噬细胞等。
(3)免疫活性物质:指由免疫细胞或其他细胞产生的、并发挥免疫作用的物质,如抗体、溶菌酶、细胞因子。
教材拓展(1)抗原:病原体进入机体后,其表面一些特定的蛋白质等物质,能够与免疫细胞表面的受体结合,引发特定的免疫反应,这类物质称为抗原。
抗原是进入生物体的大分子异物,多数是蛋白质;一种抗体只能对应一种抗原。
(2)抗原呈递细胞:B细胞、树突状细胞和巨噬细胞都能摄取和加工处理抗原,并且可以将抗原信息暴露在细胞表面,以便呈递给其他免疫细胞,这些细胞统称为抗原呈递细胞(APC)。
(3)抗体:主要分布在血清中,能随血液循环、淋巴循环到全身各处。
(4)细胞因子:主要包括干扰素、白细胞介素、肿瘤坏死因子等。
2免疫系统的功能特异性免疫与非特异性免疫免疫系统的功能(1)免疫防御:指机体排除外来抗原性异物的一种免疫防护作用。
(2)免疫自稳:指机体清除衰老或损伤的细胞,进行自身调节,维持内环境稳态的功能。
(3)免疫监视:指机体识别和清除突变的细胞,防止肿瘤发生的功能。
第二节特异性免疫1免疫系统对病原体的识别在人体所有细胞膜的表面都有作为分子标签来起作用的一组蛋白质,病原体也带有各自的身份标签,免疫系统靠细胞表面的受体来辨认它们的。
2体液免疫(1)B细胞的活化需要两个信号的刺激,此外还需要细胞因子的作用,细胞因子能促进B细胞的分裂、分化过程。
(2)与初次免疫相比,二次免疫反应快、反应强烈,能在抗原侵入但尚未导致机体患病之前就将它们消灭. 初次免疫浆细胞只来自B细胞的分化,二次免疫浆细胞除来自B细胞的分化之外,记忆细胞也能更快地增殖分化出更多的浆细胞。
结果:抗体与病原体的结合可以抑制病原体的增殖或对人体细胞的黏附。
第4章 免疫调节-【必背知识】高二生物章节知识清单(人教版选择性必修1)(背诵版)
新人教版生物学选择性必修1《稳态与调节》知识梳理第四章 免疫调节第一节 免疫系统的组成和功能一、免疫系统的组成1. 免疫器官:(1)扁桃体 :通常指咽腭部的扁桃体,左右各一,形状像扁桃。
其内部有很多免疫细胞,具有防御功能。
(2)淋巴结 :呈圆形或豆状,是淋巴细胞集中的地方;沿淋巴管遍布全身,主要集中在颈部、腋窝部和腹股沟部等处,能阻止和消灭侵入体内的微生物。
(3) 脾 :呈椭圆形,在胃的左侧,内含大量的淋巴细胞;也参与制造新的血细胞与清除衰老的血细胞等。
(4)骨髓 :位于骨髓腔或骨松质内,是各种免疫细胞发生、分化、发育的场所,是机体重要的免疫器官。
(5) 胸腺 :位于胸骨的后面,呈扁平的椭圆形,分左、右两叶。
胸腺随年龄而增长,在青春期时达到高峰,以后逐渐退化。
胸腺是T 细胞分化、发育、成熟的场所。
2. 免疫细胞(1)概念:执行 免疫 功能的细胞。
(2)来源:来自__骨髓的造血干细胞__。
(3)种类:各种 白细胞 。
如: 巨噬 细胞、淋巴细胞、 树突状 细胞等。
淋巴细胞:包括B(淋巴)细胞和T(淋巴)细胞等。
T 细胞又可以分为辅助性T 细胞和细胞毒性T 细胞等。
树突状细胞:分布于 皮肤 、消化道、呼吸道等很多 上皮 组织及淋巴器官内,成熟时具有分支;具有强大的 吞噬 、呈递抗原功能。
巨噬细胞:几乎分布于机体的各种组织中,具有 吞噬 消化、抗原 处理和呈递 功能。
2. 免疫活性物质(1)概念:由免疫细胞或其他细胞产生的发挥免疫作用的物质。
(2)来源:免疫细胞或其他细胞。
(3)种类:抗体:能与相应抗原发生特异性结合的蛋白质 (一种抗体只能与一种抗原结合)。
能随血液循环和淋巴循环到达全身各处。
细胞因子:淋巴细胞分泌。
(白细胞介素、干扰素、肿瘤坏死因子)溶菌酶:(多种细胞如唾液腺细胞、泪腺细胞都能合成)。
免疫系统免疫器官——骨髓、胸腺、脾、淋巴结、扁桃体 等 (免疫细胞生成、成熟或集中分布的场所) 免疫细胞 树突状细胞、巨噬细胞等 淋巴细胞(位于淋巴液、血液和淋巴结中) T 淋巴细胞(迁移到胸腺成熟) B 淋巴细胞(在骨髓中成熟) 免疫活性物质——抗体、细胞因子、溶菌酶等(由免疫细胞或其他细胞产生的发挥免疫作用的物质)二、免疫系统的功能1. 免疫系统的防卫功能——三道防线(1)非特异性免疫:先天遗传的,不针对某一类特定病原体,而是对多种病原体都有防疫作用。
4.2.1 体液免疫 高二生物(人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1)
二、体液免疫
3 二次免疫及特点 (1) 概 念 :再 次接触相同抗原时, 记忆 细胞快速作出的免疫应答。
抗体的浓度 或患病程度
相同抗原 接触
记忆B细胞
迅速 增殖分化
浆细胞
记忆B细胞
二次免疫反应
a
初次注
再次注射
射抗原
同一抗原
初次免 疫反应
a为抗体浓度变化 b为患病程度
快速产生大量抗体
b
b
巨噬细 胞的吞 噬作用
【思考】1.为什么吞噬细胞追杀病原体却不会追杀红细胞?
SZ-LWH
目标一
免疫系统对病原体的识别
目 录
CONTENTS
目标二
体液免疫
目标三
课堂小结
SZ-LWH
一、免疫系统对病原体的识别
1 识别原理 识别“己方”
人类的MHC也称人类白细胞抗原(HLA)
人体所有细胞膜的表面都有作为分子标签的一组蛋白 质——主要组织相容性抗原(MHC),像身份标志,能被 自身的免疫细胞所识别。
D.抗原—抗体复合物
2.下列关于分子标签的描述错误的是 A.人体细胞膜表面起分子标签作用的物质一般是蛋白质 B.细菌、病毒等病原体都带有各自的身份标签 C.免疫细胞靠细胞表面的受体来识别分子标签
√D.所有免疫细胞都具有识别分子标签的功能
SZ-LWH
问题●探讨
【思考】2.当病原体突破机体的前两道防线,机体如何“作战”?
第2节
第4章 免疫调节
体液免疫
SZ-LWH
SZ-LWH
1 理解免疫系统对病原体的识别
2
概述体液免疫的过程
情 境 导入
环境中的病原体大多数被健康的皮 肤所阻挡。进入呼吸道的病原体大多 数也被粘膜清扫出来。但是总有 一 些“漏网之鱼”。 第一道防线
第4章免疫调节课堂笔记知识点总结(第234节)高二上学期生物人教版选择性必修1
第4章免疫调节第2节特异性免疫知识点1:免疫系统对病原体的识别结构基础:人体细胞膜表面有作为分子标签的一组蛋白质,病毒、细菌等病原体也带有各自的身份标签(抗原决定簇),侵入人体后,能被免疫细胞表面的受体识别。
知识点2:体液免疫1.概念:B细胞激活后可以产生抗体,由于抗体存在于体液中,这种主要靠抗体“作战”的方式是体液免疫。
2.免疫对象:内环境中(细胞外)的病原体3. 基本过程【注意】1、B细胞活化需要两个信号刺激还需要细胞因子的作用。
(1)第一个信号:病原体和B细胞直接接触;(2)第二个信号:辅助性T细胞表面的特定分子发生变化并与B细胞结合(3)细胞因子:促进B细胞的分裂、分化。
2、抗原呈递细胞的作用:摄取、加工处理抗原,将抗原信息暴露在细胞表面,并将信息呈递给辅助性T细胞。
3、辅助性T细胞的作用:①识别抗原(APC处理后的)②激活B细胞③分泌细胞因子4、体液免疫中:①不能识别抗原的细胞:浆细胞。
②可识别但不能特异性识别的细胞: 吞噬细胞③不能增殖分化的细胞:吞噬细胞、浆细胞5、浆细胞中核糖体、内质网、高尔基体、线粒体比较发达,因为要合成分泌大量抗体(蛋白质)。
6、病原体最终被消灭的方式:抗体与病原体结合后,进一步形成沉淀,进而被其他免疫细胞(如巨噬细胞)吞噬消化。
知识点3:细胞免疫1.概念:当病原体进入宿主细胞,就要靠T细胞直接接触靶细胞来“作战”,这种方式称为细胞免疫2.基本过程:【注意】1、细胞毒性T细胞的活化的条件:①靶细胞表面信号分子的直接刺激②辅助性T细胞分泌细胞因子的促进2、新细胞毒性T细胞的作用:识别并接触、裂解被同样病原体感染的靶细胞。
3、细胞免疫不能彻底清除胞内寄生抗原。
它虽使病原体失去了寄生的基础,但还需要与抗体结合或直接被其他免疫细胞吞噬、消灭。
【补充】二次免疫的特点:比初次反应更快速、更强烈,抗体产生的数量更多。
知识点4: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协调配合1、体液免疫与细胞免疫的关系B细胞和细胞毒性T细胞的活化离不开辅助性T细胞的辅助;体液免疫中产生的抗体,能消灭细胞外液中的病原体;而消灭侵入细胞内的病原体,要依靠细胞免疫将靶细胞裂解,使病原体失去藏身之所,此时体液免疫又能发挥作用了。
人教版高中生物选择性必修第1册 第4章 免疫调节 第2节 特异性免疫
[在深化中提能] 1.明确免疫细胞的三个“唯一”
2.“三看法”判断初次免疫和二次免疫
一 产生抗体 二次免疫比初次免疫产生的抗体量多
(3)仅图示实验能否充分证明移植的脂肪组织中有记忆 T 细胞?请说明理由。不__能__,__因___为__缺__少__不__移__植__脂__肪__组__织__的__直__接__感_ 染__病__原__体__的__对__照__组__。
[在深化中提能] 1.归纳总结免疫细胞的来源与功能
名称
来源
功能
第2节 特异性免疫 学有目标——新课程标准必明 1.概述人体的免疫包括生来就有的非特异性免疫和后天获得 的特异性免疫。 2.阐明特异性免疫是通过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两种方式,针 对特定病原体发生的免疫应答。
记在平时——核心语句必背 1.B 细胞活化需要两个信号刺激:第一个信号是一些病原体
直接与 B 细胞接触;第二个信号是辅助性 T 细胞表面的 特定分子发生变化后,与 B 细胞结合。另外还需要细胞 因子的作用。 2.记忆 B 细胞再次接触相同抗原时能迅速增殖分化,分化 后的浆细胞能产生大量抗体。 3.被病原体感染的宿主细胞膜表面的某些分子会发生变化, 细胞毒性 T 细胞能识别变化的信号。在细胞免疫过程中, 靶细胞、辅助性 T 细胞等参与细胞毒性 T 细胞活化过程。
2.分析资料,回答问题 资料:学术期刊《免疫》报道,记忆 T 细胞会储存在脂肪 组织中。研究人员进行了有关实验,过程如下图:
(1)实验鼠 B 不患病是 非特异性免疫 和 特异性免疫 共同 作用的结果。
选择性必修1稳态与调节(全册知识清单)高二生物上学期期末考点大串讲(人教版2019)
选择性必修1 知识清单第1章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25条核心知识背记)第2章神经调节(15条核心知识背记)第3章体液调节(12条核心知识背记)第4章免疫调节(16条核心知识背记)第5章植物生命活动的调节(20条核心知识背记)第1章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1.体液包括细胞内液(约占2/3)和细胞外液(约占1/3),其中细胞外液构成的液体环境即内环境,主要包括血浆、组织液、淋巴液。
组织液是存在于组织细胞间隙的液体,又叫组织间隙液,主要由血浆通过毛细血管壁渗到细胞间形成,大部分物质能重新吸收回血浆,组织液进入淋巴管形成淋巴液,淋巴液经淋巴结等淋巴器官汇入血浆中。
2.人体不同细胞生活的内环境①组织细胞———组织液②血细胞———血浆③淋巴细胞———淋巴液、血浆④毛细血管壁细胞————血浆、组织液⑤毛细淋巴管壁细胞————淋巴液、组织液3.细胞外液本质上是一种盐溶液,说明生命系统起源于原始海洋,血浆成分中含量最多的是水、其次是蛋白质,此外还有无机盐、各种营养物质、各种代谢废物、激素等,组织液、淋巴液的成分和各成分的含量与血浆相近,但又不完全相同,最主要的差别在于血浆中含有较多的蛋白质。
4.内环境的作用是细胞通过内环境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
(1)直接参与的四大系统:消化系统、呼吸系统、泌尿系统、循环系统。
(2)参与调节的三大系统: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免疫系统5.渗透压、酸碱度和温度是细胞外液理化性质的三个主要方面。
6.渗透压是指溶液中溶质微粒对水的吸引力。
血浆渗透压大小主要与无机盐、蛋白质含量有关;细胞外液渗透压大小主要跟Na+和Cl 有关。
在37℃时,人的血浆渗透压约为770 kPa。
7.人体细胞外液的温度一般维持在37 ℃左右。
8.内环境的主要作用:①细胞生存的直接环境②细胞通过内环境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9.下列生理过程发生的场所①剧烈运动产生乳酸、丙酮酸分解、蛋白质合成(细胞内)②H2O2分解(细胞内)③食物中淀粉消化成葡萄糖、蛋白质分解为氨基酸(消化道)④抗原与抗体结合(内环境)⑤乳酸与NaHCO3反应(内环境)10.下列属于内环境的成分的是氨基酸、葡萄糖、血浆蛋白、神经递质、激素、无机盐、尿素(氨基酸、葡萄糖、载体、呼吸酶、血红蛋白、血浆蛋白、神经递质、激素、无机盐、受体、尿素、RNA聚合酶)。
第四单元 免疫调节【复习课件】高二生物单元复习(人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1)
繁殖或对人体细胞的黏附。 总结
体液免疫的过程可以人为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抗原识别; 第二阶段,B细胞活化、增殖与分化; 第三阶段,合成分泌抗体并发挥效应。
B细 胞
B细胞
辅助性 T细胞
辅助性 T细胞
记忆B细胞
浆细胞
抗体
抗原呈 递细胞
抗原呈 递细胞
二.体液免疫:针对侵入内环境的抗原
脾 呈椭圆形,在 胃的左侧,内 含大量的淋巴 细胞;也参与 制造新的血细 胞与清除衰老 的血细胞 骨髓 位于骨髓腔或骨松 质内,是各种免疫 细胞发生、分化、 发育的场所,是机 体重要的免疫器官
免疫调节要点归纳
1.淋巴细胞
骨髓中 的淋巴 干细胞
胸腺
增殖分化 发育
增殖、分化、发育
T细胞 B细胞
迁移至淋巴器 官
2、下图为白细胞与血管内皮细胞之间识别、黏着后,白细胞迁移并穿过血管壁进入 炎症组织 的示意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D
A.内皮细胞识别结合白细胞膜上的糖蛋白使白细胞黏着 B.白细胞在血管内黏着、迁移需要消耗ATP C.黏着、迁移过程中白细胞需进行基因的选择性表达 D.白细胞利用细胞膜的选择透过性穿过血管壁进入
之,即通过
细胞使
细胞裂解死亡而使病毒失去寄生的基础。
(2)人接种乙肝疫苗后,一旦HBV侵入机体, 会迅速增殖分化,并产生大
量抗体,此称为二次免疫应答,特点是
。
(3)当人体感染H7N9流感病毒时,病毒产生的毒素可以改变 中体温调
节中枢的功能,最终使机体体温升高。
第 4 章 免疫调节 复习一遍过 第1节 免疫系统的组成和功能
一.免疫系统的组成
一.免疫系统的组成 扁桃体
第4章免疫调节知识点总结高二上学期生物人教版选择性必修1
第四章免疫调节第一节免疫系统的组成和功能1.免疫系统主要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免疫器官的概念:免疫器官主要由_______构成,并借助于________和________相互联系;3.免疫器官分为中枢免疫器官(_____、_____,是免疫细胞_____并_________的地方)和外周免疫器官(____、______、______,是免疫细胞________的场所);4.免疫器官的作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骨髓分布:位于______或___;功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骨髓的特殊之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7.胸腺分布:位于__________,呈____的____形,分_________;特征:胸腺随年龄而____,在______达到高峰,以后________;功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8.胸腺的特殊之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9.B细胞发生于_____,成熟于_____;T细胞发生于_____,成熟于_____;10.如果给动物摘除胸腺,影响最大的淋巴细胞是什么?为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1.扁桃体分布:位于________;特征:形状像_____,________;功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2.淋巴结分布:沿_______遍布____,主要集中在____、______和________等处;特征:呈___形或___形;功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3.脾分布:在________;特征:呈_____形;功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4.免疫细胞的概念:免疫细胞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5.免疫细胞的来源:免疫细胞来自_____的_________16.免疫细胞的常见类型:免疫细胞包括各种类型的______,如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等;17.淋巴细胞包括_________(简称______)和_________(简称______)等,T细胞又可以分为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等;18.树突状细胞分布:_______________等很多_______________内,特征:_____时具有______功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9.巨噬细胞分布:__________________ ;功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0.树突状细胞和巨噬细胞有吞噬细胞的功能,“吞”和“噬”的结构基础分别是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1.树突状细胞和巨噬细胞吞噬细菌的方式是什么?有什么特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2.APC即___________,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23.抗原呈递细胞的功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4.抗原概念:能__________的物质;抗原的作用方式:能够与________________结合;抗原的化学本质:______抗原是_______(还有多糖、脂类等)抗原的分布:既可以_____,也可以存在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5.抗原一定是体外来的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6.抗原必需是一整个病毒或细菌吗?______________________27.免疫活性物质概念:指由________________产生的,并____________的物质;28.常见免疫活性物质有_____、_______、_______等;29.抗体概念:机体产生的___________的_______;化学本质:________________特性:____________; 分布:随________和________达到身体的_________30.主要的细胞因子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31.溶菌酶分布:血浆、唾液、泪液、乳汁等;溶菌酶分泌细胞:唾液腺细胞、泪腺细胞等32.体内发挥作用的抗体只能自身产生吗?___________________33.抗体一定分布在内环境中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4.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康复者的血清中含有针对新型冠状病毒的____,提取这样的血清输给临床病人,为什么可以达到治疗效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5.免疫调节的结构和物质基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6.人体的三道防线:第一道防线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第二道防线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第三道防线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7.第一道防线和第二道防线人人_________,是机体在__________过程中________的,_____________________,而是对____病原体都有防御作用,叫作_____________38.第三道防线是机体在个体发育过程中_________________的,主要针对__________起作用,具有_______,叫作__________39.为什么我们时刻处在病原体的包围之中,但并不会经常感到不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0.注射青霉素抑制细菌生长繁殖减缓病情属于免疫反应吗?_____41.免疫系统的三大功能: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其中________是免疫系统最基本的功能;42.免疫防御概念:机体排除____________的一种免疫防护作用43.免疫防御功能正常时,机体能__________________;免疫防御功能异常时,免疫反应_______________,可能会导致_________或______________等问题;44.免疫自稳概念:指机体__________________,进行自身调节,___________的功能;45.免疫自稳功能正常时,免疫系统对自身抗原物质_____免疫反应免疫自稳功能异常时,容易发生___________46.免疫监视概念:指机体_________________,防止_____发生47.免疫自稳功能正常时,可_________________,然后调动一切免疫因素将其消除;免疫自稳功能低下或失调,机体会有________或____________现学现用:人体感染白喉杆菌(白喉杆菌侵入易感者上呼吸道,通过常在咽部黏膜生长繁殖)后,将启动一系列的免疫反应,说出下列情况属于哪道防线?①鼻腔黏膜分泌杀菌物质抑制白喉杆菌的繁殖________②体液中的溶菌酶消灭白喉杆菌________③唾液中的溶菌酶消灭白喉杆菌________④体液中的抗体与白喉杆菌反应________⑤吞噬细胞将白喉杆菌吞噬消化________⑥胃液中的盐酸可以破坏细菌的结构_________⑦被白喉杆菌入侵的细胞被清除_________现学现用:判断以下情况对应的免疫功能:①机体排除新型冠状病毒________②艾滋病患者易患恶性肿瘤,是因为_______低下③免疫系统清除体内衰老的细胞,来维持内环境稳态________④________过强,会引起组织损伤⑤________过弱,会发生持续的病毒感染⑥________过强,会引起自身免疫病第二节特异性免疫1.免疫细胞是靠_____________来辨别病原体的,其化学本质一般为_______;*动物细胞表面的分子标签指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MHC),人的为HLA,B细胞表面受体为B细胞识别受体(BCR),T细胞表面有T细胞识别受体(TCR),病原体表面的身份标签主要指其抗原决定簇;2.体液免疫概念:B细胞激活后可以产生抗体,由于抗体_____存在于_____中,所以这种主要靠_____“作战”的方式称为体液免疫;3.细胞免疫概念:当病原体进入细胞_____,主要靠T细胞直接接触_______来“作战”,这种方式称为细胞免疫;4.抗原处理:抗原呈递细胞把外源性抗原降解加工处理成抗原多肽片段,再以抗原肽-MHC 复合物的形式表达于细胞表面5.抗原呈递:抗原肽-MHC复合物被辅助性T细胞受体识别,引起T细胞活化6.体液免疫的过程可以人为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抗原识别;第二阶段,B细胞活化、增殖与分化;第三阶段,合成分泌抗体并发挥效应7.体液免疫的过程*:①一些病原体可以和______接触,为____B细胞提供了___________;②一些病原体被树突状细胞、B细胞等___________ _____;③APC将抗原____后____在细胞____,然后传递给__________;④辅助性T细胞____的________发生变化并与_____结合,这是_____B细胞的__________;辅助性T细胞开始_____、_____,并分泌________;⑤B细胞受到两个信号的刺激后开始____、____,大部分分化为______,小部分分化为_________;细胞因子能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⑥浆细胞产生和分泌大量____,其可随体液在_______并与___________,抑制__________或______________;8.二次免疫概念:记忆细胞可以在________后存活_____甚至_______,当____________时,能___________,分化后_____产生______抗体;9.二次免疫特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0.初次免疫与二次免疫的机体内浆细胞的来源分别是:①初次免疫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二次免疫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1.通常情况下,一个B细胞只能针对___种特异的病原体,活化、增殖后只产生___种特异性的抗体。
生物人教版选择性必修1第四章免疫调节知识汇总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
选择性必修一第四章 免疫调节一、免疫系统的组成 、类型与功能 1.免疫系统的组成2.淋巴细胞的起源和分化:淋巴细胞起源于骨髓中的造血干细胞。
其在骨髓中分化,并发育成熟,成为B 淋巴细胞;迁移到胸腺中分化,发育并成熟,成为T 淋巴细胞。
免疫系统 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免疫活性物质 种类:骨髓、胸腺、脾、淋巴结、扁桃体作用:免疫细胞生成、成熟、集中分布的场所树突状细胞、巨噬细胞淋巴细胞T 淋巴细胞B 淋巴细胞抗体、细胞因子、溶菌酶等3.免疫的类型类型非特异性免疫特异性免疫形成生来就有后天接触病原体后获得特点无特异性有特异性组成第一道防线:皮肤、黏膜;第二道防线:体液中的杀菌物质和吞噬细胞第三道防线:主要由免疫器官和免疫细胞借助血液循环和淋巴循环而组成非特异性免疫:人人生来就有,不针对某一类病原体,而是对多种病原体都有防御作用。
特异性免疫类型: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
前者主要依靠抗体来发挥免疫作用的免疫过程,后者主要依靠T细胞来发挥免疫作用的免疫过程。
4.抗原和抗体①抗原:能够引起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反应的物质。
如病毒、细菌等病原体表面的抗原决定簇、癌细胞等。
②抗体:机体受抗原刺激后由浆细胞产生的,能与该抗原发生特异性结合的免疫球蛋白。
化学本质:蛋白质。
分布:主要在血清中,也分布在组织液和细胞外分泌液中5.体液免疫过程:抗原记忆B细胞细胞因子辅助性T细胞抗原呈递细胞产生浆细胞增殖分化二次免疫抗体B细胞直接刺激抗体与抗原特异性结合(1)参与细胞:抗原呈递细胞、T 细胞、B 细胞、记忆B 细胞、浆细胞(无识别能力)。
(2)结果:在多数情况下,浆细胞产生的抗体与抗原结合,形成沉淀或细胞集团,进而被吞噬细胞吞噬消化。
6.细胞免疫过程(1)参与细胞:吞噬细胞、细胞毒性T 细胞、记忆T 细胞(2)结果:细胞毒性T 细胞可以与被抗原入侵的宿主细胞密切接触,使其裂解死亡,释放出病原体,最终被吞噬、消灭。
特别提醒:(1)每个浆细胞只分泌一种特异性抗体。
第4章免疫调节-2024-2025学年高二生物单元必背知识清单(人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1)
②功能:吞噬消化,抗原处理和呈递
4.抗原呈递细胞(APC)
B细胞,树突状细胞和巨噬细胞都能摄取和加工处理抗原,并且可以将抗原信息暴露在细胞表面,以便传递给其他免疫细胞。因此,这些细胞统称为抗原呈递细胞。
5.抗原
①概念:病原体在进入机体后,其表面一些特定的蛋白质等物质能够与免疫细胞表面的受体结合,从而引发免疫反应。这些能引发免疫反应的物质称为抗原。
一.免疫系统的组成(背过)
二.免疫器官
1.免疫器官主要由淋巴组织构成,并借助于血液循环和淋巴循环相互联系。
2.骨髓,胸腺是免疫细胞产生并发育成熟的地方,脾,淋巴结和扁桃体是免疫细胞集中分布的场所。
3.①胸腺随年龄而增长,在青春期时达到高峰,以后逐渐退化。
②胸腺既是免疫器官,又是内分泌腺,作为免疫器官,它是T细胞发育,成熟的场所,作为内分泌腺,它能产生胸腺激素,以促进T细胞的发育和成熟。
②HIV是逆转录病毒,遗传信息的传递方式:
③HIV的遗传物质是RNA,所以HIV的突变率高,变异类型多,给疫苗的研制带来困难。
④传播途径:主要有性接触传播,血液传播和母婴传播。
⑤艾滋病病人的直接死因,往往是由免疫功能丧失引起的严重感染或恶性肿瘤等疾病。
⑥艾滋病可通过母婴传播,但它是传染病,不是遗传病,不会通过父母遗传给孩子。
3.原理:在过敏原的初次刺激下,机体产生抗体,这些抗体吸附在皮肤,呼吸道或消化道粘膜以及血液中某些细胞(如肥大细胞)的表面,
当相同的过敏原再次进入机体时,就会与吸附在细胞表面的抗体结合,使这些细胞释放组胺等物质,引起毛细血管扩张,血管壁通透性增大,平滑肌收缩和腺体分泌增多。
4.特点:①有快慢之分②有遗传倾向和个体差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4章免疫调节
第1节免疫系统的组成和功能
1.免疫系统主要包括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和免疫活性物质。
2.免疫器官包括骨髓、胸腺、脾、淋巴结和扁桃体等,其中,骨髓和胸腺是免疫细胞产生并发育成熟的地方;脾、淋巴结和扁桃体是免疫细胞集中分布的场所。
3.免疫细胞是执行免疫功能的细胞,他们来源于骨髓的造血干细胞,包括各种类型的白细胞,如树突状细胞、巨噬细胞和淋巴细胞。
淋巴细胞又分为T淋巴细胞(在胸腺中成熟)和B淋巴细胞(在骨髓中成熟)。
T淋巴细胞又分为辅助性T细胞和细胞毒性T细胞。
4.B细胞、树突状细胞和巨噬细胞统称为抗原呈递细胞。
抗原呈递细胞的作用是摄取、加工处理抗原,暴露并呈递抗原。
5.免疫活性物质是指由免疫细胞或其他细胞产生的、并发挥免疫作用的物质。
主要包括抗体、细胞因子和溶菌酶。
6.能引发免疫反应的物质称为抗原;机体产生的专门应对抗原的蛋白质,称为抗体。
抗体能与相应抗原发生特异性结合。
7.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和免疫活性物质共同构成了人体的免疫系统,这是免疫调节的结构和物质基础。
8.人体有三道防线来抵御病原体的攻击:皮肤、黏膜是保卫人体的第一道防线;体液中的杀菌物质(如溶菌酶)和吞噬细胞(如巨噬细胞和树突状细胞)是保卫人体的第二道防线;第三道防线是由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和免疫活性物质共同实现的。
9.人体的第一、二道防线人人生来就有,是机体在长期进化过程中遗传下来的,不针对某一类特定的病原体,而使对多种病原体都有防御作用,叫做非特异性免疫;第三道防线是机体在个体发育过程中与病原体接触后获得的,主要针对特定的抗原起作用,叫作特异性免疫。
10.免疫系统的三大功能:免疫防御、免疫自稳、免疫监视。
第2节特异性免疫
1.特异性免疫包括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
2.B细胞激活后可以产生抗体,由于抗体主要存在于体液中,这种主要靠抗体“作战”的方式称为体液免疫。
3.体液免疫中,B细胞活化需要两个信号的刺激,还需要细胞因子的作用。
第一个信号是病原体直接接触B细胞,第二个信号是辅助性T细胞表面的特定分子与B细胞结合。
4.抗体与病原体结合后可以抑制病原体的增殖或对人体细胞的黏附。
在多数情况下,抗体与病原体结合后,会发生进一步的变化,如形成沉淀或细胞集团等,进而被其他免疫细胞吞噬消化。
5.当再次接触相同抗原时,记忆B细胞能迅速增殖分化成浆细胞。
由浆细胞快速产生大量抗体。
6.当病原体进入细胞内部,就要靠T细胞直接裂解靶细胞来“作战”,这种方式称为细胞免疫。
7.细胞毒性T细胞的作用是识别、接触并裂解被病原体感染的靶细胞。
记忆T细胞再次接触相同抗原时,会立即分化为细胞毒性T细胞,迅速、高效地产生免疫反应。
8.在细胞免疫过程中,靶细胞、辅助性T细胞等参与细胞毒性T细胞的活化过程。
9.B细胞和细胞毒性T细胞的活化离不开辅助性T细胞的辅助,可见辅助性T细胞在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中都起着关键的作用。
10.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与免疫系统之间存在着相互调节,通过信息分子构成一个复杂网络,各自以特有的方式在内环境稳态的维持中发挥作用。
神经调节、体液调节和免疫调节的实现都离不开信号分子,如神经递质、激素和细胞因子等,这些信号分子都是直接与受体接触,具有特异性。
小结:
但不能识别抗原的细胞——浆细胞。
——抗原呈递细胞、辅助性T细胞、B细胞、记忆细胞、细胞毒性T细胞。
3.能识别抗原的物质——抗体。
4.摄取、加工处理和呈递抗原的细胞——抗原呈递细胞。
5.能分泌细胞因子,促进免疫细胞分裂、分化的细胞——辅助性T细胞。
6.能识别、接触并裂解靶细胞的细胞——细胞毒性T细胞。
7.再次接触相同的抗原,并能迅速增殖、分化的细胞——记忆细胞。
——辅助性T细胞。
——抗体、细胞因子、溶菌酶。
10.神经调节、体液调节、免疫调节中的信号分子——神经递质、激素、细胞因子。
第3节免疫失调
1.已免疫的机体,在再次接触相同的抗原时,有时会发生引发组织损伤或功能紊乱的免疫反应,这样的免疫反应称为过敏反应。
2.引起过敏反应的抗原物质叫做过敏原。
3.过敏反应的特点:①有快慢之分,发作时反应强烈;②一般不会破坏组织细胞,也不会引起组织细胞的损伤;③有明显的遗传倾向和个体差异。
4.找出过敏原并且尽量避免再次接触该过敏原,是预防过敏反应发生的主要措施。
5.在某些特殊情况下,免疫系统也会对自身成分发生反应,且对组织和器官造成损伤并出现了症状,就称为自身免疫病。
常见的身免疫病有风湿性心脏病、类风湿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等。
6.常用免疫抑制剂来治疗因免疫功能过强引起的自身免疫病。
7.免疫缺陷病是指由机体免疫功能不足或缺乏而引起的疾病。
该病分为先天性免疫缺陷病和获得性免疫缺陷病。
大多数免疫缺陷病是获得性免疫缺陷病,如艾滋病。
8.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能够攻击人体免疫系统,主要侵染辅助性T细胞,使免疫系统的功能减退,最终死于由免疫功能丧失引起的严重感染或恶性肿瘤。
9.HIV刺激机体产生免疫反应,免疫系统分泌抗HIV的抗体,这是目前HIV检测的重要依据。
10.艾滋病的传播途径主要有性接触传播、血液传播和母婴传播。
第4节免疫学的应用
1.疫苗通常是用灭活的或减毒的病原体制成的生物制品。
2.接种疫苗后,人体内可产生相应的抗体和记忆细胞,从而对特定的传染病具有抵抗力。
3.当给机体输入外源抗原时,免疫系统能够产生反应,而且这种反应具有特异性。
此外免疫系统还具有记忆性,免疫力能维持较长时间。
疫苗的应用是人们根据免疫反应的规律来设计的,可促进对机体有利的免疫反应,从而维护人体健康。
4.在防治传染病方面,我国坚持“预防为主”的方针,实行计划免疫政策,取得了显著成绩。
5.医学上把用正常器官置换丧失功能的器官,以重建其生理功能的技术叫做器官移植。
6.免疫排斥是指进行器官移植手术后,免疫系统会把来自他人的器官当作“非己”成分进行攻击。
利用自体干细胞培养出的组织、器官进行移植,可有效地避免免疫排斥问题。
7.器官移植的成败,主要取决于供者和受者的HLA——组织相容性抗原(人类白细胞抗原)是否一致或相近。
8.研究表明,只要供者和受者的主要HLA有一半以上相同,就可以进行器官移植。
免疫抑制剂的应用,大大提高了器官移植的成活率。
9.器官移植面临的两大问题——免疫排斥、供体器官短缺。
10.免疫学在临床实践上的应用,有免疫预防、免疫诊断和免疫治疗。
其中免疫治疗有免疫增强疗法和免疫抑制疗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