犯罪心理学 重点复习知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

犯罪心理学:是一门研究与犯罪人的犯罪行为有关的犯罪心理现象、规律以及犯罪对策的心理学依据的学科。

犯罪心理的犯罪:指行为人实施的具有严重社会危害性,应当受到处罚、有意识的客观外在活动。(犯罪心理学中研究的犯罪包括1.刑法的犯罪 2.违法行为 3.青少年的不良行为)特点:社会危害性、刑事违法性、应受刑法惩罚性

范围:1.刑法学中的犯罪

2.其他法律文件所规定的违法行为

3.不良行为(越轨行为)

犯罪人:指实施了严重危害社会行为,应受法律和道德纪律责罚的人。

三个基本条件:1.刑事责任年龄 2.具有刑事责任能力 3.实施了法律规定的犯罪行为范围:1.刑法学中的犯罪人(达到刑事责任年龄、具备刑事责任能力,触犯刑法、应受刑

法处罚)

2.一定范围内严重违法或者越轨、应受法律和道德纪律责罚的人

3.不具备刑法学中犯罪人特征但实施了违法犯罪或者越轨行为的未成年人、变态人

格者以及精神病人

理论任务:

1.建立我国犯罪心理学的理论体系

2.发展和完善犯罪科学的内容,提高犯罪科学的理论水平

3.丰富和发展心理科学的内容,提高心理科学的理论水平

实践任务:

1.为家庭、学校和社会提供犯罪心理科学知识,更好地培养和保护青少年健康成长

2.为公安司法人员提供心理科学知识,增强犯罪对策的业务能力,提高办案质量

3.为党和政府制定刑事司法政策,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献计献策

第二节

犯罪心理学研究的特点:

(1)犯罪心理隐蔽性

(2)犯罪人对研究活动的抵触情绪

(3)现场研究的困难性

犯罪心理研究的具体方法:

1.心理分析法

心理分析法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确定犯罪嫌疑人作案的行为方式

(2)确定犯罪嫌疑人作案后的行为表现

(3)判断犯罪嫌疑人的行为是在常态心理支配下进行的还是在异常心理支配下进行(4)了解犯罪嫌疑人作案时的心理压抑、需要冲突、动机斗争等

(5)刻画犯罪嫌疑人的特征、背景,如智力水平、体貌特征、生活习惯、家庭情况、社会交往等,直接为排查犯罪嫌疑人提供依据。

2.观察法

3.调查法(访谈、问卷)

4.实验法

5.心理测验法

6.案例分析法

7.活动产品分析法

8.数量统计法

第二章犯罪心理学的历史与现状

汉斯·格罗斯(奥地利)→犯罪心理学的奠基人

第三章犯罪心理与犯罪人的一班心理特征

犯罪心理:(狭义)指支配犯罪人实施犯罪行为的心理活动和心理因素

(广义)指与犯罪行为的发生、发展有因果关系的各种心理活动、心理因素的总称

犯罪心理、犯罪行为与犯罪心理的关系

犯罪人是犯罪心理的载体

犯罪心理的影响与支配下发生的,没有犯罪心理,就不会发生犯罪行为。

犯罪心理的成分:

1.偏倾性的心理过程

2.不良的个性倾向

3.偏执变异的个性心理

4.消极的心理状态

犯罪心理与守法心理

守法心理:指调节和支配犯罪行为人约束违法行为,实施守法行为的一系列心理因素的总称特征:(1)法律意识明确

(2)自觉调节自己的行为,按照法律规范办事

(3)有自我约束性和制动性

(4)抗拒犯罪诱惑与胁迫的坚定性

成分:(1)指向守法行为的人生哲学

(2)正确的道德观念和积极的道德情感

(3)明确的法律意识

(4)良好的自制力

(5)守法的行为习惯

(6)对刑法的畏惧

(7)对利弊得失的正确权衡

(8)通过合法途径能够满足基本物质与精神需要

分类:

积极的守法心理:自觉维护法律,模范遵守法律的心理活动

消极的守法心理:畏惧法律的威严,被迫按照法律规范行事的心理活动

犯罪心理与守法心理的区别

1.作用不同

2.内容不同

3.根本区别在于犯罪动机

犯罪心理与守法心理的联系

1.犯罪心理与守法心理互为基础,并相互转化

2.心理活动的形式与遵循的心理规律相同

3.心理产生的生理机制相同

犯罪心理的特点:隐蔽性、层次性、结构性、反社会性、社会危害性

反社会性表现

1. 自我中心观念强烈

2. 反社会的需要、动机和目的,消极的人生观

3. 反社会人格

4. 不良的道德情感

5. 自我控制力低

具有普遍性的犯罪学心理:

1.“老实吃亏”心理

2.“攀比嫉妒”心理

3.“从众同流”理

4.“补偿汇报”心理

5. “浓缩人生”心理

6. “孤注一掷”心理

7. “法不责众”心理

8. “偏激浮躁”心理

9. “仇恨报复”心理

10. “转世投胎”心理

第二节. 犯罪人的认知特征

犯罪人的认知特征:

(一)错误或反动的世界观和人生观

(二)扭曲的道德观,错误的法律意识

(三)不成熟或歪曲的自我意识,明显的反社会意识(指因挫折而产生的仇视整个社会的心理状态)

(四)认知水平或认知能力的逐步提高,犯罪的智能化特征日益明显

(五)思维活动以如何使作案成功而又能逃避惩罚为中心

(六)错误的认知模式

(七)使用犯罪隐语与犯罪同伙结识、交流和进行犯罪活动

第三节.犯罪人的情绪、情感和意志特征

情绪:指那种与机体需要(如食物、新鲜空气、性、避开威胁生命的情境等需要)是否获得满足相联系的最简单、最低级的体验。

人的情绪具有情境性和两极性。

基本情绪:喜、怒、哀、惧(生气、厌恶)

情绪状态:心境(一种比较微弱而持久的情绪状态)

激情(一种迅速强烈地爆发而时间短暂的情绪状态)

应激(在出乎意料的情况下所引起的情绪状态)

情感:指认对现实的对象和现象是否适合人的需要和社会要求而生产的复杂而高级的体验,它包括道德观、美感和理智感。

人的情感具有稳固性和倾向性。

犯罪人的情绪、情感特征:

1.不良的、消极的情绪、情感的累积爆发

2.爱憎、好恶标准颠倒,缺乏仁慈和同情心

3.情绪不稳定,易冲动和易感情用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