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数学七年级下册学案 5.3.2《 命题、定理、证明》 (含答案)
人教版数学七年级下册5.3.2-1《命题、定理、证明1》教案2

人教版数学七年级下册5.3.2-1《命题、定理、证明1》教案2一. 教材分析《命题、定理、证明1》是人教版数学七年级下册第五章第三节的一部分,这部分内容是学生学习数学证明的基础。
通过这部分的学习,学生将理解命题与定理的概念,学会如何阅读和理解数学证明,并初步掌握证明的方法。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能够理解和运用基本的数学概念和运算。
但是,对于数学证明这一概念,学生可能还比较陌生,需要通过具体的例子和实践活动来逐渐理解和掌握。
三. 教学目标1.了解命题和定理的概念,能够区分它们。
2.学会阅读和理解数学证明,能够初步进行简单的证明。
3.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数学表达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命题与定理的概念。
2.数学证明的方法和步骤。
五.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和案例教学法,通过具体的例子和实践活动,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命题、定理和证明的概念和方法。
六. 教学准备1.PPT课件。
2.相关例题和练习题。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一个具体的数学问题,引出命题、定理和证明的概念。
2.呈现(15分钟)讲解命题和定理的概念,通过具体的例子让学生理解它们的区别。
然后讲解数学证明的方法和步骤,引导学生学会阅读和理解数学证明。
3.操练(15分钟)让学生分组讨论,尝试解决一些简单的证明问题,教师巡回指导。
4.巩固(5分钟)对学生的解答进行点评,指出其中的错误和不足,引导学生正确理解和掌握证明的方法。
5.拓展(5分钟)给出一些思考题,让学生进一步深入理解和掌握命题、定理和证明的知识。
6.小结(5分钟)对本节课的主要内容进行总结,强调命题、定理和证明的概念和方法。
7.家庭作业(5分钟)布置一些相关的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8.板书(5分钟)将本节课的主要内容进行板书,方便学生复习和记忆。
教学过程每个环节所用的时间:导入5分钟,呈现15分钟,操练15分钟,巩固5分钟,拓展5分钟,小结5分钟,家庭作业5分钟,板书5分钟。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 5-3-2 命题、定理、证明 教案

教学反思5.3平行线的性质5.3.2命题、定理、证明教学目标1. 了解命题的概念以及命题的构成.2. 知道什么是真命题和假命题,并会判断命题的真假.3. 理解什么是定理和证明.4. 初步体会命题在数学中的应用,感受数学语言的严谨性,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归纳能力. 教学重难点重点:区分命题的题设和结论.难点:找出题设和结论不明显的命题的题设和结论;举反例判断一个简单命题是假命题.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导入模式教师:在我们日常讲话中,经常会遇到这样的语句(多媒体展示),如:(1)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首都是北京;(2) 我们班的同学多么聪明;(3) 浪费是可耻的;(4)春天万物更新.在几何里,我们同样会有这样的语句,如:(1) 平行于同一条直线的两条直线平行;(2)对顶角相等.观察一下,它们有什么共同点,在语文学习当中,我们把这样的句子叫做什么语句呢?师生活动先让学生交流,然后学生代表回答.设计意图在教学过程中,将创设的问题情境和语文联系起来,不仅容易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渗透了“学科间的整合”,提升了学生的核心素养.教师:像这样的判断句,在数学当中经常遇到,如(多媒体展示):板书(1) 如果两条直线都与第三条直线平行,那么这两条直线也互相平行;(2) 等式两边都加上同一个数,结果仍是等式;(3) 对顶角相等;(4)如果两条直线不平行,那么同位角不相等.教师提问:你们能说一说这4个语句有什么共同点吗?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分析每个语句的特点,并能总结出这些语句都是对某一件事情作出“是”或“不是”的判断.初步感受到有些数学语言是对某一件事作出判断的.探究新知探究点一:命题的概念教师:像这些语句一样,判断一件事情的语句,叫做命题.现在同学们判断下列语句是不是命题.(1)两点之间,线段最短.(2)画出两条互相平行的直线.(3)过直线外一点,作已知直线的垂线.(4)a,b两条直线平行吗?(5)玫瑰花是动物.(6)若a2=b2,则a=b.一名学生判断回答,不对的题目,其他同学补充纠正.请同学们再举出“命题”的例子.师生共同判断,给予评价.教师归纳:判断语句是否为命题要紧扣两条:(1)命题必须是一个完整的句子,通常是陈述句,疑问句和命令性语句都不是命题;(2)必须对某一件事件作出肯定或否定的判断.这两条缺一不可.设计意图通过具体的实例,让学生了解命题.探究点二:命题的组成教师:观察黑板上的命题,思考:命题由哪几个部分组成?师生活动学生在明确命题概念的基础上分小组讨论命题的结构,让学生总结出命题的结构.命题由题设和结论两部分组成.题设是已知事项,结论是由已知事项推出的事项.教师:你们是怎样寻找题设和结论的.学生代表回答,教师引导得出结论:任何一个命题,都可以写成“如果……那么……”的形式.“如果”后面的是题设,“那么”后面的是结论.请大家指出“对顶角相等”这一命题的题设,结论,并写成“如果……,那么……”的形式.师生活动结合我们学习的这一章内容,找出命题(本章中学到的结论),并指出命题的题设、结论.设计意图充分发挥小组讨论的优势,让学生积极参与到学习过程中,让学生总结出命题的结构.探究点三:真命题与假命题教师:判断下列语句是不是命题,是命题的指出命题的题设和结论,并判断此命题是否正确.(1)如果两条直线相交,那么它们只有一个交点;(2)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如果同旁内角互补,那么这两条直线平行(3)相等的角是对顶角;(4)任意两个直角都相等.学生独立思考,学生代表回答,其他同学纠正补充,最后总结结果:四个语句都是命题.命题(1)的题设是“两直线相交”,结论是“只有一个交点”;命题(2)的题设是“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形成的同旁内角互补”,结论是“这两条直线平行”;命题(3)的题设是“两个角相等”,结论是“它们是对顶角”;命题(4)的题设是“两个角是直角”,结论是“它们相等”.其中(1)(2)(4)是正确命题,(3)是错误命题.教师总结:如果命题的题设成立,那么结论一定成立,像这样的命题称为真命题;如果命题的题设成立时,不能保证结论一定成立,像这样的命题称为假命题.判断一个命题是真命题,必须经过推理证实;判断一个命题是假命题,只需举出一个反例即可.设计意图通过分析语句,练习了找命题的题设和结论,更容易回答出命题的正确与否.探究点四:定理教师:请同学们判断下列命题哪些是真命题?哪些是假命题?(1)在同一平面内,如果一条直线垂直于两条平行线中的一条,那么也垂直于另一条;(2)如果两个角互补,那么它们是邻补角;(3)如果丨a l=lbl,那么a=b;(4)经过直线外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这条直线平行;(5)两点确定一条直线.师生活动学生代表回答,如果出现错误或不完整,请其他学生修正或补充,教师点评.教师归纳:上述问题中(1)(4)(5)的正确性是经过推理证实的,这样得到的真命题叫做定理.定理也可以作为继续推理的依据.前面学过的一些图形的性质,都是真命题,例如“两条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等.教师追问:经过推理证明得到的真命题叫做定理.同学们能说出我们学过的定理有哪些吗?学生独立思考,然后回答,师生共同补充学过的定理.设计意图学生积极思考教师所提出的问题,练习怎样判断真、假命题.以上面问题中的真命题为切入点引出定理的概念.让学生回顾学过的定理,进一步加深对定理概念的理解.探究点五:证明教师:请同学们判断下列两个命题的真假,并思考如何判断命题的真假.命题1:在同一平面内,如果一条直线垂直于两条平行线中的一条,那么它也垂直于另一条.教师:命题1是真命题还是假命题?学生抢答:真命题.教师:你能将命题1所叙述的内容用图形语言表达出来吗?学生画出图1:教师:这个命题的题设和结论分别是什么呢?学生回答:题设:在同一平面内,一条直线垂直于两条平行线中的一条;结论:这条直线也垂直于两条平行线中的另一条.教师:你能结合图形用几何语言表述命题的题设和结论吗?学生回答:在同一平面内,若b〃c,a丄b,则a丄c.教师:请同学们思考如何利用已经学过的定义、定理来证明这个结论呢?已知:在同一平面内,b〃c,a丄b.求证:a丄c.证明:如图1,T a丄b(已知),・•・Z1=90°(垂直的定义).又b〃c(已知),・•・Z1=Z2(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1=90°(等量代换).・•・a丄c(垂直的定义).教师:在很多情况下,一个命题的正确性需要经过一系列推理,才能做出判断,这个推理的过程叫做证明.刚才我们对命题1作出了判断,经过一系列的过程对命题1进行了证明,回顾一下,证明一个命题的正确性要分为几个步骤.学生思考交流,学生代表回答,其他同学补充,教师引导得出结论.要证明一个命题的正确性要分为三步:第一步,分析命题的题设和结论;第二步,根据命题画出图形,结合图形,根据题设写出已知,根据结论写出求证;第三步书写证明过程.教师:对于命题1这个真命题,经过了三步,我们证明了它的正确性,大命题2:相等的角是对顶角.教师:判断这个命题的真假.学生回答:假命题.教师:这个命题的题设和结论分别是什么?学生回答:题设:两个角相等;结论:这两个角互为对顶角.教师:我们知道假命题是在题设成立的前提下,结论不一定成立,你能否利用图形举例说明当两个角相等时它们不一定是对顶角的关系?学生画图回答:如图2所示,OC是Z AOB的平分线,Z1=Z2,但它们不是对顶角.教师总结:要证明一个命题是假命题,只要举一个反例即可.设计意图通过分析两个命题,让学生学会如何判断命题的真假,怎样来证明命题的真假.通过对命题1正确性的推理,来说明什么是证明.证明一个命题为真命题的步骤又有哪些?渗透了“推理”与“证明”的联系、区别•判断一个命题是假命题,只要举出一个反例就可以了.新知应用例1把命题“同位角相等”改写成“如果……那么……”的形式,并分别指出命题的题设和结论.学生代表回答,其他同学补充纠正,教师引导,得出结论.解:可以写成“如果两个角是同位角,那么这两个角相等”•题设是“两个角是同位角”,结论是“这两个角相等”.设计意图练习命题的改写以及分清命题的题设和结论.例2下列命题哪些是正确的,哪些是错误的?(1)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同旁内角互补;(2)等式两边都加上同一个数,结果仍是等式;(3)互为相反数的两个数相加得0;(4)同旁内角互补;(5)对顶角相等.师生活动学生独立完成,并回答.解:(1)(4)错误,(2)(3)(5)正确.设计意图练习判断命题的正确与错误.例3完成下面的证明过程:Z1=Z2,Z C=Z D,求证:Z A=Z F.证明:TZ1=Z2(已知),Z2=Z3(),・•・Z1=(等量代换),・•・〃(),・•・Z C=Z4().又•・•Z C=Z D(已知),・•・Z D=Z4(),・•・DF〃AC(),・•・Z A=Z F().学生独立完成,并回答.如果错误,其他同学补充.答案:对顶角相等Z3BDCE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等量代换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教师:除以上证明方法以外,还有其他的方法吗?请同学们独立思考,再交流相法.设计意图让学生熟悉证明的过程,会填写出一些证明的关键步骤和理由.通过不同方法的引导,拓展学生思维,逐步提高推理能力.课堂练习(见导学案“当堂达标”)参考答案l.A2.C3.若Za=50°,ZB=60°,则Za+ZB>90。
七年级数学下册 5.3.2 命题、定理、证明导学案 (新版)新人教版

5.3.2 命题、定理、证明【学习目标】1.了解命题、定理、证明的概念.能区分命题的题设和结论,并会判断真假.2.掌握推理证明的格式,并会证明简单命题的真假.【学习重点】理解命题的概念和区分命题的题设与结论.【学习难点】区分命题的题设和结论.,行为提示:引导学生认真阅读,积极思考,找出存在疑问的地方.,,行为提示:认真阅读课本,独立完成“自学互研”中的题目,在探究练习指导下自主完成有关练习.,,,方法指导:错误的命题也是命题,命题添加“如果”,“那么”后,命题的意义不能改变.,,方法指导:1.任何一个命题都可以写成“如果……那么……”的形式.“如果”后面的部分是题设,“那么”后接的是结论.,2.对题设和结论不明显的,将它写成“如果……那么……”的形式就可以分清它的题设和结论了.,,,,学习笔记:,\a\vs4\al(命,题)\b\lc\{(\a\vs4\al\co1(概念,结果:由题设和结论组成.,类别:\b\lc\{(\a\vs4\al\co1(真命题,假命题)))),,,,)情景导入生成问题旧知回顾:观察下列两组语句,回答下列问题.第一组:(1)在同一平面内,如果两条直线都与第三条直线垂直,那么这两条直线互相平行.(2)不等式的两边都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不等号的方向不变.(3)对顶角相等.(4)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如果同位角相等,那么这两条直线平行.第二组:(1)直线AB与CD平行吗?(2)过点A画直线l的垂线.(3)花儿为什么这样红?问题:1.上述两组语句有什么区别?2.与第二组相比,第一组的四个语句有什么共同特点?结论:第一组语句都是表示判断的陈述句,第二组语句则是疑问句或不表示判断的陈述句.自学互研生成能力【自主探究】认真阅读教材P20-21的内容,回答下面问题:1.判断一件事情的语句叫命题.每个命题都由题设和结论组成.2.如果题设成立,那么结论一定成立,这样的命题是真命题;题设成立,结论不一定成立,这样的命题是假命题.【合作探究】活动1:思考:(1)如果我们把具有第一组特征的语句叫做命题,你能给命题下个定义吗?(2)你能举出几个命题的例子吗?(3)命题的结构有什么特征?学生交流展示:表示判断性的语句叫命题,命题是由题设和结论两部分组成,题设是已知事项,结论是由已知事项推出的事项.对应练习:指出下列命题的题设和结论:(1)如果两个数互为相反数,那么这两个数的和为0;(2)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3)等式的两边同乘以一个数,结果仍是等式;(4)绝对值相等的两个数相等;(5)如果AB⊥CD,垂足O,那么∠AOC=90°.学生分小组讨论展示:(1)题设:两个数互为相反数;结论:这两个数的和为0;(2)题设:两直线平行;结论:内错角相等;(3)题设:等式两边同乘以一个数;结论:结果仍是等式;(4)题设:两个数的绝对值相等;结论:这两个数相等;(5)题设:AB⊥CD,垂足是O;结论:∠AOC=90°.活动2:思考:(1)观察下列命题,它们是否正确?①如果两个角相等,那么它们是对顶角.②如果a>b,b>c,那么a>c.③如果两个角互补,那么它们是邻补角.④任意两个直角都相等.(2)如何验证命题的真假?学生讨论、交流、形成共识.归纳结论:如果题设成立,那么结论一定成立的命题叫真命题;若命题的题设成立,结论不一定成立,这样的命题叫假命题.学习笔记:定理可作为继续推理的依据.行为提示:证明中的每一步推理都要有根据,不能“想当然”.这些根据,可以是已知条件,也可以是学过的定义、基本事实、定理等.学习笔记:一个命题的正确性需要经过证明,判断一个命题是假命题只需要举一个反例,说理过程应符合逻辑顺序,同时应注意语言规范和每一步的依据.【自主探究】完成下面问题:1.在前面,我们学过的一些图形的性质,都是真命题,其中哪些命题是基本事实?哪些命题的正确性是经过推理证实的?(学生回忆回答)2.什么是定理?答:命题的正确性是经过推理证实的,这样得到的真命题叫定理.3.在很多情况下,一个命题的正确性需要经过推理,才能作出判断,这个推理过程就叫证明.【合作探究】典例讲解:证明命题“在同一平面内,如果一条直线垂直于两条平行线中的一条,那么它也垂直于另一条”为例,来说明什么是证明.如图,已知直线b∥c,a⊥b.求证a⊥c.证明:∵a⊥b(已知),∴∠1=90°(垂直的定义),又b∥c(已知),∴∠1=∠2(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2=∠1=90°(等量代换).∴a⊥c(垂直的定义).交流展示生成新知【交流预展】1.将阅读教材时“生成的新问题”和通过“自主探究、合作探究”得出的结论展示在各小组的小黑板上,并将疑难问题也板演到黑板上,再一次通过小组间就上述疑难问题相互释疑.2.各小组由组长统一分配展示任务,由代表将“问题和结论”展示在黑板上,通过交流“生成新知”.【展示提升】知识模块一命题的概念及组成、分类知识模块二定理与证明检测反馈达成目标【当堂检测】1.下列语句不是命题的是( C )A.两点之间,线段最短B.不平行的两条直线有一个交点C.x与y的和等于0吗D.对顶角不相等2.下列真命题中定理是( B )A.若a是整数,则a是有理数B.对顶角相等C.直线上两点之间的部分叫线段D.锐角小于直角3.下列命题:①两点之间,线段最短;②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相等;③两个锐角的和是锐角;④同角或等角的补角相等.其中假命题的个数是( B )A.1个B.2个C.3个D.4个4.命题“邻补角的平分线互相垂直”的题设是如果两个角是邻补角,结论是这两个角的平分线互相垂直.5.在下面的括号内,填上推理的依据.如图,∠A+∠B=180°,求证∠C+∠D=180°.证明:∵∠A+∠B=180°,∴AD∥BC(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C+∠D=180°(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课后检测】见学生用书课后反思查漏补缺1.收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存在困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23-2024学年人教部编版初中七年级下册数学课时练《5.3.2 命题、定理、证明》(含答案)

第三课青春的证明 3.2青春有格一、单项选择题:1. 青春,我们敢想敢做,但青春并不意味着放纵,也要懂得选择。
下列有关“选择”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只要自己愿意,就可作出各种选择 B. “羞恶之心”是我们明确行为选择的理由C. 我们要树立底线意识,违背道德或法律的行为坚决不做D. 要独立思考,明辨是非善恶,不盲目从众,作出正确的选择2. “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但世界又是纷繁复杂的,美丑、善恶交织在一起,这就要求我们“行己有耻”。
引导我们辨别是非、做出正确选择的主要因素是( )A. 恻隐之心B. 辞让之心C. 是非之心D. 羞恶之心3. 很多人觉得自己计划完不成,拖延,生活中养成种种恶习的根源在于自控力不强。
下列增强自控力的合理建议是( )①每天坚持做一些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①认真记录一些自己平时不关注的事情①尝试不做某些事情,纠正自己的行为①拒绝一切娱乐活动,专注提高学习成绩A. ①②③B. ①②④C. ①③④D. ②③④4. 后汉东莱太守杨震经过管辖地昌邑县时,县令王密送去十金,并说“暮夜无知者”。
杨震严词拒受,说:“天知,地知,你知,我知,何谓无知?”人们因此称他为“四知太守”。
杨震值得我们当代人学习的品质是( ) A. 自信,要相信自己的能力 B. 自爱,不做有损人格的事C. 自强,有不断进取的精神D. 自负,遇事有自己的主见5. “行己有耻”需要我们磨砺意志,拒绝不良诱惑,不断增强自控力。
我们要做到()①增强“我不要”的力量。
尝试不做某些事情,纠正自己的行为①增强“我想要”的力量。
每天坚持做一些自己未能做到的事情①加强自我监控。
认真记录一些自己平时不关注的事①面对挫折,半途而废A. ①①①B. ①①①C. ①①①D. ①①①6. “行己有耻”出自《论语·子路》。
春秋时期的孔子曾说:“行己有耻,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可谓士矣。
”下列行为中,没有做到“行己有耻”的是( )①拿别人的缺点、缺陷、姓名开玩笑②经常帮助同学,特别是身体残疾的同学③喜欢散播小道消息,专门讲同学的糗事④上课时给同学讲故事听,逗同学发笑A. ①①①B. ①①①C. ①①①D. ①①①7. 雨果说:“谁虚度了年华,青春就将褪色。
七年级下册第5章5.3.2命题、定理、证明(1)

【选做1】
3.如图,已知A,B,C在一条直线上
请从三个论断:①AD∥BE,②∠2=∠2,③∠A=∠E,选两个作为条件,另一个作为结论构成一个真命题.
条件:__________
结论:__________(填序号)
【选做2】
4.能说明“锐角α,锐角β的和小于90°”是假命题的例证图是()
A.
B.
C.
D. D
考查知识:举反例
设计意图:把今天所学知识
应用在图中,既起到了复习
的效果,又能提高学生的看
图能力.
题目来源:【高效课堂宝典
训练期末必考题 P12 T4】
改编
完成时长:3分钟
能力创新
阅读下列问题后作出相应的
解答
“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和“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这
两个命题的题设和结论在命题中
的位置恰好对调,我们把其中一个
逆命题:在角
的内部距离相等的
点在这个角的平分
线上.
题设:在角的
内部到角两边的距
离相等的点.
考查知识:逆命题的改编
设计意图:通过阅读来激发
学生的思考能力,通过改编
原题句子的形式来学习和
掌握逆命题.
题目来源:原创
完成时长:3分钟。
2020年-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 学案 5.3.2 第1课时 命题、定理、证明-含答案

第5章相交线与平行线5.3.2 命题、定理、证明第1课时命题、定理、证明核心提要1.命题是由________和________构成的.2.如果题设成立,那么结论一定成立,这样的命题叫做________.3.如果题设成立,不能保证结论一定成立,这样的命题叫做________.4.通过推理证实的________叫做定理.典例精讲知识点1:命题的概念1.下列语句不是命题的为()A.两点之间,线段最短B.同角的余角不相等C.作线段AB的垂线D.不相等的角一定不是对顶角知识点2:命题的应用2.“平行于同一条直线的两条直线平行”的题设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结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知识点3:真、假命题的判定3.下列命题中,是假命题的是()A.同旁内角互补B.对顶角相等C.直角的补角仍然是直角D.两点之间,线段最短变式训练变式1把下列命题写成“如果……那么……”的形式.(1)对顶角相等;(2)不相等的角不是对顶角;(3)相等的角是内错角.变式2把下列命题改写成“如果……那么……”的形式,并分别指出它们的题设和结论:(1)两点确定一条直线;(2)同角的补角相等;(3)两个锐角互余.变式3下列命题是真命题的是()A.和为180°的两个角是邻补角B.一条直线的垂线有且只有一条C.点到直线的距离是指这点到直线的垂线段D.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内错角相等,则同位角必相等基础巩固1.下列语句中,不是命题的是()A.内错角相等B.如果a+b=0,那么a、b互为相反数C.已知a2=4,求a的值D.玫瑰花是红的2.下列命题是假命题的是()A.互补的两个角不能都是锐角B.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C.若a∥b,a∥c,则b∥c D.同一平面内,若a⊥b,a⊥c,则b⊥c3.命题:①对顶角相等;②垂直于同一条直线的两直线平行;③相等的角是对顶角;④同位角相等.其中正确的有()A.1个B.2个C.3个D.4个4.下列命题:①若|a|>|b|,那么a2>b2;②两点之间,线段最短;③对顶角相等;④内错角相等.其中真命题的个数是()A.1个B.2个C.3个D.4个5.下列语句:①三条直线只有两个交点,则其中两条直线互相平行;②如果两条平行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同旁内角相等,那么这两条平行线都与第三条直线垂直;③过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平行.其中()A.①、②是正确的命题B.②、③是正确命题C.①、③是正确命题D.以上结论皆错6.“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的题设是______________,结论是______________.7.对于下列假命题,各举一个反例写在横线上.(1)“如果ac=bc,那么a=b”是一个假命题.反例:___________________.(2)“如果a2=b2,则a=b”是一个假命题.反例:___________________.能力提升8.如图,从①∠1=∠2;②∠C=∠D;③∠A=∠F三个条件中选出两个作为已知条件,另一个作为结论所组成的命题中,正确命题的个数为()A.0 B.1 C.2 D.39.命题“垂直于同一条直线的两条直线平行”的题设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结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10.命题“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的平分线互相平行”是真命题吗?如果是,请给出证明;如果不是,请举出反例.培优训练11.写出下列命题的已知、求证,并完成证明过程.命题:三角形三个内角的和等于180°.已知:如图,________;求证:________证明:第1课时命题、定理、证明----答案【核心提要】1.题设结论 2.真命题 3.假命题 4.真命题【典例精讲】1.C2.两条直线平行于同一条直线这两条直线平行3.A【变式训练】1.解:(1)如果两个角是对顶角,那么这两个角相等.(2)如果两个角不相等,那么这两个角不是对顶角.(3)如果两个角相等,那么这两个角是内错角.2.解:(1)如果在平面上有两个点,那么过这两个点能确定一条直线.题设:在平面上有两个点;结论:过这两个点能确定一条直线.(2)如果两个角是同角的补角,那么它们相等.题设:两个角是同角的补角;结论:这两个角相等.(3)如果两个角是锐角,那么这两个角互余.题设:两个角是锐角;结论:这两个角互余.3.D【基础巩固】1.C 2.D 3.A 4.C 5.B6.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7.(1)3×0=(-2)×0 (2)32=(-3)2【能力提升】8.D9.两条直线垂直于同一条直线这两条直线互相平行10.解:是真命题,证明如下:已知:AB∥CD,BE,CF分别平分∠ABC,∠BCD.求证:BE∥CF.证明:∵AB∥CD,∴∠ABC=∠BCD.∵BE,CF分别是∠ABC,∠BCD的平分线,∴∠2=12∠ABC,∠3=12∠BCD.∴∠2=∠3.∴BE∥CF.【培优训练】11.解:已知:△ABC,求证:∠BAC+∠B+∠C=180°,证明:过点A作EF∥BC,∵EF∥BC,∴∠1=∠B,∠2=∠C,∵∠1+∠2+∠BAC=180°,∴∠BAC+∠B+∠C=180°.即知三角形内角和等于180°.。
人教版数学七年级下册《5-3-2命题、定理、证明 》教案

人教版数学七年级下册《5-3-2命题、定理、证明》教案一. 教材分析《5-3-2命题、定理、证明》是人教版数学七年级下册的一章内容。
本章主要介绍命题、定理和证明的概念,要求学生理解命题的真假判断,了解定理的定义和证明过程,能够运用证明方法解决一些简单的数学问题。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章内容前,已经掌握了整数、分数、代数等基础知识,具备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
但部分学生对于抽象的概念理解起来可能存在一定的困难,需要通过具体的例题和实践活动来加深理解。
三. 教学目标1.了解命题、定理的概念,理解命题的真假判断,掌握定理的定义和证明过程。
2.培养学生运用证明方法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命题、定理的概念及命题的真假判断。
2.证明方法的应用。
五. 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命题、定理的概念,演示证明过程。
2.案例分析法:分析具体例题,引导学生运用证明方法解决问题。
3.小组合作法:分组讨论,共同完成证明任务。
六. 教学准备1.教材、PPT课件。
2.相关例题和练习题。
3.教学工具:黑板、粉笔。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PPT课件展示一些日常生活中的命题,如“明天会下雨”、“今天是星期天”等,引导学生思考这些命题的真假判断。
2.呈现(10分钟)讲解命题、定理的概念,解释命题的真假判断,通过PPT课件展示定理的定义和证明过程。
3.操练(10分钟)给出几个简单的例题,让学生尝试运用证明方法解决问题。
引导学生思考证明过程中的关键步骤,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4.巩固(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共同完成一个证明任务。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
5.拓展(10分钟)给出一个较复杂的证明题目,让学生独立完成。
鼓励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6.小结(5分钟)教师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命题、定理和证明的概念,以及证明方法的应用。
7.家庭作业(5分钟)布置一些有关命题、定理和证明的练习题,要求学生回家后独立完成。
人教版数学七年级下册学案 5.3.2《 命题、定理、证明》 (含答案)

5.3.2 命题、定理、证明【学习目标】1、知道什么是命题、真命题、假命题、定理;2、会根据“题设”和“结论”把命题改果……,那么……”的形式,并能正确判定命题的真假。
【学习重点与难点】1.重点:确定命题的“题设”与“结论”,并会改写成“如果……,那么……”的形式2.难点:判断命题的真假【课堂活动】活动一、认识命题的构成大家一起读一读下列语句:(1)如果两条直线都与第三条直线平行,那么这两条直线也互相平行;(2)两条平行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同旁内角互补;(3)对顶角相等;(4)等式两边同加同一个数,结果仍是等式。
像这样对一件事情作出判断的语句,叫做命题。
你能再举出一些命题的例子吗?比如:命题由“题设”和“结论”两部分组成,“题设”指已知事项,“结论”指由已知事项推导出的事项。
命题通常可以写成“如果……,那么……”的形式,这里的“如果”后面接的是“题设”(即已知条件),“那么”后面接的是“结论”如(1)中的“两条直线都与第三条直线平行”是已知条件,是“题设”,而“这两条直线也互相平行”是“结论”。
请同学们将(2)(4)的命题改写成“如果……,那么……”的形式练习:1.指出下列命题的“题设”与“结论”(1)不相等的两个角不是对顶角题设:结论:(2)互余的两个角不一定相等题设:结论:(3)若a>0,b>0,则ab>0 题设:结论:(4)若a∥b,b∥c,则a∥c 题设:结论:2.将下列命题改写成“如果……,那么……”的形式(1)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2)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3)正数的相反数是负数:(4)相等的两个角是对顶角:认识真假命题从上面的命题来看,有些命题是正确的,如上面练习中的,而有些是错误的,如练习中的。
正确的命题叫做真命题,即:如果题设成立,那么结论也一定成立;错误的命题叫做假命题,即使题设成立,结论也不能保证一定成立。
要确定一个命题是真命题,必须通过推理论证;要确定一个命题是假命题,只要举一个反例就可以了。
人教版数学七年级下册5.3.2 命题、定理、证明(导学案)

5.3平行线的性质古之学者必严其师,师严然后道尊。
欧阳修铁山学校何逸春5.3.2命题、定理、证明一、新课导入1.导入课题:歌德是18世纪德国的一位著名文艺大师,一天,他与一位批评家“狭路相逢”,这位文艺批评家生性古怪,遇到歌德走来,不仅没有相让,反而卖弄聪明,边走边大声说道:“我从来不给傻子让路!”面对如此尴尬的局面,歌德笑容可鞠,谦恭的闪在一旁,有礼貌地回答道:“呵呵,我可恰恰相反!”结果故作聪明的批评家,反倒自讨没趣,你知道歌德用的是什么语言技巧吗?你知道其中的数学道理吗?这涉及到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中的一个概念.(板书课题)2.学习目标:(1)知道什么是命题,会把一个命题改写成“如果……那么……”的形式,从而能正确分清它的题设和结论.(2)知道什么是真命题和假命题;能区分一些简单命题的真假.3.学习重、难点:重点:知道什么是命题;能正确区分它的题设和结论.难点:改写命题,会填写一些证明的关键步骤和理由.二、分层学习1.自学指导:(1)自学范围:课本P20至P21练习前的内容.(2)自学时间:6分钟.(3)自学要求:认真阅读课本,重要的地方做好圈点,遇到疑难相互研讨.(4)自学参考提纲:①什么叫命题?什么叫真命题?什么叫假命题?②每个命题都由题设和结论两部分组成,题设是已知事项,结论是由已知事项推出的事项.③数学中的命题常可以写成“如果……那么……”的形式,“如果”后接的部分是题设,“那么”后接的部分是结论.④把课本中命题(2)、(4)改写成“如果……那么……”的形式,并指出它的题设和结论分别是什么.2.自学:同学们可结合自学指导进行自学.3.助学:(1)师助生:①明了学情:教师巡视课堂,了解学生的自学情况.②差异指导:根据学情进行相应指导.(2)生助生:小组内同学相互交流研讨,纠错.4.强化:(1)命题的概念与结构.(2)真、假命题的概念(3)练习:①语句“画线段AB=CD”是命题吗?不是②指出下列命题的题设和结论:a.如果AB⊥CD,垂足为O,那么∠AOC=90°题设:如果AB⊥CD,垂足为O,结论:∠AOC=90°.b.如果∠1=∠2,∠2=∠3,那么∠1=∠3.题设:如果∠1=∠2,∠2=∠3,结:∠1=∠3.c.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题设:如果两条直线平行,结论:同位角相等.d.同角的余角相等.题设:已知两个角是同一个角的余角,结论:这两个角相等.1.自学指导:(1)自学范围:课本P21“练习”之后至P22“练习”之前的内容.(2)自学时间:8分钟.(3)自学要求:认真阅读课文,在重要和有疑问的地方做好圈点、标记,知道如何判断命题的真假,如何给证明批注理由.(4)自学参考提纲:①什么叫定理?定理和命题有什么关系?②什么叫证明?证明中的每一步推理都要有根据,些根据可以是已知条件,也可以是定义、基本事实、事理等.③在下面的括号内填上推理的根据.a.如图1,AB和CD相交于点O,∠A=∠B,求证:∠C=∠D.证明:∵∠A=∠B(已知),∴AC∥BD(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C=∠D(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b.如图2,已知A、O、B三点在一条直线上,OD、OE分别是∠AOC、∠BOC的平分钱,求证:OD⊥OE.证明:∵O是∠AOC的平分线(已知),∴∠1=12∠AOC(角平分线的定).同理:∠2=12∠BOC.∴∠1+∠2=12(∠AOC+∠BOC),∵点A、O、B在同一条直线上,∴∠AOC+∠BOC=180°(平角的定义),∴∠+∠2=90°,∴D⊥OE(垂直的定义).④你知道怎样判断命题的真假吗?试判断下列命题的真假.若a=b,b=c,则a=c.(真)若a>b,b>c,则a>c.(真)若a∥b,b∥c,则a∥c.(真)若a⊥b,b⊥c,则a⊥c.(假)若ac=bc,则a=b.(假)若a2=b2,则a=b.(假)同位角相等.(假)锐角与钝角一定互补.(假)2.自学:同学们可结合自学指导进行学习.3.助学:(1)师助生:①明了学情:教师巡视课堂,了解学生的自学情况.②差异指导:根据学情进行相应指导.(2)生助生:小组内同学相互交流、订正.4.强化:(1)定理与命题的关系.(2)证明中每一步推理都要有根据,不能“想当然”.(3)练习:课本P22“练习”的第1、2小题.三、评价1.学生的自我评价:学生交流学习目标的达成情况和学习的感受等.2.教师对学生的评价:(1)表现性评价:教师对学生在本节课学习中的整体表现进行总结和点评.(2)纸笔评价:课堂评价检测.3.教师的自我评价(教学反思):本节课的学习任务是让学生了解命题的概念,能区分命题的题设和结论,并初步认识真假命题.这节课一开始由教师提出问题,学生自学课本,让学生体验先学后教的理念,同时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时间:12分钟满分:100分)一、基础巩固(60分)1.(10分)下列语句是命题的个数为(B)①画∠AOB的平分线;②直角都相等;③同旁内角互补吗?④若|a|=3,则a=3.A.1个B.2个C.3个D.4个2.(10分)“同一平面内,垂直于同一直线的两条直线互相平行”是真命题,其中题设是同一平面内,有两条直线垂直于同一条直线,结论是这两条直线互相平行.3.(20分)如图,用式子表示下列句子:(1)因为∠1和∠2相等,根据“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所以AB和EF平行;(2)因为DE和BC平行,根据“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所以∠1=∠B,∠3=∠C.解:(1)∵∠1=∠2,∴AB∥EF(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2)∵DE∥BC,∴∠1=∠B,∠3=∠C(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4.(20分)判断下列命题是真命题还是假命题,如果是假命题,举出一个反例.(1)两个锐角的和是锐角;(2)邻补角是互补的角;(3)同旁内角互补.解:(1)假命题,反例:两个锐角分别为80°和80°,和为160°,为钝角;(2)真命题;(3)假命题,反例,两相交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时,同旁内角不互补.二、综合运用(30分)5.完成下面的证明.(1)如图(1),AB∥CD,CB∥DE,求证∠B+∠D=180°.证明:∵AB∥CD,∴∠B=∠C(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CB∥DE,∴∠C+∠D=180°(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B+∠D=180°.(2)如图(2),∠ABC=∠A′B′C′,BD,B′D′分别是∠ABC,∠A′B′C′的平分线,求证∠1=∠2.证明:∵BD、B′D′分别是∠ABC,∠A′B′C′的平分线,∴∠1=12∠ABC,∠2=12∠A′B′C′(角平分线的定义).又∠ABC=∠A′B′C′,∴12∠ABC=12∠A′B′C′.∴∠1=∠2(等量代换).三、拓展延伸(10分)6.如图,给出下列论断:(1)AB∥DC,(2)AD∥BC,(3)∠A+∠B=180°,(4)∠B+∠C=180°,以其中一个作为题设,另一个作为结论,写出一个真命题.想一想,若连接BD,你能试着写出一个真命题并写出其推理过程吗?解:题设:AB∥DC,结论:∠ABC+∠C=180°.真命题:若AB∥DC,则∠ABC+∠C=180°.如图,连接BD.真命题:若∠ABD=∠CDB,则AB∥DC.证明:∵∠ABD=∠CDB,∴AB∥CD(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素材积累】1、不求与人相比,但求超越自己,要哭旧哭出激动的泪水,要笑旧笑出成长的性格。
七年级数学(人教版下册)教案:5.3.2 命题、定理、证明

5.3.2 命题、定理、证明1.认识命题与定理的概念,会区分命题的题设与结论,能准确判断命题的真假,能认识到数学证明的必要性,能有条理地表达说理.2.体会到定理化的数学发展意义.自学指导:阅读课本第20至22页,完成下列各题.自学反馈1.下列各语句中,带有判断语气的句子有(ABCE)A.我是中国人B.所有商品八折C.对顶角相等D.画两条平行线E.等角的余角(或补角)相等2.根据已学过的数学知识,判断下列句子是否正确:①如果两个角是对顶角,那么这两个角相等.(即对顶角相等)(√)②同位角相等.(×)③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④同旁内角相等,两直线平行.(×)⑤两个直角是相等且互补的关系.(√)3.[写句子]:如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那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你所写的上面这句话是否一定正确?_____________.知识探究活动1 认识命题及其构成看下列句子有什么特点:1.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2.对顶角相等.3.3>2.4.1+1=2.5.今天是三八妇女节.6.白马不是马.7.猪有四条腿.这些句子都有一个共同点,它们都是判断一件事情的语句,叫做命题.命题是由题设和结论两部分组成.题设是已知事项(已知条件),结论是由已知事项推出的事项(结论).活动2 例题解析例下列语句是命题的是( )A.你去哪里?B.画一个圆C.今天食堂的菜太好吃了!D.相等的角是内错角疑问句、祈使句、感叹句不是命题.活动3 跟踪训练下列语句在表述形式上,哪些是命题,哪些不是命题?1.对顶角相等.2.画一个角等于已知角.3.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4.a、b两条直线平行吗?5.若a+c=b+c,则a=b.6.若a2=4,求a的值.7.雷锋同志是伟大的共产主义战士!命题:判断一件事情的语句,要么肯定,要么否定,从语法上来讲它应该是一个陈述句,不能是祈使句、疑问句和感叹句.活动4 命题的改写命题是由题设和结论两部分组成的.一般都写成“如果……,那么……”的形式,“如果”后面是题设,“那么”后面是结论.例“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改写如下:如果两直线平行,那么同旁内角互补.1.有些命题题设和结论不明显,要经过分析才能找得出.例:猫有四条腿,即如果这个动物是猫,那么它就有四条腿.2.添加“如果”、“那么”后,1)命题的意思不能改变,2)句子要完整,语句要通顺.这样可以使命题的题设和结论更明朗,易于分辨.这就相当于语文中的句子扩写.活动5 跟踪训练将下列各题改写成“如果……那么……”的形式,并指出下列各命题的题设和结论.1.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2.两条平行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同旁内角互补;3.邻补角是互补的角;4.平行于同一直线的两直线平行;5.等角的补角相等.活动6 真假命题及定理观看幻灯片理解真假命题.如果题设成立时,结论一定成立的命题称为真命题;题设成立时,不能保证结论一定成立的命题称为假命题.经过推理证实的真命题叫做定理.公理与定理都是真命题.例平行线的判定定理、平行线的性质定理、平行公理都是真命题.活动7 跟踪训练哪些是真命题,哪些是假命题?(1)内错角相等.(2)邻补角一定互补.(3)垂线段是点到直线的距离.(4)两个锐角的和是锐角.(5)互补的角是邻补角.(6)两点之间线段最短.(7)如果一个数能被2整除,那么它也能被4整除.解:(2)、(6)是真命题,其余是假命题.活动8 课堂小结1.命题:判断一件事情的语句叫命题.(1)正确的命题称为真命题,错误的命题称为假命题.(2)命题的结构:命题由题设和结论两部分构成,常可写成“如果……,那么……”的形式.2.定理:经过推理论证为正确的命题叫定理.也可作为继续推理的依据.3.判断一个命题是假命题,只要举出一个例子,说明该命题不成立就可以了,这种方法称为举反例.。
人教版初中七下数学5.3.2 命题、定理、证明-导学案【含答案】

第五章相交线与平行线课堂探究一、要点探究探究点1:命题的定义与结构阅读下面的几个语句,回答后面的问题:(1)北京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首都;(2)如果∠1与∠2是对顶角,那么∠1=∠2;(3)1+1<2;(4)如果一个整数各位上的数字之和是3的倍数,那么这个数能被3整除.问题1:观察上面的语句,它们有什么共同点?并总结命题的定义.问题2:上面的语句有什么不同点?例1判断下列四个语句中,哪个是命题?哪个不是命题?并说明理由:(1)对顶角相等吗?(2)画一条线段AB=2cm;(3)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4)相等的两个角,一定是对顶角.练一练:判断下列语句是不是命题?是用“√”,不是用“×表示.(1)长度相等的两条线段是相等的线段吗?()(2)两条直线相交,有且只有一个交点()(3)不相等的两个角不是对顶角()(4)相等的两个角是对顶角()(5)取线段AB的中点C()(6)画两条相等的线段()问题3:观察下列命题,你能发现这些命题有什么共同的结构特征?与同伴交流.(1)如果两个三角形的三条边分别相等,那么这两个三角形的周长相等;(2)如果两个数的绝对值相等,那么这两个数也相等;(3)如果一个数的平方等于9,那么这个数是3.教学备注配套PPT讲授2.探究点1新知讲授(见幻灯片5-11)练一练:把下列命题改写成“如果……那么……”的形式.并指出它的题设和结论.(1)对顶角相等;(2)内错角相等;(3)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同位角相等;(4)平行于同一直线的两直线平行;(5)等角的补角相等.探究点2:真命题与假命题问题:观察下列命题,你能发现这些命题有什么不同的特点吗?命题1:“如果一个数能被4整除,那么它也能被2整除”命题2:“如果两个角互补,那么它们是邻补角”练一练:判断下列命题的真假.真的用“√”,假的用“×表示.(1)同旁内角互补()(2)一个角的补角大于这个角()(3)相等的两个角是对顶角()(4)两点可以确定一条直线()(5)两点之间线段最短()(6)同角的余角相等()(7)互为邻补角的两个角的平分线互相垂直()探究点3:证明与举反例问题1:什么叫证明?问题2:如何判定一个命题是假命题呢?例2如图,∠1=∠2,试说明直线AB ,CD平行?教学备注配套PPT 讲授3.探究点2新知讲授(见幻灯片12-13)4.探究点3新知讲授(见幻灯片14-22)5.课堂小结当堂检测1.下列语句中,不是命题的是()A.两点之间线段最短B.对顶角相等C.不是对顶角不相等D.过直线AB外一点P作直线AB的垂线2.下列命题中,是真命题的是()A.若a·b>0,则a>0,b>0B.若a·b<0,则a<0,b<0C.若a·b=0,则a=0且b=0D.若a·b=0,则a=0或b=03.下列句子哪些是命题?是命题的,指出是真命题还是假命题?(1)马有四只脚;(2)内错角相等;(3)画一条直线;(4)四边形是正方形;(5)你的作业做完了吗?(6)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7)垂直于同一直线的两直线平行;(8)过点P画线段MN的垂线.4.举反例说明下列命题是假命题.(1)若两个角不是对顶角,则这两个角不相等;(2)若ab=0,则a+b=0.5.在下面的括号内,填上推理的依据.如图,AB∥CD,CB∥DE,求证:∠B+∠D=180°.证明:∵AB∥CD,∴∠B=∠C().∵CB∥DE,∴∠C+∠D=180°().∴∠B+∠D=180°().6.如图,已知AB∥CD,直线AB,CD被直线MN所截,交点分别为P,Q,PG平分∠BPQ,QH平分∠CQP,求证:PG∥HQ.教学备注配套PPT讲授6.当堂检测(见幻灯片23-27)当堂检测参考答案1.D 2.D3.(1)是真命题(2)是假命题(3)否(4)是真命题(5)否(6)是真命题(7)是假命题(8)否4.解:(1)两条直线平行形成的内错角,这两个角不是对顶角,但是它们相等.(2)当a=5,b=0时,ab=0,但a+b≠0.5.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等量代换6.证明:∵AB∥CD(已知),∴∠BPQ=∠CQP(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又∵PG 平分∠BPQ,QH 平分∠CQP(已知),∴∠GPQ=21∠BPQ,∠HQP=21∠CQP(角平分线的定义),∴∠GPQ=∠HQP(等量代换),∴PG∥HQ(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下)—教案:5.3.2命题、定理、证明优秀教学案例

4.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为下一节课的教学做好准备。
五、案例亮点
1.情境创设:本节课通过生活实例和多媒体展示,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能够主动参与到课堂学习中。情境创设不仅增强了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还提高了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对数学学科的兴趣和好奇心,激发他们学习数学的内在动力。
2.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和自尊心,让他们感受到自己在数学学习中的进步和成就。
3.引导学生认识到数学的严谨性和逻辑性,培养他们的思维品质和道德素养。
4.通过对命题、定理和证明的学习,使学生感受到数学的美丽和力量,提高他们对数学价值观的认识。
2.问题导向:教师在教学中提出了具有挑战性和引导性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深入思考和探索。问题导向的教学策略使得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能够不断提高自己的数学思维水平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小组合作: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合作,培养了他们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小组合作使得每个学生都能在课堂上发挥自己的特长,提高了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意识。
(四)反思与评价
1.引导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过程进行反思,培养他们的自我评价和自我调节能力。
2.组织学生进行互评和小组评价,让他们学会倾听他人的意见,提高他们的批判性思维。
3.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成果进行肯定和鼓励,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和自尊心。
4.结合学生的学习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为下一节课的教学做好准备。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二)问题导向
1.提出具有挑战性和引导性的问题,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力,培养他们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2.引导学生通过讨论和思考,逐步解决问题,让他们体验到解决问题的过程和成就感。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5-3-2 命题、定理、证明

5.3.2 命题、定理、证明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理解命题,定理及证明的概念,会区分命题的题设和结论.2.会判断真假命题,知道证明的意义及必要性,了解反例的作用.3.理解证明要步步有据,培养学生养成科学严谨的学习态度. 【过程与方法】经历判断命题真假的过程,对命题的真假有一个初步的了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初步培养学生不同几何语言相互转化的能力.二、课型新授课三、课时1课时四、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命题的概念和区分命题的题设与结论.【教学难点】区分命题的题设和结论.五、课前准备教师:课件、三角尺、直尺等.学生:三角尺、铅笔、练习本.六、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出示课件2)让学生阅读课件中的两个例子,讨论句子含义。
(二)探索新知1.出示课件4-5,探究命题的概念教师出示问题:完成下列问题:请同学读出下列语句:(1)如果两条直线都与第三条直线平行,那么这两条直线也互相平行;(2)两条平行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同旁内角互补;(3)对顶角相等;(4)等式两边都加同一个数,结果仍是等式.这些句子有何特点?学生答:都对事情做出了判定.教师问:这样的句子叫做命题.什么叫做命题?学生答:像这样判断一件事情的语句,叫做命题.总结点拨:(出示课件5)教师强调:1.只要对一件事情作出了判断,不管正确与否,都是命题.如:相等的角是对顶角.2.如果一个句子没有对某一件事情作出任何判断,那么它就不是命题.如:画线段AB=CD.考点1:命题的识别判断下列四个语句中,哪个是命题,哪个不是命题?并说明理由:(1)对顶角相等吗?(2)画一条线段AB=2cm;(3)两条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4)相等的两个角,一定是对顶角.(出示课件6)师生共同讨论解答如下:解:(3)(4)是命题,(1)(2)不是命题.理由如下:(1)是问句,故不是命题;(2)是做一件事情,也不是命题.总结点拨:①命题必须是一个完整的句子,而且必须做出肯定或否定的判断.疑问句、感叹句、作图过程的叙述都不是命题;②命题常见的关键词有“是”“不是”“相等”“不相等”“如果……那么……”.出示课件7,学生自主练习后口答,教师订正.2.出示课件8-10,命题的构成教师问:观察下列命题,你能发现这些命题有什么共同的结构特征?与同伴交流.(1)如果两个三角形的三条边相等,那么这两个三角形的周长相等;(2)如果两个数的绝对值相等,那么这两个数也相等;(3)如果一个数的平方等于9,那么这个数是3.学生答:都是“如果……那么……”的形式.教师问:命题一般都可以写成“如果……那么……”的形式.1.“如果”后接的部分是题设,2.“那么”后接的部分是结论.如命题:熊猫没有翅膀.改写为:“如果……那么……”的形式.学生答:如果这个动物是熊猫,那么它就没有翅膀.师生一起总结:添加“如果”“那么”后,命题的意义不能改变,改写的句子要完整,语句要通顺,使命题的题设和结论更明朗,易于分辨,改写过程中,要适当增加词语,切不可生搬硬套.总结点拨:(出示课件10)命题的组成:题设——已知事项命题结论——由已知事项推出的事项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题设(条件)考点2:命题表述形式的变换分别把下列命题写成“如果……那么……”的形式.(1)两点确定一条直线;(2)等角的补角相等;(3)内错角相等. (出示课件11)学生独立思考后,师生共同分析解答.教师依次展示学生解答过程:学生1解:(1)如果有两个定点,那么过这两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学生2解:(2)如果两个角分别是两个等角的补角,那么这两个角相等;学生3解:(3)如果两个角是内错角,那么这两个角相等.总结点拨:把命题写成“如果……那么……”的形式时,应添加适当的词语,使语句通顺.出示课件12,学生自主练习后口答,教师订正.3.出示课件13,探究真假命题的概念.教师问:有些命题如果题设成立,那么结论一定成立;而有些命题题设成立时,结论不一定成立. 如命题:“如果一个数能被4整除,那么它也能被2整除”是条件也成立,结论也成立吗?学生答:如命题:“如果一个数能被4整除,那么它也能被2整除”是条件也成立,结论也成立.教师问:上面的命题:条件也成立,结论也成立.这样的命题是正确命题. 如命题:“如果一个数能被4整除,那么它也能被2整除”是一个正确的命题吗?学生答:是一个正确的命题.教师问:有些命题题设成立时,结论不一定成立.这样的命题是错误的命题.如命题:“如果两个角互补,那么它们是邻补角”就是一个怎样的命题呢?学生答:“如果两个角互补,那么它们是邻补角”就是一个错误的命题.教师问:正确的命题叫真命题,错误的命题叫假命题.则命题“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是真命题还是假命题?学生答:是真命题.教师问:怎样确定定一个命题真假呢?师生一起解答:确定一个命题真假的方法:利用已有的知识,通过观察、验证、推理、举反例等方法.考点3:真假命题的识别下列命题哪些命题是正确的,哪些命题是错误的?(1)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同旁内角互补;(2)等式两边都加同一个数,结果仍是等式;(3)互为相反数的两个数相加得0;(4)同旁内角互补;(5)对顶角相等.学生独立思考后,师生共同解答.解:真命题有(2)、(3)、(5);假命题有(1)、(4).总结点拨:判断一个命题是真命题还是假命题,就是判断一个命题是否正确,即由条件能否得出结论.如果命题正确,就是真命题;如果命题不正确,就是假命题.出示课件15,学生自主练习后口答,教师订正.4.出示课件16-19,探究证明和反证法(举反例)教师出示问题:一天早上,张老汉来到公安局里告状说:王五刚刚在他地里偷了一袋子苹果.公安局长立即派干警将王五传唤到公安局审讯:公安局长问张老汉:“你怎知是王五偷了你的苹果?”“因为早上我发现王五从苹果园那边过来,把一袋东西背回家,还发现我果园的苹果被人偷了,我知道王五家没有苹果树.所以我家苹果肯定是王五偷的.”张老汉想证明什么?他是怎么证明的?学生答:张老汉想证明偷了他的苹果,王五从他家的苹果园那边经过,把一袋东西背回家.教师问:根据张老汉的证明,你能断定苹果是王五偷的吗?你觉得有疑点吗?学生答:根据张老汉的证明,不能断定苹果是王五偷的,有疑点:因为只是经过,张老汉的推断太牵强.总结点拨:(出示课件16)这种从已知条件出发(列出理由),推断出结论的证明方法,叫综合法.综合法是最常用的证明方法.教师出示问题:公安局长一时拿不定主意,就问旁边的梁副局长:“梁局长,你怎么看?”梁局长会如何回答呢?学生答:梁局长说“这事要证明是王五干的,还得弄清那袋子里装的是不是刚摘的苹果,还要看看地里的脚印是不是王五的才行.如果袋子里装的是刚摘的苹果,且地里的脚印是王五的,那就一定是他偷的.”总结点拨:(出示课件17)从结论出发,逆着寻找所需要的条件的思考过程,叫分析.在分析的过程中,如果发现所需要的条件,都已具备或可从已知条件中推得.那么证明就很容易了.总结点拨:(出示课件18)证明的概念在很多情况下,一个命题的正确性需要经过推理才能作出判断,这个推理过程叫作证明.教师强调:证明的每一步推理都要有根据,不能“想当然”.这些根据,可以是已知条件,也可以是学过的定义、基本事实、定理等.教师问:如何判定一个命题是假命题呢?学生答:举一个反例即可.教师问:例如,要判定命题“相等的角是对顶角”是假命题如何证明?师生一起解答:可以举出如下反例:如图,OC是∠AOB的平分线,∠1=∠2,但它们不是对顶角.总结点拨:(出示课件19)确定一个命题是假命题的方法:只要举出一个例子(反例):它符合命题的题设,但不满足结论即可.考点4:利用证明推理解决问题如图,∠1=∠2,试说明直线AB,CD平行.(出示课件20)师生共同分析:要证明AB,CD平行,就需要同位角相等的条件,图中∠1与∠3就是同位角.我们只要找到:能说明它们相等的条件就行了.从图中,我们可以发现:∠2与∠3是对顶角,所以∠3=∠2.这样我们就找到了∠1与∠3相等的确切条件了.学生独立思考后,师生共同解答.证明:∵∠2与∠3是对顶角,∴∠3=∠2.又∵∠1=∠2,∴∠1=∠3.∴AB∥CD.出示课件21,学生自主练习,教师给出答案。
人教版数学七年级下册5.3.2 命题、定理、证明(教案与反思)

5.3.2 命题、定理、证明灵师不挂怀,冒涉道转延。
——韩愈《送灵师》汪村学校钱少华【知识与技能】1.知道什么叫做命题,什么叫真命题,什么叫做假命题,什么叫定理.2.理解命题由题设和结论两部分组成,能将命题写成“如果……那么……”的形式或“若……则……”的形式.【过程与方法】通过对若干个命题的分析,了解什么叫命题以及命题的组成,知道什么叫做真命题,什么做假命题,什么叫做定理.【情感态度】通过本节的学习使同学们明白命题在数学上的重要作用,不仅如此,命题在其它许多学科都有重要作用.【教学重点】命题的定义,命题的组成.【教学难点】命题的判断,真假命题的判断,命题的题设和结论的区分.一、情境导入,初步认识问题1 分析下列判断事情的语句,指出它们的题设和结论.(1)如果两条直线都与第三条直线平行,那么这两条直线也互相平行.(2)两条平行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同旁内角互补.(3)对顶角相等.(4)等式两边加同一个数,结果仍是等式.问题2 判断下列语句,是不是命题,如果是命题,是真命题,还是假命题.(1)画线段AB=5cm.(2)两条直线相交,有几个交点?(3)如果直线a∥b,b∥c,那么a∥c.(4)直角都相等.(5)相等的角是对顶角.【教学说明】全班同学合作交流,即先分组完成上面的两个问题,然后交流成果,最后得出正确的答案.二、思考探究,获取新知思考 1.真命题与定理有什么样的关系.2.对题设和结论不明显的命题,怎样找出它们的题设和结论.【归纳结论】1.命题:判断一件事情的语句,叫做命题.2.命题由题设和结论两部分组成3.真命题与假命题:正确的命题叫真命题,错误的命题叫假命题.4.定理是经过推理证实的真命题,是在今后推理中经常作为依据的一种真命题.但不是所有经过推理证实的真命题都把它当作定理.对于题设和结论不明显的命题,应先将它改写成“如果……那么……”的形式或“若……则……”的形式.一般来说,如果前面的部分是题设,那么后面的部分是结论.将这种命题改写成“如果……那么……”的形式时,那么后面的部分一定要简单明了.三、运用新知,深化理解判断下列命题是真命题还是假命题,如果是假命题.举出一个反例.(1)若a>b,则a2b2.(2)两个锐角的和是钝角.(3)同位角相等.(4)两点之间,线段最短.【教学说明】本环节让同学们分组讨论,在合作交流中深刻理解命题的组成和真假命题的判断.【答案】略.四、师生互动,课堂小结请几名学生口答,然后由教师归纳,可用电脑课件放映到屏幕上.1.布置作业:从教材“习题5.3”中选取.2.完成练习册中本课时的练习.本节课的学习任务是让学生了解命题的概念,能区分命题的题设和结论,并初步认识真假命题.这节课一开始由教师提出问题,学生自学课本,让学生体验先学后教的念,同时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素材积累】1、冬天,一层薄薄的白雪,像巨大的轻软的羊毛毯子,覆盖摘摘这广漠的荒原上,闪着寒冷的银光。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第五章5.3.2命题、定理、证明(教案)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命题、定理、证明》这一章节。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在日常生活中是否遇到过需要判断真假的陈述?”比如,判断广告中的产品宣传是否真实。这个问题与我们将要学习的内容密切相关。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好奇心,让我们一同探索命题的奥秘。
在学生小组讨论环节,大家对于定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提出了很多有趣的观点。但同时我也注意到,部分学生在讨论过程中较为沉默,可能是因为他们对主题不他们积极参与讨论,提高自信心。
首先,关于命题的真假判断,大多数学生能够理解并掌握基本的判断方法,但在遇到一些复杂命题时,仍然会出现判断失误的情况。这说明在今后的教学中,我需要多设计一些具有挑战性的题目,帮助学生提高判断能力。
其次,定理的应用是学生们普遍感到困惑的地方。在讲解定理时,我应该更加注重引导学生理解定理的适用条件,以及如何在实际问题中灵活运用定理。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明白定理并不是孤立的知识点,而是可以解决实际问题的有力工具。
1.教学重点
(1)理解命题的概念:命题是描述性语句,可以判断其真假。本节课重点是让学生掌握命题的基本要素,如何判断一个命题的真假,以及如何书写正确的命题。
举例:判断下列命题的真假:“一个三角形的三个内角和为180度。”
(2)掌握定理的定义:定理是经过证明的命题。重点在于让学生理解定理在几何证明中的重要性,并学会运用定理进行问题的解决。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命题的基本概念。命题是可以判断真假的陈述句。它是数学逻辑推理的基础,是建立定理和进行证明的前提。
2.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来看一个具体的案例。通过分析“一个三角形的三个内角和为180度”这个命题,了解它在几何证明中的应用。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课程教学设计:5.3.2命题、定理、证明

例2证明:直角三角形两锐角互余。
思考下列问题:
1、怎样画出图形?
2、题设和结论分别是什么?
3、根据题设和结论并结合图形如何写出已知,求证?
4、说说你的证明思路
5、书写证明过程时我们要注意些什么?
三、总结归纳
分组讨论,合作交流,证明命题的步骤有哪些,证明的过程中我们要注意什么?
教法说明:学生按就近位置分成若干小组,结合两个例题的学习,讨论上述问题。学生在归纳结论时表述的可能不太规范,教师鼓励学生互相交流、补充,不代替学生学习的过程。命题证明的步骤
板
书
设
计
5.3.2. 命题.定理.证明
一、明确目标
二、向学生布置学习内容 三、合作交流: 四、 巩固练习
教
学
反
思
本堂课教学设计按照创设情境——自主探究——总结归纳——反馈运用,四个环节,环环相扣、层层递进,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教学中教师始终关注对学生探索结论和证明思路、方法等过程的评价,始终关注评价学生对证明的思路和方法的掌握和推理论证能力的提高。始终关注学生能否运用规范的数学语言表述论证过程。始终坚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致力启用学生已掌握的知识,充分调动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使他们最大限度地参与到课堂的活动中
学校教师备课笔记
年级
七年级
学科
数学
主备教师
复备教师
课题
5.3.2命题、定理、证明
课型
新授
教材分析
人教版数学七年级下册教案5.3.2《 命题、定理、证明》

人教版数学七年级下册教案5.3.2《命题、定理、证明》一. 教材分析《命题、定理、证明》是人教版数学七年级下册的教学内容,这部分内容是学生学习几何初步知识的重要环节。
通过学习命题、定理和证明,使学生了解几何学的基本概念和逻辑推理方法,培养学生空间想象能力和思维能力。
本节课的内容在教材中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为后续几何知识的学习打下基础。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已经掌握了平面几何的基本概念,具备了一定的逻辑推理能力。
但部分学生对抽象的命题、定理和证明的概念理解起来较为困难,需要通过具体例子来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
三. 教学目标1.了解命题、定理、证明的概念,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
2.学会用逻辑推理的方法证明几何命题。
3.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思维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命题、定理、证明的概念及逻辑推理方法。
2.教学难点:理解命题、定理、证明之间的关系,运用逻辑推理证明几何命题。
五. 教学方法采用情境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和小组合作学习法。
通过具体例子引入概念,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合作交流,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学PPT课件。
2.相关例题及练习题。
3.几何画图工具。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PPT课件展示生活中的一些几何现象,引导学生思考这些现象背后的几何规律。
通过观察和讨论,让学生感受到几何学的魅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介绍命题、定理、证明的概念,并通过PPT课件展示相关例题。
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命题、定理、证明之间的关系,帮助学生建立基本概念。
3.操练(15分钟)让学生分组讨论,选取一些简单的几何命题,尝试用逻辑推理的方法进行证明。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帮助学生掌握证明的方法。
4.巩固(10分钟)出示一些有关命题、定理、证明的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
教师及时批改、讲解,巩固学生所学知识。
5.拓展(10分钟)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判断一个命题是真命题还是假命题?让学生通过举例、分析,掌握判断命题真假的方法。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教案:5.3.2 命题、定理、证明

课题 5.3.2命题、定理、证明授课人教学目标知识技能掌握命题、定理的概念,并能分清命题的题设和结论,判定真命题和假命题;能根据已知条件对简单问题进行证明.数学思考通过讨论、探究、交流等形式,使学生在辩论中获得知识体验.问题解决用类比的方法,经历自主学习、合作探究,领悟命题的有关概念.情感态度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敢于怀疑、大胆探究的品质,培养合作、交流的能力,从活动中体会学习的快乐.教学重点掌握命题、定理的概念,并能分清命题的组成.教学难点分清命题的组成,并能把一个命题改写成“如果……那么……”的形式.授课类型新授课课时教具教学活动教学步骤师生活动设计意图活动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课堂引入】以下6个句子,有什么不同?你能对它们进行分类吗?如果你能分类,分类的依据是什么?(1)熊猫没有翅膀;(2)对顶角相等;(3)如果两条直线都和第三条直线平行,那么这两条直线也互相平行;(4)你喜欢数学吗?(5)作线段AB=CD;(6)清新的空气;(7)不许讲话.指出像这样判断一件事情的语句,叫做命题.既复习了已学知识,又让学生认识了命题的多种表现形式.活动二:实践探究交流新知【探究1】命题的概念下列句子中,哪些是命题?①直角三角形中的两个锐角互余;②正数都大于0;③如果∠1+∠2=180°,那么∠1与∠2互补;④太阳不是行星;⑤对顶角相等吗?⑥作一个角等于已知角.分析:①②③是命题,它们都对事情作出了肯定回1.通过各类型的语句探究命题的概念.答;④是命题,它对事情作出了否定回答;⑤不是命题,只表示疑问,并未作出判断;⑥不是命题,只是描述了一个作图的过程,设有做出判断.解:①②③④是命题,⑤⑥不是命题.师生共同总结判断命题的依据:对事件做出了肯定或否定的判断的句子为命题,否则不是命题.【探究2】命题的题设和结论命题由题设和结论两部分组成,其中“题设”是已知事项,即命题中的已知条件;“结论”是由已知事项推出的事项,即结论是在已知条件的前提下可得到的结果.命题的表述形式有标准形式:“如果……那么……”,另外还有“若……则……”等,一般地,“如果……”和“若……”是题设部分,“那么……”和“则……”是结论部分.一些命题前面的“附加部分”属题设.要准确找出一个命题的题设和结论,特别是一些没有关联词语、题设和结论不明显的命题.(续表)活动二:实践探究交流新知例2判断下列语句是不是命题,是命题的指出命题的题设和结论,并判断此命题是否是真命题.(1)画射线AC;(2)同位角相等吗?(3)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如果同旁内角互补,那么这两条直线平行;(4)任意两个直角都相等;(5)如果两条直线相交,那么它们只有一个交点;(6)若|x|=|y|,则x=y.解:(1)(2)不是命题;(3)题设是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同旁内角互补,结论是这两条直线平行,是真命题;(4)题设是两个角是直角,结论是这两个角相等,2.师生通过例题共同探究命题的题设和结论的确定方法.3.引导学生区分命题与定理的关系,且体会数学命题证明的必要性.是真命题;(5)题设是两条直线相交,结论是它们只有一个交点,是真命题;(6)题设是|x|=|y|,结论是x=y,是假命题;有些数学命题,如“对顶角相等”,没有写成标准形式,条件和结论不明显,要认真分析是由什么来推断什么,把它恢复成标准形式,这样就容易找到它的条件和结论.如“对顶角相等”恢复成标准形式是“如果两个角是对顶角,那么这两个角相等”.有些命题的条件之前还有条件,那么这两个条件合起来作为命题的条件,如“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如果同位角相等,那么这两条直线平行”,条件是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同位角相等;结论是这两条直线平行.【探究3】定理与证明我们已经知道下列各命题都是正确的,即都是公认的真命题:(1)两点确定一条直线;(2)两点之间线段最短;(3)过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垂直;(4)过直线外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这条直线平行.有些命题可以从基本事实出发或其他真命题出发,用逻辑推理的方法判断它们是正确的,并且可以作为进一步判断其他命题真假的依据,这样的真命题叫做定理.归纳:定理的作用不仅在于它揭示了客观事物的本质属性,而且可以作为进一步确认其他命题真假的依据.探究证明:根据条件、定义以及基本事实、定理等,经过演绎推理,来判断一个命题是否正确,这样的推理过程叫做证明.图5-3-63如图5-3-63,有下列三个条件:①DE∥BC:②∠1=∠2;③∠B=∠C.(1)若从这三个条件中任选两个作为题设,另一个作为结论,组成一个命题,一共能组成几个命题,请你把它们写出来;(2)请你就其中的一个真命题给出推理过程.(续表)活动二:实践探究交流新知解:(1)一共能组成3个命题,它们是:题设:①②,结论:③;题设:①③,结论:②;题设:②③,结论:①.(2)情况一题设:①②,结论:③;证明:∵DE∥BC,∴∠1=∠B,∠2=∠C.又∵∠1=∠2,∴∠B=∠C;情况二题设:①③,结论:②;证明:∵DE∥BC,∴∠1=∠B,∠2=∠C.又∵∠B=∠C,∴∠1=∠2.归纳总结:证明的一般步骤:第一步:根据题意画出图形;第二步:根据命题的题设和结论,结合图形,写出已知、求证;第三步:通过分析,找出证明的方法,写出证明过程.在证明几何命题时,须注意以下几点:1.明确题目的题设和结论;2.证明过程中引用的根据(理由)与“定理的证明相同”;3.证明过程中每一步结果所用的根据必须是得到这一结果的充分理由;4.要防止利用未学过的定理来证明学过的命题,避免循环论证.4.归纳证明的过程有助于培养学生严密的逻辑推理能力,为后续的学习打好基础.活动三:【应用举例】1.利用新知解决问题,根据相开放训练体现应用图5-3-64例1如图5-3-64,已知直线b∥c,a⊥b.求证:a⊥c.证明:∵a⊥b(已知),∴∠1=90°(垂直的定义).又∵b∥c(已知),∴∠1=∠2(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2=∠1=90°(等量代换),∴a⊥c(垂直的定义).变式图5-3-65在下面的括号内填上推理的根据.如图5-3-65,AB和CD相交于点O,∠A=∠B.求证:∠C=∠D.证明:∵∠A=∠B,∴AC∥BD(__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__),∴∠C=∠D(__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__).分析:根据已知的条件及图形证明某个数学结论是常见的数学题目,本题以“∵”“∴”的形式将完整的说理过程展现出来,需要同学们根据图形条件及已知条件填上原因.也就是在我们推理过程的每一步必须要有理有据,不关性质进行演绎推理.2.通过变式练习巩固证明过程,训练学生推理证明的能力.能乱写.本题既利用了平行线的判定方法,又运用了平行线的性质.(续表)活动三:开放训练体现应用【拓展提升】例2如图5-3-66,直线DE经过点A,DE∥BC,∠B=44°,∠C=85°.(1)求∠DAB的度数;(2)求∠EAC的度数;(3)求∠BAC的度数;(4)通过这道题你能说明为什么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吗?图5-3-66知识的综合与拓展提高应考能力.活动四:课堂总结反思【当堂训练】课本第21页练习第1,2题;课本第22页练习第1,2题.课后作业:课本第23页习题5.3第7(2),8,9,12,13题.通过练习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使教师及时了解学生对本课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板书设计】5.3命题、定理、证明命题⎩⎪⎨⎪⎧概念:构成分类⎩⎪⎨⎪⎧题设:已知事项结论:由已知事项推出的事项真命题:假命题:定理:证明:通过知识框图浓缩本节知识,易于学生理解.【教学反思】①[授课流程反思]既复习了已学知识,又让学生认识了命题的多种表现形式,从而使学生明白命题我们都学过,只是没有从概念上加以澄清,从而消除学生对新知识的恐惧感,增加亲切感.回顾反思,找出差距与不足,形成知识及教学体系,更进②[讲授效果反思]本节课的教学内容较简单,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在区分命题的题设和结论的基础上知道命题有真假之分,其中有的真命题又叫做定理.对于假命题只要举出反例加以说明即可,其中推理过程叫做证明.③[师生互动反思]学生小组合作学习的积极性较高,体现出学生愿学乐学的心态,教师要及时性地给予鼓励和表扬.一步提升教师教学能力.。
5.3.2命题、定理、证明七年级数学人教版(下册)(解析版)

答卷时应注意事项1、拿到试卷,要认真仔细的先填好自己的考生信息。
2、拿到试卷不要提笔就写,先大致的浏览一遍,有多少大题,每个大题里有几个小题,有什么题型,哪些容易,哪些难,做到心里有底;3、审题,每个题目都要多读几遍,不仅要读大题,还要读小题,不放过每一个字,遇到暂时弄不懂题意的题目,手指点读,多读几遍题目,就能理解题意了;容易混乱的地方也应该多读几遍,比如从小到大,从左到右这样的题;4、每个题目做完了以后,把自己的手从试卷上完全移开,好好的看看有没有被自己的手臂挡住而遗漏的题;试卷第1页和第2页上下衔接的地方一定要注意,仔细看看有没有遗漏的小题;5、中途遇到真的解决不了的难题,注意安排好时间,先把后面会做的做完,再来重新读题,结合平时课堂上所学的知识,解答难题;一定要镇定,不能因此慌了手脚,影响下面的答题;6、卷面要清洁,字迹要清工整,非常重要;7、做完的试卷要检查,这样可以发现刚才可能留下的错误或是可以检查是否有漏题,检查的时候,用手指点读题目,不要管自己的答案,重新分析题意,所有计算题重新计算,判断题重新判断,填空题重新填空,之后把检查的结果与先前做的结果进行对比分析。
亲爱的小朋友,你们好!经过两个月的学习,你们一定有不小的收获吧,用你的自信和智慧,认真答题,相信你一定会闯关成功。
相信你是最棒的!第五章相交线与平行线5.3.2命题、定理、证明一、选择题: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下列语句不是命题的是A.两点之间,线段最短B.不平行的两条直线有一个交点C.x与y的和等于0吗?D.对顶角不相等.【答案】C【解析】命题是判断一件事情的语句,根据命题的定义可得选项A、B、D是命题;选项C,没有对事情做出判定,不是命题.故选C.2.下列命题中真命题是A.两个锐角之和为钝角B.两个锐角之和为锐角C.钝角大于它的补角D.锐角小于它的余角【答案】C3.命题:①对顶角相等;②垂直于同一条直线的两直线平行;③相等的角是对顶角;④同位角相等.其中假命题有A.1个B.2个C.3个D.4个【答案】C【解析】对顶角相等,①是真命题;在同一平面内,垂直于同一条直线的两直线平行,②是假命题;相等的角不一定是对顶角,③是假命题;同位角不一定相等,④是假命题.故选C.4.如图,从①∠1=∠2;②∠C=∠D;③∠A=∠F三个条件中选出两个作为已知条件,另一个作为结论所组成的命题中,正确命题的个数为A.0B.1C.2D.3【答案】D【解析】①②Þ③;①③Þ②;②③Þ①,故选D.二、填空题:请将答案填在题中横线上.5.“直角都相等”的题设是__________,结论是__________.【答案】两个角是直角;这两个角相等6.如图,已知∠1=∠2,∠3=73°,则∠4的度数为度__________.【答案】107【解析】如图:∵∠1=∠2,∴a∥b,∴∠5+∠3=180°,∵∠4=∠5,∠3=73°,∴∠4+∠3=180°,则∠4=107°.7.对于下列假命题,各举一个反例写在横线上.(1)“如果ac=bc,那么a=b”是一个假命题.反例:__________;(2)“如果a2=b2,则a=b”是一个假命题.反例:__________.三、解答题:解答应写出文字说明、证明过程或演算步骤.8.分别指出下列各命题的题设和结论.(1)如果a∥b,b∥c,那么a∥c;(2)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解析】(1)题设:a∥b,b∥c,结论:a∥c;(2)题设: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的同旁内角互补.结论:这两条直线平行.9.分别把下列命题写成“如果……,那么……”的形式.(1)两点确定一条直线;(2)等角的补角相等;(3)内错角相等.【解析】(1)如果有两个定点,那么过这两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2)如果两个角分别是两个等角的补角,那么这两个角相等;(3)如果两个角是内错角,那么这两个角相等.10.已知:如图,AC⊥BC,垂足为C,∠BCD是∠B的余角.求证:∠ACD=∠B.11.已知,如图,AB∥CD,∠1=∠B,∠2=∠D.求证:BE⊥DE.【解析】过E点作EF∥AB,则∠B=∠3,又∵∠1=∠B,∴∠1=∠3.∵AB∥EF,AB∥CD,∴EF∥CD,∴∠4=∠D,又∵∠2=∠D,∴∠2=∠4,∵∠1+∠2+∠3+∠4=180°,∴∠3+∠4=90°,即∠BED=90°,∴BE⊥ED.12.小明到工厂去进行社会实践活动时,发现工人师傅生产了一种如图所示的零件,要求AB∥CD,∠BA E=35°,∠AED=90°.小明发现工人师傅只是量出∠BAE=35°,∠AED=90°后,又量了∠EDC=55°,于是他就说AB与CD肯定是平行的,你知道什么原因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5.3.2 命题、定理、证明
【学习目标】
1、知道什么是命题、真命题、假命题、定理;
2、会根据“题设”和“结论”把命题改果……,那么……”的形式,并能正确判定命题的
真假。
【学习重点与难点】
1.重点:确定命题的“题设”与“结论”,并会改写成“如果……,那么……”的形式
2.难点:判断命题的真假
【课堂活动】
活动一、认识命题的构成
大家一起读一读下列语句:
(1)如果两条直线都与第三条直线平行,那么这两条直线也互相平行;
(2)两条平行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同旁内角互补;
(3)对顶角相等;
(4)等式两边同加同一个数,结果仍是等式。
像这样对一件事情作出判断的语句,叫做命题。
你能再举出一些命题的例子吗?
比如:
命题由“题设”和“结论”两部分组成,“题设”指已知事项,“结论”指由已知事项推导出的事项。
命题通常可以写成“如果……,那么……”的形式,这里的“如果”后面接的是“题设”(即已知条件),“那么”后面接的是“结论”
如(1)中的“两条直线都与第三条直线平行”是已知条件,是“题设”,而“这两条直线也互相平行”是“结论”。
请同学们将(2)(4)的命题改写成“如果……,那么……”的形式
练习:
1.指出下列命题的“题设”与“结论”
(1)不相等的两个角不是对顶角题设:结论:
(2)互余的两个角不一定相等题设:结论:
(3)若a>0,b>0,则ab>0 题设:结论:
(4)若a∥b,b∥c,则a∥c 题设:结论:
2.将下列命题改写成“如果……,那么……”的形式
(1)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
(2)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3)正数的相反数是负数:
(4)相等的两个角是对顶角:
认识真假命题
从上面的命题来看,有些命题是正确的,如上面练习中的,而有些是错误的,如练习中的。
正确的命题叫做真命题,即:如果题设成立,那么结论也一定成立;错误的命题叫做假命题,即使题设成立,结论也不能保证一定成立。
要确定一个命题是真命题,必须通过推理论证;要确定一个命题是假命题,只要举一个反例就可以了。
经过推理论证得到的真命题叫做定理,可以在其他的推理中作为依据。
【小结】注意:命题是一个完整的句子,不完整的句子不是命题。
如:“两条直线分别在”
不是完整的句子,所以不是命题。
命题必须作出判断。
课堂小练
一、选择题
1.下列命题中是假命题的是( )
A.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
B.直线a⊥b,则a与b的夹角为直角
C.如果两个角互补,那么这两个角一个是锐角,一个是钝角
D.若a∥b,a⊥c,那么b⊥c
2.下列语句:
①一条直线有且只有一条垂线;
②不相等的两个角一定不是对顶角;
③两条不相交的直线叫做平行线;
④一个角的两边分别与另一个角的两边互相平行,则这两个角相等;
⑤不在同一直线上的四个点最多可以画6条直线.
其中错误的有()
A.2个
B.3个
C.4个
D.5个
3.下列命题中:
(1)过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垂直于已知直线;
(2)经过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和已知直线平行;
(3)过线段AB外一点P作线段AB的中垂线;
(4)如果直线l1与l2相交,直线l2与l3相交,那么l1∥l2;
(5)如果两条直线都与同一条直线垂直,那么这两条直线平行;
(6)两条直线没有公共点,那么这条直线一定平行;
(7)两条直线与第三条直线相交,如果内错角相等,则同旁内角互补.
其中正确的命题个数为 ( )
A.2个
B.3个
C.4个
D.5个
4.下列命题:
①对顶角相等;
②在同一平面内,垂直于同一条直线的两直线平行;
③相等的角是对顶角;
④同位角相等.
其中错误的有()
A.1个
B.2个
C.3个
D.4个
5.下列命题真命题是( )
A.同位角相等
B.同旁内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C.不相等的角不是内错角
D.同旁内角不互补,两直线不平行
6.下列说法中错误的个数是()
(1)过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平行。
(2)在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只有相交、平行两种。
(3)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叫做平行线。
(4)相等的角是对顶角
A.1个
B.2个
C.3个
D.4个
7.有下列四个命题:
①相等的角是对顶角;
②同位角相等;
③两点之间,直线最短;
④从直线外一点到这条直线的垂线段,叫做点到直线的距离.
其中是真命题的个数有()
A.0个
B.1个
C.2个
D.3个
8.下列四个命题中:
①在同一平面内,互相垂直的两条直线一定相交
②有且只有一条直线垂直于已知直线
③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同位角相等
④从直线外一点到这条直线的垂线段,叫做这点到这条直线的距离.
其中真命题的个数为()
A.1个
B.2 个
C.3个
D.4个
9.下列命题:
①相等的两个角是对顶角;
②若∠1+∠2=180°,则∠1与∠2互为补角;
③同旁内角互补;
④垂线段最短;
⑤同角或等角的余角相等;
⑥经过直线外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这条直线平行.
其中假命题有( )
A.1个
B.2个
C.3个
D.4个
10.已知下列命题:①对顶角相等;②垂直于同一条直线的两直线平行;•③相等的角是对顶
角;④同位角相等,其中假命题有( )
A.1个
B.2个
C.3个
D.4个
二、填空题
11.把命题“同角的补角相等”改成“如果...那么....”的形式
12.将命题“平行于同一条直线的两条直线互相平行”改写成“如果……那么……”的形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下列命题中:
①若∣a∣=∣b∣,则a=b;
②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
③对顶角相等;
④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是真命题的是.(填写所有真命题的序号)
14.把命题“平行于同一直线的两直线平行”写成“如果…,那么…”的形式________.
15.命题“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中,条件是,结论是
参考答案
1.答案为:C
2.答案为:B.
3.答案为:A;
4.答案为:B.
5.答案为:D
6.答案为:C
7.答案为:A.
8.答案为:A.
9.答案为:B
10.答案为:C
11.答案为:如果两个角是同一个角的补角,那么这两个角相等.
12.答案为:如果两条直线都与第三条直线平行,那么这两条直线互相平行
13.答案为:②③④
14.答案为:如果两条直线都与第三条直线平行,那么这两条直线互相平行
15.答案为: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