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朝至唐朝中枢机构发展演变的总体趋势
2022-2023学年北京市西城区高二(上)期末历史试卷+答案解析(附后)
2022-2023学年北京市西城区高二(上)期末历史试卷1. 古人称铜为金。
甲骨文中被解释为“金”字,“金”上部呈坩埚形状,下部为器物范中通道,像以火熔铸以成铜之意。
该字的构成可以用于研究商代的①社会治理②冶炼工具③青铜器物④文字构成A. ①②③B. ①②④C. ①③④D. ②③④2. 历史学界主流观点认为,《左传》记载的春秋时期郑国把刑法烧铸在金属器皿上,制定了我国最早的成文法并向全社会公布,史称“铸刑书”。
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公布成文法的活动。
对此分析正确的是()A. “铸刑书”强调道德治国的重要性B. 春秋之前的古代中国未能以法治国C. 《左传》的历史记载一定客观真实D. 客观上反映了春秋时期的社会变化3. 下表是睡虎地秦墓竹简《秦律十八种·金布律》的重要内容。
据此可知秦代()◇货币管理,以及各类货币折算比例◇财务出纳记账方式◇官、民间债务偿还办法◇官吏享受的物质待遇◇官府财务保管和废旧物资的处理A. 重视保护民众私有财产B. 实行严刑峻法维护统治C. 注重维护社会经济秩序D. 拥有完备国家治理体系4. 汉文帝时,匈奴数寇边,大臣晁错上书建议徙民实边。
汉武帝设置“河西四郡”,大规模移民屯戍。
武帝这一举措()A. 有利于推动西北开发和农业区扩展B. 解除了北方游牧民族对中原的威胁C. 保障了中原与西南地区的交通联系D. 大大加重了汉中央政府的财政开支5. 隋朝开皇五年,全国实行“大索貌阅”,按人查对户口,户口不实者,里正、党长流配远方。
这次检括户口“计帐进四十四万三千丁,新附一百六十四万一千五百口。
”隋朝“大索貌阅”()A. 旨在减轻农民负担B. 增加了政府的收入C. 导致人口数量增加D. 配合推行租庸调制6. 唐代前期中宗、睿宗年间,盛行的“墨敕斜封官”,即由皇帝直接敕封,而未经过中书省“宣署申覆”(拟定并盖印)及门下省复审与吏部铨选。
由于这类官员告身(任命状)是斜着从侧门交付中书省执行,且其上所书“敕”字用墨笔(与中书省黄纸朱笔正封的敕命不一样),故得名。
汉至唐的中枢政务机构的变化
汉至唐的中枢政务机构的变化一、秦朝1、秦制度:秦朝建立后,汉制度渐次被废弃,取而代之的是秦制度,主要分为国色法制和财政制度。
2、最高行政机关:国色部,六卿,十二郎,七卿。
3、行政体制:以王都镐京为中心,统治全国,采用郡县二级行政制度,以县为最小行政单位,称为县令。
4、司法体制:以县令和县太守及吏部为主体,分别设有地方审司库,做统对案件作判决审理。
5、税收制度:以户籍税为主,地方贡税和特产税(沉余)等为辅。
二、汉朝1、司法机构的变化:随着中央政府的加强,中央司法机构出现,以宗室司法机构及地县司法机构为主。
2、行政机构的变化:汉武帝上台后,将县的行政职权转移到各郡华特,以驻守郡守的宗室或诸将为郡元帅,实施郡守驻守制度,进一步加强了中央权力;东汉开始恢复郡县两级行政系统,在司法、税收等管理上独立上下两级,从行政上将中央管理中地方问题分开,实行中央专政制度。
3、财政机构的变化:以汉朝建立为首,新设财政部,统司财库分布全国,收存财物,执行政府财务管理,实行以财政为中心的财政管理体制。
三、唐朝1、司法机构的变化:唐朝初年采用秦朝的司法体制,但是随着官府政府功能的不断完善,开始演变出以刑部、户部、司直、军机处为中心的中央司法机构。
2、行政机构的变化:割据形成总督州、总管省、地方封地三级制度,总督州由五个总管省组成,每个总管省有多个参照封地,在此基础上形成了由半封地、议众小疆、县等一系列行政机构。
同时,它还将地方官府分类管理,形成了以总督、判官、地官、州官等行政管理体制。
3、财政机构的变化:唐朝建立后,将原有的财政体制和财政机构进行了进一步的发展,首先是实行以财库为中心的财政管理体系。
其次、政府采用新的货币制度作为货币,增加了有关税收的收费,并且实行集税制度。
此外,又将垡役和土地税制度纳入财政体系,以确保政府有足够的财政收入。
中国古代中枢权力机构的演变
中国古代中枢权力机构的演变
中国古代中枢权力机构的演变是中国政治制度发展的重要方面。
从先秦时期到清朝末期,中央政权的权力机构经历了多次变革和演进。
在先秦时期,中国政治制度较为松散,没有明确的中央权力机构。
周朝建立后,出现了诸侯分封制度,中央政权逐渐形成。
春秋战国时期,各国割据,中央政府失去了对地方的控制,国家逐渐分裂。
秦朝统一中国后,建立了集权式的中央政府,设立了三公九卿等官职,为后来的封建王朝奠定了基础。
隋唐时期,中央政府进一步强化,设立了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等重要机构,形成了完备的官僚制度。
宋代时,为了避免权力过于集中,设立了东西两府、中书省等官职,实行相对分权的政治制度。
在明清时期,官僚制度完善,中央政府进一步集中权力。
明朝将中央政府设为六部一库,设立了东厂、西厂等特务机构,加强对地方的控制。
清朝时期设立了内阁、六部、军机处等中枢机构,实行清君侧、官僚专制的政治制度。
总的来说,中国古代中枢权力机构的演变历程中,呈现出由分散到集中、由松散到完备的趋势。
这一演变过程,与中国政治制度的发展和历史背景密切相关。
- 1 -。
汉朝至唐朝中枢机构演变趋势
汉朝至唐朝中枢机构演变趋势
从远古,到唐朝,中枢机构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发生了许多的变化,这种变化是我国政治发展的重要标志。
自春秋战国以来,中国历史上君主制度中的中枢机构留下了宝贵的历史文化记录,这些机构在汉朝和唐朝间发生了颇为显著的变化。
汉朝建立之初即行改变,以魏晋以后的两宰制为基础,历史上有三代的大一统政权,从统一六国到统一汉地,中央军权和行政权都合置于帝制之下,帝臣关系非常严肃,程朱之学则成为统治理念,建立了一套法律,确立了完整的官制,也形成了汉朝中枢机构的基本结构。
随着汉朝逐步衰落,唐朝也分隔自汉朝而起。
唐朝自建立以来,不仅对汉朝机构结构进行了重大的改革,而且在历史发展中,中央政权中枢也改变了很多,如宰相、钦定的褒封制度等,赋予地方势力更大的权力,由大中丞及博士以下的职位相互关联,形成有限的官僚管理体系。
这两朝利用它们的办事机构来提高社会中央统治者对地方实际权力的控制,以此稳定国家统治。
总之,从汉朝到唐朝,中枢机构的演变是中华民族政治历史发展的里程碑,见证了中央集权的发展,它的变化为后来的社会发展和国家治理奠定了基础。
中国古代中央行政中枢的演变
中国古代中央行政中枢的演变
中国古代中央行政中枢的演变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一、封建时代:封建时代的中央行政中枢是君主专制的政府机构。
君主拥有最高权力,其他官员都是由君主任命的。
这种政府体制的特点是:一切官员都是君主的臣民,而且君主的权力几乎是无限的,其他官员只能在君主的指令下进行行政管理工作。
二、秦汉时代:秦汉时代的中央行政中枢是封建时代的发展,它建立了一个完整的中央行政系统,由太守、太傅、太尉、太师、大司马等官职组成。
这种政府体制的特点是:官员们都受到中央政府的控制,而中央政府也有自己的行政管理机构。
三、唐宋时代:唐宋时代的中央行政中枢是封建时代的发展,它建立了一个完整的中央行政系统,由太守、太傅、太尉、太师、大司马、大学士等官职组成。
这种政府体制的特点是:官员们的权力更加分散,中央政府也有自己的行政管理机构,同时也受到地方政府的制约。
汉朝至唐朝中枢机构发展演变总体趋势
汉朝至唐朝中枢机构发展演变总体趋势
汉朝:
(1)中央政权中枢机构:“两曹三公”制度更加强化,有极大的变化。
太尉、太傅、丞相成为三公,分别按政、兵、书办事;郡县体制再次扩大。
(2)制度的发展:明制的完善,传宗接代的不断加强,社会政治秩序更加稳定。
唐朝:
(1)中央政权中枢机构:“七十二宗室”制度出现,君臣分离的政治格局形成,太傅、大司马、大司徒和大司空这四个三公成为中央四公,郡县体制进一步完善。
(2)制度的发展:科举制度被完善和普及,建立了官府制度,办公立制变得更加精细,书法、诗文成为宫廷文化的主要特征,社会政治秩序更加稳定。
总体趋势:
1、古代中央政权中枢机构不断发展壮大,政治体制进一步完善,更加坚实。
2、古代科举制度的完善,为更公正的选拔招贤纳士发挥了重要作用。
3、文化的发展,宫廷文化的出现和普及,为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
4、社会政治秩序的不断完善,使社会变得更加稳定,为古代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
汉朝至唐朝中枢机构发展演变趋势
汉朝至唐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具有重要意义的时期,这个时期中国政治、经济、文化都发展迅速。
在这段时期内,中央机构也发生了巨大的演变趋势。
在汉朝时期,中央机构主要由三个部门组成:礼部、兵部和刑部。
礼部负责宗庙祭祀和文化教育事务,兵部负责军事事务,刑部负责司法事务。
这三个部门相互独立,没有主导地位。
随着时间的推移,唐朝中央机构发生了重大变化。
唐朝建立了“三公”制度,即太尉、御史大夫、司空三位大臣共同管理中央政治事务。
这三位大臣由皇帝任命,负责审议和决策重要政治问题。
另外,唐朝还建立了专门的司法机构来独立处理司法案件。
总之,汉朝至唐朝中央机构发展演变趋势表明,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央政府逐渐强化了对中央政治事务的管理能力,建立了专门的司法机构来独立处理司法案件。
这些变化为中国历史上后来的政治制度奠定了基础。
从汉朝至唐朝中枢机构发展演变的总体趋势
从汉朝至唐朝中枢机构发展演变的总体趋势总体上说,从汉朝至唐朝政治中枢机构的发展演变经历了三大阶段:I. 社会和政治结构完善1. 汉朝:汉朝的政治中枢机构是定祚的君主和皇室共同统计的商朝政权,明确了中央与各州政府地位关系,实行地方自治,克制和控制内部的势力,由官吏各司其职。
2. 魏晋:魏晋时期的政治结构形成了“宰相为首,一部九卿,外支三省”的政服体系,建立形式化的官吏职位,遵从中央君主主动派任官吏,夯实了君臣之间的关系,同时出台大量政策促进农业发展。
3. 唐朝:唐朝改革后,更加完善和规范政治结构,实行“君臣成一体,三省六府动态调节”的权力分配制度,形成由“外交宗府-中央政服-地方自治”三个层次组成的中央政权体制。
II. 行政管理机构建立1. 汉朝:汉朝开创了唐朝以后官制的基础,实行地方自治,设置“宰相、尚书、内外两府”等政务机构,实行科举制度,通过考试择优任用官置,使中央及地方结构更加完善。
2. 魏晋:社会秩序相对稳定,魏晋时期逐渐形成由领导机构、文书机构、政务机构、官吏具体实施的行政管理结构,设置特定的各类机构,以达到社会政治管理的需要。
3. 唐朝:唐朝完善了建制,分设各种行政机构,如社稷司、尚书司、治安司等,其政治秩序可称得上完备。
III. 全国通用的宪法制定1. 汉朝:汉朝时期为了维持和扩展统治领域,实行了以皇朝家族财产为基石的封建制度,并逐渐形成全国通用的宪法体系,使国家实行统一的规章制度。
2. 魏晋:魏晋时期形成了以臣置君制为主的宪法制度,实行“某某诏令”、“某某律”等文书令,开创了立法历史。
3. 唐朝:唐朝开启了大一统的历史时期,制定科举制度,审定《唐律》、《唐刑律》,建立对社会的绝对控制,使宪法颁布的普遍性更加强烈。
简析中国古代中枢机构演变特征
简析中国古代中枢机构演变特征简析中国古代中枢机构演变特征摘要:在中国古代历史上,对于一个国家建立而言,便会随之出现一系列为了巩固这个国家而形成的政治、军事等组织机构,而我们常把这些机构称之为中枢机构。
如秦朝建立的“三公九卿制”,西汉再延续了这种制度,到了隋唐又出现了“三省六部制”,以及到了明朝时期的“内阁辅政制”。
由此可见,随着各个王朝之间的更替,这一系列的机构体制在结构形态、作用、职责等方面也在不断的发生变化。
这一系列的中枢机构在历史的车轮下随着时代的需求不断的完善,并且在这变化的过程中也呈现出了不同时期的不同特征。
中国古代中枢机构在演变同时还具有历史发展的必然性。
因此,就需要我们进一步的探索中国中枢机构的演变特征。
关键字:中国;古代;中枢机构;特征对于一个国家或者政权形式而言,统治者要对自己的国家和政权进行巩固,就必须要有一个适合自己国家和政权发展的中枢机构,以此来巩固和推动自己国家和政权的发展。
在不同的时期,中枢机构也要随着时代的转变而不断的改变和完善。
已达到充分发挥中枢机构对政权的巩固作用。
(一)各历史时期中国古代中枢机构的形成一、夏商周时期的中枢机构首先,我国古代中枢制度主要形成于夏商周时期。
并且在这形成的基础上不断的演变。
在夏商周时期,中枢机构所表现出来的形式为从中央到地方所建立起来的行政制度,最高的为国王,中央有相、卿士,地方上多进行封侯。
形成了“夏后氏百官”的局面。
到了西周时期,开始出现了“宗法制”,形成了“公侯伯子男”的政治阶级形式。
并且还采用了“世袭世官制”。
到了春秋战国时期,中枢机构得到了很大程度上的改变,在人员的安排上由世袭制度转变成为了君主委任制。
“战国时期的最高武官称为将,最高文官称为相” 「1」,相在当时是一个权利相当大的职位。
荀子曰:“相者,论列百官之长,要万事之听,以饰朝廷臣下百吏之分,度其功劳,论其庆赏,终岁奉其成功以效其君,当则可,不当则废”「2」。
有其可见相权地位之高。
中国古代中枢制度的演变
中国古代中枢制度的演变中国古代中枢制度的演变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过程,其历程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
在先秦时期,中国出现了春秋战国诸侯争霸的局面,各国的中枢制度也发生了较大的变化。
其中,齐国采用了“相国”制度,魏国采用了“魏武侯”制度,楚国采用了“楚庄王”制度,秦国则采用了“秦王”制度。
这些制度的变革,对中国古代中枢制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到了秦汉时期,中国中枢制度进入了一个相对稳定的时期。
秦朝采用了“丞相”制度,实现了中央集权。
汉朝时期,中枢制度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和完善。
汉朝初期,采用了“太尉”制度,后来改为“大将军”制度,再到后来的“宰相”制度,实现了文武合一的中枢体制。
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中枢制度发生了较大的变革。
魏国采用了“三公”制度,实现了文武分离的中枢体制。
西晋时期,中枢制度进一步完善,采用了“丞相”和“太尉”两个官职,实现了文武合一和文武分离的双重中枢体制。
到了隋唐时期,中国中枢制度又发生了一次重大的变革。
唐朝采用了“三省六部”制度,实现了中枢机构的分权制衡。
唐朝还采用了“宰相”制度,提高了宰相的权力,使得中枢制度更加完善。
宋朝时期,中枢制度又进行了一次改革,采用了“中枢府”制度,将宰相的权力分散,使得中枢制度更加灵活。
明清时期,中国中枢制度进入了一个相对稳定的时期。
明朝时期,中枢制度采用了“内阁”制度,实现了中枢机构的自我管理。
清朝时期,中枢制度进一步完善,采用了“殿试”和“三甲进士”制度,使得中枢官员的选拔更加公正和公平。
中国古代中枢制度的演变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过程,其历程充满了挑战和变革。
从春秋战国诸侯争霸到秦汉时期的文武合一中枢体制,从魏晋南北朝的文武分离中枢体制到隋唐时期的分权制衡中枢体制,从宋朝时期的中枢府制度到明清时期的自我管理中枢制度,中国古代中枢制度的演变历程体现了古代中国智慧的结晶。
从汉朝至唐朝中枢机构发展演变的总体趋势
从汉朝至唐朝中枢机构发展演变的总体趋势汉朝时期,刘邦建立了中央政权,开始了中央集权的历史。
汉朝初期,中央机构相对简单,以尚书省和中书省为中心,负责政府文书的修订和管理。
后来,随着国家机构的扩大和政务的繁杂,汉朝的中枢机构逐渐增加,形成了尚书台、中书省、御史台、太常寺、大鸿胪等一系列机构。
这些机构在编制上各自独立,各自负责不同的政务事务。
随着中央政权的强化,汉朝以及后来的三国时期、晋朝时期的中枢机构趋向规范化和专业化。
他们在机构设置、职能分工、编制制度等方面趋于稳定,形成了一套相对完善的官僚体系。
例如晋朝时的《晋书》就对中央机构的设置和职能进行了详细记载。
在这个时期,中央机构开始注重官员的素质和专业能力,选拔和任用制度逐渐规范化。
此外,晋朝还设立了制度检查的机构,如尚书参军、尚书丞等,以监督各级官员的政绩和廉政情况。
到了隋唐时期,中枢机构进一步发展和演变。
隋朝时,设立了组织庞大的三省六部制度,即尚书省、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度支、农、郡。
这些机构分工明确,负责国家的政治、军事、财政、礼制、工程、农业等方面的事务。
隋炀帝还创建了特殊的机构如三公九卿、三司等,以加强中央集权。
隋朝的制度对唐朝产生了深远影响,隋朝的机构设置和职能分工成为唐朝的基础。
唐朝时期,中央机构进一步规范化和专业化。
唐太宗设立了三省制度,即门下省、尚书省、吏部,以门下省为中央机构的核心,尚书省负责政务的策划和督察,吏部负责官员的选拔和考核。
门下省下设内侍省、宗正寺、中书省等机构,以及特设的宰相职位。
此外,唐朝还设立了审官、宰相的弹劾机构,以监察官员的施政情况。
在地方行政方面,唐朝将地方行政划分为州、县、乡三级,并设立了三司、太府等机构,以管理地方行政和财政。
综上所述,从汉朝至唐朝,中枢机构的发展演变呈现出政治中心集中化、官僚机构规范化和专业化以及地方行政的分权化等总体趋势。
这种趋势是政治权力的集中和行政管理的需求的产物,也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
汉朝至唐朝中枢机构发展演变的趋势
汉朝至唐朝中枢机构发展演变的趋势中国历史上,从汉朝到唐朝,政治制度和中枢机构都有了非常大的变化和演变。
汉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以立宪制为基础的朝代,最初的政治体系是三公九卿制,其中九卿的称号、职权和职责都十分明确。
汉在政治上更加完善和统一,促进了各个地区加强政治统一,从而为下一个朝代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唐朝更进一步优化了政治制度和中央机构,形成了一个完善的君主制度,把朝
廷召见官员进行审议,把朝廷大臣分为内阁和外阁两个部门,建立了一套复杂的朝廷法定制度。
唐朝积极建立百家内阁,由宰相统率,使朝廷有条不紊的治理规则和政策,推行了一套完善的朝廷制度,使政权的统治更加规范化,使朝廷对地方的管辖更加有效。
从汉朝到唐朝,在中枢机构上形成了一套较为完善的政治组织,这促进了中国
政治中央集权的发展,增强了君主专制统治的权力和价值,从而有利于实现早期中国的统一、和谐及繁荣,为实现中国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撑。
从汉朝到唐朝中枢机构发展演变的总体趋势
从汉朝到唐朝中枢机构发展演变的总体趋势
汉朝至唐朝,是中国历史上政治中心的重大转变期,也是中国司法体系发展的关键时期。
在这一段历史时期内,中枢机构的发展演变,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随着中央集权的统一,各层次的政府部门逐渐加强,行政机构网络变得更加完善。
从汉朝到唐朝,中央政府继承了汉朝的行政机构体系,但在整体体制上进行了调整,
大大加强了集权制度。
同时,唐朝确立了九品官制,建立了各地的官府,形成了政务办宗
室的各级行政架构,中央政府的权力也变得更加强大。
其次,中枢机构的司法权和司法组织也发生了变化。
从汉朝到唐朝,司法衙门是司法
机关的基础,最终形成了现行的司法体系。
唐朝时期,司法制度发展成熟,衙门制度加强,政府下设了三省六部,分别负责司法、法律、衙门和官吏管理等事务,将司法工作纳入政
府的统一管理而减少了司法权权力的滥用。
此外,国家的军事组织也在从汉朝到唐朝间发生了变化。
汉朝时,国家的军事机构是
采取分散的政策,在各省设置了武将来管理军队。
唐朝也继承了这一体制,但又增加了征
讨大军、都督归禽兵马等新的军事组织机构,建立了军方军政机构,使分散的军队统一在
中央政府的管辖下,大大增强了国家的军事力量。
总体而言,从汉朝到唐朝中枢机构的发展演变极为明显。
中央行政机构得到加强,司
法体系得以完善,军事组织机构也得到发展。
这一系列的改革,为中央集权统治创造了良
好的基础,为中国后期政治经济形态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汉朝至唐朝中枢机构发展趋势
汉朝至唐朝中枢机构发展趋势
自秦朝统一六国之后,两汉朝至唐朝的中枢机构发展出现了明显变化,是中国历史有
关机构建设的重要阶段。
两汉时期,两汉文献中常提到的三百年,是中国,中央机构发展的成熟阶段,先后经
历了西汉末年确立“三公”“九卿”制度后,改革为封建制度,朝政上建立了宰相、院长、元帅和护国军四大官职,实行下设九省、三处的“九省制”;汉武帝时期,又在这个基础
上进一步改革,正式实行下设司空、司徒、司寇三司、军机处、太子太傅、太仆朝臣、酆
都太守、礼部、户部、财政等十三部分析系统,也就是所谓的“十三部制”。
唐朝时期,经由隋唐之际中央机构改革,正式实行司马、司空、司徒、卫尉、兵部、
工部、进士、丞相的“七省制”政府组织,更为严格的进行了中央机构的规范化管理。
唐
朝以前,两汉都采用国臣自由劝谏的“六員直谏”制度,表现了两汉朝早期的劝谏机制。
在唐朝,则将原有的“六員直谏”制度变成 that 了“一品八司”制度,以确保中央机构
劝谏制度的完整性和权威性;全面推行官员专业化任用制度,把历史、礼乐、文字等科目
涵盖到了中央机构官职任免考核标准当中去。
综上,从两汉朝至唐朝,中央机构发展趋势表现出由封建到封建帝制机构规范化、官员
任用分类化等特点,可以看出是中国历史上管理体制不断完善和发展的体现。
在只汉期间
的中央机构发展动向,围绕国家改革、政治建设以及外交等历史需要进行调整;而在唐朝
就进一步表现出通过完善制度体系来提高朝廷的管理能力的重要性。
这一阶段,中央机构
的发展趋势为后世提供了治国理政的参考和格局。
汉唐以来中枢权力体系的演变特点
汉唐以来中枢权力体系的演变特点(一)汉唐以来中枢权力体系的演变,主要是指中央朝廷帝王制和官僚体制的发展历史。
从汉朝时期,政府就开始了对民间社会中乐器、戏曲、话本、歌曲等文化形式的管理。
《汉赋》总括了汉代制度的基本特点:尊皇帝为中央最高权力,凡事必拜礼,制定法令行政;建立部分权力分让,扩大官制,使贤臣任职、凡能正单,政工有法、会务有效的政治体制;实行对官、企署、吏治等阶层统治。
这是实现统一和稳定的基础。
之后起皇帝统治的生机,实现了帝国鼎盛的高度。
随着时代的变迁,随着文化水平的提高,唐朝以来,中央朝廷制度发生了较大的变革。
在政治统治体制上,大大拓宽了官吏体系,实行所谓“财政分离,财政富强”的政策,从而使政府牢牢把握了统治者的全部及下级权利,控制统治集团的权力,发挥了最大的政治权力作用。
其中,宣政院、曹史台、户部等财政机构在金融和税务管理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从宗室面来看,唐朝确立了授禄制,也是一种专制形式。
唐朝王室也采用诸多措施,实行政事一制,行使统治者在朝政管理等方面的专制式政治。
此外,也出现了宰相、太傅等元首朝廷要职,以此来统治,专制式统治者更趋于集中,起了强大的权力作用。
至唐朝后期,随着粹变的进一步发展,社会上的新的矛盾增多,中央权力开始瓦解,官僚体制开始出现下降趋势。
尤其是唐朝中后期,中央衰竭,一些地方统治者势力开始发展,诸多地方封建制度也开始繁衍。
从汉唐以来,中央权力体系的发展变化,以尊皇权最高,次级行使自身权力为主要特点,从独裁式国家演变为官僚腐败体制,再到五代时期地方自治体制,最终实现封建统治,形成古代封建社会的中心特征。
归纳从汉朝至唐朝中枢机构发展演变的总体趋势
归纳从汉朝至唐朝中枢机构发展演变的总体趋势1 汉代汉代是我国最早的专制社会,统治者集中了司法、行政和军事的权力,搭建了imperial机构,形成了封建制度。
当时的中央枢机构制度由皇室、朝廷枢密使、朝政等三部分组成。
皇帝作为中央政府的头目,担任国家的最高统治者,拥有最终的决定权。
朝廷枢密使是他的秘书,负责收发士大夫和大臣有关官务的文书,记录和汇总皇帝所作出的旨意。
朝政特指中央政府部门,加强与地方官吏之间的沟通,统一管理全国政治教育和司法体系。
2 魏晋南北朝时期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以西晋的成国为转折的划分,上起汉末下至南北朝分裂,此时期的枢机构也有很大的变化,经历了多次变化与改革。
也就是此时期,最为流行的政治体制是三公九卿之行政体制,枢密使,军机使,丞相九卿这3公9卿,充当中央政府的三个主体,封建政治体制也就此形成。
其中最为重要的是三公九卿制,由三公九卿组成的权力机构是朝廷政治的核心。
朝廷枢密使则是实施皇帝的政令,负责皇帝的文曹机关;军机使是从大臣中选出的,其主要职能是实施皇帝的军事政令;而三公九卿就是这3公9卿之中最有权力的。
3 唐代唐朝与前一个朝代之间的不同在于,唐朝大大加强了中央的权力,并强化中央的枢机构。
首先,唐朝除了沿用魏晋南北朝时期朝廷枢密使和军机使制度外,还引入了新的枢机构——太子太傅,太子太傅可以在这个体制中理解为皇子的政治师,负责政治教育,监督公务。
另外,唐朝还实行6部制,6部可以分为“三省六部”,其中三省是指吏部、户部、礼部,六部是指兵部、刑部、中书省、外书省、左右两省等。
在朝政组织上,另外唐朝还实行了巡、抚、督三总制。
整个枢机构的改革,使中央的权力得到了更加完善的制衡,也使皇帝的权力由行政趋于法律,更加健全地维护了宪法,为中国司法维护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总而言之,从汉朝到唐朝,中枢枢机构发展演变的总体趋势是,由朝廷枢密使、朝政、三公九卿组成的枢机构体系不断完善,集中了中央的权力,使中央的政府更加严密,同时也给宪法维护提供了更加充分的保障。
汉朝到唐朝中枢机构发展演变总体趋势
汉朝到唐朝之间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转折点,中枢机构的发展演变也是一个十分重要的话题。
第一,汉朝中央的政府机构比较简单,主要以侍郎,尚书,太尉,大司徒,大司马为主。
其中,最高的官员以太尉为首,他们负责对四部的官员进行督责,同时负责统一性的政府行政管理。
第二,唐朝中央政府机构比汉朝更加复杂,政府部门更加完善,政府官员更多,唐朝的官制为三公九卿,以中书令,尚书令,太师为首。
其中,最高的官员以太师为首,他们负责对官员的教导,同时负责统一性的政府行政管理。
第三,汉朝的官吏管理制度相对较为简单,政府官员职权比较单一,依赖官吏的思想来管理。
但是,唐朝的官吏管理制度比汉朝更加复杂,政府官员职权更加分工明确,政府官员有更多的权利。
第四,汉朝经济发展比较缓慢,政府对经济发展的调控也比较弱,政府官员职权没有太多的改变,但是唐朝经济发展比汉朝更快,政府对经济发展的调控也更强,政府官员的职权也发生了变化。
第五,汉朝的军事体制比较僵化,政府官员以及军队的组织形式都比较固定,而唐朝则有较大的变化,政府官员的组织形式也有所调整,军队的组织形式也有了变化,政府官员的职权也更加明确。
总的来看,汉朝到唐朝之间,中枢机构的发展演变主要表现在政府机构的完善,官吏管理制度的完善,经济发展的提高以及军事体制的变化等方面,这两个朝代之间的发展趋势可以明显的看出。
汉唐以来中枢权力体系的演变
汉唐以来中枢权力体系的演变
汉唐明清中枢的演变过程如下,以及其他几个主要朝代也列举如下:
秦朝:实行三公九卿制。
西汉:汉武帝削弱宰相的权力,形成内外朝。
隋唐:中央实行三省六部制,三省相互牵制和监督。
北宋:相权一分为三,设参知政事作为副宰相。
元朝:中书省掌管行政权,枢密院掌管军事,御史台掌管监察。
明朝:明太祖废丞相,权分六部;明成祖设立内阁。
清朝初期:设议政王大臣会议;康熙帝设立南书房,把中枢权力一分为三;雍正帝设军机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汉朝至唐朝中枢机构发展演变的总体趋势
汉初宰相权力巨大,到西汉武帝时,为了提高君权,尚书省的权力加重,宰相有时只是摆设。
此后,尚书省权力越来越大,为制约尚书省,魏曹丕始设中书省,秉承君主意旨,掌管机要、发布政令的机构。
至晋,始置门下省。
门下省原为皇帝的侍从机构,南北朝时权力逐渐扩大,北朝政出门下,成为中央政权机构的重心。
沿至隋唐,遂成为全国政务中枢。
在唐代,中书省、门下省和尚书省同为中央行政总汇,由中书省决策,通过门下省审核,经皇帝御批,然后交尚书省执行,故实任宰相者必须是“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总的说来,宰相的权力越来越小,君权逐步加强,皇权不断集中、加强,相权不断分散、削弱至丞相一职被废,同时中枢权力机构呈现越来越亲近于和附属于皇帝的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