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数学教案——基本初等函数(Ⅰ)

合集下载

湖南省衡阳市高中数学第二章基本初等函数(Ⅰ)2.2.2对数函数及其性质(2)教案新人教A版必修1

湖南省衡阳市高中数学第二章基本初等函数(Ⅰ)2.2.2对数函数及其性质(2)教案新人教A版必修1

湖南省衡阳市高中数学第二章基本初等函数(Ⅰ)2.2.2对数函数及其性质(2)教案新人教A版必修1一. 教学目标:l.知识与技能(1)进一步掌握对数函数的图象和性质;(2)会利用对数函数的图象和性质解决有关问题;(3)了解底数相同的指数函数和对数函数互为反函数。

2. 过程与方法(1) 理解对数函数的图象和性质;(2) 能够利用对数函数的图象与性质解决问题;(3) 培养学生数学应用意识.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认识事物之间的普遍联系与相互转化;(2)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3)了解对数在生产、生活实际中的应用.二.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对数函数的图象性质的理解.2、教学难点:对数函数的图象与性质的应用.三.教学准备1. 学法:学生通过阅读教材,自主学习.思考.交流.讨论和概括,从而更好地完成本节课的教学目标.2. 教学用具:投影仪.四. 教学过程【引入课题】20世纪80年代末,教会用高科技手段澄清了一个历史大悬案,这就是关于耶稣裹尸布真伪的鉴定,鉴定证明了那块使人崇敬了多年的裹尸布是假的,它的原料纤维是十三世纪才种出来的,而此时耶稣已被钉在十字架上1200多年了。

这个轰动世界的年代鉴定是由研究碳14含量做出的。

【课堂探究】(2)对数函数的图象和性质二、图象和性质的应用1、对数函数的图象2、利用对数函数的单调性比较大小点评:两个对数比较大小1.同底数比较大小时(1)当底数确定时,则可由函数的单调性直接进行判断;(2)当底数不确定时,应对底数进行分类讨论;2.同真数的比较大小,常借助函数图象或对数的运算性质变形后进行比较;3.若底数、真数都不相同, 则常借助1、0等中间量进行比较。

3.探究:对数函数与指数函数之间的关系4、对数函数在生活中的应用例3.溶液酸碱度的测量.溶液酸碱度是通过pH刻画的. pH的计算公式为pH=-lg[H+],其中[H+]表示溶液中氢离子的浓度,单位是摩尔/升.(1)根据对数函数性质及上述pH的计算公式,说明溶液酸碱度与溶液中氢离子的浓度之间的变化关系;(2)已知纯净水中氢离子的浓度为[H+]=10-7摩尔/升,计算纯净水的pH.【课时小结】1.掌握利用对数函数的性质比较数的大小的方法;2.对数函数单调性的灵活应用;3.对数函数与指数函数互为反函数.【课后作业】P74 习题2.2 A组第9题P75 习题2.2 B组第1题五、板书设计六、课后反思。

基本初等函数 教案

基本初等函数 教案

基本初等函数教案教案标题:基本初等函数教案目标:1. 理解基本初等函数的概念和特征;2. 掌握基本初等函数的图像、定义域、值域和性质;3. 能够应用基本初等函数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内容:1. 基本初等函数的定义和分类;2. 基本初等函数的图像和性质;3. 基本初等函数的定义域和值域;4. 基本初等函数的应用。

教学步骤:一、导入(5分钟)1. 引入基本初等函数的概念,让学生了解初等函数与常数函数、线性函数的区别;2. 通过举例,引导学生思考基本初等函数在生活中的应用。

二、概念讲解与示例分析(15分钟)1. 介绍基本初等函数的定义和分类,如常数函数、幂函数、指数函数、对数函数、三角函数等;2. 分别讲解每种基本初等函数的图像和性质,并通过图像展示和实例分析来加深学生的理解。

三、定义域和值域的讨论(15分钟)1. 解释基本初等函数的定义域和值域的概念;2. 以各种基本初等函数为例,引导学生求解其定义域和值域,并进行讨论和总结。

四、应用实例分析(15分钟)1. 提供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应用基本初等函数解决;2. 引导学生分析问题,选择合适的基本初等函数进行建模,并求解问题。

五、练习与拓展(15分钟)1. 给学生一些练习题,巩固基本初等函数的概念和运用能力;2. 鼓励学生拓展思维,尝试解决更复杂的问题。

六、总结与反思(5分钟)1. 对本节课学习的内容进行总结;2. 鼓励学生提出问题或反思,以便进一步完善教学。

教学资源:1. 教材:包含基本初等函数的相关知识点和例题;2. 幻灯片:用于呈现基本初等函数的图像和性质;3. 实例题库:包含基本初等函数的应用实例。

教学评估:1. 课堂练习:通过练习题,检查学生对基本初等函数的理解和应用能力;2. 问题解答:通过学生的提问和回答,评估学生对基本初等函数的掌握程度;3. 实际问题解决:观察学生在应用实例中的解决能力,评估其综合运用能力。

教学延伸:1. 探索更多基本初等函数的性质和应用;2. 引导学生进行实际调研,了解基本初等函数在不同领域的应用案例;3. 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索,拓展基本初等函数的应用范围。

高中数学人教A版第二章基本初等函数(Ⅰ)对数函数(省一等奖)

高中数学人教A版第二章基本初等函数(Ⅰ)对数函数(省一等奖)

第5课时 对数函数的初步应用一、课前准备 1.课时目标(1)能根据对数函数的图象,画出含有对数式的函数的图象,并研究它们的有关性质.(2)加深对对数函数和指数函数的性质的理解,深化学生对函数图象变化规律的理解,渗透运用定义、数形结合、分类讨论等数学思想.(3)重点:对数函数的特性以及函数的通性在解决有关问题中的灵活应用.2.基础预探1、积、商、幂、方根的对数(,M N 都是正数,0,1a a >≠) (1)log ()a M N ⋅= (可推广12log ()a k N N N ⋅⋅⋅= (k N +∈))(2)log aMN= (3)log na M =2、对数函数log (0,1,0)a y x a a x =>≠>的图象与性质定义 log (0,1,0)a y x a a x =>≠>底数1a > 01a <<图象定义域 值域 单调性公共点函数值特点()0,1x y ∈∈时, ;[)1,x y ∈+∞∈时, ;()0,1x y ∈∈时, ;[)1,x y ∈+∞∈时,;对称性函数log a y x =与1log ay x =的图象关于 对称.3.函数3log (2)y x =+的图象是由函数3log y x =的图象 得到。

4. 函数3log (2)3y x =-+的图象是由函数3log y x =的图象 得到。

5. 函数log ()a y x b c =++(0,1a a >≠)的图象是由函数log a y x =的图象 得到; 当 时先向右平移| b|个单位,再向上平移c 个单位得到; 当 时先向左平移 b 个单位,再向下平移|c |个单位得到; 当0,0b c <<时 得到。

二、基本知识习题化1. 下列函数与y x =有相同图象的一个函数是( )A. 2y x = B. 2x y x=C. log (01)a x y a a a =>≠且D. log x a y a = 2. 函数12log (32)y x =-的定义域是( ).A. [1,)+∞B. 2(,)3+∞C. 2[,1]3D. 2(,1]33. 若(ln )34f x x =+,则()f x 的表达式为( ) A. 3ln x B. 3ln 4x + C. 3x e D. 34x e +4.函数2()lg(8)f x x =+的定义域为 ,值域为 .5. 将20.3,2log 0.5,0.5log 1.5由小到大排列的顺序是 .6. 右图是函数1log a y x =,2log a y x =3log a y x =, 4log a y x = 的图象,则底数之间的关系为 .三、学习引领1、理解对数函数log (0,1)a y x a a =>≠,应注意以下三个方面:(1)定义域:因为对数函数log a y x =是由指数函数xy a =变化而来的,对数函数的自变量x 恰好对应指数函数的函数值y ,所以对数函数log a y x =的定义域是指数函数xy a =的值域,即0x >。

基本初等函数教案15页

基本初等函数教案15页

基本初等函数教案15页
一、内容与解析
(一)内容:基本初等函数习题课(一)。

(二)解析:对数函数的性质的掌握,要先根据其图像来分析与记忆,这样更形像更直观,这是学习图像与性质的基本方法,在此基础上,我们要对对数函数的两种情况的性质做一个比较,使之更好的掌握.
二、目标及其解析:
(一)教学目标
(1)掌握指数函数、对数函数的概念,会作指数函数、对数函数的图象,并能根据图象说出指数函数、对数函数的性质,了解五个幂函数的图象及性质.
(二)解析
(1)基本初等函数的`学习重要是学习其性质,要掌握好性质,从图像上来理解与掌握是一个很有效的办法.
(2)每类基本初类函数的性质差别比较大,学习时要有一个有效的区分.
三、问题诊断分析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学生可能遇到的问题是不易区分各函数的图像与性质,不容易抓住其各自的特点。

人教版高中数学必修一《基本初等函数》全章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中数学必修一《基本初等函数》全章教学设计

第二章 基本初等函数 §2.1指数函数2.1.1 指数与指数幂的运算(三课时)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理解n 次方根、根式的概念;2.正确运用根式运算性质;3.培养学生认识、接受新事物和用联系观点看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根式的概念、运算性质 教学难点:根式概念的理解 教学方法:学导式 教学过程:(Ⅰ)创设情景;阅读问题1、问题2,认识将指数的取值范围进行推广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Ⅱ)复习回顾 ___; -9)0a _____(2≥=;(Ⅲ)讲授新课 22=4 ,(-2)2=4 ⇒ 2,-2叫4的平方根 23=8 ⇒ 2叫8的立方根; (-2)3=-8⇒-2叫-8的立方根 25=32 ⇒ 2叫32的5次方根 … 2n =a ⇒2叫a 的n 次方根 1.n 次方根的定义:(板书)问题1:n 次方根的定义给出了,x 如何用a 表示呢?na x =是否正确?次方根是负数,任何一个数的方根都是唯一的。

此时,a 的n 次方根可表示为na x =。

从而有:3273=,2325-=-,236a a =数,负数没有n 次方根。

此时正数a 的n 次方根可表示为:)0a (a n >± 其中n a 表示a 的正的n 次方根,n a -表示a 的负的n 次方根。

结论3:0的n 次方根是0,记作n n a ,00即=当a=0时也有意义。

这样,可在实数范围内,得到n 次方根的性质: 3.n 次方根的性质:(板书)*)(2,12,N k kn a k n a x n n ∈⎪⎩⎪⎨⎧=±+== 其中叫根式,n 叫根指数,a 叫被开方数。

注意:根式是n 次方根的一种表示形式,并且,由n 次方根的定义,可得到根式的运算性质。

4.根式运算性质:(板书)①a a nn =)(,即一个数先开方,再乘方(同次),结果仍为被开方数。

问题2:若对一个数先乘方,再开方(同次),结果又是什么? ②⎩⎨⎧=为偶数为奇数;n a n a a nn|,|,性质的推导(略): (III )课堂练习:求下列各式的值通过本节学习,大家要能在理解根式概念的基础上,正确运用根式的运算性质解题。

高中数学_第三章 基本初等函数(Ⅰ)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高中数学_第三章 基本初等函数(Ⅰ)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基本初等函数(Ⅰ)教学设计一、课堂导入基本初等函数(Ⅰ)单元测试的学生掌握情况进行说明,成绩总体理想,对优秀生表示祝贺,对得分的分数段进行说明,把握自己的位置。

板书:基本初等函数(Ⅰ)二、课堂活动1、展示优秀生的试卷,让学生直观感受差距,激发学生的内在动力。

(优秀生试卷:该生掌握内容扎实,扣掉了一分,对于实际应用问题结果的取舍要做好把握,不是仅仅四舍五入即可。

)2、活动一:函数定义域定义域优先,总结常见函数的定义域求法,学生自主内化知识。

学生完成跟踪测试1,进一步提升理性的认知过程。

展台展示学生的求解,强调必须写成集合和区间的形式,突破易错点。

讲解学生试题出错的题目,提升学生的认知水平,引导学生进一步辨析把握定义域的求法。

3、活动二:二次函数和指对函数的简单复合类型的值域。

通过展示学生求解出现的问题,主动分析需要注意的问题,依托基本初等函数模型换元,同时注意要紧跟元的范围,这是易漏点。

然后教师规范展示二次函数和指对函数的简单复合类型的求解过程。

引导学生一块分析探究方法,首先注意从形式上统一,把握相关性,建立沟通联系,建立知识生成点。

通过跟踪测试2实现学生理性认知的升华,展台展示学生的做题成果。

4、活动三:奇偶性,单调性的综合问题定义域值域之外,还要掌握函数的性质,讲解试题出现的题目,试题出现偶函数的题目,相应的跟踪测试奇函数的类似题目,跟踪测试3学生完成后自主讲解,学会分析问题。

5、合作探究:图像变换函数性质离不开图像,掌握基本的函数图像,还要掌握图像变换,学会如何从图像当中筛选信息。

首先是平移变换,原则是左加右减,讲解典型题目。

对称变换,第9题错的比较多,看一下常见对称变换。

小组讨论:同学们小组讨论一下对称变换的原则,在交流中掌握知识,激发学习的内在动力。

讨论后,教师引导学生主动发言。

教师:哪一个小组愿意分享一下。

升华总结后,让学生完成跟踪检测。

6、活动五:分段函数分段函数也是常考问题。

试卷出现两个典型题目,教师诱导发问都是知道谁求谁,学生认识到都是知自变量求函数值,教师提出还要学会知道自变量求函数值,学生完成跟踪测试5。

高中数学第三章基本初等函数(Ⅰ)3.1指数与指数函数3.1.1实数指数幂及其运算教案新人教B版必修1

高中数学第三章基本初等函数(Ⅰ)3.1指数与指数函数3.1.1实数指数幂及其运算教案新人教B版必修1

3。

1。

1 实数指数幂及其运算错误!教学分析在初中,学生已了解了整数指数幂的概念和运算性质.从本节开始我们将在回顾平方根和立方根的基础上,类比出正数的n次方根的定义,从而把整数指数推广到分数指数,进而推广到有理数指数幂,再推广到无理指数幂,并将幂的运算性质由整数指数幂推广到实数指数幂.本节安排的内容蕴涵了许多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如推广的思想(指数幂运算律的推广)、类比的思想、逼近的思想(有理数指数幂逼近无理数指数幂)等,同时,充分关注与实际问题的结合,体现数学的应用价值.根据本节内容的特点,教学中要注意发挥信息技术的力量,尽量利用计算器和计算机创设教学情境,为学生的数学探究与数学思维提供支持.三维目标1.通过与初中所学的知识进行类比,理解分数指数幂的概念,进而学习指数幂的性质.2.掌握分数指数幂和根式之间的互化,掌握分数指数幂的运算性质.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抽象类比的能力.3.掌握根式与分数指数幂的互化,渗透“转化"的数学思想.通过运算训练,养成学生严谨治学、一丝不苟的学习习惯,让学生了解数学来自生活,数学又服务于生活的哲理.4.能熟练地运用实数指数幂运算性质进行化简、求值,培养学生严谨的思维和科学正确的计算能力.重点难点教学重点:(1)分数指数幂和根式概念的理解.(2)掌握并运用分数指数幂的运算性质.(3)运用实数指数幂性质进行化简、求值.教学难点:(1)分数指数幂及根式概念的理解.(2)实数指数幂性质的灵活应用.课时安排2课时错误!第1课时导入新课思路1.碳14测年法.原来宇宙射线在大气层中能够产生放射性碳14,并与氧结合成二氧化碳后进入所有活组织,先为植物吸收,再为动物吸收,只要植物和动物生存着,它们就会不断地吸收碳14在机体内保持一定的水平.而当有机体死亡后,即会停止吸收碳14,其组织内的碳14便以约5 730年的半衰期开始衰变并消失.对于任何含碳物质只要测定剩下的放射性碳14的含量,便可推断其年代(半衰期:经过一定的时间,变为原来的一半).引出本节课题.思路 2.同学们,我们在初中学习了整数指数幂及其运算性质,那么整数指数幂是否可以推广呢?答案是肯定的.这就是本节的主讲内容,教师板书本节课题.推进新课错误!提出问题错误!讨论结果:(1)整数指数幂的运算性质:a n=a·a·a·…·a,a0=1(a≠0);00无意义;a-n=错误!(a≠0);a m·a n=a m+n;(a m)n=a mn;(a n)m=a mn;(ab)n=a n b n.其中n、m∈N+.(2)①a2是a10的5次方根;②a4是a8的2次方根;③a3是a12的4次方根;④a5是a10的2次方根.实质上①错误!=a错误!,②错误!=a错误!,③错误!=a错误!,④错误!=a错误!结果的a的指数是2,4,3,5分别写成了错误!,错误!,错误!,错误!,形式上变了,本质没变.根据4个式子的最后结果可以总结:当根式的被开方数的指数能被根指数整除时,根式可以写成分数作为指数的形式(分数指数幂形式).(3)利用(2)的规律,错误!=5错误!,错误!=7错误!,错误!=a错误!,错误!=x错误!。

高中数学第二章基本初等函数(ⅰ)2.1.2指数函数及其性质(第1课时)指数函数的图象及性质

高中数学第二章基本初等函数(ⅰ)2.1.2指数函数及其性质(第1课时)指数函数的图象及性质

12/13/2021
第十二页,共三十八页。
(1)判断一个函数是指数函数的方法 ①看形式:只需判断其解析式是否符合 y=ax(a>0,且 a≠1)这 一结构特征; ②明特征:看是否具备指数函数解析式具有的三个特征.只要 有一个特征不具备,则该函数不是指数函数.
12/13/2021
第十三页,共三十八页。
解析:选 B.法一:由图象可知③④的底数必大于 1,①②的底
数必小于 1.
作直线 x=1,在第一象限内直线 x=1 与各曲线的交点的纵坐
标即各指数函数的底数,则 1<d<c,b<a<1,从而可知 a,b,
c,d 与 1 的大小关系为 b<a<1<d<c.
法二:根据图象可以先分两类:
③④的底数大于 1,①②的底数小于 1,再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③④比较 c,d 的
12/13/2021
第十八页,共三十八页。
求解指数函数图象问题的策略 (1)抓住特殊点:指数函数的图象过定点(0,1). (2)巧用图象变换:函数图象的平移变换(左右平移、上下平移). (3)利用函数的性质:奇偶性与单调性.
12/13/2021
第十九页,共三十八页。
1.指数函数①f(x)=mx,②g(x)=nx 满足不等式 0<m<n<1,则 它们的图象是( )
第二十一页,共三十八页。
2.已知 0<a<1,b<-1,则函数 y=ax+b 的图象必定不经过
() A.第一象限
B.第二象限
C.第三象限
D.第四象限
解析:选 A.函数恒过点(0,1+b),因为 b<-1,所以点(0,1 +b)在 y 轴负半轴上.故图象不经过第一象限.
12/13/2021

高中数学 第三章 基本初等函数(Ⅰ)单元小结教案 新人教B版必修1(2021年最新整理)

高中数学 第三章 基本初等函数(Ⅰ)单元小结教案 新人教B版必修1(2021年最新整理)

高中数学第三章基本初等函数(Ⅰ)单元小结教案新人教B版必修1 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高中数学第三章基本初等函数(Ⅰ)单元小结教案新人教B版必修1)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高中数学第三章基本初等函数(Ⅰ)单元小结教案新人教B版必修1的全部内容。

第三章基本初等函数(Ⅰ)错误!教学分析函数是描述客观世界变化规律的重要的数学模型,面对纷繁复杂的变化现象,我们还可以根据变化现象懂得不同特征进行分类研究.而指数函数、对数函数以及幂函数是研究客观世界的变化规律的三类重要且常用的基本初等函数,本章学习了这三类基本初等函数的概念和性质,因此我们在这一些基本知识和三类基本初等函数学完的前提下,综合复习所学知识,进行知识梳理和整合,同时通过进行知识梳理和整合,使学生形成知识网络,强化数学思想和方法的运用,通过复合函数和抽象函数的复习,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三维目标1.理解指数与对数,指数函数与对数函数的概念和联系,通过提问,提高学生的认知水平,为学生塑造良好的数学认知结构.2.让学生熟悉,能更加熟练地解决与指数函数、对数函数、幂函数有关的问题,培养学生数形结合的思想观念及抽象思维能力.3.对复合函数,抽象函数有一个新的认识,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和交流以及分类讨论的能力.重点难点教学重点:指数函数、对数函数的图象和性质.教学难点:灵活运用函数性质解决有关问题.课时安排1课时错误!推进新课错误!错误! 错误!讨论结果:错误!思路1例1计算: (1)[(3错误!)32-(5错误!)0。

5+(0.008)32-÷(0.2)21-]÷0。

高中数学人教新课标必修一B版教案基本初等函数(I)单元教学设计

高中数学人教新课标必修一B版教案基本初等函数(I)单元教学设计

人教B版,必修1,基本初等函数(Ⅰ)单元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1、本单元教学内容的范围第三章的主要内容是指数函数、对数函数和幂函数这三种函数模型.本章共分四大节,共14课时.第一大节3.1指数与指数函数分2小节(3.11-3.12)共4课时.该节首先引入整数指数幂和分数指数幂的概念.在初中已经学习了数的开平方、开立方以及二次根式的概念的基础上,本节复习了正整数指数幂、零指数、负整数指数幂的概念,并且复习了正整数指数幂的运算法则.有了这些知识,本章将指数幂的概念和运算性质逐步扩充到有理指数幂以及实数指数幂. 接着通过两个具体的例子引入了指数函数,并对指数函数的图象和性质进行了研究.第二大节3.2对数与对数函数分3小节(3.2.1-3.2.3),共5课时,该节首先学习对数和对数的运算法则,然后再学习对数函数及其图象和性质,对数函数的图象是在画指数函数图象的对应值表的基础上描绘的,对数函数同指数函数一样,是以对数概念和运算法则作为基础讲授的.接着,通过对指数函数与对数函数的关系的研究给出了反函数的含义,并对这两种函数的增长差异进行了比较.第三大节3.3幂函数只安排了1个课时.该节通过考查已经学过的函数,引出了幂函数的概念,然后研究了幂函数的图象和性质.第四大节3.4 函数的应用(Ⅱ)也安排了1个课时,举例说明了指数函数、对数函数和幂函数在经济学、物理学等领域中的应用.为了加强数学的应用意识,体现函数作为刻画现实世界变量之间相互关系的数学模型的作用,在第四大节的“探索与研究”中安排了“如何建立数学模型”的内容,在章末安排了“实习作业”.另外,在本章内容的讲解过程中,特别注意通过一些社会生活中的实例来展示指数函数、对数函数和幂函数作为函数模型的广泛应用.为了体现数学文化的作用,本章安排了两个阅读材料,通过介绍对数方法产生的历史以及建立对数与指数的联系的过程,引导学生体会数学与社会生产生活之间的紧密联系,认识对数在人类社会发展、科技进步中的作用,以及社会生产生活的需要对数学发展的促进作用.另外,通过介绍对数方法先于指数概念,对数的发明没有应用指数与对数的互逆关系这一历史,可以让学生体会数学发展的不同轨迹,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2、本单元教学内容在模块内容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本章内容是在学完函数概念以及函数基本性质后的情况下,较为系统地研究指数函数、对数函数、幂函数,它是函数内容学习的继续和深入(第二阶段).基本初等函数(指数函数、对数函数、幂函数)是高中数学的基础,是刻画现实世界变化规律的重要模型,由于我们生活在充满变化的现实世界中,其中有一类具有重要的运动变化的关系,如GDP 的增长问题、人口增长问题、细胞分裂、考古中所用的14C 的衰减、药物在人体内残留量的变化等,结合实际问题,可以感受观察、抽象概括并建立数学模型的过程和方法,通过计算工具,感知指数函数、对数函数以及幂函数增长的差异,体会、认识直线上升、指数爆炸、对数增长等不同的函数类型增长的含义.体会函数在数学和其他学科中的重要性,体现数学的应用价值.学生在以前学习中,已经经历过“数”的扩充过程,由正整数到整数,由整数到有理数,再由有理数到实数,从而形成一个优美的体系,本章继续体现这样扩充的思路,实现指数概念的扩充进而进一步研究幂函数概念,依据两个原则:①数学发展的需要;②基本运算能无限制地进行,把“指数函数、对数函数、幂函数”科学地组织起来,再一次体现充满在整个数学中的组织化、系统化的精神. 本章是在上一章学习函数及其性质的基础上,具体研究指数函数、对数函数、幂函数这三个高中阶段重要的函数.这是高中函数学习的第二个阶段,目的是使学生在这一阶段获得较为系统的函数知识,并初步培养函数应用意识,为今后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同时使学生对函数的认识由感性上升到理性.可以说这一章起到了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本章所涉及到的一些重要思想方法,对学生掌握基础的数学语言,学好高中数学起着重要的作用. 3、本单元教学内容总体教学目标学生通过本章学习,可以了解指数函数、对数函数等的实际背景,理解指数函数、对数函数、幂函数的概念与基本性质,了解五种幂函数,体会建立和研究一个函数的基本过程和方法,同时会用它们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一知识目标1.了解指数函数模型的实际背景2.理解有理数指数幂的含义,通过具体实例了解实数指数幂的意义,掌握幂的运算性质. 3.经历由指数得到对数的过程,理解对数的概念,掌握对数的运算性质.4.经历由正整数指数函数逐步扩充到实数指数函数的过程,由指数函数的概念、图象与性质得到对数函数的概念、图象与性质的过程,并通过具体实例去了解指数函数模型、对数函数模型的实际背景,掌握指数函数和对数函数的概念、图象以及性质.5.收集现实生活中普遍使用的指数函数和对数函数的模型实例,了解它们的广泛应用.6.利用计算工具、比较指数函数、对数函数以及幂函数增长差异;结合实例体会直线上升、指数爆炸、对数增长等不同函数类型增长的含义.7.了解指数y=a x (a >0,且a ≠1)与对数函数y=log a x (a >0,且a ≠1)的图象关系,初步了解指数函数和对数函数互为反函数的关系.8.通过特殊的幂函数y =x ,y =x 2,y =x 3,y =21x ,y =1x 了解幂函数9.引导学生不断地体验函数是描述客观世界变化规律的基本数学模型,体验指数函数、对数函数、幂函数等与现实世界的密切联系及其在刻画现实问题中的作用.10.鼓励学生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学习、探索和解决问题.例如,利用科学计算器、计算机画出指数函数、对数函数和幂函数的图象,探索、比较它们的变化规律,研究函数的性质.(二)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抽象概括能力和归纳总结能力.2.培养学生数形结合、辩证思维和动手实践的能力.3.培养学生应用函数思想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三)价值目标1.培养学生积极学习、刻苦钻研的学习毅力等良好的意志品质.2.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抽象概括能力,数形结合、归纳总结能力和实践与探索能力.3.学会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逐步理解、认识函数思想方法,了解数学的应用价值.4、本单元教学内容重点和难点分析重点:指数函数和对数函数的性质.难点:无理指数幂的含义以及指数和对数的关系.5、本单元内容《新课标》与《大纲》的比较(1)本单元内容《新课标》与《大纲》的目标对比(2)变化之处1.加强的内容(1)加强了函数模型的背景和应用的要求.了解指数函数模型的实际背景,了解对数函数模型的实际背景;认识直线上升、指数爆炸、对数增长等不同函数类型的增长含义;让学生通过收集生活中普遍使用的函数模型实例体会函数模型应用的现实意义.要求学生了解无理数指数幂的意义,感受用有理数指数幂逼近无理指数幂的过程,通过“过剩近似值”与“不足近似值”两个方向逼近,认识无理指数幂是一个确定的实数,明确有理数指数幂的运算性质在无理数范围内也是成立的,大纲只要求掌握有理数指数幂的运算.在理解函数概念的基础上,再通过对指数函数、对数函数等具体函数的研究,加深学生对函数概念的理解.新课标在指数函数与对数函数的内容上与原大纲有较大区别,新课标更侧重于指数型函数与对数型函数的教学.(2)加强了信息技术整合的要求.明确指出了要运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如:能借助计算器或计算机画出具体指数函数的图象,探索并理解指数函数的单调性与特殊点;能借助计算器或计算机画出具体对数函数的图象,探索并理解对数函数的单调性与特殊点;能借助计算器用二分法求相应方程的近似解等.这都体现了加强与信息技术整合的要求,加强了函数模型的背景和应用的要求.在理解函数概念的基础上,再通过对指数函数、对数函数等具体函数的研究,有利于加深学生对函数概念的理解. 2.削弱的内容(1)削弱了对定义域、值域的过于繁难的,尤其是人为的过于技巧化的训练.(2)削弱了反函数的概念,只要求知道指数函数xa y =(1,0≠>a a 且)与对数函数xlog y a =(1a ,0a ≠>且)是互为反函数;不要求形式化的理解其概念,也不要求求已知函数的反函数,复合函数的概念仍放到“导数及其应用”的相关内容中.对于对数函数内容的要求也有所降低.这都是为了尽可能地减轻学生的负担.(1)增加了幂函数(y =x ,y =x 2,y =x 3,y =21x ,y =1-x )的内容; (2)换底公式又恢复为教学内容. 6.教学建议1.指数函数、对数函数等有其丰富的实际应用价值,在教学中,应让学生充分感受指数函数的应用,如通过GDP 的增长问题、14C 的衰减,考古、地震、pH 的测定等,体现数学的应用价值.2.应强调在基本初等函数学习中所蕴涵的数学思想方法,如推广的思想(指数幂运算律的推广)、逼近的思想(有理指数幂逼近无理指数幂)、数形结合的思想(用指数函数、对数函数、幂函数的图象探究指数函数的性质)、归纳思想、类比思想(如从指数的运算律类比对数的运算律)等.引导学生用类比的思想方法,将指数函数、对数函数、幂函数的研究方法统一起来,并加以归纳总结.在本章教学中尤其应注意加强数形结合、几何直观等数学思想方法的学习要求,可先从分析具体的函数图象与性质入手,观察分析、体验探索、归纳概括,进而得到的基本初等函数的图象与性质.这是教学的重点之一,强调指数函数和对数函数的底数a 对函数值变化的影响,这是教学的难点,应注意贯穿分类讨论的思想方法,化解难点、突出重点.3.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尽量利用计算机或计算器等创设教学情境,绘制指数函数、对数函数、幂函数的图象,为学生的数学探究与数学思维创设有利的环境和条件.4.教材中对反函数的概念要求作了较大的调整和降低,只要求知道指数函数xa y =(1,0≠>a a 且)与对数函数x y a log =(1,0≠>a a 且)是互为反函数,对反函数的形式化的符号和推理不作一般性的要求。

高中数学第二章基本初等函数(Ⅰ)2.1指数函数2.1.2指数函数及其性质教学设计新人教A版必修1

高中数学第二章基本初等函数(Ⅰ)2.1指数函数2.1.2指数函数及其性质教学设计新人教A版必修1

2.1.2 指数函数及其性质整体设计教学内容分析本节课是《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1)》(人教A版)第二章第一节第二课(2.1.2)《指数函数及其性质》.根据实际情况,将《指数函数及其性质》划分为三节课〔指数函数的图象及其性质,指数函数及其性质的应用(1),指数函数及其性质的应用(2)〕,这是第一节课“指数函数的图象及其性质”.指数函数是重要的基本初等函数之一,作为常见函数,它不仅是今后学习对数函数和幂函数的基础,同时在生活及生产实际中有着广泛的应用,所以指数函数应重点研究.学生学习情况分析指数函数是在学生系统学习了函数概念,基本掌握了函数性质的基础上进行研究的,是学生对函数概念及性质的第一次应用.教材在之前的学习中给出了两个实际例子(GDP的增长问题和碳14的衰减问题),已经让学生感受到了指数函数的实际背景,但这两个例子的背景对于学生来说有些陌生.本节课先设计一个看似简单的问题,通过超出想象的结果来激发学生学习新知的兴趣和欲望.设计思想1.函数及其图象在高中数学中占有很重要的位置.如何突破这个既重要又抽象的内容,其实质就是将抽象的符号语言与直观的图象语言有机地结合起来,通过具有一定思考价值的问题,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持久的好奇心.我们知道,函数的表示法有三种:列表法、图象法、解析法,以往的函数的学习大多只关注到图象的作用,这其实只是借助了图象的直观性,只是从一个角度看函数,是片面的.本节课力图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研究函数,对函数进行一个全方位的研究,并通过对比总结得到研究的方法,让学生去体会这种研究方法,以便能将其迁移到其他函数的研究中去.2.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努力实践以下两点:(1)在课堂活动中通过同伴合作、自主探究培养学生积极主动、勇于探索的学习方式.(2)在教学过程中努力做到生生对话、师生对话,并且在对话之后重视体会、总结、反思,力图在培养和发展学生数学素养的同时让学生掌握一些学习、研究数学的方法.3.通过课堂教学活动向学生渗透数学思想方法.教学目标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理解指数函数的概念,能画出具体指数函数的图象;在理解指数函数概念、性质的基础上,能应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数学问题;在教学过程中通过类比,回顾归纳从图象和解析式这两种不同角度研究函数性质的数学方法,加深对指数函数的认识,让学生在数学活动中感受数学思想方法之美、体会数学思想方法之重要;同时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获得研究函数的规律和方法;培养学生主动学习、合作交流的意识.重点难点教学重点:指数函数的概念、图象和性质.教学难点:对底数的分类,如何由图象、解析式归纳指数函数的性质.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约3分钟)师:如果让1号同学准备2粒米,2号同学准备4粒米,3号同学准备6粒米,4号同学准备8粒米,5号同学准备10粒米,……,按这样的规律,51号同学该准备多少粒米?学生回答后教师公布事先估算的数据:51号同学该准备102粒米,大约5克重.师:如果改成让1号同学准备2粒米,2号同学准备4粒米,3号同学准备8粒米,4号同学准备16粒米,5号同学准备32粒米,……,按这样的规律,51号同学该准备多少粒米?学情预设学生可能说出很多或能算出具体数目.师:大家能否估计一下51号同学该准备的米有多重吗?教师公布事先估算的数据:51号同学所需准备的大米约重1.2亿吨.师:1.2亿吨是一个什么概念?根据2007年9月13日美国农业部发布的最新数据显示,2007~2008年度我国大米产量预计为1.27亿吨.这就是说51号同学所需准备的大米相当于2007~2008年度我国全年的大米产量!设计意图用一个看似简单的实例,为引出指数函数的概念做准备;同时通过与一次函数的对比让学生感受指数函数的爆炸增长,激发学生学习新知的兴趣和欲望.在以上两个问题中,每位同学所需准备的米粒数用y表示,每位同学的座号数用x表示,y与x之间的关系分别是什么?学生很容易得出y=2x(x∈N*)和y=2x(x∈N*).学情预设学生可能会漏掉x的取值范围,教师要引导学生思考具体问题中x的取值范围.二、师生互动、探究新知1.指数函数的定义师:其实,在本章开头的问题中,也有一个与y=2x类似的关系式y=1.073x(x∈N*,x≤20).(1)让学生思考讨论以下问题(问题逐个给出,约3分钟):①y=2x(x∈N*)和y=1.073x(x∈N*,x≤20)这两个解析式有什么共同特征?②它们能否构成函数?③是我们学过的哪个函数?如果不是,你能否根据该函数的特征给它起个恰当的名字?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从具体问题、实际问题中抽象出数学模型.学生对比已经学过的一次函数、反比例函数、二次函数,发现y =2x ,y =1.073x 是一个新的函数模型,再让学生给这个新的函数命名,由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观察,两个函数中,底数是常数,指数是自变量.师:如果可以用字母a 代替其中的底数,那么上述两式就可以表示成y =a x 的形式.自变量在指数位置,所以我们把它称作指数函数.(2)让学生讨论并给出指数函数的定义(约6分钟).对于底数的分类,可将问题分解为:①若a <0,会有什么问题?(如a =-2,x =12,则在实数范围内相应的函数值不存在) ②若a =0,会有什么问题?(对于x ≤0,a x 都无意义)③若a =1又会怎么样?(1x 无论x 取何值,它总是1,对它没有研究的必要)师:为了避免上述各种情况的发生,所以规定a >0且a ≠1.在这里要注意生生之间、师生之间的对话.①若学生从教科书中已经看到指数函数的定义,教师可以问,为什么要求a >0,且a ≠1;a =1为什么不行?②若学生只给出y =a x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类比一次函数(y =kx +b ,k ≠0)、反比例函数(y =k x ,k ≠0)、二次函数(y =ax 2+bx +c ,a ≠0)中的限制条件,思考指数函数中底数的限制条件.学情预设设计意图①对指数函数中底数限制条件的讨论可以引导学生研究一个函数应注意它的实际意义和研究价值;②讨论出a >0,且a ≠1,也为下面研究性质时对底数的分类做准备.接下来教师可以问学生是否明确了指数函数的定义,能否写出一两个指数函数?教师也在黑板上写出一些解析式让学生判断,如y =2×3x ,y =32x ,y =-2x.学情预设学生可能只是关注指数是否是变量,而不考虑其他的.设计意图加深学生对指数函数定义和呈现形式的理解.2.指数函数的性质(1)提出两个问题(约3分钟)①目前研究函数一般可以包括哪些方面?设计意图让学生在研究指数函数时有明确的目标:函数三要素(对应法则、定义域、值域)和函数的基本性质(单调性、奇偶性).②研究函数(比如今天的指数函数)可以怎么研究?用什么方法、从什么角度研究? 可以从图象和解析式这两个不同的角度进行研究;可以从具体的函数入手(即底数取一些数值);当然也可以用列表法研究函数,只是今天我们所学的函数用列表法不易得出此函数的性质,可见具体问题要选择适当的方法来研究才能事半功倍!还可以借助一些数学思想方法来思考.设计意图①让学生知道图象法不是研究函数的唯一方法,由此引导学生可以从图象和解析式(包括列表)两个不同的角度对函数进行研究;②对学生进行数学思想方法(从一般到特殊再到一般、数形结合、分类讨论)的有机渗透.(2)分组活动,合作学习(约8分钟)师:下面我们就从图象和解析式这两个不同的角度对指数函数进行研究.①让学生分为两大组,一组从解析式的角度入手(不画图)研究指数函数,一组借助电脑通过几何画板的操作从图象的角度入手研究指数函数;②每一大组再分为若干合作小组(建议4人一小组);③每组都将研究所得到的结论或成果写出来以便交流.学情预设考虑到各组的水平可能有所不同,教师应巡视,对个别组可做适当的指导.通过自主探索、合作学习,不仅让学生充当学习的主人更可加深对所得到结论的理解.设计意图(3)交流、总结(约10~12分钟)师:下面我们开一个成果展示会!教师在巡视过程中应关注各组的研究情况,此时可选一些有代表性的小组上台展示研究成果,并对比从两个角度入手研究的结果.教师可根据上课的实际情况对学生发现、得出的结论进行适当的点评或要求学生分析.这里除了研究定义域、值域、单调性、奇偶性外,再引导学生注意是否还有其他性质?师:各组在研究过程中除了定义域、值域、单调性、奇偶性外是否还得到一些有价值的副产品呢?〔〕如过定点(0,1),y =a x 与y =⎝ ⎛⎭⎪⎫1a x 的图象关于y 轴对称学情预设①首先选一个从解析式的角度研究的小组上台汇报;②对于从图象的角度研究的,可先选没对底数进行分类的小组上台汇报;③问其他小组有没有不同的看法,上台补充,让学生对底数进行分类,引导学生思考哪个量决定着指数函数的单调性,以什么为分界,教师可以马上通过电脑操作看函数图象的变化.设计意图①函数的表示法有三种:列表法、图象法、解析法,通过这个活动,让学生知道研究一个具体的函数可以从多个角度入手,从图象角度研究只是能直观的看出函数的一些性质,而具体的性质还是要通过对解析式的论证;特别是定义域、值域更是可以直接从解析式中得到的.②让学生上台汇报研究成果,使学生有种成就感,同时还可训练其对数学问题的分析和表达能力,培养其数学素养;③对指数函数的底数进行分类是本课的一个难点,让学生在讨论中自己解决分类问题,使该难点的突破显得自然.师:从图象入手我们很容易看出函数的单调性、奇偶性,以及过定点(0,1),但定义域、值域却不可确定;从解析式(结合列表)可以很容易得出函数的定义域、值域,但对底数的分类却很难想到.教师通过几何画板中改变参数a的值,追踪y=a x的图象,在变化过程中,让全体学生进一步观察指数函数的变化规律.师生共同总结指数函数的图象和性质,教师可以边总结边板书.0<a<1a>1(0,+∞)过定点(0,1)1.例:已知指数函数f(x)=a x(a>0,且a≠1)的图象经过点(3,π),求f(0),f(1),f(-3)的值.解:因为f(x)=a x的图象经过点(3,π),所以f(3)=π,即a 3=π.解得13πa =,于是f (x )=3πx . 所以f (0)=1,f (1)=3π,f (-3)=1π. 设计意图通过本题加深学生对指数函数的理解.师:根据本题,你能说出确定一个指数函数需要什么条件吗?师:从方程思想来看,求指数函数就是确定底数,因此只要一个条件,即布列一个方程就可以了.设计意图让学生明确底数是确定指数函数的要素,同时向学生渗透方程的思想.2.练习:(1)在同一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画出y =3x 和y =⎝ ⎛⎭⎪⎫13x 的大致图象,并说出这两个函数的性质;(2)求下列函数的定义域:①y =112xy ⎛⎫= ⎪⎝⎭. 3.师: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对指数函数有什么认识?你有什么收获?学情预设学生可能只是把指数函数的性质总结一下,教师要引导学生谈谈对函数研究的学习,即怎么研究一个函数.设计意图①让学生再一次复习对函数的研究方法(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让学生体会本节课的研究方法,以便能将其迁移到其他函数的研究中去.②总结本节课中所用到的数学思想方法.③强调各种研究数学的方法之间有区别又有联系,相互作用,才能融会贯通.4.作业:课本习题2.1A 组 5.教学反思1.本节课改变了以往常见的函数研究方法,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研究函数,对函数进行一个全方位的研究,不仅仅是通过对比总结得到指数函数的性质,更重要的是让学生体会到对函数的研究方法,以便能将其迁移到其他函数的研究中去,教师可以真正做到“授之以渔”而非“授之以鱼”.2.教学中借助信息技术可以弥补传统教学在直观感、立体感和动态感方面的不足,可以很容易的化解教学难点、突破教学重点、提高课堂效率,本节课使用几何画板可以动态地演示出指数函数的底数的变化过程,让学生直观地观察底数对指数函数单调性的影响.3.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向学生渗透数学思想方法,让学生在活动中感受数学思想方法之美、体会数学思想方法之重要,部分学生还能自觉地运用这些数学思想方法去分析、思考问题.指数函数及其性质的应用整体设计三维目标1.知识与技能理解指数函数的图象和性质,会利用性质来解决问题.2.过程与方法能利用指数函数的图象和性质来比较两个值的大小,图象间的平移,去探索利用指数函数的单调性来求未知字母的取值范围.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体会指数函数是一类重要的函数模型,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重点难点教学重点:指数函数的图象和性质.教学难点:指数函数的性质应用.教学过程第2课时指数函数及其性质的应用(1)作者:王建波导入新课思路1.复习导入:我们前一节课学习了指数函数的概念和性质,下面我们一起回顾一下指数函数的概念、图象和性质.如何利用指数函数的图象和性质来解决一些问题,这就是本堂课要讲的主要内容.教师板书课题.思路2.我们在学习指数函数的性质时,利用了指数函数的图象的特点,并且是用类比和归纳的方法得出,在理论上,我们能否严格的证明(特别是指数函数的单调性),以便于我们在解题时应用这些性质,本堂课我们要解决这个问题.教师板书课题:指数函数及其性质的应用(1).应用示例例1 比较下列各题中的两个值的大小:(1)1.72.5与1.73;(2)0.8-0.1与0.8-0.2;(3)1.70.3与0.93.1.活动:学生自己思考或讨论,回忆比较数的大小的方法,结合题目实际,选择合理的方法,再写出答案(最好用实物投影仪展示写得正确的答案).比较数的大小,一是作差,看两个数差的符号,若为正,则前面的数大;图1二是作商,但必须是同号数,看商与1的大小,再决定两个数的大小;三是计算出每个数的值,再比较大小;四是利用图象;五是利用函数的单调性.教师在学生中巡视其他学生的解答,发现问题及时纠正并评价.解法一:用数形结合的方法,如第(1)小题,用图形计算器或计算机画出y=1.7x的图象,如图1.在图象上找出横坐标分别为2.5,3的点,显然,图象上横坐标为3的点在横坐标为2.5的点的上方,所以1.72.5<1.73,同理0.8-0.1<0.8-0.2,1.70.3>0.93.1.解法二:用计算器直接计算:1.72.5≈3.77,1.73≈4.91,所以1.72.5<1.73.同理0.8-0.1<0.8-0.2,1.70.3>0.93.1.解法三:利用函数单调性,(1)1.72.5与1.73的底数是1.7,它们可以看成函数y=1.7x,当x=2.5和3时的函数值;因为1.7>1,所以函数y=1.7x在R上是增函数,而2.5<3,所以1.72.5<1.73;(2)0.8-0.1与0.8-0.2的底数是0.8,它们可以看成函数y=0.8x,当x=-0.1和-0.2时的函数值;因为0<0.8<1,所以函数y=0.8x在R上是减函数,而-0.1>-0.2,所以0.8-0.1<0.8-0.2;(3)因为1.70.3>1.70=1,0.93.1<0.90=1,所以1.70.3>0.93.1.点评:在第(3)小题中,可以用解法一、解法二解决,但解法三不适合.由于1.70.3与0.93.1不能直接看成某个函数的两个值,因此,在这两个数值间找到1,把这两数值分别与1比较大小,进而比较1.70.3与0.93.1的大小,这里的1是中间值.思考在上面的解法中,你认为哪种方法更实用?活动:学生对上面的三种解法作比较,解题有法但无定法,我们要采取多种解法,在多种解法中选择最优解法,这要通过反复练习强化来实现.例活动:教师点拨提示定义法判断函数单调性的步骤,单调性的定义证明函数的单调性,要按规定的格式书写.证法一:设x 1,x 2∈R ,且x 1<x 2,则y 2-y 1=21121(1)x x x x a a a a x -=--.因为a >1,x 2-x 1>0,所以21>1x x a-,即21x x a --1>0. 又因为1x a >0,所以y 2-y 1>0,即y 1<y 2.所以当a >1时,y =a x,x ∈R 是增函数.同理可证,当0<a <1时,y =a x 是减函数. 证法二:设x 1,x 2∈R ,且x 1<x 2,则y 2与y 1都大于0,则y 2y 1=2211x x x x a a a -=. 因为a >1,x 2-x 1>0,所以21>1x x a->1,即y 2y 1>1,y 1<y 2. 所以当a >1时,y =a x ,x ∈R 是增函数.同理可证,当0<a <1时,y =a x是减函数.例1%,那么经过20年后,我国人口数最多为多少(精确到亿)?活动:师生共同讨论,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表达式,建立目标函数,常采用特殊到一般的方式,教师引导学生注意题目中自变量的取值范围,可以先考虑一年一年增长的情况,再从中发现规律,最后解决问题:1999年底 人口约为13亿;经过1年 人口约为13(1+1%)亿;经过2年 人口约为13(1+1%)(1+1%)=13(1+1%)2亿;经过3年 人口约为13(1+1%)2(1+1%)=13(1+1%)3亿;……经过x 年 人口约为13(1+1%)x亿;经过20年 人口约为13(1+1%)20亿.解:设今后人口年平均增长率为1%,经过x 年后,我国人口数为y 亿,则 y =13(1+1%)x ,当x =20时,y =13(1+1%)20≈16(亿).答:经过20年后,我国人口数最多为16亿.点评:类似此题,设原值为N ,平均增长率为p ,则对于经过时间x 后总量y =N (1+p )x (x ∈N ),像y =N (1+p )x 等形如y =ka x (k ∈R ,且k ≠0;a >0,且a ≠1)的函数称为指数型函数.知能训练1.函数y =a |x |(a >1)的图象是( )图2解析:当x ≥0时,y =a |x |=a x 的图象过(0,1)点,在第一象限,图象下凸,是增函数. 答案:B2.下列关系中正确的是( )A .221333111252⎛⎫⎛⎫⎛⎫<< ⎪ ⎪ ⎪⎝⎭⎝⎭⎝⎭B .122333111225⎛⎫⎛⎫⎛⎫<< ⎪ ⎪ ⎪⎝⎭⎝⎭⎝⎭C .212333111522⎛⎫⎛⎫⎛⎫<< ⎪ ⎪ ⎪⎝⎭⎝⎭⎝⎭D .221333111522⎛⎫⎛⎫⎛⎫<<⎪ ⎪ ⎪⎝⎭⎝⎭⎝⎭答案:D3.已知函数f (x )的定义域是(0,1),那么f (2x)的定义域是( )A .(0,1)B .⎝ ⎛⎭⎪⎫12,1 C .(-∞,0) D .(0,+∞) 解析:由题意得0<2x <1,即0<2x <20,所以x <0,即x ∈(-∞,0). 答案:C4.若集合A ={y |y =2x,x ∈R },B ={y |y =x 2,x ∈R },则( ) A .AB B .AB C .A =B D .A ∩B =∅解析:A ={y |y >0},B ={y |y ≥0},所以A B .答案:A5.对于函数f (x )定义域中的任意的x 1、x 2(x 1≠x 2),有如下的结论: ①f (x 1+x 2)=f (x 1)·f (x 2);②f (x 1·x 2)=f (x 1)+f (x 2); ③f (x 1)-f (x 2)x 1-x 2>0;④f ⎝ ⎛⎭⎪⎫x 1+x 22<f (x 1)+f (x 2)2.当f (x )=10x时,上述结论中正确的是__________. 解析:因为f (x )=10x,且x 1≠x 2,所以f (x 1+x 2)=1212101010x x xx +=⋅=f (x 1)·f (x 2),所以①正确;因为f (x 1·x 2)=1212101010x x xx ⋅≠+=f (x 1)+f (x 2),②不正确;因为f (x )=10x是增函数,所以f (x 1)-f (x 2)与x 1-x 2同号, 所以f (x 1)-f (x 2)x 1-x 2>0,所以③正确.因为函数f (x )=10x图象如图3所示是上凹下凸的,可解得④正确.图3答案:①③④另解:④.∵10x 1>0,10x 2>0,x 1≠x 2,∴1210102xx +>1210102xx +>即121221010102x x x x ++>.∴f (x 1)+f (x 2)2>f ⎝⎛⎭⎪⎫x 1+x 22.拓展提升在同一坐标系中作出下列函数的图象,讨论它们之间的联系. (1)①y =3x,②y =3x +1,③y =3x -1;(2)①y =⎝ ⎛⎭⎪⎫12x ,②y =⎝ ⎛⎭⎪⎫12x -1,③y =⎝ ⎛⎭⎪⎫12x +1.活动:学生动手画函数图象,教师点拨,学生没有思路,教师可以提示.学生回忆函数作图的方法与步骤,按规定作出图象,特别是关键点.解:如图4及图5.观察图4可以看出,y =3x,y =3x +1,y =3x -1的图象间有如下关系:y =3x +1的图象由y =3x 的图象左移1个单位得到; y =3x -1的图象由y =3x 的图象右移1个单位得到; y =3x -1的图象由y =3x +1的图象向右移动2个单位得到.观察图5可以看出,y =⎝ ⎛⎭⎪⎫12x ,y =⎝ ⎛⎭⎪⎫12x -1,y =⎝ ⎛⎭⎪⎫12x +1的图象间有如下关系:y =⎝ ⎛⎭⎪⎫12x +1的图象由y =⎝ ⎛⎭⎪⎫12x 的图象左移1个单位得到;y =⎝ ⎛⎭⎪⎫12x -1的图象由y =⎝ ⎛⎭⎪⎫12x 的图象右移1个单位得到; y =⎝ ⎛⎭⎪⎫12x -1的图象由y =⎝ ⎛⎭⎪⎫12x +1的图象向右移动2个单位得到. 你能推广到一般的情形吗?同学们留作思考.课堂小结思考本节课我们主要学习了哪些知识,你有什么收获?把你的收获写在笔记本上.活动:教师用多媒体显示以下内容,学生互相交流学习心得,看是否与多媒体显示的内容一致.本节课,在复习旧知识的基础上学习了数形结合的思想、函数与方程的思想,加深了对问题的分析能力,形成了一定的能力与方法.作业课本习题2.1 B组1,3,4.设计感想本节课主要是复习巩固指数函数及其性质,涉及的内容较多,要首先组织学生回顾指数函数的性质,为此,必须利用函数图象,数形结合,通过数与形的相互转化,借助形的直观性解决问题,本节课要训练学生能够恰当地构造函数,根据函数的单调性比较大小,有时要分a>1,0<a<1,这是分类讨论的思想,因此加大了习题和练习的量,目的是让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掌握学习的方法,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要加快速度,多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第3课时指数函数及其性质的应用(2)作者:刘玉亭导入新课思路1.我们在学习指数函数的性质时,利用了指数函数的图象的特点,并且是用类比和归纳的方法得出,在上节课的探究中我们知道,函数①y=3x,②y=3x+1,③y=3x-1的图象之间的关系,由其中的一个可得到另外两个的图象,那么,对y=a x与y=a x+m(a>0,m∈R)有着怎样的关系呢?在理论上,含有指数函数的复合函数是否具有奇偶性呢?这是我们本堂课研究的内容.教师点出课题:指数函数及其性质的应用(2).思路2.我们在第一章中,已学习了函数的性质,特别是单调性和奇偶性是某些函数的重要特点,我们刚刚学习的指数函数,严格地证明了指数函数的单调性,便于我们在解题时应用这些性质,在实际生活中,往往遇到的不单单是指数函数,还有其他形式的函数,有的是指数函数的复合函数,我们需要研究它的单调性和奇偶性,这是我们面临的问题,也是我们本节课要解决的问题——指数函数及其性质的应用(2).推进新课新知探究提出问题(1)指数函数有哪些性质?(2)利用单调性的定义证明函数单调性的步骤有哪些?(3)对复合函数,如何证明函数的单调性?(4)如何判断函数的奇偶性,有哪些方法?活动:教师引导,学生回忆,教师提问,学生回答,积极交流,及时评价学生,学生有困惑时加以解释,可用多媒体显示辅助内容.讨论结果:(1)指数函数的图象和性质一般地,指数函数y=a x在底数a>1及0<a<1这两种情况下的图象和性质如下表所示:图象分布在一、二象限,与轴相交,落在x轴的上方都过点(0,1)第一象限的点的纵坐标都大于1第二象限的点的纵坐标都大于第一象限的点的纵坐标都大于0且小于1;第二象限的点①取值.即设x1,x2是该区间内的任意两个值且x1<x2.②作差变形.即求f(x2)-f(x1),通过因式分解、配方、有理化等方法,向有利于判断差的符号的方向变形.③定号.根据给定的区间和x2-x1的符号确定f(x2)-f(x1)的符号,当符号不确定时,可以进行分类讨论.④判断.根据单调性定义作出结论.(3)对于复合函数y=f(g(x))可以总结为:当函数f(x)和g(x)的单调性相同时,复合函数y=f(g(x))是增函数;当函数f(x)和g(x)的单调性相异即不同时,复合函数y=f(g(x))是减函数;又简称为口诀“同增异减”.(4)判断函数的奇偶性:一是利用定义法,即首先是定义域关于原点对称,再次是考查式子f(x)与f(-x)的关系,最后确定函数的奇偶性;二是作出函数图象或从已知图象观察,若图象关于原点或y轴对称,则函数具有奇偶性.应用示例例 1 在同一坐标系下作出下列函数的图象,并指出它们与指数函数y=2x的图象的关系.(1)y=2x+1与y=2x+2;(2)y=2x-1与y=2x-2.活动:教师适当时候点拨,学生回想作图的方法和步骤,特别是指数函数图象的作法,学生回答并到黑板上作图,教师指点学生,列出对应值表,抓住关键点,特别是(0,1)点,或用计算机作图.解:(1)列出函数数据表作出图象如图6.图6比较可知函数y=2x+1、y=2x+2与y=2x的图象的关系为:将指数函数y=2x的图象向左平行移动1个单位长度,就得到函数y=2x+1的图象;将指数函数y=2x的图象向左平行移动2个单位长度,就得到函数y=2x+2的图象.(2)列出函数数据表作出图象如图7.图7比较可知函数y =2x -1、y =2x -2与y =2x的图象的关系为:将指数函数y =2x的图象向右平行移动1个单位长度,就得到函数y =2x -1的图象;将指数函数y =2x的图象向右平行移动2个单位长度,就得到函数y =2x -2的图象.点评:类似地,我们得到y =a x与y =ax +m(a >0,a ≠1,m ∈R )之间的关系:y =a x +m (a >0,m ∈R )的图象可以由y =a x 的图象变化而来.当m >0时,y =a x的图象向左移动m 个单位得到y =ax +m的图象; 当m <0时,y =a x 的图象向右移动|m |个单位得到y =a x +m的图象.上述规律也简称为“左加右减”.例2 已知定义域为R 的函数f (x )=2x +1+a 是奇函数.(1)求a ,b 的值;(2)若对任意的t ∈R ,不等式f (t 2-2t )+f (2t 2-k )<0恒成立,求k 的取值范围. 活动:学生审题,考虑解题思路.求值一般是构建方程,求取值范围一般要转化为不等式,如果有困难,教师可以提示,(1)从条件出发,充分利用奇函数的性质,由于定义域为R ,所以f (0)=0,f (-1)=-f (1),(2)在(1)的基础上求出f (x ),转化为关于k 的不等式,利用恒成立问题再转化.(1)解:因为f (x )是奇函数,所以f (0)=0,即b -1a +2=0⇒b =1.所以f (x )=1-2xa +2x +1;。

高一数学第二章基本初等函数(I)教案新课标数学必修1

高一数学第二章基本初等函数(I)教案新课标数学必修1

课题:§2.1.1指数教学目的:(1)掌握根式的概念;(2)规定分数指数幂的意义;(3)学会根式与分数指数幂之间的相互转化;(4)理解有理指数幂的含义及其运算性质;(5)了解无理数指数幂的意义教学重点:分数指数幂的意义,根式与分数指数幂之间的相互转化,有理指数幂的运算性质教学难点:根式的概念,根式与分数指数幂之间的相互转化,了解无理数指数幂.教学过程:一、引入课题1.以折纸问题引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学习指数概念的积极性2.由实例引入,了解指数指数概念提出的背景,体会引入指数的必要性;3.复习初中整数指数幂的运算性质;4.初中根式的概念;如果一个数的平方等于a,那么这个数叫做a的平方根,如果一个数的立方等于a,那么这个数叫做a的立方根;二、新课教学(一)指数与指数幂的运算1.根式的概念x n ,那么x叫做a的n次方根(n th root),其一般地,如果a中n>1,且n∈N*.当n是奇数时,正数的n次方根是一个正数,负数的n次方根是一个负数.此时,a的n次方根用符号n a表示.式子n a叫做根式(radical),这里n叫做根指数(radical exponent),a 叫做被开方数(radicand).当n是偶数时,正数的n次方根有两个,这两个数互为相反数.此时,正数a的正的n次方根用符号n a表示,负的n次方根用符号-n a表示.正的n 次方根与负的n 次方根可以合并成±n a (a >0).由此可得:负数没有偶次方根;0的任何次方根都是0,记作00=n . 思考:(课本P 58探究问题)n n a =a 一定成立吗?.(学生活动) 结论:当n 是奇数时,a a n n =当n 是偶数时,⎩⎨⎧<≥-==)0()0(||a a a a a a nn例1.(教材P 58例1). 解:(略)巩固练习:(教材P 58例1) 2.分数指数幂正数的分数指数幂的意义规定:0的正分数指数幂等于0,0的负分数指数幂没有意义指出:规定了分数指数幂的意义后,指数的概念就从整数指数推广到了有理数指数,那么整数指数幂的运算性质也同样可以推广到有理数指数幂.3.有理指数幂的运算性质 (1)r a ·sr r aa += ),,0(Q s r a ∈>; (2)rssr a a =)( ),,0(Q s r a ∈>; (3)srra a ab =)(),0,0(Q r b a ∈>>.引导学生解决本课开头实例问题 例2.(教材P 60例2、例3、例4、例5)说明:让学生熟练掌握根式与分数指数幂的互化和有理指数幂的运算性质运用.巩固练习:(教材P 63练习1-3) 4. 无理指数幂结合教材P 62实例利用逼近的思想理解无理指数幂的意义.指出:一般地,无理数指数幂),0(是无理数αα>a a 是一个确定的实数.有理数指数幂的运算性质同样适用于无理数指数幂.思考:(教材P 63练习4)巩固练习思考::(教材P 62思考题)例3.(新题讲解)从盛满1升纯酒精的容器中倒出31升,然后用水填满,再倒出31升,又用水填满,这样进行5次,则容器中剩下的纯酒精的升数为多少? 解:(略)点评:本题还可以进一步推广,说明可以用指数的运算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三、归纳小结,强化思想本节主要学习了根式与分数指数幂以及指数幂的运算,分数指数幂是根式的另一种表示形式,根式与分数指数幂可以进行互化.在进行指数幂的运算时,一般地,化指数为正指数,化根式为分数指数幂,化小数为分数进行运算,便于进行乘除、乘方、开方运算,以达到化繁为简的目的,对含有指数式或根式的乘除运算,还要善于利用幂的运算法则. 四、作业布置1. 必做题:教材P 69习题2.1(A 组) 第1-4题. 2. 选做题:教材P 70习题2.1(B 组) 第2题.课题:§2.1.2指数函数及其性质教学任务:(1)使学生了解指数函数模型的实际背景,认识数学与现实生活及其他学科的联系;(2)理解指数函数的的概念和意义,能画出具体指数函数的图象,探索并理解指数函数的单调性和特殊点;(3)在学习的过程中体会研究具体函数及其性质的过程和方法,如具体到一般的过程、数形结合的方法等.教学重点:指数函数的的概念和性质.教学难点:用数形结合的方法从具体到一般地探索、概括指数函数的性质. 教学过程: 五、引入课题(备选引例)5. (合作讨论)人口问题是全球性问题,由于全球人口迅猛增加,已引起全世界关注.世界人口2000年大约是60亿,而且以每年1.3%的增长率增长,按照这种增长速度,到2050年世界人口将达到100多亿,大有“人口爆炸”的趋势.为此,全球范围内敲起了人口警钟,并把每年的7月11日定为“世界人口日”,呼吁各国要控制人口增长.为了控制人口过快增长,许多国家都实行了计划生育.我国人口问题更为突出,在耕地面积只占世界7%的国土上,却养育着22%的世界人口.因此,中国的人口问题是公认的社会问题.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中国人口已达到13亿,年增长率约为1%.为了有效地控制人口过快增长,实行计划生育成为我国一项基本国策.○1 按照上述材料中的1%的增长率,从2000年起,x 年后我国的人口将达到2000年的多少倍?○2 到2050年我国的人口将达到多少? ○3 你认为人口的过快增长会给社会的发展带来什么样的影响?6. 上一节中GDP 问题中时间x 与GDP 值y 的对应关系y=1.073x (x∈N *,x ≤20)能否构成函数?7. 一种放射性物质不断变化成其他物质,每经过一年的残留量是原来的84%,那么以时间x 年为自变量,残留量y 的函数关系式是什么? 8. 上面的几个函数有什么共同特征? 六、新课教学 (一)指数函数的概念一般地,函数)1a ,0a (a y x≠>=且叫做指数函数(exponentialfunction ),其中x 是自变量,函数的定义域为R .注意:○1 指数函数的定义是一个形式定义,要引导学生辨析; ○2 注意指数函数的底数的取值范围,引导学生分析底数为什么不能是负数、零和1.巩固练习:利用指数函数的定义解决(教材P 68例2、3) (二)指数函数的图象和性质问题:你能类比前面讨论函数性质时的思路,提出研究指数函数性质的内容和方法吗?研究方法:画出函数的图象,结合图象研究函数的性质.研究内容:定义域、值域、特殊点、单调性、最大(小)值、奇偶性. 探索研究:1.在同一坐标系中画出下列函数的图象:(1)x )31(y = (2)x)21(y =(3)x2y = (4)x 3y = (5)x 5y =2.从画出的图象中你能发现函数x2y =的图象和函数x)21(y =的图象有什么关系?可否利用x2y =的图象画出x)21(y =的图象? 3.从画出的图象(x2y =、x3y =和x5y =)中,你能发现函数的图象与其底数之间有什么样的规律?9. 利用函数的单调性,结合图象还可以看出:(1)在[a ,b]上,)1a 0a (a )x (f x≠>=且值域是)]b (f ),a (f [或)]a (f ),b (f [;(2)若0x ≠,则1)x (f ≠;)x (f 取遍所有正数当且仅当R x ∈;(3)对于指数函数)1a 0a (a )x (f x≠>=且,总有a )1(f =; (4)当1a >时,若21x x <,则)x (f )x (f 21<;(三)典型例题例1.(教材P 66例6). 解:(略)问题:你能根据本例说出确定一个指数函数需要几个条件吗? 例2.(教材P 66例7) 解:(略)问题:你能根据本例说明怎样利用指数函数的性质判断两个幂的大小? 说明:规范利用指数函数的性质判断两个幂的大小方法、步骤与格式. 巩固练习:(教材P 69习题A 组第7题) 七、归纳小结,强化思想本节主要学习了指数函数的图象,及利用图象研究函数性质的方法. 八、作业布置3. 必做题:教材P 69习题2.1(A 组) 第5、6、8、12题. 4. 选做题:教材P 70习题2.1(B 组) 第1题.课题:§2.2.1对数教学目的:(1)理解对数的概念;(2)能够说明对数与指数的关系; (3)掌握对数式与指数式的相互转化.教学重点:对数的概念,对数式与指数式的相互转化教学难点:对数概念的理解. 教学过程: 九、引入课题10.(对数的起源)价绍对数产生的历史背景与概念的形成过程,体会引入对数的必要性;设计意图:激发学生学习对数的兴趣,培养对数学习的科学研究精神. 11.尝试解决本小节开始提出的问题.十、新课教学1.对数的概念一般地,如果N a x=)1,0(≠>a a ,那么数x 叫做以.a 为底..N 的对数(Logarithm ),记作: a — 底数,N — 真数,N a log — 对数式说明:○1 注意底数的限制0>a ,且1≠a ; ○2 x N N a ax=⇔=log○3 注意对数的书写格式. 思考:○1 1≠; ○2 是否是所有的实数都有对数呢? 设计意图:正确理解对数定义中底数的限制,为以后对数型函数定义域的确定作准备.两个重要对数:○1 常用对数(common logarithm ):以10为底的对数N lg ;○2 自然对数(natural logarithm ):以无理数 71828.2=e 为底的对数的对数N ln . 2. 对数式与指数式的互化对数式 ⇔指数式对数底数 ← a → 幂底数 对数 ← x → 指数 真数← N → 幂例1.(教材P 73例1)巩固练习:(教材P 74练习1、2)设计意图:熟练对数式与指数式的相互转化,加深理解对数概念. 说明:本例题和练习均让学生独立阅读思考完成,并指出对数式与指数式的互化中应注意哪些问题.3. 对数的性质 (学生活动)○1 阅读教材P 73例2,指出其中求x 的依据; ○2 独立思考完成教材P 74练习3、4,指出其中蕴含的结论 对数的性质(1)负数和零没有对数; (2)1的对数是零:01log =a ;(3)底数的对数是1:1log =a a ; (4)对数恒等式:N aNa =log ;(5)n a na =log .十一、 归纳小结,强化思想○1 引入对数的必要性; ○2 指数与对数的关系; ○3 对数的基本性质. 十二、 作业布置教材P 86习题2.2(A 组) 第1、2题,(B 组) 第1题.课题:§2.2.1对数的运算性质教学目的:(1)理解对数的运算性质;(2)知道用换底公式能将一般对数转化成自然对数或常用对数; (3)通过阅读材料,了解对数的发现历史以及对简化运算的作用.教学重点:对数的运算性质,用换底公式将一般对数转化成自然对数或常用对数教学难点:对数的运算性质和换底公式的熟练运用. 教学过程: 十三、 引入课题12. 对数的定义:b N N a a b=⇔=log ;13.对数恒等式:b a N ab a Na ==log ,log ;十四、 新课教学1.对数的运算性质提出问题:根据对数的定义及对数与指数的关系解答下列问题:○1 设m a =2log ,n a=3log ,求nm a +; ○2 设m M a =log ,n N a=log ,试利用m 、n 表示M a (log ·)N .(学生独立思考完成解答,教师组织学生讨论评析,进行归纳总结概括得出对数的运算性质1,并引导学生仿此推导其余运算性质)(引导学生用自然语言叙述上面的三个运算性质) 学生活动:○1 阅读教材P75例3、4,;设计意图:在应用过程中进一步理解和掌握对数的运算性质.○2 完成教材P79练习1~3 设计意图:在练习中反馈学生对对数运算性质掌握的情况,巩固所学知识.4. 利用科学计算器求常用对数和自然对数的值设计意图:学会利用计算器、计算机求常用对数值和自然对数值的方法. 思考:对于本小节开始的问题中,可否利用计算器求解1318log 01.1的值?从而引入换底公式.5. 换底公式abb c c a log log log =(0>a ,且1≠a ;0>c ,且1≠c ;0>b ). 学生活动○1 根据对数的定义推导对数的换底公式. 设计意图:了解换底公式的推导过程与思想方法,深刻理解指数与对数的关系.○2 思考完成教材P 76问题(即本小节开始提出的问题); ○3 利用换底公式推导下面的结论(1)b mnb a na m log log =;(2)ab b a log 1log =.设计意图:进一步体会并熟练掌握换底公式的应用.说明:利用换底公式解题时常常换成常用对数,但有时还要根据具体题目确定底数.6. 课堂练习○1 教材P79练习4 ○2 已知的值。

高中数学必修一函数概念与基本初等函数精品教学案(教师版全套)

高中数学必修一函数概念与基本初等函数精品教学案(教师版全套)

函数概念与基本初等函数1.了解构成函数的要素,了解映射的概念,会求一些简单函数的定义域和值域.2.理解函数的三种表示法:解析法、图象法和列表法,能根据不同的要求选择恰当的方法表示简单的函数。

3.了解分段函数,能用分段函数来解决一些简单的数学问题。

4.理解函数的单调性,会讨论和证明一些简单的函数的单调性;理解函数奇偶性的含义,会判断简单的函数奇偶性。

5.理解函数的最大(小)值及其几何意义,并能求出一些简单的函数的最大(小)值. 6.会运用函数图像理解和研究函数的性质.(二)指数函数1.了解指数函数模型的实际背景。

2.理解有理指数幂的含义,了解实数指数幂的意义,掌握幂的运算。

3.理解指数函数的概念,会求与指数函数性质有关的问题。

4.知道指数函数是一类重要的函数模型。

(三)对数函数1.理解对数的概念及其运算性质,知道用换底公式能将一般对数转化成自然对数或常用对数;了解对数在简化运算中的作用。

2.理解对数函数的概念;会求与对数函数性质有关的问题.3.知道对数函数是一类重要的函数模型.4.了解指数函数与对数函数互为反函数()。

(四)幂函数1.了解幂函数的概念。

2.结合函数的图像,了解它们的变化情况。

(五)函数与方程1.了解函数零点的概念,结合二次函数的图像,了解函数的零点与方程根的联系。

2.理解并掌握连续函数在某个区间上存在零点的判定方法。

能利用函数的图象和性质判别函数零点的个数.(六)函数模型及其应用1.了解指数函数、对数函数以及幂函数的增长特征。

知道直线上升、指数增长、对数增长等不同函数类型增长的含义。

2.了解函数模型(如指数函数、对数函数、幂函数、分段函数等在社会生活中普遍使用的函数模型)的广泛应用。

3.能利用给定的函数模型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第1课时 函数及其表示一、映射1.映射:设A 、B 是两个集合,如果按照某种对应关系f ,对于集合A 中的 元素,在集合B 中都有 元素和它对应,这样的对应叫做 到 的映射,记作 .2.象与原象:如果f :A →B 是一个A 到B 的映射,那么和A 中的元素a 对应的 叫做象, 叫做原象。

高一数学基本初等函数教案

高一数学基本初等函数教案

教学课题: 高一数学-----基本初等函数教学目标:1. 了解几种特殊的基本初等函数2. 应用函数的性质解题教学重难点:重点:基本初等函数基础知识点的熟练掌握难点:基本初等函数的实际应用核心内容:知识点一:指数与对数的运算1、n 次方根*∈>N n n ,1有如下恒等式:()a a n n=;⎩⎨⎧=为偶数为奇数n a n a a nn ,, 2、规定正数的分数指数幂:n mnm a a =;nmnmnm aaa11==-()1,,,0>∈>*n Nn m a 且例1、求下列各式的值: (1)()()*∈>-Nn n n n且,13π; (2)()2y x -例2、化简:(1))3()6)(2(656131212132b a b a b a -÷-; (2))0,0()(3421413223>>⋅b a abb a ab b a ;3、对数与指数间的互化关系:当10≠>a a ,且时,N a b N b b =⇔=log4、负数与零没有对数;1log ,01log ==a a a5、对数的运算法则:(1)()N M N M a a a log log log +=⋅, (2)N M NMa a alog log log -=, (3)M n M a n a log log =, (4)M mnM a n a m log log =(5)aN N b b a log log log =, (6)a b b a log 1log =其中1,0≠>a a 且,0>M ,0>N ,R n ∈.,例3、将下列指数式化为对数式,对数式化为指数式:(1)128127=-; (2)273=a ; (3)1.0101=-;(4)532log 21-=; (5)3001.0lg -=; (6)606.4100ln =.例4、计算下列各式的值:(1)001.0lg ; (2)8log 4 ; (3)e ln .例5、已知 ()[]0log log log 234=x ,那么21-x 等于例6、求下列各式的值:(1)8log 22; (2)3log 9.例7、求下列各式中x 的取值范围:(1)()3log 1+-x x ; (2)()23log 21+-x x .例8、若1052==b a ,则=+ba 11 ;方程()13lg lg =++x x 的解=x ________例9、(1)化简:7log 17log 17log 1235++;(2)设4log 2006log 5log 4log 3log 20062005432=∙∙⋅⋅⋅∙∙∙m ,求实数m 的值.例10、(1)已知518,9log 18==b a ,试用b a ,表示45log 18的值;(2)已知b a ==5log ,7log 1414,用b a ,表示28log 35知识点二:指数函数、对数函数与幂函数的性质与图象1、指数性质:定义域为R ,值域为()+∞,0;当0=x 时,1=y ,即图象过定点(0,1);当 0<a <1时,在R 上是减函数,当1>a 时,在R 上是增函数. 例1、求下列函数的定义域: (1)xy -=312; (2) xy -=5)31(; (3)1001010010-+=x x y例2、求下列函数的值域:(1)132)31(-=x y ; (2)124++=x x y例3、函数()b x a x f -=的图象如图,其 中b a ,为常数,则下列结论正确的是( ). A .0,1<>b a B .0,1>>b a C .0,10><<b a D .0,10<<<b a例4、已知函数 ()()1,032≠>=-a a a x f x 且.(1)求该函数的图象恒过的定点坐标;(2)指出该函数的单调性变形:函数()1,01≠>+=a a a y x 且的图象必经过点例5、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下列各数:23 ,23.0 ,22,22.0 .例6、已知()1212+-=x x x f . (1)讨论()x f 的奇偶性;(2)讨论()x f 的单调性.例7、求下列函数的单调区间:(1)322-+=x x a y ; (2)12.01-=x y .注:复合函数()()x f y ϕ=的单调性研究,口诀是“同增异减”, 即两个函数同增或同减,复合后结果为增函数;若两个函数一增一减,则复合后结果为减函数. 研究复合函数单调性的具体步骤是:i 、求定义域;ii 、拆分函数;iii 、分别求()()x u u f y ϕ==,的单调性;iv 、按“同增异减”得出复合函数的单调性.2. 对数函数的性质:定义域为(0,+∞),值域为R ;当x = 1时,y =0 ,即图象过定点(1,0);当0 <a < 1 时,在(0,+∞) 上递减,当 a > 1 时,在(0,+∞)上递增.例1、比较大小:(1)9.0log ,7.0log ,8.0log 8.09.09.0; (2)31log ,3log ,2log 423例2、求下列函数的定义域:(1))53(log 2-=x y ; (2)()34log 5.0-=x y例3、已知函数()()3log +=x x f a 的区间[-2,-1]上总有|)(x f |< 2,求实数a 的取值范围.例4、求不等式()()()1,014log 72log ≠>->+a a x x a a 且中x 的取值范围.例5、讨论函数()x y 23log 3.0-=的单调性.例6、图中的曲线是 x y a log =的图象,已知a 的值为2,34,103,51,则相应曲线4321,,,C C C C 的a 依次为( ).A.2,34,51,103 B.2,34,103,51B.C.51,103,34,2 D.34,2,103, 51例7、已知函数)1(log )(2-=x x f a )1(>a ,)1(求)(x f 的定义域; )2(判断函数的奇偶性和单调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章 基本初等函数(Ⅰ)
2.2对数函数
2.2.1 对数与对数运算
练习(64)
1.把下列指数式写成对数式:
(1)328=;(2)5232=;(3)1
122-=;(4)131273-=. 1.解:(1)2log 83=;(2)2log 325=;(3)2
1log 12=-;(4)271log 33
=-. 2.把下列对数式写成指数式: (1)3log 92=;(2)5log 1253=;(3)2
1log 24=-;(4)31log 481
=-. 2.解:(1)239=; (2)35125=; (3)2124-=; (4)41381-=. 3.求下列各式的值:
(1)5log 25;(2)2
1log 16
;(3)lg1000;(4)lg 0.001. 3.解:(1)5log 252=;(2)21log 416=-;(3)lg10003=;(4)lg0.0013=-. 4.求下列各式的值:
(1)15log 15; (2)0.4log 1; (3)9log 81;
(4) 2.5log 6.25; (5)7log 343; (6)3log 243.
4.解:(1)15log 151=; (2)0.4log 10=; (3)9log 812=;
(4) 2.5log 6.252=;(5)7log 3433=; (6)3log 2435=. 练习(68)
1.用lg x ,lg y ,lg z 表示下列各式:
(1)lg()xyz ;(2)2lg xy
z ;(3)3;(4). 1.解:(1)lg()lg lg lg xyz x y z =++;
(2)2
2lg lg()lg lg 2lg lg xy xy z x y z z
=-=+-;
(3)331lg()lg 3lg lg
2xy x y z =-=+-;
(4)221lg lg()lg 2lg lg 2
y z x y z y z ==--. 2. 求下列各式的值:
(1)23log (279)⨯;(2)2lg100;(3)lg 0.00001;(4)2.解:(1)22333log (279)log 27log 9347⨯=+=+=;
(2)24lg100lg104==;
(3)5lg 0.00001lg105-==-;
(4)12
1ln ln 2e ==. 3. 求下列各式的值:
(1)22log 6log 3-; (2)lg5lg 2+;
(3)551log 3log 3
+; (4)33log 5log 15-. 3.解:(1)22226log 6log 3log log 213
-===; (2)lg5lg 2lg101+==;
(3)55
51log 3log log 103
+==; (4)3331log 5log 15log 13-==-. 4.利用对数的换底公式化简下列各式:
(1)log log a c c a ⋅;
(2)2345log 3log 4log 5log 2⋅⋅⋅;
(3)4839(log 3log 3)(log 2log 2)++.
4.解:(1)lg lg log log 1lg lg a c c a c a a c ⋅=⋅=; (2)2345lg3lg 4lg5lg 2log 3log 4log 5log 21lg 2lg3lg 4lg5⋅⋅⋅=
⋅⋅⋅=; (3)4839(log 3log 3)(log 2log 2)++
43498389log 3log 2log 3log 2log 3log 2log 3log 2=⋅+⋅+⋅+⋅ lg3lg 2lg3lg 2lg3lg 2lg3lg 2lg 4lg3lg 4lg9lg8lg3lg8lg9
=⋅+⋅+⋅+⋅ 11112436
=+++ 54
=. 另解:4839(log 3log 3)(log 2log 2)++
lg3lg3lg 2lg 21lg31lg3lg 21lg 2()()()()lg 4lg8lg3lg92lg 23lg 2lg32lg3
=++=⨯+⨯+⨯ 5lg 33lg 256lg 22lg 34
=⨯⨯⨯=.
2.2.2 对数函数及其性质
练习(73)
1.画出函数3log y x =及13
log y x =的图象,并且说明这两个函数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1.解:图象如下,
相同点:图象都在y 轴的右侧,都过点(1,0);
不同点:3log y x =的图象是上升的,13
log y x =的图象是下降的.
2.求下列函数的定义域:
(1)5log (1)y x =-;(2)21log y x =
; (3)71log 13y x
=-;(4
)y =2.解:(1)要使原式有意义,则10x ->,得1x <, 即(,1)-∞为所求;
(2)要使原式有意义,则2
0log 0x x >⎧⎨≠⎩,得0x >且1x ≠, 即(0,1)(1,)+∞为所求;
(3)要使原式有意义,则
1013x >-,得13
x <, 即1(,)3-∞为所求; (4)要使原式有意义,则3
0log 0x x >⎧⎨≥⎩,得1x ≥, 即[1,)+∞为所求.
3.比较下列各题中两个值的大小:
(1)10log 6,10log 8; (2)0.5log 6,0.5log 4;
(3)23log 0.5,23
log 0.6; (4) 1.5log 1.6, 1.5log 1.4.
3.解:(1)函数lg y x =在(0,)+∞上为增函数,得1010log 6log 8<;
(2)函数0.5log y x =在(0,)+∞上为减函数,得0.50.5log 6log 4<;
(3)函数23log y x =在(0,)+∞上为减函数,得2233
log 0.5log 0.6>;
(4)函数 1.5log y x =在(0,)+∞上为增函数,得 1.5 1.5log 1.6log 1.4>. 习题2.2
A 组
1.把下列指数式写成对数式:
(1)31x =;(2)146x =;(3)42x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