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必背文化常识之“科举制度”
高考知识点科举制度(汇编7篇)
高考知识点科举制度(汇编7篇)高考知识点科举制度(1)意义:科举考试是让读书人参加的人才选拔考试,这种制度对于中国传统社会后半段的政治运作和教育模式都具有关键作用。
积极影响:科举制改善了用人制度,使得有才识的读书人有机会进入各级政府任职,促进了教育事业的发展,也促进文学艺术的发展。
消极影响:科举制一定程度上束缚了人们的思想,阻碍了社会的发展。
科举制度是中国及受中国影响的周边国家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制度。
科举制的首创时间史学界存在争议,有汉朝、隋朝、唐朝多种说法。
部分历史学家以隋朝有分科举人与进士科为由认为科举制开始于隋朝。
部分历史学家考证证明科举制开始于汉朝,证明汉朝不仅有分科举人、按科举人,汉朝还有考试进用,而且没有可靠证据证明隋朝有进士科。
部分历史学家考证证明科举制的本质是唐朝开始的允许自己报名参加(不必非得由公卿大臣或州郡长官特别推荐),以及考试黜落法,所以科举制开始于唐朝。
科举从开创至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举行最后一科进士考试为止(世界上最后一届科举考试结束于1919年的越南阮朝),前后经历一千三百余年。
科举制度的主要考试都是定期的举行的。
科举制度是封建时代所能采取的最公平的人才选拔形式,它扩展了封建国家引进人才的社会层面,吸收了大量出身中下层社会的人士进入统治阶级。
特别是唐宋时期,科举制度之初,显示出生气勃勃的进步性,形成了中国古代文化发展的一个黄金时代。
高考知识点科举制度(2)科举制度的积极意义和影响我隋唐以前,朝廷的很多官吏都是依靠后辈的功勋入朝为官,士族垄断了官职,因此统治阶级几乎是士族所掌控。
这样的后果就是容易造成皇权分散,士族门阀崛起,而真正有才学的人才却被挡在了大门外,无法入朝为官,这样容易造成两级分化。
所以在南北朝时期,封建官僚阶级是十分腐朽的,后到了隋唐,尽管朝廷大兴科举制度,但是在地方上选拔人才依然是士族门阀所掌控,从唐朝时期的牛李党派争斗就可以看出当时的统治阶级矛盾是何等的尖锐。
古代文化常识——科举制度
礼部侍郎或 钦差大臣 举人 贡士 乡试次年
三月,杏榜 会元 - -
返回
殿试
皇宫 (宫殿)
皇帝 贡士 进士 会试同年四 月,金榜 状元 榜眼 探花
返回
3.与科举相关的内容 (1)童生试 明、清两代时取得生员(秀才)资格的入学考试,简称 “童试”,亦称“小考”“小试”。应考者称童生,未被录取者 虽至白首,不改童生之称,童生试包括县试、府(或直隶州、厅) 试与院试三个阶段。院试录取者为生员,送入府、县学宫,称“入 学”。岁考、科考则为考核已入学的生员的考试。《促织》中“邑 有成名者,操童子业”,“操童子业”是说正在准备参加童生试。
林书院等。
(√)
返回
4.“童试”,即童生试,是明、清两代参加科考的资格考试,包
括乡试、会试和殿试三个阶段。
(×)
解析:包括县试、府试和院试三个阶段。
5.“乡试”,是指明、清两代在省城举行每年一次的考试,考中
的称举人。
(× )
解析:乡试:是指明、清两代在省城举行每三年一次的考试,
考中的称举人。 6.“进士”,明清时称殿试考取的人,前三名赐“进士及第”称号。
个部分都有一定的字数的限制,人们只是按照题目的字义敷衍
成文。文章内容空洞,形式死板。
4.与教育相关的内容
返回
(1) 古 代 学 校 有 “ 庠 (xiá n g )”“ 序 ”“ 太 学 ” 。 “ 庠 ” 和
“序”是地方学校。
又嘱学使俾入邑庠.。
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 (2)“太学”是全国最高学府
故称鼎甲。状元居鼎甲之首,因而别称鼎元。 (5)诸生 明清时期经考试录取而进入府、州、县各级学校学习
的生员。有时也指进入国子监学习的监生。
科举制高三知识点
科举制高三知识点科举制是中国古代的一种选拔人才的制度,其历史可以追溯到隋朝的科举制度。
而在明清两代,科举制达到了巅峰,并一直延续至清朝的末年。
它对于中国古代社会和文化的发展起到了重大的推动作用。
本文将会介绍科举制的几个重要知识点:第一,科举制的由来和发展。
科举制最早可以追溯到隋朝的文帝时期,但真正成为中国古代主要选拔人才的制度则是在唐代。
唐太宗贞观年间,创设了进士科,通过考试选拔官员。
此后,科举制逐渐完善,并经历了宋、元、明、清几个朝代的发展和变革。
第二,科举制的基本流程。
科举制的选拔过程一般包括乡试、会试和殿试三个阶段。
乡试是地方级别的考试,考生通过乡试的选拔之后,有资格参加会试。
会试是地区级别的考试,通过会试的考生可以进入最后一个阶段——殿试。
殿试是最高级别的考试,由皇帝亲自主持,通过殿试的考生即可成为进士。
第三,科举制对于社会的影响。
科举制的实施使得人才选拔更加公正,降低了贵族世代担任官职的可能性,使得社会上出现了更多的平民官员,为社会的稳定和发展提供了动力。
另外,科举制还对中国的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使得文人成为社会中的重要阶层。
第四,科举制的优缺点。
科举制的优点在于从源头上确保了官员的素质和能力,降低了权力滥用的可能性。
然而,科举制的严格考试标准和内容偏向经典文化,对于其他方面的才能和知识并不重视,限制了人才的发展和多元化。
此外,考试的内容和形式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综上所述,科举制作为中国古代的一种选拔人才的制度,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其由来和发展,基本流程,对社会的影响以及优缺点等方面的知识点都是高三学生必须了解的内容。
相信通过对科举制的深入了解,不仅能够提高历史学科的掌握程度,也能拓宽视野,对于理解中国古代社会和文化产生积极影响。
高考科举制度的知识点
高考科举制度的知识点中国的高考制度,源于古代的科举制度。
科举制度,作为中国古代社会的一项重要制度,对于整个社会的发展和壮大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从科举制度的起源,发展和影响等方面进行论述,以加深我们对于这一制度的了解。
一、科举制度的起源与背景科举制度起源于公元前206年的汉朝,而其背景则可以追溯到先秦时代,当时已出现了类似触动科举的考试制度。
汉朝实行科举制度的初衷是为了选拔人才,提升国家的治理能力。
这一制度的核心理念是不论身世出身,只要有才能就能通过考试获得官职。
这对于那个封建社会而言,是一种革命性的举措。
二、科举制度的发展演变1. 宋代科举制度的健全在宋代,科举制度逐渐得到了健全和完善。
科举考试被分为三个阶段:乡试、会试、殿试。
乡试是由州县举办的地方考试,通过者才有资格参加会试。
会试则是由朝廷举办的全国性考试,通过者可以参加殿试。
殿试是在皇帝面前进行的考试,通过者将成为进士,并有机会进入官宦的行列。
2. 明代科举制度的改革明代改革了科举制度,增加了一些考试科目如诗词赋等,同时增加了考试的难度。
这是因为明代希望选拔出更多有才能的人才,使国家得以更好的发展。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科举制度的腐败日益严重,世家子弟和权贵子弟占据了优势地位。
三、科举制度的影响1. 社会的稳定与发展科举制度的实施带来了社会的稳定与发展。
它为无数志士追求知识和进入仕途创造了机会。
科举制度打破了封建等级壁垒,为天才和有志者提供了成就自我和实现社会价值的机会。
2. 文化的繁荣与进步科举制度的实施推动了社会的文化繁荣和进步。
科举考试要求考生具备才华横溢的文化素养,这促进了文人墨客的涌现。
在科举制度下,文学、诗词、文章等艺术形式得到了全面的发展。
3. 社会不公和腐败问题尽管科举制度为社会带来了很多好处,但同时也导致了一些问题。
由于司法腐败和非公平对待,科举制度逐渐丧失了它最初的作用。
世家子弟和权贵子弟往往能够通过不正当手段获得更多的机会,而普通百姓则被排除在外。
高三历史科举制度知识点
高三历史科举制度知识点科举制度是中国古代的一种选拔人才的考试制度,它起源于隋唐时期,经历了宋代的改革,一直持续到清朝末年。
科举制度是中国历史上最具影响力的制度之一,对于培养人才、选拔官员、维护社会稳定等方面都起到了重要作用。
下面将介绍高三历史科举制度的知识点。
一、科举制度的起源与发展1. 隋朝的科举制度隋朝是科举制度的起源,隋文帝杨坚设立了进士科,采用了九品中正制,即按照功勋、品德等方面的表现将人员分为九等。
这一制度奠定了科举制度的基本框架。
2. 唐朝的科举制度唐朝时期,科举制度发展得更加完善。
进士科分为殿试和会试,殿试是在皇宫内进行的考试,会试则是在各地考场进行。
唐朝还推行了科举制度与官员晋升制度的结合,即通过科举考试合格的人才才能成为官员。
3. 宋朝的科举制度改革宋朝时期,科举制度发生了一系列的改革。
宋太祖赵匡胤实行了制科取士,即依照州县推举人才,这一举措使科举考试的范围扩大,增加了选拔人才的机会。
宋朝还开创了科举制度考试内容的制度化,明确规定了科举考试的科目和考纲。
二、科举制度的主要内容1. 科目与考纲科举制度的考试科目主要包括经义、诗赋、策论等。
经义是对经典文献的解读和理解,诗赋是对文学创作的能力考核,策论则是对当前政治和社会问题的思考和解决方案的提出。
2. 考试形式与程序科举考试分为殿试和会试两个阶段。
殿试是由皇帝亲自主持的考试,主要考察知识的广度和深度。
会试则是由宰相负责组织的考试,借助地方官员的协助完成。
3. 评卷与录取科举考试结束后,由考官进行评卷,根据成绩和标准进行排名和评定。
成绩优秀的考生可以获得举人或进士的头衔,并有机会晋升为高级官员,甚至成为皇帝的重要顾问。
三、科举制度的影响与评价1. 培养人才科举制度为中国古代培养了大量的文化人才,推动了社会文明和科技进步。
通过科举考试选拔出来的人才,不仅在文学艺术、哲学思想等方面有所造诣,也在政治管理和军事战略等领域表现出色。
2. 维护社会稳定科举制度为社会提供了公平公正的选拔机制,减少了贵族世袭和权贵门阀的存在,使社会上层精英的产生更具有公众认可度。
高考科举制知识点
高考科举制知识点一、科举制的起源与发展科举制是中国古代的一种选拔人才的考试制度。
它起源于南北朝时期,经过隋唐时期的完善和宋明时期的发展,成为明清两代的主要选拔人才的制度。
二、科举制的组成科举制由诸多环节组成,包括乡试、会试和殿试三个阶段。
乡试是地方选拔考试,会试是地方官员的考试,殿试是皇帝亲自出题的考试。
三、科举制的考试内容科举制的考试内容主要包括经义、史书、文学作品和政治理论等方面的知识。
考生需要具备广博的知识储备和扎实的文化素养。
四、科举制对社会的影响科举制对古代中国的社会有着深远的影响。
首先,科举制打破了封建世族的垄断,使更多的人有机会通过考试进入仕途。
其次,科举制促进了文化的繁荣和教育的普及,推动了社会进步。
最后,科举制使文人成为社会的主要阶层,对社会道德伦理和风尚产生了重要影响。
五、科举制的弊端与改革科举制虽然在一定程度上选拔了人才,但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首先,科举制过于注重理论知识,忽视实际能力和实践经验。
其次,科举制容易导致腐败和懈怠现象的产生。
因此,科举制在清朝末年遭受了严重的批评和质疑。
随着中国社会的变革和现代化的进程,科举制逐渐被废除。
在20世纪初,科举制正式废除,取而代之的是西方的考试制度和学历教育。
这一转变对中国的现代化建设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六、科举制的意义与启示科举制在中国历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它对提高国家治理能力、发展教育事业、培养优秀人才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同时,科举制也给我们提供了一些启示,即要注重综合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不过分追求书本知识的堆砌和应试技巧的训练。
总之,科举制作为中国古代的一项重要考试制度,对中国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虽然它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选拔人才的公正性和公平性,但也存在一些弊端。
如今,我们应当从科举制的历史经验中吸取教训,推进教育改革,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新时代人才。
古代文化常识——科举制度
古代文化常识——科举制度科举制度是中国古代的一种选拔官员的制度,它在中国古代的政治、文化、教育等方面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科举制度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2世纪的汉代,直到1905年清朝废止为止,共有1300多年的历史。
科举制度的起源是为了选拔具有才学的官员,以维持社会秩序和帝国的稳定。
在古代中国,社会地位是与科举成绩有关的,通过考取功名,一个人可以从平民阶层进入士人阶级,有机会成为高级官员甚至能上升到王朝的最高统治者。
科举考试分为三个等级:乡试、会试和殿试。
考生在家乡的乡试中进行文化的考核,合格者可以参加会试,在会试中进行文化和政治的考核,合格者可以参加殿试,在殿试中进行文化、政治和答辩的考核。
最终通过殿试的考生被授予功名,获得官职。
这种制度保证了每个人都有机会参与考试,在其中一种程度上实现了社会的公平与民主。
科举制度对中国古代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它推动了中国古代文化的繁荣和发展。
考试的内容通常包括文学、历史、哲学和政治等方面的知识,这促使了中国古代知识分子对各个领域的研究和深入思考。
科举考试成为了古代知识分子学习和发展自身才能的重要途径,因此在中国古代文化史上留下了众多杰出文人的名字,如欧阳修、苏轼、王阳明等。
其次,科举制度培养了大量有才学的官员,为国家治理提供了人才的保障。
科举制度使得大批人才有机会参与政治事务,不再仅仅依靠出身或财富,这为王朝和朝廷增加了许多能干的官员。
这些官员在政治决策、行政管理和文化建设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推动了国家的繁荣和进步。
然而,科举制度也存在一些问题。
首先,科举制度导致了文官的垄断。
由于科举制度只考察文化才能,而忽视了实际能力和经验的重要性,因此官员往往只注重书本知识而忽视实践能力,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官僚主义和偏颇的政策决策。
其次,科举制度在选拔官员时往往注重文化和政治知识,而忽视了其他方面的能力和素质,这导致了官僚主义和体制僵化。
最后,科举制度依赖于考试系统,这种形式的选拔容易产生腐败和偏袒,有时甚至让考官和考生之间发生勾结和利益交换,从而败坏了考试的公正性和公平性。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6科举制度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6科举制度中国古代文化常识——科举制度中国古代文化博大精深,其中的科举制度无疑是一部重要的篇章。
科举制度起源于隋唐时期,经过宋、元、明、清等朝代的不断发展和完善,持续了一千三百多年之久。
科举制度在中国古代社会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不仅仅是选拔文武人才的一种手段,更是对中国古代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做出的巨大贡献。
一、科举制度的起源与发展科举制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隋唐时期。
隋朝时,官员选拔主要依靠家族世袭和举荐制度,没有明确的考试制度。
而随着唐朝的兴起,多元化的社会需要更公正、更科学的选拔机制。
唐代贞观年间,创设了“进士科”和“明经科”,这是中国历史上正式设立的科举考试。
科举制度最出色的表现是在宋代和明代。
宋代的科举制度经历了改革,包括诗词、文章等多个科目,考核内容更加全面。
明朝时,科举制度更是步入了顶峰之时。
明代设置了三级考试:乡试、会试和殿试,覆盖了全国各地的考生,并将考试内容扩展到了典籍、经义、诗词等多个方面。
二、科举制度的目的与作用科举制度在中国古代社会中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其主要目的是选拔人才,为朝廷培养合格的官员。
通过科举制度,可以选拔到各个领域具备才华和能力的人才,保证了政府的稳定和持续发展。
此外,科举制度还提供了普及教育的机会。
无论出身贫寒还是富贵,只要有一技之长和学识,就有可能通过科举考试进入仕途。
这也为中国古代的教育提供了动力和方向,推动了全民素质的提升。
科举制度还有助于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通过科举考试,文人士大夫们在阅历、思想和艺术上的交流与较量,极大地促进了古代文化的繁荣和独特性的形成。
科举制度也为中国古代文学艺术提供了肥沃的土壤,涌现出众多杰出的文人才子,为中华文化增添了浓厚的色彩。
三、科举制度的影响与局限科举制度的影响深远,它为中国古代社会带来了政治、教育和文化方面的巨大变革。
随着科举制度的实施,中国古代社会出现了许多具备才华的官员,他们为国家的发展和治理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古代文化常识之科举制度
古代文化常识之科举制度
中国古代科举制度起源于秦朝,是中国古代社会的一种特殊的经济、
文化和政治制度。
它是为了招贤纳士培养官吏而设立的一种考试制度,自
汉代起,发展至明清,历经千余年,影响深远。
科举制度由两部分组成:一是中央级别的考试,称为“高考院试”;
二是省级考试,称为“殿试”。
在汉朝“六艺”(乐、射、御、书、数、政)的基础上,武周时将六艺改为九艺(文、武、论、乐、射、御、书、数、政),科举考试也就以九艺为基础,由此形成了有统一内容的国家统
一的科举制度。
随着中国古代政治、经济的发展,科举制度也在不断的发展变化,从
秦朝和汉朝到唐宋元明清,各朝代都有各自的发展规律。
科举制度在中国古代社会占有重要的地位,它不仅是人才选拔和官吏
历任的重要途径,而且对中国古代的经济文化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秦朝在政治秩序建设上采取了严格的科举制度,将待遇提高,减少滥权,改善官吏素质,鼓励官吏严格律法,形成了以考试为基础的政治秩序,稳定了政权,推动了社会发展。
汉朝以后,科举制度发展到顶峰,以九艺为结构,重视文艺知识的传承,设置了严格的考试程序,科举制度成为向读书人推荐官员的重要途径。
高考语文文化常识:中国古代文化常识之科举考试
高考语文文化常识:中国古代文化常识之科举考试1. 科举历史“科举”为分科举人之意。
我国真正的科举制度始于隋文帝杨坚,继行于隋炀帝杨广。
隋朝统一全国后,隋文帝把选拔官吏的权力收归中央,废除九品中正制,开始采用分科考试的方式选拔官员。
隋炀帝爱好文学,置进士科,以“试策”取士,这是后代科举考试文字的开始,又设明经科,这标志着科举制正式诞生了。
从史书上看,杨广推广科举选仕制度,并非是政治作秀。
当年确实是出于选拔优秀人才的需要。
到了唐代,科举场上走出了“状元”。
进士第一就是状元,用今天的话来说是考场上的冠军。
这一至今仍充满魅力和活力并为众人羡慕的名词,则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位女皇帝武则天的发明和创造。
此后,“状元”就成了优秀学子的代名词。
具体说,古代“高考”成绩分三等:一二三甲。
一甲只取三名。
第一名称“状元”,第二名称“榜眼”,第三名称“探花”,称“三鼎甲”,都赐“进士及第”;二甲取若干名(根据官场需要),都赐“进士出身”;三甲取若干名,都赐“同进士出身”。
古代科举考试的规矩很多,而且相当复杂。
完整程序有乡试、会试、廷试,即地方、中央、皇帝三级考试。
大家熟知的,是考试地点设在各省的乡试。
乡试也称乡闱,通过乡试即为“中举”,成为举人。
从形式来说,乡试可以看成是古代中国的“全国普通高校统一考试”。
2. 科举制度的考试等级科举考试共分为四级:院试——乡试——会试——殿试四级。
(1)院试未考中前叫“童生”“童子”。
考中后称“生员”“秀才”。
(2)乡试每三年考一次,参考者秀才,及格者员举人,第一名称解元。
考期在八月,故又称“秋闱”。
(3)会试是在乡试的基础上开展的。
时间是在乡试的第二年春天,地点京城礼部官衙,考中后称“贡士”,第一名叫“会元”。
(4)殿试由皇帝主持考试,考中了就叫进士。
贡士才有参考资格。
殿试分三甲(三等)录取。
一甲赐进士及第,二甲进士出身,第三甲赐同进士出身,殿试第一名叫状元,二名叫榜眼,三名探花。
3.科举的文武分科如同现在名列前茅不容易一样,古代的状元更难考取。
高考古代文化常识:科举制度、古代礼仪
高考古代文化常识:科举制度、古代礼仪一、科举制度◆■※★●1.科举制度概说科举制度是中国历史上通过考试选拔官员的一种基本制度。
它创始于隋朝,确立于唐朝,完备于宋朝,兴盛于明、清两朝,废除于清朝末年,历时1300余年。
从官制史角度看,科举制度的产生是历史的必然和巨大进步。
它所坚持的是“自由报名,统一考试,平等竞争,择优录取,公开张榜”的原则,打破了血缘世袭关系和世族对政治的垄断,对我国古代社会的选官制度是一个直接有力的改革。
它给中小地主阶级和平民百姓通过科举入仕提供了一个公平竞争的平台,使大批地位低下和出身寒微的优秀人才脱颖而出。
科举考试的内容到明代以八股文为主,即“八股取士”。
它逐步成为一种僵化的模式,特别是到晚清时已成为严重束缚知识分子的枷锁,暴露出种种弊端。
1905年清政府废除科举。
2.科举前选拔官员【察举】汉代选拔官吏制度的一种形式。
察举有考察、推举的意思,又叫荐举。
由侯国、州郡的地方长官在辖区内随时考察、选取人才,推荐给上级或中央,经过试用考核,再任命官职。
察举的主要科目有孝廉、贤良文学、茂才等。
【征辟】也是汉代选拔官吏制度的一种形式。
征,是皇帝征聘社会知名人士到朝廷充任要职。
辟,是中央官署的高级官僚或地方政府的官吏任用属吏,再向朝廷推荐。
【孝廉】汉代察举制的科目之一。
孝廉是孝顺父母、办事廉正的意思。
3.科举制名称【科举】指历代封建王朝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
由于采用分科取士的办法,所以叫科举。
【童试】也叫“童生试”;明代由提学官主持、清代由各省学政主持的地方科举考试,包括县试、府试和院试三个阶段,院试合格后取得生员(秀才)资格,方能进入府、州、县学学习,所以又叫入学考试。
应试者不分年龄大小都称童生。
【乡试】明清两代每三年在各省省城(包括京城)举行的一次考试,因在秋八月举行,故又称秋闱(闱,考场)。
主考官由皇帝委派。
考后发布正、副榜,正榜所取的叫举人,第一名叫解(jiě)元。
【会试】明清两代每三年在京城举行的一次考试,因在春季举行,故又称春闱。
高考文化常识之科举制度
❖【会试】明清两代每三年在京城举行的一次 考试,因在春季举行,故又称春闱,又称礼闱。 考试由礼部主持,皇帝任命正、副总裁,各省 的举人及国子监监生皆可应考,录取三百名为 贡士,第一名叫会元。
❖【殿试】是科举制最高级别的考试,皇帝在殿 廷上,对会试录取的贡士亲自策问,以定甲第。 录取分为三甲:一甲三名,赐“进士及第”的称 号,第一名称状元(鼎元),第二名称榜眼,第三 名称探花;二甲若干名,赐“进士出身”的称号; 三甲若干名,赐“同进士出身”的称号。二、三 甲第一名皆称传胪,一、二、三甲统称进士。
❖【及第】指科举考试应试中选,应试未中的叫 落第、下第。“登科”是及第的别称,也就是考 中进士。
❖【金榜】金榜,指中国封建科举时代殿试揭 晓的榜。古代科举制度殿试后录取进士,揭晓 名次的布告,因用黄纸书写,故而称金榜。考 中进士就称金榜题名。
古代乡试
❖ 【童生试】也叫“童试”“院试”;明代由 提学官主持、清代由各省学政主持的地方科举 考试,包括县试、府试和院试三个阶段,院试 合格后取得生员(秀才)资格,方能进入府、州、 县学学习,所以又叫入学考试。应试者不分年 龄大小都称童生。
❖ 通过院试(童试)的可称为生员或秀才。
❖【乡试】明清两代每三年在各省省城(包括京 城)举行的一次考试,因在秋八月举行,故又 称秋闱(闱,考场)。主考官由皇帝委派。参加 乡试而被录取的称举人。举人可授知县官职。 第一名叫解(jiè )元。
会试 殿试
院试 县、府、州 各省学政 秀才/生员/诸 案首 生
秋闱/ 乙榜
春闱/ 礼闱
各省省会(三 年一次,农历 八月)
京城(乡试次 年三月)
皇帝派遣 主考官
礼部主持
举人 贡士
解元 会元
甲榜 皇宫(会试同 皇帝 年四月)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之科举制度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之科举制度科举制度是中国古代的一项重要制度,它起源于隋唐时期,盛行于宋明清三个朝代,直到1905年被废止。
科举制度是中国古代社会选拔人才的主要途径,它对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和影响具有重要意义。
科举制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隋朝,在7世纪初建立了“进士科”,以考试选拔人才,推行贤良能吏的政策。
唐朝时期,科举制度得到进一步发展,创立了三种科目:明经、文选和制科,分别考核礼、乐、经、史和文辞。
明经考试主要考察候选者的儒家经典诗文知识,文选考试则着重于文才和才艺,制科考试则是以政治能力和治理经验为评判标准。
宋代时期,科举制度进一步发展成为一种全面覆盖全国范围的选拔制度。
科举考试分为县试、府试和会试三个阶段。
县试由地方官员主持,主要考察候选者的基础知识;府试由地方官员及省级官员组织,主要考察候选者的文才和礼仪;会试是最后一轮考试,由朝廷官员组织,考察候选者的行政能力和治理经验。
只有通过这三个阶段的选拔,才能晋升为进士,成为官员。
进士头衔代表着文官的最高地位,进士科考试成为古代中国最重要的考试制度。
科举制度不仅仅是选拔人才的一种方式,它还对中国古代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科举制度培养了大量优秀的文化人才,推动了中国古代文化的繁荣和发展。
科举制度要求候选者掌握儒家经典,注重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道德教育,培养了很多道德高尚、有学问的官员,为中国古代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其次,科举制度的实行使得教育成为全国性的制度,促进了中国古代教育的普及。
为了通过科举考试,古代学子们不仅要阅读各类经典,还需要接受礼仪、音乐等方面的训练,培养全面的素质。
由于科举考试的普及,中国出现了不少私塾和书院,成为推动教育发展、传承文化的重要场所。
此外,科举制度的实行也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
由于科举考试对经典文化的过分偏重,忽视了实际才能和专业知识,导致了知识浅薄的官员成为现象。
科举制度也加重了社会的不平等,只有家境优越、有钱财的人才能够接受教育,参加考试,其他人才没有机会发挥自己的才华。
高考语文古代文化常识题:教育科举
高考语文古代文化常识题:教育科举教育科举是中国古代的一种选拔人才的制度,通过科举考试选拔合适的人才进入官府任职。
1. 请简要解释什么是科举制度?科举制度是中国古代的一种选拔人才的制度,通过考试评选合适的人才,使其有机会进入官府任职。
科举考试分为三个层次:乡试、会试和殿试。
2. 请简述科举制度的起源和发展?科举制度起源于唐代,唐太宗设立明经科,唐玄宗扩充为进士科,标志着科举制度的正式建立。
随后,宋代继续发展科举制度,并在宋仁宗时期设立乡试、会试和殿试三级考试。
明清时期,科举制度逐渐完善,并成为选拔人才的主要途径,直到清末废止科举制度。
3. 请列举科举考试的内容和流程?乡试:由县举行,考察基础知识,主要内容包括经义、史书、文章、诗歌和词曲等。
合格者可以参加会试。
会试:由省举行,考察学问和才德,主要内容包括经义、史书、文述和题对等。
合格者可以参加殿试。
殿试:由皇帝亲自主持,考察政治能力和礼仪,主要内容包括策问、论述和诗词等。
通过殿试的考生即可取得进士头衔。
4. 科举制度的意义是什么?科举制度在中国古代起到了选拔人才、提高官员素质、推动教育发展等方面的作用。
通过科举考试,社会上的人才得到机会晋升,底层百姓也有通过竞争进入官府的可能。
科举制度促进了社会流动和社会公平,并推动了教育的普及和发展。
然而,科举制度也存在一些问题,例如注重记忆和死读书而不注重实际能力,造成了一些文人官僚的产生,以及对于其他才能的忽视。
此外,科举考试对于女性和农民等社会群体的限制也是一个争议点。
总体来说,科举制度在中国古代的影响是深远的,它对于培养人才和推动社会进步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科举制度知识点高三
科举制度知识点高三科举制度知识点科举制度是中国古代高级官员选拔制度的总称,起源于隋朝,兴盛于唐宋两代,终于清朝康熙年间废除。
科举制度对中国古代历史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以下是关于科举制度的一些知识点。
一、背景和起源科举制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隋朝,隋文帝时期由于政治改革的需要,将选拔官员的方式由世族世袭制改为通过考试的方式。
隋朝的科举考试分为明经科和明法科两科,取士制度逐渐形成。
此后,唐代进一步完善科举制度,并且开创了进士科,成功培养了大批文武全才,成为了后来的典范。
二、科举考试科举考试主要分为三个层次:县试、省试和殿试。
首先是县试,一般在考生的县城举行,考试内容主要包括经义、诗词和文章,考试以策问答形式进行。
通过县试合格的考生可以参加省试,省试是在省会城市举行的,内容比县试更加深入,包括经义的解释和分析等。
省试合格的考生可以进入最后的殿试,殿试在皇宫中进行,由皇帝亲临主持,内容包括面圭、言官质问和诗文考试。
最终通过殿试的考生即为及第,可以获得功名利禄。
三、科举流程科举考试是一个长时间的选拔过程。
首先是报名,考生需要在规定时间内填写报名表格并交费。
接着是县试,考生需要前往指定地点参加考试,通过后方可参加省试,合格后再进入殿试。
在每个阶段的考试中,只有成绩优异的考生才能晋级下一轮的考试。
整个流程历时数月,考生需要经历连续的考试压力和紧张的复习备考。
四、选拔对象和限制条件科举制度在初期主要面向具备一定财产和家世背景的士族子弟,但随着时间的推移,限制条件逐渐减少,几乎所有有一定学识的男子都可以参加科举考试。
然而,女性和低层民众仍然无法参加科举考试,这一限制直到近代才被废除。
五、影响和局限性科举制度在中国古代历史和文化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它促进了社会流动和文化传承,培养了大批优秀的文人和官员。
科举制度还培养了广泛的知识阶层,提高了整个社会的文化水平。
然而,科举制度也存在一些局限性,比如过分强调笔墨之学,忽视实际能力和才干,局限了中国官僚体制的发展。
古代文化常识科举制度
古代文化常识科举制度科举制度,是中国古代一种选拔官僚的考试制度,起源于隋朝,于唐朝,最盛行于宋朝,明朝废止。
这一制度为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和官僚体制的形成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对中国的政治、教育、文化乃至社会结构都有着深远的影响。
科举制度的基本原则是以文化程度来选拔官员,以考试来评定人的才能与品德。
在科举制度下,每隔三年举行一次乡试,各地优秀的士子进入省级的会试,通过之后才有资格参加最高级的殿试,殿试合格者即可成为进士。
进士经过礼部审查后,可以直接进入朝廷担任高级文官职位。
科举制度追求的是文化的卓越和能力的优秀,是一种相对公平公正的选拔制度。
科举制度的出现,有一定的历史背景和社会原因。
隋朝以前,中国的官员一般是由世袭的贵族和权贵所控制,没有公正的选拔机制,导致政治腐败和社会不稳定。
为了改变这种状况,隋文帝杨坚在隋朝初年实行了科举制度。
唐朝进一步完善了科举制度,并将其推广到全国范围内。
科举制度的出现,既是对贵族和权贵的一种限制,也是对人才选拔的一种民主化尝试。
科举制度对古代中国的政治和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科举制度使得社会上的士人有了机会通过考试获得官职,不再受到身份出身的限制,这大大提高了社会的流动性和公平性。
科举制度打破了贵族和权贵垄断政治的现象,使得社会上的士人能够通过自己的努力而升迁,从而形成了比较稳定的社会结构。
其次,科举制度加强了对国家事务的管理和文化教育的推动。
通过科举考试选拔出来的官员,一般具备较高的文化素养和教育背景,对于国家的治理和文化的传承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科举制度充分发挥了教育的作用,使得古代中国培养了大量的文化人才。
同时,科举制度也有一些不足之处。
第一,科举制度过于注重文化的学习和应试能力,忽略了对实践和实际能力的考核,导致一些官员在管理和处理实际问题上不够灵活和有效。
第二,科举制度只选拔了文科人才,而忽视了理科和工程技术等领域的人才,这限制了古代中国科学技术的发展。
科举制的知识点高三
科举制的知识点高三科举制的知识点科举制是中国古代的一种选拔人才的制度,起源于隋朝,经过唐、宋、元、明等朝代的发展演变,直至清朝被废止。
科举制在中国历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和影响力,对中国古代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下面将就科举制的起源、组织、内容和意义等几个方面进行论述。
一、科举制的起源科举制的起源可以追溯到隋朝。
隋朝的文帝杨坚于隋开皇年间创立了进士科,取代了原先依靠门第世袭的贵族统治制度。
进士科通过文学考试的形式选拔人才,使得人才选拔的标准更加公正,也促进了社会的流动性和社会等级的发展。
此后,科举制经过唐朝、宋朝等朝代的发展,逐渐完善和成熟。
二、科举制的组织科举制的组织主要包括两个层面:中央和地方。
中央组织方面,负责科举制的机构是内阁的吏部,该部门负责制定选拔规则、组织考试、评卷等一系列工作。
而地方组织方面,主要由府、州、县三级政府共同负责,包括准备考试场所、招募监考官员、安排考生住宿等工作。
三、科举制的内容科举制的内容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乡试和殿试。
乡试是科举制的第一关,由地方政府组织,考察的是文化素养和才能。
只有通过乡试的考生才有资格参加殿试。
殿试是直接由朝廷组织,由皇帝亲自主持。
殿试主要考察的是考生的政治觉悟、忠诚度和理论水平等。
四、科举制的意义科举制在中国古代社会具有重要的意义。
首先,科举制促进了人才的选拔,突破了原有的门阀贵族统治制度,使得更多的人有机会进入官场,使得人才能够得到合理的利用。
其次,科举制强调文化素养和政治觉悟的培养,对于促进社会进步、推动文化繁荣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最后,科举制的存在也加强了中央集权,确保了国家的统一和稳定。
综上所述,科举制作为中国古代的选拔人才制度,在中国历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和影响力。
它的起源可以追溯到隋朝,经过多个朝代的发展,逐渐完善和成熟。
科举制通过乡试和殿试的形式选拔人才,促进了人才更加公正的选拔和合理的利用。
同时,科举制也对中国古代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它是中国古代社会的重要特征之一。
高考语文专题复习:古代文化常识专题训练之科举制度 (1)
高考语文专题复习:古代文化常识专题训练之科举制度一、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1.进士,是科举考试的最高功名。
贡士参加殿试录为三甲都叫进士。
(√) 2.明清时期每隔三年举行一次乡试,称为“大比”。
乡试是科举考试的开端,所以称为大比。
乡试之年称为大比之年。
(√)[拓展]“比”是考核的意思。
明清以前,大比泛指科举考试。
3.“举人”在科举时代是指应举之人,是各地乡贡入京应试者的一类考生,是没有学历的人。
(×)[拓展]在唐代“举人”是指没有学历的人。
明清以秀才、举人、进士表示三级科举身份。
明清时乡试考中者称为举人(俗称孝廉),参加乡试取中的第一名举人称为“解元”,会试第一名为“会元”,殿试第一名为“状元”,合称“三元”。
4.中国古代历代各级官府都会直接举办和管理学校,称为“官学”。
由政府提供“廪膳”,选派教师,指定教材,监选生员。
(√)[拓展]“官学”与“私学”相对,分中央官学和地方官学。
其中朝廷直接举办和管辖的属中央官学,如唐代的国子学、大学、四门学、弘文馆、崇文馆,元明清的太学、国子监等。
5.在中国古代,学校都称为“庠”“序”,主要是教授知识,为国家培养人才。
(×)[拓展]“庠”的主要功能是养育、培养,“序”的主要功能是学习“射”这门技艺,“校”的主要功能是教授知识。
6.在宋代,主管教育的行政机关称为“国子监”,同时又是国家最高学府。
(√)7.我国古代藏书、校书、讲学的地方称为“书院”,主要是校勘经典、辨明典章、收罗人才。
(√)[拓展]书院始于唐代,宋代书院大兴。
以白鹿洞、石鼓、应天府、岳麓四大书院最为著名。
8.中国科举时代,学校里的幼童称为“童生”。
(×)[拓展]明清科举考试,凡考试未合格,没被称为秀才以前,无论年龄大小,都称为童生,又称文童、儒童。
9.优秀的人才称为“秀才”,俗称“相公”,是一般儒生的通称。
(×)[拓展]“秀才”原为优秀的人才,汉代以后,成为荐举人才的科目;唐初有秀才科,后停废;宋代凡应举者皆称秀才;明清称府州县学生为秀才10.古代向朝廷荐举人才,泛称贡士,唐以后亦称科举制度为贡举。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考必背文化常识之“科举制度”科举制度概说科举制度是中国历史上通过考试选拔官员的一种基本制度。
它创始于隋朝,确立于唐朝,完备于宋朝,兴盛于明、清两朝,废除于清朝末年,历时1300余年。
从官制史角度看,科举制度的产生是历史的必然和巨大进步。
它所坚持的是“自由报名,统一考试,平等竞争,择优录取,公开张榜”的原则,打破了血缘世袭关系和世族对政治的垄断,对我国古代社会的选官制度是一个直接有力的改革。
它给中小地主阶级和平民百姓通过科举入仕提供了一个公平竞争的平台,使大批地位低下和出身寒微的优秀人才脱颖而出。
科举考试的内容到明代以八股文为主,即“八股取士”。
它逐步成为一种僵化的模式,特别是到晚清时已成为严重束缚知识分子的枷锁,暴露出种种弊端。
1905年清政府废除科举。
科举前选拔官员【察举】汉代选拔官吏制度的一种形式。
察举有考察、推举的意思,又叫荐举。
由侯国、州郡的地方长官在辖区内随时考察、选取人才,推荐给上级或中央,经过试用考核,再任命官职。
察举的主要科目有孝廉、贤良文学、茂才等。
【征辟】也是汉代选拔官吏制度的一种形式。
征,是皇帝征聘社会知名人士到朝廷充任要职。
辟,是中央官署的高级官僚或地方政府的官吏任用属吏,再向朝廷推荐。
【孝廉】汉代察举制的科目之一。
孝廉是孝顺父母、办事廉正的意思。
科举制名称【科举】指历代封建王朝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
由于采用分科取士的办法,所以叫科举。
【童试】也叫“童生试”;明代由提学官主持、清代由各省学政主持的地方科举考试,包括县试、府试和院试三个阶段,院试合格后取得生员(秀才)资格,方能进入府、州、县学学习,所以又叫入学考试。
应试者不分年龄大小都称童生。
【乡试】明清两代每三年在各省省城(包括京城)举行的一次考试,因在秋八月举行,故又称秋闱(闱,考场)。
主考官由皇帝委派。
考后发布正、副榜,正榜所取的叫举人,第一名叫解(jiè)元。
【会试】明清两代每三年在京城举行的一次考试,因在春季举行,故又称春闱。
考试由礼部主持,皇帝任命正、副总裁,各省的举人及国子监监生皆可应考,录取三百名为贡士,第一名叫会元。
【殿试】是科举制最高级别的考试,皇帝在殿廷上,对会试录取的贡士亲自策问,以定甲第。
实际上皇帝有时委派大臣主管殿试,并不亲自策问。
录取分为三甲:一甲三名,赐“进士及第”的称号,第一名称状元(鼎元),第二名称榜眼,第三名称探花;二甲若干名,赐“进士出身”的称号;三甲若干名,赐“同进士出身”的称号。
二、三甲第一名皆称传胪,一、二、三甲统称进士。
【及第】指科举考试应试中选,应试未中的叫落第、下第。
“登科”是及第的别称,即考中进士。
【进士】参见“殿试”条。
是科举考试的最高功名。
考中进士,一甲即授官职,其余二甲参加翰林院考试,学习三年再授官职。
【状元】参见“殿试”条。
科举制度殿试第一名,又称殿元、鼎元,为科名中最高荣誉。
【会元】参见“会试”条。
举人参加会试,第一名称会元,其余考中的称贡士。
【解元】参见“乡试”条。
生员(秀才)参加乡试,第一名称解元,其余考中的称举人。
【连中三元】科举考试以名列第一者为元,凡在乡、会、殿三试中连续获得第一名,被称为“连中三元”。
据统计,历史上连中三元的至少有十六人。
【鼎甲】指殿试一甲三名:状元、榜眼、探花,如一鼎之三足,故称鼎甲。
状元别称鼎元。
【贡士】参见“会试”条。
参加会试而被录取的称贡士。
【举人】参见“乡试”条。
参加乡试而被录取的称举人。
举人可授知县官职。
【生员】即秀才,参见“童生试”条。
通过院试(童试)的可称为生员或秀才。
【八股文】明清科举考试制度所规定的一种文体,也叫时文、制义、制艺、时艺、四书文、八比文。
文体有固定的格式,规定由破题、承题、起讲、入手、起股、中股、后股、束股八个部分组成。
【金榜】古代科举制度殿试后录取进士,揭晓名次的布告,黄纸书写,故称黄甲、金榜,俗称皇榜。
考中进士就称金榜题名。
【同年】科举时代同榜录取的人互称同年。
古代学校【校】夏代学校的名称,举行祭祀礼仪和教习射御、传授书数的场所。
【序】殷商时代学校的名称。
【庠xiáng】周代学校的名称【庠序】古人常以庠序称地方学校,或泛指学校或教育事业。
【国学】先秦学校分为两大类:国学和乡学。
国学为天子或诸侯所设,包括太学和小学两种。
太学、小学教学内容都是“六艺”(礼、乐、射、御、书、数)为主,小学尤以书、数为主。
【稷下学宫】战国时期齐国的高等学府,设于都城临淄稷下而得名。
当时的儒、法、墨、道、阴阳等各学派都汇集于此,他们兴学论战、评论时政和传授生徒,是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重要园地。
【太学】封建时代的教育行政机构和最高学府。
魏晋至明清或设太学,或设国子学(监),或两者同时设立,名称不一,制度也有变化,都是教授王公贵族子弟的最高学府,生员皆称太学生、国子生。
【乡学】与国学相对而言,泛指地方所设的学校。
【国子监】参见“太学”条。
【书院】唐宋至明清出现的一种独立的教育机构,是私人或官府所设的聚徒讲授、研究学问的场所,宋代著名的四大书院是:江西庐山的白鹿洞书院、湖南长沙的岳麓书院、湖南衡阳的石鼓书院和河南商丘的应天府书院。
明代无锡有“东林书院”。
【监生】国子监的学生。
由学政考取或地方保送或皇帝特许,后成虚名,捐钱就能取得监生资格。
【诸生】明清时期经考试录取而进入府、州、县各级学校学习的生员。
古代学官【学官】古代主管学务的官员和官学教师的统称。
如祭酒、博士、助教、提学、学政、教授和教习、教谕等。
【祭酒】古代主管国子监或太学的教育行政长官。
【博士】古为官名,现为学位名称。
秦汉时是掌管书籍文典、通晓史事的官职,后成为学术上专通一经或精通一艺、从事教授生徒的官职。
【司业】学官名。
为国子监或太学副长官,相当于现在的副校长,协助祭酒主管教务训导之职。
【学政】学官名。
“提督学政”的简称,是由朝廷委派到各省主持院试,并督察各地学官的官员。
学政一般由翰林院或进士出身的京官担任。
【教授】原指传授知识、讲课授业,后为学官名。
汉唐后学校均设教授,主管学校课试具体事务。
【助教】学官名。
是国子监或太学的学官,协助国子祭酒和国子博士教授生徒,又称国子助教。
文化常识之科举制度明清科举考试流程表相关知识1.童试也叫“童生试”,相当于我们现在的县级考试。
明代由提学官主持、清代由各省学政主持的地方科举考试,包括县试、府试和院试三个阶段,院试合格后取得生员(秀才)资格,方能进入府、州、县学学习,所以又叫入学考试。
应试者不分年龄大小都称童生。
我们在电视里经常看到的穷秀才就是这一类,因没有资格做官,所以并没有什么太高的社会地位。
2.乡试相当于我们现在的省级考试,生员参加。
明清两代每三年在各省省城(包括京城)举行的一次考试,因在秋八月举行,故又称秋闱。
主考官由皇帝委派。
考后发布正、副榜,正榜所取的叫举人,第一名叫解元,第二名至第十名称“亚元”。
3.会试相当于我们现在的国家级考试,举人参加。
明清两代每三年在京城举行的一次考试,因在春季举行,故又称春闱。
考试由礼部主持,皇帝任命正、副总裁,各省的举人及国子监监生皆可应考,录取三百名为贡士,第一名叫会元。
4.殿试也相当于我们现在的国家级考试,贡士参加,目的是对会试合格区别等第,因此一般情况下并不会有淘汰的情况。
殿试是皇帝主试的考试,考策问。
参加殿试的是贡士,取中后统称为进士。
殿试分三甲录取。
第一甲赐进士及第,第二甲赐进士出身,第三甲赐同进士出身。
第一甲录取三名,第一名俗称状元,第二名俗称榜眼,第三名俗称探花,合称为三鼎甲。
第二甲第一名俗称传胪。
科举考试以名列第一者为元,凡在乡、会、殿三试中连续获得第一名,被称为“连中三元”。
据统计,历史上连中三元的至少有十六人。
但是我们会发现,一般连中三元者我们不熟悉,反而历史上很多名落孙山的名士我们会更加熟悉。
刷题巩固01、我国有很多与科举相关的成语,其中()是形容应试者一定获得了第一名。
A.金榜题名B.连中三元C.蟾宫折桂D.名落孙山【答案】B【解析】B项正确,清代科举制度,分三级考试,中试者的第一名分别给以“解元”、“会元”、“状元”的头街,如应试举子在三级考试中,连取三个第一名,即所谓“连中三元”。
A项“金榜题名”指科举得中,但不一定是第一名。
C项“蟾宫折桂”指攀折月宫桂花,科举时代比喻应考得中,也不一定是第一名。
D项“名落孙山”指考试或选拔未被录取。
02、下列关于科举制度的表述,有误的是()。
A.乡试一般在八月举行,被称为秋闱B.八股文是明清科举考试的一种文体C.殿试制度始于元D.范进参加的是乡试【答案】C【解析】我国科举制度源自隋炀帝,隋炀帝开创进士科,到武则天时期开创殿试和武举(注意此处有争议,有人说应为唐高宗,但根据最新中学教科书,是将殿试与武举对应武则天的。
明清时期有八股取士,1905 年正式废科举,推行现代学校教育。
本题考查更细的考点,乡试、会试、殿试。
古代读书人要考童生试才能成为秀才,才有资格参加乡试。
乡试考场在省城,秀才考中就成为举人(第一称为解元),举人可参加会试,成为贡士(第一称为会元),举人可参加殿试,考中为进士(第一称为状元)。
A、B、D 项正确。
C 项错误,应为唐朝。
03、科举是我国古代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
假如古代某位考生在参加某级科举考试中获得“解元”,即该级考试第一名,那么,他之后通常应参加的更高一级考试是()。
A.乡试B.殿试C.会试D.童试【答案】C【解析】本题考査人文历史常识。
明科举制度正式科举考试分为童生试、乡试、会试和殿试,乡试为省一级考试,考试合格者为举人,第一名为解元。
会试是举人在京城参加的全国统一考试,考试合格者为贡士,第一名为会元。
殿试是由皇帝亲自主持的进士考试,分三甲,第一甲三人,第一名叫状元,第二名叫榜眼,第三名叫探花,赐进士及第。
第二甲人数若干,第一名称传胪,赐进士出身。
第三甲人数最多,赐同进士出身。
故选C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