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能与电能》教学设计(第一课时)
教案 化学能与电能(第1课时)
必修二第二章第二节教案课题化学能与电能
(第1课时)2020.4.
教学目标
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
1、了解化学能与电能的转化关系及其应用。
2、知道电池是利用氧化还原反应将化学能转化成电能的装置。
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
1、通过制作简易原电池的实验,了解原电池的概念和原理,学习实验研究的方
法。
2、通过实验探究从电子转移角度理解化学能向电能转化的本质。
科学探究与创新意识
通过经历假设与猜想、设计方案、进行实验、总结解释实验现象、得出结论、应用结论解决问题的过程,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提高科学探究能力。
科学态度与社会责任:
1、通过对我国电力状况的探讨和火力发电利弊分析及电池的开发,树立能源观、环保观、转化观,增强社会使命感。
2、通过原电池实验设计体会到科学探究的艰辛与喜悦,以及化学在生活中的巨大实用价值,培养学生建设祖国、报效国家的家国情怀。
教学方法:实验探究法——通过实验,分析、讨论、思考、交流、归纳、小结教学用具:实验仪器:250mL烧杯、电流表、导线、小灯泡、金属夹
实验药品:锌片、铜片、镁条、铁钉、石墨、稀硫酸、苹果
电教设备:电脑、投影仪。
高中化学《第二节 化学能与电能(第1课时)》优质课教学设计、教案
第二节化学能与电能(第1 课时)
班级姓名学号
【学习目标】
1.初步认识原电池的概念、原理及构成条件
2.认识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重大意义
【学习重点】
原电池的原理及构成条件
【学习难点】
从电子转移的角度理解化学能向电能转化的本质
【问题思考1】阅读教材39 页完成下列问题
1.火力发电的原理及利与弊?
2.火力发电过程中化学能是直接转化为电能吗?
【问题思考2】通过甲和乙两个实验完成下列问题
实验现象
离子方程式
思考甲实验回答下列问题 1.反应中,哪种物质失电子,哪种物质得电
子?
2.Zn 是通过什么途径将电子转移给溶液中H+
的?
3.什么方法可使Zn 与H+分开,不让H+直接在
Zn 表面得电子?
实验现象
离子方程式
一、原电池
1. 概念:
【问题思考 3】 阅读课本 40-41 页总结原电池的 工作原理和构成条件
2. 工作原理:
3. 原电池的构成条件
【实践活动】利用水果制作原电池
【我的收获】
1. 反应中,哪种物质失电子,哪种物质得电子?
2. Zn 是通过什么途径将电子转移给溶液中 H +的?
3. 你怎样才能知道导线中有电子通过?
4. 乙实验中能量的转化形式?
思考乙实验回答下列问题
【课堂小结】
【课堂练习】
1.下列各个装置中能组成原电池的是()
2.某金属能跟稀盐酸作用发出氢气,该金属与锌组成原电池时,锌为负极,此金属是( )
A. Mg
B. Fe
C. Al
D. Cu
【课后作业】
1.课本P45 1、2、3、4
2.查阅有关资料了解各种电池工作原理。
【高二】第二节 化学能与电能(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高二】第二节化学能与电能(第一课时)教学设计一、探究目标(一)知识和技能1、理解化学能与电能之间转化的实质。
2.掌握化学能是一种能量,也可以转化为其他形式的能量。
(二)过程与方法通过对反应物间电子转移的探索,可以理解原电池的形成是氧化还原反应本质的拓展和应用。
(三)情感价值观了解开发新型电池的重要性和化学电源可能带来的环境问题,形成更加客观、正确的能源观,提高开发高能清洁燃料的意识。
二、探究重点初步了解原电池的概念、原理、组成和应用。
三、探究难点通过对原电池实验的研究,引导学生从电子传递的角度理解化学能向电能转化的本质及其综合利用价值。
四、探究过程[实验探究导论]实验步骤现象1、锌片插入稀硫酸2.铜插入稀硫酸3、锌片和铜片上端连接在一起插入稀硫酸[问题查询]1、锌片和铜片分别插入稀硫酸中有什么现象发生?2.当锌和铜片通过电线连接并插入稀硫酸中时会发生什么?为什么?3、锌片的质量有无变化?溶液中c(h+)如何变化?4.如何写出锌和铜变化的反应式?5、电子流动的方向如何?[进口]电能是现代社会中应用最广泛,使用最方便、污染最小的一种二次能源,又称电力。
例如,日常生活中使用的手提电脑、手机、相机、摄像机……这一切都依赖于电池的应用。
那么,电池是怎样把化学能转变为电能的呢?这就让我们用化学知识揭开电池这个谜。
【黑板书写】第二节化学能和电能【板书】一、化学能与电能的相互转化【黑板书写】1。
燃煤发电工艺【板书】2、燃烧的本质──氧化还原反应【分析】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是氧化剂和还原剂之间的电子转移过程。
电子转移引起化学键的复合,伴随着系统能量的变化。
为了将氧化还原反应释放的能量直接转化为电能而不需要热能,应设计一个装置,使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分别在两个不同的区域进行。
如果我们想以化学能的形式储存产生的电能,这是我们将在本课程中学习的重要知识——原电池。
该装置可以储存氧化还原反应的能量,类似于储能器的储能。
【板书】3、原电池原电池实验研究【学生探究】探究实验,填写下列表格。
《化学能与电能》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化学能与电能》第一课时教学设计一、设计思想根椐课标的要求,在课堂教学中实施以探究为核心的多样化教学方式,本课根据学生已掌握的有关知识入手,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实验探究来组织课堂教学。
1、从对“火力发电”进行完整透彻的剖析入手,提出如何将化学能直接转化为电能,引入新课学习。
2、通过的化学实验,帮助学生探究和理解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原理,并认识其本质是氧化还原反应。
3、学生根据提供的材料,设计装置示意图,并根据示意图进行分组实验、小组讨论,判断哪些装置可以形成原电池,最终得出构成原电池的条件的结论。
4、通过课本上的实践活动——水果电池的制作,实现本课教学内容的应用和延伸,让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艰辛与喜悦,感受化学世界的奇妙与和谐。
二、教材分析1、本节在教材中的地位及作用本节课是新课标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2第二章第二节《化学能与电能》的教学内容,是电化学中的重要知识。
初中化学已经从燃料的角度初步学习了“化学与能源”的一些知识,在选修模块“化学反应原理”中,将从科学概念的层面和定量的角度比较系统深入地学习化学反应与能量。
该节内容既是对初中化学相关内容的提升与拓展,又为选修“化学反应原理”奠定必要的基础。
该节分为两课时教学,本课为第一课时。
通过本课的学习,能使学生清楚地认识原电池的工作原理和构成条件,初步形成原电池的概念,并能够写出电极反应式和电池反应方程式。
生活在现代社会,学生对“电”有着丰富而又强烈的感性认识。
当学生了解了化学反应中能量转化的原因,并感受了探究化学能与热能的相互转化过程之后,会对化学能与电能之间的转化问题产生浓厚的兴趣。
正是基于学生的这种心理特征,教材开始的几个设问,把学生带进了“化学能与电能之间相互转化”研究之中。
从能量转换角度看,本节课程内容是对前一节课中“一种能量转化为另一种能量,能量也是守恒的;化学能是能量的一种形式,它同样可以转化为其他形式的能量,如热能和电能等”论述的补充和完善。
《化学能与电能》优秀的教学设计(精选6篇)
《化学能与电能》优秀的教学设计(精选6篇)《化学能与电能》优秀的教学设计1一.教材分析原电池原理是中学化学重要基本理论之一,从能量转换角度看,本节课程内容是对前一节课中“一种形式的能量可以转化为另一种形式的能量……能量也是守恒的;化学能是能量的一种形式,可以转化为其他形式的能量,如热能和电能等”论述的丰富和完善。
从反应物之间电子转移的角度看,原电池概念的形成是氧化还原反应本质的拓展和应用;从思维角度看,“将化学能直接转化为电能”的思想,是对火力发电的原理“化学能→热能→机械能→电能”思维方式的反思和突破。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1)知道原电池是一种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装置,知道原电池的本质是氧化还原反应。
(2)掌握原电池的组成条件,会判断正负极,会判断电流、电子、溶液中离子流动的方向。
会书写铜锌原电池的电极反应式。
(3)能用日常生活中的材料制作简易水果电池。
(4)能举例说明化学能与电能的转化关系及其应用。
初步认识传统干电池、二次电池及常见的新型电池。
2.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分析火力发电的原理及利弊,建立“将化学能直接转化为电能”的新思路,通过对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的分析,提出实现新思路的各种推测和猜想等,培养创新思维能力。
(2)通过实验2-4(改进)的层层推进,培养学生在实验中观察现象、分析现象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自己归纳、概括形成“原电池”的概念,并根据已有电学知识生成跟原电池相关的概念(正负极、离子移动方向判断等)。
(3)通过科学探究,让学生根据实验2-4的已有知识设计实验,并初步学会控制实验条件的方法。
(4)通过思考与交流,让学生学会联系实验和已有知识,学会用比较归纳的方法认识事物的本质特征。
(5)利用氧化还原反应的知识分析常见化学电源,学会用基本理论指导实际应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通过科学探究和实践活动——水果电池的制作,体验科学探索的乐趣。
(2)通过化学电源的发展和新型化学电源开发利用的介绍,让学生体会化学的实用性和创造性,通过认识化学电源可能会引起的环境问题,初步形成较为客观、正确的能源观。
《化学能与电能》教学设计(第一课时)
《化学能与电能》教学设计(第一课时)教材分析:《化学能与热能》这节课的内容属于化学反应原理范畴,化学学科重要的原理性知识之一,也是深入认识和理解化学反应特点和进程的入门性知识,同时本节内容又是在社会生产、生活和科学研究中有广泛应用的知识,是对人类文明进步和现代化发展有重大价值的知识,与我们每个人息息相关,知识的重要性决定了本节学习的重要性。
本节内容主要分为三部分,内容清晰:火力发电、原电池实验探究(包括概念、工作原理、构成条件),其中第二部分是重点也是难点,是本节内容的核心部分,应当重点介绍,也为接下来要学习的各类电池打下基础。
学情分析:学生已经学习了金属的性质、电解质溶液以及氧化还原反应的相关知识。
在能力上,学生已具备良好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实验能力和探索能力。
并且随着现代科技的不断发展,学生接触到的电器以及电子设备越来越多,学生对“电”有着丰富而又强烈的感性认识。
当学生们刚了解了化学反应中能量转化的原因,并感受了探究化学能与热能的相互转化过程之后,对化学能与电能之间的转化问题一定会产生浓厚的兴趣。
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⑴了解常见的化学能与电能的转化方式⑵能举例说明化学能与电能的转化关系及其应用,认识研制新型电池的重要性,形成科学技术的发展观。
⑶理解原电池原理及其形成条件(二)过程与方法⑴通过预习培养自学能力、独立解决问题、发现问题的能力。
⑵通过实验探究培养主动探索科学规律的精神⑶通过思考与交流学会联系自己已掌握的知识通过比较归纳认识事物的本质特征。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⑴培养学生主动参与意识。
⑵学生经过探究过程,可以提高创新思维能力,勇于探索问题的本质特征,体验科学过程;通过对废旧电池的处理加深环保意识。
二、教学重点初步认识原电池概念、原理、组成及应用。
三、教学难点从氧化还原反应电子转移角度理解化学能向电能转化的本质。
四、教学模式:预习、实验探究、讨论、启发、讲解五、教学过程一、火力发电二、原电池1、定义2、原电池的工作原理3、构成原电池的条。
化学能与电能第一课时PPT《化学能与电能》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化学能与电能第一课时PPT《化学能与电能》第一课时教学设计化学能与电能第一课时PPT 《化学能与电能》第一课时教学设计一、教材内容分析本节内容位于《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必修2》第二章第二节《化学能与电能》第一部分。
本节课内容既是对化学必修1氧化还原反应本质的拓展和应用,又是对前一节一种形式的能量可以转化为另一种形式的能量论述的丰富和完善。
还为以后学好《化学选修4化学反应原理》中金属腐蚀与防护中等知识奠定基础。
二、教学三维目标(1)知识与技能1、知道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方式,从电子转移角度理解化学能向电能转化的本质。
2、了解原电池的概念,理解原电池的工作原理,探究原电池的构成条件。
3、学习实验探究问题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1、通过对铜锌原电池的实验探究,加深对原电池概念及工作原理的理解。
2、为学习原电池的构成要素,设计对比试验进行探究,进一步理解实验探究的意义;学习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提高学生科学探究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提高学习化学的兴趣,乐于探究化学能直接转化成电能的奥秘,体会科学研究的艰辛与喜悦,感受化学世界的奇妙。
三、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①原电池的概念和原电池的工作原理②原电池的构成条件③认识化学能转化为电能对现代化的重大意义(2)教学难点①通过对铜锌原电池的试验探究,引导学生从电子转移的角度理解化学能向电能转化的本质②原电池的构成条件四、设计思路(1)通过介绍材料(伏打电池的发明)创设教学情景,提出关于化学能如何转化为电能的问题,沿着伏打发明电池的历程开始自主探究,得到启发,设计、动手实验探讨原电池原理。
然后开展第二个探究性实验:通过提供材料,让学生设计实验方案,分组讨论、得出最佳方案,探讨构成原电池的条件。
最后开展第三个探究性实验:利用所学知识,根据现有材料,制作水果电池,让学生体验学习化学乐趣。
(2)生活在现代社会,学生对“电”有着较丰富的感性认识。
要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经验,以及电学、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和氧化还原反应等知识,调动学生主动探索科学规律的积极性。
e化学必修2《化学能与电能》(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化学必修2《化学能与电能》(第一课时)教学设计黄冈市红安大赵家高中江柏松一、教材分析本节教材是电化学中的重要知识。
初中化学已经从燃料的角度初步学习了“化学与能源”的一些知识,在选修模块“化学反应原理”中,将从科学概念的层面和定量的角度比较系统深入地学习化学反应与能量。
该节内容既是对初中化学相关内容的提升与拓展,又为选修“化学反应原理”奠定必要的基础。
1、此节内容分两课时完成,第一课时:原电池原理。
第二课时:常见化学电源和新型化学电源。
本课为第一课时。
2、地位:本节内容是人教版必修2第二章《化学反应与能量》中第二节《化学能与电能》的内容,本节课是学生学习了化学能与热能的转化之后,又一种能量的转化。
其中融合了氧化还原反应、金属的性质、电解质溶液等知识;在学习过程中还涉及到物理中电学的相关知识,体现了学科内、学科间的综合;同时为学生了解各类化学电源及金属的腐蚀和防护、电解电镀知识奠定了理论基础,也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很好教材。
二、教学策略的设计(1)学习者的特征分析学习者在高中化学第一章学习了氧化还原的初步知识,对电子转移引起元素化合价变化的理论有所接触,初步掌握了化学实验基本操作,具备了一定的思维能力、探究能力和创新意识。
能够积极思考,有较强的协作意识。
(2)学习内容特点分析教师应善于根据课标要求对教材进行适当处理,教材从火力发电引入,但只稍做讲述,突出后面原电池的重点,能很好的落实新课标。
本节内容安排在氧化还原反应、电解质和相关物理知识之后,便于安排实验探究,让学生充分讨论,理解原电池的原理,探究得出构成原电池的条件并培养学生利用新知进行创造性应用。
(3)教学策略的选择鉴于学习者的特征分析和学习内容分析,选择实验探究教学方法。
通过实验探究提出问题,通过实验探究突破概念,通过提出问题,实验,观察现象,分析,引导学生共同讨论,并得出结论,获取新知,学会以实验探究的学习方法,突出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高二】【教学设计】第二节 化学能与电能(第一课时)
【高二】【教学设计】第二节化学能与电能(第一课时)【高二】【教学设计】第二节化学能与电能(第一课时)[教科书分析]原电池原理的地位和作用可以说是承前启后。
从能量转化角度看,本节是对前一节课中“能量转化与守恒”论述的补充和完善;从电子转移角度看,原电池的概念是对形成氧化还原反应本质的拓展和应用;从思维角度看,“将化学能直接转化为电能”的思想,是对“化学能热能机械能斗电能”思维方式的突破。
[学习情况分析]生活在现代社会,学生对“电”有着丰富而又强烈的感性认识,对化学能与电能之问的转化一定会产生浓厚的兴趣。
学生已有氧化还原的初步知识,对电子转移的理论有所接触,初步掌握了化学实验基本操作,具备了一定的思维能力、探究能力和创新意识,能够积极思考,有较强的协作意识。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通过活动探索了解原电池的形成条件,形成原电池的概念。
2.理解原电池工作原理,并能设计简单的化学电池。
过程和方法1.通过对原电池形成条件的探究过程进行反思、评价,提高学习者自主学习化学的能力和实验技能;2.通过对原电池原理的研究,掌握从具体到一般的概括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1.认识到能源可以通过原电池转化的观点,关注能源问题,逐步形成正确的能源观念。
2.通过探究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奥秘,学习者体验科学探究的艰辛与喜悦,丰富化学与生活的情感。
【教学重点】原电池组成条件及工作原理【教学难点】原电池工作原理[教学设备]柠檬,耳机,小信封(铜片,镁带),材料袋①(电池zn皮,铅笔,牙签)或材料袋②(镁带,铜钥匙,塑料吸管),灵敏电流计或贺卡,铜锌电极,稀硫酸[学习方法指南]1.仪器和装置可以因地制宜,如柠檬可以用其他水果或食盐水、醋等代替,金属可以用钥匙、小刀、勺子等代替。
2.注意物理知识的渗透,如电子的流向和电池的正负极。
3.学习化学的一般方法:提出问题──猜想假设──实验探索──解决问题──拓展应用[教学过程]【板书设计】§2.2化学能转化为电能-探索原始电池一、原电池定义:二、一次电池的组成条件:1.两个不同的导体做电极;2.电解质溶液;3.形成闭合回路。
《化学能与电能》(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化学能与电能》(第一课时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使初步认识原电池的概念、原理、构成条件。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观察能力、科学的学习方法和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与探究能力,以及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目标:通过学生小组探究实验活动,培养学生自主探索创新精神和同学间的交流合作学习的协作精神,并通过实验不断体现出由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认知过程。
【教学重点】认识原电池的工作原理;形成原电池的概念;初步掌握电极判断方法;理解原电池的形成条件。
体会科学探究中的常用方法和一般过程;培养合作交流的习惯。
【教学难点】通过对原电池的实验探究,引导学生从电子转移的角度理解化学能向电能转化的本质,构成条件的探究。
【教学方法】1、实验探究法——通过实验、分析、讨论、总结应用等过程,诱导学生观察、思考、推理、探究;2、教学中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教材为主线,思维为中心;3、利用计算机软件(CAI),化微观、抽象为具体、直观、形象。
【教学手段】讲授、演示实验、小组讨论、多媒体辅助教学。
实验准备:电流计,铜片、、锌片、稀硫酸、导线(带鳄鱼嘴)、烧杯。
【教学过程】【引入】展示水电站、火力发电站图片。
【讲述】直接从自然界取得的能源称为一次能源,如水能。
一次能源经加工、转换得到的能源称为二次能源,如电能。
【讲述】一种能量可以从一种形式转换成其他形式,例如燃煤发电是从煤中的化学能开始的一系列能量转换过程:化学能→热能→机械能→电能。
其中,燃烧(氧化还原反应)是使化学能转换为电能的关键。
试分析利用火力发电得到电能有什么利弊?【学生】火力发电的利:投资较少,建厂快,技术成熟,安全性能较高,原料较充分。
火力发电的弊:对环境污染较重,所需原料是有限的不可再生的化石燃料,能源利用率低。
【教师】火力发电的这些缺点催生了新的电能发生装置,能不能找到一种装置能把化学能直接转化成电能?【学生】能!生活中常见的干电池、纽扣电池就是将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装置。
《化学能与电能》第一课时教学设计(教案)
《化学能与电能》教学设计【教材分析】本节内容是重要化学反应原理知识,也是深入认识和理解化学反应特点和进程的入门性知识,同时本节内容又是在社会生产、生活和科学研究中有广泛应用的知识,是对人类文明进步和现代化发展有重大价值的知识,与我们每个人息息相关,知识的重要性决定了本节学习的重要性。
本节内容主要分为三部分,内容清晰:火力发电、原电池实验探究(包括概念、工作原理、组成集创造性应用)和技术产品(各种化学电源的设计、工作原理和应用),其中第二部分是重点也是难点,是本节内容的核心部分,应当重点介绍,第三部分中的燃料电池是生活中的新产品,可用于学生扩充视野,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典型材料。
初中化学已经从燃料的角度初步学习了“化学与能源”的一些知识,在选修模块“化学反应原理”中,将从科学概念的层面和定量的角度比较系统深入地学习化学反应与能量。
本节《化学能与电能》部分既是对初中化学相关内容的提升与拓展,又为选修“化学反应原理”奠定必要的基础。
由于学生之前没有电化学的基础,理解原电池原理有一定的难度。
第一课时的主要内容有:原电池的概念、原理、组成原电池的条件。
原电池原理和组成条件是本节课的重点,原电池原理是本节课的难点。
本节教材设置了大量的探究教学素材,如新课引入的演示实验2-4为探究教学创设了问题情景,当学生观察到“铜片上产生气泡”这一反常的实验现象,就会提出一系列问题,产生强烈的探索欲望,并提出各种各样的假设;学生根据实验现象,经过严密的逻辑推理,得出相关结论;当学生理解原电池的原理后,又通过“科学探究”和“思考与交流”,自己探究讨论归纳出“组成原电池的条件”。
同时,电池发明史是本课时探究教学内容的应用和延伸。
当然,为了更好地实施探究教学,还需对本节教材内容作必要的处理和补充。
(1)变教材中的教师演示实验2-4为学生动手实验。
这样不仅使学生观察到明显的现象,还能使学生直接参与知识的获得过程,获得直接的体验。
《化学能与电能(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化学能与电能(第一课时)》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高中化学新课程标准对本节课的要求是:举例说明化学能与电能的转化关系及其应用。
本节课是对前面所学化学与能源、氧化还原反应、电解质等知识的拓展和应用,同时,也是对上一节关于化学能可以转化为其他形式能源论述的补充和完善,其将为选修四电化学知识的学习奠定基础,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学情分析教学对象为省级示范性高中的学生,他们基础好,动手能力强,求知欲望高,敢于展现自我。
知识层面:学生“掌握了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了解了化学反应中能量转化的原因”、物理课上所学电学知识和生活常识都为本节课在知识层面做好了充分的准备;情感层面:日常生活中电池扮演着许多重要的角色,使得学生对电池充满着好奇心和探知欲望;能力层面:本班学生基础知识较好,初步具备理论分析和探究能力,在教师引导下可以自主分析问题。
三、教学目标(一)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①认识原电池的工作原理、概念、形成条件;②掌握科学探究的一般思路和常用方法。
过程与方法:通过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与人合作,科学探究,从而解决问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学会与他人合作,主动交流,体验科学探究的艰辛和喜悦;构建能量转化观,树立节约能源的意识。
(二)重点难点:“四个一”利用一条思路:发现问题提出猜想实验论证得出结论。
使用一种方法:用实验的方法探究原电池的形成条件,掌握控制变量法在化学探究实验中的应用。
学会一个知识:原电池的相关知识:定义、原理、形成条件。
体现一种思想:学以致用的思想。
难点:对原电池工作原理和形成条件的理解,以及控制变量法在化学探究实验中的应用。
四、教法与学法具体教学目标的实现需要学法、教法的共同支撑。
学法指导:教师引导,学生采用分组实验探究的方法进行学习,小组合作。
教法分析:本节课采用与学法相对应的实验探究教学法。
五、教学过程(一)设计思路本教学过程分为六个板块,在重点板块中,采用在熟悉的知识中发现问题,在教师的支持下提出猜想,实验探究,得出结论,在获取新知识的过程中衍生新的问题,如此循环。
化学能与电能第1课时优秀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中化学新教材必修2第二章第二节化学能与电能(第1课时)一、教材分析:本节选自高中化学人教版必修2的第二章第二节,是电化学的重要知识。
其教学内容分成四个部分:①能源的简单分类;②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方式;③原电池的概念及构成条件;④原电池原理的实验探究。
本节课既是对初中“化学与能源”知识的提升和拓展,又是为选修4“化学反应原理”奠定基础。
从能量转换的角度看,本课是对前一节课中“一种能量转化为另一种能量,能量也是守恒的;化学能是能量的一种形式,它同样可以转化为其他形式的能量,如热能和电能等”论述的补充和完善。
从反应物之间电子转移的角度看,原电池概念的形成是氧化还原反应本质的拓展和应用。
从思维角度看,“将化学能直接转化为电能”的思想,是对“化学能→热能→机械能→电能”思维方式的反思和突破。
二、学情分析:在学习原电池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氧化还原反应,并且对带电粒子定向移动也非常了解。
这为学生学习原电池两极变化和外电路电子流向,理解原电池原理提供了理论依据。
学生通过对原电池的学习增加学生对原电池的感性认识,对原电池的探究,掌握逻辑推理方法,学会归纳化学反应原理的过程和运用相关原理解决实际问题的演绎过程。
但在学习过程中由于学生缺乏知识连贯性,学生可能不会判断氧化还原反应,对原电池中正负极判断及电极方程式书写会存在问题。
三、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1)使学生了解原电池的概念,理解原电池的化学原理。
(2)初步掌握形成原电池的基本条件。
能正确规范书写电极反应方程式。
2、过程与方法:(1)通过实验培养学生观察能力与分析思维能力。
(2)通过化学实验引导学生以问题为中心的学习方法。
学会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
加深理解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辨证唯物主义的思维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原电池的课堂实验,培养学生实事求是勇于创新的科学态度。
(2)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投身科学追求真理的积极情感。
四、教学重点、难点1、教学重点:(1)原电池的工作原理。
化学能与电能教案
§2-2化学能与电能第1课时学习目标1、知识与技能①掌握化学能是能量的一种形式;它同样可以转化为其他形式的能量;②理解化学能与电能之间转化的实质;③掌握原电池原理..2、过程与方法通过反应物之间电子转移的探究;理解原电池是氧化还原反应的拓展和运用..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利用课堂内科学探究与课堂外调查相结合的方式;让学生对原电池的技术产品---化学电源的原理、应用有一个理性的认识..4、教学重点①原电池的基本概念;②原电池的工作原理;③原电池的组成条件..5、教学难点①理解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本质---电子转移②原电池的组成条件..课程类型新授理论课教学方法探究、诱思教学用品铜片、锌片、铁片、碳棒、稀硫酸、无水乙醇、西红柿、烧杯、导线、电流计或发光二极管教学过程引入新课能源的分类1、按取得方式:①一次能源----流水、风力、太阳能、煤、石油、天然气等;②二次能源:电力、蒸汽等..2、按能源结构:①常规能源----石油、煤、天然气、水力等;②新能源----太阳能、风能、海洋能、生物能等..提出问题物质发生化学反应时;常常伴随有发光、发热等能量的变化;这是化学能转化为光能、热能..那么;化学能是否可以转化为电能呢如果能;又是怎样转化为电能的呢板书§2-2化学能与电能第1课时一、火电间接转变1、我国目前发电总量构成:火电----81.2% 水电----17.6% 其他----1.2%今后水电和其他发电量会逐步增加2、火力发电原理:通过化石燃料燃烧;使化学能转变为热能;加热使水汽化为蒸汽以推动蒸汽轮机;然后带动发电机发电..3、火力发电流程:学生回答化学能--------→热能-------→机械能-------→电能4、火力发电缺点:①转换环节多;②发电效率低;③能源浪费多;④环境污染严重等..5、燃烧的氧化还原反应本质:学生回答氧化剂与还原剂之间发生电子转移;引起化学键重新组合;伴随有能量变化..提出问题能否将化学能直接转化为电能呢二、原电池直接转化2、诱思探究根据以上实验④现象;提出以下问题;师生共同探讨..归纳总结通过以上实验探究、诱思探究、对比实验探究;得出以下结论:板书一、原电池定义——把化学能直接转变为电能的装置..二、原电池构成条件——“一液两极三连”1、两种活动性不同的材料金属—金属、金属—非金属导体、金属—金属氧化物作电极;负极——较活泼金属; 正极——较不活泼金属非金属导体、金属氧化物;2、两个电极均插入电解质溶液中;3、两极相连形成闭合电路..三、原电池反应原理——较活泼金属负极失电子 ;发生氧化反应;电子从负极流出;通过外电路电子流向正极;正极上发生还原反应得电子..电极判断电极反应:负极Zn:Zn ― 2e- = Zn2+氧化反应正极Cu:2H+ + 2e- = H2↑还原反应电池反应: Zn + H2SO4 = ZnSO4 + H2↑Zn + 2H+ = Zn2+ + H2↑一般来说;凡能自发进行的氧化还原反应均可以设计成原电池..练习加深印象;促进智能发展1、下列装置中能产生电流的有___1、3、5、8、______2、铜片与锌片用导线连接后插入硫酸中;锌片 A、DA、发生氧化反应B、发生还原反应C、为正极D、为负极3、某金属能跟稀盐酸作用放出氢气;该金属与锌组成原电池时;锌为负极;该金属为 BA、MgB、FeC、AlD、Cu4、将铝片和铜片用导线相连;一组插入浓硝酸;另一组插入氢氧化钠溶液中;分别形成原电池..则在这两个原电池中;正极分别为 AA、铝片、铜片B、铜片、铝片C、铝片、铝片D、铜片、铜片布置作业科学探究原电池构成条件的探究活动形式学生分组实验实验类型对比实验实验目的使学生学会控制实验条件的方法实验用品锌片、铜片、碳棒、铁片、稀硫酸、乙醇、硫酸铜溶液、硫酸锌溶液、导线、西红柿、电流计活动组织1、组织学生自己设计对比实验;2、指导学生设计表格;整理实验信息并解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化学能与电能》教学设计(第一课时)
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是属于化学反应原理范畴,化学学科重要的原理性知识之一,也是深入认识和理解化学反应特点和进程的入门性知识,同时本节内容又是在社会生产、生活和科学研究中有广泛应用的知识,是对人类文明进步和现代化发展有重大价值的知识,与我们每个人息息相关,知识的重要性决定了本节学习的重要性。
本节内容主要分为三部分,内容清晰:火力发电、原电池实验探究(包括概念、工作原理、组成集创造性应用)和技术产品(各种化学电源的设计、工作原理和应用),其中第二部分是重点也是难点,是本节内容的核心部分,应当重点介绍,第三部分中的燃料电池是生活中的新产品,可用于学生扩充视野,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典型材料。
学情分析:
生活在现代社会,学生对“电”有着丰富而又强烈的感性认识。
当学生们刚了解了化学反应中能量转化的原因,并感受了探究化学能与热能的相互转化过程之后,对化学能与电能之间的转化问题一定会产生浓厚的兴趣。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⑴了解常见的化学能与电能的转化方式
⑵能举例说明化学能与电能的转化关系及其应用,认识研制新型电池的重要性,形成科学技术的发展观。
⑶理解原电池原理及其形成条件
(二)过程与方法
⑴通过预习培养自学能力、独立解决问题、发现问题的能力。
⑵通过实验探究培养主动探索科学规律的精神
⑶通过思考与交流学会联系自己已掌握的知识通过比较归纳认识事物的本质特征。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⑴培养学生主动参与意识。
⑵学生经过探究过程,可以提高创新思维能力,勇于探索问题的本质特征,体验科学过程;通过对废旧电池的处理加深环保意识。
二、教学重点初步认识原电池概念、原理、组成及应用。
三、教学难点从氧化还原反应电子转移角度理解化学能向电能转化的本质。
四、教学模式:预习、实验探究、讨论、启发、讲解
五、教学过程
一、化学能与电能的相互转化(化学能电能)
1、燃煤发电的过程(间接的转化)
2、氧化还原反应(直接的转化)
锌片:Zn - 2e- = Zn2+(氧化反应)
铜片:2H++ 2e-= H2↑ (还原反应)
总反应:Zn+2H+ = Zn2+ + H2↑
3、原电池的定义——将化学能转变为电能的装置叫做原电池
4、原电池的电极
负极:发生氧化反应,电子流出(流向正极)的一极
正极:发生还原反应,电子流入(来自负极)的一极
5、组成原电池的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