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历史九年级下册第11课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课程教学设计
部编版(初三)九年级下册历史 第11课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教案
部编版(初三)九年级下册历史第11课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教案第11课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了解新经济政策、苏联的成立、苏联的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苏联模式等基础知识;把握新经济政策的作用和苏联模式的利弊。
【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本着“一切从实际出发”的精神,客观地叙述苏联建设社会主义的历程,同时实事求是地总结其成就与失误;引导学生怎样从年代上区分“沙俄”“苏俄”“苏联”。
了解苏联模式是如何形成的以及如何评价这种体制的利与弊。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认识苏联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具有开创性、艰巨性、曲折性、复杂性,它不仅对苏联历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而且影响了其他国家的社会主义建设。
认真总结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既有历史意义又有现实意义,应该实事求是的总结成就与失误。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苏联的新经济政策、苏联的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
【教学难点】如何正确评价苏联模式。
◇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之前的课程,我们讲到俄国苏维埃政权的建立。
在政权建立以后,国内外的反动势力对它进行了反扑,但是苏维埃政权推行了一种“特殊政策”,即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这个政策保证了他们取得了战争的胜利。
但在这种政策引导下,工厂停工,农业产量急剧下降,饥荒严重。
面对严重的危机,苏维埃政府必须调整政策。
苏联是如何建立的?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是怎样的?带着这些问题,我们今天一起学习第11课《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二、新课讲授(一)新经济政策1.教师讲解:国内战争结束后,无产阶级开始掌握政权,苏俄逐渐进入和平建设时期。
在当时的俄国,尤其是经过一场战火洗礼之后的俄国,他们的首要任务是要恢复被战争严重破坏的经济。
我们刚才谈到过,苏维埃政权在战争时期实行的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苏俄领导人本来希望继续实施这种政策,但结果证明这种政策不适合当时的经济建设。
经历了4年世界大战和3年内战的苏维埃俄国,满目疮痍,经济异常困难,社会矛盾加剧。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下册教学设计:第11课《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下册教学设计:第11课《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一. 教材分析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是九年级历史下册的一课,主要介绍苏联在20世纪初期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历程。
教材内容包括苏联成立、五年计划、农业集体化、工业化和斯大林模式等。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发展过程和取得的成就,以及其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对于社会主义建设有一定的了解。
但对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具体内容和特点,可能还不是很清楚。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教材,分析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特点和影响,从而深入理解这一历史事件。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历程和取得的成就,认识斯大林模式的特点和影响。
2.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教材,分析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特点和影响,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社会主义建设的复杂性和困难,理解社会主义建设的意义和价值。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历程和取得的成就。
2.难点:斯大林模式的特点和影响。
五. 教学方法1.讲授法:通过讲解,引导学生了解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基本情况。
2.阅读分析法: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分析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特点和影响。
3.讨论法:学生进行讨论,深化对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解。
六. 教学准备1.教材:人教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下册。
2.课件: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相关图片和资料。
3.黑板:用于板书教学内容。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苏联的国旗和地图,引导学生回顾苏联的基本情况,进而引出本课的主题——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2.呈现(15分钟)让学生阅读教材,了解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历程和取得的成就。
教师在这个过程中给予必要的指导,帮助学生理解教材内容。
3.操练(15分钟)学生分小组进行讨论,分析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特点和影响。
教师在这个过程中给予必要的指导,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斯大林模式的特点和影响。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历史 下册 第三单元 第11课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教案设计(表格式)
教学设计二、自主预习梳理新知1、列宁实施新经济政策的原因。
2、新经济政策的内容。
3、苏联工业化建设成就。
4、苏联农业集体化建设的概况。
5、1936年新宪法和苏联模式的形成。
6、苏联模式的特征,正确评价苏联模式的作用。
三、合作探究生成能力目标导学一:新经济政策的实施1、多媒体展示战时共产主义政策2、问题:导致俄国农村经济彻底破产,农民面临饥饿考验的原因是什么?3、师:如果你是当时一个俄国的农民,最不满意的是政府的哪一做法?4、多媒体展示: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与新经济政策比较表5、设问:通地对比大家觉得新经济政策是否优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呢?新经济政策有什么特点?6、归纳总结:新经济政策影响:新经济政策从苏维埃俄国的国情出发,调动了生产者的积极性,迅速缓解了危机,巩固了工农联盟,促使国民经济稳步发展。
内容及流程教师与学生活动备注实施目标目标导学二:苏联的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1.阅读教材和史料,了解苏联工业化建设成就。
设问:图一反映了苏联工业化建设的重点是什么?结合图二,说说苏联工业化建设取得了怎样的成就(以工业总产值衡量)。
取得这一成就的主要原因是什么?提示:重工业。
苏联的工业总产值已跃居欧洲第一位、世界第二位,由落后的农业国变成了强大的工业国。
两个五年计划的完成。
2.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简述苏联农业集体化建设的概况。
设问:农业集体化运动给苏联的农业带来什么问题?归纳总结:(1)农业集体化建设原因:发生了严重的粮食收购危机;农业集体化建设时间:20世纪30年代初。
(2)国家采取的措施:消灭富农运动,政府多方面支持集体农庄的建设,加快组建拖拉机站等。
目标导学三:苏联模式及其评价1.阅读教材,了解1936年新宪法和苏联模式的形成。
归纳总结:意义:标志着苏联模式的形成。
2.引导学生阅读教材,了解苏联模式的特征,正确评价苏联模式的作用。
提示:主要特征是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和高度集权的政治体制。
反映了苏联模式的弊端。
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下册第11课《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精品教案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教案教学目标1.通过介绍新经济政策的实施,使学生认识到它是苏俄当时具体国情的需要,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2.通过介绍苏联在短时期内社会主义建设取得的成就,使学生认识到,社会主义制度具有很大的优越性。
3.通过介绍1936年苏联宪法和苏联模式的确立,探讨苏联模式对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影响,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观点观察历史问题、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新经济政策、苏联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
教学难点苏联模式的评价。
教学方法讲述法、比较法。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一)设置情景导入主题1939年苏联国歌歌词:您毫不留情地肃清了各种腐朽的敌人与卑鄙的奸贼。
您是人民的自豪与智慧的象征,人民的心脏和良知。
其光荣使我们志更坚力更强并经受住时间的考验。
列宁的党,斯大林的党,英明的布尔什维克党!马克思和恩格斯的理论与天才,构建了我们未来的公社。
列宁指明我们自由的道路,斯大林带领我们继续前进。
其光荣使我们志更坚力更强并经受住时间的考验。
列宁的党,斯大林的党,英明的布尔什维克党!提问思考:“列宁指明我们自由的道路,斯大林带领我们继续前进”分别是指什么事件?带来什么影响?(二)自主学习梳理新知1.1921年春,苏维埃政府开始实施__新经济政策__。
内容包括:①农业上:以__征收粮食税__代替余粮征集制;②贸易上:允许使用__雇佣劳动力__和出租土地,农民可以__自由买卖__纳税后的剩余产品,实行__自由贸易__;③工业上:允许本国和外国的__资本家__经营中小企业;④分配上:实行__按劳取酬__的工资制。
2.新经济政策从苏维埃俄国的__国情__出发,调动了生产者的__积极性__,迅速缓解了危机,巩固了__工农联盟__,促使国民经济__稳步发展__。
3.1922年底,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成立,简称“__苏联__”。
1928—1937年,苏联先后完成了第一个、第二个五年计划,由落后的农业国变成了强大的__工业国__。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下册第11课《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教案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下册第11课《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教案一. 教材分析本课《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是九年级历史下册的一课,主要介绍了苏联在20世纪初期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历程。
教材内容包括苏联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实施,重点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工业化基础;苏联第二个五年计划的实施,重点发展农业和轻工业,提高人民生活水平;苏联第三个五年计划的特点,注重发展科技和教育,提高劳动生产率。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过程和成就,认识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性和艰巨性。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对苏联社会主义建设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对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具体过程和成就,以及其中的困难和挑战,还需要进一步的学习和探讨。
学生对于历史事件的理解和分析能力逐渐提高,可以通过引导,让学生从多个角度审视和思考历史问题。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历程和主要成就,掌握苏联三个五年计划的特点和影响。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讨论等方式,提高学生分析历史问题和史料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认识社会主义建设的艰巨性和重要性,培养学生对社会主义事业的认同感和责任感。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苏联三个五年计划的特点和影响。
2.教学难点:苏联社会主义建设中遇到的困难和挑战,以及其原因和教训。
五. 教学方法1.引导式教学:通过问题引导,激发学生的思考和探究欲望。
2.案例分析法:以苏联三个五年计划为例,分析其特点和影响。
3.小组讨论法:引导学生进行合作讨论,提高学生的分析和表达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材和教辅资料:准备教材和相关的历史资料,以便进行详细的教学解读。
2.课件和多媒体资料:制作课件和多媒体资料,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呈现教学内容。
3.板书设计:设计板书,突出教学重点和难点。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相关图片和视频,引导学生对苏联社会主义建设产生兴趣和好奇心。
部编人教版历史九年级下册第11课《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教学设计
部编人教版历史九年级下册第11课《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本课《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是部编人教版历史九年级下册的一课。
教材主要讲述了苏联在20世纪初期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过程,包括斯大林时期的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的发展。
教材内容较为详细,通过具体实例介绍了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就和不足之处。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学习过一些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知识,对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学生对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具体过程和成就可能还不够深入。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通过丰富的教学资源和教学手段,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教材内容。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了解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背景、过程和成就,掌握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基本知识。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法,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社会主义建设的认识,引导学生正确看待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就和不足。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过程和成就。
2.难点:对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评价,以及学生对于社会主义建设的认识。
五. 教学方法1.自主学习: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教材,了解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背景、过程和成就。
2.合作探讨:学生进行小组合作,讨论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就和不足,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
3.案例分析:通过具体的案例,使学生更深入地了解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实际情况。
六. 教学准备1.教材:部编人教版历史九年级下册。
2.教学资源:相关的历史资料、图片、视频等。
3.教学设备:投影仪、电脑、黑板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投影仪展示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相关图片,引导学生思考社会主义建设的意义和目标。
2.呈现(15分钟)学生自主阅读教材,了解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背景、过程和成就。
教师通过讲解,帮助学生理解教材内容。
3.操练(20分钟)学生分组进行合作探讨,讨论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就和不足。
部编版历史九年级下册 第11课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教案
第11课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内容主旨】苏俄结束内战后,经济形势严峻,列宁实行了新经济政策,使国家恢复了经济。
苏联建立后,斯大林掀起了工业现代化和农业集体户运动,形成了社会主义建设的“苏联模式”。
【教学目标】掌握列宁时期实行的新经济政策和苏联的成立。
掌握斯大林时期苏联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的成就,了解农业集体化的内容,了解苏联模式;通过出示材料、播放视频、列表格等方式,引导学生整理苏联的措施和成就;通过介绍新经济政策,让学生认识到它是苏俄当时具体国情的需要,促进了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了解列宁勇于创新的精神;通过介绍苏联在短时期内社会主义建设取得的成就,认识社会主义制度具有很大的优越性。
【重点难点】重点:新经济政策、苏联的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的内容难点:如何正确评价苏联模式【教学过程】导入新课:提问:同学们知道目前世界上有多少个社会主义国家吗?提示:目前世界上有5个社会主义国家,分别是中国、越南、朝鲜、古巴、老挝;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俄)如旭日东升,喷薄而出。
在人类社会的现代化进程中,苏联首创了社会主义的发展模式;列宁为建设强大的社会主义国家而不懈地探索和实践,其中的艰难曲折与成败得失已成为一笔巨大的历史财富。
现在就让我们来重温这段不平凡的历史吧!设计意图:通过问答法引出苏联,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环节一:新经济政策1.新经济政策的背景材料:我们计划……用无产阶级国家直接下命令的办法在一个小农国家里按共产主义原则来调整国家的产品生产和分配。
现实生活说明我们错了。
──列宁提问:“用无产阶级国家直接下命令的办法”指的是什么政策?列宁为什么说“现实生活说明我们错了”?苏俄的情况如何?提示:粉碎国内外反革命叛乱和武装干涉后,苏维埃俄国的经济形势非常严峻。
工人常常处于饥饿之中,农民对余粮征集制不满,工农联盟受到威胁。
在唐波夫省、乌克兰、顿河流域和西伯利亚等地,不断出现农民以各种形式对抗苏维埃政权的活动。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必须改变。
人教版部编历史九年级下册《第11课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教学设计
人教版部编历史九年级下册《第11课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部编历史九年级下册《第11课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是一章介绍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内容。
本课主要围绕苏联在20世纪初期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历程,以及在这一过程中取得的成就和遇到的问题。
教材内容丰富,包括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背景、目标、主要措施、取得的成就以及存在的问题。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可以全面了解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背景、发展过程和取得的经验教训。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课之前,已经掌握了有关社会主义的基本概念,对社会主义制度有一定的认识。
但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背景、过程和成就等方面的知识较为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帮助学生建立知识框架,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深入理解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相关内容。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背景、目标、主要措施、取得的成就以及存在的问题。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社会主义建设的艰辛过程,理解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四. 教学重难点1.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背景和目标。
2.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主要措施和取得的成就。
3.苏联社会主义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
五. 教学方法1.自主学习:引导学生通过教材、资料等自主学习,获取知识。
2.合作探讨: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共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3.案例分析:选取典型的苏联社会主义建设案例,进行分析讲解。
4.对比分析:引导学生对苏联社会主义建设中的成就和问题进行对比分析。
六. 教学准备1.教材:人教版部编历史九年级下册。
2.资料: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相关历史资料、图片等。
3.教学设备:投影仪、电脑、黑板、粉笔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简要介绍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背景,引发学生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PPT或板书,呈现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主要措施、成就和问题。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下历史《第三单元 第11课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优质课教学设计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下历史《第三单元第11课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优质课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本课为部编人教版九年级下历史第三单元第11课《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本课主要内容为苏联在斯大林时期的社会主义建设,包括两个五年计划的建设成果,农业集体化,以及苏联模式的特点。
通过对本课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过程及其取得的成就,认识苏联模式的特点,为后续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奠定基础。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对本课涉及的苏联社会主义建设有一定的了解。
但学生对于苏联模式的深入理解尚有难度,需要通过本课的学习,进一步把握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特点,以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苏联在斯大林时期的社会主义建设过程,掌握两个五年计划的建设成果,农业集体化,以及苏联模式的特点。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培养学生分析史料、提炼观点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多样性,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选择。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苏联在斯大林时期的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两个五年计划的建设成果,农业集体化,苏联模式的特点。
2.难点:苏联模式的特点,以及对后世的影响。
五. 教学方法1.自主学习:引导学生课前预习,了解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基本情况。
2.合作探讨:课堂上分组讨论,共同分析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特点,以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3.史料分析:运用史料,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苏联模式的特点。
六. 教学准备1.教材:部编人教版九年级下历史第三单元第11课《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2.教案:详细的教学设计文档。
3.史料:相关的历史资料,如书籍、文章、图片等。
4.投影仪:用于展示史料,引导学生深入理解。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投影仪展示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相关图片,引导学生思考:苏联在斯大林时期是如何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2.呈现(10分钟)教师简要介绍苏联在斯大林时期的社会主义建设过程,包括两个五年计划的建设成果,农业集体化,以及苏联模式的特点。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历史下册第11课《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教案.docx
第11课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S课时分I析【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了解新经济政策、苏联的工业化、农业集体化和苏联模式等基础知识。
理解二三十年代苏联建设的重大成就和经济政治体制上存在的严重弊端。
过程与方法:通过向学生引入有关历史资料,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和已有的能力对历史事件进行思考、对比和分析,培养归纳、概括问题的能力,形成自己的科学观点和知识结构,达到教学目标所要求的知识与技能的目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苏联在探索社会主义道路过程中的实事求是和勇于创新的精神。
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认识苏联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具有开创性、艰巨性、曲折性、复杂性,它不仅对苏联历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而且影响了其他国家的社会主义建设。
认真总结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既有历史意义又有现实意义。
【教学重点】新经济政策、苏联的工业化、农业集体化和苏联模式。
【教学难点】正确评价苏联模式。
B裁学过程—、新课导入1920年底,苏维埃俄国国内战争逐渐平息。
但是,工厂停工,农业产量急剧下降,饥荒严重。
面对严重的危机,政府必须调整政策。
苏联是如何建立的?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是怎样的?二、课堂话动目标导学一:新经济政策1 •教师讲解:在极端艰苦的三年国内战争中,战吋共产主义政策有效地集中全国人力物力,最终战胜了敌人。
但是,对人民群众尤其是农民生产生活的诸多限制,也引起了他们的不满,阶级敌人利用农民的不满,在一些地区组织叛乱,破坏了生产力的发展,造成生产下降,社会不稳定。
这就说明1918年开始实行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已不能适应新的情况,必须加以调整,尽量调动人民群众的生产积极性, 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
提出问题:针对这种形势,列宁做岀了怎样的探索?学生分组制出前后经济形势对比表格,在讨论的基础上进行分析和思考。
2•教师讲述:1921年3月,根据列宁的提议,布尔什维克通过了用粮食税代替余粮征集制的决议, 苏俄开始由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过渡。
人教部编版 九年级历史下册 第三单元 第11课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教学设计
(1)阅读教材P48第1自然段及史料,苏联的全称是什么?什么时间成立的?苏联为什么成立?
小组回答:全称: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时间:1922年。成立的原因:苏联的成立是恢复经济,建设社会主义的需要;是加强国防,抵抗外来侵略的需要。
2.苏联的工业化(社会主义工业化)
3.新经济政策的主要内容有哪些?
小组回答:以征收粮食税代替余粮征集制;允许使用雇佣劳动力和出租土地,农民可以自由买卖纳税后的剩余产品,实行自由贸易;允许本国和外国的资本家经营中小企业;实行按劳取酬的工资制。
史料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的对比。
政策内容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新经济政策
农业
余粮收集制(农民除口粮、种子粮以外的一切余粮收归国有)
1.阅读教材P49第2、3自然段,说出农业集体化实行的背景和时间及措施。
小组回答:背景:苏联发生了严重的粮食收购危机。斯大林决心用行政手段加快农业集体化进程,解决粮食问题。
时间:20世纪30年代初,开始大规模的农业集体化运动。
措施:在农业集体化过程中,苏联开展消灭富农运动。同时,政府也从多方面支持集体农庄的建设,为集体农庄提供机械服务,监督集体农庄执行国家的生产计划。
史料21921年列宁说:“目前已很清楚,我们用冲击的办法,即用简捷、迅速、直接的办法实现社会主义生产和分配的原则的尝试已经失败了。……政治形势向我们表明,在许多经济问题上,必须退到国家资本主义上去,从冲击转到围攻的方法上去。”
2.阅读教材P47第1、2自然段,列宁是如何解决这次“失败”的?
实施
教师:为解决国内的经济困难和政治危机,实现向社会主义的过渡,1921年,俄共(布)十大决定实行新经济政策。
九年级历史部编版下册 第三单元第11课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教学设计 教案(1)
提问学生,高度集中的指令性计划有什么优点和缺点呢?
(三)农业集体化
由于要进行工业化,国家对粮食的需求大大增加,然而国家人为的压低粮食价格,在1927年底—1928年初,苏联出现了严重的粮食收购危机,影响了工业化的进行,所以斯大林决定用行政手段加快农业集体化进程。
结合框架介绍本课构成。
二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新授
(一)新经济政策
首先来看列宁推行的新经济政策。结合课本P47,分析新经济政策实行的背景和目的。
于是1921年春,新经济政策实行,结合课本P47填写导学案新经济政策的内容及作用。
对比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分析新经济政策,“新”在哪里
四人一组,结合导学案材料,分析新经济政策的作用。
3学生通过导学案图表与材料,分析新经济政策的作用
4学生根据课本回答:
苏联1922年底成立
国家全称: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
5苏联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的背景:
(1)经济技术落后,工业落后;
(2)国际形势严峻,受帝国主义的威胁。
6自主预习社会主义工业化进行的相关问题
7、苏联工业化的特点:
(1)优先发展重工业
结合导学案材料,分析苏联模式的影响。
齐读学习目标
1结合课本,学生自主预习再师徒交流:新经济政策实行背景与目的。
背景:
(1)经历了数年战争的苏维埃俄国,经济异常困难,社会矛盾加剧
(2)列宁认为只有改变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才能恢复和发展生产
目的:恢复和发展生产,缓解危机,巩固工农联盟
2“新”在哪里?
允许多种经济并存,大力发展商品经济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下册第11课《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教学设计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下册第11课《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是人教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下册的第11课,主要讲述了苏联在斯大林时期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过程和成果。
本课内容涉及苏联的工业化、农业集体化、五年计划以及苏联在二战中的表现和战后的重建。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到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历程和特点,以及苏联在二战中的重要地位。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对苏联的历史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对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具体过程和特点,以及其在二战中的作用,可能还不够深入。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从具体的历史事件中,总结出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基本特点和规律,以及其在二战中的重要地位。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过程和特点,掌握苏联在二战中的表现和战后的重建。
2.过程与方法:通过分析历史资料,培养学生的史料分析能力和历史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社会主义建设的曲折性和复杂性,理解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意义。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过程和特点,苏联在二战中的表现和战后的重建。
2.难点: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规律和意义。
五. 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基本过程和特点。
2.案例分析法:分析苏联在二战中的具体表现和战后的重建。
3.讨论法:引导学生讨论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意义和启示。
六. 教学准备1.教材:人教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下册。
2.参考资料:相关的历史书籍、论文、纪录片等。
3.教学工具: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苏联的国旗和国徽,引导学生回顾已学过的苏联历史,为新课的学习营造氛围。
2.呈现(15分钟)讲解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基本过程和特点,包括工业化、农业集体化、五年计划等。
通过具体的历史事件,让学生了解苏联在二战中的表现和战后的重建。
3.操练(10分钟)分析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规律和意义,引导学生从具体的历史事件中,总结出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基本特点和规律。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下册:第11课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教学设计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下册:第11课《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是九年级历史下册的一课,主要介绍了苏联在20世纪初期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历程。
教材内容包括苏联成立、五年计划、斯大林模式、社会主义建设成就等。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将了解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背景、过程和成果,以及其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启示。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对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这一课题,他们可能具有一定的好奇心,但对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具体内容和影响,可能还不够清晰。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了解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背景和过程,以及其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启示。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背景、过程和成果,掌握苏联五年计划、斯大林模式等基本概念。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培养学生分析史料、提炼观点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就与不足,理解社会主义建设的曲折性,树立正确的历史观。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背景、过程、成果和影响。
2.教学难点:苏联五年计划、斯大林模式的特点及其对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影响。
五. 教学方法1.讲授法:教师讲解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基本概念、历史背景和过程。
2.自主学习法:学生自主阅读教材,了解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成果和影响。
3.合作探讨法: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苏联五年计划、斯大林模式的特点及其对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影响。
4.案例分析法:教师出示相关案例,引导学生分析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就与不足。
六. 教学准备1.教材:人教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下册。
2.教案:详细的教学设计文档。
3.课件:教学所需的图片、图表、视频等资料。
4.练习题:针对本课内容的巩固练习题。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简要介绍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背景,引发学生的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阅读教材,了解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成果和影响。
部编版历史九年级下册 第11课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学案
第三单元:第一次世界大战和战后初期的世界第11课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学历案设计】思维导图【学习主题】《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是部编版义务教育教科书《世界历史》九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一次世界大战和战后初期的世界第11课(1课时)。
【课标要求】从新经济政策、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了解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就和主要问题。
【学习目标】1.阅读教材,知道并识记苏俄新经济政策、苏联成立时间、苏联工业化成就、农业集体化、苏联模式等基本史实。
2.阅读教材,列举新经济政策的内容,认识新经济政策的实施是适合国情的,有利于苏俄经济的恢复和发展;(重点)3.阅读教材及史料,了解苏联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分析苏联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原因及弊端,认识苏联在短期内社会主义建设取得的重大成就;(重点)4.阅读教材,了解苏联农业集体化及斯大林模式的相关情况及其影响与弊端,认识到其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带来的启示。
【评价任务】1.以组为单位,自主阅读教材,完成表格的填写。
(DO1)2.自主学习,阅读教材有关新经济政策的内容,结合史料分析其作用。
(DO2)3.通过阅读教材及史料,了解“苏联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的背景;通过学生分组探究活动,探讨苏联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原因及弊端;知道苏联在短期内社会主义建设取得的重大成就。
(DO3)4.自主学习,阅读教材及相关史事,说说苏联农业集体化的情况;阅读教材,知道苏联模式形成的标志、特点,学会如何评价苏联模式?(DO4)5.根据本课所学内容,认识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带有何启示?(DO4)【学法建议】1.本课为义务教育教科书《世界历史》九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明第一次次世界大战和战后初期的世界第11课“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前面学生已经学习了苏俄的建立、苏俄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对苏俄发展情况有了一定的了解,在此基础上,本课重点学习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探究苏联模式的影响及弊端。
2. 通过自主学习等方法,提升学生阅读能力,自主学习能力。
第11课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教案 2024-2025学年度统编版历史九年级下册
第11课《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教案一、新课标标准通过了解新经济政策、社会主义工业化、农业集体化等举措,认识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成就和主要问题。
二、内容分析20世纪二三十年代,列宁和斯大林进行了建设社会主义的艰难探索。
列宁实行新经济政策;斯大林强调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
1937年,苏联完成了第二个五年计划,由落后的农业国变成了强大的工业国,工业总值跃居世界第二。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取得的成就为苏联在发法西斯战争中取得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苏联模式弊端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严重体制障碍。
三、教学目标时空观念:理解新经济政策的历史背景,掌握新经济政策的主要内容。
史料实证:了解苏联工业化取得的成就及农业集体化的内容。
历史解释:熟悉苏联模式的形成及其历史作用与弊端。
唯物史观:苏联社会主义建设取得的成就为苏联在反法西斯战争中取得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苏联模式的弊端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严重体制障碍。
家国情怀:了解社会主义体制的优越性,认识其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带来的启示。
四、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三年内战结束后,苏维埃俄国满目疮痍,经济异常困难,社会矛盾尖锐。
(二)讲授新课1.新经济政策(1)教师活动阅读课本P42的相关史实及下面材料,概括“战时主义政策”的内容和影响?随着内战结束,农民不堪忍受越来越严重的无偿征购,有意减产,以抗拒粮食征集。
加上多年的战争,导致俄国1920年的粮食产量只有1913年的一半,农民反抗的情绪日益严重。
农产品和原料短缺,导致多数工厂停产,工人大量失业,开始罢工游行。
——《全球通史》(2)学生活动内容:实行余粮收集制,取消自由贸易……影响:①农民对战时共产主义不满,社会矛盾加剧。
②战争严重破坏了俄国经济,经济异常困难。
(3)教师活动对比新经济政策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区别?(4)学生活动特点:允许多种经济成分并存,大力发展商品经济新:肯定市场经济和商品货币关系(5)教师活动(6)学生活动影响:调动了生产者的积极性,迅速缓解了危机,巩固了工农联盟,促使国民经济稳步发展。
人教部编版历史九年级下册:第11课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教案
人教部编版历史九年级下册:第11课《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教案一. 教材分析本课《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是九年级下册的历史课程,主要讲述了苏联在20世纪初期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过程。
教材内容包括苏联实行五年计划,进行农业集体化,以及苏联在工业、科技、文化等方面取得的成就。
同时,教材也介绍了苏联社会主义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背景、过程和成果,以及其中的经验和教训。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课之前,已经掌握了有关俄国革命和苏联成立的历史知识。
他们对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了解可能局限于表面的知识和一些片面的观点。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深入了解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实际情况,客观评价其成就和不足。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了解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背景、过程和成果,认识苏联在工业、农业、科技、文化等方面的发展。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学生能够分析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和教训,提高历史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够认识到社会主义建设是一个复杂的过程,需要不断探索和实践。
同时,他们能够从中汲取经验,为我国的发展提供借鉴。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背景、过程和成果。
2.难点:苏联社会主义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以及其中的经验和教训。
五. 教学方法1.讲授法:教师讲解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背景、过程和成果,引导学生了解相关知识。
2.案例分析法:教师呈现苏联社会主义建设中的具体案例,引导学生分析其中的经验和教训。
3.讨论法: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对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解和看法。
六. 教学准备1.教材:人教部编版历史九年级下册。
2.课件:教师根据教材内容制作课件,包括图片、文字、视频等。
3.资料:教师收集有关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相关资料,以便在教学中进行拓展。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简要介绍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部编人教版历九年级史下册第11课《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教学设计
部编人教版历九年级史下册第11课《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本课《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是部编人教版历九年级史下册第11课的内容。
本节课主要讲述了苏联在20世纪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历程,包括苏联早期的社会主义建设、斯大林时期的社会主义建设以及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和戈尔巴乔夫时期的社会主义改革。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背景、主要内容及其影响。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对于社会主义的概念和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对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具体情况以及其对苏联历史和政治体制的影响,可能还比较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结合已有的知识,深入分析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特点、成就和问题,从而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历程,掌握其主要内容和影响。
2.过程与方法:通过分析、比较等方法,引导学生深入探讨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就与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社会主义事业的认同感,提高学生的历史责任感。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历程、成就和影响。
2.难点:苏联不同领导人时期的社会主义改革及其对苏联历史和政治体制的影响。
五. 教学方法1.引导式教学:教师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分析、探讨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就与问题。
2.比较法:教师学生比较苏联不同领导人时期的社会主义改革,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其差异和影响。
3.案例分析:教师选取典型的苏联社会主义建设案例,引导学生分析其成功经验和教训。
六. 教学准备1.教材:部编人教版历九年级史下册第11课《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2.辅助材料:相关的历史文献、图片、视频等。
3.教学工具: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简要介绍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背景,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社会主义知识,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生产关系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
同学们还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写出一些符合题意的答案。
二、苏联的建立
苏俄的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的同时,在列宁的领导,苏俄在政治方面也取得了重大发展。1922年底,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成立。简称“苏联”。由此,我们知道,我们常说的苏联,它的全称是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它成立的时间是1922年。那么苏联是由多少个加盟共和国构成的呢?(通过展示图片)大家看到课本下面的注释:1922年,苏联成立时,仅有4个加盟共和国,后来逐步发展到16个,因卡累利阿-芬兰共和国并入其他共和国,最后是15个。所以,苏联是由15个加盟共和国构成的。那么,苏联最初的4个加盟共和国是哪4个呢?请大家在《苏联各加盟共和国示意图》找一找,从图上我们可以看成这些加盟共和国加入苏联的时间,由此我们知道最早加入苏联的是8、5、6,它们是俄罗斯、白俄罗斯和乌克兰,这里只有三个,还有一个是这块绿色围起来的地方,它是外高加索联盟,后来解体为了格鲁吉亚、亚美尼来和阿塞拜疆。这是最早组成苏联的4个加盟共和国。
讲到这里,我就想起了苏联当时的一个笑话:集体农庄庄员在河里捉到了一条大鱼,高兴地回到家和老婆说:
看,我们有炸鱼吃了!
没有油啊。
那就煮!
没锅。
烤鱼!
没柴。
伊万气死了,走到河边把鱼扔了回去。那鱼在水里画了一个半圆,上身出水,举起右鳍激动的高呼:斯大林万岁!
同学们,笑话仅仅是笑话吗?它也反映出了当时的一些社会问题。大家想想为什么农民当时有鱼却吃不成呢?因为在农业集体化过程中,(农民被剥夺了生产生活的工具,)农民的利益受到严重损害,致使苏联农业生产长期停滞。这是农业集体化的危害。
苏联模式从积极方面讲: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促进了苏联经济的快速发展,也为苏联军民夺取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发挥了重要作用。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苏联模式的积极方面是很明显,对于苏联历史发展也是举足轻重的,但是,它的消极方面也是很严重的,由于没有尊重经济规律,随着时间推移,苏联模式弊端日益暴露,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严重体制障碍。也成为日后苏联解体的根本原因。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中,列宁本着实事求是的态度及时改变策略,由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过渡到新经济政策,这种实事求是、求实创新的科学态度和精神值得学习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新经济政策的实施
教学难点:对斯大林模式的评价
2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同学们好,我们今天一起来学习第11课《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在上新课之前,我想请同学们一起来探究一个问题:苏俄内战时期,一位瘦弱的老农坐在街道一个偏僻的角落里兜售自产的农产品,类似于“摆地摊”。你觉得这是真的吗?依据是什么?
苏联的工业化主要是通过五年计划来实施的,1928-1937年,苏联先后完成了第一个、第二个五年计划
工业化建设取得了巨大的成就,由落后的农业国变成了强大的工业国。苏联工业总产值跃居欧洲第一位,世界第二位。
西方资本主义国家花了一百多年建设的成果,为什么苏联仅仅用了十年就能迎头赶上呢?这跟苏联工业化运动的特点是密切相关的。苏联的工业化运动有两个特点:1、优先发展重工业;2、苏联的工业化是在高度集中的指令性计划下完成的。斯大林等苏联领导人认为,苏联经济远比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落后,苏联不能走资本主义国家的老路,要走社会主义的新路(优先发展重工业)。两个五年计划期间,苏联建成6000多个大企业。第二个特点是苏联的工业化是在高度集中的指令性计划下完成的。高度集中的指令性计划从积极的方面看,是使苏联能够在短时期内,集中全国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实现工业化,这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这里我就联想到了现在面对新的。好,回到我们课本上来,高度集中的指令性计划的危害就是这种排斥市场和商品经济的发展模式被固定下来,致使后来苏联经济体制日益僵化。这给苏联带来的危害是非常深远的,在以后的课文中我们还会讲到。
第11课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1教学分析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了解列宁、斯大林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以及社会主义建设中所取得的成绩和存在的问题;具体包括新经济政策、苏联的成立、苏联工业化的实施、苏联农业集体化的实施等;分析和评价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培养学生阐释历史事件、历史现象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列宁、斯大林等人物的讨论,培养学生全面、客观、辩证地评价历史人物的方法
为什么苏俄要由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调整到新经济政策呢?为什么新经济政策可以解决苏俄当时面临的危机呢?我们通过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内容的对比就能很好的理解了,我们一起来看一下吧。
【对比表】
通过对比,我们可以很明显的看出新经济政策跟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相比,它解决了人民当时迫切希望解决的问题,回应了人民的诉求,对苏俄经济社会发展带来了积极作用。它的“新”主要体现在把社会主义同市场、商品、货币关系直接联系起来,它是一次社会主义性质的改革。通过实行新经济政策,到1925年,苏联的谷物总产量接近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前水平,工业总产量则为战前1913年的73%。人们的生活得到逐步改善,1925-1926年,工人的实际工资水平达到战前的93.7%。苏维埃政权也因为满足了农民和工人的经济要求而得到了他们的衷心拥护。
那么农业集体化有没有什么积极的作用呢?对,积极的方面就是它为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提供了条件。
5、苏联模式
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的实现,使苏联的社会经济生活和社会阶级结构发生了根本性变化,这些变化带来的是苏联模式的形成,苏联模式形成的标志是1936年,苏联新宪法的公布。苏联模式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在经济方面是指令性计划经济体制,在政治方面是权力的高度集中。我们可以把它说成了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因为是在斯大林时期创建的,也可以称为斯大林模式。
根据以上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新经济政策的实施起到了怎样的积极作用?
(在教学通上展示)新经济政策从苏联的国情出发,调动了生产者的积极性,迅速缓解了危机,巩固了工农联盟,促使国民经济稳步发展。
苏俄经济政策由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调整到新经济政策给我们哪些启示?
1制定经济政策一定要从基本国情出发,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列宁也承认:在和平时期用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进行经济建设是一种错误。那么,当时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给苏俄带来了什么样的危机呢?列宁又是采取什么措施来解决这一危机的呢?我们通过一个视频来了解一下。
【播放视频】
一.新经济政策
通过视频我们可以看到,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继续实行给苏俄带来了严重的政治危机和经济危机,列宁是如何来解决这些危机的呢?对,列宁实行了新经济政策。
下图的第聂伯河水电站就是当时的一个重要的工业建设成就。苏联在工业化建设的过程中还有哪些建设成就呢?我们一起通过一个视频来直观的感受一下。
【播放视频】
四、农业集体化
通过视频我们了解到,苏联的工业化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是,落后的农业越来越不能适应苏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了。1927年年底至1928年年初,苏联发生了严重的粮食收购危机。斯大林决心要通过农业集体化来解决农业上面临的困难。农业集体化开始的时间是20世纪30年代初。主要措施是开展消灭富农运动和支持集体农庄的建设。斯大林认为,为了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农民必须要作出牺牲。在农业集体化的浪潮中,新经济政策被终止,农民都要加入集体农庄。农民的住宅、家禽、小家畜等一律公有化。
结合我们之前所学的知识,我们知道这是不可能的,因为当时苏俄实行的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禁止自由贸易,且农民余粮必须上缴。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在极端艰苦的三年国内战争中,有效地集中全国人力物力,最终战胜了敌人。但是,在和平时期,继续实行这一政策,引起了人民群众尤其是农民的不满,影响了农民的积极性,造成了社会不稳定。
这个教训可以说是非常深刻的。那么,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中国应该从苏联模式的弊端中吸取怎样的教训(启示)呢?
①政治上:健全民主与法制建设
②经济上:要农轻重比例协调发展,从本国国情出发,遵循客观的经济发展规律
③民生上:要重视民生问题,维护农民利益,提高农民生产积极性。
我们这节课讲到的是《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可以把它分成列宁时期和斯大林时期。(通过思维导图来呈现)
这里我们要注意区别:沙俄、苏俄和苏联的时间界线。沙俄(二月革命前);苏俄(1917年11月—1922年);苏联(1922年—1991年)。
三.苏联的工业化
1924年1月列宁逝世,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接力棒交到了斯大林手中。斯大林面对的苏联是什么样子呢?通过以下两段材料我们可以看出来:
虽然新经济政策使苏联得到复苏,但直到1928年,苏联的工业产值还不到德国的一半,美国的八分之一。全国只有不到三万辆拖拉机,99%的耕种靠畜力、人力完成。
——《大国崛起》
这说明当时苏联是一个工业落后的穷国
苏联是当时唯一的社会主义国家。资本主义国家把苏联看作是“毒瘤”,欲彻底除之而后快。
这说明当时苏联是汪洋大海中的孤岛。
如何来进行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斯大林的设想是进行社会主义工业化。1926年,苏联开始进行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苏联工业化开始的时间是(1926年)
大家在课本上可以找到,实行新经济政策的时间是(1921年春),新经济政策的内容有哪些呢?请同学们在课本上划出来:(1)以征收粮食税代替余粮征集制;(2)允许使用雇佣劳动力和出租土地,农民可以自由买卖纳税后的剩余产品,实行自由贸易;(3)允许本国和外国的资本家经营中小企业;(4)实行按劳取酬的工资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