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政治制度史第二章第四节王位、皇位与宗室制度概论
第二章中国政治行政体制之 王权和皇权制度(下)
从政治学意义上而言,皇帝是整个中国古代政治主体的最重要最 核心的一部分。围绕着皇帝建立的一系列制度构成了整个古代专 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这套制度融合天地神祇,集中突出个人的 权威地位,保证皇帝高居于国家机器之上,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 并使之神化和物化。 在中国历史上,从秦始皇建皇立制起,到末代皇帝溥仪,总计存 续过280多位皇帝,皇帝制度延续了两千多年。诸多皇帝中有的 在位60余年,有的1年不到,其中不乏一些英明具有良好的文治 武功之主,也不乏一些昏聩无能之辈。 可以说,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史就是一部皇帝制度史。
名位制度主要内容: 名位制度主要内容
1、称谓方面的专用词语; 2、衣食住行方面的专用名称和格式; 3、政令运作上的专用凭据
(续)名位制度的扩大和发展
(1)与皇帝有血缘和婚姻关系的人都有了专用称呼。太上皇、 皇太后、太皇太后、皇后、妃嫔、贵人、皇太子等 (2)年号的出现和更改。汉武帝创始年号,有的是一帝一号, 有的一帝会更改年号。 (3)庙号、谥号、陵寝号制度的出现。 庙号是皇帝死后受到后世祭祀、在太庙中位置的称号。 庙号的发展:庙号一般按嫡传世系编排的,按照“祖有功宗有德” 标准进入帝统系列的,并非每位皇帝都能建宗立庙的庙号制度; 隋唐后所有皇帝都能取得庙号,开国着或有重大贡献者称“祖”, 其余皆称“宗”,不再按世系和政绩排位。
二、皇位继承制度 “奉宗庙之重,终无穷之祚”;“太子,天下之本,本 一摇,天下振动”,可见皇位的有序稳定继承乃是各 朝各代重大问题。 1、皇位继承制度的发展: 包含着几个矛盾:一是嫡庶之争;二是长幼之争;内 外之争。 嫡长继承制与实践继承的差距;嫡长继承制度的缺陷; 围绕皇位继承产生的各种政治变故与传统伦理道德对 立
中国官制史(上下册)
目录分析
导言
第一章中国历代官制 的形成和发展
第二章王权和皇权制 度
第三章中枢辅政机构
第四章中央政 务机构
第五章地方行 政机构
第一章中国历代官制的形成和发展
第一节原始社会出现的官制萌芽 第二节中国古代官制的发展历程 第三节中国近代的官制
第二章王权和皇权制度
第一节王权制度 第二节霸主和集权制度 第三节皇帝制度 第四节王位与皇位继承 第五节宗室制度 第六节后宫制度与外戚政治 第七节宫省制度与宦官政治 第八节君主专制向君主立宪的转变
精彩摘录
精彩摘录
第一,君主专制、个人集权与宗法血缘关系、婚姻裙带关系贯穿着官制史的始终。
以政权和神权为制定制度的标准,是一切剥削阶级政权的共同手段。
君主专制和权力私有既是中国古代政治的根本特点,也是中国官制史应该**的问题。
在中国古代官制的基本原则中,始终包含着两个截然不同的要点和三个不可解决的矛盾。两个要点:一是官 必须拥有权力,主要表现在设官分职上;二是官不能拥有不受限制的权力,主要表现在自上而下的层层监督和由 中央直接控制的监察制度上。三个不可解决的矛盾:一是行政权力支配一切与人治的矛盾;二是官僚分职任事与 皇权专制的矛盾;三是统治阶层的权力和财产分配的矛盾。
中国官制史(上下册)
读书笔记模板
01 思维导图
03 读书笔记 05 目录分析
目录
02 内容摘要 04 精彩摘录 06 作者介绍
思维导图
本书关键字分析思维导图
制度
官制
发展
幕僚
管理制度
制度
特点
官制
机构
职官 机构
军事
上下册
行政
地方
中国
历代
中国政治制度史导论
中国政治制度史导论(第二版)
21世纪政治学系列教材
2. 地方政府机构
(1)道。
道这一级,实际上并不是法定的行政架构,而是在政治运作过 程中形成的带有军事色彩的一级地方政府。所以,这级政府按 规定没有正式的政府编制,节度使名义上也属于中央派遣来节 制州县的“使节”。在藩镇盛时,各道凡有军事割据性质的, 一般称节度使,其余的设观察使。
公卷与行卷
中国政治制度史导论(第二版)
21世纪政治学系列教材
4. 科举与学校
隋唐时期的学校可以分为中央的和地方的,也可以分为儒学 的和技术、杂学的。大体情况是这样的:在京师,由中央政 府(国子监)出面办的儒学学校,分为三个等级。第一等级 的是国子学,第二等级是太学,第三等级是四门学,除此之 外,还有贵族学校 。京师的第二类学校是属于技术性的,京 师的第三类学校属于杂学类的。 地方在州县两级均设有儒学性的官办学校,是为主流 。
中国政治制度史导论(第二版)
21世纪政治学系列教材
第五节隋唐时期的监察体系
隋唐的监察体系,跟前代略有不同。在原来负责监察中央和 地方官的两套机构之上,又设置了一个总领协调的机构,形 成了三套班底。东汉以来,原来御史台的负责人御史大夫转 为司空,御史中丞变成了御史台真正的主持者。进入隋朝之 后,将御史中丞改为御史大夫,主持御史台,另置治书侍御 史2人为副。唐朝则改治书侍御史为御史中丞,恢复了西汉 体制。 御史台下设三院,一为殿院,设殿中侍御史,隋朝12人,唐 朝设9人,官阶从七品下,负责上朝礼仪纠察和京师城内的 巡查。二为察院,设监察御史,隋制12人,唐制15人,官阶 正八品上。负责监察百官和分巡地方。
《中国政治制度史》教学大纲
《中国政治制度史》教学大纲一、教学目的与教学任务《中国政治制度史》是行政管理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和选修课,同时也是国家开放大学的一门非统设课。
《中国政治制度史》课程作为行政管理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和选修课,课程教学目的是:通过学习中国政治制度史,使学生了解中国政治制度形成和发展的基本历史,掌握中国政治制度发展的基本脉络,在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学习能力、分析能力的培养上有所提升,对当代中国政治制度及政治体制改革有比较清醒的认识。
本课程的教学任务是:通过考察中国历史发展的各阶段中各阶级间的关系、力量对比以及各阶级在国家政权中所占的不同地位,使学生全面了解各个时期国家组织结构形式,职、权、责、利的划分和运用,国家体制以及行政、立法、司法、军事、监察、人事、民族等方面的典章制度的形成和执行情况。
通过该课程的讲授,使行政管理专业专科生通过系统学习中国政治制度史,能够从整体上了解中国政治制度形成和发展的基本历史,掌握中国政治制度发展的基本脉络,初步学会独立运用所学基本理论与政治制度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对当前的中国政治制度及政治体制改革有较清醒的认识。
从而使学生能够在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创新能力培养上均有提升。
二、课程关系与教学要求与《中国政治制度史》教学相衔接的课程,分为先修课程与后续课程。
先修课程为《政治学原理》、《简明中国古代史》,后续课程有《当代中国政治制度》课程等。
本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1、通过学习《中国政治制度史》课程,要使学生掌握中国政治制度史的基础知识,将历代典章制度置于当时的社会经济结构、阶级关系和政治局势中进行辨析和探索,学会分析研究不同历史阶段的国家政治制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学习历史分析和掌握研究型思维方式。
2、适应开放教育学生自主学习的模式,在课程的难度、进度和重点内容上做适当安排。
3、对课程结构的各教学要点提出明确的教学要求和学习重点,以便于组织教学和学生自主学习。
中国政治制度史第二讲王权和皇权制度
朝聘是天子与诸侯、诸侯与诸侯之间的一 种政治交往方式。诸侯亲自觐见天子称为 “朝”。派遣卿觐见天子称为“大聘”,派遣 大夫觐见天子称为“小聘”。春秋时礼崩乐坏, 诸侯之间的交往也开始称为朝聘,这在西周时 候是不允许的。 西周的朝聘有严格的制度,“诸侯朝于 天子曰述职,一不朝则贬其职,二不朝则削其 地,三不朝则六师移之 ”(孟子· 告子下) “诸侯之于天子也,比年一小聘,三年 一大聘,五年一朝”(礼记· 王制)
第四,通过“会盟”、“巡狩”、“朝聘”
等方式以控制各诸侯国 会盟就是王发布命令,召集各诸侯到指 定地点接受王的指示和安排。通过会盟,申明 君臣名分,确定朝贡义务,对不服者加以声讨 和征伐。相传“禹朝诸侯之君于会稽之上,防 风之君后至,而禹斩之。” (《左传》)。 巡狩就是视察地方工作情况,并实施奖 惩。巡狩还具有军事性质。(天子适诸侯曰巡 狩)
第四,出现了新的选用人才方式,预示着中
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公元前651年,齐桓公大会诸侯于葵丘,会上歃盟
立誓,词曰: 初命曰:诛不孝,无易树子,无以妾为妻。再 命日:尊贤有才,以彰有德。三命曰:敬老慈幼, 无忘宾旅。四命曰:士无世官,官事无摄,求士必 得,无专杀大夫。五命曰:无曲防,无遏籴,无有 封而不告。曰:凡我同盟之人,既盟之后,言归于 好(《孟子· 告子下》)。
第三,受到天地、鬼神、祖先等宗教信仰
的限制
一旦有人将祖先、上帝搬出来,王有时还不得不
忍让三分。商汤以夏桀“弃捐五帝之恩刑,推蹶 三王之法籍”,方以“有夏多罪,天命殛之”为 词进行征伐;商太甲则以“不遵汤法”,被“伊 尹放之于桐宫”;周武王伐纣也以纣“自弃其先 祖肆祀不答”作为兴兵的理由之一;周穆王将征 犬戎,辅政贵族祭公谋父也是搬出“先王”之制 来加以劝谏。这在某些方面曾限制了王仅的发挥。
中国政治制度史第二章第四节王位、皇位与宗室制度
商代自汤灭桀以至纣王,经过了17 代31 王。在 王位继承上,前期是兄终弟及再传兄子的制度。
经“九世之乱”,至商末,才完全确立传子制 度,随后又确立了嫡子继承制。
周代在王位继承上基本承袭商末制度,但有了重 要发展,即在”文王世子制“的基础上确立了嫡 长子继承制。
2、嫡长子继承制:
嫡长子继承制原则之一: ——“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 这种择继承者的标准一经出现,便在其 后约3000 年的时间内基本上被当作正统的最 优先的选择的原则。
四、宗室制度
1、“封诸侯,建藩卫”的“封建制度”
王位由嫡长子继承后,为抑制兄弟之间的争端 所确立的制度
2、秦汉的不同做法(秦废,汉立) 3、宗室分封与管理
历代的不同做法,均由宗正官管理
4、宗室制度与皇权专制
封国建藩利于国?不利于国?双刃剑?
目的:一是利用宗室的血缘关系拱卫皇室, 维护统治;二是对宗室成员持防范态度, 防止宗室篡夺王位。
清朝
清朝咸丰也差一点行立子杀母之事。咸丰六 年,清文宗宠妃那拉氏生子载淳,当立为太 子。大臣肃顺等人担心那拉氏一旦成为太后 就会恃势专权,劝咸丰效法汉武故事以绝后 患。咸丰帝犹豫未决。虽临终时给了皇钮钴 禄氏一道密诏,若那拉氏真有越轨行为,即 可立即赐死,以绝后患。咸丰不能自己在生 前绝此后患,却把难题留给了东宫。
皇位继承次序——唐
太子继承制:
2、皇位继承——保护和防范措施
围绕着皇位继承的血腥争斗 选定皇位继承人的标准和条件:
a、按照“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的传 统原则和本民族的风俗习惯来择立皇位继承人; b、根据本王朝的政治需要,从王朝本身的存在和发 展考虑,择立堪任政事和胜任统治的继承人(雍正改革 制定的密建皇储制度) c、迫于形势,不得不以所谓“有功于社稷”,已经 拥有重大军政实力的皇子为继承人(唐玄宗) d、“内援外助”是保证皇位继承的重要条件,也是 择立继承人的主要标准(后晋开国皇帝石敬瑭)
《中国政治制度史》课程教学大纲
《中国政治制度史》课程教学大纲第一部分课程教学基本要求通过本课程教学,使学生掌握中国政治制度史所涉及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
在教学过程中,有关的知识体系按不同程度分三个层次做出要求。
了解:要求学员知道这部分内容。
一般掌握:要求学员对这部分内容能够理解。
重点掌握:要求学员对这部分内容能够深入理解并熟练掌握,同时能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践当中。
通过该课程的讲授,使学生能对已有历史知识深化,初步学会独立运用所学基本理论与政治制度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二部分各章教学内容及教学要求导论(建议2课时)一、教学目的通过本章学习,掌握中国政治制度史的研究对象、研究现状、研究方法,了解政治制度这一概念与行为主义政治学中政治系统、政治体系一类概念的区别,了解学习中国政治制度史的现实意义。
二、教学内容与要求㈠掌握政治制度的概念和政治制度史在政治学中的地位。
㈡了解中国政治制度史研究状况和方法。
㈢了解中国古代和近现代政治制度的基本性质、特点与史料。
第一章国家起源的相关理论问题(建议3课时)一、教学目的通过本章学习,了解国家的概念,以及判定国家产生的主要标准;了解摩尔根分析模式在解释中国国家起源问题上存在的局限性;掌握酋邦模式、氏族模式、征服模式、说服模式的理论原理,掌握不同的国家起源模式可能对早期国家心态造成的影响。
二、教学内容与要求1.假说与国家起源问题的研究。
2.国家定义与前国家时期的政治组织。
3.走向国家形态的动力与早期国家类型。
第二章中国国家的起源(建议3课时)一、教学目的通过本章学习,结合文献记载的三皇五帝的传说以及相关考古发现,对我国史前时期的原始族群、聚落分布有初步的了解。
掌握活跃于中原地区的华夏集团、东夷集团联合体的政治组织的基本情况,认识战争在推进我国早期国家形成中的作用,理解我国早期国家形态的独特性。
二、教学内容与要求1.传说时代的中国先民。
2.传说时代的政治组织。
3.中国国家的起源及类型。
宗室制度历史沿革
未来宗室制度的期待
我们期待未来的宗室制度能够真正服务于民众和国家。未来 宗室家族的兴衰将取决于其对社会的贡献和价值。未来宗室 制度的期待在于,成为推动社会发展的新引擎和力量。
未来宗室制度的 挑战
未来宗室制度面临着诸多 挑战和困难。建立新的宗 室制度体系将是一项巨大 挑战。未来宗室制度的发 展需要充分考虑社会变革 和价值观的调整。
未来宗室制度的机遇
面临机遇与发 展的可能
契机在于社会价值 的追求
融入现代社会 发展的潮流
实现传统与现代的 和谐共生
未来宗室制度的建设
01 政府、民间和宗室家族的共同努力
倡导公平竞争和社会责任
02 长期而复杂的过程
各方共同努力
03
未来宗室制度的价值
承载更大的责任和 使命
服务于国家和民众
推动社会和文明的 进步
宗室制度历史沿革
制作人:XXX 时间:20XX年X月
目录
第1章 宗室制度的起源 第2章 宗室制度在中华帝国的演变 第3章 宗室制度与封建社会的共生 第4章 不同时期宗室制度的对比 第5章 宗室制度的启示与反思 第6章 展望未来的宗室制度
● 01
第一章 宗室制度的起源
古代宗室制度概述
宗室制度起源于古代中国,是一种关于皇室家族成员的管理 制度。其目的是规范皇室家族的地位、权力和职责,宗室成 员通常拥有特殊的权利和待遇。这一制度在中国历史上有着 悠久的传统,对于政治和社会的发展有着重要影响。
未来宗室制度的 影响
未来宗室制度的影响将超 越国界和时空。宗室家族 的发展和进步将影响到整 个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未 来宗室制度的影响在于, 引领人类文明迈向更加美 好的未来。
谢谢观看!
角色演变
中国政治制度史教学大纲
《中国政治制度史》教学大纲【说明】课程名称:中国政治制度史学时数及学分:周3 × 18 周= 54 学时 3学分教材:《中国政治制度史》(二版)韦庆远柏桦编著课程的目的和任务:使学生掌握中国政治制度发展的一般线索以及相关典章制度的必要历史知识;在此基础之上,初步了解中国政治制度研究的基本方法,重要学术论著、研究者和最新研究动态;培养专业意识、学习历史分析和掌握研究型思维方式。
有关教法的原则性建议:对该课的学习,不应仅满足于结构形式上的图解和演变过程的缕述,而应将历代制度置于当时的社会经济结构、阶级关系和政治局势中进行辨析和探索。
通过该课的学习,应达到分析总结和借鉴历史经验教训的目的。
【本文】绪论教学目的:了解中国政治制度的研究对象、特点、研究现状、重要文献、意义及方法。
教学方法:讲述法讲解法教学手段:比较法图示法授课时数:4课时内容要点:一、中国政治制度史研究的对象中国历史上的政治活动、政治状况、政治思想学说二、中国政治制度史的特点君主专制、宗法血缘、政权神权的结合、政治制度与伦理道德贵族特权与官僚政治、行政权力包揽一切、等级差别、因俗而治三、中国政治制度史的研究和参考书1、研究概况早期研究、近现代研究、新中国的研究2、参考资料经书诸子类、正史会要类、政书典章诏令类、工具书类、研究考论类、档案方志类、野史笔记类四、学习中国政治制度史的意义和方法1、学习中国政治制度史的意义继承发扬优秀的政治文化、增强忧患意识、提高认识分析问题的能力、充实专业知识、完善知识结构2、学习中国政治制度史的方法学以致用、正确的历史观和方法论作业与思考:1、中国政治制度史的研究对象是什么?2、学习和掌握中国政治制度史知识有什么理论和实践意义?3、名词解释:官僚政治《三通》政书会要【参考书目】1、韦庆远王德宝主编《中国政治制度史》高教出版社,1992年。
2、[美]戴维·S·兰德斯《国富国穷》新华出版社,2001年。
第二单元 政治制度史
第五节 资产阶级议会制度确立与发展 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
美国联邦政府的建立 资产阶级代议制在欧洲大陆的发展
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
光荣革命
权利法案
美国联邦政府的确立
光荣革命
权利法案
第六节 从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到社会 主义制度的伟大实践 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
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建立
戊戌变法
这是一场资产阶级改良运动,最终以 失败告终。
三民主义
民族、民权、民生
武昌起义与中华民国成立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新民主主义革命
五四运动 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国民大革命
工农武装割据和长征
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
第三节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两个核心关键词:
民主政治
和平统一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第二章 政治制度史
分享者:王达会 mail:330697026@
第一节 古代中国政治制度
一、夏商周至秦朝政治制度:
(2)秦朝中央集权的形成:
确立至高无上的皇权; 在中央设立“三公九卿”; 在地方实行郡县制;
秦朝时中国历史上第一个 统一的多民族封建国家, 中国成为当时的世界大国。
(3)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祖国统一大业
第四节 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 古希腊民主制度
古罗马法制建设
第四节 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
罗马的法制建设:
公元2世纪成为一个地跨欧亚非三洲的大帝国。 罗马法是欧洲历史上最早的一套比较系统完备的 法律体系,是现代欧洲大陆法系的基础。 英国的《权利法案》、美国的《独立宣言》、法 国的《人权宣言》
(3)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4)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中国政治制度史(张鸣)
中国政治制度史(张鸣)中国政治制度史开篇语绪论一、何为制度二、何为政治制度三、何为政治制度史四、政治制度史的研究对象五、研究方法第一章前封建时代和封建时代第一节前封建时代一、国家起源的假说1.契约说2.冲突说3.贸易说4.水利灌溉说5.战争说6.圣人造福说二、中国的国家起源1.从“国”字谈起2.中国国家起源的脉络第二节封建时代的过渡——夏一、国家形态二、王权三、服内与服外四、阶级与阶层五、宗教与意识形态第三节封建时代的确立——商一、王族宗法制的确立二、分封四、兵制五、礼仪与宗教第四节封建制的盛世——西周一、严整的宗法制度1.合乎礼法的贵族配偶制度的确立2.继承制度:以贵以长原则3.宗法体系4.宗庙祭祀二、分封三、朝觐盟会制度四、官制五、意识形态、礼仪与教育第二章“官僚”帝国时代——从春秋战国到秦汉第一节官僚制帝国时代的过渡——春秋战国一、礼崩乐坏——宗法政治秩序的崩溃二、在宗法政治框架内秩序重整的努力三、士阶层的崛起与新型官制的出现四、战国时代的政治改革五、战争形势的改变与军制的变化六、政治文化:从百家争鸣到一家独尊第二节法家帝国——秦一、皇帝制度的确立二、铲平贵族政治,实行社会等级流动化三、郡县制与官僚金字塔四、“以吏为师”的政治文化第三节王霸之道——两汉一、郡县制的最终确立二、皇帝制度的健全和完善1.名号3.东宫制度4.宦官制度三、官僚体系1.外朝官①丞相、三公体系②九卿和列卿体系2.中朝官①皇帝的亲卫武将②尚书台③皇帝的侍从3.地方官4.王国官四、礼仪制度五、司法制度1.司法过程2.法律的演变六、汉代的乡里结构1.类政权的管理机构2.社会管理七、汉代的选举制度八、汉代的意识形态与学校制度九、汉代的监察制度十、官员的任用规则与考核制度1.官员任用的习惯规则2.官员的考核十一、汉朝的兵制1.符节制度2.中央军体系3.地方军体系4.兵役与军队编制十二、政治运作的机制和程序1.行政程序2.上计3.决策的程序和机制第三章贵族和皇权——三国、魏晋南北朝第一节三国、贵族政治浮出水面一、作为传统意识形态的经学的衰落二、地方豪强与官僚的高度结合三、农民变成了豪强的依附者四、三国政府对豪强贵族的依赖五、豪强的军事化与兵役制的变化,加强了贵族政治第二节九品中正制和“户调式”与门阀政治第三节门阀政治阴影下的西晋分封复古第四节中央机构的权力制衡与职能分工的初现一、中书省的出现,尚书台权第一次分割二、门下省,从侍从到谏议三、尚书省分工的细化第五节地方官制与行政区划的演变一、地方行政区的增加二、地方官制的变化三、北朝的乡里制度第六节军队私人化的走向一、士家制——私兵部曲的制度化二、军队私有化第七节门阀政治的政治文化与门阀政治的末路第四章考试帝国——隋唐第一节隋朝的创制第二节三省六部和集体宰相体制第三节科举制度一、科举制的科目1.明经科2.进士科二、科举取士的过程三、唐朝科举考试的隐性制度因素四、科举与学校五、唐代科举制度的评价第四节唐代的官吏任用考核制度一、官员的任用和任用方式二、官员的考核1.考核机构2.考核标准3.考核方式第五节隋唐时期的监察体制第六节府兵制及其畸变第七节隋唐的地方政府体制一、从州县两级架构到道、州、县三级架构二、地方政府机构1.道2.州和府3.县第八节隋唐的司法制度一、法律的内容二、司法原则三、司法过程第九节中唐决策机构的变化以及宦官专权的原因一、非体制因素的体制化,宦官与内宠的影响二、体制内因素的畸变,翰林学士参政第五章军阀政体——五代十国第一节武化结构与秩序第二节失掉的文治精神的文官体系第三节缺乏道德维系导致的制度性动荡第六章精致繁复的网状王国——两宋第一节繁复的中央行政机构一、宰相及其官属二、三司使三、三省六部四、枢密院五、宋代中央官制的特点第二节宋代的地方官制一、路二、府、州、军、监三、县、镇、寨第三节宋代的科举与学校制度一、科举制度二、学校制度第四节宋代官员的人事制度一、官员任用资格二、官员的栓选任用三、官员的考核升迁第五节官员的俸禄第六节宋代的兵制一、军队的分类与布局二、禁军的指挥系统三、南宋兵质的变化第七章草原帝国(上)——金朝第一节金朝的政府特色第二节猛安谋克制度第八章草原帝国(下)——元朝第一节元朝的大汗和皇帝制度第二节元朝的中央行政体系以及决策机制第三节元朝的地方行政系统第四节投下分封制度第五节社会等级与政治文化第六节元朝的兵制第九章绝对王权(上)——明朝第一节政治中枢的变迁一、作为皇帝秘书班子的内阁的由来和演变1.从四辅官到殿阁学士2.殿阁学士有了办公处3.内阁制度的最后形成4.明代内阁的特点二、司礼监的权势消长与明代的宦官专权第二节明代的中央行政机构第三节明代的地方行政体系一、省级政府的架构及其变化二、府、州、县第四节明代的学校与科举制度第五节明朝的兵制一、明朝地方军(包括边防军)制及其变迁二、明朝的中央军制三、军事指挥体系四、明朝兵制的检讨第六节明朝皇室的特务机构第七节明朝的监察制度第八节明朝独特的宗藩制度第十章绝对王权(下)——清朝(1860年之前)第一节清代的中枢决策及其机构一、从议政王大臣会议到军机处二、清代皇帝的决策核心地位三、翰林院在中枢的特殊位置第二节清朝的皇位继承制度第三节清代的内务府和太监机构第四节清代的中央行政机构第五节清朝的八旗绿营兵制一、八旗兵制二、绿营兵制第六节清朝的朝贡和理藩体系第七节清代的地方行政及其运作第十一章转型的阵痛——晚清第一节清朝政治格局的转变第二节勇营制度和新式海军一、勇营制度二、海军制度第三节总理衙门和总税务司第四节戊戌维新变革的制度意义一、戊戌前的政治格局二、变法的制度意义第五节清朝的新政一、新政的中央政府机构改革1.外务部2.度支部3.民政部4.陆军部5.法部6.农工商部7.学部8.礼部9.吏部二、新政的地方官制改革三、新政的选官及学校制度的改革四、新政的宪政与地方自治1.资政院2.谘议院3.地方自治五、新政的军事改革。
中国行政制度史第二章2
首脑决策系统及运行机制 (皇帝制度)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最大的特点就是皇权至高 无上、天下事无大小皆决于上,是以皇帝为核心 的制度。围绕着这个核心,建立起一套内容广泛、 目的明确,旨在维护皇帝个人权威,保证皇帝拥 有至高无上的专制权力的皇帝制度。这套制度自 秦始皇创立以来,经过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 宋元明清二千多年的发展,内容不断丰富。其中 有将皇权神化而精心设计的系统理论;有为皇帝 生前死后建立的各种礼仪典章;有保证皇帝行使 权力的各种手段;有为维护皇帝本人及其家族的 特权地位而制定的具体规定;也有生活中将皇帝 神化、物化的各种措施。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尊号,是表彰当今皇帝的功勋业绩品德的。
自然都是对皇帝的歌颂。隋以前的尊号只有“皇帝”二字。 到唐高宗李治时,群臣给他上号为“天皇”,意味着比一 般皇帝更高一阶,是为上尊号之始。自此以后,逐渐确立 了在皇帝生前即上尊号的制度。 根据皇帝执政时间的长短和所谓治绩,群臣可以多次上尊 号,每次都酌增字数,使用更加恭颂阿谀的词汇。例如, 唐玄宗李隆基执政期间,群臣曾六次上尊号,曾加尊号 “开元圣文神武皇帝”,又上尊号为“开元天宝圣文神武 皇帝”,又上尊号,加“应道”二字,称“开元天宝圣文 神武应道皇帝”,又改为“开元天地大宝圣文神武应道皇 帝”,再改为“开元天地大宝圣文神武孝德证道皇帝”。
庙号是皇帝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时起的名号。
秦始皇自以为其统治可传万世,因此以世系为庙号。 汉代恢复古礼,以“祖”或“宗”为庙号,虽然还是按世 系排定,但“祖有功而宗有德”,自称功德是建立庙号的 标准。唐代以前,帝王庙号是根据故去的皇帝在本朝代的 治绩和地位来评定为“祖”或“宗”的,并不是每一个帝 王都能享有这种“殊荣”。西汉12帝,称祖或宗者仅5人, 东汉13帝,称祖或宗者7人;两晋15帝,称祖或宗者7人。 这种制度为后世因循。 “自唐以来,诸帝庙号莫不称宗,而此义混矣”。 从唐代开始,确立了开国之主称“祖”,以后所有君主一 律称“宗”的庙号制度。 清末光绪帝死后被称为德宗,此亦为中国封建社会最后一 个皇帝庙号。
第三讲 皇帝制度
皇帝” 、“圣神皇帝”“则天大圣皇帝”
5、国号 :国号为一个王朝建立的标志。或出于姓氏的起源,或出于地 理方位,或出于帝王封爵称号。夏最早有国号。
年号:始于汉武帝(前122年),作为王朝的纪年。
二、皇权的运行
1、独断的王权 皇帝,即由皇帝执掌的国家最高统治权,它分为两个系 统:一是宫廷,一是朝廷。 宫廷:后宫权 和 传位权 朝廷:最高决策权 行政权 军事权 司法权 人事权 监察 权 文化控制权
第一节 皇帝制度的确立与皇权的运行
第二节 宫殿 宗庙和陵寝制度
第三节 皇位继承与皇族制度 第四节 后宫制度
第一节皇帝制度的确立与皇权的运行
一、皇帝制度的确立及称号
自秦始皇开始到末代皇帝溥仪的2000多年中, 共有314位皇帝
一、皇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制度的确立及其称号
1、名号:为了维护皇权的至高无上,对皇帝相关事物的专门称呼。
第二节 宫殿 宗庙和陵寝制度
一、都城及宫殿
1、都城:古代帝王居住的地方称京,或者都,是全国政治、经济和文化 中心,此外,其行政级别高于其他地方。如北京 南京 长安 洛阳 开封 佩朝香日万九尚绛 大和
声罢烟色国天衣 杭州成都等都是我国著名的古都城。 帻
王 明贾 归须欲才衣阊方鸡 维 宫至 2、宫殿:帝王居住的地方,分为朝和寝两个部分。比较著名的宫殿有阿 到裁傍临冠阖进人 之舍 凤五衮仙拜开翠报 作人 房宫、未央宫、大明宫和紫禁城等 池 色龙掌冕宫云晓 早 头 诏浮动旒殿裘筹 朝 。 ,。,。,。,
2)唐朝的嫔妃等级 3)明清:明重用宦官,女官并于宦官衙署。清代取消女官一职,由内务 府统管。
2、后妃外戚干政:
皆因皇权较弱,利用皇帝年幼、无能或者皇嗣中断而与政决策,临朝 听政,以至篡位称帝。 后妃外戚干政的主要形式: 1)干预朝政,影响决策 2)控制皇帝,临朝听政 3)篡位称帝
第二章 中国政治、行政体制之王权和皇权制度(上)
(注:誓,主要用于军事活动中对将士激励动员和告诫的言辞; 诰,主要用于申明意图,贯彻政策,并对所属进行训诫; 命,主要用于”册命”,即授予诸侯、卿大夫、士等一定职衔的文书; 令,就是王采取命令
1、形成原因:列国纷争,社会局势动乱,人们希望一个 统一局面,希望有“圣人”的出现牢固掌握集权于一身的 统治权。“使天下两天子,天下不可理也”,“多贤不可 以多君,无贤不可以无君”,“天无二日,民无二主”。 这些理论为秦的集权统一扫平了思想上的障碍 2、主要内容:以权势法术为中心内容,基本以法家思想 为主体。“权者,君之所独制也”,“权出一者强,权出 二者弱”等。 3、“明王了所操者六:生之、杀之、富之、穷之、贵之、 贱之,此六柄者主所操也。主之所处者四:一曰文、二曰 武、三曰威、四曰德”;“七术”:众端参观,必罚明威, 信赏尽能,一听责下,疑诏诡使,挟知而问,倒言反事。
一、王权制度的形成过程
在“五帝”之后的夏、商、周“三代”是王权形成发展的 主要阶段。 1、夏代(约公元前21世纪—16世纪)王的更替: (禹)—启—太康—仲康—相—少康—帝杼(zhu)—帝 槐—帝芒—帝泄—帝不降—帝扃(jiong)—帝廑(jin)—帝 孔甲—帝皋—帝发—帝履癸(桀)共计13代16王。其间 由于争斗,王权并不是从启就已建立,而是不断发展的过 程。 2、“王”的名号:夏初最高统治者称为“后”,“后”当 初意思是生育、祖先,这反映了当时努力国家刚从氏族社 会组织中脱胎出来。也有“毓”(即后)之说。 3、从“王”字形成看,三横代表天、地、人,一竖是指 一个贯通于天地人之间的人,即最高主宰着。
中国政治制度史2014
2010年春期开放教育(专科)《中国政治制度史》期末复习指导2010年6月修订第一部份课程考核说明1、考核目的通过本次考试,了解学生对本课程基本内容和重、难点的掌握程度,以及运用本课程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来分析和解决“有关中国政治制度”实际运用的能力,同时还通过社会实践考察学生把中国政治制度史的有关知识变为自觉的行动,做到理解和运用相结合。
2、考核方式本课程期末考试为开卷笔试,考试时间为90分钟。
3. 适用范围、教材本课程期末复习指导适用范围为开放教育专科行政管理专业的选修课程《中国政治制度史》。
考试命题的教材是由韦庆远、柏桦编著的,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的文字教材《中国政治制度史》(第2版)(2005年2月是第2版)。
4.命题依据本课程的命题依据是《中国政治制度史》课程的教学大纲、教材、实施意见。
5.考试要求本课程的考试是使学生对中国政治制度从整体上有一个较清楚的了解,对当前的中国政治制度及政治体制改革有较清醒的认识,学生能对已有历史知识深化,初步学会独立运用所学基本理论与政治制度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6.考题类型及结构考题类型及分数比重大致为:考试分为六种题型,单选15%,多选15%,30名词解释%,问答20%,论述20%。
第二部份期末复习指导上编:中国历代政治制度(史前-1911年)第一章中国政治制度的形成和发展一、重点名词酋邦制、官僚政治二、重点掌握1. 部落联盟、霸主专制到君主专制的发展过程三、一般掌握1、原始氏族社会组织2、儒家模式控制型政府的特征3、晚清政府新政的主要内容第二章王权和皇权制度一、重点名词皇帝制度、宗室制度外戚政治二、重点掌握1、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及特点2、皇帝制度的特点3、后妃专权与外戚政治的特点1、王权的形成和发展及体现形式2、皇位继承人的选用标准和条件3、宗室制度第三章中枢辅政制度及运行机制一、重点名词宰相开府辅政制二、重点掌握1、宰相参议辅政制与皇权的关系2、宰相奉命拟旨辅政制的出现及其改造过程三、一般掌握1、贵族辅政制的辅政机制及其特点2、中枢辅政体制转变为宰相拟旨辅政体制的政治意义第四章中央政务体制及运行机制一、重点名词三省六部三公九卿中朝官二十四司二、重点掌握1、两寮六大到文武分职的政务管理体制2、晚清中央政务管理体制的变革3、三公九卿与中朝官尚书政务管理体制4、以三省六部为核心的政务管理体制5、以六部为主体的政务管理体制、三、一般掌握1、早期国家中央政务体制的初建、2、中央政务管理体制的发展规律和特点第五章地方行政体制及其运行机制一、重点名词改土归流郡县制羁縻府州二、重点掌握历代对特别行政区采取的不同的管理方式;三、一般掌握1、历代疆域的变化及发展2、历代行政区划名称及内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清朝
清朝咸丰也差一点行立子杀母之事。咸丰六 年,清文宗宠妃那拉氏生子载淳,当立为太 子。大臣肃顺等人担心那拉氏一旦成为太后 就会恃势专权,劝咸丰效法汉武故事以绝后 患。咸丰帝犹豫未决。虽临终时给了皇钮钴 禄氏一道密诏,若那拉氏真有越轨行为,即 可立即赐死,以绝后患。咸丰不能自己在生 前绝此后患,却把难题留给了东宫。
北魏——确立“立子杀母制”
1、产生:北魏拓跋珪“定制”;
2、实施:拓跋珪儿子拓跋嗣为帝位继承 人,杀刘贵人;
拓跋嗣立拓跋焘杀夫人杜贵嫔; 等等;
3、北魏晚期,孝明帝母胡太后,使宣武帝 在去世之前立七岁的元翊为太子时,废了这 个传统。元翊继位后,胡太后便以太后的身 份临朝称制,专擅国政,最终竟与人合谋鸩 杀亲子孝明帝。
这种择继承者的标准一经出现,便在其 后约3000 年的时间内基本上被当作正统的最 优先的选择的原则。
二、皇位继承制度
皇位继承关系到政权的连续性和稳定,是历代 统治者最关心的问题之一。
综观整个封建社会,清雍正皇帝之前,皇位 继承基本上是以嫡长子继承制为前提的太子继承 制。雍正皇帝开始,皇位继承制由太子继承制改
别制作的锦盒内。其中一道保藏在紫禁城
乾清宫正中高挂的“正大光明”匾额后面,
另一道皇帝随身携带,作为必要时勘对之
用。密旨要等到皇帝临去世或去世后才予
公布。
密建皇储制度从根本上否定了嫡长子继承 制,对典制规章和传统礼俗是一次重大的变 革。
从政治效果看,这种制度具有明显的优 点:
首先,取消了宗法制在皇位继承问题上的决 定作用。
的依史中有
。靠长国人
嫡河从做
长中秦过
, , 2/5
子 继 位
只 有
至 清 二
这 样 的
制 千统
登的余计
上 皇 位
皇 帝 是
年 的 历
“ 在
1、秦朝,是中国第一个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封建王朝。 而始皇嬴政、二世胡亥、末帝子婴的即位都不是依嫡 长子继承制。
2、西汉210年间共11位皇帝。“据《汉书》帝纪统计, 除高帝为创业之主,平帝为王莽傀儡外,惠、景、元、 成4帝皆以嫡长子继承皇位,文、宣、哀3帝为外藩入 继大统,武、昭2帝则是因嫡长子被废而得继位。”东 汉王朝195年间共有12位皇帝。“根据《后汉书》帝 纪部分统计:其中除光武、献帝外,明、和、殇3帝均 是因废长立幼而即位,安、质、桓、灵4帝都为外藩入 继皇位,只有章、顺、冲3帝勉强算是嫡长子继承。”
其次,皇帝对继承人的选择范围扩大,强
调品德才能,对所有的皇子都有促进作用。
再次,基本上消除因皇位继承所发生的政
治纷争。
争论:关于古代嫡长子继承制的争论?
春秋战国时期,由奴隶社会 向封建社会过渡,“礼崩乐坏”, 战争不断,嫡长子继承制并没有 得到很好地施行,各诸候国采取 了不同的王位继承方式。如鲁国 实行父死子继和兄终弟及的继承 方式。而楚国则是一种选立太子 的继承制度,少夫人之子往往优 先成为太子的人选。赵国的君主 立储时,则往往惟自己的意志是 从,以致出现君位之争。
太子继承制度与嫡长子继承制 度有什么区别?
太子即皇帝的储君,太子继承制是由奴 隶制社会国家元首嫡长子继承制发展而来 的,但增加了新的历史内容。
首先,嫡长子继承制的核心是继承者必须 是嫡妻长子,只有 在嫡妻无子时,才能立 庶妻中级别最高,即贵妾之子。而太子继 承制虽然立为太子者多是嫡妻长子,但也 有相当数量是在嫡妻有长子的情况下,立 嫡妻的庶子或贵妻之子。
为密建皇储制。
1、皇位继承人——太子
皇帝的儿子中,作为皇位继承人而册立的 叫太子或者皇太子,其他儿子则称为皇子。 在我国历史上,关于皇位继承人有很多称 呼,如储君、皇太子、东宫、嫡储、国嗣 等。
皇位继承次序——唐
太子继承制:
2、皇位继承——保护和防范措施
围绕着皇位继承的血腥争斗
选定皇位继承人的标准和条件:
第二章
第四节:
王位、皇位继承和宗室制度
演讲人:韦朋飞
一、王位继承——嫡长子继承制的确立 二、皇位继承——太子继承制 三、宗室制度
一、王位继承——嫡长子继承制的确立
1、发展历史
自夏朝以后,中国历史上开始了“家天下”的 局面,作为家天下的重要内容之一,就是建立 了王位继承制度。
据《史记·夏本纪》所载,从夏启至桀,共 13 代16 王。从王位继承顺序来看,有的是 传子,有的是传弟,基本上是以传子为主。
防范措施:
重视对太子的教育和培养,为太子选定师、 傅,设立东宫宫属,并给予一定从政实践的 机会;
托孤、建藩,以期匡正和藩卫新主;(刘备; 明太祖)
消除妨碍皇位继承的政治势力,以期继承者 能在安定的环境下实行统治;(立子杀母制)
立子杀母制
公元前8 年, 汉武帝已是70 岁高龄, 自 度不久就要离开人世, 然而尚未确立皇太 子。对诸子长期观察后, 惟觉钩弋夫人赵 氏所生之子刘弗陵满意, 但年龄尚小, 仅 8 岁。汉武帝决定选他为皇太子, 但同时 也做出一个决定, 命霍光等忠实可靠大臣 辅佐, 赐赵氏死。事后不久, 汉武帝向侍 臣询问人们对这件事的反应,左右侍臣答 曰: “ 人言`旦立其子, 何去其母乎? ” , 汉武帝解释: “ 往古国家所以乱, 由 主少、母壮也。”
a、按照“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的传 统原则和本民族的风俗习惯来择立皇位继承人;
b、根据本王朝的政治需要,从王朝本身的存在和发 展考虑,择立堪任政事和胜任统治的继承人(雍正改革 制定的密建皇储制度)
c、迫于形势,不得不以所谓“有功于社稷”,已经 拥有重大军政实力的皇子为继承人(唐玄宗)
d、“内援外助”是保证皇位继承的重要条件,也是 择立继承人的主要标准(后晋开国在 王位继承上,前期是兄终弟及再传兄子的制度。
经“九世之乱”,至商末,才完全确立传子制 度,随后又确立了嫡子继承制。
周代在王位继承上基本承袭商末制度,但有了重 要发展,即在”文王世子制“的基础上确立了嫡 长子继承制。
2、嫡长子继承制:
嫡长子继承制原则之一: ——“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
其次,嫡长子继承制中的嫡长子是不 变的,而太子制中的太子是可以变的。
再次,嫡长子继承制中的“嫡”是不 变的,而太子制中的“嫡”是可变的。
2、密建皇储制
密建皇储制度的确立 ——确立于清朝雍正时期
密建皇储制度
由在位的皇帝在诸子中选定一人
(不分嫡、庶、长、幼)为继承者,预先
亲自写好册立名单的密旨两道,密藏在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