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感染发病率(一)

合集下载

医院感染管理质量控制指标(2015年版)

医院感染管理质量控制指标(2015年版)
监测时间:是长期的、连续不断的,因此要有一个长期的监测计划(其
过程是:监测—评价—干预控制—监测)
监测的对象:一定人群(主要是住院病人) 监测的内容:影响医院感染发生和分布的各种因素(易感因素、易感环
节、易感部位)
几个概念
医院感染监测——目的
获得医院感染的本地率 发现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 为制定医院感染控制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评价医院感染控制措施的效果 及时发现和鉴别医院感染暴发 提高医务人员对医院感染措施的依从性 促进医院内部或医院间感染控制的对比提高 为医院感染科研工作提供线索 为医院感染相关纠纷提供证
数据来源:
目前很多医疗机构监测靠人工报,才会有漏报率。 若开展前瞻性监测工作,疑似院感病例都诊断了,监测系统或
方法是完善的,就没有漏报了,甚至能够能看临床到迟报、漏报、 漏诊的原因。 漏报率指标主要用来现场检查进行确认。 例次统计更准确。
3. 医院感染病例漏报率 计算公式:
分母=已报医院感染病例数 + 漏报医院感染病例数
6.医务人员手卫生依从率 13. 导尿管相关泌尿系感染发病率
7.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率
筛选指标的总的思路
— 中国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医院管理研究所副所长付强研究员
指标从三十多个到13个
1. 监测的时点前移
— 在院的患者,而不是患者出院后
2. 关注风险
— 监测在住患者接触的感控风险,与以往基于统计需要的数据采集有差异
质控目的
医院感染管理质量监测指标(2015年版)
1.医院感染发病(例次)率 8. 抗菌药物治疗前病原学送检率
2.医院感染现患(例次)率 9. I类切口手术部位感染率
3.医院感染病例漏报率
10. I类切口手术抗菌药物预防使用率

医院感染发病率监测制度模版

医院感染发病率监测制度模版

医院感染发病率监测制度模版一、引言在医疗机构中,医院感染是一个严重的问题。

医院感染指在接受医疗服务的过程中患者感染的疾病,不仅给患者的生命健康带来威胁,还会增加医院的经济负担。

为了有效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发生的风险,制定并监测医院感染发病率的制度是至关重要的。

二、定义医院感染发病率是指在医疗机构内发生的新的、诊断确立的医院感染的发生率,通常以千分比或千人当量表示。

三、监测目的1. 及时了解医院感染发病情况,采取相应的预防和控制措施;2. 评估医院感染控制效果,对比不同科室、不同时间段间的发病率;3. 结合其他质量指标,提升医院感染控制工作的效果;4. 为患者提供更安全的医疗环境,提高患者满意度。

四、监测内容1. 医院感染分类监测:根据感染部位、病原体类型等进行分类监测,包括手术部位感染、呼吸道感染、尿路感染等;2. 监测细菌耐药性情况:定期监测医院内细菌的耐药性情况,及时采取合理抗生素使用措施;3. 监测院内外感染来源与传播途径:通过流行病学调查等方法,监测医院内外感染的来源和传播途径;4. 监测医务人员感染情况:及时了解医务人员感染情况,采取防护措施保护医务人员健康。

五、监测指标与方法1. 医院感染发病率指标:(1)手术部位感染率=手术部位感染例数/手术例数×100%;(2)呼吸道感染率=呼吸道感染例数/人数当量×1000‰;(3)尿路感染率=尿路感染例数/人数当量×1000‰。

2. 监测方法:(1)每日例行检测:对符合监测标准的患者进行例行监测,包括病历复核、病原体检测等;(2)定期抽样检测:每隔一定时间对特定科室或特殊病种进行抽样检测;(3)流行病学调查:对发生聚集性感染或暴发事件进行调查分析。

六、监测结果分析与应对措施1. 分析监测结果:根据监测结果,对各项指标进行分析,找出存在的问题和薄弱环节;2. 制定应对措施:根据分析结果,制定相应的感染预防和控制措施,明确责任主体;3. 定期评估效果:定期评估实施的感染控制措施的效果,及时调整和改进工作;4. 及时反馈信息:向相关科室、医务人员和患者等反馈感染监测结果,提高工作透明度。

医院感染发病率汇总表

医院感染发病率汇总表

医院感染发病率汇总表一、医院感染总体情况1. 感染病例总数:______例2. 感染发生率:______%3. 感染致死率:______%4. 感染部位分布:呼吸道感染______例,尿路感染______例,手术部位感染______例,皮肤软组织感染______例,其他部位感染______例二、各科室感染情况1. 内科系统a. 呼吸内科:感染病例数______例,感染发生率______%b. 心血管内科:感染病例数______例,感染发生率______%c. 消化内科:感染病例数______例,感染发生率______%d. 肾内科:感染病例数______例,感染发生率______%e. 血液内科:感染病例数______例,感染发生率______%f. 其他内科:感染病例数______例,感染发生率______%2. 外科系统a. 普外科:感染病例数______例,感染发生率______%b. 骨科:感染病例数______例,感染发生率______%c. 心脏外科:感染病例数______例,感染发生率______%d. 神经外科:感染病例数______例,感染发生率______%e. 胸外科:感染病例数______例,感染发生率______%f. 其他外科:感染病例数______例,感染发生率______%3. 妇产科:感染病例数______例,感染发生率______%4. 儿科:感染病例数______例,感染发生率______%5. 重症医学科:感染病例数______例,感染发生率______%6. 其他科室:感染病例数______例,感染发生率______%三、病原体分布1. 细菌:感染病例数______例,占比______%a. 革兰氏阳性菌:感染病例数______例,占比______%b. 革兰氏阴性菌:感染病例数______例,占比______%c. 其他细菌:感染病例数______例,占比______%2. 真菌:感染病例数______例,占比______%3. 病毒:感染病例数______例,占比______%4. 其他病原体:感染病例数______例,占比______%四、感染途径分布1. 内源性感染:感染病例数______例,占比______%2. 外源性感染:感染病例数______例,占比______%a. 医源性感染:感染病例数______例,占比______%b. 社区获得性感染:感染病例数______例,占比______%c. 其他途径感染:感染病例数______例,占比______%五、感染相关因素分析1. 患者年龄:____岁以下患者感染病例数______例,占比______%;____岁至____岁患者感染病例数______例,占比______%;____岁以上患者感染病例数______例,占比______%2. 性别:男性患者感染病例数______例,占比______%;女性患者感染病例数______例,占比______%3. 基础疾病:有基础疾病患者感染病例数______例,占比______%;无基础疾病患者感染病例数______例,占比______%4. 抗生素使用:使用抗生素患者感染病例数______例,占比______%;未使用抗生素患者感染病例数______例,占比______%5. 侵入性操作:进行侵入性操作患者感染病例数______例,占比______%;未进行侵入性操作患者感染病例数______例,占比______%6. 手术类型:非手术患者感染病例数______例,占比______%;手术患者感染病例数______例,占比______%六、感染控制措施及效果评价1. 感染预防措施:手卫生、隔离病患、环境清洁、无菌操作等预防措施执行情况及效果评价2. 抗生素合理使用:抗生素使用规范、抗生素耐药监测、抗生素合理使用培训等3. 侵入性操作管理:侵入性操作规范、操作人员培训、器械消毒等4. 感染病例监测:感染病例上报、数据分析、反馈整改等5. 感染控制效果:感染发生率、感染致死率、病原体耐药情况等指标评价感染控制效果本汇总表旨在全面反映医院感染发生情况,为医院感染控制工作提供数据支持。

医院感染的发生率与流行趋势

医院感染的发生率与流行趋势
了解医院感染的发生率和流行趋势对于提高医疗质量、保障患者安全具有 重要意义。
研究目的
01
通过对医院感染发生率和流行趋势的研究,分析其 影响因素和传播途径。
02
为医疗机构提供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的策略和建议 ,降低医院感染的发生率,提高医疗质量。
03
促进患者安全和健康,提高患者满意度。
02
医院感染概述
医院感染的定义
医院感染:指患者在医院接受治疗期间,由病原体引起的感 染。
医院感染与社区感染不同,医院感染通常由耐药菌引起,治 疗难度较大。
医院感染的分类
内源性感染
来自患者自身的病原体,如皮肤、消 化道、呼吸道等部位的菌群。
外源性感染
来自患者以外的病原体,如其他患者 、医务人员、环境等携带的病原体。
2024-01-07
医院感染的发生率与流行趋势
汇报人:可编辑
目 录
• 引言 • 医院感染概述 • 医院感染的发生率 • 医院感染的流行趋势 • 医院感染的防控措施 • 研究结论与展望
01
引言
研究背景
医院感染是指患者在医院接受治疗期间发生的感染,包括住院期间和院前 感染。
医院感染的发生率在不同地区、不同医院存在差异,且随着医疗技术的进 步和抗生素的广泛应用,医院感染的流行趋势也在不断变化。
患者教育
对患者进行感染防控知识的宣传和教育,提高他们的自我保护意识。
医护人员培训
岗前培训
新入职的医护人员应接受医院 感染防控的岗前培训。
定期培训
定期组织医护人员参加医院感 染防控知识培训,提高防控意 识和技能。
应急演练
针对可能发生的医院感染事件 ,进行应急演练,提高应对能 力。
考核与反馈

医院感染现患率调查分析总结

医院感染现患率调查分析总结

医院感染现患率调查分析总结为进一步贯彻落实卫生部《医院感染管理办法》、《医院感染监测规范》及《二级综合医院评审标准(2012年版)》要求,评估抗菌药物使用、治疗用抗菌药物微生物送检率,了解我院医院感染的实际发生率。

医院感染管理办公室在分管院领导的大力支持下,及各科主任、护士长和医院感染质控小组成员的共同努力下,圆满完成2015年度开展的医院感染现患率调查工作任务,现将调查结果汇总如下:一、资料与方法1.调查对象:2015年11月16日00∶00-24∶00我院的所有住院患者,包括当日出院、转科、死亡的患者,不包括当日新入院的患者。

2.调查方法:调查人员由各临床科室的医院感染质控小组成员组成,并于2015年11月15日由感控办进行了统一培训。

调查采用床旁调查和病历调查相结合的方法,登陆我院一体化医疗信息平台,逐一填写《个案登记表》,调查在11月17日完成。

3.诊断标准:卫生部2001年版《医院感染诊断标准》。

4.统计方法:全部病例资料录入由众阳软件医院感染实时监控横断面调查工作平台,进行统计分析。

二、结果1.现患率本次现患率调查应查人数1046人,实查1033人,实查率为98.76%(要求调查率≥96%)。

发生医院感染43人,医院感染率4.16%(要求医院感染现患率≤8%)。

社区感染389人,社区感染率37.66%。

具体详见表1表1 各科室医院感染现患率1.1医院感染发病率列前五位的科室依次为内ICU、神经外科二、心血管内科、神经内科二、神经外科一。

具体见图1图1:各科室医院感染现患率注:图中未涉及到的科室调查日不存在医院感染病例1.2社区感染居前五位的科室依次是呼吸内科、儿二科、儿四科、儿三科、儿一科。

具体见图2图2:各科室社区感染率注:图中未涉及到的科室调查日不存在社区感染病例2.医院感染部位分布医院感染部位居首位的是下呼吸道26例,占60.47%;其次是上呼吸道9例,占20.93%;胃肠道、泌尿道各3例,各占6.98%;皮肤软组织感染及其他各1例,各占3.45%,本次调查手术部位未发生感染。

医院感染发病率监测制度(5篇)

医院感染发病率监测制度(5篇)

医院感染发病率监测制度一、背景介绍医院感染是指在医疗活动过程中,由于院内各种因素引起的患者感染。

医院感染不仅给患者带来身体上的伤害,同时也增加了医疗费用以及医护人员的工作压力。

为了有效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保护患者和医护人员的健康安全,建立医院感染发病率监测制度至关重要。

二、制定目的1. 监测医院感染发病率,及时发现感染风险。

2. 分析感染发病率的变化趋势,评估感染控制措施的有效性。

3. 提供有效的数据支持,为感染控制策略的制定和决策提供依据。

三、制度内容1. 确定监测指标a) 医院感染的发病率:以感染发病数与住院患者数或手术例数的比例表示。

b) 不同种类医院感染的发病率:如呼吸道感染、血流感染、泌尿系感染等。

c) 多重耐药菌感染的发病率:如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肠道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菌等。

d) 各科室的感染发病率:如重症监护室、手术室、儿科等。

2. 确定监测方法a) 定期收集医院感染发病的数据,包括感染发病数、住院患者数或手术例数等。

b) 每月对各种感染发病率进行统计分析,建立感染发病率监测报告。

3. 确定数据来源a) 医院感染监测系统:建立电子化的医院感染监测系统,方便数据的收集、统计和分析。

b) 医护人员报告:鼓励医护人员报告发现的感染病例,以及医院感染的相关信息。

4. 确定监测频率a) 每月定期对医院感染发病率进行监测、分析和报告。

b) 对于重大感染疫情或多发感染事件,要及时跟踪监测。

5. 确定报告和反馈机制a) 每月制定医院感染发病率监测报告,汇总各种感染发病率的数据。

b) 将报告提交给医务部、感染控制科,同时抄送给医疗质量管理部门和相关科室。

c) 对于感染发病率较高的科室或具有特殊问题的病房,应及时进行反馈,提出改进措施。

6. 确定数据分析和应对措施a) 对感染发病率的数据进行分析,评估感染控制策略的效果。

b) 针对感染发病率较高的科室或具体问题进行跟踪,提出相应的应对措施。

c) 对于多重耐药菌感染的发病率较高的科室,要加强相关培训和宣传工作。

科室医院感染发病率统计

科室医院感染发病率统计
研究范围
本研究涉及全院各临床科室,包 括内科、外科、妇产科、儿科等 。
02
科室医院感染发病率 的现状
各科室的感染发病率
感染率最高的科室
内二科(3.85%)、内三科(3.77% )、内一科(3.68%)
感染率较低的科室
儿科(1.23%)、妇产科(1.35%) 、急诊科(1.42%)
感染类型及分布
提高研究的外部有效性。
02
拓展研究内容
未来的研究应关注医院感染的预防和控制措施,包括手卫生、消毒隔离
、抗菌药物使用等。此外,还应探讨医院感染的经济负担和卫生经济学
评估,以促进医院感染的预防和控制工作。
03
加强数据质量
应建立完善的数据收集和上报系统,提高数据的准确性和完整性。同时
,应加强数据的质控和核查,以保证研究的可靠性。
感染的风险。
医护人员手卫生
医护人员的手部卫生状况直接影响 到医院感染的发生率。
医护人员防护措施
正确使用防护用品,如口罩、手套 等,可以降低感染风险。
环境因素
医院布局
医院布局不合理,可能导 致患者与患者、患者与医 护人员之间的交叉感染。
卫生条件
医院卫生条件差,清洁不 及时,可能导致细菌的传 播和感染。
01
下呼吸道感染
占比最大,达45.23%
02
上呼吸道感染
占比23.68%
03
胃肠道感染
占比18.75%
04
泌尿道感染
占比12.50%
患者年龄和性别分布
中老年人
感染率较高,因中老年人体质较弱,容易受到外界病菌侵袭
性别
女性感染率略高于男性,可能与女性生理结构及免疫力有关
03

医院感染监测制度

医院感染监测制度

医院感染监测制度一、医院感染管理专(兼)职人员是执行医院感染监测的直接责任人,必须按规定完成医院感染监测工作。

二、监测频率:医院感染管理科每年制定监测计划,按规范要求完成监测内容;重点部门每季度进行环境卫生学监测;特殊科室按要求每周、每月、每季度、每年完成监测内容。

三、监测内容:(一)医院感染发病率监测:医院感染管理科每月对全院各科室的医院感染发病率进行监测;每年进行一次现患率调查。

(二)环境卫生学监测:包括空气、物表、医护人员手、使用中消毒液、无菌物品。

重点部门每季度监测一次;院感科按监测计划进行监测。

(三)预真空压力蒸气灭菌效能监测1.化学监测:每包必测,包外斑马胶带、包内化学指示卡;每天灭菌前空载进行一次B-D试验。

2.生物监测:每台每周一次;植入型器械每批次一次。

3.工艺监测:每锅必测。

记录锅号、压力、温度、时间、灭菌物品、操作者。

(四)环氧乙烷灭菌效能监测1.化学监测:每包一次。

2.生物监测:每批次一次。

(五)等离子灭菌器效能监测1.化学监测:每包一次。

2.生物监测:每天一次。

(六)消毒药剂监测化学监测:含氯消毒剂、过氧化物等每日监测;戊二醛每周不少于一次。

监测有记录。

2.染菌量监测:使用中消毒剂每季度监测一次,细菌菌≤100cfu/ml,未检出致病性微生物为合格;灭菌剂每月监测一次,无菌生长为合格。

(七)内镜监测:消毒后内镜每季度监测一次,灭菌后内镜及活检钳每月监测一次。

四、科室一旦发现监测不合格情况,应在24h内上报医院感染管理科,及时查明原因,采取措施,跟踪监测直至合格。

五、紫外线灯管进行日常监测和照射强度的监测。

1、新灯管用前测强度不低于90uw/c㎡。

2、使用中的紫外线灯管强度每半年监测一次,强度不低于 70uw/c㎡3、每个紫外线灯管均建立登记本,记录照射时间和监测效果。

4、每周用75%酒精棉球擦拭灯管一次,保持其光洁度,保证消毒效果。

酒精做皮肤消毒剂,5、各种监测资料至少保存3年。

医院感染发病率监测

医院感染发病率监测

诊疗操作因素
有创操作
如气管插管、中心静脉导管等有 创操作,可能会增加患者感染的
风险。
药物使用
不合理的抗生素使用等,可能会 导致菌群失调,增加耐药菌感染
的风险。
手术操作
手术过程中,如切口保护不当、 手术时间长等,可能会增加患者
感染的风险。
04
医院感染发病率与抗菌药 物使用
抗菌药物使用概况
抗菌药物种类
医护人员专业水平
医护人员专业水平不高, 对感染防控意识不足,可 能无法及时发现并控制感 染。
环境因素
医院布局
医院布局不合理,如病房拥挤 、通风不良等,会增加感染的
风险。
医院卫生状况
医院卫生状况不良,如地面不清洁 、空气消毒不彻底等,可能使病菌 在环境中滋生。
医院设备
医院设备未及时消毒或维护,如医 疗器械、设备等,可能成为感染的 来源。
患者卫生习惯
患者卫生习惯不良,如不 勤洗手、不注意个人卫生 等,会增加感染的风险。
患者伴随疾病
如糖尿病、肿瘤等慢性疾 病,会增加患者感染的风 险。
医护人员因素
医护人员卫生习惯
医护人员不注意手卫生、 不佩戴口罩等,可能会将 病菌带给患者。
医护人员操作规范
医护人员操作不规范,如 手术过程中未严格消毒、 未正确使用防护用品等, 会增加患者感染的风险。
优化抗菌药物使用结构
医院应优化抗菌药物使用结构,限制非必要抗菌药物的使用。
加强抗菌药物管理
医院应加强抗菌药物的管理,建立严格的抗菌药物使用管理制度和 技术规范。
05
医院感染发病率监测的挑 战与展望
面临的挑战
监测技术手段不足
目前医院感染发病率监测主要以传统的被动监测为主,缺 乏主动、连续的监测手段,难以全面、及时地发现潜在感 染风险。

医院感染发病率

医院感染发病率

医院感染发病率(一)定义:住院患者中新发医院感染的频率意义:反映医院感染总体发病情况指标来源/文件:《医院感染监测规范》(WS/T 312-2009)B.4.1《医院感染管理质量控制指标(2015年版)》一公式:医院感染发病率=新发医院感染人数/同期住院患者人数×100%计算细则:全院:分子:确定时段全院住院患者中同期新发医院感染的人数分母:确定时段曾住院的患者人数,即同期出院人数+期末在院人数。

同期一位住院患者两次入院,全院住院人数计为2病区:分子:确定时段监测目标病区住院患者中同期新发医院感染的人数分母:确定时段曾住监测目标病区的患者人数。

同期一位住院患者两次入院均住监测目标病区,病区住院人数计为2;同期一位住院患者在一次住院期间多次入出监测目标病区,病区住院人数计为1分子说明:1.除手术部位感染外,统计医院感染人数或医院感染例次数的归属时间段以住院患者医院感染例次的“医院感染日期时间”为准2.统计手术部位感染的归属时间段以手术部位感染例次对应手术例次的“手术开始日期时间”为准。

统计手术部位感染的归属时间段比较特殊,因为无植入物的手术患者在术后30天内或有植入物的手术患者在术后1年内发生的手术部位感染有可能在患者出院之后,若按照“医院感染日期时间”统计会造成分子中的感染患者不在分母中的情况3.除手术部位感染外,住院患者医院感染例次的“医院感染日期时间”应在住院患者一次住院期间(从“入院日期时间”到“出院日期时间”的时间段),否则,应为错误数据。

对于住院患者在医疗机构内感染,出院后发病的情况,该医院感染例次的“医院感染日期时间”为住院患者的“出院日期时间”4.统计住院患者医院感染例次归属的病区应根据住院患者医院感染例次的“医院感染日期时间”和住院患者的入、出病区记录。

如:根据入、出病区记录住院患者甲在T1时间点住在D1病区,那么住院患者甲在T1时间发生的医院感染应归属D1病区。

对于住院患者甲从D1病区转到D2病区后发生的医院感染,若认为责任病区为D1病区,应将患者甲医院感染例次的“医院感染日期时间”修改为患者甲从D1病区转出的日期时间纳入群体:1.入院时不存在也不处于潜伏期而在住院期间发生感染的住院患者2.在医疗机构内感染而出院后发病的住院患者3.是否新发医院感染为“是”的感染例次排除群体:1.慢性感染急性发作的住院患者2.新生儿经胎盘获得感染(出生后48h内发病)感染的新生儿患者如单纯疱疹病毒、弓形虫、水痘病毒和巨细胞病毒感染的新生儿住院患者3.在皮肤黏膜开放性伤口或分泌物中只有细菌的定植而没有临床感染症状的住院患者4.由损伤引起的炎症反应或由非生物因子——如化学性或物理性刺激而引发炎症的住院患者分母说明:1.观察期间危险人群人数(医院感染监测规范WS/T312-2009 式B.1),即观察期间所有接受医疗机构住院诊疗的患者人数。

医院感染发病率(一)

医院感染发病率(一)
4.各病区住院人数之和与全院住院人数不一致。原因:存在患者转病区的情况,如统计期间住院患者甲曾住过A病区和B病区,A病区和B病区住院患者集合中均有甲,A病区和B病区住院人数均计为1,两病区住院人数之和为2,全院住院人数为1,各病区住院人数之和大于全院住院人数
纳入群体:
1.住院患者
排除群体:
1.没有实际住院就退院的“住院患者”
2.产科中跟随母亲的新生儿
数据收集方法:
1.需要建立全院范围医院感染病例监测制度,应逐步开展基于信息化的具有辅助风险识别、判断与预警功能的医院感染病例监测工作
2.开展日常医院感染病例的监测,生成医院感染结果判读类数据
3.通过医院信息系统获得通用类数据
指标分析建议:
1.建议此指标按照月、季度、年统计。统计时段短会因为分子数量少而分母中住院人数相对固定导致率接近0%
纳入群体:
1.入院时不存在也不处于潜伏期而在住院期间发生感染的住院患者
2.在医疗机构内感染而出院后发病的住院患者
3.是否新发医院感染为“是”的感染例次
排除群体:
1.慢性感染急性发作的住院患者
2.新生儿经胎盘获得感染(出生后48h内发病)感染的新生儿患者如单纯疱疹病毒、弓形虫、水痘病毒和巨细胞病毒感染的新生儿住院患者
2.此指标全年的值不能通过各个月值的算术平均数或者各个月值的分子、分母的累加获得,而应直接利用公式获得
若医疗机构此指标的监测结果远低于目标区域同类机构的值域下限,需要从监测方法上探讨当前医院感染病例监测方法的“敏感度”是否能够保证。感染控制人员、实验室人员和临床医务人员的持续有效的合作,可促进信息交流,提高指标与实际情况的符合程度
纳入群体:
1.入院时不存在也不处于潜伏期而在住院期间发生感染的住院患者

科室医院感染发病率统计

科室医院感染发病率统计
手部的病原体传播。
抗菌药物管理
规范抗菌药物的使用,减少不 必要的使用,降低耐药性细菌
感染风险。
环境清洁与消毒
加强医院环境清洁与消毒工作 ,减少环境中病原体的存在。
感染监测与报告
建立医院感染监测体系,及时 发现、报告医院感染病例,采
取相应防控措施。
防控效果评估
感染发病率统计
定期统计科室医院感染发病率,评估 防控措施的执行效果。
呼吸道感染:常见的病原体包括肺炎链球菌、流 感病毒等,表现为肺炎、支气管炎等。
针对以上分析,医院应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降 低医院感染的发病率。同时,各科室医护人员也 应提高警惕,加强感染防控意识,确保患者安全 。
05
影响因素与防控措施
医院感染影响因素
医源性因素
抗菌药物不合理使用
医疗操作、手术、侵入性检查等过程中, 可能破坏人体正常菌群平衡,增加感染风 险。
02
医院感染概述
医院感染定义
• 医院感染是指病人在医院内获得的感染,包括在住院期间发生 的感染和在医院内获得出院后发生的感染,但不包括入院前已 开始或者入院时已处于潜伏期的感染。
医院感染类型
01
根据病原体种类,医院感染可分 为细菌性感染、病毒性感染、真 菌性感染等。
02
根据感染部位,医院感染可分为 呼吸系统感染、泌尿系统感染、 手术部位感染、血液系统感染等 。
时间趋势分析
年度趋势
可以观察到医院感染发病率在近几年 是否呈现上升趋势、下降趋势或稳定 状态。
季节性趋势
某些病原体感染可能呈现季节性特点 ,例如冬季流感高发期可能导致呼吸 道感染率上升。
高发感染部位与病原体分析
尿路感染:常见的病原体包括大肠杆菌、克雷伯 菌等,主要通过尿液培养进行诊断。

医院感染发病率监测制度(三篇)

医院感染发病率监测制度(三篇)

医院感染发病率监测制度一、背景介绍医院感染是指在医疗活动过程中,由于院内各种因素引起的患者感染。

医院感染不仅给患者带来身体上的伤害,同时也增加了医疗费用以及医护人员的工作压力。

为了有效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保护患者和医护人员的健康安全,建立医院感染发病率监测制度至关重要。

二、制定目的1. 监测医院感染发病率,及时发现感染风险。

2. 分析感染发病率的变化趋势,评估感染控制措施的有效性。

3. 提供有效的数据支持,为感染控制策略的制定和决策提供依据。

三、制度内容1. 确定监测指标a) 医院感染的发病率:以感染发病数与住院患者数或手术例数的比例表示。

b) 不同种类医院感染的发病率:如呼吸道感染、血流感染、泌尿系感染等。

c) 多重耐药菌感染的发病率:如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肠道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菌等。

d) 各科室的感染发病率:如重症监护室、手术室、儿科等。

2. 确定监测方法a) 定期收集医院感染发病的数据,包括感染发病数、住院患者数或手术例数等。

b) 每月对各种感染发病率进行统计分析,建立感染发病率监测报告。

3. 确定数据来源a) 医院感染监测系统:建立电子化的医院感染监测系统,方便数据的收集、统计和分析。

b) 医护人员报告:鼓励医护人员报告发现的感染病例,以及医院感染的相关信息。

4. 确定监测频率a) 每月定期对医院感染发病率进行监测、分析和报告。

b) 对于重大感染疫情或多发感染事件,要及时跟踪监测。

5. 确定报告和反馈机制a) 每月制定医院感染发病率监测报告,汇总各种感染发病率的数据。

b) 将报告提交给医务部、感染控制科,同时抄送给医疗质量管理部门和相关科室。

c) 对于感染发病率较高的科室或具有特殊问题的病房,应及时进行反馈,提出改进措施。

6. 确定数据分析和应对措施a) 对感染发病率的数据进行分析,评估感染控制策略的效果。

b) 针对感染发病率较高的科室或具体问题进行跟踪,提出相应的应对措施。

c) 对于多重耐药菌感染的发病率较高的科室,要加强相关培训和宣传工作。

医院感染发病率(一)

医院感染发病率(一)
医院感染分类
根据病原体来源不同,可分为外源性感染和内源性感染。外源性感染又称交叉感染,病原体来自患者体外,如其 他患者、医务人员、医院环境等;内源性感染又称自身感染,病原体来自患者自身,常由寄居在患者体内的正常 菌群或条件致病菌引起。
感染发病率统计意义
评估医疗质量
医院感染发病率是衡量医院医疗 质量的重要指标之一,发病率高 低反映了医院在感染防控方面的
04
感染发生原因及危险因素分析
医源性因素
手术操作
手术过程中,若手术器械、敷料等消毒不彻底, 或手术操作不当,可导致感染。
侵入性操作
如导尿管、气管插管等侵入性操作,若操作不当 或器械污染,可增加感染风险。
药物使用
抗生素、激素等药物的不合理使用,可导致菌群 失调,增加感染风险。
患者自身因素
年龄
新生儿、老年人等免疫力较低的人群,感染风险较高。
儿科
儿科患者免疫力相对较低 ,且部分患儿需要接受侵 入性操作,因此儿科医院 感染发病率不容忽视。
高危人群感染情况
老年患者
老年患者染的高危人群 。
新生儿
手术患者
手术患者因手术创伤、失血等因素导 致免疫力下降,易发生医院感染。
新生儿免疫系统尚未发育完全,抵抗 力较弱,容易受到病原体侵袭。
感染部位
常见的医院感染部位包括 呼吸道、手术切口、泌尿 系统、血液等。
病原体种类
常见的医院感染病原体包 括细菌、病毒、真菌等。
不同科室发病率
ICU科室
由于患者病情较重、免疫 力较低,ICU科室成为医 院感染的高发区域。
手术科室
手术操作可能导致患者皮 肤、黏膜损伤,增加感染 风险。因此,手术科室感 染发病率也较高。

医院感染指标

医院感染指标

医院感染指标
一、住院病人医院感染监控覆盖率100%;
二、医院感染发病率≤7%;
三、医院感染的漏报率≤20%;
四、抗菌药物的使用率≤50%;
五、医院感染病人菌检率≥60%;
六、无菌手术切口感染率≤1%;
七、常规器械消毒灭菌合格率100%;
八、一人一针一用一灭菌执行率100%;
九、一次性使用注射器、输液(血)器用后消毒、无害化处理率达100%;
十、消毒灭菌合格率达100%;
十一、空气、物体表面、医护人员手、使用中消毒液、紫外线灯管强度、压力蒸汽灭菌器灭菌效果的检测等,均应达到部颁《医院感染管理办法》、《消毒技术规范》要求;
十二、医疗废物的处理应达到国务院颁发的《医疗废物管理条例》要求;十三、医院污水排放执行国家《污水排放标准》。

三级网络
一级网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医院感染发病率(一)定义:住院患者中新发医院感染的频率意义:反映医院感染总体发病情况指标来源/文件:《医院感染监测规》(WS/T 312-2009)B.4.1《医院感染管理质量控制指标(2015年版)》一公式:医院感染发病率=新发医院感染人数/同期住院患者人数×100%计算细则:全院:分子:确定时段全院住院患者中同期新发医院感染的人数分母:确定时段曾住院的患者人数,即同期出院人数+期末在院人数。

同期一位住院患者两次入院,全院住院人数计为2病区:分子:确定时段监测目标病区住院患者中同期新发医院感染的人数分母:确定时段曾住监测目标病区的患者人数。

同期一位住院患者两次入院均住监测目标病区,病区住院人数计为2;同期一位住院患者在一次住院期间多次入出监测目标病区,病区住院人数计为1分子说明:1.除手术部位感染外,统计医院感染人数或医院感染例次数的归属时间段以住院患者医院感染例次的“医院感染日期时间”为准2.统计手术部位感染的归属时间段以手术部位感染例次对应手术例次的“手术开始日期时间”为准。

统计手术部位感染的归属时间段比较特殊,因为无植入物的手术患者在术后30天或有植入物的手术患者在术后1年发生的手术部位感染有可能在患者出院之后,若按照“医院感染日期时间”统计会造成分子中的感染患者不在分母中的情况3.除手术部位感染外,住院患者医院感染例次的“医院感染日期时间”应在住院患者一次住院期间(从“入院日期时间”到“出院日期时间”的时间段),否则,应为错误数据。

对于住院患者在医疗机构感染,出院后发病的情况,该医院感染例次的“医院感染日期时间”为住院患者的“出院日期时间”4.统计住院患者医院感染例次归属的病区应根据住院患者医院感染例次的“医院感染日期时间”和住院患者的入、出病区记录。

如:根据入、出病区记录住院患者甲在T1时间点住在D1病区,那么住院患者甲在T1时间发生的医院感染应归属D1病区。

对于住院患者甲从D1病区转到D2病区后发生的医院感染,若认为责任病区为D1病区,应将患者甲医院感染例次的“医院感染日期时间”修改为患者甲从D1病区转出的日期时间纳入群体:1.入院时不存在也不处于潜伏期而在住院期间发生感染的住院患者2.在医疗机构感染而出院后发病的住院患者3.是否新发医院感染为“是”的感染例次排除群体:1.慢性感染急性发作的住院患者2.新生儿经胎盘获得感染(出生后48h发病)感染的新生儿患者如单纯疱疹病毒、弓形虫、水痘病毒和巨细胞病毒感染的新生儿住院患者3.在皮肤黏膜开放性伤口或分泌物中只有细菌的定植而没有临床感染症状的住院患者4.由损伤引起的炎症反应或由非生物因子——如化学性或物理性刺激而引发炎症的住院患者分母说明:1.观察期间危险人群人数(医院感染监测规WS/T312-2009 式B.1),即观察期间所有接受医疗机构住院诊疗的患者人数。

确定时段住院患者人数既等于同期出院人数+期末在院人数也等于期初在院人数+同期入院人数2.观察期间危险人群人数不再用同期出院人数代替。

因为用出院人数代替危险人群人数仅适用于大围(如:全院围、一个月)人群的粗略分析,会遇到属于分子的患者不属于分母的问题,尤其是对重症医学单元进行统计时,可能出现同期有新发医院感染例次,同期却无出院人数,进而出现N除以0的情况3.统计住院患者归属的病区应根据住院患者的入、出病区记录4.各病区住院人数之和与全院住院人数不一致。

原因:存在患者转病区的情况,如统计期间住院患者甲曾住过A病区和B病区,A病区和B病区住院患者集合中均有甲,A病区和B病区住院人数均计为1,两病区住院人数之和为2,全院住院人数为1,各病区住院人数之和大于全院住院人数纳入群体:1.住院患者排除群体:1.没有实际住院就退院的“住院患者”2.产科中跟随母亲的新生儿数据收集方法:1.需要建立全院围医院感染病例监测制度,应逐步开展基于信息化的具有辅助风险识别、判断与预警功能的医院感染病例监测工作2.开展日常医院感染病例的监测,生成医院感染结果判读类数据3.通过医院信息系统获得通用类数据指标分析建议:1.建议此指标按照月、季度、年统计。

统计时段短会因为分子数量少而分母中住院人数相对固定导致率接近0%2.此指标全年的值不能通过各个月值的算术平均数或者各个月值的分子、分母的累加获得,而应直接利用公式获得3.若医疗机构此指标的监测结果远低于目标区域同类机构的值域下限,需要从监测方法上探讨当前医院感染病例监测方法的“敏感度”是否能够保证。

感染控制人员、实验室人员和临床医务人员的持续有效的合作,可促进信息交流,提高指标与实际情况的符合程度4.若医疗机构此指标的监测结果低于被公开的值域下限,在考虑监测方法“敏感度”的同时也需考虑医疗机构专科特点和收治住院患者情况等因素。

同区域或同类型医疗机构的指标可能更有参考性5.若医疗机构此指标的监测结果高于被公开的值域上限,应注意在考虑医疗机构专科特点和收治住院患者的情况并排除误诊因素后再进行分析,这样的监测结果常常更符合医疗机构的真实情况医院感染例次发病率(一)定义:住院患者中新发医院感染例次的频率意义:反映医院感染总体发病情况指标来源/文件:《医院感染监测规》(WS/T 312-2009)B.4.1《三级综合医疗机构医疗质量管理与控制指标(2011年版)》三(一)(注:指标名称为“医院感染总发生率”,计算分母是出院人次)《医院感染管理质量控制指标(2015年版)》一公式:医院感染例次发病率=新发医院感染例次数/同期住院患者人数×100%计算细则:全院:分子:确定时段全院住院患者中同期新发医院感染的例次数分母:确定时段曾住院的患者人数,即同期出院人数+期末在院人数。

同期一位住院患者两次入院,全院住院人数计为2病区:分子:确定时段监测目标病区住院患者中同期新发医院感染的例次数分母:确定时段曾住监测目标病区的患者人数。

同期一位住院患者两次入院均住监测目标病区,病区住院人数计为2;同期一位住院患者在一次住院期间多次入出监测目标病区,病区住院人数计为1分子说明:1.除手术部位感染外,统计医院感染人数或医院感染例次数的归属时间段以住院患者医院感染例次的“医院感染日期时间”为准2.统计手术部位感染的归属时间段以手术部位感染例次对应手术例次的“手术开始日期时间”为准。

统计手术部位感染的归属时间段比较特殊,因为无植入物的手术患者在术后30天或有植入物的手术患者在术后1年发生的手术部位感染有可能在患者出院之后,若按照“医院感染日期时间”统计会造成分子中的感染患者不在分母中的情况3.除手术部位感染外,住院患者医院感染例次的“医院感染日期时间”应在住院患者一次住院期间(从“入院日期时间”到“出院日期时间”的时间段),否则,应为错误数据。

对于住院患者在医疗机构感染,出院后发病的情况,该医院感染例次的“医院感染日期时间”为住院患者的“出院日期时间”4.统计住院患者医院感染例次归属的病区应根据住院患者医院感染例次的“医院感染日期时间”和住院患者的入、出病区记录。

如:根据入、出病区记录住院患者甲在T1时间点住在D1病区,那么住院患者甲在T1时间发生的医院感染应归属D1病区。

对于住院患者甲从D1病区转到D2病区后发生的医院感染,若认为责任病区为D1病区,应将患者甲医院感染例次的“医院感染日期时间”修改为患者甲从D1病区转出的日期时间纳入群体:1.入院时不存在也不处于潜伏期而在住院期间发生感染的住院患者2.在医疗机构感染而出院后发病的住院患者3.是否新发医院感染为“是”的感染例次排除群体:1.慢性感染急性发作的住院患者2.新生儿经胎盘获得感染(出生后48h发病)感染的新生儿患者如单纯疱疹病毒、弓形虫、水痘病毒和巨细胞病毒感染的新生儿住院患者3.在皮肤黏膜开放性伤口或分泌物中只有细菌的定植而没有临床感染症状的住院患者4.由损伤引起的炎症反应或由非生物因子——如化学性或物理性刺激而引发炎症的住院患者分母说明:1.观察期间危险人群人数(医院感染监测规WS/T312-2009 式B.1),即观察期间所有接受医疗机构住院诊疗的患者人数。

确定时段住院患者人数既等于同期出院人数+期末在院人数也等于期初在院人数+同期入院人数2.观察期间危险人群人数不再用同期出院人数代替。

因为用出院人数代替危险人群人数仅适用于大围(如:全院围、一个月)人群的粗略分析,会遇到属于分子的患者不属于分母的问题,尤其是对重症医学单元进行统计时,可能出现同期有新发医院感染例次,同期却无出院人数,进而出现N除以0的情况3.统计住院患者归属的病区应根据住院患者的入、出病区记录4.各病区住院人数之和与全院住院人数不一致。

原因:存在患者转病区的情况,如统计期间住院患者甲曾住过A病区和B病区,A病区和B病区住院患者集合中均有甲,A病区和B病区住院人数均计为1,两病区住院人数之和为2,全院住院人数为1,各病区住院人数之和大于全院住院人数纳入群体:1.住院患者排除群体:1.没有实际住院就退院的“住院患者”2.产科中跟随母亲的新生儿数据收集方法:●需要建立全院围医院感染病例监测制度,应逐步开展基于信息化的具有辅助风险识别、判断与预警功能的医院感染病例监测工作●开展日常医院感染病例的监测,生成医院感染结果判读类数据●通过医院信息系统获得通用类数据指标分析建议:1.建议此指标按照月、季度、年统计。

统计时段短会因为分子数量少而分母中住院人数相对固定导致率接近0%2.此指标全年的值不能通过各个月值的算术平均数或者各个月值的分子、分母的累加获得,而应直接利用公式获得●若医疗机构此指标的监测结果远低于目标区域同类机构的值域下限,需要从监测方法上探讨当前医院感染病例监测方法的“敏感度”是否能够保证。

感染控制人员、实验室人员和临床医务人员的持续有效的合作,可促进信息交流,提高指标与实际情况的符合程度●若医疗机构此指标的监测结果低于被公开的值域下限,在考虑监测方法“敏感度”的同时也需考虑医疗机构专科特点和收治住院患者情况等因素。

同区域或同类型医疗机构的指标可能更有参考性若医疗机构此指标的监测结果高于被公开的值域上限,应注意在考虑医疗机构专科特点和收治住院患者的情况并排除误诊因素后再进行分析,这样的监测结果常常更符合医疗机构的真实情况医院感染现患率(二)定义:确定时段或时点住院患者中医院感染患者所占的比例意义:反映确定时段或时点医院感染实际发生情况,为准确掌握医院感染现状,判断变化趋势,采取针对性干预措施及干预效果评价提供基础。

指标来源/文件:《医院感染监测规》(WS/T 312-2009)G.4.1(注:指标名称“患病率”)《医院感染管理质量控制指标(2015年版)》二公式:医院感染现患率=确定时段或时点住院患者中医院感染人数/同期住院患者人数×100% 计算细则:时点口径:全院:分子:调查日凌晨0点时全院住院患者中处于医院感染状态(调查日之前发生医院感染且调查日凌晨0点未治愈)的人数分母:调查日凌晨0点时全院住院患者人数(与以往调查口径一致,以往口径为:(调查日)0点至24点住院患者,包括当日在院患者及死亡的住院患者不包括当日新入院的住院患者)病区:分子:调查日凌晨0点时监测目标病区住院患者中处于医院感染状态(调查日之前发生医院感染且调查日凌晨0点未治愈)的人数分母:调查日凌晨0点时监测目标病区住院患者人数时段口径:全院:分子:调查时段全院住院患者中处于医院感染状态(调查开始之前发生医院感染且调查开始时未治愈或调查时段新发生医院感染)的人数分母:确定时段曾住院的患者人数,即同期出院人数+期末在院人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