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代硕师联林巨擘俞樾楹联艺术初探
清对联——俞樾(4)
清对联——俞樾(4)俞樾律诗联园中一曲柳千条,但觉扶疏绿荫绕;为惜明月无可坐,(颔联上)故于水面强为桥。
(颔联下)平铺石板俨成路,(颈联上)俯倚红栏刚及腰;(颈联下)处置梯桄通小阁,差堪东席置茶铫。
——自题江苏省苏州《七律曲园》(俞樾故居)诗联曲园始建于清光绪元年(1875年),由俞樾亲自设计,他利用弯曲的地形凿池叠石,栽花种竹,建屋30余楹,并将园名自定为曲园。
园内有一座轩敞明亮的厅堂——春在堂。
这是曲园主要建筑之一。
据说俞樾在北京保和殿参加翰林考试,试卷的诗题为:“谵烟疏雨落花天”,俞樾依题作诗,首句为“花落春仍在”,由于蹊径独辟,深得阅卷官曾国藩的赏识,考试结果,名列前茅。
因此俞樾以“春在”作堂名。
春在堂之东是乐知堂,是全园的正厅,取“乐天而知命”之意,堂中一副楹联为俞樾所撰、当代书法家张辛稼书写:“三多以外有三多,多德多才多觉悟;四美之先标四美,美名美寿美儿孙。
”这是俞樾人生观的表露。
堂内陈列着俞樾的弟子吴昌硕、章太炎等人的墨迹,还陈列着俞樾的同科进士李鸿章写的匾:“德清俞太史著书之庐”。
它原放在大门门楼上,后遭损坏,现已残缺不全。
春在堂西北面是一个花园,西边一条长廊,廊中有一曲水亭,廊下便是一泓清水,名曲水池。
东面一座假山傍池崛起,山上花木隐翳,山上筑有回峰阁和在春轩,据说俞樾常在此间小坐玩月。
下山则有达斋与认春轩南北相对而立,认春轩是因白居易“认得春风先到处”的诗句而得名。
这里的景观布置得自然天成,玲珑剔透,令人赏心悦目。
俞樾自己对曲园多有题咏……俞樾辞世后,曲园作为祖产传给了曾孙俞平伯,早在1953年,俞平伯先生就专程从北京到苏州,将曲园故宅捐赠给政府。
“文革”期间,园景受到严重的破坏。
1980年5月,俞平伯和顾颉刚、叶圣陶、谢国桢、章元善、易礼容、陈从周7名著名专家学者联名致函国家文物局局长任质斌,竭力吁请修复英园。
国家文物局和苏州市政府十分重视,及时作出修复曲园的决定。
1986年曲园的主要厅堂修复开放,花园部分于1990年年底也竣工开放了。
俞樾(俞樾)
13.3)的比都接近黄金分割定律,绝妙的是砚堂、砚池与砚长(14.1:22.8)的比竟然与黄金定律(0.618)完全吻合,可谓制砚者在此将古典造型艺术中的美学价值充分予以表现。由此可以看出,此砚在设计制作时,除了考虑到砚的长、宽、高的比例外,还充分考虑到砚堂及砚池与总长,砚额与两边、与底边之间的比例及透视关系,就视觉效果而言,无论从任何角度看,都给人以稳重朴实及和谐的内在美,达到了很好的视觉效果。整体构思给人以深思熟虑,成竹在胸的深刻印象。通过总体造型及纹饰的设计与搭配,动与静、线与面、粗与细的结合,直接增加了动感效果。凹面与凸面以“线”将“面”连接起来,流畅自如,婉转细腻,很好的利用它们之间的对比关系,使砚的石质、色调与艺术造型达到了“天人合一”,“物我交融”的至上境界。
相传,俞樾以“春在”命名自己的堂号,有一段离奇的故事。当年三月举行复试,礼部以“淡烟疏雨落花天”命题,俞樾则以开篇“花落春仍在,天时尚艳阳”诗对,巧妙的摆脱“落花悲伤”的常规思维定势,博得阅卷大臣曾国藩的激赏,取俞樾为保和殿复试第一名。俞为了感激曾的知遇之恩,遂命“春在”为自己的堂号。此砚就在俞樾考取翰林不久而置,并以“春在堂”铭款,相信其应为最早的“春在堂”实物之一。一方遗砚也见证了一代文坛大师的一段佳话。
俞樾一生,可谓上蒙荫佑,下泽后代。其父、祖俱举人功名,子代废亡,单传独孙俞陛云及第探花,单传曾孙俞平伯成为红学的鼻祖。真是斯文一脉,累代相传,四代人中,竟有三代学人。不禁使人感叹:这才是真正的书香门第。
另据考证,俞樾早在道光廿四年(1844)乡试抡才大典中举后,即偶以“曲园”为号。其由《老子》“曲则全,枉则直”而来。后吴下所建寓庐也因此而得名。所谓俞樾在建了苏州“曲园”后而取号“曲园”一说,很值得商榷。
俞樾《春在堂楹联录存》 4
俞樾《春在堂楹联录存》 4俞樾《春在堂楹联录存》春在堂楹联录存(四)孙琴西同年挽联琴西以翰林直上书房,出守安庆,历官至江宁布政使,以太仆卿内召,引疾归。
工诗文,兼喜校刻。
其乡先辈遗书与余。
为丁酉、甲辰、庚戍三次同年,虽学术门户不同,而颇相得。
年至八十而终。
其官翰林时,再上封事甚切,非徒以文学见者也。
数丁酉、甲辰、庚戍三度同年,洵推理学名臣,内官禁近,外任屏藩,晚以太仆归田,老去白头,重游泮水;刻横塘、竹轩、水心诸家遗集,自任永嘉嫡派,文法桐城,诗宗山谷,更有封章传世,将来青史,岂仅儒林。
廖谷士中丞六十寿联中丞以二月十六日生,时方抚吾浙。
春满浙东西,百五韶光钟五百名世;月明弦上下,十六望日庆六十生辰。
余母程太夫人挽联太夫人为余古香观察之母,正月八日生,年八十九而卒。
已有元孙,惜其子皆前卒矣。
耄耋出九旬,止欠一龄,正拟寿筵开谷日;曾元罗五世,仅虚一代,已堪人瑞告枫宸。
沈母蒋太夫人挽联太夫人为雪门先生之配,光绪二十年,年九十有七,遵例计闰作为一百岁。
奏建百岁坊并奉旨加赏,上用鞋一匹、银十两。
至二十一年五月而卒。
有子二人,孙十三人,曾孙十五人,元孙三人,可称全福矣。
赐寿有加隆,上溯嘉道咸同来,计闰一百零一岁;归真无遗憾,俯看子孙曾元辈,送终三十又三人。
林笃甫太史挽联太史自贵州学政罢归,即侨居吴下。
其先德梦一僧入室而生,太史去年又梦受命为扬州府城隍,或不诬也。
临卒前二日,犹向其妻弟恽季文内翰问余安否,亦可感矣。
同馆论交情,又兼同寓胥闾,垂死病中犹念我;前年征梦兆,更溯前身寒拾,归真去后定成神。
朱焕文总戎挽联曾忠襄收复金陵时,从龙脖子地道首先冲入者,焕文也;而叙首功,竟不之及,时论惜之。
其任云南鹤丽镇,曾发火枪毙一虎,绘《杀虎图》,余有诗存集中。
乙未夏防寇海上,卒于军中。
海上落大星,争传当日战功,匹马冲开龙脖子;吴中怀旧雨,听话平生快事,一枪击毙虎于菟。
杨石泉制府七十寿联制府时督陕甘,九月九日其生日也。
从前六十生辰,上赐以四字额曰“岩疆锡羡”,想古稀之庆,锡赍必有加矣。
晚清国学大师俞樾的对联之道(1):曾来一夕听风声
晚清国学大师俞樾的对联之道(1):曾来一夕听风声对联肇始于宋初,经过元明几代的发展,至清朝达到鼎盛时期。
如杜甫之于唐诗,法度谨严、包罗万象,俞樾在对联的发展过程中也是一个承前启后、集大成者的地位。
我心目中的清联三大家:曾国藩、薛时雨、俞樾,曾国藩以气象胜,薛时雨以文脉胜,俞樾则以法度胜。
学联不可不读俞樾联,读俞樾联可从中体味对联布局、用典、格律、对仗等技法上的精妙之处。
而俞樾晚年的对联,更是纯任自然、不拘一格,犹有胜于曾、薛二人之处。
俞樾的对联基本都收录于《春在堂楹联录存》,时习之先生曾对每一联都做了精心的赏读,既有典故的注释,也有技法的分析、联文的品鉴,这里全部录出,便于各位欣赏俞樾联语。
也有一些我自己的看法,长短不拘,也一并附于联语之后。
新安孙莲叔观旭楼联莲叔有小楼可观日出,署曰“观旭”。
余甲辰岁曾宿其中,适大风竟夕,遂题此联。
故人马燕香孝廉极赏之,故至今犹未忘也。
高吸红霞,最好五更看日出;薄游黄海,曾来一夕听风声。
时习之俞樾在《春在堂随笔》中对“新安孙莲叔”有记载:“休宁孙殿龄,字莲叔,家世富饶。
生十五六而孤,拥资百万。
”“余甲辰岁始至新安,莲叔一见如故,长于余一岁,有异姓昆弟之约。
余未通籍前,馆新安汪氏者五年,距莲叔所居霞塘二十里而近,时相过从。
每宴客,必招余往,张筵演剧,灯火通宵,亦少年游冶之一乐也。
粤寇之乱,莲叔避居山中,猝遇寇至,死之。
”这则记载对了解此联的背景提供了必要的资料。
一是这个观旭楼是安徽休宁县霞塘的百万富翁孙殿龄家的(新安是徽州府在宋元时期的名字);二是此联创作的年份“甲辰”是道光二十四年(1844年)而不是光绪三十年(1904年),文中的“余未通籍前”,“少年游冶”以及孙死于“粤寇之乱”都是明显的证据。
“故人马燕香”不知何许人。
“孝廉”是举人的别称。
上联写“观旭”;下联写当时实事,并以作者自己融入联中。
对仗工处极工,随意处也极随意,很值得玩味。
白藏阁此联不写观旭楼的地理环境,也不从主人入手,而单就登楼所见所感而题,可知对联并非一味作表面文章。
他是吴昌硕的老师,一生痴迷隶书,书法大巧若拙独树一帜
他是吴昌硕的老师,一生痴迷隶书,书法大巧若拙独树一帜在碑学中兴的有清一代,国学大师俞樾的书法以古朴端厚的篆隶气象独树一帜,令人耳目一新。
俞樾俞樾,字荫甫,号曲园居士,浙江德清人,晚清著名文学家、经学家和书法家,是现代诗人俞平伯的曾祖父。
曲园是俞樾自家居住之处,取《老子》中“曲则全”之意为名。
俞樾书法俞樾生于清道光元年(1821年),卒于清光绪三十二年(1907年),彼时正值晚清内外交困的时期,而作为那个时代的经历者,特别是像俞樾这样一位颇具性情的文人士子,难免受到诸多方面的影响。
同治四年(1865年),俞樾与李鸿章相识于金陵,并应李鸿章之邀出任苏州紫阳书院山长,同治六年(1867年)又转赴杭州“诂经精舍”,从此不出江浙,于此讲学达30余年。
俞樾书法俞樾的一生长于诸子和经籍研究,著述宏富,成为清末著名的经学大师。
俞樾不仅满腹经纶,而且桃李芬芳,门下弟子有章太炎、吴昌硕等。
对于俞樾的书法,在《清史稿》和《浙江府县志辑》的记载中,都仅仅提到三个字——“工篆隶”。
在有清一代的书家中,俞樾与阮元的书风颇有几分相似,因而清人王潜刚《清人书评》中说:“曲园老人之书颇似阮元。
”俞樾书法由于受另一位经学家江艮庭的影响,俞樾成了典型的书隶癖,因此,不论条幅、对联等书法作品,还是与他人的往来信札及书稿等,俞樾都以隶体居多。
此件隶书对联联文为“俗吏犹能亲笔墨,此才惜未到蓬瀛”。
钤印“臣俞樾印”“旧史氏”“先皇天语写作俱佳”。
俞樾书法该联创作于俞樾中年,是其代表作之一,字形工稳清健、用笔厚重朴茂、章法井然有序,不着意修饰,颇有《张迁碑》和《三老讳字忌日记》神韵。
但该联与其其他隶书作品,特别是其晚年作品略有不同,即起笔有圆有方,方圆结合,内敛又有变化;笔画撇捺开张,颇有韵致,谨严中透出灵气,十分耐人寻味。
俞樾书法从这件作品可以看出,俞樾的隶书深得古人三昧,写得朴茂静穆、敦厚端庄,散发着汉隶气息,更可贵之处在于其不为古法所囿而能独具匠心,于简净中兼有清逸的气韵,悄无声息地传达出自己的质朴与率真。
清对联——俞樾(2)
清对联——俞樾(2)俞樾贺赠联1、贺男寿郭幼明真大富贵;唐汝询不废啸歌。
——贺汪李门封君50岁寿诞作者自注:李门为柳门侍郎之弟,以瞽废,然多材能,闲居足以自娱,视柳门似胜也。
因其五十生辰,书此寿之。
郭幼明乃子仪之母弟,见钱易《南部新书》;唐汝询字仲言,华亭人,无目而啸咏不废,见《静志居诗话》。
郭汾阳遇天孙后一日;文潞国相元佑前四年。
——贺张子青相国80岁寿诞作者自注:相国生于七月八日。
东坡行年六十作小乘定;西汉置公一人曰大司空。
——贺潘伯寅尚书60岁寿诞作者自注:伯寅时官大司空。
附录跋语:东坡有《与程正甫书》云:“晓夕默然,作小乘定,虽非至道,亦且休息。
”国朝王文诰作“苏集总案”,定是年为绍圣二年,东坡年六十。
“大司空公一人”见《后汉书》“续志”。
然大司空之设,实始西京,其时固以大司徒、大司马、大司空为三公也,寻绎“班志”自见。
有丹桂五株,共大椿不老;先元宵四日,祝明月长圆。
——贺朱绩臣处士50岁寿诞作者自注:处士乃采孙孝廉之父,有五子。
正月十一日其生日也。
汉班超以通侯立功万里外;晋郤縠为元帅行年五十时。
——贺曾劼刚侍郎50岁寿诞作者自注:劼刚为曾文正师长子,袭一等毅勇侯,历使外国,今以侍郎充帮办海军大臣。
二月良辰,畅领三吴好风景;六旬周甲,振兴一品旧门庭。
——贺潘济之中翰60岁寿诞作者自注:济之为文恭公之孙,二月六日其生日也。
五羖年高,帝命作东瓯重镇;九凰春满,军门拜南极仙翁。
——贺刘吉园总戎70岁寿诞作者自注:总戎时镇温州,其地有九凰山。
大勇在安民,运际中兴出名世;小春欣遇闰,天教两度祝延龄。
——贺曾涤生侯相60岁寿诞盛夏祝长春,半百刚符大衍数;本兵兼典属,九重深倚老成人。
——贺廖仲山少司马50岁寿诞作者自注:仲山以兵部侍郎充总理各国大臣,六月中生日。
矍铄古稀翁,添个娇儿作生日;清闲观察使,本来水部是诗人。
——贺郜荻洲观察70岁寿诞作者自注:观察以水部郎起家,年至古稀,精神强固,其幼子即今岁所生也,矍铄可想矣。
重建俞氏积礼祠堂对联(无注释)
重修俞氏积礼祠堂对联
神龛联:
积厚功德,百世簪缨云赫奕;
礼循昭穆,千年俎豆荐馨香。
石柱联:
1、纵征西,猷御寇,廷玉封侯,旷世良臣钟浩气;
琰论易,丰兴学,曲园立说,千秋辈裔铸辉煌。
2、祥发长乐双头,开基拓业,瓜瓞绵长缘共氏;
宇启龙泉水口,繁衍生息,枝叶茂盛喜同根。
3、以忠以孝以仁以义,忠孝仁义绵世泽;
为士为农为工为商,士农工商振家声。
大门联:
河水流长,万派源宏,泱泱荡荡奔四海;
间关蓬发,千枝林立,郁郁葱葱盛九州。
(源远流长)
或:
河源远播,世泽万脉,泱泱荡荡奔四海;
涧水流芳,族系千枝,郁郁葱葱盛九州。
(源远流长)
大门石柱联:
俞氏远源可溯轩辕,祖功卓立与山河同在;
宗祠新貌重光禹域,族裔绵延共日月齐辉。
河间承流远,越五千年繁衍到今,桂馥兰芳,人文蔚起;世第庆泽长,经四百载佑启我后,竹苞松茂,奕代荣昌。
朝岸敬撰。
俞樾楹联艺术初探
建宅 , 屋旁余地成曲尺形, 叠石凿池 , 栽种 笔记 , 搜 罗宏富 , 为学 术史 、 文学史 提 供 不 不
著
足矣
俞樾为清末 一 位大学问家 , 撰有 《 = 群 鹤, 拈三大帙手墨 , 余生 孤露更吞声 。
;H 各 一 副, 七言 八言各 三十多 副 。
醉吟 几
推倒
一 流
八旬 人白头永 诀 , 我生 谅亦 不多 时 。
四十年赤 手持家 , 卿 死料 难 如往 日;
有 时则 显奇
十 一 副, 其中 五言六 言各 六副 , 九言 十言十
俞樾联 原碑为唐玄宗所书隶书崖刻 。全书收联八 无穷意蕴始徐徐而出。读其挽姚夫人联: 佳作 。 6, 《 纪太山铭集字 太一 又作 _ 『 泰』 ^ 读不觉夺目 , 久读则味之愈浓 , 如陈 年老酒 , 对仗工切 ,
一
席。 二十九 年 , 乡 举重逢 一 中 举人满 六十周 樾传 ) 评Ⅲ
言十 口 十 三 舌各 一 副。
看 终古雕 梁玳 瑁 , 卢 家庭 院燕 双飞 。 占 全湖 绿水芙蕖 , 胜 国君臣棋 一 局;
六言 六副, 七言 三十七副 , 八言十 二副 , 十 几 十 八副 , 其 中 四言 八副 , 五言 三十 二副 ,
等, 其中 七言占 六十 二副 。
百年
业,
数量既丰, 水准亦高 , 集前贤大成, 融合众
一 部廿
书 收 联九 十 七副 ,自 五 言 至 二十 五 言 不 不若俞樾更加合格 。俞樾可称专业联家 ,
七言 最多 , 占 七十副 。
再看其 3、 《 = 曹全碑集字联= 》 , 原碑为汉隶 , 全 后 如曾 国藩 、 王间运 、 方 地山等 , 但似 乎都 远 。 人 刚如 李 渔 、 纪昀 、 孙髯 、 阮元 、 梁章 钜 ,
俞樾楹联艺术初探(下)
俞樾楹联艺术初探(下)三楹联创始之初,多为骈文和格律诗格式,后又融入词、曲句式。
明清两代股文盛行。
八股文,又叫八比文。
单看一股,颇似散文,然比较两股,则形如排偶,这种文体对楹联影响较大,使楹联向语体倾斜,形成散文化倾同。
即联中句式颇似散文,或是文言文,或是口语。
如陈兆庆题黄鹤楼联:一枝笔挺起江汉间,到最上头,放开肚皮,直吞将八百里洞庭,九百里云梦;千年事幻在沧桑里,是真才人,自有眼界,哪管它去早了黄鹤,来迟了青莲。
这副对联是晚清楹联散文化的最佳例证。
且看上联起句“一枝笔挺起江汉间”,三二三节奏,显系散文句式;第二小句“到最上头”,一三节奏,更接近口语;结句“直吞将八百里洞庭,九百里云梦”,“直吞将”以虚字递进,两个五字句自成排偶与律句有别,律句是二三节奏,这里是三二节奏,与大观楼联“五百里滇池”同样是散文句式。
尤以下联“哪管它去早了黄鹤,来迟了青莲”与口语无别,使人耳目一新。
晚清楹联诸家中,联语皆或多或少有一些散文化趋势。
如曾国藩,时人谓之以“文章格式入对”,亦即散文化。
而真正将散文化推至极境,无疑就是俞樾了。
早在20世纪30年代,刘麟生在《中国骈文史》中就指出:“俞曲园作品,辑有《楹联录存》,已达六百余首,间雅有散文化。
”今人赵隆生则认为:“俞樾联语之散文化,为后人制联开出无数法门,为对联文体的辟疆扩域作出了杰出贡献。
”(见其长文《论俞樾联语之散文化》)俞樾联语的散文化,首先表现在字数与句式上,穷极其变,错落有致,请看其题杭州仓颉祠联:上溯羲皇画八卦时,文字极舆,秦而篆,汉而隶,任后来缣素流传,不外六书体例;高踞吴山第一峰顶,川原环抱,江为襟,湖为带,看从此菁华不启,振兴两浙人才。
再读其题衡阳船山书院:论船山先生所著全编,得三百余卷之多,经史子集,蔚一代奇观,承其后者,勿徒争门户异同,汉详名物,宋主义理,各在师承,总不外古大儒根底实学;卜衡岳胜地而开讲舍,看七十二峰在望,春夏秋冬,备四时佳境,登斯堂也,尚共矢晨昏黾敏,出建功勋,处修节操,交相自励,以毋负老尚书创建初心。
晚清篆隶名家——俞樾
晚清篆隶名家——俞樾
作者:暂无
来源:《家庭科学·新健康》 2018年第8期
俞樾“自幼不习小楷”,“工篆隶”是俞樾书法的主要风貌。
他的书法在清代复古派“抑
帖扬碑”大潮中可谓独树一帜,目前存世的俞樾书法多是以篆、隶法作隶书,以隶笔作楷书。
清代考据学派的莫友芝、江声等一批书法家均写有前一种字,而以隶书的笔法写楷书却是俞樾
的典型特色。
他书写的楷书,既有隶书的古朴,还有楷书的端庄,别具一格,有令人耳目一新
之感。
俞樾写信札,也往往用隶、篆书,尤工大字,显示了他好古之风。
清末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江苏巡抚陈龙重修寒山寺时,有感于沧桑变迁,古碑不存,便请俞樾手书了《枫
桥夜泊》石碑。
其时,俞樾虽已八十五岁高龄,仍以其饱满的情怀,稳重的章法,浑圆的笔意,挥洒淋漓,一气呵成。
俞樾作书后数十天,便倏然长逝了。
所题诗碑成为绝笔。
这块由俞樾补
书诗碑名擅当时,拓本流传甚广,古雅拙朴。
俞樾不仅在书法上独有建树,同时还是清代中后期的著名学者、文学家、经学家、古文字
学家。
《清史稿》中有他的传记,他于道光三十年中进士,曾任翰林院编修。
继任河南学政,
不久被御史曹登庸以“试题割裂经义”劾奏而被免职。
从此他便移居苏州,潜心学术达40余载。
治学以经学为主,旁及诸子学、史学、训诂学,乃至戏曲、诗词.小说等,可谓博大精深。
当时,海内及日本、朝鲜等国向他求学的人很多,章太炎、吴昌硕、日本的井上陈政等皆出其门下。
俞樾平生勤奋治学,著作极丰,最后汇编成五百卷的学术巨著《春在堂全书》。
清联十大家之九俞樾
清联十大家之九俞樾俞樾(1821-1907),清学者。
字荫甫,号曲园,浙江德清人。
道光进士,官翰林院编修、河南学政。
晚年讲学杭州诂经精舍。
治经、子、小学。
宗法王念孙父子,大要在正句读、审字义、通古文假借,并分析其特殊语文现象。
撰有《群经评议》、《诸子评议》、《古书疑义举例》等。
能诗词,重视小说戏曲,强调其教化作用。
所作笔记,搜罗甚富,包含有学术史、文学史的资料。
所撰各书,总称《春在堂全书》,共二百五十卷。
俞樾楹联著述颇多,有《春在堂楹联录存》、《春秋人地名对》、《改良楹联维新》、《精选楹联新编》、《曲园楹联录》、《校官碑集字联》、《绎山碑集字联》、《曹全碑集字联》、《樊敏碑集字联》、《纪泰山铭集字联》、《鲁峻碑集字联》、《金刚经集字联》等。
一.集大成者在研究清联十大家以及同代清联作手的作品中,略微统计了下。
李渔的《笠翁文集卷四》200余副。
薛时雨的《藤香馆小品》320余副。
林则徐文集200余副。
彭玉麟文集100余副。
顾文彬的《眉绿楼词联》170余副。
曾国潘全集170余副。
钟云舫《振振堂》集中收入楹联1800余副,算是最多的一位。
而郑板桥和同时代清联作手的楹联作品数鲜有超过100副。
另外值得一提乾隆的楹联作品730余副。
俞樾的《春在堂楹联录存》1300余副。
(卷一125副作品,卷二141副作品,卷三85副作品,卷四99副作品,卷五152副作品,录存集碑字联697副。
)从数量上来说,俞樾位居排名第二(1300余幅),第一是钟云舫(1800余幅)。
所以俞樾和钟云舫都是集大成者。
俞樾的作品类别很广,有风景名胜,有人生格言,有性情作品,有题赠挽寿,有集碑帖字等等。
而且从作品来看,其在祠堂会馆,挽联寿联,集碑帖字三方面的巨作达到了清联的巅峰水平,清代之联手无人能出其右。
下面将一一论证。
二.吐属清幽俞樾所作之联,文人风度,吐属风雅,遣词清幽,给人美的享受。
小清新,中淡雅,俱风流。
如流传的一个对联故事可见几分情趣。
神而明之——俞樾的书学思想与书法创作
110然生古思。
勿云事荒诞,古碑得岂易。
倘拓万本归,千镒定不啻。
”古碑的鉴藏、研究,不仅更加坚定了俞樾崇碑的书学观,同时也为他的碑学书法创作奠定了基础。
2.尚朴碑学在清代的兴起与学术领域转变相关,具体来说就是宋明崇尚思辨、抽象的理学和心学,逐渐被清代以考证、实据为主要特征的“朴学”风气所代替,俞樾到杭州之后所主持的诂经精舍,就是阮元为了反对宋明理学、提倡汉学而创办的书院,“诂经精舍之所以作为清代书院发展史上的转折点和里程碑,不仅仅在于它所作出的一些学术成果和培养出的一些人才,最重要的是它开启了清代书院培养真才实学之士,讲求征实致用之学的风气。
”朴学的兴起、理学的衰落,不仅是一种学术风气的转变,同时也是一种价值观的转变、思想意识的更替,在这种影响至深的学术、思想大变局中,清代学者、书法家的审美观念也被重塑了,因此他们放弃柔美的帖学而接受朴厚的碑学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作为学者,俞樾是举世公认的朴学大师,在主持诂经精舍期间,他不遗余力地继承、弘扬阮元的治学理念,同时也自觉地延续了阮元立足碑学的审美观念,也就是对于“朴”的审美追求。
正如前文所言,崇尚碑学的俞樾一方面大量收藏鉴赏古碑,另一方面对这些古碑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就在这一过程中,他的“尚朴”的审美追求渐次生成,徐传法在《俞樾“篆隶”书法的取法与特色》一度。
换句话说,有什么样的书学观就会相应有什么样的书法风格。
这一定律是被书法史历代大家、巨匠反复证实过的,对于俞樾来说也是如此。
俞樾之所以能够取得被书法史所认可的艺术成就,与他的书学观是分不开的。
因此,研究俞樾的书法就不能不首先探讨其书学观念、创作思想。
1.崇碑一般学者倾向于认为俞樾的书法学于阮元,清人王潜刚在《清人书评》中说:“曲园老人之书颇似阮元,临汉碑质朴不俗,偶见行书条幅,笔亦修雅。
著作家之书如是,亦足矣”。
但实际上俞樾的书法是不是直接师承阮元、是不是真的“颇似阮元”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俞樾的书学观与阮元崇尚北碑的思想确实是一脉相承的。
林纾写的楹联
林纾写的楹联林纾(1885年-1976年),字孝邻,号金陵,晚号江心石。
他是中国近代著名的书法家、篆刻家、诗人、楹联家、美术史学家、文化名人。
其艺术成就代表了中国现代书法、篆刻和楹联的精髓。
其中,林纾所写的楹联,是承载着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充满了诗意、哲理和人文精神。
今天,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林纾所写的精美楹联。
1. 鸾凤韵宫,瑶台岁月;云山秀色,乐章空阔。
这是林纾为苏州园林和乐团所写的楹联。
在这幅楹联中,他追溯了古代宫廷文化和音乐艺术的历史与传承,表达了对传统文化的赞美。
2. 满目疮痍千里壮士,一天山河一滴血。
这是林纾为革命烈士纪念馆所写的楹联。
在这幅楹联中,他表达了对革命先烈的崇高敬意,讴歌了他们为国家和人民做出的牺牲和贡献。
3. 诗书琴棋画,人生何足贵。
这是林纾为一座私人书房所写的楹联。
在这幅楹联中,他寄托了对古代文化的敬仰和向往,表达了人生追求知识和艺术的美好愿望。
4. 孤石横江,风雨同舟。
这是林纾为一条大江而写的楹联。
在这幅楹联中,他道出了江河的壮阔与恢宏,抒发了对自然的景致和生命力的感慨。
5. 天水碧洲,滟烟惹眼。
这是林纾为一座河边楼阁所写的楹联。
在这幅楹联中,他用平淡而又富有韵律感的文字,展示了中国传统山水画的自然美和艺术魅力。
林纾所写的楹联,不仅仅是文字的组合,更是中华文化的传承和展示。
它们承载了书法、诗歌、绘画和哲学思想等多种文化元素,凝聚了人们的智慧和创造力。
每一幅楹联都是一种文化的体现,是对中华传统文化的一种继承和发扬。
它们以自己独特的方式,为世人展示了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的魅力。
俞樾《春在堂楹联录存》
俞樾《春在堂楹联录存》俞樾《春在堂楹联录存》春在堂楹联录存(一)点校说明:一、《春在堂楹联录存》,由恶人谷珠楼组织网友点校制作,参与点校者及分工如下:卷一,孤峰倨坐、不笨≠笨;卷二,光明左使(白衣殷原);卷三,光明左使;卷四,哈哈儿(烟波钓叟);卷五,哈哈儿;附录,哈哈儿。
fpe95、杨柳困等参与部分校勘工作。
二、本书依据文海出版社《近代中国史料丛刊》第四十二辑《春在堂尺牍》所附版本点校制作。
三、原书为繁体竖刻影印本,无标点。
由点校者添加标点,并录入为简体文本版本。
对原书中的繁体字、异体字,全部转化为标准简体字;对原书中部分通假字,如酒坐(座)、佳耦(偶)、昏(婚)姻、路涂(途)、然(燃)灯、落托(拓)、倡(唱)随等,一般保留原貌;对部分有疑义或歧义的字,则做简单注解。
四、因原书影印质量较差及点校者水平所限,错误在所难免,对阅读时发现的错误或疑问,请及时到联友茶馆留言,以便修改更正。
五、本版为初校版,待有善本时,另作精校。
六、转帖时请保留本说明及各卷后点校者、制作者信息。
新安孙莲叔观旭楼联莲叔有小楼可观日出,署曰“观旭”。
余甲辰岁曾宿其中,适大风竟夕,遂题此联。
故人马讌香孝廉极赏之,故至今犹未忘也。
高吸红霞,最好五更看日出;薄游黄海,曾来一夕听风声。
孙莲叔红叶读书楼联此莲叔读书处也。
楼凡三折,故其家人呼之曰“曲尺楼”。
客至辄留宿其上。
仙到应迷,有帘幙几重、阑干几曲;客来不速,看落叶满屋、奇书满床。
新安汪村关庙联庙在汪村水口,并祀张雎阳,上有文昌阁。
威名满华夏,真义士、真忠臣,若论千载神交,合与雎阳同俎豆;戎服读春秋,亦英雄、亦儒雅,试认九霄正气,常随奎璧焕光芒。
河南汝州关庙联吾乡人之商于汝者,以此庙为公所。
丙辰年余行至此,乡人乞题。
庙貌遍尘寰,此间地接许昌,请看魏国山河徒留荒草;轺车遵汝水,使者家居苕霅,愿与故乡父老同拜灵旗。
苏州积功堂联乃掩骼埋胔之公所也。
司事者乞题。
积累譬为山,得寸则寸,得尺则尺;功修无幸获,种豆得豆,种瓜得瓜。
清末著名学者俞樾的个人简介
清末著名学者俞樾的个人简介俞樾,清末著名学者、文学家、经学家、古文字学家、书法家。
他是现代诗人俞平伯的曾祖父,章太炎、吴昌硕、日本井上陈政皆出其门下。
他的治学以经学为主,旁及诸子学、史学、训诂学,乃至戏曲、诗词、小说、书法等,可谓博大精深。
海内及日本、朝鲜等国向他求学者甚众,尊之为朴学大师。
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清末著名学者俞樾的个人简介,欢迎大家阅读!个人介绍俞樾(1821—1907),湖州府德清县城关乡南埭村人,晚清著名文学家、教育家、书法家。
俞樾先后主讲过紫阳书院、杭州沽经精舍、德清清溪书院、菱湖龙湖书院,海内外慕名求学者络绎不绝,号称“门秀三千”,国学大师章太炎即是他晚年的门生。
一生孜孜不倦致力教育,辛勤笔耕,著有五百卷学术巨著《春在堂全集》。
俞樾是清道光进士,官至河南学政,被罢官后侨居苏州,主讲紫阳书院。
晚年又主讲杭州诂经精舍。
他是晚清有影响的学者。
他长于经学和诗词、小说、戏曲的研究,所作笔记搜罗甚广,包含有中国学术史和文学史的珍贵资料。
清朝道光三十年(公元1850年),俞樾殿试中第十九名进士,授翰林院庶吉士,后历任翰林编修、国史馆协修、河南学政。
咸丰五年(公元1856年)二月出棚考试,后御史曹泽弹劾他,言其出题试士,割裂经文,相传他曾出“王速出令反,国家将亡必有妖”等题目,因有犯上嫌故被革职回乡,以读书教育著书为生,并终生不仕。
清咸丰十年(公元1860年)春,时俞樾主讲苏州紫阳书院,因太平军攻克江南大营,于是曲园先生自苏州避战乱于新市镇居留半月。
俞樾有个学生童米荪,居西庙前,在新市期间曾陪俞樾游览觉海寺,并对宋朝觉海禅寺《雷部火》(即雷书)轶闻予以考证。
他在其著作《右台仙馆笔记》中曰:“吴兴德清新市镇觉海寺殿宇宏壮,唐时所建,巨材髹漆,积久剥落”,见倒书迹曰:“酉、候、李、约、攸、利、火、谢、均、思、通”十余字,与岳阳楼字大小一同积中,因曰:夹伐木于山者,其火队即则各刻其名以为别耳,凡记木必刻于木,本营建法,木在下故倒书,由是知仙之妄。
清·俞樾楹联书法欣赏
清·俞樾楹联书法欣赏
展开全文
“以君子之心度人,未必皆中,然我不失为君子,况中乎?以小人之心度人,未必不中,然我不免为小人,况不中乎?”此句话出自一代通儒俞樾之口。
俞樾(1821-1907),字荫甫,号曲园居士,浙江湖州德清人。
著名书法家、文学家、经学家、古文字学家。
章太炎、吴昌硕皆出其门下。
潜心学术达40余载。
治学以经学为主,旁及诸子学、史学、训诂学,乃至戏曲、诗词、小说、书法等,可谓博大精深。
海内及日本、朝鲜等国向他求学者甚众,尊之为朴学大师。
所著凡五百余卷,称《春在堂全书》。
除《群经平议》五十卷、《诸子平议》五十卷、《茶香室经说》十六卷、《古书疑义举例》七卷外,其《第一楼丛书》三十卷、《曲园俞楼杂纂》共百卷。
关于俞樾的对联集锦(2)
关于俞樾的对联集锦(2)不处下流;自然上达。
不解事汉;真读书人。
从小知大;受重著轻。
老树若卧;微波如罗。
但用我法;何畏人言。
金经度世;白眼观人。
金轮持世;宝典应时。
山深围作国;树老化为人。
不养生而寿;处尘世亦仙。
日长金尊小;身老布衣高。
书得花上味;人闻花下香。
为善无不报;无欲而后刚。
功名子孙事;天地圣贤心。
未成灯下句;来数园中花。
白眼观尘世;金刚养道心。
有时而独往;无日不狂歌。
有花皆解语;无树不生香。
老树立如塔;清流绕作城。
老树堪可怖;空山疑有仙。
多言即少味;无欲斯有为。
众香国中住;大罗天上人。
尘根耨即去;清福种方生。
身心万缘净;意味一孤灯。
佛仙亦凡种;福寿在名山。
坐观西山色;卧读南华经。
但愿后平事;何须著罪言。
罗衣称身着;华担在肩轻。
树上长生果;地里及第花。
是非听人世;礼乐付经生。
畏闻人世事;高卧故山中。
种成皆宝树;道合即金兰。
荷高能得露;兰小已生香。
高以下为体;轻乃重之根。
读书必提要;处世要通经。
读书能见道;人世不求名。
著作空后世;礼乐法前王。
欲无尔我见;须有老庄书。
深思供佛句;微暗读书灯。
清时最有味;白日长无为。
照暗孤灯小;乘流一筏轻。
福寿男则百;德功言为三。
有恒可以入圣;无欲然后得刚。
那能都如人意;要不大异我心。
来从华严法界;去观天下名山。
入乐国,住乐土;见异人,读异书。
多言人,莫轻信;得意事,不妄为。
人世亦能随俗住;我行最喜入山深。
人奉高名非所取;天生清福不须修。
万事随缘皆有味;一生知我不多人。
山中作相尊之至;坐闲供佛夕无量。
山中做等小兰若;天下人尊大布衣。
千金白日虚言值;一老空山坐读书。
凡眼何能别兰种;仙心方得爱荷香。
及时上寿一大白;随时著华千碎金。
不解俗言千种事;皆因身在万山中。
不解养生偏得寿;颇思离世乃成名。
长句未成三益至;清尊欲尽五经来。
心至虚时能受益;目当暗处能生明。
心上有天即见佛;山中无庙亦来仙。
少白读书和上第;老来高卧称达尊。
从来大白何能辱;果是真金定有刚。
书有未观皆可读;事经已过不须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代硕师,联林巨擘——俞樾楹联艺术初探一代硕师,联林巨擘——俞樾楹联艺术初探一代硕师,名当在嘉定、高邮而上,方冀耄期集庆,齐算乔松,何因梦兆嗟叱,读两平议遗书,朴学销沉同堕泪;卅年私淑,愧末列赵商、张逸之班,况复父执凋零,半悲宿草,今又神归化鹤,拈三大帙手墨,余生孤露更吞声。
俞樾为清末一位大学问家,撰有《群经评议》、《诸子评议》、《古文疑义举例》、曲园杂纂》、《俞楼杂纂》、《茶香室丛钞》、《曲园自述诗》及《右台仙馆笔记》、《老圆》、《骊山传》、《梓童传》、《七侠五义》(改编本)等学术著作。
所作笔记,搜罗宏富,为学术史、文学史提供不少参考资料。
所撰各书,总称《春在堂全书》,达250卷。
能诗善联,《清史·俞樾传》评曰:“所作诗温和典雅”。
楹联则公认为大家巨擘,作品极为丰富,自编成八卷,皆收入他的《春在堂文集》。
俞樾与李鸿章同为曾国藩的门生。
两人所走的道路却大相庭经。
李鸿章一心从政,官至宰相,位极人臣。
俞樾却埋头文字,“学究天人际,名垂宇宙间。
”曾国藩评价他的两位高足,曾坦率地说,他不喜欢象李鸿章那样醉心于爬官,但也不愿意象俞曲园那样专攻学术。
但俞樾倒是自得其乐,他的著名自挽联云:生无补乎时,死无关乎数。
辛辛苦苦,著二百五十余卷书,流布四方,是亦足矣;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
浩浩荡荡,数半生三十多年事,放怀一笑,吾其归欤!俞樾的楹联作品,主要分为两大类。
一是创作联,共六卷。
即《春在堂楹联录存》五卷,《春在堂挽言》一卷。
另一类是集联,共有8种。
《春秋人地名对》,载入《春在堂全本》之《曲园杂纂》,另有七种集碑字联书,未收入《春在堂全集》,而是收入清雷《娱萱室小品》,简介如下:1.《峄山碑集字联》,原碑为小篆。
全书收联99副,自五言至十七言不等。
2.《校官碑集字联》,原碑为汉隶。
全书收联100副,自五言至十二言不等,以七言最多,占70副。
3.《曹全碑集字联》,原碑为汉隶,全书收联97副,自五言至二十五言不等,其中七言占62副。
4.《鲁峻碑集字联》,原碑为汉隶,全书收联103副,自五言至八言均有,七言占61副,八言39副。
5.《樊敏碑集字联》,原碑为汉隶,全书收联109副,其中五言六言只有三副,七言八言各50副。
6.《纪太山铭集字联》,“太”又作“泰”,原碑为唐玄宗所书隶书崖刻。
全书收联81副,其中五言六言各六副,九言十言十一言各一副,七言八言各30多副。
7.《金刚经集字联》,此佛经为东晋鸠摩罗什译,历代有书迹多种,如唐王知敬、宋赵安仁等人均书过此经。
全书收联98副,其中四言八副,五言32副,六言六副,七言37副,八言12副,十言十一言十二言各一副。
集字联虽亦称集联,实则不同于集诗、集词、集文。
后则是集成句,上下联皆非自己创作。
而集字联乃集字成句,与平时创作联语没有什么不同,因所集字限于碑帖,故难度更大。
二在联史上,称圣者,称大师者颇有几人,前如李渔、纪昀、孙髯、阮元、梁章钜,后如曾国藩、王闿运、方地山等,但似乎都不若俞樾更加合格。
俞樾可称专业联家,数量既丰,水准亦高,集前贤大成,融合众长,转益多师,兼备诸体,并形成自己独有的风格。
前人谓其联“诗味浓、意境远”,写景有“天然画意”,抒怀则有“古中遗风”。
内容亦不失广阔。
时人谓其与纪昀并称为清代楹联两大家。
俞樾的楹联,工稳大气,平淡从容,初读不觉夺目,久读则味之愈浓,如陈年老酒,无穷意蕴始徐徐而出。
读看其挽姚夫人联:四十年赤手持家,卿死料难如往日;八旬人白头永诀,我生亦谅不多时。
初读似无长歌当哭之语,细读则味出先生老年丧妻之沉痛,感情真挚,有陶潜之笔调也。
又有名胜联如:占全湖绿水芙蕖,胜国君臣棋一局;看终古雕梁玳瑁,卢家庭院燕双飞。
此题南京莫愁湖联。
从表面上看,和彭玉麟、李篁仙那种“境界似春花秋月”般笔调相比,要平淡、朴实得多。
但品味再三,始觉是少有之大手笔。
联语高度概括了莫愁湖的主要特征物精华所在。
既有碧水青莲、画栋雕梁的美丽景色,更有朱元璋与徐达对奕及美女莫愁远嫁卢家的久远历史传说,最富幽情深意。
语言锤炼浓缩,境界幽远。
再看其题戏台联一副:一部廿四史,演成今古传奇,英雄事业,儿女情怀,都付与红牙檀板;百年三万场,乐此春秋佳日,酒座簪缨,歌筵丝竹,问何如绿野平原。
此联稍见词墨飞扬,但与古今其他刻意构思、追求轰动效应的戏台联相比,还是显得沉静、平和,但其内容充实,概括性强,对仗工切,字字精纯湿润,落落大方,当推佳作。
俞樾联并非一味平淡,其于平淡之中,有时则显奇崛之气。
如其赠人联:推倒一世豪杰,开拓万古心胸,陈同甫一流人物,如是如是;醉吟几篇旧诗,闲尝数盏新酒,白香山六十岁时,仙乎仙乎。
此为贺清末名吏、诗人金安清六十寿联。
吴恭亨则评曰“浑成可喜“(见《对联话》)。
上联前两句由陈同甫(南宋思想家、文学家陈亮)文中成句化出,下联前两句则由白香山(白居易)诗句化出。
同时将金与陈、白两人并举,虽过甚其辞,但契合金的性情、(民国人胡君复称之“喜谈经济,意气浩然”)才华及六十寿辰,可谓巧妙。
俞樾的集碑字联,古朴浑成,静穆深远,其中有不少名作,久传于世,惜今人未识乃先生作也:书有未观皆可读事经已过不须提(集《金刚经》)观五岳而知众山小凡百川咸于大海归(集《纪太山铭》)古人所重在大节君子于学无常师(集《樊敏碑》)清绝作诗无俗字闲来叩户有高明(集《校官碑》)俞曲园和彭玉麟是儿女亲家(彭之孙女嫁俞之孙),彭死后,清廷为他的饰终之典甚隆重,并在西湖为他建立专祠。
祠联由俞曲园撰写,长达三百三十四字。
为俞氏平生最长之作,也是晚清著名长联之一。
联云:伟哉!斯真河岳精灵乎?自壮年请缨投笔,佐曾文正创建水师,青旛一片,直下长江,向贼巢夺转小孤山去;东防歙婺,西障湓浔,日日争命于锋镝丛中。
百战功高,仍是秀才本色。
外授疆臣辞,内授廷臣又辞,张林泉猿鹤,作霄汉夔龙。
尚书剑履,回翔上接星辰;少保旌旗,飞舞远临海澨。
虎门开绝壁,巉崖突兀,力扼重洋。
千载后过大角炮台,寻求遗迹,见者咸肃然动容,谓规模宏阔,布置谨严,中国诚知有人在。
悲夫!今已旂常俎豆矣!忆畴昔倾旧班荆,藉阮太傅留遗讲舍,明镜二潭,勤营别墅,从珂里移将退省庵来;南访云栖,北游花坞,岁岁追随到烟霞深处。
两翁契合,遂联儿女因缘,吾家童孙幼,君家女孙亦幼,对桃李秾华,感桑榆暮景。
粤峤初还,举步早怜蹩躄;吴阊七至,发言益觉顄餬。
鸳水遇归桡,俄顷流连,便成永诀。
数日前于右舍仙馆,传报噩音,闻之为潸然出涕,念风物不殊,琴歌顿杳,老夫何忍拜公祠。
清代长联多为仿孙髯翁大观楼长联,而此联则完全是自出机杼。
上联若传记,下联似悼文。
由于所挽对象彭玉麟以今天目光来看,是一个镇压农民起义的统治阶级人物,我们无法对此联的思想内容予以肯定。
但艺术上的成就则是出类拔萃的,叙述如诉如泣,感情真挚,语调凄恻,令人读后悲从中来。
语言全为散文句式,变化多姿,畅若流水行云。
梁羽生评曰:“俞曲园是站在清廷这边立论的,但撇开‘观点与角度’不谈,此联洋洋洒洒,却是堪称以文为联的代表作。
”(《名联谈趣》)三楹联创始之初,多为骈文和格律诗格式,后又融入词、曲句式。
明清两代股文盛行。
八股文,又叫八比文。
单看一股,颇似散文,然比较两股,则形如排偶,这种文体对楹联影响较大,使楹联向语体倾斜,形成散文化倾同。
即联中句式颇似散文,或是文言文,或是口语。
如陈兆庆题黄鹤楼联:一枝笔挺起江汉间,到最上头,放开肚皮,直吞将八百里洞庭,九百里云梦;千年事幻在沧桑里,是真才人,自有眼界,哪管它去早了黄鹤,来迟了青莲。
这副对联是晚清楹联散文化的最佳例证。
且看上联起句“一枝笔挺起江汉间”,三二三节奏,显系散文句式;第二小句“到最上头”,一三节奏,更接近口语;结句“直吞将八百里洞庭,九百里云梦”,“直吞将”以虚字递进,两个五字句自成排偶与律句有别,律句是二三节奏,这里是三二节奏,与大观楼联“五百里滇池”同样是散文句式。
尤以下联“哪管它去早了黄鹤,来迟了青莲”与口语无别,使人耳目一新。
晚清楹联诸家中,联语皆或多或少有一些散文化趋势。
如曾国藩,时人谓之以“文章格式入对”,亦即散文化。
而真正将散文化推至极境,无疑就是俞樾了。
早在20世纪30年代,刘麟生在《中国骈文史》中就指出:“俞曲园作品,辑有《楹联录存》,已达六百余首,间雅有散文化。
”今人赵隆生则认为:“俞樾联语之散文化,为后人制联开出无数法门,为对联文体的辟疆扩域作出了杰出贡献。
”(见其长文《论俞樾联语之散文化》)俞樾联语的散文化,首先表现在字数与句式上,穷极其变,错落有致,请看其题杭州仓颉祠联:上溯羲皇画八卦时,文字极舆,秦而篆,汉而隶,任后来缣素流传,不外六书体例;高踞吴山第一峰顶,川原环抱,江为襟,湖为带,看从此菁华不启,振兴两浙人才。
再读其题衡阳船山书院:论船山先生所著全编,得三百余卷之多,经史子集,蔚一代奇观,承其后者,勿徒争门户异同,汉详名物,宋主义理,各在师承,总不外古大儒根底实学;卜衡岳胜地而开讲舍,看七十二峰在望,春夏秋冬,备四时佳境,登斯堂也,尚共矢晨昏黾敏,出建功勋,处修节操,交相自励,以毋负老尚书创建初心。
两联中,从三字句到十字句,皆有所用,句式随意变化,非诗体所及。
作者运用这种散文句式,不独追求外形上的繁复之美,实亦为内容所需。
主要是增强表达能力,开启叙事功能。
二是喜用虚字,善用虚字。
如前所述其贺金安清六十寿联,其上下联末句虚字的使用,给人以深刻印象。
“如是如是”,乃急语而重复之,“仙乎仙乎”,则连用平声语调则显悠闲舒缓。
两语皆神态毕现,虚字入联且又重复运用,最见匠心也。
三是造语平易,明白如话。
文言是一种散文化,口语则又是一种散文化,如其贺高滋园九月二十四日六十寿联:官两浙近廿年,以二品归田,仍在白苏旧治;过重阳刚半月,为六旬介寿,恰当黄菊新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