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必修《赤壁赋》课堂实录
《赤壁赋》课堂实录及反思
04
课后反思
教学方法的反思
教学方法的有效性
在教授《赤壁赋》时,我采用了讲解、小组讨论和个人朗诵等多种方法。经过 反思,我认为讲解部分过于主导,小组讨论和个人朗诵环节可以更加深入。
技术运用
在课堂中,我使用了PPT来辅助教学,但发现有些内容过于繁杂,导致学生注意 力分散。未来应更加精炼内容,并考虑其他教学工具。
互动讨论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文章的 主题、艺术手法和思想内涵,鼓励学 生发表自己的见解。
对未来教学的展望
跨学科融合
将文学与其他学科如历史、哲学 、艺术等相结合,拓宽学生的知
识视野,培养其综合素质。
实践教学
组织学生开展实地考察、社会实践 等活动,将课堂所学与实践相结合 ,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
创新教学
《赤壁赋》课堂实录 及反思
汇报人:
2023-12-29
目录
• 课堂导入 • 课堂实施 • 课堂总结 • 课后反思 • 教学建议与展望
01
课堂导入
背景介绍
背景介绍
在《赤壁赋》的课堂导入环节,教师首先介绍了苏轼的 生平和文学成就,以及《赤壁赋》的创作背景,即苏轼 被贬官至黄州期间的心灵历程。
情感铺垫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情境创设
教师通过多媒体展示赤壁之战的壮观场景,以及苏轼在黄州的生活影像,帮助学生进入课文情 境,增强对课文的感性认识。
互动交流
教师引导学生分享自己预习时对《赤壁赋》的理解和感受,鼓励学生提出疑问,激发学生的学 习热情和探究精神。
02
课堂实施
课文讲解
01 讲解背景
介绍《赤壁赋》的创作背景,包括苏轼的生平、 文学成就以及赤壁之战的历史事件。
教材与实际结合
16-1《赤壁赋》课堂实录+2024-2025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赤壁赋》课堂实录师:上课前老师想问一个小小的问题,在文学史上是谁在江边吟咏“大江东去,浪淘尽”的惆怅?是谁在赤壁颂唱“乱石穿空,惊涛拍岸”的豪迈?生:苏轼。
师:对,是一生坎坷却永不服输的苏轼。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东坡,品情味理,跟随他的脚步共游赤壁,走进他的内心世界。
师:我们常说用镜头捕捉画面、用视频传递情感,所以老师为大家布置了一个情境任务——我校一年一度有“走进文人”系列展活动,我班拟拍摄与苏轼共游赤壁的短视频来参与本次活动,请同学们依照苏轼的《赤壁赋》来完成此项任务。
01活动一:因文求画师:为了让大家顺利完成这项拍摄任务,老师给大家设定了几个小活动,我们首先进入“活动一:因文求画”。
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利用课下注解疏通文意,并注意几点要求:第一,读的时候放声读,这样我在巡视的过程当中能帮助正音;第二,边读边把不懂的字词圈画起来。
好,同学们现在来完成第一项。
(生自由地、大声地朗读)师:读完的同学可以停下来了。
我在巡视的过程当中,没有听见读音上的任何问题,并且我看到有同学在认认真真利用课下注解来疏通文意。
现在请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选择拍摄的场景,并利用“————图”进行概括。
这里也给大家提两点要求:第一,请在小组内部解决刚才圈画起来的不懂的字词句,如果组内解决不了,举手示意老师来帮助完成;第二,对拍摄场景进行概括时,一定要采用“————图”的形式。
(生热烈地讨论)师:大家果然展示了三中(注:伊宁市第三中学)骄子的优秀风采。
谁想先来分享自己小组要拍摄视频的场景?生1:我想拍摄赤壁泛舟。
师:这个场景对应的文本是在哪里?你从哪里看出我们要拍赤壁泛舟图呢?生1:第一自然段。
师:对,第一自然段。
这一段在写什么?生1:交代背景。
师:哦?仔细想一想,究竟是背景还是美景?(生思考)生1:美景更准确。
师:概括得非常棒。
这位同学说完之后,老师眼前突然间就展现出这么一幅美景:泛舟在赤壁之上游玩。
谢谢你。
还有哪位同学想来分享其他的场景?生2:从第二段中可以概括出“江上吹箫图”。
赤壁赋教学的课堂实录
赤壁赋教学的课堂实录赤壁赋教学的课堂实录课堂实录是经过教育专家评议改进过的有效的教学过程,我们只要能结合实际进行运用,就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下面就是小编整理的赤壁赋教学的课堂实录,一起来看一下吧。
一、整体感知,理清文章脉络师:请同学们自由诵读全文,然后概括各段的内容。
(学生自由诵读,概括段意,略。
)师:文章情感变化的脉络是怎样的?生:从赏景之中获得“乐”,因客之箫声而生“悲”,通过苏子之宽慰使客“喜而笑”。
文章的情感脉络是“乐—悲—喜”。
师:很好。
本文沿用了传统“赋”的主客对话模式,“主”与“客”都是指作者一个人。
那么,作为“客”的苏轼,内心有着怎样的苦闷与悲伤呢?生:功业无成、人生虚妄之悲。
曹操“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可谓既有“武功”又有“文治”,“固一世之雄”。
这样一个功业卓著、名垂千古的英雄,又能怎样呢?“而今安在哉”,早已消失在了历史的滚滚烟尘之中。
而作为“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的自己,只不过是一个等闲之辈、戴“罪”之臣,功业全无,理想旁落,这样的人生又有何意义呢?生:生命短暂之悲。
长江滚滚,悠悠不尽。
宇宙自然,恒久永存。
而生命却须臾飘忽,与之相比徒有羡慕之情。
心中岂能不悲?生:愿望与现实相左之悲。
试图“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却“不可乎骤得”。
愿望与现实之间存在矛盾,只能“托遗响于悲风”了。
师:同学们分析得非常透彻!这样的悲,用李泽厚先生的话说,就是一种“对整个存在、宇宙、人生、社会的怀疑、厌倦、无所希冀、无所寄托的深沉喟叹”。
二、细部探究,感悟“圜道”思想所达成的超越路径1.“水月之喻”——基于宇宙自然的生命超越之途师:从以上分析我们看到,潜伏于苏轼心灵深处的苦闷与悲伤多么沉重。
人们常说,心有郁结,必须要找到一个散郁化结的出口与通道,亦即要有一个合适的路径,方能走出心灵的阴霾。
一般而言,这样的路径有两种,一种是“外释”,通过融合于外物以转移注意力,消除怨悱;另一种是“内释”,通过内在的心灵审视、通变,在自我观照中达到超越“旧我”走向“新我”的圆通之境。
《赤壁赋》课堂实录---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赤壁赋》课堂实录4师:虽然是第一次来四中上课,但我对四中却有极深的印象,把这些印象集中汇聚,做成QQ空间里印象标签一样的东西,那一定就是像这样。
(课件展示:四中印象标签——生看且笑。
)所以,希望这节课,同学们能像咱们标签上所说的:永不屈服、不畏困难,敢于展示自己,做最好的自己,我们一起创造属于我们的精彩的记忆的标签。
能不能做到?生:能!师:上课!生:老师好!师:同学们好,请坐!印象标签其实是一个人最直观的联想、最鲜活的记忆。
如果我们给赤壁也做一个印象标签,那你首先会给它添上一个什么样的关键词?赤壁在你心目中是什么样的?找同学们说一说。
你觉得怎么样?生1:美丽的。
师:非常好,请坐!你觉得是什么样的?生2:豁达,不屈服,勇往直前。
师:豁达,不屈服,勇往直前。
赤壁让你联想到了这些,好,请坐!你觉得呢?生3:很壮观……师:嗯,好,请坐!赤壁在我们心目中各有不同的理解。
然后我们看一看赤壁现在的状态。
大家看图,和我们刚才想象的一样不一样?生:不一样。
师:这是一个高楼林立、车水马龙的赤壁。
当然这个图并不是我拍的,而是《自然与人文》的一个编辑去拍的。
他偶然去湖北采风的时候,发现了一个和古代完全不同的赤壁。
于是,他拍下了照片,当天发了这个微博。
有很多热心的网友纷纷给他留言。
大家读一读。
(展示课件,提供主情境:赤壁图片——编辑微博——微博留言,生看且读。
)师:从这个留言或者从这个编辑的微博里,我们可以看出来,面对赤壁前世今生的巨变,这位编辑心情怎样?生:惋惜。
师:嗯,对!惋惜,或者可以说担忧,而这么多留言的回复,实际上都没有直接去给出这个编辑想要的答案。
所以,这个编辑所问的关于苏轼的问题,关于《赤壁赋》的问题,不仅仅是在问古人,也不仅仅是在问那些网友,其实他是在问我们。
所以,《赤壁赋》的问题,就让我们回到《赤壁赋》中去寻找答案。
跟随苏轼一起看一看当时的风月,赏一赏天地的壮观,也从中寻找到我们自己。
《赤壁赋》-董一菲老师的课堂实录
赤壁赋》教学简案大连市十二中学李颖辉教学目标1、理解苏轼月夜泛舟赤壁而触发的情思,把握作者情感变化的过程,体会苏轼在主客问答的理性思辩中所表现的乐观旷达的情怀。
2、熟读成诵,感受文辞优美的语言特色。
教学重难点把握苏轼的心路历程,体会主客问答的哲理内涵。
教学方法1、诵读——研读、从整体感知——深层评价、从感性——理性2、辅以多媒体课件,学生搜集资料。
3、教师引导,给出话题,学生合作研讨,教师补充,师生共同探究。
教学思路一、走近作者,知人论诗1、苏轼和黄州:苏轼一生最无用世机会的是三处贬所:黄州、惠州、儋州。
《赤壁赋》正是写于苏轼遭受人生第一次挫折被贬黄州时,简单地介绍苏轼躬耕东坡、黄州夜醉及两赋一词,有助于学生欣赏作品。
2、解题(1)赤壁的有关话题:介绍三国时的赤壁和黄州的赤壁。
有人说苏轼《赤壁赋》之赤壁并非赤壁大战之地,苏轼写错了地方,而清代诗人朱日浚却这样说:“赤壁何须问出处,东坡本是借山川。
”(2)赋的特点及演变二、倾情诵读,涵咏情致1、欣赏录音朗诵,聆听体悟,进入境界。
提醒学生注意读音,语句节奏的缓急和变化。
边听朗读,边想象苏轼笔下的赤壁美景。
2、指导诵读,辅以《平湖秋月》古曲,营造氛围。
指导学生读出词语的抑扬顿挫,文句的舒缓轻重,为背诵作好准备。
(1)读出重音。
如“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动词重读并延长;“哀吾生之须臾,慕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韵脚字重读;“而今安在哉”“而又何羡乎”,疑问词重读。
(2)读出节奏、气势。
如“方其破荆洲,下东陵,顺流而东也”,停顿较小语速较快;“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朔赋诗”,语速舒缓;“固一世之雄也”,停顿较大气势豪迈;“而今安在哉”,情感急转缓慢低沉。
(3)读出情感。
“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何其乐也;“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何悲哉;“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而吾与子所共适”,何其旷达;“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又何其洒脱。
《赤壁赋》课堂实录-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赤壁赋》课堂实录师:余光中先生说:如果我要去旅行,我不会找李白,因为李白不负责任,没有现实感。
也不会找杜甫,因为他太苦了,太严肃。
我会找苏东坡,因为他是一个非常好的朋友,而且也是一个非常有趣的人。
林语堂先生说苏东坡是一个无可救药的乐天派。
是一个伟大的人道主义者,那么大文豪苏东坡到底是一个怎样的人呢?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赤壁赋》,了解其文、其人。
下面大家一起来读学习目标。
生:1.积累文言知识,培养文言语感。
2.梳理情感变化,体会景、情、理交融之美3.领悟哲理内涵,体味旷达乐观之情。
师:假如时光倒流,让我们穿越到公元1082年,去会一场之约,和苏东坡一起同游赤壁吧。
语言是交流的工具,是与古人沟通的桥梁。
让我们读懂古言,走近苏轼。
请同学们正音。
生1:壬(rén)戌、举酒属(zhǔ)客、冯(píng)虚御风。
师:非常好,继续。
生1:愀(qiǎo)然、山川相缪(liáo)师:为什么是liáo?生1:因为它是通假字。
师:非常好。
生1:舳舻、酾酒、横槊、无尽藏、狼藉、枕藉。
师:非常好!后面同学,麻烦你来解释重点词句翻译。
生2:“既望”是农历每月十六日。
师:回答非常准确。
那你知道“望日”是什么吗?生2:“望日”是农历每月十五。
师:农历每月十五,非常好!我们除了“望”和“既望”,还要知道一个文化常识。
“朔”是什么?生:农历每月初一。
师:“晦”呢?生:农历每月最后一天。
师:非常好,继续。
生2:“属客”:劝酒。
“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脱离人是登入仙境。
“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舞”:使……起舞,“泣”:使……哭泣。
师:你讲的非常好!纠正一个读音,舞幽壑之潜蛟,潜能、潜力,二声,好,继续。
生2:“悄然”容色改变的样子。
师:这里是忧愁凄怆的样子。
生2:“正襟危坐”是整理衣服端坐。
师:整理衣服端正地坐着,“危”是什么意思?生2:“危”是正。
师:“危”是端正,我们有一个成语,你来迁移一下,那这个成语是什么意思?危言危行。
《赤壁赋》课堂实录
《赤壁赋》课堂实录【教学背景】新语文课程强调:“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使学生“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
【教学设想】【走入《赤壁赋》】一、知人论世,有备而学例如:苏轼因“乌台诗案”被捕入狱,被贬黄州,名义上是团练副使,实际上“罪人”,宋神宗规定他“不得擅去安置处”“不得签署公事”,应“思故而自新”,可以说他当时几乎丧失了人生自由,但他没有消沉颓废,而是以乐观豁达的精神面对人生的风风雨雨,并给后人留下了《赤壁赋》等名篇佳作。
二、整体感知,披文入情三、创设情境,各抒己见通过创设问题情境,我引导同学们走近苏轼、走进《赤壁赋》,去体会、感悟苏轼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这个问题提出后,首先让每个同学独立思考五六分钟,然后以小组为单位展开讨论,各抒己见,教师以一个平等对话者的姿态融入其中,参与讨论。
)对话一:生:苏轼没有悲观失望,而是积极进取,从“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各一方”这一句就可以看出来。
师:“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各一方”是当时社会流行的歌词吗?生:“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各一方”是苏轼“饮酒乐甚”之后即兴所作的歌词。
师:“美人”指美丽的人吗?生:古人常用“美人”作为圣主贤臣或美好理想的象征,在这里“美人”比君,表现了他积极入世、对现实不绝望的情怀。
生:苏轼没有因仕途的失意而放弃对理想的追求。
师:“‘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三国时代英雄辈出,苏轼何以独写曹操、周瑜?……师:请大家回忆以前学过的课文,想一想象苏轼一样怀才不遇,壮志未酬的作者还有谁?他们怎样对待人生的挫折?师:在挫折面前,先贤作出了不同的人生选择,你们觉得谁表现得比较积极乐观?生(异口同声):苏轼。
对话二:生:苏轼虽然是豪放派的代表人物,但从“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
赤壁赋课堂教学实录8篇
赤壁赋课堂教学实录8篇赤壁赋课堂教学实录通用【篇1】一、导入新课师:许多古人,每见名山大川,必有所感怀。
孔子登泰山而小天下,范仲淹临洞庭而忧苍生,欧阳修游滁州而醉山水。
他们心为山动,情为水发,锦文华章喷薄而出,留下了许多千古绝唱。
元丰五年,漫步长江岸边的苏东坡,望着奔腾不息的长江水,看着历经沧桑的赤壁古战场,情难自已,于是把酒临风,挥毫醉书,《念奴娇·赤壁怀古》诞生了,震烁千古。
后来在这里,他还写下了《前赤壁赋》和《后赤壁赋》。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前赤壁赋》。
(点评:学生学习过的古代山水记游散文很多,但学生没有做一个系统的归纳,所以先通过这一段简短的导语简单的归纳了学生以前学过的著名的山水游记,让学生在大脑中能够回顾一下以前所学知识。
)实录:学生认真的听,仔细的思考。
尤其是背诵时,有的学生闭上眼睛,好像是被赤壁的景象所感染。
二、作者背景师:学习一篇文章必须要了解作者及背景,作者及背景的了解更有助于深刻的领会文章。
本文的作者是苏轼,苏轼的文章我们已经学习过许多,苏轼的相关知识我们更是耳熟能详,就请同学们各抒己见吧!(点评:让学生自己回顾作者,有助于加深对作者的了解,对旧有知识的回顾,也尊重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的兴趣。
)胡玉茹:1037年~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
四川眉山人。
宋代大文豪。
丁凯航:和苏洵、苏辙合称三苏。
叶先路: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辙、王安石、曾巩在文学上称为唐宋八大家。
张勇:和辛弃疾合称苏辛。
罗阳:在书法上也很有造诣,和黄庭坚、米芾、蔡襄合称苏黄米蔡。
(点评:对于作者的情况,学生是比较熟悉的,老师不必再去做详细的讲解。
讲回顾知识交给学生自己,更能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师:以上几位同学的发言使我们比较全面的了解了作者,有那位同学能够结合以前所学知识为我们讲一下本文的创作背景?余存存:1080年,苏轼被贬黄州。
在这里,他经常来赤壁矶头游览眺望,或泛舟江中。
1082年,苏轼又来到赤壁。
《赤壁赋》课堂实录+教学反思
惟有回头,方知不足——《赤壁赋》实录及反思教学内容:高一年级必修二第三单元第九课《赤壁赋》课时:第一课时引入:陶行知在《自立立人歌》中如此写道:滴自己的汗,吃自己的饭,自己的情况自己干,靠人靠天靠祖宗,不算真好汉!我把它总结为一句话:自己能做的情况,我向来不求别人。
今天把它放到课堂上,前面再加两个角色,请同学们填空,并总结课堂模式。
教师:自己能做的情况,我(教师)向来不求别人(学生)——讲授式教学学生:自己能做的情况,我(学生)向来不求别人(教师)——自主式探索反思:那个引入,回头看看显得不伦不类。
第一,不适合对学生讲,因为太深,因此显得没有必要,而且一上去讲那个,也妨碍了学生的情绪,看起来被一下打懵了;第二,和本课没有必然的联系。
再加之,动身点本想是扇动学生,让学生多参预,实践“以生为本、自主探索”,结果学生没有教材,又变成为了一言堂,导致那个开头显得拖沓冗长、滑稽可笑。
教师:先出个智力游戏:池塘里一根木头上有五只青蛙,现在有四只决定要跳到水里去,请问:木头上还剩几只?学生:五只教师:什么缘故是五只?那个地点有一个——学生:决定。
教师:决定不等于学生:跳教师:决定不等于行动。
下边就要看大伙儿的行动了。
反思:因为前面的无效,再加之那个,看起来显得更啰嗦,给人的感受是“下笔千言,离题万里”,确实不如“开门见山,直奔主题”。
高一咱们差不多学过三册书了,今天我们没有按随堂的顺序进行,而是回头望月,来看一看我们曾经走过的路。
今天我们看的是必修二。
同学们都带书了吗?学生:没有!反思:学生都没有带书是出乎我意料之外的,当时我就懵了,没有书咋讲课?专门是文言文。
因此,那会儿语言也是时断时续,课堂的实际与预设不是不符,而是差距太大,是个不小的挑战。
教师:那行,没有带书的话,听我说。
在必修二这册书里,我们先学习了写景状物的散文,后学习了从先秦到南北朝诗歌,第三单元我们要学到的是山水游记类散文。
这之中,我们要接触三位大师:王羲之、苏轼和王安石,今天我们选择的这位:诗、词、文、赋、书法、绘画样样熟知,他确实是苏轼。
《赤壁赋》课堂实录之一
《赤壁赋》课堂实录之一【课程分析】本文是苏轼写的一篇赋,它不是纯粹的散文,却也不能看作一般的诗歌来看待,而且它更不等于今天的散文诗。
它是比较自由的句式来构成的带有韵脚的散文,却又饱含着浓厚的诗意,作者在本文描写了月夜的美好景色和泛舟大江饮酒赋诗的舒畅心情,然后通过客人的洞箫吹奏极其幽怨的声调,引起主客之间的问答最后文章的主题又转移到关于人生态度辩论上。
文中流露出一些消极情绪,同时也反映了一种豁达乐观的精神。
文章含而不露,意在言外。
所以在设计的重点放在引导学生体味文章的语言特点,表达特色,以及理解文章的内容,作者的感情上。
【学情分析】所教两班为学生基础较弱,对于课文的理解首先是一个难题,但是我们又不能完全的包办,不能代替学生去逐字逐句的翻译。
但是如果不翻译文章大多数学生理解文章就会产生障碍。
所以必须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因此翻译课文交给学生自己课前预习时进行。
这样在学习课文内容时学生就会提前理解课文内容。
对于基础较弱班级学生掌握基础知识是至关重要的,因此自主预习基础知识也是预习的首要任务。
让学生在自主预习学习中自己先发现问题,然后通过课堂的合作交流解决问题,最终使学生全面的,自主的掌握知识,真正的理解了接受知识。
【学习目标】1、学习和积累有关文言知识。
2、鉴赏本文景、情、理的交融特色,以及理解作者的情怀。
3、会“主客矛盾”所体现的处世哲理。
4、学习古人身处困境仍然乐观的精神、感悟生命的意义。
【设计理念】老师教学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掌握知识,提高能力,陶冶品德。
但是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老师们往往忽视手段的运用,使得我们的教学变得枯燥,乏味,而学生的积极性也没有得到发挥,因而影响学习效果。
因此做为一个新时期的教师,那么必须要从传统中走出来,让自己的课堂变成学生的学堂,让学生去自主的学习,而不是被动的被填充。
老师只作为一个路标,去帮助学生自己正确的前进。
为了帮助学生能够在掌握基础知识的层面上拓展知识面,提高认识,所以设置拓展延伸,让学生结合自身实践谈苏轼的处世哲学,带动学生思考自己的人生。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二第三单元第9课《赤壁赋》课堂实录及点评
《赤壁赋》课堂实录文勇师:上课!同学们好!生:老师好!师:大家把这些字词看一下,有些关键字要重点提示一下。
“举酒属客”的“属”通“嘱”,这里指劝人饮酒。
“冯虚御风”中的“冯”,通“凭”,乘的意思。
“七月既望”的“望”,农历每月十五。
“纵一苇之所如”中的“如”,往、到的意思。
“冯虚御风”的“虚”,古意是凌空的意思。
“美人”,特指圣主贤臣或美好理想。
这里有几处“之”字的用法要注意,“哀吾生之须臾”中的“之”,助词,主谓间不译。
“惟江上之清风”中的“之”,结构助词,可翻译成“的”。
“耳得之而为声”中的“之”,代词,“它”的意思。
“月出于东山之上”中的“之”,助词,可不译。
虚词“于”的用法在本文有两处:“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中的“于”,介词,“在”的意思;“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中的“于”,介词,表被动。
文中“歌”字有两处不同用法:“扣舷而歌之”的“歌”是动词,唱的意思;“倚歌而和之”的“歌”是名词,表示歌声。
此外,还有一些特殊句式和词的活用值得我们好好研究:“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
”属于状语后置句式,本为“于斗牛之间徘徊。
”“凌万顷之茫然。
”是定语后置,“凌茫然之万顷。
”“渺渺兮予怀。
”是倒装句,“予怀渺渺兮。
”“西望夏口,东望武昌”中的“西”、“东”,名词作状语。
“侣鱼虾而友麋鹿”中“侣”、“友”,意动用法。
“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中“舞”、“泣”,使动用法。
“桂棹兮兰桨”中“桂”“兰”,名词作状语。
“羽化而登仙”中“羽”,名词作状语。
“乌鹊南飞”中“南”,名词作状语。
“不知东方之既白”中“白”,名词作动词,显出白色。
“顺流而东”中“东”,名词作动词。
“下江陵”中“下”,名词用作动词。
“肴核既尽”中“尽”,形容词用作动词。
这篇文章是押韵的,我们先来了解一下韵脚,看到PPT上面本文押运换韵的字。
本文来自语文茶轩屏显1:间、天、然、仙、桨、光、方、慕、诉、缕、妇、稀、飞、诗;昌、苍、郎、东、空、雄、鹿、属、粟、穷、终、风、往、长、瞬、尽、主、取、月、色、竭、适酌、藉、白。
《赤壁赋》课堂教学实录
《赤壁赋》课堂教学实录师:讲《赤壁赋》不能不讲“乌台诗案”。
(板书)苏轼与王安石同一时代,两人私交甚厚,但苏轼反对王安石变法,尤其“不敢默视”新法推行中的流弊,时时“缘诗人之义,托事以讽”。
王安石罢相后,几个监察御史从苏轼诗文中深文周纳,罗织罪状,弹劾苏轼“指斥乘舆”“包藏祸心”,于元丰二年(1079)把他从湖州逮捕,投入监狱,勘问他诽谤朝廷的罪行,酿成北宋有名的文字狱“乌台诗案”。
生1(脱口而出):为什么会叫“乌台诗案”?师:这案件先由监察御史告发,后在御史台狱受审。
汉代时御史台外柏树上有很多乌鸦,所以人称御史台为乌台,也戏指御史们都是乌鸦嘴,所以此案称为“乌台诗案”。
由于宋朝有不杀士大夫的惯例,所以经过4个月的折磨后,苏轼免于一死,但被贬为黄州团练。
被贬黄州后,苏轼经常游赏赤壁矶,在被贬第四年即1082年,一气写下了《念奴娇?赤壁怀古》和前后《赤壁赋》三篇传世名作,由他的政治低谷转而登上他的文学创作的颠峰。
今天我们要学的前《赤壁赋》正记录了苏轼从失意矛盾中超脱的心路历程。
师:现在同学们一起来看课文标题“赤壁赋”,同学们对“赋”了解多少?生2:刚学的《诗经》“六义”有赋、比、兴。
赋者,敷也,敷陈其事而直言之者也。
是铺陈排比。
师:说得非常好。
“赋”原先是一种文学表现手法。
到汉朝发展成为一种文体,“赤壁赋”的“赋”是古代的一种文体。
汉有大赋,铺陈扬厉;六朝骈赋,铺陈对仗;唐朝律赋,铺陈对仗,平仄用韵。
至此“赋”被层层束缚,已无法写了。
于是宋朝文人对“赋”进行改革,产生了文赋,突破声律对仗,自由挥洒,杂入大量散句,故称文赋。
但文赋仍保留汉赋主客问答的形式。
客多是虚拟的,用于流露作者思想的一个侧面,主则用于表现作者的主导思想,他们共同反映了作者思想的矛盾困惑。
[第一环节,师简介写作背景、文体知识导入新课]师:标题“赤壁赋”其实可以理解为“赋赤壁”,用“赋”的形式写赤壁。
假设我们同学游览了赤壁,让你们来写赤壁,你们觉得可以写哪些内容?生(杂然答道):自然风景、历史人物┅┅师:那么,《赤壁赋》有没有写自然风物和历史人文?如果有,请找出相关段落。
《赤壁赋》课堂实录 (2)
《赤壁赋》课堂实录◇师:老师给同学们讲个笑话,某电视台有位长得很漂亮的女主持人,有一次她主持知识竞赛,她声情并茂地朗读了一句“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昔是何年?”然后问参赛者:“请问这首词的作者是谁?”参赛者不假思索地回答:“苏东坡。
”这位漂亮的女主持人顿时愣了,迟疑了一会儿,她一本正经地说:“你只把姓答对了,名答错了,答案应该是苏轼。
”(生笑)◆生笑了,说说你为什么笑?◆生1:苏东坡就是苏轼。
◇师:是吗?如果你在试卷上这样写,吴老师也同样会判你错。
(生愕然)老师让你们课前预习课文并了解苏轼生平经历,都做了吗?◆生:预习了。
◇师:结合你们所了解的苏轼生平经历,说说吴老师为什么这样判?◆生2:东坡是苏轼被贬到黄州以后取得号,这之前他叫苏轼,我想《水调歌头》可能是他被贬黄州之前的作品吧?◇师:恭喜你,答对了!(生笑)《水调歌头》是苏轼出知密州时的作品,那时苏东坡还没诞生呢。
谁知道苏轼因为何事被贬到黄州来的?◆生3:“乌台诗案”。
◇师:能说具体一点吗?◆生3:苏轼的政敌故意整他,就从他的诗集里找了几句“反动”言论,在宋神宗面前打小报告,苏轼就被抓起来了。
宋神宗爱惜苏轼有才,也就没有治他的罪,就把他贬到黄州来了。
◇师:苦难是人生一笔宝贵的财富,“故天降将大人与斯人也,”◆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
”◇师:余秋雨先生说,到了黄州后的苏轼是一个觉悟了的苏东坡,经历了一次整体意义上的脱胎换骨,也使他的艺术才情获得了一次蒸馏和升华,他,真正地成熟了。
余秋雨先生的散文《苏东坡突围》结尾写道:成熟是一种明亮而不刺眼的光辉,一种圆润而不腻耳的音响,一种不再需要对别人察颜观色的从容,一种终于停止向周围申诉求告的大气,一种不理会哄闹的微笑,一种洗刷了偏激的淡漠,一种无须声张的厚实,一种并不陡峭的高度。
勃郁的豪情发过了酵,尖利的山风收住了劲,湍急的细流汇成了湖,结果--引导千古杰作的前奏已经鸣响,一道神秘的天光射向黄州,《念奴娇•赤壁怀古》和前后《赤壁赋》马上就要产生。
高中语文《赤壁赋》课堂教学实录
《赤壁赋》教学实录【教学目标】1.了解苏轼及其写赤壁赋的时代背景,“乌台诗案”。
2.理清这篇文章的结构思路和思想内容,叙事,抒情,说理三者关系。
3.读懂苏轼的人生价值观,人生逆境时旷达乐观的胸襟情怀。
4.有节奏地朗读全文、背诵和默写赤壁赋。
【教学重点】苏轼的人生思想观,赋文的语言魅力。
【教学课时】三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课我们学过韩愈散文的代表作《师说》,韩愈居“唐宋八大家”之首,请问同学们,唐宋八大家(韩愈、柳宗元、欧阳修、三苏、王安石、曾巩)的文章,谁的文章成就最高呢?答案是苏轼。
或者问,你们读过他们的古文吗?你们最喜欢“唐宋八大家”里的哪一位?南宋学者李耆卿的《文章精义》,说过“韩如海,柳如泉,欧如澜,苏如潮。
”以前,我们学过苏轼的一些诗文,《题西林壁》《饮湖上初晴雨后其一》《望湖楼醉书其一》《水调歌头》《江城子二首》《卜算子》《定风波》等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
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
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密州出猎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
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
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
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
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
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黄州定慧院寓居作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
《赤壁赋》第三课时课堂实录 李文
《赤壁赋》第三课时课堂实录李文《赤壁赋》第三课时课堂实录这是一篇很经典的赋,既有赋的特点,又有苏轼的特色,教参上是安排了三课时,我因为听课也用了三课时,因为这是第三册的最后一课。
我讲公开课时只讲了这课的第三课时,怕大家对我的课没有一个完整的认识,我就简单的把上两个课时的思路写了一下,希望各位老师能毫不留情的对我的授课过程和内容进行批判!第一课时教学步骤:(一)、导语让同学们齐背《念奴娇。
赤壁怀古》导入新课。
(二)、回忆有关“赋”的知识因为高一学过杜牧的〈阿房宫赋〉。
(三)、给同学们一起回忆苏轼的一些情况,重点说苏轼的思想,尤其是受儒道佛及游侠思想影响后的表现。
(四)、让学生自读课文,解决字词问题。
(五)、找学生朗诵这篇课文,纠正读时出现的错别字和不正确的断句。
(六)、让学生齐读第一自然段。
(七)、给学生五分钟时间自己对照注释疏通文意。
(八)、老师点出重点词语和句子1、望既望属白露所如所知冯2、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状语前置句或介词结构后置句)3、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互文)(九)出示第一章.1.与学生一起学习.2.让学生体会作者提它的用意.(十),找个别学生翻译第一段.(十一)布置作业1,背颂第一段,预习二三段.2,让学生翻译第一段,交作业.第二课时教学步骤(一).检查第一段的背诵(二)让学生读第二段1,对照注释疏通文意2,教师点拨重点词语和句子美人和袅袅缕嫠妇舞泣(使动用法)渺渺兮予怀(主谓倒装)(三)让学生翻译第二段,教师纠正错误(四)找学生读第四段(五)学生对照注释疏通文意(六)教师点拨重点词语和句子愀然正襟危坐固匏樽属须臾活用:1,乌雀南飞(南)2.西望夏口(西)3,东望武昌(东)以上三个词都是名词做状语,可译成:向南(西,东) 4,顺流而东也.东;名词活用做动词,可译成:向东进军.5,方其破荆州,下江陵破:形容词做动词,大破,攻下;下:名次做动词,攻下. 6,侣鱼虾而友麋鹿侣,友:名词的意动用法句子:1,何为其然也?(介词的宾语前置)2,此非曹孟德之困于周郎乎?(以于引导的被动句) 3,而今安在哉?(宾语前置句)(七)让学生翻译第三段(八)教师点评,指出翻译中的不足.(八)布置作业1,背诵三四两段2,翻译这两段3,预习最后两段第三课时播放赤壁赋的FLASH朗诵让同学们和听课老师和评委们入场.授课地点:一中多媒体教室学生:高二18班全体学生听众:全校教师上课铃响起,班长喊起立,教师回礼,开始上课.教学过程:师:上一节结束时,老师布置了作业,让同学们完成二段和三段的背诵,由于时间关系,现在请大家一起背诵文章的第二自然段.生:大声的背诵.师:从同学们洪亮的声音里,老师知道大家已经很熟练的背了下来,第三段我也希望同学们背的能和这一段一样熟练.下面我们先看一下本节课的学习目标,请同学们看一下大屏幕,一起读本课时的学习目标.生:1,学习文章最后两自然段,积累重点词语2,理清文章的感情线索3,学习本文的写作特色师:好了.同学们已经知道我们这一节的主要学习任务了,那么我处带着这三个目标再一次的走进课文,去感受作者的情怀,一起听课文朗诵.(FLASH演示)师:好了.我们刚才又一次的感受了作者游赤壁时的情怀,现在我们首先来学习课文四五段,看作者写了什么样的内容.先给大家五分钟的时间,对照着课下的注释来疏通文章的大意,一会儿我找两个同学试着翻译一下这两段.师:时间到.我们先看大屏幕,我找一个同学解释这些重点词语.生:1,盈虚:盈,满;虚,缺.2,消长:消减和增长.3,盖:表示假设语气.4,无尽藏:出于佛家语无尽藏海,意思是像海之能包罗万物.在本文中,可翻译成无尽的宝藏.5,适:享有.6,肴核:菜肴和果品.7,狼籍:凌乱.也作狼藉.8,枕藉:互相枕着垫着.师:**同学回答的很好,就是中间看了两次书,说名还没有记到脑子里,课下再多看几遍.我这里重点强调一下藏字和枕藉这两个词语.前者在课文中的意思翻译成宝藏就行了;枕藉中藉字应读jie4,还有一个词慰藉,也读这个音,大家一定要记住.师:好了.关于这两段的字词就说到这里,我现在分别找两个同学分别翻译这两个自然段,由于两段放在一起长,我们找两个同学,一个从四段开头翻译到四段三行末而又何羡乎?另一个同学从且夫天地之间到五段末.生:我说:你们也知道那水和月亮吗?流去的水像这样不断的流去,时断时缺的月亮像那样的不断的圆缺,却终于没有增减.如果从那变动的一面看,那么天地万事万物时刻在变动,连一眨眼的功夫都不停止.如果从那不变的角度看,万物同我们一样都是永存的,没有尽头,又何必羡慕它们呢!师:这个同学翻译的很正确,很好!请坐!老师强调一个地方,一是盖字,刚才在重点词语里说过的,用在这个句子的开头,表示假设语气,整个句子是说如果从那变动的一面看. 生:再说,天地直间,万物各有主人,假如不是为我所有,即使是一丝一毫也不能得到.只有这江上的清风和山间的明月,下两句.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不会翻译了.师:耳朵听到了才能成其为声音,眼睛看到了才成其为颜色.好,你继续翻译.生:占有它们,无人禁止,使用它们,无穷无尽.这是自然界无穷无尽的宝藏,我和你共同享受.客人听后笑了,洗净杯子.重新喝酒.菜肴果品已经吃完了,杯盘杂乱的放着,大家互相枕着垫着,不知不觉的东方已经亮了.师:这个同学翻译的也很不错,只是其中有一处不知道该如何翻译它,其中一处漏了几个词.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老师替他翻译了.另一处是相与枕藉乎舟中这句中乎舟中给漏了.同学们一起说,应该怎么翻译?生:在舟中.师:对!同学们说得很对!除了这两处外,这个同学很好的把握了这一段的内容.希望这个同学在以后会做得更出色! 师:刚才我们疏通了四五两段的文意,下面我们把全文中每一段的段意归结一下,给大家一分钟的时间去组织自己将要表述的语言.生:第一段主要是写苏子与客在一个秋天的月夜游赤壁的情景.师:非常好!时间,人物,事件归结得很全面.出示幻灯片内容:1,描写夜游赤壁的情景,展现了一个诗情画意的境界. 师:同学们能说出文章中写出了怎样的一个诗情画意的境界?生:有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生:有月出于东山之上生:有白露横江,水光接天师:同学们用课文中的原句找出了作者给我们刻画出的诗情画意的境界.那么第二段又有什么变化呢?主要写了什么?生:写有客吹箫,箫声悲凉.师:这个同学归结的很简练.老师很喜欢你能这样表述.上文我们一起和作者在诗情画意的境界中游览了一番,作者和客有什么感受呢?生: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生:饮酒乐甚.师:这两位同学说得很对,饮酒乐甚,感情是乐.怎么就发生了转变呢?生:因为一个客吹箫.师:怎么一个客吹箫就让作者的感情发生了变化呢?生:因为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生:还有两句: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师:对!箫声起,悲意生,六个比喻,渲染了箫声的悲凉,主客触景生情,由欢乐转为悲哀.大屏幕显示:2,写作者饮酒放歌的欢乐和客人悲凉的箫声.师:同学们再看看第三段又写了什么内容呢?生:写客人解释箫声悲凉的原因,感慨人生短促.师:是采用什么样的形式表现出来的呢?生:主客一问一答的形式.师:文中提到了哪个历史人物呢?生:曹操.师:文中提到了三国时的英雄曹操,目的在于告诉我们什么?生:说他是一个英雄.生:不对.重点落在了而今安在哉?师:这句话是说什么的?生:英雄豪杰,也和万物一样,不过是过眼烟云.师:在我们以前学过的诗词里有没有这样的句字?生:中有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生:还有中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师:同学们记得很清楚.本段就是同过主客问答的方式,抚今追昔,畅述对天地人生的感触.英雄也随着岁月的流逝而灰飞烟灭,风流云散.想到自己贬谪黄州,青春虚度,不禁悲从中来.大屏幕显示:3,写客人感慨人生短促无常的悲观情绪.师:我们再一起来看第四段主要写了什么内容.生:又提到了水和月.师:提水和月是为了说什么?生:谈到了变和不变.师:说得好!这是写景,书抒情,还是说理?生:说理.师:还提到了哪一个方面呢?生:取何不取师:对.这也是说理吧?生:是的.生:文张还提到了取之不禁,用之不竭是针对什么而谈的呢? 生: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师:同学们说得很对.师:本段还提到了逝者如斯,历史上谁也说过这样的话? 生:孔子.出自:子在川上说: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师:大屏幕显示:4,写作者丢开个人的愁怀,欣赏大自然美妙风光的豁达开朗的心情.师:最后再来看第五段的大意,谁能说一下?生:客人喜而笑,洗盏更酌.师:归结的好!能用原文回答,而且也很简洁.同学们看大屏幕:5,写客人转悲为喜,主客开怀畅饮,兴尽入睡.师:这个结尾意味深长,既照应了开头超然欲仙的快乐,又是向政敌的一种暗示:我虽然遭迫害,贬谪黄州,但我的日子过得并不错,既不寂寞也无苦恼.这实际上是一种抗议.师:刚才我们一起解决了本文每段的大意.现在握0解决学习目标中的第二个问题,本文的情感是怎么变化的.生:先是乐,由第二段开头的饮酒乐甚可以看出来.生:然后客有吹洞箫者,转而为悲.生:最后又转悲为喜,由客喜而笑.师:同学们说得很对.其实我们在总结各段的大意时已经明白了.请同学们看大屏幕看老师怎么总结的.情感线索:乐:先由清风明月之美写赏玩之乐.悲:再以主客问答写历史人物的兴亡和现实苦闷的悲喜:阐明变与不变的道理,以求解脱,最后归于豁达乐观. 师:现在我们理清了文章的感情线索,现在再回头看课文,看文章在写作上有什么特色,哪些值得我们在写作中借鉴.先从文章的表达方式上谈起吧.生:开头一段写了游赤壁时的情景:清风徐来,水波不兴.这是写景.生:第四段写了变与不变取与不取的道理.是说理.生:全文有从乐到悲再到喜的感情变幻.是抒情.师:说得好!同学们教好的把握了全文内容.我们把这几个同学的说法合在一起,就是本文的第一个特色:写景,抒情,议论的紧密结合.师:再想.本文的题目是什么?生:赤壁赋.师:那说明本文的体裁是什么?生:赋.师:赋有什么特点?生:赋”的字义是铺述,这种文体的特征是“铺采漓文,体物写志”,也就是要运用铺陈夸饰的手法来直陈其事,用新奇美丽的辞藻来描摹事物,抒写情志。
高中语文必修《赤壁赋》课堂实录
高中语文必修《赤壁赋》课堂实录预习要求:分四人一组研读课文,从文章的词语句子、情感哲理、写作特色等方面提出效果。
课前预备:教员搜集整理先生的效果,制成课件。
师:同窗们,都说苏轼是位少见的旷世奇才,你们能详细说说吗?生:苏轼是豪迈派词风的开创人。
他的词豪迈高旷,情浓意远,我们学过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就是这一作风的代表作。
生:他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他的散文:道理融合,汪洋恣肆,事先就有〝苏氏文章擅天下〞的佳誉。
生:他还称得上是一位初级厨师。
(大家笑)〝东坡肉〞千百年来不时喜闻乐见。
师:中国现代楷书有〝颜、柳、欧、苏〞四大流派,这里的〝苏〞,就是苏轼,可见他在中国书法史上的位置之高。
同窗们,见过他的书法作品吗?大少数先生:没有!局部先生:有,在我们课本的封面。
师:对!同窗们可以翻到封面欣赏一下。
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时期,每次旅游人们传说的古战场赤壁,都难免触景生情,收回惊世浩叹。
由此,中国文学史上就增添了«前赤壁赋»、«后赤壁赋»两篇精妙绝伦的散文。
他写成«前赤壁赋»时,展纸挥毫写了一幅长卷,这幅长卷写得尤为成功。
传到明代,董其昌拜观了真迹,十分倾倒,说苏轼的书法笔力欲透纸背,全用正笔中锋,每波划尽处,常有聚墨痕,如黍米珠。
董其昌作过一段著名的跋语:〝东坡先生此赋,楚骚之一变也;此书,‘兰亭’之一变也。
宋人文字俱以此为极那么。
〞这是对苏轼的«赤壁赋»及其书法最为深切而高尚的评价。
明天,让我们随同著名播音员夏青的朗诵步入苏轼为我们构筑的文学和哲学的殿堂,领略苏轼那卓绝的雄风。
[放录音,先生听]师:听完朗诵,你对«赤壁赋»有什么觉得?生:我感受最深的是抑扬顿挫的声韵之美。
生:自己读不出的东西似乎一下子有了感悟。
生:我有一种飘飘欲仙的觉得。
《赤壁赋》课堂实录七篇
《赤壁赋》课堂实录七篇《赤壁赋》课堂实录1一.导入师:上课!同学们好!师:每当我们站在长江边,看着浩瀚的江水时,我们会吟咏出苏轼的名句——生:“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师:每当年我们看着夜阑人静,一轮圆月当空时,我们会情不自禁地吟诵出苏轼的——生:“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师:每当我们游览庐山时,也会想起苏子哲理性的名句——生:“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师:确实是说不尽的苏东坡啊!昨晚我和大家重温了在初中和高中阶段学过的苏轼的作品。
说起苏轼,大家应该不会陌生吧。
今天我们让大家一起穿越时空,再次走近一代文人苏轼,更进一步地走近东坡的作品,了解东坡的内心世界。
二.知人论世话苏轼师:在讲课之前,我们先一起来重温初中阶段学过的苏轼的诗、词、文中的名句。
(教师多媒体投影诗句。
)师:第一句,是《记承天寺夜游》中的“庭下如积水空明”——生:“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师、生:“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师:接着是《浣溪沙》中的“谁道人生无再少”——生:“门前流水尚能西”师、生:“休将白发唱黄鸡”。
师:最后是我们十分了解的《水调歌头》“我欲乘风归去——”生:“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师:同学们都背得很好,从以上几句诗句中,你能谈谈你所认识的苏轼,他是一个怎样的人吗?如果你要用一个形容词来形容他,你会说,他是一个怎样的人呢?生:豪迈。
师:在才学方面呢?生:多才多艺。
师:在性格方面呢?生:乐观。
师:在人生、政治上遇到重大挫折时,他又是以一种怎样的态度来面对的呢?生:豁达。
师:很好!同学们都各抒己见地谈了一下印象中的苏轼,确实我们从苏轼的作品中可以感知他的积极乐观、豪放、豁达,除此老师觉得我们还可以用“坚韧”来形容他。
(教师多媒体投影:乐观、豁达、坚韧)三.千古绝唱说赤壁师:下面大家一起来学习这一篇千古美文,更全面地认识、理解黄州时期的苏轼。
(教师多媒体投影:“千古绝唱说赤壁”)师:苏轼在黄州写下了“赤壁三文”,分别是《念奴娇·赤壁怀古》、《赤壁赋》、《后赤壁赋》,大家一起来想一想:苏轼为何钟情于赤壁呢?请结合“赤壁三文”,找出相关写景的句子。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赤壁赋》课堂实录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赤壁赋》课堂实录师:上课,同学们好!很高兴和我们高一(18)班的同学一起学习苏轼的《赤壁赋》。
苏轼,我们不陌生,初中就学过他的不少作品。
有一篇文章,不知同学们还有没有印象,我来考考大家(教师背诵):“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学生跟着背,声音越来越大。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师:很好!这篇文章叫《记承天寺夜游》,在哪里写的?生(齐):黄州。
师:这篇文章写于元丰六年。
那一年的秋天和冬天,苏轼游览了黄冈赤壁,分别写了《赤壁赋》和《后赤壁赋》。
这是苏轼作品中最精华的文章。
哪个同学能告诉我,苏轼为什么去了黄州?生(齐):被贬。
师:为什么被贬?生(纷纷):因为乌台诗案被贬黄州。
师:大家能不能说说乌台诗案是怎么回事?生1:不知道。
生2:有官员从他的诗中找出句子说讽刺变法,于是皇帝把他贬官。
师:乌台,就是御史台。
有人诬陷他,说他诗中有反对朝廷新政的文字,于是把他投入大牢。
东坡在狱中生活了130天,这对他的身心、对他的人格造成了巨大的折磨和摧残。
后来方方面面的人出面营救,最终他被放出来,可是被贬黄州,并开始了不断被流放的坎坷的人生际遇。
苏轼去世前两个月左右,在常州,有这么一首诗,题自己的自画像(投影):“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
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
”儋(dān)州在哪里呢?海南岛。
惠州在哪里呢?广东。
苏轼不断被贬,先被贬到黄州,后被贬到更远的惠州,最后被贬到更遥远的海南岛儋州。
苏轼满身伤痕,历经坎坷,他要给自己一个快乐地活下去的理由,他不断地思考,到黄州之后,他的思想开始成熟了,仿佛一道天光,划过这荒瘠的大地。
中国文学史上这篇最著名的文章出现了。
昨天和同学们见面的时候,有同学问我《赤壁赋》中的“赋”是什么?“赋”是一种文体,一种介于诗和散文之间的文体。
16.1《赤壁赋》教学实录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赤壁赋》教学实录学习目标:1、根据学法指导,读出气势和情感;2、准确翻译第二、三段,整理第二、三段文言知识点。
3、初步解读作者情感变化的内涵。
学习重点:准确翻译第二、三段,整理第二、三段文言知识点。
学习难点:初步解读作者情感变化的内涵。
教学过程:师:同学们,我们今天继续学习《赤壁赋》。
我们上节课读懂了这篇文章的文字,今天的任务是读懂文意。
读懂文意就是读出隐藏在文本中的作者的思想、情感。
上学期学习宋词的时候大家已经了解到,这篇散文写于苏轼在黄州期间,而这一时期是苏轼一生当中非常重要的一个阶段。
用余秋雨的话说,那是苏轼的“成熟期”。
所谓成熟期,是指他有了一种从容的、豁达的面对生活的态度。
今天我们就来读懂这样一种态度。
请一位同学朗读一遍课文,大家对文章有一个整体的感知。
听朗读时同学们完成两个任务:1.领略文句的优美;2.理出情感的脉络。
文章共有五个段落,每一段作者的情感是不一样的,请大家分析,从第一段到第五段作者的情感有怎样的变化。
(指定学生朗读。
)师:读得非常好。
相信通过这样优美的朗读,同学们应该初步感受到这篇文章语言的优美了。
下面我们重点来完成第二个任务:这篇文章的情感有怎样的变化?它的情感脉络是什么?大家可以边找边说,而且可以从文章当中找出相关的词语来表述。
比如:在第一段中作者的情感是怎样的?可以用第二段中的一个词来概括。
(学生小声议论。
)生:“乐”。
师:对!于是饮酒乐甚。
(极书“乐”)然后呢?生:“愀然”。
师:“愀”是什么意思?生:忧愁悲伤。
师:忧愁悲伤,用今天的话说就是“悲”。
(板书“悲”)由“乐”而“悲”,作者的情感在这里已经有了明显的变化,那么在后文还有哪些变化?(学生小声议论,并纷纷发表意见。
)生:“悟”“喜”。
师:对。
作者的情感先“乐”,后“悲”,接着“悟”,最后一段是“喜”。
(极书“悟”“喜”)乐一悲一悟一喜,就是这篇文章的情感脉络。
下面我们逐一来研究。
请大家再次阅读第一段,思考:作者缘何而乐?可以互相交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中语文必修《赤壁赋》课堂实录预习要求:
分四人一组研读课文,从文章的词语句子、情感哲理、写作特色等方面提出问题。
课前准备:
教师收集整理学生的问题,制成课件。
师:同学们,都说苏轼是位少见的旷世奇才,你们能具体说说吗?
生:苏轼是豪放派词风的创始人。
他的词豪放高旷,情浓意远,我们学过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就是这一风格的代表作。
生:他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他的散文:情理交融,汪洋恣肆,当时就有“苏氏文章擅天下”的美誉。
生:他还称得上是一位高级厨师。
(大家笑)“东坡肉”千百年来一直脍炙人口。
师:中国古代楷书有“颜、柳、欧、苏”四大流派,这里的“苏”,就是苏轼,可见他在中国书法史上的地位之高。
同学们,见过他的书法作品吗?
大多数学生:没有!
部分学生:有,在我们课本的封面。
师:对!同学们可以翻到封面欣赏一下。
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期间,每次游览人们传说的古战场赤壁,都
不免触景生情,发出惊世浩叹。
由此,中国文学史上就增添了《前赤壁赋》、《后赤壁赋》两篇精妙绝伦的散文。
他写成《前赤壁赋》时,展纸挥毫写了一幅长卷,这幅长卷写得尤为成功。
传到明代,董其昌拜观了真迹,十分倾倒,说苏轼的书法笔力欲透纸背,全用正笔中锋,每波划尽处,常有聚墨痕,如黍米珠。
董其昌作过一段著名的跋语:“东坡先生此赋,楚骚之一变也;此书,‘兰亭’之一变也。
宋人文字俱以此为极则。
”这是对苏轼的《赤壁赋》及其书法最为深切而崇高的评价。
今天,让我们伴随著名播音员夏青的朗诵步入苏轼为我们构筑的文学和哲学的殿堂,领略苏轼那卓绝的雄风。
[放录音,学生听]
师:听完朗诵,你对《赤壁赋》有什么感觉?
生:我感受最深的是抑扬顿挫的声韵之美。
生:自己读不出的东西似乎一下子有了感悟。
生:我有一种飘飘欲仙的感觉。
(全班笑)
师:很好!著名现当代作家巴金曾说《赤壁赋》给人潇洒神奇、出尘绝俗的纯净的美感。
我们同学在预习中也读出了这一点,请看下列问题,我们共同探讨:
(展示问题一:文章第一段的景物描写美在何处?为什么写得赛似仙境?)
生:苏子泛舟赤壁之下,上面是一轮皓月,下面是万顷
碧水,月光如烟雾般笼罩江面,清风徐徐吹拂,一叶扁舟如一片苇叶,轻浮水面,任意左右东西。
景象澄沏,又似朦胧,如梦境一般。
生:作者写自己在辽阔江面上泛舟,仿佛在浩荡的太空中乘风飞行,毫无阻碍简直就要远离人世,悠悠忽忽升入仙界里去了,令人陶醉其中,赏心悦目。
但我感觉却有“醉翁之意不在酒”之妙,长江的大气、饮酒吟诗的快感,豁达的情境都使下文悲之情更加浓重和凄凉。
师:对,作者的这一段描写蕴涵着一种深沉隽永的诗意,一下子把人带进了诗的国土,沉醉在山水风月之中,同作者一起去领略那深蕴的人生意义。
这种境界和意蕴是过去的赋从来没有表现的。
生问:老师!“徘徊”是来回走动的意思,而月亮一晚上只能走一次,如何“徘徊”?
师:谁能回答这个问题?
生:我认为这里的“徘徊”是写月亮移动缓慢的意思。
生:我想是侧面写了作者的心理,他觉得月亮对游人含情脉脉,不忍离去,因而对冰清玉洁的月亮产生愉悦之情。
师:这位同学的解答把景与情交融在一起了,很好。
“徘徊”一词真是一字千钧,体现了苏轼语言的精练生动,词简情真。
师:下面我们一边听朗诵一边跟读第一段。
注意轻重缓急,读出羽化登仙、飘然世外的欢快之情。
生:全班齐读
(展示问题二:文章第二段作者的感情从乐到悲变化是否太突兀?悲从何来?)
师:我们先来理作者情感的变化线索。
作者从乐字引出歌来,“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是指《诗经·陈风·月出》诗的第一章:“月出皎兮,佼人僚兮,舒窈纠兮,劳心悄兮”。
为什么苏轼在船中诵读“明月之诗”里的“窈窕之章”?
生:七月即望,正好是七月十六日,月圆之夜,吟明月之诗为了召唤月亮出现,而月亮也似乎听到苏子的呼唤声:“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一轮明月冉冉升起了。
生:《月出》诗写出了在明亮月光下美人的娇好容貌和幽闲体态,引起感情上爱慕和烦闷不安。
这与下文的扣舷而歌的内容是有联系的,所以吟此诗也有引出下文作者自歌“望美人”的作用。
师:从扣舷而歌的歌词看,显然是从《月出》诗里生发出来。
“流光”指江面上闪烁荡漾的月光,不就是“月出佼兮”么?“美人”即心上漂亮的人儿,不正是“佼人僚兮,舒窈纠兮”么?“渺渺兮予怀”表现临风怅惘,思绪黯然,不就是“劳心悄兮”么?但这歌词与单纯的民间情歌有所不
同,这里的“美人”代表一种理想的追求,表现的是政治的感慨。
悲从何处来,来自作者遭受贬谪后的苦闷,看到江水之阔,面对宇宙之大,难免产生知音何处,而发出天各一方之叹,在游赏之“乐”中,已包含淡淡的哀愁了,这“乐”本就属于苦中作乐,借山水而暂时排遣其内心的郁闷。
所以从“望美人兮天一方”的失望心情中进一步引出忧患整个人生的哀思来。
这是由乐到悲的第一层心境。
师问:由乐到悲的第二层心境是通过什么来写呢?
生:客人的洞箫声。
师:如何写箫声?
生:“如怨如慕,如泣如诉”,连用了四个比喻,形象地写出了箫声的幽怨悲凉。
使人如闻其声,几乎也要流泪。
生:老师!我有一个问题:这个“慕”是“爱慕”的意思吗?如果是,那么它的感情基调与哀怨、哭泣等是否矛盾?
生:我认为这里的“慕”是“思念”,“如慕”就是“又像在思念”。
师:有道理!语言就需要这样细心揣摩、品味。
这种借音乐来抒写一腔忧思哀绪的写法,我们在哪篇课文里学过?
生:白居易的《琵琶行》里有“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就是借琵琶写愁情。
生:《红楼梦》中“凸碧堂品笛凄清”也是类似意境。
师:经过吟诗与吹箫的描写,使“泛舟”的快乐气氛向悲哀转化,完成了两段之间的过渡。
这一过渡自然圆转,不露一丝圭角,使读者不知不觉地为这种感情的抑扬起伏所吸引,迫不及待地去倾听下面的对话。
(展示问题三:第三段先说英雄伟大,再说自己渺小,那么“月明星稀”,乌鹊南飞”一句对突出曹操“一世之雄”有何作用?这段如何通过对比写出人生短暂?) 生:“月明星稀”的诗是由眼前的明月联想而起的,由身边的赤壁又联想到曹操横槊赋诗和赤壁之战的情景。
师:写曹操的重点在哪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