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海公司泡沫事件
案例一 南海泡沫事件
![案例一 南海泡沫事件](https://img.taocdn.com/s3/m/16c307d276eeaeaad1f33045.png)
案例一注册会计师审计产生的历史背景——英国南海股份公司审计案例一、案例资料18世纪初随着大英帝国殖民主义的扩张,海外贸易有了很大发展。
英国政府在银行家的建议下,将发行中奖债券所募集到的资金于1710年创立了南海股份有限公司,从事盈利前景诱人的殖民地贸易。
南海公司经过了10年的惨淡经营, 1719年政府允许中奖债券的70%(约1000万英镑)与南海公司股票可进行转换。
该年底,一方面政府扫除了殖民地贸易的障碍,另一方面,公司的董事们开始对外散布利好消息,并预测在1720年的圣诞节,公司可能要按面值的60%支付股利。
1719年中期,南海公司股价为114英镑,1720年3月,股价劲升至300英镑。
1720年7月公司老板布伦特实施以数倍于面额的价格发行可分期付款的新股,同时又将获取的现金转贷给购买股票的公众,此时南海的股价扶摇直上,股价高达1050英镑,一场投机浪潮席卷全国。
各种职业的人都被卷入这场漩涡。
《大恐慌》一书描写当时的情形:政治家忘记了政治,律师忘记了法庭,贸易商放弃了买卖,医生丢弃了病人,店主关闭了铺子,教父离开了圣坛,甚至连高贵的夫人也忘记了高傲和虚荣。
其实,1720年6月英国国会已通过了《泡沫经济取缔法》,许多公司被解散,公众的怀疑逐渐扩展到南海公司,继股价高达1050英镑后,外国投资者首先开始抛售南海的股票。
1720年9月28日公司股票下跌到190英镑,1720年12月公司股票下跌到124英镑,1720年底,政府对公司财产清查,其资本已所剩无几,1720年政府逮捕了布伦特,有的董事自杀,相应的地主和商人倒闭。
“南海公司”倒闭的消息传来,犹如晴天霹雳,惊呆了正陶醉在黄金美梦中的债权人和投资者。
迫于舆论的压力,1720年9月,英国议会组织了一个由13人参加的特别委员会,对“南海泡沫”事件进行秘密查证。
在调查过程中,特别委员会发现该公司的会计记录严重失实,明显存在蓄意篡改数据的舞弊行为,于是特邀了一名叫查尔斯·斯内尔的资深会计师,对南海公司的分公司“索布里奇商社”的会计账目进行检查。
南海泡沫事件1
![南海泡沫事件1](https://img.taocdn.com/s3/m/928ccc0616fc700abb68fcbe.png)
南海泡沫事件南海泡沫经济事件是历史上第一次世界证劵市场泡沫事件,是指在1720年春天到秋天之间,脱离常轨的投资狂潮引发的股价暴涨和暴跌,以及之后的大混乱。
1711年,牛津伯爵成立了南海公司。
这家公司并没有真正成功地从事南海地区的贸易,但仅靠出售概念、计划和希望,就将股价推升到最后的每股1060英镑。
后来,该公司的股票一个月下跌了85%。
1720年6月11日,英国国王宣布这样的公司为“公共害虫”。
背景1689年到1714年之间,英国政府因为打仗欠了1000万英镑的债务,英国政府找上南海公司,大量发行股票,换成钞票。
南海公司执行长罗约翰使股价拉高,投资人健有力可图,就争相抢购。
南海公司主要由一些富有的商人组成。
为了吸引这批商人加入公司,政府游说他们若购买为数达1,000万英镑的国债,政府就会向他们提供六厘年利率,再额外每年提供8,000英镑,以作回报。
由于涉及开支庞大,政府当时更要求国会将酒、醋及烟草等货品的部份税收收益预留,以用于支付每年高达600,000英镑的利息。
公司成立后,总部位于伦敦针线街的南海府(South Sea House),而主席则由约翰·布伦特爵士出任。
影响南海泡沫事件与1720年的法国密西西比公司及1637年的荷兰郁金香狂热,是西方历史早期爆发的三大的泡沫经济事件。
其中南海泡沫事件中的南海股价如泡沫快上快落的情况,更被后人发展出“泡沫经济”一词,用来形容经济过热而收缩的现象。
南海泡沫事件对英国带来很大震荡,国人对股份公司留有阴影,而在事件中制定的《泡沫法案》一直到1825年才予废除,反映国民经过长时间才慢慢对股份公司重拾信心。
著名物理学家牛顿爵士在南海泡沫事件中也是受害者之一,他在第一次进场买入南海股票时曾小赚7,000镑,但第二次买进时已是股价高峰,结果大蚀2万镑离场。
牛顿曾因而叹谓:“我能算准天体的运行,却无法预测人类的疯狂。
”(I can calculate the motions of heavenly bodies, but not the madness of people.)可见事件影响之大。
南海泡沫事件
![南海泡沫事件](https://img.taocdn.com/s3/m/4ec0c4df76a20029bd642d4b.png)
“南海泡沫事件”是英国证券市场发展史上最重要的事件之一,也是历史上第一次世界证券市场泡沫事件,“泡沫经济”一词即来源于此事件。
南海公司于1711年由英国贵族创办,是由英国政府特许的一个贸易公司,具有在南海贸易的特许权,垄断经营。
所谓南海就是现在的拉丁美洲、大西洋沿岸地区。
1719年英国政府接受了用南海公司股票偿还英国国债的建议,于1720年向公众出售南海公司股票。
当时的英国正处在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前夕,大量的民间企业同样需要筹集资本,当人们看到南海这种泡沫起来后十分赚钱,民间就纷纷组织公司,并开始背着政府偷偷地发行股票。
英国议会在1720年6月通过了《反金融诈骗和投机法》,禁止民间组织公司。
《反金融诈骗和投机法》被民间俗称为“泡沫法”,它的意思是说,“泡沫法”认定了民间股票是泡沫,政府用这部法律去打击民间股票的发行,但同时却助长了南海泡沫的形成。
有半数以上的英国议员是南海公司股票的投资者,连英国国王也禁不诱惑也买了十万英镑的股票,更有甚者就是大科学家牛顿也卷入了漩涡,由于购买踊跃,股票供不应求,公司的股票价格狂飙。
再由于不断散布谣言夸大南海公司的利润前景,股价从1月的128英镑一路飙升至7月的1000英镑,六个月涨幅达到700%形成了南海泡沫。
随后,内幕人士开始大举抛售股票,股价一落千丈,12月跌至129
英镑,南海泡沫破灭。
“南海泡沫”事件以及“泡沫法案”,对英国证券市场发展造成了重大影响,之后上百年左右的时间股票发行都在受
到这个法律的制约,使英国股票市场几乎停滞不前,发展极为迟缓。
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英国的工业革命。
南海泡沫事件分析
![南海泡沫事件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6d1de17fb307e87101f69673.png)
南海事件泡沫分析年级: 10金4学号: 20101810426姓名: 张可专业: 金融二零一三年六月目录一事件回顾二事件成因1.直接原因2.深层原因三事件总结与影响正文一事件回顾南海泡沫事件(South Sea Bubble)是英国在1720年春天到秋天之间发生的一次经济泡沫,它与密西西比泡沫事件及郁金香狂热并称为欧洲早期的三大经济泡沫。
英国的“南海股市泡沫”几乎是与法国“密西西比泡沫”同一时期发生的一次大型股票投机活动。
南海公司的幕后操纵者通过运用阴谋诡计来蓄意骗取广大投资者的巨额财富,吹起了一个硕大无比的股市泡沫,然后再将其吹破,留给英国老百姓的只是一个关于财富的传说。
17世纪末到18世纪初,英国正处于经济发展的兴盛时期。
长期的经济繁荣使得私人资本不断集聚,社会储蓄不断膨胀,投机机会却相应不足,大量暂时闲置的资金有待寻找出路,而当时股票的发行量极少,拥有股票还是一种特权。
1711年,牛津名人哈利·耶尔创建了一家公司募集资金投资海外。
尽管英国的私人资本较多,但当时的英国政府却由于同西班牙、荷兰战争的缘故而负债累累,为了清偿总价近1000万英镑的陆军、海军债券和其他一些上市债券,英国政府与南海公司达成了一种用交易来换取经营权的协议,即由南海公司承担约1000万英镑的政府债务,成为英国政府的最大债权人。
这是一个由商人组成的公司,他们连公司名字都没想好,就把这么多的债务背到了自己身上。
于是,这个经过议院批准而成立的公司,新取了南海公司这么一个连他们自己也没听说过的名称。
政府保证他们在一定时期内获得6%的利率。
为了提供这部分每年相当于60万英镑的利息,作为回报,英国政府对该公司经营的酒、醋、烟草等商品实行永久性退税政策,并赋予其经营中南美洲一带的贸易特权以及与这些地区进行远洋贸易的垄断权,这个垄断权规定:所有未经准许就进入这个地区进行贸易的船只都会被没收。
船上的货物其价值的1/4归英国政府所有,1/4归告密者所有,另外1/2归南海公司所有。
欧洲三大金融泡沫分别什么
![欧洲三大金融泡沫分别什么](https://img.taocdn.com/s3/m/de82797ebf23482fb4daa58da0116c175f0e1e2f.png)
欧洲三大金融泡沫分别什么世界金融史上最为著名的三次泡沫事件:荷兰的郁金香狂热、法国的密西西比公司泡沫和英国的南海公司泡沫。
三大事件在教科书和传媒中都被归结为少数骗子做局,政府监管不力,大众疯狂跟进,结果人财两空,经济遭到破坏而造成金融与社会的悲剧。
人类历史上第一次金融泡沫——郁金香狂热欧洲有一个古老的传说:三位勇士同时爱上一位美丽的少女,为博美人青睐,三位勇士分别送给少女一件礼物:皇冠、宝剑和金块。
少女对三人都不感冒,于是向花神祷告,花神就将皇冠变成枝干,宝剑变成绿叶,金块变成球茎。
这个球茎就是郁金香球茎。
在花语的世界里,郁金香也曾代表未必美好的爱情;在金融的世界里,郁金香代表真正可怕的危机。
众所周知,郁金香是荷兰的国花,于16世纪从中东传入荷兰,1570年一位荷兰花匠从奥地利宫廷偷回了球茎。
此后,郁金香一经绽放“举国称奇”。
由于郁金香被引种到欧洲的时间很短,数量非常有限,“物以稀为贵”,价格自然极其昂贵。
在崇尚浮华和奢侈的法国,很多达官显贵家里都摆有郁金香,作为观赏品和奢侈品向外人炫耀。
1608年,就有法国人用价值3万法郎的珠宝区换区一只郁金香球茎。
1636年,一株稀有品种的郁金香竟然达到了与一辆马车、几匹马等值的地步。
在那个时代的荷兰乃至欧洲其他国家,佩戴郁金香绝对是身份与地位的象征。
当郁金香开始在荷兰流传后,它巨大的利润很快就吸引了众人的眼球,人们开始倒卖郁金香球茎。
最初在1635年前后,还只是在上层社会倒手,毕竟郁金香是奢侈品,普通人与之无缘。
这时候,证券交易所就派上了用场。
郁金香在荷兰的证券交易所上市。
为了让普通人也能有投资的机会,交易所甚至把单株郁金香分割为细股,而且制定了一系列交易规范。
在轰轰烈烈的全民郁金香运动中,荷兰人创造了“期货选择权”,1636年可以卖出1637年出世的郁金香球茎,交割前不需要付款,交割时只需交割证券市场差价,而且推出交易杠杆,允许买空。
现在,我们耳熟能祥的“看多、看空、期权、期货”等证券市场名词基本都是那个时候由荷兰人发明出来的。
南海泡沫事件
![南海泡沫事件](https://img.taocdn.com/s3/m/254c654d02d8ce2f0066f5335a8102d277a26145.png)
• 英国经济陷入衰退,制造业、对外贸易受到严重影响 • 英国政府不得不采取一系列措施,如提高利率、削减开 支等,以应对危机
03 金融市场监管加强,金融市场逐步规范
• 南海泡沫事件暴露了金融市场的不完善和监管缺失 • 英国政府加强了对金融市场的监管,金融市场逐步规范
02
南海泡沫事件:揭秘18世纪的经济危 机
01
南海泡沫事件背景及影响
南海公司的成立与发展
1711年,南海公司成立
• 为了与法国争夺南美洲殖民地,英国政府成立南海公司 • 南海公司获得了英国与西班牙签订的一项贸易协议,垄断了南美洲的贸易 • 公司股价迅速上涨,吸引了大量投资者
1719年,南海公司扩大业务范围
投资者行为
• 投资者纷纷涌向股票市场,寻求高回报 • 投资者在市场中进行投机行为,加剧了市场泡沫的形成
谢谢观看
THANK YOU FOR WATCHING
• 南海公司开始涉足其他领域,如保险业、地产业等 • 公司股价继续上涨,吸引了更多投资者加入
1720年,南海泡沫事件爆发
• 南海公司股价暴跌,导致投资者损失惨重 • 英国经济陷入危机,引发了一系列社会问题
英国经济环境与泡沫生成
南海公司成为市场热点,泡沫逐渐生成
• 南海公司股价持续上涨,吸引了大量投资者 • 投资者对南海公司的前景过于乐观,导致泡沫逐渐生成
金融市场的不完善
• 18世纪初期,英国金融市场尚处于初级阶段,市场规模 较小 • 金融市场透明度较低,投资者难以了解公司真实情况
监管缺失
• 英国政府对金融市场的监管力源自较弱,缺乏有效的监管 手段 • 南海泡沫事件中,监管机构未能及时发现并制止市场的 投机行为
英国南海公司案
![英国南海公司案](https://img.taocdn.com/s3/m/5d0e7323a5e9856a56126030.png)
英格兰银行非常不愿意惹祸上身, 英格兰银行非常不愿意惹祸上身,但是在公众众口一词的 要求下,不得不被迫进场试图挽救大局。经过双方的协商, 要求下,不得不被迫进场试图挽救大局。经过双方的协商,英 格兰银行同意为支持公共信用预购300万南海公司的债券。然 万南海公司的债券。 格兰银行同意为支持公共信用预购 万南海公司的债券 而这样的努力仍然未能够挽救南海公司。 而这样的努力仍然未能够挽救南海公司。人们对南海公司的债 务缺乏信心,南海公司的股票继续滑落, 务缺乏信心,南海公司的股票继续滑落,甚至引发了大量的银 行挤兑的现象。英格兰银行抵住了挤兑风暴的冲击, 行挤兑的现象。英格兰银行抵住了挤兑风暴的冲击,但南海公 司却遭受了致命的打击,股票价格跌落到了150英镑,几经动 英镑, 司却遭受了致命的打击,股票价格跌落到了 英镑 荡后跌到了135英镑。英格兰银行在恢复公众的信心,阻止毁 英镑。 荡后跌到了 英镑 英格兰银行在恢复公众的信心, 灭性的潮流方面也已经无能为力了。 灭性的潮流方面也已经无能为力了。 南海泡沫事件令股民猝不及防, 南海泡沫事件令股民猝不及防,成千上万的股民惨遭重创 甚至倾家荡产,在这次事件中损失惨重的科学家牛顿惊叹道: 甚至倾家荡产,在这次事件中损失惨重的科学家牛顿惊叹道: 我能计算出天体的运行轨迹,却难以预料到人们如此疯狂” “我能计算出天体的运行轨迹,却难以预料到人们如此疯狂”。
英国南海公司案-泡沫形成 英国南海公司案 泡沫形成
1719年,英国政府允许中奖债券与南海公司股票进行转换。同年年底, 年 英国政府允许中奖债券与南海公司股票进行转换。同年年底, 南美贸易障碍的扫除,加上公众对股价上扬的预期, 南美贸易障碍的扫除,加上公众对股价上扬的预期,促进了债券向股票 的转换,进而带动了股价上升。 的转换,进而带动了股价上升。 1720年,南海公司采取拉拢贿赂政府高官的手段获得了除英格兰银行和 年 印度公司的国债以外价值3100万英镑英国所有国债的包销权。南海公司 万英镑英国所有国债的包销权。 印度公司的国债以外价值 万英镑英国所有国债的包销权 股票一夜之间由130英镑涨到了 英镑涨到了300英镑。 英镑。 股票一夜之间由 英镑涨到了 英镑 4月12日,南海公司宣布发行 万新股, 英镑, 月 日 南海公司宣布发行100万新股,每股资本金为 万新股 每股资本金为100英镑,售价 英镑 英镑, 次付款, 为300英镑,可以分 次付款,每次 磅。各个阶层的人们都争相申购, 英镑 可以分5次付款 每次60磅 各个阶层的人们都争相申购, 人们发疯一样涌向交易所,第一次认购的数量就超过了200万股。仅仅 万股。 人们发疯一样涌向交易所,第一次认购的数量就超过了 万股 几天之后,股票的价格涨到了340英镑每股。为了能够将公司股票的价 英镑每股。 几天之后,股票的价格涨到了 英镑每股 格哄抬的更高, 月 日的董事会上 公司宣布夏季发放的股利为10%, 日的董事会上, 格哄抬的更高,4月21日的董事会上,公司宣布夏季发放的股利为 , 所有认股的股东都将享受如此优厚的股利。 所有认股的股东都将享受如此优厚的股利。这似乎更进一步印证了假想 中公司无比光明的盈利前景。然后董事会又决定第二次发行新股, 中公司无比光明的盈利前景。然后董事会又决定第二次发行新股,这次 发行的数量仍是100万,以400%的溢价发行。人们刚刚吃到了股利的甜 的溢价发行。 发行的数量仍是 万 的溢价发行 投资的热情再一次被激发,以至在消息发布几个小时之内, 头,投资的热情再一次被激发,以至在消息发布几个小时之内,人们申 购的数量就已经达到了150万股。这些投资者来自各个阶层,其中包括 万股。 购的数量就已经达到了 万股 这些投资者来自各个阶层, 半数以上的众参议员,而当时的国王也禁不住诱惑,竟也认购了价值10 半数以上的众参议员,而当时的国王也禁不住诱惑,竟也认购了价值 万英镑的股票。 万英镑的股票。
欧洲三大金融泡沫
![欧洲三大金融泡沫](https://img.taocdn.com/s3/m/84884ea4e43a580216fc700abb68a98271feacea.png)
欧洲三大金融泡沫:欧洲三大金融泡沫分别是郁金香泡沫事件、南海泡沫事件、密西西比泡沫事件。
南海泡沫是指的是在1720年春天到秋天之间,在英国南海公司引发的脱离常规的投资狂潮,最终因股价暴跌投资者遭受巨大损失,历经一个世纪英国股票市场才走出"南海泡沫"的阴影。
密西西比泡沫事件是指法国在1719至1720年的密西西比公司股市泡沫破裂的金融事件。
从1719年5月开始,法国股票价格连续上升了13个月,涨幅超过了20倍。
1720年5月法国股市开始崩溃,连续下跌13个月,跌幅为95%。
郁金香泡沫,指17世纪荷兰的郁金香一度在鲜花交易市场上引发异乎寻常的疯狂,郁金香球茎供不应求、价格飞涨,投机者疯狂涌入,当价格崩溃时,成千上万的人倾家荡产。
南海泡沫事件
![南海泡沫事件](https://img.taocdn.com/s3/m/8b1f6f9e84868762caaed578.png)
南海泡沫事件南海泡沫事件,历史上的著名的金融泡沫.“南海泡沫”发生于17世纪末到18世纪初。
长期的经济繁荣使得英国私人资本不断集聚,社会储蓄不断膨胀,投资机会却相应不足,大量暂时闲置的资金迫切寻找出路,而当时股票的发行量极少,拥有股票是一种特权。
在这种情形下,一家名为“南海”的股份有限公司于1711年宣告成立。
南海公司成立之初,是为了支持英国政府债信的恢复(当时英国为与法国争夺欧洲霸主发行了巨额国债),认购了总价值近1000万英镑的政府债券。
作为回报,英国政府对该公司经营的酒、醋、烟草等商品实行了永久性退税政策,并给予其对南海(即南美洲)的贸易垄断权。
当时,人人都知道秘鲁和墨西哥的地下埋藏着巨大的金银矿藏,只要能把英格兰的加工商送上海岸,数以万计的“金砖银块”就会源源不断地运回英国。
1719年,英国政府允许中奖债券与南海公司股票进行转换。
同年年底,南美贸易障碍扫除,加上公众对股价上扬的预期,促进了债券向股票的转换,进而带动股价上升。
1720年,南海公司承诺接收全部国债,作为交易条件,政府要逐年向公司偿还,公司允许客户以分期付款的方式(第一年仅仅只需支付10%的价款)来购买公司的新股票。
2月2日,英国下议院接受了南海公司的交易,南海公司的股票立即从129英镑跳升到160英镑;当上议院也通过议案时,股票价格涨上了390英镑。
投资者趋之若鹜,其中包括半数以上的参众议员,就连国王也禁不住诱惑,认购了价值10万英镑的股票。
由于购买踊跃,股票供不应求,公司股票价格狂飙。
从1月的每股128英镑上升到7月份的每股1000英镑以上,6个月涨幅高达700%。
在南海公司股票示范效应的带动下,全英所有股份公司的股票都成了投机对象。
社会各界人士,包括军人和家庭妇女,甚至物理学家牛顿都卷入了漩涡。
人们完全丧失了理智,他们不在乎这些公司的经营范围、经营状况和发展前景,只相信发起人说他们的公司如何能获取巨大利润,人们惟恐错过大捞一把的机会。
南海泡沫事件
![南海泡沫事件](https://img.taocdn.com/s3/m/24666417e87101f69e319531.png)
商业初期
在2月1日的修订方案中,英格兰银行没有再提供其他优惠,但就列明愿 意以每1,700镑的英格兰银行股票换取每100镑的较长期债券,而较短期债券的 换购价则因应持有期而相应调整。至於南海公司方面,虽然修订方案透绝透 露换购价,但就表示将无条件支付的350万镑进一步上调至400万镑,而有条 件支付的款项亦获得上调,使政府最终最多可额外获得760万英镑,比英格兰 银行多出近200万镑。
2
在1713年,英、西签订《乌得勒支和约》,标志西班牙王 位继承战争步向终结。在和约中,西班牙准许英国垄断对西班 牙美洲地区的奴隶贸易,而专营权很自然落在南海公司手上。 奴隶贸易在当时被视为很赚钱的行业,南海公司的前景亦被看 好。有关和约的签订被当时托利党政府视为一大胜利,因为南 海公司成功为政府有效融资,并与由辉格党控制的英格兰银行 抗衡。在1716年,南海公司进一步从奴隶贸易中取得优惠待遇, 到1717年更向政府多买额外200万英镑的公债。但好景不常,西 班牙在1718年与英国等国交恶,并爆发四国同盟战争,南海公 司的前景一度暗淡下来。可是,公司却仍然强调前景明朗,并 在1718年邀请英皇乔治一世加入董事局成为总裁。
2
投资者趋之若鹜,其中包括半数以上的参众议员,就连国
王也禁不住诱惑,认购了价值10万英镑的股票。由于购买踊跃, 股票供不应求,公司股票价格狂飙。从1月的每股128英镑上升 到7月份的每股1000英镑以上,6个月涨幅高达700%。
投机对象 在南海公司股票示范效应的带动下,全英所有股份公司的
股票都成了投机对象。社会各界人士,包括军人和家庭妇女, 甚至物理学家牛顿都卷入了漩涡。人们完全丧失了理智,他们 不在乎这些公司的经营范围、经营状况和发展前景,只相信发 起人说他们的公司如何能获取巨大利润,人们惟恐错过大捞一 把的机会。一时间,股票价格暴涨,平均涨幅超过5倍。大科学 家牛顿在事后不得不感叹:“我能计算出天体的运行轨迹,却 难以预料到人们如此疯狂”。
南海泡沫事件分析
![南海泡沫事件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26e57f3cb84ae45c3a358c43.png)
1南海事件泡沫分析年级: 10金4学号: 20101810426姓名: 张可专业: 金融二零一三年六月目录一事件回顾二事件成因1.直接原因2.深层原因三事件总结与影响正文一事件回顾南海泡沫事件(South Sea Bubble)是英国在1720年春天到秋天之间发生的一次经济泡沫,它与密西西比泡沫事件及郁金香狂热并称为欧洲早期的三大经济泡沫。
英国的“南海股市泡沫”几乎是与法国“密西西比泡沫”同一时期发生的一次大型股票投机活动。
南海公司的幕后操纵者通过运用阴谋诡计来蓄意骗取广大投资者的巨额财富,吹起了一个硕大无比的股市泡沫,然后再将其吹破,留给英国老百姓的只是一个关于财富的传说。
17世纪末到18世纪初,英国正处于经济发展的兴盛时期。
长期的经济繁荣使得私人资本不断集聚,社会储蓄不断膨胀,投机机会却相应不足,大量暂时闲置的资金有待寻找出路,而当时股票的发行量极少,拥有股票还是一种特权。
1711年,牛津名人哈利·耶尔创建了一家公司募集资金投资海外。
尽管英国的私人资本较多,但当时的英国政府却由于同西班牙、荷兰战争的缘故而负债累累,为了清偿总价近1000万英镑的陆军、海军债券和其他一些上市债券,英国政府与南海公司达成了一种用交易来换取经营权的协议,即由南海公司承担约1000万英镑的政府债务,成为英国政府的最大债权人。
这是一个由商人组成的公司,他们连公司名字都没想好,就把这么多的债务背到了自己身上。
于是,这个经过议院批准而成立的公司,新取了南海公司这么一个连他们自己也没听说过的名称。
政府保证他们在一定时期内获得6%的利率。
为了提供这部分每年相当于60万英镑的利息,作为回报,英国政府对该公司经营的酒、醋、烟草等商品实行永久性退税政策,并赋予其经营中南美洲一带的贸易特权以及与这些地区进行远洋贸易的垄断权,这个垄断权规定:所有未经准许就进入这个地区进行贸易的船只都会被没收。
船上的货物其价值的1/4归英国政府所有,1/4归告密者所有,另外1/2归南海公司所有。
南海泡沫
![南海泡沫](https://img.taocdn.com/s3/m/35dd536e8e9951e79b8927c3.png)
南海泡沫南海泡沫是经济学上的专有名词,指的是在1720年春天到秋天之间,脱离常轨的投资狂潮引发的股价暴涨和暴跌,以及之后的大混乱。
目录1背景2介绍3原因4相关事件5评价1背景1689年到1714年之间,英国政府因为打仗欠了1000万英镑的债务,英国政府找上南海公司(South Sea Company),大量发行股票,换成钞票。
南海公司执行长罗约翰(John Law)使股价拉高,投资人见有利可图,就争相抢购。
2介绍“南海泡沫”发生于17世纪末到18世纪初。
长期的经济繁荣使得英国私人资本不断集聚,社会储蓄不断膨胀,投资机会却相应不足,大量暂时闲置的资金迫切寻找出路,而当时股票的发行量极少,拥有股票是一种特权。
在这种情形下,一家名为“南海”的股份有限公司于1711年宣告成立。
南海公司成立之初,是为了支持英国政府债信的恢复(当时英国为与法国争夺欧洲霸主发行了巨额国债),认购了总价值近1000万英镑的政府债券。
作为回报,英国政府对该公司经营的酒、醋、烟草等商品实行了永久性退税政策,并给予其对南海(即南美洲)的贸易垄断权。
当时,人人都知道秘鲁和墨西哥的地下埋藏着巨大的金银矿藏,只要能把英格兰的加工商送上海岸,数以万计的“金砖银块”就会源源不断地运回英国。
1719年,英国政府允许中奖债券与南海公司股票进行转换。
同年年底,南美贸易障碍扫除,加上公众对股价上扬的预期,促进了债券向股票的转换,进而带动股价上升。
1720年,南海公司承诺接收全部国债,作为交易条件,政府要逐年向公司偿还,公司允许客户以分期付款的方式(第一年仅仅只需支付10%的价款)来购买公司的新股票。
2月2日,英国下议院接受了南海公司的交易,南海公司的股票立即从129英镑跳升到160英镑;当上议院也通过议案时,股票价格涨上了390英镑。
投资者趋之若鹜,其中包括半数以上的参众议员,就连国王也禁不住诱惑,认购了价值10万英镑的股票。
由于购买踊跃,股票供不应求,公司股票价格狂飙。
南海泡沫事件PPT精选文档
![南海泡沫事件PPT精选文档](https://img.taocdn.com/s3/m/b56f06dde53a580216fcfeca.png)
南海泡沫事件(英语:South Sea Bubble)是英国 在1720年春天到秋天之间发生的一次经济泡沫,它 与同年的密西西比泡沫事件及1637年的郁金香狂热 并称欧洲早期的三大经济泡沫。“经济泡沫”一语 即源于南海泡沫事件。
2
为纾国困,南海公司成立 生逢其时,南海公司崛起 政企双赢,南海计划出台 股价飙升,经济泡沫形成 泡沫破灭,民众血本无归 调查善后,事件影响深远
15
疯狂的股价
南海公司股价自1920年7月到达1000 英镑的峰值后便开始急速下滑。
8月25日跌至900镑; 9月9日跌至540镑; 9月13日跌至400镑; 9月28日,南海股价已暴泻到190镑, 12月更跌剩124镑 …… 南海公司的股价暴跌,使数以千计 股民血本无归,当中不乏上流社会人士, 另外部分人更为欠债累累而出逃国外。
8
政企双赢,南海计划出台
1719年尾,南海公司向英国政府提出一个名为“南海计划”(South Sea Scheme)的大型换股计划,以换取更大利益。
这个计划可以舒缓英国政府的财政压力,也能使南海公司可趁机 以远远高于面值的股票换取回报稳定的国债,可谓双赢。
9
为击败对手英格兰银行令南海计 划在政府和议会中顺利通过,南海公 司大肆行贿政府高官。
19
严惩贪渎官员
充公南海资产ຫໍສະໝຸດ 平息借款危机财政大臣约 翰·艾思拉比以 及邮政总局局长 老詹姆士·克拉 格斯、南方大臣 小詹姆士·克拉 格斯、甚至内阁 掌权人斯坦厄普 勋爵及巽得兰勋 爵等或遭罢黜或 被下狱
国会通过法令将 南海公司董事们 的全部财产共计 2,014,123英镑充 公。并将其中诈 骗所得每股派息 作价33镑6先令8 便士,以作为对 南海股票持有人 的补偿。
南海泡沫事件与金融监管法规
![南海泡沫事件与金融监管法规](https://img.taocdn.com/s3/m/5d8b5efec8d376eeaeaa31c4.png)
南海泡沫事件与金融监管制度的完善•南海泡沫事件(South Sea Bubble)是世界金融发展史上一次灾难事件。
具体是指在1720年春天到秋天之间,一家公司的股票引发投资狂潮,导致股价先暴涨后暴跌,随后引发一系列社会经济动荡的历史事件。
•事情起因:1689年到1714年之间,英国政府因战争欠下1000万英镑的巨额债务。
一家名为“南海公司”商家找到英国政府,声称可以帮助政府偿还这笔债务。
•条件是,南海公司接收总价值1000万英镑的政府债券。
作为回报,英国政府对南海公司经营的酒类、烟草等商品实行永久性退税政策,并给予该公司在南美洲的贸易垄断权。
•由于该公司获得政府特权,加之该公司对其在南美收益前景大肆吹嘘,引发公众疯狂炒作南海股票。
特别是一些国会议员乃至国王加入股民行列之后,南海公司的股票从每股129 英镑狂飙到1000英镑以上。
著名科学家牛顿耐不住寂寞,也加入炒股者行列。
•投资者疯狂过后,发现南海公司并没有获得预想当中的盈利,南海公司也拿不出令人信服的盈利证据,投资者信心开始动摇。
1720 年底,南海公司股票迅速跌回125镑,公司总资产由1.64亿英镑缩水至6100万英镑,整个金融市场也一片萧条。
•股市大跌,导致许多投资人血本无归,丧失养老金、造成严重的社会问题,政府信用一落千丈。
•科学家牛顿也亏损2万镑,这几乎是他所有积蓄。
他哀叹说:I can calculate the motions of heavenly bodies, but not the madness of people。
•当人们纷纷质疑到底是谁导演了这一幕悲剧时,暴露了英国财政大臣在南海公司的内幕交易丑闻,他曾私赚90万英镑利润。
事后,他被关进了英国皇家监狱•人们在总结南海泡沫事件发现了一件具有讽刺意味的事情:•南海股票崩盘于1720年底,而在当年6月,英国国会刚刚通过了一部《反金融诈骗和投机法》,后来人们把它戏称为《泡沫法》•南海泡沫过后,英国政府健全了各项制度,加强了金融监管。
南海公司“泡沫”事件
![南海公司“泡沫”事件](https://img.taocdn.com/s3/m/67ead777a26925c52cc5bf5a.png)
南海公司“泡沫”事件事件发生在1711年,英国政府为了向南美洲贸易扩张而专门设立了一家公司----南海公司。
然而公司成立后的八年间,除了无休止地向南美洲饭运黑奴之外几乎没干过一件盈利的事情。
到了1718年,英国政府的债务总额已经积累到了三千七百万英镑。
为了迅速筹集还债资金,不堪重负的英国政府做出一个大胆的决定:把南海公司的股票卖给公众。
南海公司是英国的一个特许贸易公司,它具有给南海贸易的特许权,属于垄断经营,所谓南海就是现在的拉丁美洲。
南海公司拿到特许权后,它就造势,说拉丁美洲发现了金矿、银矿、香料,如何如何赚钱等等,于是股价猛涨。
在政府的默许下,公司管理层为南海公司编造了一个又一个美妙的故事,很快人们开始相信了,南海公司海市蜃楼般的利润前景唤起了英国人超乎寻常的狂热。
南海公司是本质上是一家投机公司,为了说不清楚的目的进行融资,没有人知道公司到底要做什幺,只知道这家公司能赚大钱,是很好的投资对象,到处弥漫着一种狂热的氛围,人们就是想要投资,认为南海公司简直就是一部造钱的机器,人们失去了平时应有的理智和质疑不断的投资,尽管当时并没有事实或者是足够的信息来支持公司对投资者们作出承诺。
英国伦敦的柴思胡同里,喧闹而吵杂,挤满了抢购南海公司股票的人们,巨大的骗局使公众失去了理性。
失去理智的大众狂热使南海公司的股价迅速飚升,从1720年1月到6月,在短短半年时间里南海公司的股票价格一路疯涨到,1月3日南海公司股价为128英镑/股,5月2日升至335英镑/股,6月24日上升至1050英镑/股,该公司因此获利得到巨额盈余。
当人们为南海公司股票而狂热的时候,英国还发生了这样一个鲜为人知的事情:1720年初南海公司股价迅速上涨,但是要继续推高股价就需要更多的社会资金涌向南海公司,然而此时的英国正处在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前夕,大量的民间企业同样需要筹集资本,于是民间企业开始背着政府偷偷地发行股票。
但是民间企业发行股票会引起股票供给的增加,这样南海公司的股价就将下来,会损害南海公司的利益。
南海公司泡沫事件
![南海公司泡沫事件](https://img.taocdn.com/s3/m/dbac9ecf0508763231121218.png)
南海公司泡沫事件首先纠正一下,英格兰银行成立于1694年,而不是1649年。
其次,对英格兰银行产生重大影响的应该是“密西西比泡沫事件”,而“密西西比泡沫事件”也是通过南海公司泡沫事件间接影响英格兰银行的。
南海公司成立于1711年,当时牛淖伯爵成立了南海公司,由那个时代的一些商人给予经济支持(这个公司的正式全称是“促进大不列颇商人在南海及美洲其他地区渔业发展管39公司”)。
公司得到1000万英镑的英国国债支持,年息确保6%,并且垄断和拉丁美洲的贸易往来。
公司成立不久,有关它生意上的极高的、难以置信的盈利能力的传言四起,当时英国商品可以和秘鲁及墨西哥的金银直接进行以贷易贷交易,而秘鲁和墨西哥的金矿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
而实际情况是,西班牙殖民当局每年只允许一轮英国船只停靠,以四分之一的利润和5%的货物作抵押。
在股票交易所,南海公司股票的表现平平淡谈,价格经常是每个月只有两三个点的波动。
1717年,英格兰国王建议国债可以再次“私有化”。
国家的两个最大金融机构英格兰银行和南海公司,都提出了自己的方案,经过国会的热烈讨论,最后表决允许南海公司更多的负债经营,其年息为5%。
但是,1719年发生在法国的一件事对这个英国公司产生了重大影响,一个极其聪明的叫做约翰•罗的人,在巴黎成立了一家名为“西方协会”的公司,从事北美密西西比州的拓殖开发和往来贸易。
对该公司的投机炒作使得它的股价很快从1719年8月9日的466法郎因升到12月2日的l705法郎。
买家除了法国人外,还有疯狂的外国人,以至于英国公使请求女王陛下的政府采取措施禁止英国资金流人法国证券交易所的“密西西比泡沫”。
密西西比泡沫于1719年12月2日见顶,随后的崩盘引发大量资金回流英国,寻找下一个操作目标。
密西西比事件给英国南海公司股票持有者提供丁一个绝妙机会,他们现在愿意接受英国的全部债务。
1720年1月22日,英国下议院成立了一个委员会考虑这个建议。
[精品]案例解读11英国“南海公司”破产案
![[精品]案例解读11英国“南海公司”破产案](https://img.taocdn.com/s3/m/330b0d1c3a3567ec102de2bd960590c69ec3d8d3.png)
[精品]案例解读1.1英国“南海公司”破产案1720年,南海泡沫崩溃,南海公司宣布破产。
这是英国历史上著名的泡沫公司之一。
南海泡沫是指1720年在英国南海公司股票的投机热潮中,投资者对南海公司股价的过度投机行为。
由于当时英国政府对南海公司的支持以及公众对南海公司利润前景的乐观预期,大量资金涌入南海公司股票,导致其股价飙升。
然而,随着市场对南海公司利润前景的怀疑和政府对南海公司的调查,南海公司股价最终暴跌,泡沫破裂。
对于南海公司破产的原因,一方面是由于当时英国政府对南海公司的支持被撤回,另一方面是由于市场对南海公司利润前景的怀疑和政府对南海公司的调查。
此外,南海公司内部管理也存在问题,存在大量的内部交易和欺诈行为。
这些因素共同导致了南海公司的破产。
南海公司破产对英国经济和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大量投资者在这场泡沫中损失惨重,许多人因此破产或陷入贫困。
这使得英国的股票市场在很长一段时间内缺乏信心和投资热情。
其次,南海公司破产暴露了英国股票市场和政府监管存在的问题,促使政府加强了对股票市场的监管和审查。
此外,这场泡沫的破裂也加速了英国经济由盛转衰的进程。
从南海公司破产案中,我们可以得到以下启示:1.政府监管是保障金融市场稳定的重要手段。
在当时的情况下,英国政府应该加强对股票市场的监管和审查,以避免类似泡沫的出现。
2.投资者应该保持理性和谨慎的态度。
在投资股票时,应该充分了解公司的经营状况、财务状况和市场前景等信息,避免盲目跟风和投机取巧。
3.公司治理至关重要。
南海公司内部管理存在问题,导致大量内部交易和欺诈行为的发生。
这提醒我们,企业应该建立完善的内部控制机制和治理结构,以保障企业的健康发展。
4.泡沫的破裂是市场自我调节的结果。
投资者应该认识到市场的波动性和风险性,避免盲目追求高收益而忽略风险的存在。
除了以上启示,我们还应该从南海公司破产案中吸取教训:1.建立完善的市场监管机制。
政府应该加强对市场的监管和审查,建立完善的法律法规和监管机制,以保障市场的公平、公正和稳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2)公司管理层为南海公司编造美妙故事,欺 骗公众买其股票。 • 南海公司是英国的一个特许贸易公司,它具有给南海
贸易的特许权,属于垄断经营,所谓南海就是现在的 拉丁美洲。南海公司拿到特许权后,它就造势,说拉 丁美洲发现了金矿、银矿、香料,如何如何赚钱等等, 于是股价猛涨。在政府的默许下,公司管理层为南海 公司编造了一个又一个美妙的故事,很快海公司是本质上是一家投机公司, 为了说不清楚的目的进行融资,没有人知道公司到底 要做什幺,只知道这家公司能赚大钱,是很好的投资 对象,到处弥漫着一种狂热的氛围,人们就是想要投 资,认为南海公司简直就是一部造钱的机器,人们失 去了平时应有的理智和质疑不断的投资,尽管当时并 没有事实或者是足够的信息来支持公司对投资者们作 出承诺。
南海公司泡沫事件
• 1)事件的起因 • 2)公司管理层为南海公司编造美妙故事,欺 骗公众买其股票 • 3)公众的狂热 • 4)狂热背后的故事 • 5)泡沫法的实质 • 6)泡沫的破灭 • 7)泡沫破灭的后果
南海公司泡沫事件
• 以下是摘自中国财经出版社“资本市场”的资 料,从泡沫事件中大家可以看到当时英国政府 在事件中所起的作用。 • 1)事件的起因: • 事件发生在1711年,英国政府为了向南美洲 贸易扩张而专门设立了一家公司----南海公司。 然而公司成立后的八年间,除了无休止地向南 美洲运送黑奴之外几乎没干过一件盈利的事情。 到了1718年,英国政府的债务总额已经积累到 了三千七百万英镑。为了迅速筹集还债资金, 不堪重负的英国政府做出一个大胆的决定:把 南海公司的股票卖给公众。
• 3)公众的狂热 • 英国伦敦的柴思胡同里,喧闹而吵杂, 挤满了抢购南海公司股票的人们,巨大 的骗局使公众失去了理性。失业理智的 大众狂热地购买股票,使南海公司的股 价迅速飚升,从1720年3月到9月在短短 半年时间里南海公司的股票价格一举从 每股330英镑疯涨到了1050英镑。
• 4)狂热背后的故事 • 当人们为南海公司股票而狂热的时候,英国 还发生了这样一个鲜为人知的事情:1720年初 南海公司股价迅速上涨,但是要继续推高股价 就需要更多的社会资金涌向南海公司,然而此 时的英国正处在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前夕,大量 的民间企业同样需要筹集资本,于是民间企业 开始背着政府偷偷地发行股票。但是民间企业 发行股票会引起股票供给的增加,这样南海公 司的股价就将下来,会损害南海公司的利益。 • 南海公司为了和民间企业争夺有限的社会 资源,开始大规模活动,他们利用与政府之间 的特殊关系游说议会,从而通过了一项法案, 这就是“反金融诈骗和投机法”。这项法案被 民间俗称为“泡沫法”,很多人至今都没有弄 清楚,“反金融诈骗和投机法”到底是反泡沫 的法,还是制造泡沫的法。
• 5)泡沫法的实质 • “泡沫法”实际上是一种讽刺,它的意思是 说“泡沫法”认定了民间企业的股票是泡沫, 政府用这部法律去打击民间企业股票的发行, 但同时却将南海公司的泡沫越吹越大。尤其值 得一提的是,“泡沫法”的提出让人类的经济 生活中出现了所谓“泡沫”的概念。尽管它沿 用至今,但由于“泡沫”一词起源于民间,所 以它不是一个严谨的经济名词
• 7)泡沫破灭的后果 • 然而比牛顿损失更大的则是英国的经济,南 海泡沫的破灭让神圣的政府信用遭到了彻底的 粉碎,英国人没人再敢问及股票,此后整整一 百年间,英国再也没有发行过一张股票。 • 事件发生后,英国议会聘请会计师查尔斯.斯 耐尔对“南海公司”进行审计。 • 斯耐尔以“会计师”的名义出具了“查账报 告书”,从而宣告了独立会计师——注册会计 师的诞生。
• 6)泡沫的破灭 • “泡沫法”的颁布进一步推高了南海公司的股价,
人们争先恐后的购买南海股票,在股价越涨越高的时 候,许多官员如当时的财政部长卖掉了所持的股票, 许多包括象大科学家牛顿这样正直的人却买进了南海 公司的股票。但可悲的是,在南海公司股票交易中存 在大量的腐败行为很快就击破了南海泡沫。内部人士 与政府官员的大举抛售,引发了南海泡沫的破灭。当 时的财政部长通过内幕交易为自已赚取了九十万英镑 的巨额利润,丑闻败露以后他被关进的英国著名的皇 家监狱--—伦敦塔。但是,比他更悲惨的是那些不知 情的投资人,其中还包括大名鼎鼎的科学家牛顿,牛 顿赔了,他在南海公司股票泡沫中的损失高达二万英 镑,事后他不无伤感的写道:我可以准确的计算出天 体的运动规律,但我却无法计算出股票价格的变化趋 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