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课课通 鸿门宴知识讲解
鸿门宴知识点归纳整理笔记
鸿门宴知识点归纳整理笔记一、通假字。
1. 距关,毋内诸侯。
- “距”通“拒”,把守;“内”通“纳”,接纳。
2. 张良出,要项伯。
- “要”通“邀”,邀请。
3. 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 “倍”通“背”,背叛。
4. 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
- “蚤”通“早”。
5. 令将军与臣有郤。
- “郤”通“隙”,隔阂、嫌怨。
二、古今异义。
1. 沛公居山东时。
- 古义:崤山以东。
今义:指山东省。
2. 约为婚姻。
- 古义:儿女亲家,女方之父为婚,男方之父为姻。
今义:因结婚而产生的夫妻关系。
3. 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 古义:意外的变故。
今义:副词,很、非常。
4. 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
- 古义:黄河以北、黄河以南。
今义:河北省、河南省。
5. 而听细说。
- 古义:小人的谗言。
今义:详细说来。
三、一词多义。
1. 谢。
- 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道歉)- 哙拜谢(感谢)- 乃令张良留谢(兼道歉和告辞义,辞谢)2. 辞。
- 卮酒安足辞(推辞)- 今者出,未辞也(告辞)- 大礼不辞小让(计较)3. 故。
- 君安与项伯有故(交情)- 故遣将守关者(特意)- 故听之(所以)4. 且。
- 若属皆且为所虏(将要)- 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尚且)5. 之。
- 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到,往)- 为之奈何(代词,指这件事)- 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今者有小人之言(结构助词,的)四、词类活用。
1. 名词作动词。
- 沛公军霸上(驻军,驻扎)- 沛公欲王关中(称王)- 籍吏民(登记)- 范增数目项王(使眼色)- 刑人如恐不胜(处罚)- 道芷阳间行(取道)2. 名词作状语。
- 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在夜里)- 吾得兄事之(像对待兄长一样)- 常以身翼蔽沛公(像鸟张开翅膀一样)- 头发上指(向上)3. 形容词作动词。
- 素善留侯张良(与……交好)4. 使动用法。
- 项伯杀人,臣活之(使……活)- 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使……跟从,率领)- 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使……停止,阻止;使……进入,接纳)五、特殊句式。
高中语文必修一《鸿门宴》文言知识讲解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鸿门宴》文言知识讲解【原文】1沛公军霸上,未得与项羽相见。
沛公左司马曹无伤使人言于项羽曰:“沛公欲王(wàng)关中,使子婴为相,珍宝尽有之。
”项羽大怒,曰:“旦日飨(xiǎng)士卒,为击破沛公军!”当是时,项羽兵四十万,在新丰鸿门;沛公兵十万,在霸上。
范增说(shuì)项羽曰:“沛公居山东时,贪于财货,好美姬。
今入关,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此其志不在小。
吾令人望其气,皆为龙虎,成五采,此天子气也。
急击勿失!”【注释】1.司马迁字子长,西汉夏阳(今陕西韩城南)人,思想家、史学家、文学家,元封三年任太史令,后因替李陵辩解,得罪下狱,受腐刑。
出狱后任中书令,发愤继续完成所著史籍。
人称其书为《太史公书》,后称《史记》,对后代史学有深远的影响。
《史记》全书一百三十篇,包括十二本纪、三十世家、七十列传、十表、八书,共五十二万六千五百字,叙述了上起黄帝,下到汉武帝太初四年约3000年的历史;是我国二十四史中的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记载了从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三千年间的历史。
《史记》是作为正史的二十四史中的第一部。
本纪:叙述历代帝王的历史;世家:叙述贵族王侯的历史;列传:历代诸侯之外名官名人的事迹;表:各个历史时期的简单大事记;书:记载典章制度,天文地理。
全书人物塑造形象鲜明,文笔简练朴素,其中也有许多思想性和艺术性高度结合的作品。
鲁迅赞誉它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意即它既是史学巨著,又是文学巨著。
2.军:驻扎得:能够3.王(wàng)关中:王,称王。
关中,函谷关以西。
4.旦日:明天,第二天早晨。
飨(xiǎng):用酒食款待,翻译为犒劳。
5.为[wèi]:介词,替,给。
后省略宾语“我”(项羽自称)。
6.说(shuì):劝说。
山东:崤山以东,即函谷关以东地区。
7.幸:宠幸,宠爱。
封建君主对妻妾的宠爱叫“幸”。
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没有掠取什么财物,没有宠幸什么妇女。
高一课本鸿门宴知识点
高一课本鸿门宴知识点鸿门宴是中国历史上一场著名的权谋政治事件,发生在公元前206年的汉朝。
这场宴会对于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重点介绍高一课本中关于鸿门宴的知识点。
一、背景与起因鸿门宴是由项羽与刘邦之间的对峙引发的。
当时,刘邦与项羽都是汉王朝的争霸者,他们之间形成了割据政权。
鸿门宴的起因是刘邦被项羽围困在鸿门之下,刘邦的势力急需发展,才发起了这场宴会。
二、宴会的筹备与布置为了挽回形势,刘邦认为鸿门之宴是出奇制胜的好机会。
他精心筹备了这场宴会,提供了大量美食佳肴,以显示自己的慷慨与富有。
同时,为了吸引项羽的注意,刘邦还邀请了项羽爱慕的吕雉。
三、刘邦的智谋与项羽的自负在宴会上,刘邦以口才和机智赢得了项羽的欣赏。
他故意展现出自己的谦逊,让项羽误以为自己能够掌控整个局面。
而项羽则因自负和情绪失控,放弃了警惕,将大量士兵驻扎在宴会外。
四、刘邦的逆袭与胜利宴会进行到高潮时,刘邦乘机率领亲信闯入项羽的驻地夺取了兵器,同时放出了被刘邦俘虏的项羽军队的家属。
项羽意识到了自己麻痹大意的错误,但已经来不及了。
最终,刘邦趁机发动了反击,取得了战争的胜利。
五、鸿门宴的影响鸿门宴的结果是刘邦战胜了项羽,建立了汉朝。
这场事件对于中国历史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它标志着秦朝结束、汉朝的开始。
鸿门宴也成为了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权谋故事,被后世多次演绎。
六、对人物的影响鸿门宴对刘邦和项羽的命运产生了深远影响。
鸿门宴让刘邦得以一统江山,建立了历史上著名的西汉王朝。
而项羽则在鸿门宴后失去了威望,最终被刘邦击败。
七、鸿门宴的启示鸿门宴告诉我们重要的政治智慧和策略。
刘邦通过机智和智慧取得了胜利,而项羽则因骄傲自大而失败。
这给人们提供了许多反思,教育人们应谨慎行事,勇于智取,以及切勿被过度自信所蒙蔽。
总结:鸿门宴作为中国历史上一场重大的政治事件,对于中国历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它不仅是刘邦夺取政权的关键战役,也是刘邦与项羽智谋和胆识的较量。
鸿门宴知识点归纳
鸿门宴知识点归纳一、背景介绍“鸿门宴”发生于公元前 206 年,秦末楚汉相争时期。
刘邦率先入关灭秦,进驻咸阳。
项羽随后入关,驻军鸿门。
当时刘邦兵力远逊于项羽,项羽谋士范增主张趁机除掉刘邦,于是便有了这场充满权谋与惊险的宴会。
二、主要人物1、刘邦刘邦是沛县丰邑中阳里人,为人豁达大度,善于用人。
在鸿门宴中,他表现出了随机应变、能屈能伸的特点。
2、项羽项羽是楚国名将项燕之孙,勇猛善战,但性格刚愎自用、优柔寡断。
3、范增项羽的主要谋士,被项羽尊称为“亚父”,他目光敏锐,主张杀刘邦以绝后患。
4、张良刘邦的重要谋士,足智多谋,善于谋划。
5、项庄项羽的堂弟,在宴会上被范增指使舞剑,企图借机刺杀刘邦。
6、樊哙刘邦的部下,忠勇豪爽,在关键时刻闯入宴会,保护刘邦。
三、情节梳理1、无伤告密刘邦的左司马曹无伤派人向项羽告密,说刘邦欲在关中称王,这使得项羽大怒,决定次日发兵攻打刘邦。
2、项伯夜访项羽的叔父项伯因与张良有旧,连夜前往刘邦军中告知张良此事,并劝其离开。
张良则将此事告知刘邦,并为刘邦出谋划策。
3、刘邦谢罪刘邦得知项羽大怒后,决定亲自前往鸿门向项羽谢罪。
在宴会上,刘邦卑辞言好,称自己无意称王,项羽信以为真。
4、范增举玦范增多次向项羽示意,让其下令杀刘邦,但项羽犹豫不决。
范增无奈,只好召项庄舞剑,欲借机刺杀刘邦。
5、项伯翼蔽项伯看出范增的意图,也起身舞剑,常以身体遮挡刘邦,使项庄无法得手。
6、樊哙闯帐在危急关头,刘邦的部下樊哙闯入营帐,义正言辞地斥责项羽,项羽赐酒赐肉,樊哙趁机为刘邦辩解。
7、刘邦脱身刘邦借上厕所之机,在樊哙等人的护卫下逃离鸿门,留下张良向项羽辞谢并献上礼物。
四、重点词句1、“沛公军霸上,未得与项羽相见。
” 军:名词用作动词,驻军。
2、“沛公左司马曹无伤使人言于项羽曰。
” 言:动词,说,告诉。
3、“沛公欲王关中,使子婴为相,珍宝尽有之。
” 王:名词用作动词,称王。
有:动词,占有。
4、“素善留侯张良。
《鸿门宴》知识点梳理
《鸿门宴》知识点梳理
《鸿门宴》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事件之一,发生在公元前206年,主要涉及刘邦、项
羽和吕后等重要人物。
以下是《鸿门宴》的知识点梳理:
1. 背景:《鸿门宴》发生在秦朝末年,中国分裂成七个国家。
刘邦在反秦起义中崛起,成为汉王。
项羽是刘邦的一位重要将领,两人之间存在着政治斗争和矛盾。
2. 项羽进兵刘邦:项羽率军攻打刘邦的汉王国,并使刘邦几乎陷入绝境。
刘邦的家属、军队和重要官员被围困在鸿门宴的军寨中。
3. 李斯谋划计策:刘邦的重要谋士李斯为了挽救刘邦的危局,提出了“无前无后、无
左无右、常山真定之兵”计策。
这个计策是通过在军寨外部设下重兵,以做出刘邦国
力充盈的假象,使项羽产生恐惧和不安。
4. 李斯的投降:李斯与项羽商议而向项羽投降了,大力谮陷刘邦,导致刘邦陷入危险。
这使得刘邦与项羽之间的矛盾更加深化。
5. 吕后发威:吕后是刘邦的妻子,她组织了刘邦的后宫妃子们,在鸿门宴上的宴会上
展示出极高的智慧和魅力,以争取项羽的支持。
6. 魏豹的劝降:刘邦的外族朋友魏豹在会上劝降项羽,希望他能够与刘邦和解,但未
能成功。
7. 项羽的放过:最后,项羽决定放过刘邦,罢免了他的死刑。
8. 成果:《鸿门宴》最终为刘邦逃过了强大的项羽军队,恢复了汉王国的力量,最终
在楚汉战争中获得了胜利,建立了西汉朝代。
总之,《鸿门宴》是中国历史上一次备受关注的重大事件,其背后涉及到了刘邦、项羽、吕后等众多历史重要人物,以及他们之间的政治和权力斗争。
这次事件最终对中国历史产生了重要影响。
鸿门宴知识点梳理
鸿门宴知识点梳理鸿门宴,发生在公元前206年的中国历史事件,是项羽与刘邦之间的一场重要决战。
这场宴会在历史上留下了深刻的印记,具有重要的政治和军事意义。
下面将对鸿门宴的相关知识点进行梳理。
一、鸿门宴的背景1. 西楚霸王项羽与汉王刘邦的对立关系和双方势力的背景介绍。
2. 刘邦与项羽之间的权力斗争以及其导致的政治紧张局势。
二、鸿门宴的举办过程1. 刘邦的策略,如何设下鸿门宴的陷阱。
2. 项羽对鸿门宴的疑虑和犹豫。
3. 宴会期间的各种情节和对话。
三、鸿门宴的结果及影响1. 鸿门宴后,项羽答应刘邦的条件,放过刘邦和他的部下。
2. 项羽与刘邦之间的战略变化与权力重新分配。
3. 鸿门宴对中国历史的影响和意义,以及它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
四、鸿门宴的历史争议1. 鸿门宴是否真实发生,以及对其真实性的不同观点和解释。
2. 鸿门宴在历史记载中的变化和演绎。
3. 鸿门宴的历史影响与传说中的寓意,对人们思考和解读的影响。
在梳理鸿门宴知识点的过程中,我们可以了解到这一重要历史事件的背景、举办过程、结果及其影响,同时也可以探讨历史争议带来的思考。
通过深入的了解和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古代历史的发展和演变,以及其中的政治、军事和文化因素。
总结:通过详细梳理鸿门宴的相关知识点,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这一历史事件,从而对中国古代历史的发展和演变有更深入的认识。
同时,这也提醒我们要审慎对待历史,探寻真实的历史背后的故事,并在其中寻找深刻的人生意义和价值观。
通过学习历史,我们能够更加全面地认识和理解世界,从而更好地面对现实生活中的各种挑战和抉择。
《鸿门宴》知识点
《鸿门宴》知识点鸿门宴:比喻暗藏杀机的宴会或者不怀好意的事情。
一、通假字1.距关,毋内诸侯(距通“拒”,把守;内通“纳”,接纳)2.张良出,要项伯(要通“邀”,邀请)3.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倍通“背”,违背)4.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蚤通“早”,早早地)5.令将军与臣有郤(郤通“隙”,隔阂,嫌怨)6.因击沛公于坐(坐通“座”,座位)7.交戟之士欲止不内(内,通“纳”,使……进入)二、古今异义1.约为婚姻古:儿女亲家;今:指因结婚而产生的夫妻关系。
2.所以遣将守关者古:……的原因;今:表因果关系的连词3.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古:意外的变故;今:很,十分4.将军战河北古:黄河以北;今:河北省5.臣战河南古:黄河以南;今:河南省6.沛公居山东时古:指崤山以东地区。
今:山东省。
7.未有封侯之赏,而听细说古:小人的谗言。
今:详细地讲述。
三、重点文言实词释义 ( 12个 )1.军沛公军霸上:名词作动词,驻扎。
从此道至吾军:名词,军营。
初一交战,操军不利:名词,军队。
勇冠三军:名词,军队的编制单位。
2.击急击勿失:动词,攻击,攻打。
因击沛公于坐:动词,杀。
秦王不肯击缶:动词,敲打,敲击。
相如持其璧睨柱,欲以击柱:名词,碰撞。
3.内毋内诸候:内,通“纳”,动词,接纳。
帘内掷一纸出:名词,里面,与“外”相对。
内无法家弼士:名词作状语,在内部。
色厉内荏:名词,内心,心里。
4.如劳苦而功高如此:动词,像。
沛公起如厕:动词,往、去。
固不如也:动词,及、比得上5.倍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动词,通“背”,违背。
每逢佳节倍思亲:副词,愈加。
6.谢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动词,道歉,谢罪。
乃令张良留谢:动词,辞别。
哙拜谢,起,立而饮之:动词,感谢。
7.意然不自意:动词,料想、意料、估计。
其意常在沛公也:名词,心意、意图。
臣观大王无意偿赵王城邑:名词,意思。
宾客意少舒,稍稍正坐:名词,神态,神情。
8.坐项王、项伯东向坐:动词,坐下。
鸿门宴课文精讲
鸿门宴课文精讲一、章节划分《鸿门宴》是汉代史学家、文学家司马迁创作的一篇史传文,出自《史记·项羽本纪》。
文章叙述的是秦朝灭亡后(公元前206年)两支抗秦军队的领袖项羽和刘邦在秦朝都城咸阳郊外的鸿门举行的一次宴会。
全文以刘邦赴项营请罪为核心,连同赴营以前和逃席以后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第1、2段),交代鸿门宴的由来。
文章先指出刘、项两军的驻地及双方兵力,表明项羽占有绝对优势,战争的主动权在他手中。
下文所述人物活动均与这个背景有着密切的因果联系。
作战时,项羽、刘邦的军队分驻在不同地区;刘邦虽只有十万军队,但因有张良出谋划策,采用拉拢项伯的手段,作了充分的准备,所以,当他见到项羽时,他认为自己还是占有一定优势的,并不十分畏惧。
在勾勒双方驻军图后,接着就写人物的出场:刘邦先派张良交代公关事宜,张良与项羽手下的热心人项伯面谈,再通过项伯的关系,给刘邦说情。
这样,就轻而易举地拉住了项羽的叔父项伯,让他充当自己的代言人,并与之结成亲友关系,使刘邦亲赴鸿门见到项羽时处于被保护的地位;而范增是极力主张杀掉刘邦的,他的语言行为处处与刘邦针锋相对。
第二部分(第3、4段),写鸿门宴上的斗争。
节奏发展得快,气氛的变化也快。
开始很平和,刘邦卑词谢罪,项羽说出告密人,可见怒气全消,有和解意,且设宴招待刘邦。
但范增蓄意杀死刘邦,始而“数目项王,举所佩玉以示之者三”,继而命项庄舞剑,“因击沛公于坐,杀之”,使气氛越来越紧张。
于是张良出招樊哙。
樊哙是刘邦的参乘,有保护刘邦的责任,但无与会资格。
项羽得知他的身份后,知其来意,于是借赐酒缓和一下气氛。
樊哙为了将众人注意力集中到自己身上来,不仅一切做得合乎礼法,而且忍辱吃了生彘肩。
然后借项王“能复饮乎”之问慷慨陈词:于“王关中”一事,言沛公“先破秦入咸阳”,虽“毫毛不敢有所近”,却“封闭宫室,还军霸上,以待大王来”,“故遣将守关者,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
字字铿锵,句句中的,说到刘邦不忘和项羽“约为兄弟”的诺言,此举不但对项羽忠心耿耿,也使项庄之剑无从出鞘。
高一语文基础知识总结《鸿门宴》
高一语文根底知识总结《鸿门宴》
樊哙目眦卮酒参乘啖肉
刀俎彘肩瞋目
鲰生:意思是浅陋无知的小人。
鲰,短小、浅陋。
飨:用酒食款待宾客,这里意为犒劳。
项庄舞剑,意在沛公:比喻说话或行动外表上虽有正当好听的名目,实质上却别有用心地把矛头针对某人或某事。
劳苦功高:指勤劳辛苦,立下大功。
人为刀俎,我为鱼肉:比喻别人掌握生杀大权,自己处于被宰割的地位。
秋毫无犯:形容军队纪律严明,丝毫不侵犯群众的利益。
司马迁,西汉著名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
《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载了从黄帝到汉武帝三千年间的历史。
它不仅是一部相当完备的古代史书,同时又是我国古代史传文学最高成就的代表作品。
鲁迅曾誉它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鸿门宴》知识点归纳
《鸿门宴》知识点归纳鸿门宴,作为中国历史上的重要事件之一,是发生在公元前206年的汉朝时期的一场政治诡计与权力斗争的集中体现。
这场宴会发生在韩信与项羽之间,两位当时的霸主。
下面将对鸿门宴的相关知识点进行归纳。
一、鸿门宴的背景鸿门宴的背景源自项羽在西楚霸王自称后,韩信愤怒不已。
他曾是项羽麾下的一位军事将领,然而随着项羽霸业成型,韩信逐渐失去了自己的权力与地位。
为了复仇,韩信与刘邦,另一位与项羽对峙的汉王联合,策划了一场能削减项羽势力的宴会。
二、鸿门宴的经过鸿门宴的地点是在今天陕西省的鸿门。
当时,韩信和刘邦利用宴会的机会,洒下了计策。
他们一方面展现出对项羽的歆慕,另一方面则刺激了项羽的虚荣心,引诱其饮酒过度。
最后,在宴会的高潮时刻,韩信趁机向项羽挑衅,导致项羽大怒,撕毁了秦始皇赐给他的封爵符。
这个举动引起了众人的震惊,也成为了鸿门宴上最为知名的一幕。
三、鸿门宴的影响鸿门宴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政治诡计之一,其对汉朝的发展及中国历史进程有着重要的影响。
首先,鸿门宴的成功对项羽产生了重大影响,削弱了他的实力,并成为了汉朝建立的契机。
其次,鸿门宴的成功证明了韩信与刘邦的智谋与勇气,为他们在后来的战争中立下了赫赫战功。
最后,鸿门宴也成为了后世记载与研究的对象,对中国历史学的发展有重要意义。
四、鸿门宴的历史价值鸿门宴不仅在中国历史中产生了重要影响,也成为了文学、艺术作品中的重要题材。
许多历史书籍、戏剧与小说都以此为创作素材,将鸿门宴的故事展现给读者与观众。
这反映了中国历史对于鸿门宴故事的重视,也展现了人们对这一事件的兴趣与好奇。
总结:鸿门宴作为中国历史上重要的一场政治诡计与权力斗争的集中体现,其背景、经过、影响和历史价值都具有重要意义。
它不仅影响了当时的政治格局,促使了汉朝的建立,也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
我们应该加深对鸿门宴的了解,并进一步研究和传承这段历史。
鸿门宴知识点归纳总结
鸿门宴知识点归纳总结一、事件背景1. 秦始皇统一中国秦始皇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全国的君主,他在位期间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和统一措施,建立了统一的中央集权制国家。
2. 秦二世嬴胡亥继位秦始皇去世后,他的长子扶苏被废黜,次子胡亥继位成为秦二世。
胡亥即位后,政治腐败,暴政横行,引起了社会的不满和反抗。
二、宴会策划1. 陷害目标秦二世为了稳固自己的地位,决定对那些可能威胁到自己统治的人进行清洗。
蔺相如作为当时的秦国宰相,深得人民的敬重和支持,成为了秦二世眼中的威胁。
2. 授权侯忌策划秦二世授权侯忌策划对付蔺相如,他通过精心的策划和布局,安排了一个看似隆重的国宴,实则是要对蔺相如进行陷害。
三、宴会过程1. 蔺相如的危机蔺相如接到秦国的邀请,心知不妙。
侯忌曾经与蔺相如有过交情,特意邀请他参加国宴。
蔺相如深知险情,但为了国家利益,还是决定前往。
2. 蔺相如的聪明蔺相如在听说鸿门宴的时候就很快意识到可能是陷害之举,但他深知国家的大义和自己的使命,为了不辜负人民的期望,他决定以身试险,前往鸿门。
3. 鸿门宴上的阴谋在鸿门宴上,侯忌设下陷害蔺相如的局。
他在宴席上安排了密探,准备诬陷蔺相如反叛的罪名。
四、蔺相如的机智1. 机智应对蔺相如在鸿门宴上,通过聪明的应对和机智的对策,化解了侯忌的陷害阴谋。
他用自己的机智和智慧,让侯忌的阴谋没有得逞。
2. 忠诚国家在关键时刻,蔺相如表现出了忠诚国家的大义,他不惜一切代价,保护了自己的名誉和国家的利益,成为了历史上的忠臣良相。
五、事件后果1. 秦二世的暴政鸿门宴后,秦二世暴政更甚,不仅惩办了侯忌,还对其他宗室三族进行了残忍的清洗,导致秦国政局更加混乱。
2. 秦国的覆灭此次鸿门宴的事件,也是秦国政局动荡的标志。
不久之后,秦国即因内乱外患,导致了秦朝的覆灭,开启了中国历史上的战国时代。
综上所述,鸿门宴是中国古代一场著名的政治陷害事件,它发生在公元前206年,是秦始皇统一中国之后,秦二世嬴胡亥在鸿门宴上陷害秦国宰相蔺相如的事件。
高中鸿门宴文言文知识
高中鸿门宴文言文知识
高中鸿门宴文言文知识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1. 人物关系:楚左尹项伯是项羽的季父,与留侯张良关系友好。
2. 地理方位:沛公军驻扎在霸上,项羽军驻扎在新丰鸿门。
3. 通假字:文中的“距”通“拒”,表示把守;“内”通“纳”,表示接纳;“倍”通“背”,表示违背;“蚤”通“早”,表示早些;“不”通“否”,表示否定。
4. 重要句子:
沛公默然,曰:“固不如也。
”(表示沛公自谦不如他人。
)
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
(表示沛公第二天早晨要向项王道歉。
)
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
(表示杀人如麻,惩罚人时生怕不够狠。
)
5. 事件梗概:鸿门宴是项羽和沛公刘邦之间的一次重要会晤。
沛公刘邦误入楚军阵地,遭项羽疑虑,但在张良的劝说和项伯的帮助下,最终化险为夷。
这次事件奠定了刘邦在楚汉战争中的地位,也为后来的西汉王朝奠定了基础。
6. 文言知识:文中涉及一词多义、通假字、人物关系、地理方位等方面的知识,需要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加以理解和掌握。
必修五语文知识点鸿门宴
必修五语文知识点鸿门宴
《鸿门宴》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故事之一,也是古代典籍《史记》中的一篇篇章。
以
下是关于《鸿门宴》的一些必修五语文知识点:
1. 鸿门宴的背景:鸿门宴发生在公元前206年,当时秦朝的第二代皇帝秦二世嬴胡亥即位,政权不稳定,受到了诸侯国的反抗和挑战。
2. 鸿门宴的主要人物:鸿门宴的主要人物有刘邦和项羽。
刘邦是汉朝的开国皇帝,当
时他是反抗秦朝统治的起义军的领袖;项羽是楚国的霸主,也是反秦的主要力量之一。
3. 鸿门宴的设局:鸿门宴是刘邦为了打破项羽的围困,采取的一种智慧的策略。
刘邦
主动请项羽在鸿门宴上设宴相待,但实际上他派遣密探潜入楚军内部,煽动楚军内部
的矛盾。
4. 鸿门宴的结果:鸿门宴上,刘邦以谦虚低调的态度,让项羽大为佩服。
而刘邦派遣
的密探,则深入楚军内部,破坏了楚军的军心。
最终,楚军在鸿门宴之后发生内斗,
刘邦趁机逃出,继续反攻。
此后,刘邦终于击败了项羽,夺取了天下,建立了新的朝代——汉朝。
5. 鸿门宴的意义:鸿门宴是中国古代历史上著名的一次智慧和勇气并存的战略行动。
它展现了刘邦的智慧和机智,也表现了项羽的豪情和决心。
鸿门宴的结果,使得刘邦
成功地逃脱了被围困的危境,最终取得了胜利,对后来的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以上是关于《鸿门宴》的一些必修五语文知识点,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鸿门宴》知识点梳理(1)解读
《鸿门宴》知识点梳理(1)解读《鸿门宴》知识点梳理一、通假字①皆为龙虎,成五采②距关,勿内诸侯,秦地可尽王也。
③张良出,要项伯。
④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⑤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⑥令将军与臣有卻⑦因击沛公于坐 / 置之坐上⑧不者,若辈皆且为所虏⑨交戟之士欲止不内二、一词多义1.去①沛公军在霸上,相去四十里距离②于是项伯复夜去离开2.立①哙拜谢,立而饮之站着②沛公至军,立诛杀曹无伤3.谢①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②哙拜谢③沛公已去,间至军中,张良入谢4.因①因击沛公于坐②因招樊哙出③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5.为①为击破沛公军②谁为大王为此计者③窃为大王所不取也④吾属今为之虏矣⑤君王为人不忍⑥为之奈何?⑦客何为者?⑧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6.幸①妇女无所幸②故幸来告良7.从①毋从俱死也②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8.之①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②为之奈何?③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9.善①素善留侯张良②不如因善遇之10.故①君安与项伯有故②今事有急,故幸来告良③故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11.乃①乃令张良留谢 / 乃令张良留谢②度我至军中,公乃入12.去①亡去不义②相去四十里13.胜①刑人如恐不胜②沛公不胜杯杓14.如①固不如也②劳苦而功高如此③沛公起如厕15.请①请往谓项伯,言沛公不敢背项王也②寿毕,请以剑舞③军中无以为乐,请以剑舞 / 臣请入,与之同命16.置①沛公则置车骑②置之坐上17.且①且为之奈何?②若属皆且为所虏③臣死且不避18.军①沛公军霸上②为击破沛公军19.说①鲰生说我曰②而听细说20.当①当是时②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21.得①未得与项羽相见②吾得兄事之22.然①沛公默然②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三、古今异义①沛公居山东..时②约为婚姻..③项王许诺../ 项伯许诺④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⑤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⑥而听细说..四、偏义复词①孰与君少长..②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五、词类活用1.名词作动词①沛公军霸上②沛公欲王关中③不可不语④秦地可尽王也⑤吾得兄事之⑥籍吏民,封府库⑦范曾数目项王⑧若入前为寿⑨刑人如恐不胜⑩道芷阳间行⑾闻大王有意督过之2.名词作状语①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②君为我呼入,我得兄事之③日夜望将军至④于是项伯复夜去⑤项伯亦拔剑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⑥头发上指,目眦尽裂⑦道芷阳间行从小路3.形容词作动词①为击破沛公军②素善留侯张良③沛公不先破关中,公岂敢入乎4.形容词作名词①此其志不在小②君安与项伯有故5.使动用法①项伯杀人,臣活之②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③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④拔剑撞而破之六、文言句式(一)特殊句式1.判断句①此天子气也②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③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④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⑤亚父者,范曾也⑥沛公之骖乘樊哙者也⑦此亡秦之续耳⑧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⑨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2.被动句①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②吾属今为之虏矣3.省略句①沛公欲王(于)关中②为(我)击破沛公军③急击(之)勿失④具告(之)以事,欲呼张良与(之)俱去,曰:“毋从(之)俱死也。
鸿门宴文言文高中知识点
鸿门宴文言文高中知识点《鸿门宴》是司马迁《史记·项羽本纪》中的精彩片段,也是高中文言文学习的重点篇目。
以下将从文学常识、字词解释、句式分析、人物形象以及文章主旨等方面来梳理相关知识点。
一、文学常识1、司马迁与《史记》司马迁,字子长,西汉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
《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载了从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太初年间约三千年的历史,全书包括十二本纪、三十世家、七十列传、十表、八书,共一百三十篇。
鲁迅先生称赞《史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2、纪传体纪传体是以人物传记为中心来反映历史事实的一种史书体例,通过记叙人物活动,反映历史事件。
二、字词解释1、通假字(1)距关,毋内诸侯“距”通“拒”,把守;“内”通“纳”,接纳。
(2)要项伯“要”通“邀”,邀请。
(3)不敢倍德“倍”通“背”,背叛。
(4)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蚤”通“早”。
2、古今异义(1)沛公居山东时古义:崤山以东,泛指东方六国之地。
今义:指山东省。
(2)约为婚姻古义:儿女亲家。
今义:结婚的事或因结婚而产生的夫妻关系。
(3)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古义:意外的变故。
今义:副词,很。
3、一词多义(1)谢①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道歉,谢罪)②哙拜谢(感谢)③乃令张良留谢(辞别)(2)故①君安与项伯有故(旧交情)②故遣将守关者(特意)(3)胜①沛公不胜桮杓(禁得住,能承受)②刑人如恐不胜(尽)③予观夫巴陵胜状(优美的)4、词类活用(1)沛公军霸上军:名词用作动词,驻军。
(2)沛公欲王关中王:名词用作动词,称王。
(3)素善留侯张良善:形容词用作动词,交好。
(4)项伯杀人,臣活之活:使动用法,使……活下来。
(5)吾得兄事之兄:名词作状语,像对待兄长一样。
三、句式分析1、判断句(1)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
(2)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
2、省略句(1)沛公军(于)霸上。
(2)为(吾)击破沛公军!3、宾语前置句(1)大王来何操?正常语序应为“大王来操何”。
鸿门宴文言知识点
鸿门宴文言知识点《鸿门宴》是司马迁《史记》中的精彩篇章,也是高中语文文言学习的重点篇目。
这篇文章不仅情节跌宕起伏,人物形象鲜明,更蕴含着丰富的文言知识。
以下就为大家梳理一下其中的重点文言知识点。
一、通假字1、距关,毋内诸侯“距”通“拒”,把守;“内”通“纳”,接纳。
2、张良出,要项伯“要”通“邀”,邀请。
3、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倍”通“背”,背叛。
4、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蚤”通“早”。
二、古今异义1、沛公居山东时古义:崤山以东,泛指东方六国之地。
今义:山东省。
2、约为婚姻古义:儿女亲家。
今义:因结婚而产生的夫妻关系。
3、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古义:意外的变故。
今义:副词,很。
4、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古义:黄河以北,黄河以南。
今义:河北省,河南省。
三、一词多义1、为(1)使子婴为相动词,担任(2)为击破沛公军介词,替,给(3)谁为大王为此计者前一个“为”读“wèi”,介词,替;后一个“为”读“wéi”,动词,想出(4)窃为大王不取也动词,认为(5)吾属今为之虏矣介词,被2、故(1)故听之连词,所以(2)君安与项伯有故名词,交情(3)故遣将守关者副词,特意3、幸(1)妇女无所幸动词,宠幸(2)故幸来告良副词,幸亏4、辞(1)卮酒安足辞动词,推辞(2)未辞也动词,告辞5、谢(1)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动词,道歉(2)哙拜谢动词,感谢(3)乃令张良留谢动词,辞别四、词类活用1、名词用作动词(1)沛公军霸上军:驻军(2)沛公欲王关中王:称王(3)籍吏民籍:登记(4)范增数目项王目:使眼色(5)刑人如恐不胜刑:处罚2、名词作状语(1)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夜:在夜里(2)吾得兄事之兄:像对待兄长一样(3)常以身翼蔽沛公翼:像鸟张开翅膀一样(4)头发上指上:向上3、动词的使动用法(1)项伯杀人,臣活之活:使……活下来(2)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从:使……跟从4、形容词用作动词(1)素善留侯张良善:与……交好(2)秋毫不敢有所近近:接近,沾染五、特殊句式1、判断句(1)此天子气也“也”表判断(2)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者……也”表判断2、宾语前置句(1)大王来何操正常语序为“大王来操何”(2)沛公安在正常语序为“沛公在安”3、状语后置句(1)具告以事正常语序为“以事具告”(2)得复见将军于此正常语序为“得于此复见将军”4、被动句(1)吾属今为之虏矣“为”表被动(2)若属皆且为所虏“为所”表被动六、重点虚词1、以(1)具以沛公言报项王介词,把(2)不然,籍何以至此介词,凭(3)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连词,表目的,来(4)常以身翼蔽沛公介词,用2、而(1)拔剑切而啖之连词,表承接(2)劳苦而功高如此连词,表并列(3)而听细说连词,表转折3、之(1)项伯杀人,臣活之代词,他(2)今者有小人之言助词,的(3)珍宝尽有之助词,无实义4、于(1)沛公左司马曹无伤使人言于项羽曰介词,向(2)长于臣介词,比学习《鸿门宴》这篇文言文,掌握这些文言知识点是关键。
鸿门宴知识点归纳高中
鸿门宴知识点归纳高中(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演讲稿、总结报告、合同协议、方案大全、工作计划、学习计划、条据书信、致辞讲话、教学资料、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speech drafts, summary reports, contract agreements, project plans, work plans, study plans, letter letters, speeches, teaching materials, essays,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Want to know the format and writing of different sample essays, so stay tuned!鸿门宴知识点归纳高中《鸿门宴》所叙述的是项羽,刘邦在共同灭亡秦国之后,范增见刘邦有雄视天下之心,因此举办了一个暗藏杀机的宴会,准备除掉刘邦。
人教高中语文必修一2.6鸿门宴知识点总结
鸿门宴知识点总结一.一词多义1.相 1)相互6)趁便2)偏指一方,可意为代词7)时机3)官名 5.示 1)给 ......看4)辅助2)表示5)帮助 6.谢 1)致歉6)观察2)推却7)容颜3)走开2.事 1)服侍,对待4)告诉2)从事5)凋谢3.奉 1)捧着6)感谢2)进献7.幸 1)好运4.因 1)于是就2)希望2)原由3)喜爱3)依赖,依赖4)皇帝去的地方4)因为5)敬词,幸好5)沿袭6)侥幸二.特别句式1.状语后置1)沛公左司马曹无伤令人言于项羽曰2)贪于财货3)具告以事(把事情详尽的告诉他)4)擅长臣5)具以沛公言报项王6)得复见将军于此7)因击沛公于坐2.宾语前置1)为之何如——何如为之2)孰与君少长——与君孰少长(您和他比,谁年龄更大呢 ?)3)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4)籍何以致此——籍以何至此5)今天之事何如——今天之事怎样6)客何为者——客为什么者7)何辞为——辞何为8)大王来何操——大王来操何9)沛公何在——沛公在安3.省略句1)沛公军(于)霸上2)沛公欲王(于)关中3)为(吾)击破沛公军4)急击勿失(之)5)具告以事(之)6)欲呼张良与(之)俱去7)毋从(之)俱死也8)旦日(你)不行不蚤自来谢项王9)将军战(于)河北,臣战(于)河南10)项王改日因留沛公与(之)饮11)举所佩玉玦以(之)示之者三12)若属皆且为之所虏13)则与(之)一世彘肩14)加彘肩(于盾)上15)再拜献(于)大王足下16)置之(于)坐上17)置之(于)地4.判断句1)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2)备他盗之进出与特别也3)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4)亚父者,范增也5)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6)故遣将守关者,备他盗进出与特别也7)此亡秦之续耳8)此刻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9)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5.被动句1)瑰宝尽有之(瑰宝全都被刘邦据有)【之代指瑰宝】2)若属皆且为所虏3)吾属今为之虏矣三.词类活用1.名词作状语1)吾得兄事之兄:像对待亲哥哥同样2)昼夜望将军至昼夜:在白日和夜晚3)四人持剑盾步走步:徒步4)道芷阳间行间行:小跑2.名词作动词1)沛公军霸上军:驻军,驻扎2)沛公左司马曹无伤令人言于项羽曰言:告诉3)沛公欲王关中王:称王4)吾得兄事之事:服侍,做事5)籍吏民籍:给......登记6)范增数量项王数量:使眼色,表示7)刑人如恐不胜刑:施刑8)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王:称王9)道芷阳间行道:取道3.名词作状语1)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夜:在夜晚2)于是项伯复夜去夜:在夜晚、3)常以身翼蔽沛公身翼:像鸟用的翅膀4)头发上指上:向上4.形容词作动词1)素善留侯张良素善:一直5.形容词作名词1)此其志不在小小:小的方面2)沛公今事有急急:患难6.动词作名词1)此亡秦之续耳续:继承者7.使动用法1)秦时与臣游,项伯杀人,臣活之活:使 ......活下来2)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从:使 ......随从3)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止:使 .......止,遏止4)樊哙侧其盾以撞侧:使 ......斜侧的8.意动用法1)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王之:以之为王,称王9.数词作动词1)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三:有多次四.通假字1.距关,毋内诸侯,秦地可尽王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6 鸿门宴要点精讲一、整体感知1.故事发生的背景。
公元前207年10月,刘邦入关,降秦王子婴,还军霸上;12月项羽破关而入,刘、项在鸿门会面,双方斗争开始。
次年春,项羽以盟主身份召开戏西(今陕西临潼东)之会,封18人为诸侯王,本人为西楚霸王,都彭城(今江苏徐州),刘邦为汉王,都南郑(今陕西省南境)。
刘邦到南郑后,积极准备反攻,先夺取关中三秦之地作为根据地,然后出兵东向,进攻项羽,曾多次被项羽打败,到前203年秋,得到韩信的帮助,才形成足以跟项羽抗衡的力量。
项羽乃与刘邦约定:“中分天下,割鸿沟以西为汉,以东为楚。
”定约后,项羽东归,刘邦也准备西归。
这时张良、陈平向刘邦提出建议,趁此时机消灭项羽。
后在韩信、彭越帮助下,围项羽干校下(今安徽灵壁南)。
项羽突围,至乌江(今安徽和县东北)自刎。
“鸿门宴”这个故事发生在陈涉起义后的第三年(公元前206年)。
•陈胜起义后,各地云起响应,其中有楚国贵族出自身的项梁、项羽叔侄,有农民出身的刘邦。
陈胜失败后,项梁扶楚怀王的孙子名叫心的作了楚王,刘邦也投靠了项梁。
公元前207年,项梁战死,怀王派项羽等去救援被秦军围困的赵国,•同时派刘邦领兵攻打函谷关。
临行时,怀王与诸将约定,谁先入关,便封为关中王。
项羽在钜鹿(今在河北)大败秦军,消灭了秦军的主力。
同时,刘邦从黄河以南打进武关,攻下咸阳,秦王子婴投降。
刘邦与当地父老约法三章,废除秦苛法,准备在关中称王。
后来在谋士劝说下,退出咸阳,还军霸上,派兵把守函谷关,以防诸侯军入境。
项羽大破秦军后,听说刘邦已出咸阳,非常恼火,就攻破函谷关,直抵新丰鸿门。
这时刘邦的左司马曹无伤暗中派人告诉项羽说刘邦想在关中称王。
项羽听了,更加恼怒,决定第二天发兵攻打刘邦。
刘邦面临危急的情况,在纷纭频仍的战斗中,产生了这一次酒宴上的斗争。
鸿门宴是项羽和刘邦在灭秦之后长达五年的斗争的开端。
作者通过对这次宴会全过程的描写生动地揭示了项羽的悲剧性格:他自矜功伐而有“妇人之仁”。
而刘邦在宴会上能化险为夷,跟善于利用对方性格的弱点也是分不开的。
从这段史实可以看出领袖人物的性格在历史发展重要关头上所起的作用。
2. 情节《鸿门宴》写的是刘邦和项羽的斗争。
故事开始时,项羽拥兵40万,而刘邦只有10万。
从“鸿门宴”的情节,读者已经能清楚地预见到将来刘邦胜项羽的结局了。
项羽由主动步步转化为被动,而刘邦却是一步一步地由被动转为主动。
秦始皇游会稽,渡浙江、梁与籍俱观。
籍曰:“彼可取而代也。
”梁掩其口,曰:“毋妄言,族矣!”梁以此奇籍。
高祖常徭咸阳,纵观秦皇帝,喟然太息曰:“嗟乎!大丈夫当如此也!”项羽直率粗犷与刘邦胸有成府判若分明。
3.结构《鸿门宴》叙事结构井然,按时间顺序展开情节,几条线索层次分明,以曹无伤告密始,以曹无伤被杀终;以项羽欲击刘邦始,以项羽放过刘邦终;以范增劝说项羽始,以范增怒骂项羽终。
矛盾起伏,波澜壮阔第一部分(1~2)交代鸿门宴的由来。
第二部分(3~4)写鸿门宴上的斗争。
第三部分(5~7)述会后余事,包括刘邦逃席,间道至军;张良留谢,项王受璧而范增破斗;刘邦诛杀曹无伤。
三、人物分析(1)张良、范增是两个什么样的人物?他们在“鸿门宴”中处于什么地位?张良是刘邦的主要谋士,他多谋善断,精通韬略,临变不惊,处事有方。
是他为刘邦定下了“韬晦之计”,以“不敢倍德”,无意于称王蒙蔽项伯、欺骗楚王,终于化险为夷。
是他为刘邦作了精心的部署,周密的准备,从而赢得了斗争的胜利。
项庄舞剑,张良出,樊哈急问:“今日之事何如?”可见事先有所商量。
樊哈资项羽,口径一致,由辩解进而反请,则更可以看出事前经过周密的策划。
一方有备,一方无备,结局合乎情理。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张良不像范增那样妄自尊大。
他认为刘邦称王不是时候,很不策略,但并不明确否定,只是问了一句:“谁为大王为此计者?”他认为不可以武力与项羽相斗,也只是委婉地探询:“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刘邦远不像项羽那样自信,张良却仍然处处留心,始终把自己放在谋臣的位置上,这是刘邦对他绝对信任的关键。
可以说张良是“鸿门宴”这一事件的总导演。
范增是项羽的主要谋士,项羽称为“亚父”,可见其地位不同寻常。
他的政治观察力,他的才智谋略绝不逊于张良。
但他对项羽尤其是对项羽的妄自尊大,并不完全了解,他以命令的口吻要项羽攻打刘邦:“急击匆失”,他在席上“数目项王,举玉快以示之者三”,要项羽按既定方针办。
他擅自布置项庄舞剑,已经造成欲取项羽而代之的客观影响,但他既不知人,也不知己,这是范增的致命弱点。
他与张良构成了鲜明的对照。
“鸿门宴”这场斗争可以说是张良与范增的斗智。
对整个事件的演变,两人举足轻重,可谓关键人物。
但是,两人毕竟只是谋臣,唱主角的是双方的决策者,是项羽和刘邦。
(2)项羽这个人物的致命弱点是什么?对他应作如何评价?缺乏政治远见,一味沽名钓誉是项羽的致命弱点。
项伯说,“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他就立即改变了“击沛公军”的主张,樊哙责他“欲诛有功之臣,此亡秦之续也”,虽然语言尖锐,他却“未有以应”。
可见他虽然武力上是绝对优势,心理上却不堪一击。
他欲得天下,又图虚名,既准备推翻怀王之约,又害怕世人指责。
他木用范增之计,反映了他刚愎自用,迷信武力,而根本原因则在于心理上的脆弱。
作为楚国贵族的后裔,项羽却有许多缺点错误,甚至有不可饶恕之处,这是必然的。
但他毕竟为推翻暴秦作出过一定的贡献,他性格上也有某些闪光点,如木畏强暴,不用阴谋等等,应当实事求是地给以肯定。
(讨论分析人物,可引导学生争论。
不同意见应允许保留。
敢于提出不同意见是一种很可贵的品质,应予鼓励。
)解释重点字词,引导学生疏通课文。
四、写作特点《鸿门宴》中的人物性格丰满,故事富有戏剧性和传奇色彩,是《史记》创作特点的典型代表。
它善于在矛盾中刻画人物,并运用对照手法烘托人物形象。
在项羽、刘邦为争夺农民起义胜利果实而展开的这场惊心动魄的斗争中,项羽、刘邦是主帅,范增、张良是谋臣,项庄、樊哙是武士,项伯、曹无伤是内奸。
在《鸿门宴》中,刘邦的虚伪狡诈和项羽的直率粗犷,张良的足智多谋和范增的刚愎自用,樊哙的英雄豪爽和项庄的懦弱无奈,项伯的为人所用和曹无伤的笨拙无为,无不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可谓栩栩如生。
五、本文常用词语及句式。
1.掌握常用词汇:因、如、举、谢、意。
2.特殊用法:①“军霸上”、“王关中”(加点词为名词作动词用,读第四声)。
②“说项羽”可简为“说羽”不可简为“说项”,“说(shuò)项”意为替人讲情、说好话。
③“成五采”、“为(wéi)龙虎”,“成”、“为”都有“变成”、“化作”的意思,“龙虎”是龙虎的形状。
3.古今歧义:“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
”“盗”,窃贼;“非常”,指意外事故。
“公岂敢入乎?”“敢”,能够。
“固不如也。
”“固”,本来。
4通假字:“具以事告。
”“具”通“俱”,全部。
“要项伯”。
“要”通“邀”,约请。
“距关,毋内诸侯。
”“距”,通“拒”;“内”,通“纳”,接纳,准许入内。
“不敢倍德”,“倍”通“背”,违反。
“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蚤”,通“早”。
4.活用:“素善留侯张良”,“善”,形容词作动词用,意为与……交好(友善)。
“臣活之”,“活”,使动用法,使……活。
“吾得兄事之”,“兄”,名词作状语,像对待兄长那样。
“籍吏民,封府库”,“籍”,名词作动词用,编造名册。
“不义也”,“义”,名词作动词用,合于义。
5.特殊句式:“具告以事”即“以事具告”,状语后置。
“与俱去”、“毋从俱死也”,介词“与”、“从”后面的宾语省略。
“谁为大王为此计者?”疑问句,主语“为大王为此计者”与谓语“(是)谁”倒置。
也可以说不是主谓倒置,那么“者”就是语气助词。
“孰与君少长?”疑问句,宾语疑问代词前置。
“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
”判断句,特殊指示代词“所”、“者”构成“所……者”式名词短语充当主语,作说明、解释的对象。
“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
(“大行”,大的事业、作为。
)“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何辞为?”疑问代词集语前置。
)“道芷阳间行。
”(间,小路,音jiàn)“再拜献大王足下。
”(再拜,两次行礼,表示敬重;“足下”,古代敬词,用来指称对方。
)“竖子不足与谋。
”(“竖子’”,古代骂人的话,小子,没出息的东西。
)六、背景资料1.作家作品简介《鸿门宴》选自《史记》。
《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事上自传说中的黄帝,下至汉武帝,首尾三千年,计一百三十篇。
内分“本纪”、“世家”、“列传”、“表”、“书”,内容包括政治、经济、人物、礼乐、天文、地理、历法、水利、文化等,无不毕载,思想深刻独到,语言丰富生动,人物形象鲜明。
它是杰出的史学巨著,又是杰出的文学作品,是古代散文的典范,鲁迅先生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汉文学纲要》)司马迁(前145—前90?):字子长,西汉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
夏阳(今陕西韩城市)人,生活在西汉武帝时代。
父亲司马谈是太史令。
司马迁20岁外出游历,足迹遍南北,后继父职,任太史令。
前后曾为郎中、太史令、中书令等职。
2.关于《史记》《史记》共130篇,52万字,包括“本纪”“世家”“列传”“书”“表”五个部分,记事上起轩辕黄帝,中经唐、虞、夏、商、周、秦,下迄汉武帝太初年间。
《史记》包罗广泛,体大精深。
它不仅写了远古、近古,也写了当代;不仅写了中原、华夏,也写了边疆、外国;不仅写了政治、军事,也写了经济、文化;不仅写了帝王将相、英雄豪杰,也写了下层社会各色人等。
这种囊括古今各类知识、各家各派文化于一炉而加以融会贯通的气魄,是前无古人的;司马迁自述其写作此书的目的是“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这种打通一切领域,自立学术章程,总结一切规律以求为现实政治服务的宏伟目标,也是前无古人的。
《史记》中最激动人心的思想在今天看来主要有四点:其一是它所表现的进步的民族观。
司马迁吸收了战国以来有关中国境内各民族以及周边国家发展来源的说法,在《史记》中把春秋、战国时代的中原、荆楚、吴越、秦陇、两广、云贵、塞北、东北各地区的国家与民族都当作黄帝的子孙,这对于两千年来我国这个多民族的友好大家庭的形成与稳定,起了难以估量的作用。
不仅如此,司马迁在写到汉王朝对周边国家、周边民族用兵的时候,又总是站在反对穷兵黩武,反对扩张、掠夺的立场,他所追求的是各民族间平等友好地和睦相处。
正是从这个意义上,我们说司马迁是当时汉族被压迫人民与各周边少数民族的共同的朋友。
其二是它所表现的进步的经济思想。
这包括强调发展经济,认为经济是国家强大的基础;反对单打一的“重本抑末”,而提倡“工”“农”“商”“虞”四者并重;反对从政治上对工商业者的歧视,而歌颂他们的本领、才干,并专门为他们树碑立传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