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指导书
工程测量实验指导书
工程测量实验指导书摘要:一、实验目的二、实验原理三、实验仪器与设备四、实验步骤1.准备工作2.测量过程3.数据处理与分析五、实验报告要求六、注意事项正文:【实验目的】本实验旨在使学生掌握工程测量的基本原理和方法,熟练使用测量仪器,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际操作技能。
【实验原理】工程测量是研究和应用测量理论与技术,对各种工程项目的几何形状、大小、位置及物理特性进行测量、描述和评价的一门学科。
实验中将涉及到测量误差的计算与分析,以及全站仪、经纬仪、水准仪等测量仪器的使用。
【实验仪器与设备】1.全站仪2.经纬仪3.水准仪4.测距仪5.测量标尺6.其他辅助工具【实验步骤】【准备工作】1.检查实验仪器,确保仪器状态良好,功能正常。
2.熟悉实验流程,了解各步骤的操作要点。
3.确定实验场地,做好安全措施。
【测量过程】1.使用经纬仪进行角度测量。
2.使用水准仪进行高差测量。
3.使用全站仪进行距离测量。
4.记录测量数据,整理测量成果。
【数据处理与分析】1.计算测量误差,分析误差来源。
2.对测量数据进行处理,得出最终测量结果。
3.分析实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措施。
【实验报告要求】1.详细记录实验过程,包括测量数据、计算过程和分析结果。
2.绘制实验成果图,清晰展示测量结果。
3.撰写实验报告,对实验过程和结果进行总结,并提出建议。
【注意事项】1.严格遵守实验纪律,确保实验安全。
2.爱护实验仪器,正确使用和存放。
3.注重实际操作,培养良好的动手能力。
实验指导书一
一实验目的本实验学习如何在利用NLTK进行分词\词性分析与句法分析,同时将NLTK和结巴分词的结合中实现中文文本分词和词频统计。
通过次实验项目的练习,增强学生对课堂理论知识的理解,帮助学生以知识获取与自主实践相结合,学习对自然语言信息的处理以及结巴分词,文本相似度算法的实践。
二实验目标1. 了解自然语言处理的原理,加深对文本处理的理解;2. 熟悉文本分词、词频统计的原理;4. 掌握文本处理的其他的应用。
三实验要求1.实验前,请认真阅读学习《自然语言处理》和实验指导书,仔细听从老师的讲解。
2.实验前编好程序,实验时调试。
3.编程要独立完成,程序应加适当的注释。
4.完成实验报告。
四实验报告要求内页:实验n :1、实验目的:xxxx2、实验原理和内容:3、实验环境和编程语言:4、主要功能及实现:5、实验结论:文字用小4号或4号;程序和注释用5号以班为单位交.实验一:1.怎样载入自己的英文语料库(obama.txt),在自己的语料库中找出频率小于8,排名前5的词和其频率。
(使用nltk的英文分词函数tokenize)2.写程序处理布朗语料库,找到一下的答案:(1)哪些名词常以他们复数形式而不是它们的单数形式出现?(只考虑常规的复数形式,-s后缀形式的)。
(2)选择布朗语料库的不同部分(其他目录),计数包含wh的词,如:what,when,where,who 和why。
3.输出brown文本集名词后面接的词性,参考代码:4.句法分析演示>>> from nltk import *>>> f=open('F://obama.txt')>>> raw=f.read()>>> import nltk>>> tokens = nltk.word_tokenize(raw)>>> tokens>>> c={}>>> for i in tokens:if tokens.count(i)>72:c[i]=tokens.count(i)>>> print(c)Wh:>>> from nltk.corpus import brown>>> import nltk>>> import re>>> brown.categories()>>> romance_text=brown.words(categories='romance')>>> fdist = nltk.FreqDist([w.lower() for w in romance_text])>>> modals=set([w for w in romance_text if re.search('^wh',w)])>>> for m in modals:print m + ':',fdist[m],词性:>>> def findtags(tag_prefix,tagged_text):cfd=nltk.ConditionalFreqDist((tag,word) for (word,tag) in tagged_textif tag.startswith(tag_prefix))return dict((tag,cfd[tag].keys()[:5]) for tag in cfd.conditions())>>> tagdict=findtags('NN',nltk.corpus.brown.tagged_words(categories='news')) >>> for tag in sorted(tagdict):print tag,tagdict[tag]>>> wsj = nltk.corpus.treebank.tagged_words(tagset = 'universal')>>> word_tag_fd = nltk.FreqDist(wsj)>>> [word + "/" + tag for (word, tag) in word_tag_fd if tag.startswith('V')]Ofen:>>> brown_lrnd_tagged = brown.tagged_words(categories='learned', tagset='universal') >>> tags = [b[1] for (a, b) in nltk.bigrams(brown_lrnd_tagged) if a[0] == 'often']>>> fd = nltk.FreqDist(tags)>>> fd.tabulate()名词后面词性统计:>>> import nltk>>> brown_lrnd_tagged = brown.tagged_words(categories='learned', tagset='universal') >>> tags = [b[1] for (a, b) in nltk.bigrams(brown_lrnd_tagged) if a[1] == 'NOUN'] >>> fd = nltk.FreqDist(tags)>>> fd.tabulate()。
教学实验指导书
教学实验指导书一、实验目的本实验旨在通过实践操作,加深学生对相关知识的理解,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
二、实验器材与药品1. 实验器材:- 试管架、试管夹、玻璃棒、滴管等;- 显微镜、移液器、离心机等。
2. 实验药品:- 乙醇、盐酸、氢氧化钠等。
三、实验步骤1. 实验准备:- 检查实验器材是否完好;- 准备所需药品,确保药品的正确性和有效期。
2. 实验操作:(这里根据具体实验内容进行描述,确保每个步骤都清晰明了)四、实验结果与分析1. 实验结果记录:- 记录每个步骤的实验结果,包括观察到的现象、实验数据等。
2. 实验结果分析:- 根据实验结果,进行数据分析和实验现象解释。
五、实验讨论与总结1. 实验讨论:- 对实验中出现的问题进行讨论,探讨原因和解决方法。
2. 实验总结:- 总结实验的目的、步骤和结果,指出实验的意义和存在的问题。
六、安全注意事项1. 实验前应仔细阅读实验指导书,了解实验操作步骤和注意事项。
2. 实验过程中应佩戴实验室必要的防护用具,如实验手套、护目镜等。
3. 实验中使用的化学药品要小心操作,避免接触皮肤和吸入气体。
4. 实验结束后,要及时清理实验器材和废弃物,保持实验环境整洁。
七、实验报告要求1. 实验报告应包括实验目的、实验器材与药品、实验步骤、实验结果与分析、实验讨论与总结等内容。
2. 实验报告应规范书写,语句通顺,段落结构清晰。
3. 实验报告中的数据应准确无误,并配以合适的图表或图像进行展示。
4. 实验报告应标明实验日期、实验地点和实验人员姓名。
八、参考文献(根据实验内容提供相关参考文献)以上为《教学实验指导书》的基本格式和内容要求,具体实验内容和步骤请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和补充。
希望本指导书能够对您的实验教学工作有所帮助。
灼热丝实验作业指导书
灼热丝实验作业指导书一、实验目的通过进行灼热丝实验,探究灼热丝的耐热性能,理解灼热丝在实际应用中的重要性。
二、实验原理灼热丝是一种常见的实验材料,其主要成分为耐热金属材料,具有耐高温、导电良好的特性。
实验中,我们将灼热丝放置在不同温度的环境中,观察其表现出的各种现象,通过实验结果分析和总结,可以评估灼热丝的耐热性。
三、实验器材1. 灼热丝:使用标准的耐热金属灼热丝,长度约为20厘米。
2. 烧杯:用于装载灼热丝和加热水等。
3. 温度计:用于测量实验环境的温度。
4. 加热器:用于提供实验环境的热源。
5. 实验记录表:记录实验过程中的详细数据和观察结果。
四、实验步骤1. 准备工作:a. 将实验器材准备齐全,并检查其完好性。
b. 清洗烧杯并确保其干燥。
c. 标定温度计,确保其准确度。
2. 实验设置:a. 将烧杯放置在加热器中,并加入一定量的水。
b. 将温度计插入烧杯中,确保其与水接触。
c. 将灼热丝固定在实验环境中,确保其处于稳定状态。
3. 实验操作:a. 打开加热器,使水温逐渐升高。
b. 每隔10℃,记录一次灼热丝的变化。
c. 观察灼热丝的颜色、形状以及可能出现的其他变化。
d. 根据实验观察结果,判断灼热丝的耐热性。
4. 实验数据记录:a. 记录每次温度变化时的灼热丝观察结果。
b. 记录实验过程中的其他重要数据和观察结果。
5. 实验结果分析:a. 分析灼热丝在不同温度下的表现和可能的原因。
b. 利用实验数据和观察结果,评估灼热丝的耐热性能。
6. 结论和讨论:a. 根据实验结果,总结灼热丝在实际应用中的重要性。
b. 讨论实验中可能存在的误差和改进方法。
c. 提出进一步研究该实验的建议。
五、注意事项1. 实验过程中,要注意操作的安全性,避免烫伤或烧伤。
2. 当加热水温度超过50℃时,注意防止水溅出。
3. 在实验中,要仔细观察灼热丝的变化,并记录详细的数据和观察结果。
4. 实验结束后,清洗和归还实验器材,并妥善保管实验记录表。
实验指导书
实验指导书一、实验目的本实验旨在帮助学生掌握实验操作技能,了解实验原理,并通过实践加深对相关知识的理解。
二、实验器材•实验仪器:XXXX仪器•实验材料:XXXX材料•其他:XXXX设备、器皿等三、实验步骤1. 实验准备•将仪器、材料摆放整齐,确保周围环境整洁,无杂物影响实验操作。
•检查仪器是否正常工作,确保所有连接线插好且牢固。
•准备好所需试剂和药品,按照实验要求进行配制。
2. 实验操作步骤1.步骤一:XXXX–具体操作细节1–具体操作细节2–具体操作细节32.步骤二:XXXX–具体操作细节1–具体操作细节2–具体操作细节33.步骤三:XXXX–具体操作细节1–具体操作细节2–具体操作细节3…3. 实验注意事项•在实验过程中要注意个人安全,遵守安全操作规程。
•操作时要认真仔细,确保操作步骤正确,避免误操作导致实验失败或事故发生。
•注意保持实验器材的清洁和完整,实验后应及时清洗器材并归还到指定位置。
4. 实验结果记录与分析•实验过程中,记录实验操作细节、观察结果和数据。
•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总结实验现象或结论。
•可将实验结果用图表展示,以增加可视化效果。
四、实验拓展•针对本实验,可以进行进一步拓展,例如探究不同因素对实验结果的影响,扩展实验的应用范围等。
五、实验总结通过本次实验的操作,学生对实验过程、实验原理有了更深刻的了解,对实验技能也得到了提升。
同时,通过实验结果的分析和总结,学生进一步加深了对相关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六、参考文献•[参考文献1]•[参考文献2]。
实验项目指导书
实验项目指导书一、实验项目简介实验项目指导书是用来引导学生进行科学实验的一份重要文件。
它主要包括实验目的、实验原理、实验步骤、实验要求等内容。
本指导书旨在帮助学生正确地进行实验,达到预期的实验目标。
二、实验目的本实验旨在帮助学生掌握实验设计与实验操作技巧,培养学生的实验观察能力和科学思维,同时加深对课堂知识的理解与应用。
三、实验原理在这一部分,我们将详细介绍实验所涉及的原理和基本概念。
学生需要通过学习和理解实验原理,为实验的操作和结果分析提供基础。
四、实验材料与设备接下来,我们将列出实验所需的材料和设备清单。
请学生在进行实验前确认所有物品齐全,并保证实验的顺利进行。
五、实验步骤本节将提供实验的详细步骤说明,包括涉及到的操作方法、操作顺序以及注意事项等。
学生需要按照指导书的步骤进行操作,确保实验的准确性和有效性。
六、实验要求与注意事项在这一部分,我们将列出实验所需遵守的要求和需要注意的事项。
学生需要仔细阅读并理解这些要求和注意事项,确保实验过程中的安全和准确性。
七、实验结果与分析在完成实验后,学生需要对实验结果进行记录和分析。
他们应该能够根据实验的数据和观察结果得出结论,并能够解释实验结果的科学原理。
八、实验总结最后,学生需要对整个实验过程进行总结。
他们应该能够回顾实验的目的、原理和操作步骤,并对实验结果进行评估和思考,提出改进实验的意见和建议。
九、参考文献在这一部分,我们将列出所参考的文献和资料。
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进一步阅读这些文献,扩展知识和深入理解实验原理。
希望以上指导书能够帮助学生正确进行实验,获得预期的实验结果,并通过实验的过程培养实验设计和科学思维能力。
通过这个实验项目,学生将能够更深入地理解课堂知识,并培养他们对科学实验的兴趣和探索精神。
医学实验操作作业指导书
医学实验操作作业指导书一、实验目的本实验旨在指导学生完成医学实验操作,使其掌握相关实验技巧和操作流程。
二、实验材料1. 医学实验仪器:根据实验要求准备相应的医学仪器。
2. 医学实验药品:根据实验要求准备相应的医学药品。
3. 个人防护用品:戴口罩、手套、实验服等,保证个人安全。
三、实验步骤步骤一:准备工作1. 检查实验仪器是否完好,如有损坏,请及时更换或修理。
2. 检查实验药品的标签和有效期,如有问题,请及时更换或补充。
步骤二:个人防护1. 穿戴实验服,确保衣物干净整洁。
2. 戴口罩,避免实验药品引起的气溶胶对人体的影响。
3. 戴手套,避免药品直接接触皮肤。
4. 戴护目镜,防止实验药品飞溅入眼。
步骤三:操作流程1. 根据实验要求,准确称取实验药品并放入容器中。
2. 根据实验要求调配实验液体,并进行均匀搅拌。
3. 在实验过程中,严格控制时间和温度,以确保实验结果的准确性。
4. 如实验中需要进行观察和记录,请及时记录实验数据,并保证记录的准确性。
步骤四:实验结束1. 关闭实验仪器,清理实验台面,保证实验环境的整洁。
2. 将使用过的实验仪器和容器进行清洗,确保下次使用时干净。
3. 适当处理废弃物和实验残留物,遵循环保原则。
四、注意事项1. 在操作过程中要注意实验室安全,严禁一人独立操作。
2. 操作前请仔细阅读实验操作指导书,确保操作步骤清晰明了。
3. 如有实验中出现突发情况,请立即向实验室管理员或教师求助。
4. 在实验过程中,严禁食品和饮料进入实验室。
5. 完成实验后,请注意清理实验工作区域,保持实验环境整洁。
以上为医学实验操作作业指导书,希望能够对学生顺利完成医学实验提供指导和帮助。
在实验过程中,请严格按照实验操作指导书中的步骤进行,确保个人安全和实验结果的准确性。
祝实验成功!。
小学科学实验指导书
小学科学实验指导书一、引言科学实验是小学科学教育的重要环节,它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实践能力。
本文旨在为小学科学实验提供一份指导书,以帮助教师和学生更好地开展实验教学。
二、实验目的通过开展实验,让学生亲身参与,观察和体验自然现象,培养他们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提高他们的实验动手能力。
三、实验设计根据小学科学课程标准,设计与学科内容和学生年龄相适应的实验。
确保实验所需的材料和设备简便易得,操作步骤清晰易懂。
四、实验前准备在开展实验前,教师应对实验过程进行准备。
确保实验器材的完整性和安全性,根据需要准备好实验材料。
同时,教师还要对实验原理和步骤进行理解和备课,以便能够对学生提供有效的指导。
五、实验操作在进行实验前,教师应向学生介绍实验目的和操作步骤。
然后,学生们可以依照指导书进行实验操作。
教师应密切关注学生的操作过程,及时指导和纠正错误。
六、结果观察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应注重观察和记录实验结果。
他们可以通过绘图、记录数据等方式,将实验结果呈现出来。
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结果比较和分析,引导他们提出问题和猜想。
七、结果分析基于实验结果,学生可以进行简单的结果分析,得出结论。
同时,他们也可以思考一些问题,如为什么会得到这样的结果,实验中可能存在的误差是什么等等。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探讨,促进他们的科学思维能力的发展。
八、实验拓展在一些较为简单的实验完成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实验拓展。
这样的实验可以是对基础实验的改进、扩展,也可以是与实际生活有关的问题。
通过实验拓展,学生可以更深入地理解科学原理和现象。
九、实验总结在实验结束后,教师应安排一定的时间,与学生一起总结实验过程。
可以讨论实验中遇到的问题和困惑,学生的感受和体会。
同时,教师还可以对实验过程和结果进行评价和反馈,帮助学生提高实验能力。
十、安全注意事项在进行实验时,学生应严格遵守实验室安全规定,保证自己和他人的安全。
教师应对实验室进行安全检查,并向学生进行安全教育和演示。
实验指导书
实验一 自由沉淀实验一、实验目的(1)掌握颗粒自由沉淀实验的方法;(2)进一步了解和掌握自由沉淀规律,根据试验结果绘制自由沉淀曲线。
去除率~沉速曲线(η~u 曲线)。
二、实验原理浓度较稀的、粒状颗粒的沉淀属于自由沉淀。
自由沉淀的特点是:静沉过程中颗粒互不干扰、等速下沉,其沉速在层流区符合Stokes 公式。
悬浮物去除率的累积曲线计算:⎰+-=0000)1(P sdP u u P η 其中: η —— 总去除率P 0 、P —— 未被去除颗粒的百分比 u s 、u 0 —— 沉淀速度 实验用沉淀柱进行,如右图。
初始时,沉淀时间为0,悬浮物浓度为C 0,去除率η=0。
设水深为H (实验时为水面到取样口的垂直距离),在t i 时间能沉到H 深度的最小颗粒d i 的沉速可表示为:ii t Hu =。
实际上,沉淀时间ti 内,由水中沉至柱底的颗粒是由两部分颗粒组成,即沉速i s u u ≥的那一部分颗粒能全部沉至柱底,同时,颗粒沉速i s u u <的颗粒也有一部分能沉到柱底,这部分颗粒虽然粒径很小,沉速i s u u <,但这部分颗粒并不全在水面,而是均匀分布在整个柱内,因此,只要在水面以下,它们下沉至池底所用的时间小于或等于具有沉速ui 的颗粒由水面降至池底所用的时间ti ,则这部分颗粒也能从水中被除去。
在 t i 时间,取样点处实验水样的悬浮物浓度为C i ,沉速i s u u ≥(i d d ≥)的颗粒的去除率:000011i i i C C C P C C η-==-=-,其中,0C CP i i =表示未被去除的颗粒所占的百分比。
绘制 P ~u i 关系曲线,可知121212000C C C C P P P C C C -∆=-=-=,P ∆是当选择的颗粒沉速由u 1降至u 2,即颗粒粒径有d 1减到d 2时,此时水中所能多去除的,粒径在d 1~d 2间的那部分颗粒的百分比。
当P ∆无限小时,dP 代表了小于d 1的某一粒径d 占全部颗粒的百分比。
研发实验作业指导书
研发实验作业指导书一、实验目的本实验旨在通过研发实验的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实践动手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使学生能够在实践中掌握研发项目的策划、实施和评估等关键环节。
二、实验准备1. 实验器材和材料准备:根据实验要求准备相关实验器材和材料,并确保其正常可用。
2. 实验环境搭建:为学生提供一个适宜的实验环境,包括实验场地和相关设施设备。
三、实验步骤本实验分为以下几个步骤进行,学生可根据实验要求和指导,合理安排实验时间和任务分配。
1. 项目策划a)明确项目目标和要解决的问题。
b)制定项目计划和时间表。
c)分析项目需求和资源情况。
2. 技术调研a)对相关技术领域进行调研和学习,了解当前技术发展状况。
b)掌握所需技术和工具,为项目的实施做好准备。
3. 原型设计a)根据项目要求,设计整体架构和功能模块。
b)制定详细的设计方案,并进行评审和修改。
c)完成原型的绘制或搭建,确保符合设计要求。
4. 系统开发a)根据设计方案,进行系统编码和开发工作。
b)合理分配任务,组织团队成员进行开发。
c)定期进行代码评审和集成测试,及时修复bug。
5. 功能测试a)制定功能测试计划和用例。
b)进行系统功能测试,确保各项功能正常运行。
c)记录测试过程和测试结果,并对测试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6. 系统验收a)组织相关人员对系统进行全面评估和验收。
b)总结评估结果,并根据反馈意见进行改进。
c)确认系统达到验收标准,准备部署和实施。
7. 项目总结a)对整个研发项目进行总结和归档。
b)分析项目开发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挑战。
c)总结并分享项目中的成功经验和教训。
四、实验注意事项1. 安全第一:在实验过程中,注意保障学生的人身和财产安全。
2. 团队合作:鼓励学生在实验中加强团队协作和沟通合作能力。
3. 项目管理:督促学生按照计划执行,并进行进度和质量的监控。
4. 创新精神:鼓励学生在实验中勇于尝试和创新,培养创新思维。
5. 结果评估:学生完成实验后,进行实验结果评估和自我总结。
实验指导书
实验指导书一、实验目的本实验旨在帮助学生掌握实验室基本操作技能,提高实验仪器的使用水平,培养实验设计和实验数据处理的能力。
二、实验器材本实验所需器材如下:1. 显微镜2. 高压电源3. 量筒4. 试剂瓶5. 称量瓶6. 烧杯7. 导线8. 静电仪9. 板卡三、实验步骤1. 实验前准备a. 检查所需实验器材是否准备齐全。
b. 清洗实验器材,确保没有污染物。
c. 与实验小组成员分工合作,确定实验计划和操作流程。
2. 实验操作a. 根据实验要求,配置实验所需试剂。
b. 根据实验要求,进行量筒、称量瓶等设备的校准工作。
c. 进行实验样品的制备或准备好实验样品,保证实验数据的准确性。
d. 启动实验仪器,根据仪器指南进行操作。
e. 记录实验过程中的操作步骤以及观察到的现象。
f. 根据实验数据,进行相应的统计和处理。
3. 实验结果分析a. 对实验结果进行详细的数据分析,包括数值计算和统计处理。
b. 根据实验结果,结合实验目的,进行合理的结论推理。
4. 实验报告编写a. 撰写实验报告,按照规定的格式进行排版。
b. 在实验报告中清晰地介绍实验目的、实验原理、实验步骤和实验结果。
c. 分析实验结果,展示数据处理方法和结果。
d. 提出实验中存在的问题和改进方案。
e. 根据实验所得结果,进行相关的讨论和思考。
四、实验注意事项1. 实验过程中要佩戴实验手套、实验眼镜等个人防护装备,确保实验安全。
2. 实验前请仔细阅读实验指导书,并熟悉实验原理和操作方法。
3. 操作实验仪器时要小心谨慎,避免操作失误和仪器损坏。
4. 实验过程中要注意环境卫生,保持实验台面的整洁。
5. 实验结束后,将实验器材进行清洗归位,保持实验室的整洁。
五、实验安全提示1. 实验过程中要避免接触有毒有害物品,如酸碱溶液等。
2. 实验操作时要注意电源的正确使用,以避免触电事故的发生。
3. 实验中如遇到异常情况,应立即停止操作并向实验室管理员报告。
六、实验评分标准1. 实验仪器的正确使用和操作流程的掌握程度。
材料工程基础实验指导书
材料工程基础实验指导书1. 实验目的本实验旨在通过实际操作加深学生对材料工程基础知识的理解,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具体目标包括:•熟悉常用材料工程实验仪器的使用方法;•掌握材料的取样、制备和测试方法;•学会对实验数据进行处理、分析和结果判断。
2. 实验仪器和材料•金相显微镜•电子显微镜•扫描电子显微镜•金属材料样品•试样切割机•研磨机•电解腐蚀仪3. 实验步骤3.1 样品制备1.使用试样切割机根据需要制备样品,并在样品上进行标记。
2.使用研磨机对样品进行粗磨,直到表面光洁。
3.使用细研磨纸进行细磨,直到样品表面无瑕疵。
4.清洗样品,确保表面无污染物。
5.在电解腐蚀仪中对样品进行电解腐蚀处理,以去除样品表面的氧化物和污染物。
3.2 金相显微镜观察1.将样品放置在金相显微镜上,并调整焦距和光源亮度,使样品清晰可见。
2.使用目镜和物镜对样品进行观察,并记录所观察到的结构特征。
3.3 电子显微镜观察1.将样品放置在电子显微镜上,并调整电子束亮度和对比度,使样品清晰可见。
2.使用电子显微镜观察样品,并记录所观察到的微观结构特征。
3.4 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1.将样品放置在扫描电子显微镜上,并调整电子束亮度和扫描速度,使样品清晰可见。
2.使用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样品,并记录所观察到的表面形貌特征。
4. 数据处理与分析在实验过程中,需记录实验数据并进行处理与分析。
数据处理主要包括:•实验数据的整理与分类;•对观察到的结构特征和形貌特征进行描述;•运用相关理论知识对观察结果进行解释和分析。
5. 实验结果实验结果应包括实验数据记录、结构特征描述和形貌特征描述。
针对实验结果,可进一步进行数据图表绘制、实验结果分析和相关结论总结。
6. 实验注意事项1.在操作实验仪器时要遵循相应的操作规范,严格遵守安全操作规程。
2.在样品制备过程中,应保持样品的完整性和纯净性,确保实验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3.在观察样品时,应注意调整仪器参数,保证样品清晰可见。
电路实验指导书-4个实验
实验一叠加原理一、实验目的1、学会使用直流稳压电源和万用表2、通过实验证明线性电路的叠加原理二、实验设备1、双路直流稳压电源一台2、数字万用表一块3、实验电路板一块三、实验原理由叠加原理:在线性电路中,有多个电源同时作用时,在电路的任何部分产生的电流或电压,等于这些电源分别单独作用时在该部分产生的电流或电压的代数和。
为了验证叠加原理,实验电路如图1-1所示。
当1E 和2E 同时作用时,在某一支路中所产生的电流I ,应为1E 单独作用在该支路中所产生的电流I '和2E 单独作用在该支路中所产生的电流I ''之和,即I =I '+I ''。
实验中可将电流表串联接入到所测量的支路中,分别测量出在1E 和2E 单独作用时,以及它们共同作用时的电流值来验证叠加原理。
2E 四、实验内容及步骤1、直流稳压电源和万用表的使用参见本书的附录一、和附录二,掌握直流稳压电源和万用表的使用。
图1-1叠加原理实验电路2、验证叠加原理实验电路如图1-1所示,1E 、2E 由直流稳压电源供给。
1E 、2E 两电源是否作用于电路,分别由开关1S 、2S 来控制。
实验前先检查电路,调节两路稳压电源使V 121=E 、V 62=E ,进行以下测试,并将数据填入表1-1中。
(1)1E 单独作用时(1S 置“1”处,2S 置“'2”处),测量各支路的电流。
(2)2E 单独作用时(1S 置“1'”处,2S 置“2”处),测量各支路的电流。
(3)1E 、2E 共同作用时(1S 置“1”处,2S 置“2”处),测量各支路的电流。
表1-1数据记录与计算1I (mA )2I (mA)3I (mA)电源电压测量计算误差测量计算误差测量计算误差V 121=E V 62=E VE 6E V,1221==五、预习要求1、认真阅读本书附录中对稳压电源的介绍,掌握稳压电源的使用方法。
2、认真阅读本书附录中对万用表的介绍,掌握测量直流电压、电流,交流电压及电阻值的使用方法。
环境监测实验作业指导书
环境监测实验作业指导书【环境监测实验作业指导书】一、实验目的本实验旨在帮助学生了解环境监测的基本概念和方法,并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
二、实验器材和试剂1. 环境监测设备:包括空气质量检测仪、水质监测仪等。
2. 采样容器:例如空气样品采集瓶、水样采集瓶等。
3. 标准物质:包括空气标准物质、水质标准物质等。
4. 实验仪器:如pH计、电导率仪等。
5. 其他辅助器材和试剂。
三、实验步骤1. 确定实验目的并选择适当的环境监测设备,如需要监测空气质量,则选择空气质量检测仪。
2. 准备好采样容器,并清洗干净,确保无杂质的干扰。
3. 校准实验仪器,例如使用标准气体校准空气质量检测仪,校准pH计等。
4. 根据实验要求选择取样点位,并进行采样。
如需要监测室内空气质量,则在不同房间进行采样。
a) 空气采样:打开空气质量检测仪,根据仪器指示进行采样,将样品采集瓶置于适当位置。
b) 水样采样:使用水样采集瓶,将待测水样采集到瓶中。
5. 将采样容器密封并标记好采样点位、时间等信息,确保样品不受污染。
6. 将采集到的样品送至实验室,或者根据实验要求进行现场分析。
7. 根据实验要求进行各项分析,如使用pH计测试水样的酸碱度,使用电导率仪测试水样的电导率等。
8. 记录实验结果并对数据进行统计和分析,后续可以制作相关数学图表进行展示。
9. 按照实验要求对实验器材和试剂进行清洗和储存。
四、实验安全注意事项1. 严格遵守实验室安全规定,并佩戴相应的防护用品,如实验手套、眼镜等。
2. 操作时注意不要弄破采样容器,以免造成污染。
3. 使用实验仪器时,遵循正确的操作方法和步骤,以免发生意外事故。
4. 样品采集过程中,要注意环境因素的干扰,如风力、温度等。
5. 实验结束后,要妥善处理并储存实验器材和试剂,保持实验室的整洁和安全。
五、实验结果分析根据实验所得数据,可以比较不同样品的环境参数,例如不同地点的空气质量、水体的酸碱度等。
利用统计和图表分析,可以得出对环境质量的评价和建议。
实验室作业指导书模板
一、前言实验室作业指导书是实验室进行各项实验操作的基本依据,为确保实验顺利进行,特制定本指导书。
本指导书适用于实验室所有实验人员,旨在规范实验操作流程,提高实验质量和安全系数。
二、实验目的1. 确保实验人员掌握实验原理和操作方法。
2. 培养实验人员的实际操作能力。
3. 提高实验数据准确性。
4. 确保实验过程安全、环保。
三、实验原理(一)实验名称(二)实验原理(三)实验原理图示四、实验器材与试剂1. 实验器材:(1)主要器材:仪器名称、规格、数量(2)辅助器材:仪器名称、规格、数量2. 实验试剂:(1)主要试剂:试剂名称、规格、数量(2)辅助试剂:试剂名称、规格、数量五、实验步骤1. 准备工作(1)检查实验器材是否齐全、完好。
(2)熟悉实验原理和操作步骤。
(3)穿戴实验服、手套等防护用品。
2. 实验操作(1)按照实验步骤进行操作,注意观察现象。
(2)记录实验数据,包括时间、温度、浓度等。
(3)如遇异常情况,立即停止实验,并向实验指导老师报告。
3. 实验结束(1)整理实验器材,确保实验台面清洁。
(2)回收实验试剂,按照规定进行处理。
(3)填写实验报告,包括实验目的、原理、步骤、数据、结论等。
六、实验注意事项1. 严格遵守实验操作规程,确保实验过程安全。
2. 操作过程中,注意观察实验现象,及时记录数据。
3. 实验过程中,如遇异常情况,立即停止实验,并向实验指导老师报告。
4. 不得擅自更改实验参数和步骤。
5. 实验结束后,及时清理实验器材和试剂。
七、实验报告要求1. 实验报告应包括实验目的、原理、步骤、数据、结论等。
2. 实验报告应规范书写,字迹清晰。
3. 实验报告应在规定时间内提交。
八、附则1. 本指导书适用于实验室所有实验人员。
2. 实验人员应认真学习本指导书,确保实验顺利进行。
3. 实验室负责人负责监督本指导书的实施。
4. 本指导书由实验室负责解释和修订。
注:以上模板仅供参考,具体实验内容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
实验指导书
热电偶的标定与校验一、实验目的1.掌握热电偶的温度标定与校验方法,初步了解铜――康铜热电偶的特性;掌握热电偶测温的基本原理;2.掌握单支热电偶采用冰浴法的连接线路;3.掌握电位差计的使用;4.学会制作热电偶丝;5.能利用误差理论对所得的数据进行处理。
二、实验内容1.对单支热电偶进行温度校验(或标定);2.绘制铜-康铜热电偶的热电势――温度特性曲线。
三、实验仪器、设备及材料1.UJ33d数字式直流电位差计;2.DHT-2型热学实验仪;3.铜-康铜热电偶丝;4.0~50℃二级标准水银温度计;5.电冰箱;6.保温杯;7.手锤;8.塑料杯;9.调压器;10.砂纸。
四、实验原理将A、B两种不同材质的金属丝的两端点焊接成一个闭合回路。
当两个接点处于不同温度时(如图1),在闭合回路中就会产生热电势,这种现象称为热电效应。
图1图2 为了测量温差电动势,就需要在图1的回路中接入电位差计,但测量仪器的引入不能影响热电偶原来的性质。
根据中间导体定则,在热电偶回路中接入第三种导体,只要与第三种导体相连接的两端温度相同,接入第三导体后,对热电偶回路中的总电势没有影响。
在A、B两种金属之间接入第三种金属C时,若它与A、B的两连接点处于同一温度T0(图2),则该闭合回路的温差电动势与上述只有A、B两种金属组成回路时的数值完全相同。
所以,我们把A、B 两根不同化学成份的金属丝的一端焊在一起,构成热电偶的热端(工作端)。
将另两端各与铜引线(即第三种金属C)焊接,构成两个同温度(T0)的冷端(自由端)。
铜引线与电位差计相连,这样就组成一个热电偶温度计。
如图3所示。
图 3当热电偶材料一定时,回路中的总电势E AB(T,T0)成为温度T和温度T0的函数差,即E AB(T,T0)=f(T)-f(T0)当热端温度T为测量点的实际温度时,若使冷端的温度T0不变,即f(T0)=C(常数),则E AB(T,T0)=f(T)-C回路中产生的热电势仅是热端温度T的单值函数。
密立根油滴实验-指导书
密立根油滴实验美国物理学家密立根(likan )在1909年到1917年通过实验测量微小油滴上所带电荷的电量,证明任何带电物体所带的电量q 为基本电荷e 的整数倍,明确了电荷的不连续性,并精确地测定出基本电荷e 的数值。
由于密立根油滴实验设计巧妙、原理清楚、设备简单、结果准确,所以它是历史上一个著名而有启发性的物理实验,1923年荣获诺贝尔物理学奖。
一、实验目的1.通过对带电油滴在重力场和静电场中运动的测量,证明电荷的不连续性,并测量基本电荷e 的大小。
2.通过实验中对仪器的调整、油滴的选择、跟踪、测量及数据处理,培养学生科学的实验方法。
3.了解现代测量技术在试验中的应用。
二、实验仪器MOD-5型密立根油滴仪,钟表油,喷雾器三、实验原理一个质量为m 带电量为q 的油滴处在二块平行板之间,在平行板未加电压时,油滴受重力的作用而加速下降,由于空气阻力f e 的作用,下降一段距离后,油滴将匀速运动,速度为V g ,此时f e 与mg 平衡。
如图1所示。
由斯托克斯定律知,粘滞阻力为g r V a f ηπ6=mg = (1) 式中η为空气粘滞系数,a 为油滴的半径。
此时在平行板上加电压V ,油滴处在场强为E 的静电场中,其所受静电场力qE 与重力mg 相反,如图2所示。
当 qE 大于mg 时,油滴加速上升,由于f r 的作用,上升一段距离后,将以V e 的速度匀速上升,于是有(2) 由(2)式可知,为了测定油滴所带的电荷量q ,除应测平行板上所加电压V 、两块平行板之间距离d 、油滴匀速上升的速度V e 和V g 外,还需知油滴质量m 。
由于空气中的悬浮和空气表面张力的作用,可将油滴视为圆球,其质量为(3)由(2)和(3)式得油滴半径为(4)由于油滴半径a 小到10-6 米,所以,空气的粘滞系数η应修正为⎪⎩⎪⎨⎧=⋅==+mg V a d V q qE mg V a g e ηπηπ66ρπ334a m =g Vg a ρη29=(5)将(5)代入(4)式,得(6) 于是,带电油滴质量m 为 (7) 设油滴匀速下降和匀速上升的距离相等,均为l ,则有所以油滴所带的电荷量为(8) 令(8)式中 ,则(8)式变为(9)该式就是动态法测量油滴带电荷的公式。
实验指导书
实验指导书实验指导书一、实验目的二、实验原理三、实验器材四、实验步骤五、注意事项六、实验结果及分析七、思考题八、参考文献一、实验目的本次实验旨在通过对某种物质的化学反应进行观察和分析,掌握化学反应的基本原理,了解化学反应的特点和规律,并培养科学思维和实验技能。
二、实验原理本次实验采用A与B两种物质进行化学反应,其中A为XXX,B为XXX。
在一定条件下,A与B会发生XXX反应,产生XXX物质。
该反应符合化学守恒定律和能量守恒定律。
三、实验器材1.XXX试剂2.XXX试剂3.XXX试剂4.容量瓶5.移液管6.烧杯7.玻璃棒8.加热板等四、实验步骤1.将XXX试剂按要求加入容量瓶中。
2.将XXX试剂按要求加入容量瓶中。
3.使用移液管将两种试剂充分混合。
4.观察化学反应过程,记录反应时间和反应现象。
5.将反应产物过滤,收集固体产物。
6.使用玻璃棒将固体产物均匀搅拌,使其充分干燥。
7.称取干燥后的产物质量,并计算出反应的收率。
五、注意事项1.实验过程中要注意安全,避免接触皮肤和吸入气体。
2.试剂的加入顺序要按照实验指导书中的要求进行。
3.操作时要认真仔细,避免出现误操作和漏操作。
4.实验器材要保持清洁干净,以免影响实验结果。
六、实验结果及分析在本次实验中,我们成功地观察到了A与B两种物质发生化学反应的现象,并得到了XXX产物。
通过对实验数据的统计和分析,我们得到了该反应的收率为XX%。
同时,在观察化学反应过程中,我们还发现了XXX现象,并对其进行了解释和分析。
七、思考题1.XXX试剂与XXX试剂在该化学反应中起到了什么作用?2.本次实验中是否存在误差?如何减小误差?3.如果将XXX试剂的用量加倍,该反应会发生什么变化?八、参考文献1.XXX,《化学实验指导书》。
2.XXX,《化学实验技术手册》。
3.XXX,《化学实验原理与应用》。
实验指导书
说明:标红色——第一、二次实验任选四项标蓝色——第三次实验项目目录第一部分演示实验一、静压传递自动扬水实验 (1)二、水击综合实验 (3)三、流谱流线显示实验(一) (6)四、流谱流线显示实验(二) (8)五、能量方程演示实验 (11)第二部分量测实验一、静水压强量测实验(4台) (12)二、流速量测(毕托管)实验 (15)三、沿程水头损失实验 (18)四、管道局部水头损失实验(4台) (22)五、文丘里流量计及孔板流量计率定实验(4台) (25)六、孔口与管嘴流量系数验证实验(4台) (28)七、动量方程验证实验(4台) (31)八、管流流态实验(4台) (34)九、堰流流量系数的测定实验 (38)十、闸下自由出流流量系数的测定实验 (41)十一、水跃实验 (45)十二、圆柱绕流压强分布测量实验(6台) (46)十三、平板边界层实验 (52)十四、翼型表面压强分布 (56)附1:体积法电子流量仪使用方法 (60)附2:XSJ-39BI型流量数字积算仪瞬时流量的测读方法 (63)演示实验一静压传递自动扬水实验(一)实验目的通过演示液体静压传递、能量转换与自动扬水的现象。
可了解流体的静压传递特性、“静压奇观”的工作原理及其产生条件以及虹吸原理等,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实验观察分析能力、提高学习兴趣。
(二)实验装置本实验的装置如图I-1-1所示。
图I-1-1 静压传递扬水仪实验装置图1.供水管;2.扬水管与喷头;3.上密封压力水箱;4.上集水箱;5.虹吸管;6.逆止阀;7.通气管;8.下水管;9.下密封压力水箱;10.水泵、通气管;11.水泵;12.下集水箱。
本实验装置配备有:上、下密封压力水箱、扬水喷管、虹吸管、逆止阀、水泵、可控硅无级调速器、水泵过热保护器及集水箱。
(三)实验原理集水箱4中的具有一定位置势能的水体经下水管8流入下密封压力水箱9,使箱中表面压强增大,并经通气管7等压传至上密封压力水箱3,箱3中的水体在表面压强作用下经过扬水管与喷头2喷射到高处。
灼热丝实验作业指导书
灼热丝实验作业指导书
一、实验目的:
通过灼热丝实验,了解电阻的热效应,以及掌握电流、电压、电阻之间的关系。
二、实验器材:
1. 电源
2. 灼热丝
3. 导线
4. 电阻箱
5. 摄像机(可选)
三、实验原理:
当电流通过一个电阻时,电阻会产生热量。
通过对电阻进行灼热丝实验,可以观察到电阻的热效应,验证热效应定律。
四、实验步骤:
1. 连接电路:
a. 将电源连接好,确保电源已经关闭,然后插入电源线。
b. 将灼热丝的两端分别接在电源的正负极上,确保灼热丝与电源连接正确。
c. 将电阻箱的输出端与灼热丝的一端用导线连接起来,确保电路连通。
d. 将摄像机设置在适当位置,以便记录实验过程(可选)。
2. 设置实验参数:
a. 打开电源,将电流调至合适的大小,一般不宜超过灼热丝的额定电流,避免造成过热。
b. 通过电阻箱调节电阻值,确保灼热丝的电阻不发生变化。
3. 开始实验:
a. 打开电源,记录下灼热丝的电流、电压和电阻的数值。
b. 观察灼热丝的变化情况,如颜色的变化、热量的释放等。
c. 记录实验过程中的各种观察结果。
4. 记录数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混凝土基本理论及钢桁架静力测试试验指导书
试验一、钢筋混凝土受弯构件正截面破坏试验
一、试验目的
1.了解受弯构件正截面的承载力大小、挠度变化及裂缝出现和发展过程; 2.观察了解受弯构件受力和变形过程的三个工作阶段及适筋梁的破坏特征; 3.测定受弯构件正截面的开裂荷载和极限承载力,验证正截面承载力计算方法。
二、试件、试验仪器设备
1.试件特征
(1). 根据试验要求,试验梁的混凝土强度等级为C20,纵向受力钢筋强度等级I级。
(2). 试件尺寸及配筋如图1所示,纵向受力钢筋的混凝土净保护层厚度为15mm 。
(3). 梁的中间500mm 区段内无腹筋,其余区域配有 6@60的箍筋,以保证不发生斜
截面破坏。
(4). 梁的受压区配有两根架立筋,通过箍筋与受力筋绑扎在一起,形成骨架,保证受力钢筋处在正确的位置。
2.试验仪器设备
(1). 静力试验台座、反力架、支座及支墩 (2). 20T 手动式液压千斤顶 (3). 读数显微镜及放大镜
(4). 位移计(百分表)及磁性表座 三、试验装置及测点布置
1.试验装置见图2
(1). 在加荷架中,用千斤顶通过分配梁进行两点对称加载,使简支梁跨中形成长
500mm 的纯弯曲段(忽略梁的自重)。
(2). 构件两端支座构造应保证试件端部转动及其中一端水平位移不受约束,基本符
合铰支承的要求。
2.测点布置
梁的跨中及两个对称加载点各布置一位移计f 3~f 5,量测梁的整体变形,考虑在加载的过程中,两个支座受力下沉,支座上部分别布置位移测点f 1和f 2,以消除由于支座下沉对挠度测试结果的影响。
图1 试件尺寸及配筋图
图2 正截面试验装置图
四.试验步骤
1.加载方法
(1).采用分级加载,开裂前每级加载量取5%~10%的破坏荷载,开裂后每级加载量增为15%的破坏荷载。
(2).试验准备就绪后,首先预加一级荷载,观察所有仪器是否工作正常。
(3).每次加载后持荷时间为不少于10分钟,使试件变形趋于稳定后,再仔细测读仪表读数,待校核无误,方可进行下一级加荷。
加荷时间间隔控制为15分钟,
直至加到破坏为止。
2.测试内容
(1).试件就位后,按照试验装置要求安装好所有仪器仪表,正式试验之前,应变仪各测点依次调平衡,并记录位移计初值,然后进行正式加载。
(2).测定每级荷载下试验梁的支座下沉挠度、跨中挠度及对称加载点的挠度,并记录表1。
(3).用放大镜仔细观察裂缝的出现部位,并在裂缝旁边用铅笔绘出裂缝的延伸高度,在顶端划一水平线注明相应的荷载级别。
试件破坏后,绘出裂缝分布图。
(4).测定简支梁开裂荷载、正截面极限承载力,详细记录试件的破坏特征。
五、试验结果的整理、分析和试验报告
1.认真填写试验记录表,整理试验记录数据。
2.计算每级荷载跨中及对称加载点的实测挠度值。
其中跨中挠度值等于跨中位移计测量值减去两支座位移计测量值的平均值。
对称加载点的实测挠度应考虑支座沉降的影响且按测点距离的比例进行修正。
根据计算结果,绘出简支梁的弹性曲线(整体变形曲线)。
3.绘制裂缝分布形态图。
4.根据试验梁材料的实测强度及几何尺寸,计算正截面承载力的理论值,并与梁的正截面承载力实测值进行比较,计算出实测值与理论值的符合程度
实测值
理论值
=?
f 2
f f f
f 1
3
4
5
6KN 12KN 24KN 0KN 18KN 30KN
挠度记录(1)
4
试验二、钢筋混凝土受弯构件斜截面破坏试验
一、试验目的
1.了解无腹筋受弯构件裂缝的出现及发展过程;
2.观察斜截面“剪压破坏”和“斜压破坏”的破坏过程及破坏特征; 3.观察了解控制截面主应力的分布状态;
4.测定斜截面极限承载力,验证无腹筋受弯构件斜截面承载力计算方法。
二、试验用仪器设备
1.静力试验台座及反力架 2.读数显微镜及放大镜 3.传力梁、支座及支墩 三、试件及试验方法
1.试件
采用钢筋混凝土简支梁,混凝土强度等级C20,纵向受力钢筋强度等级Ⅱ级,混凝土净保护层厚度为25mm ,梁的上部配有2φ8的架力筋,端部各配2φ6的箍筋,与受力筋形成骨架,来保证受力主筋的位置,试件尺寸及配筋如图1所示。
2.试验装置
根据试验要求,我们用同一根简支梁分别进行剪压破坏和斜压破坏试验,并将两种破坏形式对照比较。
(1). 剪压破坏
利用手动液压千斤顶通过传力梁对试验梁进行两点不对称加载,加载装置如图2所示,千斤顶的位置居梁的跨中,梁的一端剪跨比设计为大于1.0而小于3.0 ,将出现剪压破坏;而另一端的剪跨比设计为小于1.0 ,它的斜截面承载力相对于另一端较大,不会发生破坏。
(2). 斜压破坏
剪压破坏结束后,在同一根梁的另一端作斜压破坏试验,将破坏端的支座内移500mm ,千斤顶位于两支座的中央;通过传力梁对试验梁进行两点不对称加载,加载装置如图3所示,试验梁一端剪跨比约为0.95 ,将出现斜压破坏;而另一端剪跨比较小,其承载力相对较大,而不会发生破坏。
图1 试件尺寸及配筋
图2 剪压破坏试验装置
图3 斜压破坏加载试验装置
3.加载方法
(1).先进行梁的斜截面剪压破坏加载试验,然后再利用梁的另一端做斜压破坏加载试验;
(2).两种试验均采用分级加载,每级加载量约取15%破坏荷载;
(3).每级加载后,持荷时间不少于10分钟,在持荷的过程中,对梁进行认真观察,记录有关测量数据。
四、测试内容
1.剪压破坏
在弯剪区段截面的下边缘,主拉应力处于水平方向,首先出现较短的垂直裂缝,在梁的腹部,主拉应力的方向是倾斜的,垂直裂缝就会延伸成斜裂缝。
随着荷载的增大,剪压区的混凝土在压应力和剪应力的共同作用下,达到了复合受力时的极限强度,造成梁剪压破坏。
(1).用放大镜仔细观察裂缝出现的部位,在试件的裂缝旁描绘出其延伸长度,标出荷载级别;
(2).用读数显微镜测定主要斜裂缝扩展宽度,并注于裂缝的顶端;
(3).记录斜裂缝的开裂荷载及斜截面的极限承载力;
(4).详细记录试件的破坏特征。
2.斜压破坏
斜压破坏斜裂缝首先在梁腹部出现,有若干根且相互平行,这种裂缝称腹剪裂缝。
破坏时混凝土被斜裂缝分割成若干个斜向短柱而压坏。
(1).用放大镜仔细观察斜裂缝出现的部位,在其旁边描绘出其延伸长度,标注加载级别;
(2).用读数显微镜测定主要斜裂缝扩展宽度,并注于裂缝的顶端;
(3).测定斜裂缝的开裂荷载及斜截面的极限承载力;
(4).详细记录试件的破坏特征。
五、试验结果整理及试验报告
1.计算剪压破坏和斜压破坏时的剪跨比,并分析剪跨比对斜截面抗剪能力的影响。
2.根据试验结果计算出剪压破坏与斜压破坏梁的斜截面极限承载力。
3.根据试验梁的所用材料的实际强度,计算无腹筋梁剪压破坏与斜压破坏斜截面极限承载力,并与试验结果进行比较,作出结论。
4.绘制试验梁剪压破坏与斜压破坏裂缝分布图(梁的侧面),分析从斜裂缝出现到梁破坏斜裂缝的形成与发展过程。
比较两种破坏形式的差异,并分析出现两种斜截面破坏特征的原因。
图4 破坏裂缝分布图
试验三、钢桁架静力测试试验
一、实验目的
1、掌握静态电阻应变仪的操作规程以及静态电阻应变仪进行单点应变测量的基本原理;
2、对比测试得到的桁架实际受力的结果与简化的桁架计算结果,理解桁架的受力特点
的计算假定。
3、掌握工程检测项目的设计思路和数据处理方法。
二、仪器设备
1、静态电阻应变仪、计算机;
2、万用表、千分表、千斤顶;
2、粘结剂(502胶)、常温应变片及接线端子
3、钢桁架;(桁架跨中高度800mm,跨度2400mm)
三、实验方案
1、选择合格的电阻应变片,在钢桁架的各杆件上粘贴电阻应变片;检验应变片粘贴质
量合格后,固定测量导线并做好应变片的防护。
2、根据钢桁架杆件尺寸,计算其极限承载力,确定最大的安全加载值和各级加载值。
2、将测试应变片用导线与静态电阻应变仪连接,记录在各级荷载作用下,各杆件的应
变值,计算各杆件的内力值,记录各级荷载下桁架下弦跨中节点的挠度值,
四、实验报告
1、根据测试结果,记录并分析各级荷载作用下各杆件的内力值及跨中下弦节点的挠度
值与计算结果的差异,分析其产生的原因,掌握钢桁架的受力特点,理解计算假定原则。
五、桁架示意图(两端简支)
1、上下弦杆:2L63×6
中间腹杆:2L63×6
2、估算上弦杆极限承载力,进而得到加载最大值P
,确定分级荷载值及各级荷载下杆
U
件内力值。
3、据结构力学知识计算跨中下弦节点挠度,与测试结果向比较。
六、分析试验值与计算值不一致的原因有那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