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迁移在教学中的应用

合集下载

学习迁移理论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实践运用

学习迁移理论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实践运用

学习迁移理论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实践运用随着教育理论的不断发展和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学习迁移理论作为一种重要的教学理论逐渐受到教育界的重视。

学习迁移理论强调学习的深化和延伸,通过将已经掌握的知识和技能应用到新的领域中去,实现知识的迁移和应用。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学习迁移理论的运用能够帮助学生将语文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和社会实践中去,提高学习效果和学习意义。

本文将从理论和实践角度探讨学习迁移理论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一、学习迁移理论的基本概念学习迁移理论是教育心理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它认为学习应该是有广度和深度的,不仅仅是为了应试而学习一些表面的知识,而是要将学习的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和社会实践中去。

学习迁移理论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近迁移和远迁移。

近迁移是指在相似的学习环境中,将已经学到的知识应用到新的问题和情境中去。

远迁移是指在不同的学习环境中,将已经学到的知识应用到新的领域和问题中去。

学习迁移的核心概念是“深度学习”,不仅要理解知识,更要能够运用知识。

二、学习迁移理论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意义高中语文教学是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文化素养的重要环节。

传统的语文教学注重对语言知识和文学作品的学习和理解,但往往忽视了学生对语文知识的应用能力的培养。

学习迁移理论的运用可以使语文教学更加注重学生的实际运用能力的培养,使学生能够将已经学到的语文知识和技能应用到实际生活和社会实践中去,提高学习的深度和广度。

三、学习迁移理论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实践运用1.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学习迁移需要创造一个积极的学习环境,使学生能够在轻松自由的氛围中学习和思考。

教师可以通过布置个性化的任务和问题,鼓励学生自主探究并尝试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情境中去。

2.多种教学方法的结合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采用多种教学方法结合运用,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如采用案例教学、讨论式教学等方法,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合作,从而培养学生的学习迁移能力。

学习迁移理论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学习迁移理论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学习迁移理论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一、学习迁移理论的基本原理学习迁移理论是由美国心理学家弗洛斯特(Thorndike)首先提出的。

他认为,人的学习能力不仅限于将学过的知识应用在同一领域,而是能够运用学习的知识和技能,解决不同领域的问题。

即学习一门学科的知识和技能,可以在解决其他学科问题的时候发挥作用。

学习迁移主要包括正迁移和负迁移两种类型。

正迁移是指在学习一个领域的知识后,能够运用这些知识解决其他领域的问题,具有积极的作用。

而负迁移则是指在学习一个领域的知识后,反而对其他领域知识的学习造成阻碍,产生消极的影响。

在教学实践中,教师需要根据学习迁移理论的原理来设计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引导学生进行积极的学习迁移。

二、高中数学教学的特点高中数学教学是数学教育的重要阶段,也是学习迁移发挥作用的关键阶段。

高中数学教学的特点决定了学习迁移理论在其中的应用方式和效果。

高中数学教学需要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数学思维是指学生利用数学的知识和方法,通过观察、分析、推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习迁移理论可以帮助学生将不同领域的知识进行整合,形成系统的数学思维能力。

高中数学教学强调数学知识的应用。

数学不仅是一门抽象的学科,更是一门应用广泛的学科。

学习迁移理论可以帮助学生将学过的数学知识应用到解决实际问题中,提高数学的实际运用能力。

高中数学教学追求知识和能力的延伸。

学习迁移理论可以帮助学生将已掌握的数学知识和能力延伸到其他领域,拓展知识面,提高学习的全面性和深度性。

1、建立数学知识的联想在高中数学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引导学生建立数学知识之间的联系和联想,帮助他们进行正迁移。

教师可以通过案例教学的方式,引导学生将已学过的数学知识应用到解决实际问题中,培养学生将数学知识应用到实际问题的能力。

2、跨学科知识的整合高中数学教学中的知识体系和方法可以与其他学科进行有机的融合,引导学生将数学知识整合到其他学科中,形成正迁移的效果。

数学知识与物理、化学、生物等科学知识的整合,可以帮助学生理解和应用跨学科知识,提高学习的系统性和实际性。

第四节学习迁移规律在教学中的应用

第四节学习迁移规律在教学中的应用

第四节学习迁移规律在教学中的应用教学的目标是使学生接受及掌握经验,以形成和发展学生的能力与品德。

而迁移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有效途径,也是检验教学是否达到目标的可靠标志。

因此,在实际教学中,应该掌握和应用学习迁移的规律,以提高教学成效。

一、精选教材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并不是把一门学科的所有内容都一步步教给学生,学生也不是毫无选择地学习所有内容。

这不仅是不可能的,也是没有必要的。

要想使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掌握大量的有用的经验,教学内容就必须精选。

精选的标准就是迁移规律,即选择那些具有广泛迁移价值的科学成果作为教材的基本内容。

所谓具有广泛迁移价值,就是指掌握这些基本内容后,在以后的学习或应用中,许多与之相关的其他内容无须重新教学或学习,只需稍加引导和点拨,学生即可掌握。

这些基本内容具有广泛的适用性。

要教给学生一门学科的基本的科学成果,就必须从浩瀚的科学研究成果的海洋中精选出适合学生的基本内容。

如前所述,只有那些概括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和行为规范才具有广泛的适应性,其迁移价值较大。

当然,在选择这些基本的经验作为教材内容的同时,还必须包括基本的、典型的事实材料,脱离事实材料空谈概念、原理,则概念、原理也是空洞的,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当然也无法迁移。

大量的实验证明,在教授概念、原理等基本知识的同时,配有具有典型代表性的事例,并阐明概念、原理的适应条件,则有助于迁移的产生。

精选教材要随科学的发展而不断变化和更新。

虽然学科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具有较高的稳定性,但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原来作为学科基本内容的教材可能会失去其原有的作用,所以,应及时注意科学新成果的出现,以新的更重要的、迁移范围更广的原理、原则来代替。

也就是说,在精选教材时,要注意其时代性,吐故纳新,不断取舍,使之既符合科学发展的水平,又具有广泛的迁移价值。

二、合理编排教学内容精选的教材只有通过合理的编排,才能充分发挥其迁移的效能,学习与教学才能省时省力;否则,迁移效果小,甚至阻碍迁移的产生。

学习迁移理论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分析

学习迁移理论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分析

学习迁移理论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分析近年来,学习迁移理论(Learning Transfer Theory)越来越受到教育界的重视和关注。

学习迁移是指将在特定学习环境中获得的知识、技能和经验应用于新的任务或环境中的能力。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学习迁移的应用是有必要的,因为它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还可以帮助学生将所学的知识运用到其他学科和生活中。

1. 提高数学思维能力:学习迁移理论认为,学习迁移本质上是一种认知过程,是在不同情境下应用知识和技能的能力。

因此,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可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如分析、综合、判断、推理、归纳和演绎能力,以提升学生的学科素养和跨学科能力,有助于学生在未来的学习中更好地应用所学知识,并更好地解决问题。

2. 多角度学习:学习迁移理论为教学提供了多角度的学习方式。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通过从多个角度来教授同一概念或技能,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知识,并提高他们的学习热情。

例如,教师可以利用图示、演示等多种方式来表达一个概念,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他们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所学知识。

3. 借助生活实例:学习迁移理论认为,学习应当与现实生活紧密结合。

因此,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可以借助生活实例来引导学生学习,并帮助学生更好地将所学知识运用到生活中。

例如,利用日常物品的形状和数量让学生学习几何学概念,如图形和体积等。

4. 强化联系:学习迁移理论认为,同一概念的多个方面及不同概念之间的联系可以促进知识的迁移。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可以让学生通过练习,将所学的知识和技能应用到不同的问题中,并加强概念之间的联系,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所学知识。

总之,学习迁移理论为初中数学教学提供了许多可行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科素养和跨学科能力。

教师应该在日常教学中运用学习迁移理论,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未来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教学实践中学习迁移(3篇)

教学实践中学习迁移(3篇)

第1篇一、引言学习迁移,即学习者在不同情境下,将已学知识、技能、策略和方法应用于新情境中的能力。

学习迁移是教学实践中的重要问题,也是教育心理学研究的热点。

本文将从教学实践的角度,探讨如何促进学习迁移,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二、学习迁移的类型1. 正迁移: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有积极影响,即一种学习促进了另一种学习。

如学习英语词汇后,有助于学习法语词汇。

2. 负迁移: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有消极影响,即一种学习干扰了另一种学习。

如学习汉语拼音时,对英语音标的学习产生干扰。

3. 零迁移: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没有影响,即两种学习之间没有相互联系。

三、教学实践中促进学习迁移的策略1. 理论联系实际,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将理论知识与实际生活相结合,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例如,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可以结合生活中的购物、旅游、工程等情境,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运用数学知识。

2. 强化知识间的联系,构建知识体系教师要注意不同学科、不同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帮助学生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

例如,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将诗歌、散文、小说等文学作品联系起来,让学生从不同角度理解文学作品。

3. 优化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教师要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教学方法:(1)直观教学法:通过图片、视频、实物等直观手段,帮助学生理解抽象概念。

(2)启发式教学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3)讨论式教学法:组织学生进行课堂讨论,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

(4)合作学习法:让学生在小组合作中共同完成任务,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4. 培养学生的学习策略,提高学习效率教师应引导学生掌握适合自己的学习策略,如:(1)预习策略:提前预习课程内容,为课堂学习做好准备。

(2)复习策略:及时复习所学知识,巩固记忆。

(3)总结策略:对所学知识进行总结,形成知识体系。

(4)提问策略:在学习过程中,主动提问,提高自己的理解能力。

关于迁移理论在教学中的应用

关于迁移理论在教学中的应用

关于迁移理论在教学中的应用一、绪论迁移理论最早产生于十八世纪的欧洲,它是学习理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用我们比较通俗的话来说就是两种学习之间的相互影响。

我们可以将学习迁移分为两类,一种是之前的学习对后来的学习产生影响,另一种是指后来的学习对之前学习的影响。

从效果上来说我们可以分为正的迁移,即某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有促进作用,以及负的迁移,即某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产生阻碍的作用。

我们中国自古以来就有一种说法,叫做举一反三,这也是迁移理论的一种体现。

二、迁移理论与中学语文教学语文课堂是一门基础学科,其所包含的内容非常广,而课本上的知识却相当有限。

因此,迁移理论在语文的应用中显得更加明显。

从写作方面来看,中学要学会所有类型的文章,不同类型的文章在中学教材中都有所体现。

学生通过学习这些题材的文章,进而掌握相应不同文章的区别,例如记叙与散文的区别点所在。

通过比较同类型的文章,学生可以体会语言的运用。

在阅读方面,同类型的文章可以引起学生的共鸣,能够加深我们对文章的理解,不同背景下作品对比能够使学生进行比较分析,升华对语言的理解。

总而言之,语文课本只是语文这门学科的一个载体,我们需要通过它来使学生举一反三,旁类触通,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

三、中学语文教师应当具备的迁移能力从前文的分析来看,中学语文教学最重要的任务不是要求学生学会教材、课本知识,而是通过教材的学习来领悟学习语文的窍门。

因此,培养学生的迁移能力是我们课堂上的重点,也是我们语文教学的核心所在。

从效果方面分析,我们可以将迁移分为正面迁移和负面迁移,作为中学语文老师,我们应当防止负面迁移的产生,努力促成正面迁移。

在这个过程中,老师是一个引路人,在这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应当具备相应的条件。

接下来我们分析在迁移教学中,老师应当具备哪些基础能力。

1.要有迁移教学的内在规划老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对教学过程中的迁移训练给予足够的重视。

在进行教学过程中,不能够局限于课本内容的传授,在课堂上,主动采取恰当的迁移策略来让学生进行学习。

学习迁移理论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学习迁移理论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学习迁移理论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1. 引言1.1 学习迁移理论概述学习迁移理论是一种重要的教育心理学理论,它指出个体通过在某种学习环境中获取的知识、技能或策略,将其应用到其他学习或解决问题的情境中。

迁移理论提出,学习不仅仅是在特定环境中获得的知识和技能,而是具有更广泛的应用和转化能力。

在高中数学教学中,迁移理论的应用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运用数学知识,提高他们的数学思维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通过促进学生在不同情境中的知识迁移,可以实现更高效的学习效果和更持久的知识保持。

迁移理论将学习看作一个跨环境的过程,强调学习的广义应用性和转移性。

在高中数学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设计多样化的教学活动和情境,引导学生将在课堂上学到的知识和技能应用到真实生活中或其他学科中。

这样的教学方式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数学知识的实际意义和应用场景,提升他们的学习动机和兴趣。

通过引入迁移类型和实例,教师可以帮助学生建立更强的知识联系,并激发他们的学习潜力。

【内容结束】1.2 高中数学教学的现状当前,高中数学教学面临着一些挑战和问题。

学生普遍存在对数学知识的片面理解和记忆,缺乏对数学概念的深刻理解和灵活运用能力。

课堂教学往往以传统的讲述和填鸭式的学习方式为主,缺乏足够的互动和实践环节,导致学生的学习兴趣不高。

由于现行教学大纲内容繁杂,学生学习压力大,导致学习效果不佳。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往往缺乏对学生学习过程的及时反馈和调整,使得教学效果受到一定影响。

为了改善高中数学教学的现状,需要教师尝试新的教学方法和策略,以适应学生的学习需求和提高教学效果。

学校和教育部门也应该加大对高中数学教学的支持和投入,推动数学教育的创新和发展。

通过引入学习迁移理论,可以帮助教师更好地引导学生建立数学知识之间的联系,促进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提高数学学习的效果和质量。

2. 正文2.1 学习迁移理论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学习迁移理论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是一个重要的教育理论,它指导着教师如何帮助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到不同的领域中。

试论学习迁移理论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方案

试论学习迁移理论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方案

试论学习迁移理论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方案1. 引言1.1 研究背景当前小学数学教学往往注重知识的输入和记忆,缺乏对学生能力的培养以及对知识迁移能力的训练。

研究如何有效地将学习迁移理论运用到小学数学教学中,促进学生的综合能力提升,成为当前教学改革的一个紧迫任务。

本文旨在探讨学习迁移理论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方案,为提升小学生数学学习效果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1.2 研究意义学习迁移理论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具有重要的意义。

通过深入研究学习迁移理论,可以帮助教师更好地了解学生的学习过程,找到并解决他们在数学学习中面临的问题和困难。

学习迁移理论可以有效地促进学生的知识和技能的迁移应用,帮助他们将在课堂上学到的内容应用到实际生活和其他学科领域中。

研究学习迁移理论还可以为小学数学教学提供新的教学策略和方法,促进教学方式的创新和改进,提高教学效果和学生学习兴趣。

深入探讨学习迁移理论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方案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对于提高小学数学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学习和发展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2. 正文2.1 学习迁移理论概述学习迁移理论是指学习者通过已经学过的知识和经验,将这些知识和经验应用到新的学习任务中,从而提高学习效果和迁移效果的理论。

根据学习迁移理论,学习者在学习新知识或解决新问题时,能够利用既有的学习经验和知识,以便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新知识。

学习迁移理论主要包括正迁移和负迁移两个方面。

正迁移是指学习者在解决新问题时,能够充分利用已掌握的知识和经验,从而更快更准确地解决问题;负迁移则是指学习者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对解决新问题产生负面影响,导致学习困难。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学习迁移理论的应用非常重要。

教师可以通过引导学生将已有的数学知识和技能运用到新的学习任务中,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

教师还可以利用学习迁移理论指导学生进行多种数学问题的训练,以提高他们的数学解决问题能力和思维能力。

2.2 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学习迁移理论应用学习迁移理论是指在学习一个任务后,个体能够将学到的知识、技能或策略应用到其他任务或情境中的能力。

学习迁移的实践教学活动(3篇)

学习迁移的实践教学活动(3篇)

第1篇一、引言学习迁移是指学习者将已有的知识、技能、态度和方法等迁移到新的学习情境中,以提高学习效率和效果。

在实践教学活动中,合理运用学习迁移理论,有助于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相结合,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本文将围绕学习迁移的实践教学活动进行设计与应用。

二、实践教学活动设计1. 活动目标(1)使学生掌握学习迁移的理论和方法。

(2)提高学生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的能力。

(3)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和创新意识。

2. 活动内容(1)理论教学:介绍学习迁移的概念、类型、影响因素等基本理论。

(2)案例分析:分析成功的学习迁移案例,使学生了解学习迁移在实践中的应用。

(3)实践操作:设计实践项目,让学生将所学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操作。

3. 活动流程(1)理论教学:教师讲解学习迁移的基本理论,并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

(2)案例分析:教师选取典型案例,引导学生分析案例中的学习迁移现象。

(3)实践操作:教师布置实践项目,学生分组讨论、设计解决方案,并实施操作。

(4)成果展示与评价:各小组展示实践成果,教师和学生共同评价。

4. 活动评价(1)理论掌握程度:通过课堂提问、课后作业等方式,评估学生对学习迁移理论的理解程度。

(2)实践操作能力:通过实践项目的完成情况,评估学生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的能力。

(3)团队合作精神:通过观察小组讨论、实践操作等环节,评估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4)创新意识:通过实践项目的创新程度,评估学生的创新意识。

三、实践教学活动应用1. 课程教学将学习迁移的实践教学活动融入课程教学,如在《机械设计基础》课程中,设计实践项目,让学生将所学理论知识应用于机械设计。

2. 实习实训在实习实训环节,引导学生运用学习迁移理论,将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相结合,提高实习实训效果。

3. 竞赛活动组织学生参加各类竞赛活动,如科技创新大赛、职业技能大赛等,引导学生运用学习迁移理论,提高竞赛成绩。

4. 社会实践鼓励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如志愿服务、社区调研等,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社会实践,提升综合素质。

学习迁移在幼儿教学活动中的应用

学习迁移在幼儿教学活动中的应用

学习迁移在幼儿教学活动中的应用【摘要】学习迁移在幼儿教学活动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本文首先介绍了学习迁移的概念,进而探讨了学习迁移对幼儿教学的重要性。

接着,本文详细分析了促进学习迁移的方法,并提出了设计具有迁移性的教学活动的建议。

针对幼儿教学活动中如何引导学习迁移进行了讨论。

结论部分归纳了学习迁移在幼儿教学活动中的实际应用价值,同时指出未来研究的方向。

通过本文的阐述,读者将能更深入地理解学习迁移在幼儿教学中的重要性,并有能力设计出能够促进学习迁移的教学活动。

【关键词】学习迁移、幼儿教学活动、重要性、方法、设计、引导、实际应用、研究方向1. 引言1.1 学习迁移在幼儿教学活动中的应用学习迁移在幼儿教学活动中的应用是指幼儿通过将在一个学习领域中学到的知识、技能或策略应用到另一个领域的过程。

在幼儿教学中,学习迁移的应用可以帮助幼儿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所学的知识,培养他们的综合运用能力,促进认知发展和学习效果的提高。

幼儿教学活动中的学习迁移可以通过设计具有迁移性的教学任务和情境来实现。

教师可以通过引导幼儿将在一个环境中学到的知识和技能应用到另一个环境中,培养幼儿的思维灵活性和跨学科能力。

促进学习迁移的方法包括提供多样化的学习体验和问题情境,引导幼儿进行主动探究和解决问题,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和动力。

2. 正文2.1 学习迁移的概念学习迁移是指一个学习者在学习某一知识或技能后,将所学内容应用到新情境或任务中的能力。

这种能力是学习者通过将已有的知识、技能或经验与新的情境相结合,从而产生新的学习效果。

学习迁移不仅包括知识和技能的迁移,还包括解决问题的方法、思维方式、认知策略等方面的迁移。

学习迁移的概念源自认知心理学和教育领域,已经被广泛应用于教学实践中。

通过学习迁移,学习者可以将所学内容从课堂上的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应用的能力,提高学习效果和应用能力。

学习迁移有助于学习者在不同情境中灵活运用已有的知识和技能,促进知识的迁移和发展。

迁移学习在教育发展中的应用

迁移学习在教育发展中的应用

迁移学习在教育发展中的应用迁移学习是一种重要的机器学习方法,它利用已经学到的知识来帮助解决新的问题。

这种方法在教育发展的应用中展现出了巨大的潜力。

随着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的迅速发展,教育领域的转型也在加速,迁移学习在个性化学习、教育评估、资源优化和教师支持等方面的应用逐渐受到关注。

个性化学习是迁移学习在教育中最具影响力的应用之一。

在传统教学中,教师往往以“一刀切”的方式进行授课,忽视了学生之间在知识基础、学习能力及兴趣爱好上的差异。

而迁移学习可以根据每位学生的独特情况,为其量身定制适合的学习路径。

例如,系统可以分析历史学习数据,从中提取出相关特征,以预测学生在新的学习任务中的表现。

这种方法不仅提高了学习效率,还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个性化学习的实施中,可以结合大数据分析和智能推荐系统。

通过对学生在课程中的表现数据进行分析,系统能够识别出学生在某些知识点上的薄弱环节,随后,利用迁移学习的方法,将在其他相似任务上获得的成功经验迁移过来,从而为学生推荐相应的学习资源。

同时,这种方法还可以帮助教师制定更具针对性的教学计划,有效提高课堂教学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教育评估是另一项受益于迁移学习的重要领域。

传统的教育评估往往依赖标准化考试,这种考试方法尽管在某种程度上能够反映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但却未必能全面、准确地评估学生的实际能力。

通过迁移学习,教育评估可以更加灵活和精准。

具体来说,迁移学习模型能够借鉴在不同背景和规则下获得的数据,从而提高评估的准确性。

举例来说,某一类学生群体在特定科目表现良好,但由于环境或教学方法的不同,其成绩未必能反映真实水平。

通过迁移学习,能够充分利用其他相似学生群体的数据来校正这些差异。

此外,这种方法还可以帮助评估不同教学方法的有效性,为教育政策的制定提供数据支持。

在教育资源优化方面,迁移学习同样具有重要意义。

教育资源的分配往往受到地区、学校及学生个人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导致资源配置不均。

学习迁移理论在教学中的应用

学习迁移理论在教学中的应用

学习迁移理论在教学中的应用通过对高中物理教学的研究,发现在每节物理课程中,学生对理论概念都理解的非常到位,但一旦与实际问题结合,便给许多学生带来困扰.在学习的过程中,通常不能做到举一反三,融会贯通.所以这就需要学生用学习迁移的方法解决遇到的问题,教师必须重视对学生使用学习迁移理论的指导,帮助学生搭建知识结构框架,给学生提供运用迁移理论的问题情境,使学生真正做到会学习、主动学习、学好习.一、学习迁移理论概述自学搬迁,即为一种自学所累积的经验对另一种自学的影响,这种影响可以就是之前自学对之后自学的影响,也可以就是之后自学对之前自学的影响,只不过前者被称作顺向搬迁,后者被定义为逆向搬迁.这种自学搬迁理论在科学知识、态度、技能以及行为规范中均充分发挥着积极主动的促进作用.广为应用于生活中的方方面面,比如先学会自行车,当自学骑著摩托车时就可以运用骑著自行车的平衡感很快学会骑著摩托车.又例如学会中文中的拼音有利于学会英语中的音标.可以说道只要展开自学,就可以运用自学搬迁理论,自学之间的相互影响就是自学搬迁理论.在高中物理新课程标准中,提出了学生学习物理基础知识和技能是必要的,需要了解物理知识在生产和生活中的应用,学习科学的探究方法,发展对科学的探索兴趣.所以学习迁移理论的教学方法将能够在高中物理教学中产生积极的应用效果,那么该如何让使学习迁移理论更完美的应用到高中物理教学将是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1.协助学生构建知识结构框架前文提到,学习迁移分为正向迁移和逆向迁移,但往往正向迁移应用比较广泛,能够提高学生对新知识的学习能力,但是一个完整的知识构架是应用学习迁移理论的基础和前提.所以教师就要发挥帮助学生学习的作用.某高中为了加强学习迁移理论在物理教学中的应用,通过帮助学生搭建知识结构框架,从而有利于学生对所学习物理知识的全面理解.首先帮助学生搭建一个系统完整的知识结构框架,只有在完成知识结构搭建的基础上,才能充分利用学习迁移理论帮助学生学习.一项研究曾经发现,人的大脑分为左脑和右脑,左脑和右脑记忆的范围不同,但同样是记忆一项数据,人脑对图片的记忆速度会更快、记忆的时间更加持久.所以教师在进行高中物理教学时,可以通过表格或示意图的方式帮助学生搭建知识结构框架,引导学生将所掌握的知识点联系起来,从而形成完善的知识体系.例如在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一的第四章牛顿运动定律中,这章首先讲述牛顿第一定律,然后通过实验探究加速度、质量与力之间的关系,这是对牛顿第一定律的巩固,接下来依次讲解牛顿第二定律和牛顿第三定律,讲完这三个定律,就可以帮助学生找出这三个定律之间的关系,形成牛顿运动定律的知识框架.同时,也能够帮助学生查漏补缺,加强对知识点的理解.比如,物理教师还应该向学生讲解惯性定律与惯性系之间的联系和区别,并举例子加以解析.个别物体相于另一物体参考系而言,它是相对静止的,然后教师以具体的实例加以诠释,一颗大树与飞驰的汽车相比,其是处于静止状态的,这样学生通过具体实例对牛顿第一定律有全面的认知.因此,在健全的物理教学体系下,学生更加容易学习物理知识.总之,物理教师应用迁移学习理论进行教学,一定要帮助学生搭建知识结构框架,从而为学生探索物理知识做好铺垫.2.强化学生概括总结能力任何学科的学习都需要通过归纳总结进行巩固,所以高中物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仅仅向学生传授单元的物理知识,而且还要培养学生归纳总结能力.教师想要培养学生的学习迁移能力就必须重视对学生归纳概括能力的培养,在拥有知识框架的基础上,使学生能够独立完成对所学知识点的归纳总结能力.而且这种总结能力应用技巧作用于学习的全过程,特别是能够将新的知识点经过总结之后融入到原有的知识框架中,形成新的更加完善的知识结构.例如在讲述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二的第七章万有引力与航天时,行星的运动遵循万有引力定律,这时就要引导学生将万有引力与第六章第五节的圆周运动万有引力定律进行结合、对比,以防止学生出现思维误区.由于万有引力定律是解释物体之间相互作用的引力定律,是由牛顿提出的,该定律中的内容是任意两个质点在连心线方向上的力而相互吸引,引力的'大小与治理乘积呈正比例,与距离的平方成反比,而且这两个物体化学及物理状态与中介物质无关;而圆周运动万有引力定律的性质则是速度大小不变,而速度的方向时刻在变的变速曲线运动.此外,加速度的大小和方向在变化的变加速曲线运动.该定律具有线速度大小、角速度和周期不变的特点.总之,第七章万有引力与航天时行星的运动遵循万有引力定律与第六章第五节的圆周运动万有引力定律还是有一定区别的,学生通过对两大定律的知识点进行总结,可以提升其归纳的能力,进而对其学习物理知识具有重要意义.3.结合实际应用领域自学搬迁学生在初中阶段就已经开始接触物理,但只是掌握物理的基础知识,高中物理则是对初中物理的升华研究,虽然高中物理知识繁多,但每部分的知识之间都有一定的联系,教师可以从一个问题引出另一个问题,激发学生思考实现学习迁移的效果.学生将在课堂上所学习到的理论知识应用在实际中,才能确保将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在一起,从而使得物理学习取得最佳的效果.那么,物理教师在教师过程中,可以通过创建相应的问题情境,引发学生思考,鼓励学生勇敢发表自己的看法,通过在设置的情境环境下,并依据学习迁移理论,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在思考中掌握知识点.三、自学搬迁理论的意义学习迁移理论对生产和生活都具有积极的意义,能够帮助学生将所掌握到的理论向实践转换,掌握学习迁移理论技巧的人可以大大提高学习效率.在高中物理教学中应用学习迁移理论能够帮助学生巩固基础知识,将所学到的知识点进行串连形成系统的知识结构,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激发学生进一步探索未知领域的兴趣,达到新课程改革的目的,培养出更多更优秀地“四有新人”.总而言之,教师是帮助学生学习的良师益友,是国家新课程改革的实施者,高中物理教学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需要教师在实践中摸索前进,教师要转变学生死记硬背的学习习惯,帮助学生掌握学习迁移的方法,全面灵活地掌握所需要的知识点,引导学生正向迁移,在繁重的高中学习任务中提高物理学习效率.同时这种学习迁移方法符合新时代下我国对人才培养的要求,将学生培养成为一个有思想、有能力、有创新的新时代人才.。

学习迁移理论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学习迁移理论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学习迁移理论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摘要】学习迁移理论在高中数学教学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有助于促进学生的数学学习和理解。

本文首先介绍了学习迁移理论的基本概念,接着探讨了相关研究成果以及高中数学教学中学习迁移理论的应用方式。

通过案例分析,详细讲解了如何利用学习迁移理论提高学生数学学习效果,并提出了实际操作策略。

总结了学习迁移理论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重要意义和启示,并展望了未来学习迁移理论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发展方向。

通过本文的阐述,希望可以为高中数学教师提供一些借鉴,促进学生数学学习能力的提升,推动教育教学的创新和发展。

【关键词】关键词:学习迁移理论、高中数学教学、应用、案例分析、实际操作策略、意义、未来发展。

1. 引言1.1 学习迁移理论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学习迁移理论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是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

随着教育理论的不断发展,人们开始逐渐认识到学习迁移对于学生的学习成果具有重要的影响。

学习迁移理论强调了知识在不同领域之间的传递和应用,使得学生能够更好地将所学知识应用到新的情境中。

在高中数学教学中,学习迁移理论的应用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所学的数学知识。

通过引导学生将数学知识与实际问题联系起来,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他们的逻辑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

学习迁移理论也能够帮助教师设计更加生动有趣的教学活动,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2. 正文2.1 学习迁移理论概述学习迁移理论是指一个人通过学习某种东西后,能够将所学到的知识、经验和技能迁移到其他领域或情境中去的一种认知过程。

这种迁移包括纵向迁移和横向迁移。

纵向迁移是指在不同时间点或不同场景下将已学知识应用到新的学习任务中,而横向迁移则是将所学知识应用到不同领域或领域之间的转移。

学习迁移理论认为学生的学习不仅仅是被动接收知识,更重要的是能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去。

在高中数学教学中,学习迁移理论被广泛应用。

通过教师设计多样化的学习任务、情景模拟和跨学科联系,可以促进学生将所学数学知识迁移到其他学科或实际生活中去。

迁移学习在教育中的应用

迁移学习在教育中的应用

迁移学习在教育中的应用迁移学习是机器学习和人工智能领域中的一种重要方法,它通过将从一个任务中获得的知识迁移到另一个任务,帮助提高模型在新任务上的性能。

在教育领域,迁移学习的应用正在不断深入,为教育的个性化、智能化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

本文将深入探讨迁移学习在教育中的应用,包括其基本原理、具体案例分析、潜在优势及面临的挑战。

迁移学习的基本概念是基于源领域(Source Domain)和目标领域(Target Domain)之间的关系进行知识迁移。

在教育领域,源领域通常指的是某一特定学科或知识的学习,而目标领域则可能是学生在其他学科或特定任务中的学习。

通过迁移学习,我们能够利用已有的学习经验和知识来改善学生在新领域的表现。

迁移学习在教育中的应用场景非常广泛,其中之一是自适应学习系统。

自适应学习系统通过分析学生的学习数据,如历史测试结果、作业完成情况等,识别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知识掌握情况。

在这一过程中,类别标签和图像数据等通常会作为源领域的知识,通过迁移到目标领域,实现对新知识的个性化推荐。

这种方法能够极大地提高学习效率,帮助每位学生根据其独特的学习节奏和能力进行精准学习。

另一种重要的应用是在智能辅导系统中。

智能辅导系统可以利用某一特定学科的知识来帮助学生在其他相关学科中进行学习。

例如,通过对数学问题的分析与解答,智能系统可以把这些解决方案转化为逻辑思维能力的提升,从而在学生的科学或工程学科的学习中也产生正向影响。

这种跨领域的知识迁移,对学生的综合素质提升具有显著的帮助。

随身学习也是迁移学习在教育中的一大应用。

在移动学习环境中,学生可以在各种设备上随时随地进行学习,迁移学习可以帮助系统根据学生在一个平台或设备上学习的情况,动态调整在另一平台上的学习内容。

例如,一个学生在平板电脑上完成了某个数学模块的学习,系统可以自动将其掌握情况迁移到电脑端的下一单元学习中,使学习过程无缝衔接。

这种灵活性和便捷性,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体验。

学习迁移理论及在教学中的运用策略

学习迁移理论及在教学中的运用策略

学习迁移理论及在教学中的运用策略学习迁移(Transfer of Learning)也叫训练迁移,是学习理论研究中的一个重要课题,也是提高学习效率的重要方法。

现代教学活动,强调教师要教会学生学习,使学生学会学习,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研究能力的培养。

造就创新型、特色型人才,所以,越来越重视学生学习迁移问题的研究。

目前,教育界流行着“为迁移而教”的口号,我认为要实现这个目标,教师就要研究影响迁移的条件,又要以此为根据按照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要求,锐意进取改进教学,促进学生学习迁移效果显现和综合能力提高。

因此,教师在教学中重视学习迁移理论的研究,不仅具有重大理论价值,而且具有深远实践意义。

一、学习迁移的含义及作用学习迁移问题是学习科学研究的基本理论问题。

它存在于人的各种学习、工作和生活活动之中。

我国古代学者没有明确提出“学习迁移”的概念,但却是最早发现了迁移现象,并自觉运用于教学和学习实践。

如“温故而知新”、“举一反三”、“闻一知十“、触类旁通”、“由此及彼”等等。

西方关于学习迁移理论的研究有两百年的历史了,已形成了完整的理论体系。

有代表性的是桑代克的相同因素说。

他指出:“只有当两种官能有相同因素(包括目的、观点、方法的观念、一般原则观念和态度观念)时,一种官能的变化才能改变另一种官能”。

他还应用相似变化和相反变化进一步阐发他的迁移理论。

这说明桑代克的迁移理论实现是有条件的,并且只有在外力和自觉的作用下,学习迁移才能顺利实现。

著名的迁移观点还有贾德的概括化(类化)迁移理论。

他认为:只要一个人对他的经验进行了概括,那么从一个情况到另一个情境的迁移是可以完成的。

还有些学者认为顿悟关系是获得迁移的一般训练的真正手段。

以上三种迁移理论对人们知识、技能、态度等迁移都有一定的作用。

从实际教学过程看,习得的知识技能的相同因素是迁移的客观条件。

但迁移或干扰之所以产生,在主观上又决定于人的分析、综合、抽象概括能力。

可见,国内外关于学习迁移理论的研究,对于今天进一步探讨学习迁移问题仍有指导意义。

学习迁移理论及在教学中的运用策略

学习迁移理论及在教学中的运用策略

学习迁移理论及在教学中的运用策略学习迁移理论是由美国心理学家斯克纳(Robert M. Gagne)和杰维斯(Walter W. Wager)于1962年提出的,它指的是学习过程中所获得的知识、技能和经验,能够在新情境中灵活运用和迁移到新的学习任务中。

迁移理论认为,学习只是为了课堂内的知识和技能,而迁移则是学习的最终目标。

在教学中,迁移理论的运用可以帮助提高学习效果和学习的持久性。

以下是迁移理论在教学中的运用策略:1.创造真实的学习情境:教师可以通过设计真实的学习情境,让学生将所学知识和技能应用到实际问题中。

比如,通过项目制学习或案例分析,让学生参与实际问题的解决,培养他们的应用能力。

3.提供多样化的练习:通过设计多样化的练习,可以帮助学生将所学的知识和技能应用到不同的情境中。

教师可以设计各种类型的练习,如应用题、案例分析、角色扮演等,让学生在多种情境中实践和运用所学内容。

5.激发学生的兴趣:兴趣可以提高学生对学习的投入度和主动性,有助于学习知识和技能的迁移。

教师可以通过引入生动有趣的教材、设计具有挑战性的学习任务等方式,激发学生对学习的兴趣,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6.提供反思和复盘机会:在学习的过程中,教师可以提供反思和复盘的机会,让学生回顾和总结自己的学习经验,思考如何将所学的知识和技能应用到实际情境中。

通过反思和复盘,学生可以深化对知识和技能的理解,并促进学习的迁移。

综上所述,学习迁移理论提供了指导教学的理论基础。

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创造真实的学习情境、提供多样化的练习、激发学生的兴趣等方式,促进学生所学知识和技能的迁移,并提高学习效果和学习的持久性。

教学中如何运用迁移的原理

教学中如何运用迁移的原理

教学中如何运用迁移的原理在教学过程中,可以运用迁移的原理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

迁移学习是将一个领域的知识应用到另一个领域中的过程,它可以帮助学生将已经掌握的知识和技能转移到新的环境中,使学习更加有效和高效。

下面将从三个方面介绍如何在教学中运用迁移的原理。

首先,在教学设计中,可以利用已有知识和技能来帮助学生建立新知识的框架。

学习新知识时,学生可以通过对已有的知识进行关联和比较,建立起新知识与已有知识的联系。

例如,在教授三角函数的学习中,可以引导学生回顾和运用之前学过的几何知识,如勾股定理和正弦定理等,来帮助他们理解三角函数的定义和性质。

这样一来,学生就能够更快地掌握新知识,并能够更深入地理解其内在逻辑。

其次,在教学中,可以通过提供相关领域的实际应用案例来帮助学生将所学知识迁移到实际问题中。

实践是学习的最好方式,通过实际问题的解决过程,学生可以将所学知识与实际问题相结合,更深入地理解所学内容。

例如,在教授数学中的概率统计时,可以引导学生分析和解决一些实际生活中的概率问题,如投掷硬币、掷骰子等,通过计算和实验的方式来研究概率规律,从而加深学生对概率统计的理解。

通过这样的实践,学生能够将所学的知识与实际问题联系起来,提高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最后,在教学中,可以通过使用类比和隐喻的方式来帮助学生将已有知识迁移到新的领域。

类比和隐喻是一种将不同领域的知识相互联结的思维方式,通过找到不同知识之间的共同点和联系,帮助学生构建知识框架,逐渐形成新领域的理解。

例如,在教授化学中的化学反应时,可以通过将化学反应与生活中的其他反应进行类比,如物理反应、心理反应等,来帮助学生理解化学反应的原理和过程。

通过这样的类比,学生能够将不同领域的知识融合起来,形成对化学反应的更深入的理解。

综上所述,在教学中,可以通过运用迁移的原理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

通过利用已有的知识和技能来建立新知识的框架,通过提供实际应用案例来帮助学生将知识迁移到实际问题中,通过使用类比和隐喻来帮助学生将已有知识迁移到新的领域中,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学习质量。

学习迁移理论在数学教学中的运用

学习迁移理论在数学教学中的运用

学习迁移理论在数学教学中的运用迁移是教育心理学的一个概念,是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作用,学习迁移的实质是原有知识在新的学习情境中的应用.两种学习之间的作用有的是积极的,有的是消极的.凡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起促进作用,就称为正迁移,如方程的学习有助于不等式的学习;凡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起干扰或抑制作用,就称为负迁移,如日常生活中的垂直概念对几何中的垂直概念往往会产生负迁移.从数学教育的目的看,应该追求的是正迁移.即通过“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学习方式使学生达到“闻一知十”的境界,塑造学生良好的认知结构,进而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境界.1 迁移的心理实质迁移理论是学习理论的继续.人们对迁移现象从不同角度给出了不同的解释.一切有意义的学习都包括迁移,学生的认知结构是有意义学习的最关键因素.认知结构是一种推动人的认知活动的工具,两种学习间的相互作用是通过认知结构来完成的.如果学生的认知结构中具有较高抽象、概括水平的观念,是有利于迁移的;如果两类学习中存在共同点,也是有利于迁移的;如果学生有主动迁移学习的心向,也有利于迁移.形式训练说的观点认为,必须经过若干心理功能的专门训练以提高注意力、记忆力、推理能力、想象力等各种能力,使之在不同的学习中认出形式上相似的东西而实现迁移.大多数人认为数学是思维的体操,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往往强调各种方法、技能、思想的学习,并认为让学生学会观察、实验、比较、分析、综合、抽象、概括,比记住一些具体知识更有益,其源由可追溯至此.其实知识与能力具有同等重要的价值,无知者无能,我们不能轻视知识的学习.相同要素说是在批判官能心理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这种学说认为,两类学习中的共同要素或共同的成份情境能触发迁移.如学生如果能发现解方程x2-3x+2=0和解不等式x2-3x+2>0中的“共同因素”是分解因式x2-3x+2=(x-2)(x-1),那么解方程x2-3x+2=0的某些学习经验就能迁移到解不等式x2-3x+2>0的学习活动中.这种做法有点机械,没有突出数学思维的特点.为什么在解方程、解不等式时要分解因式?上述做法并没有回答.学生往往只是照猫画虎,依葫芦画瓢.这个观点是伴随着行为主义的观点而来的,用现在的眼光看,它比较注重知识层面,并且局限于具体的知识点就事论事,其解释比较狭窄.在教学中,更多的是要求学生在各种变式中辨别事物的本质.概括说(类化说)认为,产生迁移的关键是学习者能否在两种学习活动中概括出它们之间的共同原理,当学生能把两类学习活动中的基础原理识别和提炼出来时,才能实现迁移.如学生在学习解二元一次方程组时,获得了“消元”这一解二元一次方程组的一般原理,紧接着在学三元一次方程组时,如果学生能把“消元”和解三元一次方程组联系起来,那么就能把解二元一次方程组的一般原理(消元)迁移到解三元一次方程组中去.华罗庚先生在学习解方程时,也有类似的经历.教材往往强调通性通法的教学,因为通性通法的包摄性强,概括性强,易于迁移.如湘版教材指出直线方程的一次项系数是直线的法向量坐标.有了法向量,就能从方向上把握直线,有关直线的问题就易于解决.类似的想法迁移到平面,用平面的法向量把握平面,就把二维平面的问题化归为一维直线的问题.现在流行的用法向量处理立体问题的做法就基于此.格式塔心理学家认为迁移不是由于两个学习情境具有共同成分,原理或规则而自动产生的,而是由于学习者突然发现两个学习经验之间存在关系的结果.人迁移的是顿悟,即两个情境突然被联系起来的意识.关系转换说强调个体的作用,认为学习者必须发现两个事件之间的关系,迁移才能产生.学习定势是用来解释顿悟现象的一个概念.学习情境的多样化决定了我们的基本人格特征,并在使某些人变得会思考中起重要作用.这些情境是以同样的形式多次重复出现的.不应以单一的学习结果,而应以多变但类似的学习课题的影响所产生的变化来理解学习.基于此,采用多样化的变式训练给学生提供丰富的多刺激的学习情境是非常有必要,有助于形成学习定势.因为学习定势既反映在解决一类问题或学习一类课题时的一般方法的改进(学会学习上),也反映在从事某种活动的暂时准备状态(准备动作效应或预热效应中).学习定势的这两个方面都影响作业的变化.这些学说之所以对立的主要原因是传统学习理论缺乏学习分类的思想,把机械学习与有意义学习相混淆,把知识学习与技能学习相混淆.在技能学习领域,把智慧技能与动作技能相混淆.当代著名的学习理论有奥苏伯尔的有意义言语学习论,信息加工心理学的产生式理论和新近发展起来的认知策略理论(包括反省理论认知理论),他们都各自提出对迁移的解释.奥苏伯尔认为,无论在接受学习还是在解决问题中,凡有已形成的认知结构影响新的认知功能的地方,就存在着迁移.原有知识的可利用性是影响新的学习和迁移的最重要因素,也是最重要的认知结构变量.当学习新知识时,如果在学生原有知识结构中能找到适当的可以用于同化新知识的原有知识(包括概念,命题或具体例子等),那么该学生的认知结构就具有原有知识的可利用性.反之,当学习新知识时,如果在学生原有知识结构中找不到用于同化新知识的原有知识,那么该学生的认知结构就缺乏原有知识的可利用性.上位的,包容范围大和概括程度高的原有观念可以充当先行组织者.如果认知结构中缺乏这样的上位观念,教师就可以从外部给学生的认知结构中嵌入一个这样的观念,使之起吸收与同化新知识的作用.如在掌握分数概念之后学习百分数,分数概念是上位的,起组织作用;百分数概念是下位的,有了上位分数概念的支持,学习起来容易.原有知识越巩固,越易促进新的学习.注意到新旧知识的异同点、可辨别性,是利用旧知识同化新知识的前提条件之一.加涅的智慧层次论把智慧技能分成:辨别、具体概念、定义性概念、规则和高级规则.经过一定的练习,使结论和原理以产生式的形式表征,而不是以陈述性的形式表征,那么原先的结论和原理就转化为人们的办事规则.当规则支配人的行动时,规则就转化为做事的技能.判断学习成效的依据之一就是看习得的知识能否转化为学生灵活运用,转化为学生的办事技能.产生式迁移理论适用于解释基本技能的迁移,是相同要素说的现代化.其基本思想是,先后两项技能学习产生迁移的原因是这两项技能之间产生式的重叠,重叠越多,迁移量越大.产生式这个术语来自计算机科学,产生式就是所谓的条件——行动规则.比如,解方程的学习经验与解不等式的学习经验有很多相通的地方,解方程的学习就有助于解不等式的学习.认知策略在本质上是一种特殊的程序性知识.认知策略迁移理论认为学习者的自我评价是影响策略迁移的一个重要因素.这也就是俗话说的“知人者智,知己者知”,“人贵有自知之明”,能够对自己认知结构的整体性、转换性和自我调节功能有一个恰如其分的认识.建构合理、有序、不断发展的具有调控作用的认知结构将有利于迁移.由以上分析可知,实施正迁移有两个关键因素:(1)两种学习有类似性.相同要素说和产生式迁移理论着眼于知识的心理表征方面;有意义言语学习的迁移理论触及知识的灵魂——原理、思想和方法.“万变不离其宗”中的“宗”指的就是易于迁移的具有概括性质的思想和方法.(2)学生的数学素养,学生的迁移心向.形式训练说旨在通过提高学生的能力而实现自动迁移.着眼于提高学生的能力是其可取之处.学生在学习活动中不断感悟,反复体味,会形成一定的学习定势,机缘巧合时,就会产生顿悟,产生远距离的迁移.2 迁移理论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为了提高教学效率,使学生学会学习,应有意识地在教学中运用迁移.2.1 合理组织教学活动,加强新旧知识的联系数学是逻辑性很强的学科,公理化思想的教学应用把数学知识编织成一环扣一环的逻辑链条.这既为加强新旧知识的联系奠定了基础,又为加强新旧知识的联系(共同要素)提出了要求.有经验的教师在上新课之前先复习一下有关的旧课,然后通过类比等方式实施迁移,自然地引入新课,达到温故知新的目的.如学习了等差数列,再学习等比数列,完全可用类比的方式实施迁移,教师的“讲”只要讲在关键处即可.这样就遵循了循序渐进的原则,先前的学习可是后继学习的准备,后继学习是先前学习的自然延伸.当我们学习了新知识之后,还可以用新知识来阐释旧知识,以新带旧,如从高观点看初等数学就是此法的应用.2.2 牢固掌握具有包摄性的数学方法和思想学习迁移效果受知识经验概括水平的制约是实施迁移的一个基本规律.如果学生的认识结构中的已有知识经验概括水平高,那么就容易把新知识纳入原认知结构中,学习迁移就进行得比较顺利.学生的认识结构由知识结构转化而来.数学思想方法寓于数学知识之中,由数学知识化实为虚而成,具有很强的概括性、包容性,是数学知识的精髓.因此在教学中,要重视数学思想方法的教学,从而使之内化为学生头脑中的观念.如初等代数中最基本的思想,最重要的本质就是数的运算律(交换律、结合律、分配律等).学生掌握了运算律,就能顺利迁移到解方程等内容的学习中.一大套三角诱导公式,如果能从中提炼出“数学的用以简化问题的等价变换”这一思想原理,就会对全体公式及其关系和方法有了实质性的深入认识.教师应以具体知识为载体反复渗透数学思想方法的学习,着眼于提高学生能力,真正达到“领会基本原理和观念”.2.3 自顶而下,逐层分解不断分化式的呈现教学内容认知心理学认为,人们在接触一个完全不熟悉的知识领域时,从已知的较一般的整体中分化出细节,要比从已知的细节中概括整体容易些.人对知识的认识是从整体到细节,而不是相反.认知心理学还认为,人们关于某一学科的知识在头脑中组成一个有层次的结构,最具有包容性的观念处于这个层次结构的顶点,它下面是包容范围越来越小和越来越分化的命题、概念和具体知识.这是知识在头脑中的组织形式.教材的呈现也应遵循由整体到细节的顺序,要充分发挥先行组织者的作用,使之为后续内容的具体展开提供一些起固定作用的概念,以利于领会和保持.如在解析几何的序言课中,学生要深刻领会解析几何的实质是用代数的方法研究几何,那么在后续的学习中,学生将会注意到离心率可以用来刻画圆锥曲线,那么类似地,斜率能否用来刻画圆锥曲线呢?由此出发,学生可以获得一些深刻的见解.同样的,在三角函数的学习中,教师若能时时教给学生,三角公式其实是圆的性质的解析表达,学生如果能在具体的学习中时时用具体的公式来验证这个观念,必将加强对三角函数的理解.2.4 加强横向联系,实现融会贯通在教学中还应引导学生加强观念、原理、课题乃至章节之间的联系.如果学生不知道许多表面上不同的术语实际上代表本质上相同的东西,就会造成认识上的许多混淆.如比例的合比性质ab=cd=a+cb+d,其实是说,两杯一样甜的糖水混合之后,还是一样的甜,那么此公式显得十分的亲切了.加强知识间的横向联系,使知识能彼此阐释,使人有豁然开朗,茅塞顿开之感.2.5 加强变式练习,使静态表征的知识以产生式的方式表征技能之间产生迁移的本质是共同的产生式而不是它们的表面相似,变式是适合规则的情境的变化.变式练习不是简单的重复练习.变式练习及变式教学是我国本土教育经验的归结,不仅是适合于概念课、命题课和习题课教学的一种技术手段,更应看作一种促进学生学会问题解决,运用知识的一种教学理念.2.6 发展自我意识,学会反省认知学会使用高级规则和认知策略等具有高度概括性和模糊性的程序性知识,更需要学习者的自我意识发展到一定的水平,能够反省认知,能够评估采用不同认知策略所带来的不同效益,而不是把学习成绩的优劣简单地归结为自己资质的高低上.俗话说“每个人都看不到自己的后颈窝”,能自我反省,内省自己是很难得的.与其说是心理学的知识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还不如说是从心理学的观点来阐释数学教学的一些具体的现象.数学工喜欢做推广、引申之类的工作,其动作指向是具体数学结论的生成,在这个活动过程中,人的认知结构发生了变化,也就为迁移的产生提供了外界的活动基础.作为教师,不仅应该是技术型的,而且还应当是技术理论型的.简介徐章韬,数学教育博士,教育信息技术博士后,副教授。

学习迁移在教育实践中的应用研究

学习迁移在教育实践中的应用研究

学习迁移在教育实践中的应用研究学习迁移是教育心理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它指的是个体在新的学习情境中将之前所学知识、技能或经验应用的过程。

近几十年来,随着教育理论的不断发展以及信息技术的迅猛进步,学习迁移的研究逐渐深入,并在教育实践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理解学习迁移的机制及其在教育中的应用,能够为教育工作者提供有效的教学策略,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学习迁移的类型可以分为正迁移和负迁移。

正迁移是指以往的学习对新学习产生积极影响的情况,而负迁移则意味着以往的学习对新学习造成了障碍。

培养正迁移的能力,对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学习动机都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在教育实践中,老师们需要强调如何利用已有知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新内容。

在教育过程当中,学习迁移可以通过多种方式来促进。

首先,教师可以创建跨学科的学习环境,使学生能够将不同学科之间的知识相互联系。

例如,在一定的学科单元中,学生可以通过项目式学习的方式,将科学与艺术结合,通过实际操作与创作来深化对相关知识的理解。

这种跨学科的方法促进了知识的整合,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所学内容,形成迁移的基础。

其次,教师可以利用教学策略来增强学习迁移。

在课堂教学中,情境学习被广泛应用于促进学生的学习迁移。

通过模拟情境或真实的案例,教师可以帮助学生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问题中。

比如,在数学课上,老师可以设计一些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问题,促使学生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自主解决。

这种方法不仅能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同时也能增强他们的实践能力。

反思性学习也是促进学习迁移的重要策略。

教学中,教师可以鼓励学生进行自我评估与反思,让他们回顾自己的学习历程和所用的学习策略,同时思考这些策略如何适用于新情境。

通过反思,学生能够识别出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也能更好地掌握迁移的技巧。

这种方式能有效提高学生的元认知能力,使他们在面临新的学习任务时,能够自信地应用已有的知识和技能。

在教育技术迅速发展的背景下,学习迁移的研究亦得到了新的启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学习迁移在教学中的应用学习迁移即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它广泛地存在于知识、技能、态度和行为规范的学习中,任何一种学习都要受到学习者已有知识经验、技能、态度等的影响,只要有学习,就有迁移,迁移是学习的继续和巩固,又是提高和深化学习的条件,学习与迁移不可分割(龚少英, 2001)。

现代心理学认为,学生的学习要经过知识的理解、记忆、迁移和运用四个阶段,理解、记忆和运用都离不开迁移,它们既是迁移的过程,又是迁移的结果和外现,所以,迁移是知识学习过程中普遍存在,且最为关键的一个重要环节(党志平, 2008)。

可以说学习迁移是我们教育追求的重要目标之一,任何知识学习的最终目的就是要用所学的知识解决所遇到的实际问题,这也是培养学生能力和素质的体现(党志平, 2008)。

研究学习迁移有利于进一步挖掘学习的本质和内在规律,揭示能力和品德形成的内在机制,同时也为教学过程提供理论指导(耿会, 2015;龚少英, 2001)。

学习迁移理论不但能锻炼学生知识联系能力,还能让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充分的把握学生的学习进度,科学的调整教学计划(轩丙宇, 2018)。

1 学习迁移的特征学习迁移是将所学的知识、技能、思维方法、原理、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应用到新的情境活动中去;是解决新问题所体现出的一种素质是能够对新旧知识融会贯通,熟练运用思维方法在新的情境中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是拥有良好的心理准备状态,形成一种用新途径或新策略解决学科间相联相通的新问题的能力;是学生在学习、实践、活动、积累中所具备的解决问题的主观条件、才能和力量在不同情境下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相互补充,最终实现运用自如、举一反三、相得益彰的高效轻负的效果(季海涛, 凌和军, 2013)。

2 学习迁移的分类2.1 根据是迁移的性质:正迁移和负迁移正迁移又称“助长性迁移”,是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产生促进作用,负迁移又称“抑制性迁移”,是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产生干扰作用(耿会, 2015)。

一般来说,负迁移是暂时性的,经过有目的的练习可以消除,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促使学生之间的正迁移,避免或消除相互干扰(党志平, 2008)。

2.2 根据迁移发生的前后方向:顺向迁移和逆向迁移先前的学习对后继学习的影响是顺向迁移;后继学习对先前学习的影响是逆向迁移,不论是顺向还是逆向迁移,都有正负之分(党志平, 2008)。

2.3 从学习的内容角度:一般迁移和特殊迁移美国的心理学家布鲁纳把迁移分为特殊迁移和一般迁移(党志平, 2008)。

特殊迁移是指在学习迁移产生的过程中,学习者先前的经验组成要素和结构都不变,而是将一种学习中既得的经验要素进行重组并应用到其他学习之中,非特殊迁移(一般迁移)是指在某一种学习中所获得的一般原理、原则和态度对学习其他具体内容的影响(耿会, 2015)。

2.4 横向迁移和纵向迁移横向迁移是指已经学习过的概念、规则或解决问题的方法在新的情境中的运用,在这种迁移中,先后两种学习除了相似但又有不相同外,在难度和复杂程度上大体属于同一水平,因此,他又称为水平迁移;纵向迁移是指运用已经习得的概念和规则去解决新问题,但在这种迁移中先后两种学习是不同水平的学习,由于他不是在同一水平上的迁移,而是低位能力向高位能力的迁移,因此又叫做累积迁移(党志平, 2008)。

2.5 根据迁移的范围:自迁移、近迁移与远迁移自迁移是指学习者所习得的经验影响相同情境中的任务操作;近迁移是指学习者把习得的经验迁移到与初始学习情境类似的学习情境中;远迁移则是指学习者把既得的知识经验迁移到与初始学习情境极不相似的别的情境中(耿会, 2015)。

3 学习迁移的理论3.1 早期的迁移理论早期的迁移理论主要包括形式训练说、共同要素说、经验类化理论与关系转换理论等(党志平, 2008)。

3.1.1 形式训练说形式训练说是最早的一种迁移理论,它的依据是官能心理学,它认为人的官能各司其职,不同的官能分别从事不同的活动,人的各种活动分别由对应的官能所主宰,官能训练只强调训练的形式,认为训练的内容无关紧要,形式训练说认为,迁移能够自动发生,无需任何条件(耿会, 2015)。

依此观点,训练和改进心的各种官能,这是教学的最重要的目标(党志平, 2008)。

由于缺乏科学依据,因此很多研究者对形式训练说持否定态度(耿会, 2015)。

3.1.2 相同要素说美国杰出的教育心理学家桑代克认为,两种学习之间具有共同因素时,才会发生迁移,所谓“共同要素”,实际上指的就是两次学习在“刺激-反应”联结上的相同要素,指学习内容中元素间的一一对应的关系(党志平, 2008)。

迁移之所以能产生,取决于前后两种学习情境之间存在共同要素,所以,迁移也即相同要素的转移,迁移的多少与学习者建立的共同要素的数量呈正相关(耿会, 2015)。

3.1.3 经验类化理论贾德提出了经验类化理论,即“概括化理论”,该理论认为,一个人只要对自己的经验进行概括,就可以从一个情境迁移到到另一个情境中,他强调迁移产生的两个前提条件是,前后两种学习包含的共同原理、原则及学习者对这种原理原则的概括,所以,学习者越好地掌握原理原则,那么该学习者在新情境中产生迁移的可能性就越大,经验类化理论打破了相同要素说的局限性,贾德是将相同要素的范围延伸到更抽象的原理原则的第一人,扩大了迁移研究的范围(耿会, 2015)。

3.1.4 关系转换理论格式塔心理学家同意迁移主要是学生对两种学习情境进行概括而引起的观点,但他们还进一步认为,迁移的产生主要是对学习情境内部关系的概括,学生“顿悟”了某学习情境中的关系,就可以迁移到另一个有相应关系的学习情境中去,产生学习迁移(党志平, 2008)。

迁移的产生归结于两个方面,一是由于在两种学习之间存在一定关系;二是在于学习者对这一关系的理解和顿悟。

其中学习者对关系的理解和顿悟更为重要,习得的经验能否得到迁移取决于个体能否把握、顿悟各个要素之间形成的整体关系,能否理解原理与实际事物之间的关系,苛勒的关系转换说更侧重于学习者个体的作用(耿会, 2015)。

主体越能顿悟学习情境的内部关系,就越有可能实现两种学习之间的迁移(党志平, 2008)。

3.2 现代迁移理论早期提出迁移理论因其自身理论基础的局限性,没有探讨学习在学习者头脑中的认知结构的变化,以及学习者的这种内部认知结构对新的学习的影响,理论难以揭示人类复杂学习迁移的实质(党志平, 2008)。

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开始关注迁移的实质、基本结构、过程及条件,他们认为迁移机制的探讨是解决迁移中所出现问题的关键环节,早期的迁移理论逐步发展到认知主义的学习迁移理论最终再到今天的建构主义的学习迁移理论(耿会, 2015)。

继奥苏伯尔的从学生的认知结构入手,探索研究学生主要的认知结构变量对学习迁移的影响这一理论产生之后,又有许多研究者在此基础上对迁移理论进行了更为广泛和深入的探讨与研究,影响较大的有以下两种观点:一种是更多强调内在结构特征是产生知识迁移的关键,认为认知结构中的某一部分会决定着迁移的发生,但研究者们对认知结构内涵与外延的理解与认定是不尽相同,如安德森等人认为,如果两种领域中有某个部分存在交叉和重叠,则可以产生迁移,加特纳、吉克等人则认为前后两种领域中的内在关系、结构特征相似、相近或相同,就可产生知识的迁移,至于外在因素,则无关紧要;另一种则更多强调了外在因素与主体因素有机整合、共同作用是产生知识迁移的关键,外在因素既包括自然环境、也包括社会环境,既包括学习氛围、也包括学习的情绪等,他们认为迁移既存在于在社会活动中、个体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中,也存在于合作、交流、沟通、评价的行动中。

3.2.1 认知主义学习迁移理论现代学习理论在探讨知识的分类、心理内部表征和加工过程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了迁移理论,对应于不同知识类型下的各种迁移现象,在认知学习理论下就分别出现了认知结构迁移理论、产生式迁移理论和认知策略迁移理论(党志平, 2008)。

(1)认知结构迁移理论认知结构迁移理论以奥苏伯尔的同化理论为依据,奥苏伯尔认为认知结构就是学生头脑里的知识结构,迁移发生的条件涉及认知结构变量,对新学习产生影响的不只是两个学习之间的相似性,更重要的是贮存在个人长时记忆中的认知结构变量。

新学习的某一方面只有激活了相关信息的提取时,迁移才会发生。

学习无法迁移或知识不能被应用,是由于知识没有被有效激活而无法提取,或者即使激活了学习者也看不到它们之间的联系(党志平, 2008)。

该观点可以合理的解释陈述性知识的迁移,同时促使研究者对原有认知结构特性、迁移的过程等进一步展开更深入的研究,代表了从认知角度解释迁移的主流倾向(耿会, 2015)。

(2)产生式迁移理论安德森的产生式迁移理论认为,迁移在先后两项技能学习中得以产生的原因是由于两项技能之间产生式的重叠,迁移量与重叠量呈正比,重叠愈少,迁移量愈小,反之,迁移量愈多(耿会, 2015)。

迁移的是共同的产生式而不是表面的相似,这一理论实质上是桑代克的相同要素说在信息加工心理学中的现代诠释,它的特点是以产生式规则取代了相同的刺激和反应联结,安德森认为,产生式只能用于特定的问题情景,是高度专门化的;产生式规则的激活是单向的,即只有条件可以激活动作,而动作则不能激活条件。

因此,一种任务的产生式规则,不能用于另一种不同的任务(党志平, 2008)。

(3)认知策略迁移理论认知策略也是一种程序性知识,但与对外调控的智慧技能不同,它是学习者用以支配自己的心智过程的内部组织起来的技能。

认知策略学习的特殊性决定了其在应用时具有很大的灵活性。

在总结认知策略迁移研究历史的基础上,认知策略迁移理论得出学习者的自我评价是影响策略迁移的一个重要因素。

新近的研究表明,如果把策略训练提高到反省认知水平,则策略训练的迁移效果良好。

3.2.2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根据皮亚杰的理论体系, H. Messner于1978年提出了建构主义学习迁移理论的概念,他认为学习是认知结构的建构,应用(迁移)则是认识结构的重新建构,而认知结构的重建受到两种因素变化的影响:学习的条件是否新以及结构的形式是否改变,建构主义的学习迁移机制建立在其基本学习观点之上,也就是说“知识是学习者自身主动建构起来的”,同时它还与知识应用以及学习情境的理解紧密相关。

Mandl和Prenzel进一步延伸了Messner关于“图式的内涵决定了其外延”的看法,他们认为,知识的建构与知识应用范围的建构相伴而生,知识应用的灵活性是由知识的抽象水平以及心理上的应用范围同时决定的,一方面知识越抽象,那么其潜在应用范围就越大,另一方面只有当知识与心理上的应用相互联系时,潜在外延才能有用武之地,而且知识的应用范围含有的因素越多、知识越精确就会越灵活,因此,要使得知识在新条件下更好地应用,学习者必须从开始建构知识(内涵)时就要生成较多的应用,知识被应用得频率越高、越多样化,学习者对知识的理解就变得越深刻,也就越能灵活地应用知识(耿会, 2015)。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