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综合与实践知识体系
怎样上好一节小学数学综合实践课
辛勤园丁752014年4月4日,我有幸来到泰州观摩了三节小学数学综合实践展示课——严兵老师的《神奇的黄金比》,朱国荣老师的《数字编码》,华应龙老师的《台湾长什么样子》,深深地感觉到三位老师比我们平时教学时走得更远,思得更深,站得更高。
他们课堂上活动环节的安排、小组活动的组织、学生作品的展示、生生互动的点评,无一不体现着新课改的最核心的理念——从孩子出发。
2011版的《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综合与实践”是以问题为载体,以学生自主参与为主的学习活动。
它是教师通过问题引领、学生全程参与、实践过程相对完整的学习活动。
“综合与实践”的教学,重在实践、重在综合。
那么,教师怎样上好一节小学数学综合实践课呢?一、要上好一节小学数学综合实践课,教师首先得从孩子出发从儿童出发,就能和孩子们成为朋友,引领孩子们到情境的世界里思考平时所学的数学,思考数学学习的用处;从儿童出发,就能倾听到孩子们内心深处的理解,虽然这理解在表达的时候有时会稚嫩,有时会有错误,但这些都是很好的课堂资源,是能启发孩子们更深入学习的资源;从儿童出发,就能使知识的传授不是鱼而是渔。
例如,严老师带给孩子们一个又一个富有挑战、趣味的问题,孩子们自己去研究解决问题的办法,整堂课设计新颖,知识挖掘深而广,孩子们沐浴着数学文化雨露的滋润,增长了见识,思维能力提高了。
“鱼”没有直接给,“渔”也不是直接告诉的,多好的实践方法!令人佩服!二、要上好一节小学数学综合实践课,教师得给孩子们创造发现问题的机会,让他们去发现问题爱因斯坦曾说过:“提出(发现)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因为解决一个问题也许只是一个数学上或实验上的技巧问题。
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看旧问题,却需要创造性的想像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
”他本人正是因为提出了解决牛顿力学体系中存在的问题或矛盾而建立了相对论。
例如,华应龙老师执教《台湾长什么样子》时,与孩子们谈话:“我去了一次台湾,买了一本书《申游台湾》,从中我发现了一段文字‘台湾本岛南北纵长约395千米,东西宽度最大约144千米,海岸线约1139千米’。
基于数学核心素养的小学数学综合与实践课教学研究
基于数学核心素养的小学数学综合与实践课教学研究摘要:在教育中“有教无类”只是其中必不可少的核心之一,“实践出真知”是其中最根本的部分,教育从来不是简单地教授知识这么简单。
随着我国新教改的不断深入发展,各类新颖的、趣味性的教学模式也不断被广大教育工作者开发出来,加之新型教学理念的不断萌发与应用,我国整体的教育水平大幅上升。
小学数学作为学生学习基础知识的重要阶段,在这一阶段中,教师要依托教材内容同生活实际联系起来,而非过分地依赖教材内容,让学生能够善于发现生活、感知生活、体验生活,从而学有所“究”,学有所“用”。
关键词:数学核心素养;小学数学;综合与实践;教学研究心学大家王守仁所提出的“知行合一”,并非简单地认知与实践的关系。
其中“知”指一个人的道德意识与思想意念,“行”指人一个人的道德践履与实际行动,二者是相互依存的,不分彼此的。
总的来说,任何知识的学习都不是简单地去死读书就可以实现的,而应该在学习过程中了解事物的真理,而后在生活中求鉴真理,最终形成自己的真知。
综合与实践课作为小学数学重要的组成部分,其重在通过自己动手完成对数学知识的探究来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与综合能力,同时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思维模式和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与解决问题的基本能力,从而促进学生的综合发展与提升。
本文主要就小学数学综合与实践课中存在的问题以及改进措施展开深入探讨。
一、小学数学综合与实践课存在的问题(一)重视程度不足当前,很多教师在教学中都以教材内容为重心,对教材以外的部分并没有提高重视,尤其综合与实践课部分,往往教师只是让学生做一做题就继续借用本该由学生为主的实践时间来深化教学内容,导致很多学生难以通过综合与实践课来提升自身的能力水平与综合素养。
而产生这一现象的根本原因就是教师对综合与实践课产生了根本性的理解偏差,认为其就是简单的户外运动或课堂手工活动,因而即便某些教师进行作业的布置,也只是将其当成了课外作业来布置,导致学生行动力差,不能够用心地去完成教师所交代的任务,影响了整体的教育质量。
关于小学数学“综合与实践”主题学习的实践与思考——以“年、月、日的秘密”为例
2024年第6期教育教学SCIENCE FANS 根据《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认识时、分、秒和年、月、日等时间单位的教学统一被划分至“认识常见的量”板块,属于“综合与实践”领域。
另外,新课标还提倡在“综合与实践”的教学中开展主题学习活动,即融入数学知识学习的主题活动和运用数学知识及其他学科知识的主题活动。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笔者结合苏教版三年级下册“年、月、日”单元,尝试开展“综合与实践”主题活动,下面对这一过程进行详细阐述[1]。
1 基于学情,设计教学活动教学活动的设计要以学情为基础。
为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笔者给学生发了一份预习单,请学生写出自己已经知道的与年、月、日相关的知识,以及相关的疑问。
回收预习单后,笔者发现每个学生都或多或少地知道一些相关知识,甚至有少数学生已经能够区分平年和闰年,还能够说出大月和小月的分类等。
同时也发现,学生对很多知识一知半解,如有的学生认为2月是小月,还有的学生认为每年都是365天。
虽然部分学生零散地掌握了一些知识,但对这些知识的理解还比较片面,大多数学生仍需要经历系统的学习过程。
基于学情,在全班统一开展零起点的教学并不一定合适。
因此,教师应该以新课标理念为指导,结合教材内容,帮助学生建立完善的知识体系,将零碎的知识系统化,创设科学的主题活动。
2 解构教材知识,梳理主题活动“综合与实践”教学注重引导学生积累数学活动经验,感悟、归纳基本思想方法。
结合新课标的要求,学生通过学习相关内容,不仅要了解常见的时间概念,还要尝试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了解相关概念的由来,增强应用意识[2]。
在此背景下,教师要从整体上把握教材内容,梳理知识结构中的内在逻辑,针对“年、月、日的秘密”主题活动对教学内容进行筛选、分解、整合与优化,推动学生各项能力的发展。
2.1 整合学科知识“年、月、日”单元包括“认识年、月、日”“认识平年和闰年”“24时计时法”和“计算经过的时间”四个新授课时。
小学数学综合与实践内容的教学目标设计分析
小学数学综合与实践内容的教学目标设计分析“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统计与概率”“综合与实践”是小学数学的四部分课程内容。
其中,“综合与实践”是以问题为载体、以学生主动参与为主的学习活动,在学习活动中学生将综合运用相关知识与方法解决问题。
随着课程的进一步推进,“综合与实践”的价值越发在新时期得到彰显。
而综合与实践内容的教学目标设计就成了综合与实践课程目标达成的关键一步。
本文将介绍小学数学综合与实践内容的教学目标的设计原则和教学目标的设计步骤。
综合与实践内容教学目标是关于综合与实践活动将使学生发生何种变化的明确表述,是指在教学活动中所期待得到的学生的学习结果。
在教学过程中,教学目标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教学活动以教学目标为导向,且始终围绕实现教学目标而进行;教学活动的结果的测量与评价以教学目标为依据;课程目标的落实以教学目标为载体等等。
因此,综合与实践内容的教学目标设计是整个教学设计中最关键、最重要的一个环节。
它直接影响着综合与实践内容整体设计的效果,影响着综合与实践课程目标的达成。
1 综合与实践内容的教学目标设计的基本原则综合与实践作为一门的经验性课程,综合实践活动更加贴近生活,强调实践、体验与探究,它的实施过程方法与语文、数学等传统学科课程存在较大差异。
小学数学综合与实践内容的教学目标设计涉及课程本身、教材、学生、社会环境等方面,制约因素较多,相互之间的关系复杂。
因此,综合与实践内容的教学设计必须处理好各种关系,贯彻系统化、具体化和层次化等基本原则。
1.1 系统化原则系统化原则即数学综合与实践内容的教学目标设计必须根据教育目的、培养目标和课程目标对小学阶段的要求,用系统的方法来设计教学目标。
首先从一般到特殊逐级地将目标具体化,形成一个多层级的完整体系。
其中既要考虑目标体系的纵向联系,又要考虑目标体系的横向联系。
纵向要保证各个层次目标的连续性与递进性,横向要考虑不同层次教育目标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促进。
小学数学知识完整结构梳理
小学数学知识完整结构梳理数学是一门需要系统性研究的学科。
为了帮助家长更好地辅导孩子,我们整理了小学数学知识体系。
该知识体系分为三个学段,分别是1-3年级、4-6年级和7-9年级。
在第一学段,孩子们将研究数的认识、数的运算、常见的量、探索规律、图形的认识、空间与图形、测量、图形与变换、图形与位置以及统计与概率等内容。
在数的认识方面,孩子们将研究20以内数的认识、100以内数的认识、万以内数的认识、分数的初步认识、小数的初步认识和大数的认识等内容。
在数的运算方面,孩子们将研究10以内加减法、20以内进位加法、表内除法、小数的加法和减法等内容。
此外,孩子们还将研究到常见量的认识和探索规律的方法。
在第二学段,孩子们将研究数的认识、数的运算、式与方程、探索规律、图形的认识、测量、图形与变换、图形与位置、简单数据统计过程、可能性和综合应用等内容。
在数的认识方面,孩子们将研究因数与倍数、分数、小数的互化及大小比较、分数的意义和性质、百分数、负数、比例的意义和性质等内容。
在数的运算方面,孩子们将研究四则运算、运算定律与简便运算、小数乘法、小数除法、分数的加法和减法、分数乘法和分数除法等内容。
此外,孩子们还将研究到简单数据统计过程和可能性的概念以及综合应用的方法。
在第三学段,孩子们将研究数与式、方程与不等式、函数、图形的认识、图形与变换、图形与坐标、图形与证明、统计、概率、课题研究实践与综合应用、实践活动等内容。
在数与式方面,孩子们将研究到数与式的关系、方程与不等式的解法、函数的概念和性质等内容。
在图形的认识方面,孩子们将研究到图形的分类、图形的性质、图形的相似和全等等内容。
此外,孩子们还将研究到统计和概率的基本概念以及课题研究实践和综合应用的方法。
总之,小学数学知识体系是一个完整的结构,适合家长辅导孩子使用。
孩子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年级和研究进度,有针对性地研究相关的知识。
还能通过实验或推理来确定事件发生的概率大小四年级上册认识随机事件,了解事件发生的概率大小五年级上册初步探究事件独立性,了解事件间的关系五年级下册认识条件概率,了解事件发生的条件对概率的影响六年级上册初步了解排列组合问题,探究事件发生的不同情况五年级上册的主要内容是通过量化的方式,用分数描述事件发生的概率。
小学低年级数学实践与综合应用教学策略探究
小学低年级数学实践与综合应用教学策略探究数学是小学教育的重要学科之一,也是孩子们必须掌握的基本素养之一。
不仅在日常生活中,计算、推理、引申等各方面都需要用到数学知识,而且在今后的学习和工作中也是必不可少的。
面对小学低年级学生,为了使他们更好地理解数学知识,教育工作者需要采用一些有针对性的教学策略。
一、培养数学思维的教学策略小学低年级的学生大多数还处于半模式思维阶段,很难将抽象的概念理解为可视化的图形。
因此,通过多种方式培养和促进学生的数学思维是很有必要的。
1.重视直观教学法教师需要通过多媒体或板书展示图形,让学生通过观察图形更好地掌握概念,培养学生的直观思维。
2.注重练习技能大量的练习是掌握数学知识的确保。
应当在课堂上注重练习技能,让学生掌握常见的计算方法和套路。
3.鼓励分解问题小学低年级的学生有时会觉得一些问题过于难以理解,教师应当鼓励学生把问题分解,通俗易懂,帮助学生理解并增强学习动力。
二、创设教学环境的教学策略1.创建优秀的教育环境优秀的教育环境可以引导学生用新的方式思考问题,通过多种引入,增强学生的思维。
例如:教师应当非常注重课堂布置,让学生有良好的心理感受,让学生喜欢上数学。
2.充分运用学具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把学具有机地融入到教学中,通过观察、摸索、体验,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3.充分利用数学实践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当充分利用数学实践,通过实验体验让学生发现数学的应用,丰富学生的数学思想。
三、注重启发式教育的教学策略通过启发式教育,可以提高小学生的思维活跃性,增强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1.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启发式教育非常注重抛出一个问题、鼓励学生提出问题,使学生通过自己思考、摸索的方式获取专业技能。
2.让学生发现规律通过例题提示学生去发现规律,增强学生的逻辑思维,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3.引导学生构建知识体系了解学生的知识结构和动机是设计解决问题的第一步。
总之,小学低年级数学实践与综合应用教学策略探究是教育工作者必须理解的重要内容之一,采用合适的教学方案可以让小学生更快地掌握数学知识,培养良好的数学思维,积极面对学习的挑战,并愉快地度过自己的小学时光。
小学数学“综合与实践”领域教学现状分析
小学数学“综合与实践”领域教学现状分析在小学数学的教学体系中,“综合与实践”领域是一个相对较新且具有重要意义的组成部分。
它旨在培养学生的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促进学生数学素养的全面提升。
然而,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这一领域的教学现状却存在着一些值得关注和思考的问题。
一、对“综合与实践”领域的重视程度不足在当前的小学数学教学中,部分教师仍然将教学重点放在数学知识的传授和基本技能的训练上,对于“综合与实践”领域的重视程度不够。
这可能是由于教师对这一领域的认识不足,认为其在考试中的占比较小,或者是因为缺乏相关的教学经验和资源,不知道如何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
这种重视程度的不足直接导致了“综合与实践”课程的开设时间不足,甚至被其他数学课程所挤占。
学生缺乏足够的时间和机会去亲身体验和实践,无法真正感受到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价值,从而影响了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和积极性。
二、教学方法单一在“综合与实践”领域的教学中,部分教师仍然采用传统的讲授式教学方法,将知识直接灌输给学生,而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和自主探究能力的培养。
这种教学方法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使得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处于被动接受的状态。
此外,一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缺乏有效的引导和启发,不能帮助学生将所学的数学知识与实际问题有机地结合起来,导致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时缺乏思路和方法。
三、教学资源匮乏“综合与实践”领域的教学需要丰富的教学资源支持,如实际生活中的数学问题、数学实验器材、多媒体教学资料等。
然而,在实际教学中,很多学校缺乏相关的教学资源,教师也难以获取到合适的教学素材。
这使得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往往只能依靠教材中的有限案例,无法为学生提供更多丰富多样、贴近生活的数学问题和实践活动,限制了学生的视野和思维发展。
四、评价方式不完善目前,对于“综合与实践”领域的教学评价方式还不够完善。
传统的考试评价方式主要侧重于对学生数学知识和技能的考查,难以全面评价学生在“综合与实践”方面的能力和素养。
小学数学教案综合与实践
小学数学教案综合与实践
教案名称:综合与实践
教学目标:学生能够综合运用所学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综合应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
教学难点: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画板、彩色粉笔、数学教材、实际问题练习题等。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知识(5分钟)
教师向学生介绍今天的教学内容,引入新知识。
提出一个实际问题,例如:小明有10个苹果,他每天吃掉3个,请问7天后他还剩多少个苹果?
二、讲解与练习(15分钟)
1. 教师向学生讲解解决上述问题的数学方法,引导学生运用加法和减法进行计算。
2. 学生进行练习题,解决类似的实际问题,加深对概念的理解。
三、综合与实践(20分钟)
1. 学生分组合作,选择一个实际生活中的问题,进行讨论并解决。
2. 每个小组向全班汇报他们的解决方案和答案。
3. 教师总结学生的解决方法,提出一些改进意见。
四、巩固与拓展(10分钟)
1. 教师布置相应的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2. 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积极应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
五、反思与评价(5分钟)
1. 教师与学生共同反思本节课的教学过程,总结有哪些收获。
2. 学生互相评价,提出改进建议。
教学延伸:鼓励学生开展更多的实践活动,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的问题,培养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
教学反思:教师应当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运用能力,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运用于生活中,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积极性。
苏教版小学数学新课标
苏教版小学数学新课标苏教版小学数学新课标是一套旨在培养学生数学素养和创新思维的教育体系。
它强调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紧密联系,注重学生数学思维的培养和数学能力的提升。
课程理念:新课标提倡“以学生为中心”,鼓励学生通过探索、实践和合作来学习数学。
课程设计注重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课程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掌握基础的数学知识,如数的认识、运算法则、几何图形等。
2. 数学思维: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抽象思维能力以及数学建模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数学学习,培养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和创新精神。
4. 实践能力:使学生能够将数学知识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
课程内容:- 数与代数:包括数的认识、运算法则、代数表达式等。
- 几何与图形:涉及平面图形、立体图形的识别、测量和属性。
- 统计与概率:教授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以及概率的基本概念。
- 综合与实践:通过项目学习、问题解决等方式,综合运用数学知识。
教学方法:- 探究式学习:鼓励学生通过提出问题、寻找答案来学习数学。
- 合作学习:通过小组合作,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互助。
- 信息技术的应用:利用计算机和互联网资源,丰富教学内容和方法。
评价方式:- 过程性评价: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如参与度、合作能力等。
- 结果性评价:通过测试和作业来评价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掌握程度。
- 自我评价与同伴评价:培养学生的自我反思能力和评价他人的能力。
课程实施: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学习需求,灵活运用教学资源和方法。
同时,学校和家庭应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支持学生的数学学习。
总结:苏教版小学数学新课标通过一系列创新的教学理念和方法,旨在培养学生的综合数学素养,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和全面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通过这一课程体系,学生不仅能够掌握必要的数学知识,更能够发展出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小学数学知识建构教学的课程导向:跨学科综合实践教学
小学数学知识建构教学的课程导向:跨学科综合实践教学小学数学知识建构教学的课程导向:跨学科综合实践教学随着教育理念的不断更新,教学方式也得到了全面革新。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应重视学生的知识建构过程,采用跨学科综合实践教学模式,提高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
一、小学数学知识建构教学的内涵及重要性学习是一种认知建构活动,学生的学习成果是由自己的认知体系构成的。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需要通过自己的思考和实践,逐步构建数学知识结构。
数学知识建构的过程包括感知、策略、表达和归纳等环节。
其中,感知是指学生通过观察和实践获得数学基本事实和方法;策略是指学生通过解决数学问题的方法,逐渐发展数学思维能力;表达是指学生用语言、符号等方式表达数学思想;归纳则是指学生通过整理学习成果,形成系统的数学知识结构。
数学知识建构的重要性在于,它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对数学概念、原理和方法的理解和运用。
通过数学知识建构教学模式,能够引导学生不断思考和实践,发展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为今后的学习和生活奠定坚实的数学基础。
二、小学数学知识建构教学的理论支持小学数学知识建构教学模式基于Piaget的认知发展理论,认为学习是一种知识建构活动。
Lucas 等人(2014)认为:学习者将单独的知识元素随着时间与经验的累积融合在一起,形成更复杂的纠缠网络,这种知识的构建过程被称作知识建构。
Piaget 提出,儿童从出生后开始,通过观察和实践不断发展和改变自己的认知结构。
儿童从有限的、感性的经验中构建出不断发展的抽象概念和操作标准,发展出探究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小学数学教材要从学生的认知水平和知识结构出发,采用启发式教学,帮助学生运用所学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并不断探究新的数学知识,从而不断丰富自己的数学知识体系。
三、跨学科综合实践教学模式的特点与优势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跨学科综合实践教学模式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方式。
跨学科综合实践教学是指在教学过程中融合不同学科知识和技能,让学生在综合实践中获取知识和技能的教学模式。
学而思小学数学课程体系介绍
学而思小学数学课程体系介绍学而思是一家专注于教育培训的机构,为小学生提供全面的数学课程。
我们的数学课程体系旨在帮助学生建立扎实的数学基础,培养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课程特点- 综合性:学而思的数学课程涵盖了小学阶段的各个知识点,包括数与代数、几何、统计与概率等。
通过系统研究,学生能够全面掌握数学的各个方面。
- 渐进性:课程内容按照难易程度逐步展开,为学生提供了逐步提高的研究路线。
学生可以从基础开始,循序渐进地建立知识体系。
- 实践性:学而思的数学课程强调实践应用。
课程中设计了丰富的实例和练题,帮助学生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问题的解决能力。
- 个性化:学而思根据学生的年级和能力水平,为他们提供个性化的研究计划和辅导。
每位学生都能够在适合自己的研究环境中得到最好的发展。
课程内容学而思的数学课程包括以下内容:1. 数与代数:包括整数、小数、分数、百分数、运算法则等。
2. 几何:包括图形、面积、周长、体积等几何概念和计算方法。
3. 统计与概率:包括数据的收集、整理、图表分析和简单概率计算等。
4. 问题解决: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方法学而思采用多种教学方法,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数学知识和概念:- 游戏化教学:通过游戏和趣味的活动,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提高研究动力。
- 互动教学:教师与学生之间进行互动,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和分享思考,促进思维的碰撞和交流。
- 实践教学:结合实际生活中的问题,让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增强应用能力。
- 多媒体辅助教学:利用多媒体技术呈现教学内容,生动形象地展示数学知识和概念。
学而思小学数学课程体系旨在帮助学生打下坚实的数学基础,培养他们的数学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丰富的课程内容和灵活的教学方法,我们相信每位学生都能够在数学领域取得进步。
小学数学综合与实践相结合教学的现状与反思
小学数学综合与实践相结合教学的现状与反思1. 引言1.1 背景介绍小学数学教育一直以来都备受关注,作为培养学生逻辑思维和分析问题能力的重要学科之一,数学教育的质量直接关系到学生的综合素质和未来发展。
近年来,随着教育理念的不断更新和教学方法的不断探索,小学数学教学也逐渐向综合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向发展。
传统的小学数学教学以知识传授为主,偏重于概念讲解和题目演练,学生缺乏对数学知识的实际应用和实验探究。
而综合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法能够将抽象的数学知识与生活实践相结合,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感受数学的魅力,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当前的教育背景下,小学数学综合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已经成为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之一。
通过充实教学内容、引入实际案例、开展实践活动等多种方式,可以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热情。
进行关于小学数学综合与实践相结合教学的研究和探索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2 研究目的本文旨在探讨小学数学综合与实践相结合教学的现状,并分析其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通过深入剖析,旨在提出改进建议和有效策略,进一步促进小学数学教育的发展。
通过本研究,希望能够全面了解当前小学数学教育中综合与实践教学的情况,为未来的教学实践提供参考和借鉴,从而使学生更好地掌握数学知识,提高数学素养,培养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通过探讨这一话题,旨在促进小学数学教育的创新和发展,为提高我国教育质量和水平做出一定的贡献。
1.3 意义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综合与实践相结合具有重要的意义。
通过综合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可以促进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整体性理解,帮助他们建立起知识体系,提升数学思维能力。
这种教学方法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力,使他们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过程,提高学习效率。
而且,综合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法还能够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际运用能力,使他们能够将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解决问题。
小学数学“综合与实践”内容分析讲座
1.为何把 “实践与综合应用”改成“综合与实 践”? 两者从命名上来说没有本质上的变化,都突 出了两点:一个是综合;一个是实践。那么现在 改成了综合与实践,一是从领域的名称上比较对 仗;二是把这部分领域的两个非常重要的特征 (综合性与实践性)更加凸显了。首先强调综合 性,因为我们知道在其他领域中,也有实践活动, 但这里的实践活动往往是需要学生综合应用各数 学知识及其能力、情况、情感等来解决。所以就 把综合放在了前面,改为“综合与实践”。
“综合与实践”的闪亮登
场 ● 为了改变这种现状,适应时代发展的 要求,新《课标》增设了“综合与实践” 版块,并将它和“数与代数”、“空间与几 何”、“统计与概率”并列为数学学习内 容的4大领域,这是《数学课程标准》的一 个特色! ●把“综合与实践”纳入教材的编排体系, 成为教材改革的一道风景线。
先把事情做对 再把事情做好
二、“综合与实践”内容的设计与教学要 求
力求达到“五味俱全”
●游戏味
:把活动设计成游戏的摸样让它新鲜有趣。
●数学味:把活动过程看作是一个“数学化”过程 ●探究味:通过活动让学生学会一些探究的方法。 ●生活味:探究的问题要与孩子们的生活密切联系 ● 文化味 :把活动过程看作是数学文化熏陶的过程!
四、准确把握各学段中“综合与实践”内容教学目 标
九等,而是竭尽全力去肯定孩子们的一切努力、去赞
扬孩子们自己思考的一切结论,去保护和激励孩子们
所有的创造欲望和尝试。
前 言
● 中国教育的现状:
基础知识扎实 基本技能熟练 解决书本问题能力强 实践能力不够 创造性缺乏 情感体验与自尊自信不足
● 以上现状造成我们的学生:“强于基础而
弱于应用,强于计算而弱于实践,强于应试 而弱于创新。”
小学数学学科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有效整合
教育界/ EDUCATION CIRCLE2021年第28期(总第452期)教育随笔▲【摘要】随着新课程改革理念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贯彻与实施,数学教学也开始向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方向迈进。
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与形成绝非易事,教师需要认真探索小学数学教学模式,注重对学生数学探究意识的培养,积极开展综合实践活动。
小学数学学科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有效整合,不但是新时代小学数学学科性质的重要体现,而且是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和数学学习探究能力提升的重要途径。
为使小学数学教学与综合实践活动相融合的价值得以突显,本文就小学数学学科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有效整合展开了探讨,希望对小学数学学科教学效率的提升与学生数学学科核心素养的形成有所帮助。
【关键词】小学数学学科;综合实践活动;教学改革【基金项目】本文系2020年白银市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农村小学数学综合实践课的教学策略研究”(课题立项号:┈BY〔2020〕G086)的研究成果。
小学数学学科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有效整合甘肃省会宁县郭城驿镇中心小学 陈 弘新时期,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实施,小学数学教学的价值得以进一步凸显。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想培养学生的数学学科核心素养,就要明确数学教学与综合实践活动结合对学生数学思维培养的意义,从而将小学数学课程体系与课外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进行有机融合,唯有如此,方可更好地提升学生数学学习和探究的积极性,让每位学生都能够在课程与实践的结合中进一步提升数学学习能力,为将来的数学学习乃至各科的深入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
一、关于小学数学学科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有效整合的意义探讨(一)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推动小学数学课程生活化教师要想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与生活能力,就要在教学过程中积极开展综合实践活动。
小学生学习数学学科的目的不仅仅是增加数学知识与技能,更重要的是使数学知识与技能为生活服务。
在小学数学学科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学生进行的每一步数学计算、对每个数学问题的思考与回答,都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激发其数学实践思维[1]。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第一学段“综合与实践”的内容解读-最新资料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第一学段“综合与实践”的内容解读“综合与实践”是《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一个特色,安排这一内容的意图在于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与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引导学生在综合实践活动中积累相应的活动经验,以此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但在教学过程中大多数教师对这一内容并不太重视,甚至“跳过”这一教学进度(特别是第一学段),所以,“综合与实践”实际上还没有真正在小学阶段“登堂入室”。
为此,时值《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实施,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对这一内容进行解读,作为一线教师教学时的参考。
一、新旧课标内容对比二、第一学段“综合与实践”内容概要在第一学段中,通过综合实践活动,让学生充分感受到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特有的价值及其作用,引领学生经历运用所学知识与方法解决日常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过程,从而积累相应的基本数学活动经验。
在解决问题的活动中,也增强了对所学知识与方法的理解与巩固。
本学段(其他学段也如此)“综合与实践”这种教学形式应当体现在日常教学活动中,贯彻“少而精”的原则,针对性要强,但要保证每学期至少有一到二次的实践活动。
它的活动形式灵活多样,可以穿插在课内,也可以课内外结合,使之常态化地落实于教学活动之中。
三、结合具体的教学案例(教学片段),逐条解读1.通过实践活动,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体验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方法解决简单问题的过程,获得初步的数学活动经验。
从本条目标提出的要求看,“综合与实践”的教学方案不一定要独立设计,可以将它“体现在日常教学活动中”,也可以将其融合于各个领域的学习内容之中,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密切相关,感受数学在生活中的作用。
例如在学习“数与代数”中“数的认识”时,学生“能认、读、写万以内的数”后,让学生走进生活就能感受到“万以内的数”在生活中无处不在,就能感受到“万以内的数”在生活中的作用,进而感受到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特有的价值。
浅谈小学数学“综合与实践”教学培养学生核心素养措施
浅谈小学数学“综合与实践”教学培养学生核心素养措施摘要:小学数学是学生学习数学学科最基础、普及的阶段,对学生空间想象力、逻辑思维能力等多种数学综合能力的培养至关重要。
而核心素养是学生未来发展过程中的重要基本素养,如何将核心素养有效融入小学“综合与实践”教学中,是小学教师教学工作面临的重要挑战。
“综合与实践”教学中强调将学生的实际生活情况作为背景,以数学问题作为载体,并重视将学生视为教学中心,激发和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从而提升学生综合能力。
关键词:核心素养;小学数学;“综合与实践”;教学对策;将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作为小学数学“综合与实践”教学目标,对学生来说具有重要意义,教师在这一过程中更是起到主导、领导的作用。
小学数学教师在设计科学教学环节时,应将相关教学资源进行整合,还应有针对性地对教学方式、课程环节进行优化整改,创新实践教学活动课程,将教学域度进行有效扩展。
在执行教学环节的过程中,教师应针对学生的自身能力开展教学安排工作,推动教学环节的顺利进行,从而加强学生核心素养。
一、核心素养在小学数学中的具体体现从小培养学生形成优秀的核心素养,能够有效帮助学生在未来更好发展。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核心素养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加强学生对数学的认知。
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让学生了解和认识到学习数学的必要性,认同数学学习在日常学习中的地位,学会将数学知识有效运用在实际生活中。
其次,引导学生建立对数学的学习动力和兴趣。
由于数学具有复杂的知识架构,且计算量巨大,致使多数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较低。
此时教师需积极引导学生了解数学,培养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动力和积极性。
最后,引导学生在实际生活中有效运用数学知识。
数学是基础学科中的基础,有丰富的数学知识储备量,不仅能对未来学习过程提供有效助力,还能通过对相关知识的有效利用解决生活实际中出现的各种问题,从而加强学生对数学学科的实际应用能力。
二、“综合与实践”教学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优势(一)课程内容、内涵丰富“综合与实践”教学的本质就是将日常的数学教学课程变得经验化。
新课标视域下小学数学综合与实践领域教学探析
新课标视域下小学数学综合与实践领域教学探析作者:柯爱武来源:《湖北教育·教育教学》2024年第02期《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明确给出小学数学综合与实践学习领域各学段的内容要求、学业要求和教学提示,列举出诸多主题活动案例。
数学教师应积极、主动地落实课程标准要求,把握综合与实践领域的内涵和本质,重视综合与实践主题活动的开展,通过行之有效的策略实施该领域内容的教学。
一、小学数学综合与实践领域的内涵数学综合与实践学习领域主要经历了三次变化。
2001年,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提出将“实践与综合运用”作为义务教育阶段数学的四个领域之一,关注“活动、实践、经验、联系、生活”等关键词,强调数学知识和方法的实践性与综合性,强调基于挑战性问题和综合性问题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加深学生对其他三个领域内容的理解,使学生体会到数学各部分内容之间的联系。
2011年版数学课程标准将“实践与综合应用”改为“综合与实践”,标志着“综合与实践”这一概念正式确立。
2011年版课标强调,综合与实践是一类以问题为载体、以学生自主参与为主的学习活动,目标设定聚焦“活动、实践、过程、经验、经历、参与”等关键词,注重引导学生经历数学活动过程,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得基本活动经验。
这两版课程标准对综合与实践领域目标的表述主要指向获得数学活动经验、进一步理解数学内容等,没有指明具体的课程内容,也没有指明评价要求和具体的实施建议,缺乏可操作性。
2022年版数学课程标准沿用了“综合与实践”的表述,细化了课程内容,明确了主要学习方式(小学主要是主题活动,初中主要是项目式学习),为教材编写提供了依据,为教学实践提供了比较详细的指导。
2022年版数学课程标准对综合与实践领域的要求体现了全面培育“三会”数学核心素养的发展趋势,其目标定位更多地聚焦“主题、活动、实际、实践、跨学科”等关键词,强调数学知识之间、数学与其他学科知识之间、数学与科学技术和社会生活之间的联系,凸显对学生实践意识、创新意识等的培养,突出课程的综合性与实践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学数学综合与实践
“综合与实践”是一类以问题为载体、以学生自主参与为主的学习活动。
是帮助学生积累数学活动经验、培养学生应用意识与创新意识的重要和有效的载体。
这一领域的设置使学生能针对问题情境,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和生活经验,独立思考或他人合作,经历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全过程,感悟数学各部分内容(“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统计与概率” )、数学与生活实际之间、数学与其他的学科之间的联系,加深对所学数学内容的理解。
其基本特征是具有:问题性、探索性、联系性、综合性。
总体目标:
( 1 )参与综合与实践活动,积累综合运用数学知识、技能和方法等解决简单问题的数学活动经验;
( 2 )在综合与实践活动中,发展合情推理与演绎推理能力,清晰地表达自己的想法;
( 3 )初步学生从数学的角度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增强创新意识;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增强应用意识,提高实践能力;
( 4 )获得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方法,体验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性,发展创新意识;
( 5 )学会与他人合作交流;积极参与数学活动,保持对数学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 6 )在数学学习过程中,体验获得成功的乐趣,锻炼克服困难的意志,建立自信心;
( 7 )体会数学的特点,了解数学的价值。
第一学段:
( 1 )通过实践活动,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体验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方法解决简单问题的过程,获得初步的数学活动经验。
( 2 )在实践活动中,了解要解决的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办法。
( 3 )经历实践操作的过程,进一步理解所学的内容。
第二学段:
( 1 )经历有目的、有设计、有步骤、有合作的实践活动。
( 2 )结合实际情境,体验发现和提出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过程。
( 3 )在给定目标下,感受针对具体问题提出设计思路、制定简单的方案解决问题的过程。
( 4 )通过应用和反思,进一步理解所用知识和方法,了解所学知识之间的联系,获得数学活动经验。
第二学段:
( 1 )经历有目的、有设计、有步骤、有合作的实践活动。
( 2 )结合实际情境,体验发现和提出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过程。
( 3 )在给定目标下,感受针对具体问题提出设计思路、制定简单的方案解决问题的过程。
( 4 )通过应用和反思,进一步理解所用知识和方法,了解所学知识之间的联系,获得数学活动经验。
教学建议:
“综合与实践”的实施是以问题为载体、以学生自主参与为主的学习活动。
“综合与实践”的教学:
重在实践——是指在活动中,注重学生自主参与、全程参与,重视学生积极动脑、动手、动口。
重在综合——是指在活动中,注重数学与生活实际、数学与其他学科、数学内部知识的联系和综合应用。
教师在教学设计和实施时应特别关注的几个环节是:问题的选择,问题的开展过程,学生参与的方式,学生的合作交流,活动过程和结果的展示与评价等。
数学思想方法
综合与实践体现的数学思想方法主要有:分类思想、统计思想、集合思想、数形结合的思想、符号思想、一一对应的思想、优化的思想等
在用数学思想解决具体问题时,会逐渐形成程序化的操作,就构成了“数学方法”
让学生学会思考,特别是学会独立思考,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核心。
而学会思考的重要方面是学会数学抽象、学会数学推理、学会数学思维,这些,又是重要的数学思想。
数学活动经验
1、积累综合运用数学知识、技能和方法等解决简单问题的数学活动经验。
2、积累用实验和调查等方法进行综合性研究学习的活动经验。
第一学段综合与实践的教学实施基本上有以下几个环节:
( 1 )选一选、问一问
( 2 )想一想、议一议、说一说
( 3 )试一试、做一做
( 4 )讲一讲、评一评
第二学段综合与实践的教学实施基本上有以下几个环节:
(1)提出研究问题
(2)确定研究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