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部解读《全国种植业结构调整规划(2016-2020年)》

合集下载

全国农业机械化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

全国农业机械化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

政策f i规第1 期■ FUJIAN NONG JI 编者按:为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全国农业现代化规划(2016—2020年)》的部署,推进“十三五”农业机械化实现新跨越,2017年1月9曰,农业部颁布了《全国农业机械化发展 ‘十三五”规划(2016-2020年)》。

本期对《规划》以及农业部农业机械化管理司司长李伟国解读《全国农机化发 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进行转载,供广大读者学习和参考。

本刊编辑部全国农业机械化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第一章发展成就与形势―、农业机械化发展成就显著“十二五”时期,我国农业机械化主动适应经济 发展新常态、农业农村发展新要求,不断创新调控引 导和扶持方式,各方面工作稳步推进,“十二五”规划 目标任务全面完成。

农机装备结构有新改善。

农机 总动力达到11.2亿千瓦,较“十一五”末提高了20.4%;大中型拖拉机、插秧机、联合收获机保有量分 别达到607.3万台、72.6万台和173.9万台,分别是 “十一五”末的1.5倍、2.2倍和1.8倍,大中型拖拉机、高性能机具占比持续提高。

农机作业水平有新跨越。

农机作业由耕种收环节为主向产前、产中、产后 全过程拓展,由种植业向养殖业、农产品初加工等领 域延伸。

全国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到63.8%,比“十一五”末提高11.5个百分点;小麦、水 稻、玉米三大粮食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分别达 到93.7%、78.1%、81.2%;棉油糖等主要经济作物机械 化取得实质性进展。

农业机械化科技创新有新突 破。

高效、精准、节能型装备研发制造取得重大进 展,农机农艺加快融合、成果广泛应用,深松整地、精 量播种、化肥深施、秸秆还田与捡拾打捆、粮食烘干 等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生态保育型技术大范围推广,应用规模分别达到13537千公顷、42110千公 顷、34671千公顷、49939千公顷和10766万吨,分别 是“十一五”末的1.5倍、1.2倍、1.2倍、1.7倍和4倍。

解析农业产业结构调整

解析农业产业结构调整

解析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一、引言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是指农业领域中不同产业之间的比重和关系发生变动,以适应和推动农业现代化的需求。

随着我国农业发展的转型升级,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成为推动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

二、原因分析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原因多方面,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供求关系变化:随着国内农产品需求结构的变化,农业产业结构也需要相应调整,以满足人民对多样化、高品质、安全的农产品的需求。

2.科技进步的推动:现代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离不开科技的推动,新型的农业技术、设备和管理模式的应用,能够提高农产品的生产效率和质量,推动农业产业向高效、绿色的方向发展。

3.国际竞争压力:全球化的农产品贸易使得我国的农业面临着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为了提高农业竞争力,必须加大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力度,培育具备竞争力的农业产业。

三、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目标1.提高农产品供给质量:通过调整产业结构,提高农产品供应的品种、质量和安全水平,满足市场和消费者的需求。

2.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农业产业结构调整要以提高农业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增加投资回报率为目标,提高农业的综合效益。

3.促进农民增收:农业产业结构调整要增加农民的收入来源,提高农民的综合素质和生活水平,实现农民持续增收。

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路径1.优化种植业结构:通过合理配置土地资源,促进特色农产品的种植,推动农业从传统的粮食主导向经济作物、特色农产品和高效农业的转变。

2.加强畜牧业发展:畜牧业是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畜牧业发展,推动畜牧业由数量扩张向质量提升转变,培育高品质畜产品品牌。

3.发展农副产品加工业:加强农副产品加工业的发展,实现从传统的单一农产品加工向农产品多样化、加工精深化转变,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和市场竞争力。

4.推进现代农业服务业:加强农业科技服务体系建设,提供农业技术咨询、农机化服务等支持,促进农业现代化和农民增收。

五、政策保障为了有效推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政府需要在政策层面给予支持:1.制定相关政策:政府应制定支持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配套政策,包括财政扶持、税收优惠、金融支持等,提供政策保障。

农业结构调整

农业结构调整

农业结构调整
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是指根据市场对农产品需求结构的变化改变
农产品的生产结构,从而使农业生产和市场需求相协调的过程。

我国的农业产业结构比改革开放时已经有了较大的改善,但目前仍要继续优化。

总体上说,进一步调整优化农业产业结构是新阶段我国农业发展的要求。

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调整优化农业结构是新阶段农业发展的客观要求
随着我国农业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农产品供求关系逐步从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转变,农业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由过去单一的资源约束变为资源和需求双重约束,农产品结构和质量问题成为当前农业发展的突出矛盾。

随着城乡居民生活由温饱向小康迈进,消费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对优质农产品的需求明显上升,并且表现出农产品需求多样化的特点。

面对这种市场需求的变化,迫切要求农业生产从满足人民的基本生活需求向适应优质化、多样化的消费需求转变,从追求数量为主向数量、质量并重转变。

2.调整优化农业结构是扩大农业对外开放的必然要求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农业的国际化趋势越来越明显。

特别是我国加入WTO后,农业的国际化进程大大加快。

面向国内和国际两个市场的需求来安排农产品的生产,利用国内和国际两个市场的生产资源来调整优化农业结构,有利于扬长避短发挥优势,提高我国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

3.调整优化农业结构是增加农民收入的有效途径
从目前看,由于供求关系的变化,依靠增加农产品数量或提高农产品价格来增加收入的潜力已经不大。

而调整优化农业产业结构,提高农产品质量和档次,发展名特优新产品,一方面可适应市场优质化、多样化的需求,另一方面可以提高农业的经济效益,增加农民收入。

农业种植业结构调整的必要性及措施分析

农业种植业结构调整的必要性及措施分析

农业种植业结构调整的必要性及措施分析随着人口增长和经济发展,农业种植业结构已经面临着许多挑战。

农业生产模式的单一化、土地资源过度开发、环境污染等问题逐渐浮出水面。

因此,对于农业种植业结构的调整已成为当前重要的农业发展问题。

本文将分析农业种植业结构调整的必要性,以及应采取的措施。

1.提高农业生产效益当前,农业生产的生产成本越来越高,而农产品的价格却没有相应上涨。

因此,农业生产效益严重不足。

如果不能从根本上调整农业种植业结构,提高农业生产效益,就难以扭转当前的局面。

2.保护和治理环境不合理的农业种植结构已经导致了许多环境问题。

过度施肥和农药的使用不仅会对土地和水源造成污染,还会对人的健康造成危害。

因此,必须调整农业种植业结构,改变过度耕种以及过度使用化肥和农药的做法,保护和治理环境。

3.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当前,农村经济发展仍然滞后。

调整农业种植业结构可以促进农村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扩大农村市场和增加就业机会。

这将间接满足农民的需求,改善他们的生活质量,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

1.优化种植结构将过度依赖单一作物的种植调整为以多元化种植为主,提高土地的利用率。

同时,优化种植结构可以增加农产品的多样性,满足不同地区和不同消费者的需求。

2.推广绿色种植技术通过推广绿色种植技术,可以减少农药和化肥的使用,避免掉粪污染。

种植绿色农产品也可以增加产品的附加值,且符合现代消费者对健康食品的需求,带来更高的经济效益。

3.加强资源保护和治理加强土地资源的保护和治理,减少对水、土不良影响,保护生态系统和可持续发展的减缓和适应。

同时,还可以加强环境治理,减少重金属和有毒化学物质对人体健康的危害。

4.推动农村产业升级通过发展农业深加工、生物工程等高科技产业,推动农村产业升级,增加农产品的附加值。

这将提高农产品的质量,并促进农产品的现代化生产和经济效益的增加。

五、总结农业种植业结构调整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只有通过优化种植结构、推广绿色种植技术、加强资源保护和治理、推动农村产业升级等措施的综合采取,才能实现农业生产效益提高、环境治理、农村经济发展等目标。

我国农村实用农业经济法政策解读

我国农村实用农业经济法政策解读

我国农村实用农业经济法政策解读作者:贾曼来源:《农村经济与科技》2018年第02期[摘要]在我国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总体背景下,进一步解读各种实用涉农政策,提高农业政策普及性,从而发挥农业政策在调动农户生产积极性,提高农业发展水平的功能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结合我国农业发展的现状,从农业种植和购置补贴、农机报废更新、农业保险、农业科技、农户教育培训、新型农业发展以及农业金融支持等方面对实用农业经济法进行了政策解读。

[关键词]农业政策;农业发展;政策解读[中图分类号]D922.4 [文献标识码]A农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产业,特别对我国而言,大力发展农业,既是民生的重要需求,也是国家安全的重要保障。

近年来,我国农业发展迅速,但是,相比国际农业发达国家,我国农业生产的效率总体较低,农业科技含量水平不高,农业综合效益不够显著。

在我国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总体背景下,进一步解读各种实用涉农政策,提高农业政策普及性,从而发挥农业政策在调动农户生产积极性,提高农业发展水平的功能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1 农业种植和购置补贴政策农业种植补贴和农业购置补贴是维护农户务农积极性的重要制度安排,从2016年实践情况分析,我国在农业种植补贴和农业购置补贴方面进行较多新的调整。

在农业种植补贴方面:第一,从2015年开始,我国将农资综合补贴、良种补贴以及种粮直补三项农业种植补贴政策统一合并为“农业支持保护补贴”;第二,农业综合补贴资金的使用分为两个方面:一方面将农业综合补贴资金的80%统一使用到农业耕地的保护领域,资金使用的强度与耕地面积或者耕种面积之间建立关联,耕地面积或者耕种面积越大,获得的农业耕地保护资金也越多;另一方面,将农业综合补贴资金的20%统一使用到农业的规模化发展方面,资金使用的强度与农业规模化发展的程度之间建立关联,从具体支持对象的角度分析,种粮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等新型经营主体将成为资金支持的重点对象。

全国种植业结构调整规划(2016-2020年)

全国种植业结构调整规划(2016-2020年)

全国种植业结构调整规划(2016-2020年)农业部种植业管理司种植业是农业的重要基础,粮棉油糖菜是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产品。

“十二五”时期,我国粮食连年增产,种植业持续稳定发展,为经济发展和改革大局提供了有力支撑。

“十三五”时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面临的形势更加复杂、发展的任务更加繁重。

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必须加快转变发展方式,调整优化种植结构,全面提高发展质量,全力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特制定本规划。

本规划调整的主要作物为粮食、棉花、油料、糖料、蔬菜及饲草作物,规划期为2016-2020年。

一、种植业结构调整的必要性紧迫性“十二五”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高度重视“三农”工作,作出了一系列重大部署,出台了一系列强农惠农富农政策,有力促进了粮食和种植业持续稳定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

农业生产能力稳步提升。

粮食产量连续五年超过5.5亿吨,连续三年超过6亿吨,综合生产能力超过5.5亿吨。

同时,果菜茶等园艺作物稳定发展,棉油糖等工业原料作物单产水平进一步提高。

已建成一批粮、棉、油、糖等重要农产品生产基地,“米袋子”“菜篮子”的生产基础不断夯实。

农业基础条件持续改善。

农田有效灌溉面积达到9.86亿亩、占耕地总面积的54.7%,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达到0.52;新建一批旱涝保收的高标准农田,耕地质量有所改善。

科技支撑水平显著增强。

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超过56%,主要农作物特别是粮食作物良种基本实现全覆盖;农机总动力达到11亿千瓦,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到63%。

生产集约程度不断提高。

承包耕地流转面积达到4.03亿亩、占家庭承包经营耕地面积的30.4%;农民专业合作社128.88万家,入社农户占全国农户总数的36%左右;主要农作物重大病虫害统防统治覆盖率达到30%。

主要产品优势带初步形成。

小麦以黄淮海为重点,水稻以东北和长江流域为重点,玉米以东北和黄淮海为重点,大豆以东北北部和黄淮海南部为重点,棉花以新疆为重点,油菜以长江流域为重点,糖料以广西、云南为重点,形成了一批特色鲜明、布局集中的农产品优势产业带。

我国种植业结构调整方法

我国种植业结构调整方法

我国种植业结构调整方法种植业结构调整,就是按照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科学合理配置生产要素,使之与整个国民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相适应。

下面是店铺精心为你整理的我国种植业结构调整方法,一起来看看。

我国种植业结构调整方法1.加强农业基础建设,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结构调整要有利于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促进生态环境的保护和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实现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的有机统一。

要依照《农业法》,坚持把农业放在国民经济首位不动摇,坚持稳定和加强农业不动摇,坚持增加农业投入不动摇,大力开展农田水利等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和生态环境建设,加强耕地、水资源保护,不断改善农业基础生产条件,增强防灾抗灾减灾能力。

加强农业科研、病虫害防治、农业技术培训、农产品检验服务、市场促销服务和市场体系、信息体系、质量标准体系、农技推广体系等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稳定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2.深化体制改革,为结构调整创造良好的环境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是向农业深度、广度进军的过程,也是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

首先,行政管理体制创新。

要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加强中央政府宏观调控职能,改革条块分割的管理体制,逐步建立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对外贸易和动植物检疫一体化的新型管理体制。

第二,流通体制创新。

深化流通体制改革,进一步搞活农产品和生产资料流通,形成开放、统一、竞争、有序的农产品和生产要素市场体系,充分发挥市场在政府宏观调控下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

第三,经营体制创新。

稳定和完善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

在稳定土地承包关系的基础上,建立土地使用权流转机制,鼓励提高农业集约化程度,积极稳妥发展土地适度规模经营。

培育新型农业市场竞争主体,大力扶持"龙头企业"、专业性服务组织和市场中介组织,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促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

3.创新农业技术,提高结构调整的科技含量推进农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大力开展新的农业科技革命,逐步建立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农业科技创新体系,高效率转化科研成果的技术推广体系,不断提高农民科学文化素质的教育培训体系,用现代农业技术改造以高产为中心的传统农业技术,创建以经济效益为中心,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相统一的现代农业新体系,发挥科技进步和技术创新对结构调整、产业升级的推动作用。

种植结构分析2

种植结构分析2

种植业结构调整分析摘要种植业结构调整是一项系统的农业工程。

种植业结构的科学与否,关系到社会稳定与否,关系到人们生活有无保障及其质量水平的高低,关系到种植业、养殖业和农产品加工业的兴衰问题。

中国入世伊始,某些地区、某些人士,曾一度把种植业结构调整简单地理解为“压缩粮食面积,扩种瓜果蔬菜”,忽视了种植业结构调整的科学性、系统性和区域性,致使部分地区本来就不科学的种植业结构失衡,造成粮食危机、非粮农产品过剩、区域优势未发挥、生态平衡遭破坏、经济滑坡、社会混乱。

本文认为,种植业结构调整须牢牢把握“粮食安全底线”;正确评估区域生态优势、作物优势、产业优势等因素在种植业结构中的地位和作用;科学协调粮食作物、经济作物、饲料作物之间的比例关系及其与农产品加工业的关系;科学协调粮食作物、经济作物、饲料作物内部的比例关系;科学协调标准农业、生态农业、节水农业、设施农业等不同种植业类型之间的比例关系。

使之在保障粮食安全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满足人们日益提高了的生活质量需要,以发挥最大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并做到稳定、协调、可持续发展。

1 基本因子的调整1.1 区域粮食安全的底线区域粮食安全的底线,就是一个地区的粮食生产能够满足这个区域内的人们生活的基本需求、能够满足这个区域日益提高了的人们生活的质量水平要求的最低标准。

这个安全底线应包括两层含义:一是基本安全保障,即温饱与劳动体力保障;二是质量安全保障,即营养与健康保障。

稳定保持区域粮食安全底线,须综合考虑人口、耕地和粮食生产水平三个因素。

在基本粮田得到保护利用的前提下,粮食安全的底线还须考虑粮食作物种类布局问题。

上述三个因素和一个问题主要与三个因子相关:即国人的饮食习惯、营养结构和发展趋势。

国人以谷物为主食,但在逐步减少;由粮食过腹转化的肉蛋奶等动物食品在逐步增加;国人的饮食趋向是科学、营养、健康。

有资料显示,目前国人日均摄取热量2727大卡、蛋白质70g、脂肪52g——接近世界平均水平。

我国种植业结构调整“三箭齐发”

我国种植业结构调整“三箭齐发”

Enterprise & Industry 企业产业农业部日前公布了《全国种植业结构调整规划(2016—2020年)》,针对粮、棉、油、果、菜、饲料六大类农产品,明确了其品种结构和区域布局的调整意见,提出加快构建粮经饲统筹、种养加一体、一二三产业融合的发展格局。

改善结构 提质增效当前农业的结构性矛盾突出,呈现阶段性供过于求和供给不足并存局面。

农业部种植业司副司长潘文博介绍,我国稻谷平衡略余,小麦基本平衡,玉米出现阶段性供大于求,大豆供求缺口逐年扩大。

棉花、油料、糖料等受资源约束和国际市场冲击,进口大幅增加,生产出现下滑。

优质饲草短缺,进口逐年增加。

正是基于此,《规划》明确了种植业结构调整的目标主要是“两保、三稳、两协调”。

即保口粮、保谷物,稳定棉花、食用植物油、我国种植业结构调整“三箭齐发”食糖自给水平,实现蔬菜生产与需求协调发展、饲草生产与畜牧养殖协调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业结构大体经历了四轮调整。

第一轮,是20世纪80年代中期,家庭联产承包后,结构调整的重点是压粮扩经。

第二轮,是20世纪90年代初期,出现了“卖粮难”现象,这轮重点是发展高产、优质、高效农业。

第三轮,是20世纪90年代末,粮食产量创新高,水稻、小麦、玉米三大主粮面积大幅调减。

“目前是第四轮结构调整。

”潘文博说,这一轮种植结构调整规划的特点是,有保有压,有取有舍,稳定水稻、小麦等口粮品种,调减库存压力大的玉米,发展市场需求的大豆、杂粮杂豆、马铃薯、优质饲草等产品。

这不仅是在农产品数量上作努力,更是在改善结构、提高质量效益上下功夫。

业内认为,结构调整,要以优化玉米结构为切入点推动“去库存”,以农业节本增效为着力点推动“降成本”。

发展优质农产品,优先发展优质稻米、强筋弱筋小麦、高蛋白大豆等优质农产品。

发展专用农产品,积极发展甜糯玉米、加工型早籼稻、高淀粉马铃薯等加工型专用品种。

发展特色农产品,因地制宜发展特色种质资源的水稻、有区域特色的杂粮杂豆、风味独特的小宗油料。

农业分析中的农作物种植结构调整

农业分析中的农作物种植结构调整

农业分析中的农作物种植结构调整导言:农作物种植结构调整是指农业生产中根据市场需求、资源禀赋和生态环境等因素,合理调整不同农作物的种植面积和比例,以提高农业生产效益、增加农民收入,保障粮食安全和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

本文将从几个关键点出发,探讨农作物种植结构调整的重要性和影响因素,并以中国农业为例进行具体分析。

一、农作物种植结构调整的背景和意义农作物种植结构是农业生产的基础,直接关系到国家粮食安全、农民收入和农业可持续发展。

在全球化和经济发展的背景下,人们对农产品需求的结构也在不断变化,传统的粮食作物逐渐受到其他农产品的替代,需要通过调整种植结构来适应市场需求变化。

二、影响农作物种植结构的因素1.市场需求变化:消费结构的变化直接影响到农作物的种植结构调整。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对各种农产品的需求也会发生变化,特别是高品质、绿色健康的农产品需求将逐渐增加。

2.资源禀赋差异:不同地区的土壤类型、气候条件、水资源等禀赋差异会导致农作物种植结构的差异,对于特定的农产品种植来说,需要选择最适合的种植区域,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

3.生态环境需求:农作物的种植结构调整还应考虑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对于生态环境敏感的区域,应减少非适应性作物的种植,提倡生态友好的种植方式。

三、中国农作物种植结构的现状和问题1.主粮作物优势地位下降:中国农业过去长期以粮食作物为主,但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人们对粮食的需求减少,主粮作物如水稻、小麦等的种植面积却没有相应调整,导致种植结构失衡。

2.绿色生态需求增加:随着人们对食品安全和环境保护的日益关注,对绿色生态农产品的需求逐渐增加。

然而,目前中国的农作物种植结构中绿色农产品的比例仍然较低,无法满足市场需求。

四、中国农作物种植结构调整的实施与成效1.政府引导:中国政府通过农业结构调整补贴政策、种植结构调整指导等方式,鼓励农民调整种植结构,增加绿色生态农产品的种植比例。

2.粮食种植结构调整:政府逐步减少主粮作物的种植面积,增加经济作物和特色农产品的种植面积,以提高农民收入和农业综合效益。

种植业结构调整

种植业结构调整

种植业结构调整种植业结构调整是指根据市场需求、资源禀赋和国家政策的变化,重新调整和优化种植业的品种结构、区域布局和生产方式,以提高种植业的综合效益和竞争力。

一、种植业结构调整的必要性:1.市场需求的变化:随着经济和社会发展,人们对农产品的品质、安全和营养价值的要求越来越高,消费结构也逐渐向高品质、高附加值的农产品转变,因此,种植业需要调整品种结构,提供更符合市场需求的农产品。

2.资源禀赋的限制:地理环境、水资源、土壤条件等方面的禀赋差异导致不同地区的适宜种植品种和产量不同,种植业结构调整可以充分发挥各地资源的优势,实现种植业的可持续发展。

3.国家政策的导向:国家农业政策的变化对种植业结构调整起到重要的指导作用。

为了提高农产品的质量和安全水平,加强农业产业化经营,国家推出一系列的农业支持政策和优惠政策,为种植业结构调整提供了政策环境。

二、种植业结构调整的主要内容:1.优化品种结构:根据市场需求和资源禀赋,适度减少传统农作物的种植面积,增加优质特色农产品的种植面积,推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高农产品的质量和附加值。

2.调整区域布局:根据区域的资源禀赋和市场需求,适度调整农作物的种植区域,发展适宜的农产品生产基地,实现区域间农业的互补优势,提高农产品的供给能力和市场竞争力。

3.提高生产方式:推广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和管理模式,加强农业科技创新,提高生产效率和资源利用效率,减少农业生产对环境的污染,实现农业的绿色可持续发展。

三、种植业结构调整的具体举措:1.加大科技创新力度:加强科研机构和企业的合作,推动农业科技与农业生产的深度融合,提高农作物的品种质量和产量。

2.优化土地资源配置:通过土地流转、土地整治等政策措施,调整土地资源布局,实现土地集约利用,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和农产品的产量。

3.完善农业保险制度:建立健全农业保险制度,为农业生产提供风险保障,减少农业生产的风险,提高种植业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

4.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加大农产品加工业的投资力度,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延长农产品的保鲜期,提高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农业种植结构调整情况分析报告

农业种植结构调整情况分析报告

农业种植结构调整情况分析报告
一、综述
当前,农业种植结构正在发生重大变化,受到国家的重视。

随着农业
机械化、肥料施用、种植技术的提高,农业种植技术现代化程度和农业生
产效益也得到了提高。

尤其是新型农作技术的发展,精准农业技术的推广,促进了农业生产的提高。

以下将对近年来我国农业种植结构的调整情况进行分析。

二、农业种植结构调整
1、作物种植减少
近年来,我国农业种植结构调整的重点是作物种植减少,同时增加了
薯类、坚果、果蔬、菌类和其他农作物的种植。

据统计,从2024年到
2024年,全国稻谷种植面积增加了7%,谷物种植面积减少了7%,林果种
植面积增加了17%,油料种植面积增加了3%,蔬菜种植面积增加了9%。

2、种植地域调整
受气候、土壤和资源条件的制约,我国的种植分布有较明显的地域划分,特别是近年来,农业部在考虑气候条件下,大力倡导作物种植结构调整。

特别是加快发展可节水、低耗水、中低耗磷氮肥的作物,充分发挥低
耗水资源优势,形成区域性的种植结构优势。

3、年份调整
种植结构的变化还会体现在农作物的年份调整上,一些农作物因其特性,其中一年种植的比例要小于或大于其它年份,因此。

农业种植业结构调整的必要性及措施分析

农业种植业结构调整的必要性及措施分析

农业种植业结构调整的必要性及措施分析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农业种植业也进入了一个新时代,需要不断地进行结构调整。

农业种植业结构调整的必要性在于:一、适应市场需求随着居民消费水平的提高,居民对食品的品质、营养和安全等方面的要求越来越高。

因此,农业种植业需要与市场需求相适应。

例如,推广优质高产的品种,加强生态农业的发展,提高农产品的质量和安全,更好地满足市场对食品的需求。

二、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农业种植业结构调整还可以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目前,我国农业生产中存在一些不合理的种植结构,例如单一品种的种植、重化肥农药使用等,这些都会导致农业资源的浪费和环境污染,影响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因此,调整农业种植业结构,采用新技术新方法,推广有机耕种等方法,可以提高农业生产效益,保护土地资源,减少环境污染,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三、促进农民增收农业种植业结构调整还可以促进农民增收。

调整种植业结构,发展产业多元化,推广农业科技等,可以增加农产品的附加值,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

同时,农民可以通过参与农业生产合作社等形式,实现规模化经营,进一步提高收入水平。

针对这些必要性,我们可以采取下列措施:一、优化种植结构优化种植结构是农业种植业结构调整的关键。

应该根据市场需求,合理配置各类农作物的种植面积,推广优质高产的品种,提高农产品的质量和安全。

同时,要重点发展生态农业,在生产中采用有机肥料、绿色农药等手段,减少对环境的破坏。

二、推广新技术、新方法推广新技术、新方法,可以提高农业种植业的效益。

例如,在水稻种植中推广节水灌溉技术,可以减少耗水量,降低生产成本;采用新型育种技术,提高作物品质和产量等。

三、加强政府支持和引导政府应加强对农业种植业的引导和支持。

例如,鼓励和扶持小农户组成合作社,进行规模化经营;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完善建设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化体系等。

总之,农业种植业结构调整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需要政府加强引导和支持,农民积极参与,才能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促进农民增收,满足市场需求。

农业种植业结构调整的必要性及策略

农业种植业结构调整的必要性及策略

农业种植业结构调整的必要性及策略农业种植业是农业生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农民增收致富的关键领域。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农业种植业结构调整的必要性日益凸显。

本文将就农业种植业结构调整的必要性及策略进行探讨。

1.适应市场需求随着城镇化进程不断加快,人口集中度不断提高,居民消费结构也发生了较大变化,需求市场不再仅仅满足粮食需求,而是更加注重多样化的农产品,例如蔬菜、水果、畜产品等。

农业种植业的结构需要根据市场需求进行调整,以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多样化需求。

2.提高农业效益过去长期以来,我国农业种植业结构单一,依赖性强,以小麦、水稻、玉米等粮食作物为主,但却忽视了其他具有较高经济效益的农产品。

种植业结构调整的不足导致了农业经济效益偏低,农民收入水平整体较低。

通过进行种植业结构调整,引入较为高效、高收益的农产品,可以有效提高农业效益,增加农民收入。

3.保护生态环境农业种植业结构单一会导致资源过度集中使用,降低土壤肥力,影响生态平衡,加剧土地退化,对生态环境造成不利影响。

通过结构调整,科学合理利用农业资源,调整作物品种,合理安排轮作休耕,有助于保护和改善土壤与水资源,减少农业对环境的不利影响。

4.提高农民素质农业种植业结构调整,根据市场需求培育新的经营主体,需要农民进行技能提升和知识学习,这有利于农村劳动力素质的提高,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使农民从事种植业活动更加有技术含量,获得更好的经济效益。

二、农业种植业结构调整的策略1.加大政策支持政府应该加大对农业种植业结构调整的资金支持,加大对科技创新、新品种培育、水肥一体化等技术的支持力度,引导农民向高效益、多元化的农产品种植进行转变。

同时建立健全农产品市场规范,保障农产品销售和利润。

2.鼓励种植结构多样化政府可以通过出台财政补贴政策,鼓励农民发展优质高效的农产品,例如粮油作物、蔬菜、水果等,大力支持绿色有机农产品的生产和推广,提高农产品供给的多样化,满足市场需求。

现阶段我国种植业结构调整研究

现阶段我国种植业结构调整研究

现阶段我国种植业结构调整研究一、种植业现状1、作物结构我国种植业作物结构以粮食作物为主,其他作物如油料、棉花、蔬菜、水果等也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发展。

但是,粮食作物的种植面积一直处于下降态势,尽管近年来种植面积已经逐渐稳定,但是种植面积的减少仍然对粮食生产造成了影响。

2、种植结构我国种植业结构存在着单一的问题,主要以大户种植和单一作物种植为主。

由于这种种植结构的问题,导致了土地水平利用率不高,资源浪费,也制约了我国种植业的进一步发展。

3、生产技术我国种植业的生产技术水平不高,在农业科技产业化和现代化之间的转化不够快。

同时,由于农村地区科技条件的限制,也制约了我国种植业的高质量发展。

二、种植业结构调整的重要性1、适应市场需求种植业结构的调整,是为了更好地适应市场经济的需求。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消费水平的提高,对农产品质量、品种和产量的要求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

种植业结构的调整,可以让农产品的生产更好地适应市场需求,从而更好地满足消费者的需求。

2、提高效益种植业结构调整,除了能够提高生产的市场竞争力外,还能够提高种植业效益。

不同作物的种植能够形成良性竞争,从而实现农业资源的最大利用和土地生态环境的保护。

3、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种植业是农村经济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种植业的结构调整能够使土地资源得到最大的利用,提高农村劳动者的收入,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

1、优化作物结构在保证粮食生产的前提下,通过增加粮油、糖、蔬菜、水果等高价值农产品的比重,进一步完善我国种植业的作物结构,提高农产品供给的质量和效益。

2、加强多元化种植针对我国种植业的结构问题,应该大力加强多元化种植。

在一个农户的耕地上,种植不同的作物,通过作物的轮作、套种和混种等技术手段,提高土地的利用率。

此外,多元化种植还能够提高生产的适应性和抗风险能力,减少农业发展的不稳定因素。

3、提高生产技术水平在推进农业现代化的同时,加强种植业科技的研究和应用。

提高农业科技水平,促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过渡,从而顺应市场需求和经济发展的要求。

种植业结构优化调整实施方案

种植业结构优化调整实施方案

种植业结构优化调整实施方案一、背景随着农业现代化的推进和农民收入增长的要求,种植业结构优化调整成为当前农业发展的重要任务。

传统的种植业结构以常规粮食作物为主,种植业的单一结构导致土地资源利用不充分,产出效益较低。

因此,为了提高农民收入和农业生产效益,需要对种植业结构进行优化调整。

二、目标1.实现农田土地资源的多元化利用,提高土地的综合效益;2.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民生活质量;3.提高农产品质量和安全。

三、实施方案1.推进农业产业化增加农业产业化项目,并进行必要的政策支持。

发展特色农业,推动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

通过增加农产品的加工环节,延长农产品的生命周期,提高附加值。

2.扩大种植业规模鼓励农民集中种植某种农作物,形成规模效应。

提供技术指导和培训,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

3.引导农民转变种植方式引导农民从传统的农作物种植转向绿色、有机的种植方式。

提倡使用环保农药和有机肥料,减少对环境的污染。

通过认证和宣传,提高绿色农产品的市场认可度。

4.优化种植品种结构根据市场需求和农业资源条件,优化种植品种结构。

发展适宜地区的优势农作物,提高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5.鼓励农业科技创新加大对农业科技创新的支持力度,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引进新品种、新技术和新工艺,提高农业生产效益。

6.建立农产品市场监管体系加强对农产品市场的监管,严格控制农产品的质量和安全。

建立农产品追溯和标识体系,加强对农产品流通环节的监管。

鼓励农民组织开展集中销售和电子商务销售,提高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7.为种植者提供技术和经验支持提供种植技术培训和推广,帮助种植者提高种植技能和管理水平。

开展示范示教,引导种植者学习先进的种植技术和管理经验。

四、实施路径1.政府支持政府加大对种植业结构优化调整的支持力度,提供财政资金和政策扶持。

设立产业发展基金,用于支持农业产业化和农业科技创新。

制定有利于种植结构优化调整的政策,鼓励农民参与种植结构调整。

2.组织协调加强各级农业部门之间的沟通和协调,形成合力。

我国种植业结构调整面临的主要问题与挑战

我国种植业结构调整面临的主要问题与挑战

我国种植业结构调整面临的主要问题与挑战我国种植业结构调整的基本特点与存在问题.........................................随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及农业生产力的快速提升,尤其是商品化、市场化、国际化及科技水平的持续提高,进行种植业结构调整是一种历史性的必然要求。

上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种植业生产结构调整大体经历了4轮:1985年开始的“压粮扩经”,导致经济作物生产得到快速发展;1995~1998年代开始的“高产、优质、高效”,使优质品种类型得到发展,但粮食生产被进一步压缩;2004年开始的“恢复和提高粮食生产能力”,导致我国粮食产量不断创历史新高,但成本收益问题越来越突出,库存量、进口量也均创新高;目前正在开始的“粮经饲协调、生产生态协调、用地养地结合”是第4次大的结构调整。

尽管每次种植业结构调整的目标和背景都不一样,但共同的表观特征是粮食产量的波动,每次大的种植结构调整的指挥棒都是粮食产量。

这样周期性地交替出现“过剩”和“卖难”,于是又开始新一轮的种植业结构调整。

这种状况值得我们反思:首先是过于关注数量问题,几次调整都没有很好解决效益和质量问题。

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大旗下,国家实行的“米袋子”和“菜篮子”责任制,导致我国的财政投入、科技研发和技术推广聚焦在提高产量上,我国粮食总产已经连续3年6亿吨以上,蔬菜产量连续4年7亿吨以上。

但生产成本持续快速上升、农产品生产与市场需求对接差的问题不断积累,导致农产品的国内外市场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越来越差。

我国主要粮食作物生产成本近10年年均增长10%,同期美国年均增长不到3%;2006年生产成本比美国低20~40%,目前已经高20~40%。

国内大米、玉米、大豆、小麦价格高出国际市场20~90%,导致进口量、库存量大幅度提升。

“粮食安全问题”更加突出。

其次,种植业调整对国际市场变化的关注程度不够。

在国际化程度不断提高、外企数量与规模较大背景下,闭关自守式的种植业结构调整肯定有问题,尤其近年来国际农产品价格的剧烈波动及持续下降,对我国农产品市场影响巨大。

全国结构调整规划聚焦品种结构和区域布局

全国结构调整规划聚焦品种结构和区域布局

全国结构调整规划聚焦品种结构和区域布局
佚名
【期刊名称】《江苏农村经济:品牌农资》
【年(卷),期】2016(000)005
【摘要】日前,农业部正式公布了《全国种植业结构调整规划(2016—2020年)》。

根据规划,种植业的调整任务将主要体现在,构建粮经饲协调发展的作物结构、构建适应市场需求的品种结构、构建生产生态协调的区域结构和构建用地养地结合的耕作制度。

【总页数】1页(P14-14)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F426.61
【相关文献】
1.进一步优化区域布局和品种结构大力发展特色农业 [J], 河北省农业厅
2.陕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省农业厅、省食品工业协会关于苹果区域布局和品种结构调整意见等4个文件的通知 [J], ;
3.陕西省四大果品区域布局及品种结构调整意见 [J], 无
4.渭南市水果区域布局和结构调整规划 [J], 耿忠芳;周蓉;郭桂英
5.渭南市水果区域布局和结构调整规划 [J], 耿忠芳;周蓉;郭桂英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农业部解读《全国种植业结构调整规划(2016-2020年)》为贯彻落实中央1号文件精神,扎实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努力提高农业供给体系的质量和效率,近日,农业部印发了《全国种植业结构调整规划(2016-2020年)》(以下简称《规划》),对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种植业结构调整进行了具体安排部署。

4月28日,农业部种植业管理司相关负责人就《规划》有关情况作了简要说明并对重点问题作出了解读。

并解答了记者关注的具体问题。

第一,关于种植业结构调整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新形势下,农业的主要矛盾已由总量不足转变为结构性矛盾,主要表现为阶段性、结构性的供过于求与供给不足并存。

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高农业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农业农村经济的重要任务。

当前,我国农业发展环境正发生深刻变化,老问题不断积累,新矛盾不断涌现,还面临着品种结构不平衡、资源环境约束压力加大、消费结构升级、产业融合程度加深、国内外市场联动增强等困难和挑战。

面对新形势、新挑战,必须主动作为、顺势而为,加快优化调整种植业结构,推动种植业转型升级,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第二,关于种植业结构调整的思路、原则和目标任务在总体思路上,“十三五”时期,种植业结构调整以发展新理念为统领,实施新形势下国家粮食安全战略和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坚持市场导向、科技支撑、生态优先,转变发展方式,加快转型升级,巩固提升粮食产能,推进种植业结构调整,优化品种结构和区域布局,构建粮经饲统筹、农牧结合、种养加一体、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格局,走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农业现代化道路。

在基本原则上,做到“六个坚持”。

即坚持底线思维、确保粮食安全,坚持市场导向、推进产业融合,坚持突出重点、做到有保有压,坚持创新驱动、注重提质增效,坚持生态保护、促进持续发展,坚持着眼全球、统筹两个市场。

在发展目标上,实现“两保、三稳、两协调”。

“两保”,即保口粮、保谷物,“三稳”,即稳定棉花、食用植物油、食糖自给水平,“两协调”,即蔬菜生产与需求协调发展,饲草生产与畜牧养殖协调发展。

在调整任务上,主要是“四个构建”,即构建粮经饲协调发展的作物结构、构建适应市场需求的品种结构、构建生产生态协调的区域结构、构建用地养地结合的耕作制度。

第三,关于品种结构与区域布局的总体考虑品种结构和区域布局是《规划》的核心内容。

综合考虑资源禀赋、生态条件、产业基础、种植效益、市场需求等因素,进一步优化品种结构和区域布局。

从品种结构调整看。

粮食,重点是保口粮、保谷物,口粮重点发展水稻和小麦,优化玉米结构,因地制宜发展食用大豆、薯类和杂粮杂豆。

棉花,重点是稳定面积、提高单产、提升品质、增加效益。

油料,两油为主、多油并举,重点发展油菜和花生,因地制宜发展耐旱耐盐碱耐瘠薄的油葵、芝麻、胡麻等小宗油料作物。

糖料,稳定面积、双提双增(提高单产、提高含糖率,增加产量、增加效益)。

蔬菜,稳定面积、保质增效、均衡供应。

饲草作物,以养带种、多元发展,根据养殖生产的布局和规模,重点发展青贮玉米,因地制宜发展优质苜蓿、饲用燕麦、黑麦草、饲用油菜等优质饲草饲料,逐步建立粮经饲三元结构。

从区域布局调整看。

东北地区,重点是“稳、减、扩、建”四字要领,即稳定水稻、调减非优势区玉米、扩种大豆杂粮薯类和饲草作物,构建合理轮作制度。

黄淮海地区,重点是稳字为重,压保并进,粮经饲统筹,稳定小麦、蔬菜面积,适度调减华北地下水严重超采区小麦、改种耐旱耐盐碱的棉花、油葵和马铃薯,适当调减低产的夏玉米面积、扩种花生、大豆和饲草作物。

长江中下游地区,重点是“两稳一提”,即稳定双季稻面积、稳定油菜面积,发展优质弱筋小麦和双低油菜,提升品质。

开发利用沿海沿江环湖盐碱滩涂资源种植棉花,开发冬闲田扩种饲草作物。

华南地区,重点是“两稳一扩”,即稳定水稻面积、稳定糖料面积,扩大冬种面积。

西南地区,重点是稳粮扩经、增饲促牧,间套复种、增产增收。

稳定水稻、小麦和藏区青稞,扩种马铃薯和杂粮杂豆,扩大优质油菜生产,调减云贵高原非优势区玉米,改种优质饲草,推广间套作生态型复合种植,提高土地产出率,促进增产增收。

西北地区,重点是稳夏优秋、稳棉保供、特色增效。

稳定小麦等夏熟作物,积极发展马铃薯、春小麦、杂粮杂豆,因地制宜发展青贮玉米、苜蓿等饲草作物。

稳定棉花种植,发展特色小宗粮油作物。

加强玉米、蔬菜、马铃薯、苜蓿等制种基地建设。

第四,关于推进种植业结构调整的政策措施种植业结构调整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加强顶层设计、搞好规划指导,也需要强化项目支撑和政策扶持。

《规划》提出了7个方面的政策措施,包括完善农产品价格政策、建立合理轮作补助政策、加强高标准农田建设、推进农业科技创新、提升农机装备水平、完善金融保险政策、加大生态保护力度、强化农产品市场调控等。

去年下半年以来,各级农业部门以高度的自觉、坚定的信心、创新的理念,聚焦重点发力、强化指导服务、狠抓措施落实,有力有序推进种植结构调整,取得了初步成效。

据各地反映和农业部农情调度分析,今年玉米结构调整已有良好开局。

预计全年玉米种植面积呈减少趋势,特别是库存压力最大的黑龙江省调减玉米面积较多,大豆面积恢复性增加。

重点问题一、《全国种植业结构调整规划(2016-2020年)》的几个特点《全国种植业结构调整规划(2016-2020年)》是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编制的5年规划,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指导各地结构调整设计了路线、勾画了蓝图,具有4个鲜明的特点。

一是保持连续性。

回顾过去,上一次编制印发种植业结构调整规划是在1999年。

当时农业部编制了《种植业生产结构调整“十五”计划和2015年规划》,着眼于中短期和中长期发展,提出了“十五”时期和未来15年种植业结构调整的战略目标及基本思路。

之后,分别于2003-2007年、2008-2015年,先后实施了两轮粮棉油糖等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主要是根据农产品供求形势和区位发展优势,突出分品种的区域布局和产业带建设。

时隔17年,我们又编制了《全国种植业结构调整规划》,这个规划的规划期是着眼于“十三五”,也就是2016-2020年,从时间上与上一轮种植业结构调整规划相衔接,与粮棉油糖等主要农产品优势区域布局规划也作了很好的衔接,保持了种植业发展规划设计上的连续性。

二是突出针对性。

粮食“十二连增”后,供求关系得到改善,目前粮食总量问题不大,最大的问题是结构性问题。

新形势下,农业主要矛盾已由总量不足转变为结构性矛盾,主要表现为阶段性的供过于求和供给不足并存。

一些供给没有很好的适应需求变化,大豆缺口很大,而玉米增产超过了需求增长,牛奶难以满足消费者对质量、信誉保障的要求。

可以讲,这一轮种植结构调整规划有保有压,有取有舍,稳定水稻小麦等口粮品种,调减库存压力大的玉米,发展市场需求的大豆、杂粮杂豆、马铃薯、优质饲草等产品。

不仅是在农产品数量上作努力,更是在改善结构、提高质量效益上下功夫,加法减法一起做,打好结构调整的“组合拳”。

三是注重引领性。

《规划》从品种结构和区域布局两个方面,勾画出了种植业结构调整的调整方向和技术路径。

从品种结构看,对粮、棉、油、糖、菜、饲6类产品分别提出结构调整的方向和重点,粮食又细化为水稻、小麦、玉米、大豆、薯类杂粮。

比如,《规划》中提出水稻稳面积与提品质并举,杂交稻与常规稻并重;小麦稳定冬小麦、恢复春小麦,在品质上抓两头、带中间;玉米巩固提升优势产区、适当调减非优势区,调减籽粒玉米、扩大青贮玉米、适当发展鲜食玉米;大豆粮豆轮作、恢复面积、改善品质、提高效益。

从区域布局看,明确了东北地区、黄淮海地区、长江中下游地区、华南地区、西南地区、西北地区6大区域粮棉油糖菜饲的调整重点和方向。

四是坚持整体性。

立足我国国情、农情和粮情,在内部结构上,构建粮经饲三元结构,《规划》调整的主要作物是粮食、棉花、油料、糖料、蔬菜及饲草作物,首次把饲草纳入种植业结构调整统筹考虑。

在发展布局上,《规划》提出构建粮经饲协调发展的作物结构(粮食作物、经济作物、饲草作物的发展方向),构建适应市场需求的品种结构(重点发展优质农产品、专用农产品和特色农产品),构建生产生态协调的区域结构(提升主产区、建立功能区、建立保护区),构建用地养地结合的耕作制度(根据不同区域的资源条件和生态特点建立耕地轮作制度,促进可持续发展)。

在产业融合上,以关联产业转型升级为契机,推进农牧结合,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拓展农业多功能,构建粮经饲统筹、种养加一体、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格局。

二、与上几轮结构调整相比,这一轮种植业结构调整有何不同回顾历史,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业结构调整大体经历了四轮。

第一轮,是上世纪80年代中期,当时家庭联产承包后,粮食连续多年丰收,出现了相对过剩,但棉油糖、果菜茶等非粮食产品较为短缺,结构调整的重点是压粮扩经。

第二轮,是上世纪90年代初期,农产品综合生产能力普遍提高,1991年出现了以南方早籼稻为主的“卖粮难”现象,但优质农产品价格较高、销路较好,这轮结构调整的重点是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的“三高”农业。

第三轮,是上世纪90年代末,粮食产量创历史新高(1998年达到10246亿斤),有3年产量超过1万亿斤,“卖粮难”再次出现,国家实施战略性结构调整,水稻、小麦、玉米三大主粮面积大幅调减。

1998-2003年,五年粮食面积从17.1亿亩降至14.9亿亩,减少2.2亿亩,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粮食面积减幅最大的一次,也是影响最深的一次。

第四轮,就是这一轮结构调整,与前几轮结构调整的重点不同。

新形势下,农业的主要矛盾已由总量不足转变为结构性矛盾,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农业农村经济的重要任务。

从三大主粮看,稻谷平衡略余,小麦基本平衡,玉米阶段性供大于求。

因此这一轮结构调整的重点,在品质上,是稳定稻谷小麦等口粮品种面积的同时,优化品质结构,满足市场需求;在数量上,重点是调减非优势区玉米面积。

三、农业部对推进玉米结构调整已开展的主要工作今年以来,农业部紧紧围绕转方式、调结构的工作主线,坚持绿色发展、提质增效,聚焦调减“镰刀弯”地区的非优势区玉米面积。

各地推进玉米结构调整认识一致、态度坚决、措施扎实,据各地反映和农业部农情调度分析,今年玉米结构调整势头好于预期,任务落实超出预期,各项工作进展顺利,玉米结构调整已有良好开局。

一是加强顶层设计,搞好规划引导。

针对粮食连年增产后供求形势发生的新变化,农业部及早分析研判,加强顶层设计,提出应对措施。

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编制了《全国种植业结构调整规划(2016—2020年)》,提出品种结构和区域布局的调整意见,加快构建粮经饲统筹、农牧结合、种养加一体、一二三产业融合的现代农业发展格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