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小国寡民思想分析

合集下载

谈老子的理想社会 (小国寡民) 整体有逻辑的说一 下,结合自己的理 两千字

谈老子的理想社会 (小国寡民) 整体有逻辑的说一 下,结合自己的理 两千字

谈老子的理想社会 (小国寡民) 整体有逻辑的说一下,结合自己的理两千字谈老子的理想社会(小国寡民)整体有逻辑的说一下,结合自己的理老子,又称李聃,是中国古代伟大的哲学家之一。

他在《道德经》中提出了许多深刻的思想,其中包括他对于理想社会的描述。

在老子的理想社会中,他提出了“小国寡民”的观念,强调了个体的自由和平衡。

首先,老子认为一个理想的社会是“小国”的。

这里的“小国”并不是指国家的面积或人口,而是指一个相对简单和自给自足的社会结构。

在小国寡民中,人们的需求相对较少,社会资源分配更加平等,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更加自然和谐。

这样的社会可以避免过度的竞争和争斗,维护社会的稳定和和平。

其次,老子强调了“寡民”的重要性。

在小国寡民中,人口相对较少,这使得社会资源更加充裕,并且人们更容易建立起紧密的关系网络。

每个人都能够享受到足够的资源和关注,不会被大规模的社会问题所淹没和忽视。

这样的社会不仅能够更好地满足人们的生活需求,还能够更好地保障个体的发展和幸福感。

最后,老子的理想社会强调了个体的自由和平衡。

他认为,人们应当追求自由,并摆脱束缚和压力,而不是被外界规则所约束。

在小国寡民中,由于社会关系简单且人口较少,人们的自由度更高,更能够追求内心真实的自我。

在这样的社会中,每个人不仅能够实现自己的价值,还能够与他人和谐相处,实现社会整体的平衡与和谐。

总的来说,老子的理想社会是一个小国寡民、自由平衡的社会。

在这样的社会中,人们能够享受到资源的充分利用和公平分配,个体的自由和平衡得到充分尊重,社会秩序和稳定得到有效维护。

这样的社会对于人类的发展和幸福具有重要意义,值得我们深入思考和探索。

总结: 老子提出的“小国寡民”理念是他对理想社会的描述。

这一理念强调了小规模、资源充裕和个体自由平衡的重要性。

通过构建一个相对简单和自给自足的社会结构,保障每个人的资源享有和关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能够更加和谐,社会能够实现整体的平衡和稳定。

谈老子的理想社会 (小国寡民) 整体有逻辑的说一 下,结合自己的理 两千字

谈老子的理想社会 (小国寡民) 整体有逻辑的说一 下,结合自己的理 两千字

谈老子的理想社会(小国寡民) 整体有逻辑的说一下,结合自己的理两千字摘要:一、老子的小国寡民理念概述二、老子反对大政府主义三、小国寡民的社会特征四、小国寡民的实现途径五、小国寡民社会的现代启示正文:一、老子的小国寡民理念概述在《道德经》中,老子提出了一种理想社会形态,即“小国寡民”。

这一概念描绘了一个宁静、和谐、自给自足的社会,国家小,百姓少,人们安于现状,生活简朴。

在这样的社会中,人们重视生命,敬畏自然,与邻国和平共处,形成了一种独特的生活方式。

二、老子反对大政府主义通过对老子思想的深入理解,我们可以发现,他提出小国寡民的理念,实际上是在反对大政府主义。

在当时,各国争霸,政治动荡,人民生活困苦。

老子认为,这是由于政府的过多干预和操控,导致社会失去了自然运行的规律。

因此,他提倡小国寡民,希望通过减少政府的干预,让社会回归自然,实现和谐共生。

三、小国寡民的社会特征在小国寡民的社会中,有以下几个显著特征:1.人民安于现状,不过分追求物质生活,重视精神层面的满足。

2.政府职能有限,不过度干预民生,尊重自然规律。

3.邻国之间和平共处,互相尊重,形成了一种默契的共存状态。

4.人们敬畏生命,尊重自然,追求内心的平和与满足。

四、小国寡民的实现途径要实现小国寡民的社会,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1.减少政府干预,让市场和社会自行调节,恢复自然的运行规律。

2.提高人民素质,培养具有道德观念和自我约束能力的公民。

3.倡导简朴生活,让人们不过分追求物质,重视精神层面的满足。

4.促进邻国间的友好交往,和平共处,共同维护地区的稳定与繁荣。

五、小国寡民社会的现代启示在当今社会,虽然我们无法完全实现老子的“小国寡民”理想,但其理念仍具有深刻的现代启示:1.政府应适度放权,让市场和社会自我调节,减轻民众的生活压力。

2.倡导简朴生活,反对过分追求物质,关注内心的精神世界。

3.强调邻里之间的和谐共处,促进国际间的和平交往,共同维护世界和平。

老子“小国寡民”新论

老子“小国寡民”新论

老子“小国寡民”新论《老子》的“小国寡民”中“小”、“寡”都是动词,意为“以……小”、“以……寡”,“小国寡民”即“小其国而寡其民”,意为将国家看得很小,将人民看得很少。

“小国寡民”并非是通常所认为的《老子》理想社会的描述,而是一种统治术。

《庄子》等书将《老子》“小国寡民”的治术之义予以消解,使得“小国寡民”的涵义发生改变,成为一种理想社会的描述,这体现出老子学派和庄子学派在政治观念上的差异,老子学派重视统治术,庄子学派则消解统治术而提倡无治。

标签:老子;小国寡民;统治术;庄子;政治观念“小国寡民”是《老子》所提出的一个重要概念,对此概念,学界一般以为当理解为国小民少,是《老子》所设定的理想社会。

通观《老子》全文,笔者以为“小国寡民”当如河上公注所理解的“小其国而寡其民”,即将国家看得很小,将人民看得很少,“小国寡民”实是一种统治术,因为其后有三个可以视为统治术的“使”字。

只是后来《庄子》等书去掉了“使”字,从而消解了其统治术之义,使得“小国寡民”成为一种理想社会。

这体现出老子学派和庄子学派在政治观念上的差别,老子学派重视统治术,庄子学派则消解统治术而提倡无治。

一《老子》中对“小国寡民”思想的具体论述见下。

今本(王弼本)《老子》八十章作:“小国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

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使人复结绳而用之。

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

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帛书甲本《老子》作:“小邦寡民,使十百人之器毋用,使民重死而远徙。

有车舟无所乘之,有甲兵无所陈[之,使民复结绳而]用之。

甘其食,美其服,乐其俗,安其居,邻邦相望,鸡狗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①帛书乙本《老子》作:“小国寡民,使有十百人器而勿用,使民重死而远徙,有舟车无所乘之,有甲兵无所陈之,使民复结绳而用之。

甘其食,美其服,乐其俗,安其居,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老子“小国寡民”思想探析

老子“小国寡民”思想探析

老子“小国寡民”思想探析作者:赖怡静来源:《经济研究导刊》2012年第19期摘要:“小国寡民”并非像人们以往所理解的那样,是反社会发展、消极落后的表现,而是老子哲学在治国方略上的具体化,是本源的道的具体诠释。

在老子的治国思想中,看似原始落后的现象,实为表明他对“无为而治”的向往。

我们不能用绝对的眼光来透视其内涵,而应进行系统辩证的分析。

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小国寡民”思想的积极意义表现在三个方面:回归自然的生活方式、人口控制、弃绝战争与维护世界和平。

关键词:“小国寡民”;自然;无为而治中图分类号:B02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2)19-0254-02“小国寡民。

使有什伯人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

使民复结绳而用之。

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君,乐其俗。

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这是《老子》第八十章的内容,对于这一章,人们大都认为是老子思想中消极落后的一面,认为“小国寡民,民至老死,不相往来,是对原始社会的向往”[1]。

社会发展到今天,我们重新再来解读“小国寡民”,就会发现其中蕴含的意义,远非“消极落后”所能概括,它实际上是老子对文明发展异化的超前思索,是对理想社会管理方式的一种描绘。

一、“小国寡民”思想的真实内涵从表面上看,这似乎是历史的倒退,消极的回归。

这样的社会是否真是反动落后的? 抑或是怎样的社会? 我们需要作一番仔细的分析。

需要强调的是,《老子》一书充满智慧的辩证思想和矛盾的对立统一观。

在老子那里,有无、生死、刚柔、善恶、美丑、祸福等等相互对立的矛盾概念都存在着相互转化的必然性,因此单从字面上理解是不能准确把握其深刻思想内涵的,所谓“正言若反”(78 章)。

《老子》第八十章的内容,单从文字表述上看,的确有一定的片面性。

如果真的是弃绝先进文明,放弃先进的工具而不用,反对人类进步,无疑于开历史的倒车,将为文明所唾弃。

老子的小国寡民思想

老子的小国寡民思想

老子的小国寡民思想老子(公元前571年-公元前471年),又称李聃,是中国古代哲学家和道家学派的创始人之一。

他的思想贯穿于《道德经》一书中,该书被誉为中国古代道家经典之一。

在《道德经》中,老子提出了许多重要的观点,其中之一就是关于“小国寡民”的思想。

在老子看来,“小国寡民”并不是贬低的词语,而是一个政治理想。

老子认为,如果一个国家人口少、国土狭小,而且政府管理得当,就可以达到“小国寡民”的境界。

下面我们将展开论述,解析老子的“小国寡民”思想。

首先,老子认为“小国寡民”可以带来社会的和谐与安宁。

在一个小国寡民的社会中,人数稀少,资源有限,人们之间的争斗和竞争相对较少。

相比之下,大国多民,则人口众多、资源匮乏,经济竞争激烈,社会矛盾和冲突频发。

而在小国寡民的环境下,人们能够更容易地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彼此之间更加和睦、友好。

这种和谐的社会氛围有利于人们的身心健康,同时也有利于社会的稳定与发展。

其次,老子认为“小国寡民”有利于实现政治的简化与理性的管理。

在大国多民的情况下,政府需要建立庞大的行政组织来管理人民和国家事务。

而在小国寡民中,由于人口较少,政府管理的工作相对简单。

这样一来,政府可以更加集中精力解决国家的重要问题,更加高效地进行决策和执行。

同时,小国寡民的社会也更容易实现自组织和自治,民众可以更好地参与政治、表达意见与利益诉求。

此外,老子还强调了“小国寡民”思想对于个人的成长与发展的积极影响。

在小国寡民的环境下,个人更加容易受到关注和重视,有更多的机会展示自己的才能和智慧。

相比之下,大国多民中,个人往往容易被忽视和埋没,缺乏发挥的空间和机会。

而在小国寡民中,个人有更大的自由度和选择空间,可以更好地发展自己的潜力,实现个人价值的最大化。

然而,尽管老子对“小国寡民”持有积极的态度,但我们也要看到它的局限性。

在现实社会中,人口众多、国土广阔的大国要实现“小国寡民”的理想并不容易。

同时,小国寡民中也很难避免一些问题,如资源匮乏、发展受限等。

谈老子的理想社会 (小国寡民) 整体有逻辑的说一 下,结合自己的理 两千字

谈老子的理想社会 (小国寡民) 整体有逻辑的说一 下,结合自己的理 两千字

谈老子的理想社会 (小国寡民) 整体有逻辑的说一下,结合自己的理两千字【原创版】目录1.老子的理想社会概述2.老子的“小国寡民”理念3.老子的理想社会中的道德观念4.老子的理想社会对现代社会的启示5.结合老子的理念进行创作实践正文1.老子的理想社会概述老子,作为我国古代伟大的哲学家,道家学派的创立者,他的思想观念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道德经》中,老子详细描述了他心目中的理想社会,这个社会没有压迫、没有剥削,人们和谐共处,安居乐业。

2.老子的“小国寡民”理念老子的理想社会是“小国寡民”,他主张国家要小,人民要少。

这是因为在老子看来,大国家往往意味着权力的集中,这会导致人民的自由受到限制,社会的和谐受到破坏。

而“寡民”则意味着人民可以更直接地参与到社会事务的决策中,这有利于维护社会的和谐。

3.老子的理想社会中的道德观念在老子的理想社会中,道德观念是非常重要的。

他认为,人们应该像水一样,无私地为社会做出贡献,而不是只关注个人的利益。

这种道德观念可以引导人们追求更高的精神境界,促进社会的和谐。

4.老子的理想社会对现代社会的启示虽然老子的理想社会是在两千多年前提出的,但是他的思想对现代社会仍然有着重要的启示。

在现代社会中,我们也应该追求社会的和谐,尊重个人的自由,关注人民的福祉。

同时,我们也应该秉持高尚的道德观念,为社会做出贡献。

5.结合老子的理念进行创作实践在了解了老子的理想社会后,我们可以尝试结合他的理念进行创作实践。

例如,我们可以通过写作,描绘出一个人们和谐共处、安居乐业的社会,以此来传播老子的思想,启示人们去追求更美好的社会。

总的来说,老子的理想社会虽然有着一定的历史局限性,但是他的思想观念对现代社会仍然有着重要的启示作用。

谈老子的理想社会 (小国寡民) 整体有逻辑的说一 下,结合自己的理 两千字

谈老子的理想社会 (小国寡民) 整体有逻辑的说一 下,结合自己的理 两千字

谈老子的理想社会(小国寡民) 整体有逻辑的说一下,结合自己的理两千字摘要:一、老子的理想社会概述1.小国寡民的理念2.社会和谐、人民幸福的追求二、老子的理想社会特点1.社会制度与道德观念的结合2.自然与人文环境的和谐3.人们的精神富足与生活简朴三、老子理想社会的实现途径1.道家思想的传播与普及2.以德治国,实现社会公平正义3.倡导简朴生活,减少物质欲望四、老子理想社会对现代社会的启示1.生态环保,实现可持续发展2.道德修养,提升个人品质3.简化生活,减轻心灵负担正文:老子的理想社会是一个小国寡民的社会,这个社会整体有逻辑,结合了自然的法则,追求社会和谐和人民幸福。

在这个社会中,人们生活在自然与人文环境和谐的环境中,精神富足,生活简朴。

老子的理想社会特点在于社会制度与道德观念的结合,强调以德治国,实现社会公平正义。

同时,老子提倡人们过上简朴的生活,减少物质欲望,从而减轻心灵负担。

这样的社会制度,可以使人们更加注重道德修养,提升个人品质,最终实现社会和谐。

在实现老子理想社会的道路上,首先需要传播和普及道家思想,让更多的人理解和接受这种思想。

其次,政府需要以德治国,实现社会公平正义,为人们创造一个公平、公正的生活环境。

最后,每个人都要从自身做起,倡导简朴生活,减少物质欲望,注重道德修养,提升个人品质。

老子理想社会对现代社会具有很大的启示意义。

首先,现代社会需要重视生态环保,实现可持续发展,保护好我们共同的家园。

其次,个人需要注重道德修养,提升个人品质,这样才能在竞争激烈的社会中立于不败之地。

最后,简化生活,减轻心灵负担,才能更好地享受生活,实现个人价值。

总之,老子的理想社会为我们提供了一个追求社会和谐、人民幸福的美好蓝图。

“小国寡民”思想

“小国寡民”思想

“小国寡民”的道德理想国[摘要]本文从老子的“道”出发,根据“反者道之动”的哲学辩证思想,揭示出“小国寡民”的理想社会并不是单纯地归复于结绳记事的远古时代,是再始更新地发展到人类社会更高的文明阶段。

[关键词]老子小国寡民道德理想国乌托邦“小国寡民”是老子心中的理想社会:“小国寡民。

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

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

使民复结绳而用之。

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

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1]一、“小国寡民”思想的基本诠释《道德经》中的“小国寡民”思想历来是学界注释者、评论者们的争论之地。

以任继愈和范文澜为代表的消极派认为这种乌托邦式的理想社会是一种落后的、反动的、复古的、愚昧的、消极的思想。

前者曾在《老子新译》中提出,“‘小国寡民’体现了老子复古的社会历史观。

当时已出现了万乘之国,有了十几万人口的大城市,有了高度发达的文化、科学、艺术。

老子对这些不但看不惯,还坚决反对要回到远古蒙昧时期结绳而用的时代去,老子美化上古,是为了菲薄当时。

”[2]后者在《中国通史》中表明:“老子想分解正在走向统一的社会为定型的和分离的无数小点,人们被拘禁在小点里,永远过着极低水平的生活,彼此孤立,没有接触的机会,社会进步所不可缺少的愿望和努力,老子都看作有害。

这种反动思想,正是没落领主的思想,老子小国寡民的政治思想是反历史的。

”[3]二者关于老子“小国寡民”的看法并非是主观臆测,主要因《道德经》中有“有什伯之器而不用”“民重死而不远徙”“虽有舟舆,无所乘之”“民复结绳而用之”“民至老死不相往来”等一些思想。

老子的“小国寡民”思想是否是历史的倒退抑或是逃避各种现实斗争的消极避世主义?是空想之中的“乌托邦”还是与世无争的“桃花源”?持肯定态度的积极派中,以陈鼓应、童书业、冯友兰为代表。

陈鼓应在《老子今注今译》中认为,“小国寡民”是老子在古代农村社会基础上所理想化的民间生活情景。

老子“小国寡民”思想新论

老子“小国寡民”思想新论

老子“小国寡民”思想新论作者:朱琳陈耿锞来源:《北方文学》2017年第29期摘要:近年来,《老子》思想研究掀起了一股新的热潮。

“小国寡民”作为老子思想中很具有代表性一面也引起了不少学者的关注与研究。

本文引用诸多不同版本的《老子》中对“小国寡民”一章的原文进行对比分析,结合前人的注释与今人的理解进行文本上的疏通与文意的理解。

并在此基础上对前人“小国寡民”思想进行一个总结与分析。

并提出笔者自己的看法。

笔者认为老子描述的“小国寡民”是对未来社会的一种合理展望,“小国寡民”重点强调了人的重要,因为这样一个社会中,因为生产力的发达,在一块地域内只要人口的存在满足一定的数量,就可以达到一个自给自足的生活状态,同样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出现了更加简洁的交流方式。

关键词:小国寡民;老子;社会状态一、“小国寡民”文本在版本上的差异《老子》一书世传版本极多,通行本中影响比较大是王弼的《老子道德经注》以及河上公版《老子道德经河上公章句》,近年来又出土了马王堆《帛书老子》甲乙本,郭店竹简《老子》甲乙丙三组,北大汉简版《老子》,同时比较重要的还有汉代严遵的《老子指归》。

笔者就这几个版本中关于“小国寡民”这一章的原文内容进行比较以及进行文意的疏通。

而郭店竹简《老子》并无这一章存世,也不再加以讨论。

就原文内容看,各版本其实差别并不多。

帛书甲本做“小邦寡民”,其它各本包括帛书乙本做“小国寡民”。

就此学术界公认的看法是,帛书甲本应当成书于秦汉之间,刘邦称帝之前,因此不避刘邦的讳。

而乙本成书于西汉初期,刘邦称帝之后,为避讳而改“邦”为“国”。

“邦”“国”在字义上其实并无差别,在后文中因行文需要概以“小国寡民”统称之。

王弼本与严遵本做“什伯之器”,帛书甲乙本与北大简本分别做“十百人之器”与“什佰人之气(器)”,河上公本作“什伯人之器”。

俞樾先生曾认为河上公本“人”字衍文,“什伯之器”乃兵器也。

但帛书甲、乙本均作“十百人之器”,北大简本作“什佰人之气(器)”,可证“人”字非衍文,俞说有误。

从“小国寡民”探析老子的社会理想

从“小国寡民”探析老子的社会理想

从“小国寡民”探析老子的社会理想作者:孙洁来源:《博览群书·教育》2013年第06期摘要:老子关于“小国寡民”的描述历来被认为是他对社会理想的集中阐释,“小国寡民”既是老子心目中的理想社会,同时也是他针对广士众民的社会现实提出的通往理想社会的具体途径。

只要人们顺应自然,不去追求满足超出自然本性之外的欲望,就有望达到“至治之极”的理想政治。

关键词:老子;小国寡民;理想社会一、“小国寡民”思想的文学内涵“小国寡民”一语出于《老子》第八十章。

此章以小国寡民之说,勾画了一个“理想国”的模式,“小国寡民”中的“小”和“寡”应视为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即“使……小”、“使……寡”。

对于“小国寡民”,也可以有两种理解。

一种是以大国为小国,以众民为寡民,如河上公注曰:“圣人虽治大国,犹以为小,俭约不奢泰。

民虽众,犹若寡少,不敢劳之也。

”这样的理解虽与“治大国若烹小鲜”相合,但显然与下文“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的小国叙述相矛盾,恐非确解。

另一种使其国小,使其民寡。

如此理解,则可与下文的叙述相合。

但这并非像人们字面所理解的那样要恢复到远古去,是消极落后的表现。

老子小国寡民之理想的提出,并不是凭空而来,而是有一定的社会背景,当时处于春秋战国时期,生产力的发展导致了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发生了相应的变化,诸侯国之间的兼并战争此起彼伏,社会动荡不安,民不聊生。

老子描述为“师之所处,荆棘生焉;大军之后,必有凶年”(《老子》30章)。

身为周王室史官,老子深观社会的动荡变迁给人民带来的苦难,以他看来,“民多利器,国家滋昏。

人多伎巧,奇物滋起。

法令滋彰,盗贼多有,”(57章)可见,多欲有为易毁坏人性。

他希冀一个“虽有甲兵,无所陈之”的和平环境,并最终绘制出了“小国寡民”的理想社会蓝图。

可以看出,老子是针对时世弊端提出自己的观点,是对当时政治的反思。

这里“使有什佰之器而不用”中的“什佰“可理解为”十百人之器”,即先进的能提高生产效率的生产工具,但却是老子所鄙弃的奇物(智巧之物),所以弃在一旁,不予使用。

浅析老子小国寡民思想的合理性1

浅析老子小国寡民思想的合理性1

浅析老子“小国寡民”思想的合理性内容摘要:我们通常说老子的政治思想是无为而治,而无为而治中的重要内容之一就是“小国寡民”思想。

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人们对于“小国寡民”采取的是一种批判的态度。

但是当今的学术界正在重新的评价与定位老子的“小国寡民”思想。

本文将通过分析老子其人,确定老子生活的时代,将老子的“小国寡民”思想放到当时的时代大背景中去,分析其合理性。

若用不当之处,还望大家指正。

关键词:老子;小国寡民;合理性。

提到小国寡民,很多人会很快的联想到古希腊的城邦制度。

而这并不是古希腊人的独创,在《道德经》中,老子就曾明确提出过“小国寡民”的思想。

对“小国寡民”思想的评价,历代学者都有着不同的阐述。

笔者认为,要真正理解老子“小国寡民”思想,首先就必须搞清楚一个问题——老子何其人也?一、老子其人老子堪称先秦诸子中身世最不明确的一个思想家了。

下面我们就通过目前所能掌握的史料对老子的身世做一个分析。

司马迁在《史记·老子韩非列传》中对于老子身世做了这样的记载:老子者,楚苦县厉乡曲仁里人也,姓李氏,名耳,字摐,周守藏室之史也。

或曰:老莱子亦楚人也,著书十五篇,言道家之用,与孔子同时云。

盖老子百有六十馀岁,或言二百馀岁,以其脩道而养寿也。

自孔子死之後百二十九年,而史记周太史儋见秦献公曰:“始秦与周合,合五百岁而离,离七十岁而霸王者出焉。

”或曰儋即老子,或曰非也,世莫知其然否。

老子,隐君子也。

1在这里,司马迁也搞不清楚到底哪一个老子才是真正的老子,因此他就把他知道的三个老子都下了出来。

对于一个司马迁都搞不清楚的先秦人物,我们又将如何来确定他的身份。

笔者认为,首先,通过“孔子问礼于老子”的记载,我们可以推断出周太史儋不是老子。

“孔子问礼于老子”的事件,通过张松辉先生的研究,在韩愈之前是没有人提出过质疑的,就连韩愈在《原道》之中所提出的质疑也更多的是处于一时的激愤,而不是冷静思考之后的结果。

2并且在1973年出土的《文子》残简中有着“孔子问道,老子曰:“正汝形,一汝视,天和将至。

老子“小国寡民”思想简析

老子“小国寡民”思想简析

老子“小国寡民”思想简析作者:窦思铭来源:《青年文学家》2014年第02期摘要:春秋时期,礼崩乐坏,老子作为道家哲学的创始人,提出了“小国寡民”的思想,这一观念不仅源于当时的社会条件,更是深深植根于老子“自然无为”的道论。

“小国寡民”的思想中,不乏对社会文明的描绘,无论从物质上、精神上还是政治上,都彰显了老子对一个应然的“内自足外无所慕”的社会的深深思考。

关键词:老子;道;自然无为;小国寡民作者简介:窦思铭,女,1987年3月3日生,籍贯:河北衡水,河北大学政法学院中国哲学专业硕士研究生。

[中图分类号]:B223.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4)-02--01春秋时期,礼废乐崩,社会思想发生了极大的动荡,“礼乐不兴”导致“民无所措手足”,面对这一局面,出身史官的老子在对历史的反思中,构建出以“道”为核心的哲学,并以之为基础提出了“小国寡民”的观念。

一、小国寡民的理论基础“道”是化生万物的本原本体,它是无物之物,就是因为它是一切物的共相;它是无相之相,就是因为它是一切相的共相,老子认为,道是一个绝对体,它无声无形,先于天地而存在。

“自然”是道的一个根本特征,天下万物之本性,莫非自然。

老子的自然是指不加丝毫勉强作为的成分而任其自由伸展的状态,这是道的最根本特性。

因此,任何事物都应该顺乎其自身的情况去发展,不必以外界的意志去制约它。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 道作为万事万物的规律要效法自然,故而天、地、人所要效法的也是自然。

与自然相联系的另一个重要概念是“无为”。

无为指顺其自然而不加人为,如果说“自然”是万事万物本身的特征,那么“无为”则具有主体性的含义,“无为”针对的是有主體性的人,人对于物要无为。

这里的“人为”指的是不必要的作为,即是强作妄为,“无为”与此相反,指的是掌握规律并因循规律,这是“无为”的本来意思。

在自然无为的思想指导下的政治是“无为而治”,而老子的无为而治,并不是坐而待治,而是按照自然之道,贯彻无私的原则,“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亦即要无私无执,顺应事物之规律。

浅析老子“小国寡民”的思想

浅析老子“小国寡民”的思想
还有就是老子的反战思想。这是“小国寡民”思想体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老子鉴于战争给社会带来的危害,希望社会没有战争,老子明确希望“虽有甲兵,无所陈之”。这种反战思想是具有合理性的。
还有就是老子设想的“共存”的和谐的区域关系。邻国相望,却相安无事,没有任何的冲突,没有战争,没有争夺,这是何等的理想状态。这正是老子第三十三章中所说的“知足者福”以及第四十六章说的“罪莫大于可欲,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的结果。
老子“小国寡民”的社会构想基于其“道法自然”的哲学思想。老子在《道德经》开篇就说“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其第二十五章又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认为自然本身体现的就是永恒的道,是道的直观展示或象征,主张归复自然,而自然所体现的天道就是“无为”。若能做到听任自然,顺应自然,纯任自然,自然而然就是“无为”。所以老子的“小国寡民”的社会既是一个原始的自然社会,又是一个理想的“无为”的世界。
首先,这是一种悲天悯人的态度。尽管老子没有像孟子那样提出“仁政”思想,但是老子也说过“圣人常无心,以百姓心为心③”,强调将百姓的意愿作为施政要求。有人说,老子的这一思想是欲返到太上之世,无君而治,所谓的“小国寡民”的思想是反动的、反历史的。其实,一种政治思想是否反动反历史要看它为什么阶级说话。老子“小国寡民”思想的要点在于强调不得干涉百姓的生活,使之能休养生息,这也是老子针对当时的统治者横征暴敛不断滋扰百姓而言的。在老子看来“小国寡民”社会就是人们感觉不到政府的存在,人们不需要纳税,人人有甜美食物,漂亮衣服,舒适的居住环境,体现了公平,平等。老子的这一政治思想,应该是反对统治者对百姓的残酷的剥削,这是替百姓说话,从这点上看就不是反动的,也不是反历史的。更为重要的是“乐其俗”。为什么我要强调这个呢,因为无论是一个地区还是一个民族或者一个国家,它都有其自身特有的风俗。风俗是人类长期生活养成的一个固定的生活方式,是不能轻易改变的。“乐其俗”是一个很人性化,很有远见的策略,是尊重百姓的生活自由,是得民心之举。

谈老子的理想社会 (小国寡民) 整体有逻辑的说一 下,结合自己的理 两千字

谈老子的理想社会 (小国寡民) 整体有逻辑的说一 下,结合自己的理 两千字

谈老子的理想社会 (小国寡民) 整体有逻辑的说一下,结合自己的理两千字老子,即李聃,是中国古代哲学家,被誉为道家学派的奠基人,著有《道德经》等重要著作。

他思考了人类社会的本源与发展,提出了自己的理想社会。

他的理念强调了个体的自由、自然和和谐的境界,主张依靠道德和内在力量来建立一个理想的社会。

老子的理想社会可以概括为“小国寡民”。

他认为,一个理想的社会应该是一个小而有序的社会,以小团体和小政府为核心,寡民指的是相对较少的人口。

小国寡民的理想社会追求的是自然的豁达和宁静,使人们能够从繁忙和混乱的现实中解脱出来。

老子的理想社会首先强调了个体的自由和从容。

他主张在一个小国寡民的社会中,政府应当尽量减少干涉和管制,以实现人们的自由发展。

他认为政府的干预过多只会限制人们的自由,而较少的人口有利于减少政府的控制,使社会更具自由度。

在这样的社会中,个体可以摆脱束缚,按照自己的意愿追求内心的平静和自由。

其次,老子的理想社会强调了自然和谐。

他认为人类社会应当按照自然的规律来运行,而不是人为地去干预和改变。

他形象地比喻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为之而不争”,即任由自然发展而不做过多干预。

他主张人与自然保持和谐,并追求自然界中的平衡与平和。

在老子的理想社会中,人们应该顺应自然规律,摒弃过于张扬和追求物质的欲望,以达到内心的宁静和自在。

此外,老子的理想社会倡导了道德的建设。

他认为道德的力量是维系社会稳定的关键因素。

道德教化可以使人们自觉遵守规则和规范,具备高尚的品德和行为,从而实现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他主张“无为而治”,即通过无为而不为的方式来引导人们,使社会自发地达到和谐与秩序。

在这个理想社会中,人们应该以目的论和关心他人为基础,遵守道德规范,促进良好的人际关系和社会互助。

这个理想社会的核心是让个人能够以自由而从容的方式生活,从而达到身心的平衡和和谐。

尽管这个理想对于现实社会来说或许有一定的难以实现性,但它为人们提供了一个追求平和、自由和内省的目标,并对于促进社会可持续发展和个体幸福有着重要的意义。

老子小国寡民思想分析

老子小国寡民思想分析

老子“小国寡民”思想分析历史上对老子的“小国寡民”有多种不同的解释和理解。

学界的主流认为,“小国寡民"描绘了老子心中的理想社会,“小国寡民”提倡的一种以农业自给为基础的的村落社会,是历史的倒退。

笔者认为,“小国寡民”并不是和“大同社会”一样,在描绘自己的理想社会而是在阐述一种政治术,即治理国家的一种手段而已.这种结果也许并不是老子的理想社会,就如同现在的人们不可能想要倒退回几十年前的生活.不过为了稳定社会,不得不采用的一种手段而已,(一)“小国寡民”的理解关于老子的“小国寡民”思想的论述原文如下:小国寡民。

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

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

使民复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

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对于“小国寡民”的解释,按照语法来分的主要有两种,第一,把国和小当做形容词,国(这里的国指的是诸侯国)很小,民很少,表示的是国小民少的一种状态。

第二,“小”和“寡”动词,理解为动词时又有两种解释.一把“小”和“寡”理解为“使…小”和“使…寡",意思就是要减少国的规模和减少民的数量以达到小国寡民的状态。

二是把“小”和“寡"理解为“以…小"和“以…少",意为不管国的规模有多大,民的数量有多少,都要把国和民看得很小,都要当做一个小国来治理。

如果取前两种解释,其实都是大同小异的,都认为“国家要小,民要少”,代表着一种复古的历史观,代表着一种理想社会.但是如果取最后一种解释的话,即使不论邦国的规模有多大,都要把国和民当做很小。

那么“小国寡民"就是一种统治术了。

笔者认为,最后一种解释最为合理。

理由如下.其一,对“使"字的理解,如果老子只是想表达一种社会理想的话,绝对可以把文中的“使"去掉,但是原文竟然用了三个“使”字。

这已经能初步说明,原文并不是在表达一种社会理想。

2浅析老子小国寡民思想

2浅析老子小国寡民思想

目录摘要: (1)Abstract (1)一、小国寡民思想内涵: (2)(一)背景:广土众民,诸侯争霸 (3)(二)新解“小国寡民” (3)(三)小国寡民下的社会效应 (4)二、“小国寡民”作为治国思想的内容 (5)(一)小国寡民,无为而治 (5)(二)小国寡民,君主有为 (6)(三)小国寡民,德治天下 (7)三、小国寡民作为治国思想的历史验证 (10)(一)以柔克刚,无为而治 (10)(二)克勤克俭,德治天下 (10)(三)加强皇权,励精图治 (10)总结: (11)参考文献: (11)致谢 (13)浅析老子小国寡民思想摘要:小国寡民作为老子政治思想的核心,历来备受争议,本文将“小国寡民”思想放置到整个老子思想体系中来浅析它作为“道法自然”的具体实践的治国之道。

通过剖析“小国寡民”思想的内涵,从“无为而治”、“君主有为”、“德治天下”三个方面来详细论证小国寡民作为一种社会管理手段的可行之处。

关键词:老子;小国寡民;治国方略;至德之世According to the XiaoGuoGuaMin Lao tze thoughtAbstract:The small size of the political and ideological Laozi as a core, and has always been controversial, and this will be the small size and the people," Lao Tzu thought put in to the light to analyze it as a "natural" law, the practice of good governance. Through analyzing the small size of the people," thinking, meaning "from nothing as a rule, the "monarch" and "world" by virtue of 3 detailed argumentation isolated citizens of a small State as a viable means of social management.Keywords: Lao zi; Small country with few people; governing strategy;to Germany in the world前言“小国寡民”见于《老子》第八十章,“小国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徙,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使民复结绳而用之,治之至极。

论“小国寡民”

论“小国寡民”

论“小国寡民”小国寡民是《老子》第八十一章提出了一种理想的社会模式,“小国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指国家小,人民少。

小国寡民是老子理想的社会模式,老子厌于当时战乱频仍,社会动荡,统治者大多奢侈无度,贪婪无厌,人民受苛政的困扰,战争的蹂躏,处于水深火热之中,因此设想出一个没有剥削,没有压迫,清净无为,相安无事的社会。

那里没有硕鼠,没有豺狼,人民可以日出而作,日入而息,过着太平安逸的生活。

这种中国式的古代乌托邦当然是不存在的,但确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苦难人民的愿望。

学者历来认为这种社会是“乌托邦”,是复古倒退的。

愚以为这是死在句下的误解,并没有看出道家思想的主旨来。

老子小国寡民模式的设想,颇多争议。

《老子》一书有多种版本,莫衷一是,所以注解者众说纷纭。

过去历史课本,说老子的这一思想消极退步。

今者,有的学者反对这种说法,认为是老子大道改革思想中的一个步骤。

问题主要是这段话其中有一句“使民重死而不远徙”,另一句“使民复结绳而用之”是否指回到“结绳纪事”的状况?如果是,则先前指责老子“连文字都不要”就是指这句话了。

不论如何理解,老子作为哲人,提出了二千年以后让人重视的问题,就是人口问题。

小国寡民,就是以较少的人口组成国家,“小国”就是人口少的国家,与“寡民”同一意思。

在人口少的国度里,人民不是被用来作奴隶,也不是被武装起来去打仗,而是过着安居乐业的生活。

以现在世界各国情况看,许多小国或者小地区经济比较发达。

就亚洲而论,新加坡、文莱等都是国小而经济较发达的国家。

人口少,人均占有资源多,为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十分有利的条件。

人口少,管理起来比较方便,政令能够通达,实施改革措施容易见效,意见也较易集中。

“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盗。

”人民素质提高,不必吹捧所谓贤能当典型偶像,使人争夺,沽名钓誉;社会物产丰富,人民自食其力,盗贼就不会横行。

关于如何实现小国寡民,老子只考虑通过移民的方式达到对人口的控制。

谈老子的理想社会 (小国寡民)

谈老子的理想社会 (小国寡民)

谈老子的理想社会(小国寡民) 整体有逻辑的说一下,结合自己的理老子是中国古代哲学家、道家学派的创始人,他的思想以《道德经》为代表,对于理想社会的构想也在其中得以体现。

老子的理想社会被称为“小国寡民”,意味着一个简朴而规模有限的社会,我将就其核心思想进行探讨并展开阐述。

首先,老子认为理想社会是一个宇宙和谐的社会。

他认为宇宙是一个自然流动且相互依存的整体,万物之间没有绝对的对立,而是相互关联和相互作用的。

因此,如果人类社会要达到理想状态,就应该与宇宙保持一种和谐的关系。

在这个理想社会中,人们不应过度追求物质财富和权力地位,而是要顺应自然规律,遵循道的原则,保持与自然的和谐。

其次,老子强调个人的无为而治。

他认为,人类社会在追求功利和权力的过程中往往造成混乱和不平等。

为了避免这种乱象,老子提倡“无为而治”的理念,即不主动干预事物的发展,不强求改变,而是顺其自然。

在理想社会中,政府不应该过度干预人民的生活,而是应该尊重人民的自由和个人特点,让人们从内心自愿地追求道德和道义的准则,而非出于外部的强制。

第三,老子主张去除人民的欲望和私欲。

他认为,欲望和私欲是导致社会不公和争斗的根源。

在理想社会中,人们要洗尽心中的私欲和欲望,以求内心的宁静和平衡。

在这种状态下,人们不会追求个人的私利,而是以共同体的利益为出发点,关心和倾听他人的需求,与他人和平共处。

第四,老子强调“无为而无不为”。

他认为,虽然主张无为而治,但并不意味着放任自流和无所作为。

相反,无为而无不为强调的是在做事情的时候要追求无为的境界。

也就是说,在理想社会中,人们的行动是自然而然地发生,不经过强迫和刻意,而是根据自身的自然本性行事。

人们应该去除追求功利和个人私利的心态,而是以道德和合理的行为准则为指导,发展出无为而无不为的境界。

最后,老子的理想社会是一个自给自足的社会。

他主张人们回归自然,减少对外界的依赖,追求自给自足。

在这个社会中,人们以简朴的生活方式为主导,追求物质和精神上的自由和满足。

老子的“小国寡民”思想

老子的“小国寡民”思想

老子的“小国寡民”思想“小国,寡民。

”这四个字看似简单,但其中的十分内涵丰富,充分体现了老子治国、平天下的重要思想理念。

理解的关键是把握好“小”和“寡”这两个字。

我认为比较合理的解释,是把这两个字用作使动词,也就是使……变小、把……看得很小、使……变少、把……看得很少的意思。

只有这样才能完整地解读这句话:把大国家当作小国家一样来进行治理,把较多民众当作较少民众一样来进行管理。

在《诗经·小雅》中有一句话:“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意思是说,整个天所覆盖到的地方,没有一片地不是大王的土地;顺着土地直到它的角落,没有一个人不是大王的臣民。

既然整个天下都是大王的土地,那么作为大王来说,他对每一寸土地都应该是一视同仁的去珍惜。

手心是肉、手背也是肉,无论哪一块肉受到伤害都会疼。

因此,他治理一寸土地,与治理一尺土地,应该是同样的对待。

在古代,大国与小国的区别,主要是指土地疆域的大小,一寸土地可以认为是小国,一尺土地可以认为是大国。

但无论是大国还是小国,都应该同样地对待。

不能因为国家大了,就把它人为地分成不同的区域,采用不同的政策。

如果将大国分而治之,厚此薄彼的话,就会出现地方与地方之间的不平衡,从而产生各种矛盾与纷争,最终导致天下大乱。

所以,无论你拥有多大的国家,你都应该把它当作小国家一样,采取相同的政策来进行治理,这样才能现实国家的长治久安。

这就是老子“小国”的理念。

同样道理,既然所有人都是大王的臣民,那作为大王来说,十个民众与一百个民众也是一样的,应该用同样的方式去关爱和保护,从而减少民众之间的矛盾与纷争,使民众能够安居乐业、休养生息。

这就是老子“寡民”的理念。

“小国寡民”是老子治国、平天下的重要思想理念的集中反映,而且这种理念在其他章节中早就有所体现了。

比如第六十章说:“治大国,若烹小鲜。

”治理大国与烹制小鲜,并没有什么太大的差异,不过是各行其道而已。

行对其道,治大国不比烹小鲜更复杂;行错其道,烹小鲜不比治大国更简单。

论_老子_的_小国寡民_景玉祥

论_老子_的_小国寡民_景玉祥

2014年2月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Feb.,2014第32卷第1期JOUR NAL OF SOCI AL SCIENCE OF JIA MUSI UNIVERSI TY Vol.32 No.1论《老子》的“小国寡民”①景玉祥(浙江师范大学法政学院,浙江金华321004)[摘 要]《老子》“小国寡民”的思想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古往今来人们对“小国寡民”的解读也不胜枚举。

“小国寡民”是老子想要建立的一种让老百姓过上丰衣足食、安居乐业的美好生活的理想社会,这是一种进步的思想。

对于一些不能深刻理解《老子》思想的解读,只对《老子》原文文本进行解析,认为《老子》的“小国寡民”是一种复古的思想,是历史的倒退。

这种说法是不合理的,不符合《老子》所要表达的真实思想。

本文从老子生活的时代背景出发,结合小国寡民思想的重探及其对当代社会的影响,进一步对《老子》“小国寡民”思想进行了深入探讨。

[关键词]老子;小国寡民;重探;影响[中图分类号]B22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882(2014)01-0013-03 “小国寡民”的理想社会中包含了一种顺其自然的治世态度,老百姓在自然的、无忧无虑的状态中生产、生存,统治者不要过多干扰老百姓的生活。

作为战国时代思想家的代表之一,老子希望能有一个安定的、顺其自然的社会环境,他反对“上食税之多”、“上之有为”,并告诫那些“服文彩,带利剑,厌饮食,财货有余”的统治者,过多的干扰老百姓就会“天下多忌讳,而民弥贫;人多利器,国家滋昏,人多伎巧,奇物滋起;法令滋彰,盗贼多有。

”(《老子·五十七章》)并指明,统治者的残酷剥削与压迫是造成老百姓冒死犯上的重要原因。

所以圣人说:“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

”意思是我顺其自然,百姓就会自我化育;我爱好清静,百姓就会自我端正;我不摊派事情,百姓就自然富足;我没有过多的欲望,老百姓就会自然淳朴。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老子“小国寡民”思想分析
历史上对老子的“小国寡民”有多种不同的解释和理解。

学界的主流认为,“小国寡民”描绘了老子心中的理想社会,“小国寡民”提倡的一种以农业自给为基础的的村落社会,是历史的倒退。

笔者认为,“小国寡民”并不是和“大同社会”一样,在描绘自己的理想社会而是在阐述一种政治术,即治理国家的一种手段而已。

这种结果也许并不是老子的理想社会,就如同现在的人们不可能想要倒退回几十年前的生活。

不过为了稳定社会,不得不采用的一种手段而已,
(一)“小国寡民”的理解
关于老子的“小国寡民”思想的论述原文如下:
小国寡民。

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

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

使民复结绳而用之。

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

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对于“小国寡民”的解释,按照语法来分的主要有两种,第一,把国和小当做形容词,国(这里的国指的是诸侯国)很小,民很少,表示的是国小民少的一种状态。

第二,“小”和“寡”动词,理解为动词时又有两种解释。

一把“小”和“寡”理解为“使…小”和“使…寡”,意思就是要减少国的规模和减少民的数量以达到小国寡民的状态。

二是把“小”和“寡”理解为“以…小”和“以…少”,意为不管国的规模有多大,民的数量有多少,都要把国和民看得很小,都要当做一个小国来治理。

如果取前两种解释,其实都是大同小异的,都认为“国家要小,民要少”,代表着一种复古的历史观,代表着一种理想社会。

但是如果取最后一种解释的话,即使不论邦国的规模有多大,都要把国和民当做很小。

那么“小国寡民”就是一种统治术了。

笔者认为,最后一种解释最为合理。

理由如下。

其一,对“使”字的理解,如果老子只是想表达一种社会理想的话,绝对可以把文中的“使”去掉,但是原文竟然用了三个“使”字。

这已经能初步说明,原文并不是在表达一种社会理想。

哲学家刘笑敢先生也看出了“使”字的不妥之处,他认为:这三句话的“使”字都有假设的意味,可见本章内容并不是对既有事实的描述,也不是正式提出一个成熟的思想方案,所表达的不过是作者对现实的不满和愿望而已。

这样一来,就可以解决“使”和理想社会的矛盾了。

但是这样理解还是有问题的。

第一,如果理解成为“假如”“即使”的话,那“使”和“民复结绳而用之”就不是很搭配了,而且和“小国寡民”主题论述也有些偏差。

第二,先秦秦汉一般很少用“使”表假设,一般用“向使”来表示。

所以,笔者认为,“使”字应该解释为“奴役,使得”才比较合理。

所以这里能进一步说明,“小国寡民”并
不是在表达一种社会理想,而是在构建一种能减少社会矛盾,促进社会稳定的方法。

其二,老子的政治观念。

道家的思想本身就有重统治术的特点,《艺文志诸子略》中就有说道:“然后知秉要执本,清虚以自守,卑弱以自持,此君人南面之术也…及放者为之,则欲绝去礼学,兼弃仁义,曰独任清虚可以为治。

”笔者认为,“南面之术”指的应该是老子,而“及放者为之”指的应该是庄子。

从庄子,道家思想从“南面之术”转向“独任清虚”,即从治国之术转向治心之术。

所以《庄子》等书里“小国寡民”并没有“使”这个动词,消解了统治术意味,“小国寡民”逐渐演变成为一种社会理想。

但是实际上“小国寡民”应该和老子论述过的“治大国如烹小鲜”是异形同义的。

意为治理大国要像煮小鱼一样。

煮小鱼,不能多加搅动,多搅则易烂,比喻治大国应当无为。

这就是把国和民看得很小的一种做法,统治者不去劳烦人民,“使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

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

使民复结绳而用之。

”不要求人民提高生产力,也无需对人民进行知识传授和道德教化。

这样一来,人民便无知无欲,只是清心过着原始的生活,便达到了“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的效果了。

这样的一种思想就是“无为而无不为”的政治思想。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小国寡民”表达的并不是一种社会理想,而是老子在“社会动荡,礼崩乐坏”的社会环境下提出的一种“无为而治”的政治策略。

这种政治策略用高明先生的话概括为“圣人之治也,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