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的“小国寡民”思想
道德经《小国寡民-老子》原文及鉴赏
道德经《小国寡民-老子》原文及鉴赏(最新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诗歌散文、原文赏析、读书笔记、经典名著、古典文学、网络文学、经典语录、童话故事、心得体会、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poetry and prose, original text appreciation, reading notes, classic works, classical literature, online literature, classic quotations, fairy tales, experience,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if you want to know the difference Please pay attention to the format and writing of the sample essay!道德经《小国寡民-老子》原文及鉴赏【导语】:[六十章] 治大国若烹小鲜。
老子“小国寡民”新论
老子“小国寡民”新论作者:袁青来源:《中州学刊》2014年第04期摘要:《老子》的“小国寡民”中“小”、“寡”都是动词,意为“以……小”、“以……寡”,“小国寡民”即“小其国而寡其民”,意为将国家看得很小,将人民看得很少。
“小国寡民”并非是通常所认为的《老子》理想社会的描述,而是一种统治术。
《庄子》等书将《老子》“小国寡民”的治术之义予以消解,使得“小国寡民”的涵义发生改变,成为一种理想社会的描述,这体现出老子学派和庄子学派在政治观念上的差异,老子学派重视统治术,庄子学派则消解统治术而提倡无治。
关键词:老子;小国寡民;统治术;庄子;政治观念中图分类号:B223.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0751(2014)04-0124-05“小国寡民”是《老子》所提出的一个重要概念,对此概念,学界一般以为当理解为国小民少,是《老子》所设定的理想社会。
通观《老子》全文,笔者以为“小国寡民”当如河上公注所理解的“小其国而寡其民”,即将国家看得很小,将人民看得很少,“小国寡民”实是一种统治术,因为其后有三个可以视为统治术的“使”字。
只是后来《庄子》等书去掉了“使”字,从而消解了其统治术之义,使得“小国寡民”成为一种理想社会。
这体现出老子学派和庄子学派在政治观念上的差别,老子学派重视统治术,庄子学派则消解统治术而提倡无治。
一《老子》中对“小国寡民”思想的具体论述见下。
今本(王弼本)《老子》八十章作:“小国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
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使人复结绳而用之。
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
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帛书甲本《老子》作:“小邦寡民,使十百人之器毋用,使民重死而远徙。
有车舟无所乘之,有甲兵无所陈[之,使民复结绳而]用之。
甘其食,美其服,乐其俗,安其居,邻邦相望,鸡狗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①帛书乙本《老子》作:“小国寡民,使有十百人器而勿用,使民重死而远徙,有舟车无所乘之,有甲兵无所陈之,使民复结绳而用之。
谈老子的理想社会 (小国寡民) 整体有逻辑的说一 下,结合自己的理 两千字
谈老子的理想社会(小国寡民) 整体有逻辑的说一下,结合自己的理两千字摘要:一、老子的小国寡民理念概述二、老子反对大政府主义三、小国寡民的社会特征四、小国寡民的实现途径五、小国寡民社会的现代启示正文:一、老子的小国寡民理念概述在《道德经》中,老子提出了一种理想社会形态,即“小国寡民”。
这一概念描绘了一个宁静、和谐、自给自足的社会,国家小,百姓少,人们安于现状,生活简朴。
在这样的社会中,人们重视生命,敬畏自然,与邻国和平共处,形成了一种独特的生活方式。
二、老子反对大政府主义通过对老子思想的深入理解,我们可以发现,他提出小国寡民的理念,实际上是在反对大政府主义。
在当时,各国争霸,政治动荡,人民生活困苦。
老子认为,这是由于政府的过多干预和操控,导致社会失去了自然运行的规律。
因此,他提倡小国寡民,希望通过减少政府的干预,让社会回归自然,实现和谐共生。
三、小国寡民的社会特征在小国寡民的社会中,有以下几个显著特征:1.人民安于现状,不过分追求物质生活,重视精神层面的满足。
2.政府职能有限,不过度干预民生,尊重自然规律。
3.邻国之间和平共处,互相尊重,形成了一种默契的共存状态。
4.人们敬畏生命,尊重自然,追求内心的平和与满足。
四、小国寡民的实现途径要实现小国寡民的社会,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1.减少政府干预,让市场和社会自行调节,恢复自然的运行规律。
2.提高人民素质,培养具有道德观念和自我约束能力的公民。
3.倡导简朴生活,让人们不过分追求物质,重视精神层面的满足。
4.促进邻国间的友好交往,和平共处,共同维护地区的稳定与繁荣。
五、小国寡民社会的现代启示在当今社会,虽然我们无法完全实现老子的“小国寡民”理想,但其理念仍具有深刻的现代启示:1.政府应适度放权,让市场和社会自我调节,减轻民众的生活压力。
2.倡导简朴生活,反对过分追求物质,关注内心的精神世界。
3.强调邻里之间的和谐共处,促进国际间的和平交往,共同维护世界和平。
老子“小国寡民”新论
老子“小国寡民”新论《老子》的“小国寡民”中“小”、“寡”都是动词,意为“以……小”、“以……寡”,“小国寡民”即“小其国而寡其民”,意为将国家看得很小,将人民看得很少。
“小国寡民”并非是通常所认为的《老子》理想社会的描述,而是一种统治术。
《庄子》等书将《老子》“小国寡民”的治术之义予以消解,使得“小国寡民”的涵义发生改变,成为一种理想社会的描述,这体现出老子学派和庄子学派在政治观念上的差异,老子学派重视统治术,庄子学派则消解统治术而提倡无治。
标签:老子;小国寡民;统治术;庄子;政治观念“小国寡民”是《老子》所提出的一个重要概念,对此概念,学界一般以为当理解为国小民少,是《老子》所设定的理想社会。
通观《老子》全文,笔者以为“小国寡民”当如河上公注所理解的“小其国而寡其民”,即将国家看得很小,将人民看得很少,“小国寡民”实是一种统治术,因为其后有三个可以视为统治术的“使”字。
只是后来《庄子》等书去掉了“使”字,从而消解了其统治术之义,使得“小国寡民”成为一种理想社会。
这体现出老子学派和庄子学派在政治观念上的差别,老子学派重视统治术,庄子学派则消解统治术而提倡无治。
一《老子》中对“小国寡民”思想的具体论述见下。
今本(王弼本)《老子》八十章作:“小国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
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使人复结绳而用之。
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
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帛书甲本《老子》作:“小邦寡民,使十百人之器毋用,使民重死而远徙。
有车舟无所乘之,有甲兵无所陈[之,使民复结绳而]用之。
甘其食,美其服,乐其俗,安其居,邻邦相望,鸡狗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①帛书乙本《老子》作:“小国寡民,使有十百人器而勿用,使民重死而远徙,有舟车无所乘之,有甲兵无所陈之,使民复结绳而用之。
甘其食,美其服,乐其俗,安其居,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老子“小国寡民”思想探析
老子“小国寡民”思想探析作者:赖怡静来源:《经济研究导刊》2012年第19期摘要:“小国寡民”并非像人们以往所理解的那样,是反社会发展、消极落后的表现,而是老子哲学在治国方略上的具体化,是本源的道的具体诠释。
在老子的治国思想中,看似原始落后的现象,实为表明他对“无为而治”的向往。
我们不能用绝对的眼光来透视其内涵,而应进行系统辩证的分析。
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小国寡民”思想的积极意义表现在三个方面:回归自然的生活方式、人口控制、弃绝战争与维护世界和平。
关键词:“小国寡民”;自然;无为而治中图分类号:B02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2)19-0254-02“小国寡民。
使有什伯人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
使民复结绳而用之。
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君,乐其俗。
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这是《老子》第八十章的内容,对于这一章,人们大都认为是老子思想中消极落后的一面,认为“小国寡民,民至老死,不相往来,是对原始社会的向往”[1]。
社会发展到今天,我们重新再来解读“小国寡民”,就会发现其中蕴含的意义,远非“消极落后”所能概括,它实际上是老子对文明发展异化的超前思索,是对理想社会管理方式的一种描绘。
一、“小国寡民”思想的真实内涵从表面上看,这似乎是历史的倒退,消极的回归。
这样的社会是否真是反动落后的? 抑或是怎样的社会? 我们需要作一番仔细的分析。
需要强调的是,《老子》一书充满智慧的辩证思想和矛盾的对立统一观。
在老子那里,有无、生死、刚柔、善恶、美丑、祸福等等相互对立的矛盾概念都存在着相互转化的必然性,因此单从字面上理解是不能准确把握其深刻思想内涵的,所谓“正言若反”(78 章)。
《老子》第八十章的内容,单从文字表述上看,的确有一定的片面性。
如果真的是弃绝先进文明,放弃先进的工具而不用,反对人类进步,无疑于开历史的倒车,将为文明所唾弃。
老子的小国寡民思想
老子的小国寡民思想老子(公元前571年-公元前471年),又称李聃,是中国古代哲学家和道家学派的创始人之一。
他的思想贯穿于《道德经》一书中,该书被誉为中国古代道家经典之一。
在《道德经》中,老子提出了许多重要的观点,其中之一就是关于“小国寡民”的思想。
在老子看来,“小国寡民”并不是贬低的词语,而是一个政治理想。
老子认为,如果一个国家人口少、国土狭小,而且政府管理得当,就可以达到“小国寡民”的境界。
下面我们将展开论述,解析老子的“小国寡民”思想。
首先,老子认为“小国寡民”可以带来社会的和谐与安宁。
在一个小国寡民的社会中,人数稀少,资源有限,人们之间的争斗和竞争相对较少。
相比之下,大国多民,则人口众多、资源匮乏,经济竞争激烈,社会矛盾和冲突频发。
而在小国寡民的环境下,人们能够更容易地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彼此之间更加和睦、友好。
这种和谐的社会氛围有利于人们的身心健康,同时也有利于社会的稳定与发展。
其次,老子认为“小国寡民”有利于实现政治的简化与理性的管理。
在大国多民的情况下,政府需要建立庞大的行政组织来管理人民和国家事务。
而在小国寡民中,由于人口较少,政府管理的工作相对简单。
这样一来,政府可以更加集中精力解决国家的重要问题,更加高效地进行决策和执行。
同时,小国寡民的社会也更容易实现自组织和自治,民众可以更好地参与政治、表达意见与利益诉求。
此外,老子还强调了“小国寡民”思想对于个人的成长与发展的积极影响。
在小国寡民的环境下,个人更加容易受到关注和重视,有更多的机会展示自己的才能和智慧。
相比之下,大国多民中,个人往往容易被忽视和埋没,缺乏发挥的空间和机会。
而在小国寡民中,个人有更大的自由度和选择空间,可以更好地发展自己的潜力,实现个人价值的最大化。
然而,尽管老子对“小国寡民”持有积极的态度,但我们也要看到它的局限性。
在现实社会中,人口众多、国土广阔的大国要实现“小国寡民”的理想并不容易。
同时,小国寡民中也很难避免一些问题,如资源匮乏、发展受限等。
谈老子的理想社会 (小国寡民) 整体有逻辑的说一 下,结合自己的理 两千字
谈老子的理想社会 (小国寡民) 整体有逻辑的说一下,结合自己的理两千字【原创版】目录1.老子的理想社会概述2.老子的“小国寡民”理念3.老子的理想社会中的道德观念4.老子的理想社会对现代社会的启示5.结合老子的理念进行创作实践正文1.老子的理想社会概述老子,作为我国古代伟大的哲学家,道家学派的创立者,他的思想观念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道德经》中,老子详细描述了他心目中的理想社会,这个社会没有压迫、没有剥削,人们和谐共处,安居乐业。
2.老子的“小国寡民”理念老子的理想社会是“小国寡民”,他主张国家要小,人民要少。
这是因为在老子看来,大国家往往意味着权力的集中,这会导致人民的自由受到限制,社会的和谐受到破坏。
而“寡民”则意味着人民可以更直接地参与到社会事务的决策中,这有利于维护社会的和谐。
3.老子的理想社会中的道德观念在老子的理想社会中,道德观念是非常重要的。
他认为,人们应该像水一样,无私地为社会做出贡献,而不是只关注个人的利益。
这种道德观念可以引导人们追求更高的精神境界,促进社会的和谐。
4.老子的理想社会对现代社会的启示虽然老子的理想社会是在两千多年前提出的,但是他的思想对现代社会仍然有着重要的启示。
在现代社会中,我们也应该追求社会的和谐,尊重个人的自由,关注人民的福祉。
同时,我们也应该秉持高尚的道德观念,为社会做出贡献。
5.结合老子的理念进行创作实践在了解了老子的理想社会后,我们可以尝试结合他的理念进行创作实践。
例如,我们可以通过写作,描绘出一个人们和谐共处、安居乐业的社会,以此来传播老子的思想,启示人们去追求更美好的社会。
总的来说,老子的理想社会虽然有着一定的历史局限性,但是他的思想观念对现代社会仍然有着重要的启示作用。
“小国寡民”思想
“小国寡民”的道德理想国[摘要]本文从老子的“道”出发,根据“反者道之动”的哲学辩证思想,揭示出“小国寡民”的理想社会并不是单纯地归复于结绳记事的远古时代,是再始更新地发展到人类社会更高的文明阶段。
[关键词]老子小国寡民道德理想国乌托邦“小国寡民”是老子心中的理想社会:“小国寡民。
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
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
使民复结绳而用之。
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
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1]一、“小国寡民”思想的基本诠释《道德经》中的“小国寡民”思想历来是学界注释者、评论者们的争论之地。
以任继愈和范文澜为代表的消极派认为这种乌托邦式的理想社会是一种落后的、反动的、复古的、愚昧的、消极的思想。
前者曾在《老子新译》中提出,“‘小国寡民’体现了老子复古的社会历史观。
当时已出现了万乘之国,有了十几万人口的大城市,有了高度发达的文化、科学、艺术。
老子对这些不但看不惯,还坚决反对要回到远古蒙昧时期结绳而用的时代去,老子美化上古,是为了菲薄当时。
”[2]后者在《中国通史》中表明:“老子想分解正在走向统一的社会为定型的和分离的无数小点,人们被拘禁在小点里,永远过着极低水平的生活,彼此孤立,没有接触的机会,社会进步所不可缺少的愿望和努力,老子都看作有害。
这种反动思想,正是没落领主的思想,老子小国寡民的政治思想是反历史的。
”[3]二者关于老子“小国寡民”的看法并非是主观臆测,主要因《道德经》中有“有什伯之器而不用”“民重死而不远徙”“虽有舟舆,无所乘之”“民复结绳而用之”“民至老死不相往来”等一些思想。
老子的“小国寡民”思想是否是历史的倒退抑或是逃避各种现实斗争的消极避世主义?是空想之中的“乌托邦”还是与世无争的“桃花源”?持肯定态度的积极派中,以陈鼓应、童书业、冯友兰为代表。
陈鼓应在《老子今注今译》中认为,“小国寡民”是老子在古代农村社会基础上所理想化的民间生活情景。
老子“小国寡民”思想新论
老子“小国寡民”思想新论作者:朱琳陈耿锞来源:《北方文学》2017年第29期摘要:近年来,《老子》思想研究掀起了一股新的热潮。
“小国寡民”作为老子思想中很具有代表性一面也引起了不少学者的关注与研究。
本文引用诸多不同版本的《老子》中对“小国寡民”一章的原文进行对比分析,结合前人的注释与今人的理解进行文本上的疏通与文意的理解。
并在此基础上对前人“小国寡民”思想进行一个总结与分析。
并提出笔者自己的看法。
笔者认为老子描述的“小国寡民”是对未来社会的一种合理展望,“小国寡民”重点强调了人的重要,因为这样一个社会中,因为生产力的发达,在一块地域内只要人口的存在满足一定的数量,就可以达到一个自给自足的生活状态,同样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出现了更加简洁的交流方式。
关键词:小国寡民;老子;社会状态一、“小国寡民”文本在版本上的差异《老子》一书世传版本极多,通行本中影响比较大是王弼的《老子道德经注》以及河上公版《老子道德经河上公章句》,近年来又出土了马王堆《帛书老子》甲乙本,郭店竹简《老子》甲乙丙三组,北大汉简版《老子》,同时比较重要的还有汉代严遵的《老子指归》。
笔者就这几个版本中关于“小国寡民”这一章的原文内容进行比较以及进行文意的疏通。
而郭店竹简《老子》并无这一章存世,也不再加以讨论。
就原文内容看,各版本其实差别并不多。
帛书甲本做“小邦寡民”,其它各本包括帛书乙本做“小国寡民”。
就此学术界公认的看法是,帛书甲本应当成书于秦汉之间,刘邦称帝之前,因此不避刘邦的讳。
而乙本成书于西汉初期,刘邦称帝之后,为避讳而改“邦”为“国”。
“邦”“国”在字义上其实并无差别,在后文中因行文需要概以“小国寡民”统称之。
王弼本与严遵本做“什伯之器”,帛书甲乙本与北大简本分别做“十百人之器”与“什佰人之气(器)”,河上公本作“什伯人之器”。
俞樾先生曾认为河上公本“人”字衍文,“什伯之器”乃兵器也。
但帛书甲、乙本均作“十百人之器”,北大简本作“什佰人之气(器)”,可证“人”字非衍文,俞说有误。
老子“小国寡民”思想简析
老子“小国寡民”思想简析作者:窦思铭来源:《青年文学家》2014年第02期摘要:春秋时期,礼崩乐坏,老子作为道家哲学的创始人,提出了“小国寡民”的思想,这一观念不仅源于当时的社会条件,更是深深植根于老子“自然无为”的道论。
“小国寡民”的思想中,不乏对社会文明的描绘,无论从物质上、精神上还是政治上,都彰显了老子对一个应然的“内自足外无所慕”的社会的深深思考。
关键词:老子;道;自然无为;小国寡民作者简介:窦思铭,女,1987年3月3日生,籍贯:河北衡水,河北大学政法学院中国哲学专业硕士研究生。
[中图分类号]:B223.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4)-02--01春秋时期,礼废乐崩,社会思想发生了极大的动荡,“礼乐不兴”导致“民无所措手足”,面对这一局面,出身史官的老子在对历史的反思中,构建出以“道”为核心的哲学,并以之为基础提出了“小国寡民”的观念。
一、小国寡民的理论基础“道”是化生万物的本原本体,它是无物之物,就是因为它是一切物的共相;它是无相之相,就是因为它是一切相的共相,老子认为,道是一个绝对体,它无声无形,先于天地而存在。
“自然”是道的一个根本特征,天下万物之本性,莫非自然。
老子的自然是指不加丝毫勉强作为的成分而任其自由伸展的状态,这是道的最根本特性。
因此,任何事物都应该顺乎其自身的情况去发展,不必以外界的意志去制约它。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 道作为万事万物的规律要效法自然,故而天、地、人所要效法的也是自然。
与自然相联系的另一个重要概念是“无为”。
无为指顺其自然而不加人为,如果说“自然”是万事万物本身的特征,那么“无为”则具有主体性的含义,“无为”针对的是有主體性的人,人对于物要无为。
这里的“人为”指的是不必要的作为,即是强作妄为,“无为”与此相反,指的是掌握规律并因循规律,这是“无为”的本来意思。
在自然无为的思想指导下的政治是“无为而治”,而老子的无为而治,并不是坐而待治,而是按照自然之道,贯彻无私的原则,“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亦即要无私无执,顺应事物之规律。
道德“乌托邦”——老子的“小国寡民”思想
其 素朴 ’ 体 现 出人 的一种 精神 境界 。” 总之 , 老 子给 我们 描 绘 的是一 个甘食 、 美服、 安居 、 乐俗 的美好 和谐 社会 。
二 、“ 小 国 寡 民” 的 思 想 内涵
( 一) 对 国家 规模的 控制 老 子所 描述 的 国度 是 “ 小 国寡 民”状 态 : “ 国小 ” 、 “ 民
“ 国” , 有统治 , 这 种 社 会 中还 有 ‘ 甲兵 ’ , 而且能够 ‘ 甘 其 食 美其 服 ’ , 这些都 不象 是原始 社会 的现象 。只为 国家 ( 应 理解 为 城邦 ) 小, 人 口少 , 诸侯 国就
没 有 能力 同周 天 子 抗衡 , 就 不会 你 争我 夺 , 人 民才能 安 居
在 老子生 活 的年 代 , 各诸 侯 国为 了争 当霸主 , “ 挟 天子 以 令诸 侯 ” . 搜 刮 民脂 , 对 人 民进 行 残酷 的剥 削 与掠 夺 , 社 会一 片混 乱 。“ 民之饥 。 以其 上食 税 之多 , 是 以饥 。民之难 治, 以其 上之有 为 , 是 以难治 。民之 轻死 , 以其上 求生 之厚 ,
2 0 1 3年 第 8期
盘I I 《 三 碜
T HE S I L K R O A D 文化论 坛 I
总第 2 4 9 期
道德“ 乌托邦"
老子的“ 小国寡民" 思想
韩 小 飞
( 西北 师 范大 学 马克 思主 义 学院 , 甘肃 兰州 7 3 0 0 7 0 )
[ 摘要] 老 子是 中国古 代伟 大 的思想 家 , 其“ 小 国寡 民” 思 想 内涵 丰 富 , 表现 在对 国家规 模 的控 制 , 处 理 对外 关 系 问题 , 反 对剥 削 与压 迫 、 反 对 战争 , 崇 尚和平 四个 方 面 。在 新 的时代 条 件下 , “ 小 国寡 民 ” 思想有 着 积极 的现 实意义 。 [ 关键 词 ] 老子 ; “ 小 国寡 民 ” 思想 ; 和谐 社会 [ 中图分 类号 ] B 2 2 3 . 1 [ 文 献标 识码 ] A [ 文章 编号 ] 1 0 0 5 — 3 1 1 5 ( 2 0 1 3 ) 0 8 — 0 0 7 7 — 0 2
浅析老子“小国寡民”的思想
还有就是老子设想的“共存”的和谐的区域关系。邻国相望,却相安无事,没有任何的冲突,没有战争,没有争夺,这是何等的理想状态。这正是老子第三十三章中所说的“知足者福”以及第四十六章说的“罪莫大于可欲,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的结果。
老子“小国寡民”的社会构想基于其“道法自然”的哲学思想。老子在《道德经》开篇就说“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其第二十五章又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认为自然本身体现的就是永恒的道,是道的直观展示或象征,主张归复自然,而自然所体现的天道就是“无为”。若能做到听任自然,顺应自然,纯任自然,自然而然就是“无为”。所以老子的“小国寡民”的社会既是一个原始的自然社会,又是一个理想的“无为”的世界。
首先,这是一种悲天悯人的态度。尽管老子没有像孟子那样提出“仁政”思想,但是老子也说过“圣人常无心,以百姓心为心③”,强调将百姓的意愿作为施政要求。有人说,老子的这一思想是欲返到太上之世,无君而治,所谓的“小国寡民”的思想是反动的、反历史的。其实,一种政治思想是否反动反历史要看它为什么阶级说话。老子“小国寡民”思想的要点在于强调不得干涉百姓的生活,使之能休养生息,这也是老子针对当时的统治者横征暴敛不断滋扰百姓而言的。在老子看来“小国寡民”社会就是人们感觉不到政府的存在,人们不需要纳税,人人有甜美食物,漂亮衣服,舒适的居住环境,体现了公平,平等。老子的这一政治思想,应该是反对统治者对百姓的残酷的剥削,这是替百姓说话,从这点上看就不是反动的,也不是反历史的。更为重要的是“乐其俗”。为什么我要强调这个呢,因为无论是一个地区还是一个民族或者一个国家,它都有其自身特有的风俗。风俗是人类长期生活养成的一个固定的生活方式,是不能轻易改变的。“乐其俗”是一个很人性化,很有远见的策略,是尊重百姓的生活自由,是得民心之举。
老子小国寡民思想分析
老子“小国寡民”思想分析历史上对老子的“小国寡民”有多种不同的解释和理解。
学界的主流认为,“小国寡民"描绘了老子心中的理想社会,“小国寡民”提倡的一种以农业自给为基础的的村落社会,是历史的倒退。
笔者认为,“小国寡民”并不是和“大同社会”一样,在描绘自己的理想社会而是在阐述一种政治术,即治理国家的一种手段而已.这种结果也许并不是老子的理想社会,就如同现在的人们不可能想要倒退回几十年前的生活.不过为了稳定社会,不得不采用的一种手段而已,(一)“小国寡民”的理解关于老子的“小国寡民”思想的论述原文如下:小国寡民。
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
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
使民复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
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对于“小国寡民”的解释,按照语法来分的主要有两种,第一,把国和小当做形容词,国(这里的国指的是诸侯国)很小,民很少,表示的是国小民少的一种状态。
第二,“小”和“寡”动词,理解为动词时又有两种解释.一把“小”和“寡”理解为“使…小”和“使…寡",意思就是要减少国的规模和减少民的数量以达到小国寡民的状态。
二是把“小”和“寡"理解为“以…小"和“以…少",意为不管国的规模有多大,民的数量有多少,都要把国和民看得很小,都要当做一个小国来治理。
如果取前两种解释,其实都是大同小异的,都认为“国家要小,民要少”,代表着一种复古的历史观,代表着一种理想社会.但是如果取最后一种解释的话,即使不论邦国的规模有多大,都要把国和民当做很小。
那么“小国寡民"就是一种统治术了。
笔者认为,最后一种解释最为合理。
理由如下.其一,对“使"字的理解,如果老子只是想表达一种社会理想的话,绝对可以把文中的“使"去掉,但是原文竟然用了三个“使”字。
这已经能初步说明,原文并不是在表达一种社会理想。
2浅析老子小国寡民思想
目录摘要: (1)Abstract (1)一、小国寡民思想内涵: (2)(一)背景:广土众民,诸侯争霸 (3)(二)新解“小国寡民” (3)(三)小国寡民下的社会效应 (4)二、“小国寡民”作为治国思想的内容 (5)(一)小国寡民,无为而治 (5)(二)小国寡民,君主有为 (6)(三)小国寡民,德治天下 (7)三、小国寡民作为治国思想的历史验证 (10)(一)以柔克刚,无为而治 (10)(二)克勤克俭,德治天下 (10)(三)加强皇权,励精图治 (10)总结: (11)参考文献: (11)致谢 (13)浅析老子小国寡民思想摘要:小国寡民作为老子政治思想的核心,历来备受争议,本文将“小国寡民”思想放置到整个老子思想体系中来浅析它作为“道法自然”的具体实践的治国之道。
通过剖析“小国寡民”思想的内涵,从“无为而治”、“君主有为”、“德治天下”三个方面来详细论证小国寡民作为一种社会管理手段的可行之处。
关键词:老子;小国寡民;治国方略;至德之世According to the XiaoGuoGuaMin Lao tze thoughtAbstract:The small size of the political and ideological Laozi as a core, and has always been controversial, and this will be the small size and the people," Lao Tzu thought put in to the light to analyze it as a "natural" law, the practice of good governance. Through analyzing the small size of the people," thinking, meaning "from nothing as a rule, the "monarch" and "world" by virtue of 3 detailed argumentation isolated citizens of a small State as a viable means of social management.Keywords: Lao zi; Small country with few people; governing strategy;to Germany in the world前言“小国寡民”见于《老子》第八十章,“小国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徙,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使民复结绳而用之,治之至极。
老子的哲学思想
老子的哲学思想1、《老子》一书:反对剥削、农民平均主义、“小国寡民”的社会理想——农民小私有者愿望。
2、“治人事天莫若啬”——符合“根深、蒂固、长生久视之道”3、史官出生的老子,具有当时先进的科学文化知识,他看透了奴隶主阶级统治集团的腐朽内幕,又承认道奴隶制给农民小私有者带来的灾难,因此,他反对奴隶制的礼乐文化、典章制度,也攻击为奴隶主阶级服务的上帝、鬼神宗教迷信思想。
4、老子的唯物主义无神论思想和朴素的辩证法思想的产生,是当时生产斗争,阶级斗争经验的总结。
5、春秋末期在哲学上主要围绕“天”是否是有人格有意志的神的问题展开。
6、老子唯物主义无神论思想的重要贡献在于打击了宗教迷信,促进了科学,动摇了奴隶制度的哲学思想基础,客观上有利于封建制的成长。
7、老子反对天道有知,提出天道无为。
8、“道”比上帝更根本——“象帝之先”,“道”对万物——“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取消了造物主上帝的地位。
9、“道常无为,而无不为”——“道”是构成万物的基础,因此“道”是“不可为”的;“道”并不是有意志有目的的的构成世界万物,所以它又是“无为”的。
“无为”以“无不为”做条件。
“道”是世界万物自身的规律。
10、“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道”之所以重要,“德”之所以珍贵,就在于它让万物自己生长、发展,而不发号施令。
11、老子反对天道有为的神秘主义思想提出“天道自然无为”这一唯物主义原则在中国哲学史上起了划时代的作用。
12、“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天地没有意志,无所谓仁与不仁,它让万物自身自灭。
13、“无为”是最高准则,人要像天道学习,也不能有为。
14、庄子只讲自然无为,抹杀了人的主观能动作用。
15、战国末期的荀子,吸取了老子的天道自然的合理部分,在承认自然规律的前提下,主张利用自然规律为人类造福。
————“制天命而用之”16、“道”——人走的路(四通八达)——“方法”“途径”——规律性、普遍性17、老子将“天道”概括为事物存在和变化的最普遍的原则。
试论陶渊明《桃花源记并诗》与老子“小国寡民”思想
试论陶渊明《桃花源记并诗》与老子“小国寡民”思想作者:张悦欢来源:《青年文学家》2013年第19期摘要:魏晋时期的无为思想是继承和丰富老子的产物,而无为而治政治思想在东晋的盛行进而深刻地影响了文人陶渊明,并在他的《桃花源记并诗》中得到体现。
老子“小国寡民”思想与陶渊明《桃花源记并诗》确有渊源,但又因老子侧重于对本真的回归和现世的改造,陶渊明侧重于对腐朽政治的逃离与自我宣泄,所以两者又有所区别。
关键词:桃花源记;小国寡民;魏晋玄学[中图分类号]:I22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2013)-19-0-03“小国寡民”是老子“无为而治”思想在政治领域的体现,“桃花源”则是陶渊明的社会理想。
从《老子》到陶渊明的《桃花源记并诗》,中间间隔约八百年,老子是道教始祖,其思想精华是朴素的辩证法,主张无为而治。
而陶渊明作为一个后人,是在社会学风、仕途经历、家庭背景等方面的综合作用之下,主动汲取经魏晋文人改造之后的新道家——玄学思想的养分。
要阐述两者之间的关系,就必须谈到老子的思想在从先秦到魏晋的发展,联系的节点是两个时代对待名教的态度,魏晋玄学是连接老子与陶渊明思想的桥梁。
一《老子》五千言,章章文字表述非常简略,虽增加了我们阅读理解之难度,但并不能减退我们要清楚把握具体文本的内涵的耐心。
老子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和辩证思想一直广受赞誉,他的本体论(或称宇宙论)是后世形上学发展的基点;丰富的辩证观念,可以从《汉书·艺文志·诸子略》对道家起源的阐述找到两方面原因:道家者流,盖出於史官。
历记成败、存亡、祸褔、古今之道。
然后知秉要执本,清虚以自守,卑弱以自持。
此君人南面之术也。
合於尧之克攘,《易》之嗛嗛,一谦而四益,此其所长也。
及放者为之,则欲绝去礼学,兼弃仁义;曰独任清虚,可以为治。
[1]老子的辩证观,一方面来源于作为史官“历记成败、存亡、祸褔、古今之道”,另一方面亦可能受到《易经》中辩证思想的影响。
论_老子_的_小国寡民_景玉祥
2014年2月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Feb.,2014第32卷第1期JOUR NAL OF SOCI AL SCIENCE OF JIA MUSI UNIVERSI TY Vol.32 No.1论《老子》的“小国寡民”①景玉祥(浙江师范大学法政学院,浙江金华321004)[摘 要]《老子》“小国寡民”的思想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古往今来人们对“小国寡民”的解读也不胜枚举。
“小国寡民”是老子想要建立的一种让老百姓过上丰衣足食、安居乐业的美好生活的理想社会,这是一种进步的思想。
对于一些不能深刻理解《老子》思想的解读,只对《老子》原文文本进行解析,认为《老子》的“小国寡民”是一种复古的思想,是历史的倒退。
这种说法是不合理的,不符合《老子》所要表达的真实思想。
本文从老子生活的时代背景出发,结合小国寡民思想的重探及其对当代社会的影响,进一步对《老子》“小国寡民”思想进行了深入探讨。
[关键词]老子;小国寡民;重探;影响[中图分类号]B22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882(2014)01-0013-03 “小国寡民”的理想社会中包含了一种顺其自然的治世态度,老百姓在自然的、无忧无虑的状态中生产、生存,统治者不要过多干扰老百姓的生活。
作为战国时代思想家的代表之一,老子希望能有一个安定的、顺其自然的社会环境,他反对“上食税之多”、“上之有为”,并告诫那些“服文彩,带利剑,厌饮食,财货有余”的统治者,过多的干扰老百姓就会“天下多忌讳,而民弥贫;人多利器,国家滋昏,人多伎巧,奇物滋起;法令滋彰,盗贼多有。
”(《老子·五十七章》)并指明,统治者的残酷剥削与压迫是造成老百姓冒死犯上的重要原因。
所以圣人说:“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
”意思是我顺其自然,百姓就会自我化育;我爱好清静,百姓就会自我端正;我不摊派事情,百姓就自然富足;我没有过多的欲望,老百姓就会自然淳朴。
道德经80小国寡民
道德大讲堂校本教材
现代解读
便可取消使民难治的智慧,以结绳记事 的方法来代替;便可使人安于俭朴生活,不 为奢侈过度的嗜欲所诱惑;便可以使人民重 死而不远徙,以至于老死不相往来,连舟车 等交通工具都可一并弃用。 晋朝的陶渊明,写了一篇传诵至今的《 桃花源记》。那是一个美丽的幻想,显然是 受了本章内容的影响。但它同时也表达了他 对社会黑暗的不满,反映了人民摆脱贫困和 离乱的愿望。
道德大讲堂校本教材
智慧案例
一个人活得快乐与否,关键在于他是否无欲无 求,能否知足常乐。住什么不重要,能遮风挡雨就 行;吃什么不重要,能填饱肚子就行;穿什么也不 重要,能御寒就行……无论生活给我们琼浆还是苦 酒,我们都要保持一颗平常心,做个快乐之人。 世上无如人欲险,几人到此误平生。没有一颗 豁达、开朗和平常的心,就很可能被横流的物欲所 诱惑,就会在欲望的驱使下失去平衡心,失去做人 的原则,终究害己。 多年前,一辆荷兰货车载着60名偷渡者,准备 偷渡到英国。当该车被英国海关截获时,藏在密封 的后车厢里的58名偷渡者已窒息而死,只有1名男子 得以幸免。这就是曾经震惊世界的“多佛惨案”。
道德大讲堂校本教材
现代解读53C.mp3
这一章,老子为他理想中的“国家”绘了 一幅美好蓝图,一幅充满田园气息的欢乐图。 他用淡然的笔墨,着力描绘了“小国寡民”的 农村社会生活情景,表达了他的社会政治理想 。老子面对急剧动荡变革的社会现实,感到一 种失落,便开始怀念远古蒙昧时代结绳记事的 原始生活,这是一种抵触情绪的发泄。 那个“国家”很小,邻国相望、鸡犬之声 相闻,大约相当于现在的一个村庄。那里没有 欺骗和狡诈的恶行,民风淳朴敦厚,生活安定 恬淡。人们用结绳的方式记事,不会勾心斗角 ,也就没有必要冒着生命危险远徙谋生。很明 显,这只是老子美丽的幻想,是不可能实现的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老子的“小国寡民”思想
老子的“小国寡民”在《道德经》第八十章明确的提出。
“小国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
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使人复结绳而用之。
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
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
这段话翻译成白话文就是这样的“小国没有多少人,即使有武器却不用,使得人民重视生命而避免流动。
虽有船车,没有地方乘用它;虽有兵甲,没有地方陈列他们;使得人民重新又回到结绳记事的年代。
满意他们的饮食,喜爱他们的服装,高兴他们的风俗,安于他们的居处。
邻国相互眺望,鸡犬的叫声彼此都听见,人民活到老死都没有相互往来过。
”
然而对于老子这种“小国寡民”的思想,我们的先辈们很多人对此持一种批判的态度。
其中主要的观点有以下3种。
其一为持基本否定态度。
这一派的代表人物有范文澜,白寿彝等先生。
在白寿彝先生主编的《中国通史》中说道:“道家的政治思想,是主张奴隶社会向原始社会的逆转。
小国寡民,民至老死不相往来,是对原始社会的向往。
”他们将老子的“小国寡民”界定为洪荒未来的原始社会,从而对此持基本否定态度。
其二为持半肯定半否定的态度。
这种观点则以任继愈先生为代表。
他在《中国哲学发展史》中说“老子提出的解决反感错了,却不能说老子对不合理现象的攻击也错了。
”这也就是说老子批判现实社会是对的,但是提出的“小国寡民”思想确实错误的。
其三为虚化小国寡民思想的实质内容。
冯友兰先生提出“《老子》第八十章所说的并不是一个社会,而是人的一种精神境界。
”
而我认为“小国,寡民。
”这四个字看似简单,但其中的十分内涵丰富,充分体现了老子治国、平天下的重要思想理念。
理解的关键是把握好“小”和“寡”这两个字。
我认为比较合理的解释,是把这两个字用作使动词,也就是使……变小,把……看得很少的意思。
就是把大国家当作小国家一样来进行治理,把较多民众当作较少民众一样来进行管理。
而在古代,大国与小国的区别,主要是指土地疆域的大小,一寸土地可以认为是小国,一尺土地可以认为是大国。
但无论是大国还是小国,都应该同样地对待。
不能因为国家大了,就把它人为地分成不同的区域,采用不同的政策。
如果将大国分而治之,厚此薄彼的话,就会出现地方与地方之间的不平衡,从而产生各种矛盾与纷争,最终导致天下大乱。
所以,无论你拥有多大的国家,你都应该把它当作小国家一样,采取相同的政策来进行治理,这样才能现实国家的长治久安。
这就是老子“小国”的理念。
同样道理,既然所有人都是大王的臣民,那作为大王来说,十个民众与一百个民众也是一样的,应该用同样的方式去关爱和保护,从而减少民众之间的矛盾与纷争,使民众能够
安居乐业、休养生息。
这就是老子“寡民”的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