脾病与胃病分析辨证

合集下载

脾与胃病辨证 PPT课件

脾与胃病辨证 PPT课件

脾胃功能 失调
运化失司 胃气上逆
脘腹痞闷腹痛,纳呆便溏 泛恶欲呕
寒湿 困扰
湿邪弥漫,阻遏气机 湿泛肌肤
寒湿下注,带脉失约
头身困重,面目肌肤发黄 形体肥胖,尿少肢肿 妇女白带量多
口淡不渴,舌胖苔白腻脉濡缓为寒湿内盛之象
辨证要点:脾胃功能障碍及寒湿内盛表现。
六、湿 热 蕴 脾 证
湿热内蕴,脾运失常,以脘腹胀闷,发热,身重,便溏不 爽,苔黄腻等为主要表现的证候。

脾不统 血证
气不 肌衄,鼻衄,尿血,便血,月经 摄血 过多,崩漏,脉细弱
脾气弱而湿自内生
湿盛而脾不健运 五、寒 湿 困 脾 证
寒湿困脾证是指由于寒湿内盛,中阳受困,以脘腹痞闷、
腹痛便溏,泛恶呕吐,头身困重,苔白腻为主要表现的证 候,又称湿困脾阳﹑寒湿中阻。
外感寒湿或过食生冷;嗜食肥甘,湿浊内生,内外合邪,脾阳受困
脾失 健运
水谷不运
腹胀食少,食后胀甚
水湿不运,流注肠中
大便溏薄
气血乏 源
不能充养机体 面部失荣 宗气亦虚
肢体倦怠,形体消瘦 面色萎黄 少气懒言
舌淡胖有齿痕,脉缓弱---脾气虚弱之征 辨证要点:食少,腹胀,便溏与气虚症状
二、脾 阳 虚 证
脾阳虚,失于温煦,虚寒内生,以脘腹胀痛,喜温喜按与 阳虚症状为主要表现的证候



机 表现 机

脾气虚

气虚 食后腹胀,或肢体浮肿,舌淡苔

不运 白,脉细弱

脾阳虚 证
健 运 气 虚 不
腹胀纳少,阳失 食后尤甚,温运 便溏,少
畏寒肢冷,腹部绵绵作痛,喜温 喜按,或浮肿带下,舌淡胖嫩, 苔白滑,脉沉无力

脾与胃病辨证(脾与胃)【28页】

脾与胃病辨证(脾与胃)【28页】

6、胃阴虚
❖ 证侯分析: 胃脘隐痛、或嘈杂、饥不欲食或干呕呃逆、脘
痞不适---胃阴不足,胃阳偏亢,虛热内生, 热郁胃中,胃气不和 咽干口燥、口渴欲饮、大便干结---胃阴亏 损, 不能滋养咽喉、大肠 舌红少苔、脉细数---阴虚内热之象
6、胃阴虚
❖ 治法: 养阴益胃
❖ 方药: 养胃汤
沙参---养胃益阴
不足 便溏----脾失健运,水湿流注肠中 舌淡白、脉弱无力----气虚之象
1、脾气虚证
❖ 治法: 补气健脾
❖ 方药: 四君子汤
党参----扶脾健胃、温中益气

白术----补气健脾燥湿

茯苓----助白术健脾燥湿

炙甘草----补中和胃
使
2、中气下陷
❖ 病因:久病虚损 劳倦伤脾
脾气亏虚
下陷
❖ 证侯:脘腹,肛门重坠,便溏久泻,甚则脱 肛,或内脏下垂,小便混浊如米泔,或头晕 目眩,少气无力,肢体倦怠,舌淡苔白,脉 虚弱。
,舌淡,脉细弱。
3、脾不统血
❖ 证侯分析: 便血、尿血、肌衄、齿衄、或月经过多、崩漏 -----脾气虚弱,不能统血 神疲乏力、少气懒言、食少便溏、舌淡、脉细
弱-----脾气虚弱之象)
3、脾不统血
❖ 治法: 益气补血,养心健脾
❖ 方药: 归脾汤
党参,黄芪,白术-甘温补脾益气

当归,龙眼肉-补血养血
❖ 证侯分析: 脘腹胀满,恶心呕吐-----湿热蕴结脾胃,运化受纳失
职,升降失常 口粘而甜、肢体困重、大便溏泄不爽、小便短赤不利 -----湿性粘滞重浊,阻遏气机 身热起伏、汗出热不解-----湿热互结,气机受阻 面目肌肤发黄、厌油腻-----湿热内蕴脾胃,熏蒸肝胆-

脾与胃病辨证要点速记及歌诀

脾与胃病辨证要点速记及歌诀

脾与胃病辨证要点速记及歌诀脾与胃病辨证一、脾与胃的生理病理脾位居中焦,与胃相表里。

脾主肌肉、四肢,开窍于口,其华在唇,外应于腹。

脾的主要生理功能是主运化水谷、水液。

输布精微,为气血生化之源,故有后天之本之称。

脾又主统血,能统摄血液在脉内运行。

脾气主升,喜燥恶湿;胃主受纳,腐熟水谷;胃主通降,以降为和,胃喜润恶燥。

脾的病变主要以运化、升清功能失职而致使水谷、水液不运,消化功能减退,水湿潴留,化源不足,以及脾不统血,清阳不升为主要病理改变;胃病主要病理为受纳,和降,腐熟功能障碍。

二、常见证型(一)脾气虚证1.含义脾气虚证是指脾气不足,运化失职,以食少、腹胀、便溏及气虚症状为主要表现的证候。

2.临床表现纳少或纳呆,脘腹胀满,食后胀甚;或饥时饱胀大便溏稀,肢体倦怠,神疲乏力,少气懒言,形体消瘦,或肥胖、浮肿,面色淡黄或萎黄,舌淡苔白,脉缓或弱。

3.证候分析本证多因寒湿侵袭,饮食不节,或劳倦过度,或忧思日久,或吐泻太过,损伤脾土,或禀赋不足,素体虚弱,或年老体衰,或大病初愈,调养失慎等所致。

4.辨证要点以腹胀便溏、食少及气虚证并见为辨证要点。

速记歌诀脾胃气虚纳谷呆,腹胀时作运化乖;大便溏薄水渗肠,面黄消瘦或浮肿;少言倦怠气虚象,脉缓而弱舌色淡。

(二)脾虚气陷证1.含义脾虚气陷证是指脾气亏虚,中气下陷,以脘腹重坠,内脏下垂及气虚症状为主要表现的证候。

2.临床表现脘腹重坠作胀,食后益甚,或便意频频,肛门重坠,或久泻不止甚或脱肛,或小便混浊如米泔水,或脏器下垂,气短懒言,神疲乏力,头晕目眩,面白无华,食少,便溏,舌淡苔白,脉缓或弱。

3.证候分析本证多由脾气虚进一步发展而来,或因久泻久利,或劳累太过,或妇女孕产过多,产后失于调护等损伤脾气,清阳下陷所致。

4.辨证要点以脘腹重坠、内脏下垂与气虚证并见为辨证要点。

速记歌诀脾气虚甚成气陷,气短神疲面白眩,食少便溏脘腹坠,脱肛阴挺胃下垂,小便混浊如米泔,久泻久痢而舌淡。

(三)脾阳虚证1.含义脾阳虚证是指脾阳虚衰,失于温运,阴寒内生,以食少、腹胀腹痛、便溏等为主要表现的虚寒证候。

06脾与胃辨证

06脾与胃辨证

香砂六君子汤
砂 仁 半夏
N聂有智
木香
陈 皮
党 参 白术 茯苓 甘 草
二、脾阳虚证 Insufficiency of the Spleen-yang
脾阳虚是在脾胃虚弱的基础上发展形成的。
N聂有智
临床表现: 1.脾气虚的一般表现(略) 2.寒象明显: 这是脾胃虚寒的特点,也是与脾胃虚弱的鉴别点。 寒象:① 外寒现象:形寒畏冷,四肢不温。 ②阴寒内盛:浮肿,小便不利,泄泻清冷或 完谷不化,带下量多而清稀,口淡不渴, 舌润苔滑,脉沉迟无力。 病机:温运失司,阴寒内盛 治法:温运中阳(温补脾胃) 方药:小建中汤[伤寒论]或理中汤[伤寒论](人参、 白术、干姜、炙甘草)
N聂有智
临床表现:
1.脾气(阳)虚的一般表现(略),久病、重病者。 2.出血表现:便血,尿血,崩漏,月经过多,肌衄。 3.生化不足表现:面色萎黄或苍白,舌淡唇淡,眩晕 气短,心悸。 病机:统摄无权,血不循经。 治法:益气摄血 方药:归脾汤[济生方](党参、白术、桂元肉、木香、 枣仁、远志、炙甘草、当归、伏神、黄芪、生姜、 大枣)
N聂有智
清胃散
当 归
丹皮
黄连 生地黄 升 麻
N聂有智
八、胃阴不足 Deficiency of the Stomach-yin
病 因: 1、热邪久恋,耗伤胃阴; 2、吐泻太过。
临床表现: 口干唇燥,不思饮食,胃脘灼痛, 大便燥结,干呕呃逆,食后饱胀, 舌红苔少而干,脉细数。


法: 滋养胃阴
药: 益胃汤[温病条辨](沙参、麦冬、 玉竹、生地、冰糖)
茵陈五苓散
N聂有智
茵 陈
猪苓
茯苓
泽泻
白 术
桂枝

脾与胃病的辩证

脾与胃病的辩证

脾与胃病的辩证
脾主运化及主流血,胃主受纳腐熟,脾胃相表里,脾升胃降,为气血生化之源,后天之本,故凡食欲不振、腹胀便溏、呕吐、泄泻或气虚下陷、统摄无权所致的内脏下垂、各种出血等均为脾胃病变。

1、脾胃气虚
多因饮食失调或劳倦损伤所致,可见于溃疡病、慢性胃炎等患者。

症候表现:食欲不振,食后脘腹胀满,大便溏,少气懒言,肢倦,面色萎黄不华。

治宜益气健脾。

2、脾阳虚
多由脾胃气虚发展而来。

可见于慢性溃疡病,水肿,妇女白带过多患者。

症候表现:纳减腹胀,脘腹痛喜温喜按,四肢不温,大便溏,肢体浮肿,小便不利,治宜温运中阳。

3、脾气下陷
多由脾虚、中气不足所致。

可见于脱肛、子宫脱垂及胃下垂患者。

症候表现:头晕目眩,声低,气短乏力,自汗食少,脘腹重坠,或久泄脱肛等,治宜益气升提。

4、脾不统血
多由脾气虚、中气不足统摄无权所致。

可见于各种出血症患者。

症候表现:便血、肌衄(nǚ),月经过多,崩漏,以及其他出血等,同时可兼见脾气虚或阳虚的症候,治宜益气摄血。

5、胃寒症
由脾阳不足,或过食生冷所致寒凝于胃,可见于胃脘痛、呕吐患者。

症候表现:胃脘冷痛,遇寒加剧,得温则减,口泛清水,食后作吐,肠鸣漉漉。

治宜温中散寒。

脾和胃病辨证

脾和胃病辨证

体现:(即食积证)
脘腹胀满疼痛,吞酸嗳腐或呕吐酸腐食物,吐后痛减, 纳呆厌食 (食积胃脘,气机停滞,胃失和降) 或肠鸣腹痛泄泻,泻下物酸腐臭秽
(积食下移于肠道,肠内腐气充斥)
舌苔厚腻,脉滑。
十一、胃脘气滞证
概念:邪气犯胃,致胃腑气机阻滞所体现 旳证候。
体现: 脘腹胀痛、窜痛,嗳气、肠鸣矢气则痛减, 痛而欲吐或欲泻,泻后不爽,或便秘
体现:即气陷证 (1)气虚证: (2)清阳不升或内脏下垂:
三、脾(胃)阳虚证(脾胃虚寒)
概念:脾(胃)阳亏虚,失于温运,阴寒内生所体 现旳证候。
体现: (1)脾胃病症状:
纳呆腹胀,泛吐清水,便溏(完谷不化)
(脾胃阳虚,运化失职)
脘腹冷痛绵绵,喜温喜按,
(阳虚生寒,寒凝气机)
或见肢肿,尿少或见带下清稀色白量多
思索讨论题:
(1)患者患肝炎3年之见症为何证?1970年6月因 劳累而昏倒后出现高热5天,是什么原因?
(2)分析热退后旳临床病症,并判断其证型。
病案6
姜某,男,28岁,1990年7月12日初诊。 主诉:闷热,烦渴,全身发黄1周。 病史:患者于10天前割禾时,为暴雨淋湿全身,当
日自觉头身困重不适。因忙于农作,并未在乎。1周 前又添发烧,烦闷,汗出少而粘,脘腹痞胀,纳食不 馨,泛恶,厌食,继而全身发黄,小便如茶色,大便 稀糊不爽,遂来求医。检验:发烧38.2℃,面黄垢, 白睛及皮肤发黄。舌红苔黄腻,脉弦滑数。诊疗为急 性黄疸型肝炎。 (1)患者10天前属何证?与现证病机上有何联络? (2)找出并分析临床主症,并判断其证型。
天来,精神倦怠,乏力,汗出,纳差,腹胀,大便 泄泻,形体日见消瘦。曾服多种西药(药名不详), 病症无明显缓解,要求中医治疗。 检验:面色萎黄,形瘦乏力,精神较差,皮肤潮冷。 舌淡,苔白,脉弱无力。 思索讨论题: (1)试分析证候,判断证型。 (2)请归纳本证旳病机特点。

脾与胃病辨证(脾与胃)

脾与胃病辨证(脾与胃)

2、中气下陷
❖ 证侯分析: 脘腹、肛门重坠、便溏久泻、甚则脱肛、或内脏
下垂 -----脾气虚弱,升举无权,内脏无托 小便混浊如米泔-----脾虚气陷,精微不布,下流膀
胱 头晕目眩,少气无力,肢体倦怠-----脾虚,清阳不
升 舌淡苔白、脉虚弱-----气虚之象
2、中气下陷
❖ 治法: 调补脾胃,升阳益气
天花粉、玉竹、石斛--加养胃益阴
扁豆---补脾益胃

川楝子---疏肝理气清热
君 臣
佐 使
7、胃火炽盛
❖ 病因:过食辛辣、肥甘厚味、嗜酒 ❖ 证侯:胃脘灼痛,渴喜冷饮,吞酸嘈杂,消
谷善饥,或牙龈肿痛,溃烂或出血,口苦、口 臭,大便干结,舌红苔黄,脉滑数。
7、胃火炽盛
❖ 证侯分析: 胃脘灼痛、渴喜冷饮--胃火炽盛,气血壅滞 吞酸嘈杂、消谷善饥--肝郁化火 犯胃 牙龈肿痛、溃烂或出血,口苦口臭--胃热上蒸,
灼伤络脉 大便干结、舌红苔黄、脉滑数--热盛之象
7、胃火炽盛
❖ 治法: 清胃泻火 ❖ 方药: 玉女煎 石膏---清胃泻火 生地---养阴清热 知母---助石膏清胃热 麦冬---助生地滋阴 牛膝---导热下行

臣 佐使
8、食滞胃脘
❖ 病因:暴饮暴食 ❖ 证侯:胃脘胀满疼痛,厌食,嗳腐吞酸,或
呕吐酸腐馊食,矢气酸臭,大便溏泄臭秽, 舌苔厚腻,脉滑。
5、脾胃湿热
❖ 治法: 清热化湿 ❖ 方药: 连朴饮 ❖ 黄连、栀子-----苦化湿热 ❖ 法夏、厚朴、豆豉----化湿除满 ❖ 菖蒲、芦根-----和中清热
君 臣 佐使
6、胃阴虚
❖ 病因:热盛伤津 ❖ 证侯:胃脘隐痛,或嘈杂,饥不欲食或干呕
呃逆,脘痞不适,咽干口燥,口渴欲饮,大 便干结,舌红少苔,脉细数。

第三节 脾与胃病辨证

第三节 脾与胃病辨证

Page 27
中医诊断学
十)胃热炽盛证
1.含义 邪热在胃,胃中火热炽盛,胃的受纳腐熟功能异常的实热证候。 2.临床表现 胃脘灼痛,吞酸嘈杂,消谷善饥,口臭,或牙龈肿痛、糜烂,或口 舌生疮,或吐血、衄血、便血、渴喜冷饮,小便短赤,大便干,舌红 苔黄,脉滑数。
Page 28
中医诊断学
3.病因病机 过食辛辣温燥之品,或肥甘厚味,化热生火;情志不遂,气郁化火 ,侵犯于胃;感受外界邪热,蕴结于胃所致。 热邪犯胃,郁扰于胃,胃气失和→胃脘灼痛而拒按 腐熟功能亢进→消谷善饥 胃火循经上熏→牙龈红肿疼痛,甚则化脓溃烂 胃中浊气上逆→口臭 热邪伤津→渴喜冷饮 血络受损,血热妄行→齿衄 热邪伤津,肠道失润,尿源不充→大便秘结,小便短黄 舌红苔黄,脉滑数,为火热内盛之象 4.辨证要点 以胃脘灼痛拒按,多食善饥,牙龈肿痛与实热证见症为辨证要点。
Page 7
中医诊断学
三)脾阳虚证
1.含义 脾阳虚衰,失于温运,阴寒内生和阳虚的证候。 2.临床表现 腹痛绵绵,喜温喜按,大便清稀或完谷不化,便次增多,每因进 食生冷或油腻而加重,伴四肢不温,口淡不渴,或肢体浮肿,或白带 量多质稀,舌质淡胖或边有齿痕,苔白滑,脉沉迟无力。
Page 8
中医诊断学
Page 15
寒湿困脾证与脾阳虚证鉴别表
中医诊断学
证名 寒湿困 脾证
脾阳虚 证
病机 性质 寒湿内侵 实寒证 中阳受阻
脾虚失运 虚寒证 寒生湿阻
相同症状
纳呆食少 腹胀腹部 冷痛畏寒 喜温便溏
不同症状
脘腹痞胀泛 恶欲呕舌苔 白腻脉濡缓
四肢不温神 疲乏力
舌象 脉象 舌淡苔 脉濡缓 白腻
舌淡胖 脉沉迟 苔白滑 无力
Page 23

第八章 脏腑辨证(脾与胃病辨证)

第八章 脏腑辨证(脾与胃病辨证)

七、胃阴亏虚证
概念:胃阴不足,胃失和降,虚热内生所表 现的证候。 成因:热病后期或久病胃阴亏耗;过食辛辣 温燥之品,胃热伤津;情志不遂,气郁化火 损阴等。 表现: 胃脘隐隐灼痛,脘痞嘈杂,饥而不欲 食,干呕呃逆---胃失濡润,纳降受阻。 口燥咽干,小便短赤,大便干结,舌 红少苔少津,脉细数——阴虚内热。 辨证要点:胃脘隐隐灼痛,饥而不欲食,加 上一般阴虚见症。
第八章 脏腑辨证
(脾与胃病辨证)
主讲:杨小桥
概述
脾居中焦,与胃互为表里。脾主 运化,主统血,主升清,主肌肉、四肢, 其华在唇,开窍于口,喜燥恶湿;胃主 受纳腐熟水谷,以降为顺,喜湿恶燥,
一、脾胃气虚证
概念:脾(胃)气不足,受纳、腐熟、运化功能减退所表现的 证候。 成因:饮食不当,劳倦伤中,久病失养等皆可耗伤脾胃之气。 表现: 脘腹痞胀、隐痛、喜按,食后胀甚,食少纳呆,或呕恶 嗳气,大便溏薄——脾胃气虚,纳化功能减退。 面色淡白无华或萎黄,神疲乏力,气短懒言,头晕心悸, 舌淡苔白,脉缓弱——气虚或气血两虚之象。 辨证要点: 脾气虚证---食欲不振,食后腹胀,大便溏薄,加上一般 气虚证。 胃气虚证---饮食减少,胃脘隐痛、痞胀、呕恶,加上一 般气虚证。
谢 谢!
九、胃火炽盛证
概念:胃中火热炽盛,而致胃失和降所表现的实热 证候。简称胃火证 成因:过食辛辣、温燥、肥腻之品,胃热内生;五 志化火;外感热邪犯胃等。 表现: 胃脘灼痛、拒按,消谷善饥,或食入即吐,牙 龈肿痛溃烂,齿衄,口臭---胃火壅滞、上薰,气血腐 败。 渴喜冷饮,面红目赤,小便短黄,大便干结, 舌红苔黄干燥,脉滑数——里热实证。 辨证要点:胃脘灼痛,牙龈肿痛溃烂,加上里热实 证的表现。
八、寒凝胃脘证
概念:寒邪侵入胃脘,胃气凝滞而失和降所表 现的证候。又称寒邪犯胃证。 成因:外寒直中胃腑,或过食生冷,寒从内生。 表现: 胃脘冷痛暴作,得温痛减,遇寒痛剧, 呕恶清涎,吐后痛减,或嗳气呃逆---寒凝胃脘, 胃失和降。 恶寒肢冷,口淡不渴,面色青灰,舌 淡苔白滑,脉弦紧---里寒证。 辨证要点:脘腹剧烈冷痛,呕吐清涎,加上里 寒证。

脏腑辨证论治(四):脾与胃病证治

脏腑辨证论治(四):脾与胃病证治

脏腑辨证论治(四):脾与胃病证治(一)脾胃气虚主证:食欲不振,食昏脘闷腹胀或隐隐作痛、喜按,面色萎黄,肌肉消瘦,倦怠,气短懒言,大便稀薄或便血,妇女月经过多或崩漏,舌淡苔白,脉细弱;若中气下陷,可见脱肛、胃下垂、子宫脱垂和腹有重坠感等症。

可见于某些溃疡病、胃肠功能紊乱、慢性肠炎、慢性肝炎、再生障碍性贫血、功能性子宫出血、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及内脏下垂等。

分析:脾主运化,胃主受纳。

脾胃气虚,运纳失常,故见食欲不振、食后腹胀、便稀;生化不足,则气虚血少,故四肢消瘦、倦怠无力、面色萎黄、气短懒言;脾虚则不能统摄血液,故可见各种出血症状;脾气主升,脾虚则升举无力,故表现一系列内脏下垂或腹部有坠胀感等症状。

舌淡、苔白、脉细弱,亦为脾胃虚弱的表现。

治法:补脾健胃方药:补中益气汤加减党参黄芪白术升麻(升阳益气);当归生姜山药大枣炙甘草(温中健脾胃)。

(二)脾阳虚主证:面色少华,倦怠无力,食少、脘腹胀满,隐痛、喜热喜按,口泛清水,畏寒肢冷,小便清长,肠鸣、大便稀薄或夹不消化食物,甚则可见浮肿;妇女白带清稀而多、小腹下坠、腰酸沉重,舌淡苔白、脉沉迟或沉细无力。

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可见于某些慢性胃炎、溃疡病、胃肠功能紊乱、慢性肠炎、慢性痢疾、胃神经官能症、营养性水肿等。

分析:脾阳不足、运化失司,故见一系列消化不良或浮肿症状;阳虚生寒,寒性凝滞收引,脾阳不足,故见腹中肠鸣隐痛;得温得按,寒气稍散,痛可暂缓,故痛时喜热喜按;阳虚不能温布肌肤,故见面白少华、畏寒肢冷、倦怠无力,妇女白带清稀而多,小腹胀坠、腰酸沉重,是寒湿下注之故;舌淡苔白,脉沉迟或沉细无力,是阳虚气少之象。

治法:温中健脾方药:理中汤加减干姜附子陈皮白豆蔻木香(温阳理气);党参白术茯苓炙甘草砂仁(益气健脾)。

(三)寒湿困脾主证:头重如裹,肢体重困,脘腹胀满,食欲减退,口不渴,恶心欲吐,大便溏或泄泻,小便不利,妇女白带多,苔白厚腻、脉濡缓。

可见于某些慢性胃炎、肠炎、慢性肝炎等。

中医学:脾与胃 脾与胃辨证

中医学:脾与胃  脾与胃辨证

胃苓汤
厚朴
苍 术
陈皮
猪苓
+ 甘草
桂枝
茯苓
白 术
泽泻
六、脾蕴湿热 Retention of Damp-heat in the Spleen

因:1、外感湿热,内蕴脾胃; 2、过食肥甘厚味,酿成湿热; 3、寒湿郁久,湿从热化。 临床表现:脘腹痞闷,呕恶厌食,肢体困重,大便 溏泻,小便短赤或面、目、皮肤黄染, 身热起伏, 汗出不解,舌红,苔黄腻, 脉濡数。 治 法:清热利湿 方 药:茵陈五苓散[金匮要略](茵陈、猪苓、 茯苓、泽泻、白术、桂枝一般不用)
小建中汤
白芍
桂枝
饴 糖
甘 草
大枣
生 姜
三、中气下陷 Sinking of Qi of the Middle-jiao
临床表现:
1.(脾)气虚的一般共性表现:(略) 语言低怯,气短乏力,脉虚,自汗,食少消瘦。 2. 气陷表现: 内脏下垂,子宫脱垂,久泄脱肛,头晕目眩, 小便癃闭或失禁,眼睑下垂等。
益胃汤
麦 冬 玉竹 沙 参 生地黄
九、食滞胃脘
Retention of Indigested Food in the Stomach

因:主要是由于饮食不节,暴饮暴食 所致。《素问•痺论》曰:“饮食 自倍,肠胃乃伤”。 临床表现:脘腹胀痛,厌食,嗳气,或呕吐 酸腐食臭,大便不调,苔厚腻, 脉滑。 治 法:消食导滞 代 表 方:保和丸[丹溪心法](陈皮、半夏、 云苓、莱菔子、连翘、山楂、神 曲)
肺(吸入清气O 2
上 输
宗气积于胸中) 行于脉外(卫气)
食物入口
胃 (腐熟)

助 脾 运 化
贯注心脉 (肺朝百脉)

脾与胃病的辨证施护

脾与胃病的辨证施护

五、对症护理
1、腹痛、泄泻者,可配合针灸、拔罐疗法。寒
5、对由脾不统血而致的出血症状,要观察 记录出血部位、数量、新鲜或陈旧以及 其发展趋势等。出血量多者,还要注意 有无因出血而导致的脱症。 6、脾病最常见的诱因是饮食失节,其它如 情绪、气候、劳累也可能有一定影响。 注意发病的诱因有助于指导病人调护, 防止病情加重或复发。
二、生活起居护理
1、病室环境应整洁、舒适、空气流通、冷 暖适宜。病室应注意防潮。 2、生活要有规律,主要劳逸结合,避免过 劳而损伤脾气。严重泄写、呕吐或有肢 体浮肿、黄疸、出血表现者,应卧床休 息。中气下陷者,食后应适当卧床休息。 恢复期可教会病人做气功或太极拳,以 促进脾脏功能恢复。
(三)脾不统血
临床表现:
便血,尿血,肌衄,齿衄,或妇 女月经过多、崩漏等。常伴见食少便 溏,神疲乏力,少气懒言,面色无华 等症。舌淡苔白,脉细弱。 治法:益气摄血。 主方:归脾汤
(四)中气下陷
临床表现:
食少纳呆,脘腹坠胀,食后益甚,或便意频数, 肛门坠重,甚或久泻脱肛,胃下垂,或子宫脱垂。伴见 气少乏力,肢倦神疲,声低懒言,头晕目眩。舌淡苔白, 脉虚。
(2)生活起居护理
注意起居有节,动静结合,温湿度适宜,尤其应注意腹部 保暖。
(3)情志护理
“忧思伤脾”,宜密切观察患者情志变化,消除不良情绪 的刺激。
(4)饮食护理
饮食应该有节制,定时定量,饮食以细软易消化为宜。
(5)用药护理
按时服药,服后安卧,呕吐患者少量多次给药。
脾系病证的护理措施
1、重点观察脘腹胀痛,吐泻物,吐血及便血等表 现。对脘腹胀痛诊断不明者,禁用止痛剂。 2、饮食有节,定时定量,少食多餐,以清淡富于 营养为基本原则。 3、居处环境应干燥、卫生,避免湿邪侵袭。及时 清除排泄物。 4、注意休息,避免劳伤脾气。轻症或恢复期,可 动静结合,使患者无明显疲劳感为度。 5、对呕吐患者,做好口腔护理,水肿、泻泄者, 应注意皮肤护理。

脾与胃病辨证

脾与胃病辨证

辨证要点: 寒象 腹痛喜暖喜按 面色恍白 大便溏薄清稀 + 四肢不温 周身浮肿小便不利 舌淡胖苔白滑 妇女白带清稀量多 脉沉迟无力 脾失健运 纳少腹胀 + 及寒湿之象 口淡不渴 肢体困重等
三、中气下陷证:脾虚气陷证
【概念】 指脾气亏虚,升举无力,而反下陷,以脘腹重坠、内脏下垂及气虚症状为主要表现的虚弱证候。又名脾(中)气下陷证。 【病因与发病】 ①脾虚日久 ②久泄久痢 ③劳倦过度 ④妇女孕产过多等
【临床表现及分析】
辨证要点: 不思饮食、食入不化与便结 + 阴虚证 = 脾阴虚证
六、寒湿困脾证
【概念】 指寒湿内盛,困阻脾阳,脾失温运,以纳呆、腹胀、便溏、身重等为主要表现的寒湿证候。又名湿困脾阳证、寒湿中阻证、太阴寒湿证。 【病因与发病】 ①寒湿内侵(冒雨涉水、居住潮湿气候阴雨等) ②过食生冷或嗜食肥甘等
辨证要点: 脾气虚 + 阳虚寒象 脾阳虚 大便溏薄 大便溏薄清稀 甚则完谷不化 脾气虚 形体消瘦/浮肿 小便不利, 脾阳虚 周身浮肿 妇女带下 白带清稀量多
五、脾阴虚证
【概念】 是指脾阴不足,健运失调所表现的证候。若以肠燥便秘、脉细涩为主要表现者,亦称脾约证。 【病因与发病】 外感温热病后,阴液耗伤; 过食辛辣之品;误服辛温之剂; 情志不遂,肝郁化火,灼伤阴津; 素体阴虚;
辨证要点: 本证病因为寒湿,病机为困脾,以脾胃纳运功能障碍之纳呆、腹胀、便溏、与寒湿中阻之象共见为辨证的主要依据。 本证可兼见于杂病和外感病。 【证候鉴别】脾阳虚证与寒湿困脾证 均有纳呆食少、腹胀、便搪等表现,但脾阳虚证为阳虚运化失职,导致寒湿内阻,以虚为主;寒湿困脾证为寒湿内盛,阻遏脾阳,以实为主。
辨证要点: 肢体困重,脘痞腹胀,纳呆呕恶 湿邪困脾 大便溏泄(粘腻)不爽(肌肤粘腻) 湿热中阻 阳黄、皮肤瘙痒(小便短赤) 身热起伏(不扬),汗出热不解 舌红苔黄腻脉濡数 脾胃功能失调+湿热证=湿热蕴脾证

脾与胃病辨证 (2)

脾与胃病辨证 (2)

出血;
内脏下垂;
消化道不适(胃脘胀闷疼痛、呕吐呃逆、
大便异常等)
一、脾气虚
1、病因:
饮食失调
情志失调 过度劳倦 病久体虚 其它疾病 脾气亏虚
2、病症分析:
运化失职 纳少,脘腹胀满,便溏
脾气虚
气血生化不足 少气懒言,四肢倦怠 面色萎黄,消瘦 脾气虚之象 舌淡苔白,脉缓弱
3、治法:健脾益气 4、方剂:四君子汤 人参:大补元气,健脾益胃 君
砂仁、枳实、枳壳等。
病例分析:
1、马某,女,21岁。口臭,牙龈出血4个月。 晨起口内有血,刷牙出血,平素喜冷饮,大便常 干燥,面红目赤,牙龈红肿,舌红苔薄黄,脉洪 大。西医诊为“急性牙周炎”。
病例分析:
2、 白某,男,39岁。患慢性肝炎6年,两胁 间歇性隐痛,现脘腹胀满,纳食乏味,嗳气频频, 大便溏薄,怕冷肢凉,下肢轻度浮肿。舌质淡白, 苔白滑,脉沉弱。
常用祛湿药:
苦温燥湿用苍术、厚朴、草果仁、半夏;
芳香化湿用藿香、佩兰、白蔻仁、砂仁; 淡渗利湿用茯苓、薏苡仁、泽泻、猪苓;
利水通淋用木通、车前、萹蓄、滑石。
六、脾胃湿热
1、病因: 外感湿热 过食肥甘厚味,酿成湿热 湿热困脾
2、病症分析:
湿热困脾,运化失职
湿热流注肢体
纳差腹胀呕恶便溏
肢体困重
湿热上泛
胃失滋润,胃气不和
胃脘隐痛,胃痞不舒
胃失滋润,胃气上逆 干呕呃逆
胃阴
不足
虚热内生 ,热郁胃中
咽喉失润 口燥咽干
饥不欲食
大肠失润
大便干结
胃阴虚内热之象
舌红少津,脉细数
3、治法:养阴和胃
4、方剂:益胃汤
麦冬:益胃生津

脾与胃疾病辨证

脾与胃疾病辨证

脾与胃疾病辨证一、脾病辨证脾居于腹中。

其经脉络胃,与之为表里。

【生理功能】主运化,主统血,主四肢、肌肉,开窍于口。

脾气以上升为顺。

它与胃共同完成对饮食的受纳、腐熟、消化、吸收及输布水谷精微的功能,为气血生化之源,以供全身营养,故称之为“后天之本”。

【病理表现】主要是消化、吸收方面的异常和统摄无权。

(1) 脾气虚弱脾气虚弱则使脾失运健,造成气血生化之源不足。

常见面色萎黄,形体消瘦,疲倦乏力,少气懒言,纳少、腹胀便溏,或见浮肿、甚则腹部有下坠感,脱肛,子宫脱垂,内脏下垂,舌质淡,苔薄白,脉缓弱。

【中成药】补中益气汤【针灸取穴】以取足太阴脾经、足阳明胃经、任脉腧穴及其俞、募穴为主。

针用补法,或兼灸法。

(2)脾阳虚弱脾阳虛弱使脾运化无权,阴寒凝滞。

常见面色觥白,四肢不温,纳少,腹胀,或脘腹隐痛、喜暖喜按,便溏水肿,白带稀而多,舌质淡嫩,苔白,脉沉迟。

【中成药】理中汤,黄芪建中汤【针灸取穴】以取足太阴脾经、足阳明胃经、任脉腧穴及其背俞穴为主。

针灸并用,针用补法。

(3)寒湿困脾脾被寒湿所困,使脾运化失司。

常见脘腹胀满,不思饮食,口淡不渴,头身重困,大便不实或泄泻,或肢体浮肿,舌苔白膩,脉濡缓。

【中成药】胃苓汤【针灸取穴】以取足太阴经、足阳明经、任脉腧穴为主。

针用补泻兼施法,或兼用灸法。

(4)湿热中阻湿热阻滞中焦,使脾胃受纳、运化失职,升降失常。

常见脘腹痞闷,纳呆呕恶,口苦而黏腻,身重困倦,或面目、肌肤发黄,大便溏泻,小便短赤,或带下色黄,秽臭,阴痒,舌苔黄膩,脉滑数或濡数。

【中成药】茵陈四苓汤【针灸取穴】以取足太阴脾经、足阳明胃经、任脉腧穴为主。

针用泻法。

(5)脾不统血脾不统血是由于脾气虚弱,导致统摄血循无力,使血不循经。

常见便血,月经过多,崩漏,皮肤紫癜(肌衄),兼见面色无华,体倦乏力,少气懒言等,舌质淡,苔薄白,脉细弱。

【中成药】黄土汤,归脾汤【针灸取穴】以取足太阴脾经、足阳明胃经及背俞穴为主。

针用补法,或并用灸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脾病与胃病分析辨证脾胃共处中焦,经脉互为络属,具有表里的关系。

脾主运化水谷,胃主受纳腐熟,脾升胃降,共同完成饮食物的消化吸收与输布,为气血生化之源,后天之本,脾又具有统血,主四肢肌肉的功能。

脾胃病证,皆有寒热虚实之不同。

脾的病变主要反映在运化功能的失常和统摄血液功能的障碍,以及水湿潴留,清阳不升等方面;胃的病变主要反映在食不消化,胃失和降,胃气上逆等方面。

脾病常见腹胀腹痛,泄泻便溏,浮肿,出血等症。

胃病常见脘痛,呕吐,嗳气,呃逆等症。

(一)脾气虚证脾气虚证,是指脾气不足,运化失健所表现的证候。

多因饮食失调,劳累过度,以及其它急慢性疾患耗伤脾气所致。

【临床表现】纳少腹胀,饭后尤甚,大便溏薄,肢体倦怠,少气懒言,面色萎黄或晃白,形体消瘦或浮肿,舌淡苔白,脉缓弱。

【证候分析】本证以运化功能减退和气虚证共见为辨证要点。

脾气虚弱,运化无能,故纳少,水谷内停则腹胀,食入则脾气益困,故腹胀尤甚。

水湿不化,流往肠中,则大便溏薄。

脾气不足,久延不愈,可致营血亏虚,而成气血两虚之证,则形体逐渐消瘦,面色萎黄。

舌淡苔白,脉缓弱,是脾气虚弱之征。

(二)脾阳虚证脾阳虚证,是指脾阳虚衰,阴寒内盛所表现的证候。

多由脾气虚发展而来,或过食生冷,或肾阳虚,火不生土所致。

【临床表现】腹胀纳少,腹痛喜温喜按,畏寒肢冷,大便溏薄清稀,或肢体困重,或周身浮肿,小便不利,或白带量多质稀,舌淡胖,苔白滑,脉沉迟无力。

【证候分析】本证以脾运失健和寒象表现为辩证要点。

脾阳虚衰,运化失健,则腹胀纳少。

中阳不足,寒凝气滞,故腹痛喜温喜热。

阳虚无以温煦,所以畏寒而四肢不温。

水湿不化流注肠中,故大便溏薄较脾气虚更为清稀,甚则完谷不化。

中阳不振,水湿内停,膀胱气化失司,则小便不利;流溢肌肤,则肢体困重,甚则全身浮肿;妇女带脉不固,水湿下渗,可见白带清稀量多。

舌淡胖苔白滑,脉沉迟无力,皆为阳虚湿盛之征。

(三)中气下陷证中气下陷证,是指脾气亏虚,升举无力而反下陷所表现的证候。

多由脾气虚进一步发展,或久泄久痢,或劳累过度所致。

【临床表现】脘腹重坠作胀,食后尤甚,或便意频数,肛门坠重;或久痢不止,甚或脱肛;或子宫下垂;或小便浑浊如米泔。

伴见气少乏力,肢体倦怠,声低懒言,头晕目眩。

舌淡苔白,脉弱。

【证候分析】本证以脾气虚证和内脏下垂为辨证要点。

脾气上升,能升发清阳和升举内脏,气虚升举无力,内脏无托,故脘腹重坠作胀食入气陷更甚,脘腹更觉不舒。

由于中气下陷,故时有便意,肛门坠重,或下利不止,肛门外脱。

脾气升举无力,可见子宫下垂。

脾主散精,脾虚气陷致精微不能正常输布而反下流膀胱,故小便浑浊如米泔。

中气不足,全身机能活动减退,所以少气乏力,肢体倦怠,声低懒言。

清阳不升则头晕目眩。

舌淡苔白,脉弱皆为脾气虚弱的表现。

(四)脾不统血证脾不统血证,是指脾气亏虚不能统摄血液所表现的证候。

多由久病脾虚,或劳倦伤脾等引起。

【临床表现】便血,尿血,肌衄,齿衄,或妇女月经过多,崩漏等。

常伴见食少便溏,神疲乏力,少气懒言,面色无华,舌淡苔白,脉细弱等症。

【证候分析】本证以脾气虚证和出血共见为辨证要点。

脾有统摄血液的功能,脾气亏虚,统血无权,则血溢脉外。

溢于肠胃,则为便血;渗于膀胱,则见尿血;血渗毛孔而出,则为肌衄;由齿龈而出,则为齿衄。

脾虚统血无权,冲任不固,则妇女月经过多,甚或崩漏。

食少便溏,神疲乏力,少气懒言,面色无华,舌淡苔白,脉细弱等症,皆为脾气虚弱之症。

小结脾病虚证鉴别如下相同症:腹胀纳少,食后尤甚,便溏肢倦,少气懒言,面色萎黄。

不同症:①脾气虚:形体或浮肿或消瘦。

舌苔:舌淡苔白。

脉象:缓弱。

②脾阳虚:腹痛喜温喜按,肢冷尿少,或肢体困重,或浮肿,或带下清稀。

舌苔:舌淡胖,苔白滑。

脉象:沉迟无力。

③中气下陷:脘腹坠胀,或便意频数,肛门坠重;或久痢脱肛,或子宫下垂,或小便浑浊如米泔。

舌苔:舌淡苔白。

脉象:弱。

④脾不统血:便血,尿血,肌衄,齿衄,或妇女月经过多,崩漏等。

舌苔:舌淡苔白。

脉象:细弱。

(五)寒湿困脾证寒湿困脾证,是指寒湿内盛,中阳受困而表现的证候。

多由饮食不节,过食生冷,淋雨涉水,居处潮湿,以及内湿素盛等因素引起。

【临床表现】脘腹痞闷胀痛食少便溏,泛恶欲吐,口淡不渴,头身困重,面色晦黄,或肌肤面目发黄,黄色晦暗如烟熏,或肢体浮肿,小便短少。

舌淡胖苔白腻,脉濡缓。

【证候分析】本证以脾的运化功能发生障碍和寒湿中遏的表现为辨证要点。

寒湿内侵,中阳受困,脾气被遏,运化失司,故脘腹痞闷胀痛,食欲减退。

湿注肠中,则大使溏薄。

胃失和降,故泛恶欲吐。

寒湿属阴邪,阴不耗液,故口淡不渴。

寒湿滞于经脉,故见头身困重。

湿阻气滞,气血不能外荣,故见面色黄晦。

脾为寒湿所困,阳气不宣,胆汁随之外泄,故肌肤面目发黄,黄色晦暗如烟熏。

湿泛肌肤可见肢体浮肿;膀胱气化失司,则小便短少。

舌淡胖苔白腻,脉濡缓,皆为寒湿内盛的表现。

(六)湿热蕴脾证湿热蕴脾证,是指湿热内蕴中焦所表现的证候。

常因受湿热外邪,或过食肥甘酒酪酿湿生热所致。

【临床表现】脘腹痞闷,纳呆呕恶,便溏尿黄,肢体困重,或面目肌肤发黄,色泽鲜明如橘子,皮肤发痒,或身热起伏,汗出热不解。

舌红苔黄腻,脉濡数。

【证候分析】本证以脾的运化功能障碍和湿热内阻的症状为辩证要点。

湿热蕴结脾胃,受纳运化失职,升降失常,故脘腹痞闷,纳呆呕恶。

脾为湿困,则肢体困重。

湿热蕴脾,交阻下迫,放大便溏泄,小便短赤。

湿热内蕴,熏蒸肝胆,致胆汁不循常道,外溢肌肤,故皮肤发痒,面目肌肤发黄,其色鲜明如橘子。

湿遏热伏,热处湿中,湿热郁蒸,故身热起伏,汗出而热不解,舌红苔黄腻,脉濡数,均为湿热内盛之象。

(七)胃阴虚证胃阴虚证,是指胃阴不足所表现的证候。

多由胃病久延不愈,或热病后期阴液未复,或平素嗜食辛辣,或情志不遂,气郁化火使胃阴耗伤而致。

【临床表现】胃脘隐痛,饥不欲食,口燥咽干,大便干结,或脘痞不舒,或干呕见逆,舌红少津,脉细数。

【证候分析】本证以胃病的常见症状和阴虚证共见为辨证要点。

胃阴不足,则胃阳偏亢,虚热内生,热郁胃中,胃气不和,致脘部隐痛,饥不欲食。

胃阴亏虚,上不能滋润咽喉,则口燥咽干;下不能濡润大肠,放大便干结。

胃失阴液滋润,胃气不和,可见脘痞不舒,阴虚热扰,胃气上逆,可见干呕呃逆。

舌红少津,脉象细数,是阴虚内热的征象。

(八)食滞胃脘证食滞胃脘证,是指食物停滞胃脘不能腐熟所表现的证候。

多由饮食不节,暴饮暴食,或脾胃素弱,运化失健等因素引起。

【临床表现】胃脘胀闷疼痛,嗳气吞酸或呕吐酸腐食物,吐后胀痛得减,或矢气便溏,泻下物酸腐臭秽,舌苔厚腻,脉滑。

【证候分析】本证以胃脘胀闷疼痛,嗳腐吞酸为辨证要点。

胃气以降为顺,食停胃脘胃气郁滞,则脘部胀闷疼痛。

胃炎和降而上逆,故见嗳气吞酸或呕吐酸腐食物。

吐后实邪得消,胃气通畅,故胀痛得减。

食浊下移,积于肠道,可致矢气频频,臭如败卵,泻下物酸腐臭秽,舌苔厚腻,脉滑为食浊内积之征。

(九)胃寒证胃寒证,是指阴寒凝滞胃腑所表现的证候。

多由腹部受凉,过食生冷,过劳倦伤中,复感寒邪所致。

【临床表现】胃脘冷痛,轻则绵绵不已,重则拘急剧痛,遇寒加剧,得温则减,口淡不渴,口泛清水,或恶心呕吐,或伴见胃中水声漉漉,舌苔白滑,脉弦或迟。

【证候分析】本证以胃脘疼痛和寒象共凶为辨证要点。

寒邪在胃,胃阳被困,故胃脘冷痛。

寒则邪更盛,温则寒气散,故遇寒痛增而得温则减。

胃气虚寒,不能温化精微,致水液内停而为水饮,饮停于胃,振之可闻胃部漉漉水声,水饮不化随胃气上逆,可见口淡不渴,口泛清水,或恶心呕吐,舌苔白滑,脉弦或迟是内有寒饮的表现。

(十)胃热证胃热证,是指胃火内炽所表现的征候。

多因平素嗜食辛辣肥腻,化热生火,或情志不遂,气郁化火,或热邪内犯等所致。

【临床表现】胃脘灼痛,吞酸嘈杂,或食入即吐,或渴喜冷饮,消谷善饥,或牙龈肿痛齿衄口臭,大便秘结,小便短赤,舌红苔黄,脉滑数。

【证候分析】本证以胃病常见症状和热象共见为辩证要点。

热炽胃中,胃气不畅,故胃脘灼痛。

肝经郁火横逆犯胃,则吞酸嘈杂,呕吐,或食入即吐。

胃热炽盛,耗津灼液,则渴喜冷饮;机能亢进,则消谷善饥。

胃络于龈,胃火循经上熏,气血壅滞,故见牙龈肿痛,口臭。

血络受伤,血热妄行,可见齿衄。

热盛伤津耗液,故见大便秘结,小便短赤。

舌红苔黄,脉滑数为胃热内盛之象。

小结胃病寒热虚实的鉴别①胃寒:疼痛性质:冷痛。

呕吐:清水。

口味与口渴:口淡不渴。

大便:便溏。

舌象:舌淡苔白滑。

脉象:沉迟。

②胃热:疼痛性质:灼痛。

呕吐:清水。

口味与口渴:渴喜冷饮。

大便:秘结。

舌象:舌红苔黄。

脉象:滑数。

③胃阴虚:疼痛性质:隐痛。

呕吐:干呕。

口味与口渴:口咽干燥。

大便:干结。

舌象:舌红少苔。

脉象:细数。

④食滞胃脘:疼痛性质:胀痛。

呕吐:酸腐食物。

口味与口渴:口中腐酸。

大便:酸臭。

舌象:舌厚腻。

脉象:滑精品文档。

11欢迎下载欢迎您的下载,资料仅供参考!致力为企业和个人提供合同协议,策划案计划书,学习资料等等打造全网一站式需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