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重点高中名师精编教案_《浙东学术》教学参考
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教学案:第九单元 相关读物 浙东学术 Word版含答案
相关读物浙东学术1.了解浙东学术的发展演变过程。
2.了解贯穿于文中的求是求真、经世致用的思想及其治学要“切于人事”的主张。
对应学生用书P81章学诚(1738-1801),清代史学家、文学家。
字实斋,号少岩,浙江会稽(今绍兴)人。
乾隆进士,官国子监典籍。
学识渊博,史学理论有独到见识,章学诚一生主修、参修各类地方史志十余部,并撰写了大量的志评著作。
创立了一套完整的修志义例,《方志立三书议》提出方志分立三书的主张,标志着其方志理论的成熟、修志体例的完备和方志学的建立。
他提出“辨章学术,考镜源流”的目录思想,建立了较为系统的历史学和目录学理论,被梁启超称为中国方志学的创始人。
他曾参与《续资治通鉴》的纂修,又主修《湖北通志》,著有《文史通义》9卷,《校雠通义》4卷,《方志略例》2卷,《文集》8卷,《外集》2卷,《湖北通志检存稿》4卷及《未成稿》1卷,《外编》18卷等。
去世120年后由刘承干搜集整理出版了《章氏遗书》。
顾炎武提倡经世致用之学,强调把“六经之旨”和“当世之务”结合起来考察,鉴古知今,以探索未来社会发展之路。
可是清代学术后来的发展,没有遵循他的路途前进。
乾隆嘉庆时期,被称为清王朝的“盛世”,而“乾嘉学派”又成为这一盛世在学术文化上的点缀。
“乾嘉学派”打着研究经典的旗帜,却漠不关心“当世之务”。
究其根本,还是清王朝大兴文字狱、实行文化专制主义的结果。
当时著名学者钱大昕自题画像说:“官登四品,不为不达;岁开七秩,不为不年;插架图籍,不为不富;研思经史,不为不勤;因病得闲,因拙得安,亦仕亦隐,天之幸民。
”钱氏这种精神状态,是大部分乾嘉时期学者的典型代表。
另一方面,与“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考据之学相反,一些理学的末流仍然空谈天人性命。
章学诚的《文史通义》,就是为纠正当时的这两种学风而创作的。
《文史通义》是清代史学家章学诚积一生学力著成的史学论著,凝聚了作者大半生的心血。
全书共九卷,分内篇、外篇两部分。
《浙东学术》教案与学生学习效果分析
《浙东学术》教案与学生学习效果分析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和教育改革的深入,教育教学方式也在逐渐转变。
以教学资源共享为核心的教学模式取代了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育教学模式,越来越受到师生们的欢迎。
浙江省在教育领域中始终保持着先进的思想和开放的态度,针对学生学习资料的教育资源已经得到了全面发展。
本文就是针对教育资源中的《浙东学术》教案为载体,对学生学习效果进行分析,以期对今后的教育教学共同价值的探究和研究有所帮助。
一、浙东学术教案的发展历程《浙东学术》是浙江省一份风格独具的优秀学术杂志,自出版以来一直以推动浙江省学术成果研究和学术交流为使命。
而《浙东学术》教案自2004年开始发行以来,其受欢迎程度与日俱增。
浙东学术教案以浙江省的高校为载体,以学生的特长和综合能力培养为目的,每年为浙江省的大学生准备上千个专业教学教案。
目前,浙东学术教案已经成为浙江省高等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其受欢迎程度和知名度不断上升,不仅受到了学生和教师的高度认可,也得到了教育部门的认可和支持。
二、浙东学术教案对学生学习的影响教师要确保学生具备一定的知识技巧,最基本的条件是降低学生学习的难度,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
此时教案的重要性就凸显出来了。
浙东学术教案在帮助学生掌握知识、提高学习成绩等方面具有很强的帮助作用。
1. 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浙东学术教案对于学生成绩的提升有着显著的效果,既可以帮助学生理解难点知识点,又可以帮助他们快速复习和掌握重点内容。
2. 增强学生的知识理解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浙东学术教案重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为学生提供了实践操作的机会,从而提高他们的知识掌握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减少学生对于知识点的盲区,增加学生对于知识点的理解,促使其对自己所学的知识有更深入的认知。
3. 增进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合作和交流。
浙东学术教案可以帮助教师和学生之间产生更多的交流和沟通,有效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
三、浙东学术教案的几点建议虽然浙东学术教案在提高学生学习效果、增加知识点理解、强化教师与学生间交流等方面的作用显著。
高中语文 第九单元 浙东学术导学案 新人教版选修《中
浙东学术1.连线作者章学诚(1738—1801),字实斋,号少岩,会稽(今浙江绍兴)人,乾隆四十三年(1778)进士。
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和史学家。
53岁时助编《续资治通鉴》,并主修《湖北通志》。
晚年目盲,仍孜孜于著述,口授他人代书,卒年64岁。
章学诚终其一生,从事于古今学术的总结批判工作。
由于生活动荡,他在这方面的重要论著,几乎全部撰写于车尘马足之间,死后,才由其子汇刻成《文史通义》和《校雠通义》,1920年,他的全部著述被合刻为《章氏遗书》。
章学诚的《文史通义》是继《史通》之后的重要史学理论著作,重在阐发史学的本质意义、论述史学的作用。
2.整体感知《文史通义》是清代史学家章学诚积一生之力著成的一部史学理论著作,与刘知几的《史通》一直被视作中国古代史学理论的双璧。
全书共九卷,分为内篇和外篇两部分。
内篇多半泛论文史,外篇阐述修志体例。
其论学主旨,以“考索”与“义理”并重,但反对无目的的考索和空谈义理。
其主要理论是:其一,“六经皆史”论;其二,有关历史编纂学问题;其三,把方志作为一门专门的学问。
《浙东学术》是《文史通义》中很有分量的一篇,集中论述了作者治学要“切合当时人事”的思想,充分表现了作者“经世致用”的治学精神。
作者立论鲜明,引证丰富,反对空言、提倡切实致用的思想贯穿始终,字里行间洋溢着堂堂正气和烈烈激情。
1.识字注音天铎.( ) 桎梏.( ) 蕺.山( ) 迥.殊( ) 2.一词多义(1)事⎩⎪⎨⎪⎧彼不事.所事 享国之日浅,国家无事 吾得兄事之 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 (2)制⎩⎪⎨⎪⎧犹且不以空言制胜 其牙机巧制履至尊而制六合(3)果⎩⎪⎨⎪⎧ 果可与著述相提并论乎 未果,寻病终 适莽苍者,三餐而反,腹犹果然4舍⎩⎪⎨⎪⎧ 后之言著述者,舍今而求古 屋舍俨然 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广成传舍 晋楚治兵,遇于中原,其辟军三舍(5)足⎩⎪⎨⎪⎧ 学者不知斯义,不足言史学也 非利足也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 (6)得⎩⎪⎨⎪⎧则吾不得而知之矣 小则获邑,大则得城 此言得之 吾得兄事之3.古今异义(1)天人性命..之学 古义:________________。
《浙东学术》教案评估标准
《浙东学术》教案评估标准教案是教师教学活动中不可或缺的一环,它是教学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
教案评估是对教案进行反思、总结和改进的过程,是提高教学质量和水平的有效途径。
而《浙东学术》教案评估标准则是指对浙江东方文化学院教师所设计的教案进行评估的标准。
本文将从教案评估的意义、教案评估的内容和指标以及教案评估的方法和步骤等方面进行阐述和探讨。
一、教案评估的意义1.加强教师教学设计水平。
评估教案可以发现教学设计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之处,从而及时予以改进,提高教学设计水平。
2.提高教学效果和质量。
教案评估可以检验教师的教学设计是否符合课程目标、学生需要和教学内容的难度等方面,从而提高教学效果和质量。
3.促进教师自我提升。
教案评估可以帮助教师了解自己教学设计的优点和不足,从而有利于教师做出自我反思和提升自己的教学水平。
4.促进教育教学改革。
教案评估可以为教育教学改革提供参考和支持,从而推动教育教学的质量不断提高。
二、教案评估的内容和指标1.教学目标合理性评估。
评估教案中教学目标的合理性,包括目标的实践性、可行性和明确度等。
2.教学设计评估。
评估教案中教学设计的科学性和有效性,包括教学内容的合理性、教学方法的适用性、教学时机和教学环境等方面。
3.教学资源评估。
评估教案中所需要的教学资源的充足性、可用性和灵活性。
4.教学效果评估。
评估教案中的教学效果,包括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效率和学习成果等方面。
三、教案评估的方法和步骤1.制定教案评估标准。
制定教案评估标准是指根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学生的需求等方面,制定符合实际需求的教案评估标准。
2.教师进行自我评估。
教师应该对自己的教案进行自我评估,查找自己教学设计中的不足之处,有针对性地进行改进。
3.同行评估。
同行评估是指教师之间互相交流、分享和评估教学经验的过程,可以多方面地审视和评估教学设计的合理性和实效性。
4.学生评估。
学生评估是指学生对教学设计进行评估的过程,可以了解学生对教学设计的理解和反应,有利于教师发现问题和改进教学设计。
2024年全国重点高中名师精编教案
2024年全国重点高中名师精编教案【课程名称】:《现代文学名著选读》【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现代文学的发展背景及主要作家、作品。
2.培养学生对现代文学的兴趣,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3.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现实,思考人生价值。
【教学内容】:1.课程导入2.现代文学背景介绍3.重点作家作品分析4.课堂讨论与练习5.课后作业【教学过程】:一、课程导入1.向学生简要介绍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和内容。
2.以“现代文学是什么?”引发学生思考,引导学生回顾已学过的文学知识。
二、现代文学背景介绍1.讲述现代文学的发展历程,包括五四运动、新文化运动等。
2.分析现代文学的特点,如现实主义、浪漫主义、现代主义等。
3.引导学生关注现代文学对社会现实的反映,如对封建制度的批判、对民主科学的倡导等。
三、重点作家作品分析1.鲁迅《呐喊》a.介绍鲁迅的生平及创作背景b.分析《呐喊》中的经典作品,如《狂人日记》、《阿Q正传》等c.引导学生思考鲁迅作品中的社会意义和现实意义2.茅盾《子夜》a.介绍茅盾的生平及创作背景b.分析《子夜》中的典型人物形象,如吴荪甫、孙少平、林黛玉等c.引导学生关注作品对社会现实的反映3.巴金《家》a.介绍巴金的生平及创作背景b.分析《家》中的家族伦理关系及人物性格c.引导学生思考作品对传统观念的挑战四、课堂讨论与练习1.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现代文学的理解和感悟。
2.设计练习题,检验学生对本节课内容的掌握。
五、课后作业1.阅读一篇现代文学作品,分析其主题、人物形象、艺术手法等。
2.写一篇关于现代文学的感悟文章。
本节课通过讲述现代文学的发展背景、分析重点作家作品,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现实,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课堂讨论与练习环节,使学生积极参与,加深对现代文学的理解。
课后作业旨在巩固所学内容,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
希望同学们在今后的学习中,能够继续关注现代文学,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
重难点补充:一、课程导入(对话)师:同学们,提到现代文学,你们会想到什么?生1:会想到鲁迅的《狂人日记》。
《浙东学术》教案编写指南
《浙东学术》教案编写指南教育是人类文明的核心,教师是教育事业的中坚力量。
为了保证有效的教育,教师需要制定教案来指导他们的教学。
教案编写是教学准备的首要任务之一,因为它可以为教师提供指导和方向,使他们的课堂更有组织、更有效。
在编写教案时,需要考虑很多方面的因素。
要编写出良好的教案,需要具备相关知识和技能。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讨论一种名为《浙东学术》教案编写指南的方法,以帮助教师更好地编写教案。
一、教案编写的目的和作用教案是教学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教师在教学前认真分析、备课和设计的产物。
教案的编写目的主要有以下几点:1.指导教学:教案是教学过程中的重要工具,能够帮助教师统筹规划教学内容、方法和手段,把握教学重点和难点,从而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2.保证教学质量:教案能够对教学活动进行有效的管理,提高教育教学的质量,并及时发现和纠正教学中存在的不足,从而满足学生学习需求。
3.增加教师工作效率:教案可以为教师提供必要的信息,减少教师备课时间和精力的浪费,提高教师工作效率,让教师更好地投入到教育教学活动中。
二、《浙东学术》教案编写指南的具体步骤1.教学目标的确定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中最重要的部分之一,也是制定教案的先决条件。
在制定教学目标时,应考虑教学内容的适宜性,为学生提供恰当的知识、技能和体验。
同时,教学目标要有可参考性,对教师和学生都应当明确,这样才能更好地引导教学中的各个环节。
2.教学内容的选定教学内容包括教学的知识要点、教学的技巧方法和设计的情境等。
在选定教学内容时,需要考虑教师的实际情况、学生的实际需求和教材的要求。
同时,还要注意选择合适的教学资源,包括视频、音频、图片和实物等,为学生提供视觉、听觉和感性体验。
3.教学方法的选择教学方法的选择是教学工作的重要环节之一。
教学方法应考虑到教育教学的实际需求,要针对学生的认知特点和情感特征,选用合适的教学方法。
在教学方法中还要注意灵活性和多样性,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和创造性思维,为学生提供多种教学选择,让他们更好地成长和发展。
《浙东学术》教案.
《浙东学术》教案2011-02-20《浙东学术》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浙东学术的发展演变过程。
2、了解贯穿于文中的求是求真,经世致用的思想及其治学要"切于人事"的主张。
3、积累文言知识。
教学过程一、走近经典《文史通义》是我国清代一部综论文史、品评古今的学术著作,在中国史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同时,它也是章学诚的代表作。
它和刘知几的《史通》一起被视为我国古代史学理论的双璧。
作者章学诚(1738-1801年),字实斋,号少岩,浙江会稽(今绍兴市)人,是我国封建社会晚期一位杰出的史学评论家。
章学诚在《文史通义》中,不仅批判了过去的文学和史学,也提出了编写文史的主张。
他对编纂史书的具体做法,又表现在他所修的诸种地方志之中。
章学诚在这部书中提出了"经世致用"、"六经皆史"、"做史贵知其意"和"史德"等著名断,建立了自己的史学理论体系;同时还在总结前人修志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志属信史"、"三书"、"四体"、"方志辨体"和建议州县"特立志科"等重要观点,建立了方志理论体系,创立了方志学,从而奠定了章学诚在清代史学上的重要地位。
章学诚在《与族孙汝南论学书》一文中回忆他的童年时说:"仆尚为群儿,嬉戏左右,当时闻经史大义,已私心独喜,决疑质问,间有出成人拟议外者。
"这说明章学诚自幼对经学和史学理论就发生了浓厚的兴趣,并且所发的议论经常令大人吃惊,在这方面显示出良好的资质。
章学诚十五六岁时,随父亲到湖北应城,从馆师学习举子业。
但他对此却很厌烦,于是偷偷说服了妻子,将金银首饰摘下,卖钱换来纸笔,雇来县里的小书吏,连夜抄录春秋内外传,以及东周、战国时的子、史书,然后根据自己的意图,把它们分析开后重新组合,编纂成纪、表、志、传体裁的史书,共100多卷。
高中语文《浙东学术》教学参考素材 新人教版选修
《浙东学术》教学参考文化背景顾炎武提倡经世致用之学,强调把“六经之旨”和“当世之务”结合起来考察,鉴古知今,以探索未来社会发展之路。
可是清代学术后来的发展,没有遵循他的路途前进。
乾隆嘉庆时期,被称为清王朝的“盛世”,而“乾嘉学派”又成为这一盛世在学术文化上的点缀。
“乾嘉学派”打着研究经典的旗帜,却漠不关心“当世之务”。
究其根本,还是清王朝大兴文字狱、实行文化专制主义的结果。
清初以来接连不断的文字狱,通过杀戮和流放来禁锢人们的思想,迫使知识分子不敢再有独立的思考,甚至不敢谈论“清风明月”,噤若寒蝉,不得不放弃经世致用的理念,割断学术与政治的纽带,一头钻到故纸堆里,做起了考证的学问。
清朝统治者在高压的同时,又采取怀柔政策,通过修史、编书(《古今图书集成》及《四库全书》)等手段,网罗“人才”,“净化”典籍,就更加助长了考据之风。
当时著名学者钱大昕自题画像说:“官登四品,不为不达;岁开七秩,不为不年;插架图籍,不为不富;研思经史,不为不勤;因病得闲,因拙得安,亦仕亦隐,天之幸民。
”钱氏这种精神状态,是大部分乾嘉时期学者的典型代表。
另一方面,与“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考据之学相反,一些理学的末流仍然空谈天人性命,比顾炎武描述的情状还要坏。
章学诚的《文史通义》,就是想纠正当时的这两种学风而创作的。
章学诚(1738—1801),字实斋,号少岩,浙江会稽(今绍兴市)人。
他出生于中小地主家庭,少时多病,家道衰落,读书也很迟钝,背诵能力很差,却对史书情有独钟。
他后来回忆说:“史部之书,乍接于目,便似夙所攻习然者,其中利病得失,随口能举,举而辄当。
”(《家书六》)他小的时候还曾对《左传》《春秋内外传》等书改换体例,加以缩编。
由于他率真自得,学问“不合时好”,不肯作时文讨好考官,自22岁至30岁,四次去北京参加科举考试都榜上无名,穷困潦倒,靠给人家编写地方志为生。
然而在精神上他却是昂扬向上的,“意气落落,不可一世”,节衣缩食,把省下来的钱都用来买书,用了三年时间购齐23部历代正史。
高中语文 第九单元 浙东学术课件 新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
第十二页,共35页。
故司马迁本董氏天人性命(xìngmìng)之说 “名本词”的,意动用法,
_______________
_以__…__…__为__本___________
后人贵经术 “贵”,_形__容__词__活__用__为__动__词__,__看__重_ 朱陆异同,干戈门干户戈 “干戈”,_名__词__(m__ín_g__c_í)_活__用__为__动__词__,动 不得不殊门户 “殊”,_形__容__词__活__用__为__动__词__,__另__外__建__立__
第十九页,共35页。
5.下列(xiàliè)语句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未有不切于人事者
切:切合
B.言性命者必究于史
究:考究
C.知史学之本于《春秋》 本:根本
D.不特无门户可持
特:只是
答案: C C项,“本”在此句中是动词,意思是“发源 (fāyuán)、来源”。
第二十页,共35页。
第四页,共35页。
此《春秋》之所以经.世也经:动,治理
知有史而不知有经.名词,经学
经
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形容词,整 既 六窈 艺窕 经.以传寻皆壑通(, 习jīn之亦ggu崎名ò)岖词,而经经.书丘动词,经过
韩魏之经.营,齐楚之精英动词,治理
不如见诸行事.之深切著明也名词,事件(shìjiàn)
第十页,共35页。
2017-2018学年高中语文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教学案:第九单元相关读物 浙东学术含答案
相关读物浙东学术1。
了解浙东学术的发展演变过程。
2.了解贯穿于文中的求是求真、经世致用的思想及其治学要“切于人事"的主张。
对应学生用书P81章学诚(1738-1801),清代史学家、文学家。
字实斋,号少岩,浙江会稽(今绍兴)人。
乾隆进士,官国子监典籍。
学识渊博,史学理论有独到见识,章学诚一生主修、参修各类地方史志十余部,并撰写了大量的志评著作。
创立了一套完整的修志义例,《方志立三书议》提出方志分立三书的主张,标志着其方志理论的成熟、修志体例的完备和方志学的建立.他提出“辨章学术,考镜源流”的目录思想,建立了较为系统的历史学和目录学理论,被梁启超称为中国方志学的创始人。
他曾参与《续资治通鉴》的纂修,又主修《湖北通志》,著有《文史通义》9卷,《校雠通义》4卷,《方志略例》2卷,《文集》8卷,《外集》2卷,《湖北通志检存稿》4卷及《未成稿》1卷,《外编》18卷等.去世120年后由刘承干搜集整理出版了《章氏遗书》。
顾炎武提倡经世致用之学,强调把“六经之旨”和“当世之务”结合起来考察,鉴古知今,以探索未来社会发展之路.可是清代学术后来的发展,没有遵循他的路途前进。
乾隆嘉庆时期,被称为清王朝的“盛世”,而“乾嘉学派”又成为这一盛世在学术文化上的点缀。
“乾嘉学派”打着研究经典的旗帜,却漠不关心“当世之务".究其根本,还是清王朝大兴文字狱、实行文化专制主义的结果。
当时著名学者钱大昕自题画像说:“官登四品,不为不达;岁开七秩,不为不年;插架图籍,不为不富;研思经史,不为不勤;因病得闲,因拙得安,亦仕亦隐,天之幸民。
”钱氏这种精神状态,是大部分乾嘉时期学者的典型代表.另一方面,与“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考据之学相反,一些理学的末流仍然空谈天人性命.章学诚的《文史通义》,就是为纠正当时的这两种学风而创作的.《文史通义》是清代史学家章学诚积一生学力著成的史学论著,凝聚了作者大半生的心血.全书共九卷,分内篇、外篇两部分.作者从乾隆三十六年(1771)或三十七年(1772)开始写作,至嘉庆六年(1801)去世止,历时三十年尚未完稿。
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教案
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教案卜算子是唐代文学家杜牧创作的一首名篇,以揭示人生的无常变幻为主题。
本文是以杜牧的《卜算子》为素材,设计了一堂关于浙东地区的地理教学案。
【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了解浙东地区的地理位置、自然地理特点和人文地理特点;2. 技能目标:培养学生运用地理知识进行地理分析和归纳总结的能力;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浙东地区的热爱与向往情感。
【教学重点】1. 掌握浙东地区的地理位置和自然地理特点;2. 理解浙东地区的人文地理特点和人民生活。
【教学难点】如何让学生通过课文了解到浙东地区的自然和人文地理特点。
【教学过程】一、导入与热身(5分钟)1. 展示杜牧《卜算子》的诗歌内容和背景图片,引起学生的兴趣;2. 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解读一下这篇诗歌的主题。
二、呈现与探究(10分钟)1. 投影展示浙东地区的地理位置,并让学生回答:浙东地区在中国的哪个省份?与哪些省份相邻?2. 通过图片展示浙江省的地理环境和特点,引导学生了解浙江的自然地理特点。
三、分析与讨论(20分钟)1. 引导学生回顾《卜算子》中的描写内容,通过关键词思维导图,总结学生对浙东地区的认识。
2. 分组让学生自由讨论浙东地区的人文地理特点和人民生活,并收集一些关键词。
3. 每组派代表分享讨论结果。
四、归纳与展示(1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将讨论结果进行总结,归纳出浙东地区的人文地理特点和人民生活。
2.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设计展示形式,展示他们对浙东地区的认识。
五、拓展与延伸(10分钟)1. 学生在小组内进一步讨论,发表自己对浙东地区的向往和热爱;2. 学生用自己的话写一段字表达对浙东地区的向往之情。
六、总结与反思(5分钟)1. 教师帮助学生总结今天的学习内容,重点强调浙东地区的地理位置和自然人文地理特点;2. 学生自我评价,反思自己今天的学习收获和不足之处。
【教学反思】此次课设计以杜牧的《卜算子》为素材,通过让学生挖掘和分析诗歌中的地理信息,引导学生了解到浙东地区的自然人文地理特点。
高中浙版语文教案精选
高中浙版语文教案1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相关的生物学知识,把握作者观点。
2、能力目标:休会本文幽默幽默的语言风格,品味优秀科普作家的文字魅力。
3、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大自然、对生物的热爱情。
二、教学重点:了解相关的生物学知识,把握作者观点。
三、教学难点:休会本文幽默幽默的语言风格,品味优秀科普作家的文字魅力。
四、课时安排:1课时五、教学步骤(一)情景导入同学们,每天我们都行色匆匆,你是否低头注意过你脚下的蚂蚁窝?也许在你家的附近就有很多。
你有没有发现,蚂蚁经常成群结队地忙忙碌碌?假设是你扔一粒饭到它们的洞口,只要有一只蚂蚁发现,在短短的时间内就会聚集一大群,一下就能把饭粒搬回家。
哪怕是一块大面包,它们也能很快解决。
它们就像一个大家庭,团结一致,努力工作。
同学们,你觉得神奇吗?它们与我们多像,但它们能和我们一样吗?今天我们学习的这篇文章探讨的就是这个问题。
(二)作家作品简介刘易斯·托马斯,1943年生于美国纽约,就读于普林斯顿大学和哈佛医学院,历任明尼苏达大学儿科研究所教授、纽约大学贝尔维尤医疗中心病理学系和内科学系主任、耶鲁医学院病理学系主任、纽约市癌症纪念中心斯隆一凯特林癌症研究所所长,并任美国科学院院士。
(三)整体感知,明确本文写作思路明确:第一局部(第1至3段):从一个事例切入,即医学家举行年会,把其与生物界联系起来,从而得出自己的论点,人类社会与生物社会有共通之处。
第二局部(第4至10段):指出动物过着两种生活,即是个体的存在,又是集体的存在,也就是说,动物过着个体的和社会的两种生活。
第三局部(第11至13段):指出人类与生物界的相通之处——人类也要有社会的生活。
(四)合作探究1.第一段作者开篇是怎样描绘医学家举行年会的?为什么这样描绘呢?明确:他们“急匆匆来回乱窜〞,“碰碰触角,交换一点信息〞,“像抛出钓鳟鱼的钓线一样,准确无误地向恰尔德饭店抛出一个长长的单列纵队〞。
高中语文 浙东学术课件
温馨晨读
自主积累
合作探究
分层训练
三、古今异义 1.朱陆异同
古义:__差__异__,__偏__义__复__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不同之处和相同之处 2.授受虽出于一 古义:传__授__,___偏__义__复__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传授与接受
赏读:北方的马依恋北风,南方的鸟巢于向南的树枝。 比喻人很难忘记故土。
温馨晨读
自主积累
合作探究
分层训练
积财千万,不如薄技在身。 ——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勉学》
赏读:积累千千万万的家产,比不上学会一种小小的技艺。 这句话说明一个人不能靠家里的财产过日子,而应该学会一些 技能,掌握谋生的手段,能够自食其力,这样才靠得住。今天, 我们讲学会生活,学会学习,学会做人,其中的学会生活是最 起码的。
今义:表示因果关系的连词
5.不可以空言讲也 古义:_可__以__凭__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表示许可,可能
温馨晨读
自主积累
合作探究
分层训练
四、文言句式
1.千古桎梏之府,亦千古荆棘之林也
___判__断__句_
2.言性命者必究于史
_状__语__后__置_ 句
温馨晨读
自主积累
合作探究
分层训练
为主要内容。第四阶段是清代的浙东学派。这个时期是浙东学 术的全盛时期,主要代表有一代大儒黄宗羲、史论大家章学诚、 史学篡修专家邵晋涵等。
温馨晨读
自主积累
合作探究
分层训练
明清之际的浙东学术具有怎样的特点?
提示 ①浙东学术是适合商品经济发展的观念形态。黄宗 羲明确提出了“工商皆本”的思想,认为凡“不切于民用”的 皆为“末”,批评“世儒不察,以工商为末,妄议抑之”,这 显然是适应商品经济发展的思想。②渐东学术在客观上起到了 破除传统观念的思想解放作用。如王阳明的心学思想,以明白 的语言,肯定“良知”“吾心”是判别是非、善恶的标准。这 在当时可说是对儒家传统和经典的权威性的大胆挑战,对于冲 破长期被程朱理学控制的局面,活跃学术空气,解放人们思想, 起到了积极的作用。③浙东学术的主体道德意识学说在中
浙东学术-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教案
浙东学术-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教案教案背景《人教版选修》是一套由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高中教材,是广大中学生必修的课程之一。
其中,中国文化经典研读是其中一门重要课程,旨在通过对中国传统文化经典的研读,深化学生的文化素养和对中华文化的理解。
本教案旨在结合浙东学派的学术思想和方法,对《人教版选修》中所涉及的中国文化经典进行探究和解读,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这门课程。
教案内容一、教学目标本教案的教学目标为: - 了解浙东学派的学术思想和方法,并应用于中国文化经典的研读中; - 掌握《人教版选修》中所涉及的典籍及其主要思想; - 培养学生从中国传统文化的角度去思考和解读问题的能力; - 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和语言表达能力。
二、课程安排第一课:王阳明心学1.教师介绍浙东学派的历史和思想内涵;2.给学生分发王阳明心学相关资料并讲解;3.让学生阅读相关文献并进行思考与讨论;4.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汇报心得。
第二课:《孟子》1.教师介绍孟子的思想体系和事件背景;2.给学生阅读《孟子》书中的相关片段,让学生阐释其中的思想;3.设计角色扮演活动,让学生感受孟子思想对人生和社会的影响。
第三课:《诗经》1.讲解《诗经》的起源和历史地位;2.让学生阅读选定的《诗经》,并试图解读其中的意象和象征;3.设计美术创作活动,让学生从视觉艺术的角度去感受和表达《诗经》中所表达的情感。
第四课:《大学》1.介绍《大学》的作者和思想背景;2.让学生阅读《大学》中的相关片段,并进行解读;3.设计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的理解和思考。
三、教学方法本教案采用讲授、讨论、角色扮演、美术创作等多种教学方法,以帮助学生全面地掌握教学内容和思想要义。
四、教学评估本教案的教学评估主要包括: - 学生作业的评分和点评; - 学生参与讨论和表达的质量; - 学生课堂表现和主动性。
五、教学反思本教案的教学反思主要包括: - 教学策略和方法是否得当和有效; - 学生的兴趣和参与度是否高; - 教学效果是否理想。
全国重点高中名师精编教案_《浙东学术》精编教案
《浙东学术》教案教学参考0106 2014《浙东学术》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浙东学术的发展演变过程。
2、了解贯穿于文中的求是求真,经世致用的思想及其治学要“切于人事”的主张。
3、积累文言知识。
教学过程一、走近经典《文史通义》是我国清代一部综论文史、品评古今的学术著作,在中国史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同时,它也是章学诚的代表作。
它和刘知几的《史通》一起被视为我国古代史学理论的双璧。
章学诚(17381801年),字实斋,号少岩,浙江会稽(今绍兴市)人,是我国封建社会晚期一位杰出的史学评论家。
章学诚在《文史通义》中,不仅批判了过去的文学和史学,也提出了编写文史的主张。
他对编纂史书的具体做法,又表现在他所修的诸种地方志之中。
章学诚在这部书中提出了“经世致用”、“六经皆史”、“做史贵知其意”和“史德”等著名断,建立了自己的史学理论体系;同时还在总结前人修志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志属信史”、“三书”、“四体”、“方志辨体”和建议州县“特立志科”等重要观点,建立了方志理论体系,创立了方志学,从而奠定了章学诚在清代史学上的重要地位。
章学诚在《与族孙汝南论学书》一文中回忆他的童年时说:“仆尚为群儿,嬉戏左右,当时闻经史大义,已私心独喜,决疑质问,间有出成人拟议外者。
”这说明章学诚自幼对经学和史学理论就发生了浓厚的兴趣,并且所发的议论经常令大人吃惊,在这方面显示出良好的资质。
章学诚十五六岁时,随父亲到湖北应城,从馆师学习举子业。
但他对此却很厌烦,于是偷偷说服了妻子,将金银首饰摘下,卖钱换来纸笔,雇来县里的小书吏,连夜抄录春秋内外传,以及东周、战国时的子、史书,然后根据自己的意图,把它们分析开后重新组合,编纂成纪、表、志、传体裁的史书,共100多卷。
可是这些事情还没来得及完成,他便因“馆师所觉,呵责中废”。
可见他在青少年读书时期,主要经历也是用在历史编纂学方面的。
他真正萌生撰写一部史学理论著作的想法,是在他29岁的时候。
章学诚曾说:“尝以二十一家义例不纯,体要多舛,故欲遍察其中得失利病,约为科律,作为数篇,讨论笔削大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浙东学术》教学参考教学参考0903 1417《浙东学术》教学参考文化背景顾炎武提倡经世致用之学,强调把“六经之旨”和“当世之务”结合起来考察,鉴古知今,以探索未来社会发展之路。
可是清代学术后来的发展,没有遵循他的路途前进。
乾隆嘉庆时期,被称为清王朝的“盛世”,而“乾嘉学派”又成为这一盛世在学术文化上的点缀。
“乾嘉学派”打着研究经典的旗帜,却漠不关心“当世之务”。
究其根本,还是清王朝大兴文字狱、实行文化专制主义的结果。
清初以来接连不断的文字狱,通过杀戮和流放来禁锢人们的思想,迫使知识分子不敢再有独立的思考,甚至不敢谈论“清风明月”,噤若寒蝉,不得不放弃经世致用的理念,割断学术与政治的纽带,一头钻到故纸堆里,做起了考证的学问。
清朝统治者在高压的同时,又采取怀柔政策,通过修史、编书(《古今图书集成》及《四库全书》)等手段,网罗“人才”,“净化”典籍,就更加助长了考据之风。
当时著名学者钱大昕自题画像说:“官登四品,不为不达;岁开七秩,不为不年;插架图籍,不为不富;研思经史,不为不勤;因病得闲,因拙得安,亦仕亦隐,天之幸民。
”钱氏这种精神状态,是大部分乾嘉时期学者的典型代表。
另一方面,与“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考据之学相反,一些理学的末流仍然空谈天人性命,比顾炎武描述的情状还要坏。
章学诚的《文史通义》,就是想纠正当时的这两种学风而创作的。
章学诚(1738—1801),字实斋,号少岩,浙江会稽(今绍兴市)人。
他出生于中小地主家庭,少时多病,家道衰落,读书也很迟钝,背诵能力很差,却对史书情有独钟。
他后来回忆说:“史部之书,乍接于目,便似夙所攻习然者,其中利病得失,随口能举,举而辄当。
”(《家书六》)他小的时候还曾对《左传》《春秋内外传》等书改换体例,加以缩编。
由于他率真自得,学问“不合时好”,不肯作时文讨好考官,自22岁至30岁,四次去北京参加科举考试都榜上无名,穷困潦倒,靠给人家编写地方志为生。
然而在精神上他却是昂扬向上的,“意气落落,不可一世”,节衣缩食,把省下来的钱都用来买书,用了三年时间购齐23部历代正史。
41岁时,他终于考中进士,却无意于仕途,不去求一官半职,仍以编写地方志为业,同时潜心史学著述,直到生命终结。
《文史通义》是章学诚的史学理论著作,中年起笔,历时近30年,直到逝世尚未完成。
他写作此书,意在阐明史学的意义,论述史学的重要性。
他认为作史要“贵知其意,非同于掌故,仅求事文之末也”,这是“史氏之宗旨”(《文史通义·言公上》)。
在《和州志·志隅自叙》中,他更是明言:“郑樵有史识而未有史学,曾巩具史学而不具史法,刘知几得史法而不得史意,此予《文史通义》所为作也。
”《文史通义》在界定文史义例、辨别校雠源流方面,确有发凡之功。
他主张著述贵成一家之言,发前人之所未发,所以对当时学界流弊多有批评。
他既不赞成以“《尔雅》名物,六书训故”为学术的终极目的(《与陈鉴亭论学》),也“耻为无实空言”(《上尹楚珍阁书学》),欲以一己之力,匡世正俗。
他的历史哲学观具有朴素的唯物思想,认为“道不离器,犹影不离形”(《文史通义·原道中》,与顾炎武的“非器则道无所寓”的思想一脉相承。
他在《文史通义》的第一篇《易教上》卷首,开宗明义,明确提出了“六经皆史也”的观点,并多次反复论述,如“六经皆先王之政典也”(《易教上》),“六经皆器也”(《原道中》)等。
这种观点前人已有表述,不自章学诚始。
如王守仁在《传习录》中回答其弟子问话,解释《春秋》为史为经的双重性时说:“以事言谓之史,以道言谓之经,事即道,道即事,《春秋》亦经,五经亦史。
”如李贽在《焚书·经史相为表里篇》中说:“《春秋》一经,春秋一时之史也,《诗经》《书经》,二帝三王以来之史也。
而《易经》则又示人以经之所自出,史之所从来,为道屡迁,变易匪常,不可以一定执也,故谓六经皆史也。
”但是,章学诚重申这一学术命题,并在《文史通义》中以充实的内容和系统的理论来阐发它,确实是前无古人的。
因为有了他的论述,这一命题才更为彰显于世。
章学诚强调“六经皆史”,公然剥去“六经”神圣的外衣,把它当做古史来考察,还经书以本来面目,扩大了历史研究领域,对空谈性命的宋学和繁琐考证的汉学都是一种有力的冲击。
提倡“经世致用”,是贯串《文史通义》的主要思想。
章学诚认为,学问文章要经世致用,道理就像五谷可以充饥,药石可以疗病一样简单明了。
内容理解《浙东学术》是逝世前一年写成的。
那时,他体弱病沉,眼睛失明,生活非常艰难。
本文是《文史通义》中很有分量的一篇,凝聚了一生的学术思考。
课文没有节选的前两段,先是简单回顾了浙东学术的源流,归源于朱(熹)、陆(九渊),虽流派不同,皆不“空言德性”。
其中提到王守仁、刘宗周、黄宗羲、万氏兄弟、全祖望等。
虽然承认顾炎武为“开国儒宗”,但把他归为浙西之学,而以黄宗羲为浙东之学的典型代表。
并指出,“顾氏宗朱,而黄氏宗陆”,“浙东、浙西,道并行而不悖”,“浙东贵专家,浙西尚博雅”。
这些内容可以看做是全文的小序,因为涉及的学术史实庞杂,故选入课文时略去。
课文节选部分以的论述为主,可以看作是一篇完整的论文。
首先从“天人性命之学”切入话题,以“不可以空言讲也”立论,由此展开全篇议论。
探讨天与人的关系,是中国古代哲学很早就关注的一个命题。
夏商周三代,尤其是周代,信奉的天具有神学意义,它既是自然界风雨雷电的控制者,也是人间吉凶祸福的施降者,小到一年的收成,大到家国的兴衰,都由上天的意志所决定。
所以周人产生了“以德配天”的思想。
在孔子那里,天既有其明朗的自然属性,也有其可畏的神灵属性。
前者如《论语·阳货》:“子曰:‘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
天何言哉?’”后者如《论语·八佾》:“获罪于天,无所祷也。
”《论语·子罕》:“吾欺谁,欺天乎。
”在中国哲学中,也曾产生天人分离的哲学观,如荀子就强调天人分离,他在《天论》中有一句著名的话,就是:“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应之以治则吉,应之以乱则凶。
”湖北荆门郭店出土的竹简(战国时期,早于荀子)中也有这样的话:“有天有人,天人有分。
察天人之分,而知所行矣。
有其人,无其世,虽贤弗行矣。
苟有其世,何难之有哉?”《左传·昭公十八年》引郑国子产的话说:“天道远,人道迩,非相及也。
”但是,在后来的哲学,特别是儒家哲学的发展中,天人合一的思想得到了强化,成为中国古代哲学的一个基本观念,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至于性命之学,也其来久远。
《易·乾》:“乾道变化,各正性命。
”《礼记·中庸》:“天命之谓性。
”孟子在与告子讨论“性”的时候,即言“生之谓性也”。
韩愈《原性》:“性也者,与生俱生也。
”古人认为“性”即“生也”,与生俱来的即是性;“命”,指命运,即人对之无可奈何的某种必然性,如吉凶祸福、寿夭贵贱等。
孟子提出“存心”以“养性”,“修身”以“立命”的主张。
他在《尽心下》中说:“口之于味也,目之于色也,耳之于声也,鼻之于臭也,四肢之于安佚也,性也,有命焉,君子不谓性也。
仁之于父子也,义之于君臣也,礼之于宾主也,知之于贤者也,圣人之于天道也,命也,有性焉,君子不谓命也。
”孟子这段话,把性与命煮成一锅,强调“性”中有“命”,所以不去强求;“命”中有“性”,所以还要积极争取。
孟子之后,性命之学众说纷纭,聚讼千古。
汉代的董仲舒将周代以来儒家的天道观和阴阳五行学说结合起来,杂以法家、道家思想,建立了“天人感应”学说,主张君权神授,天限皇权。
作为董仲舒的学生,司马迁不能不受他的影响。
但司马迁主要吸收了董仲舒关于历史演变、儒学兴起等论述,“亦欲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著成《史记》,所以章学诚称之为“经世之书”。
而后世儒者弃实务虚,妄图以“空言义理”来“尊崇德性”,流于空泛,为世所讥。
需要注意的是,这里所说的“儒者”,及下文所说的“近儒”,都是指朱、陆学派的后学末流。
对于朱、陆,章学诚还是很推崇的。
《文史通义》中,专著《朱陆》一文,指出:“宋儒有朱、陆,千古不可合之同异,亦千古不可无之同异也。
末流无识,争相诟詈,与夫勉为解纷,调停两可,皆多事也。
”课文所引孔子的话,见于司马迁的《史记·太史公自序》:“子曰:‘我欲载之空言,不如见之于行事之深切著明也。
’”(文字略有出入)章学诚非常推崇孔子这句话,在《文史通义》中多次引用,亦见于《原道中》《言公上》《答客问上》诸篇,可见他对这句话的钟爱。
章学诚以“六经”为史,把“六经”看做历史典籍,所以非常赞赏孔子“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的学风。
圣明如孔子,可以代天立言,尚且不以空言取胜,“况他人乎”?这一反问简明有力,发人深省。
“天人性命”,自古以来就是人们关心的一个重要话题。
对此,在本文中着意强调了是否空言、是否善言的问题,并分几个层次加以说明。
其总的观点是:善言者,即非空言,而是“未有不切于人事者”。
然后按照史的线索,逐一陈述:三代,没有“经”的概念,“六经皆史”,都关乎社会现实;后来,主要是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后,人们重视儒家经典,也是从“三代之史”、可为当世之鉴方面来考虑的;近世,理学之末流,空言义理,不切人事,实际上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浙东之学,虽然也谈论性命,但一定要考之于史,用之于世,所以卓然自立。
不难看出“爱憎”分明的态度,称颂“三代”“后人”“浙东”,贬斥“近儒”,虽不免有牵强附会之处(如言“后人贵经术,以其即三代之史耳”之论),却表现出鲜明的学术立场。
认为,肇自朱熹、陆九渊的学术之争,到后世愈演愈烈,实在是治学的桎梏,学术的荆棘。
究其根本,还是空言鼎沸,不食人间烟火之故。
用三个排比句,连贯而下,再次叙述了史学的渊源及其意义。
认为“史学之本于《春秋》”,《春秋》是千古史学之祖,是章学诚的一个基本观点。
他在《文史通义·答客问上》中说:“史之大原,本乎《春秋》。
”这种观点是很有根据的,司马迁就是以继承周公、孔子事业的心志来撰写《史记》的,甚至迷信周公至孔子、孔子到他,相隔皆为五百年,著史大业非己莫属。
归根结底,著史是用以“经世”的,性命是不能空言的,如果治学之人能依傍实事,不为空言,就不会有唯我独尊的门户之见。
这个道理,在《朱陆》一文中表述得相当生动,他说:“惟著之于事物,则无门户之争矣。
理,譬则水也;事物,譬则器也。
器有大小浅深,水如量以注之,无盈缺也。
今欲以水注器者,姑置其器,而论水之挹注盈虚,与夫量空测实之理,争辨穷年,未有已也,而器固已无用矣。
”所以,治学不能离开器而空言水(道),浙东之学深明此理。
浙东之学,其源出自朱熹,导自陆九渊,因为大家都有事可做,都本着经世致用的宗旨,因其所遇,扬其所长,所以都各有建树:有的偏于事功,有的重视节义,有的以隐逸避世,有的以融经裁史为乐,各有各的表现,可谓一本千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