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记李斯列传的成语
黔之驴中且的意思
黔之驴中且的意思黔之驴中且的意思是黔驴技穷,形容人的能力有限,无法再进一步发展。
这是一个成语,出自《史记·李斯列传》中的一句话,其中的“且”意为尚且。
黔驴是指山区间的一种便宜的工具,原本只是用来搬运货物的,因为它负重不多,速度慢,形象丑陋,所以被认为是能力有限的象征。
后来,黔驴这个词就成为了形容人的能力有限的代名词,与“技穷”合用,形成了“黔之驴中且”这个成语。
这个成语可以用来形容人的能力有限,无法再进一步提高,或者说在某个领域中已经达到了自己能够达到的最高水平。
例如,在学习一门技术、掌握一门技艺或者提升一个领域的专业能力时,如果一个人达到了自己的极限,无法再有更大的突破和发展,就可以用“黔之驴中且”来形容他。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会遇到许多人遇到某种难题或者问题时感到无可奈何,无法寻找到解决的办法,这个时候就可以说他“黔之驴中且”。
换句话说,这个人已经尽力去解决问题,但是由于种种原因,无法再有更好的方法和策略来解决这个问题。
这时候,我们可以向这个人传授一些新的技能或者方法,帮助他摆脱“黔之驴中且”的局限,获得进一步发展的机会。
当然,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点和特长,某个领域的“黔之驴中且”并不代表他在其他领域也会是“黔之驴中且”。
所以,只要我们勇于尝试新的事物,不断学习和提升自己的能力,就有可能跳出“黔之驴中且”的困境,获得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总之,“黔之驴中且”是一个形容人能力有限,无法再进一步发展的成语,可以用来指代某个领域中的技术或者能力达到了极限,无法再有更大的突破和提升。
这个成语提醒我们要不断学习,积累新的经验和知识,并且要敢于尝试新的事物,才能避免陷入“黔之驴中且”的局限。
成语典故:人人自危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成语典故:人人自危
“人人自危”这则成语的危是危险、危难。
每个人都感到自己不安全。
这个成语来源于《史记.李斯列传》,法令诛罚日益刻深,群臣人人自危,欲畔者众。
秦始皇晚年时到会稽游玩,丞相李斯、中车府令赵高随行。
因为秦始皇很偏爱自己的小儿子胡亥,所以带了胡亥随车出游,其他的儿子都没跟他一起出游。
这年七月,秦始皇走到沙丘时,得了病,而且病得很重,他知道自己快要死了,便令赵高写封信给领兵驻扎在边境的大儿子扶苏,让扶苏立刻赶回都城咸阳,主持丧事。
赵高刚刚把诏书写好,秦始皇已经断了气,因为平常赵高负责掌管秦始皇的玉玺。
这样,秦始皇的遗诏和玉玺都落到了赵高手里;于是,赵高和胡亥合谋,伪造了一道遗诏,说秦始皇立胡亥为太子,让胡亥继位。
丞相李斯起先不同意,后来在赵高的威胁利诱下,也被迫同意了。
接着,赵高又伪造另一道诏书,说扶苏不孝顺,赐给他一把剑,让他自杀,并派人夺了与扶苏一起镇守边境的大将蒙恬的兵权,也逼他自杀。
经过一番阴谋活动,胡亥当上了皇帝,称为秦二世。
赵高当上了郎中令。
从此,。
《史记》里的10个成语典故
《史记》里的10个成语典故《史记》里的10个成语典故-1-天下无双原文西汉·司马迁《史记·李将军列传》:“李广才气,天下无双。
”李广是有才气之人,他是出类拔萃,独一无二的将才。
-2-以暴易暴原文《史记·伯夷列传》:“以暴易暴兮,不知其非矣!”他们依托暴力去取代暴力,到现在还没有认识到自己的错误。
-3-前功尽弃原文《史记·周本纪》:“今又将兵出塞,过两周,倍韩,攻梁,一举不得,前功尽弃。
”如今你率领着军队,经过两周,背对着韩国,进攻大梁,如果不能够取胜,从前建立的功劳,都将不复存在。
-4-汗马之劳原文《史记·萧相国世家》:“今萧何未尝有汗马之劳,徒持文墨议论,不战,顾反居臣等上,何也?”萧何没有一丝战场上的宫濑,智慧舞文弄墨,发表言论,没有参加过战争,为什么得到的封赏在我们之上呢?-5-四面楚歌原文《史记·项羽本纪》:“项王军壁垓下……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项王乃大惊。
”项羽兵败至垓下……夜里听到四面八方都传来楚国的歌声。
项羽大惊。
比喻四面受敌,处于孤立无援、大势已去的处境之中。
-6-独当一面原文《史记·留侯世家》:“良进曰:‘……汉王之将独韩信可属大事,当一面。
’”张良曾经向刘邦进言“汉王你率领的将领中,只有韩信能够成就大的事业,独自率领军队,迎战一面之敌。
”-7-多多益善原文《史记·淮阴侯列传》:“上问曰:‘如我能将几何?’信曰:‘陛下不过能将十万。
’上曰:‘于君何如?’曰:‘臣多多而益善耳。
’”刘邦问韩信说:“我能带多少兵马?”韩信说:“陛下最多能带十万兵马。
”刘邦问:“你能带多少兵马呢?”韩信说:“我当然是带得越多越好。
”-8-作壁上观原文《史记·项羽本纪》:“及楚击秦,诸将皆从壁上观。
”等到楚军进攻秦军的时候,那些将领们都在壁垒中观看。
指坐等成败,不去帮助。
-9-运筹帷幄原文《史记·高祖本纪》:“夫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
克绍箕裘成语解释
克绍箕裘成语解释克绍箕裘,古代成语,常用于形容功绩卓著的人被厚待和奖励。
本文将从成语的来源与典故、寓意和引申意义等方面详细解释克绍箕裘,并探讨其在现代社会的适用性。
克绍箕裘出自《史记·李斯列传》,其中记载了战国时期李斯任齐相的故事。
当时,李斯担任相位后采取了一系列改革和政策,使齐国经济迅猛发展。
而为了答谢李斯的贡献,齐王让他在回京的路上无论遇到多么寒冷的天气,都能穿着轻便,不需要冬装。
这就是克绍箕裘的典故。
从典故中来看,克绍箕裘的寓意是:对于有功之人要予以厚待和奖励。
箕是古代一种盛粮食的器具,裘则代表人们穿着的皮袍冬装。
克绍箕裘的意思也可以理解为对于有功之人,应该给予适当的奖励,使其受益终身。
在现代社会,克绍箕裘的精神仍然具有重要的意义。
首先,它鼓励人们发扬积极进取的精神和勤劳付出的精神。
不同于平庸和懒散的人,那些能够取得卓著成就的人往往需要通过不断的努力和奋斗才能获得。
克绍箕裘正是对这些人的一种褒奖和鼓励,激励他们不断向前。
其次,克绍箕裘也体现了一种公平和正义的价值观。
在现代社会,很多人因为各种原因而处于不同的起点和环境下,机会的不平等也使得他们所取得的成就存在差距。
然而,克绍箕裘的精神提醒我们应该对有功之人给予适当的回报,以表彰他们的贡献和努力,同时也弥补一些不公平现象。
再者,克绍箕裘也反映了一种正面的社会价值观。
人们往往赞扬那些有功之人,他们的努力和成就也给社会带来了积极的影响。
通过对有功之人的奖励和嘉许,可以借鉴他们的成功经验和智慧,让更多的人去追求和实现自己的梦想和目标。
当然,克绍箕裘也有一定的局限性。
首先,奖励制度需要公正和合理,不能仅仅由少数人决定,以免出现利益输送和权力滥用的问题。
其次,奖励应该有所区别和分级,不能对所有的有功之人做一概而论,毕竟每个人的贡献和努力程度是不同的。
最后,奖励制度应该着重于激励人们有更高的目标和追求,而不是仅仅为了赢得奖励而努力。
综上所述,克绍箕裘是一个非常有价值的成语,它给予了有功之人应有的奖励和嘉许。
史记成语典故及人文理念
史记成语典故及人文理念《史记》是中国古代史书的代表著作之一,其全书500多万字,共纪传133篇。
《史记》中描绘了各个时期的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历史,而其中还蕴含了丰富的人文理念和智慧。
以下就是一些与《史记》相关的成语典故和人文理念。
成语典故1. 公门桃李:出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中“桃李不言,下自成蹊”的故事。
桃李指后来才出名的人,公门指国家的机构。
意为国家培养的干部如同种下的桃李,即使未出名也能在爱国服务中尽职尽责。
2. 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出自《史记·李斯列传》中汉始皇对待秦国大臣之间的故事。
皇帝问李斯和程邦谁说得是,李斯回答“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意思是两边都有道理。
这个成语用来形容两个互不相让的人都认为自己是对的。
3. 画龙点睛:出自《史记·李斯列传》中画家张僧繇描绘龙时为其添上睛的故事。
比喻文章最后一笔才是最关键的点明意义,或指一件事情最后关键性的节点。
4. 刀山火海:出自《史记·陈涉世家》中形容陈涉率领的农民起义队伍历经千难万险的故事。
这个成语用来形容艰苦卓绝、危机重重的环境。
人文理念1. 正义:《史记》中所述历史事件中充满了正义的光芒。
诸如孟子篇,就展示了正义的思想基础,使得兼容与对抗式武策、文策的思想更趋于实质化和制度化。
孔子不就谓之:“夫子之徒,谁不正之由”。
2. 仁爱:《史记》中许多政治家和军事上的领袖都具有高度的仁爱精神,关心人民的利益,允许罪犯改过自新,弘扬道德伦常,争统一、尊王,抚显慈爱,进而观国隆兴繁荣。
3. 孝道:许多历史人物在《史记》中都被描绘为孝子贤孙,如《孟子》篇中举起同母兄弟之尸讨薪的梁雍。
孝道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理念,它对于家庭、社会和国家的和谐发展都具有重要的作用。
4. 民本:《史记》中强调民本思想,突显了国家政治以民为本的理念。
无论是在各时期的统治者还是民间百姓中都能看到这种思想。
这种思想意味着政治权利应该由人民拥有,为人民谋福利的政治理念。
出自历史故事的成语有
出自历史故事的成语1.李代桃僵:出自《史记·陈涉世家》,形容代替别人做事并且做得比原来的人还要出色。
2.画饼充饥:出自《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比喻虚构美好的事物来安慰自己。
3.望梅止渴:出自《史记·范雎蔡泽列传》,比喻在困难的情况下,通过想念远方的事物来安慰自己。
4.画龙点睛:出自《史记李斯列传》,比喻在作品、事物的关键地方加上一笔,使之更加完美。
5.鸿鹄之志:出自《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比喻追求高远的志向。
6.亡羊补牢:出自《史记·屈原贾生列传》,比喻事情了差错后,及时采取补救措施。
7.画蛇添足:出自《史记·孔子世家》,比喻做多余的事,反而弄巧成拙。
8.杞人忧天:出自《史记·杞梁传》,比喻无事自扰,过分担忧。
9.狼狈为奸:出自《史记·陈涉世家》,比喻两个坏人勾结在一起。
10.一曝十寒:出自《史记·屈原贾生列传比喻学习或工作不持之以恒,效果不佳。
11.杯弓蛇影:源自《史记·淮阴侯列传》,比喻因为过分警惕而产生的疑虑。
12.鸡犬不宁:源自《史记·酷吏列传》,形容形势紧张,人心惶惶。
13.指鹿为马:源自《史记·淮阴侯列传》,比故意颠倒是非、混淆黑白。
14.三人成虎:源自《史记·淮阴侯列传》,比喻谣言重复多次,就会被当作事实15.守株待兔:源自《史记·屈原贾生列传》,比喻盲目等待机会,不动努力。
16.背水一战:源自《史记·项羽本纪》,比喻处于绝境时,勇敢地进行最后一搏。
17.杀鸡取卵:源自《史记·项羽本纪》,比喻贪图眼前的小,而失去长远的利益。
18.破釜沉舟 - 出自《史记·项羽本纪》,比喻下决心,不顾一切地干到底,决不回头。
19.投笔从戎 - 出自《后汉书·班超传》,扔掉笔去参加军队。
指文人弃文从武。
20.约法三章 - 出自《史记·高祖本纪》,原指刘邦进入咸阳,废除秦法之后制定出三条简单法令。
人老珠黄的典故出处
人老珠黄的典故出处
《人老珠黄》是一个常用的成语,用来形容人的容貌衰老、珠宝失去光彩。
它的典故出自《史记·李斯列传》。
公元前208年,秦朝的始皇帝秦始皇驾崩后,他的长子扶苏被立为太子,但不久之后被废黜,秦二世胡亥继位。
太子扶苏的弟弟李斯原本是秦朝的大臣,但他见秦二世暴虐无道,心生不满。
于是,李斯在暗中联系了各方反秦势力,打算推翻秦朝。
然而,李斯的计划被秦二世得知,他派人将李斯抓捕并处以极刑。
在即将被处决之前,李斯的妻子前来相见。
李斯面色黯然,衰老不堪,珠宝也失去了光彩。
他的妻子看到这一幕,不禁泪如雨下,悲痛万分。
这个典故中的“人老珠黄”形容了李斯被囚禁和接受死刑的时候,他的容貌变得苍老无光,珠宝也失去了色泽。
这个成语后来被用来形容人的容貌在衰老中失去光彩,或者是形容物品的质量变差。
在现代社会中,人老珠黄的比喻既可用来形容一个人的外貌,也可以比喻事物的衰败。
例如,一个人年迈容颜憔悴,可以说他“人老珠黄”;一件物品经过长时间的使用变得破旧不堪,也可以说它“人老珠黄”。
总之,《人老珠黄》这个成语的典故出自《史记·李斯列传》,用来形
容人的容貌衰老、珠宝失去光彩。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以使用这个成语来形容人或事物的衰败。
人勤春来早 典故
人勤春来早典故
"人勤春来早"是一句成语,出自《史记·李斯列传》。
原文是:“人勤于春,其来之早也。
”
这句成语的典故是讲述战国时期,赵国有个叫李斯的官员,他非常勤奋,每天都早早地去上班。
有一天,国王赵武灵王问他为什么每天都这么早来上班。
李斯回答说:“人勤于春,其来之早也。
”意思是说人们在春天勤奋工作,能够更早地收获成功。
这个典故表达了一个道理,就是人们要勤奋工作,尤其是在适合工作的时候要抓住机会,及时行动。
只有付出努力,才能获得成功。
【成语故事】半途而废
【成语故事】半途而废半途而废,是一个常用的成语,意思是在事情进行到一半时就放弃了。
这个成语的故事源于《史记·李斯列传》中的一段故事。
故事发生在战国时期,秦国的秦始皇想统一六国,成为中国的第一个皇帝。
他事先派遣使者到各国进行联络,希望能够得到其他国家的支持。
不过,在这几个国家中,有一个国家的国君却因为一个歌姬的美丽而完全忽略了外事。
这个歌姬叫做李斯,她的美丽和才华让国君陶淑完全迷恋。
陶淑每天迷恋于李斯的歌声,将心思都放在了歌姬的身上,忽略了重要的国事。
秦始皇得知后非常愤怒,因为将军卫青的消息通知了他。
他决定亲自到国君的宫殿中一探究竟。
秦始皇进入陶淑的宫殿后,果然看到了陶淑和李斯。
秦始皇非常生气,对国君大发雷霆。
他问陶淑为什么没有处理好国家和秦国的关系,陶淑也无言以对。
秦始皇又问:「你是否知道应该怎样做才能争得更多的地盘,扩大自己的国土,成为一个更大的国家?」陶淑只能无声地摇头。
秦始皇看到陶淑沉默不语,心中非常愤怒。
他提醒陶淑对国家的责任,要他放弃李斯,好好处理国家的事务。
他告诉陶淑:“人生短暂,如果你一直沉迷于享乐和美好的事物,就会错失许多机会。
你必须放弃半途而废,好好抓住机会,为你的国家和人民打造一个更好的未来。
”陶淑终于意识到自己的错误,他痛苦地离开了李斯。
从那之后,他将全部精力都投入到了国家的事务中。
他修建了城墙,加强了边防,发展了经济,在秦国的疆土上稳定了局势。
秦始皇看到陶淑的改变,非常高兴,并决定任命陶淑为国家的大臣。
最终,秦国成功的统一了六国,成为中国的第一个皇帝国。
这段故事告诉我们,半途而废是很可惜的,只有坚持到底,才能取得成功。
史记四字词语 原文
史记四字词语原文1. 明修栈道,暗度陈仓解释:是指将真实的意图隐藏在表面的行动背后,用明显的行动迷惑对方,使敌人产生错觉,并忽略自己的真实意图,从而出奇制胜。
出处:《史记·高祖本纪》:“项王使卒三万人从,楚与诸侯之慕从者数万人,从杜南入蚀中。
去辄烧绝栈道,以备诸侯盗兵袭之,亦示项羽无东意……八月,汉王用韩信之计,从故道还,袭雍王章邯。
邯迎击汉陈仓,雍兵败……”2. 韦编三绝解释:韦编:用熟牛皮绳把竹简编联起来;三:概数,表示多次;绝:断。
孔子为读《周易》而多次翻断了编联竹简的牛皮带子。
后来比喻读书勤奋。
出处:《史记·孔子世家》:“孔子晚而喜《易》,序彖、系、象、说卦、文言。
读《易》,韦编三绝。
假我数年,若是,我于《易》则彬彬矣。
”3. 酒池肉林解释:商朝末代君王纣王生活糜烂,他下令在沙丘平台用酒装满池子,把各种动物的肉割成一大块一大块挂在树林里,这就是所谓的“酒池肉林”,以便一边游玩,一边随意吃喝。
后人常用“酒池肉林”形容生活奢侈,纵欲无度。
出处:《史记·殷本纪》:“大冣乐戏于沙丘,(纣)以酒为池,县(悬)肉为林,使男女裸相逐其间,为长夜之饮。
”4. 网开一面解释:把捕禽的网撤去三面,只留一面。
比喻采取宽大态度,给人一条出路。
出处:《史记·殷本纪》:“汤出,见野张网四面,祝曰:“自天下四方,皆入吾网。
”汤曰:“嘻,尽之矣!”乃去其三面。
祝曰:“欲左,左;欲右,右。
不用命,乃入吾网。
”5. 一字千金解释:秦相吕不韦叫门客著《吕氏春秋》,书写成后出布告,称有能增减一字的,就赏千金。
后来用“一字千金”称赞诗文精妙。
出处:《史记·吕不韦列传》:“布咸阳市门,悬千金其上,延诸侯游士宾客有能增损一字者予千金。
”6. 一饭千金解释:韩信未得志时,曾受到漂母赠饭数十日。
后来,韩信显贵后,赠漂母千金为谢。
比喻厚厚地报答对自己有恩的人。
出处:《史记·淮阴侯列传》:“信钓于城下,诸漂母漂,有一母见信饥,饭信,竟漂数十日。
成语人人自危
成语人人自危人人自危出自西汉·司马迁《史记·李斯列传》,人人都感到自身不安全,形容局势或气氛十分紧张。
前210年,秦始皇出巡东南一带,随行的人员有丞相李斯、中车府令(掌管皇帝出巡时的车舆)赵高和秦始皇的小儿子胡亥等。
赵高兼理掌管皇帝玉玺、发送皇帝诏令等工作。
七月间,秦始皇一行人巡游到沙丘(在今河北广宗一带),秦始皇忽然患上重病。
他知道自己活不长久,就命令赵高代替他给长子扶苏写信,让扶苏速回都城咸阳,主持丧事。
诏书刚写好,秦始皇还没来得及看就死了。
诡计多端的赵高见机把诏书藏了起来,于是遗诏和玉玺就落到了赵高手中。
赵高扣下遗诏不发,却跑去和胡亥密谈,怂恿胡亥继位。
起初胡亥有顾虑,害怕落下不仁、不义、不孝的骂名,后来经不住赵高一番诱惑,就同意了。
赵高顾忌丞相李斯的大权,和胡亥商量后决定拉拢李斯。
于是在赵高的威逼利诱下,李斯也被迫同意胡亥继位。
赵高和李斯合谋,伪造了遗诏,立胡亥为太子,继承皇位。
同时,又伪造秦始皇给长子扶苏的诏书,捏造罪名,逼令扶苏和大将军蒙恬自杀。
胡亥继位后,被称为秦二世,对赵高更加宠信,升他为郎中令。
从此,朝政大权便落在赵高手中。
秦二世昏庸无道,他害怕被人识破他与赵高的阴谋,不能当一辈子皇帝,便问赵高怎么办。
赵高说:“沙丘之谋,您的兄弟和朝中大臣都有怀疑,心中怀有不满。
长此以往,皇上的皇位一定坐不稳。
依我之见,要先下手为强,必须采用严刑峻法,把有罪的人满门抄斩,还要把老臣除掉,用新人来代替。
”凶残暴戾的胡亥听从了赵高的奸计,立刻下令处死蒙毅等一批老臣。
胡亥把秦公子十二人处死在咸阳闹市上,又把十个公主用酷刑处死,被牵连而死的人不计其数。
一时间,大臣和公子们人心惶惶,人人自危,唯恐有一天灾祸会降临到自己头上。
从此,秦二世和赵高更是肆无忌惮、为所欲为。
他们用各种残酷的手段屠戮亲族和大臣,对老百姓更是横征暴敛,无所不为。
满朝文武大臣个个提心吊胆,许多人都想站出来反抗他们。
关于李斯的成语
关于李斯的成语昆山之玉:秦·李斯《谏逐客书》:“今陛下致昆山之玉,有随和之宝,垂明之珠,服太阿之剑,乘纤离之马,建翠凤之旗,树灵鼍之鼓。
”轻财重士:西汉·司马迁《史记·李斯列传》:“轻财重士,辩于心而诎于口。
”狐疑犹豫:西汉·司马迁《史记·李斯列传》:“狐疑犹豫,后必有悔。
”布衣黔首:西汉司马迁《史记李斯列传》:“夫斯乃上蔡布衣,闾巷黔首。
”寻瑕伺隙:汉·吾丘寿王《骠骑论功论》:“内用商鞅李斯之谋,外用白起王翦之兵,窥闲伺隙。
”娱心悦目:秦·李斯《谏逐客书》:“所以饰后宫,充下陈,娱心意,说耳目者,必出于秦然后可。
”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勉学》:“直取其清淡雅论,剖玄析微,宾主往复,娱心悦耳,非济世成俗之要也。
”窥间伺隙:汉吾丘寿王《骠骑论功论》:“(秦)内用商鞅、李斯之谋,外用白起、王翦之兵,窥间伺隙,既并海内之后,以威力为至道,以权诈为要术。
”土壤细流:西汉司马迁《史记李斯列传》:“是以太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
”郑卫桑间:秦·李斯《上书秦始皇》:“郑卫桑间,韶虞武象者,异国之乐也。
”贪欲无厌:西汉·司马迁《史记·李斯列传》:“夫高,故贱人也,无识于理,贪欲无厌,求利不止,列势次主,求欲无穷,臣故曰殆。
”同美相妒:《素书·安体》:“同美相妒,女则武后、韦庶人、萧良娣是也;男则赵高、李斯是也。
”面目黎黑:西汉·司马迁《史记·李斯列传》:“手足胼胝,面目黎黑。
”在所自处:西汉·司马迁《史记·李斯列传》:“于是李斯乃叹曰:‘人之贤、不肖,譬如鼠矣,在所自处耳!’”物极则衰:西汉·司马迁《史记·李斯列传》:“当今人臣之位无居臣上者,可谓富贵极矣。
物极则衰,吾未知所税驾也。
”人鼠之叹:西汉·司马迁《史记·李斯列传》:“于是李斯乃叹曰:‘人之贤、不肖,譬如鼠矣,在所自处耳!’”东门逐兔:《史记·李斯列传》载:秦二世二年七月,丞相李斯因遭奸人诬陷,论腰斩咸阳市。
铜炉华烛的意思
铜炉华烛的意思
铜炉华烛是一个汉语成语,意思是指文采华美,才情出众的人。
这个成语源于《史记·李斯列传》中的李斯传,记载了李斯被秦始皇任命为丞相后,他在宫廷中的表现。
其中有一段描述:李斯在宫廷中谏言,言辞华美如烛,声音洪亮如铜炉。
后来人们就用“铜炉华烛”来形容李斯的才华出众。
这个成语的意思不仅仅是形容某个人的文采和才情,还有一种象征意义。
铜炉代表着高贵典雅,华烛则象征着明亮温暖。
因此,铜炉华烛也可以用来形容某个地方或环境的高雅和繁华,比如形容宫殿、豪华酒店、文化场所等。
铜炉华烛也可以引申指某个时期或某个领域内的顶尖人物。
比如,在文学界,可以用“铜炉华烛”来形容当代文坛上的杰出作家;在商界,可以用来形容某个行业的顶尖企业家或领军人物。
铜炉华烛是一个形容才华出众、文采华美的成语,同时也可以形容某个地方或某个领域内的高雅和繁华。
舍下笋穿壁庭中藤刺檐意思
舍下笋穿壁庭中藤刺檐意思舍下笋穿壁庭中藤刺檐,是一句出自《史记·李斯列传》的成语,也是我国古代文学中一句富有意象和哲理的描述。
这句成语的意思是指一个人的品德和能力超越了自身的环境和条件,像竹笋穿破墙壁一样,顽强地向上生长,把院子的藤蔓扎得刺人的檐子上。
这句成语的内涵丰富,既有对人物的赞美,也有对人生的启示。
舍下笋穿壁庭中藤刺檐形象地描绘了一个人的品德和能力的超越。
舍下指的是竹笋,墙壁则是困扰竹笋生长的障碍物。
正常情况下,竹笋的生长是受限于墙壁的,但是这里的竹笋却能够顽强地穿破墙壁,向上生长。
这象征着一个人的品德和能力超越了一般人的想象,不受困扰和限制,能够在逆境中坚持不懈地追求进步和成功。
舍下笋穿壁庭中藤刺檐也寓意着一个人在成长过程中所经历的困难和挑战。
竹笋穿破墙壁需要克服墙壁的阻碍和限制,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和坚持。
同样地,一个人要在成长过程中取得成功,也需要不断地克服困难和挑战。
只有坚持不懈,不畏艰难,才能够像竹笋一样,顽强地向上生长,最终实现自己的梦想。
舍下笋穿壁庭中藤刺檐也给人们带来了对人生的启示。
在人生的道路上,我们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和挑战,有时候会感到迷茫和无助。
然而,正是这些困难和挑战,才能够激发出我们的潜力,让我们变得更加坚强和成熟。
就像竹笋穿破墙壁一样,只有经历了磨难,才能够更加坚定地走向成功的道路。
舍下笋穿壁庭中藤刺檐这句成语给我们提供了一个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我们应该保持乐观和积极的心态,坚持不懈地追求自己的目标。
不论遇到多大的困难,我们都应该像竹笋一样,勇往直前,不被困境所束缚。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够在人生的道路上越走越远,取得更大的成就。
舍下笋穿壁庭中藤刺檐是一句富有意象和哲理的成语,通过描绘竹笋穿破墙壁的形象,寓意了一个人的品德和能力的超越,成长过程中的困难和挑战,以及对人生的启示。
这句成语给我们提供了一个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鼓励我们在困难面前坚持不懈,勇往直前,追求自己的梦想。
李斯有关的成语
李斯有关的成语
李斯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和文化名人,他有很多与他相关的成语。
与李斯有关的成语有:
走卒之材(李斯):指李斯当初只是一个平凡的走卒,后来却成为了伟大的政治家。
抱残守缺:比喻固执保守,不愿意改革创新。
铁杆:比喻忠诚坚定,不易动摇。
一鼓作气:比喻在某个关键时刻鼓足勇气,集中力量一鼓作气地完成某项任务。
东施效颦:比喻模仿别人的坏习惯或不好的风格。
谋事在人:意思是说任何计划和行动的成功与否都取决于人的能力和聪明才智。
不求甚解:指做事情只求表面,不深入了解内部和本质。
韬光养晦:比喻隐藏实力,等待时机。
长绳系日:比喻采取长远的计划和策略,耐心等待时机。
罪恶深重:指犯罪行为十分严重,罪责重大。
关于李斯的成语
关于李斯的成语
摘要:
1.李斯的生平简介
2.李斯与成语的故事
3.李斯成语的流传与影响
4.李斯成语的意义和启示
正文:
李斯是秦朝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和书法家。
他辅佐秦始皇完成了中国历史上的第一次大一统,并参与了许多重要的政治、文化、制度建设。
李斯还是“焚书坑儒”的主导者之一,对中国古代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李斯与成语的故事有很多,其中最著名的是“狐假虎威”。
这个成语出自《史记·李斯列传》,讲述的是李斯为了说服秦始皇接受他的主张,引用了一个关于狐狸假借老虎之威吓唬其他动物的故事。
这个成语现在用来形容依仗他人的势力欺压人或物。
另一个与李斯有关的成语是“指鹿为马”。
这个成语出自《史记·秦始皇本纪》,原意是形容秦始皇昏庸无道,听信谗言,将一只鹿说成是马。
现在,这个成语常用来形容明明知道事实的真相,却故意颠倒黑白。
李斯的成语流传广泛,影响深远。
他的成语故事既有政治讽刺,也有道德教诲,成为了中国传统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通过这些成语,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李斯的历史地位和思想观念。
李斯的成语对我们的生活也有很多启示。
比如,“狐假虎威”告诉我们,在面对困难和压力时,要勇敢地站出来,不要依赖他人;“指鹿为马”则提醒我们
要坚持真理,不要被谎言所蒙蔽。
得饶人处且饶人的典故出处
得饶人处且饶人的典故出处得饶人处且饶人,这句话是我们常常听到的一句成语,它的出处是《史记·李斯列传》。
故事发生在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后,李斯担任宰相,权倾朝野。
有一天,有人告诉李斯,有人在背后说他的坏话。
李斯听后大怒,要将这个人处死。
但是,有一位朋友告诉李斯,人无完人,每个人都有说别人坏话的时候,你也不例外。
李斯想了想,觉得朋友说得有道理,于是不再追究此事,放过了那个人。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在人际关系中,不要对别人过于苛求。
每个人都有缺点和错误,我们应该理解和宽容他人的过失。
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复杂的,如果我们对别人的过错过于计较,只会让自己陷入痛苦的境地。
所以,得饶人处且饶人,是一种明智和宽容的态度。
在生活中,我们经常遇到各种各样的人和事,有的人与我们合作愉快,有的人则让我们感到困扰。
在处理这种关系时,我们可以学习得饶人处且饶人的哲学。
首先,我们要学会换位思考,站在对方的角度来看问题。
也许对方的言行是因为某种原因而产生的,我们应该试着理解他们的动机,而不是一味地指责和批评。
其次,我们要学会宽容和谅解,不要对别人的错误过于苛责。
每个人都会犯错,我们应该给予他们改正的机会,而不是永远地抱怨和指责。
最后,我们要学会包容和接纳不同的意见和观点。
世界上没有绝对正确的观点,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思考方式和价值观念,我们应该尊重并接受这种多样性。
得饶人处且饶人的哲学不仅适用于个体之间的关系,也适用于国家和民族之间的关系。
国与国之间经常会发生争端和冲突,如果双方都坚持自己的立场,不愿意妥协和让步,只会导致更大的矛盾和冲突。
相反,如果我们能够学会妥协和理解对方的立场,寻求共同利益和解决问题的办法,就能够实现和平与发展。
正如古代的智者所说:“得饶人处且饶人,让步让且让,方能实现和谐与共赢。
”得饶人处且饶人是一种智慧和宽容的态度。
在人际关系和国际关系中,我们应该学会理解、宽容和包容,不要对别人的过错过于计较,而是给予他们改正的机会。
刑者相半于道,而死人日成积于市
刑者相半于道,而死人日成积于市
刑者相半于道,而死人日成积于市是什么意思?
答:刑者相半于道,而死人日成积于市的意思是:路上受刑的人相互扶持的走着,死去的人日渐增多,尸体都堆在集市上。
1、出自《史记·李斯列传》。
2、《李斯列传》的社会政治背景极其广阔的,实际上几乎涉及了整个秦王朝的兴亡史,而秦王朝的兴亡,与李斯又有很大关系,如李斯谏阻逐客,总结了秦国重用客卿、变法图强的历史经验,实际上提出了不论国别、用人唯贤的总方针。
3、《李斯列传》主要对揭示李斯其人的性格、心理和整个为人有重要作用。
例如《谏逐客书》,表现了李斯的才华、智慧和真知灼见,而《上书对二世》,则表现了他贪图禄位而阿顺苟合的性格特点。
国学【典故溯源】“人鼠之叹”的起源于什么故事?
【典故溯源】“人鼠之叹”的起源于什么故事?人鼠之叹感叹人与人之间的地位悬殊。
【成语出处】西汉·司马迁《史记·李斯列传》:“于是李斯乃叹曰:‘人之贤、不肖,譬如鼠矣,在所自处耳!’”【使用示例】作宾语;指人与人的差距示例:看到贵族与平民,人们难免会有人鼠之叹。
【故事大概】秦朝大臣李斯年轻时,做过郡里的小官吏。
一次,李斯上厕所见到老鼠争吃蛆,见到人来后仓皇逃跑。
李斯想,这老鼠抓蛆吃又为何必如此诚惶诚恐呢?又一次,李斯去郡里的仓库里,发现粮食堆里有几只大老鼠正在细嚼慢吞,安安稳稳的吃着粮食。
李斯去赶它们,老鼠毫不理会。
原来仓库里很少有人进来,所以老鼠没有半点恐惧感。
李斯看到仓库里的老鼠养尊处优,长得又肥又大,不禁联想起厕所里的老鼠,不由得感慨万分:同样是老鼠,由于所处的环境不同,其生活竟有天壤之别!人不也是一样吗?同样的人,爬上去了就是贤君、君子,沦落下层就是愚民、小人!李斯发誓,要做人上人。
经过多年的努力,他也最终获得了成功,受到了秦始皇的重用,对秦国统一六国起了很大的作用。
“人鼠之叹”多用来感叹世道不公平,人与人之间的地位悬殊。
【李斯小传】李斯(约公元前284年—公元前208年),名斯,字通古。
战国末期楚国上蔡(今河南上蔡)人,秦代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和书法家。
李斯早年为郡小吏,后从荀子学帝王之术,学成入秦。
初被吕不韦任以为郎,后劝说秦王政灭诸侯、成帝业,被任为长史。
秦王采纳其计谋,遣谋士持金玉游说关东六国,离间各国君臣,又任其为客卿。
秦王政十年由于韩人间谍郑国入秦,秦王下令驱逐六国客卿,李斯上《谏逐客书》阻止,“逐客令”的典故也就是出于此。
最后,李斯的上书被秦王所采纳,不久官为廷尉。
李斯在秦王政灭六国的事业中起了较大作用。
秦统一天下后,李斯与王绾、冯劫议定尊秦王政为皇帝,并制定有关的礼仪制度,李斯被任为丞相,他建议拆除郡县城墙,销毁民间的兵器;反对分封制,坚持郡县制;又主张焚烧民间收藏的《诗》、《书》等百家语,禁止私学,以加强中央集权的统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布衣黔首
读音:bù yī qián shǒu
释义:布衣:封建时代平民的别称;黔首:战国及秦代对人民的称谓。
古代指一般百姓。
出自:《史记·李斯列传》:“夫斯乃上蔡布衣,闾巷之黔首。
”
用法:联合式;作主语、宾语;指老百姓
近义词:平民百姓
反义词:皇亲国戚
人人自危
读音:rén rén zì wēi
释义:每个人都感到自己不安全,有危险。
出自:《史记·李斯列传》:“法令诛罚,日益深刻,群臣人人自危,欲畔者众。
”
造句:满京城的戚畹、勋旧和缙绅们为着李国瑞的事人人自危,家家惊慌。
(姚雪垠《李自成》第二卷第三十章)
用法:主谓式;作谓语、宾语、定语、补语;含贬义
近义词:人心惶惶提心吊胆
反义词:高枕无忧安居乐业
土穰细流
读音:tǔ rǎng xì liú
释义:土壤:泥土;细流:小河。
比喻细小的事物。
也指事物虽甚细微,但不断积累,即能发挥巨大作用。
出自:《史记·李斯列传》:“是以太山不让土穰,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
”
快意当前
读音:kuài yì dāng qián
释义:快意:爽快舒适。
指痛快一时。
出自:《史记·李斯列传》:“快意当前,适观而已矣。
”
茅茨不翦
释义:谓崇尚俭朴,不事修饰。
《韩非子·五蠹》:“ 堯之王天下也,茅茨不翦,采椽不斲。
”《史记·李斯列传》:“ 堯之有天下也,堂高三尺,采椽不斲,茅茨不翦。
” 汉桓宽《盐铁论·通有》:“文學曰:‘古者采椽不斲,茅茨不翦。
’”
土壤细流
读音:tǔ rǎng xì liú
释义:比喻微不足道的事物。
出自:西汉·司马迁《史记·李斯列传》:“是以太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
”
用法:窃比附~之说,为略呈之。
◎《辛亥革命·民国各团体之组织》
河海不择细流
读音:hé hǎi bù zé xì liú
释义:比喻不论大小,一律收容。
出自:《史记·李斯列传》:“太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