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橡树(公开课)教案教学文稿
《致橡树》优秀教案(优秀10篇)
《致橡树》优秀教案(优秀10篇)高一语文《致橡树》教案篇一一、教材分析1、知识内容本课包括的主要内容有《致橡树》内涵的把握,象征手法的运用。
2、地位和重要性《致橡树》是人民教育出版社高中语文第一册的必修内容,是高考考查的内容范围;通过对这一节的学习,既可以让学生了解关于舒婷关于朦胧诗的知识,又可以加深对意象概念、象征手法的理解,而且可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爱情观、人生观。
3、教学目标根据《致橡树》一课的教学大纲及它在高中语文中的地位和作用,按照三个维度设计即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我制订了如下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初步了解作家作品,加深对当代诗特点和发展趋势的认识。
(2)能力目标:继续培养学生解读诗歌意象的能力;初步培养学生仔细品味意境与情感的能力及作品评价能力。
(3)情感目标:树立正确的爱情观,培养独立自尊的伟大人格及健康高尚的审美情操。
4、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理解诗歌中鲜明而又各具特色的意象。
理解诗歌中蕴含的丰富而又深刻的哲理。
难点:体会诗歌物中含情、情景交融、意味隽永、质朴晓畅等特色。
准确把握诗歌的情感与主题。
5、课时安排1课时二、教学方法根据本节课的内容及学生的实际水平,我采取诵读感悟法、探究式阅读法以及多媒体教学方法。
这一节属于意象比较强的一节课,因此首先我布置学生预习,对有疑问的地方划上着重号,在上课开始时通过放配乐朗诵、学生齐读、个别同学单独读等方式使学生对诗歌大意有初步的了解。
然后提出问题,与学生共同探讨。
在教学过程中,我采用师生共同讨论的学习方法;运用设问、反问、疑问的教学语言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活跃了课堂气氛;使学生的思维活动紧跟上老师的教学思路,学生才有可能努力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真正体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老师是学习的“主导”。
在教学的过程中,学生思维充分调动起来,对问题产生深刻的思考、探索,在此时教师再稍作一点点启发、点拨使学生的能力得到充分发挥,体现了素质教育中能力的培养。
舒婷致橡树优秀教案
【 - 高中作文】【篇一】舒婷致橡树优秀教案《致橡树》教案(人教版高三必修)一、教学目标:1、了解朦胧诗特点。
2、树立正确的爱情观。
二、导语:本单元是诗歌单元,一路走来,我们领略了伟人毛泽东的万丈豪情;体味了诗人艾青的赤子情怀;而此刻,我们还将与一株美丽的木棉相逢,倾听一位不平凡的女性发出的爱情宣言致橡树。
(板书:课题、作者)三、设疑:一位不平凡的女性怎么会对橡树发表自己的爱情宣言呢?1、师简介作者(结合课文注释①):舒婷:中国当代朦胧派诗歌的代表人物(板书)。
2、引出“朦胧诗”概念(板书:第一教学目标),师生同看投影片:朦胧诗产生于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强调诗人的自我意识。
内容含蓄隽永,形式虚实相生,它往往借助象征、比喻等手法,创造一种朦胧的艺术形象或意境,从而诱发人们的好奇心和想象力,使人获得特殊的审美享受。
代表诗人有舒婷、北岛、顾城等。
四、这位朦胧派代表诗人的爱情宣言到底是什么呢?让我们屏神静听那来自心灵深处的真实表白1、师朗诵全诗,配乐《海边的阿狄丽娜》(或听录音)2、请同学就所学知识浅谈:什么是爱情?3、师略论爱情(深情地):有人说,爱情就是一颗心与另外一颗心的碰撞;有人说,爱情就是黑暗中闪闪发光的钻石,就是撒在夜空里的一大把星星;也有人说,爱情使人欢乐,爱情令人痛苦,爱情给人力量,爱情让人迷惘。
是啊,因为爱情,卓文君奔向了司马相如;因为爱情,孟姜女哭倒了万里长城;因为爱情,林黛玉含恨焚诗稿;因为爱情,祝英台忍悲赴黄泉。
简简单单的两个字,引出了人世间多少酸甜苦辣、悲欢离合、恩恩怨怨;“爱情”因而便成了文人笔下永恒的主题,而有部电影则忍不住困惑地问道《爱情啊,你姓什么》?!是啊,爱情啊,你到底姓什么?五、让我们先听听美丽的木棉树的回答吧!(板书:木棉的自白)1、她说:爱不应该是这样的⑴请一女同学朗读此片断。
⑵请同学讨论归结:作者否定了哪几种爱情观?为什么?⑶师分析、明确:a 首先,攀援的凌霄花。
2022关于《致橡树》教案3篇
2022关于《致橡树》教案3篇《致橡树》教案篇1一、教学目标及重点上个世纪80年代前后的朦胧派诗人,带着他们被伤害后的怨愤和茫然,带着从生活底层而来的沉思和对于追求的渴望,以奇异的形式构思成诗。
舒婷就是其中的代表者之一。
本课可先引导学生了解“朦胧派”诗歌的特点,在诗歌中体会比喻和象征等手法的使用,从意象身上探究作者对爱情的感悟。
本课的重点,应是朗诵舒婷的诗歌,品读富有感染力的语言,了解诗歌中的修辞手法,体会诗人对于爱情本质的理解。
二、教学过程1、预习阶段。
(1)布置学生朗诵这首诗。
(2)借助参考书或网络,了解朦胧诗。
参考:产生于20世纪60年代末到80年代初的新诗潮。
(3)借助参考书或网络,了解作者简介。
参考:舒婷,当代女诗人,朦胧诗派的代表作家之一。
原名龚佩瑜。
1952年6月6日生,福建省泉州人,当代女诗人。
1971年开始写诗,1979年开始发表诗歌。
《福建文学》围绕她的诗作展开关于“朦胧诗”讨论,当时争议很大,影响颇广。
1980年到福建省文联创作室工作。
现为中国作家协会福建分会理事。
主要作品有:诗集《双桅船》(获中国作家协会第一届“1979——1982”全国优秀新诗二等奖)、《舒婷顾城抒情诗选》。
她的《祖国,我亲爱的祖国》获1979——1980年全国青年优秀诗歌奖。
(4)借助参考书或网络,了解橡树、木棉的形象特点。
参考:英雄树,开红花,给人以热烈和温暖;高大雄伟,使人感到有一种内在的力量。
2、课堂教学活动。
《致橡树》(1)检查课前预习效果。
朦胧诗——产生于20世纪60年代末到80年代初的新诗潮。
舒婷,当代女诗人,朦胧诗派的代表作家之一。
(2)诵读本诗,老师订正部分重点字读音。
①炫、藉、戟、雳、霭、岚、霓(xuàn、jia、jǐ、lì、ǎi、lán、ní)②威仪/仪容攀援/攀登(3)请同学谈谈标题的含义。
问题:①橡树是谁?②谁致橡树?③致(告诉)橡树什么?带着问题,再次诵读诗歌。
(完整word版)致橡树公开课教案.doc
《致橡树》教案授课人授课日期2017.9.8 教学对象课题致橡树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教学手段与方法教学过程1.找出意象,并分析意象特点。
2.学习诗歌先破后立的写作手法。
3.树立正确的爱情观。
4.提高诗歌鉴赏能力。
1.找出意象,并分析意象特点。
2.学习诗歌先破后立的写作手法。
找出意象,并分析意象特点。
多媒体;朗读讨论法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一、导入文学作品有一个永恒的主题,那就是爱情。
不同的人对爱情有不同的理解。
请同学们思考一下你心中思考心中的爱情观以爱情观导入课文理想的爱情是什么样子的,等一下我们找几位同学来交流一下。
二、作者及朦胧诗介绍1.作者介绍齐读了解作者舒婷,原名龚佩瑜, 1952年生,福建省泉州市人。
中国当代朦胧派诗歌的代表人物。
主要作品有诗集《双桅船》、《会唱歌的鸢尾花》、《始祖鸟》,散文集《心烟》等。
了解朦胧诗派2. 朦胧诗介绍齐读见多媒体三、朗读课文1.请三位同学朗读2.听录音3.齐读课文(配乐)四、初读课文,交流体会1.大家在朗读诗歌时会发现诗中有三个人称代词,是哪三个,他们在诗中具体指什么?明确:一个人称代词是“你”,另一个是“我”,我们。
2、他们分别指什么 ?明确:“你”指“橡树”,“我”指“木棉”。
我们”指木棉和橡树在一起。
3.本文的结构和作者的思教学过程路是什么?明确:先破后立,先否定传统世俗的爱情观,再抒发作者的爱情观。
分界线是“不,这些都还不够”。
五、再读课文,分析意象1.齐读第一部分,找出意象。
明确:凌霄花、鸟儿、泉源、险峰、日光、春雨。
2.这些意象有何特点?明确:凌霄花 :借高枝炫耀自己,为了追求高贵的地位,不顾一切地向上爬,完全置自身的人格尊严于不顾;朗读课文把握诗歌内容了解内容找出回答明确诗题思考回答把握先破后立的结构齐读第一部分迅速提取信息找出意象根据诗句分析意象把握意象特点特点教学过程儿:方造的阴重复的歌曲,是极力攀附和只知依附的方痴恋。
致橡树(公开课)教案
致橡树(公开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诗歌《致橡树》。
(2)理解诗歌的主题思想,分析诗歌中的象征手法。
(3)学会欣赏现代诗歌,提高文学素养。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诗歌内容。
(2)学会从形式、意象、情感等方面分析诗歌。
(3)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诗人对橡树的崇敬之情,培养对自然、生命的敬畏之心。
(2)树立坚定的信念,勇敢面对生活中的困难与挑战。
二、教学重点1. 诗歌《致橡树》的象征意义。
2. 诗歌中的意象分析。
3. 诗歌朗读与背诵。
三、教学难点1. 诗歌中象征手法的理解与应用。
2. 诗歌情感的深入剖析。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诗人舒婷及诗歌《致橡树》的背景。
(2)学生齐读诗歌,感受诗歌的氛围。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朗读诗歌,体会诗歌的节奏与韵律。
(2)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诗歌中的难点词语。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诗歌中的象征手法有哪些?(2)分享讨论成果:小组代表汇报诗歌的象征意义。
4. 诗歌解析(1)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诗歌的意象,如橡树、木棉等。
(2)教师讲解诗歌中的象征手法,如橡树象征坚定信念,木棉象征爱情等。
5. 情感体验(1)教师引导学生深入剖析诗歌情感,体会诗人的崇敬之情。
(2)学生分享自己的情感体验。
6. 诗歌朗读与背诵(1)教师示范朗读,学生跟读。
(2)学生自主朗读,体会诗歌的情感。
(3)学生背诵诗歌,提高记忆力。
五、课后作业1. 熟读并背诵诗歌《致橡树》。
2. 写一篇关于《致橡树》的观后感,不少于200字。
3. 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谈谈对诗歌中“坚定信念”的理解。
六、教学评估1. 课堂表现评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合作探讨等方面的表现,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
2. 作业评估:检查学生的课后作业,包括诗歌背诵、观后感写作和对诗歌象征手法的理解运用。
《致橡树》优秀教案(精选7篇)
《致橡树》优秀教案《致橡树》优秀教案(精选7篇)《致橡树》优秀教案篇1一、导语:爱情是人生中一个永恒的话题,也是从古至今许多文人墨客尽情歌颂的事物,“在天愿做比翼鸟,在地愿为理枝”、“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便是古人留下的表达爱情的千古绝唱。
虽然爱情这一主题亘古不变的,但随着时代的进步人们的爱情观是不断发展的,今天我们来学习我国当代著名女诗人舒婷的代表作《致橡树》,看看她在这里表达的是怎样的爱情观。
(板书课题、作者)二、教师简介作者:舒婷:原名龚佩瑜,中国当代朦胧派诗歌的代表人物。
主要作品有:《双桅船》、《舒婷顾城抒情诗选》,散文集《烟》,她的《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获一九七九至一九八○年全国优秀诗歌奖,她的诗被译成多国文字,是新时期以来最受青年欢迎的诗人,她与同时代的北岛、顾城都是朦胧诗派的代表。
《致橡树》是朦胧诗派的代表作之一,是诗人用一种内心独白方式表达新型爱情观的诗歌。
三、教师解题:致:向对方表示礼节或情意,有倾诉、表白之意。
四、让我们静听来自诗人心灵深处的真实表白吧。
1.师范读。
(要求:学生注意体会语气、语调和重点字词的读音及诗的写法)2.指名读。
(教师作诵读评价、指导)3.齐读。
(教师板书重点字词)五、教师提问:此诗中出现了三个人称代词,请同学们找出来并指出各指代什么?生齐答:“我”指木棉,“你”指橡树,”我们”指木棉和橡树在一起。
六、分析诗歌:1.师问:此诗阐述的是一种新型的爱情观,诗歌从什么地方开始阐述的?生答:不这些都还不够。
2.师问:“不”,是个否定词,它否定什么?明确:否定旧的、传统的爱情观,有否定就得提出肯定的东西,从这里引入崭新的爱情观。
3.解读第一层:(1)集体朗读第一层。
(2)师问:诗人在这一层中运用了哪些意象来否定传统的爱情观?请同学们在书上划出。
明确:凌霄花、鸟儿、泉源、险峰、日光、春雨。
①攀援的凌霄花它是一种藤本植物,没有直立的茎,但它为追求高贵的地位,满足自己的虚荣心,不顾一切向上爬,完全置身的人格尊严不顾,借橡树来证明自己价值的存在,这是一种什么样的爱情?是一种“极力攀附”(板书)的爱,夫贵妻荣。
致橡树教案6篇
致橡树教案6篇致橡树教案篇1教学目标1读懂文章讲了一件什么事,并能就这件事发表自己的意见2感受到工程师与工人身上高尚的情操。
3培养孩子从小养成保护环境的意识,并能想出具体的操作方法付诸以行动。
教学重点:能从具体的词句中感受到工人与工程师的高尚情操教学难点:能从具体的词句中感受到工人与工程师的高尚情操教学准备教师:多媒体课件学生:收集有关环境保护方面的资料。
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1、小村庄的人为了眼前不错的生活,几乎砍光了树木,结果毁灭了家园.下面这文章写的就是人与树的故事。
读读课文,想想文章讲了一件什么事,再交流一下对这件事的看法。
2、揭题:《路旁的橡树》二、自学课文1、自由读文,边读边想:这是一棵怎样的橡树?它的命运究竟是如何的?2、反馈:①出示句子:它是那么粗壮、结实、挺拔、就像草原的哨兵一样。
a、请读读这句话,说说你的脑海中出现一棵怎样的树?b、结合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想想,这棵橡树会有多大的年龄,究竟对于我们的生存环境有什么样的关系?②这棵橡树将要遭遇什么呢?请结合文中的内容简要交流一下。
③最终这棵橡树因为城市建设的需要而被砍掉了吗?请结合文中的内容说一说。
三、品读具体语句体会人物心情。
1、本该为了加强城市之间的联系而要被砍掉的一棵橡树为什么最终被保存下来,而那条沟通两座城市之间的那条道路却因此而拐了一个弯呢?请再读课文,边读边想:到底是谁救了这棵橡树?划出相关的句子。
2、反馈①工程师救了橡树a、出示句子:工程师拿出一根楔子,走到离橡树100米的地方,把楔子打进了地里。
“现在谁也不会责备我们了。
”他轻声地说。
请你想像一下,这里的“谁”会指哪些人?为什么?b、是不是工程师一开始就决定把这棵橡树保留下来呢?出示句子:他把目光转向橡树,叹了口气。
“计划是不可以修改的。
”工程师说。
试着想像:如果你就是当时的那位工程师,你当时的心理是怎样的?②工人救了像树理由:a、突然,工人们停下来,把排水管放在地上。
致橡树教案优秀6篇
致橡树教案优秀6篇教学课时:篇一1个课时教学重点:篇二1、理解诗的主题2、理解诗人的爱情观3、理解诗中意象的象征意义语文《致橡树》教案篇三教材分析(教材重点、难点、双基分析)1、《致橡树》的主题思想(诗歌表现出来的爱情观)。
2、《致橡树》的主要艺术特色,特别是诗中象征手法的运用。
(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及其象征意义。
)教学目的(知识能力、德育的目标要求)1、理解诗歌中鲜明而各具特色的意象。
2、理解诗歌抒发的思想感情。
3、感受诗歌语言表现出来的节奏。
4、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热爱人生,热爱生活的感情。
教具录音机教学方法诵读指导教学过程学生活动一、作者简介舒婷,原名龚佩瑜。
1952年6月6日生,福建省泉州人,当代女诗人。
1971年开始写诗,1979年开始发表诗歌。
《福建文学》围绕她的诗作展开关于“朦胧诗”讨论,当时争议很大,’影响颇广。
1980年到福建省文联创作室工作。
现为中国作家协会福建分会理事。
主要作品有:诗集《双桅船》(获中国作家协会第一届“1979——1982”全国优秀新诗二等奖)、《舒婷顾城抒情诗选》。
她的《祖国,我亲爱的祖国》获1979——1980年全国青年优秀诗歌奖。
二、《致橡树》是一首怎样的诗?解析:《致橡树》是一首爱情诗,感情色彩强烈,又具有清醒的理性倾。
诗的抒情主人公化作一株木棉,而她所爱的对象则是一株橡树。
“致橡树”是“木棉”对“橡树”的真情倾诉。
在这真挚诚恳的倾诉中,表达了诗人对爱的热烈追求,否定了传统的完全依附性和单纯奉献性的爱情观,肯定了平等的、独立的、同甘共苦的爱情观,抒发了一位自尊而向往独立的爱情生活的女子的心声,表现了诗人对爱的理解和信念。
三、《致橡树》是怎样否定传统的爱情观的?解析:全诗可分为两个部分。
第一部分是否定传统的爱情观。
首先诗人以形象的比喻,否定了完全依附性的爱情观。
“攀援的凌霄花。
对于“高枝”,“痴情的鸟儿”对于绿阴,都是依附性的。
它们离了高枝和绿阴则无处安身。
致橡树教育说课稿(7篇)
致橡树教育说课稿(7篇)致橡树教育说课稿(精选7篇)作为一名人民教师,有效地对自己的教学课程进行说课稿的编写,可以让自己的课堂教学质量得到巨大提升。
那么,应当如何写说课稿呢?下面是由小编给大家带来的致橡树教育说课稿7篇,让我们一起来看看!致橡树教育说课稿一、教学目标及重点上个世纪80年代前后的朦胧派诗人,带着他们被伤害后的怨愤和茫然,带着从生活底层而来的沉思和对于追求的渴望,以奇异的形式构思成诗。
舒婷就是其中的代表者之一。
本课可先引导学生了解“朦胧派”诗歌的特点,在诗歌中体会比喻和象征等手法的使用,从意象身上探究作者对爱情的感悟。
本课的重点,应是朗诵舒婷的诗歌,品读富有感染力的语言,了解诗歌中的修辞手法,体会诗人对于爱情本质的理解。
二、教学过程1、预习阶段。
(1)布置学生朗诵这首诗。
(2)借助参考书或网络,了解朦胧诗。
参考:产生于20世纪60年代末到80年代初的新诗潮。
(3)借助参考书或网络,了解作者简介。
参考:舒婷,当代女诗人,朦胧诗派的代表作家之一。
原名龚佩瑜。
1952年6月6日生,福建省泉州人,当代女诗人。
1971年开始写诗,1979年开始发表诗歌。
《福建文学》围绕她的诗作展开关于“朦胧诗”讨论,当时争议很大,影响颇广。
1980年到福建省文联创作室工作。
现为中国作家协会福建分会理事。
主要作品有:诗集《双桅船》(获中国作家协会第一届“1979——1982”全国优秀新诗二等奖)、《舒婷顾城抒情诗选》。
她的《祖国,我亲爱的祖国》获1979——1980年全国青年优秀诗歌奖。
(4)借助参考书或网络,了解橡树、木棉的形象特点。
参考:英雄树,开红花,给人以热烈和温暖;高大雄伟,使人感到有一种内在的力量。
2、课堂教学活动。
《致橡树》(1)检查课前预习效果。
朦胧诗——产生于20世纪60年代末到80年代初的新诗潮。
舒婷,当代女诗人,朦胧诗派的代表作家之一。
(2)诵读本诗,老师订正部分重点字读音。
①炫、藉、戟、雳、霭、岚、霓(xuàn、jia、jǐ、lì、ǎi、lán、ní)②威仪/仪容攀援/攀登(3)请同学谈谈标题的含义。
致橡树 公开课【一等奖教案】版
致橡树公开课【一等奖教案】版导语:《致橡树》是现代诗人舒婷创作的一首经典诗歌,以橡树向恋人传达爱意为主题。
本节课将通过诗歌赏析、情感交流和创作实践,引导学生理解诗歌的情感表达和寓意,并培养他们的创造力和表达能力。
一、诗歌赏析1. 热身活动:教师放映《致橡树》诗歌朗诵视频,让学生听诗,感受诗歌的魅力,并自主进行联想、想象。
2. 诗歌解读:在学生的发言基础上,结合诗歌文字与情感,教师简要解读《致橡树》的寓意和情感表达。
提醒学生注意诗歌中的隐喻、比喻手法,以及诗人借由橡树向恋人传递爱情的真挚之情。
3. 小组合作:将学生分为小组,每组选择一个诗句或段落进行解读,并用简洁的语言表达出诗句的含义。
鼓励学生在小组中进行思想碰撞,提升团队合作能力。
二、情感交流1. 观看微电影:播放与《致橡树》相呼应的微电影,并引导学生用心感受影片中所传达的情感。
学生可以用词语、形象等多种方式表达观影感受。
2. 分组讨论:让学生重新回到小组,用五至八分钟分享他们对微电影的感受和情绪。
每组选派一名代表,将小组共同的感受呈现给全班。
3. 班级分享:邀请各小组代表上台分享小组讨论的结果,由其他同学进行点评和补充。
引导学生发现不同人对同一影片的不同理解和情感体验,培养他们的多元思维和包容心态。
三、创作实践1. 素材收集:引导学生回到自己的内心世界,思考自己所钟爱的事物,并收集与所钟爱事物相关的词语、形象等素材。
鼓励学生多采集真实而有感情的素材。
2. 创作指导:以《致橡树》为模板,指导学生将自己所钟爱的事物作为创作对象,用诗歌的形式表达内心真挚的情感。
教师提供创作模板和创作技巧指导,让学生更好地展现自己的特点。
3. 作品展示: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完成创作,并将他们的作品展示在教室内。
鼓励学生主动上台朗读自己的作品,展示自己的创造力和表达能力。
结束语: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和实践,学生不仅对《致橡树》的情感表达和寓意有了更深入的理解,而且通过创作实践,也培养了他们的创造力和表达能力。
致橡树教案最优详案 致橡树优质课教案
致橡树教案最优详案致橡树优质课教案教案一:《致橡树》优质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致橡树》这首诗的主题和情感表达。
2.培养学生对植物的珍惜和对爱情的理解。
3.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和作文表达能力。
二、教学内容:1.诗歌欣赏:《致橡树》2.课文分析:诗歌中的情感表达、意境描绘3.写作训练:写一篇以橡树为主题的作文三、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放映一段关于橡树的视频或展示一幅橡树的图片,让学生对橡树有初步的印象,并以问题形式引导学生进行思考:你们见过橡树吗?它是一种什么样的树?你们对橡树有什么了解?2.诗歌欣赏(15分钟)教师给学生朗读《致橡树》,引导学生跟读,理解诗歌表达的情感和意境。
3.课文分析(20分钟)(1)情感表达教师以问题形式引导学生讨论:诗人在《致橡树》中表达了怎样的情感?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情感?我们从诗中如何理解作者和橡树之间的关系?(2)意境描绘教师引导学生关注诗歌中的意境描绘,让学生分别找出诗歌中的“浩荡”、“瘦弱”、“月光”、“绿荫”等描写方式,并解释这些描写方式对诗歌整体意境的表达有何作用。
4.写作训练(30分钟)教师给学生讲解作文的写作结构和要素,然后要求学生根据学过的内容以橡树为主题写一篇作文。
学生可以选择叙述橡树的生长过程、描写自己与橡树的感情、抒发对橡树的赞美等不同角度进行写作。
5.作业布置(5分钟)要求学生将自己写的作文整理好,下节课进行课堂展示。
四、教学反思:《致橡树》是一首感人至深的诗歌,通过教学,学生对橡树这一自然界的伟大生命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对诗歌的欣赏和表达能力也得到了提高。
此外,通过写作训练,也培养了学生的写作能力和创作思维。
整个教学过程紧凑有序,学生参与度高,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
五、教学延伸:1. 课后延伸阅读:要求学生选读其他有关橡树的文学作品或科普资料,扩展对橡树的了解,并在下一堂课分享自己的阅读心得。
2. 制作橡树手工:学生可以利用一些材料如纸板、颜料、线等制作一个小型橡树模型,让学生动手操作,体验橡树的形态和特点。
舒婷《致橡树》(教案)
舒婷《致橡树》(教案)第一章:课程导入1.1 教师简要介绍舒婷及其作品《致橡树》的背景和意义。
1.2 分析《致橡树》的文学特点,如诗歌的结构、韵律、意象等。
1.3 引导学生关注诗歌中的主题和情感表达。
第二章:诗歌解析2.1 逐句解析诗歌的意象和含义。
2.2 分析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
2.3 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人的情感和思想。
第三章:诗歌欣赏3.1 教师朗读诗歌,学生跟读。
3.2 学生自主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3.3 学生分享对诗歌的欣赏和感悟。
第四章:诗歌创作4.1 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诗歌创作,鼓励学生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
4.2 学生尝试创作以“橡树”为主题的诗歌。
4.3 学生互相交流并评价彼此的创作。
第五章:总结与拓展5.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致橡树》的主题和情感。
5.2 学生提出对诗歌的疑问或进一步的思考。
5.3 教师推荐相关的阅读材料,拓展学生的文学知识。
第六章:课堂讨论6.1 教师引导学生就诗歌中的意象、主题和情感展开讨论。
6.2 学生分享对诗歌的个人理解和感悟。
6.3 教师总结讨论成果,加深学生对诗歌的理解。
第七章:文学作品比较7.1 教师介绍与《致橡树》主题相关的其他文学作品。
7.2 学生阅读并比较这些作品与《致橡树》的异同。
7.3 学生分享比较心得,教师进行点评和指导。
第八章:文学作品鉴赏8.1 教师引导学生欣赏其他优秀诗歌,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8.2 学生自主欣赏并分析这些诗歌的艺术特色。
8.3 学生分享欣赏心得,教师进行点评和指导。
第九章:课堂作业9.1 教师布置与《致橡树》相关的作业,如写一篇关于诗歌主题的短文。
9.2 学生完成作业,教师进行批改和反馈。
9.3 学生根据教师的反馈进行修改和完善。
第十章:课程总结10.1 教师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强调学生的学习成果。
10.2 学生分享对《致橡树》的深入理解和感悟。
10.3 教师布置课后阅读和作业,为学生进一步学习诗歌提供指导。
语文《致橡树》教案
语文《致橡树》教案语文《致橡树》教案语文《致橡树》教案篇1教材分析(教材重点、难点、双基分析)1、《致橡树》的主题思想(诗歌表现出来的爱情观)。
2、《致橡树》的主要艺术特色,特别是诗中象征手法的运用。
(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及其象征意义。
)教学目的(知识能力、德育的目标要求)1、理解诗歌中鲜明而各具特色的意象。
2、理解诗歌抒发的思想感情。
3、感受诗歌语言表现出来的节奏。
4、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热爱人生,热爱生活的感情。
教具录音机教学方法诵读指导教学过程学生活动一、作者简介舒婷,原名龚佩瑜。
1952年6月6日生,福建省泉州人,当代女诗人。
1971年开始写诗,1979年开始发表诗歌。
《福建文学》围绕她的诗作展开关于“朦胧诗”讨论,当时争议很大,’影响颇广。
1980年到福建省文联创作室工作。
现为中国作家协会福建分会理事。
主要作品有:诗集《双桅船》(获中国作家协会第一届“1979——1982”全国优秀新诗二等奖)、《舒婷顾城抒情诗选》。
她的《祖国,我亲爱的祖国》获1979——1980年全国青年优秀诗歌奖。
二、《致橡树》是一首怎样的诗?解析:《致橡树》是一首爱情诗,感情色彩强烈,又具有清醒的理性倾。
诗的抒情主人公化作一株木棉,而她所爱的对象则是一株橡树。
“致橡树”是“木棉”对“橡树”的真情倾诉。
在这真挚诚恳的倾诉中,表达了诗人对爱的热烈追求,否定了传统的完全依附性和单纯奉献性的爱情观,肯定了平等的、独立的、同甘共苦的爱情观,抒发了一位自尊而向往独立的爱情生活的女子的心声,表现了诗人对爱的理解和信念。
三、《致橡树》是怎样否定传统的爱情观的?解析:全诗可分为两个部分。
第一部分是否定传统的爱情观。
首先诗人以形象的比喻,否定了完全依附性的爱情观。
“攀援的凌霄花。
对于“高枝”,“痴情的鸟儿”对于绿阴,都是依附性的。
它们离了高枝和绿阴则无处安身。
更不能“炫耀”和“高歌”。
其次,诗人又用排比句式,否定了单纯奉献性的爱情观。
泉奇制胜-源一味送出“清凉的慰藉”,险峰则为了“衬托你的威仪”,还有日光,奉献出全部的光和热,还有春雨.只是滋润了对方的心田,……这都是一方对另一方的单一的奉献,却得不到应得到的温暖:这两种爱情观都是以牺牲一方作为爱的前提,是漫长的封建社会男尊女卑的陈腐观念的潜流影响,也是封建道德在我们民族心理上的积淀。
致橡树教案(优秀8篇)
致橡树教案(优秀8篇)教学方法:篇一点拨法、讨论分析法教学目的:篇二1、让学生树立正确的爱情观2、了解朦胧诗的特点3、掌握《致像树》的象征手法教学重点:篇三1、理解诗的主题2、理解诗人的爱情观3、理解诗中意象的象征意义致橡树教案篇四教学目标:1.领会诗歌的情感和主题。
2.把握诗中的象征手法。
3.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爱情观。
教学重点:a.把握诗中的意象及形式结构所孕含的感情,理解诗中所倡导的新型爱情观。
b.象征手法的运用。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爱情观。
教学方法:1.诵读感悟法2.探究式阅读法教具准备:多媒体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
导语设计爱情是一个永恒的话题,古往今来,多少人吟唱它的美好,写下了隽永而感动的诗句:“在天愿做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这样情意绵绵、含蓄蕴藉的诗句让我们对美好的爱情充满了浪漫的憧憬。
但爱情必竟是一把双刃剑,在给人带来柔情蜜意的同时,也会伤及灵魂深处,那么如何处理爱情、建立正确的爱情观就显得尤为重要了,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赏读当代女诗人舒婷的《致橡树》,也许会从中受到一定的启发……。
二。
作者简介舒婷,原名龚佩瑜、龚舒婷,1952年生于福建石码镇,当代女诗人,1971年开始写诗,1979年,开始发表诗歌作品,1980年至今在福建文联工作,她的诗集有:诗集《双桅船》(获中国作家协会第一届全国优秀新诗二等奖)、《会唱歌的鸢尾花》、《始祖鸟》、《舒婷顾城抒情诗选》,散文集《心烟》等,诗歌《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一诗获1979—1980年全国中青年优秀诗作奖。
三。
整体感知1.伴着音乐放全诗的影音文件,教师范背全诗。
(解说:教师有感情地范背,便于学生进入诗的氛围,奠定理解、感悟的基础)2.学生自由诵读,注意读准字音与节拍。
四。
具体研习1.集体朗诵诗歌的第一层(1—13句):学生思考:本部分诗人用了哪些意象来表情达意?这些意象有何特点?诗人通过哪些词语来表明自己的态度?抒发了怎样的情感?学生分组讨论,然后明确:诗人用“凌霄花”、“痴情的鸟儿”、“泉源”、“险峰”、“日光”、“春雨”等意象来表情达意,这些意象均表现出完全的依附或一厢情愿式的无偿付出自己的特点。
致橡树语文教案范文
致橡树语文教案范文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诗歌《致橡树》。
(2)理解诗歌的主题思想和象征意义。
(3)分析诗中的修辞手法和艺术特色。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阅读、讨论、分析等方式,深入理解诗歌内容。
(2)学会欣赏诗歌的语言美和情感表达。
(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创造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诗人对橡树的崇敬和敬畏之情。
(2)培养学生热爱自然、尊重生命的价值观。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诗歌《致橡树》的朗读和背诵。
(2)诗歌主题思想和象征意义的理解。
(3)诗中修辞手法和艺术特色的分析。
2. 教学难点:(1)诗中象征意义的解读。
(2)修辞手法的运用和分析。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1)诗歌《致橡树》的原文和注释。
(2)相关背景资料和参考文献。
(3)教学PPT或黑板。
2. 学生准备:(1)预习诗歌《致橡树》。
(2)了解诗人的基本信息。
四、教学过程1. 导入:(1)引导学生朗读诗歌《致橡树》。
(2)学生分享对诗歌的初步理解和感受。
2. 讲解诗歌内容:(1)解读诗歌的象征意义。
(2)分析诗中的修辞手法。
3. 欣赏诗歌语言美:(1)引导学生品味诗中的优美词句。
(2)学生分享对诗歌语言的欣赏和感悟。
4. 讨论诗歌主题:(1)引导学生深入思考诗歌的主题思想。
(2)学生分享对诗歌主题的思考和感悟。
5. 总结与拓展:(1)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和成果。
(2)布置相关的课后作业。
五、课后作业1. 背诵诗歌《致橡树》。
2. 写一篇关于诗歌《致橡树》的读后感。
3. 选择一首自己喜欢的诗歌,进行分析鉴赏。
六、教学评估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情况,包括发言、讨论、朗读等,评估学生的积极性和兴趣。
2. 知识掌握情况:通过提问、回答问题、完成练习等方式,评估学生对诗歌内容、主题思想和修辞手法的掌握程度。
3.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完成的课后作业,包括背诵、写读后感、诗歌分析等,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创造力。
《致橡树》公开课精品教案
something
激情导入 走进作者 初读诗歌 整体感知 分析意象 品味内容 课堂小结 拓展研究
一 激情导入 走进作者
• 舒婷:
• 原名龚佩瑜,1952年生,福建省福州市人,当代 女诗人。她是中国当代朦胧派诗歌的代表人物,写 有许多著名的朦胧诗,如《四月的黄昏》、《这也 是一切》、《呵,母亲》、《思念》、《祖国呵, 我亲爱的祖国》、《双桅船》、《也许》等。《双 桅船》获中国作协第一届全国新诗二等奖,《祖国 呵,我亲爱的祖国》获1979—1980全国青年优秀 诗歌奖。
,,
男:阳刚气概 你有你的铜枝铁干, 像刀、像剑,也像戟;
女:柔韧气质 我有我红硕的花朵, 像沉重的叹息, 又像英勇的火炬。
真正的爱情还应该包含哪些内容?
我们分担寒潮、风雷、霹雳,我们共享雾霭、流岚、虹霓
共同面对人生中的挫折、苦难 共同分享人生沿途美丽的风景、分享快乐和成功。
——甘苦与共 生死相依
练习表达(以诗的形式写并交流)
既然木棉向橡树表达了自己的心声,那么, 橡树听了这些,会有何感想呢?假如你是那棵橡 树,你又会向木棉说些什么?
请以《致木棉》为题,写一首小诗。
谢 谢 观 看
•
感
感
谢 阅 读
谢 阅
读
二
初读诗歌 整体感知
思考:
这位朦胧派代表诗人的爱情 宣言到底是什么呢?让我们屏神 静听那来自心灵深处的真实表白。 (听录音)
三
分析意象 品味内容运用了哪些
意象来否定传统的爱情观?
三
分析意象 品味内容
凌霄花
鸟儿
泉源
险峰
日光
春雨
凌霄花:
绝不像攀援的凌霄花 借你的高枝来炫耀自己; 象征:极力攀附的爱情
致橡树语文教案范本
致橡树语文教案范本第一章:教学目标与内容1.1 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并欣赏现代诗歌的艺术魅力。
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深入思考和批判性分析能力。
通过学习《致橡树》,引导学生树立坚定的人生信念和崇高的价值观。
1.2 教学内容诗歌背景介绍:《致橡树》是舒婷创作于1977年的一首现代诗歌,它通过橡树这一意象,表达了诗人对坚定、独立、顽强的品质的赞美。
诗歌文本解析:通过分析诗歌的结构、意象、修辞手法等,深入理解诗歌的内涵和外延。
诗歌主题探讨:探讨诗人如何通过自然意象表达人的品质和理想,以及这种表达方式对于现代诗歌的意义。
第二章:教学方法与手段2.1 教学方法讲授法:对诗歌的背景、意象、修辞手法等进行讲解。
讨论法:鼓励学生就诗歌的主题、情感等进行讨论。
写作法:引导学生创作以橡树为题材的诗歌,以加深对诗歌主题的理解。
2.2 教学手段多媒体演示:通过PPT等展示诗歌的文本、背景图片等。
网络资源:利用网络资源,为学生提供更多关于舒婷和《致橡树》的信息。
文学作品集:提供相关的诗歌集,供学生阅读和欣赏。
第三章:教学步骤与时间安排3.1 教学步骤导入:通过介绍舒婷和《致橡树》的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文本解析:分析诗歌的结构、意象、修辞手法等,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
主题探讨:引导学生探讨诗人如何通过自然意象表达人的品质和理想。
创作练习:让学生创作以橡树为题材的诗歌,加深对诗歌主题的理解。
3.2 时间安排导入:5分钟文本解析:15分钟主题探讨:20分钟创作练习:15分钟第四章:教学评价与反馈4.1 教学评价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讨论和创作过程中的表现,评估其参与度。
创作作品:评估学生的诗歌创作,考察其对诗歌主题的理解和运用。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的阅读和写作作业,以巩固所学内容。
4.2 教学反馈学生反馈:通过问卷调查或口头反馈,了解学生对课堂教学的满意度和改进建议。
自我反思:教师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找出不足之处并寻求改进。
第五章:教学资源与参考文献5.1 教学资源舒婷的《致橡树》原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致橡树(公开课)教案
十七、《致橡树》公开课教案
时间:二0一三年四月十五日地点:现代一二级技能高考班讲授人:刘焕泉
一、教学目标:
1、了解诗中运用的象征手法。
2、通过反复朗读,加深对诗歌内容的把握。
3、通过分析意象,强化对作者爱情观的理解,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爱情观。
二、教学难点:
1、理解朦胧诗含蓄朦胧的意象。
2、诗歌托物言志,借物抒情的表现手法。
3、从韵律美、语言形式之美、意境意象之美鉴赏诗歌。
4、理解作者的爱情观,从而对学生爱情观的树立有所引导
三、课型:公开课(配乐朗诵)
四、课时:一课时
五、教学步骤:
1、导入:
爱情,在古今中外的文学史上是一个亘古不衰的题材。
古往今来,有多少人在演绎着爱情的故事,有多少人在享受着爱的甜蜜,又有多少人在承受着爱的痛苦。
有一部电影则忍不住困惑地问道——《爱情啊,你姓什么?》,是的,爱情啊,你究竟姓什么呢?什么样的爱情才是真正的爱情呢?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舒婷的《致橡树》,相信学过之后会有收获。
2、作者介绍:
舒婷:原名龚佩瑜,1952年生,福建省福州市人。
当代朦胧派诗歌的代表人物,写有许多著名的朦胧诗,如《四月的黄昏》《祖国呵,我亲爱的祖国》《双桅船》《也许》等。
其中《双桅船》获中国作协第一届全国新诗二等奖,《祖国呵,我亲爱的祖国》获1979——1980全国青年优秀诗歌奖。
3、朦胧诗:
产生于70年代末、80年代初,强调诗人的自我意识。
内容含蓄隽永,形式虚实相生,它往往借助象征、比喻等手法,创造一种朦胧的艺术形象或意境,从而诱发人们的好奇心和想象力,使人获得特殊的审美享受。
代表诗人还有顾城、北岛等。
4、分析课文:
(1)这位朦胧派代表诗人的爱情宣言到底是什么呢?让我们屏神静听那来自心灵深处的真实表白。
(先听录音,再订正读音,再请同学们齐读。
)
(2)作者否定了哪几种爱情观?为什么?
让我们先听听美丽的木棉树的回答吧!她说:爱情不应该是这样的。
①老师范读。
②分析(板书):
A、首先,攀援的凌霄花。
为了满足自己的虚荣心(炫耀自己),为了追求高贵的地位,不顾一切地向上爬,完全置自身的人格尊严于不顾,这是一种什么样的爱情?这是一种“极力攀附”的爱情。
木棉对这种爱情态度鲜明,立场坚定,坚决予以否定。
课文中有三个字:“绝不像”!其中哪一个字可以体会到作者决心之大?绝!
B、其次,痴情的鸟儿。
为绿阴重复单调的歌曲的鸟儿,木棉树又抱有什么样的态度呢?
课文中也有三个字,“绝不学”!因为这种鸟儿是单方痴恋,只知为对方歌唱,却忘了用自己的歌喉为自己歌唱。
她意识不到自身存在的价值,不知道在爱对方的同时“我是我自己的”,只知依附在橡树的阴影之中,却不愿飞出橡树的庇护,不愿飞向属于自己的自由天空。
所以,这是一种“只知痴恋”的爱情。
C、接下来,诗人又分别列举了“泉源、险峰、日光、春雨”。
这些事物在其他文学作品中大多属于被赞美对象,那么在本诗中木棉对它们的态度呢?
同学们回答:“也不止;不,这些都还不够!”
虽然不象前两种全盘否定,但也表示了自己的遗憾。
因为它们为了橡树的蓬勃生长,无怨无悔地奉献、给与,却忘了给自己一个独立的世界、创造自身价值的机会,这种自我牺牲固然可嘉,却也难免令人遗憾。
所以,这是一种“一味奉献”的爱情。
扩展:作者在写到“日光”“春雨”这两个意象时,不像前面是完整的句子。
如果让你补充完整,这两个句子应该怎么写呢?
例:甚至也不止像日光,照亮你的前程,温暖你的心灵;甚至也不止像春雨,播撒爱的甘霖,滋润你的心田。
D、小结:以上种种都是“世俗的爱情”,作者是持不赞同的态度的。
在作者看来,爱情不是一方的攀附,也不是单方的痴恋,即使由衷的奉献,也是不够的。
那么作者向往的真正的爱情是什么样的呢?木棉是如何回答的呢?
(3)作者肯定的爱情观。
她说:爱情应该是这样的。
①请全班女同学从“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齐读至结尾。
②分析:
A、首先,作者强调的是爱情的基础。
“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作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
”
这两句指出了只有以独立的人格、高贵的尊严为前提,才可以论及“爱情”,也即强调了爱情的基础应是“独立、平等”。
B、“根,紧握在地下;叶,相触在云里;每一阵风过;我们都互相致意;但没有人;听懂我们的言语。
”(板书)
这几句强调了爱的双方应紧密结合、相亲相爱、心心相印、息息相通、相互依存。
C、作为爱的双方,又应该以什么样的形象出现在人们面前呢?
男生齐读:你有你的铜枝铁干,像刀、像剑、也像戟。
作者在此采用了比喻的手法,把理想中的男子汉比作刀、剑、戟,枝干像铜、像铁,得出理想中的男子汉形象应是伟岸挺拔、坚强有力的。
D、那么,女性又应以怎样的姿态出现呢?
女生齐读:我有我红硕的花朵,像沉重的叹息,又像英勇的火炬。
作者认为女性应有“红硕的花朵”,形容女性外表的健康美,完美的女性形象应该是青春秀美的,充满生机的。
有了美丽的外表,还必须拥有丰富的内涵。
后面两句:“像沉重的叹息,又像英勇的火炬”,作者在这里为什么选用了这两个比喻?
中国漫漫的历史长河,展现女性的大多是一幕幕悲剧。
她们中的一部分人丧失了做“人”的权利,只能像附属品从属于男性社会,而她们自己还没有意识到这一点,这无疑加深了她们自身的悲剧色彩(像沉重的叹息)。
她们中的另一部分人意识到了社会强加给自己的不公正待遇,她们试图改变不公正命运带给自己的屈辱,但是常常以悲惨的结局告终(像英勇的火炬)。
女诗人作为新时代觉醒了的女性,她为此感到难过、沉重,因而发出沉重的叹息。
由此可知,作者认为女性,尤其是觉醒了的女性,除了外在美之外,还应该具有深刻的思想和丰富的情感,这也正是女性的内在之美成熟之美的体现。
而“英勇的火炬”则突出女性更需具备像男子汉一样的勇敢、顽强的品质和热情友爱的态度,能给别人带来力量、光明和温暖。
所有这些加起来,构成了理想中完美的女性形象。
E、那么,真正的爱情应该包含哪些内容呢?
“我们分担……却又终身相依。
”
作者认为真正相爱的两个人,应该能够分担各种不幸和痛苦,要风雨同舟,患难与共。
F、最后,诗人大声表白:这才是伟大的爱情!
男女生齐读最后几句(“我们分担寒潮、风雷、霹雳”至结尾)。
(4)橡树、木棉分别象征什么?(全班齐读)(教师绘图标文)
橡树:男性的阳刚气概。
伟岸挺拔、刚强不屈、锋芒锐利。
木棉:女性的柔韧气质。
健康活泼、深沉博大、坚韧不屈。
(5)总结全文:诗人按照先破后立的艺术构思,在诗的开头首先否定了种种世俗的爱情;接着在强调独立平等的基础上,提出了理想的爱情。
这两种爱情观根本区别在于:是否强调了爱的基础独立、平等。
女性的独立宣言:本诗写于1977年,当时正好是在“文革”后对“文革”中人性扭曲、等级明显的社会现象的反思,女诗人回想几千年来中国妇女总处在男尊女卑的生存状态下,以饱含情感的笔触,用内心独白的方式向世人宣告女性是独立的,与男性是平等的,应该与男性公民一起创造美好的生活,所以本诗可以理解为女性的独立宣言。
(6)作业:既然木棉向橡树表达了自己的心声,那么,橡树听了这些,会有何感想呢?假如你是那棵橡树,你又会向木棉说些什么?
请以《致木棉》为题,写一首诗或一篇文章。
板书设计
一、世俗的爱情
事物特点象征木棉的态度凌霄花借别人的高枝炫耀自已一方攀附的爱情绝不像
鸟儿痴情的单方痴恋的爱情绝不学
泉源、险
峰、
日光、春雨
慰藉衬托一味奉献的爱情
也不止;
不,这些都还不
够!
二、真正的爱情
树的形象(关键词语)伟大坚贞的爱情(象征)
根,紧握;叶,相触相互依存,紧密结合
风过,互相致意,但没有人听懂心有灵犀,互相尊重
分担、共享;
仿佛分离,却又相依
同甘共苦,独立相依
橡树木棉
(阳刚)(阴柔)
伟岸挺拔健康活泼
刚强不屈深沉博大
锋芒锐利坚韧不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