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质课一等奖高中语文必修一《致橡树》教案
《致橡树》优秀教案(优秀10篇)
《致橡树》优秀教案(优秀10篇)高一语文《致橡树》教案篇一一、教材分析1、知识内容本课包括的主要内容有《致橡树》内涵的把握,象征手法的运用。
2、地位和重要性《致橡树》是人民教育出版社高中语文第一册的必修内容,是高考考查的内容范围;通过对这一节的学习,既可以让学生了解关于舒婷关于朦胧诗的知识,又可以加深对意象概念、象征手法的理解,而且可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爱情观、人生观。
3、教学目标根据《致橡树》一课的教学大纲及它在高中语文中的地位和作用,按照三个维度设计即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我制订了如下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初步了解作家作品,加深对当代诗特点和发展趋势的认识。
(2)能力目标:继续培养学生解读诗歌意象的能力;初步培养学生仔细品味意境与情感的能力及作品评价能力。
(3)情感目标:树立正确的爱情观,培养独立自尊的伟大人格及健康高尚的审美情操。
4、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理解诗歌中鲜明而又各具特色的意象。
理解诗歌中蕴含的丰富而又深刻的哲理。
难点:体会诗歌物中含情、情景交融、意味隽永、质朴晓畅等特色。
准确把握诗歌的情感与主题。
5、课时安排1课时二、教学方法根据本节课的内容及学生的实际水平,我采取诵读感悟法、探究式阅读法以及多媒体教学方法。
这一节属于意象比较强的一节课,因此首先我布置学生预习,对有疑问的地方划上着重号,在上课开始时通过放配乐朗诵、学生齐读、个别同学单独读等方式使学生对诗歌大意有初步的了解。
然后提出问题,与学生共同探讨。
在教学过程中,我采用师生共同讨论的学习方法;运用设问、反问、疑问的教学语言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活跃了课堂气氛;使学生的思维活动紧跟上老师的教学思路,学生才有可能努力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真正体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老师是学习的“主导”。
在教学的过程中,学生思维充分调动起来,对问题产生深刻的思考、探索,在此时教师再稍作一点点启发、点拨使学生的能力得到充分发挥,体现了素质教育中能力的培养。
高中语文《致橡树》教案教学设计优秀教案
高中语文《致橡树》教案教学设计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熟读并背诵《致橡树》。
(2)理解诗歌的主题思想,感悟诗歌的意境美。
(3)学会欣赏诗歌,提高审美情趣。
2.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理解诗歌的意象、情感、手法等。
(2)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效果。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2)培养学生独立、自尊、自信的人格品质。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1)熟读并背诵《致橡树》。
(2)理解诗歌的主题思想,感悟诗歌的意境美。
2.教学难点:(1)诗歌的意象、情感、手法的分析。
(2)诗歌的审美情趣的培养。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展示诗人舒婷的图片,简要介绍诗人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播放《致橡树》的朗读音频,让学生初步感受诗歌的美。
2.自主学习①诗歌的主题是什么?②诗歌中有哪些意象?③诗歌的情感是如何表达的?3.合作探究①诗歌中的“橡树”具有哪些品质?②诗歌中的“木棉”具有哪些品质?③诗歌中的“我”具有哪些品质?4.诗歌分析(1)分析诗歌的意象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诗歌中的“橡树”、“木棉”、“我”等意象,理解它们所代表的品质。
(2)分析诗歌的情感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诗歌中的情感,如对橡树的赞美、对木棉的喜爱、对爱情的向往等。
(3)分析诗歌的手法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排比等,并体会它们在诗歌中的作用。
5.课堂小结(2)让学生谈谈自己对《致橡树》的理解和感悟。
6.课后作业(1)熟读并背诵《致橡树》。
(2)结合自己的理解,写一篇关于《致橡树》的读后感。
四、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诗歌分析等环节,让学生深入理解了《致橡树》的主题思想、意境美和手法。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但在教学过程中,仍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如部分学生参与度不高,课堂气氛不够活跃等。
优质课一等奖高中语文必修一《致橡树》教案
《致橡树》教案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提升学生朗读的技巧,培养诵读能力。
2、培养学生分析诗歌意象的能力。
3、培养学生合作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积累学习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1、以诵读为主,引导学生展开联想。
2、以合作交流为主,教师适时引导。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正确的价值观和爱情观。
2、培养学生鉴赏诗歌作品的浓厚兴趣,陶冶性情。
教学重点1、学生朗读指导2、诗歌意象分析、主题情感把握。
教学难点诗歌意象分析与情感把握。
教学方法朗读法、点拨法、多媒体运用、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常规教具教学过程:一、导入:创设情境、激发兴趣以中国女性几千年来的地位引发学生思考,引出对舒婷《致橡树》的介绍。
二、音读,明确目标、初步感知(学生自主、教师点拨)1、教师范读,学生初步感知诗歌内容,体验朗读的魅力,初步感知朗读的基本技巧。
2、指出朗读是学习诗歌的方法,介绍朗读由浅入深的三个层次——音读、意读、情读。
音读(初级):音准、语速、节奏、重音、语调等。
意读(中级):以理解文意内容为目的,深入体会作者内在情感。
情读(高级):在意读的基础上融入自己的感受,进而声情并茂地再现作品。
三、意读,分析意象,感受内涵(合作交流、深入探讨)1、深入理解诗歌内容,探讨以下问题:A、这首诗中两个最主要意象是什么?(明确:木棉——橡树)B、频繁出现了两个人称代词“我”“你”,“我”是什么?“你”又是什么?明确:我是木棉——作者你是橡树——爱人C、整首诗在构思上运用了什么手法?(明确:象征手法)D、诗中还借助哪些意象来象征爱情中的一方?作者对她们持怎样的态度?明确:凌霄花——痴情鸟——泉源——险峰——日光——春雨E 、这首诗的结构上该怎样划分层次?明确:从“不,这些都还不够!”划分。
第一部分表达了传统爱情表现形式的看法,第二部分是对理想中爱情的憧憬。
2、(小组讨论)第一部分出现的意象中寄寓着怎样的爱情观?作者对此是什么态度?你在朗读时候会怎么处理?学生讨论明确:对攀附、依恋式的爱情是坚决否定的,对于奉献式的爱情,作者承认铺垫和衬托能使对方的形象更加高大,为了对方,她愿意献出“日光”般的温暖,愿意倾泻出“春雨”般的情意,但又觉得这样仍旧没有表达出爱情的全部力量。
优质文章一等奖高中语文必修一《致橡树》教案
优质文章一等奖高中语文必修一《致橡树》教案一、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将能够:- 理解诗歌《致橡树》中表达的情感和思想;- 掌握诗歌的基本结构和修辞手法;- 培养对自然和生命的热爱和感恩之情;- 提升写作能力,运用修辞手法写好诗歌。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分析诗歌的主题和情感表达;- 教学难点:理解抒情诗中的修辞手法,并运用到写作中。
三、教学准备- 教材:高中语文必修一《致橡树》诗歌;- 多媒体设备:投影仪、音响等;- 材料:学生课本、笔、纸。
四、教学过程步骤一:导入(5分钟)1. 利用多媒体设备播放《致橡树》诗歌朗读录音,让学生倾听诗歌的语音美感。
2. 引导学生讨论自己的第一印象和感受。
步骤二:阅读理解(10分钟)1. 学生自主阅读诗歌《致橡树》;2. 学生个人思考并回答以下问题:- 诗歌中表达了怎样的情感和思想?- 诗歌的基本结构是怎样的?- 诗歌中使用了哪些修辞手法?步骤三:群体讨论(15分钟)1. 邀请学生分享自己的思考和回答,进行诗歌内容的讨论与解析。
2. 引导学生分析诗歌中的抒情情感表达和主题思想。
步骤四:修辞手法分析(10分钟)1. 教师呈现诗歌中使用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排比等,并给予相应的解释和例子。
2. 学生跟随教师的讲解,掌握修辞手法的基本概念和运用方法。
步骤五:写作实践(15分钟)1. 提供写作题目和写作指导,要求学生运用所学修辞手法写一首自己的诗歌。
2. 学生个人写作,鼓励创新和表达个性。
步骤六:展示与点评(10分钟)1. 学生轮流朗读自己写的诗歌,并互相点评和交流。
2. 教师给予肯定和建议,鼓励学生的努力和进步。
步骤七:总结归纳(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所学内容,并与之前的研究进行对比。
2. 学生提出问题和反馈。
五、课堂作业完成课堂上的写作实践,提交自己写的诗歌作品。
六、板书设计优质文章一等奖高中语文必修一《致橡树》教案教学目标:- 理解诗歌《致橡树》中表达的情感和思想;- 掌握诗歌的基本结构和修辞手法;- 培养对自然和生命的热爱和感恩之情;- 提升写作能力,运用修辞手法写好诗歌。
《致橡树》教学设计(精选10篇)
《致橡树》教学设计《致橡树》教学设计(精选10篇)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时常需要编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实现教学目标的计划性和决策性活动。
那要怎么写好教学设计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致橡树》教学设计,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致橡树》教学设计篇1教学目的:1、初步了解现代诗歌的一般特点,提高阅读和鉴赏能力。
2、学习新诗借助鲜明生动的形象抒发感情的特点。
3、了解诗歌的象征手法,评判诗中表白的爱情观。
教学方法:1、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加强直观效果,营造诗画合一的氛围和意境。
2、指导学生朗读,追求声情并茂。
3、指导学生把握同类诗歌的特点和写法,学会鉴赏比较。
课时安排:一课时资料来源:电子声像材料(VCD光盘等)教学过程:一、提问导入中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对爱情主题的课文,视为禁区,可今天,我们要来学习著名女诗人舒婷的新诗《致橡树》。
展示课题:致橡树问:本诗完整的标题应该是什么?同学回答,老师展示动画投影:木棉致橡树问:既然是木棉致橡树,那么,木棉又向橡树说了什么呢?电脑投影,配乐朗诵全诗(《梁山泊与祝英台—共读》)问:刚才我们已在《梁山泊与祝英台》的优美旋律中领略了《致橡树》一诗,木棉所表白的,有哪些层次?全诗首尾一致吗?答:木棉不愿做:凌霄花鸟儿泉源险峰日光春雨电脑投影:痴情的鸟(配鸟鸣)-泉源(配流水声)-险峰-日光–春雨问:难道这些有什么不好吗?木棉为什么要否定它们呢?从哪些词语可以看出来?答:攀援、炫耀;痴情、单调;送来、慰藉;增加、衬托;从这些词中,我们能看出诗人反对什么样的爱情观呢?有哪些词语可以表达?“依附、附庸、奴性、无骨气、趋炎附势……”即是攀附型痴恋型奉献型因为这些是感情的单向奉献,而并非平等的心与心的交流,其思想根源是什么?封建的男尊女卑、三从四德。
展示上述内容的板书投影--板书1补充:诗歌《椰子树是什么?》电脑投影:诗歌《椰子树是什么?》有人说/它像芭蕉/还有人说/它像棕榈/我说/椰子树什么也不像/椰子树就是椰子树/因为/太像别人就会失掉自己问:有一部电影《女人不是月亮》,其意思是什么?还有哪些文学及影视作品也揭示了同样的主题?回答:易卜生的《娜拉》(即《玩偶之家》)此外,“甚至日光、甚至春雨”结构完整吗?怎样补全?学生思考、回答,教师归结并播放投影:甚至也不止像日光,照亮你的前程,温暖你的心灵;甚至也不止像春雨,播洒爱的甘霖,滋润你的心田;……总结:全诗行文至此,我们可以发现:诗人采取“破”的思维方式,目的是引出诗的下半部分,即——立:并肩站立的树,根相握、叶相触;展示投影:并肩的树。
《致橡树》优秀教案(精选7篇)
《致橡树》优秀教案《致橡树》优秀教案(精选7篇)《致橡树》优秀教案篇1一、导语:爱情是人生中一个永恒的话题,也是从古至今许多文人墨客尽情歌颂的事物,“在天愿做比翼鸟,在地愿为理枝”、“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便是古人留下的表达爱情的千古绝唱。
虽然爱情这一主题亘古不变的,但随着时代的进步人们的爱情观是不断发展的,今天我们来学习我国当代著名女诗人舒婷的代表作《致橡树》,看看她在这里表达的是怎样的爱情观。
(板书课题、作者)二、教师简介作者:舒婷:原名龚佩瑜,中国当代朦胧派诗歌的代表人物。
主要作品有:《双桅船》、《舒婷顾城抒情诗选》,散文集《烟》,她的《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获一九七九至一九八○年全国优秀诗歌奖,她的诗被译成多国文字,是新时期以来最受青年欢迎的诗人,她与同时代的北岛、顾城都是朦胧诗派的代表。
《致橡树》是朦胧诗派的代表作之一,是诗人用一种内心独白方式表达新型爱情观的诗歌。
三、教师解题:致:向对方表示礼节或情意,有倾诉、表白之意。
四、让我们静听来自诗人心灵深处的真实表白吧。
1.师范读。
(要求:学生注意体会语气、语调和重点字词的读音及诗的写法)2.指名读。
(教师作诵读评价、指导)3.齐读。
(教师板书重点字词)五、教师提问:此诗中出现了三个人称代词,请同学们找出来并指出各指代什么?生齐答:“我”指木棉,“你”指橡树,”我们”指木棉和橡树在一起。
六、分析诗歌:1.师问:此诗阐述的是一种新型的爱情观,诗歌从什么地方开始阐述的?生答:不这些都还不够。
2.师问:“不”,是个否定词,它否定什么?明确:否定旧的、传统的爱情观,有否定就得提出肯定的东西,从这里引入崭新的爱情观。
3.解读第一层:(1)集体朗读第一层。
(2)师问:诗人在这一层中运用了哪些意象来否定传统的爱情观?请同学们在书上划出。
明确:凌霄花、鸟儿、泉源、险峰、日光、春雨。
①攀援的凌霄花它是一种藤本植物,没有直立的茎,但它为追求高贵的地位,满足自己的虚荣心,不顾一切向上爬,完全置身的人格尊严不顾,借橡树来证明自己价值的存在,这是一种什么样的爱情?是一种“极力攀附”(板书)的爱,夫贵妻荣。
致橡树教案(优秀8篇)
致橡树教案(优秀8篇)致橡树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领会诗歌的情感和主题。
2.把握诗中的象征手法。
3.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爱情观。
教学重点:a.把握诗中的意象及形式结构所孕含的感情,理解诗中所倡导的新型爱情观。
b.象征手法的运用。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爱情观。
教学方法:1.诵读感悟法2.探究式阅读法教具准备:多媒体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
导语设计爱情是一个永恒的话题,古往今来,多少人吟唱它的美好,写下了隽永而感动的诗句:“在天愿做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这样情意绵绵、含蓄蕴藉的诗句让我们对美好的爱情充满了浪漫的憧憬。
但爱情必竟是一把双刃剑,在给人带来柔情蜜意的同时,也会伤及灵魂深处,那么如何处理爱情、建立正确的爱情观就显得尤为重要了,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赏读当代女诗人舒婷的《致橡树》,也许会从中受到一定的启发……。
二。
作者简介舒婷,原名龚佩瑜、龚舒婷,1952年生于福建石码镇,当代女诗人,1971年开始写诗,1979年,开始发表诗歌作品,1980年至今在福建文联工作,她的诗集有:诗集《双桅船》(获中国作家协会第一届全国优秀新诗二等奖)、《会唱歌的鸢尾花》、《始祖鸟》、《舒婷顾城抒情诗选》,散文集《心烟》等,诗歌《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一诗获1979—1980年全国中青年优秀诗作奖。
三。
整体感知1.伴着音乐放全诗的影音文件,教师范背全诗。
(解说:教师有感情地范背,便于学生进入诗的氛围,奠定理解、感悟的基础)2.学生自由诵读,注意读准字音与节拍。
四。
具体研习1.集体朗诵诗歌的第一层(1—13句):学生思考:本部分诗人用了哪些意象来表情达意?这些意象有何特点?诗人通过哪些词语来表明自己的态度?抒发了怎样的情感?学生分组讨论,然后明确:诗人用“凌霄花”、“痴情的鸟儿”、“泉源”、“险峰”、“日光”、“春雨”等意象来表情达意,这些意象均表现出完全的依附或一厢情愿式的无偿付出自己的特点。
《致橡树》教案
【《致橡树》教案(一)】一、教学目标:1、通过反复朗读,加深对诗歌内容的把握。
2、通过分析意象,强化对作者爱情观的理解。
二、教学步骤:1、导入:本单元是诗歌单元,一路走来,我们领略了伟人毛泽东的万丈豪情,体味了诗人穆旦的赤子情怀,而此刻,我们将与一株美丽的木棉相逢,倾听一位不平凡的女性发出的爱情宣言《致橡树》。
2、作者介绍:舒婷:原名龚佩瑜,1952年生,福建省福州市人。
当代朦胧派诗歌的代表人物,写有许多著名的朦胧诗,如《四月的黄昏》《这也是一切》《呵,母亲》《思念》《祖国呵,我亲爱的祖国》《双桅船》《也许》等。
其中《双桅船》获中国作协第一届全国新诗二等奖,《祖国呵,我亲爱的祖国》获1979——1980全国青年优秀诗歌奖。
3、朦胧诗:产生于70年代末、80年代初,强调诗人的自我意识。
内容含蓄隽永,形式虚实相生,它往往借助象征、比喻等手法,创造一种朦胧的艺术形象或意境,从而诱发人们的好奇心和想象力,使人获得特殊的审美享受。
代表诗人还有顾城、北岛等。
4、分析课文:(1) 这位朦胧派代表诗人的爱情宣言到底是什么呢?让我们屏神静听那来自心灵深处的真实表白。
(先听录音,再订正读音,再请同学们齐读。
)(2)作者否定了哪几种爱情观?为什么?让我们先听听美丽的木棉树的回答吧!她说:爱情不应该是这样的。
①老师范读。
②分析:A、首先,攀援的凌霄花。
为了满足自己的虚荣心(炫耀自己),为了追求高贵的地位,不顾一切地向上爬,完全置自身的人格尊严于不顾,这是一种什么样的爱情?这是一种“极力攀附”的爱情。
木棉对这种爱情态度鲜明,立场坚定,坚决予以否定。
课文中有三个字:“绝不像”!其中哪一个字可以体会到作者决心之大?绝!B、其次,痴情的鸟儿。
为绿阴重复单调的歌曲的鸟儿,木棉树又抱有什么样的态度呢?课文中也有三个字,“绝不学”!因为这种鸟儿是单方痴恋,只知为对方歌唱,却忘了用自己的歌喉为自己歌唱。
她意识不到自身存在的价值,不知道在爱对方的同时“我是我自己的”,只知依附在橡树的阴影之中,却不愿飞出橡树的庇护,不愿飞向属于自己的自由天空。
《致橡树》教学设计 (高一)共3篇
《致橡树》教学设计 (高一)共3篇《致橡树》教学设计 (高一)1《致橡树》是现代诗人舒婷的代表作品之一,它唱出了爱情的复杂和矛盾,深深触动了人们的内心。
在高一语文教学中,我们可以通过学习《致橡树》的方式,引导学生探究诗歌的语言和形式,理解情感和主题,提高阅读理解和写作能力。
一、教学目标1. 能够读懂《致橡树》的基本语言和形式,理解其中表达的情感和主题。
2. 能够将自己的情感和观点与诗歌联系起来,进行个性化阅读和理解。
3. 能够运用诗歌的语言和形式,写出表达个人情感和思想的作品。
二、教学内容1. 诗歌语言和形式的探究。
2. 诗歌情感和主题的理解。
3. 诗歌创作的实践。
三、教学方法1. 教师讲解+学生小组讨论2. 个性化阅读+写作指导3. 课堂分享+评价反馈四、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致橡树》的诗歌画面和音乐片段,引起学生的兴趣和情感共鸣。
以“这是一首什么样的诗歌?它讲了什么?让你想到了些什么?”为引导语,开展思考和讨论。
2. 探究针对诗歌语言和形式,教师可以带领学生重读诗句,在语言的秩序、音韵的通感、意象的象征等方面进行解析,启发学生对诗歌语言的敏感和发现。
同时,通过分析诗歌的诗句、节奏、韵律、形象等构成要素,帮助学生掌握诗歌的表现手法和形式特点。
3. 理解在探究基础上,教师和学生一起回顾和总结诗歌情感和主题。
通过提问和讨论,激发学生对爱情、人生、生命等核心话题的思考和反思,提高诗歌阅读的深度和广度。
4. 创作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可以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主题或情感,运用诗歌的语言和形式,创造自己的作品。
教师可以提供写作模板和例句等参考材料,帮助学生更好地写出自己的思想和情感。
在写作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注意诗歌的节奏和语感,注重形式和意义的统一。
5. 分享在写作完成后,学生可以将自己的作品分享给班级同学,并进行评价和反馈。
教师和同学们可以一起探讨作品的语言和形式特点,理解和主题提示,从而提高诗歌的阅读和写作能力。
致橡树教案优秀6篇
致橡树教案优秀6篇教学课时:篇一1个课时教学重点:篇二1、理解诗的主题2、理解诗人的爱情观3、理解诗中意象的象征意义语文《致橡树》教案篇三教材分析(教材重点、难点、双基分析)1、《致橡树》的主题思想(诗歌表现出来的爱情观)。
2、《致橡树》的主要艺术特色,特别是诗中象征手法的运用。
(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及其象征意义。
)教学目的(知识能力、德育的目标要求)1、理解诗歌中鲜明而各具特色的意象。
2、理解诗歌抒发的思想感情。
3、感受诗歌语言表现出来的节奏。
4、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热爱人生,热爱生活的感情。
教具录音机教学方法诵读指导教学过程学生活动一、作者简介舒婷,原名龚佩瑜。
1952年6月6日生,福建省泉州人,当代女诗人。
1971年开始写诗,1979年开始发表诗歌。
《福建文学》围绕她的诗作展开关于“朦胧诗”讨论,当时争议很大,’影响颇广。
1980年到福建省文联创作室工作。
现为中国作家协会福建分会理事。
主要作品有:诗集《双桅船》(获中国作家协会第一届“1979——1982”全国优秀新诗二等奖)、《舒婷顾城抒情诗选》。
她的《祖国,我亲爱的祖国》获1979——1980年全国青年优秀诗歌奖。
二、《致橡树》是一首怎样的诗?解析:《致橡树》是一首爱情诗,感情色彩强烈,又具有清醒的理性倾。
诗的抒情主人公化作一株木棉,而她所爱的对象则是一株橡树。
“致橡树”是“木棉”对“橡树”的真情倾诉。
在这真挚诚恳的倾诉中,表达了诗人对爱的热烈追求,否定了传统的完全依附性和单纯奉献性的爱情观,肯定了平等的、独立的、同甘共苦的爱情观,抒发了一位自尊而向往独立的爱情生活的女子的心声,表现了诗人对爱的理解和信念。
三、《致橡树》是怎样否定传统的爱情观的?解析:全诗可分为两个部分。
第一部分是否定传统的爱情观。
首先诗人以形象的比喻,否定了完全依附性的爱情观。
“攀援的凌霄花。
对于“高枝”,“痴情的鸟儿”对于绿阴,都是依附性的。
它们离了高枝和绿阴则无处安身。
致橡树 公开课【一等奖教案】版
致橡树公开课【一等奖教案】版导语:《致橡树》是现代诗人舒婷创作的一首经典诗歌,以橡树向恋人传达爱意为主题。
本节课将通过诗歌赏析、情感交流和创作实践,引导学生理解诗歌的情感表达和寓意,并培养他们的创造力和表达能力。
一、诗歌赏析1. 热身活动:教师放映《致橡树》诗歌朗诵视频,让学生听诗,感受诗歌的魅力,并自主进行联想、想象。
2. 诗歌解读:在学生的发言基础上,结合诗歌文字与情感,教师简要解读《致橡树》的寓意和情感表达。
提醒学生注意诗歌中的隐喻、比喻手法,以及诗人借由橡树向恋人传递爱情的真挚之情。
3. 小组合作:将学生分为小组,每组选择一个诗句或段落进行解读,并用简洁的语言表达出诗句的含义。
鼓励学生在小组中进行思想碰撞,提升团队合作能力。
二、情感交流1. 观看微电影:播放与《致橡树》相呼应的微电影,并引导学生用心感受影片中所传达的情感。
学生可以用词语、形象等多种方式表达观影感受。
2. 分组讨论:让学生重新回到小组,用五至八分钟分享他们对微电影的感受和情绪。
每组选派一名代表,将小组共同的感受呈现给全班。
3. 班级分享:邀请各小组代表上台分享小组讨论的结果,由其他同学进行点评和补充。
引导学生发现不同人对同一影片的不同理解和情感体验,培养他们的多元思维和包容心态。
三、创作实践1. 素材收集:引导学生回到自己的内心世界,思考自己所钟爱的事物,并收集与所钟爱事物相关的词语、形象等素材。
鼓励学生多采集真实而有感情的素材。
2. 创作指导:以《致橡树》为模板,指导学生将自己所钟爱的事物作为创作对象,用诗歌的形式表达内心真挚的情感。
教师提供创作模板和创作技巧指导,让学生更好地展现自己的特点。
3. 作品展示: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完成创作,并将他们的作品展示在教室内。
鼓励学生主动上台朗读自己的作品,展示自己的创造力和表达能力。
结束语: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和实践,学生不仅对《致橡树》的情感表达和寓意有了更深入的理解,而且通过创作实践,也培养了他们的创造力和表达能力。
致橡树教案最优详案 致橡树优质课教案
致橡树教案最优详案致橡树优质课教案教案一:《致橡树》优质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致橡树》这首诗的主题和情感表达。
2.培养学生对植物的珍惜和对爱情的理解。
3.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和作文表达能力。
二、教学内容:1.诗歌欣赏:《致橡树》2.课文分析:诗歌中的情感表达、意境描绘3.写作训练:写一篇以橡树为主题的作文三、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放映一段关于橡树的视频或展示一幅橡树的图片,让学生对橡树有初步的印象,并以问题形式引导学生进行思考:你们见过橡树吗?它是一种什么样的树?你们对橡树有什么了解?2.诗歌欣赏(15分钟)教师给学生朗读《致橡树》,引导学生跟读,理解诗歌表达的情感和意境。
3.课文分析(20分钟)(1)情感表达教师以问题形式引导学生讨论:诗人在《致橡树》中表达了怎样的情感?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情感?我们从诗中如何理解作者和橡树之间的关系?(2)意境描绘教师引导学生关注诗歌中的意境描绘,让学生分别找出诗歌中的“浩荡”、“瘦弱”、“月光”、“绿荫”等描写方式,并解释这些描写方式对诗歌整体意境的表达有何作用。
4.写作训练(30分钟)教师给学生讲解作文的写作结构和要素,然后要求学生根据学过的内容以橡树为主题写一篇作文。
学生可以选择叙述橡树的生长过程、描写自己与橡树的感情、抒发对橡树的赞美等不同角度进行写作。
5.作业布置(5分钟)要求学生将自己写的作文整理好,下节课进行课堂展示。
四、教学反思:《致橡树》是一首感人至深的诗歌,通过教学,学生对橡树这一自然界的伟大生命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对诗歌的欣赏和表达能力也得到了提高。
此外,通过写作训练,也培养了学生的写作能力和创作思维。
整个教学过程紧凑有序,学生参与度高,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
五、教学延伸:1. 课后延伸阅读:要求学生选读其他有关橡树的文学作品或科普资料,扩展对橡树的了解,并在下一堂课分享自己的阅读心得。
2. 制作橡树手工:学生可以利用一些材料如纸板、颜料、线等制作一个小型橡树模型,让学生动手操作,体验橡树的形态和特点。
《致橡树》市公开课获奖教案省名师优质课赛课一等奖教案
《致橡树》教案一、教学目标1. 通过本课的教学,使学生熟悉并理解《致橡树》这首现代诗的主题和情感表达。
2. 培养学生对现代诗的欣赏能力,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和感悟能力。
3. 培养学生对自然与爱情的理解和体验,促使学生思考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二、教学重点1. 对《致橡树》诗歌的理解和解读。
2. 培养学生对诗歌情感的感知和表达能力。
三、教学难点1. 理解诗歌中的象征意义,深入探究诗歌的主题和寓意。
2. 发展学生对诗歌情感的感知和表达能力。
四、教学准备1. 打印或复印《致橡树》的原文,每人一份。
2. 预备一些关于自然与爱情的图片或实物。
3. 准备一些相关的诗歌鉴赏文本。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活动 - 自然与爱情引导学生思考自然与爱情之间的关系,展示相关的图片或实物,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
2. 学习与理解让学生朗读《致橡树》,清晰地阐述诗中的情节和情感。
帮助学生理解诗歌中含蓄的象征意义,引导学生自由发挥个人想象,探讨作者的表达意图。
3. 分组讨论将学生分为小组,让他们共同研读诗歌,并就以下问题展开讨论:a. 诗歌中的“橡树”指代什么?有何象征意义?b. 诗中的爱情是什么样的?为何用橡树喻示?c. 诗歌表达了怎样的情感?d. 诗歌给你的感触是什么?4. 情感表达鼓励学生就自己的爱情或对自然的感受,写下一段表达自己情感的文字。
5. 诗歌鉴赏学生分析并欣赏其他现代诗歌,与《致橡树》进行对比与感悟。
六、巩固与拓展1. 假设你是诗中的橡树,你是怎样感受到作者的爱情的?用一段话描述你的心理活动。
2. 阅读其他现代诗歌,选择一首与《致橡树》主题相关的诗歌,进行鉴赏与解读。
七、课堂总结回顾本课所学内容,总结《致橡树》中的主旨和情感表达。
让学生发表个人体会和观点。
八、作业布置请学生撰写一篇关于《致橡树》的读后感,表达自己对诗歌的理解和感受。
优质教材一等奖高中语文必修一《致橡树》教案
优质教材一等奖高中语文必修一《致橡树》教案第一部分:教学目标本次教材旨在使学生:1. 熟悉诗歌《致橡树》的基本情节,并感受其中的爱情主题;2. 理解并掌握诗歌的词汇和文学语言,学会独立思考;3. 培养学生欣赏诗歌的文学素养,提升他们的语文素养。
第二部分:教学重难点重点难点1. 理解和感受爱情主题:爱情是诗歌的主题之一,学生需要理解其中的情感表达;2. 理解词汇和文学语言:学生需要学会理解诗歌中使用的生僻词汇和文学语言,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
教学重点1. 爱情主题的诠释;2. 生僻词汇的理解。
第三部分:教学方法本次教学采用以下方法:1. 讲授法:通过讲解词汇和文学语言来使学生理解诗歌;2. 分析法:对诗歌中的情节进行分析,使学生理解其中的人物关系和情感表达;3. 解读法:通过研究和解读诗歌,使学生理解作者的思想和情感。
第四部分:教学过程本次教学分为四个环节:1. 诗歌导读:介绍《致橡树》的背景和基本情节;2. 语言分析:学生逐词理解诗歌中的生僻词和文学语言;3. 人物分析:学生分析诗歌中的人物关系和情感表达;4. 思考讨论:通过思考并讨论文中的情感表达和爱情主题,使学生感受其中的思想内涵。
第五部分:教学评价本次教学评价可采用以下方法:1. 师生互评:学生互相评价他人的表现,帮助他们发现不足和提高自己的表现;2. 作品评价:通过作品评价进行对学生的阅读和理解能力的测评;3. 问答互动:进行问答互动测试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掌握情况。
第六部分:教学资源本次教学需要的教学资源包括:1. 许多同步录制的课堂视频,供学生复使用;2. PPT课件,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诗歌中的语言和情节;3. 集体作业,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和掌握诗歌的情感表达和爱情主题。
结论本次教材通过采用讲授法、分析法、解读法等多种教学方法,较好的完成了教学目标。
该教材将有助于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和独立思考能力,同时为学生的情感体验和爱情感悟提供了基础。
优质讲座一等奖高中语文必修一《致橡树》教案
优质讲座一等奖高中语文必修一《致橡树》教案一、教学目标1. 了解《致橡树》的背景和作者,培养学生对现代诗歌的理解和欣赏能力。
2. 分析诗歌中的意象、表达方式和情感,提升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3. 掌握诗歌的写作技巧和表达方式,培养学生的文学创作能力。
二、教学内容1. 探究诗歌的艺术特点和表现手法。
2. 解读《致橡树》中的意象和情感,分析其艺术价值。
3. 分析诗歌中的构思和写作技巧,引导学生进行创作练。
三、教学步骤1. 导入环节:介绍《致橡树》的背景和作者,引发学生对诗歌的兴趣。
2. 基础知识讲解:讲解诗歌的基本元素和表现手法,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艺术特点。
3. 分析诗歌意象:引导学生通过理解诗歌中的意象来把握诗歌的情感和主题。
4. 分组讨论:将学生分为小组,让他们共同探讨《致橡树》中的情感和意象,并展示他们的观点。
5. 个人创作:鼓励学生按照自己的理解写一首类似的现代诗歌,并进行互相分享和评价。
6. 总结回顾:归纳诗歌的写作技巧和表达方式,总结研究成果。
四、教学资源1. 《致橡树》原文和翻译版本。
2. 课堂展示材料:图片、视频等相关材料。
3. 学生个人创作练纸和评价表格。
五、教学评估1. 课堂讨论表现:根据学生在小组讨论和展示中的参与程度和质量进行评估。
2. 个人创作评估:评价学生个人创作的创意、表达和表现手法。
3. 参与度评估:观察学生在讲解、讨论和创作过程中的积极参与程度。
六、教学延伸1. 鼓励学生进一步研究现代诗歌,拓展诗歌鉴赏能力。
2. 组织学生参与诗歌朗诵或创作比赛,展示他们的文学才华和创造力。
以上为《致橡树》教案的大致框架和主要内容,可以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调整和补充。
该教案旨在通过深入分析《致橡树》的意象、情感和表达方式,培养学生对现代诗歌的理解和欣赏能力,同时提供创作练习的机会,激发学生的文学创作潜力。
优质教育教材一等奖高中语文必修一《致橡树》教案
优质教育教材一等奖高中语文必修一《致橡树》教案一、设计背景为了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增强他们的文学鉴赏能力,我们经过慎重的思考和反复的研究,最终确定了选用教材为高中语文必修一中的《致橡树》一篇课文,设计出一份优质的教案,旨在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和体悟文学作品,提高他们的语文综合素质。
二、教学目标本教案的教学目标如下:1. 了解《致橡树》的背景、作者及其写作背景;2. 理解《致橡树》的主要内容、结构和表现手法;3. 掌握《致橡树》中的重点词汇、短语和句型;4. 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写作表达能力;5. 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文学鉴赏能力。
三、教学内容本教案的教学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课前热身:教师可以通过展示相关图片或视频,引导学生了解《致橡树》的基本背景和作者生平;2. 全文阅读:让学生有足够的时间通读全文,带着问题去读、去解读、去思考;3. 具体分析:通过故事情节、语言表达、文学手法等多个方面,深入分析并理解文本的内涵;4. 课堂探究:让学生自主探究,提出自己的见解和思考,加深对文学作品的理解和把握;5. 练评价:通过课堂练、写作训练等方式,帮助学生巩固知识、提高技能,达到预期教学目标。
四、教学方法根据教学目标和内容的不同,我们确定了以下教学方法:1. 讲授法:通过多种方式,如课件展示、讲解演示等方式,讲解文章的各个方面,使学生对文本有一个全面的认识;2. 探究法:开设小组研讨或大班讨论等形式,让学生充分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展开思想碰撞,激发学生的研究热情和思考激情;3. 情景模拟法:通过剧本表演、角色扮演等实践性活动,让学生进入小说情境,感受小说情感,提高语文实践能力;4. 评价法:通过个体作业或小组作业形式,让学生在练中感受提高、突破,在评价中提高自我检测和纠错的能力。
五、教学过程1. 教师介绍文章的背景、作者的生平及其写作背景,激发学生研究兴趣;2. 学生自主阅读全文,带着问题看文章,理解文本;3. 教师带领学生分析文章的情节、主题和表现手法,加深学生对文章的理解;4. 学生自主探究,并进行小组研讨或大班讨论,表达自己的思考;5. 教师通过练评价的方式,帮助学生掌握所学知识。
优质教育教材一等奖高中语文必修一《致橡树》教案
优质教育教材一等奖高中语文必修一《致橡树》教案概述本教案是针对高中语文必修一教材中的诗歌《致橡树》而设计的,旨在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诗歌的内涵与艺术特点,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和表达能力。
教学目标1. 了解诗歌《致橡树》的背景和作者胡适的创作意图;2. 掌握《致橡树》的结构、语言表达和艺术特点;3. 分析和理解诗歌中的意象和象征,探究其内在含义;4. 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文学修养,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5. 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通过仿写和创作,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
教学内容1. 课文导读:介绍《致橡树》的背景和作者胡适的创作背景;2. 诗歌分析:分析《致橡树》的结构、语言表达和艺术特点;3. 意象和象征解读:探究《致橡树》中的意象和象征,并解读其深层意义;4. 文学鉴赏:通过欣赏其他诗歌作品,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文学修养;5. 作文训练:通过仿写和创作,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教学步骤1. 第一课时:课文导读,介绍《致橡树》的背景和作者胡适;2. 第二课时:诗歌分析,分析《致橡树》的结构、语言表达和艺术特点;3. 第三课时:意象和象征解读,探究《致橡树》中的意象和象征;4. 第四课时:文学鉴赏,欣赏其他诗歌作品,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5. 第五课时:作文训练,通过仿写和创作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教学评价1. 完成课堂小组讨论和个人思考题;2. 参与课堂互动及展示;3. 完成课后作业:写一篇短文,表达对《致橡树》的理解和感悟。
教学资源1. 教材:高中语文必修一《致橡树》课文;2. 教师课件:PPT演示,包括课文导读、诗歌分析等内容;3. 诗歌鉴赏资料:提供其他经典诗歌的文本和解读材料。
参考文献1. 《致橡树》教学参考书籍;2. 《致橡树》相关研究文章。
其他注意事项1. 课堂活动需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积极性;2. 根据学生实际情况,进行差异化教学和个性化指导;3. 引导学生运用多种表达方式,如绘画、音乐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致橡树》教案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提升学生朗读的技巧,培养诵读能力。
2、培养学生分析诗歌意象的能力。
3、培养学生合作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积累学习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以诵读为主,引导学生展开联想。
2、以合作交流为主,教师适时引导。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正确的价值观和爱情观。
2、培养学生鉴赏诗歌作品的浓厚兴趣,陶冶性情。
教学重点
1、学生朗读指导
2、诗歌意象分析、主题情感把握。
教学难点
诗歌意象分析与情感把握。
教学方法
朗读法、点拨法、多媒体运用、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常规教具
教学过程:
一、导入: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以中国女性几千年来的地位引发学生思考,引出对舒婷《致橡树》的介绍。
二、音读,明确目标、初步感知(学生自主、教师点拨)
1、教师范读,学生初步感知诗歌内容,体验朗读的魅力,初步感知朗读的基本技巧。
2、指出朗读是学习诗歌的方法,介绍朗读由浅入深的三个层次——音读、意读、情读。
音读(初级):音准、语速、节奏、重音、语调等。
意读(中级):以理解文意内容为目的,深入体会作者内在情感。
情读(高级):在意读的基础上融入自己的感受,进而声情并茂地再现作品。
三、意读,分析意象,感受内涵(合作交流、深入探讨)
1、深入理解诗歌内容,探讨以下问题:
A、这首诗中两个最主要意象是什么?(明确:木棉——橡树)
B、频繁出现了两个人称代词“我”“你”,“我”是什么?“你”又是什么?
明确:我是木棉——作者你是橡树——爱人
C、整首诗在构思上运用了什么手法?(明确:象征手法)
D、诗中还借助哪些意象来象征爱情中的一方?作者对她们持怎样的态度?
明确:凌霄花——痴情鸟——泉源——险峰——日光——春雨
E 、这首诗的结构上该怎样划分层次?
明确:从“不,这些都还不够!”划分。
第一部分表达了传统爱情表现形式的看法,第二部分是对理想中爱情的憧憬。
2、(小组讨论)第一部分出现的意象中寄寓着怎样的爱情观?作者对此是什么态度?你在朗读时候会怎么处理?
学生讨论明确:对攀附、依恋式的爱情是坚决否定的,对于奉献式的爱情,作者承认铺垫和衬托能使对方的形象更加高大,为了对方,她愿意献出“日光”般的温暖,愿意倾泻出“春雨”般的情意,但又觉得这样仍旧没有表达出爱情的全部力量。
——“不,这些都还不够!”
3、朗读指导:
问:第一部分哪些词读重音?
总结:A、表达作者情感态度的词语——“绝不像”“绝不学”;
B、突出事物特点的修饰限制语——“攀援”“单调”
C、强调某种动作的词语——“炫耀”“重复”
问:朗读停顿的依据是什么?
总结:A、依据标点符号;
B、依据句子的语法结构;
C、在某些需要突出、强调的内容前后;
4、鉴于知识面的的问题,此处教师借助图片引导学生形象感受木棉和橡树的特点,把握作者意象选择的独到之处,从而更进一步领悟作者所要表达的内容。
橡树是一种大型乔木,高度可达二三十米,材质坚硬,树冠宽大,有“森林之王”的美称。
木棉是一种花树,花朵大而艳丽,树姿亦巍峨挺拔。
既不像凌霄花攀附于橡树,也不像鸟儿依恋橡树,。
学生明确:诗人鲜明地表示她不当附属品,不能只成为对方的陪衬和点缀,提出独立和平等这种爱情观。
板书设计:
致橡树
舒婷
凌霄花——攀附
痴情鸟——依恋——不(失去自我)
泉源、险峰、日光、春雨——奉献
木棉————————————————————平等独立
四、情读,调动情感、品味升华(课堂训练、能力提升)
1、学生在组内有感情地朗读第二部分,思考作者所描述的理想中的爱情应该有怎样的表现,朗读时该怎样处理?
此环节主要以学生朗读为主,教师适当点拨,在反复比较中让学生的领悟能力和朗读能力得以提升。
2、教师再次示范朗读,让学生感受朗读也不是千篇一律的,同样也是“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
强调融入自己个性化的情感体验,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兴趣。
五、作业,学以致用、课堂延伸
诗歌是语言的艺术,朗读是声音的艺术,两者完美融合从而给人以美的体验。
要求学生课余选取自己最欣赏的一首诗,按照音读——意读——情读几个环节来练习,班级内开一场诗歌朗诵会。
六、结语,观念引导、情感升华
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爱情观和价值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