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第四章
学前心理学第四章试题及答案
学前心理学第四章试题及答案一、选择题1. 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关键期是指:A. 0-3岁B. 3-6岁C. 6-12岁D. 12-18岁答案:B2. 学前儿童的自我意识开始形成的阶段是:A. 婴儿期B. 学步期C. 学前期D. 学龄期答案:C3. 下列哪项不是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特点?A. 好奇心强B. 模仿能力强C. 思维发展迅速D. 情绪稳定性高答案:D二、填空题1. 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_______阶段,是培养良好行为习惯的关键时期。
答案:关键期2. 学前儿童在_______中,通过模仿和实践,逐步形成自我意识。
答案:社会互动3. 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是_______的发展。
答案:语言三、简答题1. 简述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一般特点。
答案: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一般特点包括好奇心强、模仿能力强、思维发展迅速、情绪易变等。
他们对周围世界充满好奇,喜欢探索未知事物;模仿是他们学习的重要方式;思维能力随着年龄的增长而迅速发展;情绪表达直接且多变,易受外界影响。
2. 学前儿童如何通过游戏进行心理发展?答案:游戏是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重要途径。
通过游戏,儿童可以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社会规则、发展语言能力、锻炼身体协调性、培养创造力和想象力。
游戏还能帮助儿童建立自我意识,提高社交技能。
四、论述题1. 论述家长和教师如何促进学前儿童心理的健康发展。
答案:家长和教师可以通过以下方式促进学前儿童心理的健康发展:首先,提供一个安全、温馨的环境,满足儿童的基本需求;其次,鼓励儿童探索和尝试,支持他们的好奇心和创造力;再次,通过游戏和日常活动,引导儿童学习社会规则和行为规范;此外,关注儿童的情绪变化,及时给予情感支持和正面反馈;最后,与儿童建立良好的沟通,倾听他们的想法和感受,帮助他们形成积极的自我概念。
结束语:通过本章的学习,我们了解到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重要性和特点,以及家长和教师在促进儿童心理发展中的作用。
希望每位教育工作者和家长都能运用所学知识,为儿童的健康成长提供支持和帮助。
学前教育心理学第四章--学前儿童学习的概述
(一)学习情境对学前儿童学习的影响
1、学习情境的含义及其理论依据 学习情境是指都通过想象、手工、口述、图形等手段 高效学习的方式。 情境学习是由莱夫和温格提出来的一种学习方式,它 是指在要学习的知识、技能的应用情境中进行学习的方式。 情境学习强调两条学习原理:第一,在知识实际应用 的真实情境中呈现知识,把学与用结合起来,让学习者像 专家、“师傅”一样进行思考和实践;第二,通过社会性 互动和协作来进行学习。
(二)幼儿学习的基本方式
1、观察模仿学习。 2、语言理解学习:在成人讲解和指导下对行为与态度的学 习。包括倾听、提问、对话等。 3、操作尝试学习 (1)操作学习及其特点 操作活动是幼儿探索世界的主要方式;操作学习能够弥 补语言理解和表达的不足;操作学习可以提高幼儿运动技 能; 操作学习使幼儿获得成就感和自我价值 (2)操作学习的类型 手把手的操作; 尝试错误的操作;模仿示范的操作; 反复练习的操作
自我中心
指儿童从自己的角度出发看待整个世界,不 知道可以变换角度或者意识到他人有不同的观点。 例:三山实验
该实验的设计时,在桌子上放置三座 山的模型,在高低、大小、位置上, 三座山之间有明显的差异。实验时, 先让一个三岁的幼儿坐在A边,然后 将一个布偶娃娃放置在对面C边。此 A 时实验要幼童回答两个问题。第一个 问题是:你看到的三座上是什么样子? 第二个问题是:娃娃看到的三座山是 什么样子?
二、幼儿学习的基本方式
(一)幼儿学习方式的发展 1、换位:换位反应指选择“较大图形”;绝对反应是选出 和训练中的正刺激图形同样大小的图形。 2、辨别换位学习; 3、概念学习; 4、解决问题的学习; 5、偶发学习:幼儿有时也会得到一些和所给课题并无直接 关系的其他反应和信息。
学前儿童发展,讲义第四章 学前儿童注意的发展
学前儿童发展(课程代码:12340)第四章学前儿童注意的发展本章主要内容第一节注意在学前儿童发展中的作用第二节学前儿童注意发展的趋势第三节各年龄阶段儿童注意发展的特点第四节如何促进学前儿童养成良好的注意品质第一节注意在学前儿童发展中的作用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
指向性和集中性是注意的两个基本特点。
注意的指向性是指人在清醒状态时,每一瞬间的心理活动只是有选择地倾注于某些事物,而同时离开其他的事物。
注意的集中性是指把心理活动贯注于某一事物。
一、注意有助于儿童选择和调节自己的行为只有当儿童有选择地对某些特定刺激做出反应时.他们才能真正从环境中捕获到有价值的信息,从而促进其认知和社会性的发展。
注意能使儿童发觉周边环境的变化并及时对这些变化做出反应,调节自身的活动,为应对外界的刺激做出准备,以此来更好地适应环境的变化。
二、注意有助于研究和促进儿童感知首先,注意是研究幼小婴儿感知发展的指标。
其次,凡是注意所指向和集中的对象,人们对该对象的知觉就最突出、最清晰、最完全。
三、注意有助于儿童长时记忆的发展儿童对其所熟悉的或与注意指向相关联的事物也能够进行感知觉分析。
注意力发展不良的儿童,往往记忆发展水平也较低。
四、注意能有效维持儿童的活动坚持性注意与儿童行为和活动的坚持性紧密相关。
要维持儿童的各种活动和行为,注意是不可或缺的。
第二节学前儿童注意发展的趋势一、定向性注意的发生先于选择性注意(一)定向性注意最初的定向性注意主要是由外界刺激的特点引起的,是无意识注意的初级形势。
定向性注意是一种本能,到成人阶段也不会消失。
(二)选择性注意选择性注意指的是在同一情境下,儿童对某类刺激或信息表现出集中的注意,而忽略其他刺激或信息的现象。
选择性注意的发展主要表现在选择性注意的性质变化和对象变化两个方面。
1.选择性注意的性质变化儿童的选择性注意最初主要是由刺激的物理性质所决定的,比如刺激物的声音强度、色彩明亮度、气味的特殊程度等。
第四章 学前儿童心理健康教育
(二)内部压力
是指学前儿童的身心需要未能满足,产生了挫折感,形成 一种内部压力,影响到情绪和行为。 在生理需要上,学前儿童需要一定时间的睡眠和休息,需 要合理营养,需要适当的运动。 在心理需要上,学前儿童需要一定的安全感,需要成人的 保护; 在情感上,需要亲情和友爱,需要自尊,需要独立,需要 独立。
在实施游戏治疗时治疗者必须遵循以下八项 原则:
第一,治疗者必须与儿童建立亲近、友善的关系 第二,治疗者必须接纳儿童真实的一面 第三,治疗者应宽容儿童使儿童能够自由表达自己的感受 第四,治疗者要善于识别儿童所表达的感受,并以能让儿 童领悟自己行为的方式把这些感受反馈给儿童; 第五,治疗者要尊重儿童解决自己自己问题的能力以及做 出选择和着手改变的行为; 第六,治疗者不要知道儿童的行为或谈话; 第七,治疗者不要急于治疗的进度; 第八,治疗者只能规定一些必要的限制,这些限制为的是 治疗符合真实生活,以及让儿童认识自己在治疗过程中应 付的责任。
(三)自我强度
是指个体应对内外压力的能力,这种能力与学前儿童的身 心素质有关。 如有的学前儿童动作灵活,行动果断,对周围环境刺激敏 感,并能很快做出反应;另一些学前儿童行动迟缓,反应 慢,沉默寡言,或是注意广度和持久度低,易分心,很难 适应环境。
四、学前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
(一)关注心理健康状况是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 (二)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实际需要 (三)心理健康是个性全面发展的重要基础
玲玲患的是儿童恐惧症 儿童期恐惧,是学前儿童中常见的一种情绪障碍。 恐惧的对象主要有两类,一类是某些具体的事物,另一类 是某些抽象的概念。 年龄越小的儿童,越容易对具体事物产生恐惧。 对儿童恐惧症常用的方法是示范治疗法和行为脱敏法,采 用这些方法可以消除或减轻儿童的某些过分的恐惧情绪。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 第四章 学前儿童注意的发展
注意概述 学前而 儿童注意发展的特征和规律 学前儿童注意的培养
第一节 一、注意的含义
注意概述
观察并思考: 请你仔细观察 右图的服装,并围绕此服装 说一段话。
问:图上写着什么数字?它们的总和是多少?
答案:数字分别是9,7,5,3 总和:24
(一)注意的含义和特点
——是一种心理状态,是指心理活动对一 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
影响注意稳定性的因素?
1.注意对象新鲜、独特、生动有趣,则注意的稳定性就大; 反之,对象单调、普通、无变化,则注意的稳定性就小,
2.游戏条件下,幼儿注意持续时间比一般条件下(特别是 比枯燥的活动条件下)长的多。
3.幼儿活动与实际操作相结合,注意稳定性大大提高。
(三)注意的广度与幼儿的活动
生活中如打字员,司机等职业都需要较大的注意广度。 “一目十行”、“眼观六路,耳听八方”
• c.当和别人直接交谈时,经常似乎没有倾听(如,即使环 境并没有明显干扰也经常走神)。
• d.经常不能遵守指令,并且不能完成功课、家务或工作 (如,刚开始工作很快就分心并且容易转移目标)。
• e.组织任务和活动经常有困难(如,维持任务顺序困难; 乱放物品、材料;工作组织混乱;时间管理无序;不能按时完 成任务。
1.遗传因素:父母小时候也多动。 2.生物化学及代谢因素:维生素缺乏或某些食 物添加剂或色素所致的代谢紊乱。 3.精神发育受损或成熟延迟:儿童行为较幼稚, 动作笨拙,协调性差,手脚不灵活,剖宫产和 早产儿患多动症的概率更高。 4.其他因素:社会、家庭、心理等因素。
力不集中。
(三)目的要求不明确
案例三:
今天上午张老师在家生气了,来到幼儿园给小朋友上绘 画课的时候也没有心情讲课了,于是随便就给小朋友说小 朋友们今天自己想画什么就画什么。于是活动室里大乱。
【附答案及详细解析】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第四章 幼儿的注意
第四章幼儿的注意一、选择题1.幼儿在教室里边听音乐边做动作,这种现象属于( )。
[浙江省2009年4月真题]A.注意的范围B.注意的分配C.注意的稳定性D.注意的转移2.5~6岁幼儿能参加较复杂的集体游戏和活动,说明幼儿注意的()。
[浙江省2009年4月真题]A.稳定性较好B.分配能力较强C.范围较大D.选择性较强3.关于学前儿童注意的发展,正确的说法是( )。
[浙江省2008年10月真题]A.定向性注意随年龄的增长而占据越来越大的地位B.有意注意的发展先于无意注意的发展C.定向性注意的发生先于选择性注意的发生D.选择性注意范围的扩大,定向性注意的范围缩小4.儿童注意开始受到表象影响的年龄是( )。
[浙江省2008年10月真题]A.1岁以前B.1~3岁C.3~4岁半D.4岁半~6岁5.幼儿在绘画时常常“顾此失彼”,说明幼儿注意的( )较差。
[浙江省2007年10月、2007年4月真题]A.稳定性B.广度C.分配能力D.范围6.下列关于婴儿注意选择的偏好描述中正确的是( )。
[湖北省2008年下半年真题]A.偏好分散刺激多于集中刺激B.偏好直线多于曲线C.偏好规则模式多于不规则模式D.偏好复杂的刺激7.3-6岁儿童占优势地位的注意是( )。
[湖北省2008年上半年真题]A.无意注意B.有意注意C.有意后注意D.内部注意8.儿童最早能够辨别的图形是( )。
[浙江省2010年10月真题]A.圆形B.正方形C.三角形D.长方形9.三岁幼儿一般能集中注意约( )。
[浙江省2010年10月真题]A.5分钟B.10分钟C.15分钟D.20分钟10.婴儿注意人脸主要是注视脸的( )[浙江省2010年10月真题]A.中央B.边缘C.上部D.下部11.“聚精会神”、“仔细”主要描绘的是注意的什么特点?( )A.指向性B.集中性C.清晰性D.鲜明性12.四岁幼儿一般能集中注意约( )。
A.5分钟B.10分钟C.15分钟D.20分钟13.关于幼儿注意的发展,正确的说法是( )。
儿童发展心理学教案-第四章先学前儿童心理的发展
第四章先学前儿童心理的发展主要问题:一、先学前儿童生理的发展;二、先学前儿童动作的发展;三、先学前儿童心理的发展。
1-3岁称为先学前期。
孩子学会走路、说话,都是在这个时期。
随着儿童行走动作和手的动作的发展,他们的生活范围更加扩大,外界对他们的影响也日益增加。
同时,他们也能够主动地去反映客观事物,表现出心理的能动性。
1-3岁,特别是2岁以后,孩子会自如地走、跑、跳,开始会说话,会思考,爱提问,爱模仿,要游戏,有了自己极原始的“逻辑”,有了最初的自我意识以及对人对事物的要求。
最突出的就是产生了“独立性的需要”。
由此,孩子的行为变了,情绪复杂了,成人感到孩子难带了,变得顽皮、不听话了。
这一龄阶段是儿童心理发展过程中的第一个转折期,又有人称作“第一个反抗期”或“第一个危机期”。
第一节先学前儿童的生理发展一、身体发育先学前儿童身体的发育也是十分迅速的。
身高平均每年增长8—10厘米,2岁时约达85厘米,3岁可达93厘米左右,比初生时增加近1倍。
体重增长速度更可观;3岁时体重约为初生时的4倍,重13公斤左右。
先学前儿童的骨骼还在继续骨化,仍具有弹性大、易弯曲的特点。
大肌肉已经发展,但耐力仍很差,易疲劳;小肌肉远未发展起来,因此一般还不能从事需要手指精细活动的、灵活性、准确性很高的动作。
先学前儿童的内脏器官有了一定的发展。
正常婴儿心率在每分钟100次以上,3岁时,心率已降为每分钟100次,但与成人相比仍然很快,因此仍不宜作剧烈运动,以免过分加重心脏负担。
总之,先学前儿童身体的各方面虽然仍很柔嫩,不能耐劳,不宜作过分剧烈的活动,但已能保证儿童从事一些最基本的活动。
二、神经系统的发展先学前儿童的神经系统结构和机能仍在继续发展。
脑重不断增加(3岁已达1000克),神经纤维不断增长,突触联系不断加多,神经纤维髓鞘化过程迅速进行,条件反射形成的速度与巩固程度也不断提高。
先学前期,儿童神经系统的发展主要表现在皮质抑制机能和第二信号系统的发展上。
学前教育心理学第四章--学前儿童学习概述
无逻辑性的转换推理
前运算阶段的幼儿往往凭着直觉去考虑事物之间的关系,不能正确地区分出事物之间存在 着的本质联系和偶然联系。当两件事连续发生时,幼儿就会以为第一件事是引起第二件事的 原因。
延迟模仿
接近两岁的婴儿,他不仅能当场模仿人或动物的动作,而且还能在事后凭记忆去模仿这些 动作。这种仅凭事后记忆就能模仿出来的能力,称为延迟模仿。
第四章 学前儿童学习的概述
第一节 学前儿童学习的基本方式
一、婴儿学习的基本方式 婴儿学习是指婴儿在与客体相互作用的过程中获得经验或由此引起个体倾向与能力变化的
过程。 (一)婴儿学习方式的发展
1、习惯化与去习惯化 习惯化:是一种由于重复或不断受到某种能导致个体选择性定向反应的刺激,而引起个体对该 刺激反应减少的现象。习惯化表明婴儿已经习得了这种刺激,如果这时有新异刺激的出现, 婴儿的注意就会转向它。对新异刺激的反应的增加就是去习惯化。习惯化和去习惯化的适当 运用是促进婴儿学习的有效手段。
形式运算阶段(11~15 岁)
具体运算阶段的儿童尽管能借具体形象的支持进行逻辑推理,但还不能进行抽象的辩证逻辑推 理。而处于形式运算阶段的儿童形成了解决各类问题的推理逻辑,他们不仅能从逻辑上考虑现 实的情境,而且考虑可能的情境 (假设的情境) ,即可通过假设推理来解决问题。
发展阶段观点总结
• 感知动作阶段是智慧的萌芽 • 前运算阶段出现表象和直觉思维 • 具体运算阶段出现初步的逻辑思维 • 形式运算阶段出现抽象的逻辑思维
环境中的事物做出反应,从而获取知识。这里个体用以了解周围世界的原有的认知结构就可 称为图式。
2、因果关系 3、使用工具:(1)将自己的身体作为工具; (2)将养育者作为工具;(3)将物体作为工具,
(学前卫生学)第四章学前儿童的心理障碍与问题行为
上页
下页
返回
主页
结束
三、语言障碍
(二)口吃
口吃俗称“结巴”,是儿童较常见的语言发育障碍。口吃 时,儿童会出现言语节律障碍,不自觉地重复某些字音、 句子或延长、停顿,以致中断有节奏的语速。通常口吃儿 童智力正常,发音器官没有问题。
1.原因
导致口吃的原因很多,常见原因是不良语言环境的影响, 如儿童在学习语言的过程中,周围有口吃的人,儿童模仿 学习养成了口吃的习惯;或儿童在学习语言之初,因发音 不准、吐字不清楚或单音词重复,受到大人指责,使儿童 一说话就紧张、焦虑,出现El吃;或家长要求过于严厉, 导致儿童紧张,说话不连贯。调查显示,口吃多呈家族性。
上页
下页
返回
主页
结束
二、影响学前儿童心理及行为发展的主要 因素
(四)学前儿童的家庭环境 家庭环境包括家庭人际关系、家庭经济状 况、家庭结构、婚姻状态、父母的个性特 征等。儿童在家庭环境中的经历是婴儿和 年幼儿童了解自己和别人的最初途径。尤 瑞·布朗芬布伦纳(Urie Bronfenbrenner)的 社会生态系统理论。
2.预防 通常认为夜惊多与儿童大脑皮质发育不良有关,随着年龄增长大多会 逐渐消失,一般不需要治疗。为了减少夜惊,家长平时应注意控制儿 童观看刺激性影视作品,避免儿童睡前过度兴奋或产生恐惧感,同时 给儿童养成按时睡觉的良好习惯。
上页
下页
返回
主页
结束
二、睡眠障碍
(二)梦魇 梦魇是指做内容可怕的梦并引起焦虑、恐惧发作。梦魇多见于5~7
1.病因 有关多动症的病因和发病机制至今未明。多数学者认为, 多动症是生物、心理、社会因素共同导致的一种综合征。 导致多动症的相关因素有:①遗传因素:医学研究发现, 多动症的发病常具有家庭聚集性,双生子研究也显示同卵 双生子多动症的同病率要高于异卵双生子;②神经一生物 因素:脑影像学、神经生化等研究显示,多动症患儿的神 经传导系统有障碍,脑抑制功能不足;③社会一心理因素: 教育不当、家庭环境不好等均可成为该病诱因。④其他因 素:如感染、铅中毒等。
(学前卫生学课件)第四章学前儿童的心理障碍与问题行为
•
பைடு நூலகம்
(三)睡行症(夜游症、梦游症 )
• 表现:一般发生在上半夜的深睡眠阶段。发作时, 患儿意识不清醒,但可做一些比较复杂的事情, 如穿衣、开门、翻东西、走动等。发作时一般都 叫不醒,第二天患儿对夜间所发生的事情没有记 忆。 • 原因:幼儿大脑皮质发育不全、大脑抑制能力差; 躯体疾病;遗传。 • 发作时应予以保护:睡行症发生 时,患儿没有意识,容易导致意 外事故。
(三)暴怒发作
• 表 现:儿童在个人要求或欲望得不到满足时, 或受到挫折时,就哭闹、尖叫、在地上打滚、用 头撞墙、撕东西、扯头发等过火行为 • 原因:通过学习而产生:儿童发作(遭受挫 折)——大人让步 (结局强化了行为);其他儿 童模仿获得这种行为 • 防治:(1)从小培养儿童讲道理、懂道理。第一 次发作时,家长不要妥协 • (2)培养儿童合理宣泄不良情绪 • (3)严重者给予行为治疗
(六)社会因素中的媒体因素
• 媒体的影响主要集中在亲社会行为、暴力 行为、学习与想象力、消费行为等方面。 • 电视中的暴力行为,大量的食品和商品广 告导致儿童问题行为的增多;长时问看电 视使儿童的创造性思维和阅读能力下降; 优秀电视节目则促进儿童社会性和认知发 展。
第二节 学前儿童常见的心理障碍及预防
• 家庭对儿童提供低支持,父母对孩子高度关注,问题行为产生的 可能性会随之提高(Maccoby,1992)。 • 父母对儿童拒绝、惩罚越多,儿童外显和内隐的问题行为越多; 父母对儿童的保护和担忧越多,儿童的外显问题行为越多;父母 对儿童的接受性和鼓励独立性越高,儿童的问题行为越少(王利 燕,2003)。
(二)梦魇
• 指做内容可怕的梦并引起焦虑、恐惧发作, 多见于5~7岁的儿童。 • 表现:一般发生在深夜,儿童因做噩梦而 被吓醒。梦的内容大多是遇到妖怪、野兽、 坏人等。儿童从噩梦中醒来多伴有紧张、 害怕、呼吸和心跳加快、出汗,并能清醒 地讲述梦中内容,需要大人安抚才能平静, 很长时间不能入睡。
(完整版)第四章学前儿童人格的发展
第四章学前儿童人格的发展知识目标1、了解学前儿童人格的概念及构成,进而宏观把握学前儿童人格的基本知识。
2、熟悉学前儿童人格的主要结构,即气质、性格、自我意识的发展特点和组成成分。
3、掌握塑造学前儿童人格的教育理念、方法和技巧,进而在实践中运用。
技能目标1、辨别学前儿童的气质类型,对不同气质类型的学前儿童进行相应的教育。
2、掌握并灵活运用学前儿童性格的塑造方法和途径。
3、把握培养学前儿童自我意识的关键点和培养学前儿童自我意识的方法和技巧。
第一节学前儿童气质的发展一、学前儿童气质的类型气质:指个体对环境事件的情感和行为反应模式的特征,包括活动水平、易怒性、恐惧性和社交性等方面影响气质的因素遗传因素、环境因素(一)传统的“四类型说”这个类型说是古希腊医生希波克利特认为人类气质有四种基本类型,分别是多血质、胆汁质、黏液质、抑郁质。
1、多血质特点:比较外倾,善于交际,比较有精力,灵活性比较高比较变通,情感易于变化且不持久,适应能力比较强,也容易接纳来自外界的环境因素,可塑性最大,兴趣比较广泛,办事效率高,但注意力容易转移,缺乏耐心。
多血质:反应迅速,有朝气,活泼好动,动作敏捷,情绪不稳定,粗枝大叶。
2、胆汁质特点:比较外倾,但相对比较刻板,神经系统的兴奋性占主要优势,反应速度虽然快但不够灵活,情绪容易激动、不容易遏制;但持续时间不长,行为比较敏捷,客服困难时意志力比较强,但注意力容易起伏胆汁质:精力旺盛,表里如一,刚强,易感情用事。
3、黏液质特点:比较沉稳、镇静、有耐心,自制力也比较强;但比较刻板,能够埋头苦干,但不容易适应,也不容易接受新鲜的事物,比较内倾,情绪兴奋性较弱,反应速度比较缓慢。
粘液质:稳重有余而灵活性不足,踏实但有些死板,沉着冷静但缺乏生气。
4、抑郁质特点:比较内倾,反应速度比较缓慢,多愁善感,不善交际,尤其不善于与陌生人交往,对消极事情比较不安,并且难以安静,不容易接受外界的环境刺激,但感情比较细腻、隐晦。
学前儿童发展评估,讲义 第四章
第四章婴儿认知的发展第一节婴儿感知觉、注意和记忆的发展一、婴儿感觉的发展(一)婴儿视觉的发展1.视觉调节能力的发展研究发现,1个月以后,婴儿能看清距离眼睛20cm的物体;2个月时能根据物体距离远近的不同来调节视力;3个月时,双眼已经能同时盯住处于不同距离的物体;4个月末,眼睛的调节功能基本上接近成人了。
研究表明,婴儿最远的视觉焦距是31cm,刚好是被妈妈抱着的婴儿到妈妈的脸部的距离。
这一焦距能够促进母婴联结。
2.视敏度的发展视敏度是指辨别物体(或物像)细微差别的能力俗称“视力”。
视敏度以物体(物像)与双眼之间的距离为测量变量,即视敏度的指标是表示在一定距离辨别物像最小差别的能力。
新生儿能看见物体,就表明他们有一定的视敏度。
研究发现,成人在2米远能看清的物体新生儿则只能在0.2米远处看清,此时新生儿视敏度为6/60(表示在6 m处只能看到正常视力情况下在60m可以看到的视标)。
3.颜色视觉的发展颜色视觉是指区别颜色细致差别的能力,又称辨色能力。
新生儿是看不见彩色的。
在他们的眼里,世界是黑、白、灰三色的。
在成长的过程中,婴儿慢慢分辨彩色与非彩色。
红颜色特别能够引起婴儿的兴奋。
心研究表明,出生只有2周的新生儿,能够区分红色和灰色。
2个月大的婴儿能够从白色中区分红、橙、绿、蓝,但不能区分黄、绿色。
(二)听觉1.听觉辨别力的发展婴儿对不同频率的声音可以清楚地区分。
1个月时能够区分200赫兹和500赫兹纯音之间的差别;5~8个月时能在1000-3000赫兹范围内觉察出声频的2%的变化(成人为1%);在4000-8000赫兹范围内音高的差别阈限与成人的水平相同。
2.音乐听力的发展研究者发现,1-2个月的婴儿似乎偏好乐音(有规律而且和谐的声音)而不喜欢噪声(杂乱无章的声音);喜欢听人说话的声音,尤其是母亲说话的声音;2个月以上的婴儿似乎更喜欢优美舒缓的音乐而不喜欢强烈紧张的音乐;7~8个月的婴儿乐于合着音乐的节拍而舞动双臂和身躯。
《学前心理学》第4章学前儿童感觉和知觉发展
第五节 学前儿童触觉、动觉和痛觉的发展
一、学前儿童触觉的发展
◈ 触觉,是指分布于全身皮肤上的神经细胞接受来自外 界的温度、湿度、疼痛、压力、振动等方面的感觉。 ◈ 触觉不但在学前儿童认识物体中起着重要作用,而且 在儿童人际关系形成中起着重要作用。如母乳喂养, 不仅是营养问题,也通过和母亲接触满足情感需要。
二、颜色视觉的发展
◈ 颜色视觉,是指区别颜色细致差异的能力,亦称辨色 力。
明度:颜色的亮度,即深浅、明暗的变化。 色调:能确切表示某种颜色色别的名称。 饱和度:颜色的纯净程度,即颜色中所含有色成分 的比例。
◈ 研究表明:3个月的婴儿已经初步具备辨色力,不但 能够根据名都辨别颜色,而且能够根据色调辨别颜色。
第三节 学前儿童视觉的发展
一、视觉敏度的发展
◈ 视觉敏度,是指精确地辨别细致物体或处于具有一定 距离的物体的能力,也就是发觉一定对象在体积和形 状上最小差异的能力,即通常所说的视力。
(一)视觉敏度发展的年龄特点
◈ 1、出生6个月以内是视觉发展的敏感期,这个时期如 果出现发育异常,会引起视力丧失。 ◈ 2、新生儿最佳视距在20厘米左右(视觉集中)。 ◈ 3、生后4个星期的婴儿,其视力为20/100,即在20英 尺处才能看见正常视力的成人在100英尺处看见的东 西。 ◈ 4、生后8个星期的婴儿,视力已达20/60。 ◈ 5、生后5-6个月,视力可达20/20,即成人的正常视 力。 注:1英尺=30.48cm。
红绿色盲:不能区别红绿色,能区别蓝和黄色。
红绿色弱:颜色深而鲜明时,能区别红绿色;视角小 或颜色不饱和时,不能区分。
第四节 学前儿童听觉的发展
听觉是获得信息的主要渠道之一 通过听觉感受音乐,学唱歌曲,得到美育熏陶
学前心理学模块-第四章 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
二、同伴关系
• (3)身体的吸引力 • 身体条件好,如漂亮,有吸引力的儿童往往更容
易建立起良好的人际关系。 • (4)生物情绪因素 • 善于管理自己情绪的儿童容易建立起良好的同伴
关系。 • 在管理情绪和情绪驱使行为上有困难的儿童更倾
向于将问题外化(如攻击),而且这种倾向夸大 了他们所经历的情绪强度。 • 消极情绪较少的儿童不太倾向于把问题外化,并 且儿童管理情绪的能力减少了消极情绪对外部行 为的影响。
一、依恋
• (五)影响依恋的因素 • 1.依恋的客体——抚养质量和抚养者特点 • 儿童的依恋风格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所受
到的抚养质量。 • 主要抚养者的的某些人格特征也会影响儿童
的依恋类型。
一、依恋
• 2.依恋的主体——儿童的特点 • 依恋关系是由两个人共同建立起来的,儿
童自然也会对父母-儿童情感纽带产生影响。 • 儿童的气质类型对儿童的依恋类型有重要
玩具的数量是影响儿童伙伴关系的主要因 素之一。一旦玩具数量不够,或者空间过 小,打架和吵嘴的现象就会增多。
• 观看电视的时间过多,就会影响到与同伴 的交往,同时,观看暴力节目,可能会增 加儿童的攻击性行为,从而影响同伴关系。
二、同伴关系
• (5)游戏活动
• ①游戏的材料和场地 • ②游戏角色与情结
• 2.有差别的社会反应阶段(3~6个月)
• 儿童继续探索环境,开始识别熟悉的人 (如父母)与不熟悉的人的差别,也能区 别一个熟悉的人与另一个熟悉的人。如儿 童用不同的微笑和发声区别不同的人。对 熟悉的人更加敏感。他们在母亲面前表现 出更多的微笑,咿呀学语、依偎和亲近。 这时他们除了能从人群中找出母亲,仍然 不介意和父母分开。
二、同伴关的转化过程,
4 第四章课件 学前儿童心理行为发育特点和教养要求
(六)思维
• 儿童的思维逐步从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到 以抽象概念思维为主要形式
• 促进儿童的想象、观察力是学前儿童思维发展的 重要任务。
想
观
象
察
(七)学习
学习的基本过程:习惯化、经典条件反射、操作 条件反射、观察模仿
• 不良行为的产生和培养良好的行为常与条件反射 密切相关
• 为幼儿树立好的榜样 • 好奇是一种渴望学习的情绪表达,是学习的内在
(三)社会关系
1、亲子关系
家长的态度和抚养方式影响幼儿的行为和 情绪以及个性倾向:
• 专断型的家长
玻
• 放纵型的家长
璃 容
• 权威型的家长
器
• 忽视型的家长
中 的
• 过于保护的家长
幼
2、同伴交往
苗
(四)道德的发展
儿童社会化的核心内容就是成为一个有道 德的人,能遵守社会规定的道德规范和行为 准则。道德发展涉及:
四、学前儿童心理行为健康发展的 教养要求
3~6岁学前期是身心发展的快速时期,这段时期 的心理健康促进目标是:
良好的语言表达; 建立能力感; 促进想象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的发展; 促进独立性和坚持性; 促进同伴交往; 促进积极的情绪和情绪调控能力; 促进社会适应能力; 正确角色认同和性别认同。
(六)儿童气质
气质就是每个儿童的行为外在表现方式,它与生 俱来,贯穿于整个儿童时期,是人格发展的基础。 1. 气质维度:活动水平、节律性、趋避性、适应度、反
应强度、情绪本质、坚持度、注意分散度、反应阈。 2. 气质类型:易养型、难养型和启动缓慢型。 3. 调适良好与调适不良
应了解孩子的气质特点,根据孩子的特点设定预 期和要求。
需要注意的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闹独立----怎么办?
1岁的孩子已经产生了独立性的需要。 2岁左右的孩子独立行动的愿望更加强烈,表
现为固执,不听成人吩咐。 解决办法:
(二)实物活动在先学前儿童心理发展中的意义
1、通过实物活动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2、实物活动的特点能够有助于儿童认识事物本 质和规律。 3、通过实物活动获得思维的发展。
二、言语真正形成
这一阶段儿童初步掌握本族语言 具体表现为: a.理解成人对他说的话。 b.能用口语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愿望。 c.能根据成人语言指示调节自己的行为。
1、小班儿童基本意识不到学习的目的、任务,只 对学习过程感兴趣,往往把学习当游戏看待。 2、中班儿童对学习目的、任务有了初步的认识, 能够把学习和游戏区分开来,但坚持完成学习任务的 时间很短,主要以游戏的形式来掌握知识。 3、大班儿童为升小学而学习的目的逐渐明确,并 能按学习任务活动。
三、劳动
条件反射容易建立等。 抑制过程加强使儿童可以逐渐学会控制自己的
行为,减少冲动性,为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形成优良的个性品质提供了条件。
2、条件反射易建立,而且比较巩固。 意味着学习新知识比较快,建立以后比较巩固。 3、第二信号系统作用加强,两种信号系统的协同活
动进一步发展。
第二节 学前儿童的活动的发展
8个月以后,儿童开始能对少数词发生它的动 作反应。
如:问儿童“妈妈在哪儿?”儿童会转向妈 妈或引起寻找妈妈的动作
第三阶段:直接刺激----词的反应。 (1岁---1.5岁)
对熟悉的事物能做出词的反应。 如:看到自己家的小花猫,儿童也会发出“喵喵”
的喊声。
第四阶段:词的刺激----词的反应。 (1岁半以 后) 词开始摆脱与具体刺激物的直接联系,开始成为 代表一类事物的具体概括性的刺激物,因而,真正 的第二信号系统的活动才开始形成和发展起来。
二、学习
(一)幼儿学习的特点 (二)幼儿学习的发展
(一)幼儿学习的特点
1、既不同于3岁前也不同于进入小学阶段学习的 儿童。 2、正规学习的准备(知识、学习态度、学习习 惯、学习能力) 3、往往要运用游戏、看图片、观察周围事物等 形式。 4、学习和游戏之间没有严格界线
(二)幼儿学习的发展
3、游戏的特点 (1)自主性 (2)娱情性 (3)假想性 (4)非外在强制性
(二)游戏的心理结构
1、想象
想象在游戏中具体体现: (1)游戏材料---以物代物,一物多用。 (2)游戏角色---以人代人
2、直接兴趣和愉快情绪 3、动作和言语
(三)游戏在幼儿心理发菜中意义和作用
(二)躯体动作的发展顺序
1岁左右开始独立行走; 1.5岁时可以爬上楼梯; 2岁左右可以双脚原地跳、踢球、攀登、很少摔跤。 3岁时学会独脚跳等复杂动作。
二、手的灵活动作----学用工具
1-3岁的儿童逐渐能够根据物体的特点和功用,比 较灵活准确、熟练地运用物体。
1岁半以后,儿童逐渐学会拿着各种东西做各种动 作,如:端起碗来喝水,拿小勺吃饭,用毛巾把娃 娃抱起来等。
2岁以后,开始学着自己穿脱衣服、系扣子、洗手 等。
(一)学用工具动作发展阶段 第一阶段:完全不按用具的特点进行动作。
最初,孩子拿到手的物品简单地当作自己手的延续, 这一阶段,孩子不停地改变运用物品的方式,因此 动作方式很多,但有效的方式很少。
如:拿小勺吃饭,他一会儿大把攥住勺子柄的 顶端,一会儿又捏住勺子柄的低处,盛了汤饭 也不会保持勺子的平稳,往往勺子未到嘴边, 大部分事物已经翻洒掉了。
第二阶段:进行同一动作的时间有所延长, 不再连续变换新的方式。
这一阶段,儿童偶然碰到一种有效的方式,会立刻
抓住它,而且比较小心地完成某种动作。
例如:用勺子盛满食物后,慢慢地平着端起来,
到达嘴的高度时,才送进嘴里。
第三阶段:能够有意地重复有效动作,不再 是等待有效动作的偶然出现。
这一阶段,儿童已经开始主动掌握经验中有效
幼儿活动的三种基本形式----游戏、早期学习 和劳动
一、游戏 二、学习 三、劳动
一、游戏
(一)游戏的心理实质
1、什么是游戏? (1)游戏是一种社会性活动,是儿童反映
现实生活的一种特殊方式。 (2)游戏是幼儿的一种创造性活动,是虚构
与真实的巧妙结合。
2、游戏的产生
游戏是在幼儿接触社会时,产生了参加成人 的社会活动的强烈愿望,但其身心发展水平不允 许的情况下产生的。
第三节 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特点
一、幼儿心理的一般特点 二、幼儿初期(幼儿园小班阶段)的心理特点 三、幼儿中期(幼儿园中班阶段)的心理特点 四、幼儿晚期(幼儿园大班阶段)的心理特点
“医生” 是条件刺激物--------“穿白大褂的医 生”的信号
“穿白大褂医生”的形象是无条件刺激物----打针 疼的信号。
两种信号系统的发展阶段
第一阶段:直接刺激----直接反应。(7、8 个月)
儿童只能以自身的动作来应答具体刺激物。 如:儿童看见新鲜的玩具,就要伸手去抓。
第二阶段:词的刺激----直接反应。(8个月 以后)
第四章 先学前儿童心理的发展
主要内容
一、先学前儿童的生理发展 二、先学前儿童动作的发展 三、先学前儿童心理发展与教育
先学前期:1-3岁。儿童学会走路、说话,都是在这 个时期。随着他们生活范围的扩大,外界对他们的 影响也日益增加。
最突出的就是产生了“独立性的需要”。这一年龄 阶段是儿童心理发展过程中的第一个转折期。(又 称“第一个反抗期”或“第一个危机期”)
三、思维能力出现
1、认识过程齐全了。 2、认识过程发生了质变: a.“理解性”知觉 b.记忆理解性增强 c.情绪情感逐渐深刻 d.产生了意志行动 e.心理活动开始具有最初的系统性
四、自我意识萌芽
1、自我意识萌芽的标志: 代词“我” 2、自我意识萌芽的表现:“闹独立”
五、如何进行教育
例如:孩子看见妈妈的形象,就出现高兴的
表情。(妈妈-----具体刺激物)
二、神经系统的发展
2、第二信号系统
出现时间:先学前期 概念:第二信号系统是以词作为条件刺激物 而形成的暂时性神经联系系统。 词总是标示着一定的事物。
例如:已经形成了见穿白大褂的医生就哭、逃避打 针的儿童,当听到“医生来了”这句话时,也会哭 起来或表现出害怕的表情来。
第一节 先学前儿童的生理发展
一、身体发育 二、神经系统的发展
一、身体的发育
(一)身高:平均每年增长8-10厘米,2岁时约 85厘米,3岁时约93厘米。 (二)体重:3岁时体重约为13公斤。 (三)骨骼:继续骨化,弹性较大,易弯曲。 (四)肌肉:大肌肉已发展,小肌肉未发展。 (五)内脏器官:3岁时心率为100次/分钟,但 与成人相比仍较快,不宜剧烈运动。
年龄(岁) 4-5
实验室条件 41秒
游戏条件 4分17秒
5-6
2分55秒
9分15秒
6-7
11分
12分
(四)游戏的发展
1、游戏内容逐渐丰富、深刻 2、游戏组织形式日益复杂 3、游戏中的计划性、独立性和创造性逐步提高
(五)如何组织幼儿游戏
讨论:怎样组织一场游戏?举例说明。
1、计划游戏,准备游戏经验。(材料准备、游戏时 间长短、游戏空间大小、场地结构等) 2、观察游戏,了解游戏进展情况。(现状、存在的 问题) 3、参与游戏,促进游戏发展。 4、评价游戏,分享游戏体验。
的动作方式,不过,这时的孩子常常会固执地运用某
种动作方式,即使遇到困难和失败,也不肯放弃或改
变动作。
第四阶段:能够按照用具的特点来使用它, 并且能够根据使用时的客观条件改变动作方 式。如有不正确的动作,很快就会纠正。
第三节 先学前儿童心理发展和教育
一、实物活动在先学前儿童心理发展中的意义 二、言语真正形成 三、思维能力出现 四、自我意识萌芽 五、如何进行教育
二、神经系统的发展
(一)脑重增加:3岁时脑重达1000克。 (二)神经纤维不断增长。 (三)突触联系不断增多。 (四)神经纤维髓鞘化迅速进行。 (五)皮质抑制机能继续发展。 (六)第二信号系统出现并发展。
二、神经系统的发展
1、第一信号系统
出现时间:婴儿期
概念:第一信号系统是以现实事物作为条件 刺激物而形成的暂时性神经联系系统。
1、游戏是幼儿认知世界的一种手段 2、游戏是促进幼儿智力发展的强有力工具
表5-1 儿童在不同条件下识记五个词的平均数
年龄(岁) 实验室条件 游戏条件
3-4
0.6
1.0
4-5
1.5
3.0
5-6
2.0
3.3
6-7
2.3
3.8
3、游戏是一种实际的道德教育,有助于形成良好个 性品质
表5-2幼儿在不同条件下保持站姿的时间
第一节 学前儿童的生理发展
一、身体的发育 二、神经系统的发展
一 、身体的发育
(一)身高:6岁达110cm (二)体重:6岁达20公斤 (三)骨骼:骨化远未完成,易变形 (四)肌肉:大肌肉比较发达,小肌肉 5—7岁开始发展
二、神经系统的发展
(一)脑结构发展
1、脑重增加:3岁1000克,7岁1280克,相当于成人 脑重的90%以上。
(一)幼儿劳动的特点
1、幼儿劳动的重点不在于创造物质财富 2、幼儿劳动的目的在于发展幼儿的动作 3、通过幼儿劳动培养其劳动习惯和爱劳动的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