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20年:北京青少年科技后备人才早期培养计划(刘晓勘 主编)思维导图

合集下载

北京青年科技人才培育机制分析

北京青年科技人才培育机制分析

北京青年科技人才培育机制分析作者:张惠娜栾鸾来源:《人力资源管理》2015年第06期摘要:本文从北京青年科技人才发展的政策现状研究出发,在梳理北京青年科技人才发展政策环境基础上,分析评价北京青年科技人才培育环机制的特点及存在的问题。

关键词:青年 ;科技人才 ;培育机制 ;分析人才培养机制是遵循人才成长规律规律,并通过采用特定的手段,最终实现人才成长的目标,是一个由学校能力培养、政府政策支持、单位微观环境和社会氛围影响的一个综合体系,具体如下图所示。

青年科技人才培育机制本文将研究重点和研究范围集中于政府所打造的青年科技人才培养政策宏观环境及单位构建的青年科技人才培育微观环境及两者所形成的社会氛围上。

一、北京青年科技人才培育主要方式1.以工程和项目的方式进行青年科技人才培育。

近几十年来,北京市通过科技新星计划、北京市优秀人才资助、北京市高校青年英才计划,还有市委组织部的青年拔尖人才支持计划,通过搭平台、给项目、给资金给与青年科技人才以培养和支持。

以“促进青年科技人才成长计划”为例,早在2004年,北京就启动了“促进青年科技人才成长计划”,面向青年科技工作者,通过搭建学术交流平台、表彰奖励、资助三个部分,加强对首都青年科技人才的培养。

比如,2008年,北京市委组织部和共青团北京市委实施的“北京青年英才培养计划”,通过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团干部队伍培养计划等六个计划进行首都青年科技人才的培育。

2.通过机构设置服务青年科技人才的成长。

北京青年人才服务中心是设立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为高端青年人才的有效流动提供服务的机构。

在2001年,北京成立了“青年科技人才创新条件窗口”,旨在为首都地区科学仪器设备的供需双方架设新的联系通道,以解决青年科技人才和中小企业在从事技术创新活动时使用仪器设备困难的问题。

北京青少年科技中心是北京市科协直属事业单位,主要职责是负责管理、指导、组织、协调市科协有关青少年科技教育工作,组织开展青少年科技教育、科技竞赛和国际科技交流活动。

同济大学大型仪器共享平台-同济大学实验室与设备管理处

同济大学大型仪器共享平台-同济大学实验室与设备管理处

同济大学大型仪器共享平台使用手册资产与实验室管理处2011年10月目录1平台简介 (1)2用户登录 (3)3平台首页 (4)4基础信息 (6)4.1 信息管理(填报维护) (6)4.2 信息发布 (7)5委托测试 (10)5.1 仪器信息(查询预约) (10)5.2 预约信息 (12)5.3 测试结算 (12)5.4 测试评价 (13)5.5 测试评价查询 (14)6测试管理 (15)6.1 预约信息 (15)6.2 预约信息(审核查询) (17)6.3 结算单查询 (17)7绩效考核 (19)7.1 测试成果 (19)7.2 科研成果 (20)7.3 人才培养 (21)7.4 综合绩效 (22)8其他说明 (23)9 附录大型仪器设备一览表 (26)1平台简介平台功能模块如图1.1所示图1.1 平台功能模块结构图平台主要功能如下:1.用户查询共享仪器设备信息,预约委托测试;2.仪器负责人维护仪器设备的基本信息,处理用户网上预约委托测试申请,登记、查询、统计仪器设备的使用情况;3.仪器设备年度绩效考核、统计仪器预约管理流程如图1.2示:图1.2仪器预约使用流程图2用户登录首先打开IE浏览器,输入连接地址如下:/或通过同济大学主页点击行政机构中的资产与实验室管理处,进入同济大学资产与实验室管理处页面,在用户登录处输入用户名和密码,登录成功后界面如图2.1所示:图2.1 实验室与设备处网站首页图2.1中,用户点击图示中的矩形框内的链接即可进入大型仪器共享平台首页面。

如图2.2所示:图2.2 大型仪器共享平台界面3平台首页同济大学大型仪器共享平台首页如图3.1所示:图3.1 大型仪器共享平台首页该页面分为3大部分,上面部分是一级菜单栏,左边部分是二级菜单栏,右边部分是内容显示区。

显示区有5个链接,分别是“待办箱、收件箱、发件箱、草稿箱、写消息”。

待办箱:点该连接会在下边消息列表列出所有需要处理的消息如图3.2所示:图3.2 消息处理页面该页面上边有一行是查询条件,用户可以输入相关条件查询消息,也可进行分页操作。

全国本科高校教学基本状态数据库

全国本科高校教学基本状态数据库

全国本科高校教学基本状态数据库填报表格(2011)版全国高校教学基本状态数据库系统课题组二○一一年二月目录表Ⅰ学校基本情况 (1)表Ⅱ校训、办学思想 (2)表Ⅲ院系情况 (3)表Ⅳ学科专业情况 (3)表Ⅴ学校面积 (3)表Ⅵ学校发展规划 (4)表Ⅶ校友会与社会合作 (4)表1-1 校领导基本信息 (5)表1-2 教师队伍概况 (6)表1-3 学校聘请校外教师概况 (7)表1-4-1 高层次人才 (8)表1-4-2 高层次研究群体(团队) (8)表1-5 院(系)和其他教学单位专任教师情况 (9)表1-6 院(系)教师培训进修、交流情况 (10)表1-7 学校实验技术人员职称、学位、年龄 (11)表1-8 院(系)实验技术人员职称、学位、年龄 (12)表2-1 院(系)下属各专业情况 (13)表2-2 院(系)教学安排 (14)V10.8.2 2010年09月09日表2-3 体育项目 (14)表2-4 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 (14)表2-5 国家级教学基地 (15)表2-6 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15)表2-7 本科实验教学实验室(中心) (15)表2-8 校外实习、实训基地 (15)表2-9-1 教材情况——编写教材概况 (16)表2-9-2 教材情况——使用教材概况 (16)表2-10-1 教学管理制度 (17)表2-10-2 教学管理文件目录 (17)表2-11 本科教学信息化 (18)表2-12 教学质量监控体系 (18)表2-13 教学管理组织机构(科室) (19)表2-14 校级教学管理人员 (19)表2-15 院(系)教学管理人员 (19)表2-16 教学管理人员培训及成果 (19)表2-17 教学质量监控人员 (20)表2-18 评教统计表 (20)表2-19 本科课程情况表 (20)表2-20 各专业专任教师职称、学位、年龄、学缘情况 (21)表2-21 教学事故 (22)表2-22-1 教师所获荣誉概况 (22)表2-22-2 院(系)教师个人所获荣誉 (23)V10.8.2 2010年09月09日表2-22-3 院(系)教学团队 (23)表2-23-1 课程建设 (24)表2-23-2 课程情况 (24)表2-23-3 精品课程 (24)表2-24 分专业实验、毕业综合训练情况 (25)表2-25 院系毕业综合训练指导教师情况 (25)表2-26-1 教学改革概况 (25)表2-26-2 教育教学研究与改革项目 (25)表2-26-3 教学成果奖 (26)表2-27 本科生教学效果 (27)表2-28-1 院(系)教学效果——本科生竞赛获奖情况 (28)表2-28-2 院(系)教学效果——本科生课外科技、文化获奖情况 (28)表2-28-3 院(系)教学效果——本科生文艺、体育竞赛获奖情况 (28)表2-28-4 院(系)教学效果——本科生社会实践团队获奖情况 (28)表2-28-5 院(系)教学效果——本科生社会实践个人获奖情况 (29)表2-28-6 院(系)教学效果——专利情况 (29)表2-28-7 院(系)教学效果——参加国际会议 (29)表2-29 学生交流情况 (29)表3-1 教学经费概况 (30)表3-2 学校教育经费支出 (30)表3-3 教育事业收入 (30)表3-4 当年捐赠情况 (31)表3-5 院(系)教育经费支出 (31)V10.8.2 2010年09月09日表4-1 固定资产情况 (32)表4-2 分院(系)教学科研仪器值 (32)表5-1 教学行政用房及教学设备 (33)表5-2 校内实习、实训场所 (33)表5-3 图书、期刊 (33)表5-4 校园网建设情况 (34)表5-5 生活用房(学生食堂、澡堂、宿舍) (34)表6-1 教风学风概况 (35)表6-2-1 学生管理组织机构(科室) (36)表6-2-2 校级学生管理人员 (36)表6-2-3 院(系)及相关单位思政教师信息表 (36)表6-3 就业管理人员 (36)表6-4 学生数量基本情况 (37)表6-5 普通本科分专业学生数 (38)表6-6 近一届本科生招生类别情况 (38)表6-7 国外及港澳台学生情况 (38)表6-8 近一届本科生录取标准及人数 (39)表6-9 各专业报到情况 (39)表6-10 本科生奖贷补 (39)表6-11-1 应届本科毕业生就业情况 (40)表6-11-2 院(系)应届本科毕业生就业情况 (40)表7-1 学生社团 (41)表7-2 课外活动、讲座 (41)V10.8.2 2010年09月09日表7-3 素质教育基地、职业资质培训等情况 (41)表8-1-1 科研机构概况 (42)表8-1-2 科研机构列表 (42)表8-2 教师科研情况 (43)表9-1 学科建设概况 (44)表9-2 博士后流动站 (44)表9-3 博士点、硕士点 (44)表9-4 重点学科 (44)特殊情况说明 (45)V10.8.2 2010年09月09日表Ⅰ学校基本情况1.学校名称(章)2.学校英文名称3.学校行政辖区名称代码续4.邮政编码7.校园网域名10.填报负责人11.校长(签章)5.学校办公电话-8.学校主页网址姓名电子信箱6.学校办公传真号码-9. 学校办公电子信箱续12.办学类型13.学校性质类别14.学校举办者普通高等学校民办的其他高等教育机构本科院校:大学学院□□□综合院校理工院校农业院校林业院校医药院校师范院校语言院校财经院校政法院校体育院校艺术院校民族院校□□□□□□□□□□□中央部门地方政府省部共建非地方政府民办15.学校层次16.招生批次设有研究生院的高校“985工程”院校“211工程”院校一般院校新建院校□□□□□第一批次招生第二批次招生A第二批次招生B第三批次招生A第三批次招生B□□□□□V10.8.2 2010年09月09日续17.学校升本情况学校升本时间升本前校名续18.学校地址编号校区名称地址邮政编码表Ⅱ校训、办学思想1.校训2.学校发展定位3.学校人才培养目标定位4.教育教学思想5.多媒体反映链接地址V10.8.2 2010年09月09日表Ⅲ院系所情况编号院系表Ⅳ学科专业情况编号院系专业专业结构与布局文件上传表Ⅴ学校面积单位:(平方米)1.占地面积2.总建筑面积总占地面积其中:绿化用地面积总计学校产权非学校产权其中:a.独立使用-b.共同使用-V10.8.2 2010年09月09日表Ⅵ学校发展规划学校发展规划发展战略规划文件上传学科建设和队伍建设规划文件上传校园建设规划文件上传表Ⅶ校友会与社会合作1.校友会(个)2.签订合作协议的机构(个)总数其中机构总数其中境内境外学术机构企业地方政府V10.8.2 2010年09月09日表1-1 校领导基本信息校领导基本信息编号姓名职务出生年月性别专业技术职务学历校内分管工作专业学习和工作简历(链接)V10.8.2 2010年09月09日表1-2 教师队伍概况单位:人类别教师数量总计其中:女性双师型具有行业背景具有工程背景职称教授副教授讲师助教无职称学位博士硕士学士无学位年龄35岁及以下36~45岁46~55岁56岁及以上学缘本校外校(境内)外校(境外)学校教师库链接链接地址V10.8.2 2010年09月09日表1-3 学校聘请校外教师概况单位:人类别教师数量总计其中:女性来源企业行业部门高校其他职称正高级副高级中级初级无职称年龄35岁及以下36~45岁46~55岁56岁及以上外聘教师库链接V10.8.2 2010年09月09日表1-4-1 高层次人才高层次人才编号姓名类型研究方向获得年份个人简介链接备注表1-4-2 高层次研究群体(团队)高层次研究群体(团队)编号研究方向负责人类型获得年份简介链接V10.8.2 2010年09月09日表1-5 院(系)和其他教学单位专任教师情况院(系)名称:单位:人数量总计其中:女性双师型具有行业背景具有工程背景职称正高级副高级中级初级无职称学位博士硕士学士无学位年龄35岁及以下36~45岁46~55岁56岁及以上学缘本校外校(境内)外校(境外)V10.8.2 2010年09月09日表1-6 院(系)教师培训进修、交流情况院(系)名称:1.教师培训进修2.交流教师(3个月及以上)(人次)境内(人次)境外(人次)到行业培训(人)攻读学位(人)教师培训情况说明来访出访国际交流教师名单及内容总数其中:3个月以总数其中:境内境外境内境外博士硕士文件上传V10.8.2 2010年09月09日表1-7 学校实验技术人员职称、学位、年龄单位:人教师数量总计职称正高级副高级中级初级无职称学位博士硕士学士无学位年龄35岁及以下36~45岁46~55岁56岁及以上V10.8.2 2010年09月09日表1-8 院(系)实验技术人员职称、学位、年龄单位:人院(系)名称:教师数量总计职称正高级副高级中级初级无职称学位博士硕士学士无学位年龄35岁及以下36~45岁46~55岁56岁及以上V10.8.2 2010年09月09日表2-1 院(系)下属各专业情况院(系)名称:专业名称:1.专业建设发展规划2.支撑学科名称3.优势专业(品牌专业、特色专业、示范专业、重点建设专业)4.专业设置时间 5.是否新办专业级别类型起始时间文件上传是□否□续6. 培养方案上传文件7.培养目标与服务面向文本框续8.专业培养计划学时与学分学时数(学时)学分数(分)总数其中总数其中课内教学实验教学集中性实践教学环节课内教学实验教学课外科技活动续9.各专业带头人姓名出生年月学历学位专业技术职称学缘参加教学工作时间V10.8.2 2010年09月09日表2-2 院(系)教学安排编号院(系)名称教学安排课表链接表2-3 体育项目1.中国大学生体育训练基地编号名称续2.大学生高水平运动项目编号名称续3.国家运动训练专业编号名称表2-4 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编号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区名称级别设立年份V10.8.2 2010年09月09日表2-5 国家级教学基地国家级教学基地编号名称级别设立年份表2-6 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编号名称级别设立年份表2-7 本科实验教学实验室(中心)本科实验教学实验室编号名称面向专业年度承担的实验教学人时数(人时)开放情况文件上传表2-8 校外实习、实训基地编号名称地址面向专业每次可接纳学生数(个)V10.8.2 2010年09月09日V10.8.2 2010年09月09日表2-9-1 教材情况——编写教材概况单位(册)编写情况 总数 其中国家级 省部级 规划教材 获奖教材近三年学校主编出版教材一览表文件上传表2-9-2 教材情况——使用教材概况1.使用规划教材、获奖教材情况(册)2.选用近三年出版的省部级以上(含)规划教材、指定教材、重点推荐、精品教材等优质教材的比例(%)总数其中国家级省部级规划教材获奖教材规划教材获奖教材表2-10-1 教学管理制度教学管理制度教学计划修订制度有□无□文件上传制定(修订)培养方案的原则意见有□无□文件上传教学工作基本规范有□无□文件上传实验教学管理制度有□无□文件上传新教师培训制度有□无□文件上传教学事故认定办法有□无□文件上传学生学籍管理细则有□无□文件上传学生学业指导手册有□无□文件上传学生违纪处理细则有□无□文件上传表2-10-2 教学管理文件目录教学管理文件校级文件上传链接地址院(系)名称院(系)1 文件上传院(系)2 文件上传V10.8.2 2010年09月09日表2-11 本科教学信息化本科教学信息化教学管理信息系统有□无□链接地址网络教学平台有□无□链接地址表2-12 教学质量监控体系教学质量监控体系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建设基本情况有□无□文件上传教学工作定期检查制度有□无□文件上传教学督导机构和制度有□无□文件上传学生评教制度有□无□文件上传评教结果数据库地址课程教学评价体系有□无□文件上传实验教学评价体系有□无□文件上传实习教学评价体系有□无□文件上传毕业综合训练环节评价体系有□无□文件上传院(系)或专业本科教学工作评价制度有□无□文件上传学校年度教学工作分析报告有□无□文件上传学校开展教学自我评价及质量改进机制有□无□文件上传V10.8.2 2010年09月09日表2-13 教学管理组织机构(科室)机构名称编号部处下设科室表2-14 校级教学管理人员单位:人编号姓名性别出生年月所属部门行政职务专业技术职务专业学历学位表2-15 院(系)教学管理人员编号姓名性别出生年月所属部门行政职务专业技术职务专业学历学位表2-16 教学管理人员培训及成果教学管理人员培训教学管理人员成果培训计划培训实施情况教学成果奖(项)教学论文(篇)教育教学研究及实践成果一览表总数其中总数其中国家级省部级校级教学研究教学管理文件上传V10.8.2 2010年09月09日表2-17 教学质量监控人员编号姓名性别出生年月所属部门行政职务专业技术职务专业学历学位表2-18 评教统计表分类按课堂分数统计评教类型结果分析优(90分以上)良好(90-75分)中(75-60分)差(60分以下)理论课文件上传实践教学表2-19 本科课程情况表1.本科课程总门次(门次)2.主讲本科课程的教师总人数(人)其中由教授授课的课程门次(门次)由副教授授课的课程门次(门次)符合岗位资格(人)教授(人)副教授(人)V10.8.2 2010年09月09日表2-20 各专业专任教师职称、学位、年龄、学缘情况单位:人院(系)名称:专业名称数量总计其中:女性职称正高级副高级中级初级无职称学位博士硕士学士无学位年龄35岁及以下36~45岁46~55岁56岁及以上学缘本校外校(境内)外校(境外)V10.8.2 2010年09月09日表2-21 教学事故单位:次年度教学事故总数其中严重教学事故一般教学事故表2-22-1 教师所获荣誉概况1.教学名师(个)2.教学团队(个)3.全国师德先进个人累计数(个)4.教学成果奖(项)累计数其中累计数其中累计数其中国家级省部级国家级省部级校级国家级省部级续5.学生思政队伍工作成果奖(项)6.研究与创作(校级及以上文化体育创作、演出、比赛活动)获奖(项)7.其他奖励(项)累计数其中累计数其中国家级省部级国家级省部级国家级省部级市级校级文件上传文件上传V10.8.2 2010年09月09日表2-22-2 院(系)教师个人所获荣誉院(系):______________编号姓名所在单位类别获奖级别授予单位获奖年份个人简介链接备注表2-22-3 院(系)教学团队教学团队编号团队名称负责人主要成员级别获得年份团队简介链接V10.8.2 2010年09月09日表2-23-1 课程建设1.学校促进课程建设的政策、措施文件上传2.学校课程建设规划文件上传3.学校课程考核管理办法文件上传4.学校教材建设规划文件上传5.学校教材选用和评价制度文件上传表2-23-2 课程情况1.课程门数(门)2.课程门次(门次)总数其中总数其中:小班授课网上教学多媒体教学续3. 精品(优秀)课程(群)建设情况(项)4.双语课程(门)国家级省部级校级总数其中:国家双语教学示范双语教学课程名单文件上传表2-23-3 精品课程精品课程编号名称级别负责人获准时间备注V10.8.2 2010年09月09日表2-24 分专业实验、毕业综合训练情况1.实验情况2.毕业综合训练课题(个)有实验的课程(门)独立设置的实验课程(门)实验开出率(%)综合性、设计性实验教学(门)总数在实验、实习、工程实践和社会调查等社会实践中完成数表2-25 院系毕业综合训练指导教师情况院系名称指导毕业综合训练教师数量专任教师外聘教师表2-26-1 教学改革概况1.学校教学改革的总体思路与实施方案(含“质量工程”实施方案)文件上传2.教师发表教学研究论文、论著文件上传3.其他教学改革成果一览表文件上传4.教学改革成果的推广应用情况文本框表2-26-2 教育教学研究与改革项目教育教学研究与改革项目编号项目名称主持人级别立项时间验收时间经费(万元)V10.8.2 2010年09月09日表2-26-3 教学成果奖教学成果奖编号奖励名称主持人级别获奖时间授予单位V10.8.2 2010年09月09日表2-27 本科生教学效果1.学校组织、激励学生参加科技活动和学科竞赛活动的有关规定文件上传2.学生参加课外学术活动情况文本框3.学生参加各级各类学术活动立项一览表文件上传4.学生参加教师科研项目情况一览表文件上传5.学生发表论文、作品情况一览表文件上传续6.学科竞赛获奖(项)7.本科生课外科技、文化获奖(项)8.国家级或国际级文艺、体育竞赛获奖(项)总数其中总数其中总数其中国家级省部级国家级省部级国际级国家级省部级续9.学生发表学术论文(篇)10.学生发表作品数(篇、册)11.学生获准专利数(项)12.获取专业资格证书人数(人)13.英语等级考试14.体质合格率(%)15.参加国际会议(人次)英语四级考试累计通过率(%)英语六级考试累计通过率(%)续16.国家级或省部级社会实践获奖(项)国家级省部级团队个人V10.8.2 2010年09月09日表2-28-1 院(系)教学效果——本科生竞赛获奖情况院(系)名称:学科竞赛获奖情况编获奖项目奖励名称级别等级授予单位获奖者姓名指导教师获得年份号表2-28-2 院(系)教学效果——本科生课外科技、文化获奖情况院(系)名称:课外科技、文化获奖情况编号获奖项目奖励名称级别等级授予单位获奖者姓名指导教师获得年份表2-28-3 院(系)教学效果——本科生文艺、体育竞赛获奖情况院(系)名称:文艺、体育竞赛获奖情况编号获奖项目奖励名称级别等级或名次授予单位获奖者姓名指导教师获得年份表2-28-4 院(系)教学效果——本科生社会实践团队获奖情况院(系)名称:社会实践团队获奖情况编号团队名称奖励名称级别等级授予单位获奖者姓名指导教师获得年份V10.8.2 2010年09月09日表2-28-5 院(系)教学效果——本科生社会实践个人获奖情况院(系)名称:社会实践个人获奖情况编号奖励名称级别等级授予单位获奖者姓名指导教师获得年份表2-28-6 院(系)教学效果——专利情况院(系)名称:专利情况编号专利名称类别专利号姓名指导教师获得年份表2-28-7 院(系)教学效果——参加国际会议院(系)名称:参加国际会议编号参会学生姓名会议名称发表论文题目地点指导教师举办年份表2-29 学生交流情况交流学生数(个)总数其中本校到境外本校到境内境内到本校境外到本校V10.8.2 2010年09月09日表3-1 教学经费概况1.学校教育经费总额(万元)2.教学经费预算总额(万元)3.学校年度教学改革与建设专项经费(万元)4.学校年度教学经费分配办法文件上传5.学校年度财务决算报告文件上传表3-2 学校教育经费支出学校教育经费支出(万元)教学日常运行支出教学改革支出课程建设支出专业建设支出教材建设支出实践教学支出学生活动经费支出总数其中:校外表3-3 教育事业收入1. 经常性预算内教育事业费拨款2.学费收入(万元)3.社会捐赠收入(万元)4.其他教育事业收入(万元)国家(万元)地方(万元)本科生各类研究生高职高专网络与继续教育V10.8.2 2010年09月09日表3-4 当年捐赠情况编号捐赠机构或人员名称类别捐赠金额(万元)捐赠金额总计(万元)自动生成注:填写额度在1万元以上的捐赠;数值保留小数点后一位。

集团公司青年人才培养方案计划

集团公司青年人才培养方案计划

公司青年人才培养方案XXXX公司青年人才培养方案目录第一章构建青年人才培养管理体系的意义 (1)1 一、公司人员结构现状 ....................................二、构建青年人才培养管理体系的意义 . (1)第二章公司青年人才培养管理体系 ........................... 2 三、基本制度与体系 .. (2)(一) 管理组织 (2)(二) 青年人才的标准 (2)(三) 青年员工的职业发展路径 (2)(四) 公司的岗位能力管理体系 ......................... 3 四、人才识别与筛选 ...................................... 3 五、人才培养与培训 (3)(一) 各阶段青年人才培养重点 (3)(二) 青年人才培养导师制 (3)(三) 青年人才培养的形式 ............................. 4 六、考核与激励措施 .. (6)(一) 考核机制 (6)(二) 激励机制 (6)青年人才培养方案第一章构建青年人才培养管理体系的意义一、公司人员结构现状当前公司的人力资源状况可以概括为:“两多、两少”。

初级人才较多,中级人才断层,高级人才缺乏,人才结构难以满足公司“十二五”期间战略发展目标,因此“十二五”期间公司人力资源管理的重点应由人员招聘转变为人员培养。

“十一五”期间,公司人员招聘工作取得了卓有成效的业绩,公司青年员工具有较高的基本素质,但是从毕业生的实际使用情况来看,大部分的新毕业人员分布在初级岗位。

毕业生是未来支持公司发展的中坚力量,保证他们的快速成长是公司实现“十二五”快速发展的最重要的人才保证。

二、构建青年人才培养管理体系的意义健全完善青年人才发现、培养、管理和激励机制,建立更加有利于青年成长、满足公司事业需要、符合企业发展规律的人才培养体系。

努力培育具有一流职业素养、一流业务技能、一流工作作风、一流岗位业绩的青年人才队伍。

青年人才培养计划(完整版)

青年人才培养计划(完整版)

青年人才培养计划青年人才培养计划青年人才是党的人才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各类青年中的优秀代表,是推动首都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的生力军和突击队。

为大力实施首都人才发展战略,促进青年全面成长成才,为首都现代化提供坚强的人才保证和智力支持,中共北京市委组织部、共青团北京市委决定面向全市实施北京青年英才培养计划,促进各行各业青年英才脱颖而出,进一步加强全市青年人才队伍建设。

一、进一步提高对加强青年人才队伍建设工作的认识1.充分认识加强青年人才队伍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党的XX大对实施人才强国战略、落实党管人才原则,抓好各类人才队伍建设做出了重要的工作部署。

当前,首都正处在建设发展的关键时期,面临着举办一届有特色、高水平的奥运会、残奥会和建设繁荣、文明、和谐、宜居的首善之区的重大历史任务,这对加强人才队伍建设,为首都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提供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

青年人才队伍建设决定着整个人才队伍建设的前景,培养造就一支优秀的青年人才队伍,是为党的事业提供坚强人才保障的迫切需要,是落实人才强国战略、推动首都建设发展的迫切需要,同时也是在新时期加强青年群众工作、服务青年健康成长的迫切需要。

各级党委、政府和有关部门要进一步提高认识,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和党管人才的原则,遵循青年人才成长规律,坚持用事业凝聚人才、用实践造就人才、用机制激励人才、用制度保障人才,不断完善青年人才工作的领导机制,积极创新青年人才工作的工作体系、大力营造青年人才快速成长、脱颖而出的环境,努力造就一支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素质全面、作风过硬,且与首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相适应的青年人才队伍,努力开创青年人才工作的新局面。

2.明确北京青年英才培养计划的工作目标通过大力实施青年英才培养计划,发现、培养、造就一大批具备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掌握精湛的专业技术知识、发挥较好的示范引领作用的青年骨干人才。

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的五级框架

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的五级框架

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的五级框架作者:钟柏昌顾荣桢来源:《中国科技教育》2024年第04期如今,以自然語言处理为代表的人工智能技术在改善人们生产生活的同时,也带来了信息茧房、算法陷阱、欺诈舞弊等挑战。

在此背景下,开展扎实有效的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显得极为重要。

当前,国内外学者对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的目标定位颇具共识,即它并非人工智能专业人才的培养,也并非少数人的教育,而是提升未来公民均需掌握的基本生存能力——人工智能素养[1-2]。

人工智能素养的培养离不开高质量的人工智能教育资源。

虽然目前相关课程资源的开发并不鲜见,但绝大部分来自高等教育领域,需要学习者具备较高的理工科专业基础,并不适用于中小学师生。

毋庸置疑,人工智能的跨学科性和前沿性决定了其具有较高的技术门槛,这显然与人工智能素养的普及培养存在矛盾。

能否有效解决这个矛盾,决定了人工智能教育普及开展的成败。

为此,本文构建了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的五级进阶框架,通过降低门槛、逐层递进的方式提升学生的人工智能素养。

为帮助读者理解,本文以“停车场自动抬杆系统的优化”为例,设计并详述了基于五层进阶框架的项目式教学案例作为参考。

拾级而上: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的五个层级对人工智能教育进行分层的做法并非鲜见,国内外已有一些研究做出了积极的探索。

例如,《美国K—12 人工智能教育行动计划指南》将人工智能教育分为K—2 年级、3—5 年级、6—8 年级、9—12 年级4 个阶段[3]。

又如,国内《中小学人工智能课程指南》根据小学、初中、高中3 个阶段分别对人工智能课程内容提出不同要求[4]。

然而,这些研究主要是从学段角度进行教育目标和教育内容的分层,缺乏学理依据的说明。

同时,学段分层对大部分成熟学科而言可能是合理的,但对于人工智能这种新兴学科而言则力有不逮:一方面是人工智能处在快速发展阶段且学科体系尚不成熟,简单作学段内容切分难以周全;另一方面是人工智能技术存在门槛过高的问题,对人工智能技术作简单条块切分无法有效降低中小学生的进入门槛。

北京师大二附中关于探索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方案-北师大二附中

北京师大二附中关于探索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方案-北师大二附中

北京师大二附中关于探索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方案北京师大二附中相红英一、指导思想以《国家教育改革和发展中长期规划》为指导,着眼于国家、社会对拔尖创新人才的迫切需求,充分发挥二附中“人文”、“自主”的办学特色,通过有效整合国内外和校内外的教育资源,为才华卓越的旨在追求更高学术成就的学生提供进一步发展的平台。

二、实施目标1.探索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模式。

2.培养一批具有创新意识、科学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学生,促进教师队伍的专业化成长,在人文、自主的学校特色基础上,营造积极主动的创新型的学习环境。

三、培养对象对科学研究兴趣浓厚,能力较强的学有余力的学生。

主要包括我校科技俱乐部学生(含“北京市后备人才项目学员”、“北京市青少年科技俱乐部学员”、“北京翱翔计划项目学员”)和我校“项目研究”实验班学生。

四、培养方案1、构建个性化的课程培养方案基于新课程背景下我校的“6+1+1”课程方案,在完成国家和北京市的必修、必选课程,为学生打好全面而坚实的基础上,以“学科拓展类校本选修课程”和“综合实践类校本选修课程”为依托,开发个性化课程,培养拔尖创新人才。

(1)开发“项目研究课程”培养拔尖创新人才“项目研究课程”方案以我校的“6+1+1”课程安排体系为基础,对国家课程中的人文与社会、技术和综合实践活动领域的内容进行整合,在科学领域的教学中增加“基于项目的学习”为教学模式,在“学科拓展类校本选修课程”和“综合实践类校本课程”中开设“基于项目的学习”为教学模式的“项目研究课程”。

(具体内容见附录1)(2)学科特选课程开设以拓宽和加深学科知识、理论、发展前沿为内容的学科特选课程,为学生打下宽实而深厚的基础。

(具体内容见附表2)2、探索个性化的指导方案(1)建立“双导师制”保证项目研究有效性依托北京市科技教育资源,选拔校内科技骨干教师,对项目研究实行高校导师与校内导师相结合的双导师指导。

(具体内容见附表3)(2)建立“导师团”指导生涯规划以我校导师制为基础,根据学生的兴趣和发展方向,建立导师团,实现学生个性化的学业和生涯规划指导。

青年基础研究人才的摇篮

青年基础研究人才的摇篮

青年基础研究人才的摇篮作者:徐曼曼来源:《财经国家周刊》2017年第19期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犹如甘露和肥料,让科学的种子萌芽,直至长成参天大树。

近年来,我国科技创新取得的辉煌成果与自然科学基金的支持密切相关。

以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为例,这项基金致力于基础研究和科学前沿探索,如今已经成立了20多年,在营造自主创新氛围、激励创新思想涌现、培养科技创新人才、助推优势学科发展等方面成效显著,不断发挥人才培养功能,坚持培养新人,有效推动了青年科技人才的发展,成为青年科技人才的“探测器”。

“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犹如甘露和肥料,让年轻人心中科学的种子萌芽,直至长成参天大树。

”北京师范大学副教授、博士生导师刘耕源对《财经国家周刊》记者说。

刘耕源的科研生涯就始于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的支持。

在这个过程中,他深深感受到了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支持青年科技人员自主选题、培养独立主持科研项目进行创新研究的能力、激励创新思维、培育基础研究后继人才的重大作用。

中国科学院理化技术研究所副研究员尚露在刚刚建立实验室时,经费一度十分紧张,幸运的是,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及时支持了他,让他获得了科研生涯中的“第一桶金”,不但解决了他的燃眉之急,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的雪中送炭还为他提供了精神上的支持和动力,让他心无旁骛地从事基础科研,为技术的进步打下牢固的地基。

功夫不负有心人。

在得到基金支持之后,尚露成功开发出新型的纳米催化材料,这对发展我國自主创新的燃料电池技术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他的研究成果还多次被选为封面文章发表在国际顶级期刊上。

据统计,“十二五”期间,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共资助项目3516项,资助经费近6亿元,完成项目验收1948项,原始创新的种子在这里萌芽并茁壮生长。

在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的大力支持下,“十二五”期间,北京地区诞生了一支具有创新活力的基础研究骨干队伍。

数据显示,38%的973计划、超过50%的国家科技基础性工作专项、18%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落地在北京地区;北京地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研究群体全国占比均超过三分之一,居全国首位;北京地区全国一级重点学科达90个,占比31.46%,居全国首位。

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试验计划

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试验计划

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试验计划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试验计划(简称“珠峰计划”)是教育部为回应“钱学森之问”而出台的一项人才培养计划,由教育部联合中组部、财政部于2009年启动。

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制定原则的过程当中,教育部门对基础学科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做了筹备,已经选择清华、北大、浙大、复旦、南大等19所大学的数、理、化、计算机、生5个学科率先进行试点,力求在创新人才培养方面有所突破,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是一项系统工程,需社会、家庭、学校等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从而营造拔尖创新人才脱颖而出的良好氛围和政策机制。

编辑本段珠峰计划-实施国家“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试验计划”(民间俗称“珠峰计划”),是教育部为回应“钱学森之问”,培育21世纪科坛“三钱”即钱学森,钱伟长,钱三强,而出台的一项顶尖人才培养计划。

“珠峰计划”由教育部联合中组部、财政部于2009年启动实施。

截至2011年,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开大学、复旦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南京大学、上海交通大学、浙江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吉林大学、四川大学,山东大学、武汉大学、中山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兰州大学、厦门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等19所大学[1]入选。

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试验计划(珠峰计划)其中,首批入围“珠峰计划”的高校共有11所,分别为: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开大学、复旦大学、中国科技大学、南京大学、上海交通大学、浙江大学、四川大学、吉林大学、西安交通大学。

该计划将首先从数学、物理、化学、生物、计算机等5个基础学科开始试验,每年动态选拔特别优秀的学生,配备一流师资,提供一流的学习条件,创新培养方式,构筑基础科学拔尖人才培养的专门通道,国家设立专项经费,主要用于聘请一流师资,包括聘用有关学科国外高水平教师、国内一流教师授课和担任导师;提供奖学金、国际交流、科研训练等经费;营造一流学术环境与氛围等,努力使受该计划支持的学生成长为相关基础科学领域的领军人物。

我国拔尖创新人才早期甄别的经验、问题与建议

我国拔尖创新人才早期甄别的经验、问题与建议

我国拔尖创新人才早期甄别的经验、问题与建议目录一、内容概要 (2)二、拔尖创新人才早期甄别的经验 (2)1. 人才早期甄别的意义与重要性 (3)1.1 对国家发展的贡献 (4)1.2 人才培养的连续性 (5)1.3 个人职业发展的前瞻性 (7)2. 人才早期甄别的实践探索 (8)2.1 早期教育阶段的人才识别与培养 (9)2.2 中学阶段的人才选拔与培养机制 (10)2.3 大学阶段的人才甄别与个性化教育 (11)三、拔尖创新人才早期甄别的问题 (12)1. 制度与政策层面的问题 (13)1.1 人才甄别的制度不够完善 (15)1.2 教育资源配置不均与不均衡 (15)1.3 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和评价体系 (17)2. 实践操作层面的问题 (18)2.1 评价标准单一化倾向严重 (19)2.2 选拔过程缺乏科学性和公平性 (20)2.3 人才培养过程中的短期行为严重 (20)四、拔尖创新人才早期甄别的建议与对策研究 (22)一、内容概要本文档主要围绕“我国拔尖创新人才的早期甄别经验、问题与建议”展开论述。

文章首先概述了当前我国拔尖创新人才早期甄别的背景和意义,强调了在新时代背景下,识别和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性。

对现有的拔尖创新人才早期甄别经验进行了总结,包括教育系统的选拔机制、社会组织的培养项目以及企业内部的甄选路径等。

文章进一步分析了当前早期甄别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挑战,如评价标准不够科学、选拔机制单一僵化、资源分配不均等。

针对这些问题和挑战,提出了具体的建议和改进措施,包括完善人才甄选机制、优化评价标准、加强多元化人才培养等,以期为我国拔尖创新人才的早期甄别和培养提供参考和指导。

二、拔尖创新人才早期甄别的经验在拔尖创新人才的早期甄别方面,我国已经积累了一定的经验,这些经验对于后续的人才培养和选拔工作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早期甄别的重要性被充分认识并得到重视,通过定期的学术评估、能力测试和心理测评等活动,可以及早发现具有特殊才能和潜力的学生。

未来10年中国学科发展战略

未来10年中国学科发展战略

“在人工智能领域,中国正逐步从跟跑者转变为领跑者。通过加强基础研究、 人才培养和国际合作,我们有望在算法优化、数据挖掘等方面取得重大突破。”
“数学、物理等基础学科是科学研究的基石。未来10年,我们将继续加大对 基础研究的投入,提升原始创新能力,为科技进步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
“随着学科间融合的加速,交叉学科正成为推动科学发展的新引擎。生物与 信息的交叉将催生出更多医学和健康领域的创新,材料科学与能源科学的结合将 为可持续发展提供新的可能。”
我被书中对于学科交叉融合的重视所感动。在今天的科学研究中,学科交叉 已经成为了一种趋势。这本书也充分体现了这一点,不仅在各个章节中详细介绍 了各个学科的交叉点,还强调了跨学科研究的重要性。这让我深深感到,未来的 科学研究将更加注重跨学科的合作,只有在这种合作中,我们才能取得更大的突 破。
再次,我被书中对于创新研究的强调所触动。创新是科学研究的灵魂,也是 推动学科发展的核心动力。这本书在描述各个学科的发展战略时,始终贯穿着创 新的思想。它鼓励我们要敢于挑战传统观念,敢于探索未知领域,只有这样,我 们才能在科学的道路上走得更远。
“人才是国家发展的核心资源。我们将改革教育体制,优化人才培养模式, 同时建立完善的激励机制,吸引更多优秀人才投身于科学研究。”
“在全球化背景下,国际合作是提升学科水平的重要途径。我们将积极参与 国际科技竞争与合作,推动科研成果的共享与转化。”
这些摘录不仅展示了中国在未来10年学科发展的宏伟蓝图,也体现了我们对 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的坚定信心。作为新时代的青年,我们应当肩负起历史使命, 努力学习知识,为实现这些目标贡献自己的力量。我们也应该保持开放的心态, 积极与国际同行交流合作,共同推动人类文明的进步。
内容摘要

基于自能理念的小初高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体系构建

基于自能理念的小初高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体系构建

基于自能理念的小初高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体系构建相关热词搜索:自能理念小初高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基于自能理念的小初高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体系构建从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过程来看,早期发现与鉴别和后期的规划与培养一样重要。

以下是蒲公英阅读网我为大家收集的内容,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眼光性支撑。

国家发展、民族振兴都需要人才。

xx师大附中xx实验中学(以下简称"附中xx')秉承xx师范大学附属中学(以下简称"xx师大附中')优良的办学传统,以培养学生自能学习与自能发展为核心,以自能理念育拔尖人才,用幸福教育强创新之基。

附中xx于xx年成立了科技创新处,全面统筹和管理各校区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工作,通过全校统一培养、各校区全力配合,整合全校教练、拔尖人才资源,优化培养方案,实行统一遴选、统一课程、统一培养、统一评价的"四统一'机制,实施学校制订的《"四级两类'小初高拔尖学生贯通培养方案2.0版》,健全了小初高拔尖创新人才贯通培养体系,研发了小初高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课程,使拔尖人才的早期培养质量整体提升。

一、团队保障: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基石'为搭建完整的课程培养体系,学校特别成立了科技创新处,由校长担任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工作的组长,实行垂直管理,科技创新处主任直接对校长负责。

科技创新处联合五大竞赛学科教研组在全校范围内遴选敢担当、能力强、业务精的骨干教师,形成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教练团队。

目前已组建了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学、信息学五大学科竞赛教练组及地理、语文、心理、体能拔尖学生培养教练组,覆盖了小学、初中、初高衔接学段一体化的拔尖学生培养。

学校十分重视教练团队建设与教练孵化,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积极争取上级主管部门的支持。

学校聘请知名高校的教授及科研人员,组建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专家团队,定期进行专业指导。

永城二小科技教师培训

永城二小科技教师培训

永城二小青少年科技后备人才创新能力培养的师训计划“青少年科技后备人才创新能力培养的师训计划”(以下简称科学师训计划),是由教育部师范司委托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组织实施的并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资助的项目〖项目号J0421001〗。

一、确立科学师训计划的指导思想加强青少年科技后备人才创新能力培养,是关系一个国家和民族前途与命运的战略问题。

我国政府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既是对当今时代特征和未来发展走向的正确认识,也是对经济、社会、科学、文化深刻变革的积极回应。

我国已经启动了新一轮教育振兴行动计划,基础教育的新一轮课程改革逐渐进入了全面实验阶段,科学教育受到重视。

与此同时,国家正在积极组织制定“2049计划”,提高全民科学素养被提到议事日程。

在今天,我国必须把青少年科技后备人才创新能力培养问题提高到基础教育改革的主题地位上来,必须改变现有的人才培养模式,必须尽快实现由知识型教育向科学教育的历史转变。

我们认为要实现这一根本性转变,关键在于改变我国教师队伍的现状,从素质结构、认知结构、能力结构、专业结构等方面,加强中小学科学教育骨干教师培训,普遍提高教师队伍的科学素养。

基于上述认识,我们将师训计划的指导思想确定为:坚持以人为本,树立正确的科学教育观,从加强青少年科技后备人才创新能力培养的目的出发,建立青少年科技后备人才创新能力培养的师训计划实验基地,在推进科学教育骨干教师培训的基础上,开展有计划、有组织、可持续的科学教育实验。

二、科学教育师资培训的意义、内容和形式:1.意义:科学教育是培养现代科技创新人才的基础,科学素养对培养每一个青少年科技后备人才创新能力来说,是缺一不可的。

2.内容:要让广大的中小学教师在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根据科学教育的本质特征、科学教育规律和青少年科技后备人才创新能力培养的需要,加强对科学教育内容、性质和任务的正确理解,从现行的单纯学科知识教育误区中解放出来,完整地理解科学知识教学、科学方法训练、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培养的真实意义,大力提高实施科学教育的能力,成为中小学科学教育实践迫切需要的合格教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