溶液知识点总结
溶液知识点图像总结

溶液知识点图像总结一、概念1. 溶液的定义溶液是一种由溶质和溶剂组成的均匀混合物。
溶质是溶解在溶剂中的物质,而溶剂是溶解溶质的物质。
在溶液中,溶质分子或离子分散在溶剂中,不会析出或沉淀。
2. 溶解度溶质在单位溶剂中的最大溶解量称为溶解度。
溶解度可能随着温度、压力或溶剂的改变而发生变化。
溶解度曲线是描述不同温度下溶质溶解度的图像。
3. 饱和溶液当溶质在溶剂中的溶解度达到极限时,称该溶液为饱和溶液。
在饱和溶液中,溶质溶解和溶质析出达到动态平衡。
饱和溶液的溶解度通常用溶质的质量或摩尔浓度来表示。
二、影响因素1. 温度溶解过程通常是吸热的,因此温度升高可以增加溶质溶解性。
而对于气体来说,温度升高会减少溶解度。
这些关系可以通过溶解度曲线来表示。
2. 压力对于固体和液体溶质来说,压力的改变对溶解度的影响通常可以忽略不计。
但对于气体溶质来说,压力升高会增加溶解度。
亨利定律描述了气体在液体中溶解度与压力的关系。
3. 溶质间相互作用溶液中的溶质分子或离子之间的相互吸引或排斥是影响溶解度的重要因素。
溶质溶解度通常与其化学性质有关,如极性、离子化等。
不同溶质和溶剂之间的相互作用方式有助于理解不同物质溶解度差异的原因。
4. 颗粒大小溶质的颗粒大小对其溶解度有一定影响。
通常来说,颗粒越小,其表面积越大,溶解度越高。
这也是为什么粉末溶解比块状溶解更快的原因。
三、浓度表示1. 质量分数溶质的质量与溶液总质量之比称为质量分数。
常用的表示方式有百分比和千分比。
2. 体积分数溶质的体积与溶液总体积之比称为体积分数。
对于气体溶液,通常使用体积分数来表示其浓度。
3. 摩尔浓度单位容积内溶质的摩尔数称为摩尔浓度。
摩尔浓度可以通过溶质的摩尔数和溶液的总体积来计算。
4. 摩尔分数溶质的摩尔数与溶质和溶剂的摩尔总数之比称为摩尔分数。
摩尔分数可以用来描述溶质在溶液中的比例。
四、溶解过程1. 溶解过程的热效应溶解过程通常是吸热的,因为溶质和溶剂之间的相互作用需要克服一定的能量障碍。
溶液理论知识点总结

溶液理论知识点总结一、溶液的基本概念1. 溶液的定义溶液是由溶质和溶剂组成的稳定的混合物,溶质是被溶解的物质,溶剂是溶解溶质的物质。
通常情况下,溶质的量较少,溶剂的量较多,它们之间的物理状态可以是固体、液体或气体。
2. 溶解度溶解度是指在一定温度和压力下,溶质在溶剂中溶解的最大量。
溶解度与温度和压力有关,通常情况下,随着温度的升高,溶解度会增加;而随着压力的升高,气体的溶解度会增加。
3. 饱和溶液当溶质在溶剂中达到了最大溶解度时,所得到的溶液称为饱和溶液。
饱和溶液的物质不再溶解,处于溶解与析出的平衡状态。
二、溶解过程溶解过程是指溶质分子或离子被溶剂分子包围,并逐渐被溶剂分子分散均匀的过程。
溶解过程是一个动态平衡的过程。
1. 溶质与溶剂之间的相互作用溶质与溶剂之间的相互作用是决定溶解过程的关键因素。
通常来说,溶质与溶剂之间有两种主要的相互作用力:溶质与溶剂之间的吸引力和溶质分子内部之间的作用力。
2. 溶解过程的动力学溶解过程是一个动力学过程,其速率受到温度、溶质颗粒大小和形状、溶剂的种类和温度等因素的影响。
一般来说,温度越高,溶解过程的速率越快;溶质颗粒越小,溶解过程的速率也越快。
三、溶液的性质1. 溶液的物理性质溶液的物理性质包括密度、折射率、电导率等。
这些性质与溶质和溶剂的种类、浓度、温度等因素有关。
2. 溶液的化学性质溶液的化学性质是指在溶液中的溶质分子或离子所表现出的化学行为,比如电离、水解、络合反应等。
3. 溶液的溶解热溶解过程伴随着吸热或放热,其溶解热与溶质与溶剂之间的相互作用力有关。
当溶质与溶剂之间的相互作用力较大时,溶解过程会放热;反之,溶解过程则会吸热。
四、溶解度平衡与溶解度积1. 溶解度平衡溶解度平衡是指溶液中的溶质在溶解与析出之间达到平衡状态。
在溶解度平衡状态下,溶液中的溶质溶解和析出的速率相等。
2. 溶解度积溶解度积是指在一定温度下,饱和溶液中溶质与溶剂之间的活度积。
根据溶解度积的定义可知:\[K_{sp}=[A^+]^m[B^-]^n\]其中,\[K_{sp}\]为溶解度积常数,\[A^+\]和\[B^-\]分别为溶液中的离子浓度。
九年级化学溶液知识点

九年级化学溶液知识点溶液:一种或一种以上的物质以分子或离子形式分散于另一种物质中形成的均一、稳定的混合物,接下来为你整理了九年级化学溶液知识点,一起来看看吧。
九年级化学溶液知识点一.溶液1.溶液的定义: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在另一种物质中,形成均一、稳定的混合物叫做溶液。
2,溶液的特征(1)均一性:是制溶液各部分组成、性质完全相同。
⑵稳定性:是指外界条件不变(温度、压强等),溶剂的量不变时,溶液长期放置不会分层也不会析出固体或气体。
二.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1,概念:⑴饱和溶液:在一定温度下、一定量的溶剂里,不能溶解某种绒织的溶液,叫做这种溶质的饱和溶液。
⑵不饱和溶液:在一定温度下、一定量的溶剂里,还能继续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叫做这种溶质的不饱和溶液。
2.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意义在于指明一定温度和一定量的溶剂,且可以相互转化:饱和溶液降低温度或蒸发溶剂或增加溶质不饱和溶液三.固体物质的溶解度以及溶解度曲线1.概念:在一定温度下,某固体物质在100g溶剂里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溶质的质量,叫做这种物质在这种溶解里的溶解度。
2.影响固体溶解度大小的因素⑴溶质、溶剂本身的性质(2)温度3.溶解度曲线⑴溶解度曲线的意义:①溶解度曲线表示某物质在不同温度下的溶解度或溶解度随温度的变化情况。
②溶解度曲线上的每一个点表示溶质在某一温度下的溶解度。
此时,溶液必定是饱和溶液。
③两条曲线的交叉点表示两种物质在该温度下具有相同的溶解度。
在该温度下,这两种物质的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相等。
④在溶解度曲线的下方的点,表示该温度下的溶液是该物质的不饱和溶液。
⑤在溶解度曲线上方的点,表示该温度下的溶液是该物质的过饱和溶液,也就是说,在溶液中存在未溶解的溶质。
⑵溶解度曲线变化的规律大多数固体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一般表现在曲线坡度比较陡,如硝酸钾;少数固体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的影响较小,表现在曲线的坡度比较平缓,如氯化钠;极少数固体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表现在曲线的坡度下降如熟石灰。
溶液知识点梳理

知识点一、溶液1、 溶液得概念: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形成得均一得、 稳定得混合物。
溶质:被溶解得物质。
可以就是一种或几种,可以就是固、液、气三态 溶剂:能溶解其它物质得物质。
只能就是一种。
可以就是固、液、气 三态, 2、 溶液得基本特征:均一性、稳定性得混合物均一性:指溶液各部分得性质、组成完全相同,外观表现为透明、澄清、 颜色一致。
稳定性:指外界条件不变时,溶液不论放置多久,溶质与溶剂不会分 层。
3、 溶液得组成:由溶质与溶剂组成。
4、 溶质与溶剂得判断:⑴固体、气体溶于液体:液体为溶剂,固体、气体就是溶质⑵液体溶于液体:有水,水为溶剂,其它为溶质;无水,量多得为溶剂, 量少得为溶质。
5、 常见溶液中得溶质与溶剂:溶液名称溶质 溶剂 石灰水氢氧化钙Ca (OH)2 水出0 盐酸氯化氢HCI 水出0酒精C 2H 5OH 6、 溶解时得热现象:吸热(如硝酸铁)温度不变(如氯化钠)放热(如氢氧化钠、浓硫酸)碘酒 碘|27、加快物质溶解速度得方法有:⑴加热(或升温)(2)搅拌(或振荡)(3)将固体研成粉末8、溶液得质量=溶质质量+溶剂质量注意:a、溶液不一定无色,如CuS04为蓝色,FeS04为浅绿色,Fe? (S04)为黄色。
3b、溶质可以就是固体、液体或气体;水就是最常用得溶剂c、溶液得质量二溶质得质量+溶剂得质量溶液得体积#=溶质得体积+溶剂得体积(说明物质分子之间有间隔)d、由于溶液中存在得主要为单个分子、离子,肉眼不可见,也不阻碍光线透过,所以溶液透明,注意透明与无色就是两个概念。
e、均一稳定得液体不一定就是溶液。
知识点二、乳浊液与乳化1、乳浊液:指小液滴分散在水中形成得不均匀、不稳定得混合物,静止后会分层。
2、常用得乳化剂:洗涤剂(具有乳化作用)3、悬浊液、乳浊液、溶液都就是混合物,悬浊液静置后易沉淀,乳浊液静置后易分层。
知识点三、饱与溶液与不饱与溶液1、饱与溶液:在一定温度下,一定量得溶剂里,不能再溶解某种溶质得溶液,叫做这种溶质得饱与溶液。
化学溶液单元知识点总结

化学溶液单元知识点总结一、概念和基本性质1.1 溶液的概念溶液是由溶质和溶剂组成的一种混合物,其中溶质是溶解在溶剂中的物质,溶剂则是用来溶解溶质的物质。
通常来说,溶质的量相对较少,而溶剂的量相对较多。
1.2 溶液的分类根据溶解度的不同,溶液可以分为饱和溶液、过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
饱和溶液是在一定温度下不能再溶解更多溶质的溶液,过饱和溶液则是在此温度下多溶解了一些溶质的溶液,而不饱和溶液则是在此温度下还能继续溶解更多的溶质的溶液。
1.3 溶液的物理性质溶液的物理性质包括溶液的颜色、透明度、相对密度、折射率等。
这些性质与溶质和溶剂的种类、质量比、浓度等因素有关。
1.4 溶液的化学性质溶液的化学性质主要包括其对电解质的电导性、酸碱性、氧化还原性等。
这些性质与溶质的种类、质量比以及是否可以解离等因素有关。
1.5 溶解度溶解度是指一定温度下溶质在一定量的溶剂中能够溶解多少的量。
溶解度与溶质的种类、溶剂的种类、温度等因素密切相关。
1.6 浓度溶液的浓度是指单位体积或单位质量的溶液中所含溶质的量。
常见的浓度单位有摩尔浓度、质量浓度、体积分数、体积百分比等。
二、溶解过程2.1 溶解过程的动力学溶解过程是一个动力学过程,包括三个步骤:① 破坏溶质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力;② 形成溶剂分子和溶质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力;③ 溶质分子和溶剂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力较弱。
2.2 溶解过程的热力学溶解过程的热力学可以用溶解热和溶解熵来描述。
溶解热是指溶质在溶解过程中释放或吸收的热量,溶解熵是指溶质在溶解过程中分子排列的无序度变化。
2.3 影响溶解过程的因素影响溶解过程的因素包括溶质的种类、溶质的粒子大小、溶剂的种类、温度、压力等。
三、溶解度和影响条件3.1 影响溶解度的因素影响溶解度的因素包括温度、压力、溶质粒子的颗粒大小、溶剂的性质等。
其中,温度是影响溶解度最主要的因素。
3.2 温度对溶解度的影响通常来说,固体物质在一般情况下随温度的升高而溶解度增大,而气体在一般情况下随温度的升高而溶解度减小。
溶液知识点总结

溶液知识点总结一、溶液的定义溶液是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形成均一、稳定的混合物。
溶液由溶质和溶剂组成,溶质是被溶解的物质,溶剂是能溶解其他物质的物质。
例如,将食盐溶解在水中,食盐是溶质,水是溶剂,形成的盐水就是溶液。
二、溶液的特征1、均一性溶液中各部分的性质(如浓度、密度等)完全相同。
无论从溶液的哪个部分取出,其成分和性质都不会改变。
2、稳定性只要外界条件(温度、压强等)不变,溶液长时间放置也不会分层或析出溶质。
3、混合物溶液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组成,属于混合物。
三、溶液的组成1、溶质可以是固体、液体或气体。
例如,氯化钠溶液中溶质是氯化钠(固体),酒精溶液中溶质是酒精(液体),盐酸溶液中溶质是氯化氢气体。
2、溶剂通常是液体,最常见的溶剂是水。
但汽油、酒精等也可以作为溶剂。
四、溶液中溶质和溶剂的判断1、固体、气体溶于液体时,固体、气体是溶质,液体是溶剂。
如蔗糖溶液中,蔗糖是溶质,水是溶剂;氯化氢气体溶于水形成盐酸,氯化氢是溶质,水是溶剂。
2、两种液体互溶时,通常把量多的一种叫做溶剂,量少的一种叫做溶质。
但如果其中一种液体是水,不管水量多少,水都是溶剂。
例如,酒精和水混合形成的溶液,酒精是溶质,水是溶剂。
3、溶液中有水存在时,无论水的量多少,水一定是溶剂。
五、溶解过程1、扩散过程溶质的分子(或离子)向水中扩散,这一过程吸收热量。
2、水合过程溶质的分子(或离子)和水分子作用,生成水合分子(或水合离子),这一过程放出热量。
当扩散过程吸收的热量小于水合过程放出的热量时,溶液温度升高,例如氢氧化钠固体溶于水;当扩散过程吸收的热量大于水合过程放出的热量时,溶液温度降低,例如硝酸铵固体溶于水;当扩散过程吸收的热量等于水合过程放出的热量时,溶液温度不变,例如氯化钠溶于水。
六、乳化现象1、乳化洗涤剂能使植物油在水中分散成无数细小的液滴,而不聚集成大的油珠,从而使油和水不再分层,这种现象称为乳化。
2、乳化作用的应用用洗涤剂清洗油污,就是利用了洗涤剂的乳化作用。
溶液的性质知识点总结

溶液的性质知识点总结一、溶液的概念溶液是由溶质和溶剂在一定条件下混合形成的一种均匀的混合物。
其中,溶质为被溶解的物质,溶剂为溶解物质的物质。
二、溶液的成因1. 溶解作用:当溶质颗粒与溶剂颗粒之间的相互作用力大于溶质颗粒内部相互作用力时,溶质颗粒就会被溶剂颗粒所包围,形成溶液。
2. 温度对溶解度的影响:通常情况下,随着温度的升高,溶解度会增大。
但是也有些情况下随着温度的升高,溶解度会减小。
3. 压力对溶解度的影响:气体溶解在液体中时,压力升高会使溶解度增大。
而固体和液体在一定温度下,压力的改变对其溶解度基本上没有影响。
三、溶液的分类1. 按溶质和溶剂之间的相互作用力分类:根据溶质和溶剂之间的相互作用力的强弱,可以将溶液分为解离型溶解液和非离子型溶解液。
2. 按溶解度的大小分类:根据溶解度的大小,可以将溶液分为饱和溶液、过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
3. 按溶剂的性质分类:根据溶剂的性质,可以将溶液分为水溶液和非水溶液。
四、溶液的物理性质1. 溶液的透明度:溶液一般是透明的,不会出现浑浊或悬浮固体颗粒。
2. 溶液的颜色:溶质的颜色会影响溶液的颜色,溶液的颜色是溶质的颜色和溶剂的颜色的混合。
3. 溶液的导电性:能导电的溶液称为电解质溶液,不能导电的溶液称为非电解质溶液。
五、溶液的化学性质1. pH值:不同的溶质溶解在水中会使溶液的pH值发生变化,从而影响溶液的酸碱性。
2. 溶液的化学活性:溶液中的溶质能参与化学反应,如产生沉淀反应、中和反应等。
3. 在不同情况下,溶液中的溶质还会发生电化学反应,如氧化还原反应、电解反应等。
六、溶液的浓度1. 质量分数:溶质的质量与溶液总质量的比值。
2. 体积分数:溶质的体积与溶液总体积的比值。
3. 摩尔浓度:单位体积溶液中溶质的物质量。
4. 摩尔分数:溶质的摩尔数与溶质摩尔总数的比值。
5. 饱和溶液: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达到极限,不能再溶解更多的溶质。
七、溶液的稀释稀释是指在不改变溶质物质的物质量的情况下,向容器中加入溶剂,使溶液的浓度降低的过程。
常见的溶液知识点归纳有哪些

常见的溶液知识点归纳有哪些史上最全的溶液学问点已经总结出来,那么具体有哪些呢?想要看的请戳下文,下面是学习啦我共享给大家的常见的溶液学问点归纳,希望大家宠爱!常见的溶液学问点归纳一溶液的形成(一)溶液1. 定义: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形成均一的、稳定的混合物,叫做溶液。
2. 基本特征① 均一性:指溶液中各部分的浓度和性质都相同。
② 稳定性:外界条件不变(温度、压强不转变,溶剂不蒸发)时,溶质、溶剂不分层,也不会析出固体。
3. 组成溶液由溶质和溶剂两部分① 溶剂:能溶解其他物质的物质叫做溶剂,常见的溶剂有水、酒精、汽油。
水能溶解很多物质,汽油能溶解油脂,酒精能溶解碘等;通常不指明溶剂的溶液,一般指的是水溶液。
② 溶质:被溶解的物质叫做溶质,可以是固体、液体或气体。
③ 区分溶剂和溶质:固体(或气体)与液体混合时,固体(或气体)是溶质,液体是溶剂;液体和液体混合时,质量小的为溶质,质量大的为溶剂,假如其中一种液体是水,那么水是溶剂。
④ 同一物质在不同溶剂中的溶解性是不同的,不同物质在同一溶剂中的溶解性也是不同的。
例如:碘几乎不溶于水,却可以溶解在汽油中;高锰酸钾几乎不溶于汽油,却可以溶解在水中。
⑤ 溶液中溶质可以有一种或多种,但溶剂只能有一种。
⑥ 水和酒精能以任意体积互溶。
4. 关系① 溶液、溶质、溶剂的质量关系:溶液的质量=溶质的质量+溶剂的质量② 溶液、溶质、溶剂的体积关系:溶液的体积溶质的体积+溶剂的体积(缘由:分子之间存在间隔)(二)溶解时的吸热或放热现象1. 物质在溶解时,通常伴随着热量的转变,会使溶液的温度相应发生转变。
2. 有的物质溶解放热:氢氧化钠固体、浓硫酸、氧化钙等。
3. 有的物质溶解吸热:硝酸钾等。
4. 有的物质溶解没有明显的热现象:氯化钠等。
(三)悬浊液和乳浊液1. 悬浊液:固体小颗粒分散到液体里形成的混合物叫做悬浊液,例如钡餐(硫酸钡的悬浊液)、粉刷墙壁用的涂料、黄河水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溶液
课题1 溶液的形成
一、溶液
1、定义: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形成均一的、稳定的混合物,
叫做溶液。
溶质:被溶解的物质叫溶质。
可以是固体,液体,气体。
溶剂:能溶解其他物质的物质叫溶剂。
水是最常用的溶剂,常见的还有汽油,酒精
2、溶液的特征
均一性:指溶液形成以后,溶液里各部分的组成、性质完全相同。
如溶液中各部分的浓度,安度,颜色等完全一样。
稳定性:指外界条件不变时溶液长期旋转,溶质不会从溶液里分离出来。
3、溶液中溶质和溶剂的判定
●当固体、气体溶于液体时,固体、气体做溶质,液体做溶剂
●当两种液体互相溶解时,量多的叫溶剂,量少的叫溶质。
但当其中一种
液体是水时,不管水量多与少,一般把水叫做溶剂。
●通常不指明溶剂的溶液,一般是水溶液
4、溶液的用途
●在溶液中进行的化学反应比较快,有些产品的反应在溶液中进行缩短了
生产周期
●溶液对动植物和人的生理活动有很重要的意义。
植物吸收的养料必须是
溶液,医疗上用的多种注射液也都是溶液。
二、浊液(悬浊液和乳浊液)
相溶的物质可以形成溶液,而不相溶的可以形成浊液。
油与水不相溶,用力振荡后也只能得到乳状的液体,这种液体也不稳定,经过静置,植物油逐渐浮起来,又分为上下两层
小液滴分散在水中形成的不均一、不稳定的混合物叫乳浊液
乳化现象:在乳浊液中加入洗涤剂以后,油虽然并没有溶解在水中,但这时形成的乳浊液与却能均匀、稳定地存在而不分层,这种现象叫乳化现象。
乳浊液的稳定剂是一类表面活性剂,阻止小液滴相互凝结,洗涤剂能把植物油分散成无数细小的液滴而不聚集成大的没珠,洗涤剂的作用就是乳化作用,洗涤剂是乳化剂。
三、溶解过程中的热现象
溶质在溶解过程中发生了两种变化:一种是溶质的分子(或离子)向水分子中扩散,这一过程吸收热量;另一种是溶质的分子(或离子)和水分子作用,生成水合分子(或水合离子),这一过程放出热量。
不同的溶质,这两种过程中吸收或放出的热量不同,这就使得溶液的温度发生变化。
如果溶质的扩散过程中吸收的热量>水合过程中放出的热量,溶液的温度降低。
如NH4NO3;如果溶质的扩散过程中吸收的热量<水合过程中放出的热量,溶液的温度升高,如果NaOH, H2SO4
课题2 溶解度
一、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
1、饱和溶液:在一定温度下,向一定量的溶剂里加入某种溶质,当溶质不
能再溶解时所得到的溶液,是该溶质的饱和溶液。
2、不饱和溶液:在一定温度下,向一定量的溶剂里加入某种溶质,还能继
续溶解的溶液,叫做该溶质的不饱和溶液。
二、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相互转化
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加入溶剂;升高温度
不饱和溶液→饱和溶液:增加溶质;降低温度;蒸发溶剂
三、固体物质的溶解度
1、定义:在一定温度下,某固态物质在100g溶剂里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叫做这种物质在这种溶剂中的溶解度。
2、影响固体物质溶解度的因素
内部因素:溶质和溶剂本身的性质。
外部因素:温度
四、溶解度曲线
1、课本曲线图
2、表示的意义:
●某物质在不同温度下的溶解度或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情况
●每一个点表示该溶质在某温度下的溶解度,溶液必然是饱和溶液
●在溶解度曲线下方的点,表示溶液是不饱和溶液;在溶解度曲线上方的
点,表示溶液是过饱和溶液。
●大多数固体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增大,随温度升高溶解度变化大
的在曲线上表现为坡度较陡,而随温度升高溶解度变化小的在曲线上表
现为坡度平缓
●Ca(OH)2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降低
五、气体的溶解度
1、定义:压强为101kPa和一定温度时,气体溶解在1体积的水里达到饱和
状态时的气体体积。
2、影响气体溶解度的因素:
●温度:在压强不变的条件下,温度越高,气体溶解度越小
●压强:在温度不变的条件下,压强越大,气体溶解度越大。
六、结晶
1、定义:热的溶液冷却后,已溶解在溶液中的溶质从溶液中以晶体的形式析出,这一过程叫做结晶。
析出晶体后的溶液叫线液,母液对于析出的溶质来说是饱和溶液。
2、结晶的方法:
●蒸发结晶:适用于固体溶解度爱温度影响不大的物质
●除温结晶:适用于溶解度受温度影响变化较大的固体物质。
七、食盐的提纯
课题3 溶质的质量分数
一、溶质的质量分数
1、定义:溶质质量与溶液质量之比
2、溶质质量分数在计算时注意的几点:
●所指的溶液既可以是饱和溶液,也可以是不饱和溶液;既可以是稀溶液,
也可以是浓溶液。
●由于溶液的组成是指溶质在溶解度的范围内,所以物质的质量分数只能在
一定范围内才有意义。
例如,20℃时的NaCl的溶解度为36g,所以在
20℃时NaCl水溶液最大质量分数不能超过26.5%。
●溶质的质量分数是质量的比值,所以与温度无关。
二、溶质质量分数的计算
1、计算公式:溶质的质量分数=(溶质的质量/溶液的质量)*100%
2、溶液稀释的计算:稀释前后溶质的质量不变
3、溶液增浓的问题:
●向原溶液中添加溶质
●将原溶液蒸发掉部分溶剂
●与浓溶液混合
4、根据化学方程式进行溶质质量分数的综合计算
三、配制一定质量的溶质质量分数的溶液
1、计算
2、称量或量取
3、溶解
4、装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