溶液知识点总结
溶液知识点图像总结
![溶液知识点图像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a1965b1b3d1ec5da50e2524de518964bcf84d2b8.png)
溶液知识点图像总结一、概念1. 溶液的定义溶液是一种由溶质和溶剂组成的均匀混合物。
溶质是溶解在溶剂中的物质,而溶剂是溶解溶质的物质。
在溶液中,溶质分子或离子分散在溶剂中,不会析出或沉淀。
2. 溶解度溶质在单位溶剂中的最大溶解量称为溶解度。
溶解度可能随着温度、压力或溶剂的改变而发生变化。
溶解度曲线是描述不同温度下溶质溶解度的图像。
3. 饱和溶液当溶质在溶剂中的溶解度达到极限时,称该溶液为饱和溶液。
在饱和溶液中,溶质溶解和溶质析出达到动态平衡。
饱和溶液的溶解度通常用溶质的质量或摩尔浓度来表示。
二、影响因素1. 温度溶解过程通常是吸热的,因此温度升高可以增加溶质溶解性。
而对于气体来说,温度升高会减少溶解度。
这些关系可以通过溶解度曲线来表示。
2. 压力对于固体和液体溶质来说,压力的改变对溶解度的影响通常可以忽略不计。
但对于气体溶质来说,压力升高会增加溶解度。
亨利定律描述了气体在液体中溶解度与压力的关系。
3. 溶质间相互作用溶液中的溶质分子或离子之间的相互吸引或排斥是影响溶解度的重要因素。
溶质溶解度通常与其化学性质有关,如极性、离子化等。
不同溶质和溶剂之间的相互作用方式有助于理解不同物质溶解度差异的原因。
4. 颗粒大小溶质的颗粒大小对其溶解度有一定影响。
通常来说,颗粒越小,其表面积越大,溶解度越高。
这也是为什么粉末溶解比块状溶解更快的原因。
三、浓度表示1. 质量分数溶质的质量与溶液总质量之比称为质量分数。
常用的表示方式有百分比和千分比。
2. 体积分数溶质的体积与溶液总体积之比称为体积分数。
对于气体溶液,通常使用体积分数来表示其浓度。
3. 摩尔浓度单位容积内溶质的摩尔数称为摩尔浓度。
摩尔浓度可以通过溶质的摩尔数和溶液的总体积来计算。
4. 摩尔分数溶质的摩尔数与溶质和溶剂的摩尔总数之比称为摩尔分数。
摩尔分数可以用来描述溶质在溶液中的比例。
四、溶解过程1. 溶解过程的热效应溶解过程通常是吸热的,因为溶质和溶剂之间的相互作用需要克服一定的能量障碍。
溶液理论知识点总结
![溶液理论知识点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798f9e01f6ec4afe04a1b0717fd5360cba1a8dc8.png)
溶液理论知识点总结一、溶液的基本概念1. 溶液的定义溶液是由溶质和溶剂组成的稳定的混合物,溶质是被溶解的物质,溶剂是溶解溶质的物质。
通常情况下,溶质的量较少,溶剂的量较多,它们之间的物理状态可以是固体、液体或气体。
2. 溶解度溶解度是指在一定温度和压力下,溶质在溶剂中溶解的最大量。
溶解度与温度和压力有关,通常情况下,随着温度的升高,溶解度会增加;而随着压力的升高,气体的溶解度会增加。
3. 饱和溶液当溶质在溶剂中达到了最大溶解度时,所得到的溶液称为饱和溶液。
饱和溶液的物质不再溶解,处于溶解与析出的平衡状态。
二、溶解过程溶解过程是指溶质分子或离子被溶剂分子包围,并逐渐被溶剂分子分散均匀的过程。
溶解过程是一个动态平衡的过程。
1. 溶质与溶剂之间的相互作用溶质与溶剂之间的相互作用是决定溶解过程的关键因素。
通常来说,溶质与溶剂之间有两种主要的相互作用力:溶质与溶剂之间的吸引力和溶质分子内部之间的作用力。
2. 溶解过程的动力学溶解过程是一个动力学过程,其速率受到温度、溶质颗粒大小和形状、溶剂的种类和温度等因素的影响。
一般来说,温度越高,溶解过程的速率越快;溶质颗粒越小,溶解过程的速率也越快。
三、溶液的性质1. 溶液的物理性质溶液的物理性质包括密度、折射率、电导率等。
这些性质与溶质和溶剂的种类、浓度、温度等因素有关。
2. 溶液的化学性质溶液的化学性质是指在溶液中的溶质分子或离子所表现出的化学行为,比如电离、水解、络合反应等。
3. 溶液的溶解热溶解过程伴随着吸热或放热,其溶解热与溶质与溶剂之间的相互作用力有关。
当溶质与溶剂之间的相互作用力较大时,溶解过程会放热;反之,溶解过程则会吸热。
四、溶解度平衡与溶解度积1. 溶解度平衡溶解度平衡是指溶液中的溶质在溶解与析出之间达到平衡状态。
在溶解度平衡状态下,溶液中的溶质溶解和析出的速率相等。
2. 溶解度积溶解度积是指在一定温度下,饱和溶液中溶质与溶剂之间的活度积。
根据溶解度积的定义可知:\[K_{sp}=[A^+]^m[B^-]^n\]其中,\[K_{sp}\]为溶解度积常数,\[A^+\]和\[B^-\]分别为溶液中的离子浓度。
九年级化学溶液知识点
![九年级化学溶液知识点](https://img.taocdn.com/s3/m/6633ff3a26284b73f242336c1eb91a37f1113230.png)
九年级化学溶液知识点溶液:一种或一种以上的物质以分子或离子形式分散于另一种物质中形成的均一、稳定的混合物,接下来为你整理了九年级化学溶液知识点,一起来看看吧。
九年级化学溶液知识点一.溶液1.溶液的定义: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在另一种物质中,形成均一、稳定的混合物叫做溶液。
2,溶液的特征(1)均一性:是制溶液各部分组成、性质完全相同。
⑵稳定性:是指外界条件不变(温度、压强等),溶剂的量不变时,溶液长期放置不会分层也不会析出固体或气体。
二.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1,概念:⑴饱和溶液:在一定温度下、一定量的溶剂里,不能溶解某种绒织的溶液,叫做这种溶质的饱和溶液。
⑵不饱和溶液:在一定温度下、一定量的溶剂里,还能继续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叫做这种溶质的不饱和溶液。
2.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意义在于指明一定温度和一定量的溶剂,且可以相互转化:饱和溶液降低温度或蒸发溶剂或增加溶质不饱和溶液三.固体物质的溶解度以及溶解度曲线1.概念:在一定温度下,某固体物质在100g溶剂里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溶质的质量,叫做这种物质在这种溶解里的溶解度。
2.影响固体溶解度大小的因素⑴溶质、溶剂本身的性质(2)温度3.溶解度曲线⑴溶解度曲线的意义:①溶解度曲线表示某物质在不同温度下的溶解度或溶解度随温度的变化情况。
②溶解度曲线上的每一个点表示溶质在某一温度下的溶解度。
此时,溶液必定是饱和溶液。
③两条曲线的交叉点表示两种物质在该温度下具有相同的溶解度。
在该温度下,这两种物质的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相等。
④在溶解度曲线的下方的点,表示该温度下的溶液是该物质的不饱和溶液。
⑤在溶解度曲线上方的点,表示该温度下的溶液是该物质的过饱和溶液,也就是说,在溶液中存在未溶解的溶质。
⑵溶解度曲线变化的规律大多数固体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一般表现在曲线坡度比较陡,如硝酸钾;少数固体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的影响较小,表现在曲线的坡度比较平缓,如氯化钠;极少数固体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表现在曲线的坡度下降如熟石灰。
溶液知识点梳理
![溶液知识点梳理](https://img.taocdn.com/s3/m/62a1300133d4b14e852468f8.png)
知识点一、溶液1、 溶液得概念: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形成得均一得、 稳定得混合物。
溶质:被溶解得物质。
可以就是一种或几种,可以就是固、液、气三态 溶剂:能溶解其它物质得物质。
只能就是一种。
可以就是固、液、气 三态, 2、 溶液得基本特征:均一性、稳定性得混合物均一性:指溶液各部分得性质、组成完全相同,外观表现为透明、澄清、 颜色一致。
稳定性:指外界条件不变时,溶液不论放置多久,溶质与溶剂不会分 层。
3、 溶液得组成:由溶质与溶剂组成。
4、 溶质与溶剂得判断:⑴固体、气体溶于液体:液体为溶剂,固体、气体就是溶质⑵液体溶于液体:有水,水为溶剂,其它为溶质;无水,量多得为溶剂, 量少得为溶质。
5、 常见溶液中得溶质与溶剂:溶液名称溶质 溶剂 石灰水氢氧化钙Ca (OH)2 水出0 盐酸氯化氢HCI 水出0酒精C 2H 5OH 6、 溶解时得热现象:吸热(如硝酸铁)温度不变(如氯化钠)放热(如氢氧化钠、浓硫酸)碘酒 碘|27、加快物质溶解速度得方法有:⑴加热(或升温)(2)搅拌(或振荡)(3)将固体研成粉末8、溶液得质量=溶质质量+溶剂质量注意:a、溶液不一定无色,如CuS04为蓝色,FeS04为浅绿色,Fe? (S04)为黄色。
3b、溶质可以就是固体、液体或气体;水就是最常用得溶剂c、溶液得质量二溶质得质量+溶剂得质量溶液得体积#=溶质得体积+溶剂得体积(说明物质分子之间有间隔)d、由于溶液中存在得主要为单个分子、离子,肉眼不可见,也不阻碍光线透过,所以溶液透明,注意透明与无色就是两个概念。
e、均一稳定得液体不一定就是溶液。
知识点二、乳浊液与乳化1、乳浊液:指小液滴分散在水中形成得不均匀、不稳定得混合物,静止后会分层。
2、常用得乳化剂:洗涤剂(具有乳化作用)3、悬浊液、乳浊液、溶液都就是混合物,悬浊液静置后易沉淀,乳浊液静置后易分层。
知识点三、饱与溶液与不饱与溶液1、饱与溶液:在一定温度下,一定量得溶剂里,不能再溶解某种溶质得溶液,叫做这种溶质得饱与溶液。
化学溶液单元知识点总结
![化学溶液单元知识点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1c2df8e6d0f34693daef5ef7ba0d4a7303766c5e.png)
化学溶液单元知识点总结一、概念和基本性质1.1 溶液的概念溶液是由溶质和溶剂组成的一种混合物,其中溶质是溶解在溶剂中的物质,溶剂则是用来溶解溶质的物质。
通常来说,溶质的量相对较少,而溶剂的量相对较多。
1.2 溶液的分类根据溶解度的不同,溶液可以分为饱和溶液、过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
饱和溶液是在一定温度下不能再溶解更多溶质的溶液,过饱和溶液则是在此温度下多溶解了一些溶质的溶液,而不饱和溶液则是在此温度下还能继续溶解更多的溶质的溶液。
1.3 溶液的物理性质溶液的物理性质包括溶液的颜色、透明度、相对密度、折射率等。
这些性质与溶质和溶剂的种类、质量比、浓度等因素有关。
1.4 溶液的化学性质溶液的化学性质主要包括其对电解质的电导性、酸碱性、氧化还原性等。
这些性质与溶质的种类、质量比以及是否可以解离等因素有关。
1.5 溶解度溶解度是指一定温度下溶质在一定量的溶剂中能够溶解多少的量。
溶解度与溶质的种类、溶剂的种类、温度等因素密切相关。
1.6 浓度溶液的浓度是指单位体积或单位质量的溶液中所含溶质的量。
常见的浓度单位有摩尔浓度、质量浓度、体积分数、体积百分比等。
二、溶解过程2.1 溶解过程的动力学溶解过程是一个动力学过程,包括三个步骤:① 破坏溶质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力;② 形成溶剂分子和溶质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力;③ 溶质分子和溶剂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力较弱。
2.2 溶解过程的热力学溶解过程的热力学可以用溶解热和溶解熵来描述。
溶解热是指溶质在溶解过程中释放或吸收的热量,溶解熵是指溶质在溶解过程中分子排列的无序度变化。
2.3 影响溶解过程的因素影响溶解过程的因素包括溶质的种类、溶质的粒子大小、溶剂的种类、温度、压力等。
三、溶解度和影响条件3.1 影响溶解度的因素影响溶解度的因素包括温度、压力、溶质粒子的颗粒大小、溶剂的性质等。
其中,温度是影响溶解度最主要的因素。
3.2 温度对溶解度的影响通常来说,固体物质在一般情况下随温度的升高而溶解度增大,而气体在一般情况下随温度的升高而溶解度减小。
溶液知识点总结
![溶液知识点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ce3ea6f7d0f34693daef5ef7ba0d4a7303766c7c.png)
溶液知识点总结一、溶液的定义溶液是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形成均一、稳定的混合物。
溶液由溶质和溶剂组成,溶质是被溶解的物质,溶剂是能溶解其他物质的物质。
例如,将食盐溶解在水中,食盐是溶质,水是溶剂,形成的盐水就是溶液。
二、溶液的特征1、均一性溶液中各部分的性质(如浓度、密度等)完全相同。
无论从溶液的哪个部分取出,其成分和性质都不会改变。
2、稳定性只要外界条件(温度、压强等)不变,溶液长时间放置也不会分层或析出溶质。
3、混合物溶液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组成,属于混合物。
三、溶液的组成1、溶质可以是固体、液体或气体。
例如,氯化钠溶液中溶质是氯化钠(固体),酒精溶液中溶质是酒精(液体),盐酸溶液中溶质是氯化氢气体。
2、溶剂通常是液体,最常见的溶剂是水。
但汽油、酒精等也可以作为溶剂。
四、溶液中溶质和溶剂的判断1、固体、气体溶于液体时,固体、气体是溶质,液体是溶剂。
如蔗糖溶液中,蔗糖是溶质,水是溶剂;氯化氢气体溶于水形成盐酸,氯化氢是溶质,水是溶剂。
2、两种液体互溶时,通常把量多的一种叫做溶剂,量少的一种叫做溶质。
但如果其中一种液体是水,不管水量多少,水都是溶剂。
例如,酒精和水混合形成的溶液,酒精是溶质,水是溶剂。
3、溶液中有水存在时,无论水的量多少,水一定是溶剂。
五、溶解过程1、扩散过程溶质的分子(或离子)向水中扩散,这一过程吸收热量。
2、水合过程溶质的分子(或离子)和水分子作用,生成水合分子(或水合离子),这一过程放出热量。
当扩散过程吸收的热量小于水合过程放出的热量时,溶液温度升高,例如氢氧化钠固体溶于水;当扩散过程吸收的热量大于水合过程放出的热量时,溶液温度降低,例如硝酸铵固体溶于水;当扩散过程吸收的热量等于水合过程放出的热量时,溶液温度不变,例如氯化钠溶于水。
六、乳化现象1、乳化洗涤剂能使植物油在水中分散成无数细小的液滴,而不聚集成大的油珠,从而使油和水不再分层,这种现象称为乳化。
2、乳化作用的应用用洗涤剂清洗油污,就是利用了洗涤剂的乳化作用。
溶液的性质知识点总结
![溶液的性质知识点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bbab9067cec789eb172ded630b1c59eef8c79aa9.png)
溶液的性质知识点总结一、溶液的概念溶液是由溶质和溶剂在一定条件下混合形成的一种均匀的混合物。
其中,溶质为被溶解的物质,溶剂为溶解物质的物质。
二、溶液的成因1. 溶解作用:当溶质颗粒与溶剂颗粒之间的相互作用力大于溶质颗粒内部相互作用力时,溶质颗粒就会被溶剂颗粒所包围,形成溶液。
2. 温度对溶解度的影响:通常情况下,随着温度的升高,溶解度会增大。
但是也有些情况下随着温度的升高,溶解度会减小。
3. 压力对溶解度的影响:气体溶解在液体中时,压力升高会使溶解度增大。
而固体和液体在一定温度下,压力的改变对其溶解度基本上没有影响。
三、溶液的分类1. 按溶质和溶剂之间的相互作用力分类:根据溶质和溶剂之间的相互作用力的强弱,可以将溶液分为解离型溶解液和非离子型溶解液。
2. 按溶解度的大小分类:根据溶解度的大小,可以将溶液分为饱和溶液、过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
3. 按溶剂的性质分类:根据溶剂的性质,可以将溶液分为水溶液和非水溶液。
四、溶液的物理性质1. 溶液的透明度:溶液一般是透明的,不会出现浑浊或悬浮固体颗粒。
2. 溶液的颜色:溶质的颜色会影响溶液的颜色,溶液的颜色是溶质的颜色和溶剂的颜色的混合。
3. 溶液的导电性:能导电的溶液称为电解质溶液,不能导电的溶液称为非电解质溶液。
五、溶液的化学性质1. pH值:不同的溶质溶解在水中会使溶液的pH值发生变化,从而影响溶液的酸碱性。
2. 溶液的化学活性:溶液中的溶质能参与化学反应,如产生沉淀反应、中和反应等。
3. 在不同情况下,溶液中的溶质还会发生电化学反应,如氧化还原反应、电解反应等。
六、溶液的浓度1. 质量分数:溶质的质量与溶液总质量的比值。
2. 体积分数:溶质的体积与溶液总体积的比值。
3. 摩尔浓度:单位体积溶液中溶质的物质量。
4. 摩尔分数:溶质的摩尔数与溶质摩尔总数的比值。
5. 饱和溶液: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达到极限,不能再溶解更多的溶质。
七、溶液的稀释稀释是指在不改变溶质物质的物质量的情况下,向容器中加入溶剂,使溶液的浓度降低的过程。
常见的溶液知识点归纳有哪些
![常见的溶液知识点归纳有哪些](https://img.taocdn.com/s3/m/589c0d0e78563c1ec5da50e2524de518964bd37d.png)
常见的溶液知识点归纳有哪些史上最全的溶液学问点已经总结出来,那么具体有哪些呢?想要看的请戳下文,下面是学习啦我共享给大家的常见的溶液学问点归纳,希望大家宠爱!常见的溶液学问点归纳一溶液的形成(一)溶液1. 定义: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形成均一的、稳定的混合物,叫做溶液。
2. 基本特征① 均一性:指溶液中各部分的浓度和性质都相同。
② 稳定性:外界条件不变(温度、压强不转变,溶剂不蒸发)时,溶质、溶剂不分层,也不会析出固体。
3. 组成溶液由溶质和溶剂两部分① 溶剂:能溶解其他物质的物质叫做溶剂,常见的溶剂有水、酒精、汽油。
水能溶解很多物质,汽油能溶解油脂,酒精能溶解碘等;通常不指明溶剂的溶液,一般指的是水溶液。
② 溶质:被溶解的物质叫做溶质,可以是固体、液体或气体。
③ 区分溶剂和溶质:固体(或气体)与液体混合时,固体(或气体)是溶质,液体是溶剂;液体和液体混合时,质量小的为溶质,质量大的为溶剂,假如其中一种液体是水,那么水是溶剂。
④ 同一物质在不同溶剂中的溶解性是不同的,不同物质在同一溶剂中的溶解性也是不同的。
例如:碘几乎不溶于水,却可以溶解在汽油中;高锰酸钾几乎不溶于汽油,却可以溶解在水中。
⑤ 溶液中溶质可以有一种或多种,但溶剂只能有一种。
⑥ 水和酒精能以任意体积互溶。
4. 关系① 溶液、溶质、溶剂的质量关系:溶液的质量=溶质的质量+溶剂的质量② 溶液、溶质、溶剂的体积关系:溶液的体积溶质的体积+溶剂的体积(缘由:分子之间存在间隔)(二)溶解时的吸热或放热现象1. 物质在溶解时,通常伴随着热量的转变,会使溶液的温度相应发生转变。
2. 有的物质溶解放热:氢氧化钠固体、浓硫酸、氧化钙等。
3. 有的物质溶解吸热:硝酸钾等。
4. 有的物质溶解没有明显的热现象:氯化钠等。
(三)悬浊液和乳浊液1. 悬浊液:固体小颗粒分散到液体里形成的混合物叫做悬浊液,例如钡餐(硫酸钡的悬浊液)、粉刷墙壁用的涂料、黄河水等。
(完整版)初三化学溶液知识点
![(完整版)初三化学溶液知识点](https://img.taocdn.com/s3/m/8ddbee6ec8d376eeafaa3184.png)
《溶液》知识点一、溶液的形成1、溶液(1)溶液的概念: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形成的均一的、稳定的混合物,叫做溶液(2)溶液的基本特征:均一性、稳定性的混合物注意:a、溶液不一定无色,如CuSO4为蓝色FeSO4为浅绿色Fe2(SO4)3为黄色b、溶质可以是固体、液体或气体;水是最常用的溶剂c、溶液的质量= 溶质的质量+ 溶剂的质量溶液的体积≠溶质的体积+ 溶剂的体积d、溶液的名称:溶质的溶剂溶液(如:碘酒——碘的酒精溶液)固体、气体溶于液体,液体为溶剂2、溶质和溶剂的判断有水,水为溶剂液体溶于液体,一般把量多的叫溶剂3、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1)概念:饱和溶液,指的是在一定温度下,一定剂量的溶剂里面,不能继续溶解溶质不饱和溶液:在一定温度下,在一定量的溶剂里,还能再溶解某种物质的溶液(2)判断方法:看有无不溶物或继续加入该溶质,看能否溶解(3)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之间的转化注:①Ca(OH)2和气体等除外,它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降低②最可靠的方法是:加溶质、蒸发溶剂(4)浓、稀溶液与饱和不饱和溶液之间的关系①饱和溶液不一定是浓溶液②不饱和溶液不一定是稀溶液,如饱和的石灰水溶液就是稀溶液③在一定温度时,同一种溶质的饱和溶液一定要比它的不饱和溶液浓(5)溶解时放热、吸热现象溶解吸热:如NH4NO3溶解溶解放热:如NaOH溶解、浓H2SO4溶解溶解没有明显热现象:如NaCl二、溶解度1、固体的溶解度(1)溶解度定义:在一定温度下,某固态物质在100g溶剂里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四要素:①条件:一定温度②标准:100g溶剂③状态:达到饱和④质量:单位:克(2)溶解度的含义:20℃时NaCl的溶液度为36g含义:在20℃时,在100克水中最多能溶解36克NaCl或在20℃时,NaCl在100克水中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为36克(3)影响固体溶解度的因素:①溶质、溶剂的性质(种类)②温度大多数固体物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升高;如KNO3少数固体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的影响很小;如NaCl极少数物质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降低。
初三化学溶液知识点总结完整版
![初三化学溶液知识点总结完整版](https://img.taocdn.com/s3/m/a8ab6354178884868762caaedd3383c4bb4cb4b1.png)
初三化学溶液知识点总结完整版一、溶液的性质1. 溶解度:溶解度是指在给定的温度和压力下溶质质量被溶解的速率的度量。
溶解度亦称溶质的溶解度或溶质的溶解率。
溶解度越大,表明溶质越容易溶解;溶解度越小,表明溶质越不容易溶解。
一定条件下,相同物质的溶解度是一定的,是不随外界因素改变的。
2. 极性:极性是指由原子或分子组成的物质中,具有电荷不均匀分布的性质。
每个原子或分子都有一些电子充电,它们可以表示为正电荷或负电荷。
极性决定了沉淀物的稳定性,极性更强的物质的溶液的稳定性更低;极性更弱的物质的溶液的稳定性更高。
3. 气味:气味是指一定条件下溶液可以很明显地闻到的气体的气味。
气味的性质主要取决于溶质的特性,而不是溶液的性质,所以要判断溶液是苦味还是咸味,就可以闻一闻溶液的气味。
二、化学反应1. 前置反应:前置反应是指在溶液中发生前,必须准备好充分配分的物质,以促使反应发生的反应。
这类一般是可逆反应,反应产物可以再次发生反应,结果产生新的产物,多用于改变溶液的参数,如酸碱度、Ph值等。
2. 溶解反应:溶解反应是指在溶液中离子或分子被完全拆分的反应。
这种反应的特点是不可逆的,也就是说不可能通过另一对反应引起游离离子或原子的重新组合,只能提供单一离子或原子。
3. 水解反应:水解反应是指某些化合物与水反应,当化合物与水反应时,会引起改变,因此得到新的有机物或无机物的反应。
这类反应一般是可逆的,可以表示为水的添加或分解的形式。
三、物质的溶解过程1. 吸收:当溶质溶解在溶剂中时,溶质与溶剂之间会发生电荷的传递,溶质的电荷会被溶剂的电荷所吸收,从而使溶质分子更加稳定、更容易进行溶解。
2. 团簇化:当溶质在溶剂中溶解时,溶解过程会随着溶剂量、温度、压强等参数的改变而改变。
当溶质质量足够时,溶质分子之间会形成团簇,从而促进溶解过程。
3. 渗入:溶质分子吸收溶剂后,会分子局部溶质分子结构发生变化,以促进其质量的渗入溶剂中,使溶质稳定溶解在溶剂中,完成溶质的溶解过程。
(完整版)初三化学溶液知识点总结
![(完整版)初三化学溶液知识点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6b9af79c4431b90d6d85c70b.png)
中考化学溶液知识点总结【考点1】溶液的概念和基本特征一、溶液的概念1.溶液: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形成均一的、稳定的混合物,叫做溶液。
2.溶液的组成:溶液是混合物,由溶质和溶剂组成。
溶液的质量=溶质的质量+溶剂的质量;溶液的体积≠溶质体积+溶剂体积溶质:被溶解的物质。
可以是固体、液体或气体。
一种溶液中的溶质可以是一种或多种物质。
溶剂:能溶解其他物质的物质。
水是最常见的溶剂。
汽油、酒精也可以作为溶剂。
二、溶液的基本特征①均一性:指溶液形成以后,溶液各部分的组成、性质完全相同。
如溶液中部分的浓度、密度和颜色完全一样。
②稳定性:外界条件不变是溶液长期放置,溶质不会从溶液中分离出来。
③是混合物。
【规律】溶液的判别(1)澄清透明不代表是无色的。
(2)均一稳定的液体不一定是溶液,如水。
【举例】硬水、空气、纯净水属于溶液;泥水,油水,蒸馏水不是溶液。
【技巧】溶质、溶剂的判定①通常不指明溶剂的溶液,一般是水溶液。
②当固体、气体溶于液体时,固体、气体做溶剂,液体做溶剂。
③当两种液体互相溶解时,量多的叫做溶剂,量少的叫做溶质。
④当物质溶解发生化学变化时,一定要正确判断溶质。
⑤溶质和溶剂是溶液所特有的概念,悬浊液和乳浊液不存在溶质和溶剂。
⑥溶质质量是指溶液中已溶解溶质的质量。
【拓展】影响物质溶解能力的因素:1、相似相容,溶质和溶剂的性质相似,溶解能力越强。
如:氯化钠易溶于水,难溶于油,碘易溶于汽油,那溶于水。
2、大部分物质稳定越高,溶解能力越强。
对于气体,压强越大溶解能力越强。
【考点2】溶液和浊液1、浊液:包括乳浊液和悬浊液。
2、乳浊液:小液滴分散到液体里形成不均一的、不稳定的混合物叫乳浊液。
悬浊液:固体颗粒分散到液体里形成不均一的、不稳定的混合物叫悬浊液。
【考点3】乳化现象1.乳浊液:小液滴分散到液体里形成不均一的、不稳定的混合物叫乳浊液。
2.乳化现象:使植物油分散成无数细小的液滴,而不聚集成大的油珠,这些细小的液滴能随着水流走,这个现象叫乳化现象。
溶液的详细知识点总结
![溶液的详细知识点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8d10d84778563c1ec5da50e2524de518964bd3a9.png)
溶液的详细知识点总结1. 溶液的分类根据溶剂种类的不同,溶液可以分为气液溶液、固液溶液、液液溶液和固气溶液等。
其中,气液溶液是指气体在液体中溶解,如二氧化碳溶解在水中;固液溶液是指固体在液体中溶解,如食盐溶解在水中;液液溶液是指液体在液体中溶解,如酒精溶解在水中;固气溶液是指固体在气体中溶解,如氢气在钯中的溶解。
2. 溶解度溶解度是指在一定温度下,单位压强下,一定量的溶质在一定量的溶剂中达到平衡时,达到溶解度的溶质的量称为该温度下的溶解度。
溶解度与温度有关,一般情况下,固体在液体中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增大,而气体在液体中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减小。
3. 溶液的浓度溶液的浓度是指单位体积或者质量的溶液中所含的溶质的量。
常见的浓度表示方法有质量分数、体积分数、摩尔浓度和molality。
质量分数是指溶质的质量与溶液的总质量之比,体积分数是指溶质的体积与溶液的总体积之比,摩尔浓度是指溶质的摩尔数与溶液的体积之比,molality是指溶质的摩尔数与溶剂的质量之比。
4. 溶解过程溶解是一个动态过程,它包括溶质的离子化和溶质的离子在溶剂中的散布两个过程。
在溶解过程中,溶质的离子在溶剂中受到溶剂分子的包围,形成水合离子,这是溶解过程中的重要现象之一。
同时,溶质的分子间和溶剂的分子间会发生相互作用,这个作用决定了溶解过程的进行程度和速率。
5. 溶液的性质溶液具有与溶质和溶剂不同的性质,它既保留了溶质的性质,又体现了溶剂的性质。
比如,溶质赋予溶液一定的电导率,导致溶液的电解性;溶液还会呈现变色、变味、变浓度等性质。
溶质和溶剂以及其间的相互作用对溶液的性质有着重要的影响。
6. 溶液的制备溶液的制备有很多方法,常见的有溶质溶解、溶剂溶解、物质化合和沉淀溶解等。
在实验室制备溶液时,需要根据要求选择合适的方法,并控制好温度、压强和搅拌速度等因素,确保制备的溶液浓度和纯度。
7. 溶液的应用溶液在生活和工业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可以用于溶解物质、输送物质、催化反应、制备材料、生产药品、环境保护等方面。
初中化学溶液知识点总结
![初中化学溶液知识点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9c2189b00975f46526d3e114.png)
初中化学溶液知识点总结一、溶液与乳浊液ﻫ1、定义:由一种或一种以上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中形成均一、稳定得混合物2、溶液得特征:均一性:指溶液形成以后,溶液各部分得组成、性质完全相同。
如溶液中各部分密度、颜色等完全一样稳定性:指外界条件不变时溶液长期放置,溶质不会从溶液里分离出来注意:(1)溶液得关键词:均一、稳定、混合物。
均一、稳定得液体不一定就是溶液,如水。
(2)判断某物质就是否为溶液,一般瞧以下两点:①就是否为均一、稳定得混合物;②一种物质就是否溶解于另一种物质中。
(3)溶液就是澄清、透明得,但不一定就是无色得。
如CuSO4溶液为蓝色。
(4)一种溶液中可以含一种或多种溶质,但只有一种溶剂。
3、溶液得组成①从宏观上瞧,溶液就是由溶质与溶剂组成得。
溶质:被溶解得物质溶剂:能溶解其它物质得物质②从微观上瞧,溶液得形成过程就是溶质得分子(或离子)均一地分散到溶剂分子之间。
③溶液、溶剂与溶质之间得量得关系溶液质量=溶质质量+溶剂质量;溶液体积≠质体积+溶剂体积4、溶液中溶质、溶剂得判断①根据名称:溶液得名称一般为溶质得溶剂溶液,即溶质在前,溶剂在后,如植物油得汽油溶液中,植物油为溶质,汽油为溶剂;当溶剂为水时,水可以省略,如食盐水中食盐就是溶质,水就是溶剂;碘酒中碘就是溶质,酒精就是溶剂。
②若固、气体与液体混合,一般习惯将液体瞧作为溶剂,固、气体瞧作溶质③若就是由两种液体混合组成得溶液,一般习惯上量多得作为溶剂,量少得瞧作溶质。
④两种液体混合且有水时,无论水多少,水一般作为溶剂•注意:a一般水溶液中不指名溶剂,如硫酸铜得溶液就就是硫酸铜得水溶液,所以未指明溶剂得溶液,溶剂一般为水。
b、物质在溶解过程中发生了化学变化,那么在形成得溶液中,溶质就是反应后且溶于水得生成物,如将足量得锌溶于稀硫酸所得到得溶液中,溶质就是反应后且溶于水得生成物,如将足量得锌溶于稀硫酸所得到得溶液中,溶质就是生成物硫酸锌,而不就是锌;5、影响因素溶解得因素有:①温度②溶质颗粒大小③搅拌6、乳浊液定义:由小液滴分散在液体里形成得混合物叫做乳浊液。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第九单元“溶液”考点与知识点归纳整理(附专项练习及解析)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第九单元“溶液”考点与知识点归纳整理(附专项练习及解析)](https://img.taocdn.com/s3/m/5084d80750e2524de4187e72.png)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第九章“溶液”考点与知识点归纳整理(附专项练习及解析)一、思维导图二、主干知识总结1. 溶质的质量分数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是溶质质量与溶液质量之比。
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可以用下式计算:溶质质量分数=溶质质量/溶液质量×100%应该注意:①溶质的质量分数只表示溶质质量与溶液质量之比,并不代表具体的溶液质量和溶质质量。
②溶质的质量分数一般用百分数表示。
③溶质的质量分数计算式中溶质质量与溶液质量的单位必须统一。
④计算式中溶质质量是指被溶解的那部分溶质的质量,没有被溶解的那部分溶质质量不能计算在内。
2. 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与溶质的质量分数的关系①浓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大,但不一定是饱和溶液,稀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小,但不一定是不饱和溶液。
②对溶质与溶剂均相同的溶液来说,在相同状况(同温、同压)下,饱和溶液总比不饱和溶液要浓,即溶质的质量分数要大。
3. 溶质的质量分数与溶解度的区别与联系溶解度是用来表示一定温度下,某物质在某溶剂中溶解性的大小。
溶质的质量分数用来表示溶液组成。
4. (实验)一定溶质质量分数氯化钠溶液的配制(1)实验回顾实验用品:托盘天平、烧杯、玻璃棒、药匙、量筒(10mL、100mL)、食盐。
实验步骤:①计算根据溶质质量分数的公式,计算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氯化钠溶液所需要氯化钠质量及水的质量。
②称量(量取)用托盘天平称量氯化钠倒入烧杯中,把水的密度近似地看作1g/cm3,用量筒量取相应体积的水。
③溶解把量好的水倒入盛有氯化钠的烧杯中,用玻琉棒搅拌,加速氯化钠溶解。
④贮存把配好的溶液装入试剂瓶中,盖好瓶塞并贴上标签,放到试剂柜中。
(2)例题解析:配制溶质质量分数一定的氯化钠溶液常按如图操作顺序进行.请回答下列问题:(1)实验室配制溶质质量分数一定的溶液时,可能涉及以下操作:A.称量B.计算C.溶解D.装瓶贴标签.回答下列问题:用氯化钠固体和蒸馏水配制100g 5%的氯化钠溶液时,其操作顺序是______(填序号).(2)计算配制100g溶质质量分数为5%的氯化钠溶液所需:氯化钠______g,水______g.(3)用托盘天平称量所需的氯化钠时,发现托盘天平的指针偏向左盘,应______.A.增加适量氯化钠固体B.减少适量氯化钠固体C.调节平衡螺母(4)配制上述溶液需要用到的玻璃仪器有量筒、烧杯、玻璃棒和______,其中玻璃棒在该实验中所起的作用是______.【解析】:(1)实验室配制溶质质量分数一定的溶液时,首先计算配制溶液所需氯化钠和水的质量,再称量所需的氯化钠和量取水,最后进行溶解、装瓶贴标签.(2)溶质质量=溶液质量×溶质的质量分数,配制100g溶质质量分数为5%的氯化钠溶液,需氯化钠的质量=100g×5%=5g;溶剂质量=溶液质量-溶质质量,则所需水的质量=100g-5g=95g.(3)用托盘天平称量5g固体药品NaCl时,步骤是:调节天平平衡,在右盘上加砝码和拨动游码,然后向左边托盘添加药品直至天平平衡;称量过程中他发现指针偏左了,说明NaCl的质量大于砝码质量,应减少NaCl.(4)配制100g溶质质量分数为5%的氯化钠溶液,首先计算配制溶液所需氯化钠和水的质量,再称量所需的氯化钠和量取水,最后进行溶解;在这些操作中需要的仪器:托盘天平、药匙、量筒、胶头滴管、烧杯和玻璃棒,其中属于玻璃仪器的是玻璃棒、烧杯、胶头滴管、量筒,玻璃棒在该实验中所起的作用是搅拌,加速固体溶解.故答案为:(1)BACD;(2)5;95;(3)B;(4)胶头滴管;搅拌,加速固体溶解.5. 关于溶液稀释或增浓的计算(1)思路:溶液稀释定律(守恒观点)溶质的质量在稀释前后保持不变,即m1w1=m2w2。
化学:《溶液》知识点归纳
![化学:《溶液》知识点归纳](https://img.taocdn.com/s3/m/1bec348b83d049649a665809.png)
化学:《溶液》知识点整合By:田一含要点一、溶液、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1.溶液: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形成均一的、稳定的混合物,叫做溶液。
被溶解的物质叫做溶质;能溶解其他物质的物质叫溶剂。
2.溶液的特征:均一性、稳定性。
3.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要点诠释】浓溶液、稀溶液与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的区别与联系:要点二、溶解过程中的吸热和放热现象、乳浊液和乳化现象1.溶解时的热现象:浓硫酸、氢氧化钠等物质溶于水,溶液温度升高;硝酸铵等物质溶于水时,溶液温度降低;氯化钠等物质溶于水,溶液温度不变。
2.乳浊液:小液滴分散到液体里形成的混合物,叫乳浊液。
如:把植物油和水混合振荡后得到的浑浊的液体,就是乳浊液。
该混合物不稳定,静置分层。
3.乳化现象:是指加入乳化剂后,乳浊液(植物油和水的混合物)不再分层而能稳定存在,使植物油分散成无数细小的液滴能随水流走。
衣服餐具上的油污可以用加入洗涤剂的水洗掉就是这个道理。
【要点诠释】汽油和洗洁精都能洗去油污但原理不同,汽油洗油污是油污溶解在汽油中形成溶液,而洗洁精洗油污是发生了乳化现象,不能形成溶液。
要点三、溶解度、溶解度曲线1.固体的溶解度:在一定温度下,某固态物质在100g溶剂里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叫做这种物质在这种溶剂里的溶解度。
2.固体物质的溶解度与溶解性的关系:【要点诠释】1.温度对固体溶解度的影响规律:(1)大多数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增大(如KNO3);(2)少数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不大(如NaCl);(3)极少数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减小(如Ca(OH)2)。
2.气体的溶解度随压强的增大而增大,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
要点四、溶质的质量分数、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溶液1.溶质的质量分数:是溶质质量与溶液质量之比。
(1)溶质的质量分数=溶质质量/溶液质量×100%(2)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溶解度÷(100g+溶解度)×100%2.配制溶液的主要步骤:计算、称量(量取)、溶解。
化学溶液知识点总结大全
![化学溶液知识点总结大全](https://img.taocdn.com/s3/m/2616a446ba68a98271fe910ef12d2af90342a866.png)
化学溶液知识点总结大全一、溶液的定义和特点1. 溶液是由溶质和溶剂组成的稳定混合物,在其中溶质分子被溶剂分子包围并逐渐稀释。
2. 溶液具有均匀、透明、稳定、具有电导性等特点。
二、溶解度和饱和溶液1. 溶解度是一定温度下单位溶剂中,能溶解溶质的最大量。
2. 饱和溶液是在一定温度下,已经溶解了最大量溶质的溶液。
三、溶解过程和溶解度规律1. 溶解过程是指溶质分子被溶剂分子包围、分散、扩散的过程。
2. 溶解度规律包括三种类型:固体溶解度、气体溶解度和晶体生长规律。
四、溶液的浓度和计量单位1. 溶液的浓度是指溶质在溶液中的相对量的度量。
2. 常用的溶液浓度的计量单位有质量浓度、体积浓度、摩尔浓度、百分浓度、以及摩尔分率等。
五、溶解过程的热效应1. 溶解过程会伴随热效应,当溶解过程吸热时,为热吸收过程,反之则为放热过程。
2. 溶解热是指单位物质在一定温度下溶解所需要或所释放的热量。
六、溶液的电导性1. 强电解质溶液在溶液中电导率较高,弱电解质溶液的电导率较低。
2. 非电解质溶液不具有电导性。
七、共晶现象和挥发性1. 多组分溶液中会发生共晶现象,此时溶液的温度会低于混合物各组分的熔点。
2. 各组分在溶液中的蒸气压,取决于各组分在溶液中的摩尔分数。
八、溶液的物理性质1. 溶液的物理性质包括沸点、结晶点、密度、黏度等。
2. 溶质溶解后会引起溶液的性质发生变化,如沸点升高、结晶点降低等。
九、溶质溶解性和溶解度变化1. 溶质的溶解度受溶剂性质、温度、压力等因素的影响。
2. 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增大,但也有一些例外情况。
十、凝固点和固液平衡1. 溶液在凝固过程中,固相和液相处于动态平衡状态。
2. 凝固点降和凝固点升是指溶液相对于溶剂的冰点降低或升高。
十一、溶液的分离和提纯1. 溶质可以通过蒸馏、结晶、结晶析出、离心、吸附、析出等方法进行分离和提纯。
2. 不同溶质的溶解度和挥发性差异可以用于溶液的分离和提纯。
十二、溶液的作用和应用1. 溶解是物质之间相互作用的一种重要方式,可以改变物质的性质和用途。
化学知识点-溶液
![化学知识点-溶液](https://img.taocdn.com/s3/m/51e1b357a7c30c22590102020740be1e640ecc05.png)
第10章溶液一、溶液、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要点1]溶液1.溶液的概念: 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形成的均一、稳定的混合物。
2溶液的基本特征:(1)均一性: 溶液中各部分性质相同。
(2)稳定性: 若外界条件不变, 溶液可以永久存在。
(3)透明:由于溶液中存在的主要为单个分子、离子, 肉眼不可见, 也不阻碍光线透过, 所以溶液透明。
★注:①溶液不一定无色, 溶液可以有不同的颜色。
溶液中有Fe2+呈浅绿色, 有Cu2+呈蓝色, 有Fe3+呈黄色, 有MnO4-呈紫红色。
②均一稳定的液体不一定是溶液。
例如水。
3.溶液的组成:溶液=溶质+溶剂溶液的质量= 溶质的质量+ 溶剂的质量(1) 溶液的体积≠溶质的体积+ 溶剂的体积溶质: 被分散的物质。
溶质可以是固体、液体或气体。
如食盐水中的NaCl;氨水中的NH3;碘酒中的I2(2) 溶剂:溶质分散其中的物质。
溶剂通常为液体, 常见的有水、油等。
如食盐水、氨水中的水;碘酒中的酒精固体、气体溶于液体, 液体为溶剂(3)溶质和溶剂的判断有水, 水为溶剂, 液体溶于液体无水, 量多的为溶剂例题1.有关溶液的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溶液一定是无色的B.溶剂一定是水C.浓溶液一定是饱和溶液D.溶液一定是混合物解析: 溶液是均一、稳定的混合物;溶液不一定是无色的;溶剂可以是水、酒精、汽油等多种物质;浓溶液不一定是饱和溶液, 判断溶液是否饱和是在一定的条件下是否能继续溶解该物质。
答案: D4.溶解过程:概念:溶质分散到溶剂里形成溶液的过程叫溶解。
物质溶解时, 同时发生两个过程:溶解是一个物理、化学过程, 并伴随着能量变化, 溶解时溶液的温度是升高还是降低, 取决于上述两个过程中放出和吸收热量的相对大小。
如: 浓硫酸稀释溶液温度升高, NH4NO3溶于水溶液温度降低。
[要点2] 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饱和溶液: 在一定温度下, 一定量的溶剂里, 不能再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 叫做这种溶质的饱和溶液。
初三物理溶液知识点总结
![初三物理溶液知识点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af82e611bf23482fb4daa58da0116c175f0e1ef4.png)
初三物理溶液知识点总结一、溶液的定义溶液是由溶剂和溶质混合在一起的混合物。
溶质可以溶解在溶剂中,形成均匀的混合物。
二、溶解度溶解度是溶质在一定温度下溶解在溶剂中的最大量。
在同一温度下,不同溶质的溶解度是不同的。
通常用单位质量溶剂中溶解的溶质的质量来表示。
三、饱和溶液当溶质在溶剂中达到最大溶解度时所形成的溶液称为饱和溶液。
在饱和溶液中,溶质在溶剂中的溶解和析出达到动态平衡。
四、不同溶液中溶质的含量表示方法1. 质量分数:溶质的质量与溶液的总质量之比,通常用百分数表示;2. 体积分数:溶质的体积与溶液的总体积之比,通常用百分数表示;3. 摩尔浓度:单位体积溶液中溶质的摩尔数,通常用mol/L表示。
五、溶解过程溶解过程包括三个阶段:入溶、扩散和晶体生长。
入溶阶段是溶质的微观粒子进入溶剂中的过程;扩散阶段是溶质在溶剂中的分子或离子在空间中自由移动的过程;晶体生长阶段是溶质在溶剂中结晶的过程。
六、影响溶解过程的因素1. 温度:一般情况下,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2. 溶剂种类:不同的溶剂对溶质的溶解度有不同的影响;3. 溶质的种类:不同的溶质在相同的溶剂中溶解度是不同的;4. 溶解度曲线:溶质在溶剂中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变化的规律用溶解度曲线表示。
七、溶液的分离分离溶液的常用方法有蒸发结晶法、蒸馏法、结晶分离法和物理吸附法等。
综上所述,初三物理课程中的溶液知识点包括了溶解度、饱和溶液、不同溶液中溶质的含量表示方法、溶解过程、影响溶解过程的因素以及溶液的分离等。
对这些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有助于学生理解和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提升物理学习的能力和水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溶液
课题1 溶液的形成
一、溶液
1、定义: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形成均一的、稳定的混合物,
叫做溶液。
溶质:被溶解的物质叫溶质。
可以是固体,液体,气体。
溶剂:能溶解其他物质的物质叫溶剂。
水是最常用的溶剂,常见的还有汽油,酒精
2、溶液的特征
均一性:指溶液形成以后,溶液里各部分的组成、性质完全相同。
如溶液中各部分的浓度,安度,颜色等完全一样。
稳定性:指外界条件不变时溶液长期旋转,溶质不会从溶液里分离出来。
3、溶液中溶质和溶剂的判定
●当固体、气体溶于液体时,固体、气体做溶质,液体做溶剂
●当两种液体互相溶解时,量多的叫溶剂,量少的叫溶质。
但当其中一种
液体是水时,不管水量多与少,一般把水叫做溶剂。
●通常不指明溶剂的溶液,一般是水溶液
4、溶液的用途
●在溶液中进行的化学反应比较快,有些产品的反应在溶液中进行缩短了
生产周期
●溶液对动植物和人的生理活动有很重要的意义。
植物吸收的养料必须是
溶液,医疗上用的多种注射液也都是溶液。
二、浊液(悬浊液和乳浊液)
相溶的物质可以形成溶液,而不相溶的可以形成浊液。
油与水不相溶,用力振荡后也只能得到乳状的液体,这种液体也不稳定,经过静置,植物油逐渐浮起来,又分为上下两层
小液滴分散在水中形成的不均一、不稳定的混合物叫乳浊液
乳化现象:在乳浊液中加入洗涤剂以后,油虽然并没有溶解在水中,但这时形成的乳浊液与却能均匀、稳定地存在而不分层,这种现象叫乳化现象。
乳浊液的稳定剂是一类表面活性剂,阻止小液滴相互凝结,洗涤剂能把植物油分散成无数细小的液滴而不聚集成大的没珠,洗涤剂的作用就是乳化作用,洗涤剂是乳化剂。
三、溶解过程中的热现象
溶质在溶解过程中发生了两种变化:一种是溶质的分子(或离子)向水分子中扩散,这一过程吸收热量;另一种是溶质的分子(或离子)和水分子作用,生成水合分子(或水合离子),这一过程放出热量。
不同的溶质,这两种过程中吸收或放出的热量不同,这就使得溶液的温度发生变化。
如果溶质的扩散过程中吸收的热量>水合过程中放出的热量,溶液的温度降低。
如NH4NO3;如果溶质的扩散过程中吸收的热量<水合过程中放出的热量,溶液的温度升高,如果NaOH, H2SO4
课题2 溶解度
一、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
1、饱和溶液:在一定温度下,向一定量的溶剂里加入某种溶质,当溶质不
能再溶解时所得到的溶液,是该溶质的饱和溶液。
2、不饱和溶液:在一定温度下,向一定量的溶剂里加入某种溶质,还能继
续溶解的溶液,叫做该溶质的不饱和溶液。
二、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相互转化
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加入溶剂;升高温度
不饱和溶液→饱和溶液:增加溶质;降低温度;蒸发溶剂
三、固体物质的溶解度
1、定义:在一定温度下,某固态物质在100g溶剂里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叫做这种物质在这种溶剂中的溶解度。
2、影响固体物质溶解度的因素
内部因素:溶质和溶剂本身的性质。
外部因素:温度
四、溶解度曲线
1、课本曲线图
2、表示的意义:
●某物质在不同温度下的溶解度或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情况
●每一个点表示该溶质在某温度下的溶解度,溶液必然是饱和溶液
●在溶解度曲线下方的点,表示溶液是不饱和溶液;在溶解度曲线上方的
点,表示溶液是过饱和溶液。
●大多数固体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增大,随温度升高溶解度变化大
的在曲线上表现为坡度较陡,而随温度升高溶解度变化小的在曲线上表
现为坡度平缓
●Ca(OH)2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降低
五、气体的溶解度
1、定义:压强为101kPa和一定温度时,气体溶解在1体积的水里达到饱和
状态时的气体体积。
2、影响气体溶解度的因素:
●温度:在压强不变的条件下,温度越高,气体溶解度越小
●压强:在温度不变的条件下,压强越大,气体溶解度越大。
六、结晶
1、定义:热的溶液冷却后,已溶解在溶液中的溶质从溶液中以晶体的形式析出,这一过程叫做结晶。
析出晶体后的溶液叫线液,母液对于析出的溶质来说是饱和溶液。
2、结晶的方法:
●蒸发结晶:适用于固体溶解度爱温度影响不大的物质
●除温结晶:适用于溶解度受温度影响变化较大的固体物质。
七、食盐的提纯
课题3 溶质的质量分数
一、溶质的质量分数
1、定义:溶质质量与溶液质量之比
2、溶质质量分数在计算时注意的几点:
●所指的溶液既可以是饱和溶液,也可以是不饱和溶液;既可以是稀溶液,
也可以是浓溶液。
●由于溶液的组成是指溶质在溶解度的范围内,所以物质的质量分数只能在
一定范围内才有意义。
例如,20℃时的NaCl的溶解度为36g,所以在
20℃时NaCl水溶液最大质量分数不能超过26.5%。
●溶质的质量分数是质量的比值,所以与温度无关。
二、溶质质量分数的计算
1、计算公式:溶质的质量分数=(溶质的质量/溶液的质量)*100%
2、溶液稀释的计算:稀释前后溶质的质量不变
3、溶液增浓的问题:
●向原溶液中添加溶质
●将原溶液蒸发掉部分溶剂
●与浓溶液混合
4、根据化学方程式进行溶质质量分数的综合计算
三、配制一定质量的溶质质量分数的溶液
1、计算
2、称量或量取
3、溶解
4、装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