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课求索真理的历程
第六课求索真理的历程
第六课求索真理的历程第一框人的认识从何而来【知识探究】:1.实践是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一切物质性活动。
2.实践是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盲目的实践是不存在的。
3.实践是社会性的活动,单个人的实践活动是不存在的。
4.实践的历史性在于它是有目的的,客观的物质性的活动。
5 .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是生产实践。
6.错误认识不是来源于实践,正确认识才来源于实践7.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都是认识的来源。
8.只有正确的认识才能指导人们的实践。
【知识落实】:1.最近,我国有科学家采用铝铍埋藏测年法的技术手段测定,北京猿人生活在约七十七万年前,此前,根据其他测年法,学术界采信“四五十万年前”的说法,上述考古研究情况表明①任何具体实践对认识真理性的检验都具有局限性②专家公认的检验手段和考古结论具有更高的可靠性③不同的考古实践手段必然得出不同的考古结论④不同考古结论应不断接受新的考古实践的再检验A.①② B.②③ C.③④D.①④2.宋代的庄绰在《养柑蚁》一文中说:“广南可耕之地少,民多种柑橘以图利,常患小虫,损失其实。
惟树多蚁,则虫不能生,故园户之家,买蚁于人。
遂有收蚁而贩者,用猪羊胖脂其中,张口置蚁穴旁,俟蚁人中,则持之而去,谓之养柑蚁。
”老百姓利用蚂蚁治虫的事实说明①生产实践是认识的来源②正确的认识能够指导实践③生产实践的规模受历史条件的制约④生产实践中获得的认识都是真理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3.“如果人站在月球上,眼睛看见地球是一个球体,无法分辨出细节,用放大2000倍的光学显微镜可以看到地球上的楼房,如果用放大亿倍的纳米扫描遂道显微镜,可以看到水泥墙和泥土里的沙粒。
”这一事实说明A.当今人们的认识能力是无限的B.新的认识工具和手段推动认识的发展C.认识来源于实践,推动实践发展 D.人们对客观世界的认识进一步深化和扩展4.马克思说:“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
”这一论断是说A .理论对实践有能动作用B.理论对实践有决定作用C .实践比理论更重要 D.理论比实践更重要5.大禹治水,左手拿着“准绳”,右手拿着“规”和“矩”,“望山川之形,定高下之势”,“此数所由生也”,“此数”即指勾股定理。
第六课:求索真理的历程
答案: (1)第一次输羊血成功,从而发现输血可以救 治病人,说明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2)从输羊血到终于解决输血问题,表明实践 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3)输羊血的成功以及大量受血者死亡和输人 血的再次成功以及又一次输血医疗热带来惊人 的死亡,直到终因发现血型系统而使输血问题 得以成功解决,说明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 的唯一标准。 (4)为救人而输血,并探寻输血失败的的原因, 直到发现人的血型系统,从而解决输血问题, 说明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综合提高
据医学史料记载,17世纪20年代,英国有个 医生给一位生命垂危的青年输羊血,奇迹般地 挽救了该青年的生命。其他医生纷纷仿效,结 果造成了大量受血者死亡,输血医疗手段便被 禁止使用。19世纪80年代,北美洲医生给一位 濒临死亡的产妇输人血,产妇起死回生。医学 界再次掀起输血医疗热,却带来惊人的死亡。 直到1901年维也纳医生莱因茨坦发现了人的血 型系统,才打开了科学输血的大门。
第六课:求索真理的历程
一、人的认识从何而来
回望来时的路
据医学史料记载,17世纪20年代,英国有个 医生给一位生命垂危的青年输羊血,奇迹般地 挽救了该青年的生命。其他医生纷纷仿效,结 果造成了大量受血者死亡,输血医疗手段便被 禁止使用。19世纪80年代,北美洲医生给一位 濒临死亡的产妇输人血,产妇起死回生。医学 界再次掀起输血医疗热,却带来惊人的死亡。 直到1901年维也纳医生莱因茨坦发现了人的血 型系统,才打开了科学输血的大门。
人类是如何打开科学输血大门的呢?
(一)实践及其特点
实践的含义
对 象
人们
改造客观世界 物质活动
两层基本含义: (1)实践是以人为主体、以客观事物为对象的物质性 活动(不是纯主观的思维活动)
高中政治必四 第6课 求索真理的历程总结
四、第6课(认识论)主观试题
(一)命题展示
3、4
1.运用认识论的相关知识并结合材料,分析不同学者从 《记住乡愁》中获得不同感受的原因。 2.结合材料,运用“求索真理的历程”的知识,分析对
农村土地承包法进行修改的依据。 3.我国杂交水稻研发推广为什么能够取得举世瞩目的成 就?请运用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原理加以说明。
特点
实践及 其特点
识 从
实践是认
识的基础
检验 标准
基本形式 何 目的、归宿 而
来
第2课时总结
在 实
含义 真理
客观性
践
特征 具体性
中
条件性
追
求
反复性
和 发
认识
无限性
展
上升性
方 法 论
真 理
与时俱进,开拓创新, 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
要 求
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一、第6课框图总结
含义 特点 形式
坚持实践第一
杂交水稻技术培训班50多期,培训了来自亚、非、拉美30
多个国家的2 000多名学员,并多次到国外指导杂交水稻
研究与生产。
反作用
4.结合材料,运用“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的知识, 分析我国民法典编撰的必要性。 5.结合材料,运用“追求真理是一个过程”的知识,分
析我国人口生育政策的发展过程。
(二)训练
4.材料:为适应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的需要,我国制定了民法通则,并先后出台继承法、 收养法、担保法、合同法、物权法、侵权责任法等 一系列民事单行法律。但在新的历史时期,时代提出 了新课题,例如,人格尊严的维护、个人信息的保护 、隐私的保护、电子商务的发展、环境保护的强化 等,我国的民法典必须回应信息时代、网络时代、高 科技时代、共享经济时代的社会需求,在更大程度上 服务于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 结合材料,运用“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的有关知 识,分析我国民法典编撰的必要性。
4.6.2第六课 求索真理的历程·在实践中追求和发展真理
第六课求索真理的历程·在实践中追求和发展真理长沙县第二中学政治组全体教师教学内容在实践中追求和发展真理课型新授课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识记(1)真理含义、谬误的含义、真理最基本的属性(2)对同一事物有不同认识的原因。
◇理解(1)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2)认识具有反复性(3)认识具有无限性(4)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分析(1)分析“真理面前人人平等”和“有用就是真理”(2)结合具体事例分析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3)结合具体事例分析真理是反复性和无限性能力目标(1)结合真理的概念,培养学生的比较分析能力和理解能力(2)在讲述真理具体的有条件的及认识真理是一个过程这一知识点时,培养学生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能力及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的能力(3)分析说明追求真理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过程与方法“感知——求是——回归”教学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结合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这一观点的学习,引导学生理解实践第一的观点,充分发挥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2)联系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这一观点,引导学生学会在一定的条件和范围内认识真理(3)通过对认识具有反复性和无限性观点的学习,使学生树立在实践中不断认识、丰富和发展真理的思想教材分析重点真理的客观性、追求真理是一个过程难点真理的具体性和条件性学情分析通过学习,学生能把实践和物质、意识概念结合到一起来理解学习用具ppt 导学大课堂教学过程【情景导入】《人类探索太空的历程》思考:材料包含有哪些认识论的道理?《学习讲义》P117【整体感知】通过对本课的学习,同学们将理解在实践在追求和发展真理。
【课文导语】人类在实践中认识和把握世界的过程,也就是追求真理的过程。
人的正确认识究竟是从哪里来的?实践在认识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是什么?有没有客观真理?人应该如何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领会和把握这些问题,对于我们正确理解和坚持党的思想路线,与时俱进地追求真理,具有重要意义。
第六课 求索真理的历程(认识论)
名言赏析
近水知鱼性,近山识鸟音。 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欲知山中事,须问打樵人。 竹外桃花三两支,春江水暖鸭先知。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①实践中不断产生新问题、提出新要求,推动人们 进行新的探索和研究 ②实践的发展提供了新的认识工具和技术手段,从 而推动认识的发展 ③实践锻炼和提高了人的认识能力,从而推动认识 的不断深化。
考点四 认识过程 2、认识具有无限性: (1)认识的对象: 是无限的变化着的物质世界 (2)认识的主体: 人类是世代延续的 (3)认识的基础: 社会实践是不断发展的
考点四 认识过程 3、认识具有前进性和上升性 从时间到认识,从认识到实践的循环是一种波浪式的 前进或螺旋式的上升。 4、认识反复性、无限性、上升性对应的原理和方法论 原理内容: 人的认识运动的反复性和无限性表明从实践到认识、 从认识到实践的循环是一种波浪式的前进或螺旋式的上升。 方法论要求: 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 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是我们不懈的追求和永恒的使 命。
如何运用认识论的观点解题: 1、建立完整的知识体系: 认识论主要包括:实践的特点,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 系,真理的客观性、具体性和条件性,真理与认识的反复 性、无限性、上升性等知识。 2、非选择题,在限定为认识论角度时,应注意从以下几 个方面筛选: (1)若限定为实践的观点 应从实践的特点、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等角度来组 织答案 (2)若限定为真理的知识 应从真理的含义、真理的客观性、具体性和条件性、 真理和谬误等角度来考虑。 (3)若限定为认识的过程或追求真理是一个过程时 应从认识的反复性、无限性和上升性角度来考虑。
第六课
求索真理的历程(认识论)
第6课_求索真理的历程
④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1)改造世界是认识世界的目的和归宿。脱离实践,认 识就失去了意义。 (2)认识从 实践 中来,最终还要回到实践中去。认 识本身不是目的, 改造世界 才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特别提示 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强调的是认识来源于实践; 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强调的是认识的动态发
2.真理的条件性 真理的条件性相对于适用的条件和范围,强调横向的变化。 3.真理的具体性 真理的具体性是真理相对于特定过程来说的,强调纵向的 变化; 3.把握真理与谬误的关系 (1)区别: 真理是标志主观同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是人们对客观 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谬误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 律的错误反映。 (2)联系: ①真理与谬误相互依存,互为前提,真理和谬误往往是相 伴而行。 ②真理与谬误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1.真理的客观性
(1)真理的含义: 是标志主观同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是人们对客观 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 是客观性 (2)真理最基本的属性________ ①真理的内容来自于物质世界的客观事物及规律;真理 形式是主观的,内容上是客观的。 ②检验真理的标准是客观的社会实践。 ③真理只有一个,真理面前人人平等。
2.实践决定认识
①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正确区分认识的来源和认识的途径: ①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来源, 一切真知都来源于实践。 ②人们获得认识的途径则有两条,即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 ②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根本动力)
(1)认识产生于 实践 的需要。 (2) 实践 的发展为人们提供日益完备的认识工具,这些 工具延 伸了人类的认识器官,促进人类认识的发展。 (3) 实践 锻炼和提高了人的认识能力。
选B
3.【2014·全国卷】 农谚说:“蚯蚓叫,大雨到。”一 位农民气象员对此感到怀疑,经过反复观察和实验,他发 现下雨前鸣叫的是蝼蛄而不是蚯蚓,于是把这条农谚改成 “蝼蛄叫,大雨到”。经过进一步观察和研究,他又发现 “春秋蝼蛄叫,大雨定会到”,但“盛夏蝼蛄叫,大雨不 会到”。这表明( ) ①亲身的实践经验比他人的实践经验更可靠 ②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发展的根本动力 ③实践是认识的最终目的和归宿 ④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解析】选C 本题考查实践和认识的关系。①观点错误。 气象员通过试验验证了谚语的真伪并推动了认识的发展, 体现了②④。材料没有涉及认识的目的,③与材料无关。
第六课 求索真理的历程
第六课求索真理的历程一:实践与认识1. 实践的含义: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活动。
【注意】①实践以人为主体,意味着实践是人类特有的活动,不同于动物的本能活动。
②实践对象是客观世界,改造客观世界是发生在人与自然界、社会之间的活动。
而停留在人的头脑或口头上的活动——如思考、辩论等不是实践。
实践不是纯粹的思维活动、认识活动。
③实践是一种直接现实性活动,它可以把人们头脑中的观念的存在变为现实的存在。
人类基本的实践活动有三种改造自然的生产实践(物质生产活动)变革社会实践活动(革命和改革、国家政策的制定和实施等)探索世界规律的科研活动。
2.实践的特点(1)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
因为实践的构成要素、实践活动的过程以及实践的结果都是客观的。
(2)实践具有主观能动性。
人类的实践活动是一种有目的、有意识的能动性活动(3)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
实践是处在一定社会关系中的人的活动,人的实践活动是历史的、发展着的。
总之,实践是有意识、有目的地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活动,是社会历史性的活动。
3.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唯一来源—实践;途径—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A、认识产生于实践的需要,实践发展推动新的探索和研究;B、实践的发展为人们提供日益完备的认识工具;C、实践锻炼和提高了人的认识能力。
(3)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科学理论虽然正确,但不能作为检验标准。
要把握“唯一”二字。
任何主观标准:如个人的认识、权威观点、多数人的意见、科学理论等,都不能检验认识的真理性。
(4)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认识本身不是目的,改造世界才是认识的目的。
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原理及方法论要求】(1)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决定认识: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我们要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积极投身实践,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认识。
(2)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
《生活与哲学》第六课 求索真理的历程 课件 (共28张PPT)
A
小试身手
• 据医学史记载,17世纪20年代,英国有个医生给 一位生命垂危的青年输羊血,奇迹般地挽救了该 青年的生命。其他医生纷纷仿效,结果造成大量 受血者死亡,输血医疗手段便被禁止使用。19世 纪80年代,北美洲的医生给一位濒临死亡的产妇 输人血,产妇起死回生。医学界再次掀起输血医 疗热,却带来惊人的死亡。直到1901年维也纳医 生莱因茨坦发现了人的血型系统,才打开了科学 输血的大门。 • 上述材料是怎样体现“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这个 道理的?(12分)
正确的认识推动实践的发展,错误的认识阻碍实践 的发展。
牛刀小试
•WiFi依赖无线电波传输,设备辐射强、效率不高,且 存在安全隐患,科学界一直在研究这一问题。德国物理 学家哈拉尔德· 哈斯提出了一种叫LiFi的新型网络信号传 输方式,利用光线实现数字信息无线传输,获得了更快 更安全的传输效果。这表明 ①认识产生于人们实践的需要 ②观念存在通过实践可以变为现实存在 ③实践活动具有极强的社会性 ④人的实践活动能突破社会条件的制约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主体 客体/对象 直接现实性 ≠世界 ≠自然界
(2)基本分类: 改造自然的生产实践
变革社会的实践 科学实验活动
思考
有人说,实践既是客观的,又是主观的。 你认为对吗?为什么?
一、人的认识从何而来
1.实践 (3)基本特征 ①客观物质性
A.实践三要素(主体、对象、手段)是客观的 B.实践的过程和结果受客观规律和客观条件制约
二、在实践中追求和发展真理
3.追求真理是一个过程 因为:认识具有 (1)反复性 ——不是一帆风顺的过程
→方法论要求:与时俱进,开拓 创新,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 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第6课 求索真理的历程
第6课求索真理的历程预习清单1. 实践的含义,特征2. 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3. 真理的客观性.条件性.具体性4. 认识的反复性,上升性,无限性引导清单1、实践和认识(理论)的辨证关系: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根本动力;<3>.实践是认识的最终目的;<4>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
2.认识对实践有反作用:正确的认识,科学的理论对实践有巨大的指导作用;错误的认识,不科学的认识则把实践引歧途。
方法论意义:既要重视实践,又要掌握科学理论,达到理论(认识)与实践的有机结合。
3、实践的特点。
(1)实践具有客观性。
①实践的构成基本要素包括实践的主体、实践的手段和实践的对象都是客观的。
②实践活动的过程及其结果也受到客观事物及其运动规律的制约,也具有客观性。
(2)实践具有主观能动性。
实践是有目的、有意识的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人们在行动之前就已有了明确的目的,并通过实践创造出自然界中原来没有的东西,实践给客观世界打上了深深的人的活动的烙记,这也是和动物的本能活动所不同的。
在改造社会的过程中,人们创造出新的社会结构和社会关系。
(3)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
①实践的社会性是指任何实践都是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进行的,离开了他人和社会的纯粹的个人的实践活动是根本不存在的。
②实践的历史性是指人的实践活动是历史的发展着的。
在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上,人类实践的内容、形式、规模和水平是各不相同的,都是不断变化发展的,都受到一定历史条件的制约,是一定历史条件的产物。
4, 真理是客观的(板书)(1) 含义: 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
人的认识与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相符——真理人的认识与客观事物及其规律——不符——谬误(2)、真理最基本属性是客观性提问:真理是一种认识,但为什么说它是客观的呢?而且是最基本的属性?——因为这里所讲客观性,主要是从真理的内容,也就是其所反映的对象角度来讲的。
第六课求索真理的历程(最终版)
③实践具有直接现实性 ④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生活现象
现象①:以前西医外科手 术都是在没有麻醉的情况 下进行。为了实现“刀下 无痛”的梦想医学界一直 在努力。直到化学止痛剂 的发明才使医学真正进入 无痛手术时代。
现象②:借助载人深潜器、 大洋钻探船等高新技术设 备,深海世界的神秘面纱逐 步被揭开
实践的概念 实践的特点
实践
基础
认识
实践的基本 形式
反作用
正确的
错误的
诊断题1. 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总结改革开放35年来的
成功实践和伟大成就,认为改革开放是党在新的时代条
件下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进行的新的伟大革命,是当代中
国最鲜明的特色,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
党和人民事业大踏步赶上时代的重要法宝。全会审议通
①只有把主观和客观联系起来加以比较和对照,
才能检验主观认识与客观事物是否符合。
②只有实践既具有客观物质性,又具有主 把客观事物或科学理
特别提示:“实践”具有这两个特征,但具有
这两个特征的不一定都是“实践”。
思维提升:实践既是一种客观的活动,又 是一种主观的活动
分析:实践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 是连接主观与客观的桥梁,此观点割裂了 实践的客观性与主观性的统一。
改错:实践既是一种具有客观物质性的活 动,又是一种具有主观能动性的活动
①社会性:实践不是单个人的活动,而是处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的人的活动, 离开了他人和社会的纯粹个人的实践活动是根本不存在的。 ②历史性:人的实践活动是历史地发展着的。在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上,人类 实践的内容、形式、规模和水平是各不相同的,都受到一定历史条件的制约, 是一定历史条件的产物。 ③一定程度上揭示了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贯彻了辩证唯物主义历史观 。
《生活与哲学》第六课求索真理的历程
《生活与哲学》第六课求索真理的历程一、学习目标(教师展示学习目标 2分钟)1、知识目标:正确理解掌握实践的概念、实践的特点;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2、能力目标:结合生活中的实例,阐明实践是认识的基础,揭示实践在发现、检验、发展真理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实践第一,树立追求真理要与时俱进的永恒信念。
二、自主学习(10分钟,在整体感知和把握重点的基础上,整理、记忆基础知识)(一)整体感知:含义实践及其特点特征基本实践活动人的认识来源从何而来实践是认动力识的基础唯一标准目的和归宿(二)重点知识:实践的特点;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三)自学整理,并理解记忆1、实践的含义是什么?它具有哪些特点?2、如何正确理解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生活与哲学》第六课求索真理的历程自主检测(1)使用说明:自主闭卷完成,时间:10分钟(1-7为A类,8为B类)1、《国务院关于做好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工作的指导意见》中指出:灾后恢复重建必须建立在科学规划的基础上,认真做好灾害评估和地质地理条件、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分析等基础工作,有计划、分步骤地开展恢复重建工作。
这充分说明了实践活动的()A客观物质性 B主观能动性 C社会性 D历史性2、鲁宾逊流落在荒岛上,一心想回陆地,于是他找到了岛上最大的一棵树,制成独木舟,但他一个人无力把它搬入大海。
他制作独木舟的活动是否属于实践活动?有无社会性?正确的回答是()A实践活动,但无社会性,因为它是独立的个人活动B不是实践活动,没有社会性,它不过是人的求生本能的表现C是实践活动,具有社会性,因为他制作独木舟的工具和技能都是社会赋予的D不是实践活动,因为他已经远离社会,回归自然3、有人学了《愚公移山》的故事后,认为愚公真“愚”,为什么移山不用炸药炸,用车运呢?这种观点主要错在否认了()A 实践的历史性B 实践的能动性C 实践的客观性D 实践的主观性4、由于塑料袋产生的垃圾对环境造成的白色污染日益严重,各国都在积极采取对策。
第六课 求索真理的历程
二、在实践中追求和
发展真理
1.真理是客观的 1)真理的含义:
是标志着主观同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是 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
与客观对象相符合的认识 与客观对象不相符合的认识 真理
谬误
真理的基本属性是客观性
2)真理的特征
①客观性。真理的内容来自于客观事物,因此, 真理最基本的属性是客观性。
理性认识回到实践的过程,比实践到认识的 过程,意义更加重要,更加伟大。这主要是 因为理性认识只有回到实践中去( ) A、才能真正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B、才能使认识得到检验 C、才能使认识得到丰富和发展 D、才能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
“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这句 话告诉我们( ) A、认识来源于实践 B、认识对实践有指导作用 C、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D、实践是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
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岛附近海域2004年12月26日发 生里氏9级地震,并引;发海啸,海啸波及东南亚和 南亚10多个国家,引发巨大灾难。但目前,人们还不; 能准确预测地震发生的时间、地点和强度,这说明 ( ) A由于受主客观条件的制约,人们的认识能力是有限 的,应在实践基础上不断发展认识 B有些自然规律是无法掌握的 C地震的出现是一种偶然现象,并无规律可循 D人的认识能力是有限的,不可能预测到地震的发生
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认识和发 展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是我 们不懈的追求和永恒的使命。
小 结
1、真理的特征
——客观性、条件性、具体性
2、追求真理是一个过程
——认识具有反复性和无限性
3、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①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②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在不断发展,真 理要随实践的发展而发展。
第六课第二框求索真理的历程
观点一:天文学家经过大量的研究,发现月球是地球的 伴星,也是离地球最近的天体。没有空气、昼夜温差极 大、辐射强烈、月表凹凸不平且布满了大大小小的撞击坑。 观点二:古人认为月球上有嫦娥和玉兔,有人则认为月 球上没有任何生物。 ①从观点一可知,真理的检验标准是 实践 。 ②从观点一可知,真理反映的内容是 客观的 。 小结:真理的基本属性: 客观性 。 ③观点二中,为什么同一个问题会有不同的观点?由于 。 人们的立场、观点、方法、知识结构、认识能力、认识水平不同 对于同一个确定的对象会产生多种不同的认识。 你认为哪一种观点正确?可能两种观点同时正确吗? 小结:真理只有 一 个,真理面前 人人平等 。
6、人类的认识就是一种不断重复的循环式运动。 波浪式的前进或螺旋式的上升
在 实 践 中 追 求 和 发 展 真 理
一真理含义
真理是标志主观同客观相符合的 哲学范畴,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 其规律的正确反映。
①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二真理的属性 ②
客观性
条件性
③ 具体性 反复性 三认识的特点 无限性
真理具有客观性、条件 性和具体性,表明真理 和谬误往往是相伴而行 的,要求我们要敢于正 视错误。 (原理及方法论)
• (2010河南实验中学期中)“实践、认识、再实践 、再认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而实 践和认识之每一循环的内容,都比较地进到了高 一级的程度。”对毛泽东的这句话理解正确的是 • ①人们对一个事物的正确认识往往要经过从实践 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 ②认识运动是一种圆圈式的循环运动 ③从实践 到认识、从认识到实践的循环是一种波浪式的前 进或螺旋式的上升 ④真理永远不会停止前进的 步伐,它在发展中不断地超越自身 • A.①②④ B.①③④
高二政治第六课《在实践中追求索真理的历程》
真理的形式是主观的,内容是客观的, 客观性是真理的最基本的属性。
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
三角形内角之和等于180度,这是古希腊数学家欧 几里得提出的定理。在此之后的两千年里,人们一 直把它当作任何条件下都适用的真理。随着航海事 业的发展和人们对于球面认识的不断深入,这一定 理的局限性逐渐暴露出来。19世纪初,俄国数学家 罗巴切夫斯基:在凹曲面上,三角形内角之和小于 180度。随后德国数学家黎曼提出:在球形凸面上, 三角形内角之和大于180度。由此,人们关于空间 的观念发生了革命性的转变。
为什么说真理最基本的属性是客观性?
①任何真理所反映的内容是客观的.
②真理的检验标准是客观的。
”真”是客观的,正确就是正确,它不以人 的意志(包括权力.地位)为转移. 真理只有一个,真理面前人人平等
一、在实践中追求和发展真理 2.真理的特征
◆ 真理的客观性——真理最基本的属性 ●真理的内容来自于物质世界的客观事 物及其规律,真理的内容不依赖于人 的主观意志; ●检验真理的标准是客观的社会实践。
人的认识运动规律就是实践、认识、再实 践、再认识,循环往复,使认识不断深化、扩 展、向前推移。人的认识运动规律是由客观事 物发展的规律决定的。客观事物的层次无限复 杂,广度无限广阔,并且不断向前发展;同时 人的认识能力也随着实践的不断发展而发展, 这就决定了人的认识的无限性,认识永远不会 完结,决定了人的认识任务也不会完结。因此, 任何停止的观点、悲观的论点、无所作为的观 点都是不符合事实的,是形而上学的表现。这 就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发展观
2.真理的特征 客观性(最基本的属性) 真理的 条件性 特征 具体性 (真理的相对性)
◎真理是绝对和相对的统一; ◎真理与谬误相伴而行; ◎探索真理的过程中,错误是难免的, 要正确对待错误。
第六课_求索真理的历程
⑵能动性 ①实践是一种有目的、有意识的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 ②在改造自然获取物质生活资料的实践中,人创造出 自然中原来没有的新的物质生活资料;在改造社会的过程 中,人创造出新的社会结构和社会关系。 ③坚持实践的主观能动性就是在实践问题上贯彻了辩 证法的思想 ④这是实践活动与动物的本能的、盲目的活动的区别 所在。
误区二:科学理论也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标准 (1)科学理论作为一种正确的认识,对实践活动具有指导作用 ,但不能据此认为科学理论也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标准。 (2)主观认识和客观事物自身都不能作为判断认识的真理性的 标准,只有实践能把主观和客观联系起来加以比较和对照,从而检 验主观认识与客观事物是否符合。因此,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 的唯一标准。
(3)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①只有把主观与客观联系起来加以比较和对照的东西, 才能检验主观认识与客观事物是否相符合。唯一能满足这 一要求的,就是处在主观和客观交汇点上的实践。 ②通过实践,人们可以把自己头脑中的观念的存在变 为现实的存在。在这一过程中,人们把指导自己实践的认 识和实践所产生的结果加以对照,从而检验认识是否正确 地反映了客观事物。
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
【原理内容】 实践决定认识,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是认识 的来源,是认识发展的根本动力,是认识的目的和归 宿,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科学理论对实践有指导 作用。 【方法论要求】 我们要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在实践中认识和发 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同时要重视科学 理论的指导作用,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
认 识 真 理 观
考点一、实践及其特点
1.实践的含义: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活动。 ①凡是实践,都是以人为主体、以客观事物为对象的 物质性活动。 ②实践是一种直接现实性活动,它可以把人们头脑中 的观念的存在变为现实的存在。 特别提示:①实践的主体是人,实践是人类特有的活 动,不同于动物的本能活动。 ②实践不是纯粹的思维活动、认识活动,它是以客观 事物为对象的物质性活动。而停留在人的头脑或口头上的 活动(如“思考”“辩论”等)不是实践。 ③实践是连接主观和客观世界的桥梁,是“主观见之 于客观”的活动。
哲学 第六课 求索真理的历程
[考点1](理解)实践的基本含义和特点 3、实践的特征 (1)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
①构成实践的基本要素(实践的主体、 手段和对象)是客观的;
②实践活动的过程及其结果也受到客 观事物及其运动规律的制约,因而也具有 客观性。
[考点1](理解)实践的基本含义和特点 3、实践的特征
(2)实践具有主观能动性
[易错易混] (6)实践是获得认识的唯一途径。
(7)认识有时独立于实践之外。 (8)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就是认识能够 促进实践的发展。 (9)实践既是一种客观活动,又是一种主 观活动。
[考点3](理解)真理的含义和真理的客观 性、具体性、条件性; 1、真理的含义:
真理是标志主观同客观相符合的哲 学范畴,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 正确反映。
(3)探索世界规律的科学实验活动
下列属于实践活动的有 ①蜜蜂酿蜜 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③神七飞天 ④鹦鹉学舌 ⑤《物权法》颁布实施 (B) ⑥教师教书 ⑦修身养性 A.①②③④ B. ②③⑤⑥ C.②③④⑤ D. ③⑤⑥⑦
明代王阳明说:“一念发动处,便即是 行了。”在他看来,凡是认识之真切、情感 之发动、意志之决断,都是行(实践)。对 此认识错误的是 A.否认了实践的物质性 B.王阳明坚持“知就是行,行就是知” C.是唯心主义的实践观 (ABC) D.科学地揭示了实践的概念
一水平; 立场、观点、方法、知识水平、思维能力、 生理等限制; (2)从认识的客体看:客观事物是复杂 的、变化着的,其本质的暴露和展现也有一 个过程; (3)人们对事物的正确认识要经过从实 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的反复过程。
2、认识具有无限性
(1)认识的对象:无限变化的; (2)认识的主体:世代延续的; (3)认识的基础:实践不断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六课求索真理的历程【考点扫描】理解实践的基本含义和特点说明实践是认识的基础理解真理的含义和真理的客观性、具体性、条件性理解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上升性,坚持在实践中不断追求真理【知识梳理】1、实践(1)实践的概念: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切物质性活动。
(2)实践的特点①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
②实践具有主观能动性。
③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
重要提示:①理解实践的基本特征应注意把握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实践是一种物质性活动,实践是以人为主体的,是人所特有的;实践的对象是客观事物,不是整个世界。
第二,实践是是一种直接现实性活动,它可以把人们头脑中的观念的存在变为现实的存在。
第三,所谓“改造”,必须使客观对象发生改变。
第四,“一切物质性活动”包括改造自然的生产实践、变革社会的实践、探索世界规律的科学实验活动等。
②实践的第一个特征主要体现了唯物论的观点,第二个特征主要体现了辩证法的观点。
实践是有意识有目的的能动性活动,并不是说盲目的实践活动不存在;实践是社会性的活动,并不否定单个人实践活动的存在。
2、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1)实践是认识的基础(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认识是人们在实践中借助一定的工具作为手段,使客观对象发生某种改变而获得的。
(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认识产生于实践的需要,实践的发展为人们提供日益完备的认识工具,这些工具延伸了人类的认识器官,促进人类认识的发展。
另外,实践锻炼和提高了人的认识能力,从而推动认识的不断深化。
所以,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3)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要检验一种认识是否正确地反映了客观事物,只有把主观和客观联系起来加以比较和对照,而这就需要联结主观与客观的实践来检验。
通过实践,人们把指导自己实践的认识和实践所产生的结果加以对照,从而检验认识是否正确地反映了客观事物。
(4)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改造世界是认识世界的目的和归宿,如果脱离实践,不为实践服务,那么认识就失去了意义。
(2)认识对实践有反作用。
正确的认识、真理、科学理论能指导人们有效地开展实践活动,推动实践的发展。
(3)方法论要求。
一方面,我们要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积极投身于社会实践,坚持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使理论与实践达到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另一方面,我们要树立正确的认识,发挥科学理论的指导作用。
重要提示:①科学理论与客观事物都不能作为检验真理的标准。
②并非人的一切活动都是实践活动,人的活动分为认识世界的活动和改造世界的活动,实践是非认识性的活动,只有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才是实践。
3、真理(1)真理的客观性: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
真理最基本属性是客观性。
(2)真理的具体性:任何真理都是相对于特定的过程来说的,都是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3)真理的条件性:任何真理都有自己适用的条件和范围。
(4)真理和谬误:真理和谬误往往是相伴而生的。
真理是有条件的,如果超出了这个条件和范围,真理就会变成谬误。
真理是具体的,如果我们不顾过程的推移,不随着历史条件的变化丰富、发展和完善真理,只是照搬过去的认识,或者超越历史条件,把适用于一定条件下的科学认识不切实际地运用于另一条件之中,真理都会转化为谬误。
重要提示:注意区别认识、真理、理论和科学理论认识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它包括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
理论则是概念、原理、观点的系统化,是人们把感性认识材料进行加工改造而达到的思维成果。
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科学理论是真理性认识的系统化,按其内在逻辖而形成的知识体系。
认识、真理与理论、科学理论的划分在于是否系统化、体系化认识、理论与真理、科学理论的划分在于是否得到实践的检验证明是正确的科学的,前者概念有正确的东西,但又含有非科学的因素,后者比前者更深刻更符合事物的客观本质。
从认识发展的观点上说,科学理论也需要发展。
4、认识过程(1)认识的反复性:认识具有反复性,由于受主客观条件的限制,人类追求真理的过程不是一帆风顺的,这就决定了人们对一个事物的正确认识往往要经过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
(2)认识的无限性:认识具有无限性,认识的对象是无限变化着的物质世界,作为认识的主体的人类是世代延续的,作为认识基础的社会实践是不断发展的,因此,人类的认识是无限发展的,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3)方法论:真理的反复性和无限性要求我们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认识和发展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要点透析】1、理解实践的基本含义和特点(1)含义: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性运动。
它有两层基本含义:①凡是实践,都是以人为主体、以客观事物为对象的物质性活动。
②实践是一种直接现实性活动,它可以把人们头脑中的观念的存在变为现实的存在。
(2)特点: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主观能动性、社会历史性的特点。
实践的主体、对象、手段诸要素是客观的,并且实践活动的过程及其结果也要受到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制约,因而实践是客观物质性活动。
实践活动是有目的、有意识的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可以把观念的存在转变为现实的存在,因而具有主观能动性的特点。
任何实践活动都处在一定社会关系中的人的活动,离开了他人和社会的纯粹个人的实践活动是根本不存在的。
实践的内容、形式、规模和水平随历史条件的变化发展而变化发展,是历史条件的产物。
(3)基本形式:①改造自然的生产实践,这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
②变革社会的实践。
③探索世界规律的科学实验活动2、说明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原理内容:①实践决定认识(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是认识发展的动力;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②认识反作用于实践:正确的认识、科学理论对实践具有巨大的指导作用;错误的认识、不科学的理论则会把实践引向歧途。
方法论:①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认识。
②坚持正确认识、科学理论的指导作用。
3、理解真理的含义和真理的客观性、具体性、条件性(1)真理的含义。
真理是标志主观同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
(2)真理是客观的。
真理最基本的属性是客观实在性。
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在同一时间、地点、条件下,人们对同一事物的真理性认识只有一个,真理面前人人平等。
(3)真理是有条件的。
任何真理都有自己的使用条件和范围。
如果超出这个条件和范围,真理就会成为谬误。
(4)真理是具体的。
任何真理都是相对于特定过程来说的,都是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如果人们不顾过程的推移,不随着历史条件的变化而丰富、发展和完善真理,真理都会转化为谬误。
4、理解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上升性,坚持在实践中不断追求真理(1)认识具有反复性:从认识的主体看,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总要受到具体的实践水平的限制,还会受到不同的立场、观点、方法、知识水平、思维能力、生理素质等条件的限制。
从认识的客体看,客观事物是复杂的、变化着的,其本质的暴露和展现也有一个过程。
(2)认识具有无限性:认识的对象是无限的变化着的物质世界,作为认识主体的人类是世代延续的,作为认识基础的社会实践是不断发展的。
(3)认识具有反复性,认识具有无限性,从实践到认识、从认识到实践的循环是一种波浪式的前进或螺旋式的上升。
(4)方法论: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是我们不懈的追求和永恒的使命。
【真题再现】1、(09江苏31)《孟子》云:“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
这表明A.自然界的变化是有规律的B.客观规律是可以被认识和改造的C.自然界的发展规律是客观的D.改造世界必须遵循客观规律【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规律客观性与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关系,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
规律是客观的,既不能被改造也不能被消灭,故B项错误;AC两项知识强调了规律的客观性,不符合题意。
故选D项。
2、(09江苏33)在我国农村改革中,农民首创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首选了第一个村民委员会,创办了第一批乡镇企业,被称为我国农民的三大创举。
这充分说明了人民群众是A.社会历史的创造者B.物质财富的创造者C.社会变革的引导者D.精神财富的创造者【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人民群众的历史地位,考查学生理解和运用知识的能力。
三大创举既体现了人民群众创造了物质财富、精神财富,也体现了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故只有A项最符合题意3、(09安徽10)新时期我国农村改革是不断总结经验的基础上逐步展开、递次推进的,它经历了从“大包干”到税费改革,再到包括乡镇机构和管理体制等在内的综合改革过程,从而大大促进了我国农村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我国农村改革的历程表明①实践是客观见之于主观活动②人类实践活动具有社会历史性③认识的发展是一个螺旋式上升的过程④只有参加社会实践才能获得正确认识A. ①②B. ③④C. ②③D. ②④【答案】C【解析】我国农村改革的历程:经历了从“大包干”到税费改革,再到包括乡镇机构和管理体制等在内的综合改革过程,从而大大促进了我国农村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由题意可得C. ②③。
①不符合题意④说法不准确。
4、(09海南18)最近,我国有科学家采用铝铍埋藏测年法的技术手段测定,北京猿人生活在约七十七万年前,此前,根据其他测年法,学术界采信“四五十万年前”的说法,上述考古研究情况表明①任何具体实践对认识真理性的检验都具有局限性②专家公认的检验手段和考古结论具有更高的可靠性③不同的考古实践手段必然得出不同的考古结论④不同考古结论应不断接受新的考古实践的再检验A.①② B. ②③ C. ③④ D. ①④【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考生理解和运用知识的能力与分析问题的能力,属于中等难度题。
题干材料体现了人们认识的发展,不同的具体实践对认识的检验都有时代的局限性,故①的说法正确;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故②的说法不正确;③中“必然”的说法太绝对;④的说法体现了认识的不断发展。
故①④的说法正确。
5、(09浙江32)一个科学研究小组对5000只“冰川豹蛛”进行测量后发现,1996-2005年间,这种蜘蛛的体形平均增大了8%-10%,同期当地每年的解冻期提前了20-25 天,这支持了他们的猜想,剧烈的气候变化对当地蜘蛛的生长产生了影响。
该研究小组负责人表示这种影响的后果很复杂,一下子无法估计出来,这一说法体现了①事物间的联系是客观的,无条件的②事物本质的暴露和展现有一个过程③世界总有一些秘密不能为人所理解④人的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A ①②B ③④C ①③D ②④【答案】D【解析】排除错误的选项①③,①联系是有条件的③犯了不可知论的错误,并且③也不是哲学道理;只有D ②④符合题意。
6、(09山东24)2009年是达尔文的《物种起源》发表150周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