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
文艺复兴时期的科学和人文主义思潮
文艺复兴时期的科学和人文主义思潮文艺复兴时期,即14世纪至17世纪的欧洲,是欧洲历史上一段极具创造力和辉煌的时期。
在这个时期,科学和人文主义思潮同时兴起,并相互影响、促进。
一、科学的复兴在文艺复兴时期,科学领域的复兴得到了广泛关注和支持。
人们开始对自然现象进行观察和实验,提出了一系列突破性的科学理论和发现。
首先,伽利略·伽利莱是科学复兴的关键人物之一。
他运用望远镜观察星体,发现了行星的运动和月球表面的山脉和陨石坑,推翻了当时的地心说理论,提出了日心说理论,即地球绕着太阳运动。
同时,伽利略还研究运动学和力学,建立了现代物理学的基础。
他的科学方法论,强调通过实验和观察来验证理论,对后来的科学研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其他科学家如哥白尼和开普勒也为科学的复兴作出了重要贡献。
哥白尼提出了地球绕太阳运动的学说,开普勒发现了行星的椭圆轨道运动规律。
这些思想的提出,为后来牛顿的万有引力定律奠定了基础,推动了科学研究的进一步发展。
其次,解剖学和医学方面的进展也是文艺复兴时期科学复兴的重要组成部分。
安德里亚·维萨里在解剖学领域进行了重要的研究,绘制了精准的人体解剖图,为人类对身体结构的认识提供了深入的理论支持。
同时,医学的发展也为科学的复兴做出了巨大贡献。
人们开始研究疾病的病因和治疗方法,使得医学不再只是依赖于传统的经验和宗教信仰。
齐尔凡尼在药物学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他将草药和矿物质引入医学实践,提倡根据症状进行个体化的治疗。
二、人文主义思潮的复兴与科学复兴同时进行的是人文主义思潮的复兴。
人文主义以人为中心,强调个体的尊重和追求人类的全面发展。
一方面,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对教育有着深远的影响。
人文主义教育重视培养个人的才能和全面发展,提倡通过学习古希腊和古罗马的人文精神来塑造完善的人格。
著名的人文主义教育家培根提出了“知识即力量”的观念,主张通过对科学、艺术和哲学的学习来获得认识和力量。
他的思想激励了很多人追求知识,推动了教育事业的发展。
科学主义教育与人文主义教育发展趋势及其启示
科学主义教育与人文主义教育发展趋势及
其启示
科学主义教育和人文主义教育是教育发展的两种主要形态,两者
发展趋势呈现出反抗,补充且渐进的特点。
随着社会大环境的变化,
科学主义教育的重要性在增加,而人文主义教育的重要性也在增加。
科学主义教育是基于科学思维方法的知识教育,注重现实问题的
研究和解决,使学生具有实践分析问题、推理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能力,以承担复杂任务、解决非经典问题而主要实施。
因此,科学主义教育
包括问题解决,数学,实验技术,信息技术,逻辑思维等。
科学主义
教育在当今社会已经越来越受到重视,并在普及普及,作为社会的决
策制定者越来越偏重科学技术的运用。
相对应的,人文主义教育是基于人文思维,把人中心化的课程形式,通过理解文化,建立正确的价值观、道德修养,追求完整自我发展、社会发展的终极目标。
因此,人文主义教育包括文学,历史,哲
学,艺术等。
在当今的社会,不仅对数理化的学科要求更严格,而且对艺术和人文学科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两种教育发展趋势的变化表明,教育在重视科学的同时,也很重视人文,强调科学与人文的统一,融合发展。
这使学生在接受科学教育的同时了解中华传统文化,磨练意志,提升道德素养,培育无私之心和博爱之情,更好地实现自身价值体现。
同时,通过深入探究让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互相补充,达到协调发展的平衡,为现代社会发展做出贡献。
科学主义、人文主义与教育
土壤沙漠化
这是2003年4月24日,一名印度妇女头顶水罐和她的 两个孩子行走在古吉拉特邦一片干裂的湖床上。
未被污染的大自然
未被污染的大自然
未被污染的大自然
未被污染的大自然
其次,资源枯竭导致能源危机 。 最后,人口爆炸带来了粮食短缺。
母子俩等待援助。母亲那皱巴巴的乳房已经萎缩了,没有能 力去哺育自己的孩子。她的肚子已经开始出现严重的水肿, 坚持不了几天,那冷峻的目光看得我们无法躲避。
科学技术的发展是植根于人在自然中 生存发展的需要,把人的发展与科学技 术的发展联系起来了。文艺复兴运动所 造成的人文主义的复兴为近代的科学技 术的发展提供了思想基础。 1、对自然的解释发生了变化 2、在人性观上强调人的独特性 3、人要征服自然
三、现代科学技术所造成的影响
(一)积极方面的影响
增强了人类的认识能力,造成巨大的 物质财富,增强了人的自由度,增加生 活的舒适、方便,提供了大量的闲暇时 间,大大提高了社会质量等等。这方面 我们大家有目共睹,我们吃的、用的、 穿的,坐的汽车、火车、飞机、轮船, 用的电灯、电话、传呼机、手机等等都 是。
饥饿是如此严重,半蹲着的母亲却以难以置信的毅力,在没有任何医疗设 施的帐篷里生下了孩子--所有的接生程序都是原始的。就在一旁,一具尸 体已开始腐烂。在一个到处是死亡的国家里,种族延续显得尤其重要。生 命与死亡在饥荒中交替。
让60亿人落泪的照片
5、教育方面
(1)科学主义特征明显,工具理性占主 导地位 (2)人文精神的衰落 其一,教育内容方面 其二,教育目标方面 其三,教育人格方面对学生的尊重不够, 人文底蕴差 (3)培养学生批判、反思精神不够
四、几点启示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人文主义与科学主义的辩证关系
人文主义与科学主义的辩证关系人文主义与科学主义是两个不同但又相互联系的思想体系,它们分别代表了人类的情感和理性的两个方面。
人文主义强调人的尊严和价值,强调人类的精神与情感的追求,而科学主义则注重理性和实证主义,强调通过科学方法对世界进行观察和分析。
然而,人文主义与科学主义实际上不是对立的,而是互补和相辅相成的关系。
首先,人文主义与科学主义在对待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上存在差异。
科学主义强调用客观的、可验证的方法进行研究和实践,并通过实证主义的方式推动人类社会的发展。
科学主义追求理性和客观的真理,力图消除主观的偏见和情感的干扰。
而人文主义则注重人的主体性和情感的体验,关注人类精神和道德的价值。
人文主义重视对人的思想和情感的培养,注重人的个体特征和多样性。
然而,人文主义与科学主义并不是相互排斥的。
科学主义作为一种方法论,可以为人文主义提供可以依赖的证据和数据,从而使人文主义不再仅仅停留在主观的感觉和想象中。
科学主义的研究方法可以提供人文学科更加准确和权威的依据,使得人文学科更加科学化。
同时,人文学科也可以为科学主义提供人性化的观察和反馈,使科学主义更加注重人的需求和福祉。
其次,人文主义与科学主义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不可或缺。
科学主义的发展推动了现代社会的进步和繁荣。
科学技术的发展给人类社会带来了巨大的变革和便利,提高了人们的生活水平。
然而,科学主义也面临着一些问题,例如科技发展带来的环境问题、伦理道德问题等。
这时,人文主义的精神和价值就能够为科学主义提供一个道德的约束和引导。
人文主义强调尊重人的尊严和个体的发展,它提醒我们,在追求科技进步的同时,不能忽视人类的情感和情感的需要。
人文主义关注人的主体性和个体特征,追求人类共同的精神价值和道德标准。
科学主义强调的是客观的、理性的真理,而人文主义则注重的是主观的、情感的体验。
人文主义与科学主义的辩证关系之所以存在,就是因为二者能够相互补充,使人类社会得到更全面和综合的发展。
简论科学主义、人文主义对语文课程设置和课程目标的影响
简论科学主义、人文主义对语文课程设置和课程目标的影响简论科学主义、人文主义对语文课程设置和课程目标的影响主义思潮对百年语文教育实践的影响,可以为当前的融合趋势下的语文课程改革提供借鉴。
限于篇幅,本文主要论述两者对语文课程设置和课程目标这两大方面的影响。
一、科学主义主导下的语文课程设置与课程目标回顾语文教育一百多年的历史,科学主义思潮是推动其发展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
从某种意义上说,现代语文教育的体系就是按照科学主义的原则建构起来的。
狭义的科学主义认为科学知识体系比其它任何知识体系都更客观、更合理,具有特殊的文化和社会地位;广义的科学主义认为科技的应用不仅能够解决人与自然的矛盾,而且能够解决人与人的矛盾,即科技乐观论、科技万能论。
在其影响下,语文从古代综合性的教育中分离出来,发展为具有科学框架体系的独立学科。
1.科学主义对语文课程设置的影响我国古代语文不是独立的学科课程,而是文、史、哲融合在一起的教育形式。
这种情况在科学主义影响下有了改变,并从此奠定了语文课程的总体格局。
(1)独立设科19世纪语文得以独立设科,是封建统治风雨飘摇的内忧和外国资本主义、自然科学发展的外患共同作用的结果,是受了西方科学主义的推动的。
1840年鸦片战争后,西方科技破门而入,使国人反思重伦理轻技术实用的古代教育。
以李鸿章为首的洋务派,首倡西学,认为学习西学是清王朝由弱转强的关键,因此大力倡导建立新式学堂。
新学堂借鉴西方经验,实行分科教学,至此语文才成为与算学、物理等并列的独立学科。
最早设立国文科的是1878年,张焕纶在上海创办的正蒙书院,以“俗语译文言”“讲解与记忆并重”[1]为特色。
1902年,清政府颁布的《钦定学堂章程》规定学堂按年级设立“字课”“读经”“作文”等语文教育课程,但未能实施。
1904年的《奏定学堂章程》史称“癸卯学制”,规定初等小学设“读经讲经”“中国文字”;高等小学和中学设“读经讲经”“中国文学”科。
这标志着“语文”真正从传统综合性教育中破茧而出、独立门户了。
科学主义评价范式和人文主义评价范式
科学主义评价范式和人文主义评价范式科学主义和人文主义教学范式是在科学主义和人文主义哲学思潮的影响下形成的两种典型教学范式。
科学主义教学范式侧重于教学过程中的自然、客观规律、知识、逻辑等;人文主义教学范式侧重于教学过程中的人、主观情感、价值、直觉等。
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的教育思想是贯穿于教育改革与发展中的两大主线。
由于两者的教育主张基本对立,两种教育思想形成的教学范式也长期处于矛盾与冲突中,这必将推进教学范式的改革,使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两大教学范式相互融合,扬长避短。
一、“范式”与“教学范式”“范式”在美国科学史家库恩《必要的张力》一书中首次作为专业术语提出。
“教科书只是提出专业人员作为范式而接受的具体题解……实质上都十分接近于教科书或相应的讲课给以引导的题目”该术语的流行始于库恩《科学革命的结构》(1962)一书问世之后。
他指出,一种成就“空前地吸引一批坚定的拥护者,使他们脱离科学活动的其他竞争模式”,同时“又足以无限制地为重新组成的一批实践者留下有待解决的种种问题”,我们称之为“范式”。
崔允漷(1996)根据库恩的观点为“范式”提出了较科学的解释:“范式就是指科学共同体用基本一致的思考方式来研究同一领域的特定问题,简言之,范式代表了一种近乎固定的问题和解题方法。
”美国教学研究之父盖奇在《教学研究的范式》(1963)中首先将“范式”与教学研究领域建立起联系,说明范式不是一种理论,而是一种思维方式或研究形式,对理论的形成起着很大作用。
“教学范式”是指教学人员及研究者对教学这一特殊而复杂的实践活动最基本的认识,是对教学活动结构形式的抽象,回答“教学的形式与本质”及“教学过程中师生、人与物及人与文化间的关系”等问题,讲明教学过程的逻辑及如何进行教学。
二、科学主义教学范式科学主义教学范式是指以科学主义影响下的教育哲学(主要是行为主义)为基础的教学理论、计划、步骤及方法。
科学主义崇尚理智、逻辑与科学。
美国心理学家行为主义心理学创始人华生认为学习是理解人类行为的关键所在,是为了形成适应社会生活的行为。
科学主义和人文主义谁更有利于社会发展
感谢主席!对方辩友,今天我们来共同探讨科学主义和人文主义哪一个更有利于社会发展。
开宗明义,概念先行,所谓科学主义,是指认为自然科学是最权威的世界观,也是人类最重要的知识,其高于一切其他类的对生活的诠释的一种哲学观念;而人文主义则是指社会价值取向倾向于对人的个性的关怀与人性的解放和自我价值体现,以“以人为本”为精神内核的,注重强调人的感性经验与理性思维的一种哲学思潮和世界观。
由于人文主义强调理性思维,因而这里的“以人为本”并不是主观主义,而是在遵从社会发展实际的基础上更大程度地注重人性关怀和人类需求的满足。
而判断哪一个更有利于社会发展的标准则在于,二者哪一个更有利于推动社会发展所需的各个要素的进步。
我方坚持认为,人文主义更有利于社会发展,理由如下:其一,人文主义更有利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社会发展的动力在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而社会生产力发展包括三个要素:生产者、劳动工具和劳动对象。
其中,生产者是生产力三要素的核心,生产者利用劳动工具作用于劳动对象才能产生生产力。
人文主义注重对于个人能力的培养与发挥,能够提高劳动者素质,同时与科学主义生硬冰冷的理论和数字相比,人文主义所倡导的自由平等思想也更能使他们感受到更多的人文关怀,更有助于生产者能力的施展,使他们得以更好地利用劳动工具,从而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而与之相比较,科学主义的作用则是作用于劳动工具,我们承认科学主义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生产出更加高级和先进的劳动工具,但是在生产力三要素中,劳动工具只是作为生产者的辅助。
对方辩友提及“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显然没有真正正确地理解这句话的含义,《邓小平文集》中对这句话的诠释是:科学技术是一种巨大的潜在生产力,一旦科学技术被劳动者运用于物质生产,那么科学技术将发挥出巨大作用,转化为直接的生产力。
可见,劳动者才是生产力的核心,人文主义更有利于劳动者的发展,也就更有利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因而更有利于社会发展;其二,人文主义更有利于人生活的提高。
从“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教育思潮的融合看我国科学教育的未来走向
从“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教育思潮的融合看我国科学教育的未来走向(人民教育出版社课程教材研究所)孙海波科学、技术在现代社会中所起的作用越来越大,它业已成为人们生活中的一部分。
一个国家的科技水平不仅关系到国家在国际竞争中的成败,而且关系到其人民生活水平的高低。
有鉴于此,当今世界各国都高度重视科学教育。
我们认为,通过对当代教育中的两大思潮──“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进行深刻的剖析,澄清科学教育的根本目标,对我国科学教育的发展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一、“科学主义”教育思潮的由来及其教育主张“科学主义”教育思潮是19世纪末伴随着近代科学的大发展、科学教育的普及以及实用主义、功利主义思想的提倡而出现的。
近代以来,特别是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科学技术在人类探索自然、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实践中取得了巨大成就。
科学的成功不仅带来了人们对科学的普遍信任和尊重,而且带来了人们思想上对教育的重新认识。
这样,科学教育就自然地成为社会的迫切需求,得到了大力提倡和迅速发展。
随之,在不断向社会输送大量科技人才的同时,科学教育中渐渐出现了一种重理轻文的“科学主义”思潮。
“科学主义”的出现除了有其社会原因外,出现于19世纪的科学哲学中的实证主义也为“科学主义”的形成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实证主义的奠基人孔德就认为,人类精神从神学经过哲学终于发展到了实证的阶段,即科学的阶段,只有运用科学的实证方法才能使政治、社会科学和哲学得到改造而进步,从而推动社会的进步。
实证主义还有一个著名的“可证实性原则”:当且仅当一个陈述或是逻辑分析或是经验可以证实时,才是有意义的。
这样,经验自然科学的命题是可证实的,因而是有意义的;而其他不可证实的、无所谓真假的陈述应当作为“形而上学”或伪科学而被清除。
[1](P326)“科学主义”的基本内涵是:科学是探索真理的唯一模式和途径,又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唯一力量,是社会进步的标志。
“科学主义”还认为,科学知识是通过实验、观察和一些量化的测量手段而得到的。
陈述并分析建国以来的三种教学目的观
陈述并分析建国以来的三种教学目的观教育史上存在着各种各样的教育目的观,我们可以根据其核心问题的倾向性,抽象地将其划分为人文主义、科学人文主义和科学主义3种教育目的观。
1、人义主义教育目的观,即以人为中心和以人自身的完善与发展为出发点和归宿的教育目的观。
人文主义的教育目的最主要是要培养一个具有健全的人格、能自我实现、具有人性的个人,能朝着人生之理想、价值去努力奋斗,进而实现人的价值,发展人的特质,即此教育目的是侧重全人的、生活的、人格的,依人性之不同而个别施教的教育。
2、科学人文主义教育目的观,即以科学精神为基础、以人文精神为价值方向的教育目的观。
科学人文主义教育并非是一种独立的教育哲学流派,很难说有其代表人物和系统观点。
科学人文主义既信奉科学,又崇尚人道,强调以科学为基础和手段,又以人文为方向和目的。
追求在科学和人文的相互协调、互相补充中促进人和社会在物质与精神两方面的和谐发展,并在此基础上实现人的解放。
3、科学主义教育目的观,即以社会性需要为出发点和归宿、以科学为中心的功利性教育目的观。
持有科学主义教育目的观的教育哲学流派主要有实用主义教育和学科结构主义教育。
科学主义是伴随着科学的发展以及科学功能的日益显现而兴起和发展起来的一种社会文化思潮。
尤其是在20世纪,面对科学的巨大力量及其成果,人们日益尊重科学、信奉科学,加之国际政治、经济和军事等的激烈竞争,推动了科学主义思潮的发展。
科学的发展和科学地位的提高给教育提出了全新的要求,科学主义教育目的观也应运而生。
4、实用主义教育目的观。
实用主义教育目的观产生于19世纪末的美国。
当时,美国的政治,经济、科技以及整个社会状况均发生了深刻的变革,而在教育领域,从教育目的到教育制度、课程设置和教学方法等,仍基本上沿袭着欧洲的旧传统。
形式主义教育占主导地位,与人们的实际生活严重脱节。
面对社会需求与个人需求的尖锐矛盾,实用主义教育摒弃了人文主义教育那种保守、永恒、个人至上的态度,代之以积极应对、变革社会的意识。
科学与人文主义的对立与统一
科学与人文主义的对立与统一科学与人文主义是两个看似截然相反的概念,一个关注客观事实,另一个强调个体情感和主观价值。
然而,正是这种对立与统一,促进了人类思维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
科学的力量在于其严谨的方法论和无限的探索精神。
科学家通过实验和观察,从微观到宏观,不断解密自然界的奥秘。
科学家们以智慧和耐心,推动着技术的进步和医学的发展,使人类的生活得到极大的改善。
科学是客观的,追求真理的过程,它告诉我们什么是真实的、可实证的,并且建立了一套严谨的知识体系。
然而,科学也有其局限性。
它无法回答一些哲学、道德和伦理问题。
这时,就需要人文主义的力量来弥补。
人文主义关注人类的情感、价值观和人类文化的传承。
人文主义强调个体的尊严和价值,弘扬人类的创造力和社会责任感。
人文学科如哲学、历史、文学等,帮助整合科学知识并赋予它们更多的意义。
科学与人文主义的对立就像是两个水波纹在互相碰撞,形成了一种叠加效应。
科学的进步为人文主义提供了更广阔的舞台,而人文主义则赋予科学以深度和意义。
例如,科学发现了人类的基因序列,而人文主义则引发了对基因技术的道德讨论。
科学告诉我们如何去做,而人文主义则引导我们明智地选择为什么去做。
在当今社会,科学与人文主义之间的对立和统一尤为重要。
随着科技的发展,人类正在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和机遇,如人工智能、环境保护和全球化等。
科学与人文主义的融合将是解决这些问题的关键之一。
首先,科学与人文主义的融合有助于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
科学技术在快速进步,但如果只是追求技术发展而忽略人文素养,将导致技术被滥用和人类价值被忽视。
只有将科学与人文主义相结合,培养既具备专业知识又具备人文关怀的人才,才能更好地解决复杂的社会问题。
其次,科学与人文主义的融合对于推动社会进步和社会公正至关重要。
科学技术的发展可以为社会提供更多机会和福利,但不同群体之间的差距和不平等问题依然存在。
人文主义的关怀和关注社会弱势群体的价值观和意识形态,是推动社会公正和社会和谐的重要力量。
人文主义教育与科学主义教育思潮评析
人文主义教育与科学主义教育思潮评析人文主义教育与科学主义教育是有别于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的一对概念。
它们是两种价值理念的绝对对立。
在近代自然科学产生之前,中西方古代的科学教育都作为人文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而存在。
西方近代科学革命的发生,使现代意义上的科学教育得以产生,并从人文教育中独立出来。
古典人文主义教育也完成了向现代人文(学科)教育的转型。
但近代科学革命和产业革命的成功,却为科学主义思潮的孕育提供了温床。
科学主义视科学为文化中最有价值的部分,视科学为知识体系和研究方法的唯一典范,视科学为一切人生问题的解决之径。
“科学主义教育”贯彻了这种哲学主张,从功利主义的角度无限夸大了科学的工具理性价值,把科学作为信仰的基本立场,将其提升到世界观、价值观的高度。
作为对科学主义的回应,新人文主义也应运而生。
新人文主义是造成17世纪科学革命的基本条件之一,因而在一定程度上也是促使“科学主义”诞生的不可或缺的因素。
然而,令新人文主义者始料不及的是,科学主义的扩张已侵蚀到人文价值领域,科学主义教育思潮片面强调教育的功利主义价值,在教育结构、内容方面独尊自然科学教育,排斥人文学科教育,造成教育教化功能的削弱和人文内涵的流失。
教育培养出来的是单向度的人,而不是全面发展的完整的人,这与近代人文主义的教育宗旨背道而驰。
新人文主义者自然不能容忍科学主义对人类主体价值的漠视,于是试图纠偏,重新强调人性中情感、直觉的一面。
然而,他们矫枉过正,自诩包容了“人”的全部,视科学为道德堕落的渊薮。
至此,近代人文主义由最初科学主义的启蒙者变为科学主义的掘墓人。
为了将这种反科学主义的哲学思潮区别于古典人文主义和文艺复兴时期的新人文主义,我们不妨统称之为“人本主义”,并将近现代教育中出现的人本主义价值取向称之为“人本主义教育”。
一、早期的人文主义教育及科学主义思潮现代意义上的科学和科学教育产生于西方。
而从科学发展史的观点来看,文艺复兴(14-17世纪上半期)是不可缺失的环节。
[知识]如何看待人文与科学的关系
如何看待人文与科学的关系摘要:作为人类观察和认识世界的两种方式,科学与人文是当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两者的关系问题是人类文化的一个重要而永恒的话题。
毋庸置疑,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给人类社会带来了巨大的变化。
但与此同时,人类也为社会的高速发展付出了高昂的代价。
人类征服了自然,却成了自己所创造机器的奴隶。
随着西方现代化过程的逐渐完成,科学技术的双刃剑的角色日益引起不少思想家的担忧和反思。
为此,形成了现代西方哲学中的两大思潮——科学主义和人文主义。
科学和人文既有现阶段对立的一面,也有别人本源和终极意义上的一致性的一面。
理清科学和人文的概念及其关系的历史演变,尽可能的减少这种分裂对立的负面影响,倡导两种文化之间更加广泛的对话,更加宽容的理解,更加融洽的合作,对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和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正文:在近现代文化中,一直存在着两种文化的对立——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思潮之间的对立。
就两者对立的实质来说,科学主义强调科学、客观性、真理性,主张“价值中立”。
由此,它以自然科学为惟一的、标准的文化模式,以此来改造其他文化。
其最突出的表现就是科学哲学,它要建立起像自然科学一样的科学的哲学。
与此相反人文主义强调人的价值,强调人应生活得更有意义,也即通常所说的对人的“终极关怀”、“精神追求”等。
它认为,科学仅仅给人带来的是工具理性,使人仅停留在功利境界,从而对提高人的精神境界没有任何帮助。
所以,人文主义总是强调要以人文主义思潮来“规范”科学主义。
最能体现人文主义思想的是文学、哲学。
人文主义思潮还认为,文学、哲学等不可能具有科学性。
但是,两者总是要求以自己的观点来努力改造对方的做法最终都失败了。
比如说,科学主义总是强调哲学要科学化,但是,科学哲学的发展尤其从逻辑主义向历史主义发展的这段历史表明:科学也是一种文化现象,它和其他文化没有绝对的界限,这样,以科学作为惟一的、标准的文化模式,且以之来改造哲学是有问题的。
文艺复兴时期的科学与人文主义
文艺复兴时期的科学与人文主义文艺复兴时期是欧洲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这个时期不仅在艺术、文学、音乐等方面取得了辉煌成就,也在科学和人文主义方面有着重要的发展。
本文将从科学和人文主义两个方面来探讨文艺复兴时期的特点和影响。
一、科学的复兴在文艺复兴时期,科学的发展经历了一次重要的转折。
在中世纪,宗教和神学占据了主导地位,科学的发展受到了限制。
然而,文艺复兴时期的人们开始对自然界的观察和研究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们开始追求真理和理性。
这种对于自然界的研究和探索,为科学的复兴奠定了基础。
在文艺复兴时期,许多科学家的贡献被广泛认可。
其中最著名的是伽利略·伽利雷。
他通过望远镜的观测,发现了地球并不是宇宙的中心,而是围绕太阳运转的。
这一发现颠覆了当时宗教对宇宙观的认知,也为后来的天文学和物理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除了天文学,医学和解剖学在文艺复兴时期也取得了重要的进展。
安德烈亚斯·维萨里是一位著名的医学家和解剖学家,他通过对人体的解剖研究,对人体结构和功能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他的研究成果对于后来的医学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二、人文主义的兴起与科学的复兴一样,文艺复兴时期也见证了人文主义的兴起。
人文主义强调人类的价值和尊严,鼓励人们追求知识和智慧。
在这一时期,人们开始对古代文化进行研究,并对古代文学、哲学和艺术进行了广泛的传播和推崇。
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者们对古希腊和古罗马的文化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他们翻译了古代的文学作品,如荷马的《伊利亚特》和维吉尔的《埃涅阿斯纪》等,使这些作品重新进入了人们的视野。
同时,他们也对古代哲学进行了研究,如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思想对于人文主义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人文主义的兴起还促进了教育的发展。
在文艺复兴时期,教育不再局限于神学和宗教,而是开始注重培养人的全面发展。
人文主义者们提倡人的自由和独立思考,他们认为教育应该培养人的批判思维和创造力,使人们能够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变化。
第二章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
第二章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20世纪教育哲学发展的基本特征是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之争,本章区分了科学和科学主义、人文学科和人文主义概念的本质区别,论述了科学主义和人文主义视域下形成的教育观、德育观、课程观,从整体上把握百年来教育哲学发展的主要线索,为后面各章的学习提供了分析的理论依据。
1.明确科学和科学主义概念的本质区别2.明确人文学科和人文主义概念的本质区别3.掌握科学主义和人文主义的主要特征4.理解由科学主义视域下形成的教育观、德育观、课程观的内在一致性5.理解由人文主义视域下形成的教育观、德育观、课程观的内在一致性(一)20世纪教育哲学发展的基本特征是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之争。
1.科学是运用一定的方法获得关于客观事物内部规律的系统知识。
科学主义把科学技术所提供自然界演化图景当作实在图景并上升到本质的高度,重视实在、知识和实证方法的价值,并成为人文学科和社会科学研究唯一方法。
2.人文学科是关于人类价值和精神表现的知识,形成了一类独特的知识体系。
人文主义是指主张个性发展、思想解放的思潮,重视对人的潜能、价值、发展的研究。
3.人文主义的三种倾向:排拒理性主义,弘扬非理性主义。
排拒传统形而上学,反对追求统一、绝对、确定,强调尊重个性,个性发展的多样化。
对人的主体性的反思,反对人类中心论的思想,强调人与自然的融合。
科学主义思潮是20世纪以来西方一种最广泛的哲学思想。
(一)科学主义的基本特征1.否定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理论体系,否定哲学应当研究自然界、社会和思维的一般规律。
2.要求把哲学改造为像实证科学一样的科学,或是成为与世界观无关的所谓科学方法论。
3.否定或回避了对本体论的研究,回避对本源性的研究,是唯心主义的表现,表现了西方资产阶级哲学家的阶级局限性。
(二)科学主义世界观1.总体上仍是唯心主义的,把经验的客观内容和经验本身混为一谈,否认客观事实不以人的意志(经验)为转移而存在,是主观唯心论。
2.用自然科学的观点解释人和人的问题,企图以现代科学技术改造人和社会。
科学主义教育观与人文主义教育观的发展及反思
科学主义教育观与人文主义教育观的发展及反思最早给“科学”一词下定义的是亚里士多德,他认为,科学是一种从观察上升到一般原理再返回到观察的活动。
科学主义教育观与人文主义教育观历来存在着冲突和纷争,但又不断趋向融合;两者都经历了从萌芽到发展再到成熟的过程,并在不断的相互批判中吸收、补充以达到更加完善。
标签:科学主义;教育观;人文主义教育观;新人文主义一、科学主义教育观的历史发展轨迹近代科学的发展引发了科学主义思潮,科学主义在教育领域表现为科学主义教育与科学主义教育观。
现代意义上的科学和科学教育产生于西方,文艺复兴在其中起了重要的作用。
17世纪第一次科学革命催生了科学主义思潮,培根的功利主义思想使科学成为社会进步的主导力量;法国的启蒙运动中,伏尔泰、狄德罗等倡导教育的科学化。
这些都为科学主义教育思潮的产生奠定了基础。
18世纪60年代,产业革命取得巨大成就,人们越来越热衷于科学,科学主义思潮迅速发展。
但是当时的教育发展落后,不符合社会需要,因此欧美各国开展了一场科学教育运动。
虽然科学教育推动了科学发展,社会进步,但是它的消极影响也不容小觑:科学主义教育观片面强调教育的功利主义价值,以一种外在于教育的价值作为教育评价的标准。
这样的教育目的背离了教育本来的意义,造成了受教育者的工具化,丧失了批判的精神、人之为人的精神信仰。
虽然人们一度想要扭转这样的局面,提出了“素质教育”“人文教育”等口号,但最终都淹没在应试教育的洪流中。
二、人文主义教育观的历史发展轨迹提到人文主义,这里不得不提几个著名的人物,以这些人物的思想中,依稀可以窥见人文主义教育观的影子。
苏格拉底、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都提倡要培养德智体多方面全面发展的人,其中,亚里士多德是集大成者,他系统阐述了体育、德育、智育三方面的教育,并将德育放在首位,三方面和谐发展。
文艺复兴运动的影响是深远的,尤其在教育领域,在理论和实践上都颠覆了传统观念;教育目的上,要求以人为中心,以培养和谐发展的人为目标,实现个性的全面解放;教学方法上,注重培养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要求改变原来单纯教师为主体传授知识的模式;教学内容上,重视古典作品和人文科学精神的培养,因为人文教育家认为,科学虽然能告诉人们事实,却不能告诉人们关于这些事实的价值观念。
欧洲中世纪的人文主义与科学思想
欧洲中世纪的人文主义与科学思想
在欧洲中世纪时期,人们普遍认为信仰与神秘超出了人类理解的范围,但在这
一时期,一些思想家开始质疑这种看法,并提出了一些基于自然的实证观点,这被称为欧洲中世纪的人文主义与科学思想。
首先,欧洲中世纪时期的人文主义主张通过人类自身的理性和经验来解释世界
的现象。
这种观点在中世纪时期非常新颖,因为当时人们的思想一直在神秘的基础上建立,认为超自然力量控制了一切。
然而, 人文主义提出, 如果我们要发现现实生活,我们必须用我们自己掌握的知识和工具来获得信息。
这种理性主义观点是推翻当时盛行的神学主义和教条的重要步骤之一。
其次,科学思想的兴起也成为了欧洲中世纪思想的重要特点之一。
在中世纪的
科学领域,人类不仅探究了基本的数学和几何,还研究了自然科学。
中世纪的科学家和医学家将精力集中在了观察和实践上,旨在通过实验来解释自然现象。
例如,科学家研究动物结构和功能,通过剖腹或看到动物的解剖切片,并由此可以将人类身体构造比较。
另外,当时的思想家也开始思考世界上各种社会问题,例如战争、温饱、疾病
和社会不平等问题。
他们认为通过理智,我们可以解决这些问题,而不是寄希望于神秘力量或某些药品。
这些思想的发展成为了现代医学、社会学和政治科学的基础。
中世纪已经过去了很多年,但我们可以仍然可以看到当时人们的思想和哲学对
于现代文化的影响。
人文主义和科学思想的理念在欧洲文化中基础地位得到了确认,尤其是在经典文学、历史、哲学、教育和艺术领域的影响被广泛丰富。
虽然这种思想在世界各地仍有不同的心态和应用方式,但还是有许多人认为欧洲中世纪思想对人们有必要的教训。
关于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的认识论思考
关于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的认识论思考科学主义和人文主义是两种截然不同的思想体系,分别强调自然科学
和人文学科的重要性。
科学主义认为,只有科学才是真正的知识和真理,因为科学以实证为
基础,可以进行验证和再现。
科学主义强调观察和实验的重要性,认为唯
一的途径是通过科学方法来获取知识。
因此,科学主义倾向于忽略哲学、
艺术和文学等其他领域的知识。
人文主义则认为,人类文化和价值观对于理解人类本质和意义至关重要。
人文主义者强调人的创造力、想象力、情感和道德,认为这些是人类
尊严的来源。
人文主义倾向于重视哲学、文学、艺术以及历史等人文学科。
在认识论上,科学主义和人文主义存在一个基本分歧,即关于知识的
本质和来源的认识。
科学主义认为,只有通过严格的实证证明和验证,我
们才能获得知识。
这种知识是客观、精确和可预测的。
而人文主义则认为,知识的源泉不仅限于科学。
人类文化、传统、历史、艺术等其他领域都可
以为人们提供启示和智慧。
在现实生活中,科学主义和人文主义并不对立,而是互补的。
科学的
发展为人类带来了无数的技术和改变生活质量的创新,而人文学科的研究
则为我们提供了深刻的历史认识,使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人类文化的丰富
和多样性。
因此,将科学主义和人文主义结合起来,让两种思潮互相促进,可以更大程度地推进人类的进步。
浅谈科学主义和人本主义的关系问题论文
浅谈科学主义和人本主义的关系问题论文科学主义(scientism)被学术界认为是臆造出来的概念,实际上历史上在科学界不曾有过“科学主义”这种东西。
现代社会经常提“科学主义”的人一般被认为是不具有基本科学素养的“人文主义者”。
以下是今天店铺为大家精心准备的:浅谈科学主义和人本主义的关系问题相关论文。
内容仅供参考,欢迎阅读!浅谈科学主义和人本主义的关系问题全文如下:我们对当代西方哲学有这样一种流行的看法:似乎人本主义和科学主义是两种彼此不相容的哲学思潮,而且西方哲学家“不入于杨,则入于墨”,不属于人本主义,即属于科学主义。
这种看法既不确切,也不符合实际。
本文将讨论这几个问题:(1)什么是科学主义?(2)什么是人本主义?(3)反人本主义的基本观点;(4)现代西方哲学发展中的主线是什么?一、什么是科学主义“科学主义”是一个贬义词,是指认识论和科学哲学中的一种思潮或运动。
反对把自然科学看做文化中价值最高部分的哲学家把他们所反对的看法称为“科学主义”(scientism),加以贬斥。
但也有些不赞成科学“至高无上”的人不用这个贬义词,而恰当地把这种看法叫做认识论的基础主义(foundationalism )和本体论的自然主义(naturalism)。
罗蒂的著作《哲学和自然之镜》(1979年)出版以后,基础主义成为众矢之的。
人们纷纷把当代西方哲学的走入死胡同,归咎于笛卡尔首创的基础主义。
笛卡尔的论点大致是这样:(一)科学是唯一的知识、永恒的真理。
伦理的、美学的和神学的思想都将被科学的进步所排除。
接受传统规范的唯一理由不过是,在我们在一切实践领域还没有足够的科学知识的限度内,按照传统规则和基于经验的作法来生活是慎重的。
这一点最重要,以下各点可由此直接或间接地推演出来。
(二)科学知识的确定性(certainty )在于它以主体中的明白清晰的观念为基础;这是知识的阿基米德点。
(三)自然科学之所以是客观实在的正确表象,是由于科学方法的应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科学主义(scientism)《韦伯斯特国际新英语词典》中对“科学主义”解释为:“一种主张科学的方法应该推广应用到包括哲学、社会科学和人文学科在内的所有领域的观点,是一种坚信只有这些方法才能有效地用来获取知识的信念。
”1在哲学上,科学主义是指由于科学的过分膨胀而导致的对科学的工具价值和科学原则的无限扩张,以至视科学为万能。
“作为意识形态的科学主义是一种将科学当作信仰的立场,它将科学的有限原则推广为普遍有效,认为它能解决一切领域的一切问题;同时,科学主义作为信仰,它又被预设为普遍真理,是不容出错的永恒的理论”。
2在古代和中世纪,人文和科学本来就是并蒂莲,在文艺复兴时期昌盛的人文主义反对蒙昧主义,崇尚理性和智慧,主张探索自然、研究科学、追求知识,从而成为近代科学的助产士;而科学的问世和蓬勃发展也为人文主义提供了强大的精神支持和物质资源。
18世纪以来,经典科学的羽翼日益丰满,科学主义随之相伴而生。
科学主义固然有助于提高科学的威望,促进科学的建制化,但是它的过分张扬和强势“中轴”地位,客观上对人文主义构成某种挤压。
加之人文主义既未摆脱先天的贵族式的夜郎自大,又盲目沉溺于对科学的无知,从而导致两种文化分道扬镳,造成人类文化发展的失衡。
作为近代唯物主义和实验科学的鼻祖,培根指出“为要钻入自然的内部和深处,必须使概念和原理都是通过一条更为确实和更有保障的道路从事物引申而得;必须替智力的动作引进一个更好和更准确的方法”3。
培根不仅引入归纳和实验方法,而且引入而对自然、剖析自然的世界观,打开人类分解自然的窗口。
尽管在西方文化传统尤其是基督教传统中,人类不同于自然、高于自然早已成为固见,但正是培根指出了从现实上提高人类力量的方法,自然在人而前彻底成为“对象”,失去了与人的情感依赖关系。
认为自然可以与人类彻底剥离,完全成为工具和对象,这是近代实验科学得以发展的哲学根据。
随着近代科学的确立和近代科学以及在某种程度上基于近代科学而发展起来的技术应用和工业化所取得的巨大成就,一种以对于科学及其方法的确信,对科学的文化及其传统的热情为基础的意识形态逐渐形成,这就是被称之为科学主义的思潮。
当然,对于何为科学主义,也许在不同的语境下当今人们还有争论,但如果不过分顾及当下对科学主义的精确定义问题及其相关争议,而是从长时段的历史角度来看,作为一种思潮的科学主义在历史上的存在和影响却是无可质疑的。
1Webster’s third New International Dictionary 19762胡中锋:试论心理学的整合——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整合的启示.华南师大学报(社科版),1998(5):593培根:《新工具》,许宝、马葵译,商务印书馆1984年版,第12页。
科学主义应包括以下两个方面的内容:第一,强调科学知识是人类知识的典范,用它可以解决人类所面临的所有问题,世界的一切,包括生命、情感、思想、精神等,迟草都可以化约为科学认识的范围与对象;第二,科学的方法万能,应该用于包括人文科学在内的所有知识领域,强调只有科学方法才是认识世界(包括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的唯一正确和有效的方法。
科学主义“是那种把所有的实在都置于自然秩序之内,并相信仅有科学方法才能认识这种秩序的所有方面(即生物的、社会的、物理的或心理的方面)的观点”。
4科学主义的思维方式是实体还原论,它试图寻找一种足以说明一切的实体和唯一的因果关系。
这种实体还原的方式本质上是一种机械决定论。
在认识论上,它表现为机械的客体中心论或机械的反映论,认为认识就是对客体的直观和机械的反映,忽视主体和社会文化传统在认识过程中的作用;在社会历史观上,表现为社会实体论和经济或技术决定论,把复杂的社会现象还原为单一的本原决定关系,依据社会决定个人、经济或技术决定社会群体的线性模式制造出单一的社会进化规律;在价值观上,表现为生物学主义和“物质主义”,认为人行动的目的就在于满足动物本能的需要;在科学方法论上,则表现为用自然科学的方法取代人文社会科学的方法。
人文主义(humanism)20世纪,随着学术研究的深化和演变,人们对此开始有所反思,虽然不能说在整体的范围内已经有效地完成了从科学主义向人文主义的复归,但作为对于科学主义的一种抗衡力量,或者说作为可以与科学主义并存的文化,人文主义重新开始在科学主义的强势背景下得到重视。
“人本主义”(Humanism)一词,源自拉丁文的Humanitas,最早意思是指“人性”、“人情”、“万物之灵”,也指一种能促使个人的才能得到最大限度发展的教育制度。
在古代世界和文艺复兴时期都没有出现这个概念,直到19世纪才在西方出现。
“Humanism”是德国教育家、黑格尔的朋友尼特哈默(F.J.Niethemmer)于1808年在一次关于希腊罗马著作与中等教育的地位的辩论中首创的。
尼特哈默根据拉丁文词根Humanitas杜撰了德语单词humanismus。
后来德国史学家乔治·伏依格特(George V oigt)在1859年出版的一部著作《古代文化的复兴》(又名《人文主义的第一个世纪》)中首先将德文新创的“人文主义”(humanismus)一词用于文艺复兴的研究,其中描述“发生于15至16世纪的佛罗伦萨后扩展到整个欧洲的人文主义的第一个世纪运动”,首次把“人文主义”与一个历史时段联系起来,并认为它是“与古典学问的复活有关的新态度和新信念”。
51860年,瑞士学者布克哈特(Jacob Burckhardt)在文化史巨著《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化》中提出了两个长期占统治4胡中锋:试论心理学的整合——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整合的启示.华南师大学报(社科版),1998(5):595free online encyclopedia article for George V oigt,powered by Wikipedia,available at:/browse/wiki,(March 4,2006).地位的关键性概念——“文艺复兴”和“人文主义”。
他认为人文主义是“古典文化的复兴”和“世界的发现和人的发现”,人文主义是文艺复兴的世界观,个人主义是人文主义世界观的基石,人文主义世界观是沟通古今的桥梁。
布克哈特的观点一直到20世纪上半期一直在西方学术界占据统治地位。
英国史学家西蒙兹是继布克哈特之后一个不可忽视的学者,他把文艺复兴人文主义分为两个阶段,即“早期人文主义”和“盛期人文主义”。
早期人文主义是“开始于彼特拉克并包括亲受其影响的人的生活和劳动”。
进入20世纪,随着对中世纪历史研究的不断深入,布克哈特构建的文化体系受到了严峻考验。
布氏的“黑暗的、野蛮的、迷信的中世纪”的观点遭到学者的否定。
学者们认为文艺复兴和中世纪不是断裂的,而是一种继承关系。
与此同时,一些学者在中世纪寻找人文主义的渊头。
如美国著名的中世纪史学家哈斯金斯(Charles Homer Haskins)在《十二世纪的文艺复兴》中以不可争辩的事实认为许多主要的古代罗马作家及作品不仅仅在中世纪的学校中被讲授而且是被学生很好的掌握。
韦斯(Robert Weiss)在《意大利人文主义的黎明》一书中指出,人文主义是从中世纪发展过来的,“早期的人文主义并非是对哲学深思形式的反抗,也不是来自‘革新学习’的希望或是盼望黄金时代的到来。
在早期的人文主义并未出现文艺复兴人文主义实质性的东西。
早期的人文主义是人们学习古典著作的自然发展的结果,它是在中世纪后期这些古典著作被搜集起来后自发产生的。
”6其实,早在公元前5世纪,古希腊哲学家普罗泰戈拉(Protagoras)提出“人是万物的尽度,是存在的事物存在的尺度,也是不存在的事物不存在的尺度。
”7这个命题被认为是人文主义的最早宣言。
虽然这个宣言过于含糊并带有主观随意性,但还是表明了人们开始意识到自身的存在,是主体自我意识的觉醒。
普罗泰戈拉认为,同一事物对于我就是向我显现的样子,对于你就是向你显现的样子,而你和我都是人,一切以人为本位。
这在当时是一个大胆的、具有异端性质的、以人为本的思想,从更深一层意义上讲,在传统的宗教和神谕面前,显示了希腊人对自我的肯定。
普罗泰戈拉说:“关于神灵,我不能知道他们究竟存在还是不存在。
因为有许多障碍阻止着人们的认识,既由于问题本身的难解,也由于人生的短暂”,8开始把人置于世界的中心地位。
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Socrates)专注于人生价值和意义的思考,把思想的焦点从自然认识和宗教信仰中引向人的存在、行为意义和人的发展。
苏格拉底之前的希腊哲学主要关注自然,自然是哲学思考的中心。
从他开始,人成了哲学思考的聚集点。
苏格拉底宣布,作为思维者的人是万物的尺度,从而迈出了对人文主义探索的关键性的第一步。
希腊思想开始进入了一个真正的“人文主义”时期,从此开始了人对自身的反思。
由于在古希腊时代传统和神谕被视为人生准则,苏格拉底引用德6Robert Weiss,The Dawn of Humanism in Italy,New York:Haskell House Pub Ltd,1947,p.217Corliss Lamont,The Philosophy of Humanism,Amherst:Humanist Press,1997,p.348Corliss Lamont,The Philosophy of Humanism,Amherst:Humanist Press,1997,p.34尔斐神庙墙壁上的箴言“认识你自己”说明自己的认识。
古希腊时代是以传统和神谕作为人生准则。
他宣称:“作为思维者的人是万物的尺度”,9这句话成为希腊人文主义的典型箴言。
这句话指出了对自我本质认识的哲学研究目的和重要意义。
苏格拉底说,一切动物中,只有人才是名副其实的,因为只有人才对他们见到的事物进行观照。
“何种生命才是有价值的?如果我要使自己趋于完善和幸福,我该成为怎样的人?”这是要求每个人都必须审视的问题。
他认为没有知识的人生是一种不幸;只有在知识的不断提高中,人才得到其人生的意义。
苏格拉底试图提出一个独立于宗教教义而起作用的道德体系。
苏格拉拉底认为,个人的最高追求应当是“善”,“善的最高境界是快乐,达成快乐的最犀利的工具是知识和智慧”,“所以知识是最高的美德,而罪大恶极是无知”。
苏格拉底对理性和知识的宏扬却引来“不敬神”的罪名而被赐死,但他的个人主义和知识主义的人文思想却影响深远。
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Plato)认为现实的世界是虚幻的世界,它只是惟一真实的世界即理念世界的映象。
世界分为两个绝对对立的部分,一部分是永恒的理念世界,是理智认识的对象,另一个是变化的、虚幻的世界,只能被意见所认识;理念是先验的,知识是靠灵感的刺激而对先天理念的回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