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西方哲学中的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

合集下载

科学主义教育观与人文主义教育观的发展及反思

科学主义教育观与人文主义教育观的发展及反思

科学主义教育观与人文主义教育观的发展及反思
科学主义教育观是科学调查和理性思维为基础的教育思想,它具有客观、系统、可操作和可衡量性,强调学习者对外界客观现象和思想理论的科学调查和推断。

它以自然科学实验法为基础,以经验的方式获取和阐明客观的法则,其核心理念是用科学的方法来发现、了解、改善解决问题。

人文主义教育观,也就是文艺复兴时期的实用主义知识,主要强调知识和技能应用,侧重于通过合理解释,通过论述和推理,把教材内容和学习者的实际需求接结起来。

他强调"
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创造性思维和"明白"。

人文主义教育还着眼于学生的情感和精神发展,强调教师为学生构建信任和宽容的环境,让学生在实践中洞悉全局,建立合理的生活观念和品行规范。

两种不同的教育观,都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将我国的教育发展至今,它们在不同教育领域表现出色,但同时社会发展的需要,也使得两种教育观发生内在的融合。

当今,我们不仅要兼顾两者的特点、优点,而且要更加注重各自的问题所在,尽可能的提高两种教育观,使之更符合社会发展的实际要求,为社会培养出更多具有应答能力的人才为目标努力。

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

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

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科学主义(scientism)《韦伯斯特国际新英语词典》中对“科学主义”解释为:“一种主张科学的方法应该推广应用到包括哲学、社会科学和人文学科在内的所有领域的观点,是一种坚信只有这些方法才能有效地用来获取知识的信念。

”1在哲学上,科学主义是指由于科学的过分膨胀而导致的对科学的工具价值和科学原则的无限扩张,以至视科学为万能。

“作为意识形态的科学主义是一种将科学当作信仰的立场,它将科学的有限原则推广为普遍有效,认为它能解决一切领域的一切问题;同时,科学主义作为信仰,它又被预设为普遍真理,是不容出错的永恒的理论”。

2在古代和中世纪,人文和科学本来就是并蒂莲,在文艺复兴时期昌盛的人文主义反对蒙昧主义,崇尚理性和智慧,主张探索自然、研究科学、追求知识,从而成为近代科学的助产士;而科学的问世和蓬勃发展也为人文主义提供了强大的精神支持和物质资源。

18世纪以来,经典科学的羽翼日益丰满,科学主义随之相伴而生。

科学主义固然有助于提高科学的威望,促进科学的建制化,但是它的过分张扬和强势“中轴”地位,客观上对人文主义构成某种挤压。

加之人文主义既未摆脱先天的贵族式的夜郎自大,又盲目沉溺于对科学的无知,从而导致两种文化分道扬镳,造成人类文化发展的失衡。

作为近代唯物主义和实验科学的鼻祖,培根指出“为要钻入自然的内部和深处,必须使概念和原理都是通过一条更为确实和更有保障的道路从事物引申而得;必须替智力的动作引进一个更好和更准确的方法”3。

培根不仅引入归纳和实验方法,而且引入而对自然、剖析自然的世界观,打开人类分解自然的窗口。

尽管在西方文化传统尤其是基督教传统中,人类不同于自然、高于自然早已成为固见,但正是培根指出了从现实上提高人类力量的方法,自然在人而前彻底成为“对象”,失去了与人的情感依赖关系。

认为自然可以与人类彻底剥离,完全成为工具和对象,这是近代实验科学得以发展的哲学根据。

随着近代科学的确立和近代科学以及在某种程度上基于近代科学而发展起来的技术应用和工业化所取得的巨大成就,一种以对于科学及其方法的确信,对科学的文化及其传统的热情为基础的意识形态逐渐形成,这就是被称之为科学主义的思潮。

人文主义与科学主义的辩证关系

人文主义与科学主义的辩证关系

人文主义与科学主义的辩证关系人文主义与科学主义是两个不同但又相互联系的思想体系,它们分别代表了人类的情感和理性的两个方面。

人文主义强调人的尊严和价值,强调人类的精神与情感的追求,而科学主义则注重理性和实证主义,强调通过科学方法对世界进行观察和分析。

然而,人文主义与科学主义实际上不是对立的,而是互补和相辅相成的关系。

首先,人文主义与科学主义在对待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上存在差异。

科学主义强调用客观的、可验证的方法进行研究和实践,并通过实证主义的方式推动人类社会的发展。

科学主义追求理性和客观的真理,力图消除主观的偏见和情感的干扰。

而人文主义则注重人的主体性和情感的体验,关注人类精神和道德的价值。

人文主义重视对人的思想和情感的培养,注重人的个体特征和多样性。

然而,人文主义与科学主义并不是相互排斥的。

科学主义作为一种方法论,可以为人文主义提供可以依赖的证据和数据,从而使人文主义不再仅仅停留在主观的感觉和想象中。

科学主义的研究方法可以提供人文学科更加准确和权威的依据,使得人文学科更加科学化。

同时,人文学科也可以为科学主义提供人性化的观察和反馈,使科学主义更加注重人的需求和福祉。

其次,人文主义与科学主义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不可或缺。

科学主义的发展推动了现代社会的进步和繁荣。

科学技术的发展给人类社会带来了巨大的变革和便利,提高了人们的生活水平。

然而,科学主义也面临着一些问题,例如科技发展带来的环境问题、伦理道德问题等。

这时,人文主义的精神和价值就能够为科学主义提供一个道德的约束和引导。

人文主义强调尊重人的尊严和个体的发展,它提醒我们,在追求科技进步的同时,不能忽视人类的情感和情感的需要。

人文主义关注人的主体性和个体特征,追求人类共同的精神价值和道德标准。

科学主义强调的是客观的、理性的真理,而人文主义则注重的是主观的、情感的体验。

人文主义与科学主义的辩证关系之所以存在,就是因为二者能够相互补充,使人类社会得到更全面和综合的发展。

西方教育中的人文主义和科学精神

西方教育中的人文主义和科学精神

西方教育中的人文主义和科学精神作者:钟桢来源:《青年与社会》2013年第01期摘要:人文主义和科学精神都是西方教育中的重要特征,它们对西方教育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人文主义是整个西方文化也是整个西方教育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人文主义产生于古希腊时代,盛行于文艺复兴时期。

到了18世纪后半期,人们开始改变重人文轻科学的趋向,把科学知识教育作为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

到了20世纪,特别是二战后,人们普遍意识到科学技术的重要性,认为科学万能。

但科学技术的发展随之带来的一系列政治、伦理、法律、环境等方面的问题,又让人们感到困惑。

因此,从人文主义和科学精神在西方教育的发展历程看,人文主义和科学精神是西方教育缺一不可的两个方面,它们在西方教育的不同历史阶段所占的地位不同,影响各异,只有将两者有机结合才是完整的教育。

关键词:人文主义;科学精神;西方教育提到西方教育,通常首先映入人们脑海的就是人文主义,因为人文主义对西方教育的发展产生了巨大而久远的影响。

如果向上追溯,人文主义一词可以追踪到古希腊时代。

古希腊文明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以人而不是上帝为中心,始终把人放在首位。

此特点体现出了明显的人文精神和理念。

西方古代教育,从总体上说,在教育的价值取向上偏重于人文,…,文化知识的传授主要注重于“ 三艺”(文法、修辞学和哲学)。

古希腊和古罗马的教育基本都沿袭了这种传统。

而到了“黑暗的中世纪”,神学占据了绝对的主导地位,所有的教育被宗教神学所充斥,因此无论是人文主义还是科学精神都受到了压制,没有任何发展的空间。

始于14世纪的文艺复兴运动一直被看作是西方文明发展的一个转折点,人文主义教育传统在此时期得到了继承和发展。

在此运动中,当时的人文主义者力图通过研究古希腊、古罗马的古典文学以挖掘体现于其中的人文精神,由此人们产生了钻研古代的文、史、哲的极大兴趣,这在客观上导致了人文思想的兴起。

人文主义者希望寻求个人自由和解放,并反对中世纪强调神性和来世的观念。

西方哲学发展史的三个基本阶段

西方哲学发展史的三个基本阶段

关于西方哲学发展史的三个基本阶段————————————————————————————————作者: ————————————————————————————————日期:ﻩ关于西方哲学发展史的三个基本阶段哲学是人类对客观世界及其自身的反思,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

哲学能够从最高层次上反映出人类思维发生、发展的历史过程,在这过程的每一个特定发展阶段,人类必然具有这个阶段所特有的思维现象。

西方哲学史以其具有明显的发展阶段性而著称,用黑格尔的话说就是一个不断的否定之否定的过程:“一个杀死了另一个,并且埋葬了另一个。

”在这不断发展的历史过程中--直至现代西方哲学,可以从总体上划分为下面三个大的阶段:古代本体论哲学阶段、近代认识论哲学阶段和现代人类学哲学阶段。

(一)古代本体论哲学阶段从欧洲哲学的起源到“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哲学兴起这一阶段的西方哲学,是哲学家们在对自我缺乏认识的情形下进入哲学领域的,因而必然带有自发性和蒙昧性,通常把它称为形而上学的本体论哲学形态。

在这个时期,哲学家们主要研究的是关于客观世界本身(即纯粹客体)的问题。

他们试图从万事万物的多样性存在中寻找出一种共同的本质性的东西,从而解决世界的本原问题。

由于他们还处于人类思维发展史上的童年阶段,对人自身的认识极为贫乏,而且还受到各种宗教意识形态的侵蚀,因而,古代的本体论哲学范畴必然具有直接性、抽象性和模糊性的特征。

反映了古代哲学家的思维方式:直观、比喻和猜测。

而这恰恰说明:人类的认识是从感性的直观开始的。

在这个阶段,由于人类的认识圆圈还比较狭小,哲学家们便易于发现,因而对存在问题表示乐观。

古代本体论哲学家们尚处于反思前或非反思的我思哲学阶段。

通俗地说就是:“我去思索世界”。

随着人文哲学的兴起,“人”的地位逐渐从哲学中突出出来,特别是笛卡儿我思哲学的诞生,标志着古代本体论哲学的终结。

ﻫ(二)近代认识论哲学阶段这一阶段主要是从文艺复兴时期到十九世纪上半叶(康德、黑格尔所生活的时代)。

从“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教育思潮的融合看我国科学教育的未来走向

从“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教育思潮的融合看我国科学教育的未来走向

从“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教育思潮的融合看我国科学教育的未来走向(人民教育出版社课程教材研究所)孙海波科学、技术在现代社会中所起的作用越来越大,它业已成为人们生活中的一部分。

一个国家的科技水平不仅关系到国家在国际竞争中的成败,而且关系到其人民生活水平的高低。

有鉴于此,当今世界各国都高度重视科学教育。

我们认为,通过对当代教育中的两大思潮──“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进行深刻的剖析,澄清科学教育的根本目标,对我国科学教育的发展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一、“科学主义”教育思潮的由来及其教育主张“科学主义”教育思潮是19世纪末伴随着近代科学的大发展、科学教育的普及以及实用主义、功利主义思想的提倡而出现的。

近代以来,特别是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科学技术在人类探索自然、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实践中取得了巨大成就。

科学的成功不仅带来了人们对科学的普遍信任和尊重,而且带来了人们思想上对教育的重新认识。

这样,科学教育就自然地成为社会的迫切需求,得到了大力提倡和迅速发展。

随之,在不断向社会输送大量科技人才的同时,科学教育中渐渐出现了一种重理轻文的“科学主义”思潮。

“科学主义”的出现除了有其社会原因外,出现于19世纪的科学哲学中的实证主义也为“科学主义”的形成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实证主义的奠基人孔德就认为,人类精神从神学经过哲学终于发展到了实证的阶段,即科学的阶段,只有运用科学的实证方法才能使政治、社会科学和哲学得到改造而进步,从而推动社会的进步。

实证主义还有一个著名的“可证实性原则”:当且仅当一个陈述或是逻辑分析或是经验可以证实时,才是有意义的。

这样,经验自然科学的命题是可证实的,因而是有意义的;而其他不可证实的、无所谓真假的陈述应当作为“形而上学”或伪科学而被清除。

[1](P326)“科学主义”的基本内涵是:科学是探索真理的唯一模式和途径,又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唯一力量,是社会进步的标志。

“科学主义”还认为,科学知识是通过实验、观察和一些量化的测量手段而得到的。

人文主义教育与科学主义教育思潮评析

人文主义教育与科学主义教育思潮评析

人文主义教育与科学主义教育思潮评析人文主义教育与科学主义教育是有别于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的一对概念。

它们是两种价值理念的绝对对立。

在近代自然科学产生之前,中西方古代的科学教育都作为人文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而存在。

西方近代科学革命的发生,使现代意义上的科学教育得以产生,并从人文教育中独立出来。

古典人文主义教育也完成了向现代人文(学科)教育的转型。

但近代科学革命和产业革命的成功,却为科学主义思潮的孕育提供了温床。

科学主义视科学为文化中最有价值的部分,视科学为知识体系和研究方法的唯一典范,视科学为一切人生问题的解决之径。

“科学主义教育”贯彻了这种哲学主张,从功利主义的角度无限夸大了科学的工具理性价值,把科学作为信仰的基本立场,将其提升到世界观、价值观的高度。

作为对科学主义的回应,新人文主义也应运而生。

新人文主义是造成17世纪科学革命的基本条件之一,因而在一定程度上也是促使“科学主义”诞生的不可或缺的因素。

然而,令新人文主义者始料不及的是,科学主义的扩张已侵蚀到人文价值领域,科学主义教育思潮片面强调教育的功利主义价值,在教育结构、内容方面独尊自然科学教育,排斥人文学科教育,造成教育教化功能的削弱和人文内涵的流失。

教育培养出来的是单向度的人,而不是全面发展的完整的人,这与近代人文主义的教育宗旨背道而驰。

新人文主义者自然不能容忍科学主义对人类主体价值的漠视,于是试图纠偏,重新强调人性中情感、直觉的一面。

然而,他们矫枉过正,自诩包容了“人”的全部,视科学为道德堕落的渊薮。

至此,近代人文主义由最初科学主义的启蒙者变为科学主义的掘墓人。

为了将这种反科学主义的哲学思潮区别于古典人文主义和文艺复兴时期的新人文主义,我们不妨统称之为“人本主义”,并将近现代教育中出现的人本主义价值取向称之为“人本主义教育”。

一、早期的人文主义教育及科学主义思潮现代意义上的科学和科学教育产生于西方。

而从科学发展史的观点来看,文艺复兴(14-17世纪上半期)是不可缺失的环节。

如何看待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的对立统一

如何看待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的对立统一

如何看待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的对立统一作者:李一翔来源:《商情》2013年第21期【摘要】科学主义应用于自然界,人文主义应用于文化界或社会。

当科学主义的原则开始向社会渗透以后,人文主义的倡导者立即加以拒斥。

起初拒斥形而上学,后来批判工具理性和现代性。

反过来,当以同样的理性去审视人文主义时,也会发现人文主义有一个贬低理性、抬高非理性的做法。

本文认为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之间的关系并非彼此对立,两者在马克思主义实践本体论的前提下是可以真正实现统一。

【关键词】科学主义;人文主义;马克思主义;实践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两大思潮之分是西方哲学在近代分裂的结果。

科学主义是什么?它应用于自然界,是用科学主义所主张的方法认识自然。

人文主义是什么?它应用于文化界,是人在社会当中所结成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本文将讨论一下几个问题:(1)什么是科学主义?(2)什么是人文主义?(3)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如何实现统一?一、科学主义:理性的精确化科学主义是近代的产物,肇始于文艺复兴。

“我们今天所说的‘科学’,主要是指西方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之后产生的近代自然科学,即实验科学。

那么科学主义是什么?科学主义就是把科学教义化、普遍化的一种极端性思潮。

”科学主义是一种主张以自然科学技术为整个哲学的基础,并确信它能解决一切问题的哲学观点。

盛行于现代西方。

它把自然科学奉为哲学的标准,自觉或不自觉地把自然科学的方法论和研究成果简单地推论到社会生活中来。

我们都知道,文艺复兴运动当时不但“发现世界”,而且“发现了人”。

但是“人”与“世界”这两个方面却在以后的路上越走越远。

这就形成“人的世界”与“自然世界”的分离,而且由于科学主义是自然科学的方法在哲学上的反映,谈科学,必然少不了理性。

因为科学主义崇尚科学,认为科学完美地体现了理性。

于是,在理性的指导下,就必然要求认识的精准化。

认识的精确化是人类理性发展的必然要求,而科学方法必定要求精确和精准,一切模糊的东西、似是而非的东西,科学都将予以摒弃。

《现代西方哲学》资料整理(浙师大)

《现代西方哲学》资料整理(浙师大)

《现代西方哲学》资料整理(浙师大)现代西方哲学资料整理近代哲学向现代西方哲学的转折一、从现代哲学向当代西方哲学过渡的第二阶段:时间:从19、20世纪至今的现代西方哲学的演进。

这时期的发展在欧洲主要是非理性主义哲学,在美国则开始进入后经验主义阶段。

大体上它们仍是遵循着科学主义与人本主义两大主要思潮的发展。

二、 19-20世纪的两种思潮(背景)一是科学主义。

产生于近代西方的经验主义。

另一是人本主义。

渊源于近代欧陆的理性主义。

这两种思潮是前一个历史时期两种对立思潮的延续。

直到20世纪才出现了合并的机会。

它们都出现了语言学转向,并在这结合点上表现出两大方法论:分析哲学(弗雷格、罗素)与现象学(胡塞尔)。

以杜威为代表的美国实用主义哲学最终完全融合了科学主义和人文主义的两大属性。

三、科学主义是如何形成的?1.休谟的不可知论是对英国经验主义的直接继承和发展。

它还吸收了弗朗西斯·培根的观点。

2.最早的是孔德等人的实证主义哲学。

它的特点是拒绝形而上学,将所有知识限制在经验范围内,拒绝讨论经验以外的问题,并试图将自然科学,尤其是物理学的方法应用于人文学科领域。

3.还有马赫主义。

他将实证主义转化为物理学,将所有科学理论还原为“假设”的观点,奠定了美国传统主义哲学的基础。

4、新实在论和批判实在论。

它们在继承实证主义的基本观点的同时,在不同程度上吸收了柏拉图主义承认“共相”存在的观点,以此企图证明数学等抽象观念的实在性。

它们也最后奠下了实用主义的基石。

四、人文主义是如何产生的?1、康德的批判哲学是最初的转折,强调了人的主体性。

2.德国黑格尔辩证理性主义;费尔巴哈在德国的人文主义强调理性、情感和身体。

费希特等人把理性主义变成了非理性主义。

激情和疯狂影响了两次世界大战。

3.唯意志论(叔本华、尼采)等的代表进一步发展了这种非理性哲学。

它们的共同特征是:把哲学对象归结为人的意志或生命,反对或贬低观察、实验、逻辑的科学方法,提倡内心体验等精神力量。

[知识]如何看待人文与科学的关系

[知识]如何看待人文与科学的关系

如何看待人文与科学的关系摘要:作为人类观察和认识世界的两种方式,科学与人文是当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两者的关系问题是人类文化的一个重要而永恒的话题。

毋庸置疑,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给人类社会带来了巨大的变化。

但与此同时,人类也为社会的高速发展付出了高昂的代价。

人类征服了自然,却成了自己所创造机器的奴隶。

随着西方现代化过程的逐渐完成,科学技术的双刃剑的角色日益引起不少思想家的担忧和反思。

为此,形成了现代西方哲学中的两大思潮——科学主义和人文主义。

科学和人文既有现阶段对立的一面,也有别人本源和终极意义上的一致性的一面。

理清科学和人文的概念及其关系的历史演变,尽可能的减少这种分裂对立的负面影响,倡导两种文化之间更加广泛的对话,更加宽容的理解,更加融洽的合作,对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和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正文:在近现代文化中,一直存在着两种文化的对立——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思潮之间的对立。

就两者对立的实质来说,科学主义强调科学、客观性、真理性,主张“价值中立”。

由此,它以自然科学为惟一的、标准的文化模式,以此来改造其他文化。

其最突出的表现就是科学哲学,它要建立起像自然科学一样的科学的哲学。

与此相反人文主义强调人的价值,强调人应生活得更有意义,也即通常所说的对人的“终极关怀”、“精神追求”等。

它认为,科学仅仅给人带来的是工具理性,使人仅停留在功利境界,从而对提高人的精神境界没有任何帮助。

所以,人文主义总是强调要以人文主义思潮来“规范”科学主义。

最能体现人文主义思想的是文学、哲学。

人文主义思潮还认为,文学、哲学等不可能具有科学性。

但是,两者总是要求以自己的观点来努力改造对方的做法最终都失败了。

比如说,科学主义总是强调哲学要科学化,但是,科学哲学的发展尤其从逻辑主义向历史主义发展的这段历史表明:科学也是一种文化现象,它和其他文化没有绝对的界限,这样,以科学作为惟一的、标准的文化模式,且以之来改造哲学是有问题的。

现代西方哲学的分类

现代西方哲学的分类

现代西方哲学的分类现代西方哲学不仅是一个时间性的概念,它包含着一百多年来西方各国(以英、美、德、法等国为主)众多的思想、观点、理论、流派。

黑格尔说得好,哲学史不是哲学理论与观点的简单堆砌。

西方哲学的现代历程也是如此。

我们有必要把现代西方哲学这一学科的研究对象加以分类。

应该看到,国内外对现代西方哲学内容的分类是多种多样的。

分类依据的标准不同,这门学科的结构也就不同。

? 我们兹对这些标准一一评论,以决定我们的取舍。

第一,按地域分,现代西方哲学可分为英美哲学与欧陆哲学。

地域标准的好处是突出了现代哲学与近代哲学之间的联系,即突出了近代英国经验论与大陆唯理论分别对现代英美哲学和欧陆哲学的影响。

众所周知,现代英美哲学的主流———分析哲学与英国经验论有直接的承袭关系,而现代欧陆哲学的现象学运动(包括存在主义)则受从笛卡儿到康德、黑格尔的法国和德国哲学前辈们的影响。

在五六十年代,分析哲学与存在主义之间的壁垒已到了以邻为壑的程度,似乎在西方哲学界中形成了两大“地域集团”。

但实际上,不管是分析哲学还是现象学运动的起源、内涵和影响,都不局限于地域。

分析哲学的三个主要创始人除罗素为英国人,弗雷格是德国人,维特根斯坦是奥地利人,分析哲学的最早学派———逻辑实证主义是在德语国家产生的。

同样,胡塞尔早期也受到经验主义的影响,现象学运动在英语国家的传播也非常广泛。

至于70年代以后,英美和欧陆哲学的交流和对话更加广泛和频繁。

地域标准的局限性在于,它不能反映出西方各国哲学家对各种哲学流派的全面参与,按此标准写出来的西方哲学史将只是国别哲学的堆砌。

第二,按阶段分,现代分析哲学可分为四个阶段:19世纪后期,本世纪初到二次大战前,二次大战后以及70年代后。

阶段性标准的优点是突出了社会文化环境对哲学的影响,基本上反映了现代西方哲学发展变化的趋势。

19世纪后期是西方哲学的危机时期,黑格尔哲学体系的崩溃,自然科学的挑战以及这一时期哲学家对哲学传统的激烈批评,都使哲学面临着深刻的危机,于是才有本世纪初的“哲学革命”时期,产生出两大新的哲学运动:分析哲学和现象学。

现代西方哲学的分类

现代西方哲学的分类

现代西方哲学的分类按阶段分成四个阶段:19世纪后期,本世纪初到二次大战前,二次大战后,70年代后。

优点:反应社会环境对哲学的影响。

19世纪后期黑格尔哲学面临崩溃,自然科学的挑战以及这一时期哲学家对哲学传统的批评,使哲学面临深刻的危样,于是才有二十世纪初的“哲学革命”,产生出两大新的哲学运动:现象学和分析哲学。

但这两大哲学都未实现革命的目的,陷入了理论危机。

后来的发展阶段中,这些哲学走出纯理论、纯思辩,走向社会,面向生活的语言,对传统的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展开抨击。

70年代以后的新流派沿续着对传统的批判,但走向了跨文化的批评,而非反文化的批评。

把西方哲学分成四个阶段,有利对各个时期的思想特征和时代背景作出合理性的解释,不利于解释一些始终在起作用的哲学思潮在各个阶段的连续性。

比如,在第二个阶段的现象学在第三阶段发展为存在主义,而在第四阶段表现为解释学;在第二阶段的逻辑分析哲学与第三阶段的日常语言哲学有一脉相承的关系,还与第一阶段的实用主义相结合,形成了有美国特色的经验逻辑哲学。

按本质特征分:唯科学主义与人本主义,以及理性主义与非理性主义。

优点:突出了现代哲学与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的关系。

一般说来,唯科学主义自认为与自然科学是同盟军,而人本主义与社会科学、人文科学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唯科学主义是以科学理性为标准的一种特殊的理性主义,而现代人本主义或多或少都有一些非理性或反理性的倾向。

但这只是一种大致的划分,任何一种本质都来自笼统的概括,都不足以囊括一切现像。

有一种流行的说法:现代英美哲学是唯理性主义的,欧陆哲学是人本主义的。

事实上,现代英美哲学只有逻辑实证主义才是唯理性主义的,日常语言分析哲学是自觉抵制唯科学主义的;即使在英美哲学里,也有非理性的因素。

另一方面,欧陆哲学也有反人本主义的立场。

并且,很多欧陆哲学在唯科学主义与人本主义之间也并没有采取“非此即彼”的立场,而是试图解释适合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的统一原则。

现代西方哲学中的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

现代西方哲学中的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

现代西方哲学中的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内容摘要:现代欧洲哲学的发展得益于现代欧洲社会的发展,现代欧洲社会学科林立、各具特色,哲学也经历了更新换代的变化。

其中,科学主义与人文义在现代欧洲哲学中既有分歧,又有相容。

本文通过浅略的解读现代西方哲学中的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浅陋的提出几点对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的认识。

关键词:科学主义、人文主义、解读、认识。

现代欧洲哲学最基本的两个特征是:提出反形而上学的口号和明确非理性的主题,而且这也是欧洲哲学从近代想现代转变的两个根本标志。

现代欧洲哲学有很多流派。

按本质特征分,现代西方哲学可分为唯科学主义与人本主义两大阵营1。

科学主义又叫做实证主义,一般包括三个哲学流派:实证主义、经验批判主义、逻辑实证主义。

人本主义一般包括意志主义、生命哲学、存在主义三个流派2。

一、科学主义科学主义,也称唯科学主义,英文是“scientism”。

是一种以科学理性为标准的一种特殊的理性主义,主张以自然科学技术为整个哲学的基础,并确信它能解决一切问题的哲学观点。

盛行于现代西方。

它把自然科学奉为哲学的标准,自觉或不自觉地把自然科学的方法论和研究成果简单地推论到社会生活中来。

如美国新实在论者要求哲学家效仿科学家;美国哲学家W•奎因则说,认识论就是生物学对自身的运用。

科学主义在尊重科学经验与事实的名义下,推行不可知论和主观经验主义的基本特征在一定条件下起到了解放思想的作用同时,也造成了相对主义和虚无主义的蔓延以及丧失终极关怀。

1赵敦华:《现代西方哲学新编》,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第4页。

2陈志坚:《哲学简史(欧洲卷)》,北京,线装书局,2006年,第249页。

科学主义(scientism)在十九世纪七十年代就已出现。

德国哲学家狄尔泰在十九世纪末主张人文学的研究方法与科学方法不同:人文学应该“主观”,与科学的“客观”相对,并批评那种试图将科学方法应用于人文学(指法律、艺术、历史和宗教)研究的思想为科学主义。

论西方现代文化的哲学基础

论西方现代文化的哲学基础

论西方现代文化的哲学基础作者:李恩来来源:《理论探索》2008年第04期[摘要]现代西方文化异象纷呈而又矛盾重重,呈现出文化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但透过其表象可以概括为唯理性主义文化和非理性主义文化两种传统。

现代西方哲学沿着两个方向发展:一是科学主义思潮,二是人本主义思潮。

这两大思潮与唯理性主义和非理性主义交织在一起,构成现代西方文化的哲学基础。

[关键词]西方文化,哲学根源,科学主义,理性主义,人本主义,非理性主义[中图分类号]B5[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175(2008)04—0024—04从根本上说,文化是人类创造的物质成果和精神成果的总和,是主体创造性的体现,是人类主体精神的对象化。

作为时代精神精华的哲学,是社会文化形式的集中表现,是人类在进行文化创造活动中一种总体性的思维活动和方式,其文化功能表现为建立文化系统的深层价值取向,引导文化系统整合,促进文化系统变革。

因此,现代西方文化的走向、矛盾和危机,首先集中表现在现代西方哲学的矛盾和危机中。

现代西方文化异象纷呈而且矛盾重重,呈现出文化的多样性和复杂性,但透过表象可以概括为理性主义文化和非理性主义文化两种传统。

现代西方哲学沿着两个方向发展:一是科学主义思潮,二是人本主义思潮。

前者推崇科学理性,拒斥形而上学;后者推崇人性,反对神性。

这两大思潮相互冲突与批判,并与理性主义与非理性主义的冲突交织在一起,构成现代西方文化的哲学基础。

一、科学主义与理性主义科学以它崇尚理性的精神,把握着一个有秩序的客观世界。

而科学的这种精神走向极端的时候。

也会以极端的唯理性主义眼光来看待一切。

在近现代科学哲学中,尤其是与唯理性主义相联系的科学哲学中,世界就是一个被人类理性所操控的对象,这种看待世界的态度就是一种极端的理性主义方式。

今天的“理性主义”具有两种意义:一是“狭义的理性主义”,即哲学上与经验主义相对立的“唯理论”;二是“广义的理性主义”,即一种广泛存在的崇尚理性,反对愚昧和迷信的思想文化倾向。

哲学通论第五节科学主义与人本主义

哲学通论第五节科学主义与人本主义

第五节科学主义与人本主义一、科学主义的概念解析“科学主义”和“人本主义”,是在现代哲学中使用频率颇高的两个概念。

人们普遍认为,科学主义与人本主义是现代哲学中双峰对峙的两大哲学思潮,并以科学主义与人本主义的演化趋向来描述和预测哲学的跨世纪走向。

因此,在对哲学及其派别斗争的理解中,探讨科学主义与人本主义的内涵及其相互关系,是十分必要的。

这里,我们首先辨析“科学主义”这个概念。

所谓“科学主义”,主要是指近代以来,特别是指世纪中叶以来逐步盛行起来的一种哲学思潮或哲学运动。

近代以来的科学发展及其广泛的技术应用,使一些自然科学家和哲学家认为“:精确”的科学是伟大的,而“思辨”的哲学是渺小的;只有忽视甚至侮辱传统的哲学,才能使科学从“形而上学”中解放出来;只有用实证科学(自然科学)的理论和方法去改造哲学,才能使哲学从传统的“形而上学”变成“科学的哲学”。

由此可见,哲学中的科学主义思潮的实质,是改变传统的关于哲学与科学的相互关系的理解,“拒斥”传统意义上的哲学,把哲学变成科学的“副产品”。

正因如此,有的学者明确地指出,“科学主义”是一个“贬义词”,“反对把自然科学看作文化中价值最高部分的哲学家把。

他们所反对的看法称为‘科学主义’,加以贬斥”为了具体地理解“科学主义”,我们需要分析“科学主义”与“科学哲学”、“分析哲学”“、基础主义”以及“科学精神”的关系。

首先,我们分析“科学主义”与“科学哲学”的关系。

“科学主义”与现代西方的“科学哲学”具有十分密切的复杂关系,但“科学哲学”并不就是“科学主义”。

有的学者曾经指出“:事实上,人们是在不同意义上使用词组‘科学哲学’的。

总的说来,对这个词组有广义的和狭义的两种解释。

广义上说,即就其本来的涵义来说,‘科学哲学’是以科学为研究对象的一个学科,是有关科学的哲学。

换句话说,科学哲学是指研究一个领域或一个部门的哲学,这个领域或部门就是科学。

科学哲学对科学的方方面面作哲学分析。

浅谈科学主义和人本主义的关系问题论文

浅谈科学主义和人本主义的关系问题论文

浅谈科学主义和人本主义的关系问题论文科学主义(scientism)被学术界认为是臆造出来的概念,实际上历史上在科学界不曾有过“科学主义”这种东西。

现代社会经常提“科学主义”的人一般被认为是不具有基本科学素养的“人文主义者”。

以下是今天店铺为大家精心准备的:浅谈科学主义和人本主义的关系问题相关论文。

内容仅供参考,欢迎阅读!浅谈科学主义和人本主义的关系问题全文如下:我们对当代西方哲学有这样一种流行的看法:似乎人本主义和科学主义是两种彼此不相容的哲学思潮,而且西方哲学家“不入于杨,则入于墨”,不属于人本主义,即属于科学主义。

这种看法既不确切,也不符合实际。

本文将讨论这几个问题:(1)什么是科学主义?(2)什么是人本主义?(3)反人本主义的基本观点;(4)现代西方哲学发展中的主线是什么?一、什么是科学主义“科学主义”是一个贬义词,是指认识论和科学哲学中的一种思潮或运动。

反对把自然科学看做文化中价值最高部分的哲学家把他们所反对的看法称为“科学主义”(scientism),加以贬斥。

但也有些不赞成科学“至高无上”的人不用这个贬义词,而恰当地把这种看法叫做认识论的基础主义(foundationalism )和本体论的自然主义(naturalism)。

罗蒂的著作《哲学和自然之镜》(1979年)出版以后,基础主义成为众矢之的。

人们纷纷把当代西方哲学的走入死胡同,归咎于笛卡尔首创的基础主义。

笛卡尔的论点大致是这样:(一)科学是唯一的知识、永恒的真理。

伦理的、美学的和神学的思想都将被科学的进步所排除。

接受传统规范的唯一理由不过是,在我们在一切实践领域还没有足够的科学知识的限度内,按照传统规则和基于经验的作法来生活是慎重的。

这一点最重要,以下各点可由此直接或间接地推演出来。

(二)科学知识的确定性(certainty )在于它以主体中的明白清晰的观念为基础;这是知识的阿基米德点。

(三)自然科学之所以是客观实在的正确表象,是由于科学方法的应用。

现代西方哲学要点小结

现代西方哲学要点小结

现代西方哲学是指始于黑格尔和费尔巴哈之后的西方哲学。

1、启蒙运动:科学主义、理性主义和乐观主义。

启蒙运动之后,科学的地位大大提高,甚至要取代上帝在西方人中的地位;2、中西哲学的区别:西方古代哲学是自然哲学;而中国古代哲学是人文哲学;3、与其说艺术家在描绘的是自然的客观世界,还不如说他在描述自己的心灵世界;4、文艺复兴时期人的发现带动了科学的发现并产生了近代科学;5、科学是什么.科学说到底是人对世界的发现对科学的崇拜到了极点对中国产生巨大影响把科学抬到则高比西方还高文科没有院士歌颂理性靠人的理智衡量一切正好社会所需的平等真理人权用此代替迷信强权起到扫除无知习俗西方很早就现代化乐观的气氛导致了实证主义逻辑实证主义科学主义和人本主义思潮两大思潮人本是对启蒙精神的反思和批判人的情感和感性都不要了吗. 人是机器~~牛顿对实证功利工具科学主义的反思启蒙精神把牛顿视为中心后来很多人批判如卢梭用浪漫主义批判科学资本主义的社会矛盾启蒙运动:科学万能的。

第一次第二次世界大战就是发生在科学兴旺的时候和地方灭绝人性法西斯的危机西方哲学的两大背景什么叫科学.什么叫哲学.在人文领域的概念是很难定义的马赫“要素说〞:颜色、声音、压力等要素的复合〔感觉的复合〕构成物体。

思维经济原则:用最简单、最不费力来说明一切,即是感觉。

以实证主义精神,感觉主义标准,区别科学与形而上学,科学的研究对象是由感觉的要素所组成的。

任何概念如不能复原为感觉要素都是心灵的虚构。

将神、自由意志、灵魂、原子、物质、以太......都去除出去。

牛顿时期的科学与上帝相联系,并认为上帝是最高的科学。

自由意志、灵魂、原子〔马赫时代〕、以太皆无法为人亲眼所见。

逻辑实证主义,分析哲学。

科学的负面影响刺激人本主义、人文主义的兴起和开展。

科学技术的异化现象:人变成机器的奴隶〔人变成手段〕何以哲学家在科学家面前名誉扫地.关于颜色理论的争论:牛顿之后百年,先是歌德、后是黑格尔反对白光由单色光组合而成的学说,导致在物理学家心目中名誉扫地。

浅析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异同

浅析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异同

浅析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异同由混沌到文明,由弱小到健硕,回顾人类的发展历程,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相互交融,共同照亮了人类前进的道路。

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互相补充、互相促进、共同发展,并随着社会历史的发展而不断发展、完善和升华。

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都是人类精神必不可少的内在组成部分,也是人类实践所不可或缺的精神动力。

虽然从二者的本质及内涵上是统一及融合,但是同时二者之间又有相互限制、相互排斥的一面。

目前对科学精神、人文精概念的界定尚缺乏一致意见,主要是由于科学神、人文精神属于“形而上”的范畴,本身难以清楚; 其次是否可归因于与论者的个体因素,知识背景、抽象能力、偏好等。

从这两方面考学界一定要将它们说清楚是不可能的,更何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内涵本身又是在不断的迁发展之中。

现阶段许多学者认为,科学精神在长期科学活动中所形成的。

从内涵上来讲,狭义的科学精神相当于理性即求真,而广义的科学精神相当于求真、求善、求美,即具有理性、人性、超越性。

所以科学精神主要是指一、对事物的好奇从而进行的探索精神;二、尊重事实、实事求是的实证精神(猜谜精神);三、科学精神(原理精神);四、勇于超越现状、大胆创新的创新精神;五、自强不息的独立精神。

而所谓人文精神,是指以人为本、以人为尺度、高扬人性、揭示人的生存的意义、体现人的尊严和价值、追求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文化精神。

主要体现在:一、强调人的尊严,高扬人的价值,追求人自身的完善,也就是广义的“人道主义”“以人为本”精神;二、坚持理性,谋求个性解放,反对迷信和盲从即,对真理的追求以及头脑对真理的思考,这通常认为是广义的科学精神;三、具超越性,体现执着地追求理想世界和理想人格,执着对生命意义的追求,这就是广义的宗教精神和理想、信念等东西。

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科学精神、人文精神可以把社会上每一个成员,每一个人所具有的潜在赋有的智能潜力调动起来、开发出来。

人类社会的发展是由科学与人文的合力推动的,科学与人文是社会发展缺一不可的两根杠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现代西方哲学中的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
内容摘要:现代欧洲哲学的发展得益于现代欧洲社会的发展,现代欧洲社会学科林立、各具特色,哲学也经历了更新换代的变化。

其中,科学主义与人文义在现代欧洲哲学中既有分歧,又有相容。

本文通过浅略的解读现代西方哲学中的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浅陋的提出几点对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的认识。

关键词:科学主义、人文主义、解读、认识。

现代欧洲哲学最基本的两个特征是:提出反形而上学的口号和明确非理性的主题,而且这也是欧洲哲学从近代想现代转变的两个根本标志。

现代欧洲哲学有很多流派。

按本质特征分,现代西方哲学可分为唯科学主义与人本主义两大阵营1。

科学主义又叫做实证主义,一般包括三个哲学流派:实证主义、经验批判主义、逻辑实证主义。

人本主义一般包括意志主义、生命哲学、存在主义三个流派2。

一、科学主义
科学主义,也称唯科学主义,英文是“scientism”。

是一种以科学理性为标准的一种特殊的理性主义,主张以自然科学技术为整个哲学的基础,并确信它能解决一切问题的哲学观点。

盛行于现代西方。

它把自然科学奉为哲学的标准,自觉或不自觉地把自然科学的方法论和研究成果简单地推论到社会生活中来。

如美国新实在论者要求哲学家效仿科学家;美国哲学家W•奎因则说,认识论就是生物学对自身的运用。

科学主义在尊重科学经验与事实的名义下,推行不可知论和主观经验主义的基本特征在一定条件下起到了解放思想的作用同时,也造成了相对主义和虚无主义的蔓延以及丧失终极关怀。

1赵敦华:《现代西方哲学新编》,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第4页。

2陈志坚:《哲学简史(欧洲卷)》,北京,线装书局,2006年,第249页。

科学主义(scientism)在十九世纪七十年代就已出现。

德国哲学家狄尔泰在十九世纪末主张人文学的研究方法与科学方法不同:人文学应该“主观”,与科学的“客观”相对,并批评那种试图将科学方法应用于人文学(指法律、艺术、历史和宗教)研究的思想为科学主义。

强唯科学主义是指“对科学知识和技术万能的一种信念”;弱唯科学主义是指“自然科学的方法应该被应用于包括哲学、人文和社会科学在内的一切研究领域的一种主张”。

3可以说,科学观点把人看成是自然秩序的一部分。

二、人文主义
现代的人文主义开始于启蒙运动,在启蒙运动中人文主义被看做是不依靠宗教来回答道德问题的答案。

在启蒙运动的人文主义中,超自然的解释一般被忽略,人们将这种人文主义也称为“世俗人文主义”。

人文主义(humanism)是指社会价值取向倾向于对人的个性的关怀,注重强调维护人性尊严,提倡宽容,反对暴力,主张自由平等和自我价值体现的一种哲学思潮与世界观。

严格的说,人文主义并没有统一的定义。

因为许多不同的人称自己或被称为人文主义者,而他们的世界观以及他们对“人”的观念可能很不相同。

有些人文主义观念互相之间非常矛盾。

在自由民主的、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和新教或天主教的思想学派中都有人文主义的派别。

甚至古罗马的时候就已经有今天可以被称为人文主义的思想流式。

那时的人文主义当然与文艺复兴或启蒙运动的人文主义非常不一
3《Webster’s Third New International Dictionary》,United States of America,Merriam-webster Inc, 1986.P2033.
样。

约翰•沃尔夫冈•歌德和弗里德里希•席勒的人文主义往往被称为历史主义,而威廉•冯•洪堡的人文主义则与启蒙运动的人文主义完全不同。

文艺复兴时期哲学被看作是思想的根本,而在洪堡的时期科学被看作思想的根本。

人文主义这个词实际上很晚才出现,它来自与拉丁文中的“humanitas”,古罗马作家西塞罗就已经使用过这个词了。

德国启蒙运动时代的哲学家将人类统称为“humanity”,当时的人文主义者称他们自己为“humanista”。

而“humanism”这个词却一直到1808年才出现。

人文主义是文艺复兴核心思想,是新兴资产阶级反封建的社会思潮,也是资产阶级人道主义的最初形式。

它肯定人性和人的价值,要求享受人世的欢乐,要求人的个性解放和自由平等,推崇人的感性经验和理性思维。

而作为历史概念的人文主义,则指在欧洲历史和哲学史中主要被用来描述14到16世纪间较中世纪比较先进的思想。

一般来说今天历史学家将这段时间里文化和社会上的变化称为文艺复兴,而将教育上的变化运动称为人文主义。

人文主义大概具有以下特点:第一,人文主义集中焦点在人的身上,从人经验开始;第二,每个人在他或她自己的身上都是有价值的这种价值叫做人的尊严——其他一切价值的根源和人权的根源就是对此的尊重。

这一尊重的基础是人的潜在能力,而且只有人才有这种潜在能力:那就是创造和交往的能力,观察自己,进行推测、想像和辩别的能力。

这些能力一旦释放出来,就能使人有一定程度的选择和
意志自由,可以改变方向,进行创新,从而打开改善自己和人类命运的可能性;第三,思想不能独立于它所存在的社会和历史背景,同时也不能把它简单地归结为替个人经济利益、阶级利益或者性的方面以及其他方面的本能冲动作辩解。

三、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
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是人类在实践中创造出来的最为宝贵的两种精神。

二者之间有着共生互补的关系。

在人类社会的改造建设中,只有将二者并重,才能保证发展实践的正确取向和成功。

纵观人类漫长的发展历史,从早期的宗教、神话与医学、化学等自然科学是共生于一个知识体系中的,科学知识与人文知识一开始呈现出的是相互交错、交相发展的融合态势。

随着人类认识的发展,科学虽然与神话、宗教渐渐分离,走上独立发展的道路,但它总难以完全割舍同形而上思辩等人文观念的联系。

两者关系如同火车和车轨,少了车轨,火车形同摆设,而缺了火车,车轨的存在毫无意义。

但自西方启蒙运动兴起以来,随着宗教神学统治的溃灭,自然科学的振兴,西方社会的工业化进程以空前的速度在推进。

这一时期,科学的飞速发展让人类尝到了甜头,人类对科学的推崇大大加深。

于是,科学知识与人文知识的分离倾向便开始滋长。

19世纪末,德国思想界掀起了一股将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严格对立起来的强大思潮。

至20世纪二三十年代,逻辑实证主义更是把这种对立推向了极端。

其结果是自然科学逐渐占据了人类思维的中心,而人文科学的阵地则
逐步陷落。

4伴随着科技的迅速进步,环境污染、资源枯竭、气候变异、生态失衡等问题愈加严峻。

两种不同的主义如同两个集合,当两个集合相交时,它们才能有交集(相通的)与独立的部分(相斥的),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只有在不断的碰撞中才能完善自己。

人类文化同时包括着科学文化和人文文化,人类精神同时也包括了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

在科学视野中,人们得到的是抽象,失去的是形象;得到的是本质,失去的是丰富多彩;得到的是精细的细节,失去的是朦胧的整体类。

科学对世界进行无情的穿透分割,从而获得精确的抽象。

在人文视野中,人的想象、希望、需求、情感等等,随着观察为观察的目的,一同注入这个世界中,在诗人和艺术家眼中,世界变得五彩缤飞,它是一个永远焕发着幻想憧憬的未知世界。

科学主义则力图将目光避开人,尽量做到更加彻底理性的,而人文主义则始终关注着人,以人作为价值的唯一取舍。

它们相互依存并相互补充,由此构成了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不可或缺的两种基本方法和力量。

只有在科学精神的指引下,科学技术才能获得不断进步,从而也才能在物质上为人类的幸福生活提供保障;而科学技术只有在人的调控下,在高尚的人文精神的导引下,才会尽可能充分地发挥出积极正面的效应,缩减负面影响,从而真正造福于人类。

4杨寿堪,李建会:《现代科学主义与人本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及其走向》,《学术月刊》,2001年第11期,第9页。

参考书目:
赵敦华:《现代西方哲学新编》,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

陈志坚:《哲学简史(欧洲卷)》,北京,线装书局,2006年。

《Webster’s Third New International Dictionary》,United States of America,Merriam-webster Inc, 1986.
杨寿堪,李建会:《现代科学主义与人本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及其走向》,《学术月刊》,2001年第11期。

[美]理查德•塔纳斯:《西方思想史》,吴象婴、晏可佳、张广勇译,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7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