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斯德曲颈瓶实验
《巴斯德》阅读题及答案
《巴斯德》阅读题及答案(二)实用类文本阅读(12分)阅读以下的文字,完成4—6题。
巴斯德法国化学家巴斯德是世界公认的微生物学的创始者。
他像牛顿开辟出经典力学一样,开辟了微生物领域,创立了一整套独特的微生物学基本研究方法,取得了重大成果,是19世纪最有成就的科学家之一。
在巴斯德的时代,有人认为生命可以由无生命物质产生,即“自然发生论”。
作为证据之一的是腐败生蛆现象。
出于他对神的信仰,他不相信非物质可以产生生命,相信只有神才是生命法则的作者。
因此他认定腐败生蛆现象是腐败物里本来就潜藏着某种生命。
经潜心研究,他证明了非生命物质不能产生生命。
亚里士多德认为苍蝇、蛆虫等小动物是从腐烂物中自然生成,许多人曾经和他有类似的看法。
曾经有人相信腐草化萤的传说。
巴斯德把一团腐草先用蒸汽灭菌,把它所有的幼虫种子全部杀死,然后用玻璃罩盖紧,观看腐草到底可不可能化为萤?实验证明腐草不能变为萤。
他还用简单的发酵实验证明,空气中的尘埃充满着微生物,加热或排除空气中的微生物,可防止微小动物的生长。
1864年,他在法兰西研究院举行的盛大讨论会上,用曲颈瓶实验证明,自然生成说是错误的,有力地驳斥了某些科学家以自然生成说否定创造论的论调。
巴斯德对神有充足的信心,对属灵的事不断追求,在他整个生命中,充满了对神绝对的信仰。
他说:“我愈研究自然,就愈惊奇和赞美造物主所成就的伟大工程。
我常在实验室里一面工作,一面祈祷。
”巴斯德的研发与那时盛行的达尔文观点针锋相对,一位著名科学家说:“巴斯德在拯救人类生命方面的贡献比任何人都伟大,今天大部分科学家认为他是有史以来最伟大的生物学家。
但他在世时,生物界都在强烈地抵制他,因他反对‘自然发生’的理论和‘达尔文主义’。
由于他的坚持和周全的实验,终于迫使大部分的生物学家和医学家放弃‘生命自然生成’的观点,以及以此观点为基础的医治方法。
”巴斯德并不是提出疾病细菌学说的第一个人,类似的假想以前就由吉罗拉摩·费拉卡斯托罗及其他人提出过。
巴斯德鹅颈瓶实验的原理
巴斯德鹅颈瓶实验的原理
巴斯德鹅颈瓶实验是验证自然发生生物不会出现的一个经典科学实验。
其基本原理如下:
1. 实验装置是个玻璃鹅颈瓶,瓶颈朝下呈U型弯曲。
2. 鹅颈使空气可以通过,但遇热会上升使微生物难以进入。
3. 在瓶中置入未经灭菌的营养肉汤,提供微生物滋生的条件。
4. 同时装入未点燃的镁条,如果有空气进入,会和镁发生化学反应出现白色沉淀。
5. 密封培养瓶,观察一段时间后,肉汤中没有出现微生物菌落。
6. 镁条也没有发生反应,说明空气无法进入器皿。
7. 这说明生物不是自发生成,必须由外界microscopic 生物传入。
8. 当打破封口,空气涌入,很快肉汤中出现大量菌落。
9. 这再次证明了生物来源于外界,不会自发生成。
通过这个简单的实验装置,巴斯德验证了生物必须来源于其他生物,否定了自然发生说。
这为现代微生物学奠定了基础,是科学史上意义重大的实验。
该实验充分利用了科学仪器的隔绝作用,从负面结果佐证了生命的来源,展现了科学实验严谨的逻辑思维。
这种思维方式至今还对科学研究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巴斯德及他的鹅颈瓶实验
动手做实验—巴斯德在我们生活的空间里,几乎在地球的每个角落都有细菌。
它们是一些非常微小的生物,它们无孔不入,并且能够快速繁殖。
它们能够使人或动物感染疾病,并且使食物腐烂。
啤酒为什么会变酸呢?那是因为有一种名叫乳酸杆菌的微生物在捣乱。
猪牛羊为什么会得瘟病呢,鸡鸭鹅为何会得霍乱呢?蚕为何会上吐下泻,大量死亡呢?这些都是微生物造成的。
如果你回家后不把手洗干净,留在你手上的微生物就会趁着你吃东西的时候溜进你的嘴里,钻进你的肚子里,那可就糟透了。
微生物肉眼是看不见的,它的形态观察是从安东·列文虎克发明的显微镜开始的。
他利用能放大50~300倍的显微镜,清楚地看见了细菌和原生动物。
然而,继列文虎克发现微生物世界以后的200年间,微生物学的研究基本上停留在形态描述和分门别类阶段。
直到19世纪中期,以法国的巴斯德为代表的科学家才将微生物的研究从形态描述推进到生理学研究阶段,揭露了微生物是造成腐败发酵和人畜疾病的原因,并建立了分离、培养、接种和灭菌等一系列独特的微生物技术。
从而奠定了微生物学的基础,同时开辟了医学和工业微生物等分支学科。
巴斯德是微生物学的奠基人。
巴斯德于1822年出生在法国东部的多尔镇的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
他的父亲是一个军人,退伍后开了一个小作坊,专门加工皮革。
巴斯德从小就养成了喜欢亲自动手实践的好习惯。
上小学后,老师发现他对一切都很认真。
没有确切的证据,他从不轻易接受什么结论。
这个习惯被他延续到了大学实验室,他喜欢成天呆在实验室了,甚至吃饭睡觉也不例外,因此被大家安上了一个“实验室蛀虫”的外号。
他对实验的执着以及对实验结果分析的异乎常人的能力让他受益终身。
1847年巴斯德获得博士学位,年仅二十六岁的巴斯德就因对酒石酸的镜像同分异构体的研究而一跃跨入著名化学家的行列之中。
其后,巴斯德用自己独创性的“实践—理论—实践”的研究方法进行了多项探索性的研究,取得了重大成果,是19世纪最有成就的科学家之一。
微生物学智慧树知到答案章节测试2023年华南理工大学
第一章测试1.巴斯德采用曲颈瓶实验,()A:在实验中成功培养了病毒B:否定了“自然发生学说”C:提出了原核生物术语D:发展了广泛采纳的分类系统答案:B2.典型细菌和病毒的大小分别是()A:微米,微米B:毫米,微米C:微米,纳米D:毫米,纳米答案:B3.“黑死病”的病原微生物是()A:大肠杆菌B:沙门氏菌C:鼠疫耶尔森氏菌D:结核分枝杆菌答案:C4.下列不属于20世纪成果的是()A:建立DNA双螺旋结构模型B:研制出狂犬病疫苗C:发现青霉素D:发现肺炎球菌转化作用答案:B5.下列有细胞结构的生物是()A:酵母菌B:痘病毒C:霉菌D:放线菌E:朊病毒F:艾滋病毒答案:ACD第二章测试1.下列哪一种形态是细菌的异常形态?()A:衰颓形B:球形C:杆状形D:螺旋形答案:A2.引起沙眼的病原体是()。
A:沙眼细菌B:沙眼支原体C:沙眼病毒D:沙眼衣原体答案:D3.按鞭毛的着生方式,大肠杆菌属于()。
A:周生鞭毛菌B:偏端丛生鞭毛菌C:两端丛生鞭毛菌D:偏端单生鞭毛菌答案:A4.链霉菌一般通过()方式繁殖。
A:分生孢子B:裂殖C:芽殖D:孢囊孢子答案:A5.从自然界分离得到的种类最多的细菌是()A:蓝细菌B:螺旋菌C:球菌D:杆菌答案:D第三章测试1.下列哪种成分不存在于真菌的细胞壁中()A:肽聚糖B:几丁质C:甘露聚糖D:葡聚糖答案:A2.关于酵母菌微体的描述错误的是()A:不含核酸B:甲醇初级氧化的场所C:含有多种酶D:单层膜包被的细胞器答案:A3.制备酵母菌的原生质体,通常使用的酶是()A:淀粉酶B:溶菌酶C:蜗牛酶D:蛋白酶答案:C4.木耳等大型食用真菌的有性孢子是()A:卵孢子B:子囊孢子C:担孢子D:接合孢子答案:C5.在实际应用中酵母用于下列哪个领域()A:单细胞蛋白B:制作面包C:酿酒答案:ABC第四章测试1.噬菌体是专性寄生于()的寄生物。
A:食用菌B:细菌C:酵母菌D:霉菌答案:B2.病毒的大小以()为单位计量。
巴斯德曲颈瓶实验的原理
巴斯德曲颈瓶实验的原理巴斯德曲颈瓶实验是由瑞士科学家蒙特卡罗于1700年施行的一项经典实验。
它实际上是一种证明气体压强随温度变化的实验,该实验是建立在热力学第一定律的基础上的,即物质的能量总是保持定值的。
巴斯德曲颈瓶的两个基本要求是气体在其容器内的温度及压力不变。
该实验利用巴斯德曲颈瓶形成一个密闭的系统。
一个巴斯德曲颈瓶是一个容积大的可关闭的密闭系统,这种容器的特点是容积恒定,此外,它附带有一个计量器,该计量器用于测量气体在容器内收缩或膨胀所伴随的温度和压力变化。
实验开始时,巴斯德曲颈瓶内放入一定量的气体。
由于它是一种封闭系统,当加热时,气体分子会运动得更快,有一部分分子将会从低压区转移到高压区,由于容积的不变,所以压力的变化也会随着温度的变化而变化。
通过用计量器记录巴斯德曲颈瓶内气体温度和压力的变化,可以推断气体的可压缩性,从而可以得出当温度变化时,压力的变化规律。
实验的最终结论是,气体温度和压力之间存在着显著的关系,当温度增加时,气体压力也随之增加,当温度减少时,气体压力也随之减少。
因此,温度和压力之间的关系可以量化表示。
对于气体来说,巴斯德曲颈瓶实验是非常重要的,它表明,气体的压力是由温度来控制的,温度变化时,压力也会发生变化。
巴斯德曲颈瓶实验还可以用来测量气体的热膨胀系数,它可以为热力学研究提供重要实验数据,从而帮助人们了解气体的性质。
巴斯德曲颈瓶实验也有许多实际应用,它可用来检测空气中有害物质如毒气的存在,可以帮助气候研究人员研究可能会引起全球气候变暖的各种气体,还可以用来测量由反应产生的气体的变化情况。
总的来说,巴斯德曲颈瓶实验对气体的研究和理解有重要意义,是热力学研究的基础。
探究实验汇总
探究实验汇总:1、巴斯德曲颈瓶实验:变量:微生物;对照组:直颈瓶;实验组:曲颈瓶;过程:肉汤分装,煮沸杀菌,冷却观察。
现象:直颈瓶中的肉汤里出现了微生物,肉汤浑浊变质,曲颈瓶中的肉汤中没有微生物,新鲜如初。
结论:使肉汤变质的微生物来自于空气。
2、探究叶片面积与植物散失水分的关系变量:叶;对照组:甲;实验组:乙、丙;过程:甲保留全部叶片,乙去掉部分叶片,丙去掉全部叶片,罩袋,脱脂棉密封管口,观察;现象:塑料袋内小水珠:甲最多,丙最少;试管内液面:甲最低,丙最高;结论:叶片面积越大,植物散失水分越多。
(叶是植物蒸腾作用的主要器官。
)3、验证绿叶在光下制造淀粉变量:光照;对照组:照光部分;实验组:遮光部分;过程:暗处理→遮光→照光→脱色→漂洗→显色→漂洗→观察;现象:遮光部分不变蓝,照光部分变蓝色;结论:光是光合作用的必要条件,淀粉是光合作用的产物4、验证光合作用产生氧气变量:甲乙对照:光照,甲丙对照:金鱼藻;对照组:甲;实验组:乙、丙过程:组装,照光,检验;现象:甲中气体使快要熄灭的细木条复燃,乙中气体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丙中无气体;结论:绿色植物在光下光合作用产生了氧气。
料变量:二氧化碳;对照组:b装置;实验组:a装置;过程:暗处理→对照→密封→照光→脱色→漂洗→染色→漂洗→观察;现象:a装置中叶片不变蓝,b装置中叶片变蓝;结论:二氧化碳是光合作用的原料。
A、变量:种子活性;对照组:乙组实验组:丙组过程:煮熟种子并冷却,组装,观察;现象:乙瓶温度计读数高,升高快B、变量:种子活性;对照组:甲组实验组:丙组过程:煮熟种子并冷却,组装,检验;现象:甲瓶中燃烧的蜡烛熄灭,乙丙瓶中燃烧的蜡烛继续燃烧;结论:种子(植物)呼吸作用消耗氧气。
C、变量:种子活性;对照组:乙组实验组:丁组过程:煮熟种子并冷却,组装,注水将杯中气体排入试管,观察;现象:乙试管中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丁试管中澄清的石灰水不变浑;结论:种子(植物)呼吸作用产生二氧化碳。
巴斯德鹅颈瓶实验得出的结论
巴斯德鹅颈瓶实验得出的结论
巴斯德的鹅颈瓶实验是为了证明生命只能由生命产生,否定了当时盛行的自发生
成说。
该实验的具体步骤是将营养液煮沸,然后将鹅颈瓶口弯曲成"S"形。
这样
通过独特的设计,空气可以进入瓶中,但微生物无法直接接触到营养液。
结果显示,瓶中的营养液在无菌条件下保持清澈,没有生长微生物的迹象。
但是,如果将鹅颈瓶破坏,使微生物可以进入营养液,那么营养液就会迅速发酵。
从这个实验中,巴斯德得出了以下结论:
1. 生命只能由生命产生,不可能通过自发生成而产生。
2. 微生物存在于空气中,对于生命的产生具有重要作用。
3. 细菌和其他微生物是导致食物腐败和传染病传播的原因之一。
巴斯德的这一实验成果对于推动对微生物学和生命起源的理解有着重要的贡献,也为后来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微生物学教程-周德庆第三版-期末复习资料
微生物学教程-周德庆第三版-期末复习资料1.曲颈瓶实验巴斯德否认了自然发生学说2.微生物发展的五个时期:史前期(朦胧阶段);初创期(形态描述阶段),列文虎克---微生物的先驱者;奠基期(生理水平研究阶段),巴斯德---微生物学奠基人(显微镜的发现),科赫--细菌学奠基人;发展期(生化水平研究阶段)布赫纳---生物化学奠基人;成熟期(分子生物学水平研究阶段)3.巴斯德的成果:①彻底否定了自然发生说②证实发酵由微生物引起③发明了狂犬病毒减毒疫④苗制备方法⑤发明巴氏消毒法4.微生物有哪五大共性?其中最基本的是哪一个?为什么?①.体积小,面积大;②.吸收多,转化快;③.生长旺,繁殖快;④.适应强,易变异;⑤.分布广,种类多。
其中,体积小面积大最基本,因为一个小体积大面积系统,必然有一个巨大的营养物质吸收面、代谢废物的排泄面和环境信息的交换面,并由此而产生其余 4 个共性5.细菌的三个形态杆菌,球菌,螺旋菌6.细菌的一般构造: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核区。
特殊构造:鞭毛,菌毛,性菌毛,糖被(微荚膜,荚膜),芽孢7.细菌的细胞壁的功能:①固定细胞外形和提高机械强度,保护细胞免受外力的损伤;②为细胞生长、分裂和鞭毛运动所必需;③阻拦酶蛋白或抗生素等有害物质进入细胞;④赋予细菌特有的抗原性和致病性(如内毒素),并与细菌对抗生素和噬菌体的敏感性密切相关。
8.肽聚糖由肽和聚糖,肽聚糖单体构成,①、四肽尾,由四个氨基酸分子按L 型与D型交替方式连接而成,接在N-乙酰胞壁酸上。
②、双糖单位:N-乙酰葡糖胺和N-乙酰胞壁酸通过β-1,4糖苷键连接,溶菌酶水解此键。
③、肽桥:甘氨酸五肽,肽桥变化甚多,由此形成了“肽聚糖的多样性”)9.磷壁酸是革兰氏阳性菌的特有成分,(主要成分是甘油磷酸或核糖醇磷酸),是噬菌体的特异性吸附受体;10.外膜是革兰氏阴性菌的特有结构(位于壁的最外层,成分:脂多糖LPS(类脂A:是革兰氏阴性菌致病物质内毒素的物质基础,是许多噬菌体在细胞表面的吸附受体;核心多糖;O-特异侧链);磷脂和若干外膜蛋11.假肽聚糖的β-1,3-糖苷键被水解。
鹅颈瓶实验验证及改进探析
巴斯德实验的周期是 3 年, 而目 前 的实验周期是 6 0 d , 是否 存在 : 短 期 内无 菌 , 长期 仍 有微 生 物繁 殖 的 情况 呢?
3 . 3 . 3 问题解 决
用琼脂培养基代替 肉汤 , 浓度易于控制、 避免浪 费、 同样体积的肉汤与培养基相 比, 琼脂培养基成本 较低。
6 . 2 增加 便利 性
( 1 )将鹅颈瓶中的肉汤取 出, 做接种培养 , 如果 培养基上没有出现菌落 , 则可证明鹅颈瓶中的肉汤中 确 实没有 微生 物 。 ’ ( 2 )改进此实验 , 向学生展示实验现象 的同时 , 延续 实验 时 间 , 以增 强实 验 的说 服力 。
物化 普
4 . 7 5 3 1
4 . 4 9 6 9
4 . 3 8 2 7
物生普
历政 重
4 . 4 9 2 6
4 . 绷
4 . 5 2 0 5
4 - 3 9 8 O
4 . 3 9 4 0
4 . 2 7 2 9
( 4 )学生学习校本化教材《 保护视力我能行》 ; ( 5 )班主任课 间经常到班督促学生走 出教室 活
真实性 , 重现经典实验, 也解决 了师生在教与学 中遇 到的疑问 ; 同时 为学生提供比教材更形象可信 的视 觉资料 , 为一线生物教师将此实验带人课堂提供 了有 价值的参考 。 ( 2 )生物教学不仅要提高学生的知识与能力 , 还 要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渗透 , 注重介绍科 学史 , 引导学生认同严谨 、 开放 、 重实践 、 重依据 的科 学精神。 体验科学家的发现过程比仅仅资料介绍和教
或其它结构 , 并且需要在液体介质中才能移动。 巴斯德把 肉汤灌进两个烧瓶 : 第一个烧瓶是直颈 烧瓶 ; 而第二个烧瓶的瓶颈弯 曲如鹅颈 。然后把肉汤
巴斯德及他的鹅颈瓶实验
动手做实验—巴斯德在我们生活的空间里,几乎在地球的每个角落都有细菌。
它们是一些非常微小的生物,它们无孔不入,并且能够快速繁殖。
它们能够使人或动物感染疾病,并且使食物腐烂。
啤酒为什么会变酸呢?那是因为有一种名叫乳酸杆菌的微生物在捣乱。
猪牛羊为什么会得瘟病呢,鸡鸭鹅为何会得霍乱呢?蚕为何会上吐下泻,大量死亡呢?这些都是微生物造成的。
如果你回家后不把手洗干净,留在你手上的微生物就会趁着你吃东西的时候溜进你的嘴里,钻进你的肚子里,那可就糟透了。
微生物肉眼是看不见的,它的形态观察是从安东·列文虎克发明的显微镜开始的。
他利用能放大50~300倍的显微镜,清楚地看见了细菌和原生动物。
然而,继列文虎克发现微生物世界以后的200年间,微生物学的研究基本上停留在形态描述和分门别类阶段。
直到19世纪中期,以法国的巴斯德为代表的科学家才将微生物的研究从形态描述推进到生理学研究阶段,揭露了微生物是造成腐败发酵和人畜疾病的原因,并建立了分离、培养、接种和灭菌等一系列独特的微生物技术。
从而奠定了微生物学的基础,同时开辟了医学和工业微生物等分支学科。
巴斯德是微生物学的奠基人。
巴斯德于1822年出生在法国东部的多尔镇的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
他的父亲是一个军人,退伍后开了一个小作坊,专门加工皮革。
巴斯德从小就养成了喜欢亲自动手实践的好习惯。
上小学后,老师发现他对一切都很认真。
没有确切的证据,他从不轻易接受什么结论。
这个习惯被他延续到了大学实验室,他喜欢成天呆在实验室了,甚至吃饭睡觉也不例外,因此被大家安上了一个“实验室蛀虫”的外号。
他对实验的执着以及对实验结果分析的异乎常人的能力让他受益终身。
1847年巴斯德获得博士学位,年仅二十六岁的巴斯德就因对酒石酸的镜像同分异构体的研究而一跃跨入著名化学家的行列之中。
其后,巴斯德用自己独创性的“实践—理论—实践”的研究方法进行了多项探索性的研究,取得了重大成果,是19世纪最有成就的科学家之一。
巴斯德及他的鹅颈瓶实验
动手做实验—巴斯德在我们生活的空间里,几乎在地球的每个角落都有细菌。
它们是一些非常微小的生物,它们无孔不入,并且能够快速繁殖。
它们能够使人或动物感染疾病,并且使食物腐烂。
啤酒为什么会变酸呢?那是因为有一种名叫乳酸杆菌的微生物在捣乱。
猪牛羊为什么会得瘟病呢,鸡鸭鹅为何会得霍乱呢?蚕为何会上吐下泻,大量死亡呢?这些都是微生物造成的。
如果你回家后不把手洗干净,留在你手上的微生物就会趁着你吃东西的时候溜进你的嘴里,钻进你的肚子里,那可就糟透了。
微生物肉眼是看不见的,它的形态观察是从安东·列文虎克发明的显微镜开始的。
他利用能放大50~300倍的显微镜,清楚地看见了细菌和原生动物。
然而,继列文虎克发现微生物世界以后的200年间,微生物学的研究基本上停留在形态描述和分门别类阶段。
直到19世纪中期,以法国的巴斯德为代表的科学家才将微生物的研究从形态描述推进到生理学研究阶段,揭露了微生物是造成腐败发酵和人畜疾病的原因,并建立了分离、培养、接种和灭菌等一系列独特的微生物技术。
从而奠定了微生物学的基础,同时开辟了医学和工业微生物等分支学科。
巴斯德是微生物学的奠基人。
巴斯德于1822年出生在法国东部的多尔镇的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
他的父亲是一个军人,退伍后开了一个小作坊,专门加工皮革。
巴斯德从小就养成了喜欢亲自动手实践的好习惯。
上小学后,老师发现他对一切都很认真。
没有确切的证据,他从不轻易接受什么结论。
这个习惯被他延续到了大学实验室,他喜欢成天呆在实验室了,甚至吃饭睡觉也不例外,因此被大家安上了一个“实验室蛀虫”的外号。
他对实验的执着以及对实验结果分析的异乎常人的能力让他受益终身。
1847年巴斯德获得博士学位,年仅二十六岁的巴斯德就因对酒石酸的镜像同分异构体的研究而一跃跨入著名化学家的行列之中。
其后,巴斯德用自己独创性的“实践—理论—实践”的研究方法进行了多项探索性的研究,取得了重大成果,是19世纪最有成就的科学家之一。
巴斯德曲颈瓶实验证明种质说的推理逻辑
标题:巴斯德曲颈瓶实验证明种质说的推理逻辑在探讨巴斯德曲颈瓶实验证明种质说的推理逻辑之前,我们需要先了解种质说的概念。
种质说是19世纪生物学家提出的一种关于生物遗传的假说,认为生物的遗传特征由种质传递而来。
而巴斯德通过实验证明,揭示出了微生物的传播和繁殖方式,引发了生物学思想的巨大变革。
一、种质说的概念种质说是19世纪生物学家提出的一种关于生物遗传的假说。
当时人们相信生物体内存在着一种特殊物质,称为“种质”,它负责传递生物的遗传特征。
1. 种质说的主要内容种质说认为,生物的遗传特征是由“种质”传递而来的。
个体的特征通过遗传物质传递给后代,这一理论一度被广泛接受。
2. 种质说的局限性和挑战然而,种质说也受到了一些实验证据的挑战。
特别是在微生物的研究中,巴斯德的实验证明使种质说受到了严重的冲击。
二、巴斯德曲颈瓶实验的推理逻辑巴斯德在19世纪通过一系列实验,揭示出了微生物的传播和繁殖方式。
他使用了曲颈瓶和灼热处理的培养基,证明了微生物并非由种质传递,而是通过外界传播的。
这一实验证明的推理逻辑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观察现象巴斯德首先观察到了物质中存在大量微生物,从而怀疑了种质说的正确性。
他对物质进行了进一步的观察和实验。
2. 提出假设在观察和实验的基础上,巴斯德提出了微生物是通过外界传播而非种质传递的假设。
这一假设挑战了当时人们对生物遗传的传统认识。
3. 设计实验为了验证自己的假设,巴斯德设计了一系列以曲颈瓶和灼热处理的培养基为基础的实验。
他通过对不同条件下微生物生长的观察,验证了自己的假设。
4. 实验结果巴斯德的实验结果表明,微生物确实是通过外界传播而非种质传递的。
这一结论颠覆了种质说的观点,揭示出了微生物的传播和繁殖方式。
三、对于巴斯德实验证明的个人观点巴斯德的曲颈瓶实验彻底改变了人们对于生物遗传的认识,也为后来的生物学研究打下了基础。
我认为巴斯德实验证明的推理逻辑非常严谨和清晰,充分展现了科学研究应有的严密性和逻辑性。
巴斯德鹅颈瓶实验和进化论的关系
巴斯德鹅颈瓶实验和进化论的关系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资料,如教育随笔、日记赏析、句子摘抄、古诗大全、经典美文、话题作文、工作总结、词语解析、文案摘录、其他资料等等,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 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materials, such as educational essays, diary appreciation, sentence excerpts, ancient poems, classic articles, topic composition, work summary, word parsing, copy excerpts, other materials and so on, want to know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在19世纪的法国,路易斯·巴斯德是一位杰出的科学家,他为人类健康和医学的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山东省济宁市兖州区济南版初中生物科学探究专题复习(46张PPT)
探究二氧化碳是 光合作用的原料
• 1、变量:二氧化碳; • 2、对照组:乙装置 实验组:甲装置; • 3、过程:暗处理→ 对照→密封→照光 →脱色→漂洗→染 色→漂洗→观察; • 4、现象:甲装置中 叶片不变蓝,乙装 置中叶片变蓝; • 5、结论:二氧化碳 是光合作用的原料。
科学探究式学习和研究生物学的重要方法。甲图中的ABC是绿色 植物在白天进行的三种生理活动;乙图是某生物兴趣小组的同学 为研究植物的生命活动设计的实验装置(注:氢氧化钠溶液可以 吸收二氧化碳);丙图是对叶片进行脱色的装置。请据图回答问 题: 1 2
方案 广口瓶分组及编号 加入物质 瓶口处理 2017级新生 放置环境 丁老师上生物课很注重科学思维的建立, 一 分两组,每组1个广口瓶, 各个广口 甲瓶抽成真空并蜡 有苍蝇且 入学时,开学第一课就要求同学们讨论:肉块生蛆是 分别标注甲瓶、乙瓶 瓶中均放 封,乙瓶敞口 温度适于 因为空气中的微生物引起还是因为苍蝇产卵引起 ?同学 苍蝇繁殖 入相同大 二 分两组,每组4个广口瓶, 小、相同 甲组瓶用纱布罩住, 们都认为“肉块生蛆与苍蝇的产卵有关”。同学们想 分别标注甲组、乙组 数量,高 乙组瓶敞口 通过实验验证这一结论,于是尝试着进行了不同的实 温灭菌后 三 分两组,每组4个广口瓶, 的肉块 甲组瓶抽成真空并 验设计,请你对他们的设计方案进行合理的分析与评 分别标注甲组、乙组 蜡封,乙组瓶敞口 价:
分析表格中的数据和如图实验,回答问题:
⑴从表中数据可知,呼出气体中的氧气比吸入气体中 的____。 ⑵按如图装置及操作说明进行实验,探究“人体呼出 气体中的二氧化碳比吸入气体中的多”,实验者向乙 瓶呼气的过程中,膈肌处于_____状态。 ⑶实验中通入甲瓶的是空气,通入乙瓶的是____ 气体成分 氮气 氧气 二氧 水 其他气 _,实验现象:乙瓶中石灰水浑浊程度大。实验结论: 操作说明:先捏紧甲 甲 体 化碳 人体呼出气体中有较多的二氧化碳。实验分析:呼出 管,松开乙管,向乙 大气中的含 78 内呼气。再捏紧乙管, 21 0.03 0.07 0.9 气体中较多的二氧化碳最终来自细胞中的____ 松开甲管,吸气。重 量( %) (填结构)。 复3 ~4 次 乙 呼出气体中 78 16 4 1.1 0.9 的含量(%)
小学二年级语文三分钟演讲ppt-鹅颈瓶试验
总结
这个实验也告诉我们一个小道理,科学研究 需要有怀疑的精神,大家都深信不疑但没有 经过实践证明的观点,有可能是错误的,要 通过实践去验证。
The end
谢谢大家!
实验过程
首先,把两个烧瓶装上肉汤。
实验过程
接着,把两个烧瓶都加热到沸腾。
实验过程
最后,将两个烧瓶放置一段时间进行观察。
实验结果
这个实验结果说明,烧瓶内的细菌被高温杀死 以后,外部的细菌可以通过竖直向上的瓶口进 入普通烧瓶,但无法通过弯曲的瓶口进入鹅颈 瓶,所以普通烧瓶里的肉汤很快变质,鹅颈瓶 里的肉汤没有变质。这就证明了,鹅颈瓶内的 空气不会自然产生Biblioteka 菌。巴斯德的“鹅颈瓶实验”
二年级(一)班
细菌是怎么产生的?
以前人们认为细菌是在空气中自然产生的, 而且大家对这个观点深信不疑。
19世纪60年代,法国有个科学家叫做路易. 巴斯德,他对这个观点产生了怀疑,他认 为细菌是生物,不会在空气中自然产生。
后来,他通过一个简单的“鹅颈瓶实验” 证明了自己的观点。
鹅颈瓶实验
鹅颈烧瓶实验
[1]
19世纪60年代,法国微生物学家巴斯德(Louis Pasteur,1822-1895)进行了著名的鹅颈烧瓶实验。
他把肉汤灌进两个烧瓶里,第一个烧瓶就是普通的烧瓶,瓶口竖直朝上;而第二个烧瓶,瓶颈弯曲成天鹅颈一样的曲颈瓶。
然后把肉汤煮沸、冷却。
两个瓶子都没有用塞子塞住瓶口,而是敞开着,外界的空气可以畅通无阻地与肉汤表面接触。
他将两个烧瓶放置一边。
过了三天,第一个烧瓶里就出现了微生物,第二个烧瓶里却没有。
他把第二个瓶子继续放下去:一个月、两个月,一年、两年……直至四年后,曲颈颈瓶里的肉汤仍然清澈透明,没有变质和产生微生物.
这是为什么呢?巴斯德解释说,因为第一个烧瓶是顶端开口,悬浮在空气中的尘埃和微生物可以落入瓶颈直达液体,微生物在肉汤里得到充足的营养而生长繁殖,于是引起了肉汤的变质。
第二个瓶颈虽然也与空气相通,但瓶颈拉长弯曲,空气中的微生物仅仅落在弯曲的瓶颈上,而不会落入肉汤中生长繁殖引起腐败变质。
巴斯德“鹅颈烧瓶”实验的结果使人们坚信:生物只能源于生物,非生命物质绝对不能随时自发地产生新生命.这一观点称为“生生论”.生生论推翻了自然发生论.。
巴斯德曲颈瓶试验的妙处
巴斯德曲颈瓶试验的妙处
因为鹅颈瓶是开口瓶,当瓶内外的温度一致时,瓶内和瓶外的压力一样,不存在压力差,此瓶内外没有空气流动,因此微生物就不能够进入瓶内产生污染。
而在加热将瓶内的有机物水浸液煮沸时,空气和水蒸气一起通过鹅颈流出瓶外,也将鹅颈部分消毒,并有水蒸气冷凝存留在鹅颈的最低部分,当停止加热,瓶内液体冷却,水蒸气凝结,空气冷却时,瓶内外产生压差,有部分空气会由鹅颈进入,但这些空气须通过鹅颈低处的凝聚的水,这些水会将空气中的微生物吸留,保证了进入瓶内的空气没有微生物,当内外温度平衡后,不会再有空气流动,因此保证了有机物水浸液不腐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巴斯德曲颈瓶实验:
、巴斯德曲颈瓶实验:(如图)
将营养液(如肉汤)装入带有弯曲细管的瓶中,弯管是开口的。
巴斯德将瓶中液体煮沸,使肉汤中的微生物全被杀死,然后放冷静置,结果瓶中不发生微生物。
空气可无阻地进入瓶中,而空气中的微生物则被阻而沉积于弯管底部,不能进入瓶中。
此时如将曲颈管倾斜或者打断曲颈,则外界空气不经“沉淀处理”而直接进入营养液中,不久营养液中就出现微生物了。
曲颈瓶实验百科名片
曲颈瓶实验千百年来,普遍流行着一种所谓“自然发生说”。
该学说认为,不洁的衣物会自生蚤虱,污秽的死水会自生蚊蚋,肮脏的垃圾会自生虫蚁,粪便和腐败的尸体会自生蝇蛆。
总之生物可以从它们存在的物质元素中自然发生,而没有上代,古希腊学者亚里斯多德,中世纪神学家阿奎那,甚至连17世纪的大科学家哈维和牛顿,都相信这种学说。
有些过于执着的自生论者,例如17世纪的比利时化学家、医生范.赫尔蒙脱,甚至想入非非地提出了“创造大老鼠”的方法。
目录
简介
问题发现
实验证实
实验结果
编辑本段简介
编辑本段问题发现
意大利医生雷地于1668年进行的实验以及其他一些科学家的反复验证,曾一度动摇了人们对自然发生论的信念。
可是当后来发现了微生物时,很多科学家又相信至少像微生物这样“最小的”生物体总该是自生的。
加罩容器中的腐肉不是长满了细菌吗!于是,微生物可能自然发生的信念又盛行起来。
巴斯德根据自己的研究实践,不相信微生物可以自然发生,认为微生物肯定必有母体。
他到宣传这一理论。
这下子可激怒了自生论者。
他们问巴斯德:“酵母怎在地球的每一个角落里,在每一世纪的每一年里,不知道从什么地方出现,把葡萄汁酿成酒?这些从天南地北,处处把每个罐里的牛奶变酸,每瓶里的牛油变坏的小动物,来自什么地方?”
编辑本段实验证实
为了回答这些挑战,巴斯德重做了斯帕兰扎尼的实验。
他在圆瓶里灌进一些酵母汤,把瓶颈焊封,煮沸几分钟后搁置适当时间。
结果表明,瓶里并没有微生物生长。
这一试验并不能彻底驳倒自生论者。
他们坐在巴斯德的书房里吵吵闹闹:“你在煮沸酵母汤时,把瓶里的空气加热了。
酵母汤产生小动物所需要的是自然的空气。
你不能把酵母汤和天然的未经加热的空气放在一起而不产生酵母、霉菌、杆菌或小动物!”面对对方的指责,巴斯德冥思苦想,决心设计一种只让天然空气进入而不许其中的微生物进入的仪器。
在老教授巴拉的指导下,巴斯德终于设计、制作出了符合这一要求的仪器,
即著名的曲颈瓶。
实验取得了完全的成功。
他喜不自胜。
在一个有学者、才子、艺术家争相参加的巴黎盛会上,巴斯德讲述了他的曲颈瓶试验,高声宣布:“自然发生学说,经过这简单实验的致命一击之后,绝不能再爬起来了”。
接着,巴斯德又创造性地做了一次大规模的、半公开的实验。
他和助手们将煮过的装有细菌培养液的烧瓶分放在多尘的市区、巴黎天文台的地窖里和其他环境中打开。
发现空气越是不洁,培养液变质就越快、越严重。
这说明使培养液变质的细菌不是自生的,而是来自空气。
他推测,海拔越高,空气一定越洁净,培养液受细菌的污染也越轻微。
为了验证这一点,他和助手们又先后登上汝拉山区的浦佩山,爬上瑞士的勃朗峰,进行实验。
结果,猜想得到了证实。
编辑本段实验结果
巴斯德向科学界报告了自己的实验结果。
许多听众无不为他们的冒险献身所感动,为他们的证据所折服。
可是坚持自然发生说的反对派仍继续起劲地谴责巴斯德,称他是“马戏团的演员、骗子和小丑”。
攻击得特别凶的是博物学家布歇(Pouch-et,一译浦舍)等人。
他们还采用以巴斯德之矛攻巴斯德之盾的办法,在一些瓶子里灌进干草浸液而不是酵母汤,并造成真空,赶往比利牛斯山脉的高山玛拉得塔,登上了比勃朗峰还要高出几英尺的山巅,打开瓶口。
由于他们采用的是干草浸液,加之没有加热,结果在瓶中发现了微生物。
借此,布歇攻击巴斯德是“以自己的瓶子作为对科学的最后通牒而惊世骇人”,要求在科学院作公开试验,而且说,如果他们的瓶子有一个打开之后而不立刻生长微生物的话,他们愿意承认错误。
公开试验那天,巴斯德应战准时在科学院委员会做了试验。
可是布歇等却吓得没敢到场。
于是委员会作出了赞同巴斯德意见的决定。